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闭式安全静脉留置针(共5篇)
密闭式安全静脉留置针 篇1
密闭式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 作为头皮针换代产品, 早在30年前就被欧美国家普及使用, 成为临床输液的主要工具, 近年来在我国也广泛应用。本院儿科进1年来采用密闭式静脉留置针输液, 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院于2007年4月至2008年4月应用留置针进行输液的患儿146例, 年龄从出生1d~5岁, 肺炎患儿46例, 腹泻患儿35例, 新生儿患儿5例, 急性支气管炎患儿45例, 其他15例。
2 方法
2.1 留置针型号的选择
均采用苏州碧迪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密闭式静脉留置套管针, 型号为BD-24G。
2.2 血管的选择
对使用静脉留置针的病人, 应选用相对粗直;富有弹性;且不易滑动的静脉穿刺, 患儿可选择头静脉;大隐静脉;手背静脉。
2.3 穿刺方法
先选择好血管及消毒穿刺部位待干后, 右手持留置针, 与皮肤成15~30°行静脉穿刺, 进针速度要慢, 观察回血流至软管, 将软管送入静脉内, 同时拔出针芯, 将针芯放入锐器盒内, 按照操作规程用无菌胶贴固定软管。
3 结果
146例中, 一次穿刺成功135例, 成功率92.47%, 146例中留置时间最短2d, 最长7d, 平均5d。没有一例因留置针而出现全身感染。
4 护理
4.1 置管前的指导
应告知患者置管前的优点及常见的并发症, 提高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以便及时发现不良反应并给与正确处理。避免碰撞或用手按揉局部, 洗漱。淋浴时防止局部进引起感染, 适当限制肢体活动[1]。
4.2 严密观察
观察穿刺局部有无红;肿;热;痛及体温升高, 以及套管针是否通畅一旦发生并发症, 应立即拔针, 并正确处理穿刺局部, 以减轻患者的疼痛。
4.3 操作禁忌
静脉推注时避免用力过猛, 使血管内局部压力聚增, 管壁通透性增加, 液体外渗。若液体滴入补畅, 切勿用力挤压输液管, 否则可将小凝血块强行挤入血循环中而发生栓塞[2]。
综上说述, 密闭式静脉留置针操作简单、方便、安全, 避免了重复穿刺, 可以减少患儿痛苦和家长的心里压力, 节省时间, 能够提高护士工作效率, 对于危重患儿紧急抢救时具有重要意义, 值得我们大力推广。
摘要:选择正确的输液工具是每位临床护理人员的重要技能, 它不仅可以有效减轻患儿因反复穿刺而产生的痛苦, 方便临床用药和紧急抢救, 又可以提高护士工作效率和质量, 得到许多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关键词:密闭式静脉留置针,儿科病人,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张会芝, 孙玉梅, 王易芝.静脉留置套管针患者的感受与要求[J].中华护理杂志, 2000, 35 (1) :43~44.
[2]张晓静.国内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7 (3) :219~221.
密闭式安全静脉留置针 篇2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 临床应用 护理 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3-0148-02
小儿静脉留置针由于操作简单,在血管内留置时间长,它不仅减少对患者的穿刺次数及痛苦,还方便给药和抢救,因此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但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些影响留置针的不安全因素,甚至引起护理投诉与护患纠纷的发生。为保证留置针的应用效果,确保护理安全,我科于2011年6月~12月在临床工作中对小儿静脉留置针的应用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2011年6月~12月在我科住院并行静脉留置针的患儿298例,年龄3个月~12岁,均使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静脉留置针和3M公司生产的3M透明敷贴。建立静脉留置针使用登记本,对留置针使用情况进行记录,内容为:床号、姓名、年龄、疾病名称、开始使用时间、终止时间及影响留置针安全的因素。然后对这些不安全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制定出相应的管理措施。
2 结果
本组病例通过积极严格的护理管理,护士安全意识增强,静脉穿刺的成功率提高,留置针安全留置时间延长,护理投诉和护患纠纷明显减少。
3 影响留置针不安全的因素
3.1 健康教育重视不够导致并发症发生。个别护士责任心不强,安全意识淡薄,在留置针使用前及留置期间没有对患儿家属进行详细的健康教育,使家属没有了解留置针的注意事项,大大增加了留置针的感染率。
3.2 敷贴更换时间不明确。忽略敷贴更换是临床上常见的问题,由于没有明确规定敷贴的更换时间,常常是贴膜边缘打卷、敷贴污染、固定不牢或局部皮肤出汗,或患儿因红肿、疼痛哭闹时才予更换。由此也增加了静脉炎的发生。
3.3 留置时间过长。在临床工作中,由于病人较多,护士为了尽快完成所有病人的输液,常常忽略了记录留置时间,导致留置时间过长。往往是患儿感到疼痛或家属提醒时才拔除套管。这样既增加了患儿的痛苦和影响治疗效果,也引发护理不满。
3.4 导管脱出。主要为套管脱出血管外至皮下组织,引起液体外渗,导致红肿、疼痛,或导管脱出皮肤外。主要原因是穿刺后3M敷贴固定不牢、穿刺部位在关节附近、患儿活动过度或活动时不注意,而引起导管脱落。
3.5 导管堵塞处理方法不正确。导管堵塞是静脉置管最常见的并发症。当液体不滴或滴注不畅时,经常是用力挤捏输液管或用注射器推注生理盐水,会导致堵塞在导管处的血凝块被推进血管内,而发生血管栓塞。
3.6 没有正确选择留置针及穿刺血管。护士在选择留置针时常常依照个人的工作习惯,未考虑病情、治疗需要和工作效率,选择的型号过大或过小,不能满足治疗的要求。而选择的血管未考虑患儿的活动程度及血管穿刺的部位,导致留置针固定不牢或容易脱管。
3.7 穿刺技术不熟练。在穿刺及置管时操作不熟练,没有掌握好操作技巧,动作不稳,操之过急,使留置针穿破血管壁引起皮下血肿,增加患儿的痛苦。
3.8 封管方法和封管液选择不当。封管时,将封管液一次性推完后再拔出针头,使血液随拔针时的负压倒流入导管内而致堵管。由于护士对患儿病情不了解,对凝血功能异常者也使用肝素盐水封管而导致加重出血。而对于用生理盐水封管的患儿,由于没有交接班,使下一班护士没有按时再次封管,而致导管堵塞。
4 护理安全管理对策
4.1 及时做好健康指导。置管前护士应告知患儿家属留置的目的和意义,使其了解置管期间应注意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避免患儿过度活动。睡眠时注意不要压迫血管,更衣时注意不要将套管勾出,防止患儿拔出留置针。要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疼痛,如发生感染、堵管、液体渗漏等应及时通知护士。
4.2 定时更换敷贴。护士在操作过程中应加强无菌观念,严格无菌操作,用无菌透明敷贴固定,每2d更换敷贴一次,更换前应彻底消毒局部。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渗液、红肿、疼痛及出汗,保持贴膜干燥、清洁、无透气,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4.3 留置时间不超过7天。留置针的留置时间与静脉炎的发生有明显的关系,留置时间越长,发生静脉炎的几率越高,但留置时间过短,则增加患儿的负担及穿刺痛苦。BD公司建议留置针的留置时间为3~5d[1]。其实在临床工作中,只要注意护理,加强无菌操作原则,没有发生堵管和静脉炎等,留置7d还是可行的。但为了防止药液长期刺激血管造成化学性静脉炎和凝血块进入血管造成堵塞,留置的天数最好不要超过7d。因此,置管成功后,及时在贴膜上注明日期、时间,以便掌握在有效期内拔除留置针,预防静脉炎的发生。
4.4 预防导管脱出。静脉穿刺成功后,要根据患儿的活动度及合作程度选择固定方法。一般用透明敷贴以穿刺点为中心固定,这样既固定针体又固定针眼,留在体外的延长管、肝素帽及头皮针应呈“S”形或弧形固定,以利于导管受到外力牵拉时能有一定的余地。更换贴膜时应从向心端揭开,动作要缓慢,防止牵动导管而脱落。注意观察穿刺部位,及时发现导管有无滑脱。置管肢体勿过度活动,以免引起导管脱出。对于活动度大、又不太合作的患者,应根据病情使用约束带适当制动。
4.5 正确处理导管堵塞与合理固定肝素帽。每次输液完毕要正压封管,防止套管内血栓形成,保持套管输液通畅。再次输液如发现输液不畅或不滴时,说明导管堵塞,不可用力挤捏输液管或用注射器推注生理盐水,以防血管栓塞。可用注射器接上套管针回抽小血栓或缓慢注入肝素生理盐水5ml,再继续输液。如仍不通畅则立即拔管。留置针置管成功后,将肝素帽固定在穿刺点上方3~4cm处,留置针延长管内压力会相应增加,压力梯度增加,当大于静脉内压力时,会减少静脉内血液反流,减少静脉回流和堵管率。[2]
4.6 正确选择留置针及穿刺血管。穿刺前,护士对患儿的病情、年龄、治疗情况、药物性质进行综合评估,并总结自己的工作经验,再选择合适的留置针和穿刺血管。由于留置针要求穿刺血管管腔要相对较粗、直,但婴幼儿头皮血管较难满足,用粗大的针头穿刺易造成穿刺失败。因此,在不影响输液速度的前提下,应选择细、短的留置针。
4.7 熟练掌握穿刺技术。掌握正确的穿刺方法,提高穿刺成功率。选择粗直、弹性好且活动方便的血管,在距离穿刺点10~15cm处扎上止血带,使静脉充盈度达到最佳状态是穿刺成功的关键。动作要熟练、轻、稳、准,消毒穿刺部位后,掌握好进针角度,以10~200角从血管上方进针,避免角度过大用力过猛容易刺穿血管,见回血后降低角度再进针0.2cm,然后边退针芯边置外套管,这样可避免针芯触及血管壁,提高穿刺成功率。待点滴通畅后,将透明贴膜固定刺穿部位。
密闭式安全静脉留置针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2月~2015年4月我院肺结核患者93例,所有患者采取静脉留置针输液,且输液疗程>24小时,每日输液>4小时,均一次性穿刺成功。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常规组,其中试验组58例,男39例,女29例,年龄14~79岁,平均40.28±5.83岁;常规组35例,男23例,女12例,年龄15~79岁,平均40.60±5.75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静脉穿刺部位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试验组采用一次性浅静脉密闭留置针(福建省百仕韦医用高分子股份有限公司),常规组采用普通留置针(威海杰瑞医用制品有限公司),均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宜规格的留置针。留置前责任护士向患者宣讲肺结核及留置针管相关知识,指导患者正确配合,详细讲述留置期间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告知患者处理措施,帮助患者缓解紧张情绪。两组患者均选择粗、直、易固定的血管穿刺,穿刺前指压、轻拍,使血管充分充盈,血管不充盈者可采用热敷、肢体下垂等方法;穿刺前充分消毒局部皮肤,缓慢进针,针尖完全进入血管后左手中指轻压血管内套管的针端,防止血液溢出,右手缓慢平稳退出针芯,以免针尖刺破血管;针芯退出后用无菌透明贴固定,连接输液管,严格把握输液速度。输液结束后试验组采用0.9%氯化钠5mL封针,常规组采用肝素稀释液2mL封针,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嘱咐患者留置期间避免过度肢体活动,以免液体外渗;留置期间加强巡视,密切观察留置部位的皮肤情况,一旦发现红肿、硬结或变态反应即停止输液,退出针管,并采取相应措施处理。
1.3观察指标
详细记录两组患者针头脱出、液体渗漏、导管堵塞、静脉炎等并发症,拔管情况及留置时间。液体渗漏、静脉炎参照2009年《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标准指南与实施细则》[4]判断。
1.4 统计方法
所有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所有计数资料以频数(f)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2.1 拔管情况
试验组非正常拔管22例(37.93%),正常拔管36例(62.07%);常规组非正常拔管23例(65.71%),正常拔管12例(34.29%);试验组非正常拔管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
2.2 并发症及留置时间
试验组导管堵塞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两组患者针头脱出率、液体渗漏率、静脉炎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试验组留置3.89±0.68天,显著多于对照组的1.29±1.03天(P<0.01)。
注:与对照组相比,①P<0.05
3讨论
肺结核是肺部组织感染结核杆菌引起一系列炎症反应的慢性传染病,据流行病学[5]统计,全球每年新增肺结核病患者800~1000万,每年因结核病死亡者达300万。肺结核患者免疫力下降且营养欠佳,尤其是老年患者,静脉穿刺难度增加,且肺结核需长期治疗,反复多次静脉穿刺损伤血管内皮,细菌易通过穿刺点引起感染,导致静脉炎[6]。静脉留置针可避免反复多次穿刺,有效保护血管,减轻反复多次穿刺给患者造成的痛苦和护理人员的工作负担[7]。
临床常规应用普通静脉留置针易引起回血和管道堵塞,非正常拔管率较高,留置时间较短,增加患者穿刺次数,患者静脉炎发生风险及痛苦增加,同时静脉输液时间延长,增加护理人员工作量[8,9,10]。我院自2014年9月开始采用一次性浅静脉密闭留置针行输液治疗,其非正常拔管率明显低于普通留置针,且导管堵塞率较低,留置时间较长,较普通留置针输液效果良好;因一次性浅静脉密闭留置针留置输液结束用肝素钠稀释液封管,留置针接头处的肝素帽被关上后可产生正压作用,将导管内液体往前推进,接头处自然封闭,防止回血,避免导管堵塞,进而延长留置时间[11]。此外,一次性浅静脉密闭留置针留置操作简单,可减轻患者痛苦,降低污染风险。
密闭式安全静脉留置针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选的50例闭合性气胸患者均为本院2011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收治病例, 均符合闭合性气胸诊断标准, 没有合并有严重慢性疾病患者、无不能配合治疗患者、无不愿意参与本次试验患者。上述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25例, 男13例, 女12例, 年龄最小21岁, 最大60岁, 平均年龄40.1岁;其中肺压缩超过50%的患者共15例, 其余10例患者肺压缩为原来的30%~50%。对照组患者25例, 男14例, 女11例, 年龄最小20岁, 最大60岁, 平均年龄41.7岁;其中肺压缩超过50%的患者共16例, 其余9例患者肺压缩为原来的30%~50%。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胸穿抽气治疗闭合性气胸:根据患者具体病情状况选择, 穿刺点, 局部麻醉成功后, 对患者实施胸穿抽气治疗, 每次抽气量低于1000 ml。观察组患者实施深静脉留置针闭式引流术;穿刺部位和麻醉方法和对照组相同, 当穿刺针刺入后, 通过回抽确定有气体存在时, 通过穿刺针把导管置入胸腔内, 而后把穿刺针拔出。沿着导丝把静脉管送入胸腔内, 而后把静脉管进行固定, 和引流瓶进行连接, 进行引流。在胸部X线复查下确定压缩的肺组织基本复张后, 引流瓶内的水柱子没有波动现象时, 可把引流管进行拔除。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引流后的治愈情况及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记录官腔阻塞、局部感染、皮下气肿的发生情况) 。
1.4 统计学方法
在统计学软件SPSS17.0下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愈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中治愈24例, 治愈率为96.0%;对照组患者中治愈19例, 治愈率为76.0%;观察组患者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中并发症 (官腔阻塞0例、局部感染1例、皮下气肿1例) 发生率为8.0%;对照组患者中并发症 (官腔阻塞2例、局部感染2例、皮下气肿2例) 发生率为24.0%;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在肺部裂伤或者胸壁发生了穿透伤基础上, 小量气体进入胸腔内, 引起了肺部或者胸壁的伤口发生了闭合, 气体不再进入胸腔内, 此为闭合性气胸。严重的闭合性气胸患者主要表现为胸闷、胸痛、气促等临床症状和体征, 严重影响到患者的工作学习。闭合性气胸的有效治疗是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1,2]。本文中, 观察组实施了深静脉留置针行闭式引流, 观察组患者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 观察组患者官腔阻塞、局部感染、皮下气肿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说明深静脉留置针行闭式引流在闭合性气胸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其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 值得借鉴, 这与深静脉留置针闭式引流的优点是离不开的, 此种引流措施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状况来调节引流的排气速度, 有利于患者肺功能恢复[3,4]。
摘要:目的 探讨深静脉留置针行闭式引流在闭合性气胸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50例闭合性气胸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25例。对照组实施胸穿抽气治疗闭合性气胸, 观察组患者实施深静脉留置针闭式引流术。观察两组患者引流后的治愈情况及治疗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中治愈24例, 治愈率为96.0%;对照组患者中治愈19例, 治愈率为76.0%;观察组患者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中并发症 (官腔阻塞0例、局部感染1例、皮下气肿1例) 发生率为8.0%;对照组患者中并发症 (官腔阻塞2例、局部感染2例、皮下气肿2例) 发生率为24.0%;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深静脉留置针行闭式引流在闭合性气胸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其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 值得借鉴。
关键词:闭合性气胸,深静脉留置针行闭式引流,引流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凡.难治性气胸合并重度肺气肿50例行单侧肺减容手术疗效探讨.中国医药导刊, 2014, 5 (1) :802-803.
[2]叶翔.持续负压引流治疗难治性气胸35例的疗效分析.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4, 10 (3) :1308-1309.
[3]郑瑞春, 梁剑平, 刘尉.应用中号气管插管做改良胸腔闭式引流治疗气胸临床研究.河北医学, 2014, 5 (2) :730-733.
密闭式安全静脉留置针 篇5
关键词:密闭式安全型留置针,急救,护理
静脉输液是危重病人抢救过程中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密闭式安全型静脉留置针因针尖保护系统通过特殊设计, 拔出针芯时针尖自动移动到保护套内, 使得皮肤表面不留残血。避免了医务人员尤其是护士在操作过程中接触血液及被针尖扎伤, 有效地远离血液传播疾病的威胁。并且安全型留置针还具有保护血管、有利于临床用药和紧急抢救[1]、减轻患者痛苦等优点。下面就我院使用两种静脉穿刺方法输液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3—11月我院的危重病人357例, 其中单号日危重病人使用BD公司密闭式安全型留置针作为实验组, 双号日危重病人使用普通静脉针作为对照组, 两组的静脉穿刺均由指定的5人来完成。实验组187例中, 男100例, 女87例, 年龄18~87岁, 平均52.5岁;对照组170例中, 男96例, 女74例, 年龄17~89岁, 平均53岁。两组在年龄和性别上均无明显的差异。
1.2 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1.2.1 选择穿刺部位
选择粗直、柔软、有丰富血流和弹性、无静脉瓣且充盈良好易于固定的血管。避免瘢痕、炎症、破损或硬结处穿刺。原则上选择上肢健侧静脉如桡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2]。长期卧床及老年患者尽量不选择下肢静脉, 因为下肢静脉循环差, 易引起血栓性静脉炎。对于可下床活动的患者, 不宜选下肢静脉。但为方便操作、及时观察和有效抢救, 可根据病人情况选择合适血管。
1.2.2 遵行无菌操作原则
为预防院内感染, 护理人员应严格按照静脉输液小组培训的方法行穿刺及固定。通常急诊紧急抢救情况下所置的留置针需在置管后72h更换。
1.2.2 选择穿刺导管
在满足治疗流量要求的前提下, 临床选择型号最小最短导管留置使用。护士可根据病人病情具体情况、治疗方案以及可利用的护理资源基础上合理选择导管型号。
1.2.3 穿刺方法
(1) 准备留置针:检查留置针包装是否完好, 是否过期。有无倒钩、断裂、开叉。排尽空气, 做好置管前准备。 (2) 穿刺:选择合适血管后, 在穿刺点上约7~10cm处压迫止血或用止血带结扎。依次用2%碘酒消毒待干后方用75%酒精脱碘2次, 做范围不小于8cm×8cm的皮肤消毒。以15°~30°的进针角度, 右手在消毒范围内的1/3~1/2处持针翼缓慢小心一次性进针, 见到回血后, 降低进针角度与皮肤平行缓慢进针同时向后拔尾部约0.5cm, 进针完毕后成直线快速拔出位于尾部的安全套, 使针芯自动移动到安全套内。松开止血带或停止压迫止血恢复血液循环, 穿刺完毕。 (3) 留置针固定及标注:用无菌透明敷贴3M行密闭式固定。在标签上标注穿刺日期、时间及穿刺者姓名。
1.3 普通静脉针的穿刺方法及注意事项
1.3.1 穿刺部位选择
基本与安全型留置针相同, 但为防止引起血管破裂要求必须避开关节。
1.3.2 方法与注意事项
患者取卧位, 针头与皮肤呈15°~30°角进针沿静脉走向缓慢滑行刺入静脉。观察到回血后再顺静脉方向刺入少许即可。但由于普通穿刺针针芯硬, 针尖锋利, 穿刺时须特别警惕避免反复穿刺以防止破坏血管和引起肿胀。
1.4 评判指标
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静脉炎程度的评判指标。Ⅰ级:局部疼痛, 但无水肿或红肿, 静脉无条索状改变且未触及硬结。Ⅱ级:局部疼痛伴有水肿或红肿, 静脉呈条索状改变但尚未触及硬结。Ⅲ级:局部疼痛伴有水肿或红肿, 静脉呈条索状改变且可触及硬结。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密闭式安全型留置针穿刺患者出现肿胀 (Ⅱ、Ⅲ级) 及针刺伤的例数明显比普通静脉针穿刺的例数少, 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n (%) ]
3 讨论
密闭式安全型留置针的使用不仅推动了医疗质量的提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医护人员。
相比普通静脉穿刺而言, 安全型静脉留置针只需开放一条静脉通道即可满足不同病情下静脉输液的需要, 不仅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又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 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由于留置针特殊的材料, 其套管比较柔软, 减小了对血管壁的刺激。对于院外的急救护理而言, 患者作可适当活动而不会影响到输液通道的畅通。而普通的静脉穿刺则需严格限制了病人的活动能力, 不利于病人的抢救和护理。另在危重患者的急救护理中, 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针刺伤及血液污染, 严重威胁着医务人员的生命健康安全。而使用带有针头保护系统密闭式安全型的留置针则既可以减少针刺伤的风险, 又可有效地防治血液污染的发生。
总之, 安全型留置针的使用较普通静脉穿刺有明显优势, 不仅有利于输液管理, 提高急救护理的质量, 又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医务人员尤其是护士不受血液性传播疾病的威胁。值得广泛应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
[1]彭薇.静脉留置针穿刺术的临床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 2011, 4 (8)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