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套管冲洗引流

2024-10-04

双套管冲洗引流(精选6篇)

双套管冲洗引流 篇1

肠外瘘是指肠道与体腔外之间异常的通道,通常并发于胃肠道手术或是腹部严重外伤,可严重影响伤口愈合,导致局部皮肤疼痛、感染及多器官功能衰竭。严重肠外瘘会引发机体水电解质紊乱,营养失衡,从而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甚至导致患者死亡。治疗该病的原则是及早发现、引流到位,避免感染,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其中引流是否达到预期效果能够响此病的整个治疗过程和预后,所以整个阶段引流的护理非常重要。从2010年6月~2013年6月本院对45例肠外瘘患者实施腹腔双套管持续冲洗负压引流治疗,预后较好,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6月~2013年6月于江西省玉山县中医院45例腹部手术并发肠外瘘患者,其中男31例,女14例;年龄21~64岁,平均42.3岁;肠外瘘的具体类型包括胃瘘4例,胃空肠吻合瘘6例,十二指肠瘘9例,小肠瘘14例,多发小肠瘘1例,结肠瘘7例,盲肠瘘4例。

1.2 护理方法

1.2.1 双套管置入

距瘘口1~2 cm左右处置入多孔腹腔双套引流管,内管与负压吸引器连接后,滴水管连接输液管使生理盐水进入腹腔冲洗,适宜冲洗速度为40~60滴/min,并根据吸引出的漏出液的体积及性质对滴速做出调整。

1.2.2 双套管固定

用胶布将双套管的外管固定于腹壁,内管与输液管固定于一起。外接引流管固定于床边,保留一定活动长度,确保不会因患者动作致管道移位、脱落。

1.2.3 吸引器负压调整

打开负压开关并将负压调整适当。保证吸引器有效负压,一般为8~12 k Pa,不超过20k Pa,使吸引管既可及时吸出瘘出液,又不会因负压过大而致吸引管阻塞或周围组织损伤、出血。

1.2.4 引流管及引流液处理

加强巡视监护,及时清除内管内堵塞物,保证内管通畅。详细记录引流液性状,及时补充冲洗液,若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予以处理。引流管周围敷料及时更换,有肠瘘液渗出时及时吸尽,若发生皮肤损害,依据患者情况使用氧化锌软膏[1]。

1.2.5 腹腔双套管拔管的指征

待患者感染得到控制、胃肠蠕动功能恢复及消化道无梗阻,同时患者的体温及血常规数值恢复正常,引流液变清,冲入量与引出量的差值减少时,停止冲洗并逐渐向外拔出;当引流液较少时,可拔除引流管。

1.2.6 心理干预

患者易出现焦虑、恐惧心理,解释病情及有关这类疾病的信息,耐心讲解放置套管前后需要注意的事,指导患者及家属共同参与、积极治疗,使患者重建生活信心。

2 结果

本组45例患者进行腹腔双套管冲洗持续引流治疗之后,有36例患者治愈,7例患者瘘口稳定后经手术治愈,1例患者因多次堵漏失败死亡,1例手术修补后再漏死亡。本文45例患者未出现引流并发症,且拔管顺利。治疗痊愈时间为10~53 d,平均(24.3±3.4)d。

3 讨论

肠外瘘属于腹部外伤及手术的严重并发症。研究资料显示肠外瘘发生的原因80%是源于医源性,其次为创伤,约占10%[2]。肠外瘘发生后,大量具有强刺激性的消化液、脓液等都可积存于腹腔或盆腔内部,常会导致体液的大量丢失而引发机体内环境紊乱,如果不进行适当处理不仅会引发感染,甚至可会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而致患者死亡[3]。对于诊断明确的肠外瘘,可靠而有效的早期引流可以有效促进肠外瘘的愈合。

通过对本文入选的45例病例研究发现,使用生理盐水配合双套管进行腹腔持续冲洗负压引流具有较多的优点:创伤比较小,危重及重症虚弱患者都可以耐受;持续的冲洗可以有效清除肝、胆、肠、胰等脏器的漏出液,避免腹腔内器官腐蚀损伤;双套管的应用可以防止引流管受到坏死组织堵塞,保证引流持续顺畅,降低伤口周围皮肤感染的几率,减少护理伤口的工作。

总之,腹腔双套管负压进行持续冲洗可以有效治疗肠外瘘,若同时配合高质量的护理,可以明显加快肠瘘的恢复,减少了患者的痛苦,避免了再次手术,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和医护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参考文献

[1]方立公.腹腔双套管持续冲洗负压引渡用于肠外瘘的护理.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6):344-345.

[2]万怡冰,唐金萍.胃癌术后并发十二指肠瘘的护理.全国肿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2008.

[3]杨珍.肠外瘘患者施行腹腔双套管冲洗负压引流的效果及护理经验.临床护理,2012,10(35):322-323.

双套管冲洗引流 篇2

关键词:肠外瘘,负压引流术,护理

肠外瘘是腹部外科严重的术后并发症, 可导致患者死亡, 以往对于肠外瘘的处理措施多采用再次手术引流, 但再次手术会带来新的创伤以及治疗费用的增加[1]。肠外瘘发生后有效及时引流漏出物是控制感染及促进肠外瘘愈合的重要环节[2]。2010年10月至2012年2月对我科对22例并发肠外瘘的患者进行腹腔双套管冲洗负压引流, 疗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22例, 其中男性15例, 女性7例;年龄23~65岁, 平均45.8岁;肠外瘘的具体类型包括胃瘘3例, 小肠瘘14例, 结肠瘘5例。

1.2 方法

距瘘口2cm左右处放置多孔腹腔双套引流管并固定于腹壁, 负压吸引器接通内管后, 滴水管连接输液管, 生理盐水通过输液管冲洗, 滴速同时可以瘘出液的性质及量做适当调整, 后可打开负压开关并将负压调整至10~20kPa。

1.3 结果

本组患者肠液得到及时引出后未发生肠液漏入腹腔引起感染, 同时避免漏出液对瘘口周围组织的腐蚀及皮肤的刺激, 本组17例患者瘘口自愈, 4例患者瘘口达到稳定状态后经手术治愈, 1例患者瘘口未愈, 并发MODS, 主动放弃治疗。

2 护理

2.1 正确固定双套管

双套管的外管用胶布固定于腹壁, 内管与滴水管用胶布固定在一起, 为避免内管滑脱而留有一定的活动度。外接的引流管固定于床边, 长度应适宜, 以防患者翻身、活动移动管道致管道脱落。

2.2 注意保持双套管的有效负压

我们的经验是一般负压为10~20kPa就能顺利吸引出引流物, 引流物稍粘稠时需调大负压。但负压的调整需注意的是负压过大易导致吸引管阻塞及造成周围组织损伤或出血;负压过小可致引流不畅甚至无效。

2.3 冲洗速度的调节

一般双套管24h冲洗液总量为3000~5000mL (滴速50滴/min左右) , 滴入过快会导致液体来不及渗出, 增加腹腔内感染的机会, 而过慢会导致出血及引流不畅。

2.4 保持引流管通畅及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与性质的变化

经常巡视检查管道, 及时清除内管的堵塞物及溢出的肠液, 使管道保持通畅, 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及时补充冲洗液, 为使管道得到随时冲洗, 应保持冲洗液的连续性;要保持有效的负压吸引力;要经常巡视与观察, 保持引流管的引流量及导管位置是否正常。

2.5 引流管周围皮肤的护理

引流周围敷料潮湿时及时更换, 用氧化锌软膏涂抹防止引流液对皮肤损害[3];瘘口周围皮肤已经溃烂的处理措施为完全敞开, 不加包扎, 有肠液漏时尽快吸尽, 使用红外线灯保持其干燥。

3 讨论

肠外瘘多是由于手术并发症及腹部创伤的结果, 患者可因多种并发症危及生命, 近年来随着对该病的治疗技术的改进, 该病导致的病死率有明显下降, 但仍高于其他外科疾患[4]。早期诊断对于肠外瘘的处理极为重要, 患者诊断明确后行早期引流已经成为了公认的原则, 通过有效的早期引流、控制感染及促进肠外瘘愈合的治疗, 大部分患者能愈合[5]。肠外瘘发生后, 可导致腹腔或盆腔感染, 充分引流是治疗的重要手段, 但肠外瘘液量大且多粘稠, 单腔被动引流具有诸多不足, 而采用双套管持续低负压引流变被动引流为主动引流, 若给予合适的负压, 不会对周围组织造成较大的损伤, 且不易发生引流管堵塞, 引流量大, 故引流更充分有效[6]。本组病例表明, 采用双套管持续低负压引流, 能有效及时的清除漏出的肠液, 防止了腹腔内感染及全身感染的发生, 且肠外瘘周围的皮肤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 提高了护理服务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靳根峰, 王肇或.自制双套管冲洗引流技术临床应用体会[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1, 21 (10) :622.

[2]Paluszkiewicz P, Dudek W, Daulatzai N, et al.T-tube duodenocho-langiostomy for the management of duodenal fistulae[J].World JSurg, 2010, 34 (4) :791-796.

[3]Mart nez A, Ferron G, Le Gal M, et al.Management of ileocutaneousfistulae using TNP after surgery for abdominal malignancy[J].JWound Care, 2009, 18 (7) :282-288.

[4]Baharestani M, Amjad I, Bookout K, et al.Therapy in the managementof paediatric wounds:clinical review and experience[J].Int WoundJ, 2009, 6 (Suppl 1) :1-26.

[5]Jones EG, Harbit M, Anderson R.Management of an ileostomy andmucous fistula located in a dehisced wound in a patient withmorbid obesity[J].J Wound Ostomy Continence Nurs, 2003, 30 (6) :351-356.

双套管冲洗引流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15 例均为女性, 年龄26 岁~38 岁, 其中哺乳期妇女14 例, 非哺乳期妇女1 例, 均为单侧。脓肿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及穿刺病检证实, 患者均有红、肿、热、痛等乳腺炎表现。

1.2 双套管制作双套管的外管采用一次性吸痰管 (大于14F) 作为引流管, 剪断接头, 仅保留导管;内管采用一次性静脉输液针, 剪断输液针头端, 仅保留末端的细管及管帽。将外管一端剪出2~4 个侧孔, 距侧孔约4 cm~6 cm处另剪一小侧孔 (孔径稍大于内管直径) , 将内管沿此小侧孔插入外管内径, 至外管侧孔端头, 丝线缝合固定双套管端头。内管末端为管帽, 可接注射器作持续药物冲洗, 外管末端连接引流袋或接负压引流器间断吸引, 即组成双套管。

1.3 操作及治疗方法术前根据患者情况, 可肌注盐酸哌替啶注射液50 mg镇静止痛, 术前根据患者脓肿大小及位置等情况自制双套管。常规消毒铺巾, 局部浸润麻醉满意后, 取脓肿波动感最明显处为穿刺点, 先诊断性穿刺抽出脓液送脓性分泌物细菌培养+ 药敏及病检。在穿刺点切开皮肤约1 cm, 用无菌钳钝性分离脓腔, 左手可在脓腔外辅助操作, 引流出脓腔内脓液和坏死组织, 同时将脓腔分隔打开, 使其成为单腔。无菌钳同时向脓腔水平最低处潜行分离, 建立隧道 (注意保护胸壁的神经和血管的穿支) , 于无菌钳到达的脓腔最低处小切口切开皮肤约1 cm, 通过无菌钳将双套管沿隧道置入脓腔 (尽量到达脓腔顶端) 。内管先后交替冲入生理盐水、双氧水及碘伏直至引流液清亮;外管接引流器负压吸引确定引流通畅充分, 缝合切口皮肤并将双套管固定, 外管接引流袋。术后外管接负压引流器间断吸引 (3~5 次/d) , 内管接含有无菌生理盐水稀释后碘伏的无菌注射器冲入 (Bid) 。根据引流液坏死组织的多少及浑浊程度调整冲洗速度及冲洗量, 共3 d~5 d。根据引流液体量逐步退管及减少冲洗次数及冲洗量, 若冲洗液清亮且负压引流未见明显引流液后停止冲洗, 仍可间断吸引。连续观察2 d无引流液, 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好转, 复查超声显示脓肿消失后即可拔除引流管。治疗过程中辅以足量有效的抗生素静脉滴注。双套管引流期间, 患侧乳房吸乳器吸出乳汁, 暂停哺乳, 同时患乳完整皮肤处外敷纱布包裹的芒硝, 厚约2.5 mm, 用胸带固定, 配合红外线照射, 预防患侧乳汁淤积或乳腺炎。健侧乳房可继续哺乳。

2 结果

全部病例经双套管置管负压引流后, 1 d~2 d内乳房红、肿、热、痛即明显缓解, 引流液体量少且清亮, 4 d~8 d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脓腔消失, 6 d~10 d拔管, 平均 (7.3±1.5) d。拔管后患者切口愈合良好。随访6 个月无复发, 切口瘢痕不明显, 外观满意。

3 讨论

乳腺脓肿多发生于产褥期和哺乳期妇女, 常因乳头皲裂、擦伤或畸形、乳房碰撞挤压、输乳管堵塞、乳汁淤积等原因导致急性乳腺炎发生而形成乳腺脓肿。主要病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应用青霉素、头孢菌素或红霉素较安全[2]。双套管负压引流同时静滴乳汁中蓄积较少的抗生素及外敷芒硝。患侧乳房暂停哺乳, 有再次乳汁淤积、加重病情的可能性, 除吸乳器吸尽乳汁, 患侧乳腺脓肿完整皮肤处外敷芒硝可以消炎、消肿及减少乳汁淤积。有研究表明, 芒硝外用可使局部血管扩张, 血流加速, 改善微循环, 促进炎症吸收和消散, 发挥通乳散结消肿止痛之效[3]。芒硝的抗炎作用, 可能与芒硝外敷时加快淋巴循环, 增强网状内皮细胞吞噬功能, 减少局部白细胞浸润, 减轻炎性反应有关[4]。红外线对人体皮肤、皮下组织有较强的穿透力, 照射治疗对改善微循环效果显著, 尤以微血流状态改善明显。表现为辐照后毛细血管血流速度加快, 红细胞聚集现象减少, 乳头下静脉丛淤血现象减轻或消失, 从而改善机体组织的营养、代谢、修复功能[5]。乳腺脓肿传统的治疗方法是脓肿切开引流术, 此法创面大, 术后纱条引流, 长期频繁换药, 愈合时间长, 易形成窦道, 治疗费用高且患者痛苦。而自制双套管药物冲洗及负压引流术式优势明显, 总结如下:①简单易行。自制双套管采用临床常用价廉的吸痰管及输液管, 医疗费用低, 制作简便。②方便术后管理, 患者痛苦少。术后冲洗引流方便, 创面敷料不需每日更换。避免传统纱条取出及塞入时疼痛不适, 减少污染概率。③愈合快, 并发症少。研究显示双套管负压引流使脓腔处于密闭负压状态, 能有效清除坏死组织和脓液, 排出病菌, 同时双套管冲洗时药物直达脓腔起效, 促进创面愈合。避免传统长期换药导致术后窦道形成及乳瘘等并发症。④创伤小、美观。仅在局麻下于脓肿表面做两处长约1 cm切口置管引流, 对乳腺组织损伤小, 愈合后外形美观, 达到微创化及功能化目标, 符合现代追求美容美体的要求。通过采用自制双套管药物冲洗与负压引流, 配合红外线照射, 病灶处外敷芒硝的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乳腺脓肿简便有效, 患者满意, 但需要大样本临床资料进一步统计分析其优越性。

摘要:目的 探讨芒硝配合自制双套管负压引流治疗乳腺脓肿的疗效。方法 局麻下于乳腺脓肿波动感最明显处及脓腔水平最低处做小切口置入自制双套管负压引流, 同时芒硝外敷, 观察疗效。结果 治疗乳腺脓肿15例均疗效好, 患者1 d2 d临床症状缓解, 脓肿引流液减少, 4 d8 d彩色多普勒超声示脓腔基本消失, 6 d10 d拔管, 住院时间7 d11 d。结论 此方法治疗乳腺脓肿简便有效, 创伤小且愈合快。

关键词:乳腺脓肿,双套管,负压引流,芒硝

参考文献

[1]王尊, 刘庆仪.哺乳期乳房脓肿的治疗新进展[J].中华乳腺病, 2013, 7 (4) :279-281.

[2]吴在德, 吴肇汉.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305-306.

[3]陈正飞.芒硝外敷治疗急性乳腺炎28例疗效观察及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 2013, 15 (2) :198.

[4]刘绍龑, 白明, 杨亚蕾, 等.芒硝外用抗炎作用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2, 27 (2) :312-315.

双套管冲洗引流 篇4

关键词:肝癌,腹腔双套管低负压引流,术后护理

临床中,肝癌属于常见恶性肿瘤,最近几年以来,肝癌发病率逐年上升,整体预后差,对人们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1,2]。肝癌治疗主要方法为手术切除,虽然外科手术在进行不断的改善,但是外科术后腹腔引流受到医师们的高度重视。本文主要探讨肝癌术后腹腔双套管低负压引流术后护理,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从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70例行肝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与观察组(35例)。本组患者均是原发性肝癌,以恶心、消瘦、感疼痛等症状为主要表现;MRI检查或者是CT检查结果显示为肝脏占位;AFP、AST、ALT水平明显上升。对照组中,20例男,15例女,年龄为35~72岁,平均为(57.24±2.43)岁。观察组中,17例女,18例男,年龄为34~76岁,平均为(56.43±2.56)岁。对比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P>0.05,无统计学意义,但具有一定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术中采取温室孔安置血浆管引流。观察组患者术中留置温氏孔安置腹腔双套管并于术后采取负压引流。经输液导管滴入60~100 m L/d生理盐水,通过负压吸引将全部液体经血浆管引出;血浆引流管与引流袋连接,并将其固定在床边。对比两组患者引流液量、与并发症情况。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术后引流量情况,并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2 结果

2.1 术后两组引流量情况对比:

观察组,术后1、7 d引流量分别为(80.22±3.22)m L、(2.68±0.76)m L;对照组,术后1、7 d引流量分别为(46.42±1.54)m L、(14.53±1.57)m L,两组引流量存在明显差异,t=42.344、30.382,P<0.05,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并发症情况对比:

观察组中,1例黄褐色胆汁引流液,2例血性引流液,并发症发生率为8.57%;对照组中,5例引流管周围渗漏腹水,3例血性引流液,2例黄褐色胆汁引流液,并发症发生率为28.57%,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χ2=4.629,P<0.05,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3.1 术后护理:①病情观察。术后,患者需卧床休息,合理控制饮食,护理人员对患者病情以及生命体征进行严密观察,注意患者是否存在意识变化,避免发生肝性脑病,特别是身体素质差、年龄较大的老年患者,一旦发生异常或者是意识障碍,要禁止蛋白饮食并且给予乳果糖,同时口服降氨药物。观察患者巩膜黄疸、皮肤状况,注意患者肝功能各项指标的变化。皮肤需要保持清洁,指甲要及时修剪,避免将皮肤抓伤造成感染;注意观察患者疼痛程度、时间、性质等情况,护理人员向患者说明术后疼痛的主要原因,患者可以通过阅读、听音乐等方法,转移注意力。②心理护理。肝癌患者需面临经济、心理的双重压力,容易出现恐惧、失落、急躁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对于患者的疑问要耐心回答,多鼓励患者,帮助患者树立治疗的信心,多与患者家属沟通,使其积极配合患者治疗,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配合临床治疗与护理。③引流管护理。术毕,患者回病房时要注意引流管保护,防止引流管折叠、扭曲、脱出或者是牵拉。对于术后腹腔双套管低负压引流患者,血浆管需要与负压吸引器连接,吸引力0.2~0.5 k Pa,经输液导管将6 0~100 m L/d生理盐水滴入,通过负压作用经血浆管将冲洗液引出,血浆引流管与引流袋连接并固定,观察患者引流液情况,做好详细记录。如果引流液存在絮状物,这说明有感染症状,取试液进行药敏试验与细菌培养,按照试验结果使用敏感抗生素,采取抗感染治疗[3]。本组观察组中,1例黄褐色胆汁引流液,2例血性引流液,采取相应处理后,患者痊愈。

3.2 结论:

临床中,肝癌术后容易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腹腔双套管低负压引流能使患者症状得到明显缓解,腹腔渗液减少,降低腹腔感染、膈下积液等并发症发生率,具有较好的引流与治疗效果。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病情,注意肝功能、引流液的变化,做好术后护理工作,能使患者生存质量得到明显提升,有助于患者恢复。总而言之,肝癌术后行腹腔双套管低负压引流,操作简单、观察方便,能有效引流腹腔渗液,减少并发症发生,安全有效,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董凤齐,郑瑞双.肝癌术后腹腔未置引流管的观察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22):123-125.

[2]青晓.肝癌术后行腹腔双套管低负压引流78例术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4):136-139.

双套管冲洗引流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男55例、女41例;年龄37~76岁, 平均51.4岁;术前GCS评分3~5分者19例, 6~9分者64例, >10分者13例;入院后均行头颅CT确诊为:基底节区出血51例 (其中外侧型18例, 内侧型26例, 混合型7例) , 丘脑出血37例, 颞岛叶出血5例, 其他脑叶出血3例;其中出血破入脑室者21例;根据多田公式估算出血量:>50mL者62例, 30~50mL者34例, 大多有高血压病史。

1.2 手术方法

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满意后: (1) 颞岛叶、基底节或丘脑等出血者标记矢状线和颞部直切口 (患侧颧弓上、耳屏前1cm, 避开颞浅动脉, 由前下向后上沿颞肌纤维方向斜形直切口长约7~10cm) , 有时血肿量大或脑疝已发生时可使用“问号”或“反问号”切口 (去大骨瓣减压) ;逐层切开皮肤和肌层, 止血后用乳突牵开器或拉钩牵开皮肌瓣, 颅骨钻孔后用铣刀或咬骨钳咬骨窗3~5cm2, 骨蜡封板障止血, “十”字或放射状切开硬脑膜, 棉片保护脑皮层, 经颞中、上回避开血管区, 先用脑针穿刺探查到血肿后抽吸部分血肿缓慢减低颅内压, 切开皮层并造瘘 (有时需紧贴上方的颞上沟切开颞中回皮层, 可保证在清除血肿时对脑组织强拉最轻[1]) , 垫以棉片保护脑组织, 用脑压板轻牵暴露血肿腔, 见到血肿内侧活动出血予以止血, 仔细清除血肿 (此时可冲入温的生理盐水使血肿飘浮、变软或塌陷而易清除) , 有渗血时可垫以明胶海绵, 轻灼或点灼, 确认血肿清除和止血满意后, 可先用双氧水后用生理盐水冲洗血肿腔, 防止小的渗血和血性液对脑组织的刺激, 尤其是脑室内有血的更要冲洗以排出血性脑脊液。血肿腔内壁铺以明胶海绵和止血材料后, 放置入用输血器头远端的软细硅胶管 (冲入生理盐水用) 穿入头端剪有侧孔的18~20号软硅胶管 (引流血肿腔内液体用) 改制成的简易双腔冲洗引流管, 细的输血器软硅胶管接温的 (35~36℃) 生理盐水持续冲洗血肿腔, 粗的硅胶管内引流出血性液、渗出液和冲入液, 试冲洗顺利后关颅缝皮并固定双腔冲洗引流管道; (2) 其他脑叶出血者行此区域倒“U”形切口, 其他操作如前;术后给予常规的脱水、止血、营养神经、抗感染和抗应激等支持治疗。24h内予持续冲洗引流, 根据冲出液的色量调整冲入速度, 待冲出液变清亮后可关闭冲入液观察12h, 复查头颅CT后根据情况拔除引流管。

2 结果

术后在冲出液变清亮后, 关闭冲入液, 观察冲出引流液12h, 于术后48h内复查头颅CT提示:血肿清除彻底52例, 大部分 (>70%) 清除44例, 无术后再出血病例;术后气管切开 (因肺部炎症) 34例, 消化道出血19例, 中枢性高钠血症9例, 死亡7例 (术前GCS评分低、体质差、高龄等) ;随访2~10个月者89例, 按GOS评定标准评价:恢复良好 (4~5分) 59例, 中残14例, 重残9例, 植物生存5例, 死亡2例。

3 讨论

脑出血患者病死率、致残率高, 并发症多, 预后差;由于出血的部位好发于脑叶深部区域, 这里的血管 (如豆纹动脉, 前脉络膜动脉, 大脑中动脉穿支等) 直接从脑底部大动脉发出, 承受的血压高于其他部位同等直径的小动脉;同时由于它们远离大动脉主干、走行长, 其迂回部分与大动脉呈直角分支 (属终末支) , 有很少吻合支、血供较差且变异较多, 因此, 这些区域是出血和低血流灌注的最常见部位。有学者证明, 出血后半小时内邻近组织出现“海绵样变”, 3h内范围扩大, 6h后紧靠血肿的脑组织坏死、周围血管尤其是静脉出血, 12h后坏死和血管相互融洽, 已出现不可逆性脑损害[2];因此早期开颅手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手术目的是:尽早清除血肿压迫、彻底止血、迅速降低颅内压、减少继发性全脑损伤[3]。目前手术方式有三种:微创钻孔抽吸术;小骨窗开颅清除血肿;大骨瓣开颅清除血肿并减压术。无论何种手术方式, 由于此处有重要的神经核团、白质纤维和穿支血管, 术中保护它们和彻底止血则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止血不够彻底容易再出血, 甚至需再次手术而加重继发性损伤, 止血或清除过度又会人为造成重要脑结构和血管的损伤;在血肿清除后一半以上的病例可找到血肿的责任血管残端, 对于活动出血可以用双极电凝烧、电灼止血, 小的出血和渗血则用明胶海绵和棉片压迫止血, 但此方法并不确切;我们通过常规手术后在血肿腔内放置入自行改制的“简易双腔冲洗引流管”即粗硅胶管头端内穿入细的输血器头软硅胶管, 细管接输液瓶冲入温生理盐水, 粗硅胶管引出冲洗、渗出液, 进行24h持续不断冲洗引流, 取得了满意结果。优点有6点: (1) 冲入温的生理盐水可以稀释血肿腔内的活动性出血, 使之不易积存成血块, 避免占位效应导致的继发性脑损伤; (2) 引流残余的血肿血水比任何内科治疗都有效和迅速; (3) 冲洗、稀释并持续排出血性脑脊液, 能有效减轻脑膜刺激、脑血管痉挛、蛛网膜下腔粘连和蛛网膜颗粒堵塞, 缓解症状和防止脑积水的发生; (4) 通过观察冲入液的速度和通畅度, 比较冲出液的颜色和量, 直接判断手术野和血肿腔有无活动性出血; (5) 必要时可于冲入液内加入药物 (如罂粟碱碱等) , 防止血管痉挛等; (6) 即使冲入温的生理盐水, 相比脑内温度也至少算低温 (16~35℃) , 临床应用亚低温治疗急性脑卒中和重型颅脑损伤取得了一定效果[4];低温液可抑制急性脑缺血神经细胞凋亡, 达到脑保护效果。低温可以降低脑耗氧量、减少脑血流量、减少组织乳酸堆积、延迟能量代谢耗竭;低温内环境可以提高脑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对全身器官无明显损害[5];低温可以减少钙离子内流、抑制钙和内源性毒性产物对脑细胞的损害, 改善缺血缺氧后的继发性损害;可以减少脑损伤后微管蛋白的丢失、促进脑结构和功能的恢复, 利于神经康复治疗。

我们体会, 经过双腔管在术野和血肿腔的持续冲洗引流可以巩固开颅手术的效果;此方法简单易行, 可以推广使用到其他开颅手术中的术野、病灶区渗血或活动出血的处理, 势必会取得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赵冬冬, 黄光富, 谭海斌, 等.高血压脑壳核出血的显微外科治疗[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6, 22 (9) :560-561.

[2]杨树源, 吕达石.高血压脑出血, 神经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108-1110.

[3]聂国道, 姚建社.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特点和疗效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3, 19 (3) :231-232.

[4]只达石, 黄慧玲, 张赛, 等.亚低温治疗颅脑创伤患者颅内生化代谢动态研究[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4, 20 (2) :151-155.

双套管冲洗引流 篇6

临床上, 男性外伤性尿道狭窄的治疗一直比较棘手。我院自2008年3月至2011年3月在尿道吻合术中应用双套管引流治疗外伤性尿道狭窄16例, 效果满意,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均为男性, 年龄22~58岁, 平均40.3岁。伤后时间3~18个月。骑跨伤6例, 骨盆骨折所致10例。均以外伤后排尿困难为主诉, 多数曾接受过尿道手术及尿道扩张治疗, 效果不佳。12例带膀胱造瘘管入院。术前均行尿路造影证实, 尿道狭窄段在0.5~3.0cm之间, 平均1.8cm。

1.2 方法

双套管均采用医用高分子硅胶管, 外管选用一根内径6mm, 表面剪有多个侧孔的粗引流管, 内管选用一根内径2mm的细引流管。手术采用过度截石位, 会阴正中倒“Y”形切口, 切开各层组织后在尿道探子的引导下常规分离出尿道狭窄段及周边瘢痕组织, 注意避免损伤勃起神经和前列腺周围静脉丛。充分切除狭窄段及周边瘢痕组织, 游离并修剪两断端, 先外翻缝合4针牵引靠拢, 等待吻合。术中尿道长度不足吻合时, 可切除耻骨联合。从尿道外口置入“双套管”, 外管 (粗引流管) 进入尿道后充当支架管, 并越过吻合口处置入近端尿道1~2cm, 未进入尿道内口。尿道两断端无张力斜口外翻吻合, 按层次缝合切口, 必要时放置引流片。外管另一端距尿道外口保留约5cm, 内管从支架管外口内置入达膀胱腔, 外接尿袋。双管均缝合固定于阴茎头。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 雌激素等治疗, 并配用庆大霉素8万单位, 地塞米松2mg, 生理盐水10mL混合液每天冲洗, 抽吸外支架管腔, 保持管腔通畅。每天外支架管口碘伏消毒和更换尿液引流袋, 术后7~9d拆除缝线, 2~4周拔除双管。

2 结果

本组16例拔除双管后均能自行排尿, 尿线连续有力, 18~20号尿道探子能顺利进入膀胱, 随诊3个月至1年以上无1发生尿失禁, 阳萎, 尿道狭窄。

3 讨论

临床上男性外伤性尿道狭窄的治疗一直比较棘手, 术后常见并发症有尿失禁, 阳萎, 尿道狭窄。前面两种一般通过术中细心操作可以避免, 而术后尿道再狭窄的发生除了瘢痕段切除不彻底, 吻合不满意的原因外, 尿道内尿液的刺激和尿道分泌物的瘀积引起的感染是它发生的另一重要原因[1]。一旦发生感染, 尿道壁创面纤维组织增生瘢痕化修复, 直接引起尿道管腔狭窄, 甚至闭塞。因此, 如何保证尿液及尿道分泌物的通畅引流对预防术后尿道再狭窄的发生显得至关重要。我们在尿道吻合术中选用双套管引流具有以下优点: (1) 粗细双管均为医用高分子硅胶管, 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 可减少异物排斥反应, 降低感染率。 (2) 粗管充当支架管持续支撑扩张尿道并引出经多侧孔流入管腔内的尿道分泌物, 内管持续引流尿液, 内管堵塞时还可更换, 免去了膀胱造瘘的不便。 (3) 管径粗细不一, 双管间隙的存在便于冲洗和抽吸尿道分泌物, 配以地塞米松, 庆大霉素的冲洗液直接作用于局部, 具有明显的消炎, 抗感染作用。 (4) 尿液与尿道分泌物分别隔开双重引流, 解决了以往尿道分泌物因尿管的挤压而难以引流的问题, 也避免尿液与尿道创面的直接接触, 大大减轻了对尿道壁的炎性刺激。孔朝辉.潘柏年等人也观察到双套管引流在尿道腔引流尿液及尿道分泌物的良好效果[2]。

目前大多数人认为治疗外伤性尿道狭窄首选窥镜直视下尿道内切开, 对长段后尿道狭窄方选择开放手术。但由于其费用昂贵, 基层难以推广。而尿道狭窄切除端端吻合术如未发生尿道感染, 吻合满意者多能一期愈合, 术后效果也较尿道内切开持久。我们认为在术中应用双套管引流时粗管的侧孔修剪宜细密分布达管段全长, 使尿道内分泌物得到充分清洗引流, 彻底地清除感染源。拔除双管时一般先拔细管, 患者排尿通畅后再拔粗管, 吻合欠满意时可适当延长拔管时间。本组16例外伤性尿道狭窄病人术后均未发生排尿困难, 说明双套管引流在尿道吻合术中预防尿道感染疗效确实, 能有效防止尿道再狭窄的发生。而且该方法操作简单, 取材低廉, 又不增加其他创伤, 在基层不失为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梅骅.泌尿外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556.

上一篇:时代营销下一篇:生产储运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