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交换

2024-10-20

价值交换(通用10篇)

价值交换 篇1

一、企业任务与市场营销

现代营销理论认为:企业若想生存和发展, 就必须不断满足顾客需求, 只有围绕顾客需求的经营活动才能保障企业的长足发展。

现代企业任务就是通过分析顾客需求, 识别顾客价值, 创造顾客价值, 传播顾客价值, 在顾客识别产品或服务价值的基础上, 完成价值交换, 使企业与顾客双方互相获得自己所需价值。

二、价值内涵

(一) 价值内涵三种视角

1. 第一种视角, 顾客感知价值。

这个视角的顾客价值研究者认为, 顾客价值是顾客决定的价值, 是顾客对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期望和感知。

2. 第二种视角, 企业传递价值。

这种视角的研究者认为, 顾客价值是由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决定的, 是一种产品中心论。

3. 第三种视角, 连接企业与顾客的价值。

这种视角的研究者认为, 营销的本质是价值交换, 基于这种价值交换, 企业与顾客均满足了自己的需求, 并建立起一种相互关系。

(二) 顾客价值特征

1. 有用性。价值, 是指客体对主体有用的性质、属性或程度。

2. 主客体性。

价值概念分为主体和客体, 人、组织、事物均可以充当主体和客体。研究价值问题必须分清主客体, 因为在同一个价值问题中, A对B的价值与B对A的价值含义可能会完全不同。

3. 主观性。

顾客价值决定于顾客的主观感受, 针对某一产品或服务, 顾客会综合衡量付出和所得, 然后对其利益做出主观评估, 继而作为购买决策的基础。企业定义顾客价值必须站在顾客的角度, 针对顾客认同的价值进行价值创造。

4. 相对性。

由于价值具有主客体性, 主客体的多样性和相对性决定了价值的多样性和相对性。由于价值的主观性, 对于同一种产品或服务, 不同的判断者基于自身的需要、立场、喜好、经验等对其价值的判断也会不尽相同。

5. 综合性。

传统观念认为顾客价值就是货币价值,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可以发现, 顾客价值不单是货币价值, 而是一种综合价值。顾客在评估某一产品或服务时, 会综合考虑所得价值和所付成本。

6. 动态性。

最后, 顾客价值具有动态性。针对某一产品或服务, 由于顾客的心理是不断变化的, 加之每一个过程顾客与产品或服务的关系也不同, 因而顾客对其所作的价值判断也是不同的, 即价值判断具有动态性。

(三) 顾客让渡价值

菲利普·科特勒在《营销管理》一书中首次提出顾客让渡价值, 他认为:“顾客让渡价值”是指顾客总价值与顾客总成本之间的差额。

三、价值交换与市场营销

美国营销学会认为:市场营销就是创造、沟通、传递顾客价值, 经营顾客关系, 以使组织和利益相关者受益的一种组织功能与程序。早在1975年, 菲利普·科特勒就已经指出, 价值交换是市场营销的核心概念。市场营销的本质是价值交换, 交换的客体是价值组合, 交换的主体是营销活动的参与者, 包括企业、顾客、雇员及合作伙伴。

四、基于价值交换的市场营销过程

既然营销的本质是价值交换, 那么如何进行市场营销活动促使价值交换, 这就需要分析市场营销过程。这里主要讨论企业与顾客之间的营销过程。

(一) 顾客价值分析

营销过程的第一步要进行顾客价值分析。即通过市场调研、营销信息挖掘、宏观环境与竞争环境分析等途径, 对顾客进行深入研究, 探察目标市场顾客预期价值。使企业产品投顾客所好, 以获得竞争优势。

(二) 顾客价值生成

顾客价值生成就是研制并制造出承载顾客价值的产品或服务。只有营销部门、生产部门和技术部门的联合才能生产顾客价值, 从而更好地去进行顾客价值交换活动。

(三) 顾客价值沟通

顾客价值沟通即利用广告、销售促进、人员推销和公共关系等市场营销促销手段, 向顾客传递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价值, 让顾客在识别这些价值的基础上引发需求, 进而完成价值交换。

(四) 顾客价值交换

顾客价值交换是价值交换过程的中心环节。在进行了顾客价值沟通的基础上, 顾客为满足自己的需求选择与企业进行价值交换。

(五) 顾客价值反馈

营销过程是一个循环过程, 企业为顾客提供价值的同时, 作为交换条件, 顾客也要为企业提供反馈价值。企业要收集利用顾客反馈的信息对企业产品进行相应的改进, 以更好的满足顾客需要, 提供更大的顾客价值。

(六) 顾客价值再分析

经过上述五个过程, 企业与顾客完成了一次价值交换, 然而市场营销的任务并没有结束, 企业与顾客的沟通是双向的, 因而企业应该在顾客价值反馈的基础上, 进行顾客价值再分析, 更准确更清楚地识别顾客价值。由此市场营销过程是一个螺旋上升, 循环往复的过程。

结论

市场营销的本质是价值交换。围绕价值交换市场营销是一个螺旋上升, 循环往复的过程。营销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是相互联系的, 各个环节都应遵循顾客让渡价值最大化原则, 提高顾客总价值, 降低顾客总成本, 以增加顾客满意, 实现顾客忠诚。

参考文献

[1]崔迅.顾客价值链与顾客满意[M].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3

[2]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M].格致出版社, 2009

[3]叶魏岭.价值营销循环模型[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6

[4]王晗.基于顾客价值的市场营销过程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 总第135期

价值交换 篇2

策划书

一、前言

“叮叮当,叮叮当,铃儿响叮当~~”又是一年圣诞到,冬日的严寒也随风而至,当你为忙碌的一年划上句号时,有没有想拥有一份温暖?当你奋战在新校明亮的自习室内,有没有想享受一份体贴?温暖冬日,欢乐度圣诞,让我们用“心”的礼物为小伙伴们驱赶冬日的严寒,带去温暖的新年祝福。

二、活动时间:

2015年12月23日 15:00

三、活动地点:

升华广场

四、活动主题:

“交换礼物,交换心情”

五、活动主办单位:

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团委学生会体育部

六、活动参与者:

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全体女生

七、活动目的及意义:

本次礼物互换活动是以关怀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广大女生,增进同学间交流为主旨的活动。为了加强女生的凝聚力,不断突破、创新,力求挖掘出新的亮点,为校园注入动感的新鲜活力,特此举办此活动。让女生成为资安院学生活动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同时也能够丰富广大同学的校园文化生活,展示大学生的风采,提高同学们的综合素质,促进同学间真挚的交流,体现本院尊重,重视女生的风尚,培养学生灵敏的时代嗅觉和个性化的创造能力,尽显资安院女生的青春风采。

八、宣传方式:

1、海报:由团委学生会宣传部设计,于活动前两周张贴于升华公寓20栋一楼。

2、团支书/班长例会:贴海报的前一天召开团支书、班长例会解释说明有关活动的情况,号召大家鼓动班内同学参加;

3、网宣平台宣传:宣传部负责想出宣传语,并让通网部的同学负责在各大新媒体平台上宣传;

九、活动流程

1、收集礼物

在指定时间内以班级为单位统一将本班女生包装完毕的礼物先进行收集,可让送礼者在送礼时写下对这份物品的心情,以及希望收到这份礼物的人如何对待这份礼物的期望之类的,让你的温暖可以更好的传递。支持定向送礼。

2、礼物整理分类

将收到的礼物进行编号统计,定向礼物不进行编号。

3、摆摊送礼

定向编号的礼物就由相应班级班干部或团学会干事作为信使,将礼物送到指定的人的手中。(在定向送礼这一环节中可以添上一个小环节:在取得送礼者本人同意的情况下,令送礼者留下三条对自己的描述作为受礼方猜测送礼人的提示,猜中更有小礼品相赠。);编号后作为随机交换的礼品可用于在升华广场摆摊时直接进行交换。(制作抽奖箱,将当场收的礼物进行编号并且条件允许的话可以进行现场包装一同加入抽奖的礼品范围)为了增强参与感以及有趣度,可是适当的采用一些比较有诱惑力的礼物作为“诱饵”,吸引全院范围内的同学积极参与“交换礼物交换心情”这项活动。

4、神秘抽奖

准备一些小礼品,只要是参与活动的同学均可以在另一个抽奖箱中抽取礼品,中奖几率高,但是小礼物居多,也有一定几率可以抽到神秘好礼。

十、后期工作

1、清点剩余礼物数目,列好清单,做不同的处理工作;

2、撰写报道,并在各平台上宣传此次活动的开展和反响(可以在活动中采访参与同学对活动的看法,设置采访小组);

3、拍摄活动现场的照片作为留念;

4、余下的礼物可以当奖品下发给承办班级或部门的同学;

5、针对活动开展中的不足提出建议和改进方案。

价值交换 篇3

摘要:新会计准则的发布与实施,是我国会计界的里程碑。新准则中的一大亮点就是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同时为了防止公允价值被滥用出现利润操纵,准则又“人为”谨慎地规定了公允价值的使用前提,也就是公允价值应当能够“可靠取得与计量”。本文将探讨公允价值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产生的影响,并给出一些相关性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商业实质;现金流量

一、公允价值及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概述

1.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双方的交易情况的,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

确定公允价值可根据以下三种依据:一是如果该资产存在活跃市场,则该资产的市价即为公允价值;二是如果该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但与该资产类似的资产存在活跃市场,则该资产的公允价值比照相关类似资产的市价确定;三是如果该资产及其类似资产均不存在活跃市场,则该资产的公允价值按照使用该资产所能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评估确定。

2.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非货币性资产,是指货币性资产以外的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指交易双方主要以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该交换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即补价)。非货币性资产公允价值的确定原则是:如果该资产存在活跃市场,则该资产的市场价值为其公允价值;如果该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而与该资产类似的资产却存在活跃市场,则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应比照相关资产的市价来确定:如果该资产和与该资产类似的资产均不存在活跃的市场,则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可按其所能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以适当的折现率贴现计算现值确定。

二、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难以确保

相比以实际交换为基础的历史成本计量,公允价值计量能为投资者提供更有效的决策信息,但是由于我国相关市场的发展还不成熟,市场交易不够活跃,也不具备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的成熟市场经济,因此在发达的市场上公允价值比较容易确认的条件下,我国如何确认公允价值就成了难题,这时许多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无法可靠计量,可能会发生人为操纵计量结果的情况,就难以满足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质量要求。

2.公允价值计量有可能成为调节利润的工具

由于我国相关市场的发展还不成熟,公允价值可能难以达到公允,并有可能成为利润操纵的工具。目前国内的评估机构对于公允价值的经验是比较欠缺的,在实际操作当中可能会有一定困难,而且采用不同的评估方法会造成不同的评估结果,若在没有可靠的市场价值基础的情况下,公允价值的认定如计算现金流量折算值的时候,现金流量的估计、折现率的估计甚至折现期的估计等,都需要加上人为的判断——这就是客观上存在操作利润的空间。

3.公允价值计量易导致价格波动频繁

与历史成本法相比,公允价值随市场价格的变化而变化,固然能够合理地反应资产的当时价值,但是若该项资产价格总是频繁的波动,也必然会导致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的变化,而这些由于外部环境等变化所引起的损益的变动,也许并不能够提供非常相关的信息,甚至可能误导财务报表使用者。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如果市场上原料或商品的一点点变化都可能引起股价的较大变动,这并不是一件好事,毕竟给投资者的感觉是公司财务发展不稳定。

三、公允价值计量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容易造成较大的利润操作空间

新会计准则规定,对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如果具有商业实质的,且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的计量,应当以公允价值和所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过去非货币性资产交易产生的收益,只能计入资本公积金,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可直接计入当期收益,进入企业利润表,这样就是公允价值再次成为利润操纵的工具。

2.在表内确认损益容易造成净利润和实际现金流背离

执行新会计准则后,企业进行资产置换可能产生的利润,如以优质资产换取劣质资产等。如果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的计量,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的差额可以计入当期损益,这样将会影响企业的当期利润,企业可以通过资产置换或重组来提高当期的利润。但是实际上此处确认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益可能没有现金流作为支撑,既没有实际意义上的现金流存在,也就是在没有现金流入或流出的情况下报告企业利润或亏损的增减。

3.对公允价值信息披露较少,不利于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进行监督管理

随着公允价值在会计领域和其他领域的广泛运用,需要在会计报告中增加对公允价值的披露。由于公允价值计量会遇到比较复杂的情况,需要运用大量的假设和估计,因此,会计标准应对公允价值的计量和披露形成具体形式的规范,以保证信息披露的真实,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

四、对上述问题的改进性建议

1.对于无法从活跃市场取得报价以及估价技术的,应对其未来现金流量大小和折现率范围做出明确的规定

对于非货币性资产而言,实际中可采用折中的办法,即未来现金流量及其折现率不是完全由主观判断决定,也不必将折现率固定为某一具体的值,而是根据非货币性资产不同类型对未来现金流量及折现率规定一个范围,允许其有一定的浮动。由此即可以缩小主观判断的空间,又能因各种非货币性资产具体交换业务不同可以做出一定的调整,这样可提高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公允价值的可靠性。

2.制定详细的公允价值取得的技术规范,增强其可靠性,并披露非货币性资产的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

应该对公允价值的确定技术进行规范。公允价值的确定一方面要基于市场价格:存在活跃市场的有实际市场报价、有最近交易日的市场价格;另一方面要考虑估值技术,类似资产的交易价格、行业基准价、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以及期权定价模型。如果需要采用估值技术,应选择市场参与者普遍认同,且被以往市场实际交易价格验证具有可靠性的估值技术,还应该保持使用公允价值估价方法及政策在整个企业中一致。对企业而言还要做好更新信息系统,对有活跃市场报价的,收集与整理相关信息,建立计算机跟踪系统等方面的工作。

3.对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商业实质的具体判断应该在附注中进行披露,并着重对关联方交易进行详细的说明

一般准则的规定过于细致会造成可操作性的程度减弱,但过于宽泛又会造成规定的滥用。所以,应对其中的“显著”、“重大”给出具体的数字参考,至少对其商业实质的判断依据引入附注中给于披露。若某项交换满足条件一,应对企业在附注中分别对换入资产与换出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的风险、时间和金额做出简要罗列对比;若满足条件二,则要求企业简要披露换入资产对换入企业的特定价值——也就是预计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与换出资产存在的明显差异及差异产生的原因。

同时,由于新准则所指的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是根据企业自身而不是市场参与者对资产特定风险的评价,选择恰当的折现率对其进行折现后的金额加以确定的,因此,折现率的确定也应该做出相应的披露。另外,由于上市公司利用关联方关系粉饰报表现象较为常见,当企业存在控制关系时,无论有无关联方交易都应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的关联方关系在附注中进行充分披露。

五、结论

新会计准则中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是我国会计发展的一大突破,加速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步伐,公允价值的使用在我国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对公允价值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存在的问题: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的取得、允价价值的估价技术、公允价值的信息披露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针对上述问题给出了一些粗浅的建议。

参考文献:

[1]陶岩峰:公允价值应用急对理论影响[J],中国农业会计,2008(05).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 2006[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3]陈美华:公允价值计量基础研究,中国财政部经济出版社,2006,6.

基于五力模型的价值交换分析 篇4

关键词:价值交换,五力模型,共赢

一、交换价值的内涵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内容。

简单地理解企业其实就是生产、出售商品的经济组织 (这里的商品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 , 因而企业也可以理解为一种赋予商品含义的经济体, 而企业交换价值的实现就是在于同它相联系的各个主体的交换中实现的。

二、波特的五力分析模型

五力分析模型是迈克尔·波特 (Michael Porter) 于80年代初提出的, 后被广泛用于企业竞争环境的分析, 对企业战略的制定有着全球性的深远影响。五力模型中的五力分别是指: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购买者的议价能力、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行业内竞争者现在的竞争能力。这五种力量的不同组合变化最终影响行业利润潜力的变化。

从五力分析模型中可以归纳出与企业相关的五个组织, 即供应商、消费者、潜在的和已经存在的竞争者以及替代品企业, 为了方便起见, 这里简单地把潜在的和已经存在的竞争者以及替代品企业统归为企业的竞争对象。

三、浅析五力与企业间存在的交换价值

(一) 供应商与企业间的交换价值

按照波特五力模型中的说法, 供方主要通过控制原材料价格或是质量来影响企业的盈利水平乃至产品竞争力, 尤其是当此供应商提供的投入要素占企业产品总成本较大比例或对其产品质量产生重大影响时, 供应商对于企业的潜在讨价还价力量就大大增强。

因供应商与企业之间交换价值的实现就是基于供应商提供的原材料。一方提供原材料, 一方支付货币 (也可能是其他等价形式) , 此时的企业就相当于消费者, 而供应商就是生产提供者。企业应该努力同供应商打好关系, 建立起长期共赢的友好合作关系。这样企业获得的是长期优质的低成本, 而供应商获得的就是长期稳定的收入, 同时也只有这样的价值交换才能长久。

(二) 消费者与企业间的交换价值

消费者对于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是巨大的。因为企业生产销售的产品面对的就是消费者, 只有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和接受, 交易得以完成, 企业的产品价值才能得以最终实现。

企业和消费者的价值交换是基于产品本身。企业支出的是产品, 消费者则是货币。在这一过程中企业从与供应商建立的友好关系中获得的低原材料价格此时也就为其不畏惧“价廉”提供了基础。同时企业通过技术改革, 设备换代, 管理者及其员工能力素质的提升, 实现成本的不断降低, 产品质量的不断升华, 使得产品不再单单是产品本身, 而包含了更多的附加价值, 这样的产品消费者也会愿意支付更多来实现价值交换。

(三) 竞争者 (包括同行竞争者、潜在的竞争者和替代品企业) 与企业间的交换价值

企业除了与供应商、消费者紧密联系着外, 它的同业竞争者、潜在竞争者、替代品企业都在无时无刻的影响着企业本身的生产销售决策。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如果一个企业不能又快又准地洞悉出竞争对手的可能性行动或者可能性反应, 那么它所要经受的教训或许也将会是惨重的。如此看来, 企业与对手企业之间就是单纯的竞争关系, 不存在什么价值交换, 其实不然。就拿盛极一时的家电行业的“价格战”来说吧, 单纯的竞争只会带来两败俱伤。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就是价格战的生动反映, 单个行为主体的理性行为带来的却会是集体利益的下滑。因而有时候懂得利用价值交换实现共赢也是一门经营的哲学。商界流行一种说法, 就是“没有永远的朋友, 只有永远的利益”。为了彼此的利益, 企业之间竞争者之间也可以达成共识, 实现利益共享双赢。

企业间的价值交换形式很多, 比如企业可以选择入股竞争对手, 化敌为友, 在近几年的啤酒业兼并收购大战中, 这一形式被演绎得淋漓尽致。在这种兼并收购或者入股中, 企业以资本换得竞争企业的经营权限或者技术专利。通过这种联合方式可以扩大企业规模, 实现规模效益和协同效应, 还可以防止恶性竞争带来的头破血流, 并设立了较高的进入壁垒, 让那些有心进入的企业不敢轻举妄动。对于替代品企业通过联合可以实现产品和市场的多元化。但是这种形式的价值交换需要谨慎而行, 不要盲目扩张, 当年的啤酒业曾一度是牌子多品质杂, 有许多企业盲目追赶潮流, 为自己兼并收购了一大批死马, 有的则是吃得太多而引起了消化不良。对于与替代品企业的联合更需要进行详尽的考察, 不要造成品牌混乱, 降低了原有顾客的忠诚度。

总结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关系营销已经越来越收到重视。如何与供应商、消费者、竞争企业建立长期友好合作关系, 在竞争中实现互利合作已经显得越发重要。而现代企业只有做好了这一点, 才能在彼此的价值交换中实现最终的多方共赢。

参考文献

[1]徐二明.企业战略管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2

[2]刘少初.三种竞争战略与价值交换模型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 2010, 22 (016) :63-64.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定稿) 篇5

黄岗中心小学 张娜丽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书中把两部分内容编排在一起。在备课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我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加法交换律,然后在学生掌握加法交换律的基础上迁移过来。让孩子们大胆猜想,进而验证,得出乘法交换律。

2、加法、乘法交换律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本单元所学习的几条运算定律,不仅适用于整数的加法和乘法,也适用于有理数的加法和乘法。随着数的范围的进一步扩展,在实数甚至复数的加法和乘法中,它们仍然成立。因此,这些运算定律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被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而加法、乘法交换律又是这数学大厦基石中的基石。

加法、乘法交换律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都有过浅显的认知基础,只是没有明确的概括,本节课的教学很大程度上是要将学生以前比较零散的感性认识经过整理、明晰后上升为理性认识,因此,学生学起来比较容易。但是用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则是学生认识上的一个难点,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从研究确定的数到用字母表示一般的数,比较抽象,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再有,学习方法比学习知识更为重要。不要简单地让孩子们学习运算定律,而是重在渗透给他们去猜想、验证并得出结论的数学研究的方法。

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我更多的想的是,如何让学生主动地去思考,去验证,经历得出结论的过程。自然地经历由用数到用字母表示的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理解、感悟、体验中感受字母表示的优越性,从而为后面的其他运算定律的教学,以及正式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

有了上面的思考,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乘法交换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

(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

(3)经历加法交换律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使学生初步感受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优越性,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4)渗透给学生用“举例验证法”来验证规律存在的真实性数学学习方法。

4、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乘法交换律。

5、教学难点:会用个性化的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乘法交换律。能根据加法运算定律展开猜想,并能进行举例验证。

二、说设计意图

设计本节课时,我一直在思考:教师怎么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总结规律?

交换两个加数的位臵,和不变,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就会,只是比较零散,没有系统的表达。知识点本身的学习并不应“浓墨重彩”去渲染,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不仅应该关注“是什么”和“怎样做”,还应该引导学生去猜想、去探究“为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做”,这样才能够凸显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一学科特色。教师应该带领学生经历从现象到本质的探究过程,给学生一个问题模式,让学生“知道怎样思维”,让学生感悟一些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学的基本思想是:

一是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发现和归纳出运算定律。

二是重视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运算定律的发现过程,大致应该经过以下几步: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得到规律。

三是给学生提供机会经历“具体事物——学生个性化的符号表示——学会数学地表示”这一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

三、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分三部分教学。

(一)复习引入,得出加法交换律。

(二)知识迁移,得出乘法交换律。

我以为,教学运算律主要让学生经历不完全归纳的过程,只注意让学生举出实例进行验证,而忽视了能否找到反例的问题。对于不完全归纳法来说,举出的正例越多,则意味着结论的可靠性越大;但若发现了一个反例,则可推翻结论。因此,我预设了“刚才老师和同学们举了这么多例子,有没有不符合这个规律的例子?”这个问题,学生通过无法找到反例,加深了对结论可靠性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数学结论,更重要的是学到了获得数学结论的思想方法和体悟到科学研究方法的严谨性。

(三)巩固练习,深入理解交换律。

四、类比拓展

从个别特例中形成猜想,并举例验证,是一种获取结论的方法。但有时,从已有的结论中通过适当变换、联想,同样可以形成新的猜想,进而形成新的结论。

猜想一:减法中,交换被减数和减数的位臵差不变?

猜想二:乘法中,交换两个因数的位臵积不变?

猜想三:除法中,交换被除数和除数的位臵商不变?

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用合适的方法试着验证。使学生经历“形成猜想、举例验证”的完整、真实的过程,感悟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乘法交换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乘法交换律,初步感知加法乘法交换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经历加法交换律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使学生初步感受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优越性,培养学生的符号感以及应用符号解决问题的意识。

3、使学生经历“形成猜想、举例验证”的完整、真实的过程,感悟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乘法交换律。

教学难点:

会用个性化的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老师想请你们判断一下这句话对吗?

(1)四(3)班教室里的人,都是四(3)班的学生.()师:这是生活中的一个例子,请你们用数学的眼光来判断一下这句话对吗?(2)两个数相乘,积一定比因数大。()

师:你能举一个例子吗? 像这样只要有一个例子不符合,这句话就不成立。在(0×1=0)这个乘法算式中,0,1,0分别叫什么?(因数 因数 积)在(0+5=5)这个加法算式中0,5,5分别叫什么?(加数,加数,和)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探讨运算中的规律。

二、探索加法交换律

1、师: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李叔叔正在骑单车旅行呢!(出示情境图)师:从图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2、解决问题

(1)独立列式计算。(2)交流、呈现不同的列式:40+56=96(千米)56+40=96(千米)

(3)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和一样,加数交换了位置)和不变可以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等号)板书:40+56=56+40

3、通过实例发现规律

(1)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么?

生举例。如20+30=30+20 师板书,并规范举例的方法。20+30=50,30+20=50,所以30+20=20+30(板书)师:刚才我们举例一个整数加法中的例子,你能举一个不同类型的例子吗,如分数,小数 学生举例

(2)讨论: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这几个算式,你能发现什么?(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3)提出猜想:是不是任意两个数相加都有这种规律呢?(板书:猜想)

5、验证规律。

(1)你能举几个例子来验证一下吗?在练习纸上写一写。师:能不能举不同类型的例子来验证。学生举例,教师巡视(2)汇报。

整数例子,分数例子,小数例子,有关0的例子。(如0+5=5+0)师:你有没有找到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变了的例子?(找不到)师:这说明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板书)6.用喜欢的方式表示规律。

(1)这样的算式还有很多,你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所有这样的算式吗?可以用图形、字母等等。

(2)等式中的符号表示什么。如:○+□=□+○中,“□”和“○”代表什么?(代表任意不同的数)○+□=□+○又表示什么呢?()

(3)小结:同学们想到的方法可真多!,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一规律在数学中称为加法交换律,书上用字母是这样表示的。:a+b=b+a。7.小结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我们是怎样研究这个问题的?师生归纳研究问题的方法:提出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举例步骤(1.写算式,2交换位置,3.算得数)

三、探索乘法交换律

1.师:在减法、乘法、除法中是有交换律?请举例验证一下 2.交流:哪一个猜想是正确的?你是怎样举例验证的?(乘法交换律)学生举例展示。

师:你能举一个不符合乘法交换律的例子吗?

师:这说明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乘法中有交换律.什么是乘法交换律?(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是ab=ba 3.师:哪几个猜想是错误的?(减法交换律和除法交换律)(1)减法交换律。师:你认为成立吗? 如果有学生认为成立,请他举出符合猜想的例子。

如果所有学生都认为不成立,就追问:你为什么认为减法中交换律不成立? 学生举例

师:只要有一个例子不符合猜想,这个结论就不正确(2)除法交换律

除法交换律为什么不成立?你是怎样举例验证的? 4.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什么是加法(乘法)交换律?

师: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在数学中也有着应用。出示:2435+324= 2759 76×24=1824 计算下面各题,并验算 307+348 48×35

四、巩固练习

师:通过努力,同学们又学会了新的知识,掌握了新的本领,老师真为你们高兴,下面我们就来比一比,看谁学得最好:

1、你能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吗?试试看吧。766+589=589+()28×12=()×()a×48=48×()()+55=55+420 a+15=()+()()+65=()+35

2、仔细看一看,下面的算式都相等吗?

b+800○800+b 270+380○380+70 12×5○20×3 16×8○8×6 3运用加法交换律,你能写出几个算式 25+49+75 =()+()+()(1)学生独立填写

(2)反馈:1)校对 2)初步渗透简算

4、怎样计算更简便?

50×18×2 =()×()×()

说说你为什么算得这么快?有什么窍门吗?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3+4=4+3 4×25=25×4

56+40=40+56 4×5=5×4 20+30=30+20 15×3=3×15 ··· ···

三种竞争战略与价值交换模型分析 篇6

然而, 价值交换又并非只是仅仅停留在物质交换的过程中, 思想、观念、以及一切无形却又能够创造价值的都可以进行交换。所以, 我们才看到了股票的产生, 期权的衍生, 期货的存在, 以及形形色色的管理公司, 咨询公司等并没有产生实物交换的产品或法人。

同样的, 对于企业来说, 在企业整体的运行过程中, 企业并不仅仅是在供销两端进行价值交换。由于企业资源的有限性, 日益增加的企业间竞争的激烈程度, 以及不同顾客的偏好程度不同, 企业难以将自身的战略定位与所有的潜在消费者的需求达成一致。因此, 企业要谋求发展, 必然要根据自身的战略去选择特定的受众, 这样才能保证企业最大程度地与目标顾客进行价值交换——为顾客提供最好的产品与服务。

企业与顾客之间的价值交换是建立在双赢的基础上的, 也是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的过程, 这是一个既相互合作, 又相互博弈的过程。

1 基于产品导向的三种竞争战略

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在其1980年出版的《竞争战略》一书中, 提出了三种一般竞争战略, 即成本领先战略、差别化战略和重点集中战略。他认为, 企业要获得竞争优势, 一般只有两条途径:或者成为行业中成本最低的生产者, 或者在产品和服务上形成与众不同的特色。

可以说, 波特先生三种竞争战略的提出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指导意义, 但是这三种竞争战略带有非常明显的产品导向或者说是企业导向的特点。企业在这三种战略的指导下, 更多的是从企业角度出发去考察市场, 分析市场, 这在当前买方市场中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尤其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不均衡, 东西部收入差距较大, 市场发展程度也不同, 往往使得企业难以给自己的战略进行合理的定位。

2 应用价值交换模型分析各竞争战略

2.1 价值交换理论

对于市场化运作的企业来说, 价值交换可以从“企业支出价值流”与“企业收入价值流”两方面来看待。在企业支持价值流中, 不同的企业通过输出自身的产品、服务、人员、形象、环境等, 为顾客提供其购买产品所期望的各种功能性、心理性与社会性价值的实现。与此同时, 顾客则依据其自身的期望价值, 对不同企业的产品选择自己的购买行为与非购买行为, 通过货币及潜在购买行为为企业提供盈利性价值、持续性价值及拓展型价值, 这构成了企业的收入价值流。 (如图1)

2.2 应用价值交换模型对三种竞争战略的分析

2.2.1 成本领先战略

企业应用成本领先战略, 除了加强内部控制以外, 在与外部相关联的销售、服务与广告领域都追求低成本。在这里, 企业与顾客进行价值交换的过程中, 拿出的是优质、低价、标准化的产品, 取得的是通过尽可能多的销售额所带来的利润。

在这个过程中, 企业支出价值流中包含着产品与服务, 带给顾客的是产品本身的功能性价值;在由顾客反馈的收入价值流中, 主要是由顾客的购买行为所带来的基础性价值与盈利性价值, 所蕴含的持续性价值较低。

通过成本领先战略, 企业和顾客得到价值交换最好的结果是, 企业获得预定的收益, 消费者获得他们所需要的最低价的产品;较差的结果则是企业迫于竞争的压力将价格不断下压, 行业内开始出现价格战, 从而导致利润降低, 达不到预期利润水平。同时, 产品价格的降低迫使企业在压缩开支的过程中降低了产品的品质, 造成企业不得不面对高额的维修成本的问题。消费者则被迫接受有些许瑕疵的产品, 使得期待的功能性价值降低, 心理性价值也得不到满足。企业在这种情况下不仅得不到预期的盈利性价值, 反而会由于产品的问题带来潜在持续性价值的减少。

因此, 通过价值交换分析可以看出, 成本领先战略更适合于卖方市场或者是产品同质度很高的原材料等基础产品市场。实施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要求市场上存在足够多的, 对产品样式、特性等要求不多的客户。但如果客户的要求增多, 企业与客户的价值交换就很难继续维持, 使得企业甚至整个行业很容易陷入危机。现实中的中国钢铁行业就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中国钢铁行业一直存在产能严重过剩的问题, 同时中国的钢铁却又存在大量进口的问题。二者的矛盾在于国内钢铁行业一味追求低成本, 生产出了大量标准化的附加值不高的较低级钢种, 忽视了随着社会的发展, 产品功能对钢材的要求已经越来越特殊化, 所造成的客户功能性价值要求的改变, 使企业与顾客的价值交换体系出现了偏差。

2.2.2 差别化战略

在实施差别化战略的企业价值交换体系中, 企业在支出价值流中通过输出有别于其他厂商的产品或服务, 帮助顾客更好的实现由于需求不同而有差异的功能性价值。企业除了可以很好的建立自己的品牌特色和品牌形象外, 利用有差异化的产品实施较高的价格策略, 使企业的收入价值流中所蕴含的四种价值大幅增加, 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回报。企业在满足顾客的不同需求过程中, 也满足了顾客的心理性价值及社会性价值。顾客会由于产品的差别化对自身的满足而对企业形成好感, 使企业于无形中通过价值流输出了自身的企业形象, 有助于顾客忠诚感的建立。

差别化战略的实施可以帮助企业规避价格战, 更好的实现企业与顾客的双赢, 也是买方市场中大众消费品企业所最常选择的战略。

2.2.3 重点集中战略

重点集中战略可以看作是前两个战略的交集。对于企业所选择的目标市场来说, 企业与顾客的关系较前两个战略更为紧密。在这个战略的价值交换体系中, 企业要为这个市场中的顾客提供更为周到的产品与服务, 以防客户投入其他企业的怀抱。这就要求在企业的支出价值流中, 产品所含的附加值较前两种战略更高。除了满足顾客的功能性价值与心理性价值以外, 企业更要关注顾客的社会性价值, 使得顾客认为物有所值。同时, 这也是最容易培养顾客忠诚度的战略。通过顾客的持续性购买以及在同一类型顾客中企业形象的拓展, 使企业的收入价值流保持稳定。

对重点集中战略价值体系最好的诠释莫过于奢侈品牌的建立。任何一个奢侈品牌都是仅在一个小范围受众中传播的。各个奢侈品牌为其顾客提供最优质也是差别化程度最高的产品, 给顾客带来功能上的享受, 心理上的满足, 尤其是社会地位的划分。顾客也愿意为了以上所提供的价值支付高额的产品价格或服务费用, 并且会在今后的生活中持续的购买这一品牌的产品。与其社会地位相等的其他顾客也会慕名而来,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企业的拓展性价值。

3 结论

通过对以上三种基本竞争战略的分析, 可以看出价值交换模型能够很好的帮助企业选择合理的竞争战略。尤其是在分析战略所带来的价值流方面, 可以帮助企业根据不同顾客的价值期望, 合理的选择企业竞争战略, 使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崔迅.顾客价值链与顾客满意[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4.

[2]徐二明.企业战略管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2.

价值交换视角下的企业新闻宣传 篇7

营销心理学家Robert Louis Stevenson说:“其实, 每个人都靠出售某些东西维持生计, 只是形式不同”。

美国市场营销协会下的定义:市场营销是创造、沟通与传送价值给顾客, 及经营顾客关系以便让组织与其利益关系人受益的一种组织功能与程序。

菲利普·科特勒 (Philip Kotler) 下的定义则强调了营销的价值导向:市场营销是个人和集体通过创造并同他人交换产品和价值以满足需求和欲望的一种社会和管理过程。

同时, 菲利普·科特勒 (Philip Kotler) 在他的著作《营销3.0》中分析, 过去60年来, 企业从营销1.0产品导向, 进入营销2.0的消费者导向。面对犀利的消费者, 企业需要迈向第三阶段营销3.0:“价值导向”的时代, 而企业的主要营销概念也由营销1.0时代的产品开发到营销2.0的差异化战略, 发展为营销3.0时代的价值概念, 同时, 企业使命、愿景和价值观成为企业营销的主要方针。

因此, 价值成为市场营销中不可忽视的概念之一。

二、价值与价值交换

价值是客体所具有的满足主体某种需要的属性, 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肯定性评价, 是一个关系范畴。在本文中, 客体对主体有价值就是指客体能满足主体的某一种需要。有时候对主体有价值的客体是主体本来就拥有的, 但大多数情况下能满足需要的客体并不为主体所拥有, 且有时候对于拥有该客体的主体来说该客体对自己并没有价值, 这时就需要通过交换来获得。

在营销学中, 菲利普·科特勒将交换定义为“通过提供某种东西作为回报, 从某人那儿取得所想要东西的行为”。交换是基于价值的交换。交换之所以可以实现, 是因为双方具有有价值的交换内容。而价值交换可以是个人与个人, 也可以是个人与组织, 还可以是组织与组织之间的交换, 其主体可以是两个也可以是多个。同时, 价值交换具有互动性, 即在价值交换的过程中, 存在着交换主体的互动。交换主体必须了解对方的需求, 确定自己能为对方提供的价值。而营销与价值交换有着极深的渊源, 科特勒 (Kotler) 认为人类的各种需要和欲望是市场营销的出发点, 人们满足这些需要和欲望的方式是多样的, 而当人们以交换的方式来满足需要或欲望时, 就存在营销了。

在市场营销的过程中交换双方并不是被动地等待交换的发生, 而是运用各种营销方法和工具, 如公共关系、新闻宣传等方法唤起对方的潜在需求, 促使价值交换的实现。

三、价值交换视角下的新闻宣传

毫无疑问, 不管在世界还是在中国, 媒体都是一种力量, 是企业不能忽视和必须借助的一种对品牌和产品进行营销宣传的力量。

如今, 西方发达国家诞生了一种新的企业经营理论——“企业工具” (corporation tools) 论, 共总结出企业重整、顾客调查、信息化手段等25种“企业工具”, 而如何与新闻界打交道的“媒介关系管理”高居前列, 是排在企业机制、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之后的“第四种工具”。在“第四种工具”——“媒介关系管理”中, “新闻宣传”又是最为核心的内容。因为新闻宣传能最大化的将企业想表达的观点和传递的信息, 及时、准确、有效地通过媒体传达给目标受众, 是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 新闻宣传已成为技术创新能力、融资能力和人才吸引能力之后的企业“第四竞争力”。

新闻宣传是指以市场营销为目的, 是策划人根据企业市场营销的需求, 遵守法律和社会公德, 策划出有益社会、媒体关注、有价值的活动与事件, 并通过媒体进行广泛传播, 从而达到扩大企业知名度、提升企业形象和促进产品销售的目的。因此, 新闻宣传对于企业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和作用。相较于一般的营销宣传战略, 新闻宣传具有可信度强, 受众面广, 关注度高, 成本费用低等优势。

同时, 新闻宣传对于与企业紧密联系的政府、新闻媒体和消费者也有不可忽视的价值。一次成功的新闻宣传有时候既可以宣传国家的新政策、新法律, 给媒体带来评说的话题, 使企业获得很高的知名度, 也给读者带来了有较强信息性和可读性的报道, 可以说是政府满意、媒体满意、企业满意、读者也满意, 也就是说, 一次成功的新闻宣传可以通过满足各方的价值需求, 实现价值的交换, 从而达到真正“多赢”的局面。但是,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那种制造假新闻, 搞变相广告和有偿新闻, 搞恶意炒作的行为, 不是真正的新闻宣传, 也必然得不到价值的回报。

因此, 企业应该秉承着新闻宣传的十条原则, 即导向性原则、新闻性原则、时机性原则、前瞻性原则、创造性原则、可行性原则、曲折性原则、持续性原则、适度性原则和产品关联性原则, 及时把握政府政策导向、民众心理和全球社会的发展趋势, 顺应发展潮流, 挖掘企业的新闻点, 达到企业知名度提高、政府大力支持和媒体竞相报道的综合效果。

综上所述, 良好的新闻宣传策略应该及时把握政府的政策导向, 在社会的大背景下选准最佳的、能产生最大新闻效应的实施时机展开策略行动, 掌握政府及媒体的新闻需求, 即其价值追求, 通过价值交换, 创造有利于本企业的新闻热点, 吸引社会目光, 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知名度、扩大市场销售亦或是进行危机公关的目的。

摘要:营销的本质是价值交换, 而新闻宣传是企业营销的重要策略之一。本文首先介绍了市场营销的有关理论研究, 从而引出市场营销中的价值观念, 进而提出价值交换概念, 最后对价值交换下的新闻宣传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价值,价值交换,新闻宣传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营销革命3.0.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

[2]郭羽.营销宣传策划.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6

价值交换 篇8

在这样的背景下, 国内越来越多的学校校园出现了肤色不一、语言各异的国际学生的身影。他们来自世界各地, 有着不同的文化习惯, 其中大多数能够熟练使用英语, 这极大地提升了校园文化与语言的丰富性。从课程开发的角度看, 这种变化为学校的外语教学, 特别是英语教学提供了多元丰富的课程资源, 为外语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交换生的外语课程资源价值

合理开发和积极利用课程资源是有效实施外语课程的重要保证, [1]41资源开发能力也越发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标尺。[2]课程资源一般指课程要素的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以资源的功能特点为标准, 可以将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素材性课程资源作用于课堂并能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 比如知识与技能、生活经历与情感体验、活动方式与方法、世界观与价值观等。条件性课程资源作用于课程但不构成课程本身的直接来源, 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的实施范围和水平, 如人力、物力、时间、场地、媒介、环境以及课程主体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具体到语言教学, 外语课程资源则包括外语材料以及有利于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其他教学材料、支持系统和教学环境, 其中的外语教学材料可归为素材性资源, 支持系统与教学环境则归为条件性资源。交换生作为人的存在, 可以协助外语教师构建丰富多彩的外语教学材料和语言环境, 他们的语言能力、知识结构、文化经历、情感体验均可转变为宝贵的课程资源。

素材与条件的资源功能划分为外语教学过程分析提供了良好的框架。外语学习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 而学会外语则需要一定的语言素材和条件。对此, 王初明有一段精辟的描述, 其核心意思是:外语是在交际需求的驱动下, 在真实语境的体验里, 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 在积极情感的配合下, 通过长期大量的语言接触学会的。[3]这一外语学习过程观融合了语言学习的素材与条件等资源要素, 为我们开发交换生的课程资源提供了一条宏观思路。也就是说, 通过具体的开发策略与方法, 可以借助于交换生来设计更丰富的交际活动, 建构更加真实的外语使用情境, 创设和谐融洽的情感氛围, 拓宽外语素材的来源及其语料真实性和文化丰富性, 从而充分发挥交换生作为课程资源的素材功能与条件功能。据此可以认为, 交换生作为不同国家学校教育交流的重要形式和参与者, 其在外语学科教学中具有重要的课程资源价值。

二、交换生外语课程资源的开发策略

“策略”一词有宏观、微观两个理解视角。宏观的策略指实现目标的方案、计划、方针, 微观的策略则指具体的实现目标的方式、方法、技艺。因此, 对交换生资源开发策略的探讨主要应涉及两个方面:1.宏观的总体思路和原则;2.宏观策略指导下具体的开发方法。总体的思路、原则相对稳定, 具有理念导向作用;具体做法则可多种多样, 只要符合总体的原则, 能够产生积极的效用, 均可根据教学需求放手取用。宏观开发策略就是:积极利用交换生来创设真实交际需求与情境, 构建积极的外语学习体验, 提供真实、丰富、多元的学习材料, 从而优化学生的外语学习过程, 提高教学的实效。

在宏观策略的指导下, 我们可以利用各种方式将交换生融入外语教学活动中, 充分利用他们的语言知识和文化体验来提升教学的实效。由于具体学校的教学环境与交换生的构成呈现出独特性和多样性, 设计具体的开发策略需要外语教师对现实条件进行全面审慎的考量。下文笔者以江苏南部某重点高中为例, 描述该校在英语课程中开发交换生资源的具体思路和方法, 以供参考。

(一) 交换生资源概况与开发思路

交换生项目在该校已经开展了近8年, 交换生数量从原来的2名逐年上升到2011至2012学年的15名。2013至2014学年交换生数量维持在15名, 其中12名以英语为母语, 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和英国, 其余的来自法、意、泰等国, 也基本能够熟练使用英语进行交流。他们将在该校学习10个月, 寄住在该校学生家里。除了参加固定时段的中文课程, 他们被编入高一年级常规教学班级随班就读, 每个班级均拥有一名以英语为母语者。对于交换生资源的开发主要从两个维度考虑:1. 开发主体:学校、教师、学生;2.开发时空:课堂内、课堂外。两个维度相互交叉, 构成不同的开发领域, 如学校组织交换生在课外开展英语角活动, 教师安排交换生进行口语微格教学活动等。不同活动的展开需要全面考虑课程条件, 具体操作时以实用、有效、简便为原则。

(二) 交换生资源开发活动举例

在实用、有效、简便的原则下, 英语教师组织具体的活动来发挥交换生对学生英语学习的促进作用。下面举例说明实际工作中使用过的且行之有效的活动形式。

1.课外讲座

邀请交换生围绕某一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进行讲座, 给学生提供鲜活的语言输入和话题知识。在组织时需要注意话题的选定、前期的宣传、会场的安排、后期的效果跟踪。该校曾以圣诞节为契机, 邀请欧美的交换生就圣诞节的历史渊源、风俗习惯以及背后的价值观念进行一次面向全校的讲座活动。这次讲座一方面旨在创设更加丰富的语言学习环境, 加强文化理解, 另一方面则针对当下国内西方节日流行、过度商业化的弊病, 通过西方学生现身说法, 还原圣诞节团聚、感恩、奉献等本真元素。前期组织学生进行海报设计, 做好讲座宣传;交换生根据该校学生的语言水平合作编辑了一本介绍圣诞节的英文小册子, 图文并茂;讲座开始前发放讲座提纲;讲座过程中安排提问、互动、竞猜、歌唱等环节;讲座结束时, 通知学生在教学楼布告栏相应区域写下对本次活动的意见和建议, 以便未来工作的改进。讲座类活动特别适合西方文化展演。该校英语组的教师也经常以西方重大的传统节日为契机, 组织习俗介绍和文化体验活动, 激发学生对外语文化和外语学习的兴趣。

2.英语角

英语角是比较常见的课外英语学习活动, 但该类活动的实效却颇受人怀疑。当然, 好的活动需要细心策划和精心组织, 交换生的参与也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开展该类活动时, 组织者通常会: (1) 选定一个固定的活动教室; (2) 每次由一定数量的交换生与该校学生合作组织; (3) 预先告知讨论话题, 如环境污染、独生子女政策、禁烟问题等, 以便学生有所准备; (4) 选定一名交换生做主旨发言; (5) 以小组形式开展讨论, 划分派别、限定时间, 将交换生指派到不同的小组, 每组、每派选出若干人展示本组观点和参加辩论, 组织者最后给予评论; (6) 自由讨论; (7) 给出下次活动时间与话题, 发放补充的材料, 其中含有难词难句的注解。

3.英语演讲俱乐部

沟通与领导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 其中跨文化的语言交际能力在国际交流频繁的今天更显重要。该校的英语演讲俱乐部由数名师生和交换生共同组成的领导小组负责运转, 通过培训活动的策划和实施, 旨在训练学生的英语演说能力、沟通能力和思辨能力。俱乐部的活动一般依据领导小组集体设计的教学大纲展开, 内容涉及英语演讲文体知识、演讲稿的特点和撰写方法、非语言要素的作用、常用的演讲技巧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时间限制, 活动主要由交换生和英语教师用英语主持, 依托优秀英语演讲范例的聆听、阅读、分析和模仿, 来进行演讲知识与技能的学与练。同时辅以命题作文, 学生独立撰写演讲稿, 交换生帮助修改润色;每次活动选定一名中国学生、一名交换生分别进行演讲展示, 授课教师或学生则给予评价和指正。从参与面角度看, 英语演讲俱乐部更适合于语言能力较强、对英语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为了保证实效, 演讲俱乐部的成员不宜过多。

4.参与课堂教学

让交换生参与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是一种日常化的资源开发方式, 具体方法可以灵活多样。该校英语教师常用的方法有: (1) 词汇、课文领读与示范; (2) 小组活动时穿插于各组提供语言上的帮助; (3) 提供口头、笔头表达任务成品的范本, 供学生比照、参考; (4) 帮助澄清、更正教材教辅中的错误; (5) 对课文中的西方文化现象进行资源的补充和讲解; (6) 发挥交换生在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7) 在争议性话题的探讨中凸现东西方学生思维的差异, 提高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8) 个别学生的单独辅导。这些角色类似于助教, 但英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和教学目标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和设计, 避免低效和形式主义。

5.项目学习小组

在学生学习方式不断转型的时代背景下,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明确提出要“通过体验、实践、参与、探究和合作等方式, 发现语言规律, 逐步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 不断调整情感态度, 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发展自主学习能力”[1]4。多种版本的中学英语教材设置了项目板块 (Project) , 旨在通过实际的语言使用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由于项目主要由学生课外自主完成, 教师很难对学习过程进行全面的监控。通过让交换生参与项目学习, 形成项目小组, 学生的学习动力、责任心可以有较大提升, 项目完成中的问题通常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该校某个项目学习小组曾完成一个名为“Helmet, the protector of thehead”的项目。他们通过资料搜寻和整理, 设计了一份提倡骑车时佩戴好头盔的公益宣传小册子, 内容涉及头盔构造与功能, 世界范围内因未佩戴头盔而导致的伤亡情况以及认真佩戴头盔的倡议书。由于交换生的参与和帮助, 他们能够收集到较多的相关英文资料;因为他们需要到高一其他班级进行宣讲, 在这样一个输出任务的驱动下, 小组成员通力合作, 认真对语言材料进行阅读、整合, 设计宣传手册, 准备讲演文稿。该项目小组的活动最终取得了不错的宣传效果。整个过程中, 交际目的明确, 任务清晰, 语言素材丰富, 有大量意义协商的机会, 学生能够在使用英语的过程中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随着校园中交换生数量的不断增长, 外语教师可以利用他们独特的语言文化特质来促进本校学生的外语学习。从课程资源开发的视角考察, 交换生群体有着重要的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功能, 能够帮助教师构建更加高效的外语学习过程。因此, 教师需要结合学校与学生的实际情况, 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和途径来发挥交换生的外语课程资源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年版)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钟启泉.“优化教材”——教师专业成长的标尺[J].上海教育科研, 2008 (1) :7-9.

价值交换 篇9

一、公允价值在运用中遇到问题

1. 公允价值难以取得

公允价值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中多数时候比账面价值更可靠, 这是由于物价、汇率变动及科技进步引起的贬值使历史成本不能动态地反映企业的真实价值。但是, 公允价值的获得有赖于市场体系的健全程度、会计规范体制完善程度和会计人员素质高低等因素。而我国当前产权、生产要素市场不很活跃;市场执法和管理不严;中介机构公信度低;会计人员素质较低等, 相关的公允价值难以取得。此外, 对于公允价值的确认问题, 也是一个操纵点。在发达的市场条件下, 公允价值比较容易确认, 但是在市场不充分的情况下, 如何确认公允价值则是一个难题。

2. 现值技术可操作性有待提高

公允价值计量难度较大, 计量的成本增加。首先是公允价值计量难度较大。公允价值可以采用某种可供观察的市场价格, 如现行成本或现行市价。但当某项资产或负债的现行成本或现行市价无法确定时, 现值计量便成为估计公允价值的最佳方法。但是因为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点和货币时间价值等都是不确定的, 很多情况下现值本身就难以确定, 这就导致以现值估计的公允价值在计量操作上往往难度很大。可见, 现值计量的复杂性是公允价值计量不易推广应用的关键问题。

3. 再次成为利润调节工具

公允价值极有可能再次成为利润调节工具。过去非货币交易产生的收益, 只能计入资本公积金,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实施后, 应当将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改变了通常的收益观, 企业可能会利用会计计量属性的这种选择权, 以新的盈余管理手段来创造账面利润。尤其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很可能会出于维持公司业绩或者配股的需要, 通过与上市公司以优质资产换劣质资产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来改变上市公司的当期损益, 从而达到提升公司利润的目的。而此前采用的账面价值计算法, 除了在收到补价的情况下按比例确认收益外, 基本不会产生利润。

例如, A公司以使用的一台设备交换B公司的一台运输机械, 设备的账面原值70万元, 累计折旧40万元, 公允价值55万元。运输机械的账面原值55万元, 折旧10万元, 计提减值准备6万元, 公允价值50万元。B公司支付A公司5万元补价。A公司支付相关税费8万元, B公司支付相关税费5万元。 (假定交易具有商业实质)

A公司应确认的收益=公允价值-换出资产账面价值=55- (70-40) =25 (万元)

在原准则下, A公司应确认的收益=补价 (补价换出资产公允价值) 换出资产账面价值- (补价换出资产公允价值) 应交的相关税金及教育费附加5- (5÷55) ×30- (5÷55) ×8≈1.5455 (万元)

若是公允价值改为60万元 (此时应支付的补价为10万元) , 计算可得:

在新准则下应确认的收益为:60- (70-40) =30 (万元)

而在原准则下的收益为:10- (10÷60) 30- (10÷60) ×8≈3.667 (万元)

通过计算可以看出, 在新准则下,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通过公允价值的不确定性很容易大幅度的提高利润表中净利润的数字, 然而这却并不能够反映公司的经营业绩, 很容易使得那些利用会计报表信息的相关群体做出错误的决策, 使会计信息丧失相关性的质量特征。

二、公允价值在运用中遇到问题的对策探讨

通过上面对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现状的分析, 我们知道, 目前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准则实践中的运用还存在很多困难, 但从国际上看, 公允价值已经成为了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因此, 即使现在在我国应用公允价值还存在很多困难与难点, 我们也应该积极面对, 并认真学习国际上最新的现值与公允价值的研究成果, 将其与我国特殊的市场环境相结合, 从而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公允价值的运用体系。下面将针对公允价值在运用中遇到的问题提出笔者的建议。

1. 建立网络信息数据库并及时更新

公允价值的实质是在信息对称的公平的交易中形成的, 交易双方是自愿的, 非强迫的交易中或清算过程中形成的。因此, 可以设想通过互联网将某个地区甚至全国的同种产品的所有卖家及其信息收集起来, 包括价格、品质、联系方式、规格等信息资料, 并提供给数据、资料使用者。网络信息技术运用是未来实现公允价值计量的关键, 其为公允价值计量提供了强大的数据信息支持。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 快速传递公允价值计量所需的公共信息, 并做到及时更新, 与市场信息同步, 实现资产信息资源的共享, 使企业公允价值的计量快捷、有效。

2. 提高现值技术的可操作性

从公允价值与现值的关系可以分析出, 在非活跃的市场环境中应用公允价值的关键是承认“现值也是公允价值的一部分”。按照公允价值确定的一般原则, 如果某资产或负债或某基本类似的资产或负债的价格在市场上可被观察到, 就可以直接用这种价格作为公允价值, 而没有必要用现值。然而, 当资产和负债并没有来自于市场交易的可观察的价格时, 现值计量常常就是估计该价格应为多少的最好的可用技术。在相当多的情况下, 现值计量是估计公允价值应为多少的最好的可用技术。如果不使用现值, 那么公允价值将无法运用, 特别是在我国这样一个各种要素市场还不完善的环境下尤其如此。因此, 关注现值问题, 学习并借鉴国际会计界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将对我国采用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存在活跃的市场时, 公允价值即该资产或相似资产的现行市价, 如, 股票市价 (当天交易均价) 即可以作为股票的公允价值;当不存在该资产的活跃市场, 也不存在类似资产的活跃市场, 就需要应用现值技术来计算出相应的公允价值.那就需要对资产或者债务未来的现金流量进行折现, 计算该资产或者债务的公允价值。

由于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率在实践中难以确定, 因此, 笔者认为可以借鉴财务成本管理理论中“投资项目的风险处置办法”将现值计算方法修正为风险调整折现率法。风险调整折现率法是指将折现率调整为与未来现金流量相匹配的风险折现率作为折现率计算净现值。它的主要思路是, 根据每期产生的现金流量的风险不同, 采用不同的贴现率, 也体现了逻辑上的一致性。计算公式为:

从实务上看, 风险调整折现率法收到欢迎, 主要是因为风险调整折现率相对较容易估计, 而且大部分财务决策使用报酬率来决策, 此法符合人们的习惯, 可操作性较强。

将风险调整折现率法运用到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计算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现值 (公允价值) , 则:

由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并不改变企业的资本结构, 所以当换入资产的风险与企业当前资产的平均风险相同时, 风险调整折现率可采用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在实践中, 存在换入资产的风险与企业当前资产的平均风险相同的情况, 但也存在换入资产的风险与企业当前资产的平均风险不相同或者无法确定这两者的风险是否相同的情况, 这时则不能采用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作为风险调整折现率。笔者建议可以采用银行同期贷款利率作为风险调整折现率, 原因有三:一是银行同期贷款利率是公平市场上的利率, 体现了“公允”的特点;二是银行同期贷款利率容易取得, 克服了折现率难以取得的缺点;三是银行同期贷款利率包含了风险因素, 而不是纯粹的货币的时间价值, 更具有相关性。

以公司交换设备为例, X公司有一台设备甲, 购置成本为15万元, 预计使用10年, 已使用5年, 预计残值为原值的10%, 该公司用直线法提取折旧。Y公司有一台设备乙, 购置成本为16万元, 预计使用8年, 已使用为3年, 预计残值为原值的10%, 但是由于生产销售改变等原因, Y公司欲将乙设备与X公司的甲设备进行交换, 预计X公司换入乙设备后每年的销售额从150万元上升到165万元, 每年付现成本将从110万元上升到115万元。如果X公司换入乙设备, 同样用直线法提取折旧;X公司所得税率为33%, 交换时银行5年期的贷款率为8%, 由于换出设备和换入设备的剩余使用年限都是5年, 故此处两台设备的风险调整折现率都为8%。

对X公司而言:

继续使用甲设备:

甲设备年折旧=每年营业现金流量=150× (1-33%) -110× (1-33%) +1.35×33%=27.25 (万元)

终结现金流量=15×10%=1.5 (万元)

换入乙设备:

终结现金流量=16×10%=1.6 (万元)

单位:万元

调整后甲设备净现值=27.25× (P/A, 8%, 5) +1.5× (P/S, 8%, 5) =109.82 (万元)

调整后乙设备净现值=34.094× (P/A, 8%, 5) +1.6× (P/S, 8%, 5) =137.22 (万元)

3. 引入全面收益观念

在公允价值的报告与披露方面, 可以引入全面收益的概念, 并按照公允价值的原则编制全面收益表。全面收益是一个广泛的收益概念, 既包括已确认并已实现的损益, 又包括已确认但未实现的损益, 前者为传统损益表上的项目, 后者我认为可以通过“其他全面收益”来反映, 从金额来讲, 全面收益=净收益+其他全面收益。在这一方面可以借鉴许多国家和组织的做法, 例如, 美国在传统的三张报表的基础上增加了第四张报表——全面收益表, 英国则是增加了一个“全部已确认利得和损失表”, 而IASC则建议了类似的两个备选方案。

我国也可以引入全面收益的概念, 例如, 因使用公允价值而产生的资产减值准备和资产重组收益是已经确认但未实现的损益, 通过销售实现的营业收入则属于已经确认并实现的损益。此类已经确认并未实现的损益, 通常只是账面上的损益, 不会增加或减少上市公司的现金流量, 而且极其容易引起上市公司账面数字的操纵, 在此, 笔者认为那些已确认未实现的损益不应该反映在损益表上, 而应反映在全面收益表上的其他全面收益中。

如此一来, 上市公司即使通过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得以提升业绩, 粉饰报表, 也不会对会计信息使用者造成迷惑, 通过报表会计信息使用者可以明确了解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收益对上市公司的利润贡献。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6[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2006[S].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3]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S].2006年2月

[4]荣莉:对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几点思考[J].会计之友.2006年22期

价值交换 篇10

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明确地将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属性之一,这表明我国会计向国际趋同迈出了实质性一步。公允价值的广泛运用,意味着我国传统意义上单一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被历史成本、公允价值等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计量模式所取代,标志着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

公允价值主要涉及企业合并、投资性房地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等方面运用。本文主要探讨公允价值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的应用。

二、公允价值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的应用

新会计准则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规范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确认及其公允价值的确定

非货币资产交换是指交易双方主要以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这种交换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即补价)。其具体确认方法为:

1.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1)该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2)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公允价值均能够可靠计量的,应当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确定换入资产成本的基础,但有确凿证据表明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更加可靠的除外。

2.在确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否具有商业实质时,企业应当关注交易各方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方关系。关联方关系的存在可能导致发生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

3.未同时满足准则规定条件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当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不确认损益。企业在按照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成本的情况下,发生补价的,应当分别下列情况处理:(1)支付补价的,换入资产成本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加支付的补价、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之和的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2)收到补价的,换入资产成本加收到的补价之和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加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之和的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4.企业在按照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成本的情况下,发生补价的,应当分别下列情况处理:(1)支付补价的,应当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支付的补价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不确认损益。(2)收到补价的,应当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减去收到的补价并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不确认损益。

5.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同时换入多项资产的,在确定各项换入资产的成本时,应当分别下列情况处理:(1)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且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应当按照换入各项资产的公允价值占换入资产公允价值总额的比例,对换入资产的成本总额进行分配,确定各项换入资产的成本。(2)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或者虽具有商业实质但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应当按照换入各项资产的原账面价值占换入资产原账面价值总额的比例,对换入资产的成本总额进行分配,确定各项换入资产的成本。

从这些规定中,我们可以看出,公允价值的应用是有严格限制条件的,公允价值不允许被滥用。

(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公允价值的可靠计量的判断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满足公允价值的可靠计量属性,是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基础的一个必备条件。而公允价值的确定必须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可观察的市价、估价基础及方法必须具有公认性。当交换的非货币性资产的公允价值可用下面的一种方法来确定时,可认定其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

1.市场交易价格法。当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涉及的非货币性资产有活跃的交易市场,其市场交易价格反映了交易双方公平竞价的结果,当前或最近时期同类产品的成交价可作为资产的公允价值,此时的公允价值具备可靠计量性。若是旧的资产还应考虑其新旧程度,如固定资产需考虑折旧程度。

2.现行成本法。当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涉及的非货币性资产没有活跃的交易市场,但制造该产品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等具有活跃的交易市场,即其现行成本具有可靠计量性,可以依据在现行市价下制造该产品所需的必要的原材料费、人工费、制造费用、辅助费用等成本加上国家公布的行业平均利润予以确定,如固定资产、存货、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等非货币性资产。长期股权投资可依据现行股票市价和股份数量予以确定。

3.预期现金流量折现法。预期现金流量折现法是企业价值估价的一种科学方法,既考虑了资产的时间价值,又考虑了资产的风险价值,可以用于资产公允价值的确定。

4.资产评估法。当交换的资产既没有活跃市场的交易市价作参考,又不能使用现行成本法和预期现金流量折现法进行合理的估计,可以聘请专业评估机构对资产进行评估,据以确定其公允价值,如无期限的无形资产。

(三)公允价值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用中的影响

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引入公允价值对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计价,不仅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也能合理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从而提高财务信息的相关性。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相比,能较准确地披露企业获得的现金流量,从而更确切地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及所承担的财务风险。按公允价值计量得出的信息能为企业管理人员、债权人、投资者的经营、决策提供更有力的支持,而且能够反映企业真实的收益,其公允价值的运用也符合财务管理的目标,充分发挥了会计的作用,为企业的经营决策和投资者进行投资提供有力的保证。

(四)公允价值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容易造成较大的利润操纵空间。新准则规定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时应满足两个条件,即具有商业实质且非货币性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可靠计量。但是此处并末对商业实质判断规定中的“显著”及“重大”等给出具体的数据比例参考,使上市公司有了进行操纵利润的可能性。新准则还规定关联关系可能导致发生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对此,一些企业也会想方设法予以规避,将关联交易非关联化,从而很难保证非货币性资产公允价值的公允性。

2.表内确认损益易造成净利润和现金流相背离。执行新准则后,企业进行资产置换将可能产生利润,如以优质资产换取劣质资产等。如果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可计入当期损益,将会影响企业的当期利润,企业可以通过资产重组提高当期利润,但是此处确认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益可能没有现金流作为支撑。在没有现金流入或流出的情况下报告利润或亏损的增减,无疑会加大上市公司分配利润的难度,同时影响投资者决策。

3.公允价值信息披露较少,不利于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业务的监管。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在附注中披露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有关的下列信息:(1)换入资产、换出资产的类别;(2)换入资产成本的确定方式;(3)换入资产、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以及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4)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确认的损益。一些上市公司利用新准则未对商业实质的判断和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的披露作出强制规定,仅披露资产的公允价值及交换中确认的损益,这不仅难以判断交换的公允性,也给审计造成困难。

三、公允价值应用改进建议

相对于具有客观性、确定性和可验证性的以实际交易为基础的历史成本计量,公允价值计量虽然在财务报表中提供更为相关的信息方面存在优越性,但因为其具有不确定性、变动性,难以满足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质量要求,加上我国的市场竞争还不够充分和规范,因此,建议对公允价值的使用应采取适度的态度,努力提高公允价值计量的可操作性,具体的对策和建议如下:

(一)加强对公允价值的监管

我国新准则体系对公允价值的规定分布在不同的会计准则里,而且对于不同的项目,公允价值的应用条件是不同的。比如,在非货币资产交换中对于公允价值的运用,是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体准则中进行规定,并规定了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时,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的两个前提条件。现行的做法可能导致各个具体的会计准则关于公允价值的规定缺乏一致性和可比性。针对广泛运用公允价值带来操作上的难度,相应的监管部门应尽快制定并公布一个具体指南,对于公允价值的定性和定量给予一个明确标准,使公允价值这个标准不会出现太大的差异。

(二)完善资本市场,加大监管力度

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虽然已经基本确立,但这种经济体制的转型并没有完成,非市场化的因素依然存在,活跃市场还会受到种种非市场因素的影响。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资产或负债缺乏完善的市场,难以通过市场取得有关公允价值的完备信息。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用法规和制度来约束,以保证资本市场健康有序,从而确保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更加合理。

(三)增强会计人员执业水平

从我国目前相关制度规定来看,一些项目可以直接依据市场交易价格来确定其公允价值,但有的资产和负债项目并不存在活跃的交易市场,需要利用其他信息和价值计量技术确定公允价值,这就需要由会计人员主观判断。因此,为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准确性,必须对我国的会计进行培训,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同时应尽快出台准则的相关指南,并大范围开展专业培训,努力提高专业人员素质。

上一篇:体验素养下一篇: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