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交换机技术

2024-11-25

软交换机技术(精选12篇)

软交换机技术 篇1

1、引言

随着通信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人们对于宽带及业务的要求也在迅速增长, 为了向用户提供更加灵活、多样的现有业务和新增业务, 提供给用户更加个性化的服务, 提出了下一代网络的概念, 且目前各大电信运营商已开始着手进行下一代通信网络的实验。软交换技术又是下一代通信网络解决方案中的焦点之一, 已成为近年来业界讨论的热点话题。

2、软交换的概念

软交换又称为呼叫A G E N T、呼叫服务器或媒体网关控制。其最基本的特点和最重要的贡献就是把呼叫控制功能从媒体网关中分离出来, 通过服务器或网元上的软件实现基本呼叫控制功能, 包括呼叫选路、管理控制、连接控制 (建立会话、拆除会话) 、信令互通 (如从7号信令到IP信令) 等。这种分离为控制、交换和软件可编程功能建立分离的平面, 使业务提供者可以自由地将传输业务与控制协议结合起来, 实现业务转移。这一分离同时意味着呼叫控制和媒体网关之间的开放和标准化, 为网络走向开放和可编程创造了条件和基础。

3、软交换的发展与应用

3.1 软交换网络架构的发展

尽管软交换的网络架构并没有形成一整套的国际标准, 但是在软交换技术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相对统一的网络架构, 这个网络架构中主要包括软交换机、媒体网关、信令网关、媒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等设备。软交换的架构应该说是非常成熟和稳定的, 但是随着业务的发展以及对服务质量增长的需求, 人们对这个构架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 引入业务接入控制设备就是变化之一。

在原有的软交换架构下, 用户之间的媒体流建立是不受控的, 通信双方以及用户与核心交换设备之间相互暴露IP地址, 这就可能导致非法攻击、盗用带宽以及非法建立连接等一系列问题。业务接入控制设备 (SAC) 主要部署于软交换核心网络与接入网络之间, 主要包括信令流代理、媒体流代理、地址翻译、资源控制、媒体流监控和管理等功能。增加SAC设备后, 软交换核心设备的IP地址对于终端用户来说不可见, 通信双方也无法看到对方的IP地址, 这样能够有效地防止非法攻击和非法建立连接;另外, 所有媒体流都必须通过S A C转发, 可以有效地控制用户对带宽资源的占用, 并实现对媒体流的监控。

增加S A C设备可能引起软交换架构的另一种变化, 就是将用户的鉴权认证功能从软交换设备中分离出来, 形成独立的鉴权、认证、计费 (A A A) 服务器。这是由于SAC设备也需要访问AAA服务器, 检查用户的鉴权信息, 内置于软交换设备中难以满足这种需求。A A A服务器保存用户接入层面的计费、认证和鉴权信息, 并负责密钥的分发和管理, 同时A A A服务器还要保存和软交换用户相关的信息, 如位置信息或IP地址信息等。

事实上, 还有一个争论点, 就是软交换是否需要支持外置的用户签约属性集中数据库。这种需求来源于固网智能化改造。外置用户签约属性集中数据库主要用于触发智能网业务。如果用户签约属性数据库外置, 并且与A A A服务器合设, 这个集中数据库在网络中的功能定位就非常相似于IMS中的HSS了, 所不同的是两种网络采用不同的鉴权、认证算法, 另外HSS保存的是适用于SIP的初始过滤规则, 而用户签约属性数据库保存的是以码号前缀形式保存的智能网触发规则。

S A C、A A A服务器、外置用户签约属性数据库等功能实体的引入, 无疑会提高软交换网络的安全性和业务灵活性, 可能是软交换网络架构的发展方向。但是由于现在电信网设备制造商的开发重心已经向IMS网络迁移, 对软交换网络架构的继续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3.2 软交换业务的发展

在软交换刚刚流行的时候, 人们曾经希望软交换支持所有可以预见到的业务, 包括语音业务、视频多媒体业务、数据业务等。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IMS的出现, 人们应该更理性地对待软交换所支持的业务。

软交换的业务应该首先定位于对传统电话业务的继承。这些业务包括:传统的长途话音业务、传统的C5端局本地话音业务、各种公共交换电话网 (PSTN) 的补充业务, 以及传真、综合业务数字网 (ISDN) 接入、调制解调器 (Modem) 接入等基本的窄带数据业务。

软交换的业务还可以在传统电话业务基础上进行增强和扩充。比如同样是呼叫前转类业务, 在软交换上可以实现更为复杂的功能, 只需要借助媒体服务器或者软交换上的媒体资源处理板, 就可以很容易地实现语音的混音, 因此会议电话业务一般都成为了软交换业务中的标准配置。

最后, 在软交换网络中还可以适当引入一些IP多媒体类业务, 例如基于SIP的点对点可视电话。虽然基于SIP的业务更多地会在IMS中实现, 但是对于同样支持S I P的软交换而言, 提供某些基本的S I P业务非常容易, 所增加的成本也不高。

3.3 软交换的应用

伴随着软交换多年的发展, 现网上已经出现了很多的软交换应用。在这些应用中, 有两类应用非常符合软交换以分组交换为基础提供传统话音业务的定位。这两类应用分别是:软交换在语音长途网中的应用以及软交换在固网智能化改造中的应用。

事实上还有一类应用, 就是3GPP系统网络结构中的电路域 (CS) 应用。因为3GPP R4和R5等版本系统网络结构中的C S控制实体——移动交换中心服务器 (MSC Server) , 采用的就是移动软交换技术。

3.3.1 软交换在语音长途网中的应用

软交换在语音长途网中的应用, 最能够体现出软交换的技术优势。

首先, 软交换应用于语音长途网相比于传统电路交换具有如下优势: (1) 更大的系统容量使得网络结构更简单。 (2) 资源调配效率更高。软交换设备的呼叫处理能力大于传统交换机, 因此在部署语音长途网时, 可以设置更少的交换节点。交换节点的减少所带来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 最直接的好处是网络结构变得简单, 路由的配置和维护也更为容易。间接的好处还有减少了机房的占用面积, 降低了传输资源配置的难度等等。由于软交换网络是基于分组交换的, 并且实现了控制与承载分离, 因此相对于电路交换来说对资源进行重新调配更为简单, 效率也更高。在调整承载资源时, 网络结构以及信令路由等都不需要做相应的变化。

其次, 软交换应用于语音长途网, 回避了这种技术在其他场景应用所遇到的问题。第一, 长途网软交换不携带终端用户, 避免了安全攻击、用户资源控制等问题;第二, 长途网不涉及城域网或接入网, 而骨干IP传输网的带宽又比较容易保障, 因此也不存在Q o S保障问题。

正是基于上述原因, 软交换在PSTN语音长途网的改造和扩容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3.3.2 软交换在网络智能化改造中的应用

在PSTN网络智能化改造过程中使用软交换机也是软交换应用的一个方向。在这种应用中, 软交换机主要用于替代P S T N汇接局交换机。

用软交换替代传统汇接局交换机, 可以为网络带来更低的维护成本。另外得益于软交换网络容量大、扩容方便的优势, 在今后本地网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 在承载资源充足的前提下, 只需在端局层面放置更多接入网关 (AG) 或中继网关 (TG) , 在软交换设备中相应地增加处理板, 对网络的架构没有任何影响。

另一方面, 软交换对智能网的支持也使得其足以胜任这一角色。对智能网应用协议 (INAP) 的支持已经成为软交换设备的一种必备能力, 无论采用I P承载INAP (INAP over IP) 的方式, 还是通过信令网关 (SG) 进行信令转接的方式, 软交换都可以很容易地实现与传统智能网设备的对接, 同时软交换本身还可以具备业务交换点 (SSP) 的功能。

当然, 正如前面讨论软交换网络架构部分中提及的, 软交换在应用于网络智能化改造时, 可能需要支持外置的用户签约属性集中数据库, 因为使用外置的签约属性数据库是实现网络智能化业务触发的主流方式。

3.3.3 软交换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软交换技术的引入, 将可以解决电力系统应用中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电力通信网中网络互通

电力通信网中的电话网是一种交换网络, 而且拥有电力系统独有的载波电话网络;同时电力通信网中也存在计算机网络, 它们是以IP协议为基础的分组网络。软交换可以提供支持多种信令协议的接口, 可以很好地实现电话网和计算机网之间的信令互通及不同网关的互操作问题。这就是使得计算机网可以更方便地对电话网进行管理和支持, 电话网也可以和计算机网络配合, 更好地提供服务。

(2) 统一不同介质的网络

电力通信网中存在多种传输介质, 且各自较独立, 都各有自己的一套设备, 若引进了软交换技术, 在一台交换服务器上可对多种介质的信息进行交换。这不但在经济方面避免了设备的浪费, 而且提高了网络的可靠性, 各种介质的网络达到了一定的融合互通, 在不同介质的网络中传递信息时也省掉了复杂的转换环节。在管理上也更方便, 只需对一个设备进行维护就可实现整个网络的信息交换。

(3) 其他方面的功能

软交换具有操作维护功能 (主要包括业务统计和告警等) 。对业务繁杂的电力系统来说, 引入软交换可以对各种业务进行统一的统计。若出现故障还可以及时地发出告警信号。另外, 软交换还可以采集详细的清单, 实现对用电量和电话费等的计费。

软交换技术是一种新的技术, 其应用将不仅限于以上几个方面。在电力通信网中引入软交换将会产生很多方面的效果。

4、基于软交换的下一代网络中需要继续关注的主要问题

虽然基于软交换的下一代网络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网络解决方案, 可以应用在各种通信领域, 但由于其技术新, 目前的解决方案大多处于实验阶段, 尚未形成大规模应用, 许多问题仍需要继续关注, 如:QOS、网关、安全性、业务提供方式、与现有网络有机结合等问题。

摘要:论文主要从软交换提出的必然性、软交换的概念和主要功能以及软交换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方面进行了论述, 并对软交换技术在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作了介绍。

关键词:软交换,下一代网络,QOS

参考文献

[1]洪钧, 李爱军, 李明基.基于软交换的多媒体应用方案[J].中兴通讯技术.2002, 8 (2) :1-5.

[2]倪明, 朱越, 雷海强.软交换在PSTN网络演进中的应用策略[J].中兴通讯技术.2002, 8 (5) :27-30.

[3]赵慧玲.NGN和软交换[J].中兴通讯技术.2005, 11 (3) :30-33.

软交换机技术 篇2

真正意义的下一代网既需要智能端点业务的创新繁荣,又需要其系统可规模经营管理。下一代网的网络架构体系讨论的难点正在于如何综合平衡考虑多种技术。笔者以为,就目前的技术成熟和发展来看。

基于ITU-H.323协议、IETF-SIP协议和MGCP/H.248协议的软交换机都是IP电话和下一代网的实现手段。这三种技术各有区别和特长,需要相辅相成,只有采用融合三种技术的网络架构体系和实现手段,才为上策。

下一代网中最普及和最基本的IP电话业务的接入及汇聚节点主要依赖MGCP/H248协议为特征的软交换机技术;下一代网中的多媒体和端到端的融合业务可能主要依赖于ITU-H.323协议和IETF-SIP协议技术;

下一代网络架构体系更是得由H.323和SIP网络体系来决定。事实上,正如许多学者早已指出的那样,软交换机技术也可以看成在H.323和SIP体系下,智能网关分解的结果。这样,三种技术融合的网络架构体系或许就更加清楚了。

大规模地实施具备下一代网体系架构特征的IP电话网并使之具备扩展性、可靠性和可运营性是迈向下一代网演进的重要一环。不仅下一代网需要包括软交换机技术、H.323技术和SIP技术等三种技术相融合的IP电话网络体系架构的商业实践,许多与下一代网的运营管理相关的其它问题也都需要通过IP电话网络的运营实施来验证。

所以国内电信运营商按照商业和市场的需求首先建设分布结构的IP电话网络,积极开展IP电话业务以验证下一代网的可运营性和可管理性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实践证明,国内电信运营商在过去的几年中有关IP电话各种技术的探索和运营所作的努力与贡献是迈向下一代网目标演进过程中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

这一体系结构是建立在分布式信号呼叫处理体系结构之上的,它以分布式执行呼叫控制功能,从而地一步改善了呼叫处理性能,

该体系结构将信号消息直接由入口模块送往饿模块。

从而消除了控制模块的瓶颈并允许系统灵活地执行一大批内部控制功能。当然,智能较弱的模块只能简单地通过控制模块为呼叫请求询问路由信息,智能较强的接口模块则可以响应以ATM交换机为目的地的呼叫请求。

控制模块只有当目的地在网络的其他ATM交换机时才被使用,这一体系结构还考虑到多数呼叫请求并不咨询路由协议这一特点。分布式呼叫控制处理体系结构可以大大改善系统的可缩性,其代价则是分布式控制要求对系统中的呼叫控制器件进行极为复杂的管理,因而比分布式信号处理更加难以实现。

此外,由于控制模块继续保留系统的源信息,接口模块必须随时向控制模块报告有关局部资源信息的决定,这也限制了呼叫处理性能的进一步提高。分布式呼叫控制体系结构的呼叫处理能力可达每秒500-1000次,适合在企业或ATM交换机中使用。

将路径选择工作分配给接口模块可以进一步提高系统的性能,因此,控制模块仅用于路由协议布局的交换。在每一次布局更新时,控制模块负责更新由接口模块维护的布局数据库的数据,路由决定器件则负责为给定的呼叫请求进行复杂的路径计算工作。

布局更新通常是周期地进行或是只有当发生重大变化才进行,这些更新所带来的工作量并不大。此外,布局聚合技术还可使路由协议扩充到更大的网络。在这一体系结构下,控制模块已不再处理路径控制工作,分布式路由体系结构的呼叫能力可达每秒1000次,是WAN中核心或ATM交换机理想的选择。

为实现分布式路由呼叫体系结构,贝尔实验室的研究人员用朗讯科技的ATLANTA芯片组成交换硬件,此外,他们还使用了支持ABR业务控制的ERM器件,其交换机由交换矩阵模块、接口模块和控制模块组成,这一技术正在开发研制中,深信该项技术必将是下一代网络的一种主要呼叫体系结构。

对软交换与电路交换技术的分析 篇3

【关键词】软交换 ;电路交换;技术分析; PSTN

【中图分类号】TM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7-0412-01

1 软交换与电路交换技术的区别

1.1 交换的方式

电路交换方式是以电路连接为目的的交换方式,在电话网中就是采用电路交换方式。主要是交换在同一交换网络中的任意用户终端之间的电路暂时连接在一起。人们可以打一次电话来体验这种交换方式。打电话时,首先是摘下话机拨号。拨号完毕,交换机就知道了要和谁通话,并为双方建立连接,等一方挂机后,交换机就把双方的线路断开,为双方各自开始一次新的通话做好准备。我们可以体会到电路交换的动作,就是在通信时建立(即联接)电路,通信完毕时拆除(即断开)电路。至于在通信过程中双方传送信息的内容,与交换系统无关。电路交换的特点是:通道独占,确定复用,有连接操作寻址;通道利用率低;质量有保证。

软交换则采用的是分组交换的技术,是基于IP网,将用户传输的数据进行分段,每段是单独的1组,每个分组都进行了标识,从而根据标识同时将多组数据分别转发至目的地。在到达目的地之后再进行统一的整理,转换成原先的用户所要传输的数据。分组交换的特点是:通道共用,动态分配,统计复用,无连接操作寻址;通道利用率高;按照尽力而为策略提供业务;益于实现语音、数据、图像及多媒体通信。

1.2 体系结构的具体介绍

在传统电路交换网络中,呼叫控制、业务提供以及交换矩阵都集中在一个交换系统中,软、硬件互相牵制;呼叫控制和业务提供结合在一起,不同的业务需要不同的呼叫控制功能,之间没有开放的互连标准和接口,是一种垂直集成的、封闭的和单厂家的系统结构。缺点是新业务的开发、提供以专用设备和专用软件为载体,需要对全网的交换机进行改造和升级,实现难度大,周期长,成本高,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和多样的用户要求。

软交换打破了传统的封闭交换结构,采用完全不同的横向组合模式,将体系结构分为媒体接人层、传输层、控制层和业务应用层。

软交换体系结构式目前面向网络融合的新一代多媒体业务整体解决方案,具有层次化、呼叫控制与承载分离、快速开发业务、集中部署业务等特点。能为用户提供多种业务,包括PSTN话音、无线话音、基础数据、多媒体数据等多种业务。通过优化网络结构,实现了网络的融合,更重要的事实现了业务的融合,从而使软交换网络能够继承原有电路交换网络中丰富的业务功能,与此同时,可以在全网范围内快速提供原有网络难以提供的新型业务。

在软交换构建的开放体系架构中,通过呼叫控制与媒体交换/承载的分离,实现了开放的分层架构,各层次网络单元通过标准协议互通,可以各自独立演进,以适应未来技术的发展。软交换主要包含两个层次:

(1)媒体网关层:根据组网的位置,可分为接入媒体网关(提供接入适配功能)、中继媒体网关(提供与其他网络互通的媒体流转换功能)、资源媒体网关(提供特定媒体资源)。

(2)呼叫控制层:由信令网关(提供中继信令SS7在IP网上的传输适配功能)和呼叫控制服务器(通过与信令网关和媒体网关的配合实现呼叫的建立、维持和释放控制功能)。

软交换网络体系结构可以克服现有电路交换网络存在的以下问题:它是一个开放的网络体系结构,既能在PSTN中传送数据业务。又能在分组网中以一定的质量传送语音,克服了异构网络环境下进行业务交换的难题;将承载、呼叫控制和业 务生成相分离,解决了上层服务交替时难以平滑过渡的问题;在各层与各单元之间采用标准协议和开放接口进行通信。有利用不同网络设备之间的互通和集成;通过利用基于分组交换的网络进行承载传送,如IP、ATM等,克服了基于TDM的传统网络容量不足的缺点。

2 软交换的具体特点与相应的功能

2.1 关于软交换技术特点分析

一般情况下,软交换的主要特点为:

(1)相对于传统电路交换而言,软交换技术将呼叫控制与话音处理/交换分开,媒体网关可以布设在提供最大价值的地方,复杂的呼叫控制被集中在一起。通过部署分布式交换,可以实现灵活的组网方式,可以有效地解决传统组网模式中容量、覆盖和路由迂回的矛盾,便于进行集中维护和管理,有利于降低建网成本和运维费用。

(2)软交换技术具有综合业务提供能力,可以构建集语音、数据、传真与视频等综合业务于一体的全新网络,真正意义上实现语音、数据与视频在传输与业务上的融合与统一。

(3)软交换机技术提供了开放的业务(基于AP1支持新业务二次开发);软交换机提供基本网络管理与控制功能,新的业务尤其是增值业务由第三方提供,这样可以快速加载原有网络难以提供的新业务。

2.2 软交换的主要功能详细介绍

软交换的主要功能如下:

(1)移动交换服务器可以为基本呼叫的建立、维持和释放提供控制功能,包括呼叫处理、连接控制、智能呼叫触发检测和资源控制等;接收来自业务交换功能的监视请求,并对其中与呼叫相关的事件进行处理;支持基本的两方呼叫控制功能和多方呼叫控制功能。

(2)移动性管理功能。主要完成切换(包括UMTS系统内、GSM系统内以及GSM与UMTS系统间的切换)、登记和移动台去话功能。还具有VLR功能,包括用户数据管理、位置登记、鉴权、提供MSRN、VLR恢复、切换号码分配、TMSI分配、清除、SuperCharger功能。

(3)业务提供功能。由于软交换在网络从电路交换网向IP网演进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软交换应能够提供PSTN/ISDN交换机提供的全部业务。包括基本业务和补充业务;同时还应该可以与现有智能网配合提供现有智能网提供的业务。

(4)互通功能。软交换的多协议支持功能和以软交换为核心的NGN开放式结构。满足了不同网络之间的互通功能。

(5)操作维护功能。操作维护系统是软交换设备中负责系统的管理和操作维护的部分,是用户使用、配置、管理、监视软交换设备的工具集合。

(6)其他功能:接入认证与授权、地址解析和带宽管理功能以及计费功能等。

3 软交换在目前生活中的应用发展前景

实现业务与呼叫控制分离以及呼叫控制与承载分离的软交换打破了传统的电信网络结构,为数据和话音的融合、催生大量新业务做好了充足准备。软交换技术良好的应用前景可以为新运营商将进入语音市场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和较强的竞争力,而传统的电路交换网运营商也可通过它完成向IP网的过渡,共同建设一个以业务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展示未来发展前景可盈利的网络,同时保护运营商已有的网络投资,那样既能够降低网络建设和运营维护的成本,又能够增加业务收入和开发新业务的途径。使公司得到更好和长远的发展,同时也提高了公司与其他公司的竞争力量。

结束语

总的来说,经济的进步也在不断刺激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所以必须要提高智能化的技术,要拥有创新的能力,对技术的提升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做出提高。在理论知识方面,更加要努力提高理论的可实践性,有坚定的理论基础,才能不断的提高创新技术的可行性。要学会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理论和实际不能分离,提高对新技术的研究与利用。有利于国家整体科技行业的进步。提高科技技术的经济利益,更好的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这样更加有利于经济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路峰.从与电路交换的比较看软交换技术 2007(01)

对软交换与电路交换技术的分析 篇4

呼叫控制和管理软件实现现代网路控制的基础, 这是实现一个通信网络技术的数据交换, 而软交换技术作为一种新应用的技术是实现代替硬控制实现软控制的技术保障。而软交换的基本含义就是将呼叫控制功能从媒体网关 (传输层) 中分离出来, 通过软件实现基本呼叫控制功能, 从而实现呼叫传输与呼叫控制的分离, 为控制、交换和软件可编程功能建立分离的平面。软交换主要提供连接控制、翻译和选路、网关管理、呼叫控制、带宽管理、信令、安全性和呼叫详细记录等功能。

2 软交换具有的先进性

2.1 在运行方面的特点。

未使用软交换技术前同一交换网的一个用户终端或两个用户发起呼叫时, 网络端的通信建立了一条物理线路, 便于专用于释放物理线路进行通信的终端到终端的通信。这也就得出了拥有专用通道, 解决连接操作, 利用率较低, 保证质量等电路交换的特点。这种交换被常被PSTN使用。

使用基于IP的网络的软交换是根据每个数据包的分组交换技术。已发送的用户数据被划分为预定的长度, 各部分被称为一个数据包, 每个数据包接收的地址如果是加载的地址发送识别的信息和发送的数据包在同一时间开关, 地址标志线会被单独分配, 它们被转发到目的地, 通过使用动态复用的技术, 送到目的地, 恢复原来的数据。受益于共享信道动态分配, 解决统计复用, 连接操作, 信道利用率, 尽力策略业务, 语音, 数据, 图像, 多媒体通信是分组交换的主要功能。

2.2 系统架构方面的特点。

电路交换网络在从前专注于硬件交换系统, 软件和业务合作的制衡和呼叫控制, 呼叫控制, 交换矩阵和提供服务, 根据呼叫控制功能不同而垂直整合, 接口和互连之间的不开放的业务需求在各种标准是封闭的系统的一个制造商和一个单一的结构。传统转换的缺点:是专用软件升级成本高, 发展新业务, 以及专门的设备, 整个网络交换机, 升级难, 周期长, 市场和用户提供一个快速变化的环境这是不可能的, 不能适应各种各样的要求。

相应的软交换就具有了其优势, 开放的交换结构, 与传统的组合模式完全不同的侧面, 拥有介质访问层, 传输层, 控制层和配置相结合的系统, 使该服务的应用更广泛。这比传统的电路交换结构有了用于切换电路交换的数据包, 而不是软交换网络中的介质层, 以实现相分离操作中涉及的传输与控制, 选择该呼叫控制操作是分开的, 在同一时间, 通过开放式服务交换协议控制, 以及访问, 构成多厂商的开放式系统结构, 分布式应用的可扩展性。进行常规运行的接入层和支持电路交换网络适用于最终用户接入和多媒体服务的传统的媒体网关, 接入层, 传输层的IP网络使用分组交换技术, 软切换的移动设备为主, 端部集中负荷控制信息传输的媒体访问控制层的层和业务数据, 控制层是由软控制的开关系统的核心。为了提供开放的业务接口, 不仅要完成业务控制功能和呼叫服务层, 并调用操作和控制相分离, 从而为记录业务应用设备的用户提供各种服务以及建立相应的服务设备。

软交换网络体系结构, 可以克服了开关电路的现有网络问题。这是一个开放的网络体系结构, 可以在PSTN中提供发送数据服务。但同时, 为了提高某些语音在分组网络传输质量, 克服异构网络环境的问题, 进行业务交流, 平滑过渡上交流服务, 解决困难的问题, 可以通过使用开放的接口层的标准协议是各单位之间沟通, 承载服务代相分离和控制。使用网络设备之间的互操作性得到集成, 克服容量不足等问题。

3 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3.1 技术优势。

(1) 新的网络, 语音, 数据和视频传输业务的整合, 集成的业务功能使得软交换技术在集语音, 数据, 传真, 视频真正意义上的融合成为可能, 从而建立综合服务。 (2) 软交换技术可以使一个网络设备的基础上建立多个被应用到的网络体系结构的分层公开的交换, 分离的业务功能和路由的重大升级和网络成为可能, 从而降低成本。 (3) 为了提供一个开放的服务和控制功能, 基本的网络管理, 新业务, 这些由第三方提供的增值服务, 原来的网络要提供新的业务很困难的。

3.2 应用领域以及作用。软开关应用领域以及作用可以概括为:

(1) 提供GW接入服务。这是在它已经完成连接各种媒体网关的GW控制协议, 从而被视为具有自适应功能, 也可以直接连接用于SIP客户终端和H.323终端业务。 (2) 应答以及信息消化应用。应答并释放控制功能, 其中包括呼叫建立基本的维护, 呼叫处理, 连接控制, 是完成资源控制的软开关的重要功能之一。它还可以是可能的来电或控制的两方, 被用来支持多控制功能, 建立一个特殊的联系, 多方通话之间实现软交换, 控制混合的过程中使得所有成员参加通话。 (3) 提供更强大的拓展服务。这在网络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电路交换网络到IP网络, 软件开关必须能够提供所有的PSTN/ISDN交换机提供的服务。此外, 补充业务, 包括基本服务, 同时应该能够使用智能网络服务, 现有的智能网络。此外, 网络的发展的根本目的, 是方便客户, 并提供业务和升级到一个新的业务, 为客户提供各种单纯的智能网络新兴程序控制。一个最明显的特征软交换可以通过编程逻辑控制在API的开放式协议, 这就能与外部应用程序的平台, 实现互联互通。 (4) 实现互连。NGN软交换和多协议支持, 以及软交换核心的开放式架构, 使得不同网络之间的互通成为可能。 (5) 系统自维护。软交换设备的维护和系统的管理和操作的部分用户, 系统可以通过自身维护和操作配置, 实现管理, 监控。 (6) 其他方面。接入, 认证和授权, 带宽管理功能和地址解析, 计费功能。

4 对未来的一些展望

通信网络和传统的呼叫控制和业务结构相比有了巨大的提升, 从而为承载分离的软交换和呼叫控制, 数据和语音集成提供了可能, 继而催生了大量的新业务。

通过软交换的应用, IP网络和现有的电信成为互补的一体化。分组交换和电路交换了这两种技术被传递到业务的语音和数据网络的下一代通信网络业务将继续向前发展。语音和数据交换业务得以整合, 以增加商业价值。在数据服务中所提供的IP网络等方面都会得到体现。智能网络的PSTN/ISDN都会应运而生, 这不仅仅再是语音服务, 而会为客户提供新的业务, 这是除了提供了一些基本的业务的新的智能业务和补充业务, 具有增值服务的特性, 比如IP电话就是利用软开关技术, 造福大众的体现。

结束语:总之, 运用软交换技术后, 为网络运营商提供了比传统电路交换时代竞争性强, 更具实用性的平台。通过它来完成并迁移到IP网络, 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出良好的前景。继而进入语音市场, 和网络建设融合, 减少运营和维护的成本, 同时保护了现有的网络投资企业。这就为整个电信业以及既有的优质网络运营商的相融合, 让全行业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与平台。

参考文献

[1]路峰.从与电路交换的比较看软交换技术[Z].2007 (1) .[1]路峰.从与电路交换的比较看软交换技术[Z].2007 (1) .

基于软交换技术的通信网络融合 篇5

关键词:软交换 网络融合 应用程序接口 通信网络融合 方案设计 新业务

软件换技术的发展有利于促进通信网络系统的健全,在此过程中,软交换的增强型业务框架与各层间的协议环节的实现,有利于促进通信网络的正常运行。

1 交换机业务与控制的分析

软交换技术的应用范围是比较广泛的,具体来说,在日常PSTN网络系统中,交换机确保了用户各项功能的有效实现,其业务与控制环节是与交换机切身相关的。

在每个接点环节,确保其交换机的功能实现与相关业务的完成。

在此环节中,我们需要利用交换机与信令进行相关业务的提供,并且按照相关的技术规范,进行开放的业务的检验。

为了满足用户的对于新业务的需要,我们需要运用智能网系统,这种系统是一种公共性的网络业务平台。

在此过程中,软交换技术在网络运行系统中分为几个部分,比如控制层、业务层、媒体层以及接入传送层等。

有效实现业务与控制环节的分析,有利于实现媒体层的相对独立性。

有利于网络结构的不断更新。

软交换技术及在VOIP中的应用 篇6

关键词:软交换;协议;网络;原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U285.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09-0000-01

Soft-switch Technology&Application in VOIP

Wang Shuguang

(China Railway Group Limited Hengshui Branch,Hengshui053000,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soft switching technology technical analysis,and introduces VOIP soft switch technology in the

application.

Keywords:Soft switching;Agreement;Network;Principle;Application

随着软交换网络逐步走向实际应用,基于软交换的VoIP成为NGN提供业务的最大亮点。与目前的VoIP不同,基于软交换的VoIP不仅能提供基本语音业务,还能提供其所不能提供的新型增值业务,如视频、即时消息、游戏和各种数据业务。

一、软交换的技术特征

软交换机的技术特征是基于MGCP、H.248媒体控制协议,实现呼叫控制与媒体传输相分离的思想。

尽管NGN的目标是将语音、数据、视频业务逐渐融合演变成为集多种业务于IP网络之上,但是它面临的根本挑战仍在于寻求成熟的、可大规模运营管理的IP电话技术。因为,语音是运营商最普及、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业务,其市场涵盖的范围最广,其商业收入的影响远比其它业务更大。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传统的PSTN技术和TDM网为运营商的语音业务提供了成熟的经营模式和品质标准。数据IP网络原本是为数据业务而设计的而语音是时间敏感性的业务,在数据IP网络中提供大规模语音业务的IP电话技术是任何运营商在向NGN过渡过程中所面临的首要挑战。

软交换机基本上是为在IP网上实现PSTN交换机的功能所特别设计的。传统PSTN网的交换机是垂直、封闭和私有的系统结构,软交换机是以呼叫控制与媒体相分离的、基于标准的、开放的系统结构。除此而外,软交换机与PSTN的“硬”交换机还有许多共同的属性。比如说,它们都是相对集中控制和管理的系统设备,其系统中保存了所有面向用户的数据及其呼叫状态信息。这一点使得软交换机受到电信运营商的特别重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电信运营要求对IP分组网的端点接入和与PSTN互通互连实施有效的呼叫业务控制和运维管理。所以说,软交换机是NGN中IP电话技术的一种重要实现手段。

所以从由软交换机所提供的电话业务和其技术特征来看,软交换机是NGN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并没有提供任何整套网络架构的根本创新。

二、VOIP原理及VOIP通讯网络的重要

VOIP即是Voice Over IP,是把话音或传真转换成数据,然后与数据一起共享同一个IP网络(Internet互联网)。由于话音和传真在Internet上免費搭乘了“顺风车”,所以点对点(网关-网关)长途(国际或国内)通讯是完全免费的。

现在长途电话已无需一定要通过电话公司来转接了,只要采用VOIP技术,就可以用IP网络来进转接。IP网络可以是Internet、IPLC(国际专线)、无线网络等,只要是采用IP协议(Internet Protocol)就可以了。VOIP系统就是把传统的电话网与互联网组合搭配在一起。

三、软交换技术的设计原理及其实现目标

软交换技术是一个分布式的软件系统,可以在基于各种不同技术、协议和设备的网络之间提供无缝的互操作性,其基本设计原理是设法创建一个具有很好的伸缩性、接口标准性、业务开放性等特点的分布式软件系统,它独立于特定的底层硬件/操作系统,并能够很好地处理各种业务所需要的同步通信协议,在一个理想的位置上把该架构推向摩尔曲线轨道。并且它应该有能力支持下列基本要求:

1.独立于协议和设备的呼叫?熏设备的呼叫处理和/同步会晤管理应用的开发。

2.在其软交换网络中能够安全地执行多个第三方应用而不存在由恶意或错误行为的应用所引起的任何有害影响。

3.第三方硬件销售商能增加支持新设备和协议的能力。

4.业务和应用提供者能增加支持全系统范围的策略能力而不会危害其性能和安全。

5.有能力进行同步通信控制,以支持包括账单、网络管理和其他运行支持系统的各种各样的后营业室系统。

6.支持运行时间捆绑或有助于结构改善的同步通信控制网络的动态拓扑。

7.从小到大的网络可伸缩性和支持彻底的故障恢复能力。

四、基于软交换的下一代网络中需要继续关注的主要问题

虽然基于软交换的下一代网络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网络解决方案,可以应用在各种通信领域,但由于其技术新,目前的解决方案大多处于实验阶段,尚未形成大规模应用,许多问题仍需要继续关注,如QOS、网关、安全性、业务提供方式、与现有网络的有机结合等问题。

对任何网络来说,QOS的保证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从根本上说,软交换本身并不能解决QOS问题,而是靠其承载网络来保证服务质量的。承载网络目前有两种方式:ATM和IP。对于ATM的承载网络来说,其本身就有很强的QOS机制。但是,对于IP的承载网络来说,如何解决好QOS问题。在基于软交换的下一代网络中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因为从目前厂家的设备开发情况和网络发展的总的趋势来看,以IP为承载网络应该是大势所趋。

五、结语

综前所述,软交换机是下一代网中语音/数据/视频业务的呼叫控制、媒体控制和业务提供与分配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下一代网不仅需要软交换机作为局部结构和范畴的技术实验,更需要其作为整个IP电话网络体系架构的一部分与H.323技术和SIP技术等多种技术相融合的商业实践。软交换机在走向与IP电话网大规模地融合并使之具备扩展性、可靠性和可运营性的路上还会面临挑战。

参考文献

[1]戴维森.部署VoIP解决方案.凡璇.人民邮电出版社

[2]张磊.VOIP语音技术及应用.人民邮电出版社

对软交换与电路交换技术的分析 篇7

1 软交换与电路交换技术的区别

1.1 交换的方式

电路实现交换主要是为了电路连接, 电话网就是一个具体的例子, 人们可以通过打电话进行交换方式的体验。打电话几乎人人都会, 过程也不必进行详细的叙述, 在人们打电话的过程中, 通过拨号交换机可以知道通话的对象是谁并迅速建立联系, 挂机之后交换机的联系也自动断开, 这个过程就是电路交换的过程, 电路在通信时建立, 在挂断后断开, 通信双方的信息内容与交换系统没有关系, 这种电路交换具有独占通道、保证质量等特点。

软交换技术主要是分组交换, 是通过IP网分段用户所传输的数据, 每个数据都有对应的分组和编号, 能够准确的传送到目的地, 这些信息在到达目的地之后会进行统一处理, 还原成用户的传输数据, 这种交换可以进行通道共用和统计复用等工作。

1.2 体系结构的具体介绍

传统的交换网络, 一个交换系统可以同时存在业务提供、呼叫控制等部分, 软件硬件互相制约。这种系统具有一定的封闭性, 在不同业务的不同呼叫控制功能中未设置开放接口, 这就导致这种交换系统的新业务开发会受到阻碍, 如果要开发新业务, 就要对整个系统的交换机进行改造, 十分的麻烦。

软交换技术的出现将传统的封闭机构打破, 这种新技术所使用的模式与原来完全不同, 它是一种横向组合模式, 整个的体系结构分为传输层、控制层等。

软交换体系出现之后, 对新一代的多媒体业务进行了解决, 解决的方案中有层次化和快速开发业务等特点, 用户可以享受到更多的业务种类, 包括无线话音和多媒体数据等。网络结构在这种新体系之下实现了优化, 实现了融合, 尤其是业务的融合, 软交换技术不仅能够继承原来网络中的业务功能, 还可以更加迅速的面向全网范围提供新业务。

软交换技术构架了一个体系开放的框架, 让呼叫控制与媒体交换实现了分离, 整体的层次结构更加开放, 每个层次的网络单元都可以独立演进, 这种分层结构的体系让未来的技术发展有了一个很好的载体。

(1) 媒体网关层:根据组网的位置, 可分为接入媒体网关 (提供接入适配功能) 、中继媒体网关 (提供与其他网络互通的媒体流转换功能) 、资源媒体网关 (提供特定媒体资源) 。

(2) 呼叫控制层:由信令网关 (提供中继信令SS7在IP网上的传输适配功能) 和呼叫控制服务器 (通过与信令网关和媒体网关的配合实现呼叫的建立、维持和释放控制功能) 。

2 软交换的具体特点与相应的功能

2.1 关于软交换技术特点分析

一般情况下, 软交换的主要特点为:

(1) 相对于传统电路交换而言, 软交换技术将呼叫控制与话音处理/交换分开, 媒体网关可以布设在提供最大价值的地方, 复杂的呼叫控制被集中在一起。通过部署分布式交换, 可以实现灵活的组网方式, 可以有效地解决传统组网模式中容量、覆盖和路由迂回的矛盾, 便于进行集中维护和管理, 有利于降低建网成本和运维费用。

(2) 软交换技术具有综合业务提供能力, 可以构建集语音、数据、传真与视频等综合业务于一体的全新网络, 真正意义上实现语音、数据与视频在传输与业务上的融合与统一。

(3) 软交换机技术提供了开放的业务 (基于AP1支持新业务二次开发) ;软交换机提供基本网络管理与控制功能, 新的业务尤其是增值业务由第三方提供, 这样可以快速加载原有网络难以提供的新业务。

2.2 软交换的主要功能详细介绍

软交换的主要功能如下:

(1) 移动交换服务器可以为基本呼叫的建立、维持和释放提供控制功能, 包括呼叫处理、连接控制、智能呼叫触发检测和资源控制等;接收来自业务交换功能的监视请求, 并对其中与呼叫相关的事件进行处理;支持基本的两方呼叫控制功能和多方呼叫控制功能。

(2) 移动性管理功能。主要完成切换 (包括UMTS系统内、GSM系统内以及GSM与UMTS系统间的切换) 、登记和移动台去话功能。还具有VLR功能, 包括用户数据管理、位置登记、鉴权、提供MSRN、VLR恢复、切换号码分配、TMSI分配、清除、Super Charger功能。

(3) 业务提供功能。由于软交换在网络从电路交换网向IP网演进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软交换应能够提供PSTN/ISDN交换机提供的全部业务。包括基本业务和补充业务;同时还应该可以与现有智能网配合提供现有智能网提供的业务。

(4) 互通功能。软交换的多协议支持功能和以软交换为核心的NGN开放式结构。满足了不同网络之间的互通功能。

(5) 操作维护功能。操作维护系统是软交换设备中负责系统的管理和操作维护的部分, 是用户使用、配置、管理、监视软交换设备的工具集合。

(6) 其他功能:接入认证与授权、地址解析和带宽管理功能以及计费功能等。

3 软交换在目前生活中的应用发展前景

以往的电信网络结构都是将业务与呼叫控制结合在一起的, 而软交换技术让这二者实现了分离, 这一措施让数据和话音能够更好的融合, 新业务也将有更好的开展环境,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软交换技术的良好前景, 通过软交换技术, 电信行业一定会取得更好的发展, 各个运营商的网络投资也有了很好的保障, 整体的网络建设与运营进入了低成本时代, 公司的发展将会更加的长远平稳。

4 结束语

软交换技术的出现是多方面因素的推动作用, 它满足了电信行业所需要的技术支持, 让电信行业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取得了更好的发展, 通过这项技术, 人们享受到了更加优质以及更加个性化的服务。虽然软交换网络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但是我们可以相信, 只要假以时日, 软交换技术必将取得极大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路峰.从与电路交换的比较看软交换技术[J].计算机与网络, 2007 (01) .

软交换机技术 篇8

根据国际Soft Swich论坛ISC的定义, Soft Swich (软交换) 是基于分组网利用程控软件提供呼叫控制功能和媒体处理相分离的设备和系统。因此, 软交换的基本含义就是将呼叫控制功能从媒体网关 (传输层) 中分离出来, 通过软件实现基本呼叫控制功能, 从而实现呼叫传输与呼叫控制的分离, 为控制、交换和软件可编程功能建立分离的平面。软交换主要是提供连接控制、翻译和选路、网关管理、呼叫控制、宽带管理、信令、安全性和呼叫详细记录等功能。与此同时, 软交换还将网络资源、网络能力封装起来, 通过标准开放的业务接口和业务应用层相连, 可方便地在网络上快速提供新的业务。

一、软交换技术的网络结构

软交换是下一代网络的核心设备之一, 各运营商在组建基于软交换技术的网络机构时, 必须考虑到与其它各种网络的互通。在新一代网络中, 应有一个统一的网络系统结构。

在软交换技术的网络结构中, 软交换位于网络控制层, 较好地实现了基于分组网利用程控软件提供呼叫控制功能和媒体处理相分离的功能。

软交换与应用/业务层之间的接口提供访问各种数据库、三方应用平台、功能服务器等接口, 实现对增值业务、管理业务和三方应用的支持。其中:软交换与应用服务器间的接口可采用SIP、API, 如Pararlay, 提供对三方应用和增值业务的支持;软交换与策略服务器间的接口对网络设备工作进行动态干预, 可采用COPS协议;软交换与网关中心间的接口实现网络管理, 采用SNMP;软交换与智能网SCP之间的接口实现对现有智能网业务的支持, 采用INAP协议。

通过核心分组网与媒体层网关的交互, 接受处理中的呼叫相关信息, 指示网关完成呼叫。其主要人物是在各点之间建立联系, 这些联系可以简单的呼叫, 也可以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处理。软交换技术主要用于处理实时业务, 如话音业务、视频业务、多媒体业务等。

软交换之间的接口实现不同与软交换之间的交互, 可采用SIP-T、H.323或BICC协议。

二、软交换技术的设计原理及其实现目标

软交换技术是一个分布式的软件系统, 可以在基于各种不同技术、协议和设备的网络之间提供无缝的互操作性, 其基本设计原理是设法创建一个具有很好的伸缩性、接口标准性、业务开放性等特点的分布式软件系统, 它独立于特定的底层硬件/操作系统, 并能够很好的处理各种业务所需要的同步通信协议, 在一个理想的位置上把该架构推向摩尔曲线轨道。并且它应该有能力支持下列基本要求: (1) 独立于协议和设备的呼叫处理和同步会晤管理应用的开发; (2) 在其软交换网络中能够安全地执行多个第三方应用而不存在由恶意或错误行为的应用所引起的任何有害影响; (3) 第三方硬件销售商能增加所支持新设备和协议的能力; (4) 业务和应用提供者能增加支持全系统范围的策略能力而不会危害其性能和安全; (5) 有能力进行同步通信控制, 以支持包括帐单、网络管理和其他运行支持系统的各种各样的后营业室系统; (6) 支持运行时间捆绑或有助于结构改善的同步通信控制网络的动态拓扑; (7) 从小到大的网络和生错信和支持彻底的故障恢复能力。

软交换的实现目标是在媒体设备和媒体网关的配合下, 通过计算机编程的方式来实现对各种媒体流进行协议转换, 并基于分组网络 (IP/ATM) 的架构实现IP网、ATM网、PSTN网等的互连, 以提供和电路交换机具有相同功能并便于业务增值和灵活性伸缩的设备。

三、软交换多使用的主要协议

软交换体系涉及协议非常众多, 包括H.248、SCTP、ISUP、TUP、INAP、H.323、RADIUS、SNMP、SIP、M3UA、MGCP、BICC、PRI、BRI等。国际上, IETF、ITU-T、Soft Switch ORG等组织对软交换机及协议的研究工作一直起着积极的主导作用, 许多关键协议都已制定完成, 或趋于完成。这些协议将规范整个软交换的研发工作, 使产品从使用各厂家私有协议阶段进入使用业界共同标准协议阶段, 各家之间产品互通成为可能, 真正实现软交换产生的初衷———提供一个标准、开放的系统结构, 各网络不见可独立发展。

四、软交换技术的主要特点和功能

1. 软交换技术的主要特点。

(1) 支持各种不同的PSIN、ATM和IP协议等各种网络的可编程呼叫处理系统; (2) 可方便地运用在各种商用计算机和操作系统上; (3) 高效灵活性; (4) 开放性:通过一个开放的和灵活的号码簿接口便可以再利用IN (智能网) 业务。例如, 它提供一个具有接入带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轻量级号码簿访问协议和事务能力应用部分号簿的号码簿潜入机制; (5) 为第三方开发者创建下一代业务提供开放的应用编程接口 (API) ; (6) 具有可编程的后营业室特性。例如:可编程的时间详细记录、详细呼叫时间写道一个业务提供者的收集事件装 (下转第6页) (上接第56页) 置中; (7) 具有先进的基于策略服务器的管理所有软件组件的特性。包括展露给所有组件的简单网络管理协议接口、策略描述语言和一个编写及执行客户策略的系统。

2. 软交换多种逻辑功能实体的结合。

它提供综合业务的呼叫控制、连接和部分业务功能, 是下一代电信网语音/数据/视频业务呼叫、控制、业务提供的核心设备。主要功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呼叫控制和处理为基本呼叫的建立、维持和释放提供控制功能; (2) 协议功能支持相应标准协议, 包括H248、SCTP、H.323、SNMP、SIP等; (3) 业务提供功能可提供各种通用的或个性化的业务; (4) 业务交换功能; (5) 互通功能可提供各种网关实现与响应设备的互通; (6) 资源管理功能对系统中的各种资源进行集中管理, 如资源的分配、释放和控制; (7) 计费功能根据运营需求将话单传送至计费中心; (8) 认真授权功能可进行认证与授权, 防止非法用户或设备接入; (9) 地址解析功能和语音处理功能。

五、基于软交换的应用

随着通信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软交换各种标准的制定与补充, 不少厂家都推出了软交换的解决方案, 各运营商也在积极进行相关试验。目前, 国内许多电信设备制造商, 如西门子、阿尔卡特、爱立信、北电、中兴等都在积极发展新的交换机过渡平台, 提出了软交换在下一代网络中的解决方案。这里简要介绍以下软交换在VOIP中的应用。它的功能非常类似于现行电路交换传送系统间的交换/长途网, C4交换机用软交换系统和一组中继网关的组合体所取代。中继网关自身是由软交换技术利用主/被叫协议控制, 这个协议就是与来自某个具有指定源/目的的RTP UDP/IP流的电路交换机的一个制定时隙相关的MGCP/IPDC协议。

软交换技术作为呼叫出力的组成部分, 其表示要被用来终结该呼叫的最有可能的出口网关, 并利用这个信息来命令中继网关执行所指定的功能, 亦即软交换技术能够通过选择一个最小代价的路由来完成每次呼叫, 已使所选择的出口网关最接近目的电话。于是, 就完成了原有通过电路交换网执行的呼叫操作功能。接入网关既可以中介ISDN的PRI, 也可以终结来自企业PBX的CAS信令。这种接入网关能够被软交换以基于分组电话协议的多种方式进行控制;对于基于H.323协议的网关, 软交换能够像一个H.323网关那样动作;如果接入网关隧道PRI (Q>931或CAS信令返回到软交换, 那么软交换还能够使用像MGCP/IPDC协议以更好的方式控制介入网关。这也体现了软交换技术处理接入网关的能力。

软交换技术通过SIP协议街道电缆网络上, 以支持企业的IP PBX及IP电话。它还能够通过TCP/IP协议介入SCP, 也可通过TCP/SCCP协议接入到SS&网络上, 使无缝互联成为可能。

软交换技术的发展综述 篇9

软交换作为下一代网络控制功能的实体, 是下一带网络呼叫和控制的关键核心技术。这一概念提出的想法是实现硬件的软件化, 通过软件对原有网络中的交换机进行控制、接续以及办理各项业务等, 通过软交换技术让各实体之间能够协同配合, 让NGN中的各种复杂协议变得简单化, 当前阶段软交换最低应该具备如下特征:集成分组网和电路交换网;具备汇接局和端局能力;呼叫控制与媒体层和业务层分离。

二、软交换的主要功能

软交换实现了因特网与PSTN之间的有效融合, 有效的推动了当前网络的发展, 同时软交换能够分离承载和控制分离, 控制和业务分离, 有助于层次之间的逐步变化, 有利于当前各项技术的同时发展, 再有软交换技术所提供的开放式的API, 能够有效的缩短与其相关业务的开发周期, 降低损耗成本。总之, 软交换技术的快速发展, 让网络系统的融合度得到进一步提升, 开启了原有封闭网络的缺口, 促进了网络的可开放性和可编程性。

三、软交换的优势如下

(1) 与电路交换机相比, 软交换机成本低。软交换机采用开放式平台, 易于开发新业务。由于软交换机利用的是普通计算机器件, 其性价比每年提高60%~80%, 电路交换机的性价比每年提高大约20%, 所以与电路交换机相比, 软交换机在成本方面有更大优势。 (2) 软交换配置灵活, 功能块可以分布在整个网络中, 也可集中起来, 适合不同需求。 (3) 软交换系统采用开放式标准接口, 易于和不同网关、交换机以及网络节点通信, 兼容性、互操作性、互通性好。 (4) 对于那些采用电路交换机建网不合适、不经济的运营商来说, 软交换不失为一个好的建网策略。除成本低外, 业务提供者能够很容易地用软交换转移、处理那些对5类交换机来说太复杂的业务。

四、软交换所存在的问题如下所述

(1) 国际上尚无大型网络的组网和运营经验。基于软交换的网络, 在网络组织方面目前国内外尚无成熟的经验, 是采用基于软交换的全平面结构还是分区域选路结构, 在技术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待进一步探索。 (2) 协议兼容性不足, 标准还在发展之中。不同设备供应商的软交换在技术标准的选用及协议的兼容性方面还难以做到相互兼容, BICC协议、SIP-T协议和H.248协议也在发展之中。 (3) 应用程序接口 (API) 尚不成熟。下一代网络的目标之一是将业务和呼叫控制相分离。软交换设备提供开放的API, 由第三方开发丰富的应用, 但目前这种API还不是非常成熟。 (4) 业务不明朗。虽然软交换系统在理论上提供了开放的网络体系架构, 有利于业务的开发和提供, 但目前在应用方面还难以看出诱人的业务前景。 (5) 网络Qo S和安全问题没有较好的解决方案。

软交换的本质是提供一个开放的网络体系架构, 为不同的厂家开发各个层面的产品提供开放的标准。分离交换网络的呼叫与承载功能, 是设计软交换的根本思想。引入软交换是为了建立一个集有线、无线, 话音、数据、多媒体业务为一体的综合性的网络, 这是化零为整的思想;而在网络组件的设计上, 又采用化整为零的方法, 分离业务与呼叫控制、分离呼叫与承载, 这是为了方便各个组件独立演进。

作为下一代网络交换核心的软交换技术, 结合了传统的电话网络的可靠性与IP技术的灵活性和有效性的优点, 是新兴运营商进入语音业务市场的技术手段之一, 也是传统的电路交换网向分组化网络过渡的重要概念。这一概念所形成的系列网络产品将对电信网的演进以及利用IP网络提供丰富的业务起重要的作用, 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总的看来, 在分组网和PSTN的融合问题上, 人们的想法基本是一致的, 也就是说, 采用软交换技术的模式, 把呼叫控制与呼叫传输分离。智能化的软交换机实现不同信令的转化, 控制呼叫的建立过程, 并具有开放接口和API, 方便新业务的产生。而呼叫传输由简单的设备 (如媒体网关) 完成。但软交换技术的相关标准还有待完善、统一和被广泛接受。

参考文献

[1]赵学军, 陆立.软交换技术与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

[2]徐培文, 谢水珍.软交换与SIP实用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4.

[3]赵慧玲, 叶华.以软交换为核心的下一代网络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2.

[4]糜正琨, 王文鼐.软交换技术与协议[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2.

软交换组网技术的研究探讨 篇10

1 软交换技术特点和目标

软交换的技术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1)支持公共电话交换网(PSTN),异步传输模式(ATM)和网络协议(IP)协议等各种网络的可编程呼叫处理系统,提供认证与授权,防止非法用户或设备接入;(2)可运行在各种计算机和操作系统上,支持相应标准协议;(3)具有高效灵活性,可通过各种网关实现设备间的互通;(4)具有开放性,通过一个开放的和灵活的号码簿接口,便可以再利用智能网(IN)业务;(5)为第三方开发者创建下一代业务提供开放的应用编程接口(API);(6)具有先进的基于策略服务器的管理所有软件组件的特性。

根据国际转交换论坛(ISC)的定义,软交换是基于分组网利用程控软件提供呼叫控制功能和媒体处理相分离的设备和系统。因此,软交换的技术目标就是将呼叫控制功能从媒体网关(传输层)中分离出来,通过软件实现基本呼叫控制功能,从而实现呼叫传输与呼叫控制的分离,为控制、交换和软件可编程功能建立分离的平面。

2 软交换组网的网络结构

软交换网络主要包括的设备有:软交换设备(SS)、中继媒体网关(TG)、信令网关(SG)、综合接入媒体网关(AG)、综合接入设备(IAD)、媒体服务器(MS)、边缘接入控制设备(BAC)等。这些设备一般基于专用网络部署,用来实现软交换设备之间的相互通信以及软交换设备和非软交换设备间的消息隔离。软交换网络中的用户数据和路由数据分离存放,集中存放在集中用户数据库(HLR)及集中路由服务器(RS)之中,而软交换机(SS)只保留与网关资源相关的信息。软交换组网的一般网络结构[2]如图1所示。

对于部署在专网上的TG及AG部分IAD设备,当用户发起业务请求时,网关设备将根据预设的SS IP地址将呼叫送至相应的SS。主叫SS首先会去HLR查询用户的业务相关信息,判别用户该业务是否有权,是否符合预设的业务触发条件,然后根据查询结果去访问RS获得本次呼叫的路由信息,将呼叫接续至下一跳SS或业务平台。被叫SS收到呼叫请求将去查询HLR,获得用户指定终端的IP地址,接至终端。

3 软交换组网时关注的技术要点

3.1 设备配置和容量

在软交换设备的组网中,所有网元设备都存在着设备容量测算的问题,而其中最重要的几类设备是软交换、信令网关和媒体网关。设备容量测算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软交换网络资源的合理组织和利用,使其便于管理和维护。软交换接入层设备之间的数据主要是相关设备的寻路、语音媒体链路的建立以及语音和多媒体数据的传送,不仅对传输的安全可靠性、低时延要求较高,而且对于传输带宽的要求也很高。只有分组网提供必要的带宽与服务质量(Qo S)保证,才能实现基于软交换的语音业务及多媒体业务。分组网除了引入新的Qo S机制外,合理的网络资源配置是基础,这些配置包括分组网节点设备处理能力、端口资源分配和中继电路带宽分配等。网络资源配置的定量依据便是接入层设备间的媒体流端到端带宽需求。媒体流带宽的测算与软交换的业务特性、网络承载特性和业务实施策略都紧密相关。

3.2 Qo S问题

对任何网络来说,Qo S的保证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目前各软交换设备供应商均声称所提供软交换系统支持对Qo S服务质量的保证,但如果承载在IP网上的软交换网业务是基于“尽力(besteffort)”服务策略的,则IP网难以很好地贯彻软交换机的Qo S策略。为保证软交换网的业务服务质量,必须要求软交换的IP承载网支持“区分服务(Diffserv)”等必要的服务质量保证策略。如即使采用了一定的服务质量保证策略仍然不能满足在公共IP网络上为软交换网络提供大规模的有Qo S保障的承载服务,则可采用专用网络+BAC的信令媒体全代理功能对Qo S问题进行一定程度的解决。专用网络组网可以采用专线、专用IP网、多协议标签交换/虚拟专用网(MPLS/VPN)等方式。MPLS/VPN方式要提供Qo S保障,仍然需要全IP网络设备的支持。专线和专用IP网方式可以通过网络流量预测和规划,按软交换业务需求组织网络。

3.3 异地容灾

软交换设备的异地容灾即系统在某个软交换节点故障的情况下还可以继续提供服务。从组网的角度来说,需要媒体网关能够归属2个软交换设备的管理,这2个软交换设备采用主/从工作机制。在正常情况下,媒体网关仅受主软交换设备的控制,从软交换设备则定时地查询主软交换设备的当前运行状况。一旦主软交换设备出现故障,媒体网关就根据预先配置的地址信息向从软交换设备注册,从软交换设备就接替主软交换设备进行控制,从而保证系统工作不中断,此种工作方式即为“双归属”。为提高双归属的工作效率,可以依据一定的策略设定其他域的软交换设备作为本域的备份软交换设备。信令网关的异地容灾可通过信令转接点对的方式来解决。此时,信令网关必须支持信令转接点的组网方式。

3.4 会话启动协议(SIP)的网络地址转换(NAT)穿越

在软交换网络结构中引入了SIP用户终端,因此需通过NAT进行公私有地址之间的转换。NAT穿越的解决方案有以下4种[3]。

(1)应用层网关(ALG)方案。该方案采用支持SIP的ALG防火墙,NAT可分析SIP,在转换时可以像处理IP包头那样转换协议中内嵌的相应地址信息字段。ALG功能主要驻留在一些NAT防火墙设备中,每增加一种新的应用都要对NAT防火墙进行升级。ALG不能识别加密后的报文内容,报文在公网中的传送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由于网络实际上已经部署了大量的不支持下一代网络(NGN)业务应用的NAT防火墙设备,因此不推荐使用该方式。

(2)网络地址转换的用户数据包协议简单穿越方案(STUN)。该方案需升级SIP终端以支持STUN协议,要求终端以及网络侧的SIP服务器支持会话启动协议/会话描述协议(SIP/SDP)NAT扩展,且在运营商网络侧需部署STUN服务器。这种方案的优点是不用对NAT进行升级就可实现通信,具有可实施性;缺点是需要对SIP终端和SIP服务器进行扩展,运行时需要根据需求,对协议作标准化定义,以避免SIP终端和SIP服务器不兼容。

(3)采用网络地址转换中继方式的穿越(TUR-N)方案。该方案与STUN相似,也是基于私网接入用户通过某种机制预先得到其私有地址对应在公网的地址(STUN得到的地址为出口NAT上的地址,TURN方式得到的地址为TURN服务器上的地址)。TURN应用时通过分配TURN服务器的地址和端口作为客户端对外的接收地址和端口,这种方式解决了STUN应用无法穿透对称NAT及类似Firewall设备的缺陷。TURN的局限性在于它需要终端支持TURN Client,并且所有报文都必须经过TURN服务器转发,增加了包延迟和丢包的可能性。

(4)全代理(Full Proxy)方案。该方案是通过对报文进行Relay的设备对呼叫协议解析和处理,改写携带的实时传输协议/实时传输控制协议(RTP RTCP)地址信息后转发信令报文,同时根据改写的RTP/RTCP地址信息对媒体报文进行地址变换后Relay转发。由于Full Proxy方式会对呼叫协议进行解析,因此还可完成对每次呼叫带宽等Qo S信息的解析和处理,从接入层保证Qo S的安全问题。此外,通过对呼叫状态的把握,Full Proxy方式还可实现媒体流的动态防火墙,保证网络安全和防止带宽盗用,作为NGN终端接入层的NAT,Qo S和安全保障的统一处理平台。

3.5 安全问题

安全问题涉及网络安全和用户数据安全2个方面。其中,网络安全是指软交换网络本身的安全,能对终端用户屏蔽软交换设备、中继媒体网关、综合接入媒体网关、媒体服务器等设备的地址,保护重要网元设备,保证设备不会受到非法攻击。软交换设备可基于专用网络部署,网络可以是专网或采用MPLS/VPN等技术的虚拟专网,能通过各种手段来实现软交换设备间的相互通信及软交换设备和非软交换设备间的消息隔离,大大减小了受互联网用户攻击的可能。用户数据安全是指用户的签约信息和通信信息的安全,即不会被非法的第三方窃取和监听。软交换网络需采用必需的安全认证策略保证用户签约信息的安全,同时,无论是用户的签约信息还是用户的通信信息安全,均需要IP网的安全策略作为保证。

4 软交换技术的应用前景

窄带域的组网技术相对成熟,宽带域可与窄带域互通;对于宽带组网方案,从技术和运营的角度分析,特别是基于SIP终端的宽带组网方案离组建可运营、可管理的电信级网络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技术上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4]。目前电力行业的软交换网络建设刚刚开始,还没有大规模的组网应用,尚处于不断探索实践的阶段。已投入使用的软交换设备主要局限在语音应用方面,数据和多媒体方面的应用还有待进一步的拓展。随着近几年来数据和多媒体业务的迅速发展,通信网络的接入能力、带宽、交换能力等方面急需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相信软交换技术作为未来通信技术的发展方向必将会对宽带业务提供较好的支撑,进一步提升电网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桂海源,张碧玲.软交换与NGN[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2]童晓渝.软交换技术与实现[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3]糜正琨.软交换组网与业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软交换机技术 篇11

关键词:通讯工程;应用;软交换技术;探讨

软交换技术的概念一经提出,便迅速蹿红,得到了市场以及业界的广泛认可和重视,其凭借着强大的功能、低成本的优势,赢得了各大运营商的追捧,成为下一代通信工程的核心技术。

一、软交换技术网络结构

分层化和构件化是软交换网络的基本特点。对于分层化,其在纵向上的分层从低到高依次是接入层、承载层、控制层、业务/应用层。接入层的功能是为用户提供各种接入手段,并将其所接受的信息格式进行转化,使信息能够顺利在IP承载网上进行传输。承载层的任务为负责将软交换网络的信息流传输至目的地。控制层的作用是提供呼叫控制、承载控制。(交换技术便是它的核心)业务/应用层功能是提供各项业务、应用。对于构件化,软交换技术的基本构件主要由软交换、接入设备、中继网关、信令网关、媒体资源服务器、业务服务器、组承载网等组成。

二、软交换技术特点及其优势

1.软交换特点。软交换技术最大的亮点就是它独立于底层硬件与上层操作系统,因此软交换技术拥有良好的伸缩性和开放性,可以为通信系统提供多种所需的同步通信协议。软交换技术的主要技术特点表现在三个方面:(1)可以兼顾多种通信系统需求并保证其通信质量使通信宽带得到有效利用。(2)网络结构清晰层次感强。软交换技术设备可以被部署于中心机房,更有利于建立新业务和引入。(3)网络结构简单,语言承载面平面化,淘汰了汇接局机制。

2.软交换优势。基于软交换的特点,其优势主要表现在:(1)由于集中控制核心结构与开放通用的接口协议,使网络组建成本得到极大降低,新业务部署速度得到提高,从而使网络制式实现平滑迁移。(2)由于软交换使用的设备功能齐全、功耗低、处理能力强大,因此网络运营和维护成本易于控制。(3)软交换技术拥有多节点间相互备份的功能,因此对于网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更加突出。

三、软交换技术在通讯工程的应用

1.在前期的应用。在软交换网络建设的开始阶段,因为其业务量相对较小、网络规模有限,因此软交换首先应该独立设点,然后随着软交换网路业务量的不断增加,一步步由点及面进行扩展。此外,可以尝试将软交换设备植入信息工程系统中,与综合接入设备(IAD)、媒体接入网关(AMG)、智能终端等相配合实现本地用户覆盖,为本地用户土工多媒体业务、话音等。另外,可以通过一套通用媒体网关(UMG),使软交换网络与汇接中心、公网相连接,从而达到与电话交换网络互通的目的。

2.在中期的应用。随着前期软交换网络业务的不断拓展,网络规模不断扩大,软交换节点数目不断增加,由软交换主导的包交换网的用户量达到或超过电话交换网的用户量时,电话交换网便会边缘化,而软交换控制的数据网便会在网络应用中占据主导地位。与此同时,为顺势进一步扩大规模、开拓业务、抢占市场,可以在网络中进行通用媒体网关(UMG)设置,其不仅可以起到中继媒体网关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实现运营商对电力电话交换网络的连接,汇接覆盖电力电话交换专网,从而使VOIP长途业务得到顺利开展。在网络用户数量和网络容量达到一定规模时,可以适时加入一套软交换设备,从而使网络的可靠性得到提高,容量得到加大,业务层系统得到增加,业务更加丰富,网络运营管理功能更加完善。

3.在后期的应用。在软交换网络成熟以后,软交换设备可以通过SIP-T与BICC协议实现整体网络互联互通,从而借助于IP承载网,使各区域、地区的业务互联互通。用户的媒体网关功能主要由通用媒体网关实现,使用户处于主体地位,而中继网关的功能相应弱化,其主要功能转化为对各省各地区运营商以及电话交换网络的连接。

四、软交换在通讯工程的应用前景

软交换技术的应用前景十分广泛,最主要的应用有三方面:第一,使计算机网络与电力通信网中的电话网实现互通。软交换技术凭借其对多种信令、协议的支持,可以有效地解决计算机网络与电话网络信令不通等问题,实现不同网络之间的互操作。第二,对增值业务进行补充,软交换技术不仅能实现传统的语音、数据、视频等业务,而且可以充分利用软交换技术的开放式应用程序接口,开展更多的新业务。第三,使整个网络可以实现信息交换,现存的网络传输介质有载波、光纤、微波等,其设备系统等都相互独立,软技术交换的应用有望在一台机器上实现对多种介质的信息进行交换。

五、结语

网络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网络系统的更新换代已经是大势所趋。而软交换技术作为下一代通讯工程的关键性技术,其在公用通信网、各类专网甚至电力专用通信网中都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但是,目前软交换技术并非尽善尽美,在应用方面仍然有一些难关需要攻克。因此,我们应该以积极进取的精神不断开拓创新,在实际应用中完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玉喜.浅析通信工程中如何应用软交换技术[A].OFweek光电新闻网.OFweek宽带通信与物联网前沿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OFweek光电新闻网,2013.

[2]李营.软交换技术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数字化用户,2013(8):58.

3G软交换技术应用探讨 篇12

软交换技术是在IP电话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其主要设计思想是承载与控制分离, 各实体间通过标准协议进行互联和通信, 以便在网上更加灵活地提供业务国际上从事软交换标准研究的组织主要有ITU-T、ETSI、IETF、3GPP。1999年5月成立的国际软交换协会目前已有近180个成员, 大多数世界知名的电信设备制造商和电信运营商都是该协会成员。它的成立加决了软交换技术的发展步伐。它制定的软交换相关标准和协议受到IETF、ITU-T等国际标准化组织的重视经过儿年发展, 软交换技术在标准化和产业化方面均取得了很大进展, 一些协议如H.323、MGCP等已逐渐完善, BICC、SIP/SIP-T等新协议已相继推出。我国的无线通信标准化组织CWTS也止在出台3G核心网中的软交换设备技术的一系列规范。在众多制造商和运营商的共同推动下, 软交换产品逐步趋于成熟, 功能日益丰富, 性能逐渐稳定, 标准化工作止稳步推进, 软交换技术止走向市场。

2 3GPP软交换技术的发展历程

3GPP组织自1998年l2月成立以来, 一直致力于基于WCDMA的技术规范的制定和完善。目前, 已经制定的规范包括R99、R4、R5及R6等。

3GPP在R4开始引入软交换, 提出了与承载无关的电路交换核心网 (BICN) , 其中最主要的是将原来电路域中的MSC分离为MSC服务器和媒体网关, 实现承载和控制分离。

WCDMA软交换的须进主要分为R4 Softswitch和R5-IM两个阶段。

2.1 R4 Softswitch阶段。这个阶段主要包括:CS域的分组化;主要用于演进CS域的基础结构, 继承以前的CS业务;主要协议有BICC+H.248。

2.2 R5-IM阶段。这个阶段主要包括:在CS域、PS域之外新增加IM域 (多媒体域) ;主要用于提供新业务;主要协议有SIP

相对于R4、R5核心网中增加了IMS (TP Multimedia Subsystem, IP多媒体子系统) , 用于支持分组域的多媒体业务, 此时无论核心网或无线接入网都是基于IP传输。IMS在R6中进一步完善功能。

3 3GPP R4软交换MSC Server与MGW中的应用

分组域组网方式与R99完全一致, 不再赘述, 这里仅描述CS域的组网应用方式。

CS域在R4主要变化在MSC由一个网元分解为MSC Server和MGW两个网元。

3.1 MSC Server的应用

同MSC相似, MSC Server也有多种应用方式。

1 MSC Server作为VMSC Server, 负责疏通本MSC Server控制区内的MS的各种话务;

2 MSC Server作为GMSC Server, 同PSTN、其他PLMN互通, 负责疏通移动网同其他移动网络/PSTN间的话务;

3 MSC Server作为TMSC Server, 负责疏通移动网内各本地网间的话务;

4 MSC Server作为V/GMSC Server, 既负责疏通本MSC Server控制区内的MS的各种话务, 又负责疏通同PSTN之间的话务。

3.2 MGW的应用

MGW有如下两种应用方式:a.V-MGW。这种方式具有Iu-CS接口、Nb接口, 用于连接RNC和BSC。b.G-MGW这种方式具有Nb接口、Ai接口, 用于连接各种TDM网络。

3.3 MSC Server和MGW的组合应用:

1 MSC Server和MGW合一。这种情祝下两者实际上相当于一个R99 MSC;组网情祝与R99相同。

2 MSC Server和MGW分离。这种情祝下, 组网方式同软交换组网方式差不多。

4 3GPP软交换与NGN的异同

NGN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NGN泛指所有采用承载、控制分离的软交换架构以及IP/ATM宽带分组承载的电信服务网络, 无论该网络为最终用户提供的是固定或是移动业务, 因此为移动用户提供服务的3GPP R4网络本身也隶属于广义NGN的子集;相对而言, 狭义NGN则仅指提供基于宽带分组承载、为固定网接入用户提供C4/C5业务及IP多媒体业务的网络。

4.1 3GPP R4与NGN的相同点

3GPP R4与NGN网络均采用了相似的承载与控制分离的分层体系架构:即原有承载、控制合一的交换机分离为专门负责用户面的媒体处理与交换功能的媒体网关以及专门负责控制面呼叫处理及业务提供的软交换设备, 同时媒体网关之间、软交换之间以及软交换与媒体网关之间的媒体与控制流的承载均由传统的TDM专线交换演化为基于分组转发的宽带包交换网络 (IP/ATM) 。无论是3GPP R4的移动实时呼叫与非实时数据业务, 还是RGR的固定实时呼叫与非实时数据业务, 以及相关的控制信令流, 均统一采用基于分组统计复用及包/信元转发的宽带IP/ATM承载。因此3GPP R4与NGN对于基础传输网络设施, 包括路由器、交换机以及底层的SDH/DWDM传输设备及传输链路, 其需求也均是相同的。

4.2 3GPP R4与NGN的差异

3GPP R4与NGN软交换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业务特性集及交互协议方面:3GPP R4软交换 (MSC Server) 继承了3G端局MSC及关口局MSC所有的业务控制层的业务处理及信令接口功能, 与UTRAN移动接入网及其他PSTN/PLMN网络进行控制面流程交互实现3G用户的接入及与其他运营商或传统网络的互通, 并在业务流程中根据需要调用经过扩展的H.248协议控制移动接入或中继媒体网关完成媒体流的汇聚、映射及交换。NGN软交换则继承传统C4固定端局及C5长途局交换机的所有业务处理及信令接口功能, 并通过MGCP/H.248协议控制固定接入网关或中继网关完成媒体流的汇聚、映射及交换, 实现与PS下入用户及其他运营商或传统网络的互通。总体来说, 3GPP R4的Qo S问题相对NGN更易解决, 因为3GPP R4仅面临着与NGN相同的承载核心骨干层Qo S问题, 其接入层则因采用ATM组网而有成熟的Qo S控制策略;相反, NGN网络解决Qo S问题的难点恰恰在于承载网接入层。

5 3G交换技术的未来

3G的未来发展方向是采用基于软交换技术的全IP网络结构, 关键是在3G的核心网络采用宽带IP网络和软交换技术:由IP网络承载多种业务, IP协议是主导的网络路由与寻址协议;网络控制由软交换服务器实现, 采用基于软交换的网络结构;业务则由第三方业务提供商提供, 从而实现传输网络、网络控制、业务提供的分离。

从3GPP版木演进过程可以看到:R4引入了软交换技术, 为3G系统带来了集中控制、分散接入、组网灵活、业务架构开放的特点, 有利于运营商降低建网和运营的成木并具备全业务支持能力;后续发展中, R5虽然在Rd的核心网基础上增加了IMS子系统, 形态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但木质上仍然保持了承载与控制分离的软交换架构, 同时真止实现了端到端的IP业务特性, 是软交换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由于IMS在R5中并没有最终完成所以R6将继续完成增强 (IMS phase2) , 最终实现较完整的ALL IP网络。

摘要:本文介绍了软交换的技术特点及发展历程, 并分别介绍了3GPP在MSC Server和MSW中的应用过程。在比较了3GPP与NGN的异同点后, 对3G技术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软交换技术,MSW,NGN

参考文献

[1]张立达等.VOIP体系的不足及基十软交换的解决方案[J].天津理工学院学报, 2004年 (12)

上一篇:鲫鱼疾病下一篇:可再生能源附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