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交换核心网(精选9篇)
软交换核心网 篇1
随着移动通信的发展,语音业务以每年20 %的速度增长。电路交换是现有语音通信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该方式的缺点越发明显[1]。主要表现为:应对高频率话务能力差、资源有效利用率低以及核心网调整程序繁杂等方面。IP技术的应用能解决以上问题,电路交换方式必然会被分组交换方式所代替。
1 网络改造架构
全IP网络的建立可提高服务质量以增加用户数量,是移动运营商积累企业价值并迎接将来市场挑战的主要途径。因此,其已成为各大运营商将争抢市场的战场[2]。全IP构架可分4层,包含了从接入到传输,从核心到数据的各个方面,所以将全网络IP化的工作量很大。文中依据架构中的4个层面,从核心发展到网络的边缘,具体按以下3个步骤实现IP化[3]:(1)应用R4交换构架,通过承载分离以及控制来完成长途网中的IP承载,如图1所示。(2)通过软交换改造关口局以及端局,将核心网络逐步IP化,如图2所示。(3)在各种基础准备完成后便可完成全网的IP化。
由图2可知,经站点接入方式接入IP专用承载网络,由此实现2G网络的软交换IP化。其中,MGW之间呈现网状结构,其是在IP专用承载网络基础上实现的,而与MSC Server程星状结构相连。经CMN节点和网状结构分别连接了省际和省内的MSC Server[4]。另外,可通过重置直达电路实现TDM和软交换设备间的连通,TMG转接也可实现此连通。统计新增的SCTP、M3UA信令和BID话务路由的相关数据是MSC Server中需要关注的。而在MGW中,必须注意各链路的带宽,及时处理SCTP的丢失复传和拥堵等问题,关注媒体流和IP占用带宽状况,特别是因带宽不足需引起媒体流拥堵而产生拒呼等情况。
为确保用户能随时以任何方式进入网络当中,网络运营商积极探索了网络融合的应用。在各方面的配合下,推动了网络、业务和网络终端的融合,使整个行业的融合成为了可能。用软交换系统完全替代以往的电路交换系统,在IP化之下实现各种网络的联合,从而降低新兴3G网络的投资成本。为方便分层管理,各大运营商相继接入CMN,从而达到清晰明确管理网络的目的。其后,在保证网络使用质量的情况下,尽量利用IP化的各种优势,进行集中管理和控制成本。通过使用R4,使得现有网络以至于整个网络系统更为顺利地过渡到未来演进的路程中,向NGN模式缓慢靠拢。
2 地区核心网IP化改造组网方案
2.1 话务网组网方案
移动本地网引入软交换设备后,其话务网的组织方式与现有2G网络相同,即本地网MGW和各自归属汇接区的TMSCZ以及TMG设置中继电路,用以疏通其长途话务;MGW与本地网内的其他移动端局之间依据现网情况设置直达中继,用以疏通本地网内的话务,同时和本地网内的GW设置直达电路,用以疏通互联互通话务。软交换端局BSC的接入与TDM端局BSC的接入方式一致,MGW与BSC之间开设直达的TDM链路。为充分利用IP承载的优势,长途话务的路由采用近入远出的原则进行路由疏通。在软交换引入IP承载方式后,将采用扁平化的组网方式。MGW之间的话务直接通过IP承载网进行疏通,无需经过汇接。而采用IP方式承载的MGW采用全网扁平化一级组网模式,直接通过底层IP专用承载网进行疏通,并利用RTP/RTCP/UDP/IP协议栈通信。
2.2 信令网组网方案
移动本地网引入软交换设备后,软交换MSCServer独立于本地网之外集中设置,负责移动性管理和呼叫处理等信令处理功能,MGW不处理任何信令消息。由于MSCServer可控制多个MGw,因此MSCServer作为ZG网元接入现有2G网络的七号信令网,应支持多信令点功能,以便逻辑上将MSCServe及所辖的MGw划分为不同移动交换端局。MSCServer和MGW均应支持和设置内置SG。 通过MGw内置的信令网关,软交换端局与本地网内的其他MSC、GW及TMSCZ设置直联信令链路,负责实现ISUP消息的疏通。而MSCServer与BSC间的BSSAP信令,由MGw内置SG进行转接,在Server与MGW间采用IP承载,MGW与BSC之间采用TDM承载。当通过MSCServer内置SG,MSCServer可与HLR、SCP、SMS等设置信令链路,转接MAP/CAP等TDM信令。 MSCServer之间采用BICC信令,基于IP承载,省际的BICC的信令需通过C网中转。MSCServer与MGW之间的Mc接口的GCP/ISUP/BSSAP信令基于IP承载。MSCServer与HLR、SCP、SMS之间的MAP、CAP信令采用TDM承载,由MSCServer通过LSTP进行转接时,MSCServer与LSTP之间多采用TDM方式承载的2 Mbit·s-1信令链路。MSCServer与TDM端局之间的ISUP信令,由MGW内置SG进行转接,在Server与MGW之间采用IP承载,MGW与TDM端局之间采用TDM承载。跨本地网IP软交换端局与TDM端局之间互通时,在软交换端局侧,控制面BICC信令经TMSCServer转接为ISUP。在TDM端局侧,经TMSC/TMG转接,与ZG现网一致。另外,改造后需考虑对传统信令网的影响。随着IP宽带信令的增加,现网信令网压力将得到缓解。由于核心网IP化后,MSCServer设备之间采用BICC信令代替了现有的工SUP信令,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现有信令网的网络压力。根据本地信令由LSTP转接,省际信令由HSTP转接的网络拓扑结构核算,Nc接口采用BICC信令后,可减轻信令网STP约20 %的信令负荷。随后的MAP信令承载IP化进程,现有信令网的信令负荷将大幅减轻。以上情况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现有信令网STP设备的建设,需在STP扩容时考虑。
3 软交换端进行 IP 设置应遵循的原则
进行TDM到以IP局为基础的升级对于软交换设备较为重要,而在该种升级操作中最为关键的便是要根据IP地址的要求合理地实现设备IP化的设定。
不同的应用层面要进行不同的设定,达到省级高度则需将IP地址划分为两段:媒体和信令段,这两部分通常应当各自采用独立的B类型地址,具体原则为媒体段从B类地址的最大端进行设定而信令段则由最小端设定,剩余的地址则作为后备地址。为获得连续统一的后续扩展地址(后续年限为五年以内),提出如下建议:将B类地址为1~4个的省分成两个B类地址部分,媒体段与信令段分别为一,并由软交换业务系统管理;DCN维护用网负责网管的IP各自独立划分,不采取上述两段的地址。
而对于市级网络而言,省内的各城市网络采取C类地址进行连续的单位式布局,在原则上,同一区域的C地址不应出现断续,且只限本区域不可跨区域,该C地址还需遵循IP地址的VLSM原则;信令与媒体段的地址均要按照各个城市地区的当下与未来的业务发展供需关系合理分配留有一定裕度;各城市区域的媒体与信令IP地址应由4个C类地址组成,各城市区域使用的C类地址数目应为2的整数次幂,且要在最小单位上采取不间断分配的方式。
而对于站点,某CE以及相连的一切软交换设备中每天CE的地址应设定最小不间断地址长度为1/2个C类地址段;且每个相连的设备要从该CE的地址中分配且地址各自独立;按照软交换设备的具体数目与其对IP地址的需求分配地址段,同时还需保留一定裕度;在一个站点内的所有信令接口掩码最好采用28位,而媒体则为30位;对于业务地址的设定建议由小到大;而AP和CE的共用地址应通过IP承载网络的专业管理人员统一划分。
4 结束语
不论是要实现业务增量或是对于其他多媒体的网络载体,全局实现IP化是当下网络核心进化的总体趋势。在其之后实现的则是构建IP的入接网络。Abis与A接口是实现IP化传输的关键,运用这两种接口可明显提高传输与共享资源的能力,大幅减少OPEX与CAPEX的使用,使得BTS的入接途径更加便捷灵活,能刺激加大网络覆盖率,还能一定程度的提高通话质量。网络结构的总体发展趋势为扁平化,当达到结构简化,性能提升的目标后,将进一步朝融合式的新型网络结构方面发展。
摘要:IP技术的发展给移动软交换网的改进提供了契机,运营商为提高竞争实力,均进行了移动软交换的IP化改革。文中通过规划IP地址、组建话路网络以及革新网络架构3种方法,探究了对新兴软交换核心网进行IP化的可行性及改造方法。
关键词:软交换,核心网,IP
参考文献
[1]张军霞.移动软交换的发展趋势分析[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9):66-67.
[2]王月秋,雷振甲.浅谈软交换技术及其在中国的发展[J].电子科技,2004(9):60-64.
[3]谢燕,郑有才,张立勇,等.基于软交换的软终端设计与实现[J].电子科技,2006(6):22-25.
[4]陈晓毅.移动软交换端局IP承载网带宽需求的估算[J].电信技术,2008(6):33-36.
[5]李元,张奎,蔡超.移动软交换IP承载信令及语音带宽计算研究[J].邮电设计技术,2012(11):74-79.
软交换核心网 篇2
网络课程资源,实现了因材施教、自主步调学习、以学生为中心。其作用为对网络信息资源的科学再组织,将新旧知识关联,帮助学习者完成信息转化为知识,知识的意义建构;同时,培养学生的各种网络学习策略,使其能独立自主学习,协作交互学习,提供的大量相似情境或不同情境的任务训练材料,实现了策略迁移和效能提升。网络课程即应包括直接干预学习环节的策略,也应包括间接提高学习者认知和监控功能的策略。
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的重点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怎样把先进的学习理念、教学理论、传播理论、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资源环境有机整合。策略知识不是与生俱来,也无法通过外界直接强加于学习者,同样要以认知心理学作为理论基础,遵循策略知识的内在组织性和连续性,通过实践的训练获得并提高,网络课程被视为学习者建构个性化学习策略模型的知识载体和环境支撑。
网络课程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源,具有共享性、多媒体性、非线性、交互性和时空非限制性等特征。这些特点既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展开,同时也存在着感情交流障碍等多方面问题。一个成功的网络课程,在设计与开发时,需按照网络学习策略的宏观层次模型,从学习观、方法、技能、情境和社会关系五个方面全面展开。同时,须注意的是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重点不是技术上的问题,而是应关注教学思想、学习理论、心理学理论与信息技术在网络学习策略的指导如何实现有效的、合理的相互渗透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园,NGN国际标准最新进展[J],计算机工程程与应用,,(8):73,76.
[2]赵慧玲,徐向辉,NGN的研究进展[J],微计算机信息,,(8):33,35.
[3]罗西文NGN为我国通信业发展带来更多机遇[J],移动通信,2002,(8):55,58.
[4]郭炯,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改革[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4,(4).
[5]朱艳侠,网络自主学习低效现象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10).
浅论软交换与固网智能化改造 篇3
【关 键 词】软交换;固网智能化;改造;探讨
【中图分类号】 S972.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7-0248-02
目前,构建传统通信方式同现代化通信方式相结合的系统是我国网络信息化发展的终极目标,而软交换系统的发展为此目标的实现带来了可能性,软交换是实现电话网络智能化相关改造的非常有效地技术手段。积极做好固网的改造工作对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推进非常有利。
一. 软交换与固网智能化的综述
(一)固网的问题现状
通过对目前固网的研究分析可以得出相关的问题,如下:
1、网络结构不尽合理。目前,业务交换点的改造和规模不够充分,如此就需要较大的投资,并且不支持统一的布放全网的业务,进而就不能满足智能业务的快速发展。还有,部分端局间存在不够完整的网络连接以及网络结构较为复杂等现象,这就使网络的维护管理比较困难。
2、固网交换机型号复杂。在公共交换电话网络建设的初级阶段,有些城市引进了交换机的相关技术,但由于交换机的型号种类比较多,并且其提供业务的能力也良莠不齐,因而要在全网实施增值业务困难较大。
3、固网智能化业务难以开展。因为网络的用户在使用新型的业务时均要借助交换局的全网配合,但是交换机厂家型号的不同使得其利用的资源不同,因此就需要制定不同的方案来进行业务的开展。
4、固网的号码资源利用不充分。目前,固网用户数据资料的放置十分分散,很难使固网同相关的移动业务有效融合,无法实现固网用户数据资料的统一集中的管理,这就使用户属性管理及数据资料很难实现共享。就固网而言,用户的信息就是借助固网的号码段来进行识别,由于交换机型号的不同,使这些固网的号码包含有网络运营商的相关信息以及网络用户归属的网络、交换机等相关的信息。不同的地域、网络及交换局对固网用户的号码进行自身相关的分配,但是当网络用户要改变自身网络的归属属性时,就不得不改变原有的号码,导致用户使用存在很大的不便,而固网号码的宝贵资源就白白浪费掉了。
(二)固网系统智能化改造的意义
固网系统的智能化改造就是在传统固定网络电话业务的基础上,使要实现的业务和承载业务的网络相分离,这样就可以把固定网络用户的电话信息等相关的任务独立出来,并构建新的独立的网络系统进行用户资料数据等信息的存储,各个资料数据库间统一IP接口的连接标准,满足不同网络间的信息交流。
(三)软交换技术的基本特点及优势
软交换是指控制网络功能的实体,为下一代网络及时地提供呼叫及连接的控制功能,同时是其功能的核心体现。其软交换技术的网络结构图如图1。它具有以下的特点:具备分组网、电路交换网的集成;也具有汇接始末端的能力;能将呼叫控制层同业务层等进行较好的分离。
就如图1所示,软交换设备位于控制层中,这就可以提供对各业务的控制能力,软交换设备同功能、应用、策略等服务器之间采用了相互通信以及标准协议的联系。简单的说,软交换实现了不同型号远程交换机同时加载业务,且可以为不同的业务提供不同的呼叫控制的功能。其优势是具有媒体网关的接入功能、呼叫的控制功能、提供业务的功能、互联互通的功能、支持开放的业务以及应用接口的功能还有资源的控制及管理的功能等。
二、交换及固网智能化改造的方法
(一)将软交换作为固网汇接技术的基础。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传统汇接技术已不能适应如今时代的快速发展,借助软交换的相关技术能促使实现网络电话系统环境统一化的管理,把网络的相关流量区化为较为合理的区域,进而将软交换的相关技术作为控制的中心,如此的操作实现了网络环境的平行管理,同时软交换的相关技术可以控制终端及信令的网关,利用终端网关来代替原来的汇接的设备,这样就能实现由软交换控制呼叫等功能,为固网相关业务的智能化奠定有效的技术基础。
(二)控制网络用户的数据资料的核心技术就是新型网络的节点技术,网络节点技术可快速的储存智能业务等系列的网络用户数据资料,该技术支持软交换技术与汇接终端的交互作用,并且能有效的在信令中体现出用户在呼叫过程中相关的映射关系,可以将网络用户的智能化的业务属性转变成相对应的接入的特殊编码,通过相应的编码操作完成智能化业务的使用全过程。
(三)固网的运营商可在本地网中进行智能化技术的改造,并进行相关端局和汇接局结构的调整,进而实现完整的端汇结构,可以把所有的端局中的呼叫转变为汇接局的方式。在应用层的相关配置中,用服务器为智能业务提供丰富的资源供应,并在集中的数据库中进行设置,而被储存的智能业务用户信息可用业务接入码的形式表示,从而触发智能业务。
(四)部分固网智能业务的实现。基于软交换技术的智能网络的构建可实现移机不改号的业务流程;可以实现同振及顺呼业务功能,即独立信令网关与软交换设备间借助M3UA的协议进行交互,进而为信令网与IP网之间提供完整的互通功能。网络用户的智能化业务的呼叫信令流程如图2.所示;可实现固网悦铃、一号通、一号双机等业务。以上智能业务的实现可有效增加固网用户的粘性,能够使固网业务收入保持稳定。
总结:
随着整个时代的进步发展,我国的信息通信系统也面临着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实现固网的智能化系统及软交换的改造有利于信息现代化的建设,进一步提升网络的资源利用率以及提供更加稳定的信息通信环境。做好软交换与固网智能化系统的改造是下一代网络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其智能化的优势,给广大的用户带来极好的享受,确立其技术水平的领先地位。利用软交换的相关技术完成固网的智能化改造,进一步提升固网的应用价值,加速固网向移动化、智能化的指定方向迅速的发展,进而完成网络进化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 胡小东.软交换组网设计浅析[J].移动通信,2007(9)
[2] 陶艾生.固网智能化热点问题探讨[J].电信科学,2007(5):84-86
[3] 唐航,向东方.基于软交换解决方案的企业通信技术研究.人民长江,2008(39):106-108
软交换在3G核心网中的应用 篇4
1 软交换的概念
软交换 (Soft switch) 是下一代网络的控制功能实体,作为话音网向数据网融合的下一代网络的核心技术正日益收到电信运营商的重视。下面将介绍软交换的原理和体系结构。
1.1 软交换原理
软交换就是把呼叫控制功能从多媒体网关中分离出来,通过软件实现连接控制、翻译和选路、网关管理、呼叫控制、带宽管理、信令、安全性和生成呼叫详细记录等功能,把控制和业务提供分离。软交换的各实体间通过标准协议进行连接和通信,增加了系统的灵活性。软交换的这种业务、控制与传送、接入分离的设计思想能够更加方便的为用户提供各种业务,避免了传统电路交换网中,新业务开发过程复杂、周期长等缺点。
软交换提供的功能概括起来主要有:媒体接入功能、呼叫控制功能、业务提供功能、互联互通功能、资源管理功能以及计费和认证功能。软交换实质是多种逻辑功能实体的集合,其核心思想是硬件软件化,通过软件来实现原来交换机的控制、接续和业务处理等功能。它是下一代网络的控制功能实体,是下一代交换网中语音、视频、多媒体业务呼叫、控制以及业务提供的核心设备。
1.2 软交换体系结构
软交换体系结构按功能可分为四层:边缘接入层、核心层、网络控制层以及业务应用层。各层之间采用标准化接口和协议,增加了系统的灵活性。
(1) 边缘接入层:边缘接入层负责将各种不同的网络和终端设备接入软交换体系结构,将各种业务量进行集中,并将信息格式转换为能够在网络中传递的信息格式。
(2) 核心交换层:核心交换层采用分组技术,提供一个高可靠性、具有QoS保证、大容量的综合传送平台,并将信息媒体流选路至目的地。
(3) 网络控制层:网络控制层是软交换体系的呼叫控制核心,对应网络的会话层功能,以软件控制的形式完成呼叫控制、路由、认证、资源管理等功能。
(4) 业务应用层:业务应用层主要是基于下层网络的能力为整个体系提供各种丰富的增值业务、相应的网络管理及服务,对应网络的应用层功能。
1.3 移动软交换的功能
移动软交换是多种逻辑功能实体的集合,提供综合业务的呼叫控制、连接以及部分业务功能。其主要功能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移动性管理功能:主要完成切换 (包括U M T S系统内、G S M系统内以及G S M与U M T S系统间的切换) 、登记和移动台去话功能。
(2) 安全保密功能:支持用户鉴权、TMSI使用和用户信息加密。
(3) 呼叫控制和处理功能:移动交换服务器可以为级别呼叫的建立、维持和释放提供控制功能,包括呼叫处理、连接控制、智能呼叫触发检测和资源控制等;接受来自业务交换功能的监视请求,并对其中与呼叫相关的事件进行处理;支持级别的两方呼叫控制功能和多方呼叫控制功能。
2 软交换在3G核心网中的应用
主流的3 G制式有W C D M A、CDMA2000和TD-SCDMA三种, 在这三种制式中, WCDMA和TD-SCDMA的标准由标准组织3GPP制定, CDMA2000的标准由3 G P P 2制定。到目前为止, 3 G P P制定的UMTS核心网络有R99、R4、R5和R6四个版本,在R4和R5核心网络标准中,软交换技术得到了充分的利用。网络设备主要包括MSC服务器、GMSC服务器、MGW,它们的功能介绍如下。
(1) MSC的功能:对外提供纯粹的信令接口;集成R99 VLR功能,以处理移动用户业务数据及CAMEL相关数据;对电路域级别业务及补充业务设计的MGW中承载终端及媒体流的控制,是通过3G扩展的H.248协议来实现;与其它MSC服务器间通过BICC信令实现承载无关的居间呼叫控制;支持MGW及自身的登记及故障恢复操作。
(2) GMSC服务器的功能:GMSC服务器由GMSC的呼叫控制和移动控制组成,只完成GMSC的信令处理功能,具有查询位置信息的功能。GMSC服务器通过H.248协议控制MGW中媒体通道的接续,支持BICC与I S U P的协议互通。
(3) MGW的功能:它是3G R4核心网的用户承载面的网关交换设备,位于3G CS核心网通往无线接入网及传统固定网的边界处,是IU接口、PSTN/PLMN接口的承载通道以及分组网媒体流的终结点。MGW可通过H.2 4 8信令,接受来自M S C服务器及GMS C服务器资源控制命令。
3 3G中应用软交换的优势
3.1 投资成本低
传统电路交换网利用集中的M S C在RAN和PSTN之间完成话音交换,存在布点多、运行成本和维护人员等成本高的问题。运营商为解决这个问题,大多建设大型、几种的MSC,其代价是要建设来自各个城市RAN的回程话音电路。使用软交换技术,媒体网关和业务服务器的分离使得它们各自可以独立的进行工程实施、扩容和布局,这将带来大量软件升级费用的节省。
3.2 引入竞争
在3G组网中,采用软交换的架构,就可以很好的将具有独到技术优势的专业公司引入到设备的竞争中来,这对提高设备性能,降低运营商建网成本,促进业务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3.3 通过软交换利用基于IP的服务器平台来开放业务
在UMTS R5阶段,IP多媒体域采用SIP作为呼叫控制协议,引入IMS,实现在IP上的语音、数据、多媒体等业务的提供,使得运营商可以借助基于IP的应用服务器向用户提供更灵活和更丰富的业务。
参考文献
[1]郭恒平.浅谈软交换在3G核心网中的应用和引入[J].移动通信, 2006, 30 (7) :109~112.
[2]陈晓毅.软交换技术在大本地网中的应用[J].电信技术, 2007 (3) .
[3]舒毅, 刘松柏, 李友国.浅议3G网络中交换网络的优化[J].移动通信, 2006 (12) .
[4]郑义军.软交换技术[J].中国西部科技, 2005 (7) .
[5]李建国, 戴居丰.基于软交换架构的3G核心网[J].无线通信技术, 2005 (4) .
软交换核心网 篇5
近年来,随着移动通信用户数量的不断增加和对各种移动通信业务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我国各大移动通信运营商不断努力更新网络通信技术并扩容现有网络容量,而移动通信软交换核心网的技术更新和容量扩容是这一过程的重点之一。在移动通信核心网的技术更新和容量扩容的过程中经常需要更改核心网交换机MSCID,因此有必要对移动通信软交换核心网交换机更改MSCID的过程进行分析。
1 移动通信核心网组织结构现状
移动通信软交换核心网从逻辑上可划分为处理话务数据的话务网和处理信令数据的信令网,因此移动通信软交换核心网由多种网络实体组成。其中处理话务的网络实体包括:MSC(包括MSC SERVER和MGW)、长途软交换局、关口局GMSC;处理信令的网络实体包括:信令处理网元SG(实际网络中此项功能包含在交换机MSC或关口局GMSC中)、信令转发网元STP(包括LSTP、HSTP等);公共网络实体包括:智能网业务控制点SCP、归属位置寄存器HLR、短信处理中心SMS等。
话务网的整体网络结构如图一所示。各MSC(包括MSC Server和MGW)间互相有话务链路连接,各MSC与GMSC(包括GMSC Server和GMGW)间互相有话务链路连接,SCP、SMS、HLR与各MSC和GMSC间都有负责传递消息的信令链路连接,各MSC和GMSC与长途软交换局间分别有话务疏通链路连接,长途软交换局与其他省或区域移动核心网络连接,GMSC与其他运营商网络连通。因此只有话务网元之间有话务链路联系。
信令网的整体网络结构如图二所示。MSC作为SG,它们之间互相有信令链路连接,同样各MSC与GMSC间有信令链路连接,SCP、SMS、HLR与各MSC和GMSC间都有信令链路连接,各MSC和GMSC与LSTP间有信令链路连接,SCP、SMS、HLR与LSTP间有信令链路连接,LSTP负责省或独立区域内信令数据的转发,并且LSTP与HSTP有信令链路连接转发省际信令数据。因此话务网元、信令网元和公共网元之间都有信令链路联系。
2 相关概念介绍
2.1 GT寻呼
信令连接控制层(SCCP)是基于消息传递部分提供完善的网络层功能的信令协议层。
SCCP目前在移动通信核心网中的主要应用有:(1)在智能网中的业务交换点(SSP)和业务控制点(SCP)之间传送各种控制信息;(2)在数字移动通信网中的移动交换中心(MSC)及来访位置登记器(VLR)、归属位置登记器(HLR)之间传送与移动台漫游有关的各种控制信息;(3)综合数字业务网(IS-DN)中传送端到端信令[1]。
SCCP的地址是全局码GT(Global Title)、信令点编码(SPC)和子系统号码(SSN)的组合。GT可以是采用全世界统一编号的各种编号计划(如电话、ISDN编号计划、数据网编号计划等)来表示的地址,其中MSCID属于ISDN编号计划,在现网中一般把MSCID作为GT地址。使用GT可以唯一的标识移动通信核心网中的任何用户,甚至越界访问[1]。SCCP协议能将GT翻译为DPC+SSN、新的GT组合,以便MTP能利用这个地址来传递消息。这种地址翻译和寻址的过程就是GT寻呼技术,GT寻呼是有信令联系的网元之间需要用到的技术。
2.2 MSRN号码和HON号码
MSRN号码和HON号码是有话务联系的网元之间需要用到的技术。
2.2.1 MSRN号码
在语音呼叫过程中,在MSC收到MS上报的呼叫请求消息后,进行被叫分析。根据被叫号码,寻址到对应的HLR,向其发送路由信息请求消息。HLR收到该消息后,根据被叫IMSI查询得到被叫所在的VLR,向被叫所在的VLR请求漫游号码(MSRN)。被叫所在的VLR在收到请求漫游号码消息后,为对应的MS分配MSRN,然后在请求漫游号码响应消息中将MSRN号码回送给HLR。HLR得到该MSRN后,将该MSRN发送给主叫所在MSC,MSC在得到被叫的MSRN后,根据MSRN进行局间中继选路,并发起话务呼叫[2]。因此MSRN号码在语音呼叫过程中起到主叫对被叫所在交换机发起呼叫的地址标识的作用。
2.2.2 HON号码
移动用户在通话过程中从一个小区移动到另一个小区的过程称为切换过程。当两个小区分别属于两个不同MSC/VLR控制时,此过程为MSC间切换,在MSC间切换过程中会用到HON号码。
假设移动用户在通话过程中从MSC/VLR-A控制的区域进入了由MSC/VLR-B控制的区域,MSC/VLR-A向MSC/VLR-B发送进行切换消息(Prepare Handover)。MSC/VLR-B收到切换请求消息后,就为该呼叫分配并保留一个空闲的无线信道,同时为该次切换分配一个切换号码(HON)。该号码的作用类似漫游号码,用于建立MSC-A至MSC-B的中继话路。
MSC/VLR-B将分配的切换号码发送给MSC/VLR-A。MSC/VLR-A收到HON号码后,通过HON号码寻址到MSC/VLR-B并与其建立话路连接,当话路连接成功后,MSC-A、MSC-B分别向移动用户发出切换指示。在移动用户切换到MSC-B之后,移动用户的所有本次通话将通过MSC/VLR-A和MSC/VLR-B间的话路连接从MSC/VLR-A转接到MSC/VLR-B进行,直到本次通话结束后,MSC/VLR-A和MSC/VLR-B分别向HLR发送位置删除和位置更新消息,并拆除它们之间的电路[3]。这样,一次完整的MSC间切换完成。
因此,HON号码在MSC间切换过程中起到路由建立MSC间话路连接的作用。
3 更改核心网交换机MSCID的整体网络数据配置
3.1 MSCID在核心网中的作用
在移动通信核心网中MSCID的作用有三方面:(1)在通信网络中唯一的标识MSC/VLR;(2)作为网元的地址用于核心网中的GT寻址;(3)把MSCID作为交换机分配MSRN号码和HON号码的大号段。比如MSCID为8613441234,则可分配的MSRN号码和HON号码为1000个,范围是8613441234000~8613441234999(一般HON号码需要的较少,分配100或200个即可,MSRN号码需要的较多,分配800个或900个。)。
3.2 更改核心网交换机MSCID的相关数据修改
若某一交换机需要更改MSCID,例如某一交换机A的MSCID由8613712345更改为8613441234,那么A交换机需要修改的数据有:(1)把本局MSC号码和VLR号码更改为新MSCID号码;(2)更改MSRN数据和HON数据为新MSCID号;(3)修改GT数据配置;(4)修改关于MSRN号码和HON号码的出局号码分析。
在某一个交换机修改了MSCID后,全网需要修改的数据有两大方面:(1)与该MSC有信令联系的网元需要修改GT方面数据;(2)与该MSC有话务联系的网元需要修改MSRN号码和HON号码方面数据。在上例中修改GT数据的过程就是在GT数据中将新MSCID号码(8613441234)指向A交换机,并且将旧的MSCID(8613712345)在GT数据中改变指向。修改MSRN号码和HON号码数据就是修改出局号码分析,将新MSCID号段(包括MSRN号码和HON号码)指向A交换机,将旧的MSCID号段改变指向。
在核心网中需要修改GT数据的网元是与该MSC即A交换机之间用到GT技术,也就是与A交换机有信令联系的网元。在前面已经介绍过,它们包括:本地各MSC、本地各关口局GMSC、长途软交换局、LSTP、HLR、SCP和短消息中心SMS。
在核心网中需要修改MSRN号码和HON号码数据配置的网元是与该MSC即A交换机之间用到MSRN号码和HON号码技术,也就是与A交换机有话务联系的网元,它们包括:本地各MSC、本地各关口局GMSC和长途软交换局。
4 结束语
在核心网中修改某一网元ID的过程可从修改MSCID的过程推演出来,也就是分成两大部分:(1)网元本身需要修改GT数据或MSRN号码、HON号码数据;(2)与该网元有信令联系的网元修改GT数据,与该网元有话务联系的网元修改MSRN号码和HON号码数据。
在核心网现网当中很多情况下都需要修改网元的ID,如:软交换核心网IP化改造1344局址标识、软交换核心网元搬迁、软交换核心网元重新划分区域等。因此修改MSCID乃至修改核心网元ID的过程分析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摘要:文章介绍了移动通信软交换核心网网络架构、GT寻呼技术、MSRN号码和HON号码,分析了移动通信核心网交换机更改MSCID的过程,并进一步推演出软交换核心网网元更改ID的过程。
关键词:软交换,核心网,GT,MSRN,HON,MSCID
参考文献
[1]桂海源,张碧玲.信令系统[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8.
[2]李蔷薇.移动通信技术[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6.
软交换核心网 篇6
关键词:GSM,软交换技术,工程设计,应用
近年来,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 移动网络用户也随之扩大, 用户对网络服务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移动运营商需要增加网络容量, 加大工程建设。NGN的核心技术, 即软交换技术不断的发展完善, NGN在业务融合、网络融合等方面具有的优势逐渐被显现出来, 和通信网络改革的发展趋势一致。建设新一代网络, 建设高起点、高开放程度的网络平台, 对技术、业务、管理等方面进行创新, 能够确保运营商提前获得市场先机, 在这一要求下, GSM网络软交换技术随之诞生。本文主要探讨了软交换工程引入的必要性, 提出相应的工程设计方案, 并且对其应用效果进行分析。
一、软交换工程引入的必要性
软交换技术的核心是使用标准化协议、应用编程接口的开放体系结构。软交换作为功能实体, 是下一代网络控制、呼叫的核心, 具有三个基本要素, 分别是业务生成接口、设备接入能力以及运行支持系统。运用软交换技术构建的网络, 分为四层, 即业务应用层、边缘接入层、控制层以及核心传送层。将软交换技术引入移动网络, 是现代网络发展的必然要求。如今的GSM网络在处理能力、容量等方面逐渐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 更是无法适应3G移动软交换核心网的组网要求, 将移动软交换核心网引入到现有网络当中, 利于全网发展到移动交换网络。除此之外, 软交换工程也是业务发展的必然趋势, 它可以提供业务汇聚的功能, 从而实现网络业务的统一应用、部署。
二、GSM核心网软交换设计方案
2.1设计目标
设计GSM核心网软交换时, 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本次设计的总目标是:构建合理的网络结构, 将核心网的网络进行有效整合, 从而完成核心网的建设, 提高网络的安全性以及网络质量;结合业务预测, 把市场作为发展方向, 有计划的增加网络容量, 满足市场需求;综合考虑智能网标准业务的发展要求, 满足其发展需求。
2.2设计方案
交换局的设计:对交换局进行设计时, 要有具体的设计原则。设计原则要按照交换网元的实际负荷, 利用有关数据、资料, 有效预测市场话务的有关需求, 分析网络性能的需求;从业务、投资、网络发展等方面进行考虑, 引入软交换设备;一个省的软交换厂家最多两家, 地市不超过一家;设置MSC Server时, 要统一规划, 集中在省会之类的城市, 某些城市的业务量也比较大, 可根据实际情况酌情设置;设置MGW时, 尽可能设置在本地网的传输节点上。
计费的设计:设计计费和支撑系统时, 要注重以下功能的设计。通过实时、定时两种联机方式和脱机处理等, 处理交换机的有关计费数据;把用户的开关机数据传送给交换机, 使计费系统具有即买即通、限制恶意欠费的作用;提供语音信箱、短消息等服务;有效管理营业账务;计费管理, 即对用户的各类账单进行计费分拣、管理;计费信息的采集, 由计费系统完成。
提供业务的设计:GSM网能够提供的业务主要有基本业务、补充业务, 基本业务可以分为电信业务、承载业务。其中电信业务是为用户提供完整的通信业务, 包括紧急呼叫、普通电话通信、短消息业务、语音信箱、传真等;承载业务是为用户提供接入点之间信号的能力, 具体内容需要依据设备厂家所提供的服务功能来决定;补充业务主要包括呼叫提供类补充业务、完成类补充业务、限制类补充业务、多方通信补充业务、计费补充业务、号码补充业务、附加信息补充业务等。
三、转交换技术的应用效果
通过将本次设计方案应用到某地区, 有效达到了工程设计的目标。通过对核心网的网络进行调整, 提高了网络的安全性、网络的质量, 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网络拥塞的情况, 主要表现为:通过合理调整核心网网络, GSM网设备更换为软交换设备, 因此建立了转交换核心网, 逐渐向下一代网络过渡;根据业务的预测, 增加了网络容量, 从而满足市场的需求;核心网络SPP智能网标准业务的发展需求, 使智能网标准业务的发展得到满足;优化并且调整网络, 提高网络的安全性、可靠性, 使网络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
四、结语
本文主要对软交换工程引入的必要性进行探讨分析, 提出相应的工程设计方案, 并且对其应用效果进行了研究, 符合设计总体目标的有关要求。将软交换技术引入移动网络, 是现代网络发展的必然要求。将移动软交换核心网引入到现有网络当中, 利于全网向移动交换网络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鹏.山东联通核心网中的软交换技术应用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2008.
[2]张玉成.GSM核心网软交换技术应用与工程设计[D].哈尔滨工程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2009.
GSM网演化进程及软交换介绍 篇7
关键词:软交换,逻辑接口,协议,规范
GSM1982年开始成为欧洲电信标准, 1992年规模商用。在传统的GSM网络的核心网中, 所有的信令控制与话务交换均由MSC交换机完成, 而且所有的链路必须使用TDM链路。伴随着网络与技术的发展, 原有的交换技术已经不能满足技术发展的需要, 因此移动软交换的引入成为核心网络演进的必然。
软交换技术符合未来电信网络面向全IP发展的趋势, 同时兼顾原有的TDM承载需要, 由于控制面与用户面的分离, 处于控制面的MSS容量相对原有交换机大大增加, 而且可以集中放置在省会与地区中心的机房, 而负责交换的MGW则放置在各个本地网中, 从而实现了清晰的网络结构。主要的控制与管理工作将可以集中完成, 新业务的引入也可以集中在MSS中进行。
1 软交换的体系结构
软交换体系结构是目前面向网络融合的新一代多媒体业务整体解决方案, 具有层次化、呼叫控制与承载分离、快速开发业务、集中部署业务等特点, 可以向用户提供包含PSTN话音、无线话音、基础数据、多媒体数据等各种业务。通过优化网络结构, 不但实现了网络的融合, 更重要的是实现了业务的融合, 使得包交换网络能够继承原有电路交换网中丰富的业务功能, 同时, 可以在全网范围内快速提供原有网络难以提供的新型业务。
在软交换构建的开放体系架构中, 通过呼叫控制与媒体交换/承载的分离, 实现了开放的分层架构, 各层次网络单元通过标准协议互通, 可以各自独立演进, 以适应未来技术的发展。软交换主要包含两个层次:a.媒体网关层:根据组网的位置, 可分为接入媒体网关 (提供接入适配功能) 、中继媒体网关 (提供与其他网络互通的媒体流转换功能) 、资源媒体网关 (提供特定媒体资源) 。b.呼叫控制层:由信令网关 (提供中继信令SS7在IP网上的传输适配功能) 和呼叫控制服务器 (通过与信令网关和媒体网关的配合实现呼叫的建立、维持和释放控制功能) 。
Nc接口
MSC Server与MSC Server的接口, 遵循3GPP的TS29.205, 应用层协议为BICC, 可以基于ATM/IP。
执行基于网络-网络的呼叫控制, Nc接口的协议主要分为呼叫控制协议、信令传输转换协议和信令传输协议。
-呼叫控制协议:BICC;-信令传输转换协议:STC用于特定信令协议适配到信令承载时的格式转换。-信令传输协议:包括宽带SS7和IP两种方式。
Mc接口
MSC (GMSC) Server与MGW的接口, 遵循3GPP的TS29.232。
应用层主要基于H.248及其扩展BICC。对H.248的扩展支持移动环境的特殊应用, 如重定位/切换。
可以基于ATM/IP
主要用于网关控制信息的传递, 以便实现软交换和MGW的交互, 完成承载控制、网关管理等功能。
Nb接口
MGW之间的接口
用于用户数据的传输, 包括高层的用户平面 (UP) 和传输层协议。
Nb UP位于电路交换核心网络用户平面Nb接口上, 用来传输媒体网关 (MGW) 之间的数据, 包括两种操作模式:透明模式:主要用于那些核心网络承载, 除用户数据的传输之外不需要任何其他特征, Nb UP协议层被高层和传输网络层透明穿越, 基本是个空层。预定义SDU尺寸的支持模式:主要用于那些核心网络承载, 除用户数据的传输之外, 要求从Nb UP协议中得到其他特征, 本操作模式下, 双方的协议实例交换Nb UP帧。包括三个功能集合:帧处理 (成帧/拆帧和校验等) 、过程控制 (速率、缓存) 、非接入层数据流特定的功能。
Nb的传输网络层Nb UP可以在ATM/IP承载上传输
ATM承载
ATM传输网络控制平面:负责ATM传输网络虚电路的建立、维持、撤销。
ATM传输网络用户平面:以AAL2连接传输语音分组。
IP承载
IP传输网络控制平面:负责RTP承载的建立和释放。
IP传输网络用户平面:采用RTP/UDP/IP的方式进行语音业务的实时传输。
BICC协议
BICC协议由ITU-T SG11研究组完成标准化, 由ISUP协议演进而来, 是一种在骨干网中实现使用与业务承载无关的呼叫的控制协议。BICC定义了信令传送转换器 (STC) 、应用传送机制 (APM) 、承载控制隧道协议 (BCTP) 和IP承载控制协议 (IPBCP) 。通过点编码建立信令联系, 信令链路通过静态SCTP连接, BICC节点中采用正常呼叫的选路原则选定路由, 为呼叫的信令建立通路。信令信息利用信令传送转换器转换之后, 采用APM传送BICC特定的控制信息。BICC协议把支持BICC信令的节点分为服务节点 (SN) 和呼叫协调节点 (CMN) , SN具有承载控制功能 (BCF) , CMN不具有承载控制功能。对于SN, 呼叫功能和承载控制功能在物理上既可以分开, 也可以不分开。如果分开, 那么呼叫功能和承载控制功能实体需要用呼叫承载控制 (CBC) 信令来发送消息。SN和CMN都使用"半呼叫"模型, 每个完整的呼叫分为"入局"和"出局"呼叫, 所允许的连接类型有3.1kHz音频、64kbit/s、2×64 kbit/s、384 kbit/s、1536 kbit/s、1920kbit/s、N×64 kbit/s?N=2~30等。BICC信令消息包括初始地址消息 (IAM) 、地址全消息 (ACM) 、应答消息 (ANM) 、CIC系列消息, 等等。BICC从真正意义上解决了呼叫控制和承载控制相分离的问题, 可以用于任何承载网络, 如ATM、IP、STM。
基于H.248的媒体网关控制协议
H.248和Me GaCo是同一种协议, 是ITU与IETF共同努力的结果, ITU-T称之为H.248, 而IETF称为Me GaCo。H.248协议是在MGCP协议的基础上, 结合其它媒体网关控制协议特点发展而成的一种协议。可基于UDP/TCP/SCTP等多种承载。软交换设备与各种媒体网关之间的通信采用H.248协议, 连接模型的主要抽象概念是终结点和关联。
终结点 (Termination) 是媒体网关上的一个逻辑实体, 是媒体流的源或宿, 一个终结点发送和接收一个或者多个媒体流。相关媒体流参数、对应的承载参数、可能包含的modem等都构成终结点的描述特性, 终结点可以用来代表物理实体, 也可以用来代表暂时性的信息流。
关联 (Context) 表示多个终端间的相互关系, 包括终结点间的拓扑关系以及媒体混合和交换参数。如无特殊规定, 统一关联中每个终结点发送的数据都能被所有其它终结点接收, 通过Add命令进行创建, 通过Subtract进行删除。一个关联中必须包含终端, 一个终结点同时只能存在与一个关联中。
软交换核心网 篇8
1 IP软交换承载网的概念
1.1 软交换
目前,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 IP行业也迅速发展, 软交换也慢慢进入人类生活。IP软交换承载网慢慢走进人类生活, 那么什么是IP承载网, 软交换?
软交换是一项具有呼叫和连接控制为一体的功能实体, 它可以实现传统程控交换机的呼叫控制, 而传统的功能与现在的IP业务是相结合的, 针对不同的IP业务, 它实行的呼叫控制功能也不相同。然而不同的业务所需要的呼叫控制功能不同, 软交换是与这种业务不存在联系的, 这就要求软交换能够提供的呼叫控制是属于各种业务的基本呼叫控制。
1.2 IP承载网
IP承载网是一张以IP技术构建的专网, 它具有传输功能, 例如现在手机上的视讯, 信息传送都是通过IP承载网来实现的。IP承载网采用高效可靠的设计, 结合各种高级技术, 采用低成本, 高效益的特点使得信息传递具有高效性以及可靠性。
2 软交换IP承载网网络建设总体原则
2.1 保持现网稳定原则
现在的网络多数情况下存在不稳定的状态, 例如, 人们在传输信息的时候由于网络连接失败, 或者网速过慢, 导致在实行软交换的过程中, 发生数据连接错误等相关问题, 导致传输失败, 因此在实现软交换IP承载网络出现问题。所以, 要在现网稳定的情况下才能实现软交换IP承载网络的数据传输。
2.2 业务继承性原则
目前很多网络都存在业务不稳定的现象, 导致其不能进行传递性工作。由于网络设置的改变, 各种信息不能进行传递。因此, 需要对交互的设备进行信息传送, 保证信息可以顺利传输。但是这些业务要在不可以降低原有的网络业务的前提下, 重新进行网络传输任务。尤其针对现在的电信业务、承载业务、补充业务、智能业务、增值业务等, 需要在网络稳定正常进行下, 业务能够保证继承性原则才能正常进行。
2.3 分阶段实施原则
网络传输是分阶段进行的, 需要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分别对网络进行优化和改造。人们通过逐渐简单的网络问题, 逐一进行优化和改造。继而上升到较难网络传输, 进行优化。
2.4“就近入IP, 就远出IP”原则
在经过IP改造后, 软交换端部的IP系统将进行承载语音的任务。与原来的传统提出的TDM端局之间进行互通业务传递。这种传递遵循着“就近入IP, 就远出IP”的规定。首先要保证所有的业务可以就近进入到IP现网内, 在终端到达。这时候原来的接网将会消失, 网络呈现出扁平化组网的状态。
3 电信软交换IP承载网络建设思路
3.1 软交换IP承载网组网总体思路
首先, 可以参考以上网络结构来进行总体规划建设, 此网络架构清晰, 分为全区核心层, 本地网汇聚层和接入层, 网络各个层次职责明确, 并且全区核心层骨干层由区级NOC中心维护, 地市本地网汇聚及接入层设备由地市分公司维护, 便于管理和维护。
3.2 软交换IP承载网业务承载具体建设思路
3.2.1 组建核心层交换机网络
在各区域按业务重要性分别部署核心路由交换机, 作为全区核心设备接入CE, 并作为地市各接入节点接入CN2的CE设备。SS/MRS/SG/HLR等通过一对交换机, 然后通过一对防火墙接入到一对核心路由交换机, 保证核心网安全性。将接入层节点端口汇聚到汇聚交换机, 保证Qos的部署。
3.2.2 组建接入层交换机网络
现在很多的交换机建设中, 对于接入层中可以用重要节点来增加原交换机的建设。现在的县、支局的接入层是利用现有的交换机和原来本身自带的IP宽带来承担宽带连接业务和相关的语音业务。特别是在当地的网局点中, 在现有汇聚交换机的基础之上, 设备组网采用口字形的连接方式, 这样一来, 提高了可靠性。
3.2.3 安全性部署
网络传输是需要对安全进行考量的, 因此需要对接入交换节点进行备份, 防止在文件丢失利于找回, 因此安全性部署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在设备期间进行VRRP的重点部署, 将A与G分开进行负载分担, 与此同时, 接入设备主备链路, 保证分载部署的工作良好进行。
4 软交换IP承载网接入层建设思路
下面我们来看AG和IAD等接入设备通过以下3种形式接入的组网思路:
(1) 通过MSTP直接接入的AG和IAD, 视为可信接入, 直接接入NGN承载汇聚层, 然后通过CE接入IP承载网, 与SS相连;
(2) 通过PON接入的可信AG和IAD通过OLT分离语音和数据, 语音通过NGN汇聚交换机到IP承载网;通过PON接入的不可信任IAD接入设备, 通过OLT分离, 经BAC设备接入IP承载网, 与SS相连;
(3) 通过IP承载网接入的IAD视为不可信任接入, 必须经过BAC认证;AG经IP城域网汇聚交换机与NGN汇聚交换机相连, 接入IP承载网, 与SS相连。
目前, IP事业的迅速发展, 电信软交换;移动软交换;联通软交换也慢慢融入了IP承载网中, 采用这种方式, 保证了更多的业务的顺利传输, 并且它的服务质量高, 安全效益好, 符合现在人们使用IP网络的方便心理, 同时软交换承载网是一个全新的网络设计, 它的简便性也符合了大众的需求。我们需要在使用电信软交换IP承载网组网上需要考虑网络稳定、业务继承性, 网络分阶段等原则能够顺利进行, 但是一些运营模式和管理方案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参考文献
[1]李海涛.IP软交换承载网技术在联通网络中设计与应用[J].硅谷, 2010 (4) .
[2]宋燕辉.IP承载网软交换接入方式分析[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02) .
软交换核心网 篇9
一、某市软交换核心网现状
某市软交换核心网中总共有7套软交换设备, 其中有4套软交换设备是全市的汇接层设备, 来自同一厂家, 有2套设备是另外一个厂家生产的, 在全市的网络结构中处于端局位置;还有1套设备是长途软交换设备, 是中继网关设备, 负责该市的IP长途话务。在该市的网络中, 存在有大量的端局、长途局、关口局、汇接局等, 机型不一, 极度混乱。
1.1承载网
软交换核心网的承载网设备主要是高端路由交换机、三层交换机, 同时, 该市为保证IP长途话务的顺畅, 满足人们的IP长途话务需求, 开通了往CN2电路。
1.2信令网
信令网的功能是实现No.7信令消息与IP网信令消息之间的互通, 既可以是一个独立的物理设备层, 也可以嵌入到其他设备中。该市的信令网中有一对中高端路由交换机设备、信令交换机, 其中, 信令交换机起到交换信令的作用。而路由交换机是信令网的核心设备, 其与承载网的核心设备之间有IP电路, 并通过防火墙等安全设备防止外界力量对核心设备发出攻击。
二、软交换核心网存在的问题
该市软交换核心网是试验网络之一, 其在建设初期考虑的主要因素是验证软交换网络的某些技术指标, 在近些年来进行了一些升级改造, 但用户的增多和业务种类的增加使得软交换核心网还存在很多问题, 其严重影响了该市网络的安全运行以及新业务的推广。
2.1网络风险高
该市的软交换核心网采用的单一软交换局平台, 无法实现双归属功能, 在发生宕机时就可能出现软交换核心网的崩溃。而用户的不断增加又给单软交换局的网络运行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其网络运行风险高。为满足该市每年10万软交换终端用户的发展目标, 必须尽快建立一个新的软交换局, 分摊业务和负荷, 实现双归属功能, 提高核心网的安全。
2.2IP地址规划不合理
由于该软交换网络是为验证某些软交换网的技术指标而兴建的, 故而其在建设之初时多采用公网IP地址, 许多承载网设备和软交换设备都采用的是公网IP地址, 无法接入到后来兴建的CN2网络中, 占据了大量的IP地址资源, 不利于网络安全性的提高。为满足大规模互联的需求, 将软交换设备和承载网设备接入到CN2网络中, 实现省内外长途话务的分流, 节约公网IP资源, 必须将该软交换核心网中部分设备的公网IP地址改为私网IP地址。
2.3端汇合一需求大
在软交换核心网的升级改造以及新软交换局的建设过程中, 应将旧软交换局中的部分终端用户分配到新软交换局中, 开展端汇合一改造, 实现智能业务的承载。改造后的新旧软交换网既能直接进行SHLR查询, 还具备SCP触发功能, 能有效缓解当前网络负载过大现状, 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网络服务。
三、软交换核心网升级改造思路
通过前文的现状和问题分析可知, 该市软交换核心网升级改造的主要任务是:新建一个软交换局, 旧软交换局的承载网、IP地址等进行改造, 新旧软交换局的端汇合一改造等。虽然说从改造任务上来说是一个很简单的任务, 只需要对物理层的设备进行相应的改造和配对, 进行一些网元改造。但从整个网络结构上来说, 新建一个软交换局会改变整个网络结构, 在设计时也需要充分考虑到新建软交换局对该市网络产生的不良影响, 明确新建软交换局在网络体系中的地位和功能, 要如何实现端汇合一功能等等。
3.1新建软交换局的定位
本升级改造项目中新建的软交换局主要功能提高网络运行安全、实现双归属功能和端汇合一功能。双归属功能的实现很简单, 只要保证2套软交换设备的所有配置都是一模一样的就可以了, 而要实现端汇合一功能就比较复杂。对此, 在定位设计中主要考虑以下几点:第一, 确保2套软交换设备中的SG、TG、MRS等相互配合, 根据双归属功能的实现要求确保部分设备的软硬件版本、板位等的一致性。第二, 双归属使用业务切换到备用软交换承载业务中实现业务的容灾恢复, 这里的切换方式包括部件间的切换、软交换间的切换。媒体网关间的切换、链路切换等, 那么应如何选择切换方式呢, 这是新建软交换局中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第三, 检测现有网络的SSP功能和业务是通过哪个网元怎样实现的, 在实现SSP功能的同时, 媒体侧和信令侧有什么区别。罗列出无法通过软交换实现的智能业务, 分析如何利用现网实现对这些业务的保留。实现端汇合一后又该怎样管理话务, 尤其是如何管理长途话务;如何查询SHLR和触发SCP。
3.2处理网络瓶颈
新建软交换局带来网络结构的整体变化、话务结构的变化, 虽然说能解决一些问题, 但新的网络结构也会出现新的网络瓶颈, 因此, 必须在设计时分析可能带来的网络瓶颈, 并采取合适措施解决。若是新建软交换局只是带来带宽少、中继不足等问题, 一般可以通过增加带宽、中继等方式来解决。当网络瓶颈更加复杂时, 就需要寻求其他方法来解决。如:更改话务路由和承载方式、适当增加网元设备。
3.3网络改造
媒体承载网改造时需要注意核心路由交换设备的组织处理能力, IP信令承载网改造重在核心设备的安全, 确保核心设备的带宽能满足需求, 采取有力安全措施保证核心设备的运行安全。为实现全网的互联, 先将全国全网的IP地址规划成本地的IP地址, 明确每一个IP地址的具体功能, 这样就实现了IP地址改造, 实现全网的IP互联。在IP改造中还需要注意改造后带来的影响, 并仔细规划, 将影响降到最低。比如说:在AG设备的IP地址改造中, 会对AG设备所带用户通话产生影响, 应仔细规划每一个AG设备的IP地址改造方案。
3.4计费、网管等后台系统的改造
软交换核心网的升级改造必然会对计费、网管等后台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在本升级改造项目中, 应注意网管对双归属软交换数据下发形式的改变, 每一次数据的下发都需要经过2套软交换设备, 由网管进行统一的数据检查。新建软交换局后, 是否会产生新的计费采集点也是后台系统改造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四、结束语
随着软交换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网络用户的增加, 许多地区的现有软交换核心网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了, 必须对其进行相应的升级改造。本文梳理了某市软交换核心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并就升级改造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简单的梳理, 提出设计重点, 希望对部分地区的软交换核心网升级改造项目有所助益。
摘要:本文以某市软交换核心网络的升级改造为例, 在阐述其承载网和信令网运行现状的基础上简单分析其软交换核心网络中存在的几点问题, 即:网络风险高、IP地址规划不合理、端汇合一需求大, 然后再提出升级改造的设计思路。
关键词:软交换核心网,端汇合一,IP地址
参考文献
[1]万迪智.软交换核心网络升级改造设计思路[J].广东通信技术, 2008, 28 (12) :2-7
[2]杨超.核心网软交换IP化组网方案的设计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9年
[3]杨士军.基于软交换技术的移动核心网网络方案设计[D].山东大学:2008年
【软交换核心网】推荐阅读:
双核心交换机技术10-05
浅看一下交换机技术的内部核心05-23
软交换设备05-14
华为软交换05-18
软交换语音11-01
调度软交换论文08-15
软交换系统纠错技术07-20
软交换技术综述及10-30
软交换技术论文09-29
软交换技术的发展综述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