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冲洗法

2024-05-16

膀胱冲洗法(共7篇)

膀胱冲洗法 篇1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 目前虽有很多降糖药物可以调节血糖, 但却无法阻止一些慢性并发症的发展, 特别是老年糖尿病患者, 由于疾病使机体防御功能减退, 免疫功能下降, 所以极易合并感染, 其中尿路感染是仅次于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疾病[1], 有文献[2]报道糖尿病病人尿路感染发生率高达20%。尤其以老年女性居多, 这是由于女性尿道解剖的生理特点, 老年女性雌、孕激素水平下降, 再加上高血糖状态使尿液中葡萄糖含量增多, 这些都利于细菌生长繁殖, 发生尿路感染。我们在对控制血糖的同时, 怎样配合规范的膀胱冲洗治疗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方面进行了探索, 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现将护理方法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所有病例按如下标准纳入: (1) 均符合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 (ADA) 有关糖尿病诊断标准。 (2) 本次就诊的主诉为不同程度的尿储留、尿频、尿急、尿痛及尿流细等症状, 不伴有其他部位感染。 (3) 经B超显示至少有膀胱残余尿≥100m L。 (4) 肉眼脓性尿或尿液混浊。 (5) 化验室检查:尿常规白WBC+++以上者。

2 护理方法

2.1 膀胱冲洗护理

首先选择合适型号的foley留置导尿管 (产地:广东湛江) , 按照《护理学基础》上关于导尿的标准插入尿管, 注入气囊生理盐水12~15m L, 以外拉不脱出为宜, 外接尿袋。用药前留取尿标本, 做细菌培养+药物敏感实验。所选药物与细菌敏感实验结果不符合者, 依具结果调换。样本采集方法:患者就诊时及每天早晨8:00采集标本。留晨起第1次中段尿, 持续引流者则早6:30闭管, 8:00采集尿样。标本送检验室, 在高倍视野下 (显微镜号CH-B145-T, 日本产OLYMPUS) 观看结果。所有标本由接受过培训的人员负责, 操作过程中注意无菌操作。

冲洗方法:用38~40℃生理盐水500m L, 以50m L/min灌注膀胱, 全部注入后引出。立即用同样温度的生理盐水250m L+丁胺卡那0.4g, 以30m L/min灌注, 保留30min后排出。关闭尿管, 定时开放。对肾盂、输尿管积水者给予持续引流, 每天冲洗2次 (早9:00, 晚21:00) 。

冲洗过程中应注意严格无菌操作, 动作要轻柔、注意保暖, 冲洗过程中经常询问患者的感受, 观察患者的反应及引流液性状。如有不适, 应减缓冲洗或停止冲洗, 密切观察或通知医生给予处理。

2.2 基础护理

密切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与生命体征, 鼓励病人多喝水, 增加尿量, 起到自然冲刷尿道的作用, 及时排空尿袋, 并按时每周更换1次, 清洗外阴时用盐水棉球充分清洗, 再用0.5%的碘伏消毒2/d, 尤其有大量脓性尿液的患者, 更应充分清洗。如有不能耐受尿管刺激者, 可经冲洗后留置100m L的生理盐水, 避免尿管前端直接接触膀胱黏膜而减轻刺激症状。注意观察血糖水平和使用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后有无不良反应, 以便给予及时处理。详细记录每天的尿量, 并注意尿的颜色、有无沉淀、血尿、脓尿的发生。

2.3 饮食护理

告知病人饮食控制是治疗糖尿病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措施之一, 帮助患者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 并严格执行。建议病人少量多餐, 以富含维生素、纤维素的食物为主, 主食粗细粮搭配, 副食荤素食搭配, 定时、定量, 忌甜食, 保证患者营养, 稳定血糖, 全面提高机体免疫力。

2.4 心理护理

糖尿病并发尿路感染的病人, 由于患病时间比较长, 病情极易复发, 使患者对治疗缺乏信心, 再加上部分患者对会阴护理和导尿有羞愧心理, 对护理产生焦虑情绪, 使患者的精神压力很大, 因此医护人员应对患者加强糖尿病知识的宣教, 让患者清楚治疗的重要性与可行性, 关心体贴患者, 及时发现患者情绪变化, 在会阴护理和导尿时, 尽量减少在场人数, 保护病人的隐私, 鼓励并尽力帮助其克服困难, 使之树立与疾病斗争的信心与决心, 积极主动地配合医护人员, 使治疗与护理顺利进行。

3 结果

按照患者的膀胱刺激症状缓解, 尿WBC转阴为效果评定标准, 结果显示此种护理方法效果显著, 临床结果令人满意。

4 讨论

糖尿病性神经性膀胱是糖尿病致支配膀胱的植物神经受损所引起的膀胱功能障碍, 早期症状隐匿, 不易被发现。病情发展后会因为排尿困难而出现尿潴留, 不仅给患者带来不便, 也使尿糖测值不能准确反映药物的治疗效果, 而且可导致泌尿系统感染, 加重病情。加上糖尿病是一种消耗性疾病, 糖尿病患者因血糖尿糖高导致体质消耗性下降易并发各种感染, 其中高尿糖极易合并尿路各种细菌繁殖而引发尿路感染, 糖尿病并发尿路感染者, 患病后往往心理压力较大, 心情沮丧, 传统的方法是控制血糖+静脉给予抗生素, 但该方法疗效慢, 病程长, 不适症状严重, 而且增加了病人的住院时间和治疗费用;我们通过对该类病人采用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进行单纯膀胱冲洗, 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并且操作简单, 花费少, 有利于患者接受。

参考文献

[1]彭彦, 余月明.糖尿病并发尿路感染的特点及治疗原则[J].四川医学, 2002, 9 (23) :972.

[2]成蓓, 曾尔元.老年病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271~272.

膀胱冲洗的护理措施及对策 篇2

关键词:膀胱冲洗,护理,对策

2009年7月至2011年7月期间我院诊治的40例前列腺增生摘除患者, 术后患者给予膀胱冲洗等相应的护理措施, 对治疗前、后患者的最大尿流率进行比较分析。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以供临床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9年7月至2011年7月期间, 我院诊治的40例前列腺增生摘除患者, 年龄 (56.2~74.5) 岁。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并结合相应的辅助检查, 所有患者确诊为前列腺增生。全部实施前列腺增生摘除术, 术前、术后进行尿流率的测定。

1.2 膀胱冲洗方法

装有0.9%生理盐水的密闭式瓶, 置入40℃温热水中浸泡30min。生理盐水瓶连接输液器, 接头处通过三腔气囊导尿管, 尿管出口连接无菌引流袋, 打开调节器进行冲洗。通过冲洗器的悬挂高度, 来调节冲洗速度。如果膀胱冲洗速度过快, 可导致膀胱壁的机械性损伤, 如果膀胱冲洗速度过慢, 可能达不到预期的冲洗效果。一般冲洗速度可控制在70~130滴/min[1]。持续膀胱冲洗的时间, 保持在一般2~5d为宜。冲洗时选择细口进水, 粗口出水。一般选择大型号导尿管和弹性好的三腔导尿管。术后患者回到病房就可以进行冲洗, 患者采取侧卧位, 冲洗温度要适宜, 微温最好, 通常冲洗直至排出淡红色或者淡黄色冲洗液或者冲洗液变清。

1.3 护理措施

(1) 加强心理护理。由于长时间的膀胱冲洗刺激, 常常导致患者出现疼痛、血压、心率升高等症状, 继而不能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因此, 医务人员要尽可能地向家属和患者讲述膀胱冲洗的治疗效果及其注意事项。 (2) 伴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 医护人员要严密留意患者的生命体征, 观察患者会阴和阴囊有无肿胀, 并注意患者的腹部体征。一旦患者出现腹部隆起等症状, 并伴有明显的膀胱刺激征, 膀胱区叩诊浊音时, 可能预示会有尿潴留, 要对冲洗的尿管进行加压, 但压力不宜过大, 保持引流通畅即可[2]。 (3) 根据血尿程度调整膀胱冲洗速度。如果患者出现肉眼血尿, 提示可能出血较多, 此时要将冲洗速度加大, 必要时, 要进行加压冲洗, 避免血凝块堵塞尿路, 保持尿路通畅。注意患者的膀胱冲洗速度, 记录灌注量和排出液量。 (4) 控制膀胱痉挛和记录尿量, 前列腺摘除术患者术后容易出现膀胱痉挛, 导致血压升高, 所以医护人员要控制患者的膀胱痉挛发作, 并记录其尿量。 (5) 预防并发症的护理措施。对冲洗装置进行定期高压灭菌, 保持无菌状态。每天采用碘伏消毒, 2次/d。患者要定时翻身, 使其床铺保持整洁和干燥, 按摩患者受压部位。鼓励患者早期进行创伤床上活动, 适时进行下床活动, 避免形成下肢静脉血栓。鼓励患者进行深呼吸、咳嗽和咳痰等动作, 必要时进行雾化吸入治疗, 保持呼吸道通畅, 避免肺部感染。

2 结果

经过有效的膀胱冲洗等相应的有效护理, 40例前列腺增生摘除患者术后恢复良好, 全部治愈出院, 没有出现并发症。与治疗前最大尿流率相比 (6.2±3.5) mL/s, 治疗后最大尿流率明显提高 (17.8±4.1) mL/s, P<0.05, 有统计学意义, 详细结果见表1。

3 讨论

膀胱冲洗是将药液 (常用液体有生理盐水、新洁儿灭溶液、呋喃西林等) 注入到膀胱, 再将其引流出来的一种治疗方法[3]。经过持续的膀胱冲洗, 可以及时的将残存在膀胱内的血性液体排出体外。前列腺患者通常是年老体弱患者, 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等疾病, 预后相对较差。因此, 在前列腺摘除术患者时, 医护人员一定要保持引流通畅, 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一旦患者出现异常症状, 护理人员要及时通知其主治医师, 并进行相应的对症处理。

本研究, 2009年7月至2011年7月期间, 我院诊治的40例前列腺增生摘除患者, 术后患者给予膀胱冲洗等相应的护理措施, 对治疗前、后患者的最大尿流率进行比较分析。经过有效的膀胱冲洗等相应的有效护理, 40例前列腺增生摘除患者术后恢复良好, 全部治愈出院, 没有出现并发症。与治疗前最大尿流率相比 (6.2±3.5) mL/s, 治疗后最大尿流率明显提高 (17.8±4.1) mL/s, P<0.05, 有统计学意义。总而言之, 前列腺摘除术后, 膀胱冲洗的有效护理可以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李馨, 钟连珍, 符钻英, 等.不同护理行为对留置尿管后尿路感染的影响[J].当代护士 (学术版) , 2007, 7:63~64.

[2]梁秀莲.前列腺摘除术后持续膀胱冲洗的护理[J].当代护士, 2010, 8:88~89.

膀胱冲洗的规范化管理 篇3

关键词:前列腺增生,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膀胱冲洗,护理,综述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是目前良性前列腺增生症外科治疗的经典手术方式[1],持续膀胱冲洗是保证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患者快速康复的重要治疗手段。通过长期对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患者进行护理和临床观察,尤其在持续膀胱冲洗的原理,三腔气囊导尿管的选择,膀胱冲洗装置、冲洗压力、冲洗液种类、温度及速度的选择,膀胱冲洗过程中并发症的观察与防治等方面进行了长期观察和大量研究,现综述如下。

1 膀胱冲洗的原理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是将前列腺原增生腺体切除,在前列腺部位留有空腔,术后出血多来源于前列腺窝内创面渗血。因此,术后常留置三腔气囊导尿管,往气囊内注入生理盐水30~40mL用于压迫膀胱颈、尿道内口,并以一定压力牵拉尿管将前列腺窝与膀胱隔开,使积血限制在前列腺窝内。由于组织与尿管球囊之间仍有空隙,会有少量出血进入膀胱内,故三腔气囊导尿管的注入端连接膀胱冲洗管,输出端连接尿袋以形成膀胱冲洗系统[1],用0.9%生理盐水进行冲洗将渗入膀胱内的血液冲出,可避免膀胱内形成血凝块,导致膀胱发生痉挛而引发其它不良反应。

2 膀胱冲洗液种类的选择

传统冲洗液有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0.02%呋喃西林溶液、醋酸氯已定液或含抗生素的配方冲洗液等,其中采用等渗无菌的0.9%氯化钠注射液进行膀胱冲洗不会引起二重感染,且经济实惠,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研究报道[2],用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膀胱未增加感染率,然而呋喃西林、醋酸氯己定冲洗液对尿路常见致病菌无效,却破坏正常菌群,导致耐药菌株产生。

3 膀胱冲洗液的温度

冲洗液的温度对术后出血及膀胱痉挛的发生有直接影响。若温度过低,一方面冷刺激易诱发膀胱痉挛,同时增加患者的不适感,冲洗速度受限,不能达到有效冲洗并容易造成堵管;另一方面,大量低温冲洗液会带走人体热量使体温下降,并会引起血小板功能障碍,导致术后出血量增多,延长尿液转清时间。若温度过高,可使局部血管扩张,加速血液循环,致创面渗血量增加而加重出血,延长膀胱冲洗时间。因此,应综合考虑膀胱痉挛和术后出血等因素,选择与生理体温接近的冲洗液,最大限度地减少膀胱出血和膀胱痉挛的发生率。临床也常采用电热恒温箱、HW3人体输液恒温仪、HWQ-Ⅱ型人体恒温输液加热器控制加温冲洗液。

4 并发症观察护理

4.1膀胱痉挛的护理膀胱痉挛常由于紧张、焦虑,手术创伤、膀胱冲洗、前列腺窝内气囊牵引压迫及留置尿管的刺激,血凝块阻塞、冲洗液温度过低刺激膀胱平滑肌而引起。膀胱痉挛的防治首先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冲洗前向患者解释冲洗的目的及必要性,告知家属应注意的事项,应不断关注患者的感受,消除紧张因素从而防止或减少膀胱痉挛的发生;其次,应保持管道通畅,如引流液颜色鲜红提示出血量较多,应加快冲洗速度,防止血凝块产生。

4.2出血的观察出血一般由腺体创面渗血和小血管出血所致,等渗冲洗液持续冲洗膀胱是预防术后继发性出血和防止血凝块阻塞尿管的主要措施。引流液颜色鲜红说明出血量多,则应加快冲洗速度,同时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如脉搏细弱、血压下降提示有创面大量渗血,应立即报告医师紧急处理。

5 小结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持续膀胱冲洗的护理效果直接影响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前列腺电切术后持续膀胱冲洗宜选择管径较大的优质硅胶三腔导尿管,采用一次性Y型输血器接3000mL生理盐水冲洗,冲洗液温度应与生理体温接近,冲速度适宜,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预防并发症发生,有效的冲洗可减少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同时可节省时间并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纪文云.500例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病人的护理体会[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1):69-70.

巧用静脉留置针用于膀胱冲洗 篇4

1 方法

临床当中最长见的尿管是:经硅化处理的双腔气囊乳胶导尿管, 末端为Y形状, 侧管为气囊管, 可以注水、注气, 起固定尿管的作用, 直管为导尿管, 可接引流袋, 同时直管也是做膀胱冲洗的通路, 做膀胱冲洗时反复对尿管直管的穿刺导致末端Y型处漏液, 不仅污染床单位而且减少了留置尿管的时间, 只能再次为患者行留置尿管的操作, 进而增加患者的痛苦, 增加感染的机率, 经过我科临床实践, 在尿管直管处增加一个静脉留置针, 给予固定在直管处保留, 进行膀胱冲洗时刻直接连接在静脉留置针的肝素帽上, 从而减少了反复对尿管直管的直接穿刺, 避免尿管Y型处漏尿、漏液的情况, 延长了尿管的留置时间。

2 优点

膀胱冲洗中的问题及护理对策 篇5

关键词:膀胱冲洗,尿路感染,护理

留置导尿患者容易发生尿路感染, 膀胱冲洗具有稀释尿液、清洁膀胱、避免导尿管堵塞、清除沉淀物、保持导尿管通畅的作用, 临床多用此法来达到预防和控制尿路感染发生的目的。但留置导尿破坏了患者尿道黏膜的生理结构[1], 降低了尿道黏膜细菌防御功能, 而膀胱冲洗时对泌尿系统密闭性的破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尿路感染率。基于此, 本文分析了膀胱冲洗中的问题以及护理对策,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6月本院收治的需长期留置导尿患者92例, 男64例, 女28例, 年龄21~62岁, 平均年龄43.5岁;其中41例脑卒中、24例瘫痪、16例截瘫、11例前列腺摘除;留置导尿时间9~45 d;留置导尿前, 所有患者尿细菌培养呈阴性;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46例, 两组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选用硅胶导尿管、一次性输液器, 利用16×104U庆大霉素和生理盐水配制成膀胱冲洗液[2], 执行无菌操作, 现配现用。膀胱冲洗方法均采取密闭式, 观察组患者增加饮水量, 采取生理性冲洗, 根据患者日常饮水习惯可每日饮水2000~3000 ml, 将每日饮水量为2000、2500、3000 ml者记录数据;对照组患者未增加饮水量, 采取被动性冲洗。膀胱冲洗开始于留置导尿管后第2天。分别于留置导尿第7、14、21天行导尿管穿刺采集患者尿标本, 并送检进行细菌培养。

1.3观察指标

观察尿液颜色、性质、患者体温、尿道口分泌物情况, 若体温持续3 d超过38℃, 尿色浑浊, 尿道口分泌物脓性, 则判断为阳性。进行尿常规检查, 观察两组白细胞数量、尿液培养结果、尿路感染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尿路感染情况对比

两组白细胞数量、尿培养结果阳性数量、尿路感染率比较 (P<0.05) , 见表1。

注:两组比较, P<0.05

2.2 观察组不同饮水量感染情况对比

观察组15例每日饮水2000 ml, 其中7例尿培养结果呈阳性, 感染率为46.7%;20例每日饮水2500 ml, 其中5例阳性, 感染率为25.0%;11例每日饮水3000 ml, 其中1例阳性, 感染率为9.1%。

3 讨论

3.1 膀胱冲洗中所致尿路感染原因

作为临床常规无菌操作, 膀胱冲洗时冲洗液的稀释和冲洗作用能够使膀胱充盈并排空, 抑制膀胱内细菌的大量繁殖滋生, 达到清洁膀胱的效果。长期留置导尿患者利用冲洗液流动原理能够加速膀胱脱落黏膜、尿沉渣结晶、膀胱内细菌的清除[3], 减少由细菌繁殖引发的感染。但膀胱冲洗的作用仍具有一定局限性, 对留置导尿患者定时进行膀胱冲洗, 冲洗液通过导尿系统会使导尿管的残余尿液向膀胱逆流, 从而导致尿路感染。而且, 膀胱冲洗时反复开放密闭尿管系统, 加之医护人员没有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手部细菌通过尿管进入膀胱也会引发交叉感染。相关研究显示, 膀胱冲洗的速度、频率都与尿路感染率相关。此外, 导尿管狭窄、患者膀胱疼痛而收缩痉挛也会使尿液进入尿道间隙和导尿管, 从而流至尿道口, 细菌容易侵入, 则增加了尿路感染发生率。

3.2 护理对策

留置导尿护理属于医院常规临床护理, 由于膀胱冲洗过程中容易发生尿路感染, 因此需重视每个环节的诱发因素, 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对策, 有效预防尿路感染。具体内容包括: (1) 加强无菌操作观念。临床护理质量受到无菌操作观念的直接影响, 在膀胱冲洗操作中, 包括对冲洗液严格消毒, 严格按照八步洗手法彻底清洁手部[4], 掌握熟练的冲洗技巧, 尽可能降低冲洗时间;对尿道外口进行护理, 使用0.2%碘伏每日消毒2次, 每周更换尿袋1次, 在导尿管分叉端的引流袋上方2~3 cm处进行冲洗, 对一次性输液器严格消毒。 (2) 优化冲洗方式。患者泌尿系统是一个密闭系统, 膀胱冲洗对密闭通道的破坏为外界细菌侵入提供了可能。因此必须采用高度密闭冲洗系统。采用输液式冲洗方法, 对导尿管末端进行消毒, 然后与滴管连接, 可以保证冲洗系统密闭性, 减少感染率。 (3) 把握冲洗速度。膀胱冲洗的速度对患者具有一定影响。若速度为250 gtt/min, 患者会出现呼吸、心率加快现象, 而且冲洗速度过快会损伤膀胱黏膜, 膀胱的机械性损伤也会增加感染率, 通常速度为100~140 gtt/min时较为适宜, 注意保持冲洗液滴速一致。 (4) 把握冲洗液温度。较低温度的冲洗液会导致膀胱收缩痉挛, 减少膀胱容量, 导致尿液从尿道和导尿管间隙溢出, 细菌容易侵入, 通常将温度控制在20~30℃时膀胱平滑肌的适应性最佳。 (5) 加强健康教育。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尿路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且每日饮水量2500、3000 ml患者尿路感染率均少于每日饮食量2000 ml患者, 说明生理性膀胱冲洗方法对尿路感染预防具有重要作用, 而增加饮水量也可以有效降低感染率。对此, 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详细讲解留置导尿、膀胱冲洗的重要性和注意事项, 叮嘱患者多饮水, 以预防感染。

参考文献

[1]张淑杰, 李新新.一次性持续膀胱冲洗引流装置的设计与应用.中华护理杂志, 2013, 48 (6) :552.

[2]赵琪珩, 姜连英, 张妍, 等.两种膀胱冲洗方法对预防脊柱损伤患者尿路感染效果的探讨.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21 (22) :4712.

[3]李敏.膀胱冲洗次数的选择及其与尿路感染相关性的研究.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11, 40 (9) :832.

膀胱冲洗法 篇6

关键词:膀胱冲洗,留置尿管,泌尿系感染,护理

留置导尿管是治疗排尿困难,护理尿失禁、昏迷、制动患者的基本手段。泌尿系感染是留置导尿管常见的并发症,又是常见的医院获得性感染之一,为了尽可能地减少泌尿系感染,应该加强对留置尿管的护理,保持尿道口清洁和尿路通畅。一直以来,认为膀胱冲洗是减少泌尿系感染的必要手段,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反复、频繁的膀胱冲洗会增加感染的机会[1]。为此,本文对膀胱冲洗的相关因素综述如下。

1 泌尿系统的特点

在正常情况下,泌尿系统有自洁性。尿液经输尿管、膀胱、尿道排出体外,尿液排出的冲刷作用防止了细菌的定植,同时可以防止细菌逆流。膀胱壁、尿道黏膜也具有抗菌功能,可以防止细菌黏附,而尿液的p H值、男性的前列腺液均有控制细菌生长的作用。留置尿管的患者,缺少尿液的生理冲刷作用,尿管对尿道上皮造成的机械性损伤,增加了引起感染的机会。

2 感染途径

留置导尿患者泌尿系感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尿道黏膜受损。留置导尿是一侵入性操作,会破坏尿道黏膜的完整性,丧失其有效的屏障作用,使细菌能够乘虚而入。(2)留置导尿管时带入细菌。导尿时无菌操作不正规,消毒不严格,将会把尿道口的细菌带入膀胱,造成感染。(3)细菌逆行进入。膀胱冲洗时细菌随逆流的尿液进入膀胱;细菌经过导尿管与尿道黏膜之间的间隙进入膀胱;细菌从尿管的末端与集尿袋的连接处侵入,都会造成逆行感染。(4)外源性感染,通过消毒不严的导尿包、冲洗液和护士的手等等。

3 膀胱冲洗

膀胱冲洗是一项无菌操作技术,也是预防泌尿系感染的方法之一。支持采用膀胱冲洗预防泌尿系感染的研究认为:冲洗液的流动冲刷作用,使少量的细菌能够被带走,使细菌不易生长,能够达到预防泌尿系感染的作用。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膀胱冲洗是一项不必要的护理操作,冲洗液会对膀胱壁产生机械性损伤,使膀胱表面黏膜受损,细胞脱落,且冲洗时会使导尿管中的尿液逆流进入膀胱,集尿系统的反复开放,增加了经冲洗液、冲洗管和护士的手等途径外源性感染的机会[2],从而增加了泌尿系感染的机会。因此,要慎用膀胱冲洗。对于留置尿管的患者,进行膀胱冲洗要做到以下几点:

3.1 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的指征,合理使用导尿管。

许芬等[3]认为应尽可能在5 d内拔管。因此应鼓励患者多饮水,以利于排尿,进行生理性膀胱冲洗。对于能够自己排尿的患者,要提醒医生尽早拔除尿管,以免增加泌尿系感染的机会。

3.2 对于短时间留置导尿的患者,不能进行膀胱冲洗。

李麦玲等[1]的研究表明:留置导尿管3,5,7 d的感染率,进行膀胱冲洗与未进行膀胱冲洗比较,有显著差异,膀胱冲洗可使泌尿系感染的机会大大增加。这是因为留置导尿伴随泌尿系感染侵入的方式多为逆行性感染,膀胱冲洗破坏了引流系统的密闭状态,增加了逆行感染的机会。

3.3 对于长时间留置导尿的患者,应适当地进行膀胱冲洗。

对于长时间昏迷、脑干疾病及泌尿系疾病等患者,长期留置导尿,应该加强无菌观念,选择正确的冲洗方式,合适的冲洗液,适宜的温度,适当的冲洗速度和频率进行膀胱冲洗。

3.3.1 加强无菌观念,严格无菌操作。

在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减少污染机会。每位患者膀胱冲洗前后都要洗手,因为严格的操作前后洗手是防止泌尿系交叉感染的重要手段[4]。严格各个消毒环节,杜绝因护士的不正确操作造成的感染。

3.3.2 选择正确的密闭冲洗方式。

传统的膀胱冲洗方式是开放式的冲洗系统,破坏了导尿系统的密闭性,增加了细菌侵入的机会。近年来有研究认为,变开放式引流为密闭式引流可以减少感染机会[5]。较为常用的密闭式冲洗方法是使用一次性输液器冲洗法。冲洗时要注意:要先将尿液排尽,以免尿液逆流;用止血钳夹闭引流管;消毒气囊导管分叉前端2 cm~3 cm处,插入针头后,以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这种冲洗方法保持了导尿系统的密闭性,减少了外源性感染的机会。

3.3.3 选择合适的冲洗液。

传统认为,适当抗生素冲洗膀胱可以减少感染发生的机会,但是近年来,有采用抗生素冲洗膀胱反而产生更多的菌株的报告[6]。现在临床上普遍采取生理盐水进行膀胱冲洗。但钱江平等[7、8]发现,用肝素钠15 mg加入0.9%氯化钠溶液200 ml;或活力碘原液5 ml加入0.9%氯化钠溶液100 ml,输入膀胱夹闭留置20 min~30 min,2次/d,可预防导尿管伴随性尿路感染。由此可见,选择有效的冲洗液可以达到预防尿路感染的目的。

3.3.4 冲洗液温度适宜。

冲洗液温度过低,易刺激膀胱平滑肌,引起膀胱痉挛;洗液温度过高,则易引发烫伤且使患者不适。王芦萍[9]研究发现,采用20~30℃温度的冲洗液冲洗膀胱,可有效地减少膀胱痉挛的次数,同时可以减少感染机会。

3.3.5 调节适当的冲洗速度。

膀胱冲洗过快,会增加对膀胱壁的机械性损伤,使膀胱黏膜受损,细胞脱落,最终增加感染机会。而林碧芳等[10]报告,冲洗速度为250 gtt/min时,会引起患者心率、呼吸及血压升高,冲洗速度为100~140 gtt/min时,对患者生命体征无影响。因此,应选择适宜的冲洗速度,既能够达到冲洗的目的,又不会造成新的损伤。

3.3.6 控制冲洗频率。

传统的膀胱冲洗的频率为1~2次/d,但近年来,对于膀胱冲洗频率有很大的争议,有报道称,泌尿系感染与膀胱冲洗频率相关,冲洗频率越高,造成感染的几率也越高[11]。减少膀胱冲洗频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细菌从管腔逆行感染的机会。朱子军等[12]报道,细菌在导尿管腔内定植并形成细菌性生物膜包埋细菌大约需要1周时间,因此,膀胱冲洗频率应为每周1~2次为宜[13]。

膀胱冲洗法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0月住院留置导尿患者120例, 随机分为冲洗组和非冲洗组。其中冲洗组60例, 男37例、女23例;年龄25岁~75岁, 平均年龄 (41.57±9.94) 岁;非冲洗组60例, 男35例、女25例;年龄21岁~74岁, 平均年龄 (42.16±10.51) 岁。排除标准:已有尿路感染者, 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精神异常、出血倾向等。2组患者年龄、性别无统计学差异。

1.2 方法

非冲洗组患者插管后不进行膀胱冲洗, 冲洗组患者进行每日2次膀胱冲洗。具体如下。

1.2.1 留置导尿方法

严格按照操作流程无菌操作, 置入导尿管, 女性患者先插人4 cm~6 cm, 男性患者先插入20 cm~22 cm。见尿后, 再插入约2 cm, 然后向气囊内注射无菌生理盐水5~10 m L固定, 待水囊固定好后, 轻拉尿管至拉不出为止。

1.2.2 留置导尿的护理

无菌操作留置导尿管后, 应保持引流系统的密闭性, 保持尿液通畅, 保护好引流管, 避免引流管牵拉、扭曲, 引流袋始终低于膀胱水平, 防止尿液逆行感染。鼓励患者适当多饮水, 嘱患者每天洗澡时清洁尿道口周边区域和导管表面, 不推荐常规使用消毒剂清洁尿道周边区域来预防感染。一般情况下集尿袋每周更换2次, 导尿管每2周更换1次。

1.2.3 膀胱冲洗方法

冲洗组患者采用封闭式输液装置, 用生理盐水250 m L每日膀胱冲洗2次。首先操作前将膀胱中尿液排尽, 夹闭尿袋引流管, 消毒尿管后端 (双腔分叉处稍后) 。然后将输液器的头皮针插进尿管后端, 打开输液调节器, 约20 min内滴完, 在此期间嘱患者不断地变换体位, 保证膀胱各个面均能冲洗到, 夹管15 min~20 min后开放引流管。

1.2.4 尿液标本采样

采集标本时应该遵循无菌原则, 2组患者均于插管时及留置导尿第5天、第10天晨起空腹采集标本:分离引流袋, 消毒尿管末端, 用5 m L一次性无菌注射器抽取中段尿4 m L, 套护针帽, 立即送检验科进行尿液分析。

1.3 评价指标

(1) 尿常规白细胞 (WBC) 大于3个/高倍视野; (2) 清洁中段尿培养菌落计数≥105个/m L, 为泌尿系统感染阳性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

3 讨论

膀胱冲洗是通过生理盐水流入膀胱, 使膀胱充盈、排空, 从而达到冲洗和稀释的作用, 膀胱内细菌不能大量滋生繁殖。膀胱及尿道黏膜的吞噬细胞有灭菌作用, 也可通过循环抗体达到杀菌作用。留置尿管后失去了正常尿道黏膜的细菌防御机制, 同时导尿管的存在破坏了尿道正常生理结构, 故进行膀胱冲洗并不能对尿管与尿道黏膜间的逆行感染进行有效的控制[6,7]。留置导尿引起尿路感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护士在操作前要全面评估, 遵守无菌原则, 尽量避免易患因素, 预防感染发生。当膀胱冲洗不当尤其是冲洗的速度过快时, 增加了对膀胱壁黏膜的机械性损伤, 反而更易导致感染[8]。

通过本研究发现, 随着留置导尿的时间增加, 尿常规检查WBC阳性患者数也相应增加, 对留置导尿患者进行每日2次膀胱冲洗和不冲洗, 患者发生泌尿系统感染阳性率相当, 无统计学差异。证明膀胱冲洗并不能预防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 故一般情况不主张留置导尿患者常规进行预防性冲洗。膀胱冲洗的适应证应该合理掌握, 当患者由于膀胱肿瘤、膀胱炎等需要治疗或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导尿管阻塞时, 必须行膀胱冲洗以保持引流通畅, 此时需遵循无菌原则进行密闭冲洗[9]。

综上所述, 对于留置导尿的患者预防性使用膀胱冲洗完全没有必要。

参考文献

[1]王粤湘.膀胱冲洗的护理进展[J].现代护理, 2006, 12 (25) :2387-2389.

[2]易婧, 占红英.膀胱冲洗对留置导尿管患者尿路感染的影响[J].医学信息, 2010, 5 (4) :868.

[3]刘雪.膀胱冲洗对留置尿管患者尿液细菌培养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9, 6 (21) :25-26.

[4]马泽萍.膀胱冲洗对留置尿管尿路感染的影响[J].右江医学, 2010, 38 (3) :307-308.

[5]梁鼎英.膀胱冲洗对保留导尿尿路感染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19 (2) :235-236.

[6]李敏, 姜旭东, 李传刚, 等.膀胱冲洗次数的选择及其与尿路感染相关性的研究[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11, 21 (9) :159-160.

[7]蔡秋琴, 叶军, 王钰颖, 等.肾移植术后颈内静脉留置导管细菌定植情况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 2010, 45 (2) :107-108.

[8]高霞.神经内科留置导尿病人的护理观察[J].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1, 1 (3) :24-25.

上一篇:苏区音乐下一篇:汽车尾气对人们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