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体验

2024-07-16

观察体验(精选8篇)

观察体验 篇1

现在小学生大部分课堂作文言之无物, 内容空洞, 缺乏生活情趣, 对现实生活中参与的各种活动体验的表达简单, 对过程和细节以及心理动作等的描写过于概括, 作文内容都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或记账式的叙述。怎样提高写作能力, 就是摆在教学活动中的现实问题。那么有什么好的方法和途径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笔者认为观察和体验是小学生积累素材最主要的途径, 体验可以帮助观察更深入一步, 观察可以帮助体验丰富深刻起来。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鲁迅说过:“作文第一需要是观察。”在写作教学中, 要让学生把写作与多彩的生活结合起来, 增强写作的实践性、真实性、趣味性、生活性。这就要求学生热爱生活、善于观察, 从而培养写作兴趣, 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在现实生活中用好自己的眼睛, 用心去看, 用心去观察自己生活环境中的每一个人和发生的每一件事。先从自己身边最熟悉的人入手, 如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老师、同学, 观察他们的相貌特征、言行举止, 聆听他们的言语交流, 观察人物的脸型、体型, 是瓜子脸还是国字脸, 是肥胖型体态还是清瘦型身材;注意观察他们在高兴时的表情, 是眉开眼笑还是抿嘴暗喜;悲伤时的动作, 是捶胸顿足还是仰天长叹;日常生活中的常态是怎样的, 动态是怎样的, 偶然的瞬间的动作、眼神、嘴角、身体各个关节的变化, 动作的态势;对周边生活的环境不仅感知时间的变化, 更要留心春、夏、秋、冬四季的更迭, 对自然界的一草一木、村庄小路、花开花落、嫩芽小枝、刮风下雪、飞沙扬尘、春暖花开、日出日落都要用自己的眼睛用心去观察。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 要学会观察事情发生在什么场景什么时间, 周围事物的颜色、摆放、形状, 光线的强弱, 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既看到全局也关注细微, 看在眼中思在大脑, 对事情发生的开始、过程、高潮、结局, 都要留心观察。为了培养自己细心地观察生活, 可以在家中饲养小动物, 种植花草, 天天做好观察记录, 时间久了自然就会发现事物都在变化, 处处留心就会有新发现, 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自然界, 可以从上到下, 从远到近, 从整体到局部, 并且注意自己观察的角度和地点, 从观察中感知世间的万物, 从中收获知识, 提高认识, 增长见识, 使自己从小养成走到哪儿就会细心地去看, 而不是走马观花, 回想时只记得地名, 而忘记了所见所闻。

二、感悟生活主动体验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水, 泉源丰盈, 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人具有情感性, 对生活中发生的一切都有各自的情感体验。从感官上有触觉、味觉、听觉、视觉等, 教师要经常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到实景中去体验, 去感受。当春天来临让学生到户外、郊外感受春风的和煦, 嫩叶细枝拂面, 才会领悟到“吹面不寒杨柳风”;在夏季炎炎烈日下去运动, 火辣辣的阳光炙烤, 体会大汗淋漓, 骄阳似火;在秋风吹落叶田野变金黄时, 到果园到麦田去感受收获的喜悦, 参加劳动实践感受农民耕田种地的辛劳, 体验果实的来之不易;在寒风呼啸飞雪飘洒的冬季, 在雪地上堆雪人扫积雪, 双手冻得通红, 体验寒风像刀子一样吹在脸上作痛的感觉。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要用手去摸、去捏, 感受它的软硬冰凉、光滑粗糙;能吃的食物可以闭着眼睛去闻, 小口品尝。让学生去街道、超市、集市、山林、旷野……用心去仔细地听各种声音, 感受自然界中美妙的声音给我们带来的愉悦, 高雅的音乐对我们身心的陶冶, 刺耳的声音给我们带来的不安和恐惧。教师还可以带学生去欣赏家乡的美景, 看看色彩缤纷的花海和陡峭险峻的高山以及奔流不息的河水;看看自己生活的周围拔地而起的座座高楼, 一年四季在田野里辛勤劳作的人民。体验感受是一个过程。在我们的教学和写作的过程中, 面对同一个事物, 有的同学能够满含真情地写出一篇声情并茂的好文章, 但是也有的同学就像是挤牙膏一样写一个流水账式的文章, 这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有没有调动起内心的情感因素。“触景生情, 睹物生情”并不是说看到景物在那里就会自然的生发出各种情感, 景、物、情是一个互动体, 只有内心有情感的冲动和体验, 才能对外界的事物生发出感情来, 才能把外界的事物加上自己的情感色彩。而对于情感丰富的人来说, 一个平常的动作, 一片普通的树叶都会触动他 (她) 的情思, 有情才会使他 (她) 所表现的事物灵动而富有韵致。于漪老师说:“一书一画, 一草一木, 一事一物, 一声赞叹, 一次批评, 一个场景, 无不是诱发情感思维的因素。要让学生懂得, 习作时不能拿到篮里就是菜, 至少要把握两点:不是着力写景状物, 描摹事物的本身, 而是仅仅以它们文章的由头, 为思绪的触发剂, 认清它们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所选择的事物须和自己的心灵有沟通之处, 外物和内情碰撞, 才可能闪现火花, 否则, 物与情隔离, 思路就阻塞, 难以流出新鲜的思想。” (《于漪语文教育论集》第504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朱自清《背影》中的父亲, 为什么会感动几代人, 这正是因为作者赋予了父亲的动作、语言以强烈的感情;史铁生《我与地坛》中的母亲同样如此。普通、平常的事物正是有了情感的浸润才散发出迷人的魅力。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在观察事物的时候倾注自己感情的意识和习惯, 让入眼入耳入鼻的事物最终入心。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感人至深的文章, 否则及时语言再华丽, 也不过是辞藻的堆积罢了。

三、写作材料源于生活

我们常说学生的语言空洞, 这和他们的生活空间狭窄是有因果关系的。语文的外延是生活, 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入生活, 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其中的乐趣, 这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此外, 我们还要有根据作文的主题有针对性地组织活动。比如, 写《记一次有趣的活动》, 很多学生虽然参与过很多的活动, 但是一到写作的时候就又无从写起了, 我觉得写作不应该让学生“回忆”, 而应该让学生对正在进行的或者刚刚进行的活动进行观察和写作。

就这个问题, 我有意识组织学生开展了“拔河比赛”“班级乒乓球比赛”等活动。活动前, 让学生明确活动目的, 记住活动过程, 以及当时自己的心情、感受, 周围同学的动作等。作文后, 有个学生在日记中写道:“以前, 我作文时, 总是无话可写, 因此, 每次作文就从作文选中抄一篇, 作文成绩经常是‘不及格’。这次作文, 我得了一个‘优’, 我真高兴。”由此可见, 充实的生活能够使学生的作文言之有物, 对学生作文的技巧的提高也会有促进作用。因此, 在课堂外, 教师要组织学生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让学生走向生活, 走向大自然。

总之, 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并非一朝一夕, 贵在教师的循循善诱, 学生的持之以恒, 只有让学生走进生活, 学会观察体验生活, 感悟生活, 才能通过有感而发的习作训练反映生活。再者, 加强学生平时大量的阅读, 也是写好作文的基础, 善于观察, 是写作之门的钥匙, 而充实的生活则是写作的唯一源泉。协调好它们之间的关系, 就能尽快地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能力。

观察体验 篇2

1.通过工具软件直接观察字符的内码。

2.了解内码的形式和作用。

活动步骤

1.教师可以先演示一下ultraedit或winhex等工具软件的使用方法。

2.学生使用文本编辑器(例如windows操作系统自带的“记事本”工具软件)输入“科普知识abc”这些字符,并保存这个文本文件,文件名为“kp.txt”。

3.学生使用ultraedit或winhex等工具软件打开文本文件“kp.txt”,察看以16进制形式显示的字符的内码。

活动评价:

在实践体验活动的6个常规评价指标即“实践主题”、“独立思考”、“信息数量及来源”、“合作精神”、“操作效率”和“操作技能”中,“信息数量及来源”不需进行评价。

由于本次实践体验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计算机中字符的编码形式,所以设计了对“了解内码的形式和作用”进行评价。

项目

评价指标

评价

了解内码的形式和作用

完全理解6分

较为理解5分

基本理解3分

有待理解2分

各个评价指标的标准分别是:

“完全理解”是指对字符编码的形式和作用完全理解,通过实验得到了验证。

“较为理解”是指对字符编码的形式和作用比较理解,通过实验加深了印象。

“基本理解”是指对字符编码的形式和作用基本理解,通过实验有点感性认识。

“有待理解”是指对字符编码的形式和作用还有待理解。

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篇3

对高中生来说,写议论文的时候越来越多,议论的方法也运用得越来越纯熟。与之相对,从小学“看图说话”便开始接触的记叙文的比重却有所下降,高考语文以一篇记叙文完成答卷的学生远不如写议论文的多。在今年由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课堂内外杂志社共同主办,大学杂志社协办的第八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中,更是没有一名学生写记叙文,这引发了北大漆永祥、曹文轩等专家的感慨:他们希望看到学生们的叙述能力,也希望高中生能够加强记叙文写作,因为这是很考验功底的。

重议论而轻记叙所带来的另一个影响,就是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和描述有所降低,但这是学生学习语文和创作一个重要的环节。没有生活的体验,很难写出能打动别人的文章。欣慰的是,在铜仁一中薰风文学社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同学们在这方面的努力,他们用心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作品感情真挚、打动人心。特别是黄健铭同学的《同一片蓝天下》,涉及到“异地高考”这个时下大热的话题,通过故事的方式,写出从学生角度对这一问题的深切感触。看过这篇文章,能让没有此类烦恼的人也感受到“异地高考”的沉重,使之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冷冰冰的词语,通过文章为读者展现出一段立体的、值得人深思的社会影像,一个发人深思的社会现象。肖波同学《夕阳中的背影》,虽然写的是貌似很普通很难写出新意的父亲,但他没有用煽情的词语来堆砌感情,而是用细致深刻的观察写出了父亲的沧桑,字里行间流露的是一个长大了的、懂事了的孩子对父亲深深的爱。

观察体验 篇4

一、在观察中感觉, 逐步唤醒“数感”

荷兰数学家、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数学教学就是要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因为, 离开生活的数学是一片没有魅力的‘死海’!”因此, 培养学生“数感”应该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现实生活, 观察熟悉事物, 在观察中感觉, 逐步唤醒“数感”。

例如:无论是认识整数、小数, 还是认识分数、百分数, 我总是在上课前, 布置学生通过生活调查、报刊查阅和上网搜索等方法收集相关数据, 并与家人交流“数”的认识;在上课时, 组织学生通过说一说、想一想、猜一猜和议一议等活动了解“数”的特征, 并与同学探讨“数”的意义;在上课后, 安排学生通过基础练习、提高练习和拓展练习等训练理解数学知识, 从而逐步建立“数”的模型。

二、在体验中感受, 渐次形成“数感”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 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 也最容易掌握其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 培养学生“数感”应该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想发现数学奥秘, 体验学习愉悦, 在体验中感受, 渐次形成“数感”。

例如:教学“8和9的认识”时, 我先后安排了找一找、数一数、说一说、摆一摆、猜一猜、比一比、分一分、写一写等学习活动, 让学生通过操作和实践活动, 主动参与数学学习全过程, 在理解数学知识的同时, 享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三、在应用中感悟, 逐渐发展“数感”

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 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 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 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因此, 培养学生“数感”应该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增强应用意识, 在应用中感悟, 逐渐发展“数感”。

教学“体育中的数学”后, 我设计了如下练习:“学校将举办第26届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 如果要求我们班的同学组成一个体操表演队到开幕式上一展风采, 你认为要怎样排列队形呢?”生活化的现实问题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他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竟然提出了“排成‘7×8’的长方形队伍, 多出来的3人, 1人喊操, 2人领操”的这种“创新”构想, 并“一石激起千层浪”地产生了许许多多新奇的排列方法。通过这种练习, 学生不但掌握了问题解决的策略, 加深了数学知识的理解, 而且提高了应用数学的能力, 得到了创新精神的浸染。

四、在反思中感知, 渐进优化“数感”

荷兰数学家、教育学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通过反思才能使现实世界数学化。”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波利亚也说过:“如果没有了反思, 他们就错过了解题的一次重要而有益的方面。”因此, 培养学生“数感”应该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精神借鉴他人经验, 反思学习得失, 在反思中感情, 渐进优化“数感”。

例如:教学“千克和克”后, 有位学生找来一个问题:1筐苹果连筐重10千克, 苹果拿出一半后连筐重5500克, 苹果筐重多少克?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有代表意义, 就拿到班上让全体学生共同解决。不一会儿各种解法相继出炉:

(1) 5500×2=11000 (克) 、10千克=10000克、11000-10000=1000 (克) ;

(2) 10千克=10000克、10000-5500=4500 (克) 、5500-4500=1000 (克) ……这时我马上引导学生辨析讨论哪种方法最好?学生在讨论中不但理解了解题方法, 找到了最佳方案, 而且学会了借鉴反思, 增强了数学情感。

观察体验 篇5

角美第一中心东山小学林妙真

歌德说过:“生活没有旁观者。”的确如此。我们每个个体都是生活的活动者,参与者。小学生年幼识浅,阅历少,但好奇心强,对事物充满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在习作教学中恰当合理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各种情境中观察、体验、感受,从而达到有效习作的目的。

此次“习作教学观摩课”,四位老师的指导精彩纷呈,专家们的点评精辟到位,恰到好处地为听课者引领了习作教学研究的方向,我个人受益匪浅。林宜男老师《用词语创编童话》中的征稿启事是激发点,给《快乐童话》写稿成了学生们写作的需求,激发他们好强上进心,让学生迅速进入创作的情境。王慧君老师《爱,在废墟下》由一个简单的圆开始生发,展开想象的翅膀,带领学生观赏地震视频,走进地震场景中,想象废墟下孩子的表现。林怡君老师的《的启示》通过各种方法观察、触摸沙子,让学生深入浅出地接受“同一种事物,采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角度,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的写作思维。最值得赞赏的是王慧老师的《画龙点睛》,整堂课围绕“画龙点睛”游戏活动,抓住孩子喜欢游戏的心理,让“公主队”和“王子队”竞赛,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活动中观察、体验、说话、写话,从中潜移默化教授写作方法,结果学生由于情感适时激发,现场亲身感受,交流欲望及写作激情被触动激发,因此课堂气氛活跃,习作效果非常明显,基本上完成了该堂课的预设目标。

一、创设情境,指导观察

对于孩子来说,世界是新奇的。一个孩子对世界产生好奇,他就会主动去看、去听、去触摸,而这些被观察的任何事中,一定有某些孩子感兴趣的,对于这些感兴趣的的事物,孩子会更热情地去观察,并加以思考,从中获得事物的感性认识。

王慧老师的两次观察别有用心。第一次观察,上课伊始,设置“火眼金睛” 1

小游戏:观察老师喝水的样子,判断杯里到底有没有水。班级学生马上分成两派:

(判断没水的)生:老师的嘴巴是干的。

生:老师水没咽下去。

生:老师的喉结没有动。

生:没听到喝水的声音。

(判断有水的)生:老师喝完后嘴巴舔了一下。

生:老师仰起头喉结动了一下。

你看,学生的眼睛像摄像机,对焦眼前的事物,集中一切注意力,观察,思索,继而做出判断。王慧老师设计此环节,确实聪明,她的用意明显,一方面引导孩子主动观察,积极思考,获得感性认识。如果教师能够长期在教学中坚持这样训练,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对身边熟视无睹的事物积极主动去观察思考。另一方面也为后面的“画龙点睛”游戏环节的完成所必须具备的观察条件打下基础,并为习作练习作准备。

第二次观察,当“公主队”和“王子队”分别派代表上台时,老师来了个友情提示:在游戏中,场下队员边指挥,边观察周围同学的表现。

当王老师提出:哪个环节你最开心?用上一个词说说当时的场面。并展示刚才游戏中抓拍的画面。

生:跃跃欲试、左顾右盼、急不可待、指手画脚、喜笑颜开、激动万分、热闹非凡、笑逐颜开„„

师:同学怎么笑?

生:哈哈大笑。

生:笑得前俯后仰。

生:有的笑得又拍桌子又跺脚。

„„

而后王老师展示游戏中那张特写镜头,请同学描述。这时,学生描述出现了小高潮。

一生:她开心极了,嘴角上扬,成了一个好看的45度的笑容。(场下听课者不由自主发出一片赞许的笑声。)

多细致的观察呀!多贴切的描述呀!如果不是王老师别具匠心的安排,我想,随随便便叫哪个孩子,都不可能完成得如此到位。

就像达尔文说:“我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看着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的诞生源于他持久而敏锐的观察力。课堂上孩子们出彩的表述和细腻的描写与他的细致观察是分不开的。可见老师良苦用心。

二、设置游戏,体验感受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确实如此,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在教学当中,教师应尽可能创设各种动手操作的情境,尽可能让学生的手、眼、脑、口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知识的内化过程,既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满足学生作为个体的人的需要,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励他努力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王慧老师习作指导以游戏为题,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兴趣、情感,给他们真切的感受体验,让学生人人都能参与,都愿参与,破除了作文的神秘感,拉近了作文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距离。

王老师一直问:哪个环节你最开心?当时还有哪些场面让你感到很高兴?目的是想让孩子在亲身体验的环境活动中,得到深切的体会和感受。课堂上连平时最不活跃的同学也会兴奋起来,蠢蠢欲动。因为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孩子的天使。

但是游戏只是帮助学生消除作文畏难心理,为学生提供作文素材,增强作文兴趣的一种载体。王老师设计独特,游戏一开始,就友情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周围同学的表现;游戏中抓拍学生的画面作储备;等游戏一结束,出示抓拍画面,带领学生及时回忆,请两个学生在黑板上记录下适当的词语;并点明这些词语就是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气氛等。你看,老师渗透写法水到渠成,一点也不生搬硬套,写作技法通俗易懂,学生接受起来既轻松又牢固。

王老师利用游戏体验为学生提供习作条件,减少学生习作的心理压力,使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情境活动中动心、动情、动笔,提高观察、选材、构思、表达的能力。结果学生当堂习作的作业质量高,基本完成了老师预设的教学目标。这是一堂比较成功的游戏体验作文课,值得我们借鉴。

林怡君老师的《的启示》在引导学生欣赏美妙的沙画制作视频后,让学生对普普通通的沙子眼观察、手触摸、脚感触,用不同方法、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沙子,得到不同的感受。虽然学生在谈启示方面,由于老师指导方法及教学经验的缺失,学生谈的效果不理想,得出的启发也差强人意。但老师倡导的体验感受事物的方法是可取的,只要环节稍加改进,学生谈启发就会谈得更到位,更深刻。

游戏活动能让孩子体验到活动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语文老师要有意识创造性开展多种形式的作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作文写作文的意识。只有让学生在体验生活中产生写作的欲望,我们的习作教学才算是有效的。

立足生活实践 注重观察体验 篇6

关键词:实践;生活;作文教学

一、善于挖掘农村的广阔题材

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但遗憾的是,现在中小学生作文虚假的现象却十分严重:编造事实、虚情假意、刻意拔高、套话连篇、照抄照搬等等,不一而足。它的存在,不仅影响着学生的作文能力,还影响到他们成长的其他方面。

究其原因,在于封闭式的作文教学严重挫伤了中小学生的写作信心。为使作文教学摆脱种种束缚,走出误区,我认为,应改革作文教学的方式,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习作时空实行全方位的开放。其有效的途径是使学生立足生活实践,注重观察体验。

作文,生活之反映,为生活而作,因生活之需而作。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农村生活有着取之不尽的习作资源。如果能引导学生去观察、开发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那么学生在写作时自然就能做到“为有源头活水来”了。若是将生活的充实和语言的发展统一起来,学生就能借助文字本身把所见所闻、所感所触流露出来,作文教学才可谓“水到渠成”了。

1.从农村自然风光中开发

一个地方的自然风光往往可以成为学生习作的良好题材。让学生走出家门,融入大自然,捕捉美丽的自然风光带来的瞬间心灵感受,既可以让学生从风光中了解到家乡的美丽多姿,又能积累写作素材,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农村中小学生从小就频繁地接触大自然,对大自然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深厚感情。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鼓励他们多接触自然,融入自然,倾听自然,比如,蓝天白云、落日晚霞、村落炊烟、花草野果……这些都能作为第一感性材料让学生通过观察后获得,给学生美的熏陶,为他们描绘田园生活提供写作源泉,奠定抒写自然美的基础。如此美丽的农村自然风光,必定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而写出来的文章自然也就有真情实感了。为此,我写了下水作文《那片热土》,和学生共同交流。

2.从农村民俗风情中开发

农村都流传着一些荡人情怀的民俗风情,如婚俗、礼俗等都各不相同,它们都反映着浓郁的地方特色。研究家乡的民俗风情,学生会深刻感受到家乡昔日的风韵和情调,甚至能触摸到先人们遥不可及的生活脉搏。一些民俗的来源,都是有着一定的历史文化典故的。纯真的乡情,更为学生增添了想象的羽翼,补充了写作的营养。因此,教师应要求学生用眼观察,用耳听,用心思考,自然会有自己的见解,那么你就写出来,按照生活的原本去写,不编造,才会有浓浓的生活味。在这样的作文训练中,我写了下水作文《又是一年端午节》,对学生的写作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

3.从农村劳动实践中开发

农村孩子虽然生活在农村,但是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他们对劳动是越来越陌生了,缺乏真实的劳动体验。而农村各个时节,都有各种各样的农活,如果能让学生亲自体验一下,写出来的文章就能够有血有肉了。如,农忙时节或双休日,可以让学生下田参与种田劳动或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不失为一条积累素材的绝佳途径。劳动是与大自然的零距离接触,为何农民那么热爱土地?长年累月地在田间劳作,自然就与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当然,在劳动的同时,不光是体力上的支出,还要用心去想,去思考,去品味,视劳动为乐趣,就会有劳动以外的收获,如,陶渊明的田园诗就是很好的例证。

4.从农村社会变化中开发

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了千变万化。农村的经济迅速发展,各类的种植养殖业、个体企业也越来越多,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了。以农村社会变化为依托,进行作文题材的开发,也是可取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新旧事物的更替,说明了什么?以及对新事物的态度,可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如,可以带领他们去蔬菜种植大户的大棚里,参观各种反季节蔬菜;可去养殖大户那里看一下成群的牛羊猪等。通过这些去感受我们农村的生活水平,那写出来的文章也就能真实鲜活了,不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我写了下水作文《那年,那事》,旨在引导学生留意身边的变化。

二、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写作

语文素质教育观大环境下的习作应该是学生在实践中对社会生活的新体验、新发现、新认识。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呢?

1.在实践中引导学生自由观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注重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书本,在生活中自由观察。只有通过自己亲眼目睹、亲耳所闻的材料才是最真实的,写出来的作文自然真实,具有可读性。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回归生活、回归自然。如,写植物时,给学生创造广阔的观察空间,带领他们到大自然中,引导他们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变换不同角度进行观察。这样一来,不仅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了培养,而且使他们学会了怎样走进自然、亲近自然和与动植物和谐相处,同时也学会了书本中没有的知识,陶冶了情操。

2.在实践中引导学生积累素材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小学生今天的习作,其实就是综合表现他以前的认识。积累对学生作文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它关系到作文的‘源’,也关系到作文的‘流’。”小学生的生活像一个万花筒,丰富多彩。生活中一点一滴的有趣的小事,都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爱好,引导他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同时培养他们感悟生活的能力。如,春天踏青、夏日赏景、秋夜赏月、冬天玩雪等。通过观察、实践,学生就能积累大量的生活素材,实现知识的积累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教师要求学生将观察所得写成片段,一方面能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另一方面可以作为以后作文的素材。

3.在生活实践中引导学生积极想象

想象是学生潜在的能力,所以要深入挖掘学生的想象潜能,让他们根据事物特点发挥想象,在实践的基础上,合情合理地进行想象。因此,在作文教学时,要把学生带出课堂,给他们创造充分的想象空间。想象的空间是无限的,是一个人思维活动与情思的体现,可以体现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教师要鼓励他们放飞思维,大胆想象。

4.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创意构思

学生在多年的生活、学习中,积累了大量的素材。这些素材大多是杂乱无章、没有头绪的。所以,在写作文之前,教师有必要在筛选素材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创意与构思进行引导。训练时,结合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鼓励学生大胆创意。因此,作文教学中要少些清规戒律,要积极提倡学生写“生活作文”,淋漓尽致地表现童真、童趣。让学生在自然、自由、自觉的心态中作文,他们的作文中才会流露出真情,凸显个性,最终实现人文合一。作文教学过程要“生活化”,让学生先感受到与作文相关的生活,再进行作文,这样,可以使学生把作文当作抒发情感的乐事,树立实事求是、实话实说的好作风。方法有:追忆生活,让学生先回忆生活后作文;实践生活,让学生先做后写;想象生活,让学生合理想象然后写。如,教材要求写《记暑假中的一件事》,可先让学生说说在假期亲身经历或看到、听到的事情,在追忆中获取材料,激发情感,作文时也就会“文思泉涌”,释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心态意趣来了。我们要不断充实学生的生活,给他们创造各种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去爬山、到田间,了解社会变迁、领略乡村景色……培养他们的观察品质,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只有“源头”充实了,学生才会流露出真情实感来!

生活是基础的、本源的,也是最真实的。人在生活中舒展着自己的生命,体验着自己的生存状态,享受着生命的快活和生活的乐趣。只有源于学生实际生活的活动才能引发学生内心的真实情感体验,作文教学亦是如此。愿我们早日从空洞的说教中走出来,引领学生走进生活的真实,体验生活的乐趣,让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发展。若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生活的魅力,他们不再觉得作文是单调枯燥的,而且也会形成良性循环,从“生活—作文—生活”,学生肯定会感受到生活的多姿多彩,自然会喜欢上作文,因而作文教学就会得心应手、挥洒自如了。

综上所述,要提高中小学生的作文能力,需要我们在进行作文教学时,立足生活实践,注重观察体验。学生只有走进生活,主动地在生活中用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才能感悟到生活的美好,从而学生心灵深处的感情波澜已溢于言表,继而将真实的感受抒于笔端,再不必为作文而陷入“冥思苦想”,作文水平得到不断提高,作文能力切实得到提升,并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观察体验 篇7

一、以经典的设计作品来激发创新思维

通过欣赏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设计作品,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让学生自主观察、自主分析, 在大师的作品中得到借鉴, 产生顿悟、联想和启发。如:在七年级《现代生活的视觉语言》教学中, 我通过引导学生对2008北京奥运会会徽这一经典的设计作品的鉴赏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了解历届奥运会会徽的图案都是由一个相互套连的奥林匹克五环标志和表现奥运城与东道国历史、地理、民族文化传统等特点的主体图案构成。第29届北京奥运会会徽的图案是由一个小巧篆书“京”字和黑色的英文“Beijing2008”字样组成的。“京”字形状酷似汉字的“文”字, 取意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 整个“京”字形似一个奔跑冲刺的运动员, 又如一个载舞之人欢迎奥运会的召开, 既代表奥运会举办地北京, 又蕴含浓重的中国韵味, 同时印章的结合设计也表明了北京将实现“举办历史上最出色的一届奥运会”的庄严承诺。接着分析不同国家奥运会会徽的不同特点, 进一步提示学生要从会徽产生的文化背景因素进行思考, 激发学生对典型设计作品构思方法的理解和创意美感把握, 感悟标志设计应该把握的创意要求和特征要求。又如:八年级《青春风采》一课, 在学习服装设计的同时, 要求学生通过比较、研究, 分析并归纳世界顶级服装设计大师设计作品的巧妙之处, 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这时恰当引导, 学生设计出来的衣服就有创新了, 款式、颜色也有了明显的差别。课堂上学生个个勤于动脑、勇于动手, 设计出的服装显得青春活泼、朴素大方。同时, 以前衣服上到处印着诡异图案、文字等不文明现象减少了, 这无形中也给学生上了一堂思想课。而且, 更大程度地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 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以生活化的设计作品来引导创新思维

创造性思维源自于生活、根植于生活。只要我们仔细观察, 就能在生活中找到创作的源泉。《美术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了美术教育改革的方向与“生活化”的要求,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的“创造教育”和“生活教育”的理论依据, 为广大美术老师进行生活化创意引导提供了理论的支撑。如在学习七年级《校园环境标识设计》一课时, 为了培养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材料与环境的协调统一, 我在校园警示性标识设计的作业中, 课前先让学生观察校园, 看看哪些地方需要环境标识, 然后收集各种材料的使用方法, 根据环境的需要来设计作品。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造型新颖别致, 又与环境融为一体, 更留下了“手上留情花自香, 脚下留意草如茵”、“‘痰纸’一挥间, 风度尽失矣”、“我是一棵小小草, 最怕你的大大脚。请你快点缩缩脚, 我也给你微微笑”等自创名言。这些设计的作品中有的用玻璃的组合, 有的用石头的叠加, 有的用木头的装钉, 做成的样品根据功能被摆放在校园的不同位置, 赢得了老师和学生的一致称赞。又如在学习九年级《从生活中吸取设计灵感》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理解美术设计的创意来自生活时, 我列举比较《悉尼歌剧院》和《杭州歌剧院》的建筑风格, 指出这两件优秀的设计作品虽然同是模仿贝壳进行设计, 但是《悉尼歌剧院》模仿的是贝壳关闭时的形状进行设计的, 而《杭州歌剧院》则是模仿贝壳打开时的状态进行设计的, 所以设计出来的作品也就各不相同了。通过这课的学习, 学生明白了生活是一本最完整、最精美的设计大全, 我们可以选择自然界的万事万物, 以它们的外形、色彩、结构、功能作为切入点来设计作品, 即使仿生同一事物, 由于观察的角度、时间、物体状态之间的差异, 设计的风格也可以千变万化, 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创新的源泉来自生活。

三、以学生对设计作品的质疑来培养创新思维

“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可见, 质疑是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 中学美术老师就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如在八年级《让世界更美好》教学中, 将优秀的公益海报展示给同学们, 让学生知道公益海报是指那些不以赢利为目的, 服务于公众 (公共) 利益的宣传广告, 旨在增进公众对突出社会问题的了解, 从而促进社会问题的解决或缓解。它一般由一张具有视觉冲击力的主图、与主图相关的文字和表达主题的文字三个部分构成。让学生了解图文的结合能更好地凸显海报的内涵, 同时引导学生自主质疑:这样画好吗?还有更好的方法吗?还可以在哪些方面进行创新?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又如在九年级《理想家居》教学中, 可以让学生为自己理想的家设计一张平面图或效果图。那么, 什么样的家是理想的家?理想的家应该具备哪些功能?我应该如何设计我的家?通过反复的质疑, 学生的思路就拓宽了, 创意点子自然增多了, 思维逻辑也更加清晰了。这时告诉同学们, 在现实的生活中, 往往很难拥有一套结构满意的房子, 那么如何在固定的空间里合理地划分区域, 来布置一个理想的家就显得尤为重要。然后, 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家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提示学生:不管我们的家是大是小都应该满足我们学习、生活需要, 同时区分客厅、卧室、书房、厨卫、餐厅的功能。这样学生设计出来的作品就更加全面了。学生的想象力是无限的, 由于我们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长期无意地限制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学生就疲于创新。只要我们坚持素质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 保护学生的质疑, 就能培养出学生的创新思维。

实施素质教育是国家教育方针规定必须遵循的教育方向, 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美术教学大纲》明确指出:美术课对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作为中学的美术教师, 我们要善于利用美术独特的教育形式和独有的教学优势, 把学生引向经典的设计作品, 引向大自然, 引向对设计作品的质疑, 来提高学生汲取、发现新信息的能力,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以适应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

摘要:创新是当代社会发展的主题词, 也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中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的重要阶段, 我们要善于利用美术独特的教育形式和独有的教学优势, 将学生引向大自然、引向社会生活、引向艺术的天堂,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创造能力。那么该如何在中学美术设计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作者认为应以经典的设计作品来激发创新思维;以生活化的设计作品来引导创新思维;以学生对设计作品的质疑来培养创新思维。

关键词:中学美术教学,设计教学,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王大根.美术教学论[C].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奚天鹰, 李永正.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C].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0.1.

[4]王少非.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C].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7.

勤观察多体验善思考 篇8

勤观察——远近高低,学会聚焦

写人、记事、写景、状物都离不开观察。怎样观察呢?以比赛为例吧,紧张、激烈、扣人心弦。运动实况、操场游戏、智力赛场、娱乐比拼……小至二人竞赛,大至国际赛事,亲身经历或媒体介绍,令人难以忘怀。同学们,你们看过(参与过)什么比赛?参与其中,像拍照一样,观察要点面结合,写出比赛场上的“面”,就是要把目光不断移动,看清楚这个场面的全貌。突出比赛场上的“点”,就是把目光盯在某一处,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仔细观察主要对象的诸多方面,了解其情况。拍主力,如何全力参赛;拍观众,如何助威鼓励;拍裁判,如何公平公正;拍小记者,如何现场采访……好像一场比赛的现场转播,只要你及时拍下来,再回放,精彩极了!

多体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学语文”就像“熏锅屋”,同学们与书为友,日积月累,持之以恒的“熏”下去,就会日有寸进,不断提高。我们可以结合语文学习,进行拓展阅读,如:①由文及人,同一作者拓展读。课本上的文章大都是经典之作,同学们在课本上读过某一作家的一篇课文后,可以走进经典,读这位作家的一系列作品,学学这位作家的语言风格。如《生命桥》选自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沈石溪的《斑羚飞渡》,小说将故事性、趣味性和知识性融为一体,如《象群出没的山谷》、《狼王梦》、《红奶羊》,都很值得一读。②由文及题,同一主题拓展读。人类的情感是相通的,尽管作家来自不同的种族,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度,但从其描写的一些事物中我们可以概括出一些共同的主题。我们可以读同一主题不同作家的作品,在阅读中积极思维,增加语言的积淀。③由文及“作”,同一写法拓展读。阅读是为写作服务的,在教学中将一些写法类似的课文进行拓展阅读,在潜移默化中阅读了佳作,学会了写法。④由文及“著”,寻找原著拓展读。到课外去寻找课文所在的原著来阅读,从而积淀语感,陶冶情操,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读万卷书,自然下笔如有神啦!

善思考——思路要广,做文要曲

俗话说,做人要直,做文要曲。写文章要有充实的内容,还要有曲折动人的情节,叙述、描写、抒情……一波三折,方能打动人。以写人物的行动为例吧,怎样通过行动把人物的不同性格、不同气质和思想感情表现出来,把人物写活?如:

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王老师撑着伞,顶着风,冒着雨,一步一滑地来到我们家。雨水湿透了他的衣背,泥巴爬上了他的鞋子。

这段话中小作者准确地用“撑、顶、冒、一步一滑、湿透、爬上”等词,描绘了关爱学生的教师形象。

妈妈把牛奶倒进杯里,盖上盖子在微波炉里热了热,然后舀起一勺,放到嘴边吹了吹,又把一滴牛奶滴到手背上,试了试凉热,再把勺送到我嘴边。我喝下这牛奶,倍感香甜,更似有一股暖流流入了我的心田。

细腻的行动描写,动词恰当准确地运用,刻画了无微不至的慈母情怀。

一天下午,六楼的王奶奶赶集买了两大筐苹果,卖苹果的人只把苹果送到楼下就走了,她一个人怎么能搬上去呢?正在着急,忽然“秃脑袋”爷爷出现了,他二话没说,抱起一筐苹果,“吭哧吭哧”就往楼上搬。他涨红着脸,豆大的汗珠从他的秃脑袋上滚落下来。搬完后,王奶奶拣了十来个又大又红的苹果递给“秃脑袋”爷爷,可他摆摆手说:“都是邻里邻居的,别客气,往后有什么事尽管说。”就这样,水没喝一口,汗也没擦一把,他便走了。……“秃脑袋”,噢,不,这位老爷爷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彻底改变了。我再看见他时,总禁不住亲切地说一声:“张爷爷好!”

上文这段话,文章的“曲”表现在送苹果的人和老爷爷的行动对比,表现在“涨红着脸”、“汗珠滚落”这些细节的刻画,表现在人物朴实语言的描写,也表现在欲扬先抑,从“秃脑袋”到“张爷爷”,称呼的变化体现了人物情感的变化。

亲爱的同学们,勤于观察,积累素材,这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多读好书,读社会这样的无字书,你的文字就会融人情感;从不同的角度多思考,你的文章会与众不同,引人入胜!

习作要求

上一篇:离异家庭的类型下一篇:工程维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