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管闭式冲洗

2024-09-12

置管闭式冲洗(精选7篇)

置管闭式冲洗 篇1

慢性骨髓炎是指因急性骨髓炎治疗不及时或不当引起的, 受伤处骨感染6周以上的一种骨慢性炎症性疾病[1]。复发率高, 治疗周期长, 感染病灶易引起骨组织坏死, 并发窦道, 治疗困难, 迁延不愈, 给患者生理、心理带来极重的负担。目前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为手术彻底清创及充分引流、抗生素抗感染, 但存在易复发, 并发症较多等弊端。本研究对我院2008年11月至2011年11月收治的60例慢性骨髓炎患者, 在置管闭式冲洗、抗生素抗感染的基础上联合中医辨证治疗, 取得良好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为我院收治的60例慢性骨髓炎患者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对照和观察组, 各30例, 对照组男23例, 女7例, 年龄10~20岁2例, 20~40岁11例, 40~65岁13例, >65岁4例。血源性患者26例, 外伤性感染者3例, 局部软组织感染蔓延所致1例。观察组男23例, 女7例, 年龄10~20岁有3例, 20~40岁有10例, 40~65岁有12例, >65岁有5例。血源性患者28例, 外伤性感染1例, 局部软组织感染蔓延所致1例。均排除严重肝、肾疾病患者;排除败血症、糖尿病患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情况经统计学分析, 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考《中医伤科学》中相关诊断标准进行[2], 即:发作时, 窦道瘢痕处可见红肿, 伴程度不同的流脓或小块死骨。患者全身形体消瘦、神疲乏力、面无血色、食欲不振, 局部肌肉萎缩, 舌质红, 苔白, 脉细弱。经X线检查提示骨膜下有新骨形成, 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硬化, 密度增大, 内可见死腔及死骨。

中医辨证标准:参考潘宗秋的相关标准进行, 将我院收治的慢性骨髓炎患者分为: (1) 热毒炽盛型。局部皮肤可见红、肿、热、痛, 舌淡红, 苔薄黄, 脉弦数。脓液量较多, 质稠。伴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2) 肝肾阴虚型。局部有疼痛, 有轻度肿胀, 皮肤颜色正常, 窦道愈合, 舌淡, 苔薄白, 脉有力。 (3) 脾胃虚弱型。局部皮肤黄白色或较暗, 有疼痛但较轻, 可见窦道, 脓液稀少, 有死骨流出。舌淡, 苔白, 脉沉细。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置管闭式冲洗治疗。切除窦道及切口周缘血运较差的皮肤, 然后扩大切口, 搜集病灶内脓性分泌物送细菌培养及药敏检查。然后清除炎性肉芽组织及坏死组织, 用双氧水及0.9%的氯化钠注射液冲洗2遍以上, 再用碘伏浸泡创腔10min以上。清除坏死组织及炎性肉芽组织后, 于皮质骨上开窗清理髓腔, 清除炎性肉芽组织、坏死骨及化脓的骨髓, 复通骨髓腔, 然后给予双氧水及0.9%的氯化钠注射液冲洗2遍以上。于创腔的远近端分别放置多条吸引管, 管的一端置入骨髓腔及软组织内, 入口及出口管口均严密固定。近侧管接冲洗管, 远侧管接引流袋。术毕后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给予敏感抗生素冲洗治疗。如冲洗管或引流管被血块堵塞, 可接吸引器吸引, 将血块吸出。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医辨证治疗。对于肝肾阴虚型患者给予刘伟地黄汤行滋补肝肾治疗, 对于脾胃虚弱型患者给予人参健脾汤加减治疗, 对于热毒炽盛型患者给予五味消毒饮治疗。

1.4 疗效标准

显效:全身及局部的红、肿、痛消失, X线检查提示骨质病灶已修复, 无死骨死腔, 骨密度均匀, 随访半年无复发。有效:全身及局部的炎症基本消失, X线检查提示骨质修复。无效:全身及局部的炎症无改善, X线检查提示病灶继续发展。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显效8例 (26.7%) , 有效12例 (40%) , 无效10例 (33.3%) , 总有效率66.7%。观察组显效16例 (53.3.%) , 有效11例 (36.7%) , 无效3例 (10%) , 总有效率90%。观察组显效率、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3个月~2年。随访期间对照组及观察组均未见复发患者。观察组与对照组复发情况经统计学分析,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慢性骨髓炎多由急性骨髓炎治疗不当或治疗延误发展而来, 也可于低毒性细菌感染患者抵抗力降低时发病。患者多病程较长, 骨质破坏, 脓肿形成。慢性骨髓炎患者局部组织缺血严重, 全身应用抗生素往往在局部难以达到有效药物浓度, 且易产生耐药性。因此对于慢性骨髓炎的治疗要求选择对骨、关节腔内药物浓度高, 细菌不易产生耐药性的抗菌药物[3]。

慢性骨髓炎属祖国传统医学“附骨疽”范畴, 多为元气素虚, 风寒湿邪趁虚而入, 导致血凝气滞, 或局部经络受损, 导致气血运行受阻, 热盛肉腐为脓而致病。中医主张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机分别选择滋阴清热、扶正补虚、活血化瘀等疗法治疗[4]。

采用手术后于病灶髓腔及软组织内置管持续灌洗引流, 既使病灶髓腔残留分泌物、炎性介质及细菌得以清除, 同时也利于软组织贴合至骨皮质, 从而促进肉芽组织的生长。在置管治疗的基础上, 辅以中医辨证治疗, 可显著增强慢性骨髓炎患者的免疫力, 改善微循环, 有效抑菌等。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 采用置管闭式冲洗结合中医辨证治疗慢性骨髓炎, 疗效优于单用置管闭式冲洗, 治疗后不易复发, 使用方便,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郜书峰, 邢文钊, 刘长城, 等.置管闭式冲洗结合中医辨证治疗慢性骨髓炎40例[J].河北中医, 2010, 32 (5) :713-714.

[2]王淑娟.间断加压冲洗在慢性骨髓炎患者负压封闭引流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中旬刊, 2012, 4 (7) :70-71.

[3]赵大伟, 吕松峰.稀释双氧水置管冲洗闭式引流治疗25例慢性骨髓炎的临床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22) :97-98.

[4]潘宗秋.中医药辨证治疗慢性骨髓炎34例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 (29) :245-246.

置管闭式冲洗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2月-2012年9月笔者所在医院接收诊治的8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均通过头颅CT和MRI确诊。其中男60例,女20例,年龄38~72岁,平均(43±3.8)岁。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0例中男31例,女9例,年龄38~71岁,平均(43±3.4)岁;CT显示低密度18例,等密度11例,混合密度11例;硬膜下血肿单侧26例,双侧14例;临床出现头痛、恶心、呕吐25例,神经功能出现不同程度障碍12例,偏瘫或反应迟钝5例。实验组40例中男29例,女11例,年龄38~72岁,平均(43±3.8)岁;CT显示低密度17例,等密度12例,混合密度11例;硬膜下血肿单侧24例,双侧16例;临床出现头痛、恶心、呕吐22例,神经功能出现不同程度障碍13例,偏瘫或反应迟钝4例。术前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脑疝,意识改变现象。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情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采取局部麻醉,对照组40例在血肿的同侧靠额部和枕部均各用电钻钻一个孔,手术过程中用生理盐水对硬膜下腔进行冲洗,术后在硬膜下放置带侧孔的引流管进行闭式引流,不进行负压吸引并将引流管留置2~3 d。实验组40例在血肿的最低处钻一个孔,并及时在血肿腔里放置引流管,将引流管接待并且夹闭,然后将切口缝合并固定引流管,进行引流并留置3~5 d。

1.3 疗效评定标准

治疗前后对ADL进行评定,通过增分率判断其疗效。痊愈:增分率大于86%,显效:增分率大于46%小于85%;有效:增分率大于16%小于45%;否则为无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治愈27例,显效8例,有效1例总有效率90%;实验组治愈33例,显效7例,有效0例总有效率100%,实验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复发率为2.5%,对照组复发率为15.0%,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表现有颅内压增高、部分出现痴呆及智力减退等精神问题,少数伴有偏瘫。主要是由于血肿包膜外层的微血管持续性断裂并致出血,在加上过渡纤维化的蛋白溶解促进了出血,进而导致血肿的体积不断增加而产生[2]。临床上主要采取手术法进行治疗,一旦有颅内压上升或者脑受压症状及体征出现时,首选钻孔引流进行治疗,治疗的主要原则是安全有效、完全引流、快速、低创伤、低复发等[3]。临床上目前主要的钻孔引流方法包括两孔置管冲洗与单孔置管未冲洗。目前治疗的主要问题是术后易复发,主要原因有老年患者的脑部萎缩术后很难澎起,血肿的包膜较厚导致硬膜下腔无法闭合或者血凝块未彻底清除干净[4]。两孔置管冲洗疗法,采取生理盐水进行冲洗可以达到将血肿冲洗干净彻底的目的,保证引流通畅并且不会出现堵管的现象,并且可以基本解决手术后颅内血肿出现,气颅及脑组织的损伤[5]。研究表明,该病的治疗钻单个孔就可以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将引流管放置于血肿的下端可有利于残余液体的排除,但是会导致出现颅内积气[6]。有临床研究证实,改良后的单孔疗法可以很好的避免气颅的出现。此类疗法不进行冲洗可以避免形成再出血并降低颅内感染的机会。由于钻孔手术大多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就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痛感及不适感,在加上患者大多数是老年人,很难忍受此类疼痛。因此,对手术的要求是手术时间要尽可能的短并且创伤尽可能的小[7]。文献[8]报道,在大多数情况下钻单个孔就可以达到治疗的目的,并且单孔置管未冲洗疗法比两孔置管冲洗疗法的手术时间相对要短,创伤性相对较小,操作相对也较简单,所以目前临床更趋向于采取单孔置管未冲洗疗法进行治疗。

本次对本院8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进行研究,分别给予两孔置管冲洗或单孔置管未冲洗进行治疗,研究发现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为100%,高于对照组的9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的复发率为2.5%,远低于对照组的1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单孔置管未冲洗与两孔置管冲洗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相比,单孔置管未冲洗的治疗效果更好,并且复发低创伤小,应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两孔置管冲洗与单孔置管未冲洗应用于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07年2月-2012年9月笔者所在医院接收诊治的8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 将其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40例给予两孔置管冲洗进行治疗, 实验组40例给予单孔置管未冲洗进行治疗, 对比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及复发率。结果:对照组治愈27例, 显效8例, 有效1例总有效率90%;实验组治愈33例, 显效7例, 有效0例总有效率100%, 实验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实验组复发率为2.5%, 对照组复发率为15.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单孔置管未冲洗与两孔置管冲洗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相比, 单孔置管未冲洗的治疗效果更好, 并且复发低, 应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两孔置管,单孔置管,慢性硬膜下血肿,对比分析

参考文献

[1]黄兴, 朱东, 杨钟熙, 等.11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临床诊断及CT影像学表现[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9, 29 (23) :3103-3104.

[2]杨国瑛, 王学富, 张文彬, 等.不同手术方法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分析 (附139例病例分析) [J].安徽医学, 2011, 32 (12) :2024-2026.

[3]孙涛, 李智高, 李经辉, 等.单双颅骨钻孔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201例效果比较[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05, 4 (2) :185-186.

[4]赵亚鹏, 安西恩, 周健, 等.单孔双置管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4 (21) :87, 96.

[5]王建会.改良单孔钻颅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30例[J].山东医药, 2011, 51 (26) :22.

[6]魏疆.高低位钻孔置双管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27例临床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 2011, 27 (11) :1678-1679.

[7]杨葆华.钻孔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48例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 2011, 1 (6) :113.

置管闭式冲洗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2例, 男21例, 女31例, 年龄最小11岁, 最大72岁, 平均39岁。左膝28例, 右膝24例, 双膝3例, 共55个膝关节。膝关节疾病种类为:急性滑膜炎3个, 慢性滑膜炎8个, 骨性关节炎14个, 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16个, 关节滑膜结核6个, 化脓性关节炎4个, 慢性损伤2个, 其他膝关节疾病2个, 总计55个膝关节。

1.2 治疗方法

本组52例, 均采用闭合性持续冲洗吸引治疗, 双膝者只作病变重的膝关节。

1.2.1 引流装置

在局麻下, 常规消毒铺巾、手术入路一般选择在髌骨内侧上方2~4cm和髌韧带下端外侧, 在此标志作小切口, 将普通输液管远端剪成2~3个侧孔作为冲洗管, 专用引流袋近端管剪成2~3个侧孔作为吸引管。冲洗管由髌内上切口斜着自髌骨下面或其一侧进入膝关节腔。在另一标志处髌韧带下端外侧的切口放入吸引管进入关节腔。此时见到冲洗液流出通畅, 分别将两管缝合结扎。调整冲洗引流速度, 开始持续冲洗和吸引。

1.2.2 冲洗液的配制与冲洗量

(1) 一般前2d每日用纯生理盐水5000~10000mL冲洗[1], 第3天起每天总量3000mL冲洗。 (2) 祖师麻注射液、丹参注射液[2]各20mL加入生理盐水500mL中缓慢保留冲洗, 早晚各1瓶。 (3) OA冲洗液[3]的配制:复方氯化钠1000mL, 5%碳酸氢钠30mL, 地塞米松20mg, 50%硫酸镁10mL, 庆大霉素32万U, 糜蛋白酶20mg, 维生素C2g, 缓慢保留冲洗, 每日1次。如为滑膜结核, 冲洗液中加入抗痨药。其余量维持持续冲洗。一般冲洗时间10d左右, 观察流出液不混浊、清亮、无沉淀物、无漂浮物、关节局部消肿。先拔出冲洗管, 继续引流2d, 待排出残余液体后, 再拔出引流管。术前术后按骨科常规使用抗生素。本组中无一例伤口感染或不愈合。

2 结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

优: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 X线片表现明显改善;良: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好转, X线片表现无明显改善;差:症状、体征稍有减轻或无明显变化。

2.2 治疗结果

随访3~36个月, 优31例, 占59.6%;良17例, 占32.7%;差4例, 占7.6%, 其中3例针对病因作了膝关节手术。

3 讨论

1 0 余年来我们探索、遵循闭合性持续冲洗-吸引疗法的原理和中药的作用功能, 对文中所列十余种膝关节疾病进行采纳运用, 收到满意的效果。虽则中药注射液局部灌注冲洗作用原理机制尚待进一步探讨, 但对上述疾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明显的改善, 对临床常见的膝关节积液、肿胀疼痛、功能障碍等症状, 通过治疗可以明显地减轻或治愈。

中西药闭式冲洗吸引治疗的作用机制: (1) 高压冲洗作用, 经高压水流冲入关节腔, 产生流体液压, 可以对关节腔进行反复冲刷、清洗、清除关节内的病变、坏死组织 (致痛因子) , 还可以使附着于关节滑膜表面的或贮存在关节腔中的坏死、脱落等物质, 特别是那些尚未脱落的滑膜退变组织 (类风湿因子) 冲下排除。本组病例冲出液中均可见到片状、絮状、小颗粒状的坏死脱落物质。 (2) 稀释作用:中西药冲洗液的基本冲洗液0.9%氯化钠溶液, 可以对关节腔内的许多化学物质象电解质类、免疫球蛋白类、抗原抗体及其复合物类、某些酶类、组织胺及色胺类等得以稀释, 排除或补充。 (3) 冲洗液中的阳离子还可以中和软骨表面的负电荷, 使滑膜释放物失去与软骨表面的亲和力, 使滑膜、软骨表面的炎症反应消失, 减少关节液渗出, 防止血管翳形成。 (4) 复方丹参注射液有行气、活血、止痛、扩张血管作用, 因其渗透作用改善滑膜的血供, 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5) 祖师麻注射液有祛风湿、抗炎镇痛、活血消肿等功能, 对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的肌肉痛、关节痛效果较好。 (6) 抗生素和糜蛋白酶能抗炎止痛、清洁创面、溶解脓液和坏死组织、去除异物, 促进新生肉芽生长, 消除炎症过程所致纤维素沉淀, 活跃机体抵抗力。 (7) OA冲洗液作用为补充钠、钾、钙、镁等电解质, 调整渗透压, 提高局部免疫机能和有利于炎症的消退, 增加对软骨的营养有利于关节的修复。 (8) 冲洗引流有关节减压作用, 减少骨内静脉淤血, 骨压力增高, 防止关节软骨破坏及骨赘形成。

本疗法其优点是: (1) 缩短了疗程, 提高了一期治愈率; (2) 在药物应用上, 既能使局部得到高浓度持续性治疗, 又能防止中西药的毒性作用和副作用; (3) 药物局部的直接作用; (4) 适应证方面远较其他手术广泛。

参考文献

[1]徐文汉, 孔成榆, 冯炳坤.灌洗疗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病[J].中国骨伤, 1998, 11 (3) :26.

[2]刘福云, 师秀琴, 王少华.丹参治疗骨内高压实验研究[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1999, 6 (7) :529.

置管闭式冲洗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 年10 月‐2015 年6 月本科收治的98 例乳腺脓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将98 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9 例患者, 其中, 左侧脓肿19 例, 右侧脓肿23 例, 双侧脓肿7 例;脓肿直径2.0 cm~8.4 cm, 平均 (5.2±1.1) cm;年龄21~46 岁, 平均 (27.8±1.7) 岁;哺乳期患者38 例, 非哺乳期患者11 例。对照组49 例患者, 其中左侧脓肿20 例, 右侧脓肿23 例, 双侧脓肿6 例;脓肿直径1.8 cm~9.0 cm, 平均 (5.8±1.6) cm;年龄20~49 岁, 平均 (29.2±2.2) 岁;哺乳期患者36 例, 非哺乳期患者13 例。两组患者的年龄、脓肿部位和脓肿大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切开引流术, 做放射状切口至脓肿边缘, 大于脓肿直径, 切开脓肿, 负压吸净脓液, 充分分离脓腔各层, 再用凡士林纱布填塞脓腔, 敷料外层加压包扎, 术后3 天起, 每日消毒更换敷料, 至无分泌物渗出。观察组患者采用小切口密闭式负压引流联合冲洗治疗, 根据超声检查确定部位, 在脓肿处做环乳晕切口, 长度不超过乳晕周径的一半, 切开脓肿, 用负压吸净脓肿腔内脓液, 用手指钝性分离各层, 再用生理盐水‐甲硝唑‐生理盐水顺序冲洗, 放置引流管, 缝合切口, 敷料加压包扎, 以免漏气, 连接负压装置, 保持引流管通畅, 根据引流液情况选择是否再次冲洗, 应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切口愈合时间、患者疼痛程度和并发症发生率等。疼痛指数运用视觉模拟法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对术后疼痛程度进行评估。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4.0统计软件对两组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 ± 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 X2检验。P <0.05 为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各自对应治疗, 对照组49 例患者, 手术平均切口长度为 (4.37±1.04) cm; 切口愈合时间为 (15.3±2.17) d;术后疼痛程度为 (7.13±0.71) 分;发生切口感染等并发症3 例, 发生率为6.12%。 观察组49 例患者, 手术平均切口长度为 (1.94±0.75) cm;切口愈合时间为 (9.73±1.2) d;术后疼痛程度为 (3.42±0.95) 分;无发生切口感染等并发症。两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切口愈合时间、术后疼痛程度及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

3 讨论

乳腺脓肿是乳腺科常见疾病, 多因乳腺炎导致, 哺乳期女性最多见, 乳汁瘀滞和细菌感染是主要病因, 因乳腺生理结构的特殊性, 一旦确诊为乳腺脓肿, 必须通过手术切开引流治疗。传统切口引流的切口较大, 填塞大量凡士林纱布引流, 对患者创伤大, 哺乳期女性的乳汁分泌旺盛, 加上脓肿炎性液体渗出较多, 需要多次更换敷料, 增加患者疼痛;另外传统切口引流的伤口愈合周期较长、治疗时间长且费用高, 术后切口易形成明显的瘢痕, 甚至造成乳房变形, 无法满足现代女性对乳房视觉美学的要求。因此, 如何最大限度减轻患者创伤, 在既能够保证最佳治疗效果的前提下, 减轻对乳房的创伤, 尽快恢复乳腺正常生理功能, 又能够减轻乳房疤痕形成, 尽可能的维持乳房整体美观, 是乳腺疾病治疗的努力方向[3]。

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是近几年才应用于乳腺脓肿的创面治疗新技术, 将高分子发泡材料快速瘪陷于脓腔内, 利用与引流管链接的负压装置产生持续负压, 使脓腔内形成密闭负压环境, 及时引流出脓腔内的积血、积气、积液和炎性渗出液, 刺激毛细血管增生, 减轻创面水肿, 降低血管通透性, 阻断细菌繁殖生长和发展, 使新鲜肉芽组织快速生长, 促进创面修复, 但负压引流的主要注意事项是保持引流腔内密闭不漏气, 保证负压持续有力, 能够及时引流[4]。引流后冲洗能够更彻底的清除脓腔内脓液, 减少炎性物质在体内潴留, 术后冲洗能够减少换药次数, 减轻患者在换药时的疼痛, 简化术后换药流程, 降低对乳腺组织的损伤程度, 淡化切口愈合后瘢痕形成, 保持乳房风韵。

本次研究通过对传统切口引流与小切口封闭式负压引流联合冲洗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笔者得出小切口封闭式负压引流联合冲洗能够从根本上减轻患者痛苦, 切口小, 对患者创伤少, 伤口愈合较快, 治疗周期缩短, 降低整体治疗费用;持续负压引流联合必要时脓腔冲洗, 能够彻底清除体内炎性物质, 降低细菌在体内潴留时间, 避免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减少术后换药次数, 降低换药等术后操作对患者的再次创伤, 减轻患者疼痛。由此可见, 密闭式负压引流联合冲洗在乳腺脓肿患者中应用, 较传统切口引流临床效果好, 可减轻患者痛苦, 促进伤口愈合, 避免不良并发症的发生, 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华苑, 简怡娜.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乳腺脓肿53例疗效观察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14, 20 (20) :84-86.

[2]李学伟.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乳腺脓肿的临床分析[J].中国疗养医学, 2015, 6 (6) :637-638.

[3]陈燕辉.环乳晕切口乳腺脓肿引流术联合冲洗的临床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5, 10 (20) :3033-3034.

置管闭式冲洗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抽取我院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之间收录治疗的38例乳腺脓肿患者,其中所有的患者均通过临床检查确诊,并随机的分为两组,观察组19例患者,患者的年龄为22~43岁(平均年龄为27.4±3.4岁),其中初产妇患者有11例,经产妇有8例;而对照组有19例患者,患者的年龄为19~42岁(平均年龄为28.5±3.1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无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将我院收录的38例患者随机的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19例患者采取传统的脓肿切开引流技术进行治疗,而观察组19例患者主要采取脓肿置管冲洗引流技术进行治疗。然后观察患者的治疗情况,例如术后并发症、伤口愈合时间、术后疼痛度以及术后哺乳情况等。

1.2.1 脓肿置管冲洗引流技术

其具体的操作为:首先,需要在针孔处进行切开1cm左右的皮肤及皮下组织,然后使患者的脓腔转变成一个单腔,然后在乳腔镜下清除脓腔坏死组织及部分坏死的脓腔囊壁。用纱布进行擦拭,并在脓腔底部放置塑料的冲洗管,最后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同时另取一个塑料管,其目的是进行引流的操作。

1.2.2 脓肿切开引流技术

这种具体的操作方法为:首先,需要沿者需要切开的切口进行切开4cm左右的皮肤及皮下组织。然后对脓液进行引流,并将患者的脓腔和组织进行分离。同时使用生理盐水进行对脓腔的擦拭,并用凡士林纱条填塞,需要覆盖无菌的敷料[2]。

1.3 统计学分析

本次的所有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17.0的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χ—±s)进行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进行检验,其中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效果

通过两组的对比分析,其中观察组患者的伤口愈合时间明显比对照组患者的伤口愈合时间要短,比较有差异性(P<0.05);观察组的患者的治疗中疼痛的评分也明显的低于对照组的情况,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情况,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其中两组的数据分析见表1。

2.2 并发症分析

两组的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未出现任何的不适,且术后均无任何的并发症发生,两组的比较无差异性(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乳腺脓肿主要是发生于哺乳期的妇女中一种常见的疾病,其传统的治疗方式为切开引流技术,一般这种技术对患者的身体伤害性比较大,而且给患者进行换药的过程中相对困难,后期的伤口愈合也比较困难,并且对母乳的喂养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传统的治疗方法则很难达到患者的满意效果,随着近年来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乳腺脓肿的治疗也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其中脓腔置管冲洗引流技术在该病中得到了应用,而且这种技术具有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最重要的是该方法操作简单,对患者的伤害性小,减轻患者因为传统方法治疗换药的痛苦,这种方法受到了患者的欢迎[3]。

通过本次的实验表明,脓腔置管冲洗引流技术治疗乳腺脓肿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其中采取这种方法治疗需要选取合适的治疗时间效果更佳。另外在治疗中需要注意拔管时间,一般在患者的基本症状有所改变,且整个的身体体温也逐渐的恢复正常,并且能够稳定3d左右,一般即可拔管,临床治疗中大多数的患者一般在5~7d的时间即可拔管[4]。

因此,采取脓腔置管冲洗引流治疗乳腺脓肿具有非常好的临床效果,并且患者治疗过程疼痛感明显比传统的治疗方法减轻,最重要的是患者的伤口愈合时间也大大的缩短,为患者的康复奠定较好的基础。该方法操作简单无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苏贵瑾, 柳韡.乳腺疾病普查的临床体会[J].实用医药杂志, 2008, 21 (16) :546-547.

[2]刘祚国.乳腺导管扩张症手术治疗68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师杂志, 2006, 14 (17) :747-748.

[3]张斌.乳腺脓肿超声引导穿刺治疗与传统手术治疗效果对比[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7, 21 (6) :458.

置管闭式冲洗 篇6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采用扬州华夏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胸腔闭式引流瓶 (容量1600ml) 。产品标准号:YZ/苏扬0063-2005。

1.2 方法

将胸腔闭式引流瓶内的插管去掉, 并挂于床头合适的位置。将连接管一端与三腔弗来氏尿管的一个出口相连, 另一端与胸腔闭式引流瓶相连。

2优点

2.1 利于观察引流液

由于该装置所有部位均透明, 利于观察引流液颜色、性状, 可及时发现出血、感染, 有利于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2.2 降低感染率

由于该装置为封闭的系统, 避免了感染。对3000例患者临床应用, 无1例因冲洗原因而发生逆行感染。

2.3 利于记录引流量

该引流瓶刻度准确, 能准确记录引流液的量。

2.4 降低消毒成本

该引流装置为一次性使用, 不需要反复进行消毒处理, 降低了消毒成本。

置管闭式冲洗 篇7

注射式隆乳术是曾在我国应用的一种乳房整形方法,假体材料是医用聚丙烯酰胺水凝胶(polyacrylamid hydrogel,PAMHG),PAMHG被注射至乳腺后间隙内使乳房隆起,以达到外形丰满的目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该方法出现了许多并发症,目前已禁止使用[1]。注射式隆乳术后若发生哺乳期乳腺脓肿,治疗比较困难,我院于2005年12月~2008年5月收治了6例注射式隆乳术后在哺乳期发生乳腺脓肿的患者,均采用置管冲洗引流的治疗方法,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注射式隆乳术后在哺乳期发生乳腺脓肿共6例。其中,单侧5例,双侧1例。年龄27~35岁,平均31岁。初产妇4例,经产妇2例,经产妇均为第1胎退乳后接受隆乳术。行注射式隆乳术后的时间为3~9年,平均5.6年,术后5例无自觉症状,1例注射PAMHG后抬高该侧上肢时注射处有不适感。就诊时间为产后14 d~2个月。彩超检查均可看到腺体后方不均质低回声液性暗区,其内可见强回声光团,并可见液体流动。

1.2 方法

病人取平卧位,常规消毒铺巾,选用静脉全身麻醉,先用细针从脓腔最低点处向脓腔方向穿刺,抽出脓液并送微生物检测。

在针孔处作长1.5~2.0 cm皮肤切口,弯钳钝性分离皮下组织直达脓腔,引流出大部分脓液、PAMHG和坏死组织,食指从切口探入脓腔,分开脓腔内间隔,尽可能清除注入的PAMHG,干纱布擦拭脓腔。以食指作指引,于脓腔顶部置入一根有多个侧孔的输液管,经此管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脓腔。另准备一根已剪侧孔的较粗引流管,将此管置入脓腔内距离切口2.0~3.0 cm处,接灭菌引流袋。冲洗管和引流管均以丝线缝合固定于切口皮肤上。术后第1天每3、4小时开放冲洗管冲洗1次,冲洗液为生理盐水。此后逐渐延长冲洗间隔时间,待冲洗液无明显坏死组织和假体成分排出可拔出冲洗管和引流管,残腔放引流片引流直至完全愈合。

本组均使用抗菌药物,其中3例使用左氧氟沙星,1例使用第2代头孢类抗生素,2例同时应用左氧氟沙星和甲硝唑。6例均采取回乳措施。

2 结果

本组所有乳腺脓肿的脓腔均累及乳房后间隙,其中1例还累计胸大小肌间隙。4个脓腔的引流液性状为含鱼子样透明颗粒的混浊脓液,3个脓腔为鱼子样混浊脓液伴有较多块状胶胨样物。手术中脓液引流量350~1 500 m L。

微生物培养结果:3例无细菌生长,1例为溶血性链球菌,2例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含双侧1例)。

本组用生理盐水冲洗6~9 d后拔管,其中5例6个乳腺脓肿顺利治愈,治愈时间16~35 d(21.6±3.7)d,1例在拔管后的换药过程中出现局部疼痛,脓性分泌增多,再次手术去除坏死组织并置管冲洗,直至无坏死组织和填充物,治愈时间延迟至术后96 d。

3 讨论

注射式隆乳术是将PAMHG注入乳腺后间隙,但在实际操作中多为盲穿,层次不容易掌握,可能有小部分材料注射到乳腺组织内或肌肉组织内,且随重力、体位、肌肉运动、术后按摩等影响,注射材料会向周围组织浸润并重新分布,更进一步加重乳腺小叶和输乳管的损伤。哺乳期乳房迅速增大,假体在乳腺后间隙形成压力进一步加大,可使PAMHG沿乳腺间质扩散,压迫输乳管使其狭窄,引起乳汁淤积,易引起乳腺的炎症。

杨天鹏等[2]报道PAMHG的动物实验可见到坏变的横纹肌。冯晓玲等报道PAMHG作为软组织充填剂注入人体,在机体内可引起异物排斥反应[3,4]。在妊娠和哺乳期女性体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更易对外界产生排异反应,本组6例患者中有3例(含延期愈合的1例)在乳房后间隙抽取的炎性渗液作微生物培养均无细菌生长,因而笔者推测注射式隆乳术后在哺乳期发生乳房脓肿初期的病理变化可能主要是免疫排斥反应造成的无菌性炎症。

由于注射隆乳术后在哺乳期发生的乳汁淤积难以处理并且容易引发乳腺炎,所以一旦出现乳汁淤积应及时回乳。注射式隆乳术后在乳腺后间隙形成一纤维包膜,纤维包膜又使大量的炎性渗液局限在乳后间隙,巨大的张力作用使患者表现为患侧乳房剧烈的疼痛,但患者局部红肿往往并不明显,一些患者又不愿透露隆胸的病史,容易在临床上造成诊断的困难。假体的牵拉使周围的血管部分损伤,血供受到影响,抗生素很难足量到达病变部位,控制感染效果不佳,若不手术引流病情往往难以控制,所以注射式隆乳术后发生哺乳期急性乳腺炎在应用抗菌药物的同时应早期手术引流。

PAMHG有高度亲水性,生理盐水能最大程度地溶解PAMHG并引流[3],置管冲洗引流术不仅使脓性渗液和脱落的凝胶成分充分引流,还可将术中不能完全清除的PAMHG溶解并引流排除,所以该方法可作为隆乳术后的哺乳期乳腺脓肿患者治疗的首选方法。在冲洗过程中夹闭引流管使生理盐水在脓腔滞留几分钟后再引流效果会更好,引流管管径应大于0.3 cm,以充分引流脓腔的块状PAMHG成分。

脓肿置管冲洗手术的创伤小,痛苦小,简便易行,患者容易接受。我们体会如果手术中脓腔单纯为含鱼子样混浊脓性渗液,拔管的时间一般在术后6、7 d,病灶愈合也较快。如果伴有较多的块状胶胨样物要适当延长拔管时间,尤其考虑有免疫排斥反应的患者,在拔管后要用引流效果明显的引流物如橡皮片等将残留的凝胶和坏死组织引流出去。

注射式隆乳术后,乳房正常组织与注射物存在介质差,超声能清晰显示注射部位各组织层次[5],故彩超可作为明确诊断首选的检查方法。彩超检查还要注意观察肌间隙和肌肉内是否有异常液性暗区,在术中探查时注意这些部位是PAMHG成分还是肌肉坏死,如果为明显的肌肉坏死,应警惕有免疫反应的发生,愈合将比较困难,应及时与患者及家属沟通,防止发生医患纠纷。

参考文献

[1]辛敏强,穆兰花,栾杰,等.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乳术后局部并发症的诊断和治疗[J].国际外科学杂志,2007,34(7):503-504.[1]XING MQ,MU LH,LUAN J,et al.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of augmentation mammoplasty in-duced by injecting polyacrylamide hydrogel[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ery,2007,34(7):503-504.Chinese

[2]杨天鹏,刘雅明,王毓,等.聚丙烯酰胺水凝胶充填剂的实验研究[J].实用整形美容外科杂志,2000,11(1):426.[2]YANG TP,LIU YM,WANG Y,et al.Studies on the injection of polyacrylamide hydrogel in rabbits[J].Journal of Practical Aes-thetic and Plastic Surgery,2000,11(1):426.Chinese

[3]冯晓玲,易传勋,张一鸣,等.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后并发症患者的体液免疫变化[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4,20(5):349-350.[3]FENG XL,YI CX,ZHANG YM,et al.Immunological effects of polyacrylamide hydrogel injection in human body[J].Chinese Journal of Plastic Surgery and Burns,2004,20(5):349-350.Chinese

[4]LEUNG KM,YEOH GP,CHAN KW.Breast pathology in com-plications associated with polyacrylamide hydrogel(PAAG)mam-moplasty[J].Hong Kong Med J,2007,13(2):137-140.

上一篇:科研仪器设备下一篇:多用途的指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