膀胱癌的问与答

2024-06-12

膀胱癌的问与答(精选5篇)

膀胱癌的问与答 篇1

课堂提问是教师和学生的双向活动, 是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最佳结合。就教师而言, 应从教学目标出发,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与能力及心理素质水平, 向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并能引导其积极思考、分析, 寻求最佳答案, 进而使学生获得新知、提高能力、开发智力;就学生而言, 应对教师讲授的内容或自学疑惑之处提出问题或提出自己的见解, 以期师生共同讨论, 进而增长知识, 开拓思路, 培养创新精神。

数学课堂教学离不开“问”, 提不出问题, 提的问题不恰当, 都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波利亚认为, 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时, 头脑中储存了大量的经验, 即“相似块”, 在外界信息进入大脑后自动被耦合、接通和激活, 从而被激活的部分在认知结构中不断扩散延伸, 以寻求建立符合期望的联想和链条。因此, 问题的设计必须考虑到所设问题是否能起到激活学生的目的。

一、难易适度, 注意科学性

课堂提问, 教师首先要深入钻研教材, 掌握教材的重点, 了解问题的关键所在;其次要针对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 找到问题的切入口。心理学认为, 人的认知水平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

人的认知水平就是在这三个层次之间循环往复, 不断转化, 螺旋式上升。课堂提问不宜停留在“已知区”与“未知区”, 即不能太易或太难。问题太易, 学生只需信口回答“是”或“不是”, “对”或“不对”, 无须动脑, 这样提不起学生的兴趣, 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问题太难, 如果教师再缺乏适当的启发诱导, 并且一提出问题就马上催促学生回答, 一见学生被问得目瞪口呆, 不知怎样回答时, 教师就自行讲述, 包办代替。这样则会使学生失去信心, 不仅无法使学生保持探索心理, 反而使提问失去价值。恰当的提问应当在不知不觉中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然后逐渐提高难度, 使学生易于接受, 最后圆满地完成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在“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 即知识的“增长点”上设计问题。这样既有助于原有认知结构的巩固, 也便于将新知识同化, 使学生认知结构得到巩固和完善, 并最终使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最近发展区”上升为“已知区”。提问深度恰到好处, 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着“果子”, 这必然能够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识的强烈欲望, 使新旧知识相互作用, 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二、新颖别致, 注意趣味性

在设计问题时,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作多角度的设计, 并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选择最佳角度。问在学生“应发而未发”之时, 问在学生“似懂而非懂”之处, 问在学生“无疑有疑”之间。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 在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使下掌握新知, 完成学习任务。这样的课堂提问, 给学生身心的愉悦, 使学生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循循善诱, 注意启发性

问题给出后, 面对手足无措的学生, 教师绝不能视而不见、无动于衷。“教师应当考虑周到地、不显眼地帮助学生”。教师怎样考虑周到地、不显眼地帮助学生呢?那就是教师在提出问题后, 要启发学生答问, 而不是代替学生回答。

我们知道, 问是开启思路, 答是问的延伸, 是思维成果的展示。问得妙, 还要答得恰到好处, 才是高质量的训练。因此, 为了更好地使这两个环节相互促进, 把教学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我们要高度重视启发学生答问的指导。

当然, 问题提得再适当, 学生在思考分析确立答案的过程中, 总还会遇到一些困难, 仍然不能保证学生准确、迅速作答, 这时候教师要善于想办法指点迷津, 让学生由“山穷水尽”转到“柳暗花明”。这时首先需要教师在提问之前以及在提问的过程当中注意铺垫好问题的背景。通常, 对背景了解越深越透, 越容易找到正确思考问题的角度, 解答问题的把握性越大。使学生水到渠成地得到问题的答案。其次, 在问题提出后, 要适当地暗示问题的答问范围。否则, 学生找不到依托, 无从下手, 因此教师有必要先做一些引导工作, 确定答问范围, 即让所提问题更加具体而明确。比如:问“下列数是什么数呢?”学生无从下手, 若改问“下列数中哪些是无理数, 哪些是有理数、整数、分数?”问题就明确很多, 学生便可从已有知识出发, 迅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至于如何启发答问的思路, 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通常可给学生提两条建议:其一是将后续学习中遇到的新问题设计为前面学习过程中已经解决过的问题模式, 此时可以提示性地问学生“前面见过类似的问题吗?”据说即使在高考答题中, 此种方法也能帮助解决50%-80%的题目;其二是从问题的“条件”与“结论”的差异入手, 向着缩小差异的方向探索, 找到问题的答案, 这时可以提示性地问学生, “条件给了什么?结论需要什么?”从而使学生找到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 轻松解决问题。

四、正确评价, 注意鼓励性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保护学生动脑的积极性, 不要怕学生在发问或答问时出“乱子”。往往有这样的情况:一个学生鼓起勇气谈了自己的看法, 结果说错了, 便会引起哄堂大笑, 甚至下课后还要受到同学的嘲讽。于是, 这个同学再也不敢发言了, 别人也会引以为戒, 认为一定要有绝对把握才能发表意见。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关键在于教师如何进行诱导, 如何给予评价。而对于学生答问的评价与指导也是一种艺术, 首先对学生的答问要及时点评, 否则不但会影响提问的效果, 而且由于对学生的答问置之不理, 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挫伤学生答问的积极性。其次在评价时, 对学生答问的正确性应予以明确的评价;答问有错的应及时纠正;答问表达不畅的应给出示范;对创新性的答问应适当重复, 并进行表扬。总之, 答问的点评应多鼓励, 少贬斥。

综上所述, 在课堂教学中有益的、到位的提问, 一定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反之则是“徒劳的提问”。而学生通过答问以及向老师或同学提问可以寻求必要的帮助找到问题的答案, 使学生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获取知识, 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创新的天地。

散文阅读题的问与答 篇2

一、语句作用类

[高考真题](2007年高考江西卷)“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1)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

(2)明确段落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人手)。如:

开头段: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引人入胜,为下文做铺垫。

中间段:照应或承接前文;开启下文;承上启下,起纽带作用。

结尾段:呼应前文,升华感情。深化主题,言有尽而意无穷;点明题旨,卒章显志;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充满哲理,委婉含蓄。

(3)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作用作答。

[参考答案]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承上启下(结构):一方面,它承接上文,是对上文不同文人所写泰山的归结;另一方面开启下文,交代了作者自认为写不了泰山的主要原因,进而转入对泰山封禅的叙写(内容)。

二、修辞方法类

[高考真题](2007年高考福建卷)请指出“我看到了母亲那对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这句话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解题思路](1)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这类语句作用题,首先要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在答题时点明所用修辞手法。(2)明确答题方向。答题时,要明确每一种修辞手法的作用。要了解“考试大纲”中规定的主要修辞手法的作用:比喻生动形象,化无形为有形;夸张表达感情更强烈;拟人表达亲切,有情趣;对偶整齐,有节奏感;排比一气呵成,突出强调;反复紧凑,有气势,表达效果强烈;反问表达鲜明,起强化作用;设问可以突出强调。(3)确认修辞手法,明确答题方向后,结合语句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

[参考答案]这里用了比喻(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这个比喻把母亲耗尽生命为孩子创造幸福的内涵形象生动化了(明确修辞手法的作用);凸现母亲一生的辛劳,强调她为了孩子费尽心血,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感激(结合语句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

三、表达方式类

[高考真题](2007年高考湖北卷)本文开头两段的场景描写有哪些特点和作用?

[解题思路](1)确认指定语段所用的具体的表达方式。(2)明确五种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的具体分类及作用,以便答题时明确方向。如:肖像描写以形传神;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景物(或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提供背景,为下文做铺垫;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工笔细描精雕细刻,纤毫毕见,具体生动;细节描写准确传神鲜明;拟人化的描写给人以亲切温馨的感受,使文章更加生动活泼。(3)结合文章作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1、选择的是一个日落黄昏、清清河畔的特定场景,突出了场景的宁静与和谐,具有诗情画意的意境美。2、场景描写与人物描写融合在一起,人与景互为映衬,相得益彰。3、景中融情,场景描写融入了“我”与“她”约会时的喜悦之情。

四、表现手法类

[高考真题](2007年高考辽宁卷)第四、五自然段,作者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写“炉火”?请简要赏析。

[解题思路](1)确认所用表现手法。(2)明确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如:象征引申事理,含蓄而形象鲜明;扬抑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对比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衬托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渲染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反讽从反面来起到一种警醒作用,深化主题。

(3)结合文句内容作答。

[参考答案]表现手法:运用了对比手法、拟人手法、比喻手法(确认所用表现手法)。通过冷暖对比突出了炉火带给人的温馨之感(结合诗句谈表现手法的作用)。文中“它的脾气我是摸透了”、炉火像“明眸”等拟人、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传达出作者对炉火的喜爱之情,表现出炉火对作者的特殊意义(结合诗句谈表现手法的作用)。

五、形象主旨类

[高考真题](2007年高考湖北卷)简要概括本文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与文章主旨。

[解题思路](1)结合具体语句分析。(2)梳理文章结构。(3)概括内容主旨。

[参考答案]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美丽、纯朴、灵性。本文通过描绘一对青年情侣约会的情景(梳理文章结构),表现了山村青年男女纯朴的爱情之美(概括内容主旨)。

膀胱癌的问与答 篇3

答:光敏电阻对光照强度的变化非常敏感, 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大, 它的阻值相应减小。所以它目前以成为照相机、自动控制、自动报警等装置中的光电传感器, 它可以把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目前, 使用最多的是硫化镉 (Cds) 光敏电阻, 它对可见光比较敏感, 为提高它对光照的敏感度, 通常需要在硫化镉中掺入微量的铜、银等“杂质”。除此之外, 还有红外光光敏电阻 (砷化镓) 、和紫外光光敏电阻 (硫化锌) 。光敏电阻没有极性, 纯粹是一个电阻器, 使用时即可加直流电压, 也可以加交流电压。图1为常用塑料树脂封装的光敏电阻的实物。

光敏电阻的主要参数:

(1) 光电流、亮阻:在一定外加电压下, 当有光 (100 lx照度) 照射时, 流过光敏电阻的电流称光电流;外加电压与该电流之比为亮阻, 一般几欧姆至几十千欧姆。

(2) 暗电流、暗阻:在一定外加电压下, 当无光 (0 Ix照度) 照射时, 流过光敏电阻的电流称暗电流;外加电压与该电流之比为暗阻, 一般几百千欧姆至几兆欧姆以上。

(3) 最大工作电压:一般几十伏至上百伏。

(4) 环境温度:一般-25℃~+55℃, 有的型号可以-40℃~+70℃。

(5) 额定功率 (功耗) :光敏电阻的亮电流与外电压乘积;可有5mW至300mW多种规格选择。

光敏电阻的主要参数还有响应时间、灵敏度、光谱响应、光照特性、温度系数、伏安特性等。

表1为光敏电阻的命名及意义。

表2是一些光敏电阻器的主要参数。

问:我使用的教材《电子控制技术》是地质出版社的教材。教材P28页阅读材料中所介绍的光电二极管和光电三极管的原理不够详尽, 贵刊能否予以解读, 以有利于老师备课。

答: (1) 光电二极管:光电二极管和普通二极管相比, 除它的管芯也是一个PN结、具有单向导电性能外, 其他均差异很大。首先管芯内的PN结结深比较浅 (小于1微米) , 以提高光电转换能力;第二PN结面积比较大, 电极面积则很小, 以有利于光敏面多收集光线;第三光电二极管在外观上都有一个用有机玻璃透镜密封、能汇聚光线于光敏面的“窗口”;所以光电二极管的灵敏度和响应时间远远优于光敏电阻。图2 (a) 为光电二极管的结构图, (b) 是光电二极管的表示符号, (c) 是实际工作时的基本电路, 从基本电路上可以看出, 光电二极管在工作时是处于反向连接, 因此我们也可以理解为, 当有光照射时, 光电二极管的反向电阻会减小, 使通过R的电流增加, 以达到光电转换的作用。

光电二极管的主要参数有:光电二极管的主要参数见表3。

(1) 最高工作电压URM:最高工作电压URM是在无光照射条件下, 反向漏电流不超过一定值时, 加在二极管上的最大反向电压值, 最高工作电压一般为 (10~50V) 。

(2) 暗电流ID:在无光照条件下, 加一定反向工作电压时, 流过二极管的反向电流。一般为 (≤0.05~1μA) 。

(3) 光电流IL:有光照射时, 在一定反向工作电压下产生的电流值, 一般为 (>6~80μA) 。

(4) 光电灵敏度:它是指对给定波长的入射光, 每接收单位光功率时输出的光电流, 其单位是微安/微瓦 (μA/μW) 。

(5) 响应时间t:从光电二极管停止光照时起, 到电流降至有光照射时的63%所需要的时间, 一般为 (几十毫微秒~几十微秒) 。

(6) 结电容Cp:指的是光电二极管PN结间的电容, 其值随所加偏压的增大而减小。

光电二极管的优点是线性好, 响应速度快, 对宽范围波长的光具有较高的灵敏度, 噪声低;缺点是单独使用输出电流 (或电压) 很小, 需要加放大电路。适用于通信及光电控制等电路。

光电二极管的检测可用万用表R×1K挡, 避光测正向电阻应10~200 kΩ, 反向应∞, 去掉遮光物后向右偏转角越大, 灵敏度越高。

(2) 光电三极管:教材阅读材料中将光电三极管视为一个光电二极管和一个三极管的组合元件, 由于具有放大功能, 所以其暗电流、光电流和光电灵敏度比光电二极管要高得多, 但结构的原因使结电容加大, 响应特性变坏。广泛应用于低频的光电控制电路。

膀胱癌的问与答 篇4

1 2012年12月21日是世界末日这一预言的最早来源是什么?

这些传言最早起源于尼比鲁星这个苏美尔人发现的行星正飞向地球。撒迦利亚·西琴写了一些关于苏美尔人文明的小说,在这些书中声称他通过翻译苏美尔人的档案发现了尼比鲁星,它每3600年绕太阳一周。西琴指出,在21世纪。尼比鲁星和阿努纳奇都将回归。后来,一个自称能与外星人沟通的灵媒——南茜·莱德——在她的个人网站“泽塔人之星”上声称,住在泽塔双星附近的居民警告她地球正面临来自行星或尼比鲁星的威胁。在最初的预言中,这一灾难将在2003年5月出现,但是当那天到来时,什么都没有发生,于是日期又被改成了2012年12月。再后来,这两个预言又与2012年冬至这一玛雅长周期历法的结束时间结合,所以盛传的世界末日就变成了2012年12月21日。

2 人类创造的第一次伟大文明便是由苏美尔人创造的,他们曾经对许多天文事件做出过精确的预测,比如预测了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的存在。那么,我们为什么不相信他们关于尼比鲁星的预言呢?

在古巴比伦占星术中,尼比鲁有时与太阳神马杜克相联系。根据亚述国王(公元前668年—公元前627年)的藏书,尼比鲁作为一个简单的符号出现在古巴比伦人创作的诗歌中。而苏美尔人的繁盛时期要更早一些,大概在公元前23世纪—公元前17世纪。除西琴外,其他研究和翻译古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学者都否认了“尼比鲁是一颗行星,并且被苏美尔人发现”这一说法。苏美尔人确实开创了伟大的文明,对于农业发展、水的治理、城镇建设,尤其是文学创作方面都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但是他们仅留下很少的关于天文学的记录。他们也并不知晓太阳系的行星围绕太阳运转,这一观点最早在苏美尔人消亡后2000余年的古希腊时期才形成。那些认为苏美尔人有着丰富的天文学知识或者他们发现了名为尼比鲁的行星的说法,都只是西琴的想象。

3 美国航空航天局在1983年发现尼比鲁星这一事实在当时的媒体头条都进行了报道,你怎么能否认这一事实?当时你将它命名为x行星。后来又改称茜娜或者厄里斯(二者统称阅神星)。

美国航空航天局的红外天文望远镜,于1983年进行了10个月的太空搜索任务,并且发现了许多红外光源,但是没有一个是尼比鲁星或者X行星,或者其他太阳系外围行星。简单地说,红外天文望远镜发现了35万个红外光源,而且其中的大多数在最初无法识别(这也是进行调查的主要原因)。所有这些观测结果都需要经过太空和地面更精密仪器的深入分析和研究。1984年,一篇题为《红外天文望远镜观测中的未知点光源》的科学文章发表于《天体物理》杂志后,引发了“太阳系第10颗行星”的传闻。这篇文章讨论了几个无法确认的红外点光源,但在1987年,科学家就已表明这些神秘的物体被确认是遥远的星系。红外天文望远镜从来没有发现一个未知行星,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天文学家从未发现也从未声称发现过另一个行星。对于一名天文学家来说,坚称有一颗靠近地球但却看不见的行星是非常愚蠢的。

4 或许我们应该问一些关于x行星或者厄里斯,而不是尼比鲁星的问题。堤喀(Tyche,幸神星)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X行星是对实物的一种隐喻表示,20世纪的天文学家使用这一术语描述可能的或者疑似存在的物体。一旦物体被确认,就会给它一个真正的名字,就像冥王星或者厄里斯在一段时间内都被称为X行星。如果后来发现某一物体并不存在或者不是行星,那你以后就再也不会听到关于它的消息。如果它真的存在,就不会被称为x行星。厄里斯是天文学家最近在太阳系外围发现的一个矮行星,这些行星都没有正常轨道,永远不会靠近地球,就像冥王星一样。厄里斯比月亮还要小,它距离我们非常遥远,而且它的运行轨道与地球的最近距离有64亿千米。而堤喀却恰恰相反,它应该是一个巨行星,1999年人们从彗星的轨道分析中推算出它的存在。但是它从未被检测到,大多数天文学家并不相信它的存在。如果它真实存在,即便它位于距离太阳很遥远的位置,也会被最近的红外线检测发现。不过,即使这样的物体真实存在,也不会对太阳系的其他行星或者轨道有影响。

5 你如何解释美国航空航天局建立了一座南极天文望远镜来追踪尼比鲁星?为什么他们要在南极设立一个望远镜?美国建造HAAILP气象武器不也是为了部分防御尼比鲁星吗?

在南极地区确实有一座望远镜,但不是美国航空航天局建造的,也不是用来研究尼比鲁星的。南极望远镜是由国家科学基金会支持建造的,它是一台光学望远镜,而不是无线望远镜,因此它不能拍摄照片及录像。相关资料可以参见维基百科的介绍。南极地区是红外观测及短波无线信号观测的绝佳地点,而且观测过程不会受到昼夜交替的干扰。我还要补充一句,不存在只有在南极才能看到的几何物体。即使这一物体靠近地球南部,那么在整个南半球地区都可以观测到它,而不仅仅是南极地区。至于HAARP,它在一些阴谋论网站上经常被提及。HAARP是由美国国防部资助,阿拉斯加大学负责操作的高层大气研究仪器。一些大惊小怪的人认为它可以用于引发地震,但实际上它和2012以及尼比鲁星没有任何联系。

6 网络上有许多关于尼比鲁星的图片和视频,这些也不能证明它确实存在吗?

互联网上的大量照片和视频大都拍摄于两三年前,它们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比如靠近太阳(这主要是为了支持尼比鲁星隐藏在太阳后面这一说法)。实际上,这些照片都是镜头内部反射产生的虚假图像,通常被称为“镜头眩光”。你可以很容易地辨别出它们总是直对真正的太阳图像,就像是画面中心的反射。在视频中就可以看得特别明显,无论镜头怎么移动,镜头眩光总是与真正的太阳图像相对。类似的眩光镜头也会经常出现在夜晚街灯等强光源下拍摄的许多不明飞行物照片中。我很好奇为什么大家会分辨不出这种普遍的人造图像来。也有一些照片显示出与太阳同样大、同样明亮的物体(“第二个太阳”),这样的想法疯狂了一点。如果真存在第二个太阳,每个人都能看到它(而且我们一定能感到天气会更热)。我对许多人在对第二个太阳进行长篇大论前不先仔细审视一下自己表示很惊讶。如果你肉眼看不到它,那么它就真的不存在。有两张被广泛报道的图片显示了太阳系外一个不断扩展的气体云的照片,你能够看到这两张照片中的小星星位于相同的位置,这就说明这团气体云是固定不动的。眼尖的人可以发现,这两张照片实际上是环绕麒麟座星云的光圈,维基百科上有相关描述,哈勃望远镜也拍到了类似的更清晰美丽的图片。有一个高中生一开始被网上的一张尼比鲁星照片吸引,不过他随后就发现这些照片都是PS的。有的人看到天空中明亮的金星和木星,然后就以为它们是尼比鲁星,然后他们就以为自己有别人看不到的发现。世界上有10万名业余天文爱好者,他们定期观测星空,但是没有一个人声称发现过尼比鲁星。

7 你怎么解释谷歌星空图像和微软望远镜图像中的某一块区域被涂黑了?有人说那个区域之所以被涂黑,是因为在这两个图像中的该区域都显示出尼比鲁星的存在。

不少人都问过我有关谷歌星空图像中最初的黑色矩形区域的问题。谷歌星空图像和其他网络图片都是由多张星空天文照片编辑而成的,这其中有许多图片来自拍摄于50年前的帕洛马天图,有一些则来自最近的斯隆数字化巡天图。问题是,许多人都以为谷歌星空图反映的是目前的星空状况。不少人给我写邮件讨论通过谷歌星空图寻找尼比鲁星,但是即使它真实存在,也不可能出现在很久以前的数据中。那些认为可以用谷歌星空图像寻找尼比鲁星或者认为图像中的黑色区域被授意涂黑的假设,是没有根据的。

8 如果政府知晓尼比鲁星的存在,他们会不会对此保密以避免公众恐慌?政府的职责是不是就是保证大家轻松安定的情绪?

政府有很多职能,但是并不包括保证民众的轻松安定情绪。我的经验是,在某些时候政府经常会做一些恰恰相反的事情,会经常发布一些关于恐怖袭击或者长假期交通事故的警告,将糟糕事件与政治对手相联系是惯常使用的伎俩(年纪大一点的人还记得1960年大选时的“导弹危机”,而年轻一代也会经常看到一些威胁美国安全的恐怖分子被公布)。此外,社会科学家也指出,我们现在关于公众恐慌的概念大都受好莱坞电影的影响,而在现实世界中,人们在处于危险状况时都是会互相帮助的。我认为每个人都能意识到,隐藏一个坏消息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使问题在真正到来时变得更加严重。以尼比鲁星为例,如果它真实存在,那么就会被成千上万的天文爱好者——不论是业余的还是专业的——观测到,他们遍布全世界。我了解天文学家团体,这些科学家即使被政府命令保护秘密也不会那么做。也有必要提及大多数天文学家都在大学工作,大型的望远镜是由学术组织而不是政府掌控,即使是哈勃望远镜也不例外。美国航空航天局只通过这些科学家而不是其他途径获取信息。

9 为什么玛雅历法表明2012年12月21日是世界末日?我听说他们过去曾成功预言过不少行星的存在。你又怎么确信你比他们知道得更多?

历法的主要作用是记录时间的更替,而不是预言未来。玛雅天文学家很聪明,他们发明了很复杂的历法。古代的历法对历史学家来说很有趣,但是它们不能与我们如今的时间记录系统以及正在使用的日历的准确性相比拟。关键问题是,不管是现代还是古代的历法,都不能预测我们星球的未来或者预警某一件事情将在特定日期,如2012年12月21日发生。这里面存在的一个更复杂的问题是,学者们对于玛雅长历法何时终止仍无定论。玛雅历法与我们现在的历法并不具有同步性,因此玛雅历法中提到的历法终止的那一天可能已经发生或者要在未来几十年后才发生。

10 什么是地球磁极偏移理论?在几天或者几小时内地壳将围绕地核完成180。旋转的事情会发生吗?这是否与我们太阳系运行到银河系中心的位置有关?

地球反向旋转是不可能发生的,过去不曾发生,将来也不会。大陆板块会有缓慢的移动(例如,很久很久以前南极洲离赤道比较近),但是这与磁极翻转的说法毫不相干。然而,许多报道灾难内容的网站却在耍手段愚弄人,将地球旋转轴偏移和磁场偏移扯在一起。磁场偏移事件平均每40万年会发生一次,目前我们知道的是,磁场偏移不会对地球上的生命带来任何危害。无论如何,在未来几千年中都不可能发生磁场偏移的事件。那些网站错误地宣扬说磁场偏移将在2012年发生,还说这会引起地球磁极的颠倒。而实际情况却是地球的旋转方向和磁场极性并不相关,而且预测磁极偏移将会在近期发生或者预测它发生时将会对地球生物产生任何不良后果,都是毫无根据的。而且这些现象与太阳系运行到银河系中心位置没有什么关联,那些太阳、银河中心、地球排成直线时会发生灾难的说法都是胡说八道。

11 当太阳系中的大多数行星在2012年排成一条直线,而且地球运转到银河系中心的时候,将会对地球产生怎样的影响?这能引起两极偏移吗?

在2012年以及未来几十年内,并不会出现行星排成一条直线的情况。事实上,在2012年年底,行星会分散在星空中各个不同的地方。至于你说的地球会运转到银河系的中心,我不太明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如果你说的是银河星系,我们距离这个螺旋星系的边界非常遥远,而银河系中心到其边界的距离约3万光年。地球围绕银河系中心的运行周期大约是2.5亿年,并且与银河系中心始终保持大致的距离。至于极地偏移,我也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如果你是指在地球南北极发生的某种突变,例如地轴的方向颠倒,那么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可以参考问题10的回答。很多网站讨论关于地球、太阳、银河系中心的人马座排成直线的问题,实际上这种情况在每年的12月都会发生,没有什么坏的影响,不能据此推测2012年与其他年份有什么不同。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问与答 篇5

一、问可以有正问、设问、疑问、反问、曲问和连问

正问就是老师从正面提出问题,让学生顺藤摸瓜,按问究道。这是为引起学生某种思考而作的逻辑发问。这种提问法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直接寻求答案。设问就是把讲授内容组成一连串的问题,按照一定的线索,用设问的语句一个个提出来,又一个个地自我解答。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思考力,在问题提出来后,老师可以设想各种各样的方案,然后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最后导出必然的结果。疑问就是有怀疑的,不肯定的口气提出问题,设置疑团,使学生觉得有矛盾存在,然后老师再摆事实,讲道理,引证各种事例,去获得正确的结论。反问就是学生逆向思维发挥作用,或是当学生作出错误的回答或出现错误的理解时,可抓住错误的症结所在,组织反问,从而引起学生的积极反省,及时发出错误,找出错因。曲问就是拐个弯,委婉含蓄地问,就曲弃直,不直接提出索要解决的问题,而是精心设计提出与此有关的其它问题,然后托出索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连问就是当学生对某一问题判断后,可进行深究,促使学生深刻领会知识的原理用其内在联系。

二、无论是以上哪种提问,都要表现出明确性、启发性和适宜性

明确性是指提的问题必须明白易懂,科学合理。有位老师问学生: 三千克萝卜加二千克白菜等于多少? 学生答: “五千克。”老师又问: “五千克什么?”学生张口结舌答不出来。像这样在课堂上出现提问的“卡壳”现象,其原因就是教师的提问太笼统、不明确、不合理。

启发性提问就是提出的问题应该能够帮助学生开启知识的闸门。比如,一位教师教圆这个概念,开始就问学生: 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呢?做成三角形、四边形不行吗? 学生被逗乐了: “不行,那样无法转动。”教师又问“做成椭圆形行吗?”学生大笑: “那样车子前进时,就会一会儿高,一会儿低。”教师进一步发问“为什么做成圆形的不会忽高忽低呢?”学生议论纷纷,最后终于找到了答案: 因为圆形车轮上的点到轴心的距离是相等的。至此,教师引出了圆的定义。

适宜性的提问可以是指提问的时间是否适宜,也可以是指问题的难易是否适宜,还可以是指提问的数量是否适宜。

教学中的答主要指老师的答,其中包括对老师提出问题而学生最终不能回答的答,对学生在教学中主动提出的问题的答。

正答和曲答。正答就是教师根据学生所疑,从正面回答问题。这种方法的优点就是干脆、利落的托出答案,迅速解决学生的疑问。曲答是教师对学生的提问不直接回答,而是运用各种修辞方式巧妙地、委婉的、曲折的回答出来。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促使学生思索,激发他们的积极思维。无论是正答还是曲答,都要答得有启发性和准确性。

启发性回答。它又可分为寻求方法之答,还要提供几种能找到答案的可行的途径或方法,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鼓励思考之答是学生问到许多非常一般的却又难记忆的知识的问题。例如,爱因斯坦详细而具体的告诉学生查阅什么书便可知道他们想知道的知识,以指出寻求知识的途径代替提供现成的答案。最后他又指出,作为科学家的大脑记忆着两种东西,一是现在的具体的知识,二是找到知识的地方,某些知识只需要记住它在什么地方找到便可以了。这一回答,不仅告诉了学生知识存在的地方,也告诉了学生科学的记忆知识的方法,很有启发性。

回味性回答。它与启发性回答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无论是寻求方法之答,鼓励思考之答,还是多重选择之答,都有一定的回味性,都给学生留有充分想象的空间,使学生融会贯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此外,回味性回答还要深入浅出,机智灵活,使学生获得美德享受,产生无穷的回味。例如,一位优秀语文老师针对学生写作文拘谨,怕写错了丢脸而不敢放手写的心理,提出开头可不必“严于律己”,只要不拘一格的大胆的写就可以了。可是学生对此顿生疑惑: “严师出高徒。老师,你怎么不主张严格呢?”这位老师避开学生咄咄逼人的问话,转而问学生: “你们谁学过游泳? 谁学过骑自行车? 想想看,学游泳,学骑自行车,不都是从不严格开始的吗?”学生七嘴八舌地抢答: “得先呛水! ”“没跌倒爬起,哪有蹬车如飞呀! ”老师顺着学生的思路,简洁而透辟地回答: “说的对,写作文也是如此,没有不严格就没有严格,不严格是严格的母亲。”这位老师的回答机智而又灵活,包含深刻的哲理,却有通俗生动,深入浅出,一下子拨动了学生深处的琴弦,使学生难以忘怀。

准确性回答必须有的放矢,所问之答,切中要害,抓住要领,不能使瞎猜,不能使也许,大概的含糊其辞。有位老师再讲解完草船借箭一课后,有个学生突然提出一个问题: “老师,诸葛亮为什么这么神? 他是个天才吗?这个问题课文内容里没有答案,怎样回答才能准确,有力呢? 老师迅速回忆了自己所知的关于诸葛亮的知识,果断地回答: ”诸葛亮不是个天才。他的智慧来自于观察,有知人之明,也来自于他善于思考,有独立的见解。”这个回答抓住了要领,有的放矢,准确清楚。

问与答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恰当的问答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教学就如同一条湍急的河流,始终充满着流动的生机,所以,答与问是学生思维的向导和路标,又是教师传授知识与信息反馈的重要渠道,亦是课堂教学富有活力的积极因素。

课堂问答艺术是老师教学艺术的重要部分,需要通过教学实践不断提高,教师的课堂答问是多种多样的,丰富多彩的,同是一问答,因人而各异,我们切不可将其变成僵死的东西,要灵活深挚,全面考虑,恰当使用。

摘要: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学过程的本质有了重大的改变,学习不是仅仅把知识装进学生的头脑中,更重要的是要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让学生把知识变成自己的“学识”,变成自己的“理想”。而“提问”实际上是实现师生互动及教学进程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沟通和理解,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独立思考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质量的提问对提高教学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哪种提问,都要表现出明确性、启发性和适宜性。问与答都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恰当的问答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教学就如同一条湍急的河流,始终充满着流动的生机,所以,问与答是学生思维的向导和路标,又是教师传授知识与信息反馈的重要渠道,亦是课堂教学富有活力的积极因素。

上一篇:昆虫资源普查下一篇:肾病综合征的护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