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闭式吸痰

2024-10-21

密闭式吸痰(精选8篇)

密闭式吸痰 篇1

机械通气是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主要途径, 而吸痰操作则是维持呼吸道通畅, 保持有效的肺泡通气与氧合的重要方法。气管内吸痰是一种侵入性操作, 在吸出气道分泌物的同时, 也会对新生儿的血氧饱和度 (Sp O2) 、气道黏膜等产生一定的负性影响。传统的吸痰方式为深度吸痰, 据文献报道[1]会引起一系列的不良影响, 目前国外均积极开展使用浅层吸痰法进行气道内吸痰。浅层吸痰法的吸痰管插入深度与气管插管顶端一致以减少吸痰引起的不良反应。我科于2012年9月至2014年2月对120例机械通气患儿采用不同深度的吸痰方式, 观察两种不同深度吸痰方式对机械通气患儿的影响,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9月至2014年2月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 (NICU) 进行机械通气的患儿120例, 均予以密闭式吸痰管吸痰, 其中足月儿58例, 胎龄32~37周30例, 胎龄<32周32例, 所有患儿分娩时体质量均为1 200~3 900 g, 其中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66例, 胎粪吸入综合征24例, 新生儿窒息3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传统吸痰组和浅层吸痰组, 各60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1.2方法两组患儿均采用同一厂家生产的6F吸痰导管, 均由经过培训的NICU护理人员操作。两组患儿的吸痰压力为0.01~0.03 m Pa, 早产儿尤其低出生体质量不超过0.01 m Pa, 每次吸痰时间<15 s。吸痰前评估患儿气道内痰液量和痰液黏稠度。吸痰前后分别给予提高氧浓度10%1~2 min, 以提高患儿Sp O2。

1.2.1 传统吸痰组

将密闭式吸痰管内管插至患儿气管的顶端触到主气管分叉处, 感觉到阻力后再上提吸痰管0.5~1.0 cm开始负压吸痰。

1.2.2 浅层吸痰组

密闭式吸痰导管的插入长度和气管插管导管的刻度保持一致, 即刚好超过气管导管的尖端0.2 cm左右, 左右旋转1~2 s边吸痰边退出。在吸痰操作中, 吸痰管的插入深度等于气管导管长度加上其连接管的长度。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儿24 h吸痰次数、Sp O2恢复时间、痰鸣音改善、呛咳、烦躁及气道黏膜损伤情况。其中痰鸣音改善评分:痰鸣音消失为3分;痰鸣音减轻为2分;痰鸣音未减轻为1分。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吸痰有效性比较

浅层吸痰组患儿的Sp O2恢复时间明显短于传统吸痰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儿24 h吸痰次数及痰鸣音改善情况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吸痰相关并发症比较

浅层吸痰组患儿烦躁、呛咳及气道黏膜损伤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传统吸痰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浅层吸痰法插入深度与气管插管一致, 避免了吸痰管前端吸孔对气道黏膜的直接损伤。本研究显示, 浅层吸痰组患儿中, 其24 h吸痰次数并未增加, 且吸痰后其痰鸣音改善与传统吸痰法的效果基本一致, 由此可见浅层吸痰法可以达到与深层吸痰法相同的效果, 并未造成痰液残留等不良后果。与王晓杰等[2]研究一致, 但与周广玲等[3]研究有一定差异, 可能与研究人群的选择存在差异有关。传统深层吸痰法对患儿刺激性大, 可使患儿心率加快, 血压升高, 对应用呼吸机的危重患儿尤其是早产儿易增加颅内出血的可能。浅层吸痰法吸痰管插入深度避免了吸痰管前端吸孔对气道黏膜的直接损伤, 从而降低了肺出血的发生和肺部感染的风险[4]。本研究显示, 浅层吸痰组患儿吸痰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传统吸痰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 浅层吸痰法可有效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的同时, 减少对患儿的刺激及气道损伤的发生, 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且在密闭式吸痰中使用浅层吸痰法便于观察插入长度的控制, 在临床上易于操作。

参考文献

[1]胡晓静, 章晓军, 徐军, 等.新生儿密闭式吸痰系统应用的系统评价[J].中华护理杂志, 2010, 45 (2) :156-159.

[2]王晓杰, 陈燕霞, 伍丽香.实施浅层吸痰的效果观察[J].广州医药, 2011, 42 (2) :70-72.

[3]周广玲, 高翔羽, 渠慎英.密闭式吸痰深度对机械通气新生儿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2, 18 (28) :3429-3430.

[4]王琳, 王君琴.浅层吸痰对气管插管患儿血氧饱和度的影响[J].全科护理, 2011, 9 (6) :1530-1531.

密闭式吸痰 篇2

【关键词】碳酸氢钠;封闭式吸痰管;气道冲洗

【中图分类号】R47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387-01

【Abstract】Objectiv: Explore 2.5% sodium bicarbonate sputum suction pipe joint closed on airway flush the curative effect of acid inhaled patients. Methods The return of airway remodelling secretion before and after rinsing on PH value measurement, and the statistical comparison.Results Use 2.5% of airway flush on sodium bicarbonate airway secretions strong acid inhaled patients PH have influence. Conclusion Acid inhaled patients use 2.5% sodium bicarbonate sputum suction pipe joint closed on airway flush, can effective and safe within the neutralization of acidic airway secretions.

【Key words】Sodium bicarbonate;Closed-end sputum suction pipe;Airway flush

随着工业科技的发展,化工制剂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因操作不当或防护不当引起的化学制剂中毒事件也时有发生。我院ICU于2011年4月收治了一例强酸吸入中毒的患者,为有效中和患者呼吸道内的酸性分泌物的刺激,我们使用了2.5%碳酸氢钠溶液联合封闭式吸痰管对该例患者进行了有效的气道冲洗,现将具体护理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30岁,因“吸入刺激性气体10小时”入院,患者因工作中操作不当,吸入强酸(主要为硝酸、浓盐酸)后出现头痛、头晕、呕吐、胸闷、气促,伴阵发性咳嗽,咳白色泡沫痰,当地医院就诊,查肺部CT示:两肺弥漫性渗出,之后出现氧饱和度下降,紧急气管插管后转入我院ICU,入科时查WBC:26.3×109/L,N:96.3%,L:2.4%,HGB:191g/L,RBC:6.49×1012/L,胸片示:两肺广泛感染性病灶,急性肺损伤。入院后予机械通气支持、激素治疗减轻呼吸道粘膜水肿、2.5%碳酸氢钠气道冲洗,中和肺部酸性物质治疗。经积极治疗后,患者病情好转,复查胸片示:两肺感染明显好转。于入科7天后脱机拔管,病情稳定后转入普通病房继续治疗。

2.方法

2.1用物准备:吸痰包、封闭式吸痰管、20ml灭菌注射器、2.5%碳酸氢钠溶液(用5%碳酸氢钠溶液与0.9%生理盐水进行1︰1配置)、吸痰负压装置、PH试纸。

2.2气道冲洗步骤及注意事项:①心电监护示HR、BP平稳、呼吸平稳、氧饱和度大于90%时进行,并做好患者的解释工作;②更改呼吸机吸氧浓度至100%,并先予吸痰(包括气道、口腔),并留取气道内分泌物进行PH值测定;③将封闭式吸痰管连接于气管插管和呼吸机螺纹管之间;④气道冲洗需由两位护士配合进行,一人抽取2.5%碳酸氢钠溶液20ml,在患者吸气时快速注入封闭式吸痰管气道湿化液注入端,另一人将负压管连接于封闭式吸痰管,并吸除气道内的冲洗液,反复进行上述操作3-5次,并严密观察患者心率、血压、呼吸、氧饱和度的变化,如有病情变化,立即停止操作;⑤操作结束后,将呼吸机氧浓度调回到原来的设置值;⑥记录生命体征变化、冲洗次数、总量及吸出液的性质及量。⑦气道冲洗结束后30min,再行气道吸痰,并留取气道分泌物进行PH值测定。(如果在碳酸氢钠气道冲洗后马上留取分泌物进行测定,残留在气道内的碳酸氢钠会影响到PH值,而时间太久,由于肺部强酸物质含量肯定大于碳酸氢钠的残留量,此时测定PH值没有太大的意义,所以选择在冲洗结束后30min时进行气道分泌物的留取及PH测定)

3.结果

将10次气道冲洗前后的气道内分泌物PH值进行记录整理,使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见表1

表1 气道冲洗前后的气道分泌物PH值变化

注:t=17.78,P<0.01,即气道冲洗前后气道分泌物的PH值有差异,即:使用2.5%碳酸氢钠行气道冲洗对中和气道内酸性物质有效。

4.讨论

4.1使用2.5%碳酸氢钠溶液进行气道冲洗可有效中和气道内酸性物质含量:碳酸氢钠是弱碱液体,被临床广泛用于代谢性酸中毒、碱化尿液、预防尿酸性肾结石、口腔和肺部真菌感染等方面的治疗。而临床常用的5%碳酸氢钠液为高渗液,高渗液进入肺内可使肺泡壁血管内液外渗进入肺泡引起肺水肿,将5%碳酸氢钠与0.9%生理盐水按1:1配置成2.5%碳酸氢钠与0.45%生理盐水,2.5%碳酸氢钠呈近等渗弱碱液,使用它进行强酸吸入中毒患者的气道冲洗,可以刺激患者咳嗽,使肺泡和小气道的酸性液体引流至大气道,以便吸出,从而有效吸除并中和呼吸道内强酸性分泌物,而且对患者呼吸道无刺激、损伤。由表1可见:使用2.5%碳酸氢钠溶液进行气道冲洗,可降低气道内分泌物的PH值,可间接得出,气道内酸性物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中和,减少了强酸物质对患者肺部组织的刺激及侵润。

4.2可控制肺部真菌感染的发生与发展:强酸中毒的患者肺部处于高度渗出状态,需要进行激素治疗、机械通气支持、抗感染治疗,而且患者抵抗力低下,这些都会导致患者菌群失调,该患者入院时查胸片示:两肺广泛感染性病灶,急性肺损伤,所以控制肺部感染非常重要。危重症患者肺部感染占重症监护室感染的50%,其中真菌感染是威胁危重症患者生命的重要因素[1]。真菌生长最适宜的酸碱度是pH值4.0~6.0,碳酸氢钠pH值>7,为弱碱性溶液,性质温和,具有皂化功能,利用其在呼吸道中形成碱性环境,能破坏真菌生长的适宜环境,抑制真菌生长[2-3],而且肺部真菌感染时痰为黏液胶冻状,难于咳出,碳酸氢钠为碱式盐,在碱性溶液中痰的吸附力降低,并可加强内源性蛋白酶的活性与纤毛运动,所以使用2.5%碳酸氢钠进行气道冲洗可降低肺部真菌感染的发生与发展。再有,气道冲洗可显著减少患者吸痰次数,充分利用病人自主呼吸咳嗽功能变被动吸痰为主动吸痰,减少对患者的机械性刺激,也可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

4.3使用封闭式吸痰管进行气道冲洗更安全有效:气道冲洗是通过液体的冲击、震荡、稀释,并刺激患者呛咳,而达到吸除气道内深部分泌物的护理操作。但使用开放式吸痰管进行气道冲洗,容易引起患者缺氧及血液动力学的变化。因为突然脱机,患者的肺泡气体交换容量将突然降低,可导致肺内气体交换更加恶化,造成的缺氧和呼吸道梗阻可致低氧血症,尤其是对呼吸耐受力极差的患者和正在进行高浓度吸氧和呼吸末正压通气(PEEP)更易引起心率不齐,血压升高,甚至发生心脏猝死等并发症。而使用封闭式吸痰管进行气道冲洗可保证通气支持的连续性,不改变吸入氧浓度和PEEP,有效地维持血氧饱和度,预防低氧血症的发生,同时保持吸气末正压通气,避免肺容量的急剧下降,减少肺萎陷的发生[4],可使气道冲洗过程顺利并安全完成。而且封闭式吸痰是在密闭的情况下进行,减少了交叉感染的几率[5],使用封闭式吸痰管进行气道冲洗也避免了患者气道内的强酸物质排出到空气中,影响到医护及其他患者的健康。

5.小结

强酸吸入中毒患者的肺部组织损伤是很严重的,对此类患者使用2.5%碳酸氢钠联合封闭式吸痰管进行气道冲洗不仅可以起到中和强酸的作用,还可以有效的預防肺部感染的发生发展,而且碳酸氢钠价格很便宜,使用封闭式吸痰管进行气道冲洗的操作也简易可行,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谭丽萍.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肺部真菌感染高危因素分析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12(5):39.

[2]张敦华.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8.

[3]陈超男.两种人工气道湿化方法的效果比较[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3):60.

[4]皮红英,张黎明,高岩,等.不同吸痰方式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肺换气功能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32-334.

密闭式吸痰在儿童先心术后的应用 篇3

1 研究对象

我院自2008年8月至2011年6月对儿童先心术后患儿应用密闭式吸痰器264例。其中男161例 (61%) , 女103例 (39%) 。年龄17天~3.4岁, 平均年龄 (1.7±1.1) 岁。机械通气时间8h~162h, 平均 (37±26) h。

2 方法

2.1 装置

我们所使用的是由天津市塑料研究所申请专利 (专利号200720099013) 的密闭式吸痰器。主要是由三通、与三通连接的滑阀开关、吸痰管总成和吸引开关构成。三通与气管插管连接处设有可旋转接口, 可实现360°旋转定位。由三通和前接口构成的吸痰管行进通道为透明行进通道, 在滑阀开关上设有凸状表示通道开通和关闭的标识。吸痰管总成包括:与三通螺纹连接的前接口、具有保护膜的吸痰管以及与吸痰管一端固定连接的后接口。

2.2 操作方法

吸痰时先转动三通及滑阀开关, 使气管插管与吸痰管总成相连接, 将吸痰管插入气道深处, 打开吸引开关形成负压抽吸系统。当痰液粘稠, 吸引困难时可经滑阀开关推注湿化剂湿化气道。吸痰操作基本与普通吸痰操作相同。吸痰完毕后关闭吸引开关, 将吸痰管抽出, 退回无菌保护膜内。整个操作过程严格遵循无菌原则, 吸痰前后按六步洗手法洗手, 湿化液、冲洗液注明日期、时间, 每24小时更换一次。整个吸痰操作过程轻柔、准确, 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s, 吸引负压约为6.7-53.3 kPa。吸痰后及时清理吸痰管。吸痰前后评估患者情况, 吸痰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心率、血压、精辟侧血氧饱和度、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等监护参数, 完毕后及时记录吸痰时间、痰液性状、量及监护仪的各项监护指标。

3 讨论

3.1 密闭式吸痰器应用的优点

3.1.1 密闭式吸痰器的应用可以有效的减少交叉感染特别是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AP) 的出现。

使用传统的一次性吸痰管每次吸痰均需断开呼吸机, 以连接负压吸引器的一次性吸痰管操作。吸痰过程中患者的呼吸道完全暴露于空气之中, 易出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而密闭式吸痰器整个使用过程中无需断开呼吸机, 避免了患者呼吸道的暴露, 能有效的减少VAP的出现[2]。

3.1.2 密闭式吸痰器的应用可以有效的保护医务人员, 提高了护理工作的安全性[3]。

传统的吸痰方式每次吸痰需断开呼吸机, 由于患者的自主呼吸或咳嗽等均可导致痰液或呼吸道分泌物经气管插管喷出, 对进行吸痰操作的医务人员造成安全隐患。而密闭式吸痰器的应用则可以有效的保护医务人员, 减少院内感染率。

3.1.3 密闭式吸痰器的应用可以明显减轻因吸痰而引起的组织缺氧。

传统吸痰方式必须断开呼吸机而导致机械通气的中断。这种中断直接导致患者需氧饱和度的下降。

3.1.4 密闭式吸痰器的应用可以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量。

传统的吸痰方式至少需要两名工作人员配合完成, 一人负责吸痰, 另外一人负责气管插管与呼吸机的连接与断开。而密闭式吸痰器使用时一名操作人员即可独立完成。

3.1.5 密闭式吸痰器的应用能有效的减少因吸痰引起肺泡塌陷的发生[4]。

由于吸痰时无需断开呼吸机, 可以保障呼气末正压 (PEEP) 的持续存在, 从而减少吸痰对患者肺功能及循环系统的影响。

3.2 密闭式吸痰器的不足

3.2.1 密闭式吸痰器的无菌保护膜影响了护理人员在操作是的感觉, 使气管内出血的发生率增加[5], 同时对吸痰的效果也会有一定影响。

3.2.2 密闭式吸痰器价格偏高, 特别是对一些无需频繁吸痰的患者来说, 增加医疗成本。因此密闭式吸痰器的应用应充分考虑患者的病情需求。

气道管理是儿童先心病术后监护的重中之重, 而吸痰操作直接影响到术后气道管理的效果[6], 我们在先心术后应用密闭式吸痰器取得良好的效果, 我们认为密闭式吸痰器是一种安全、有效、便捷的吸痰设备。

关键词:密闭式吸痰器,先心术后,机械通气,吸痰操作,人工气道

参考文献

[1]庄晴芳.心脏直视手术后呼吸机脱机后的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2005, 2 (23) :213l-2133.

[2]宋丽华.机械通气病人并发VAP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5, 2 (3) :35-37.

[3]胡青.密闭式吸痰管在临床应用中的效果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 2009, 16 (3) :876.

[4]康华.密闭式吸痰管在机械通气病人气道护理中的应用[J].现代护理, 2006, 12 (5) :471-472.

[5]张劲, 金环, 陈冬娥, 等.密闭式与开放式吸痰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 2004, 19 (13) :28-29.

密闭式吸痰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住ICU科接受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ARD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病人均符合1992年欧美ARDS联席会议提出的ARDS诊断标准。总计入选ARDS患者42例, 其中男23例, 女19例, 年龄19~71岁, 平均 (49.3±8.2) 岁;外科大手术术后16例、重症肺炎15例、急性重症胰腺炎5例、各种中毒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密闭式吸痰组各21例。对照组使用开放式吸痰方法, 密闭式吸痰管使用与呼吸机相连的密闭式吸痰系统。两组病人的年龄、性别、基础状况、APACHE II评分[常规吸痰组 (25.9±2.1) , 密闭式吸痰组 (26.2±1.9)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所有患者均使用BIPAP模式通气。

1.2 密闭式吸痰方法

将密闭式吸痰系统的三通分别与呼吸机Y型管、人工气道、负压吸引装置相连, 形成一套密闭的吸引系统。操作时一手握住透明三通, 另一手拇指及示指将吸痰管插入气管插管至适宜的深度, 按下负压控制阀, 常规吸痰, 边吸引边旋转撤出吸痰管, 将吸痰管缓缓抽回直到薄膜护套拉直使吸痰管末端 (远端) 回位在导引管内。吸痰后按下负压控制阀, 同时经蓝色注液口注入生理盐水以清洗吸痰管内壁, 供下次使用。

1.3 观察指标

(1) 持续心电监护, 留置桡动脉及锁骨下静脉连续监测记录心率 (HR) 、心律、指脉氧饱和度 (SpO2) 、平均动脉压 (MAP) 及中心静脉压 (CVP) 等血流动力学指标。 (2) 记录吸痰前和吸痰后2 min气道峰压 (PIP) 、平台压 (Pplate) 、肺顺应性 (Crs) 及床边动脉血气分析指标 (PaO2、PaCO2、PH、PaO2/FiO2) 。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临床效果

密闭式吸痰组21例, 好转18例, 死亡3例 (死亡原因均为多器官功能衰竭) , 死亡率14.28%;平均机械通气时间 (8.4±3.1) d。对照组21例, 好转13例, 死亡8例 (死亡原因7例为多器官功能衰竭, 1例为心跳骤停) , 死亡率4.19%;平均机械通气时间 (15.1±4.2) d。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2.2 两组病人吸痰前后血气及呼吸监测指标变化

密闭式吸痰组吸痰前后血氧饱和度 (SaO2) 、二氧化碳分压 (PaCO2) 、氧合指数 (PaO2/FiO2) 、吸气峰压 (PIP) 、平台压 (Pplate) 、肺顺应性 (Crs) 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而对照组上述指标在吸痰前后均有明显变化,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两组病人吸痰后上述指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注:**密闭式吸痰组与对照组吸痰后2 min比较P<0.01。#对照组吸痰前后比较P<0.01。

3 护理

3.1 密闭式吸痰管护理

吸痰时间不宜超过15 s/次。若气道分泌物较粘稠时, 可经透明三通上方的白色注液口, 注入适量无菌生理盐水/糜蛋白酶, 稀释后再行抽吸。注意事项:透明三通上方注液口盖务必盖好, 并将日期标签贴在负压控制阀上;密闭式吸痰管连续使用时间限于24 h, 每次更换新产品务必贴上标签;薄膜护套已有破损时, 请立即更换;吸痰、清洗完成后, 请确认负压控制阀已处于回位状态。每小时检查患者气管插管的位置, 标记插入的长度, 以防导管移位或脱出。

3.2 加强无菌操作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防止发生感染。吸痰用物每日消毒, 盘内用品明确标记。吸痰时需带灭菌一次性薄膜手套操作, 吸痰时先吸引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导管内分泌物, 再吸口、鼻腔内分泌物。

3.3 加强口腔护理

口腔定值病原微生物较多, 分泌物流入气道后可诱发感染, 而且患者长期禁食以及应用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可导致多重耐药菌、真菌感染。进行口腔护理3次/d, 常规使用纳米银抗菌抗菌漱口液, 必要时口腔冲洗。真菌感染者加用制霉菌素甘油混合液涂抹口腔。

3.4 适度气道湿化

建立人工气道后呼吸道加温湿化功能丧失, 机械通气时每日呼吸道隐性失水量约为400~500 mL。湿化不足易导致呼吸道分泌物干结, 纤毛活动减弱或消失, 引发气道阻塞或肺不张及肺部感染;湿化过量会导致病人咳嗽频繁, 气道痉挛, 人机对抗。控制呼吸机湿化装置温度在32~37℃, 湿度95%左右。若分泌物粘稠可定时向气道内注入少量无菌蒸馏水, 一般成人2~3 mL/次, 注意在吸气相注入。

3.5 严密监测气囊压力

目前人工气道使用的多为低压高容气囊, 无需定时放气囊。每6 h使用气囊测压表监测气囊压力, 使气囊压力保持在20~25mmHg之间, 以防气囊上方分泌物漏入下呼吸道, 过高压力可导致气道粘膜坏死、气道狭窄。有条件可考虑使用带气囊上吸引功能的人工气道。

3.6 促进气道分泌物引流

机械通气时尽量保留自主呼吸, 应用排痰机或ICU专用治疗床每4~6 h帮助患者翻身、拍背促进分泌物排出, 按需适时吸痰。出现下列情况时应吸痰:患者呼吸时对呼吸机有抵抗, 咳嗽, 肺部听诊有罗音, 呼吸机气道峰压高报警, 血氧饱和度下降。

4 讨论

顽固性低氧血症是ARDS最突出的临床表现, 主要病理生理改变为肺泡塌陷、肺顺应性降低、肺内分流增加及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应用呼吸机通气的关键在于使塌陷肺泡均匀复张并依靠合适的PEEP保持肺泡开放, 改善氧合。吸痰负压吸引的同时也将肺内富含气的部分气体抽出, 使患者肺容量大量丧失, 肺泡内压力大幅度下降, 使已复张的肺泡又迅速塌陷, 造成短时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产生右向左的血液分流, 导致部分肺静脉血得不到气体交换, 直接混入动脉血引起PaO2、SaO2和SPO2显著下降, 导致或加重低氧血症。同时在ARDS治疗中, 为了防止机械通气所致的气压伤, 通常采取肺保护性通气策略, 潮气量为6~8 mL/kg, 而ARDS肺泡静态扩张压通常要>2.74 kPa[3]。因此, 吸痰后仍以原小潮气量模式通气, 不能提供足够扩张压, 陷闭肺泡很难在短时间内充分复张。肺泡有效氧合面积受限, 使低氧状态纠正慢。如此反复吸痰, 可导致和加重组织器官的缺氧性损害。

该研究发现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ARDS患者应用密闭式吸痰管吸痰后, 患者血氧饱和度、氧合指数、吸气峰压、平台压、肺顺应性无明显变化,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而常规开放式吸痰组病人在吸痰后会出现低氧过程, 氧合指数下降, 同时气道峰压、平台压升高, 肺顺应性进一步下降。两组病人吸痰后上述指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进行机械通气时, 实施密闭式吸痰, 能有效维持气道压力, 最大限度地避免肺泡塌陷, 保证病人吸痰过程及吸痰后氧合的稳定, 降低缺氧所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反应。同时密闭式吸痰方式能减少医院获得性肺部感染的几率, 缩短机械通气时间, 降低治疗费用。

综上所述, 对于接受机械通气的ARDS病人使用密闭式吸痰后, 在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的条件下配合肺复张治疗, 能更好改善病人氧合, 避免出现低氧过程, 对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 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1]陈灏珠, 林果为.实用内科学[M].1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1907-1909.

[2]刘大为.实用重症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498-499.

密闭式吸痰 篇5

1操作方法

密闭式吸痰管由透明三通、吸痰管、薄膜防护套、呼吸机接口、负压控制钮、冲水口、吸引器接口等组成, 透明三通分别与气管导管或气切套管、呼吸机管道相连接, 尾端鸭嘴形阀与吸痰器相连。吸痰时将吸引管穿过气管导管插入气道深部25~30cm, 至有阻力时向后退1~2cm, 拇指按住阀门, 即可形成负压吸痰, 边吸边螺旋式退出, 每次吸痰的时间最好不超过15s, 痰液黏稠者可从冲水口推注湿化液, 以达到化痰、减轻支气管痉挛目的, 吸痰管可在呼吸机接口内径来回移动, 但呼吸机气流不会沿吸痰管壁泄露。因在吸痰管外有一层薄塑料袖套, 分别与呼吸机接口和负压吸引开关相连, 将吸痰管严密地包裹其中。吸痰完毕拇指松开负压即消失。停止吸痰时将吸引管完全退回到无菌薄膜内, 直到看见导管上的黑色指示线为止。

2密闭式吸痰管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

2.1 操作简单、方便、省时

传统的吸痰方法需做吸痰前的准备工作, 如倒冲洗液、打开吸痰管、连接吸引管、带无菌手套、且机械通气患者需脱开呼吸机2人同时操作等, 使用密闭式吸痰管可在24h内连续反复多次使用, 每次吸痰不需更换吸痰管, 打开吸引器即可吸痰, 1个人即可完成整个吸痰过程, 这样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劳动强度且节省了资源。由于吸痰管外有透明薄膜, 不需要带无菌手套, 也不需脱开呼吸机及停止机械通气, 且管道柔软, 前端为圆形, 以减少对气道黏膜的损害。管道前端有 4个侧孔, 确保各个方向的抽吸压力均衡, 减少黏膜堵塞。如一个或多个侧孔被黏膜堵塞, 抽吸压力可自动转移至剩余侧孔, 减少对气道黏膜的损害。使用密闭式吸痰管从开始到结束整个过程大约需90s, 而传统的吸痰法需3min左右。

2.2 维持通气, 预防低氧血症、肺不张

密闭式吸痰管在吸痰的整个操作过程中不需要脱离呼吸机, 通过透明三通与人工气道、机械通气相连, 形成了一个密闭的系统, 改变了多年来采用的吸痰方式需要在吸痰过程中将呼吸机与患者人工气道暂时分离, 中断机械通气, 致使患者缺氧导致动脉血氧饱和度下降、心率加快等不良反应, 吸痰过程中可以持续通气, 保持一定的肺功能残气量, 避免肺泡萎陷、肺不张及组织缺氧, 对患者血氧饱和度影响小, 明显提高了吸痰时患者的安全性。

2.3 机械通气中可持续气道湿化

传统的开放式吸痰法在使用机械通气过程中无法进行持续气道湿化, 因而对于长期机械通气患者易造成痰液黏稠, 不易抽吸干净, 长时间可堵塞人工气道。而应用密闭式吸痰系统可使用微量泵持续经注液口泵入生理盐水, 降低痰液黏稠度, 降低机械通气过程中痰液堵塞人工气道的发生率。

2.4 避免交叉感染, 防止医护人员职业伤害

密闭式吸痰管是具有密闭系统优点的吸痰管, 它的移动部件很少, 只有吸引控制阀与负压吸引相连, 其余部件均处于密闭状态, 操作完全是在密闭式条件下进行的, 避免了开放式吸痰操作不慎时的污染。吸痰时不直接接触吸痰管, 可避免由于吸痰引起患者呛咳时的痰液四溅污染医护人员的面部、手、衣服及床, 减少了外源性感染机会, 从而降低肺部感染发生, 尤其是对有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患者, 应用密闭式吸痰系统可有效避免交叉感染, 防止院内感染的发生, 提高医疗护理工作的安全性。

2.5 减轻吸痰时患者的恐惧心理

长期机械通气患者易产生心理依赖, 因而使用开放式吸痰法吸痰时患者常感到恐惧、烦躁不安, 密闭式吸痰管不需脱机即可吸痰, 给患者以安全感。因此, 与开放式吸痰管相比, 密闭式吸痰管可以减轻患者的焦虑情绪。

2.6 减少护士工作量

密闭式吸痰系统应用于机械通气患者, 操作简便, 与一次性开放式吸痰管相比, 1根密闭式吸痰管可以反复多次使用24h, 吸痰时不需要每次更换吸痰管, 以及1人即可完成整个吸痰过程, 从而大大地减少了人力。而且使用密闭式吸痰管减少了吸痰时护士脱开呼吸机, 更换一次性开放式吸痰管和重新连接呼吸机的工作量, 与密闭式吸痰管相比, 使用开放式吸痰管会增加护士的工作时间。

3密闭式吸痰管临床管理

3.1 对密闭式吸痰系统的管理

对密闭式吸痰系统、湿化液、冲洗液标明使用日期、时间。每24小时更换1次, 吸痰前先用冲洗液冲洗吸痰管, 以检查吸引负压, 吸痰管是否通畅, 同时湿润吸痰管, 降低吸痰管与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之间的摩擦, 以利于吸痰管插入;吸痰后及时冲洗吸痰管, 防止痰液黏附管腔内壁阻塞吸痰管。

3.2 预防肺部感染及气道黏膜损伤

选择型号适宜的密闭式吸痰管, 一般吸痰管直径/气管插管内径<1/2, 以免吸引负压过高致肺不张。调节合适的负压吸引, 一般吸引负压为10~20kPa, 为减少吸痰对气管黏膜的损伤, 每次连续吸痰不超过3次, 避免在气管内反复上下提插, 退出时要持续施压边旋转边吸引。

3.3 及时观察病情, 评估吸痰效果

护士应及时观察, 评估患者呼吸、痰量及吸痰效果、临床症状、血氧饱和度等指标, 避免低氧血症引起的继发性损害。

4讨论

安全有效的吸痰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措施, 而气管内吸痰作为一种侵入性操作, 如果操作方法不当, 则会人为地将痰液推入到支气管或肺内, 导致肺部感染加重, 引起外源性感染。由于密闭式吸痰不需脱机操作, 使用密闭式吸痰管进行气管内吸痰可以在吸痰过程中维持正常的机械通气, 不中断患者的氧供, 可有效维持血氧饱和度, 防止因缺氧所导致的病情反复, 也减少了脱开呼吸机给患者带来的恐惧感, 为长期机械通气对呼吸机依赖的患者提供了安全感。 同时在机械通气中可持续气道湿化, 有效预防肺部感染, 因其是在密闭空间内吸痰, 也避免了痰液喷出导致的交叉感染, 其简单的操作程序有效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 因此, 采用密闭式吸痰对机械通气的患者进行人工气道护理更为科学、合理。

摘要:对于长期机械通气患者, 吸痰是有效维护人工气道通畅, 保证足够的通气和充分气体交换的关键措施, 然而传统的开放式吸痰方法, 在每次吸痰过程中都需将人工气道与呼吸机分离, 中断机械通气并使患者气道与大气相通, 增加了缺氧和感染的机会, 如何选择适宜的吸痰方法, 减轻吸痰时的并发症是护理工作者的重要工作。目前我科有创机械通气采取密闭式吸痰管无菌吸痰方法, 操作简单, 经济实用, 无需脱机, 减少患者缺氧时间, 防止VAP (呼吸机相关肺炎) 的发生, 降低了住院费用。

密闭式吸痰 篇6

关键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密闭式吸痰管,更换时间

密闭式吸痰管在20世纪80年代研发成功并在临床上使用,在这20多年,医学领域一直没有中断对它的研究,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尤其是在研究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方面的研究很多。有报道认为,使用密闭式吸痰管与开放式吸痰相比,可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率[1]。但密闭式吸痰管的使用时间对VAP发生率的影响,一直存在争议。VAP是指呼吸机启动48h以后出现的肺实质感染,是监护病房(ICU)内机械通气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文献报道,建立人工气道的机械通气患者,VAP的发生率为6%~52%,病死率高达20%~3 0%[2]。目前密闭式吸痰管可以安全使用的最长时间仍不能确定,我们观察了每24小时、48小时、72小时更换一次密闭式吸痰管与VAP发生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资料,2005年9月~2008年3月,收入我院ICU的有创机械通气经口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超过72h的病人125例,其中男80例,女45例;年龄24~75岁,平均(54.87±14.34)岁,APACHE-Ⅱ评分(25±5.12),患者病因分类:COPD20例,神经系统疾患28例,胸腹部术后40例,急性胰腺炎9例,重症哮喘12例,心肺复苏术后9例,有机磷中毒3例,其他4例。病例选择标准:(1)气管插管前未曾使用抗生素、免疫抑制剂;(2)气管插管前无呼吸道感染;(3)机械通气时间>72h;(4)经口留置气管导管或气管切开;(5)鼻饲饮食或鼻胃管负压吸引。

1.2 方法

将125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45例,应用密闭式吸痰管每24小时更换1次;B组48例应用密闭式吸痰管每48小时更换1次;C组32例应用密闭式吸痰管每72小时更换1次。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原发疾病、所用抗感染药物和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APACHE-Ⅱ)评分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行密闭式吸痰,采用12号PAHSCO太平洋密闭式吸痰套,吸痰套末端接吸引管,将套内的吸痰管送入气道进行吸痰,每次吸痰后通过吸痰套上的冲洗管将吸痰管冲洗干净,将保护帽套上吸痰套末端防止污染。三组均采用以下预防VAP措施:30~45°半卧位;应用胃黏膜保护剂防治应激性溃疡;加强病区、床单及呼吸机管道的无菌管理;通气管道被污染后及时更换;定时用0.02%洗必泰漱口液行口鼻咽腔护理[3]。观察三组患者VAP患病率和发病时间。观察终点为患者撤离呼吸机后48h或死亡。VAP诊断采用美国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CDC)医院获得性肺炎诊断标准,即CPIS评分>6分。VAP发生时先经验性应用抗生素,后根据痰培养结果调整药物。所得数据应用SPSS 12.0统计软件包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方差分析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APACHE-Ⅱ评分及呼吸机应用时间比较(见表1),无统计学差异(P>0.05)

2.2 三组患者发生死亡、VAP及发生时间的比较

三组患者在呼吸机治疗中发生死亡分别为A组3例、B组4例、C组2例经统计学处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统计发生VAP例数及发生时间。三组患者发生VAP例数及时间分别为A组10例,发生时间(12.8±1.8)天;B组11例发生时间(10.3±2.3)天;C组8例发生时间(11.9±2.0)天。经统计学处理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3 讨论

密闭式吸痰管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越来越明显。使用密闭式吸痰管,病人可以不必反复脱开呼吸机,不中断供氧,因此可有效维持血氧饱和度,减轻低氧血症的症状,保持吸气末正压通气,避免肺容积的急剧下降,减少肺萎陷的发生,同时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而减轻吸痰对病人呼吸和心血管系统所造成的不利影响。病人一旦发生肺萎陷,即使经过机械通气治疗也很难复张,密闭式吸痰管可以预防吸痰时肺萎陷的发生[4];对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影响小,恢复快,可预防吸痰时引起的低氧血症;操作步骤简单,阻断了来自外界的细菌,且吸痰管前端有4个对称开孔,使每次吸痰负压均匀,痰液能充分吸出,减少了感染的几率[5];使患者气道与外界相对隔离,可防止患者、环境及医务人员被污染,有效地避免交叉感染,防止院内感染的发生,提高医疗护理工作的安全性[6]。本研究表明密闭式吸痰管24小时更换1次、48小时更换1次及72小时更换1次对VAP的发生率无影响。但4 8小时及72小时更换1次,降低了患者的住院费用,减轻了社会及患者的医疗负担。

参考文献

[1] 刘妍,何立平.密闭式吸痰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观察效果[J].护理研究,2006;20(6) :1620

[2] 杜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J].中华医学杂志,2002;82(2) :141-144

[3] 王兰,晁彦公,李黎明,等.密闭式吸痰预防VAP的临床观察[J].山东医药,2006;46(17) :50-51

[4] 康华密闭式吸痰管在机械通气病人气道护理中的应用[J].现代护理,2006;12(5) :471-472

[5] 皮红英,张黎明,高岩,等.不同吸痰方式对急性呼吸窘迫症患者肺换气功能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 :332-334

密闭式吸痰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科2011年11月~2013年7月收治的结核性脑膜炎机械通气患者60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 (密闭式吸痰组) 30例和常规组 (开放式吸痰组) 30例, 其中男39例, 女21例, 年龄19~79 (平均65) 岁, 通气时间为3~15d,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机械通气类型、通气时间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1.2 材料

密闭式吸痰管由广东“其乐康”生产, 型号为12Fr、单独包装, 由硬质塑料构成。主要是由三通 (上有气道湿化接头) 、与三通连接的滑动开关、吸痰管总管 (吸痰管全长54cm, 显示数字刻度42cm, 其外有一层宽松、密闭、无菌薄膜包裹) 和一鸭嘴形阀吸引开关构成。三通与气管插管连接处设有可左右滑动的开关, 与呼吸机送气系统隔离。由三通和前接口构成的吸痰管行进通道为透明行进通道, 吸痰管总管包括:与三通螺纹连接的前接口、具有保护膜的吸痰管以及与吸痰管一端固定连接的后接口。密闭式吸痰管开口两端分别与气管导管口、呼吸机管道连接, 尾端鸭嘴形阀吸痰时与负压吸引器相连。

1.3 方法

密闭式吸痰方法:吸痰前洗手, 从气道湿化接头处冲入湿化液约2~3ml, 充分湿化痰液后往左推开滑动开关, 打开吸痰管行进通道, 左手固定人工气道, 右手沿气道口插入吸痰管, 此时吸痰管的薄膜护套自动皱缩, 把吸痰管伸入气管适当位置, 右手拇指按住尾端鸭嘴形阀即可形成负压吸痰, 见痰液多时停留片刻, 慢慢往外边吸边螺旋式退出吸痰管, 吸痰毕退管至黑色指示线为止, 右手拇指松开负压即消失, 停止吸痰后往右关闭滑动开关, 从冲洗接头处注入20~30ml灭菌注射用水冲洗吸痰管, 关闭负压吸引器, 操作过程不超过2min, 洗手, 记录痰液性质和量。吸痰时严格遵循无菌原则并注意患者缺氧情况及面色反应。开放式吸痰方法:吸痰时打开吸引器, 打开吸痰管开口端, 取出薄膜手套套在右手上, 无菌纸放气管插管或切开患者颈下, 把吸痰管连接在吸引器的连接管上, 取下呼吸机管路放在无菌纸上或由另一人断开用手握住, 插入吸痰管至气管插管或气切管内吸痰, 每次吸痰少于15″, 接上呼吸机管路, 换吸痰管吸净口腔内痰液, 冲洗吸痰管连接管, 关闭负压吸引器。

1.4 观察指标

分别用多功能监护仪测定并记录两组吸痰前及吸痰后2min血氧HR、SPO2变化, 观察两组每次吸痰时间 (t) 及是否有痰液喷出。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吸痰前、吸痰后2min、SPO2和HR的比较

观察组吸痰前、吸痰后2min、HR和SPO2无显著变化 (P>0.05) ;对照组吸痰前、吸痰后2min HR和SPO2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见表1。

2.2 两组平均操作时间、痰液喷出情况比较

每次操作所用的时间观察组短于对照组, 痰液喷出发生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 讨论

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喷出的痰液具有传染性, 对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有极大的伤害, 使用密闭式吸痰管吸痰无喷射现象, 可避免医务人员发生交叉感染, 同时可节省患者住院时间, 减轻经济负担, 预防或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AP) 的发生[1], 有效清除气道痰液, 提高患者氧合, 降低峰压, 保证通气效果, 同时对患者心率, 气道粘膜影响小[2]。较一次性吸痰管更为安全、有效[3], 降低院感发生率, 同时可减轻护士工作量, 提高工作效率, 在提高患者治愈率的同时对患者和医务人员都有保护作用, 值得在传染病区开展。

摘要:选择我科收治的结核性脑膜炎机械通气患者60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 (密闭式吸痰组) 30例和对照组 (开放式吸痰组) 30例,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吸痰前及吸痰后2min HR、SPO2及吸痰时间 (t) 的变化。采用密闭式吸痰组患者前后的SPO2、HR值无显著变化, 无痰液外喷, 吸痰时间更短 (≤2min) , 常规对照组吸痰后SPO2降低、HR增快、吸痰时间更长 (>2min) , 明显有痰液外喷。密闭式吸痰管对结核性脑膜炎机械通气患者吸痰前后HR、SPO2值无显著变化, 吸痰时间更短, 无痰液外喷现象, 可防止发生交叉感染。

关键词:密闭式吸痰管,结核性脑膜炎,机械通气

参考文献

[1]郑坤.一次性密闭吸痰管吸痰预防呼吸机相关肺炎效果观察[J].吉林医学, 2012, 33 (25) :5574.

[2]闫俊辉, 刘新媚, 陶龙城, 等.密闭式吸痰管不同吸痰深度对机械通气患者吸痰效果的影响[J].当代医学, 2013, 19 (14) :76-77.

密闭吸痰在开放气道中的应用体会 篇8

1 临床资料

2011年3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我科收治37例机械通气患者, 采用密闭式吸痰管吸痰;其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21例, 脑出血患者16例, 年龄15~88岁, 平均年龄:61岁;使用时间2h~21d。发生气道黏膜损伤者4例, 未发生低氧血症, 感染等并发症。

2 使用方法

采用天津市塑料研究所研制的一次性密闭式吸痰导管, 均采用14Fr。密闭式吸痰管由透明三通, 两个注液口, 吸痰管, 透明薄膜护套, 负压控制阀, 连接管组成。透明三通一端与气管导管或气管切开套管相连, 另一端接呼吸机。2个注液口, 1个湿化, 1个连接生理盐水输液器冲管, 连接管接负压吸引器。吸引时打开吸引器, 左手固定人工气道, 右手沿气道口将吸痰管插入气管插管或套管内遇到阻力后回撤0.5~1.0cm, 按压负压控制阀旋转式吸引, 转动吸痰管边吸边退出, 每次吸痰时间最好不超过15s, 然后用生理盐水冲洗吸痰管, 松开控制阀即完成吸痰。操作者不需戴无菌手套。

3 护理

密闭式吸痰管使用时应注明日期、时间。吸痰前先用冲洗液冲洗吸痰管, 检查管道、调节吸引负压。痰液黏稠者可从湿化注液口注入无菌生理盐水2~3mL (湿化痰液) 后再进行吸痰操作;同时, 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面色变化;以免因痰液未吸净导致再次插入吸痰管困难。注意每次吸痰结束松开控制阀, 吸痰管完全撤回至透明保护膜内, 以免影响患者呼吸。每次吸痰后, 必须要做到充分冲洗吸痰管, 防止细菌定植。使用吸痰管时应注明日期、时间, 更换周期可以是24h或48h[1]。每次吸痰后, 负压控制阀必须完全松开, 避免因此导致的漏气, 使潮气量偏低。

4 与开放式吸痰比较, 密闭式吸痰管的使用有以下优点

4.1 降低呼吸机相关肺炎 (VAP) 的发生率

密闭式吸痰整个吸痰过程在密闭环境中进行, 避免了开放吸痰反复打开呼吸机管道, 增加交叉感染机会。据报道, 葡萄球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人和动物的皮肤及其与外界相通的腔道里, 一般分布在人的皮肤和鼻咽部, 鼻咽部带菌率可达30%~50%, 医务人员带菌率高达70%, 是医院交叉感染的主要传染源, 医务人员所致交叉感染是导致VAP的主要因素之一[2]。

4.2 对颅内压影响较小

重度颅脑外伤患者由于呼吸中枢受损致呼吸减慢甚至无自主呼吸, 人工气道的建立会加重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增加, 而重度颅脑外伤患者呼吸微弱, 咳嗽能力消失, 吸痰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密闭式吸痰不影响重性颅脑外伤患者氧合作用, 可避免吸痰造成患者颅内压的波动, 适用于重性颅脑外伤患者[3]。

4.3 维持有效通气, 预防低氧血症

密闭吸痰过程不需脱开呼吸机或停止机械通气, 可以保持持续通气, 避免或减少肺泡萎陷, 避免气体交换受损及吸痰引起的低氧血症, 可减轻吸痰对患者呼吸和心血管系统不利影响, 是正压通气患者安全有效的吸痰方法[4]。

4.4 机械通气可持续气道湿化

开放式吸痰法在使用机械通气时无法进行持续气道湿化, 因而出现湿化不足, 分泌物黏稠吸引困难, 以及湿化过度, 分泌物过分稀薄, 患者频繁咳嗽, 烦燥不安, 需不断吸引。而密闭式吸痰, 湿化液可以经注液口用微量泵持续泵入, 湿化均匀, 患者安静, 分泌物易被吸出。

4.5 减少了护士工作量

与开放式吸痰管相比, 密闭式吸痰整个操作只需1人完成, 无需每次吸痰更换吸痰管, 操作简便, 开放式吸痰法需3~5min左右而密闭式吸痰大约需2min左右, 患者突然发生病情变化的情况下, 节省了抢救时间, 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护士工作量, 提高了工作效率。

4.6 防止医护人员职业暴露

吸痰无论对患者还是对医护人员都是感染源, 患者呼吸道的病菌能以120km/h的速度被咳出[5], 在湿化气道时很容易引起患者咳嗽, 有时痰液会喷到医务人员身上、脸上, 对医务人员产生职业伤害, 密闭式吸痰具有完整的密闭性, 可避免由于吸痰时引起患者呛咳痰液四溅, 污染医护人员的手、衣服及床单位, 减少交叉感染, 保护医护人员的安全。

5 结论

密闭式吸痰管进行开放气道吸痰, 可以降低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率, 对颅内压影响较小, 机械通气可持续气道湿化, 预防低氧血症, 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 防止医护人员职业暴露。是一项科学、合理的护理操作。

参考文献

[1]Darvas JA, Hawkins LG.The closed tracheal suction catheter:24 hour or 48 hour change[J].Austr Crit Care, 2003, 16 (3) :86-92.

[2]曹美丽.密闭式吸痰管在重症医学科的临床应用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 2010 (13) :191.

[3]成异清, 曾维艳.密闭式吸痰在重度颅脑外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0, 9 (12) :891.

[4]陈红芹.开放式与密闭式吸痰对机械通气患者监护指标的影响[J].工企医刊, 2011, 24 (3) :35.

上一篇:三维城市下一篇:双馈感应式发电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