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交换技术发展趋势

2024-05-31

信息交换技术发展趋势(精选12篇)

信息交换技术发展趋势 篇1

人们希望通信信息的传输不受到任何因素的限制, 这也对通信交换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信交换的范围非常广泛, 不单单针对某个用户, 而是可以实现全世界范围内的信息交换。但是, 目前通信交换技术的使用也面临的新的挑战。如今, 网络规模不断扩大, 通信交换技术的使用成本不断提高, 通信企业必须进行有效管理, 降低通信交换技术的使用成本, 提高通信交换技术的使用效率。

一、通信交换技术的广泛应用

1、通信交换技术在电话上的应用。

通信交换技术可以使用在移动电话上, 实现相应的信息传输功能。通信交换技术也可以使用在固定电话上, 但是技术应用存在一定的困难。

2、通信交换技术在计算机上的应用。

我国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 人们使用计算机网络平台进行信息传输和交换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信交换技术在计算机平台的应用提高了信息传输的效率, 实现了信息的高度传输。

二、通信交换技术的使用优势

1、通信交换技术满足市场需求。

目前, 单纯的依靠通信交换技术来实现信息的高速传输, 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在信息传输的过程中, 必须把相关技术和通信交换技术结合起来, 发挥出通信交换技术的最大优势。通信交换技术逐渐取代了传统信息传输技术, 是因为现代通信交换技术满足了人们对信息传输技术的需求。在通信交换技术的发展过程中, 通信企业首先做了市场调查, 充分的了解市场需求, 然后对通信交换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做出了调整。

2、用户对通信交换技术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人们对通信交换技术的要求逐渐提高。通信企业只有充分了解通信用户的特点以及消费需求, 才能更好的对通信交换技术进行定位, 才能推动通信交换技术的快速发展。

三、通信交换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通信交换技术的快速发展, 交换信息的容量也在不断增大。通信交换技术从最初的两层交换发展到三层交换, 后来又发展到现在的七层交换, 通信交换技术一直在不断向前发展探索。通信交换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还要不断提高性能, 提高信息传输的安全性。使用三层通信交换技术可以方便信息的传输和信息的访问, 提高信息传输的效率。第三层通信交换技术是把和路由器相关的所有硬件都集成在原来的二层交换机上面, 这样就提高了信息交换的速度。如果两个用户使用三层通信交换技术进行信息交换, 一方用户在发送信息之前, 就已经知道对方的IP地址, 但是不确定局域网需要的MAC地址, 这个时候需要使用ARP来分析局域网所需要的地址, 完成信息的交换。一方用户把自己的IP地址和对方的地址相比较就可以看出双方是否是在同一个局域网之内, 如果是在同一个局域网内就可以快速进行信息交换。如果双方不在同一个局域网内, 就需要先搜索局域网的地址, 然后才能进行信息交换。而第七层通信交换技术相比之前的二层、三层交换技术, 优势就在于七层通信交换技术不仅可以搜索出局域网的相关地址, 还可以把用户的信息进行分类处理。七层通信交换技术可以针对不同的信息使用不同的传输技术, 七层通信交换技术具有比较高端的功能。七层通信交换技术是对二层、三层通信交换技术的补充, 并且可以和其他传输技术共存。事实上, 七层通信交换技术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信息交换, 无论是在传输速度, 还是传输功能上都远远超过其他传输技术。但是, 从目前通信交换技术的使用情况来看, 第七层通信交换技术使用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七层通信交换技术的使用也没有明确的标准, 需要在使用的过程中不断的改进, 这样才能满足人们对通信交换技术的需求。

四、结语

如今, 通信交换技术已经从原有的二层传输发展到三层传输, 再发展到现在的七层传输, 大大提高了信息传输的效率。第七层通信交换技术具有更高层次的功能, 不仅可以实现局域网地址的搜索, 还可以对用户的信息进行分类, 并且可以针对不同的信息采取不同的信息传输方式。但是, 第七层通信交换技术还在使用的初级阶段, 七层通信交换技术的使用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需要继续改良创新。

摘要:通信交换技术是通信技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信交换技术推动了通信事业的发展, 而通信事业的快速发展也为通信交换技术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通信交换是指人们使用特定的媒介进行信息的传输, 通常情况下通信交换技术是根据特定的地址进行信息的传输, 并把这些信息储存在设备内部。目前, 通信交换的质量和安全性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需要国家和相关部门积极采取对策, 保证通信信息交换的质量和安全性。文章主要阐述了通信交换技术的广泛应用、通信交换技术的使用优势以及通信交换技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通信交换技术,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陈涵.清远抽水蓄能电站语音通信系统设计[D].华南理工大学, 2014.

[2]王跃.软交换技术在乌拉特后旗电力公司调度通信中的应用[D].华北电力大学, 2014.

[3]张倩.基于软交换的某电力通信网优化[D].中国科学院大学 (工程管理与信息技术学院) , 2014.

[4]黄学劲.软交换在中山供电局行政交换网中的应用[D].华北电力大学, 2014.

[5]黄阳.基于着色Petri网的知识流建模及应用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 2014.

信息交换技术发展趋势 篇2

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料,信息技术对生活的渗透也可以说无处不及。电脑和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人们以往的生活方式,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也必将继续飞速发展,从20世纪末的情况来看,信息技术在硬件方面,比如微电子及生物计算机方面会有巨大潜力。物联网的出现也将引领一次新的革命浪潮。在软的方面来说,互联网将更加趋向于平台化和开放化,未来无线网络会逐渐成为主流,其速度及质量将会有革命性的进步。总之,信息技术将会成为21世纪发展的主力军之一。

关键字:互联网;平台化;物联网;web2.0;微电子

信息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社会组成的基本要素之一。信息不同于其他实体,也不同于能量。信息可以传播,可以被分享,但信息却不会在这些过程中减少,它只会变的越来越丰富。因此信息的本质便是分享与传播,而非禁锢。

虽说信息是人类诞生之日便以存在,但信息技术被人们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地步却是近百年来的事了,其最重要的开创事件便是1946年计算机的发明,计算机的发明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最重要的硬件基础。而后使信息技术真正登上历史舞台的事件便是1969年原本为美国国防部所开发的Internet技术被推向民间。正式Internet技术的推广给了信息技术灵魂,使之在日后大放异彩。随后网络技术在半个世纪内发展突飞猛进。伴随着带来的是硬件如微电子产业的发展,正如著名的摩根定理所预测的半导体元器件规模将每18个月翻一番那样。

其实信息技术发展到现在已经不是单单的在互联网这个范畴之内了,它已经拓展到生物,物理,环境科学,纳米技术,能源系统等等方面,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几乎没有那个产业是不需要信息技术的。可以预见,21世纪将是信息的时代,信息技术将成为最活跃、与人们生活最密切相关的科技领域。

了解了信息技术的历史及现在,现在主要谈一下信息技术在21世纪的主要几个发展趋势。

一、互联网将朝着平台化发展

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已经从web1.0时代走向web2.0,以及未来的web3.0。互联网最初的发展模式即web1.0时代,其内容的的主导者是专业的网络公司,各种信息的提供主要是专业人员,比如新闻主要来源于记者。这一类模式的代表比如新浪、网易、搜狐,国外的AOL、Yahoo等,其内容来自职业编辑。web1.0的盈利都基于一个共通点,即巨大的点击流量。无论是早期融资还是后期获利,依托的都是为数众多的用户和点击率,以点击率为基础 上市或开展增值服务,受众群众的基础,决定了盈利的水平和速度,充分地体现了互联网的眼球经济色彩。

另外各门户网站还形成了主营与兼营结合的明晰产业结构。新浪以新闻+广告为主,网易拓展游戏,搜狐延伸门户矩阵,各家以主营作为突破口,以兼营作为补充点,形成拳头加肉 掌的发展方式。

而从03年发展起来的web2.0却迅速的壮大起来,仿佛一夜间爆发了。其实这是网络的必然趋势。首先明确一下web2.0.,Web2.0 是相对Web1.0 的新的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Web1.0 的主要特点在于用户通过浏览器获取信息。Web2.0 则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所谓网站内容的制造者是说互联网上的每一个用户不再仅仅是互联网的读者,同时 也成为互联网的作者;不再仅仅是在互联网上冲浪,同时也成为波浪制造者;在模式上由单纯的“读”向“写”以及“共同建设”发展;由被动地接收互联网信息向 主动创造互联网信息发展,从而更加人性化!

目前典型的web2.0网站有twitter、Facebook、维基百科、以及著名的Google AdSense系统、个人博客,国内的有新浪微博、豆瓣网以及论坛等。这些网站内容的主要提供者已经变成他们的用户,双方已经变成了一种合作关系,这些网站从内容的提供转变成一个人们分享的平台。因此其信息的来源更加丰富及多元化,也更是实时话,比如Google的实时搜索和twitter可以得到几秒钟前的消息。

在《Google将带来什么》这本书中就从各个方面阐释了Google的发展。正式Google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才使人们在此基础上更容易的合作,从而产生巨大的生产力,Google也从中获得巨大发展。

可见互联网的信息必将更加开放,而能为此提供基础的公司也将更将成功。

二、微电子及光电子技术将朝更加集成化和高效能化发展

当代计算机都是建立在微电子学基础上的。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微电子技术将进入“后光刻时代”。作为微电子的代表,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趋势是芯片面积越来越大,集成度越来越高,特征尺寸越来越小,片上系统日益完善。集成系统将是21世纪微电子技术发展的重点。在纳米技术的推动下,微电子的发展将朝下面方向发展:(1)效率更高。纳米技术能制造更节能、更便宜的微处理器,使计算机效率提高百万倍,可生产出更高效率的宽带网,海量存贮器,集传感、数据处理、通讯为一 体的智能器件。(2)体积更小。纳米计算机可缩小到头发丝直径的千分之一。美国已利用纳米技术制造出了跳蚤大小的机器人,该项技术使用了微电脑,机器人具 有初级逻辑思维能力。此外,该机器人还能在绝对危险或人类所不能及的环境条件下进行工作,用它可以完成核反应堆内的故障处理,此项技术也可用于原子的运送 及原子的重新排列。(3)功能更奇。可把装有飞机驾驶程序的纳米芯片植入人体体内,通过细胞接受信息,不用培训你就能驾驶飞机。

预计本世纪应用电子自旋、核自旋、光子技术和生物芯片的功能强大的计算机将要问世,可以模拟人的大脑,用于传感认识和思维加工。预计在未来十多年内可以产 生存贮量达到每立方毫米100万G,而功耗仅仅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千万分之一的生物芯片。

总之,微电子和光电子将向高集成度、高速度、低功耗、低成本发展。

三、网络向高级化、高速化发展

计算机技术属于信息处理技术,通信技术属于信息传输技术。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及技术的日趋发达,通信网络的发展也必须紧跟其发展。而大容量存储器,大型数据的传输必然要求网络向高速化及智能化发展。其总趋势是各种数据的融合。

未来网络发展具体有以下趋势: 1.无线网络的普及

众所周知,目前无线网络的发展还很滞后,例如我国的GSM网络,语音通话的传输速率只有22.5kbps。而GPRS技术也只有56~115kbps的速度。对于目前的3G网络速度也不够稳定,种种因素导致目前的移动应用不够丰富,移动网络的普及率不够。在未来的发展中,移动网络将会不断向3G,4G发展以及更新的技术。

2.能量的扩充

网络的出现,使信息资源真正成为了继物质、能源之后的第三大重要资源。计算机联网,特别是1994年因特网商业化以来,因特网带来的网络革命的冲击使世人 震惊。用美国人的话来形容:变革之大犹如10次工业革命和基督教改革加在一起发生在一代人之内。因特网造就的电子空间正成为世界各国继陆地、海洋、天空之 后争先抢占的“新边疆”,因为,谁在电子空间占有优势,谁就会在网络经济的发展中获得丰硕经济利益,美国近年来经济的发展就是一个实例。的确,网络技术的 应用,使计算机的能量实现了无限扩充,信息资源得到了最充分的利用。因为,一个设计优良的网络能够把联机的累积力量植入每个单机;一部微机所联系的网络越 大,它的用处越多,力量也越强;上网工作时,不是在使用个人的计算机,而是在使用一台能量无限扩充的庞大计算机。不仅如此,未来的网络发展是要将分布在地 球各个角落宽带多媒体业务无缝地连接起来,用户可以在任何一个地方用任何一种接入方式,访问全球任何一个数据库和网络。同时可以和任何用户保持任何方式的 通信交流。另外,网络将超越地球引入太阳系甚至更远的空间。

3.功能的完善

传统网络由于技术和基础设施的局限,在网络安全、规模、性能、提供的业务能力方面都存在缺陷,未来的网络必将朝着更大、更快、更及时、更安全、更方便的方 向发展。

目前,随着网络上计算机数目的增加,其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网络地址资源有限。在目前的IPV4协议下,现有地址中的70%已分配光,明显制约着互联网的发展。从理论上讲,现在使用的IP地址有43亿个,其中北美占有3/4,约30 亿个,而人口最多的亚洲只有不到4亿个,中国只有3000万多一点,由于IP地址不足,许多国家只有采用地址共享、拔号上网的方式利用互联网,严重制约了 这些国家互联网的应用和发展。与现在的网络相比,下一代互联网将逐渐放弃IPV4,启用IPV6地址协议,下一代网络的最大优势就是网络地址近乎无限,每 人可以拥有1600万个IP地址,几乎可以给你家庭中的每一个可能的东西分配一个自己的IP地址,每个用户的汽车、洗衣机、电话、冰箱等IP地址,在全球 互联网上都是唯一的,让数字化生活变成现实。

网络将更加注重安全问题,目前的网络由于最初的设计等种种因素存在大量安全隐患,对于下一代的网络,安全问题将成为其主要的考量指标之一。

四、物联网的异军突起

首先来说一下物联网的定义: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 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 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

物联网将会是未来的一颗新星,2003年,美国《技术评论》提出传感网络技术将是未来改变人们生活的十大技术之首。

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TU)的描述,在物联网时代,通过在各种各样的日常用品上嵌入一种短距离的移动收发器,人类在信息与通信世界里将获得一个新的沟通维度,从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人与人之间 的沟通连接扩展到人与物和物与物之间的沟通连接。

在如此诱人的前景下,已经有国家和公司对此加大了投资力度,其中最著名的就是IBM公司提出的“智慧地球”的建设。根据IBM的规划,“智慧地球”计划将把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具体地说,就是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 中,并且被普遍连接,形成物联网。其核心思想便是把各种实物的信息数据通过一个普遍的传感器网络汇集起来,然后通过数据的处理及调控从而实现物体的“智慧化”。

在物联网这个范畴内走在最前列的就是“智能电网”,智能电网也称“电网2.0”。其最基本的模式就是可以互动。在我们目前的电网系统下,对于电能的使用都是一种被动模式,是根据基础设施的建设而分配的,不能达到电能的最优利用。另外电力系统的故障也会导致不可估量的损失。

采用在“智能电网”的系统将会节约30%的电力,智能电网可以优化网络资源的调动,节省不必要浪费,同时它也是一个可以自愈的系统,可以抵抗更多的自然灾害及破坏。

毫无疑问,“物联网”将成为“互联网”浪潮之后的又一次科技革命。它将极大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总之,人类将全面进入信息时代。信息产业无疑将成为未来全球经济中最宏大、最具活力的产业。

参考文献:

信息交换技术发展趋势 篇3

摘要:我国网络运营商主要包括移动、电信、联通等。这些运营商正在积极进行软交换的实验网的规划和建设,在对电信网络工程建设与运营过程中,软交换技术越来越完善,为我们提供更加便捷、快速的服务。综上所述,文章主要阐述了软交换技术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试图为之提供行之有效的指导性建议。

关键词:软交换;电信网;中智能网

中图分类号:TP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32-0047-02

1 软交换技术概念及现状

1.1 软交换技术的概念

软交换的技术传承了以前电信网中智能网的概念,使呼叫控制与业务控制实现物理上的分离,因此,繁琐的业务开发与业务升级时,对呼叫控制影响较小。除此,软交换技术使呼叫控制部分与媒体承载部分实现了分离,与业务有关联的呼叫控制部分,也从其中分离出来。因此,在业务进行研发与升级的过程里,呼叫控制的部分仅仅需要进行小范围的改动,但媒体承载部分就不需要再进行改动,如此使全网开放新业务越来越迅速。

1.2 软交换技术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软交换技术已经取得较好发展,其架构、功能、性能和使用范围等都已成型,在以下方面得以体现:(1)在架构方面,软交换技术中采取的是分层结构模型。全部设备通过标准接口来进行传输,提供基于策略的OSS与通用业务平台,同时,还支持平面组网形式。(2)在功能方面,软交换技术实现协议调配、呼叫处理、接入媒体、代理业务、互联互通、网络资源管理和策略支持等众多功能,支持业务编程和拓展,在功能方面实现多样化。(3)在性能方面,软交换可以满足中大型电信工程设备的需求,在数据处理、话务量中全部都实现了特定标准。(4)在覆盖范围方面,软交换的定位为NGN,重点解决通信网络中IN、PSTN、Internet、PLMN和CATV等融合问题;软交换技术基础上的电话业务与智能业务的相关标准,也在不断地实现和完善中。目前,软交换技术已经取得较大的进步,它的结构体系成为现在业内探讨的热门话题,在行业中也得到广泛的应用。

2 软交换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2.1 技术经验欠缺

目前,国内行业中,对大型网络的组网和建设经验缺乏,传统电信网络建设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经验;但是软交换技术在国内的电信工程建设中,还未取得较为成熟的发展和覆盖。

2.2 协议未实现兼容性

目前,我国网络协议标准还处于发展过程中,不同厂家的软交换技术,在对技术选用标准和协议兼容性方面,存在协议互不兼容现象。并且,SIP-T协议、BICC协议和H.248协议,都处在正在研发和试用过程中,协议的标准和定义,还要运营商按照行业标准以及实际要求,来做进一步的确定。

2.3 业务开发定位不明确

标准、完善和开放的API接口,可以迅速、便捷地提供丰富的业务及客户服务体验,也是软交换系统的优势所在,然而,现在部分厂家可以提供的业务,大部分是基本语音业务以及IN类业务、PINT业务和多媒体会议等,但是,哪种业务才属于运营商手中的重点业务或核心业务,什么业务类型才可以为客户和运营商带来效益,该问题成为现在众多运营商与设备制造商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2.4 网络安全与网络Qos问题

现今,行业中还未有较为完善的解决方案来处理网络安全性问题,当前,仅仅可以通过增强软交换、TG等网络设备的反入侵能力,来增强系统稳定性和安全性,用户的账号和密码等数据的安全性保障,则仅可以采取数据加密来解决。因此,在网络数据传输的安全性方面,存在较大的隐患。

3 软交换技术的发展趋势

3.1 提高QoS服务质量

QoS属于较为关键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讲,软交换自身并不可以解决QoS中存在的问题,而是根据其所承载的网络来确保其服务质量。承载网络现在主要有ATM以及IP两种形式。针对ATM的承载网络来讲,它本身就具有非常强的QoS机制。然而,针对IP的承载网络来讲,怎样处理好QoS的问题,在基于软交换技术的未来发展中,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由于从现在厂家的设备研发状况与网络的发展等总体形式来看,用IP来作为承载网络属于顺应形势,也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3.2 建设软交换的网络管理体系

从现在软交换技术的发展现状看,多数都采取SNMP协议作为软交换系统的网络管理协议。但是,SNNIP网络管理协议特点,具备一定的局域性。而SNMP协议,主要以静态管理方法为主,无法针对多样化业务需求进行科学管理。因为SNMP采取的是基于UDP的承载方式,所以,无法很好地确保网管信息的安全、稳定传输。而且,基于软交换技术的发展趋势是提供实时业务。然而,现在基于软交换的网络管理体系在应对该问题,还未提出完善的解决方案,因此,提供合理的解决方案和网络管理体系架构,才可以满足广大用户对服务质量的需要。

3.3 共享软交换技术协议

软交换网络中,不同API接口之间是采用开放式协议来进行传输的。然而,现在无论是从制定相关协议的现状,还是从各企业的研发状况来看,科学化和标准化还不够完善,大部分网络协议还正处于研发建设时期。所以,要想实现开放式网络,还需要较长时间进行研发和测试。综上所述,软交换尽管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并且,我国现在还处于发展中时期。用软交换作为未来通信体系的发展趋势,符合三网合一的发展形式,可提供数据、语音和视频业务以及多媒体等综合业务,满足业务的移动化、个性化、多样化和实时信息的社会需求。

4 结语

随着我国网络通信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网络建设工程需要不断地完善,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适应社会的发展潮流,通信行业中的软交换技术,作为未来网络发展的核心技术,其优势在网络通信工程中将会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通过对当前软交换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分析,试图为之提供行之有效的指导性建议。

参考文献

[1] 张大坤.软交换技术应用及其发展现状[J].科技与信息,2011,(1).

[2] 徐擎.浅谈软交换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电子制作,2013,(2).

[3] 樊庆.通信工程中软交换技术的应用分析[J].中国新通信,2010,(3).

[4] 李营.软交换技术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数字化用户,2012,(11).

[5] 刘鹏.山东联通核心网中的软交换技术应用研究[J].中国信息化,2010,(6).

[6] 许志刚.对电力工程中软交换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其对策[J].计算机光盘与应用,2012,(10).

交换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初探 篇4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 以太网始终占据统治地位。但是, 随着网络技术应用的深入, 网络的规模和速度都在超速发展。不但局域网的速度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千兆以太网也逐渐变得普遍起来。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 用户们越来越注重网络的高可靠性、高性能、易维护和成本的降低, 而这些因素离不开使用哪一种组网技术;设备厂商则在不损害用户网络功能实现和利益的基础上更加追求可观的利润。

关于组网, 现有已经成熟的传统的第2层交换技术, 和具有路由功能的第3层交换技术, 还有具有高网络服务水平的第7层交换技术。

2 单一传统的第2层交换技术

第2层交换技术比较传统, 是狭义单一的, 它只包含了数据链路层的转发。第2层交换技术大多用于小型局域网, 机器数量保持在二、三十台以下才是安全的网络环境, 因为此时广播包影响很小, 快速交换功能和多个接入端口以及价格的低廉这三种第2层交换技术所具有的的特性很好的解决了小型网络用户使用的问题。

2.1 具有路由功能的第3层交换技术

为了解决广播域的问题, 1997年第一次出现了具有路由功能的第3层交换技术。到现在已经发展成为构建多业务融合网络的主力军。使用大型局域网, 会加大广播风暴的危害, 为了减小其危害, 必须把大型局域网按功能或者是地域来划分, 分为多个小局域网, 这样就可以减小一定的广播风暴的危害。如果这时候只使用第2层交换技术, 则不能实现子网间的大量互访。由第3层交换技术改进而来的3层交换机则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到今天, 第3层交换技术已经日趋成熟, 同时也在不断的发展创新, 在网络中也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2.2 具有网络服务功能的第7层交换技术

能够逐层解开每一个数据包的每层封装, 同时识别出应用层的信息, 就是第7层交换技术所具有的功能。现在, 许多服务提供商关注的焦点渐渐转移到如何充分利用宽带资源和如何管理互联网上的应用、内容。为了管理决传输层到应用层的网络技术, 具有网络服务功能的第7层交换技术渐渐的发展壮大起来。

具有网络服务功能的第7层交换技术能够很好的处理网络应用层数据的转发, 能够使网络服务水平得到提高, 有一个质的飞跃, 使互联网越来越智能化, 也能使网络管理者有更低的成本去优化网络资源。

无论是企业到消费者的电子商务、市场销售的无人自动化、联机客户支持、人事的建设和规划、客户服务、防火墙负载均衡、宽带的管理以及智能过滤内容等方面, 具有网络服务功能的第7层交换技术均可以涉猎, 并且大有用处。

3 交换技术的发展趋势

最近几年研究交换网络体系结构的发展和相关算法, 主要就是为了对交换技术进行研究。交换网络大致由单级交换结构和多级交换结构两种结构构成。在性能与规模上单级交换结构都很难进行扩大和发展, 因此新的交换结构代替单级交换结构是势在必行的。与单级交换结构相比, 多级交换结构有一个非常大的优点就是能够很好的进行扩展, 如果想要实现更大规模的交换网络, 多级交换结构将会是首选, 也被认为是十分有前途的一种交换结构。

开放式的, 基于标准化和数据包化的体系结构渐渐会成为下一代网络的全新的定义, 这也是为了开发更多更有效的应用和业务功能, 与此同时还能够快速的适应市场。而且, 因为业务环境的变化不定, 所以导致运营商不敢轻易地做出决策是否进行网络升级或者进行演变, 必须小心谨慎。为了能给运营商带来利润效益, 交换技术推广厂商也在不断的尝试探索。

为了实现更高的性能和更大的规模, 是研究交换技术的主要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势必就要加大对此项目的研究, 在将来可能有以下几种发展趋势:

(1) 多级交换结构取代单级交换结构;

(2) 减轻多级交换结构内部阻塞;

(3) 搭建更大规模的交换网络。

新技术的应用需要大量的时间来不断来改进和完善。据反映, 下一代网络技术的发展正渐渐成熟并且走向稳定。相信交换技术也会在不断演变的网络技术和业务开发过程中发展起来。而且, 在将来的业务运营和竞争中, 差异化的运营商也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 结语

高科技技术日新月异, 发展越来越快。交换技术变得更加智能化, 为了实现成本的降低, 以及使网络的高可靠性、高性能、易维护和易扩展得到保障, 交换技术从最初的第2层交换技术发展到第3层交换技术, 再到现在的第7层交换技术, 仍然还在不断的发展壮大中。相信网络的智能化管理也离我们不远了。虽然存在问题但不会阻碍交换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运营商和设备供应商反而会一起使这些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 不断积极试验, 不断加以完善, 最终会有一个好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冯慧斌, 翁莹晶.基于应用驱动的现代交换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S4) .

信息交换技术发展趋势 篇5

山 课 件 w w w.5Y k J.c oM

0 引言数字农业技术是将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农业科学技术与农机工程装备技术相结合的新型农业技术。数字农业技术体系由3个部分组成,即信息获取系统、信息处理系统和智能化农业机械。其中,田间的信息获取技术是数字农业的关键技术。目前,田问信息获取方法主要有传统的田间采样、田问GpS采集、智能农机作业和多平台遥感获取等4种方式。通常所说的“3S”技术中的全球定位系统(GpS)和遥感技术(RS)是田间信息获取的重要手段,它是实现数字农业的重要支撑技术-一。全球定位系统全球定位系统(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是由地球导航卫星、地面监控系统和用户GpS接收机等3个主要部分组成。现在最常用的是美国Gps系统,它包括在离地球约20 O00km高空近似圆形轨道上运行的24颗地球导航卫星,其轨道参数和时钟由设于世界各大洲的5个地面监测站与设于其本土的一个地面控制站进行监测和控制,使得在近地旷野的GpS接收机在昼夜任何时间、任何气象条件下最少能接受到4颗以上卫星的信号。通过测量每一卫星发出的信号到达接收机的传输时间,即可计算出接收机所在的地理空间位置。

农田养分信息具有显著的空间属性,其空间变异性很大。在数据采集过程中,其位置的识别是与数据监测密不可分的,因此需要对信息进行准确的定位。

全球定位系统(GpS)提供了全天候、实时精确定位的测量手段。数字农业中,GpS主要是用来确定在田间的位置,结合其土壤的含水量、氮、磷、钾、有机质和病虫害等不同信息的分布情况,辅助农业生产中的灌溉、施肥、喷药等田间操作,其作用从本质来说是提供三维位置和时间。GpS主要应用于以下3个方面:一是智能化农业机械的动态定位(即根据管理信息系统发出的指令,实施田间的精准定位);二是农业信息采集样点定位(即在农田设置的数据采集点、自动或人工数据采集点和环境监测点均需GpS定位数据);三是遥感信息GpS定位(即对遥感信息中的特征点用GpS采集定位数据,以便于GIS配套应用)。由于GpS存在较大的误差,所以差分GpS(即DGpS)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DGpS可以消除卫星钟差、星历误差、电离层和对流层延迟误差等,从而使定位精度大幅度提高。遥感技术遥感技术(RS,Remote Sensing)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物体的电磁波特性,通过观测物体的电磁波,从而识别物体及其存在的环境条件。遥感技术系统由传感器、遥感平台及遥感信息的接受和处理系统组成。

其中,接受从目标反射或辐射的装置叫做遥感器(如扫描仪、雷达、摄影机、摄像机和辐射计等),装载遥感器的平台称遥感平台(如飞机和人造卫星等)。经过遥感器得到的数据在使用前应根据用途需要做相应的纠正、增强、变换、滤波和分类等处理。

遥感(RS)技术是未来数字农业技术体系中获得田间数据的重要来源,它可以提供大量的田间时空变化信息。遥感技术在精准农业中的应用主要以下3个方面:一是作物长势及其背景的监测,运用高分辨率(米级分辨率)传感器,在不同的作物生长期实施全面监测,并根据光谱信息进行空间定性和定位分析,为定位处方农作提供依据;二是作物冠层多光谱监测,利用地物光谱仪和多光谱相机获取的信息,监测叶绿素密度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与养分的关系;三是运用多光谱遥感信息(红外波段),在有作物条件下监测土壤水分。田间信息获取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3.1 土壤水分和养分信息获取技术国内外已开始研究采用各种不同的手段来获取土壤水分和养分信息。目前,除了一些传统的常规测量方法外,已尝试采用的较新的技术,包括遥感、计算机及网络和地面传感技术等。其中,实践较多的是以电子技术为支撑的地面信息传感技术和以空间技术为支撑的遥感信息采集技术。

土壤水分信息的获取相对于其他土壤养分更易掌握,因此对土壤水分测量方法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各种在线式的测量方法相继产生,如电阻法、时域反射法(TDR法)、频域反射法(FDR法)、中子散射法和近红外光谱法等。这些方法均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是电阻法的测量精度受土壤含水率的影响很大;二是时域反射法在低频(≤20MHz)工作时较易受到土壤盐度、粘粒和容重的影响,而且价格比较高;三是频域反射法的读数强烈地受到电极附近土体孔隙和水分的影响,特别是对于使用套管的FDR测量;四是中子散射法虽然测量方法简单,但仪器设备昂贵,并且存在潜在的辐射危害。对于土壤养分信息(土壤中的N,p,K,pH值、有机质、含盐量和电导率)的获取技术,常规化学试验测量方法仍是现在土壤养分信息获取的主要手段。该方法具有破坏性和不及时性等缺陷,因此随着近红外光谱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应用的广泛性,用近红外光谱技术来检测土壤养分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

近红外光谱法是根据水的红外吸收光谱来进行测量的,在红外区内,水的吸收波长为1 200,l 450,1 940和2 950nm,测量方式有反射式、透射式和反射透射复合式等几种。红外光谱水分仪具有无接触、快速、连续测量、测量范围大、准确度高和稳定性好等优点,适用于在线水分监测,但在测量自然物体时因表面不规则使得反射率不稳定,影响测量精度,需对样本做简单处理。

土壤其他养分信息的研究主要包括土壤中N,p,K,pH值、有机质、含盐量和电导率等信息的采集。现在,除了常规化学试验测量方法外,用近红外反射光谱法来测量土壤养分已成为国内外诸多学者研究的重点。Shibusawa等指出,用400~1 900nm波段来预测土壤湿度、pH值、土壤电导率和土壤有机质等,其相关系数从0.19变化到0.87 ;李民赞研究了基于可见光光谱分析的土壤参数分析,在1 1O0,1 350,1 398,2 210nm处建立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相关系数为0.934 ;于飞健等用近红外光谱法分析了土壤中的有机质和氮素 ;He等对土壤电导率和常量元素的测量 ;鲍一丹等应用光谱技术研究了土壤粒度和含水量对预测土壤氮含量的影响。

3.2 作物长势的监测技术对农作物长势的动态监测可以及时了解农作物的生长状况、土壤墒情、肥力及植物营养状况,以便及时采取各种管理措施,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同时,可以及时掌握大风或降水等天气现象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监测自然灾害或病虫害对作物产量造成的损失等,为农业政策的制订和粮食贸易提供决策依据。应用遥感技术可对大面积农作物的长势进行监测,其基本方法是利用覆盖周期短而面积大的NOAA卫星资料,对地面植被吸收的光谱信息和地面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并结合常规的方法和资料,建立作物监测模式,用以监测作物长势,发布苗情监测通报,指导农业生产¨。国际上,关于农作物生长状况遥感监测与估产有3个标志性的实验计划,即美国的LACIE计划、A—GRISTARS计划和欧盟的MARS计划。1974—1977年,美国农业部(USDA)、国家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美国宇航局(NASA)和商业部合作主持了“大面积农作物估产实验”,主要品种是小麦,地区范围是美国、加拿大和前苏联。1980—1986年,执行LACIE计划的几个部门又合作开展了“农业和资源的空间遥感调查计划”,其中包括世界多种农作物长势评估和产量预报。欧盟所属的联合研究中心遥感应用研究所通过实施“遥感农业监测”项目,即MARS计划,也成功地建成了欧盟区的农作物估产系统,并将结果应用于诸如农业补贴与农民申报核查等欧盟的共同农业政策。在农作物长势监测的方法上,国外科学家主要围绕适合大面积监测的NOAA—AVHRR的应用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取得了许多突破进展¨卜”J。我国利用气象卫星监测作物生长状况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并应用气象卫星对农作物长势进行宏观监测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研究。

3.2.1 作物根系信息监测技术作物根系信息基本上是通过图像识别的方法来得到的。例如加拿大产的ET一100根系生态监测系统,运用透明管材埋设在需要研究的根系周围,使用特殊图像捕捉系统对根系照相,然后借助专业根系分析系统对混合图像进行分析,从而跟踪了解其生长过程。

这种方法可以非破坏性地动态追踪分析根系形态因子,根系相关数据能够定量化,还可以根据用户需求监测土壤水分状况,从而研究根系所在区域内溶质运移及水分胁迫所引起的生理变化。该方法已广泛应用于园艺植物培养和作物生长模型研究等领域。

3.2.2 光合作用测定技术光合作用测定的一个例子是用叶室内装备最新的小型红外气体分析传感器(IRGA),测量温度和光合有效辐射(pAR)的传感器接收信号,再用便携式微处理器控制叶室内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汽浓度,并测量二氧化碳和水蒸汽交换。CIRAS一1植物光合测定仪根据精密测量叶片表面CO 浓度及水分的变化情况,来考察叶片与植物光合作用相关的参数,用以测量植物叶片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孑L导度等与植物光合作用相关的参数。

3.3 作物营养监测技术叶绿素是吸收光能的物质,对作物的光能利用有直接影响。叶绿素含量和作物的光合能力、发育阶段以及氮素状况有较好的相关性。由于叶绿素之间的含氮量和叶变化趋势相似,通常认为可以通过测定叶绿素来监测植株氮素营养。

叶绿素的常规测定使用分光光度计法,因为这种方法要进行组织提取和分光光度计的测定,所以既耗时间又对植被造成损伤。另外,从大田到实验室的运输和样本制备过程中很可能损失叶绿素,进而导致叶绿素含量发生变化。

目前,应用较多的是一种日本生产的SpAD一502叶绿素仪。这种叶绿素仪的工作原理是采用两个不同波长的光源分别照射植物叶片表面,通过比较穿过叶片的透射光光密度差异而得出SpAD值。因此,SpAD值是一个无量纲的比值,与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成正相关。在叶绿素仪应用的研究中,各研究者所采用的测定部位都大体相同,即作物生长前期取新展开的第一片完全展开叶作为测定部位,生长后期则取功能叶(小麦取旗叶和玉米取穗位叶)作为测定部位。

叶绿素仪在玉米株与株之间的测定值可能会相差15%,在同一片叶上不同位置的测定值也不同。一般认为,距离叶基部55% 处的SpAD测定值较大,且偏差较小,是合适的测试位点。

便携式高光谱仪是一种非损伤性测定叶绿素的方法,它通过测定绿色植物叶片的反射率、透射率和吸收率来测定叶绿素含量,这决定了高光谱技术在植被叶绿素含量评价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内外很多学者已经对作物氮元素的高光谱及光谱测量进行了研究,并且各种反射率比值及植被指数用于监测植物的氮素亏缺 1卜。王人潮等利用叶绿素计和高光谱快速测定了大麦的营养状况,结果表明,可以通过光谱法来测定大麦的氮素水平¨ ;IJi等应用反射光谱检测了茶叶的叶绿素含量 ;方慧等应用光谱技术检测了油菜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光谱监测提供了一种自动、快速和非损伤性的植物营养状态监测方法,并且田问不同处理之间的冠层光谱差异为高光谱和多光谱遥感大面积监测氮素营养提供了可行性。

3.4 作物冠层多光谱监测技术植物冠层光谱特性是植物光谱特性与背景土壤光谱特性的综合。随着植物冠层的发育,土壤光谱特性的作用逐渐下降;在植物衰老时,土壤背景的作用又逐渐增大。一般叶面积指数(LAI)达到3左右时,冠层在可见光和中红外波段的光谱反射率基本稳定;而在近红外波段,LAI达到5~6时,光谱反射率才能饱和。冠层光谱反射率还受太阳光入射角、双向反射、气溶胶和风速等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由于植物营养状况能影响叶面积、冠层形态和内在生理特征,而且不同营养元素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因此利用冠层光谱分析可以诊断植物营养状况。现代”精细农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手段,就是利用遥感技术监测作物的营养状况与长势。与叶片光谱特性一样,氮素营养对冠层光谱特性影响的研究最为系统和深入。

随着氮素营养水平的提高,光谱反射率在可见光和中红外波段降低,而在近红外波段却增加。诊断水稻冠层氮素营养水平的敏感波段为760~900 nm,630~ 690 nm和520~550 nm。不同氮素营养水平下的冠层光谱反射率存在着明显差异,经植被指数转换后差异更为显著与稳定。因此,利用冠层光谱测试可以区分作物的氮素营养水平。

植物中磷钾营养水平与冠层光谱特性的关系研究较少见。总的来说,磷钾对光谱特性的影响不如氮明显。在水培和砂培条件下,不同磷钾水平的植物冠层光谱反射率存在显著差异,磷钾营养对冠层光谱特性的影响与氮的影响相似。随着磷钾营养水平的提高,可见光波段的光谱反射率下降,而在近红外波段却有明显增加。利用光谱分析,可区分3~5级的磷钾营养水平。在田间条件下,由于磷钾的缺乏不严重,有时结果不太一致。

还未见报导。由于它们对叶面积、生物量以及叶片叶绿素等生理生化性质的影响与大量元素具有相似性,预计中量及微量元素对冠层光谱特征的影响也具有相似性,但影响程度将会差异较大。

目前,在国外应用的一种田间便携式分光仪可以方便地检测作物的冠层反射系数。用数学方法将几个波长下得到的反射系数进行合并就可以得到作物的“光谱系数”,或称之为探测值。经过优化的光谱系数在作物的拔节期和抽穗期与作物的供氮状况密切相关。利用这种分光仪探测原理,并加以改进而研制的拖拉机机载探测施肥系统已经很成熟。它通过探测系统将作物冠层信息输入计算机,经处理得出作物的需肥情况,计算机通过协调拖拉机步进速度和DGpS(差分GpS)数据,在考虑探测器间距离和施肥区范围基础上控制施肥操作。

作物冠层反射和土壤背景辐射在红外胶片上为不同的辐射显影。照片经计算机处理后,每个像素的色度变化都可以表示出作物反射光线的情况,而作物反射光线特性的变化正是作物营养变化,特别是氮营养状况发生变化的结果。这样分析作物冠层照片就可以准确地分析作物的氮营养状况。Hansen等用高光谱反射分别对小麦的冠层生物量和氮含量进行了研究 ;Daughtry等通过叶片和冠层反射率来预测玉米叶片的叶绿素含量 ;冯雷等应用多光谱技术检测了油菜叶片中叶绿素含量 J。

3.5 作物病虫害诊断及杂草识别技术病虫害是影响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提高的重要因子,及时、准确与有效地检测病虫害的发生时间和发生程度是采取治理措施的基础。

目前,用雷达监测飞性昆虫、孢子捕捉器监测一些作物病原菌、性信息素诱芯或诱饵监测田间鳞翅目害虫以及灯光诱集飞行趋光性昆虫等,都是利用有害生物的习性开发出的相对省工和省时的监测手段。

随着遥感和高光谱技术的广泛应用,用光谱和遥感技术来监测作物病虫害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采用高光谱遥感监测小麦条锈病、白粉病和蚜虫,以达到大面积、快速、无破坏的病虫害监测和预测预报的目的。美国利用卫星遥感图片分析监测森林舞毒蛾扩散及危害程度,监测草地蝗虫危害等。中国科学院利用综合航空多光谱数字相机成像系统,监测蝗虫及主要棉花害虫。中科院还利用TM图像遥感监测东亚飞蝗的栖息地芦苇的植被指数和监测蝗灾的动态变化。北京农林科学院利用TM卫星图片监测麦蚜对冬小麦的危害。吴迪等应用光谱和多光谱技术对茄子和番茄的灰霉病进行了早期诊断识别-27]。

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和对农药残留物的重视,对田间杂草清除的研究也逐渐受到许多学者的重视。杂草一作物区分的研究可分为3种:一是人工区分;二是航空遥感技术;三是光学传感器。人工区分目前是区分作物和土壤背景的最佳方法,但既费时又费力;航空图片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作物大范围的图像,但是研究表明杂草密度对图像的可视性有严重的影响 ;基于地面多光谱传感器的研究使得对单种作物一杂草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进展。。

Borregaard等研究表明,杂草与作物在几何特征和纹理特征方面的区分率可以达到91%l3。朱登胜等应用光谱技术结合神经网络模型使作物与杂草的识别率达到100%。结术语田间信息采集技术的研究是实现数字农业的关键,而数字农业信息获取技术的产生与发展主要依赖于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卫星导航技术、遥感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的迅速发展。发达国家以此技术为基础的农业机械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我国农业机械现代化进程与农业高新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和经验。数字农业信息获取技术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近几年内的研究也取得了进展。在田间信息采集技术的研究上,应以近中红外分析技术和遥感技术相结合的方法为重点,并加快研究步伐,从而为我国农业数字化进程提供技术支撑和装备。

文 章来源 莲

浅谈信息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未来;应用;趋势

信息技术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它也常被称为信息和通信技术,主要包括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传感技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也得到了迅猛地发展,并且不但地渗透到人类社会中的各个行业和各个领域,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都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可以预见,21世纪将是信息的时代,信息技术将成为最活跃、与人们生活最密切相关的科技领域。以下将从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传感技术三个方面来浅析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

一、通信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网络化是通信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使用人群的不断扩大,加之依托Internet网络,将会促使通信技术逐渐脱离传统低效的通信交流方式,转而依托以计算机为中心的网路通信,这种依托网络而兴起的通信方式可以大大提高通信效率和通信的安全性,在给使用者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为他们带去了安心。这种贴合人们需求的通信方式,在未来将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通信技术的网络化也必将带动信息技术整体的网络化。

数字化不仅是当今时代的特征,也是通信技术的一大特征。所谓数字化就是许多复杂多变的信息转变为可以度量的数字、数据,再以这些数字、数据建立适当的数字化模型,把他们转变为一系列二进制代码,引进计算机内部,进行统一处理。随着计算机处理信息量的不断增加和并行处理信息的要求,计算机数字化发展将是大势所趋。

宽带化是通信技术的另一发展趋势。通信传输在向高速大容量长距离发展,光纤传输速率越来越高,波长不断增加并且使用量也在不断增加。一个波长段上用多个信道的波分复用技术已经进入实用阶段;光放大器代替光电转换中继器已经实用;相干光通信,光弧子通信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这将使得中继器距离延长到几百公里甚至几千公里。随着光纤技术的逐渐成熟,光纤技术在通信中的广泛应用,通信技术的宽带正在一点点的逐步地变大,于是我们可以大胆的预计通信技术将向着宽带化的方向不断迈进。

二、计算机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运行高速、机身小型和智能化同时处理的运行方式将会成为计算机在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它的发展轨迹不同于自然界的“大鱼吃小鱼”的现象,而是“快鱼吃慢鱼”方式,谁拥有更为强大、更为高端和更为方便、更适用于人类应用的特征谁就会占领市场的先机成为市场的主导产品。

首先在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方面。从世界史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每秒5000次的运算速度到如今IBM的高性能计算机已达每秒300万亿次的运算神速。计算机的运算速度的转变是历史有目共睹的。并且目前美国计划在2010年前研制出每秒千万亿次运算速度的计算机,从计算机发展的历程和当今科技进步的势头我们可以大胆的猜测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在未来将会向着更为高速的方向发展。

其次是在计算机的机型方面。从当初重大30吨,体型相当于10间普通房间大小的“超级计算机”到如今普及到千家万户的台式机和手提电脑,甚至是更为微小的掌上电脑。并且人类社会也在致力于研发更为微小的计算机并且取得了客观的成效。例如日本在利用集成电路方面,将一台电脑压缩到纽扣小的芯片上,并且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他们准备将其再压缩到药片大小,甚至设想将检查设备通过药片置入病人体内,以直观观察病人的病情。由此可见计算机体型在未来会向着更为微小的方面发展。

另外是在计算机的智能化方面。我们总是说计算机就如同是被设置了固定模式的人类大脑,它甚至能够代替人类完成一些事情。同时计算机智能化的程度也在随着技术的突飞猛进而得到了不断改进,语音识别和指纹识别就是其智能化的突出表现。在未来的发展中,计算机的智能化程度将会进一步的提高,它将会代替人类进行网购,在微波炉中自动下载食谱帮助人类烹饪。

三、传感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如果把计算机看作是处理和识别信息的“大脑”,把通信系统看成是传递信息的“神经系统”的话,那么传感器就如同“感觉器官”。传感技术是从外界感知信息来源,并且对其进行更细致的处理和应用的现代化技术手段,其在当今时代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推进为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感测与识别技术,它的作用是扩展人类获取信息的感觉器官功能。它包括信息识别、信息提取、信息监测等技术。这类技术的总称就是“传感技术”。它几乎可以扩展到人类所有感觉器官的传感功能,从而识别来自人体各个部位的身体触觉。传感技术、测量技术和通信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遥感技术,更使得人类感知信息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通信技术和传感技术的密切结合,我们可以预知:遥感技术将会在农田水利、地质勘探、气象预报、海洋开发、环境监测、地图测绘、土地利用调查、灾害性天气、森林防火,尤其是在地质找矿、森林和土地利用调查、气象预报、地下室和地热调查、地震研究、水利建设、铁路选线、工程地质以及城市规划与建设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总结

人类社会即将全面进入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在发展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越来越不可忽视的作用。如果按照当今信息技术发展的大趋势,可以预测信息技术会向着更适用于人类需求的方向发展,而在技术方面则是向着功能更为强大、作业更为高效率的方向改善。信息技术由人类创造,并将最终服务于全人类,只有顺随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不断满足人类的生存需求,信息技术才能实现永久性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朝晖,刘俊起,徐勤建.GPU并行计算技术分析与应用[J].信息技术,2009(11)

[2]赵改善.我们需要多大和多快的计算机[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4(01)

论电信网络交换技术的发展及趋势 篇7

1 电信网络交换技术发展历程

当今社会正处于第三次科技革命之中, 各种新型技术层出不穷。电信网络已经逐渐向IP化、智能化、移动化、广泛化迈进。电信网络交换技术, 作为电信网络发展的关键技术, 也经历了三次技术革命的推动, 其技术变革主要有四个阶段, 分别是:电路交换技术、报文交换技术、分组交换技术和ATM技术。

1.1 电路交换技术

这是电信网络交换技术的探索时期, 这一阶段人们采用的技术主要是电路交换技术。该技术从1877年就该是被人们应用, 在早期的人工电话交换机以及几十年前的数字程控交换机都是用这种技术。其主要技术原理是通过一条物理连接线路把通信双方进行远程连接, 单线传输各种信息, 没有其他设备的干扰。该技术的优点在于对信息的延时较少, 能够有效的保证信息传输质量。但是这种技术也有缺点, 就是通讯线路只能点对点通讯, 利用率低下, 而且建立连接和准备的时间比较长。

1.2 报文交换技术

在早期的电信网络, 主要以公共电报网络为主, 发展到今天, 公用电报网络已经完成其历史使命, 退出了历史舞台。从上世纪七十年开始到八十年代末期, 报文交换技术成为电信网络交换技术的主体。直到今天还有某些领域依旧在使用这种技术的原理, 比如电子邮件。他的主要原理是通过“存储-发送”的方式来进行数据交换, 通过这种难过交换方式, 用户之间不需要建立直接的通讯联系, 而是通过存储器进行二次数据传输, 具有延时功能。这种交换模式实现了不同速率、不同终端的用户之间进行数据交换的可能。拥有多端口服务功能, 实现了优先级服务。但是这种通讯转换方式也占用了大量的内存空间, 因此服务费用较高。

1.3 分组交换技术

上世纪80年代末到二十一世纪初期, 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以及电信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电信网络交换技术也进入的第三个阶段, 那就是分组交换技术。当时电信企业的发展大都是采用了这一交换模式。分组交换技术在报文交换技术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改进。对出错率、存储管理等功能进行了简化。

1.4 ATM技术

在分组交换技术出现之后的一段时间, ATM技术也被开发出来。其基本工作原理是把信元作为传输交换的基本工作单位, 固定长度和分组, 没有重复的周期。自动交换和分组, 具有网络延时少, 传输速度快的优点。但是ATM技术由于其功能全面, 导致其技术含量高, 设备费用昂贵, 难以进行大规模的普及和市场推广, 在新一代网络交换技术的冲击之下, 它的优势变得十分微弱。

2 电信网络交换技术发展趋势

随着新兴技术的不断涌入, 以软交换技术和NGN技术为主的新型电信网络交换技术已经成为科技发展的主要方向。

2.1 软交换技术全面发展

软交换技术是一种新型的通讯控制技术, 以该技术为主要核心发展起来的呼叫控制设备成为未来电信发展的重点。该技术实现了将结构分层、分组传输、多端传输融为一体的目标, 成功分离了业务与控制、接入与承载, 统一了网络设备之间的端口和标准化协议, 还可以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语音、文字、图像传输。基于软交换技术的电信网络交换技术, 可以快速实现当前的电信网络升级, 提升电信企业的业务能力, 降低成本和市场价格, 提高人们的使用质量。同时。软交换技术还可以实现当前宽带系统用户向IMS系统的转换。

2.2 NGN技术以及IMS技术不断更新

NGN是一种可以提供电信业务、多功能宽带业务, 具有QOS质量保证的传输交换技术。此外, NGN业务还支持各种相关的商业服务以及移动业务。今天的NGN业务主要以软交换技术为基础, 为其提供网络融合功能。

IMS技术, 被誉为下一代网络交换的核心技术, 其出现解决了移动与固网的融合, 为客户提供更为方便的语音和多媒体服务, 与软交换技术相比, IMS技术更为灵活多样。所以, 以NGN技术和IMS技术为主的电信网络交换技术成为未来全面提升电信服务的主要技术模式。

3 总结

综上所述,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的综合国力稳定提高, 人民对电信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电信企业也将比以往面对更多的技术和市场挑战。对此, 电信企业的管理层要不断加强对电信网络交换技术的研发力度, 加强电信网络交换技术的更新换代和升级, 提高效率, 促进电信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摘要:电信企业所开发的各种产品和业务, 都是建立在稳定的电信网络以及交换技术基础上, 所以, 加强对网络技术和网络交换技术的开发, 成为电信企业未来不断前进的重要战略目标。从20世纪初, 电信企业开始全面建立电信网络, 不断推动网络交换技术的发展。作者根据多年工作经验, 对从电信网络交换技术的发展内容入手, 对电信网络交换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电信企业,网络交换,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韩宁娟.电信网络交换技术的发展及趋势[J].山西焦煤科技, 2010 (06) .

[2]漆丹.电信网络交换技术的发展及向NGN的演进[J].电信快报, 2010 (05) .

[3]吴建平.下一代互联网体系结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J].中兴通讯技术, 2011 (02) .

浅谈程控交换机技术发展与趋势 篇8

1 程控交换机的结构特点

程控交换机 (PBX) , 全名为存储过程控制交换机, 也称数字程控交换机或程控数字交换机, 是集成电路技术、通信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综合密集型电子系统工程;它实质是是通过程序控制语音信号及各种辅助信号交换和传递的机器;主要由硬件与软件 (庞大、复杂、类型多) 两大系统构成[1], 以下将简要概述程控交换机的基本结构特点。

1.1 管理通信模块

管理通信模块 (AM/CM) 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 通信控制模块, 为模块间通信的核心用于实现多个HDLC通道的HDLC信令链路交换, 同时与其它模块单板相连, 实现各模块之间的信令交换。 (2) 中央处理模块 (C PM) 。CPM到CC M有HDLC链路, 再通过CCM到各模块的HDLC链路来控制各模块的工作;它完成系统全局数据的存储和处理, 并负责对管理通信模块中的单板管理。 (3) 中央交换网 (CNET) 。它为一个大型交换网, 为三级结构, 即中心交换网板CNU (中间级) 和边缘交换网板SNU (输入输出级) ;它包括交换网通信控制板 (NCC) , 用于控制本模块单板与其它模块的通信;总线驱动板 (BDR) , 主要功能是进行总线驱动, 增强NCC总线驱动能力;此外还有总线交换网板 (CNU) 、边缘交换网板 (SNU) , 共五个组成部分。 (4) 后台管理模块 (BAM) 。它以LAN的形式将维护台、特服台、计费台、服务器等组成后台终端系统, 由一台装有专用软件的计算机终端构成, 通过HDLC链路与AM/CM通信。 (5) 此外, 管理通信模块还包括:同步定时系统 (STM) 。它和AMP板通过串口线直接连接, 接受AMP的控制;业务线路接口模块 (LIM) 。它主要实现中心模块与其它网络设备相连, 即通过完成业务数据与信令数据的复核和分解, 提供传输线路驱动接口来实现。

1.2 交换网络模块 (SM)

交换网络的基本功能是通过控制部分的接续命令, 并用户的呼叫要求, 建立主叫与被叫用户间的连接通路。SM, 由主控单元通过接口单元配上不同的外围接口电路, 从而形成不同的交换模块, 实现不同的业务功能;所以SM主要由主控单元与接口单元两部分组成。

1.3 外围电路模块

此类模块包括两部分: (1) 用户电路。由于数字交换网络交换的是数字语音信号, 所以用户电话是用户线和交换网路或其他电路 (如扫描电路) 之间不可缺少的接口。这部分有着过压保护、馈电、单路编译码器、振铃、混合电路、监视、及测试七大功能。用户一般用集成的电路实现, 而使用模拟交换机的用户电路, 七大功能中只有编译码器不一样。 (2) 中继电路。中继器一般包括信号互换电路、用户线信号电路、保护电路及隔离电路等组成;它为中继线与交换网络以及控制系统间的接口电路, 传输的信号有语音信号与各种局间信号。

2 程控交换机的技术发展与趋势

近年来, 程控交换机在控制方式、程度软件、话路网以及接入业务等方面一直处于快速发展状态。例如, 当前的程控交换机设备, 随着软、硬模块化的发展, 已可接入各类N-ISDN (窄带综合业务数字网) 设备;可以综合处理各类终端的图像、数据、传真等多媒体业务, 而不是只能接受普通模拟电话业务[2]。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尤其是通信系统将对程控交换设备提出稳定可靠、实时性强、调度功能完善、维护方便、接续速度快、畅通无阻等更高的要求, 本文为将来的工作以下将就探讨近年来程控交换机的技术发展与趋势, 为将来的工作奠定技术的理论知识基础。

2.1 从分类角度分析P B X技术的发展

如按控制方式分有存储程序控制与布线逻辑控制这两种类型[3], 前者, 或简称为程控交换机, 通常属于全电子型, 它是将用户的信息和交换机的控制, 维护管理功能预先变成程序存储到计算机的存储器内;后者, 虽然在器件与技术这两方面上取得不错的进步, 但它只是机电式向电子式演变历程中的过渡性产物, 这是由于其基本继承与保留了纵横制交换机布控方式缺乏灵活性、体积大且业务与维护功能低的弊端。此外, 程控交换机按信息传送方式, 可分为模拟交换机和数字交换机。此类交换机当前主要应用于小容量模拟用户交换机, 用户电路简单, 不需要话音的模数转换 (编解码) , 成本低。

2.2 从社会需求角度分析P B X技术的发展

近年来研发设计的无线PBX系统, 满足诸如旅游公司、中小型集团公司、厂矿小企业职工, 尤其是偏远地区的这样的特殊用户群体的需求, 它将程控交换技术与移动通信技术相结合, 增加了与外线之间的接口, 主要是通过单片机控制各部分功能模块来实现其功能[4], 使得多个用户可同时与外界通信, 满足固定电话业务与移动通信业务的需要, 给用户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整体上, 它增加的无线接口, 除了能实现普通语音通信的功能, 还能通过利用移动运营商的GSM CDMA网络, 在插入普通的SIM卡后, 实现的无线接入, 即与移动业务相结合, 从而也绑定实现短信群发、手机, 手机短号、集团彩铃等等移动特色功能。此外, 随着IP技术发展和越来越成熟, IPPBX技术早已成为VoIP (Voice over IP) 领域内的一个研究热点, 研究及应用表明, 它实现了将企业话音网络迁移到IP网络[5]。IPPBX最突出的是以开放的VoIP技术为基础, 实现PBX数据通信与语音服务这两大功能;它可谓是基于IP网络的设备提供了完整的PBX功能。此外, PBX设备能够以终端的方式加入IP PBX系统, 即IP PBX系统兼容现有的PBX系统。

3 结语

综上所述, 当前的程控交换机程控数字交换机体积小、容量大、处理速度快、灵活性强, 且与数字传输相结合, 已能构成综合业务数字网, 实现电话交换、数据、图像通信、传真等的交换, 利于建设智能网、利于改变交换机功能, 为用户提供多类型、方便的电话服务。此外,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 程控交换机技术将朝着更实用、更可靠、更易维护等方向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单垚飞.数字程控交换机基本原理[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1 (7) .

[2]周鸣一, 程文清, 赵建立.基于神经网络的程控交换机故障诊断方法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1 (25) .

[3]马红艳.数字程控交换机的构成及分类[J].科学之友, 2011 (22) .

[4]李莉.基于P89C669的无线PBX系统设计[J].现代电子技术, 2010 (17) .

高中信息技术发展趋势 篇9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竞争正愈演愈烈,世界各国已陆续将信息技术纳入到中小学教育体系中并加以高度重视,我国也不例外。高中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教育阶段,其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自然更为重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和普及,有关高中信息技术的课程改革也势在必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要往哪个方向发展,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学习方式等诸多环节应当如何改革,已成为一个不得不加以深入探讨和思考的问题。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开展的重要作用

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不是单纯性的信息技术教育,也不是以研究开发信息技术为目的的科研教育。而是高中阶段素质教育的关键构成内容,其教育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一,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是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已经普遍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样,信息技术在高中教育中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在高中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对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为教育的健康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推动了高中教育的长远发展。

第二,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高中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已应用于高中各学科教学当中,信息技术教育是所有教师的任务,而不仅仅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师的工作。信息技术课程是高中学生必修的课程,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

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

1.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是一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其根本要求是强化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同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和发展性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坚持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愿望。这样的目标要想得到实现,其突破点就是要对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加以转变,集中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首先,“要我学”的模式将会彻底被“我要学”替代。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要结合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同时紧密联系学生的具体特点来选取使用对应的教学方法,其目的在于让教学氛围更加轻松与和谐。这样学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下,对于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大提升,加上精心设计的课堂练习及教学过程,学生在课堂中就能够得到尽可能多地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以及自主探索的机会,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积极表达看法和意见,让学习在自主的过程中进行并完成。

其次,“学信息”将会被“用信息”所替代,这也就是通常意义下所说的学以致用。其要求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的正确并积极地引导,让学生逐步学会对所学信息技术知识的实际应用,尝试把课本的知识迁移到生活实际当中。

最后,“权威教学”的模式将会被“合作学习”所代替。素质教育的推进,必然要求教师走下讲台,走到学生当中去,和学生一起探讨相关信息技术方面的学习问题,教师在课堂上不再代表特权,而是和学生处在平等的位置,让教师充分体验换位思考,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加有效地学和老师更加有效地教。

2. 教师教学方法的转变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形式纷繁、多种多样,但是在一堂信息技术课上,如何选取最有效、最合理的教学方式或者选择哪几种方法结合使用,都要根据教学对象、内容以及教师实际的认知情况来决定,但是最终衡量选择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能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处在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在同一节课内容的学习上都能够有所收获。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技能和知识的传授必须以围绕典型任务的完成为中心,让学生能够在实践过程中学习到相关的内容。今后一段时间内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更多的具备较强实践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将会被广泛地使用。如在一些操作性和过程性的知识教学中,会大量使用分层次教学法、探究性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模块是教授学生有关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传输交流、总结管理,而在讲授相关信息的概念和发展情况,或者抽象内容的时候,可以使用演示实践法、成果展示法等方法;在进行一些较难理解的难点问题教学时,可以穿插使用比喻法、比较法等教学方法。

3. 教学组织形式的转变

由于信息技术有着发展迅速的特点,因此在同一个班级里的不同学生会因家庭条件的差异,而使信息技术的基础及信息技术的水平有很大的差异,并且这样的差异往往比其他学科中存在的差异来得更大。传统的班级制授课形式未必适应未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因为这必然会带来一些学生“吃不饱”,而还有一些学生“太吃力”。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当结合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自身特点,在每节课中尝试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来开展教学,比如可以将个别化指导、小组学习、班级授课三种方式运用到同一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对学生在事先实施分组,把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到不同的小组中,每组设立一个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生为组长。在课堂开始阶段,采用班级授课的传统模式,主要是讲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框架;然后进行小组学习的环节,每小组的组长负责本组学习纪律并组织开展学习讨论,小组内的问题通过小组交流解决处理。其中结合个别化指导教学方式,教师可以针对个别需要单独指导的学生进行单一地针对性教学。这样的方式应该更多地出现在今后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以弥补单一教学组织形式的不足,更好地体现不同教学方法的各自优势。

4. 评价方式的转变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评价是非常重要的,新课程改革大纲中提倡适用多种评价形式来更好地推动教与学双方面的进步。其中,特别要重视对于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两者之间的结合,以此来更好地检验学习的实际效果,强化教与学过程的体验,优化学习和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实施互相评价,这种评价方法将会得到逐步地普及运用,因为互相评价的方式充分利用了高中阶段学生表现欲强烈、好奇心较强的特点,可以非常好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他们的内驱力,让学生的思维活跃性得到培养和提升。与此同时,学生在进行互相评价的过程当中,可以潜移默化地学习和吸收对方的优点与长处,并在发现和纠正对方缺点和不足的过程中,让其成为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前车之鉴和有益的教训经验。学生在用同龄人熟悉的方式和言语进行互相评论时,也相对更容易得到互相的理解,只要引导学生把握好评价过程,使大体方法正确,就能够成为一种一举两得的课程评价形式。

5. 第二课堂将会得到更好地发展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大多数时间的教学都集中在机房进行,学生一对一地面对电脑进行听讲和操作练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要么专心地看着教师演示制作好的教学课件,要么低头在电脑上进行操作实践练习,很少有人会注意在自己的笔记本上记录一些课堂上的注意事项和知识要点,因此想让学生走出课堂之后对所学知识以及操作技巧等进行总结和归纳几乎是不可能的。目前在传统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第二课堂几乎处在空白状态。首先是没时间,大部分高中生的课后时间都被高考科目的作业任务填满,作为非高考科目的信息技术课学生是没有时间看的;其次由于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目,往往老师教授的操作和实践方法与书本上都有一些差别,因此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急需第二课堂的。有很多教学研究经验证明,网络平台作为信息技术教学实践的第二课堂有很多可取之处,未来应该能够得到更大的普及运用,比如博客、微信平台等。

结束语

高中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非常强的课程,在现代社会竞争的大形势下,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每一名学生毕业后走入社会所必须具备的技能之一,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过程中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就目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而言,推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把握好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未来的发展方向,直接关系到我国信息技术水平的全面提升。为了有效应对未来人才的需求以及信息技术学科瞬息万变的发展,必须从学习方式、教学方法、课堂组织形式、课堂评价方式、第二课堂开展等诸多方面做出及时正确的转变,方能不断推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整体水平的提升,进而更好地提升全民族的信息技术水平,培养出更多具有创造素质的信息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徐福荫.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4,(2).

[2]万斌.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与实践探究[J].电子制作,2015,(4).

[3]刘向永.解读《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2014,(3).

[4]李伟保.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J].科教文汇,2015,(9).

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发展趋势 篇10

关键词:需求,信息,物流

随着高频度、小批量配送的专业物流需求增多, 大型物流企业的集约化、协同化和全球化发展, 传统物流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发展需要, 现代通信、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变以满足新的物流需求提供了可能, 也为现代物流提供了技术基础和保障手段, 通过广泛深入的应用信息技术、及时准确地

造成这种情况, 即某个资质高、技术好、重视工程质量的投标人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招标文件的实质性要求, 但其报价超过招标控制价, 该投标人最终放弃竞标。而资质低的投标人可能隐藏自己的信息来低价抢标, 这就可能使得招标人进行逆向选择, 使得劣质投标人驱逐优质投标人。一旦劣质投标人中标, 它相对于业主有信息优势, 规范中的4.2.1条只是规定“招标控制价超过批准的概算时, 招标人应将其报原概算审批部门审核”, 而并没有要求所有的招标控制价在公布之前都必须报概算审批部门审核, 缺少必要的监督和审核。根据“08规范”的4.2.2条规定, “招标控制价应由具备能力的招标人, 或受其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工程造价咨询人编制。”这就可能出现一个问题:招标人不管是自己编制招标控制价, 或者其委托工程造价咨询人编制时, 都有可能为了降低投资而故意压低报价。虽然“08规范”第4.2.9条规定“投标人经复核认为招标人公布的招标控制价未按照本规范的规定进行编制的, 应在开标前5天向招投标监督机构或 (和) 工程造价管理机构投诉”, 却没有做出对确实未按规定编制招标控制价的单位和个人追究责任或进行处罚的规定。这会使得业主有意或无意地压低

□文/王晓霞孟令全

掌握物流过程的动态信息、调动各地物流网点、构筑一体化物流网络、节省时间和费用、将空载率压缩到最低限度、提供优质物流和保障服务, 以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物流需求的变化推动物流企业信息技术应用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深入发展, 物流需求也更多样化和个性化, 对物流的服务要

招标控制价的行为更加有恃无恐。就算认为招标控制价未按规范编制, 多数投标人的选择不是投诉而是放弃竞标。如果由于招标人压低招标控制价使得参与的投标人少于3家, 就会导致流标, 业主不得不修改招标控制价, 进行第二次招标, 这又将影响招标的效率。或者某些投标人没有意识到招标控制价过低, 或者是即便意识到了, 但是为了中标还是故意迎合招标控制价, 不顾成本地降低报价, 期望先中标再说。签订合同之后, 再想出各种办法, 甚至降低工程质量来弥补利润的损失, 或者干脆停工, 最终影响工程质量和工期。这对建筑市场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3、公布招标控制价为“围标”和“串标”创造了条件。公布了招标控制价, 投标人就有了报价的目标, 如果投标人之间相互串通, 约定一家中标单位或者采用轮流坐庄的形式, 就能使中标单位达到较高的预期利润。在以往有标底招标时, 往往对预算报价进行一定幅度的下调, 而招标控制价是不准上浮和下调的, 所以招标控制价很可能高于以往的标底。在以往有标底招标的过程中, 投标人串标的结果是使得内定的中标人以与标底最接近的报价中标。在公布招标控制价的招标过程中, 即便是采用综合评估法评标, 由于投标报价求也将更加专业, 需求变化将推动物流企业更广泛、更深入地应用信息技术。物流需求将更强调即时性。顾客需要随时了解商品情况、地理位置、运输状态等即时信息, 制造商正逐渐向按需生产和零库存过渡, 大型的零售商每天进库和出售的商品繁多, 需要高效清点、无缝对接, 这些都要求企业必须利用诸如条码、射频技术、计算机、网络等多种信息与通信技术来实

的权重一般都占到60%左右, 投标报价仍然是决定中标与否的关键, 采用经评审的最低报价法评标时更是如此。这样, 在公布招标控制价情况下的围标串标会导致中标人以接近招标控制价的报价中标, 对招标人造成的损失比在有标底招标时造成的损失还要大。

综上, 招标控制价编制的准确性和合理性是避免上述问题的关键。这就需要招标控制的编制人员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加强对影响造价的各种因素的了解。还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加强对招标控制价的监督和审核, 出台更加健全的建筑法规, 培育更加发达规范的建筑市场, 才能使招标控制价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尹贻林, 周金娥.新清单计价规范招标控制价的有关问题分析[J].技术经济,

[2]苏金霞, 刘志杰.刍议工程招标中拦标价的设立[J].价值工程, 2008.3.

[3]陈明松, 罗姝婧.对清单项目招标中公开“拦标价“做法的质疑[J].价值工程,

现, 信息化是唯一选择, 也是运作的关键。企业物流自给的模式将改观, 第三方综合物流需求将增大。目前, 企业的自有物流占整个市场规模的70%~80%左右;工业企业中, 36%和46%的原材料物流由企业自身和供应方企业承担, 而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的仅有18%, 这种自办物流方式, 设施利用率低、成本高, 而且设施落后, 达不到客户需求的特定要求, 形不成一体化的综合物流, 也越来越不能满足企业专业化需求, 更多的企业将改变自办物流的模式, 将物流委托给更为专业的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要满足这些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必须加大信息技术的应用, 通过信息化和自动化解决供给问题, 为企业个性化的服务要求提供专业化服务。

二、RFID产品将在物流业得到广泛应用

随着RFID技术不断成熟、应用成本 (单品价格、实施费用等) 逐步降低以及在国内物流企业应用案例的增多, RFID技术对物流企业业务处理效率的提升价值将日益凸显, 利用RFID技术实现货物供应链实时监控, 保证库存高可见性, 使得企业不需要在业务起步时就拥有强大的条形码系统。凭借RFID无光电应用特性, 支持更多的自动读取, 在缩减制造及分拨方面人员成本的同时保证高准确性。RFID提供对供应链资产的实时监控并通过电子标签操作人员了解产品的详细信息, 这将为改进决策、加快处理问题的速度打下坚实的基础。近年来, RFID的成本已经大幅下降, 加之RFID无论在可靠性、避免污染、可见性、读取速度和空间方向性上都比现在的条形码具有优势, RFID在未来将成为物流企业广泛应用的信息技术之一。

三、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物流企业加快信息技术应用

物流市场的激烈竞争迫使企业不断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物流质量, 信息技术是实现高效率、低成本和高质量物流的重要手段。国际大型物流企业陆续抢滩中国市场, 将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市场竞争。跨国公司先进的技术和管理, 尤其是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将迫使企业不得不加快信息化步伐, 通过信息技术的广泛深入应用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区域内众多的中小物流企业经过激烈的市场竞争, 必将脱颖而出一批有实力、有前途的企业来, 竞争使得它们获得优势, 积累了资本, 扩充了实力, 具备进一步深入推广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条件。

四、信息技术在物流业的应用环境更宽松、条件更成熟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各级政府也制定相应政策支持信息技术在物流业中的应用和推广, 鼓励物流技术的创新发展。例如, 国家和各省都积极推动建立公共软件开发和行业性软件测试平台, 促进行业大型应用软件系统开发与推广, 组织高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等科研机构实施科技攻关, 推动公共技术开发平台建设, 引导产学研联合研制技术标准, 促进标准建设。国家还专门成立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下设物流作业、托盘、第三方物流服务和物流管理分技术委员会, 以促进物流企业信息化。大力推动物流园区间的信息化整合, 列出专项资金支持园区内的物流企业信息化、标准化以及电子商务建设, 推动省区市公路货运配载系统的应用, 逐步向物流信息平台过渡。国家各项“金”字工程建设不断深入, 将为物流信息化提供更为宽松的环境, 提供更坚实的信息化基础条件, 起到更强的支撑作用。

五、信息技术的应用将更紧密地结合物流企业管控模式

物流企业管控模式和运作流程的差异客观上决定了没有适用于所有企业的标准化应用模块, 简单机械地照搬其他企业信息应用系统注定了信息化的失败, 信息技术在物流企业的应用将更紧密地结合企业管控模式, 更加关注企业个性化的技术需求, 技术应用紧紧围绕企业独特的业务流程展开。信息系统的开发将更加强调物流企业技术应用需求的实现, 物流企业和信息技术提供方共同全程参与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改变前期侧重软硬件建设, 以技术为先导的应用模式, “量体裁衣”式的信息化建设思路将被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所采用, 真正做到信息技术的应用有效支撑物流企业的业务运营。

六、第三方系统的信息集成建设将拓展客户服务领域

现阶段, 我国物流企业与国外企业竞争的关键在于“客户服务”, 而服务的及时性与全面性将直接关系到一个企业的竞争实力。在客户服务要求逐步细化的今天, 拓展客户服务领域, 提高客户服务效率将是各企业发展中的重点。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发展, 客户要求物流企业能够提供及时、准确的物流信息, 以跟踪了解货物实时的物流状态。因此, 必须打破原有的封闭式物流系统架构, 对客户提供实时的信息交换接口, 为客户提供网上查询服务以及邮件、手机短信等多种形式的服务, 客户可以通过物流系统, 获得从货物起运开始的准确货物到达时间、到达位置等信息。实现与客户系统间的信息集成 (如物流企业的WMS系统与生产企业的SCM系统, 物流企业的TMS系统与分销企业的DRP系统等) , 通过系统间的信息及时传递, 加强企业与客户联系的紧密性, 以完善、及时的信息服务提高企业竞争实力。

七、结束语

随着国民经济加速发展, 物流业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的重要性日益提高, 市场化竞争越来越激烈, 物流企业实力不断提高, 物流企业信息化意识必然不断提高, 信息化投入不断加大, 信息技术将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上得到物流业的应用和推广, 也将极大提高物流的效率, 提升服务质量, 降低物流成本, 助推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牟春燕.第三方物流信息技术应用研究[J].现代物流, 2006.6.

[2]袁丽英, 张洪明.电子商务下的物流信息技术[J].商场现代化, 2008.4.

[3]张教赟.浅谈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综合管理, 2009.1.

试论土木工程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篇11

关键词 土木工程信息技术 发展历程 未来发展

中图分类号:S969.1 文献标识码:A

土木工程发展到今天,已不仅仅是一门普通的建筑类学科,已成为一门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艺术。在现代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进步中,土木工程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近几年,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正在蓬勃发展,信息时代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代名词,同样,现代的土木工程技术,也逐渐融合着信息技术,改变着整个建筑行业。

1概述土木工程信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给传统行业正在带来不同的惊喜与体验,对于土木工程技术而言,也不例外,土木工程信息化的实现给建筑行业带来了巨大的飞跃。土木工程包括建造各种各样的工程设施,其根本的目的即是有效的解决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和安全性问题,保证建筑设施若遇到外界环境和人为的破坏时,可以保证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抵抗力,而这一点的实现,则需要通过土木工程技术的改革与创新。

通过计算机或者互联网的现代化科学技术,进行施工建设即是土木工程的信息化。其中包括卫星定位技术,例如:GPRS、RS、GIS等;绘图技术,例如:CAD、CAE、PDM、ERP等;电子商务技术,例如:OA、ERP等。

合理的将土木工程信息技术运用于土木工程实施的整个过程:(1)在进行土木工程的实地勘测和设计绘图时,可以利用上述的卫星定位技术,进行施工现场的精确勘测;(2)在对建筑结构进行设计和分析时,通过土木工程信息技术,可以通过模拟的分析,优化建筑结构,同时还可以进行强度的评估等;(3)土木工程信息技术不仅仅可以指导于具体的施工操作,也可以进行施工管理,例如施工安排、物流监控等等。

2土木工程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

土木工程整体可以分为三大阶段:古代土木工程阶段、近代土木工程阶段和现代化发展阶段,这一过程中,土木工程技术不断地进行完善和发展。

在20世纪50至70年代,土木工程信息属于科学计算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属于初级发展阶段,其主流的计算工具即是大型机,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辅助绘图和有限元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计算的效率,快速加工、完成手算无法解决的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左右,土木工程信息技术属于专业软件阶段,主流的计算工具为电脑,人工智能逐渐走入人们的视线,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同时,人机交护界面和仿真等方向的研究开始成为主流研究。一定程度的实现了模拟现实世界,通过计算机的辅助设计可以实现优化方案,同时,可以实现对智能信息的加工和存储等;在21世纪之后,属于土木工程信息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此时土木工程信息技术已经取得了很大程度的突破和发展,这一阶段主流的计算工具是与网络相联的瘦客户机和嵌入式系统,主要研究软件系统、嵌入式系统和网络等方面。可实现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和施用,以完成土木工程信息技术的全套解决方案。

3试析土木工程信息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土木工程信息技术综合了各类学科,包括计算机技术、现代工程学、商业管理等等。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土木工程信息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 信息化的时代,土木工程也逐渐面向互联网的数据库和管理系统的研发,这些平台抽象数据模型的定义和模拟环境下,在可以很好的支持多用户并发I/O状态的数据管理,也可以很好地支持异构数据库的有效性检验和更高级的存储和查询等等。

(2) 计算机辅助工程,即CAE,是指通过计算机,对复杂工程和产品的力学性能进行辅助性的求解,同时优化其结构性能。该项技术在不断地发展、进步,其功能和计算的精确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计算机辅助工程贯穿于整个土木工程设计建设的过程中,包括材料的分析、对建筑结构进行仿真、设计整个结构布局等等,同时,也要具备集成化特点和专业特点。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还在不断发展中,大容量存储、数据的压缩和图像的处理都会在土木工程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3) 通过相应的软件,在计算机中创建目标产品的三维模型,在交互设计软件设定对应的交互程序,用户通过鼠标等设备,可以进行人机的交互,这即是新兴的三维交互技术。通过三维交互技术,可以更加直观、形象的展现目标建筑物的结构特点,尤其是在细节方面,可以进行更好地优化与改进。把物理资源转变为逻辑上可以管理的资源,即实现了虚拟化,可以打破物理结构之间的壁垒。在进行土木工程的图形分析时,使用虚拟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图形处理的效率。

4结束语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土木工程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意想不到的飞跃,对于我国目前的发展现状,土木工程信息技术更是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我们也可以确信,我国的土木工程信息技术也将向更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不断完善与创新。通过本文对土木工程信息技术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的简要分析,希望可以对该方向的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杨敏,肖珂.试论土木工程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1:1346-1351.

[2] 吴建明,于玲.土木工程信息技术的发展动态研究[J].森林工程,2012,01:23-24+27.

信息交换技术发展趋势 篇12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使得国内的电子信息技术也随之取得明显的进展。主要内容包括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计算机语言、游戏开发、电子光纤技术等, 扩展的范围甚广。但国内的电子信息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友好的解决, 那么必将影响国内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改变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1 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性

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指标就是看这个国家的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如何, 在竞争中, 我们为荣誉而竞争奋斗, 因为我们想超前国家, 超前世界, 夺回属于我们自己的荣耀。所以在现阶段的社会, 国际经济的发展为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好的平台, 必定使电子信息技术在发展的仕途中不断更新。

电子数据交换 (EDI) 是电子信息技术产品的一种电子技术, 无需人工干预, 这种技术可以实现直接获取另一台计算机相关信息, 并从一台计算机通过网络系统进行数据交换。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必将在未来的中国的电子信息技术各个领域中逐个实现, 所以发展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是很有必要的, 同时对国内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促进科技实力和社会发展需求, 有利带动了电子信息技术在市场上的经济发展。一个多层次和多元化的方向, 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发展, 为其提供更好的硬件保护。因此, 无论是在现阶段的社会, 还是在未来的社会中, 中国的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应引起广大群体高度重视, 尤其是高端科技人员。

2 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技术人员严重不足

近年来, 中国的电子信息技术得不到好的发展, 主要是因为缺乏电子信息技术方面的相关技术人员, 致使国内的电子信息技术跟不上国际节奏。虽然国内大多数高校都成立了一个与电子信息技术相关的课程, 但学生们所学的东西还是缺乏专业性, 学生们所能完成的工作仅限于他们自己的能力范围, 不能正面在电子信息技术市场上开拓创新。或者只是学校负责单方面的辅导, 涉及知识的相关领域不广。

中国国内学校也有许多优秀人才, 但是属于复合型人才的学生就极少了, 正是因为这方面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国内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同时, 国内专业的电子信息技术的高端科技人才也是罕见的, 同样也制约着国内的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

2.2 环境资源缺乏

目前, 国内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 也受着环境资源的约束。主要是在电子和信息技术产业的领域里, 除了有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 还有企业对电子信息技术相关知识进行剽窃, 及其他恶性竞争现象。这严重影响着中国电子信息技术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无论是在国内企业市场, 还是在国际社会, 都极大地影响来了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竞争力。因此, 合理的分析在领域中的所有不公平现象, 不但能使中国的电子信息技术获得更好的发展, 在国际社会的竞争中还能脱颖而出, 加大了提升中国电子信息的领域。

2.3 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结构合理性欠缺

由于中国电子信息技术生活的时间不长, 在领域各方面都有不合理的市场结构。就目前国内情况看, 电子信息技术在各种工业结构领域中, 也有一套不合理的结构, 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国内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了使电子信息技术领域能够获得更长远的发展, 目前只有将国内电子信息技术从不合理的结构转换为合理的结构。以此寻找国内高端的, 数一数二的电子信息技术, 尽管不能与发达国家相提并论, 那是因为中国的电子信息技术还不优化。

3 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未来趋势

3.1 多媒体化及智能化

计算机技术, 多媒体, 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中国的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方向。网络计算, 移动计算, 并行计算, 计算机技术已经开始向多媒体,

中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是, 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智能化技术等有方向性的发展, 多个已经开始始向多媒体发展, 并且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正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此外, 多媒体电子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也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帮助, 使电子信息技术逐步迈向智能化房展, 成功突破了模糊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及神经元技术等。利用视觉、听觉感知智能机器人的功能, 裁定是否实际, 是否适用。

3.2 屏显技术及平板化

体现中国移动通信技术快速发展的主要缘由有全屏 (智能) 手机和平板电脑、大屏幕电子产品, 同时也证明了中国的电子信息技术在不断发展, 它们不仅为广大群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 同时也预示了中国的电子信息技术的大屏幕显示与扁平方向的向前发展趋势。因此, 大屏幕的电子产品和平板产品在电子信息领域中引导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3.3 规模化及个性化

如果中国的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不具备一个特定的规模, 那么它将难以继续存在于向前趋势的发展, 那么该如何谈与其他国家的竞争呢?国内存有一些跨国电子信息技术产品, 无论从质量或屈服点来进行分析, 都能体现它已经呈上升的趋势, 并在国内有一个非常满意的经济效益。所以中国的电子信息技术, 如果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 可不断扩大生产规模。随着人们对电子产品需求量的增加, 中国的电子信息技术将会呈现出规模化, 个性化的发展趋势。

总之, 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是很有必要性的, 尽管目前中国的电子信息技术在发展过程中, 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但也有足够大的发展空间, 让我们去改变它。必须对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进行正确的分析, 并把握其在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的合理化分析, 并制定具体的解决方案, 促使电子信息技术有效发展。因此, 中国的电子信息技术在正确的轨道上正常的运行, 可为中国技术领域的良性发展发挥重要的经济作用。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目前人们的生活服务已经导入各种不一样的电子商品, 它们不仅给信息时代的人们带来了方便, 还促进来人类社会进步。有如此甚好的发展, 与经济的发展离不开, 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 产品功能的不断完善, 使人们又向前迈了一大步。本文针对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 及电子信息技术在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 进一步分析中国未来的电子信息技术市场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电子信息技术,问题,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张莉.浅谈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7, 3

[2]张成名.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现存问题及发展趋势探讨[J].大庆师范学院, 2011, 5

上一篇:小学英语快乐教学法下一篇:女性膀胱颈部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