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膀胱颈部梗阻

2024-05-31

女性膀胱颈部梗阻(通用6篇)

女性膀胱颈部梗阻 篇1

山西大同同煤总院2000年3月至2010年12月间共收治女性膀胱颈梗阻患者27例, 对所有患者行尿流动力学检查及膀胱尿道镜检查后, 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7例, 年龄22~72岁, 平均54.6岁。病程2个月~15年, 平均4.7年。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膀胱刺激症状, 下腹部不适, 排尿不尽感, IPSS症状评分为18~32分, 平均26分。全部患者均行尿流动力学检查, 最大尿流率为5.8~16.0mL/s, 平均9.8mL/s, 采用PQ图分析均提示膀胱出口梗阻。测定残余尿20~1300mL, 平均220mL。所有患者都行膀胱尿道镜检查, 膀胱颈紧缩, 后唇抬高者20例, 环状狭窄者4例, 颈部不规则增生3例, 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膀胱小梁小房形成。

1.2 治疗

对5例症状轻、无残余尿或残余尿少<60mL升者定期尿道扩张, 每周1次, 共8次, 以后视病情变化逐渐延长间隔时间, 同时口服特拉唑嗪, 症状明显改善;余22例症状严重、残余尿>60mL者均于腰硬联合麻醉下行经尿道膀胱颈部切开术。

2 结果

本组22例手术拔除尿管后临床症状消失、排尿通畅、尿线粗、无梗阻感, 22例随访2~15个月, 平均10.5个月。术后排尿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缓解, 残余尿<50mL。术后2周复查最大尿流率均>15mL/s, 平均20.3mL/s。IPSS评分 (5.2±1.6) , 病理报告均为慢性炎性纤维组织增生。

3 讨论

女性膀胱颈梗阻随年龄增大, 发病率增高。发病原因尚不清楚, 目前认为:女性尿道膀胱慢性炎症侵及膀胱颈部, 造成局部组织增厚、纤维化, 膀胱颈部排尿期不能完全开放, 老年妇女可因激素平衡失调而致尿道周围腺体增生象男性前列腺增生一样产生机械梗阻[1], 另一个原因是膀胱颈部富含α受体, 当病人受外界因素刺激, α受体兴奋使颈部阻力增高, 出现排尿困难、尿频等症状, 产生动力性梗阻。本病的诊断必须依靠膀胱尿道镜, 特别是尿流动力学检查, 综合分析, 判断出动力性或机械性梗阻, 做出正确的诊断。膀胱尿道镜检查, 可见颈部粘膜僵硬, 失去柔软弹性, 后唇突起, 形成一陡峭的堤, 有时可见膀胱颈环形狭窄, 尿道镜检同时性经阴道指检, 在内镜和手指间可感觉到增厚的膀胱颈, 本组病例所见与文献报告相符[2,3]。尿流动力学检查, 一方面可为诊断提供客观的依据, 另一方面可以排除是否存在神经源性膀胱, 是目前客观评价排尿状况最有用的指标, 尿流率<12mL/s, 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30cmH2O, 最大尿道闭合压>80cmH2O, 结合膀胱镜所见即可诊断膀胱颈梗阻。一旦确诊, 除症状较轻, 排尿困难不明显者, 无尿路感染无残余尿者, 都应手术治疗, 因为女性膀胱颈梗阻保守治疗效果不佳, 膀胱颈部切开术是最佳治疗方法[4]。切除部位从5、7点部位进行, 切开前可见膀胱颈部白色纤维组织, 将钩形电极置于膀胱颈近侧, 以2mm左右的深度切开一浅槽, 反复多次将颈部横行纤维全部切开至显露深层的浆膜脂肪组织, 直到切开处呈V形敞开, 膀胱颈充分舒展, 手术过程中注意膀胱保持半充盈状态, 使尿道和膀胱解剖关系不变, 每切一刀, 检查一次, 决定下一次切得位置, 长度深度, 切除组织宁少勿多, 使用单纯电切电流, 不用混合电流, 不做大面积电凝防止继发狭窄。

经尿道膀胱颈切开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可重复操作、效果肯定等优点, 是治疗本病的最佳方法

摘要:目的 探讨女性膀胱颈梗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27例女性膀胱颈梗阻患者资料行回顾性分析, 其中22例行经尿道膀胱颈切开术, 5例行非手术治疗。结果 22例行经尿道膀胱颈切开, 术后无明显残余尿, 尿流率增大, 症状改善, 5例非手术治疗者经定期尿道扩张及药物治疗, 效果满意。结论 女性膀胱颈梗阻的尿流动力学检查是客观评价排尿状况的有效指标;经尿道膀胱颈切开术, 是治疗严重女性膀胱颈梗阻的首选方法。

关键词:女性膀胱颈梗阻,诊断,治疗

参考文献

[1]周毅, 邵宏祥.经尿道电切膀胱颈后唇治疗女性膀胱梗阻[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05, 20 (8) :503.

[2]李德纯, 王选岩, 马治国, 等.经尿道电切术治疗女性膀胱颈梗阻 (附27例报告) [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1992, 13 (6) :356-358.

[3]骆毅, 于兰馥, 骆曼林.女性泌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7:96-97.

[4]Wheeler Jr Js, Culkin DJ, Walter JS, et al.Female urinary retention[J].Urology, 1990, 35 (5) :428-430.

女性膀胱颈部梗阻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通过对我院收治的50例膀胱颈部梗阻的女性病患通过电切术治疗的效果资料进行分析,年龄范围为26~80岁,平均年龄为54岁,其中26~39岁病患7例,40~59岁病患33例,60岁以上病患10例。病程范围为6个月~10年,平均病程为2年9个月。病患均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膀胱刺激感、下腹不适、排尿不尽,排尿流出比例为4.2~13.0 mL/s,平均流出比例为(6±4) mL/s,剩余尿量为120~1000 mL。病患均采用过尿道扩张或抗感染、α受体的阻滞剂治疗,但是均为得到满意效果。50例病患中曾出现过尿路感染者32例,其中有7例曾合并有急性尿潴留,2例曾合并慢性尿潴留及肾积水。通过对病患病史的了解,排除了因神经源或妇科相关疾病引起的梗阻问题。

1.2 手术方法:

采用硬膜外麻或全麻,患者手术体位采用截石位,首先运用5%甘露醇在电切镜的配合下进行冲洗,电切功率为120 W,电凝功率为60 W,在5~7的点位进行电切术治疗,电切深度一直到达颈部环状纤维的深层部分,让膀胱的三角区和尿道处于相同平面或斜面,电切的长度在1.0~2.0 cm之间。如果病患的膀胱颈部后唇有隆起、升高等凸起改变者,切除的时候可以深入到阴道估计膀胱颈的实际厚度,防止电切过深或者不足,手术一次性完成,时间约为6~20 min,平均时长为9 min,手术创伤小,出血少,不需输血,术后尿管持续保持5~7 d。

2 结果

50例病患中,41例病患在术后得到了排尿功能的改善,并且在术后的6~12周的时间内梗阻问题消除。其中有9例病患在2~4年的时间内有复发问题,而其中的6例进行了二次电切术得到了改善,而3例进行了三次的电切术,由于无效后又进行了造瘘术。所有病患均为发生尿失禁和并发症。见表1。

注:尿流率术前术后比较,P<0.05

3讨论

女性排尿异常性疾病中有0.5%~4.6%的人群为膀胱颈梗阻,随着年龄的升高,该病发病率逐步提升。而导致这种疾病发生的原因主要集中在膀胱颈部炎症,导致了组织局部的增厚,因此影响到排尿的正常进行。女性病患由于年龄升高,体内激素平衡紊乱,由于导致尿道周围腺体组织的增生。本研究案例案例中,40岁以上的病患占据了86%的比例,因此中年和中老年女性群体是该类疾病的高发群体,并且病史中出现过尿路感染的比例为64%,而膀胱组织的炎症是导致梗阻发病的重要原因。

临床对该疾病的诊断中,尿道镜可以充分的展现膀胱颈黏膜组织的僵硬、后唇凸起状态,甚至可以观察到膀胱颈部环状的狭窄程度。在临床资料上显示,膀胱颈部梗阻的严重程度与剩余尿量呈现正比关系,同时剩余尿量与逼尿肌的乏力有关。而临床诊断方式中,尿动力影像学在B超等仪器的监测下可以准确的测量尿流率最大值,同时监测到膀胱尿道腔体的全部变化情况,在膀胱梗阻的诊断中具有非常实用的推广意义。

在膀胱颈部梗阻的早期采用尿道扩张或抗感染、α受体的阻滞剂治疗是有一定作用的[1],但是处于疾病的发展时期则需要通过电切术来处理,在电切时一定要注意减少对膀胱颈组织的损害。同时女性病患实行电切术前一定要确定是在保守治疗无效后才可使用。过去的手术方式多采用膀胱颈部及通过阴道进行的膀胱颈部肌层的切开,这种开放性手术的创面较大,疗效不稳定,同时并发症较多。而通过尿道实行电切术则相对而言手术快速,创面小,出血少,属于一项值得推广的微创手术,因此也逐步的取代了传统的开放性手术[2,3]。

在进行电切术时,一定要对局部解剖学有深入的了解。女性控尿功能主要是尿道横纹肌来维持功能,处于尿道中下段三分之一处,电切时切除的长度要<1 cm,这样才能保证不导致术后尿失禁的发生,电切术的部位一般在5~7点部位范围内,以约为2 mm的深度切开,反复性的全部切开横行的纤维组织,一直到深层的浆膜脂肪组织露出。

电切术在临床上对于膀胱颈部梗阻的治疗有了大量的成功案例,其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广泛使用和推广,对于患者而言也易于接受,满意度较高。

摘要:目的 分析总结女性膀胱颈部梗阻的诊治经验。方法 通过对我院收治的50例膀胱项部梗阻的女性病患通过电切术治疗的效果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41例病患在术后得到了排尿功能的改善,并且在术后的612周的时间内梗阻问题消除。有9例病患在24年的时间内有复发问题,而其中的6例进行了二次电切术得到了改善,而3例进行了三次的电切术,由于无效后又进行了造瘘术。结论 经尿道而进行的电切术对女性膀胱颈部梗阻手术操作方便,创面小,减少了患者出血量,恢复快速,其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膀胱颈部梗阻,女性患者,电切术

参考文献

[1]Kumar A,Mandhani A.Uogoi S,et al.Management of functional bladder neck obstruction in women;use of alpha-Mockers and pediatric resectoscope for bladder neck incision[J].J Urol,1999,162(6):2061-2065.

[2]朱江,夏术阶.膀胱颈部电切术[M]//.夏术阶.微创泌尿外科手术学.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44-145.

女性膀胱颈部梗阻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3例, 老年女性, 年龄51~74岁, 平均62岁, 均已停经。其中11例合并2型糖尿病, 7例合并高血压, 4例有妇科手术史。患者均行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红细胞沉降率 (ESR) 、尿培养等检查。肾功能不全5例 (21.1%) , 7例尿培养为大肠杆菌。

23例均行泌尿系B超检查:双肾及输尿管积水、膀胱壁增厚, 膀胱残余尿量88~906 ml, 平均234 ml, 检查尿流率均为低平曲线。膀胱镜显示膀胱内小梁小室, 部分有憩室, 颈口后唇均明显抬高。

1.2 治疗方法

经尿道膀胱颈电切术:切除部位从6点开始, 先用电刀切至膀胱肌层, 切开狭窄的纤维环, 然后以此点为中心半月形电切5~7点的组织。切割长度为1~2 cm, 深度为0.5~1.0 cm, 电切后使后尿道与膀胱三角区接近同一平面, 环状狭窄者, 颈口一圈均要切除, 避免切断颈部括约肌致尿失禁或造成膀胱阴道瘘, 部分病例, 手术后应定期尿道扩张直至尿线粗大稳定为止。

1.3 结果

23例均手术成功。手术时间15~48 min, 平均37分钟。术后平均住院时间5.7天, 随访3月~46月, 除2例患者多次检查尿素氮、肌酐仍轻度增高, 定期行尿道扩张外, 其余患者症状基本消失, 最大残余尿量在50 ml以下。

2 讨论

2.1 发病原因

女性膀胱颈梗阻, 亦称膀胱颈挛缩, 部分作者称之为女性前列腺病, 发病率占女性下尿路疾患的2.9%~8%。以往认为它是少见的疾病, 近年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和诊疗新技术的推广, 确诊率不断提高[1]。但它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 目前认为是长期尿道感染导致膀胱颈部的平滑肌及结缔组织增生而形成, 而内分泌失调又是引起尿道感染的主要原因, 当停经后雌激素活性降低时, 尿道上皮萎缩, 易反复遭受感染, 导致膀胱颈梗阻。为克服排尿阻力, 膀胱逼尿肌逐渐代偿增生, 肌束纵横交错形成小梁, 膀胱内压长期增高, 造成肌束间薄弱部分向壁外膨出, 形成小室或假性憩室。后期输尿管口抗返流装置破坏, 引起上尿路积水, 此时输尿管即成为一充满尿液的“水柱”, 造成“梗阻性肾病”。

2.2 临床表现

为进行性排尿困难。早期排尿缓慢, 尿流变细, 射程短, 逐渐发展为排尿费力, 呈点滴状, 常有尿不尽感, 后期残余尿逐渐增加甚至尿潴留, 而残余尿可诱发反复的尿路感染, 亦可形成膀胱结石、肿瘤, 最后引起肾积水及尿毒症。常伴发有腰骶部痛、脐部及下腹坠痛等。其基本过程为:下尿路梗阻→膀胱功能改变→上尿路尿液输送受阻→上尿路扩张→肾功能受损。上尿路损害一般为双侧性[2]。上述症状的发生, 常为慢性过程, 逐步加重, 患者往往习以为常, 直至晚期始来就诊, 且常被诊断为单纯尿路感染。

2.3 如何诊断

(1) 体格检查:膀胱残余尿量多时耻骨上区叩诊浊音。经阴道触摸膀胱颈部, 可感到有不同程度的增厚, 特别是尿道内置入导尿管时, 膀胱颈部增厚感更为明显。

(2) 辅助检查:除尿常规及肾功能检查外, B超可了解肾、输尿管及膀胱内情况, 并测量残余尿。X线检查:排尿期膀胱尿道造影和膀胱空气碘化钠双重造影, 可显示膀胱颈异常改变。静脉尿路造影, 可了解肾功能及肾输尿管积水情况。膀胱镜是最直观的检查方法:可以了解膀胱颈有无器质性梗阻, 同时观察膀胱内病变, 如小梁、小柱及隐窝、假性憩室、息肉等。尿动力学检查:尿流率检查是客观评价排尿状况最有用的指标, 可见到膀胱内压力明显升高, 尿流量减少及尿流曲线低平, 它是最好的筛选性检查方法。

2.4 膀胱颈梗阻的分型

根据病损程度可分为轻、中、重度, 指导临床治疗。轻度:轻度排尿困难, 残余尿<60ml, 最大尿流率>15 ml/s, Bun, Cr正常;中度:明显排尿困难, 残余尿60~300 ml, 最大尿流率10~15 ml/s, Bun, Cr正常;重度:尿潴留或充盈性尿失禁, 残余尿>300 ml, 最大尿流率<10 ml/s, Bun, Cr增高。由于多数医生对本病认识不足, 本组23例患者, 都是在处于分型中重度情况下才得到有效治疗, 失去了早期治疗时机。所以, 对老年女性, 在诊治下尿路疾患时, 应想到本病的可能, 争取早期诊断, 在出现并发症之前得到有效治疗。

2.5 治疗

根据分型确定治疗方案: (1) 保守治疗:适用于症状较轻, 排尿困难不明显, 无残余尿, 无肾功能损害者。保守治疗主要有选择性α-受体阻滞药如多沙唑嗪、那妥、坦索罗辛, 及溴化丙吡胺等;合并感染者, 选用有效的抗生素控制感染。经尿道膀胱颈扩张术有一定疗效。一般要扩张到30号左右。有效者可定期扩张;伴雌激素水平低下者, 辅以雌激素补充疗法等。 (2) 手术治疗:经尿道膀胱颈电切术:中度以上病例, 早期行电切术, 效果满意, 被视为最佳治疗[3]。对于残余尿过多或肾功能严重受损者, 应先持续引流膀胱, 使肾功能恢复或稳定后再手术。本组4例既有肾功能损害, 又有严重的膀胱感染, 两周后才行手术治疗。

2.6 注意与神经性膀胱的鉴别诊断

很多神经系统疾病及盆腔手术后, 可出现神经性膀胱, 多伴有神经系统其它病变, 根据病史及做相关检查可以鉴别。另外, 大约43%~87%的糖尿病患者有糖尿病膀胱尿道功能障碍[2], 虽然糖尿病导致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的机制复杂, 但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延缓本症的发生与发展[4]。本组23例为老年患者, 均有绝经史, 11例伴有糖尿病, 其鉴别可作逼尿肌压力测定和膀胱镜检查。即使是糖尿病神经性膀胱, 为改善症状, 亦可试行膀胱颈手术, 以期解决因逼尿肌收缩无力不能有效开放膀胱颈的问题。

摘要:目的 总结老年女性膀胱颈梗阻的诊治经验。方法 对经手术治疗的23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患者长期有排尿困难, 且有肾输尿管积水和膀胱大量残余尿, 其中5例有明显肾功能损害, 均行膀胱颈电切术。结果 患者症状消失, 肾输尿管积水逐渐消失, 有肾功能不全者得到改善, 无尿失禁, 效果满意。结论 要重视早期发现此类患者, 争取在出现并发症之前得到治疗, 膀胱颈电切术效果良好。

关键词:膀胱颈梗阻,残余尿,尿流率检查,电切术

参考文献

[1]张建功, 方强, 宋波.女性膀胱流出道梗阻诊断研究进展.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07, 28:499.

[2]吴阶平.吴阶平泌尿外科学.第一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534-1339.

[3]闵立贵, 张建军, 胡晓刚.经尿道电切治疗女性膀胱颈梗阻76例报告.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07, 28:350.

女性膀胱颈部梗阻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共40例年龄在20~68岁之间, 患有排尿困难、尿频、尿失禁且病程2月~8年间的患者。其中合并膀胱颈口息肉5例, 急性尿潴留12例, 慢性尿潴留28例。还可伴有急迫性尿失禁、尿急、反复尿路感染、排尿梗阻、尿潴留、尿痛、血尿、尿不尽感、夜尿增加、充盈性尿失禁、尿流无力等。排尿时间25~140 s, 残尿量45~499ml, 平均最大尿流率5~15ml/s;B超检查重度积水5例, 双肾积水15例;膀胱颈后唇呈堤坝状, 有不同程度抬高或隆起, 活动僵硬, 膀胱镜检查膀胱腔内状况, 有不同程度的憩室或小梁, 输尿管间嵴肥厚。QOL评分4~6分;IPSS评分 (18.9±2.6) 分。应用α受体阻滞制剂等药物在术前的治疗中, 效果不佳[1]。

1.2方法

腰麻或麻醉硬膜及膀胱截石位, 置入电切镜后用无菌蒸馏水持续低压冲洗膀胱, 电切输出功率160W, 电凝输出功率80W, 切除膀胱颈部肥厚、增生组织, 直至肌纤维层, 充分电切增生肥厚的膀胱, 后唇尤为重要, 电切长度控制在1.0 cm以内。术后留置导尿管。切除后唇后, 膀胱三角区与从后尿道观察膀胱颈部开口基本处于同一平面, 对尿道肉阜、合并输尿管间嵴肥厚、腺性膀胱炎、尿道口处女膜病者一并处理。对于膀胱颈部呈环形肥厚狭窄者, 需要时可进行全膀胱颈环行电切。

2 结果

40例患者手术时间均为30~50分, 术后无尿失禁, 切除组织后病检报告显示6例平滑肌溜, 平滑肌组织增生伴慢性炎症15例, 纤维组织增生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的共19例。术前肾功能损害共8例患者, 5例患者肾功能恢复正常, 3例未恢复, 15例患者合并肾积水, 术后16个月时, 术前有重度积水的5例患者仍有积水, 10例积水消失, 无电切综合征, 术中几乎无穿孔, 无出血。40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在经电切治疗后3~36月内的随访显示, 均有明显缓解, 术后3个月, 5例患者残尿量多余20ml, 最大尿流率 (28.25±2.06) 。35例患者无此症状, 术后6个月复查时, 患者泌尿系症状如尿痛、尿频等完全缓解, 残尿量均少于5ml。

3讨论

女性膀胱颈梗阻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十分复杂, 部分中老年妇女的尿道周围腺体增生状况是由雌激素激素水平失调导致的, 从而出现了与男性前列腺增生同样的病症, 而大部分是由于膀胱颈括约肌增生肥厚, 从而导致膀胱颈部慢性炎症, 及黏膜肌层及下层的纤维弹性组织挛缩与增生, 功能性梗阻等, 是女性下尿路梗阻的重要原因之一。

女性膀胱颈梗阻可分为器质性和功能性梗阻, 器质性梗阻是由慢性炎症硬化、老年女性雌激素水平失调、肌肉肥厚、膀胱颈部纤维组织增生等出现的尿道周围腺体增生所致的。功能性梗阻是因膀胱颈功能失调、尿肌收缩无力所致的。膀胱颈梗阻后, 早期膀胱功能反复, 晚期尿肌收缩无力, 表现为膀胱功能不正常, 尿肌无力, 膀胱内压增高, 尿肌增生肥厚。术后病理检查显示有腺体的增生、慢性炎症的改变以及纤维组织的增生。因此, 对于40岁以上且病史较长者, 应在考虑膀胱颈硬化症前, 排除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 应用尿道扩张、雌激素等, 保守治疗方法为解痉挛以及抗炎, 如若效果不佳, 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目前, 膀胱颈部电切的位点方法不尽相同, 采取3、4点环行电切开时, 电切长度需要控制在0.5~1.0 cm以内, 深度与膀胱三角区底部相平, 此方法可避免损伤尿道外括约肌而发生的术后尿失禁及过深发生膀胱阴道瘘并完全解除膀胱颈部梗阻。为了保证尿道与膀胱的解剖关系不变, 术中膀胱内液体不宜过多, 手术结束后需注入300~400 ml冲洗液充盈膀胱, 检查排尿控制, 退出切除镜并观察尿流情况, 此时要下压膀胱区, 控尿良好的表现为尿道喷出水流有力、粗大。本组40例患者均采用此方法进行治疗, 疗效显著。与传统的Y-V成形术的比较结果显示:经尿道电切术治疗女性膀胱颈硬化症是治疗女性膀胱颈梗阻的首选方法, 具有可重复性强、操作简单、创伤小、疗效确切、术后恢复快、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 临床中可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女性膀胱颈部梗阻 篇5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67例女性患者,年龄31~80岁,平均年龄53.3岁,病程2个月~28年。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排尿困难和(或)膀胱刺激性症状,9例合并糖尿病,无脊髓损伤、盆腔手术等病史,所有患者自主排尿后残余尿量均>100mL。全部患者均行超声检查,使用Sequoia512、ATL HDI30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4MHZ,常规探查膀胱颈部及膀胱壁、肾脏、输尿管等部位,加测残余尿量。对超声检查不能确定的或患者要求进一步检查的再行膀胱尿道镜或尿动力学检查。

2 结果

65例患者超声检查膀胱颈部后尿道区呈类圆形或椭圆形团块状低回声,横径>20mm,前后径>15mm,膀胱壁增厚、粗糙、膀胱小梁、小房形成,17例患者合并不同程度的肾积水、输尿管扩张;超声清晰显示膀胱颈处的尿道内口向膀胱腔内突起、前唇与后唇均>5mm32例,诊断为FBOC;33例患者超声不能清晰辨别膀胱颈结构、无法排除肿瘤等病变,19例通过留置导尿管显示彩色尿流信号自该病变中通过而诊断为FBOO;17例患者行膀胱尿道镜检查,插入时均有顶撞感,膀胱有不同程度的小梁增生、憩室形成及慢性炎症改变,膀胱颈后唇明显抬高、隆起似提坝状13例,膀胱黏膜苍白、呈环形狭窄4例;13例患者经尿动力学检查,诊断为膀胱颈部梗阻。

3 讨论

FBOO多发于中老年妇女,其临床表现为进行性排尿困难、尿潴溜等,如继发感染,可出现膀胱刺激征,如尿频、尿急、尿痛,可合并膀胱炎、膀胱憩室、膀胱结石、残余尿量增多、输尿管扩张、肾积水等病变。FBOO的诊断需要结合病史、症状及体征,影像学及尿动力学检查等结果至关重要,其诊断方法主要有超声、膀胱尿道镜检查、尿动力学检查等。

二维超声显示膀胱颈部后尿道区呈类球形或椭圆形低回声,边界清晰,横径>20mm,前后径>15mm,膀胱颈处的尿道内口向膀胱腔内突起,前唇与后唇均有增厚(多>5mm),尤以膀胱颈前唇增厚明显,遮盖于尿道内口的上方,长期梗阻的症例,还可合并有膀胱壁增厚、内膜粗糙、膀胱小梁和小房形成,残余尿量>50mL,甚至双侧输尿管扩张、双侧肾积水。二维超声能诊断部分典型的FBOO,本组32例通过二维超声得以确诊。但大部分病例,二维超声仅能显示膀胱颈部类圆形病变,不能一一区分该处膀胱颈前唇、后唇等结构,不能清晰显示此病变与尿道的关系,无法与肿瘤相鉴别。张梅等[1]研究认为,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导尿管法即常规膀胱超声检查于膀胱后尿道区探及范围1~2cm的类球形病变,进一步置导尿管,通过二维与彩超尿流图像直观显示该病变环绕尿道,排除了局部肿瘤的可能,本组通过该种方法诊断的19例FBOO也得到手术等证实,与张梅等学者研究结果相一致。

FBOO患者膀胱尿道镜插入时有顶撞感,膀胱均有不同程度的小梁增生和憩室形成及慢性炎症改变,膀胱颈后唇抬高、隆起、僵硬、似提坝状,膀胱黏膜苍白、表面光滑、缺乏血管;膀胱颈部呈环形狭窄。膀胱尿道镜检查有助于本病的诊断,本组17例经膀胱尿道镜检查诊为FBOO亦得到手术证实,证明此方法是确诊膀胱颈部器质性梗阻和尿道通畅情况的可靠方法,缺点是侵入性操作,有一定并发症,且不能直接显示膀胱颈部周围病变,只能间接提示尿路狭窄。

汪超军等[2]认为,排尿期压力一流率测定是诊断女性排尿困难最准确的方法,排尿时高Pdet低Qmax提示存在梗阻。但由于女性在正常排尿时的逼尿肌压力明显低于男性,所以对于女性BOO的尿动力学诊断一直处于研究之中[3],一直没有一个标准的尿动力学方法来诊断FBOO。由于尿动力学诊断标准并没有最后确立,加上尿动力学检测仪尚未普及、设备及专业人员较少、操作复杂等,尿动力学诊断FBOO目前较难普遍开展,有待于广大医务工作者的不断努力。

总之,膀胱出口梗阻在临床上诊断较为困难,我们的经验是,二维超声和(或)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导尿管法诊断膀胱出口解剖性梗阻操作方便、准确可靠、有推广价值,可作为女性膀胱颈出口梗阻诊断的首选方法对于部分超声不能确诊的病例,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应用膀胱尿道镜、尿动力学等检查以提高诊断准确率。

参考文献

[1]张梅,孟凡荣,陈松旺,等.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导尿管法对女性膀胱出口梗阻的诊断及治疗价值[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7年23(4):296-298.

[2]汪超军,蔡松良,张华.女性膀胱颈梗阻的的诊断与治疗[J].浙江医学,2001,23(11):663-664.

女性膀胱颈部梗阻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6月间在门诊检查的45例女性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40~79岁,平均年龄(54.3±14.6)岁,病史4个月~20余年,均有反复尿频、尿急症状等,半数有排尿费力、排尿不尽感等症状,除外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及尿道狭窄等其他原因致下尿路梗阻者。

1.2 检查方法

仪器使用GE-Voluson E8彩色多功能超声诊断仪,经腹部探头频率为3.5 MHz。(1)嘱患者憋尿,或检查前30 min饮水1 000 ml左右,直至有尿意;(2)患者取平卧位,下腹部涂以中性耦合剂,首先进行膀胱整体纵横切扫查,然后重点扫查膀胱颈部,在纵切面距尿道内口约5~10 mm处测量膀胱颈前、后唇厚度,并留取图像;(3)行阴道超声检查,探头频率为5 MHz,患者取膀胱截石位,经阴道探头(避孕套隔离),对尿道及其病变部位做矢状、冠状、横切面扫查。取尿道最长纵切面(探头置于阴道外口或阴道前庭,声束与尿道平行获得),于尿道上段测量(同样距尿道内口5~10 mm处)膀胱颈前、后唇厚度,并摄片存档;(3)患者排尿后,分别测算残余尿量V(ml)=0.52×长×宽×厚。

1.3 分组及诊断标准

将45例拟诊病人按残余尿量分为A组(≤12 ml)、B组(13~49 ml)和C组)≥50 ml)三组。残余尿量正常值为7~12 ml[1],残余尿量>50 ml时即提示梗阻存在[2]。对有排尿障碍、残余尿量大于12 ml,尿道内口测值(经阴道超声)大于正常值的病人,建议其行膀胱镜检查。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率(%)表示,率之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经腹、经阴道超声检查膀胱颈部前、后唇值的比较

45例拟诊病人,A组12例,B组24例,C组9例。三组病例分别经腹部与经阴道超声测值统计结果,见表1。

mm

2.2 三组患者膀胱颈梗阻情况比较

A组12例,经腹部及阴道超检测值均小于正常值;C组9例,经腹及阴道超声检测值均大于正常;B组24例,经腹超声检测值有5例为临界值,19例大于正常值,而经阴道超声24例均大于正常值。对于A组及C组患者,经腹及阴道途径诊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B组患者,尿道内口测值敏感性,经阴道明显大于经腹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是因为A组患者残余尿量≤12 ml时,膀胱颈部处于代偿阶段,膀胱颈厚度还未增厚,故经两种方式测量结果无明显差异。而对于C组患者,其尿道内口增厚明显、回声增强,而使得对比度增加,同样经两种方式测量结果无明显差异。对于B组患者,尿道内口测值敏感性,经阴道明显大于经腹部(P<0.05),可能由于该病经腹超声受膀胱充盈程度及肥胖或肠气的干扰,因此临床应用受到限制。

2.3 三组膀胱颈梗阻患者膀胱镜检查结果

有排尿障碍、残余尿量大于12 ml,尿道内口测值(经阴道超声)大于正常值的病人有33例,其中26例病人接受了膀胱镜检查(其中B组17例,C组9例)。膀胱镜检查表现插入时有阻力感,所有病例膀胱颈增厚,前唇和(或)后唇有不同程度隆起,9例前唇抬高,11例后唇抬高,前后唇均抬高6例,呈“堤坝样”改变,黏膜有滤泡增生、充血水肿及僵硬,膀胱内有不同程度的小梁、小房、憩室及慢性炎症改变,病理检查均为慢性炎症增生。

3 讨论

女性膀胱颈梗阻是女性重要的下尿路梗阻性疾病。女性膀胱颈梗阻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尚不十分清楚,目前主要观点有:(1)膀胱颈部长期慢性炎症导致黏膜与黏膜下层纤维组织增生挛缩,以慢性反复尿路感染为常见;(2)膀胱括约肌和逼尿肌共济失调,膀胱颈部肌肉增生肥厚;(3)卵巢功能下降,激素水平失调导致尿道周围腺体增生,且多有黏膜、黏膜下层和神经肌肉的退行性病变[3,4,5]。因女性膀胱颈梗阻产生与男性前列腺肥大同样的症状及后果,由此而形成的膀胱颈部形态改变,其所致膀胱颈梗阻引起排尿不畅,而排尿不畅又易引起感染,互为因果。女性膀胱颈梗阻多见于中老年妇女,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尿频、排尿困难、淋漓不尽、排尿时间延长等,多有反复尿路感染史,部分患者尚可表现为非感染性的慢性盆腔疼痛[6],在女性排尿异常疾病中约占2.7%~8%[7]。据黎玮等[8]报道,18例女性膀胱颈梗阻患者病理证实均为纤维组织增生。

有关研究认为[9],当超声测量膀胱颈前后唇径值超过13 mm,且残余尿量大于50 ml时,可确诊为女性膀胱颈梗阻。通过本研究我们发现,同样应该引起重视的是残余尿量小于50 ml,并且超声测量膀胱颈前后唇径值大于正常值的女性病人,她们已经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并经过膀胱镜证实膀胱颈部同样出现改变,应该结合临床症状,高度考虑为女性膀胱颈梗阻早期阶段,及时给予一定的临床干预,可以减轻病变加重的程度。

本研究中,对于A组患者,经腹及阴道途径诊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是因为残余尿量≤12 ml时,膀胱颈部处于代偿阶段,膀胱颈厚度还未增厚,故经两种方式测量结果无明显差异;而对于C组患者,其尿道内口增厚明显、回声增强,而使得对比度增加,同样经两种方式测量结果无明显差异;对于B组患者,尿道内口测值敏感性,经阴道明显大于经腹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由于该病经腹超声受膀胱充盈程度及肥胖或肠气的干扰,因此临床应用受到限制。女性尿道位于阴道前方,运用经阴道超声检查时,不仅可避免上述干扰,还可获得膀胱颈连续清晰的图像,并且有利于观察尿道中下段有无病变,且病人无痛苦,也不会导致上行感染。

超声虽然在诊断精度及特异性方面不如膀胱镜及尿动力学检查,但超声简便、无创、廉价及可重复性高,并能观察膀胱、尿道内外情况,可测量残余尿量,较前者更易为临床和患者所接受。因此,我们认为,当经阴道超声检测膀胱前后唇测值分别超过正常值,且残余尿量大于13 m时,结合临床症状应高度怀疑女性膀胱颈梗阻。在女性膀胱颈梗阻早期,经阴道超声诊断明显优于经腹部超声诊断。

摘要:目的 探讨经腹及经阴道超声检查诊断女性膀胱颈梗阻的敏感性。方法 选取甘肃省妇幼保健院2013年1月—2015年6月间在门诊检查的45例女性患者为研究对象,在膀胱适度充盈及排尿两种状态下,分别经腹及经阴道超声扫查膀胱颈部,测量其前、后唇厚度,并测量残余尿量,根据残余尿量进行分组对照,残余尿量≤12 ml为A组,残余尿量13~49 ml为B组,残余尿量≥50 ml为C组。结果 对A组及C组患者,经腹及阴道途径诊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B组患者,尿道内口测值敏感性,经阴道超声检查明显大于经腹部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女性膀胱颈梗阻早期,经阴道超声诊断明显优于经腹部超声诊断,能迅速诊断中老年女性膀胱颈梗阻,并能判断其病变程度,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

关键词:经腹部超声,经阴道超声,超声诊断,女性膀胱颈梗阻

参考文献

[1]吴阶平.吴阶平泌尿外科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151.

[2]CAN L K,WOBSTER G D.Bladder outlet obstruction in wonen[J].Urol clin north am,1996,23(1):385.

[3]EBADAVI A,YALLA S V,RESNICK N K.Stuctural basis of eri-atric vording dysfunction bladder outlet obstruction[J].Urol,2000,19(2):213-220.

[4]骆毅,于兰,骆曼林,主编.女性泌尿外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96.

[5]曹毅,主编.中华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8.

[6]PETR H,HANSJORG D,URS E S,et al.Non-inflammatorychronic pelvic pain syndrome can be caused by bladder neck hy-pertrophy[J].European urology,2003,44(1):106-110.

[7]王剑锋,郑典宝,荆志涛.女性膀胱颈梗阻的诊断与治疗[J].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08,13(2):135.

[8]黎玮,张勇.女性膀胱颈梗阻的诊断和治疗(附18例报告)[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4(2):22.

上一篇:信息交换技术发展趋势下一篇:农村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