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素养

2024-10-20

体验素养(精选12篇)

体验素养 篇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 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是语文课程的目标。我认为“体验”是语文素养的土壤, 是构筑语文素养的一块基石。因而在语文教育中, 如何引导学生情感体验, 提高语文素养, 显得尤为重要。在这里, 我对此聊陈浅见。

一、学生情感体验及其特征

什么是体验呢?《教育大辞典》这样注释:“体验, 就是亲身经历, 就是联系自身的体味。”联系《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及当今语文教改的走势, 我认为:体验是主体自身所处的认知情境或操作活动中产生的心理激活状态及其产生的相关效应, 诸如情绪感受、意义感悟、价值判断等。具体来说, 它有如下主要特征:

1. 始于兴趣, 具有内发性。

体验是由学生主体置身自己喜爱的, 能充分满足自身心理需求的情境、活动而激起的心理感受, 是内心产生的、发自肺腑的。只有当学习者对内容、情境发生浓厚兴趣, 才能倾心投入, “入乎耳, 箸乎心, 布乎四体, 形乎动静”, 进而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反之, 如若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缺乏兴趣, 那么, 即使表现得规规矩矩, 实质上也只是流于形式, 始终无法产生“入境始与亲”的体验。

2. 载于活动, 具有实践性。

即学习主体的体验只能在他自身直接参与的实践活动中产生, 只能在他自身的感知或操作行为中产生。就语文而言, 学生只有在一系列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才能产生具体深切的体验, 进而使语文素养得到多层面、全方位的培育。如果没有自身的参与, 没有活动作为依托, 体验便成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语文素养的培育也就成为一纸空文。

3. 终于感悟, 具有独特性。

即学习主体随着自身所参与的各种实践活动的展开, 其体验广度将逐步拓展, 体验程度将逐步加深, 到达一定阶段便出现一种飞跃状态, 产生认识的突破, 情感的升华或价值观的提升;同时, 由于人生经验、感知视角、思维方式、言语储备、情感类型、文化修养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不同学生参与同样的活动, 面对同样的言语材料和同样的人文环境, 会产生不同的心理体验, 从而感悟广度与深度上的差异。

二、引导情感体验, 提高语文素养

1.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相应教学目标的需要, 努力发掘和充分发挥适合语文学科, 能激起学生强烈好奇心的优质教育资源, 精心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形象, 灵活多变的教学组织形式, 使学生始终保持美好愉悦的心理状态和积极高涨的学习热情。在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展开教学活动的时候, 应该力戒远、旧、平、枯的现象, 努力贴近学生真实生活, 面对新问题, 采用新形式, 追求挑战性, 在创造生动形象的视听效果等方面动脑筋、花力气。例如教学《我长大了一岁》一课, 我以生动有趣的“圣诞老人”课件动画导入, 并告诉小朋友圣诞老人将和大家一起学习这篇课文, 带来许多礼物, 看哪位小朋友学得好, 进步大, 圣诞老人就把礼物送给他。这样, 对于刚入学不久的一年级的小朋友, 让“圣诞老人”伴随着他们进入课堂学习, 更使他们感到快乐无比。又如《我家住在大海边》这一课, 针对教学要求, 要让学生识12个生字, 识字量大。为了避免学生枯燥无味地读, 我抓住低年级儿童活泼、好动、好奇的特点, 发挥多媒体形象生动的作用, 创设情境, 将生字做成字娃娃模样, 让字娃娃们在海滩上玩耍, 让学生自己认识他们, 和小组同学一起认识他们等, 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识字, 然后给字娃娃排队, 让学生来当班长给他们点名。最后, 通过做“捡贝壳”的游戏, 让学生也到海滩上捡贝壳, 亲身体会到海边生活的快乐。这样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认识了生字。通过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环境, 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方法, 让学生在玩中学, 学中玩, 使整个课堂焕发生机与活力。

2. 载于活动, 实践探究。

在整个教育过程中, 自始至终将学生的活动安排得充实、丰富, 给与充分的表现机会。概括地说, 这些表现机会就是动脑筋思考、动口说、动手写, 调动全身感官表演以及开展多方合作的综合实践活动;具体来说, 包括阅读中的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摘录、评点, 写作中的观察、取材、构思、起草、加工, 口语交际中的倾听、表达、应对, 综合实践中的策划、组织、协调、实施, 以及随时所需的资料搜集、选择、提炼、整合、创新等等活动。这些都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空间和良好的人文环境, 以丰富学生的体验。有了体验, 学生知识的学习不再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 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 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 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发展的过程。比如, 结合课文《小熊开店》, 让学生进行商品交易的体验, 学习互惠互利的经商原则。学习《春天在哪里》一文, 小组合作自编自演, 积累文中对白语言, 找一找身边春天的影子, 画一画对春天的感受。在活动探究中, 在实践考察中, 学生审美情趣、观察能力、协作精神都充分得到培养。教学中, 我总是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 不断加以利用, 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唤醒情感, 提升感悟。

在语文教育中激活学生的体验, 其目的在于期望他们将体验提升为感悟, 达不到此种境界, 就意味着现场经验最终没有内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够激发感悟的真正有效的体验, 除了需要兴趣的驱动, 活动的支撑, 更需要情感的伴随和维系, 需要有教师为学生点燃智慧的火花, 开启灵感的窗户, 唤醒思想的活动, 与学生平等地交往, 对学生由衷地关爱, 给学生热忱的鼓励, 跟学生友好地合作, 让学生勇敢地表现, 这一切乃是点燃智慧火花、开启灵感之窗、唤醒思想之力的必备之举。如在教学《小小的船》一文中, 借助音乐伴奏, 我充满激情地说:“在蓝蓝的天空, 假如你也能坐在‘小小的船’里, 你还能看到什么?”学生兴趣盎然, 纷纷举手发言:“我看到火星的脸, 它没有地球好看。”“我还看到人造卫星、宇宙飞船在闪闪发光。”“如果我用新发明的万能眼镜, 就能看到太阳黑子。”通过引导, 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进行学习和想象, 使他们感受到自己智慧的力量, 体验到创造的快乐。

总之, 在语文教学中, 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情感的体验, 让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成为学生丰富人生体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 从而使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 方法得以展示, 情感得以熏陶, 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体验素养 篇2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我是精细102班的何xx,在这里我代表我们全体在xx通讯公司实习的同学向大家分享这四个月实习的心得体会。

“您好!我是中国移动的客服代表,工号是2366,请问是1390x5798的机主吗?有一项优惠活动要通知您!感谢您的收听,再见!”,“对不起,打扰您了,再见!”这是我们的一个工作片段。几个月来,我们向近两万名客户进行了电话市场营销业务。客户接受我们的推销,我们高兴,客户不接受,我们也不气馁,收拾心情,耐心向下一位客户推销。

几个月来,我们学会了耐心,学会了微笑,学会了鼓励,学会了珍惜!非常感谢我们的培训导师,就是他们的耐心教导和激励,我们才会一步步地通过选拔,也感谢他们教会了我们关于营销的业务知识和提高了我们的职业素养。

到了xx公司之后,我们接触到了先进而且严格的公司管理制度。刚开始我们每天在这个高强度的管理制度下工作,真的有点吃不消,工作的时候,面对客户的不同业务,必须掌握大量的业务知识。而且还经常接到很多新的项目,这些新项目掌握的时间,不是以前的七天或是

三、两天,<莲山课 件 >而是短短的几个小时我们必须全部记住这些业务知识,而且不能出差错,这就是真正的社会!我们也曾经在迷茫和放弃中徘徊过,但经过老师和公司的组长的开导和悉心关怀下,还是走过来了。

渐渐地,我们适应了这个高节奏、高效率的环境,虽然每天重复着打电话说着相同的内容,而且面对每个项目不同的挑战,但在困难面前,大家并不退缩,反而以苦为乐。在工作的时候,我们跟公司的所有同事相处得很融洽,大家一起努力把组里任务完成好。工作过后,我们成了好朋友,组长跟同事之间的关心,让我们随时觉得很温暖,很开心。大家一起有说有笑、闲时就一起聊天,放假就一起去玩。离开公司之后,一切一切,犹如昨天发生,我才发现,对这一切,我们是多么的不舍!

这四个月,不仅收获了知识,收获了生活态度,更收获了友谊,谢谢我们的同事,谢谢我们的组长,谢谢xx公司,更要谢谢学校领导和财经商贸系的毕进杰和吴磊老师。这几个月来,吴老师每天晚上都来宿舍看我们,风雨无阻,有时我们稍晚回来,他就等到我们回来,还要处理我们在公司面对的各种问题,使我们能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工作。真的辛苦你们了。

实践丰厚体验 活动提升素养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素质教育;综合实践;语文素养

多级课程的设置是新时期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改革,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我们教师要有整合教学资源的意识,有效利用教学资源的能力。因此,在重视基础课程教学中合理有效进行“规定动作”的操作之外,我们还要通过“自选动作”,让学生通过语文的综合实践活动,轻松愉悦、有效地获得语文能力的提高和语文素养的提升。

一、初中语文综合实践开展的必要性

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中考指挥棒下的教育教学评价模式要求我们强调学生文化成绩的提高,而素质教育的开展要求我们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我们总是认为初中生心智不够成熟,学习自觉性、自我管束力不强;认为在教学活动中放手,学生就会放松。

其实,初中生已经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和思考。我曾经在苏教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人物风采”学习之后,利用“综合学习与探究”这节课让学生到图书馆去找有个“人物风采”方面的文章阅读。我给学生提出要求,要求他们至少仔细阅读一篇写人物的文章,并做阅读记录和收获感悟。结果这些平时没有多少课外阅读的学生到了图书馆这边翻翻、那边看看,有的学生一节课没看好一个人物故事,而有的学生看的很多,结果却没有进行必要的思考;这样的效果,我感觉到实践活动是失败的。当时想,下次再也不会给学生这样的学习机会了。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周一交上来的周记中有十几个学生写了活动课的所见所感,他们的写作明显思路宽了、语言细腻了。这不可能是一次阅读带来的质变,而是他们的态度转变带来的效果。

我们没有必要想方设法地给学生多上一节文化课。因为,如果他们没有兴趣、没有热情、沒有主动性,那么,任我们讲的天花乱坠,效果也是甚微的。

因此,我们创新教法、合理引导学生掌握学法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调动学习活力,提高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个性发展能力。

二、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开展途径思考

我们的教学本质上应该侧重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因此,仅局限于教材的学习,没有学习资源的拓展,没有有效地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能力进行实践运用,那么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不足,容易“高分低能”的畸形发展;没有生动的生活素材积累,无米之炊的作文和作文教学成效低下;没有自我体验与合作探究,学生就缺少自我反思、自我提高以及交流中获得有效信息的能力。那么,综合实践如何高效地开展呢?

1.课内课外勾连,丰富课堂教学活动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设计是经过专家、学者精心研究的,理论和实践结合的结晶。因此,我们在单元教学时,注意同一单元同一主题内容学习的前后补充。如,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四篇课文都是通过“自然山川”的描写、赞颂,揭示自然风景人文内涵和给予人的种种启示。因此,我们在学习《鼎湖山听泉》之后,就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吟诵去体会、把握文章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思考这类写景散文的写法、写作思路。通过“综合学习与探究”活动,学会进行写景散文的写作。当然,让学生仔细观察校园风景、公园景色;写一写自己记忆中深刻的自然山川,那么,学生感受自然,表现自然的水平就能提高。

如此,课内学方法,课外会观察、查找、收集、整理;如此,内外结合,使得课堂学习气氛活跃,综合实践让学生的生活体验、阅读体验丰富起来,为他们学习能力的提高,语文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

2.有效整合资源,提升活动价值效果

苏教版安排了“综合学习与探究”活动,但是这往往是在课内进行的。我们可以先安排学生搜集原始资料,然后进行实践活动的运用。如,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道德修养”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我先让学生把自己日常生活中见到的一些道德缺失的现象罗列出来,如,我们在公交车上是否让座、是否破坏过公物、是否做过损害别人的事情等。然后,让学生分组整合这些信息,通过图书馆、网络等渠道汲取营养,准备在“口语交际”学习的课时中开展一个辩论会。这样,学生既能品味、运用议论文语言概括有力的特点,又能懂得进行摆事实、讲道理阐释自己的观点。如此,既能将《多一些宽容》中互谅、互让、互敬、互爱的人际交往原则与《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这样的道德修养进行探究,又能让学生学会倾听和有理有据的辩答。从而在活动中,学生能够自觉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

当然,综合实践活动需要我们教师的精心安排、要求与组织,既要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搭建交流的平台,更要让学生真正的、发自内心地交流、辩难,在取长补短中提高活动成效。

总之,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参与热情的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能够拓展语文教育教学空间,激发学生展示自我,推进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深化,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使学生语文素养提升,更能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李进.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有效提升初中生语文综合素养[J].教师,2011(21).

[2]李照东.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研究[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3(02).

(作者单位 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宋集乡初级中学)

考查科学素养体验实验情感 篇4

一、电学实验考查的基本模式

近几年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物理实验的考查方式也在不断创新.其基本模式就是现 场拍照实 验场景,将照片呈 现在考生面前,让学生模拟进入实验的场景,最后进行实验操作、体验实验的情感.我们可用如下的图展示实验考查的流程:

现场拍照→进入实验场景→体验实验的操作与情感

二、电学实验考查的基本原理

电学实验虽然复杂,但其基本原理是非常简洁的:(1)部分电路欧姆定律 ,演变成伏安法测电阻、测小灯泡伏安特性曲线、测金属的电阻率.(2)闭合回路欧姆定律 ,演变成测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3)串并联电路的原理.

三、电学实验考查的纲目

实验七 :探究导体电阻与其影响因素的定量关系

实验八: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

实验九: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

实验十:练习使用多用电表

实验十一:传感器的简单应用

四、例析考查的焦点问题

1.基本仪器的读数

高考物理实验肯定要涉及基本仪器和基本操作的考查,这是学生应该具有的最基 本的科学 实验素养.如电学中 的电流表、电压表、多用电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等仪器,对以上基本的实验仪器要掌握其构造原理、使用操作的方法、量程的选取、读数等等.

例1正确读出如图1中的读数.接0~3V量程时读 数为___V,接0~15V量程时读数为____V.

解析:在接0~ 3V量程,每小格的精度为0.1V,应估到下一位(即二位小数),所以读数为2.16;当接0~15V量程时,每格为0.5V,估位就在精确位(即一位小 数),因此读数 为10.8 V.本题答案:2.16;10.8.

点评策略:基本仪器的读数时涉及有效数字问题,一般情况下均要估读到下一位.游标卡尺、秒 表、电阻箱不 需要估读,精度为2(0.2,0.02)或5(0.5,0.05)的估位就在精确位.

2.电学中的滑动变阻器

在实验的过程中,由于要测量多组数据,一般都要用到滑动变阻器,在连接电 路时要能 够正确选 择滑动变 阻器的接 法(分压、限流),如何选呢?

(1)通常情况下,由于限流电路能耗较小,因此,优先考虑以限流接法为主.

(2)在下面三种情况下必须要选择分压接法

1要求待测电 阻的电压 从零开始 连续变化,多测几组 数据,实验更加精确.

2题目所提供的实验仪器,电表量程或待测电阻的最大允许电流小于限流电路中最小电流.

3 滑动变阻器总电阻远小于被测电阻.

例2如图2为某一热敏电阻(电阻值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且对温度很敏感)的I-U关系曲线图.

(1)为了通过测量得到图2所示I-U关系的完整曲线,在图3和图4两个电路中应选择的是图___;简要说明理由:___ .(电源电动 势为9V,内阻不计,滑线变阻器的阻值为0~100Ω).

(2)在图5电路中,电源电压 恒为9V,电流表读 数为70mA,定值电阻R1=250Ω.由热敏电阻的I-U关系曲线可知,热敏电阻 两端的电 压为V;电阻R2的阻值为__Ω.

解析:(1)图3中的滑动变阻器为分压接法,图4中的滑动变阻器为限流接法,在分压电 路中,滑片移至 最左端时 热敏电阻电压为零,滑到最右 端时电压 最大 (电源内阻 很小,Umax=E),显然电压的调节范围是0~ E,完全满足题目要求.而限流电路滑片移到 最左端时,热敏电阻 两端电压 最小为滑到最右端时电压最大为Umax= E,其电压变化范围为,很明显限流电路的电压变化范围小,不能测出全部图线所需数据.

点评策略:在实验过程中要画图线时,要求数据范围比较大,所以电路是利用分压式 的接法.而利用所 得的图线 分析物理规律时,一定要理解图线上每一个点的物理内涵.

3.电学中的电表处理方法

在理综物理实验题中,对“电表”的处理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高考实验题的一大亮点.在复习电 学实验,在分析测 量电表内阻的方法时,同学们往往 感觉都比 较困难.其原因在 于同学们没有搞清楚这些电表的本质,对电表比较陌生,往往“谈表色变”.其实电表本身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会说话的电阻,不要把电表看成深不可测,非常神密 的东西,它毕竟也 是一个非 常普通的电阻.只不过安培表电阻比较小,但决不等于零,而伏特表电阻比较大,但决不是无穷大.

例3某电流表的内阻在0~1Ω之间,现在测量内阻,实验室提供下列可选用的器材:

(A)待测电流表A(量程0.6A)

(B)电压表V1(量程3V)

(C)电压表V2(量程15V)

(D)滑动变阻器R1(最大阻值10Ω)

(E)定电阻R0(电阻5 )

(F)电源E(电动势4V)

(G)开关S及连接导线若干

(1)为使实验更精确,电压表应选用___(填写序号)

(2)为了尽量减小误差,要求测多组数据,试在虚线方框中画出符合要求的实验电路图.

(3)在选择合适的电路的基础上,若测得电流表读数为I,电压表读数为U,试推出测定电流表内阻RA的原理表达式.

解析:此题是最常见的利用伏安法测量电阻,由于安培表本身能测出自己的电流,因此只要测出待测电流表两端的电压就能算出电流表的内阻.但由于该电流表两端所能承受的电压比较小,故可用串联一个电阻R0的方法来保护电流表.滑动变阻器R1的阻值为10Ω,与电流表的电阻相差悬殊,根据实验的设计要求,应该用并联的分压式接法,伏特表应该选择B电压表V1.本题正确答案为:(1)电压表就选用(B).(2)设计的电路图如图6所示.(3)电流表内阻RA的原理表达式:

点评策略:在上述的理综物理实验题中,其基本原理就是伏安法测量电阻,而安培表 本身也是 一个电阻,那么我们 就可用串并联的知识将问题解决.切记电表也是一个非常普通的电阻,只不过它自己会表白自己的电压或电流.

4.电学中的“伏安”法

“伏安”法广泛意义应该是指电路中既有伏特表也有安培表,设伏特表的读数为U,电流表的读数为I,如果两者相除R=U/I就是伏安法测电阻;如果两者相乘P =UI就是测小灯泡的功率了;如果两者组合成U =E-Ir,那就是伏安法测电动势与内电阻了.

例4表1中所列数据是 测量小灯 泡U -I关系的实 验数据:

(1)分析上表内实验数据可知,应选用的实验电路图是图7中的___ (填“甲”或“乙”)

(2)在方格纸内画出小灯泡的U-I曲线,如图8所示.分析曲线可知小灯泡的电阻随I变大而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如图丙所示,用一个定值电阻R和两个上述 小灯泡组 成串并联 电路,连接到内阻不计、电动势为3V的电源上.已知流过电 阻R的电流是 流过灯泡b电流的两倍,则流过灯泡b的电流约为___A.

(4)将两个上述小 灯泡并联 在电动势为1.5伏特,内阻为2.0欧姆的某电池两端,则每个小灯泡的实际功率为___W.

解析:(1)图甲电路中变阻器采用分压接 法,可以使灯 泡获得从零开 始变化的 电压,符合图中数据的要求.故选用图甲的电路.(2)根据描点作图,将表中数据逐一描点后用平滑曲线连接,如图9中的曲线所示,发现随电流I的增大,曲线变陡峭,说明电阻随I变大而变大.从曲线上 可以看出 灯泡的电阻随I变大而增大.(3)据题意有E =Ua +Ub =3V,Ia=3Ib,,从所作的图线可以查出Ia = 0.210A,Ia = 0.070A,Ua =2.7V.因此流过灯泡的电流为0.070A.

(4)设每个灯泡的电流为I、电压为U,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E=U+2Ir,可得到图线 ,通过描点作图,此图线与小灯泡的伏安特征曲线交于一点,如图9所示,此交点的坐标值正是小灯泡此时的电压与电流,U =0.9V,I=0.14A,这样我们就可算出每个灯泡的功率为P =UI =0.126 W.

点评策略:小灯泡的伏安特征曲线关键在于作图,描出各数据点后,要用一条光滑的 曲线把它 们连接起 来.由于测量 数据时可能会出现误差甚至错误,为此应根据大多数测量数据点的分布画出平滑的曲线,尽可能使 数据点在 图线上,或均匀地分布在图线两侧.若个别数 据点偏离 图象较远,说明该数 据有差错,应舍弃不用.

5.利用图线处理实验数据

实验数据处理是实验的重要环节,在高中阶段,其方法主要有公式法、列表法、图象法等,利用图象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时要特别注意这样几个问题:(1)物理图象———数学函数的一一对应关系,利用一次函数、二 次函数的 一些特点 分析有关 问题.(2)截距和斜率表示的物理意义(3)图象中的点、线、面所表达的物理意义.(3)注意坐标原点和坐标平移.

例5如图10所示,虚线方框内是由电阻、电源组成的一个线性网络电路,为了研究 它的输出 特性,将电流表、电 压表、滑动变阻器按图10的方式连接在它的输出端A、B之间.电键S闭合后,实验中记录6组电流表示数I、电压表示 数U的读数后,描点如图11所示.

(1)在图11的坐标纸 上画出U -I图线.

(2)若将方框内的电路等效成电动势为E、内电阻为r的电源,从图线上求出电源的电动势E =___ V,内电阻r=___Ω.

解析:我们可根据下面的程序进行解题

(1)列出物理公式

伏安法测电源电动势的原理是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公式为,路端电压为U =IR.

(2)演变函数关系

根据图线的要求,纵坐标为U、横坐标为I,可得函数关系为U =-rI+E.因此可将图11中的点连成一条直线,可得到图12所示的图象.

(3)寻找对应关系

将所得公式U =-rI+E与y =kx+b进行一一对应,理解截距和斜率的物理意 义.可直接得 到在纵坐 标上的截 距为b=E =1.43 V,同时可求 得直线的 斜率为,所以内电阻为r=0.68Ω.

体验素养 篇5

老师,同学们,你们好,我是xxx班的xxx,很高兴站在这里,把我的职业生涯设计同大家分享,希望我的这次职业生涯设计演讲能给你们带来快乐。XX年9月正式开始了我从事建筑的职业生涯,从那一刻开始心中就有了想成为建筑师的梦想。也是从那一刻开始,我走在了学习建筑的道路上。

建筑改变城市,二十一世纪不仅是个信息时代,而且是一个建筑的时代。建筑是一个城市的标志,一座城市拥有独特的建筑,将会带给这座城市无尽的财富。万丈高楼平地起,再独特的建筑也需要人把它建起,而我就是那个把独特的建筑建起来的人。因为成为建筑工程师是我未来的梦想,为了实现这一个梦想,我为自己制定了这样一个具有独特性的职业生涯设计。现在我就给大家说说我的职业生涯设计。

首先我会好好利用在校的三年半的学习时间,把专业知识学好,学扎实,把每门课程的内容弄懂,弄透。这样才能在工作中游刃有余,作为职业生,技能很重要,拥有一技之长才是立足之根本。所以我会利用好时间把专业知识学好,精益求精。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我也会尝试去培养自己的非专业能力。不仅在专业知识上有突出的成绩,在非专业能力上也有不错的成绩。

我会把部分时间用在学习专业知识上,考证是我们建筑人最有利的武器,我会利用在校的时间,把可以拿到的证书,拿到手。毕业之后我将从施工员做起,所以拿到施工员证是我的短期目标。等拿到施工员证书之后,我把下个目标定在了二级建造师。这个两个证书是我在校期间的目标。除了这两个目标外,提高自己的学历也是必要的,我选择了自考本科的形式,提高自己的学历,而这一切都将在毕业前完成。

在非专业能力上,我会尝试去做些具有挑战性的事情,我的语言表达能力不是挺好,所以我会参加一些有关锻炼语言表达的活动或者比赛,我参加这次比赛也是想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所以学校举行的活动或者比赛,我都会报名参加,这样才能更好的锻炼自己和表现自己。我将在在校期间,把这两方面的事情做好,充实自己的生活。

明年我就要毕业了,正式走向工作岗位,告别学生时代,成为一名就业青年,踏上现实的社会。新的环境,新的转折点,我所做的就是适应,适应新的环境,适应周围的人群以及

相处的同事、上司。刚踏入社会,遇到挫折是正常的事,只要坚强的挺过去了,挫折不再是挫折,困难不再是困难。

在毕业后的三年内,我希望用自己的努力可以带领一个建筑班组完成一个工程项目,组织班组进行施工,我会多做达到游刃有余的程度。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了工程效率,自己也得到了锻炼。我会利用这些实战,获得更多的经验,并且会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更好的去管理一个班组,以及一个团队。

毕业后的五年,自己的学习理论和实践经验都有一定的提高,到那时,我会把自己带领的班组根据实际情况扩大,形成自己的团队。这样团队的规模才能扩大,我也会好好管理我的团队,把自己的管理理念带到团队中去,把团队打造成一个优秀团队。

这是我五年的职业生涯规划,我会按照自己规划把它实现,因为我相信拥有目标并为之努力,梦想就会实现。谢谢大家的到来,我的职业生涯设计演讲到这里就全部结束。职业素养体验表彰会学生发言稿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我是精细102班的何xx,在这里我代表我们全体在xx通讯公司实习的同学向大家分享这四个月实习的心得体会。

“您好!我是中国移动的客服代表,工号是2366,请问是1390x5798的机主吗?有一项优惠活动要通知您!感谢您的收听,再见!”,“对不起,打扰您了,再见!”这是我们的一个工作片段。几个月来,我们向近两万名客户进行了电话市场营销业务。客户接受我们的推销,我们高兴,客户不接受,我们也不气馁,收拾心情,耐心向下一位客户推销。

几个月来,我们学会了耐心,学会了微笑,学会了鼓励,学会了珍惜!非常感谢我们的培训导师,就是他们的耐心教导和激励,我们才会一步步地通过选拔,也感谢他们教会了我们关于营销的业务知识和提高了我们的职业素养。

到了xx公司之后,我们接触到了先进而且严格的公司管理制度。刚开始我们每天在这个高强度的管理制度下工作,真的有点吃不消,工作的时候,面对客户的不同业务,必须掌握大量的业务知识。而且还经常接到很多新的项目,这些新项目掌握的时间,不是以前的七天或是

三、两天,而是短短的几个小时我们必须全部记住这些业务知识,而且不能出差错,这就是真正的社会!我们也曾经在迷茫和放弃中徘徊过,但经过老师和公司的组长的开导和悉心关怀下,还是走过来了。

渐渐地,我们适应了这个高节奏、高效率的环境,虽然每天重复着打电话说着相同的内容,而且面对每个项目不同的挑战,但在困难面前,大家并不退缩,反而以苦为乐。在工作的时候,我们跟公司的所有同事相处得很融洽,大家一起努力把组里任务完成好。工作过后,我们成了好朋友,组长跟同事之间的关心,让我们随时觉得很温暖,很开心。大家一起有说有笑、闲时就一起聊天,放假就一起去玩。离开公司之后,一切一切,犹如昨天发生,我才发现,对这一切,我们是多么的不舍!

这四个月,不仅收获了知识,收获了生活态度,更收获了友谊,谢谢我们的同事,谢谢我们的组长,谢谢xx公司,更要谢谢学校领导和财经商贸系的毕进杰和吴磊老师。这几个月来,吴老师每天晚上都来宿舍看我们,风雨无阻,有时我们稍晚回来,他就等到我们回来,还要处理我们在公司面对的各种问题,使我们能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工作。真的辛苦你们了。

提高语文素养需结合生活体验 篇6

【关键词】语文素养 生活体验 学习效率 素质教育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它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既要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多思、多读、多写,又要不断进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养。那么,语文教学怎样才能使两者和谐统一呢?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应尽量还原生活,并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学活动置于逼真的情景(社会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的生活。

一、利用冲突(反差)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实践表明:学生除了对新奇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外,还对和他们的生活体验有反差的东西也特别感兴趣。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钻研教材发现并把握教材中的内容冲突或生活反差,联系实际设置情景诱发学生的求知欲。

首先,抓住教材的内容或情节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在教学七年级语文版教材中的《风筝》一课时,我考虑到按照学生的生活体验,他们都知道放风筝是一件令人心情愉快的事,若不动些心思,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因此我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决定引导学生抓住课文情节的冲突来切入教学。于是我向学生提出:“我”看见“晴朗的天空中”、“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时,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而不是愉悦)?”这个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经历产生了强烈的反差,使他们产生了好奇心,强烈的求知欲望驱使他们认真阅读课文。通过思考讨论后,学生们才知道原来那是作者关于风筝的一段往事的回忆所激起的心中波澜,是他反省过去对小兄弟的“精神虐杀”的情绪体现,沉痛、悔恨、自责、内疚交织成的悲哀蒙罩着心头,才形成了这种情感的反差。全班同学围绕这个问题做读—想—议,我便适时引导学生把握文中的积极意义:这种回忆的悲哀更加重了现实的严冬的肃杀,但作者却没有畏缩地“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而是积悲成愤,愤然前行。文章的结尾也分明显出积极、昂扬的激情。借此让学生懂得面对挫折、陷入困境时应该不气馁,从自我反省中去探求新的出路。

其次,抓住课文中的对比,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感知。教材中强烈的对比也是学生产生求知欲的主要因素,它能使学生快速地进入角色,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如《挖荠菜》一课,我首先向学生提出:为什么现在生活这么幸福,而“我”却还是喜欢挖荠菜、吃荠菜?接着再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对比烘托:今昔对比,两个社会两重天;旧社会与大自然对比,旧社会如此黑暗,大自然是那样美丽自由;新老对比,两代人的两种思想;“我”和羊、鸟对比,羊能回圈,鸟能归巢,“我”却有家难归。于是课堂上顿时议论纷纷,学生经过了对照和相互之间的讨论交流,体会到作者其实是借对荠菜的喜爱之情,阐明自己对生活的态度,表达对现在的幸福生活的赞美。学生通过学习,懂得了作者真诚地希望两代人能成为心心相印的好朋友,衷心地希望年轻一代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这样利用学生生活实际和教材内容的反差,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自然地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培养,并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用生活的体验来培养学生的情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识活动与情感是紧密联系的,任何认识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感诱发下产生的。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寻找与文中的生活相似的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更好地进行教学实践活动,这样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朱自清的《背影》为例,当“我”看见父亲“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时,“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作者的这一“感动”,很多同学都体验过。我就调动学生已有的情感生活,通过学生的体验进行教学。先让学生了解“感动”是什么意思?再要求学生找出作者感动的情绪表现在哪里?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很快发现作者由于“感动”,而流下了泪,并且后来再看到、想到这一“背影”,仍是禁不住流下眼泪。此时,我因势利导,让学生根据课文展开想象,把父母对自己的关爱让自己感动的生活体验激发出来。结果,读课文时学生感情投入并朗读得声情并茂。可见,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已有的生活体验进行语文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以加强,也使学生的阅读习惯、想象能力都得以提高,还

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情感。

三、透过社会生活的折射来陶冶学生的情操

生活是个大课堂,它的教育效果和教育意义远远大于我们的课堂教育。在教学中我们如果有意识地把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活场景和教学内容联系起来,那么这样的教育效果比单纯说教的效果要好得多。

例如《心声》一课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我就以续写《心声》为题,让学生根据课文展开合理想象。由于课文故事性强,又切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故此,学生写作热情高涨、想象奇特、感情深刻。在他们的续文中,既有李京京与爷爷在一起过着幸福生活的结局;又有李京京的父母不再吵架,一家人和和睦睦的美好景象;还有李京京凭着努力,终于成为“三好学生”等内容。通过课堂的延续,学生的心灵得到了净化。

再以《挖荠菜》为例。当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这篇文章有许多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如果是你的长辈要求你跟他(她)一起去挖荠菜、吃荠菜,你会怎样做,怎样想?有的学生对长辈的这种做法抒发感想——应该体谅、尊重长辈,消除“代沟”;有的学生发表看法:对照新旧社会,发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应该更加珍惜;而有的学生则感受到祖国越来越富强,应该更加努力来报效祖国等等。这样的教学,由于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不仅丰富了教材而且发展了教材,更使学生的情操得到了熏陶。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挖掘教材里面的生活因素,并和谐地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成倍提高,也使学生在学习中陶冶了自己的情操,净化了自己的心灵,更使学生通过学习真正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做到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融合生活体验提高语文素养 篇7

那么, 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如何从最基本的字、词、句、篇抓起, 并做到扎扎实实地进行听、说、读、写训练, 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一、挖掘生活资源, 激发识字兴趣

识字教学常常与单调、枯燥的机械性识记联系在一起, 结果是高耗低效。老师要根据儿童年龄特点及身边资源, 以课堂为起点, 融合生活, 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有意识地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 拓宽识字途径, 培养识字能力, 发挥其学习的潜能和识记的优势。

(1) 以姓名为素材, 诱发识记潜力。以兴趣诱导低年级学生写出自己、父母和老师的姓名, 他们会感到非常自豪;以“班级树”的形式办黑板报, 可诱导学生不拘时间地点在一起相互比画、识记。结果表明, 全班学生基本能写出成百的规范汉字。

(2) 以生活为源泉, 拓宽学习渠道。走上大街, 各种招牌、广告、警示充盈我们的视野。孩子们的眼睛会发现那些好奇的东西吗?于是, 我们发起“我们身边的汉字”的识字活动, 鼓励学生将见到的招牌、广告、警示等记录下来。从那天开始, 各种各样的“招牌”“广告”“警示”等便源源不断地“流”进了孩子的学习生活。每天都有讨论、交流、识记。有了“我们身边的汉字”这一活动, 语文课更加吸引孩子的兴趣。

生活化的语文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更培养了他们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热爱生活的动力。要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快乐地学习语文, 在学习语文中快乐地成长。

二、“链接”生活, 充实阅读

(1) 让生活走进阅读的殿堂。在课堂上联系生活总会有捉襟见肘的尴尬, 如何让学生带着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来到语文课堂呢?在学习三年级语文“春天的脚步”这一单元之前, 我让孩子们去发现春天, 寻找春天, 将自己发现的春天带进课堂, 举办“春天的脚步”专题展览。学生有意识地对春天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观察, 于是, 各种各样的“春天”走进了课堂, 有鲜嫩的花草、可爱的昆虫、美丽的风筝等。这一单元的三篇课文《梦已被染绿》, 《理想的翅膀》和《春天的雨点》语言优美、质朴, 情意深浓。学生朗读起来如身临其境, 浓浓的情意、优美的意境, 随着稚嫩的声音流淌。

(2) 让阅读走进孩子的心灵。孩子的世界天真烂漫, 绚丽多彩。是因为他们的世界有着无限的快乐, 无限的好奇。只有让阅读走进生活, 才能够满足他们对这个多彩世界的好奇心。《理想的翅膀》不是单纯地去讲理想, 而是以孩子们的心态去描写不同的理想。学完这篇课文后, 也应让学生亲手制作并放飞自己理想的风筝。这样, 孩子们才能兴致勃勃地体会放飞理想的快乐, 那他们的生活也会因为学习而更加精彩。

三、走进多彩生活, 丰富写作内容

作文最宝贵的是言为心声, 坦诚相待。可有的学生在作文时把作文仅仅看成是在“做”文, 习惯用公式化的语言去粉饰和图解生活, 他们已经不善于用自己的声音表达自我, 作文中习惯于用非自我的、异化的语言。而且, 学生作文出现大量抄袭和套用现象。教师也就每天痛苦地批阅着同腔同调的“做”文。如何让学生具有独立自主的写作态度, 新颖的审视角度, 独有的价值判断, 真诚的情感体验呢?

(1) 听故事, 写作文。我们的语文教学, 尤其是作文教学, 往往在闭门造车。如何让作文融进生活, 源于生活呢?生活的丰富多彩是作文最好的素材!有个同学在他的作文中写有关冯姓的来源。批阅中, 我发现这篇作文很有趣, 便在班上讲评。可有一个同学却愤愤地站起来反驳道:“老师, 他讲的不正确, 我知道这四个姓的来源。”他滔滔不绝地讲道:在清朝的时候, 回族起义失败后, 有个姓“司马”的家族, 为躲避追杀, 父亲给四个儿子分别改了姓:老大改姓为司, 老二改姓为马, 老三在“司”字旁边加了一笔, 改姓为“同”, 老四在马字旁边加两笔改姓“冯”。顷刻间, 全班同学争论得热火朝天, 面红耳赤。后来, 我决定让同学们回家之后向自己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询问自己姓氏的来源, 并写一篇作文, 收效很好。暂且不论, 他们自己姓氏来源的说法正确与否, 孩子们在听故事、说故事的过程中, 培养了他们写作文的兴趣。所以, 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发掘这个丰富的宝藏, 让作文充满个性, 充满童趣。

(2) 感悟生活, 享受作文。如果作文离开了现实生活, 学生会感觉“无米下锅”, 如重负在身。那么, 如何才能让学生抒发真情实感呢?只有让学生从生活的真实中走来, 生活的喜怒哀乐才能得以尽情抒发、宣泄。学生才能够体会到写作中文思如泉涌的快乐, 才能够享受作文的其乐无穷。教师也应当以当地丰富的具有特色的资源为依托, 启发和引导学生, 逐渐培养他们感悟生活, 书写生活, 享受生活的兴趣, 以提高语文素养。

例如, 在一节作文课上, 我拿了一颗又大又光滑的土豆走进教室, 同学们很好奇地观察土豆的外形。有的同学说像篮球, 有的说像小孩的脸, 有的说像地球等。给我印象最深的是, 一同学说, 洋芋的外形像颗心。“是呀, 它薄薄的, 并不怎么好看的外皮里, 包含着一颗纯洁无瑕如白玉的心, 正是这颗如白玉的心滋养了我们的世世代代。”

我分别从味觉、触觉等方面引导孩子们对土豆的感触, 也同样是精彩不断。我告诉孩子们, 生活因丰富而多彩, 只要你细心感悟生活, 生活就会为你而精彩。我们知道, 无论是想象力还是灵感, 都是源于生活积累。生活其实是一座积累丰富的宝塔, 只有让生活融入作文, 才会有永不枯竭的文思。

刘国正先生为《中学语文》创刊廿五周年题词时说:“语文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 必定生动活泼, 事半功倍。”我也认为, 语文教学只有融合生活, 学生才会真听、真说、真读、真写, 真正提高语文素养。

关注过程体验 提升数学素养 篇8

教学片段:教学例1。

出示例1, 生读题后, 指出条件和问题。

师:“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换句话还可以怎样说?生: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3倍, 一个大杯容量等于3个小杯容量, 3个小杯的容量等于1个大杯容量…… (师课件出示板书:1个大杯容量=3个小杯容量) 师:题目中720毫升果汁倒入的是什么杯子?生:6个小杯和1个大杯。师:杯子的大小不同, 问题的解决就变得怎样了?生:复杂和麻烦了。师:你打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沉默思考) 生:我觉得是不是可以把720毫升果汁倒入几个相同的杯子。 (生一致表示同意) 师:你能想办法把720毫升果汁倒入几个大小相同的杯子吗?请同学们拿出学习卡片 (如下图) , 图中的大小长方形分别表示大杯和小杯, 请你想一想、画一画、填一填, 然后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1个大杯可以替换成 (%%) 个小杯, 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 要 (%%) 个小杯。

6个小杯可以替换成 (%%) 个大杯, 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 要 (%%) 个大杯。

师:1个大杯可以替换成几个小杯?为什么?生:可以替换成3个小杯, 因为一个大杯容量等于3个小杯容量。师:为什么需要9个小杯?生:1个大杯替换成3个小杯, 加上原来的6个小杯, 所以一共是9个小杯。师:6个小杯可以替换成几个大杯?为什么?生:因为3个小杯替换成1个大杯, 所以6个小杯可以替换成2个大杯。师:720毫升果汁一共倒入几个大杯?为什么?生:6个小杯替换成2个大杯, 加上原来的1个大杯, 所以一共倒入3个大杯。师:刚才同学们是用什么方法把720毫升果汁倒入几个相同的大杯或小杯的?生:替换。师:替换的依据是什么?生:1个大杯容量=3个小杯容量。师:替换后的问题变得怎样了?生:简单了。

教学反思:

一、关注“最近发展区”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课堂教学必须准确把握儿童现有发展水平, 认真研究儿童正在形成的状态和正在发展的心理水平, 最大限度地促进儿童认知水平的不断发展。例1中新知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衔接点”就是如何解决“720毫升果汁倒入大小不同的杯子”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通过“720毫升果汁倒入的是什么杯子?”的问题, 使学生明确了解决问题的“着力点”就是“如何解决杯子大小不同的问题”。通过“想一想、画一画、填一填、说一说”等数学活动, 为学生提供了探究问题的素材、方法和足够的空间, 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体验探究过程、积累学习经验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学生经过自主的分析、判断、交流等活动, 深刻理解了“将720毫升果汁转化成倒入相同的大杯或小杯”的替换方法, 从而运用已有知识经验顺利地解决了问题。整个教学活动, 教师准确把握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 抓住新知与已有知识经验的“衔接点”, 把最大的精力和充足的时间用在新旧知识的“衔接”上, 使学生顺利实现了“衔接点”的“接轨”, 同时学生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体验。

二、关注数学思想方法

新课标教学建议中指出:“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 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 逐步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挖掘丰富的数学思维因素, 以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为载体, 精心设计学习活动, 使学生感悟相应的数学思想方法, 增强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意识。在上面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大胆地提出了“是不是可以把720毫升果汁变成倒入相同的杯子”的猜想, 激发了学生深入探究, 验证猜想的巨大内驱力。学生经过自主探究, 验证了猜想, 同时深刻地感悟到“猜想”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的数学思想方法, 深深地扎根在学生的内心深处, 在以后的数学活动中一旦需要, 蕴藏在学生头脑中的这些思想方法会自然地迸发出来, 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提供帮助, 从而逐步增强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

“情感态度”是小学数学四个课程目标的其中之一。在上面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充满活力的精神、亲切的语言、充满信任的表情、大方稳重的教态都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每一位学生, 使学生产生自信, 迸发出高昂的学习激情;为学生创设的观察、猜想、思考、交流、表达、质疑、验证等自主探究的空间, 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中生成和发展;教师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机会, 使学生的表现欲得到满足, 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教师精妙的课件演示, 将数学知识惟妙惟肖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使学生感受到现代教育技术的无穷魅力;教师严谨的教学态度感化着学生, 使学生自觉养成认真细致的良好品质。短短的一节课, 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体验, 使学生获得了积极而丰富的情感体验。

四、关注现代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的真正价值在于实现原有的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的甚至达不到的效果。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课件演示, 将“大杯和小杯”“小盒与大盒”的替换过程, 直观清晰的展现在学生面前, 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 突出教学的重点, 突破学习难点,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体验对高职学生文学素养的意义 篇9

体验是学习主体与客体事物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在阅读教学中体验是文本所引起的学生内在感受或亲身经历的唤起。有了体验, 学生的学习就会由被动转为主动。在阅读中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索与实践, 形成独特的生活经验, 并借此构建知识。

体验并非新概念新方法, 在国外体验式教学思想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目前国外有70%的教育机构从幼儿园到大学都在采用体验式的教学方式。中国尽管在2500多年前, 孔子就明示了“行万里路胜读万卷书”这种以体验为基础的教学理念, 但是目前对体验式教学进行系统地研究和实践的人屈指可数。本文试图就体验的作用意义做一点探索。

一体验是自身解放的途径

1. 学习模式的转变:体验体现了学习者的平等关系, 发展了学习者的能动性

在高职语文教学中, 就学生而言, 体验是学生与文本的沟通和交流, 是情绪、感受、理解、联想、感悟等心理过程对文本的激活与投入;就文本而言, 是真善美等内在价值向阅读主体的显现和渗透, 阅读教学中, 课文导入、背景介绍、课文分析、语言品味等环节中有了体验, 阅读就成了学生主动探寻吸纳的过程, 要我学就会转变为我要学。

2. 体验是以人为本, 尊重生命个体差异, 尊重人获得知识的教育方式

体验是内在的, 是基于个体形成的学习过程, 是个人通过一定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参与而获得的情绪、情感和知识上的体验。体验学习是知情合一的学习, 在体验式学习中, 学生有所感受, 并对此留下了难忘的印象。阅读教学只有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 让他们把自己的成长与自然社会和周围世界相联系, 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教学。

二体验是语文课程个体知识建构的基础

1. 体验是语文课程的致知途径

人文科学, 注重的是人个体的人生经验, 学习领悟更多是靠体验他人的经验, 在理解他人的过程中, 理解自己。因此对文本中具体感情形式的体验也就成为人文科学致知的途径。

高职语文的阅读教学就必须要强调个体体验, 因为在以人为对象的文本中, 没有自身的体验, 其中蕴含的知识不可能内化和存储, 更何况人文科学中的很多知识是难以言传的, 只能反复感受, 以自己的情感、情绪与心灵直接领悟。阅读教学中体验的过程, 也就是知识内化存储的过程。

2. 体验让知识转化为能力

在高职语文阅读教学中, 注重知识的灌输而轻视学生的体验是普遍的现象。一上课, 教师没有给学生时间充分阅读感悟, 而是急于把自己的领悟全部塞给学生。这样让学生兴味索然, 还增添了沉重的记忆负担。阅读没有经过学生的体验感悟, 许多东西还没听进去就丢了, 更谈不上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能力。阅读教学, 教师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 启发引导, 让学生自己进入文本, 去体验其中的情感, 说出属于自己的感受。如:朱自清在《背影》里用这样一句话描述父亲爬上月台的模样“他用两手攀着上面, 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 显出努力的样子。”“攀”“缩”“微倾”和“努力”这几个词太平常了, 然而, 朱自清却把这几个最平常的词用得出神入化了!为什么?因为朱自清从父亲的“攀”“缩”和“微倾”的“努力”中, 发现和感觉到了父亲对他深深的骨肉之爱。是互相关切、互相理解的父子的骨肉至爱, 使“攀”“缩”“微倾”和“努力”这几个平常的词, 变得出神入化了。如果我们在《背影》的教学中, 只讲几个动词“攀”“缩”“微倾”和“努力”, 用得如何准确如何巧妙, 学生不仅很快就会忘记, 而且听的时候就烦腻了。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从朱自清描述的父亲“努力”的形象中, 去体会从中表现的父子间的骨肉至爱, 认识到一切感情都是从最微小、最容易被忽略的细节 (动作、表情) 中表现出来的, 并且进一步以此为契机, 引导学生去发现、开拓和留住学生们灵魂里也同样存在的父子、母女的骨肉至爱, 这就是从经典作品中发现和认识自己, 也更有利于学生对语言的把握和运用。

3. 体验能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阅读的价值除了认知以外, 还具有多属于“体验”范畴的更高层级的意义。长期的体验阅读不但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现实生活, 而且还能够丰富学生的生活。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重组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人的经验、判断会转化和重新组合, 认识和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阅读体验就是这样一个过程, 读不只是读, 更多的是思。例如:诗歌《错误》的教学, 教师少进行讲解, 多让学生反复读, 在读中体验。整首诗展现的画面由大到小, 从近拉远, 在体验中体会到幽美的意境, 产生无尽的联想。反复朗读第一节“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感受一动一静之美。两个句子一个短句, 一个长句, 不仅仅具有节奏美, 短句还暗示过客之匆匆, 长句则暗示思妇的绵绵情思。第二节的意象“城”“扉”“东风不来”“柳絮不飞”“跫音不响”“春帷不揭”充满古典的风韵, 但是最传统的意象拨见最现代的敏感。第三节“我不是归人, 是个过客”, “归人”读出的是“盼归”, “过客”读出的是“速离”, 强烈的反差, 产生了高度的戏剧性, 形成了跌宕之势。这就是“错误”?反复读, 多思考, 再把联系旧知识传统的“美人香草”式比兴手法, 学生会对“错误”有多种解读, 即使不太合理, 但通过阅读体验思考, 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并进一步提高了阅读能力。这样摒弃了概念化的讲解, 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学生的阅读才会升格。

三阅读体验是形成学生人文素质的催化剂

1. 体验有助于学生确定独立自主的主体意识

高职阅读教学中, 教师如能培养学生更多地体验作品, 注重个人的阅读感悟, 尽量少进行干预, 或单方面的灌输, 让学生养成独立自主的意识。比如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四行诗, 作者用生活中常见的“桥”“楼”“明月”“窗子”景物, 却创造了象征性的画面, 给人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学生阅读体验, 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 读出不同的诗意:诗描绘的是个美人;抒写的是一种人生的悲哀;揭示的是“相对”的哲理……种种不同, 只要是学生的阅读感受, 都可以合理的存在, 不必教师统一认定某一观点。这样的阅读学生才能把读和生活社会联系起来, 才能在阅读中找到自我独立存在的价值。

2. 体验是个体独立、自主的生命感悟

人们说“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阅读中, 不同的人因融入个人的人生经历, 自己对生活的感受, 所以理解感悟是不同的, 这也是阅读的丰富性、个体性。另外, 就是读同一作品, 在不同时间, 不同的人生阶段, 理解感悟就会不同。如鲁迅在《〈阿Q正传〉的成因》中说, 他创作这部小说, 经历了由“开心”到“不很开心”到“认真”的过程。读者阅读这部小说, 也会经历一个由乐到悲的过程。正如王冶秋的“读书随笔”所说:这篇民族的杰作, 绝不是看一遍所能消化的:第一遍我们会笑得肚子痛;第二遍才砸一点不是笑得成分;第三遍鄙弃阿Q的为人;第四遍鄙弃化为同情;第五遍同情化为深思的眼泪;第六遍阿Q还是阿Q……

3. 阅读体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读书其实更多的是读自己, 真正的体验阅读在读过去、读历史的同时, 融入更多读者对自己、对社会、对时代的感悟理解。不同的历史时代, 人们都能在经典名著中吸取所需的精华, 这就是靠阅读者在阅读中结合时代精神, 揣摩领悟出前人没有感受到的新东西。所以人们才会说作品常读常新。而这些新东西是读者在阅读中体验所得, 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体验, 不可能有新的感悟。如《雷雨》的教学中, 要指导学生挣脱把周朴园的形象定位在“虚伪的资本家”和“专制的封建家长”的樊篱中, 要用人文的精神考察他的丰富个性, 而不应简单地打上阶级的烙印。

四结论

在高职语文阅读教学中, 注重学生的体验, 改变学习模式, 学生的学习会由被动变主动。在阅读过程中, 自觉建立知识结构, 自主探究价值观、人生观, 在学习中真有所得, 就能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这也是在高职语文教学中, 体验这一方法的总体意义。

摘要:当前, 高职教育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的挑战, 也面临教育教学改革的巨大挑战。本文试图就高职语文教学中体验的作用和意义进行一些探索。文章主要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体验是自身解放的途径;第二部分:体验是语文课程个体知识建构的基础;第三部分:阅读体验是学生人文素质形成的催化剂。

体验素养 篇10

关键词:品德素养,体验,升华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而应该是获取知识的主动参与者。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对儿童进行德育的主要课程, 它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目标, 这个主要目标成为小学品德与社会的知识走向。近年来, 有识之士提出“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思想品德”“思想品德教学体现活动化”等观点。笔者认为, 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 介于品德课的特殊性, 应该以活动为主要载体, 让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得到培养和提升。在教学中, 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 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 给予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 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促进学生态度、情感、行为的统一。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活动设计切合实际, 突出重点

教材的编排自身就突出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的特点, 教材中结合教学内容开展的活动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适用于同一年龄段的绝大多数学生。而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学生生活环境、生活经历均有所不同, 在设计开展活动时, 应事先对学生的生活内容和经历有所了解,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之中。

另外, 一堂课的时间有限, 预设与生成相结合的课堂才能生机勃勃, 如果设计的活动环节重点不够突出, 势必会耗费时间, 影响效果。教师只有精心设计、突出重点、引导得宜, 才能让活动达到应有的效果。

二课本剧活动, 利用角色的力量引起共鸣

一台有血有肉、情节生动的课本剧, 学生可从中领悟到课文中的思想内涵。这是一种以角色体验为基础而设计的教育模式。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 增强学生在社会中的角色意识, 从而唤起学生的责任感。思想品德课中有较多的故事完整、情节生动、表象鲜明的课文, 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扮演。在学习购物场所我知道的“活动天地”我是小小导购员时, 我要求学生自带喜欢的各种物品若干, 将教室布置成商业街, 再设计让学生自扮商贩和顾客, 进行买卖物品的交易, 评判标准是卖方卖出, 买方以适当的价格买入, 这样学生进入角色, 各显其能, 交流能力自然提高。

我在教学伸出爱的手时, 让学生甲编排情景, 由学生乙来扮演。演出结束后, 由学生甲对学生乙的演出效果进行点评, 学生甲说出自己设计情景的初衷并指出学生乙值得肯定和不足的地方。由此深切地体会残疾人的不易, 从而使学生尊重残疾人、关爱残疾人的情感油然而生。

三辩论会活动, 唇枪舌剑中深化影响

学生的道德认识不能只局限于课本, 有时必须通过活动拓展认识, 深化明理, 而开展课堂辩论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灯不拨不明, 理不争不透。”在上“今天, 你安全吗”一课时, 我向学生讲述了新闻曾报道的一件事:一位重庆女孩因为上错顺风车而被残忍杀害。在教学过程中, 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通过这件事说明, 是否顺风车坚决不能上?学生的兴趣被调动, 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 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辩论。最后我进行总结和正确引导, 肯定学生积极参与的精神, 表扬他们勤于思考、善于辩论, 这样在辩论的过程中, 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强化了学生的安全意识, 使思想品德教育内化于学生心中。

四影视、电教活动加深影响

电影、电视、电脑、广播等媒体对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要让学生从小学会理解、分析、判断这些媒体传播的信息, 选择和利用合适的信息源, 逐步培养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利用多媒体具有动态、形象、逼真、可操作性的特点, 抓住这些学生感兴趣的东西, 让孩子捕捉住相关内容, 在潜移默化中吸收, 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使其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升华。

五社会交往实践活动产生直接影响

陶行知先生说:“整个社会的活动都是我们的教育范围。”教师应引导、组织学生在社会交往中, 开展各种社会交往实践活动。 (1) 考察活动, 如组织参观、访问、调查等活动; (2) 服务活动, 如组织慰问、做好事、帮厨等活动; (3) 联欢活动, 如与各地各班的小朋友手拉手、联欢等。加强学生与社会的交往, 可以拓宽学生视野, 增长学生知识, 使他们在每一次社会交往实践中受到新的启迪。

六家庭活动, 发挥父母的影响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 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任教师。学生思想水平的提升和价值观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如果说学校是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 那么家庭则是孩子生活中的另一重要部分。一方面, 通过各种途径, 提醒家长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 言传身教;另一方面, 要求家长随时随地因势利导, 为孩子提供参与、锻炼的机会。比如家里有客人时, 让孩子招待客人, 指导孩子待人接物如何大方得体, 这样让孩子与亲戚、朋友、邻居以及自己的小伙伴进行交流沟通, 久而久之, 不但能使他们变得性格开朗, 也能善于交际, 还能成为一个有礼有节的人。

关注体验式学习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篇11

【关键词】体验式学习;核心素养;情境创设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中考开始日渐注重对学生学科素养的考查,这进一步表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成为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在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已成为当前教育的重中之重,这对于广大教师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空间感知、历史意识、综合思维和社会实践等。从内容上看,本学科是一门综合课程,它涉及的知识面广,包容地理、历史、政治等学科。课本知识有些很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基于此,我们认为,依靠被动的课堂学习是难以达到培养目标的,只有在社会课中设计能让学生充分思考与体验的活动,倡导体验式学习,才能有高度的情感唤起,才能有效地维护、监控和调整学生的学习行为,从而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以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促进学生更长远的发展。

一、体验式学习的特点

体验式学习是指让学生在课堂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反复观察、实践、练习,对情感、行为、事情的内省体察,最终认识到某些可以言说或未必能够言说的知识,掌握某些技能,养成某些行为习惯,乃至形成某些情感、态度、观念的过程。通俗地说,体验式学习是一种基于学习者自身的活动体验,获得感性认识的学习过程。在传统的社会课堂学习中,教师往往依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应达到的知识和技能目标来处理教材,然后再把“嚼烂”的知识“喂”给学生。结果是学生被动地接受相关知识和技能训练,缺乏学习兴趣和真实的体验。而体验式的学习中,要求学生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巴说话,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体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强调直接经验,就是要重视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让学生从生活走向课堂,从课堂走向社会;重视学生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置身于我们创设的活动场所,引导他们发现自己及同伴的优点,从而形成对人、对事的积极心态;重视创设学生同自然、社会、地区、文化接触的机会,让学生对美好的和有价值的事物有切身的感受。

二、体验式学习的创设

(1)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去感受。情境是体验的一扇窗口,是体验过程的门户。创设符合课本主题的充满生活化的真实的或模拟的情境,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学生的学习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心理学研究表明,感知的材料越鲜明,越具体、越贴近学习者“经验”,体验的过程就越快捷、越深刻。我们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力争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体验。如在学习《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时,我将秦朝刚建立时所面临的问题设置为四个情境,并逐一给学生展示:①如何管理这辽阔的疆域?出示秦朝疆域图,同时给他们提示西周是采用分封制是沿用,还是另法?②在市场上,商品买卖如何进行?因不统一的度量衡、货币;道路宽窄不一,商品运输也带来不方便,该如何解决?③社会上,各地的文字不同,百姓不能领会朝廷的政策。对秦王嬴政百姓的评价各不相同,如何控制人们的思想呢?④在边疆,外夷不时来犯,如何巩固边防?。假设学生们是秦朝的官员,你将如何辅助秦王巩固这江山?那节课学生很喜欢,兴趣高涨,马上就根据所给情境投入小组激烈的谈论中,通过讨论给出建议。在《环境问题》教学中,在课前,我就布置学生去观察自己身边的环境,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充分体验社会环境。在上课时,我展示了两组图片:一组是遭到污染的环境。漂满垃圾的河流,苍蝇漫天飞舞的垃圾堆;另一组是没有污染的环境。风景优美,环境整洁的社区。同时我向学生发问:“看了这两组图片,请同学们说说看了以后有什么想法?”学生面对这两组对比明显的画面,主动地在观察思索,在体验中讨论。接着,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进行了表述。然后,我让学生来说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体验:在我们身边有哪些类似图片上的场景?

(2)精心设问,鼓励学生去反思。问题教学也是一种体验,问题解决的过程也是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围绕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让学生通过体验,思考,去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了一个情境之后,必须从情境中引出问题,并以此为学习目标任务,由问题驱动展开学习活动。接上面在《环境问题》教学,让学生谈了想法,说自己在生活中看的环境问题。教学并不就此结束了。接下来要学生解决:①这些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②要采用什么措施解决这些环境问题?③作为中学生你能为环境问题的解决做些什么?④请你们为创建优美的环境设计几条广告语。通过联系自身实际的多角度的思考,讨论,交流,学生的情感体验到达了高潮,认识得到了升华,行为有了正确的导向。教师创设一个能引起学生更深入体验的问题的话,往往会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教育意义才能真正的体现出来。在《一国两制》教学时,因教材内容单一,又比较抽象,于是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问题:①“一国”是指什么?“两制”是指什么?②“一国两制”为什么不会改变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③高度自治权与高度自主权有何区别?④高度自治权与民族区域自治有何异同?⑤假如你是一名导游,如何解释在香港地区同时升起的五星红旗和紫荆花旗?上课时,我先将问题出示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课文看完后,同学之间进行讨论,来解决这些问题。这样既引发学生独立思考,同时又让学生在合作、讨论、探究中,个体间不同的体验彼此产生碰撞,在碰撞中产生心智火花,使个性得到张扬,使个体走向群体,在群体中有选择的保留和发展个体的体验,从而实现学习能力的提高,学科素养的提升。

(3)设计活动,引导学生去参与。活动使体验得到进一步落实。活动是教与学的中介。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触发学生的体验,并把这种体验升华,让学生有所感悟。在上《学习做社会调查》这课时,我就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对“学校同学环保意识”为主题的调查活动,让学生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本校的100名学生进行调查。学生围绕着主题,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了很多问题。例如:当你吃完口香糖,你是如何处理的?A、随地就吐。B、用纸将吃过的口香糖包起,再扔到垃圾桶中。C、直接吐到垃圾桶。调查后,让学生对调查结果进行总结。通过调查分析,使学生了解到现在中学生的环保意识,发现还有还大部分的学生环保意识很差,有待加强,于是,我又倡导学生发起了加强学校环境建设倡议书,号召全校师生从自身做起为,为了校园环境建设贡献力量。通过这次调查不仅使学生学会了如何做社会调查,掌握了这个课本知识,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同时还让学生参与学校环境建设活动。

综上所述,关注体验式学习,为学生营造一个主动体验,接触生活、探究知识、提升素养的学习氛围,才能够让学生在“体验”中得到情感的投入、心灵的共鸣、能力的提升和思想的升华,在情境中求知,在求知中体验,从而领悟历史与社会学科的魅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有效提升学生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核心素养,取得预期的教育教学效果,培养完整的学生个体!

参考文献:

体验素养 篇12

实践:体验式教育活动是提升少年儿童媒介素养的有效途径

作为国家级的综合性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中国儿童中心2010年开始与中国传媒大学合作,开发出版了针对教师提升媒介素养教育的培训教材和针对7岁~12岁少年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的社会活动课程——儿童媒介之旅,并以“儿童媒介之旅”体验活动为实践基础,组织开展媒介体验系列活动,在提高儿童的媒介素养水平、提升儿童社会能力方面做了许多实践探索。体验式教育活动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教育模式,受到少年儿童的喜爱和积极参与,促使他们在体验中建构知识、获得技能并提升自我价值。体验式教育活动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1. 以学生为主体,设计符合少年儿童需求的活动手册

从少年儿童心智特点出发,与体验活动相配合,我们开发出“儿童媒介之旅”体验活动手册。这是一本集室内互动教学、媒体机构参观、媒介产品制作为一体的综合性活动手册。通过手册的使用,可以帮助儿童认识生活中的各种媒介,掌握媒介的基本常识,了解媒介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不同,增强他们正确运用媒介的能力。在体验式教育过程中,孩子们可以使用手册,带着问题和思考去参加体验,通过绘画、摄影、游戏、展演、亲临探索、制作媒介产品等手段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甚至是幻想都记录下来。教师在教育活动后引导孩子们讨论、说话、练笔、作文、展示等形式的反思,使体验不只是一种直观的感受,更多的是能力的提升。孩子们用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用图片、照片做成PPT或做成小画报,到讲台上展示自己的成果,述说自己的感受,这是对体验进行具体化的过程。在互相的启发下,孩子们可能会产生新的感受,因此这还是一个再体验的过程。此外,还通过有趣的形式将体验场所的背景知识简介、主题扩展等融入手册中,供孩子们在活动后进一步阅读与探索。

2. 整合社会资源,为少年儿童媒介之旅活动搭建体验平台

中国儿童中心牵头整合社会资源,为少年儿童在信息时代的健康成长提供丰富、多样的媒介活动场所及体验机会。这些选择的场所和合作单位不仅仅与媒介息息相关,更有适合少年儿童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条件和设备,有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科技馆、光与声音的科学馆【索尼探梦】、中国电影博物馆、北京影视大世界、蓝天城职业体验馆、佳能影像乐天地等,这些领域涉及传媒研究、声光电、影视科技、媒介职业体验等,能够发挥社会传媒机构的教育功能,为开展儿童媒介体验活动奠定媒介资源基础。

比如,光与声音的科学馆【索尼探梦】集中展示了声、光、电等媒介的技术和原理。馆内现有的儿童参与式活动包括:“探梦实验室”动手做实验、小制作;“VAIO创作室”完成照片拍摄及后期处理;在摄影师带领下到户外用SONY产品摄影摄像;“探索与发现”展区的“声音之韵”与“光影之绚”的展览内容也能很好地展现媒介知识。场馆活动设计重点在了解声光电原理的同时,利用SONY产品体验先进的媒介技术并完成媒介作品的制作,为培养少年儿童对媒介科学的浓厚兴趣提供了一个能够亲身体验的媒介科学场所。又比如,中国科技馆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综合性科技馆,其主要教育形式为展览教育,通过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的展览内容和参与互动的形式,鼓励少年儿童动手探索实践,普及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科技馆的“科学乐园”主题展厅特为3岁~10岁儿童设置,展厅以儿童成长需求为本,展示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科技内容,采用以游戏化、探究式互动参与为主的多样化展教方式,鼓励儿童亲身体验、积极思考。在创意工作室、表演活动室及多媒体活动室定期举办面向少年儿童的动手制作、创意搭建和趣味实验活动。特别是公共空间展示区及球幕影院、巨幕影院、动感影院、4D影院等4个特效影院,特效电影可以带给孩子们前所未有的媒介体验。

3. 通过媒介之旅活动,让少年儿童亲手操作媒介设备,制作媒介产品并传播自我

少年儿童通过参与体验活动在情境中亲身感受,运用多种感官去接触情境中的事物,受到多感官的强烈的刺激,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丰富的体验。当前,视觉广告、动漫艺术、各种影视剧充斥着少年儿童的世界,由于声画并茂的传播优势,电子媒体对许多少年儿童产生了不可抗拒的吸引力,看电视或影视剧耗费大量时间,越来越少与父母沟通、与外界交往,把自己封闭在媒体的“自我”之中,成为追星族,盲目模仿虚幻人物,沉浸在影视剧营造的虚幻空间里,思想、感情沉浸于传媒内容,分不清虚幻世界和现实世界,甚至有模仿哈力·波特或孙悟空等影视虚拟人物直接从高空或楼上跳下造成伤亡的惨剧发生。体验式媒介之旅让少年儿童到影视大世界、电视台等媒体机构走访参观体验,通过影视特技活动体验、了解电影制作原理、感受电影世界的魅力;走到幕后看电视,将影视剧的幕后故事呈现给孩子们或通过偶像剧、真人秀等模拟活动,了解电视背后的花絮;来到影视魔法屋,在体验梦幻般的魔法世界的同时,也领略到神奇的魔幻行为原来是通过艺术手段处理后得到的影视效果;经过学习鉴赏广告、影视剧中的真实与虚假,了解其制作背后的故事,揭示荧幕背后的奥秘,明白影视王国为什么如此神奇。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借助现场情景引导,帮助孩子学会理性分析媒介内容,并加入亲手操作环节,为影视作品配音,拍摄自己的微影视,录制自己的MV, 动手制作属于自己的媒介作品,体会动手操作的乐趣,在学习体验中分清媒介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不同,提升影视鉴赏能力和运用媒介的能力。

成效:体验式教育活动全面有效提升儿童综合素质和能力

1. 培养与提升社交合作沟通能力

现在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受城市生活条件和复杂环境的影响,儿童之间的交往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长期独处易造成交往障碍,形成孤癖、不合群的性格。参加媒介之旅体验活动的少年儿童来自不同的家庭、学校,因参加活动组成一个临时集体,他们在参加活动中有分工、有合作,本身就是儿童交往能力的一种体现。如儿童媒介之旅系列活动之“绿色网络乐享童年”亲子教育实践活动,倡导孩子正确使用网络、文明绿色上网、增加户外体验活动,活动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包括亲子竞技游戏、节能环保实践活动、亲近自然绘本阅读活动等,充分展示了孩子们探索自然、发现奥秘、与社会沟通的天性,吸引孩子们融入大自然、融入社会,减少孩子对网络的依赖。再如,媒介之旅之“小记者初体验”分组活动,通过此活动让孩子们有了当小记者的体验,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等。诸如此类的体验式教育为校外教育活动注入了活力,通过实践体验,使少年儿童具有探索的行为和态度,能正确看待失败,学会共同讨论,引导小学生交往和语言发展,从而学会探索、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遵守规则,有效打通校内外教育中所积累的知识体验,提升孩子与人交往和沟通的综合能力。

2. 培养与加强批判性思维能力

面对纷繁复杂的媒介,少年儿童首先存在的是选择的问题或者说选择的困境。如何正确利用媒介,又如何理性对待媒介,都需要我们用批判的眼光来审视。培养人们理性运用媒介的能力是媒介素养教育的最终目的。体验式教育的“媒介之旅”系列活动,在情景模拟、互动游戏的过程中提升孩子对于媒介世界的基本认知,在了解的过程中增强甄别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不再一味只知接受。如,媒介之旅之多姿多彩的游戏王国,“换个角度看网络、电子游戏,做它们的主人”活动,通过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网络对于社会和自身的意义和价值,电子游戏背后的制作规律,从批判性思维的角度转变和调整学生对于网络、电子游戏的认知。又如,媒介之旅之魔幻特技王国,孩子们在对影视制作中使用的蓝绿屏技术、改头换面化装术、表演捕捉技术学习后,开展了“我的创意无极限”活动。孩子们自己设计制作想象中的场景、制作3D魔法眼镜等,在创意体验中对影视作品中用声、光、影、音编织出各种各样的影像世界有了比较理性的认识,明白了演员为什么可以轻松做到“飞檐走壁”“腾云驾雾”。这种体验培养他们自省、选择、判断能力和批判意识,教会他们以批判的意识和眼光对待媒介信息,学会判断信息的真假与好坏,有效抵制低俗媒体和有害信息,使他们成长为拥有“媒体智慧”的人。

3. 培养与激发创意创新思考能力

如果总是接收那些只讲娱乐、通俗、快餐和游戏成分的媒介信息,很容易对少年儿童的创新思维产生抑制作用,从而导致思维的简单化和平面化。就媒介的实质而言,它本身就是一个创新和不断创新的过程,且创新的速度也越来越快,认知和学会运用媒介也就成为一个激发创新灵感和创新意识的有效平台,只有保持创新的思维,才能更好地了解和运用媒介,使媒介为我所用。如媒介之旅之动漫王国,让那些“少年儿童探险家们”了解丰富多彩的动漫工具,从而发现只要拥有了创意,任何材料都可以制作出好看、有趣的动画片,将孩子们从单一的动漫观看者转变成动漫创作者。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让少年儿童通过了解这些工具的特点,结合各自的创意和故事,巧妙地选择和使用这些工具,讲出自己的故事,在掌握媒介基本技术操作的基础上真正学会建设性地使用媒介内容。

上一篇: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下一篇:价值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