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密闭式吸痰

2025-01-31

综合密闭式吸痰(精选7篇)

综合密闭式吸痰 篇1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 (ARDS) 是由心源性以外的各种肺内外因素导致的急性、进行性、缺氧性呼吸衰竭;以肺毛细血管弥漫性损伤、大量肺泡塌陷为主要病理生理特征[1]。为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 保持人工气道通畅, 保证足够的通气, 接受有创机械通气的病人需定时进行气管内吸痰。但吸痰过程可导致肺泡塌陷或加重原来不张的肺泡塌陷, 出现低氧血症, 反复的低氧血症, 会进一步加重全身各器官功能的损害。维持肺泡的有效开放, 减少开放-塌陷剪切损伤是ARDS的治疗关键[2]。为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 病人应用密闭式吸痰的效果和护理要点, 该研究通过对2011年10月—2012年10月42例接受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ARDS病人的观察, 应用密闭式吸痰护理, 能避免吸痰后低氧血症, 更好改善氧合。现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住ICU科接受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ARD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病人均符合1992年欧美ARDS联席会议提出的ARDS诊断标准。总计入选ARDS患者42例, 其中男23例, 女19例, 年龄19~71岁, 平均 (49.3±8.2) 岁;外科大手术术后16例、重症肺炎15例、急性重症胰腺炎5例、各种中毒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密闭式吸痰组各21例。对照组使用开放式吸痰方法, 密闭式吸痰管使用与呼吸机相连的密闭式吸痰系统。两组病人的年龄、性别、基础状况、APACHE II评分[常规吸痰组 (25.9±2.1) , 密闭式吸痰组 (26.2±1.9)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所有患者均使用BIPAP模式通气。

1.2 密闭式吸痰方法

将密闭式吸痰系统的三通分别与呼吸机Y型管、人工气道、负压吸引装置相连, 形成一套密闭的吸引系统。操作时一手握住透明三通, 另一手拇指及示指将吸痰管插入气管插管至适宜的深度, 按下负压控制阀, 常规吸痰, 边吸引边旋转撤出吸痰管, 将吸痰管缓缓抽回直到薄膜护套拉直使吸痰管末端 (远端) 回位在导引管内。吸痰后按下负压控制阀, 同时经蓝色注液口注入生理盐水以清洗吸痰管内壁, 供下次使用。

1.3 观察指标

(1) 持续心电监护, 留置桡动脉及锁骨下静脉连续监测记录心率 (HR) 、心律、指脉氧饱和度 (SpO2) 、平均动脉压 (MAP) 及中心静脉压 (CVP) 等血流动力学指标。 (2) 记录吸痰前和吸痰后2 min气道峰压 (PIP) 、平台压 (Pplate) 、肺顺应性 (Crs) 及床边动脉血气分析指标 (PaO2、PaCO2、PH、PaO2/FiO2) 。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临床效果

密闭式吸痰组21例, 好转18例, 死亡3例 (死亡原因均为多器官功能衰竭) , 死亡率14.28%;平均机械通气时间 (8.4±3.1) d。对照组21例, 好转13例, 死亡8例 (死亡原因7例为多器官功能衰竭, 1例为心跳骤停) , 死亡率4.19%;平均机械通气时间 (15.1±4.2) d。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2.2 两组病人吸痰前后血气及呼吸监测指标变化

密闭式吸痰组吸痰前后血氧饱和度 (SaO2) 、二氧化碳分压 (PaCO2) 、氧合指数 (PaO2/FiO2) 、吸气峰压 (PIP) 、平台压 (Pplate) 、肺顺应性 (Crs) 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而对照组上述指标在吸痰前后均有明显变化,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两组病人吸痰后上述指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注:**密闭式吸痰组与对照组吸痰后2 min比较P<0.01。#对照组吸痰前后比较P<0.01。

3 护理

3.1 密闭式吸痰管护理

吸痰时间不宜超过15 s/次。若气道分泌物较粘稠时, 可经透明三通上方的白色注液口, 注入适量无菌生理盐水/糜蛋白酶, 稀释后再行抽吸。注意事项:透明三通上方注液口盖务必盖好, 并将日期标签贴在负压控制阀上;密闭式吸痰管连续使用时间限于24 h, 每次更换新产品务必贴上标签;薄膜护套已有破损时, 请立即更换;吸痰、清洗完成后, 请确认负压控制阀已处于回位状态。每小时检查患者气管插管的位置, 标记插入的长度, 以防导管移位或脱出。

3.2 加强无菌操作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防止发生感染。吸痰用物每日消毒, 盘内用品明确标记。吸痰时需带灭菌一次性薄膜手套操作, 吸痰时先吸引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导管内分泌物, 再吸口、鼻腔内分泌物。

3.3 加强口腔护理

口腔定值病原微生物较多, 分泌物流入气道后可诱发感染, 而且患者长期禁食以及应用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可导致多重耐药菌、真菌感染。进行口腔护理3次/d, 常规使用纳米银抗菌抗菌漱口液, 必要时口腔冲洗。真菌感染者加用制霉菌素甘油混合液涂抹口腔。

3.4 适度气道湿化

建立人工气道后呼吸道加温湿化功能丧失, 机械通气时每日呼吸道隐性失水量约为400~500 mL。湿化不足易导致呼吸道分泌物干结, 纤毛活动减弱或消失, 引发气道阻塞或肺不张及肺部感染;湿化过量会导致病人咳嗽频繁, 气道痉挛, 人机对抗。控制呼吸机湿化装置温度在32~37℃, 湿度95%左右。若分泌物粘稠可定时向气道内注入少量无菌蒸馏水, 一般成人2~3 mL/次, 注意在吸气相注入。

3.5 严密监测气囊压力

目前人工气道使用的多为低压高容气囊, 无需定时放气囊。每6 h使用气囊测压表监测气囊压力, 使气囊压力保持在20~25mmHg之间, 以防气囊上方分泌物漏入下呼吸道, 过高压力可导致气道粘膜坏死、气道狭窄。有条件可考虑使用带气囊上吸引功能的人工气道。

3.6 促进气道分泌物引流

机械通气时尽量保留自主呼吸, 应用排痰机或ICU专用治疗床每4~6 h帮助患者翻身、拍背促进分泌物排出, 按需适时吸痰。出现下列情况时应吸痰:患者呼吸时对呼吸机有抵抗, 咳嗽, 肺部听诊有罗音, 呼吸机气道峰压高报警, 血氧饱和度下降。

4 讨论

顽固性低氧血症是ARDS最突出的临床表现, 主要病理生理改变为肺泡塌陷、肺顺应性降低、肺内分流增加及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应用呼吸机通气的关键在于使塌陷肺泡均匀复张并依靠合适的PEEP保持肺泡开放, 改善氧合。吸痰负压吸引的同时也将肺内富含气的部分气体抽出, 使患者肺容量大量丧失, 肺泡内压力大幅度下降, 使已复张的肺泡又迅速塌陷, 造成短时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产生右向左的血液分流, 导致部分肺静脉血得不到气体交换, 直接混入动脉血引起PaO2、SaO2和SPO2显著下降, 导致或加重低氧血症。同时在ARDS治疗中, 为了防止机械通气所致的气压伤, 通常采取肺保护性通气策略, 潮气量为6~8 mL/kg, 而ARDS肺泡静态扩张压通常要>2.74 kPa[3]。因此, 吸痰后仍以原小潮气量模式通气, 不能提供足够扩张压, 陷闭肺泡很难在短时间内充分复张。肺泡有效氧合面积受限, 使低氧状态纠正慢。如此反复吸痰, 可导致和加重组织器官的缺氧性损害。

该研究发现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ARDS患者应用密闭式吸痰管吸痰后, 患者血氧饱和度、氧合指数、吸气峰压、平台压、肺顺应性无明显变化,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而常规开放式吸痰组病人在吸痰后会出现低氧过程, 氧合指数下降, 同时气道峰压、平台压升高, 肺顺应性进一步下降。两组病人吸痰后上述指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进行机械通气时, 实施密闭式吸痰, 能有效维持气道压力, 最大限度地避免肺泡塌陷, 保证病人吸痰过程及吸痰后氧合的稳定, 降低缺氧所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反应。同时密闭式吸痰方式能减少医院获得性肺部感染的几率, 缩短机械通气时间, 降低治疗费用。

综上所述, 对于接受机械通气的ARDS病人使用密闭式吸痰后, 在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的条件下配合肺复张治疗, 能更好改善病人氧合, 避免出现低氧过程, 对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 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1]陈灏珠, 林果为.实用内科学[M].1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1907-1909.

[2]刘大为.实用重症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498-499.

[3]俞森洋.现代机械通气的监护及临床应用[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2:398-432.

综合密闭式吸痰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6例ARDS患者均为2007年4月至2010年6月期间ICU住院进行无创机械通气治疗的病人, 根据相关文献确诊为ARDS[1]。上述患者随机分为开放式气管内吸痰组 (A组, n=18例) 和密闭式气管内吸痰组 (B组, n=20例) , 其中A组中男13例, 女5例, 平均年龄为 (50.7±12.5) 岁;B组中男14例, 女6例, 平均年龄为 (51.5±11.8) 岁。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诱发原因等各方面无明显差异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吸痰方法

OS组:高浓度氧气常规吸入治疗后, 撤除呼吸机经气管导管或气管切开导管等方法给予吸痰治疗;CS组:在保持呼吸机正常工作状态的情况下, 打开三通装置系统, 将密闭式吸痰管放置进去予以吸痰治疗, 上述吸痰过程需要在密闭环境状态下进行。2组患者吸痰时负压需要控制在80~100mm Hg范围内, 如果插入吸痰管后感到明显的阻力, 则需要将吸痰管上提1cm距离, 打开负压控制后, 吸痰管需按边旋转, 边吸引和边退出的方法操作, 整个操作手法要轻柔和准确, 吸痰时间应少于l5s, 连续吸痰次数勿>3次。

1.3 观察指标

分别在吸痰前1min、吸痰后3min和吸痰后20min等时间点, 抽取2组患者桡动脉处血液1.5m L进行动脉血气指标检测和分析, 动脉血气指标为:动脉血氧分压 (Pa O2) 、动脉血氧饱和度 (Sa O2)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Pa CO2) 和动脉血液p H值。此外还需记录2组患者吸痰操作耗费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2组动脉血气指标及吸痰耗费时间之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方法,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动脉血气指标比较

A组患者吸痰后3、20min与吸痰前1min比较, 动脉血气指标如Pa O2、Sa O2等出现明显下降 (P<0.05) ;B组吸痰前后上述指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2组患者吸痰耗费时间

开放式吸痰操作平均耗费时间为 (160.4±17.8) s;密闭式吸痰平均耗费时间 (92.7±11.6) s, 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护理

3.1 心理护理

采用密闭式吸痰方法可以明显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同时还可减轻患者心理恐惧感, 此外还可避免环境污染和呼吸机交叉感染现象的产生。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耐心细致的解释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努力增强患者的信任感。

3.2 掌握吸痰治疗时机, 保持呼吸道通畅状态

当患者出现烦躁、咳嗽不止、呼吸窘迫等临床症状, 肺部听诊有明显痰鸣音, 血氧饱和度出现明显下降, 或者患者更换体位时, 均应掌握恰当时机进行吸痰治疗, 尽量减少吸痰操作的次数, 从而减少吸痰管对患者气管造成的机械性刺激作用[2]。

3.3 保持呼吸气道湿化状态

目前机械通气治疗多采用加温湿化和间歇气管内滴注药液, 这样可有效保持呼吸气道的湿化状态。将无菌蒸馏水加入到呼吸机湿化罐内, 加入的蒸馏水液体量应平齐刻度线, 使得温度为32~36℃, 间歇气管内则需要滴注0.45%浓度的低渗盐水[3]。

3.4 严格掌握吸痰操作过程的无菌原则

密闭式吸痰管连续使用时间不应超过1d, 每次更换吸痰管的时候应及时贴上时间标签, 当薄膜护套出现破损情况时, 应及时更换清洁无菌的薄膜护套[4]。吸痰操作过程应强调无菌原则, 防止患者肺部感染和呼吸气道粘膜损伤。

3.5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

吸痰操作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 观察患者皮肤、嘴唇是否出现紫绀等情况, 观察患者双侧胸廓起伏、双肺呼吸音、节律与呼吸机之间是否处于同步状态。

4 小结

护理人员在吸痰操作过程中, 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 促进痰液的有效排出, 以保证机械通气治疗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草案) [S].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0, 23 (4) :203.

[2]张兰芳, 朱秀华, 张玲.适时吸痰对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 2005, 20 (11) :12~13.

[3]丁彩儿, 李剑萍, 丁国芳, 等.气管切开后不同湿化液对气道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07, 42 (10) :872~874.

密闭式吸痰在儿童先心术后的应用 篇3

1 研究对象

我院自2008年8月至2011年6月对儿童先心术后患儿应用密闭式吸痰器264例。其中男161例 (61%) , 女103例 (39%) 。年龄17天~3.4岁, 平均年龄 (1.7±1.1) 岁。机械通气时间8h~162h, 平均 (37±26) h。

2 方法

2.1 装置

我们所使用的是由天津市塑料研究所申请专利 (专利号200720099013) 的密闭式吸痰器。主要是由三通、与三通连接的滑阀开关、吸痰管总成和吸引开关构成。三通与气管插管连接处设有可旋转接口, 可实现360°旋转定位。由三通和前接口构成的吸痰管行进通道为透明行进通道, 在滑阀开关上设有凸状表示通道开通和关闭的标识。吸痰管总成包括:与三通螺纹连接的前接口、具有保护膜的吸痰管以及与吸痰管一端固定连接的后接口。

2.2 操作方法

吸痰时先转动三通及滑阀开关, 使气管插管与吸痰管总成相连接, 将吸痰管插入气道深处, 打开吸引开关形成负压抽吸系统。当痰液粘稠, 吸引困难时可经滑阀开关推注湿化剂湿化气道。吸痰操作基本与普通吸痰操作相同。吸痰完毕后关闭吸引开关, 将吸痰管抽出, 退回无菌保护膜内。整个操作过程严格遵循无菌原则, 吸痰前后按六步洗手法洗手, 湿化液、冲洗液注明日期、时间, 每24小时更换一次。整个吸痰操作过程轻柔、准确, 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s, 吸引负压约为6.7-53.3 kPa。吸痰后及时清理吸痰管。吸痰前后评估患者情况, 吸痰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心率、血压、精辟侧血氧饱和度、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等监护参数, 完毕后及时记录吸痰时间、痰液性状、量及监护仪的各项监护指标。

3 讨论

3.1 密闭式吸痰器应用的优点

3.1.1 密闭式吸痰器的应用可以有效的减少交叉感染特别是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AP) 的出现。

使用传统的一次性吸痰管每次吸痰均需断开呼吸机, 以连接负压吸引器的一次性吸痰管操作。吸痰过程中患者的呼吸道完全暴露于空气之中, 易出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而密闭式吸痰器整个使用过程中无需断开呼吸机, 避免了患者呼吸道的暴露, 能有效的减少VAP的出现[2]。

3.1.2 密闭式吸痰器的应用可以有效的保护医务人员, 提高了护理工作的安全性[3]。

传统的吸痰方式每次吸痰需断开呼吸机, 由于患者的自主呼吸或咳嗽等均可导致痰液或呼吸道分泌物经气管插管喷出, 对进行吸痰操作的医务人员造成安全隐患。而密闭式吸痰器的应用则可以有效的保护医务人员, 减少院内感染率。

3.1.3 密闭式吸痰器的应用可以明显减轻因吸痰而引起的组织缺氧。

传统吸痰方式必须断开呼吸机而导致机械通气的中断。这种中断直接导致患者需氧饱和度的下降。

3.1.4 密闭式吸痰器的应用可以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量。

传统的吸痰方式至少需要两名工作人员配合完成, 一人负责吸痰, 另外一人负责气管插管与呼吸机的连接与断开。而密闭式吸痰器使用时一名操作人员即可独立完成。

3.1.5 密闭式吸痰器的应用能有效的减少因吸痰引起肺泡塌陷的发生[4]。

由于吸痰时无需断开呼吸机, 可以保障呼气末正压 (PEEP) 的持续存在, 从而减少吸痰对患者肺功能及循环系统的影响。

3.2 密闭式吸痰器的不足

3.2.1 密闭式吸痰器的无菌保护膜影响了护理人员在操作是的感觉, 使气管内出血的发生率增加[5], 同时对吸痰的效果也会有一定影响。

3.2.2 密闭式吸痰器价格偏高, 特别是对一些无需频繁吸痰的患者来说, 增加医疗成本。因此密闭式吸痰器的应用应充分考虑患者的病情需求。

气道管理是儿童先心病术后监护的重中之重, 而吸痰操作直接影响到术后气道管理的效果[6], 我们在先心术后应用密闭式吸痰器取得良好的效果, 我们认为密闭式吸痰器是一种安全、有效、便捷的吸痰设备。

关键词:密闭式吸痰器,先心术后,机械通气,吸痰操作,人工气道

参考文献

[1]庄晴芳.心脏直视手术后呼吸机脱机后的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2005, 2 (23) :213l-2133.

[2]宋丽华.机械通气病人并发VAP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5, 2 (3) :35-37.

[3]胡青.密闭式吸痰管在临床应用中的效果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 2009, 16 (3) :876.

[4]康华.密闭式吸痰管在机械通气病人气道护理中的应用[J].现代护理, 2006, 12 (5) :471-472.

[5]张劲, 金环, 陈冬娥, 等.密闭式与开放式吸痰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 2004, 19 (13) :28-29.

综合密闭式吸痰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0月—2013年1月收住我科实施有创机械通气的成年病人40例, 其中男18例, 女22例, 年龄23岁~65岁 (45.8岁±6.2岁) ;疾病种类:颅脑损伤18例, 呼吸衰竭10例, 多发伤6例, 感染性休克6例;气管切开8例, 气管插管32例。纳入标准: (1) 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病人; (2) 呼吸机机械通气, 通气模式为同步间歇指令通气 (synchronized intermittent mandatory ventilation, SIMV) , 通气时间>24h; (3) 持续心电、血压以及血氧监测; (4) 气管插管前无呼吸道感染; (5) 排除液气胸、心肺手术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随机分为观察组 (密闭式浅层吸痰组) 与对照组 (常规开放式吸痰组) , 每组20例。两组性别、年龄、通气时间状况、疾病性质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吸痰方法

1.2.1. 1 观察组

吸痰前后听诊病人呼吸音情况, 调节气道湿化、翻身叩背等物理排痰措施, 促进痰液排入大气道, 吸引前后分别给予高浓度氧气 (100%) 。选择14号南京逢源医疗用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密闭式吸痰管。将密闭式吸痰管头端的三通套口分别与气管导管、呼吸机管道和具有防护薄膜的吸痰管相连接, 尾端与负压吸引器相连。吸痰时吸痰管插入气管导管长度再延长1cm[2] (气管插管者34.5cm±1.5cm, 气管切开者15.6cm±1.2cm) 的深度, 按下控制钮就形成负压抽吸系统。吸痰完成后缓缓抽回吸痰管至完全退回到无菌薄膜内, 自动形成持续密闭状态。

1.2.1. 2 对照组

采用常规开放式吸痰法, 根据病人情况按需吸痰, 采用一次性无菌吸痰管进行开放式吸痰法即先使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与呼吸机Y型管脱离, 暂停机械通气, 在负压吸引前插入吸痰管至气管内遇到阻力后上提0.5cm~1.0cm后吸引[3], 其吸痰前后的评估、吸引的压力、观察的指标与密闭式浅层吸痰组相同。

1.2.2 观察指标

(1) 对病人呼吸循环的影响, 分别于吸痰前1min (基础水平) , 吸痰后3min动态观察记录病人的心率 (HR) 、经皮血氧饱和度 (SpO2) 、呼吸频率 (R) , 通过呼吸机准确记录潮气量 (VT) 、平均气道压 (Pmean) 。 (2) 呼吸道黏膜损伤:建立人工气道当天、第3天分别通过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评估气道损伤情况及吸痰后观察有无出现血性痰 (以吸痰时发现痰中带血丝或血痰为判断标准, 为排除气管插管或切开时造成的损伤, 人工气道建立第1天内吸引时出现痰中带鲜血, 不考虑为气管损伤) 。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3 讨论

机械通气时, 由于人工气道的建立, 使会厌暂时失去作用, 咳嗽反射减弱, 不能及时有效地排除呼吸道分泌物, 分泌物在气道内潴留, 极易发生肺部感染及呼吸道堵塞, 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4]。气道管理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适当肺泡通气、氧合作用及气体交换功能、降低肺部感染的关键。对于实施机械通气的危重病人, 吸痰是气道管理中最基本、最常规的护理干预措施。

传统的临床吸痰技术是开放式吸痰, 在每次吸痰过程中都需要将人工气道与呼吸机分离, 使病人气道与大气相通。对无自主呼吸、病情危重, 比如需高压力通气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 病人而言, 频繁脱机吸痰会加重低氧血症、肺萎陷和器官功能损害等并发症和不良事件发生[5]。同时, 一次性吸痰管使用时, 整条管道裸露在空气中, 易造成污染, 加之吸痰时需要脱离呼吸机, 呼吸道开放, 增加病人呼吸道感染的机会;吸痰对病人的刺激可导致痰液喷出, 溅到物体表面或空气中, 甚至医护人员的身上, 易发生交叉感染[6]。密闭式吸痰系统, 即在吸痰时与呼吸机管道、人工气道形成了一个自封闭的系统, 在不开放病人呼吸道通道的情况下, 完成气管内吸痰工作。这样可以保持机械通气的持续性, 最大限度减少吸痰所引起的肺容量减少及呼气末正压 (PEEP) 的丢失, 保持较稳定的气道压力及氧浓度, 维持肺泡形状及功能, 减轻吸痰所引起短暂缺氧的状态[7]。

在吸痰护理常规中, 除了强调翻身叩背和湿化分泌物等措施外, 对于吸痰深度尚没有可靠的科学证据论证[8], 至今仍对吸痰缺少一个较全面深入、统一量化的操作标准。在临床上, 护士多以经验式吸痰为主。为了清除气道深部分泌物, 吸痰时插入尽可能深, 可刺激病人呛咳, 有利于将深部分泌物吸出。但由于病人的年龄、身高、性别及气管的长度存在个体差异, 在吸痰的过程中往往容易造成气管黏膜损伤出血, 损伤后的气管黏膜失去屏障保护作用, 对感染的防御力降低, 易诱细菌感染[9]。由于目前所用开放式吸痰管没有刻度显示, 临床发操作时很难准确把握吸痰管插入的有效深度。在做好湿化、翻身叩背等物理排痰措施, 促进痰液排入大气道的基础上利用密闭式吸痰管上的刻度进行密闭式浅层吸痰, 这样不易触及人体气道最敏感的气管隆突部位, 尽量降低机体的应激反应, 减轻吸痰对呼吸道黏膜损伤, 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固有的生理功能[10], 促进痰液排出。本研究结果显示, 采用密闭式浅层吸痰方法对病人呼吸循环变化及气道黏膜损伤等方面, 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采取密闭式浅层吸痰法, 可以避免或降低对病人生理、心理方面的不良反应, 提高清醒病人的舒适度, 减少对病人的刺激、防止气道黏膜损伤, 有效提高病人人工气道护理质量。

摘要:[目的]探讨实施不同的吸痰方式和吸痰深度对机械通气病人的效果, 为临床选择安全、有效的吸痰方式提供依据。[方法]将40例行机械通气的病人随机分成两组, 观察组采用密闭式浅层吸痰 (吸痰管超过气管导管前端1cm) , 对照组采用临床常规开放式吸痰 (即吸痰管插入气管遇到阻力后上提0.5cm1.0cm后吸引) , 比较两组病人吸痰前后血氧饱和度 (SpO2) 、心率 (HR) 、呼吸频率 (R) 、潮气量 (VT) 、平均气道压 (Pmean) 的变化以及对气道黏膜的损伤等并发症的影响。[结果]观察组病人采用密闭式浅层吸痰后引起呼吸循环变化幅度及气道黏膜损伤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病人机械通气期间行密闭式浅层吸痰能降低机体的应激反应, 减少对气道的刺激及吸痰并发症,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吸痰方式。

关键词:密闭式浅层吸痰,机械通气,血氧饱和度,心率

参考文献

[1]Jongerden IP, Rovers MM, Grypdonck MH, et al.Open and closed endotracheal suction systems in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intensive care patients:A meta-analysis[J].Crit Care Med, 2007, 35 (1) :260-270.

[2]Gillies D, Spence K.Deep versus shallow suction of endotracheal tubes in ventilated neonates and young infants[J].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1, 6 (7) :CD003309.

[3]刘雪琴, 彭刚艺.临床护理技术规范 (基础篇) [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2007:274-275.

[4]陆真.浅层吸引法在人工气道患者中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 2010, 19 (4) :702-704.

[5]李克芳.不同气管内吸痰方式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 2011, 26 (13) :1206-1207.

[6]潘海萍.密闭式吸痰的临床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 (26) :68.

[7]王丹.密闭式吸痰器与一次性吸痰管吸痰效果的比较[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1, 17 (14) :1705-1707.

[8]Pedersena CM, Rosendahl-nielsenb M, Hjermindc J, et al.Endotracheal suctioning of the adult intubated patient-what is the evidence[J].Intensive Crit Care Nurs, 2009, 25 (1) :21-30.

[9]曾娟.浅层吸痰法对人工气道患者黏膜影响的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9 (9) :125-126.

综合密闭式吸痰 篇5

关键词:密闭式吸痰,新生儿,机械通气

传统开放式吸痰是应用一次性吸痰管,在脱开呼吸机的情况下进行的操作,在这个过程中,患儿容易出现血氧饱和度、心率的波动,而护理人员也容易发生职业暴露事件[1,2]。作者回顾了河南省洛阳市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2012年4月~2013年7月期间收治的67例患儿采用两种方法进行吸痰护理的相关指标,探讨NICU气道管理的最佳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科2012年4月~2013年7月期间收治的67例进行有创机械通气患儿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密闭式吸痰组(CES组)31例,开放式吸痰组(OES组)36例,两组病例年龄、性别等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密闭式吸痰组(CES组):应用密闭式吸痰法(中国台北生产的PAHSC0)进行吸痰操作:密闭式吸痰装置由注液口、吸痰管、负压控制阀、薄膜防护套和连接管等部件组成操作前连接好密闭式吸痰系统,与呼吸机、负压吸引器和患儿气管插管连接口相连,调节负压吸引器压力至12 kPa,一只手握住三通接头,另一只手拇指及食指将软管插入器官的合适位置,按下负压阀门进行吸痰。对痰液黏稠的患者可注入生理盐水稀释。操作完成后,用灭菌注射水冲洗吸痰软管,关闭吸引器。开放式吸痰组(OES组)应用传统的硅胶吸痰管按照常规吸痰操作进行。

1.3 评价指标

记录吸痰操作前后患儿的心率、血氧饱和度和平均动脉压。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应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密闭式吸痰组与开放式吸痰组相比,密闭式吸痰后较开放式吸痰后患儿的心率、血氧饱和度和平均动脉压影响较小,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呼吸道通畅是危重患儿抢救中最为重要的环节,而吸痰技术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的基本操作[3]。良好的吸痰技术可以有效地清除呼吸道的分泌物,对提高患儿的抢救率有着重要的意义。新生儿由于免疫系统尚不完善,很容易出现内源性感染和交叉感染。因此,良好的吸痰技术不仅可以彻底吸净痰液,而且可以降低新生儿的感染风险,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传统的吸痰操作是利用一次性吸痰管,操作时必须断开与呼吸机的连接,中断机械通气。此时,由于呼吸末正压(PEEP)的丢失,必然会导致严重缺氧患儿病情加重。而密闭式吸痰具有不断开呼吸机连接的优点,保持机械通气的连续性,可以有效地保持肺容量并促进肺泡的扩张,显著增加气体的交换面积,有效减少了肺部进一步损失。既往研究等[4]通过对不同吸痰方式的比较,证明密闭式吸痰有助于保持肺泡的功能,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傅彩虹等[5]报道,与开放式吸痰相比,密闭式吸痰患儿在吸痰操作过程中心率、血氧饱和度及平均动脉压的波动较小,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既往研究已证实,各种吸痰方式均能引起缺氧,可造成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显著下降。所以,寻找一种安全、有效地吸痰方式对新生儿呼吸道护理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与传统的开放式吸痰相比,密闭式吸痰简化了了操作前的准备环节,不需要带无菌手套,也不需要脱开呼吸机,打开吸引器即可进行操作。同时,密闭式吸痰管可在同一患儿身上进行反复多次使用,而不需要每次操作前更换吸痰管,在降低患者经济负担的同时,显著降低了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此外,通过密闭式吸痰管可滴入药物,是较为理想的给药途径。药物在滴入过程中可以均匀、完全注入患儿肺内,提高了药物治疗的效果。

综上所述,密闭式吸痰在新生儿呼吸道护理中可有效保持患儿生命体征的稳定,具有操作简便、并发症少、经济实用等特点,在临床中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胡青.密闭式吸痰管在临床中的效果分析.实用预防医学,2009,16(3):20.

[2]杨霞,范学朋.密闭式吸痰器在呼吸机治疗中的应用与护理.中华护理杂志,2005,40(3):196-198.

[3]李洁琼,李晓艳,韩娟.不同吸痰方式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护理学杂志,2007,22(19)20-21.

[4]张庆,管玉梅,谭海云.密闭式吸痰在机械通气中的应用.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8):7-8.

综合密闭式吸痰 篇6

关键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密闭式吸痰管,更换时间

密闭式吸痰管在20世纪80年代研发成功并在临床上使用,在这20多年,医学领域一直没有中断对它的研究,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尤其是在研究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方面的研究很多。有报道认为,使用密闭式吸痰管与开放式吸痰相比,可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率[1]。但密闭式吸痰管的使用时间对VAP发生率的影响,一直存在争议。VAP是指呼吸机启动48h以后出现的肺实质感染,是监护病房(ICU)内机械通气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文献报道,建立人工气道的机械通气患者,VAP的发生率为6%~52%,病死率高达20%~3 0%[2]。目前密闭式吸痰管可以安全使用的最长时间仍不能确定,我们观察了每24小时、48小时、72小时更换一次密闭式吸痰管与VAP发生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资料,2005年9月~2008年3月,收入我院ICU的有创机械通气经口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超过72h的病人125例,其中男80例,女45例;年龄24~75岁,平均(54.87±14.34)岁,APACHE-Ⅱ评分(25±5.12),患者病因分类:COPD20例,神经系统疾患28例,胸腹部术后40例,急性胰腺炎9例,重症哮喘12例,心肺复苏术后9例,有机磷中毒3例,其他4例。病例选择标准:(1)气管插管前未曾使用抗生素、免疫抑制剂;(2)气管插管前无呼吸道感染;(3)机械通气时间>72h;(4)经口留置气管导管或气管切开;(5)鼻饲饮食或鼻胃管负压吸引。

1.2 方法

将125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45例,应用密闭式吸痰管每24小时更换1次;B组48例应用密闭式吸痰管每48小时更换1次;C组32例应用密闭式吸痰管每72小时更换1次。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原发疾病、所用抗感染药物和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APACHE-Ⅱ)评分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行密闭式吸痰,采用12号PAHSCO太平洋密闭式吸痰套,吸痰套末端接吸引管,将套内的吸痰管送入气道进行吸痰,每次吸痰后通过吸痰套上的冲洗管将吸痰管冲洗干净,将保护帽套上吸痰套末端防止污染。三组均采用以下预防VAP措施:30~45°半卧位;应用胃黏膜保护剂防治应激性溃疡;加强病区、床单及呼吸机管道的无菌管理;通气管道被污染后及时更换;定时用0.02%洗必泰漱口液行口鼻咽腔护理[3]。观察三组患者VAP患病率和发病时间。观察终点为患者撤离呼吸机后48h或死亡。VAP诊断采用美国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CDC)医院获得性肺炎诊断标准,即CPIS评分>6分。VAP发生时先经验性应用抗生素,后根据痰培养结果调整药物。所得数据应用SPSS 12.0统计软件包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方差分析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APACHE-Ⅱ评分及呼吸机应用时间比较(见表1),无统计学差异(P>0.05)

2.2 三组患者发生死亡、VAP及发生时间的比较

三组患者在呼吸机治疗中发生死亡分别为A组3例、B组4例、C组2例经统计学处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统计发生VAP例数及发生时间。三组患者发生VAP例数及时间分别为A组10例,发生时间(12.8±1.8)天;B组11例发生时间(10.3±2.3)天;C组8例发生时间(11.9±2.0)天。经统计学处理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3 讨论

密闭式吸痰管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越来越明显。使用密闭式吸痰管,病人可以不必反复脱开呼吸机,不中断供氧,因此可有效维持血氧饱和度,减轻低氧血症的症状,保持吸气末正压通气,避免肺容积的急剧下降,减少肺萎陷的发生,同时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而减轻吸痰对病人呼吸和心血管系统所造成的不利影响。病人一旦发生肺萎陷,即使经过机械通气治疗也很难复张,密闭式吸痰管可以预防吸痰时肺萎陷的发生[4];对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影响小,恢复快,可预防吸痰时引起的低氧血症;操作步骤简单,阻断了来自外界的细菌,且吸痰管前端有4个对称开孔,使每次吸痰负压均匀,痰液能充分吸出,减少了感染的几率[5];使患者气道与外界相对隔离,可防止患者、环境及医务人员被污染,有效地避免交叉感染,防止院内感染的发生,提高医疗护理工作的安全性[6]。本研究表明密闭式吸痰管24小时更换1次、48小时更换1次及72小时更换1次对VAP的发生率无影响。但4 8小时及72小时更换1次,降低了患者的住院费用,减轻了社会及患者的医疗负担。

参考文献

[1] 刘妍,何立平.密闭式吸痰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观察效果[J].护理研究,2006;20(6) :1620

[2] 杜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J].中华医学杂志,2002;82(2) :141-144

[3] 王兰,晁彦公,李黎明,等.密闭式吸痰预防VAP的临床观察[J].山东医药,2006;46(17) :50-51

[4] 康华密闭式吸痰管在机械通气病人气道护理中的应用[J].现代护理,2006;12(5) :471-472

[5] 皮红英,张黎明,高岩,等.不同吸痰方式对急性呼吸窘迫症患者肺换气功能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 :332-334

密闭吸痰在开放气道中的应用体会 篇7

1 临床资料

2011年3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我科收治37例机械通气患者, 采用密闭式吸痰管吸痰;其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21例, 脑出血患者16例, 年龄15~88岁, 平均年龄:61岁;使用时间2h~21d。发生气道黏膜损伤者4例, 未发生低氧血症, 感染等并发症。

2 使用方法

采用天津市塑料研究所研制的一次性密闭式吸痰导管, 均采用14Fr。密闭式吸痰管由透明三通, 两个注液口, 吸痰管, 透明薄膜护套, 负压控制阀, 连接管组成。透明三通一端与气管导管或气管切开套管相连, 另一端接呼吸机。2个注液口, 1个湿化, 1个连接生理盐水输液器冲管, 连接管接负压吸引器。吸引时打开吸引器, 左手固定人工气道, 右手沿气道口将吸痰管插入气管插管或套管内遇到阻力后回撤0.5~1.0cm, 按压负压控制阀旋转式吸引, 转动吸痰管边吸边退出, 每次吸痰时间最好不超过15s, 然后用生理盐水冲洗吸痰管, 松开控制阀即完成吸痰。操作者不需戴无菌手套。

3 护理

密闭式吸痰管使用时应注明日期、时间。吸痰前先用冲洗液冲洗吸痰管, 检查管道、调节吸引负压。痰液黏稠者可从湿化注液口注入无菌生理盐水2~3mL (湿化痰液) 后再进行吸痰操作;同时, 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面色变化;以免因痰液未吸净导致再次插入吸痰管困难。注意每次吸痰结束松开控制阀, 吸痰管完全撤回至透明保护膜内, 以免影响患者呼吸。每次吸痰后, 必须要做到充分冲洗吸痰管, 防止细菌定植。使用吸痰管时应注明日期、时间, 更换周期可以是24h或48h[1]。每次吸痰后, 负压控制阀必须完全松开, 避免因此导致的漏气, 使潮气量偏低。

4 与开放式吸痰比较, 密闭式吸痰管的使用有以下优点

4.1 降低呼吸机相关肺炎 (VAP) 的发生率

密闭式吸痰整个吸痰过程在密闭环境中进行, 避免了开放吸痰反复打开呼吸机管道, 增加交叉感染机会。据报道, 葡萄球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人和动物的皮肤及其与外界相通的腔道里, 一般分布在人的皮肤和鼻咽部, 鼻咽部带菌率可达30%~50%, 医务人员带菌率高达70%, 是医院交叉感染的主要传染源, 医务人员所致交叉感染是导致VAP的主要因素之一[2]。

4.2 对颅内压影响较小

重度颅脑外伤患者由于呼吸中枢受损致呼吸减慢甚至无自主呼吸, 人工气道的建立会加重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增加, 而重度颅脑外伤患者呼吸微弱, 咳嗽能力消失, 吸痰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密闭式吸痰不影响重性颅脑外伤患者氧合作用, 可避免吸痰造成患者颅内压的波动, 适用于重性颅脑外伤患者[3]。

4.3 维持有效通气, 预防低氧血症

密闭吸痰过程不需脱开呼吸机或停止机械通气, 可以保持持续通气, 避免或减少肺泡萎陷, 避免气体交换受损及吸痰引起的低氧血症, 可减轻吸痰对患者呼吸和心血管系统不利影响, 是正压通气患者安全有效的吸痰方法[4]。

4.4 机械通气可持续气道湿化

开放式吸痰法在使用机械通气时无法进行持续气道湿化, 因而出现湿化不足, 分泌物黏稠吸引困难, 以及湿化过度, 分泌物过分稀薄, 患者频繁咳嗽, 烦燥不安, 需不断吸引。而密闭式吸痰, 湿化液可以经注液口用微量泵持续泵入, 湿化均匀, 患者安静, 分泌物易被吸出。

4.5 减少了护士工作量

与开放式吸痰管相比, 密闭式吸痰整个操作只需1人完成, 无需每次吸痰更换吸痰管, 操作简便, 开放式吸痰法需3~5min左右而密闭式吸痰大约需2min左右, 患者突然发生病情变化的情况下, 节省了抢救时间, 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护士工作量, 提高了工作效率。

4.6 防止医护人员职业暴露

吸痰无论对患者还是对医护人员都是感染源, 患者呼吸道的病菌能以120km/h的速度被咳出[5], 在湿化气道时很容易引起患者咳嗽, 有时痰液会喷到医务人员身上、脸上, 对医务人员产生职业伤害, 密闭式吸痰具有完整的密闭性, 可避免由于吸痰时引起患者呛咳痰液四溅, 污染医护人员的手、衣服及床单位, 减少交叉感染, 保护医护人员的安全。

5 结论

密闭式吸痰管进行开放气道吸痰, 可以降低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率, 对颅内压影响较小, 机械通气可持续气道湿化, 预防低氧血症, 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 防止医护人员职业暴露。是一项科学、合理的护理操作。

参考文献

[1]Darvas JA, Hawkins LG.The closed tracheal suction catheter:24 hour or 48 hour change[J].Austr Crit Care, 2003, 16 (3) :86-92.

[2]曹美丽.密闭式吸痰管在重症医学科的临床应用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 2010 (13) :191.

[3]成异清, 曾维艳.密闭式吸痰在重度颅脑外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0, 9 (12) :891.

[4]陈红芹.开放式与密闭式吸痰对机械通气患者监护指标的影响[J].工企医刊, 2011, 24 (3) :35.

上一篇:就餐行为下一篇:化学中常用的守恒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