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体验

2024-05-23

激活体验(精选10篇)

激活体验 篇1

新课程总目标说道:注重情感体验,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 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由此可见, 注重情感体验是新课程对日常语文教学的重要要求。在语文教学中, 适时地诱发、实践、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 能唤起学习兴趣, 激发学习动机, 从而开阔视野, 启迪智慧, 陶冶情操, 能使学生在体验中创造, 在创造中升华。

教师应很好地运用情感体验从事教学, 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充满关爱的气氛, 既给学生以愉悦体验, 又使其获得情感熏陶, 从而很好的、很快的接受知识, 进行能力训练, 达到事半倍功的效果, 使情感体验成为课堂教学中最有效的手段。如何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情感体验, 让学生享受审美的乐趣,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教学中, 教师设计、创设审美化的教学情境刺激学生, 唤醒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充分发挥学生的审美想象, 必然会激起情感, 进而体验到文本丰富的神韵及深刻的内涵, 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情感。每个人对母语的学习都是在情境中不断增加积累、提高感悟、掌握运用的, 这是母语学习的规律, 语文教材并没有很具体地给予我们关于语言、情境的设计, 需要教师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积累和开发课程资源。

一、借助画面, 刺激体验

画面包括挂图、投影、插图、录像等的运用。画面能生动直观地再现某一生活的情景, 但画面展示要把握时机, 注意方法, 千万不能局限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更不能因此降低语言文字训练的要求。《安塞腰鼓》一课的教学中一定要用影音资料, 引导学生领会语言美 (音乐美) 、画面美、力量美等。

二、渲染音乐, 丰富情感

自古以来, 音乐与文学就有着不解之缘。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 也是强烈的, 它能给人以丰富的情感。教学中, 通过音乐渲染情境, 更容易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景之中。使学生获得比其他艺术形式更为直接、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感受, 易于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激起想象的欲望。节奏与乐调以最强烈的力量渗透到心灵的最深处。教学中,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运用音乐创设情境, 可帮助学生通过音乐的节奏、旋律感受体验课文表现的感情。

三、对话感染, 互动体验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这个过程, 始终以情感为动力, 因此它是流动的、变化的、起伏的、曲折的, 也是美的生成图。对话将教师和学生的意图、观点和情感连结起来, 并且使他们在教育情境中相遇时建成一个统一体, 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教学情感不仅能优化教学活动, 提高教学效率, 而且通过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激发其智力潜能的转化,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用自己的思想、心灵来领悟教材, 从中发现情感因素, 吸引学生钻研、理解。学生在感觉器官被刺激, 知觉表象被唤起后, 或与自己已有的情感体验相联系, 或是通过联想等活动调遣自己的情感体验能量, 对教师的情感导读作出敏捷的反应, 从而产生共鸣。有声有色有情的情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它丰富了学生的感知, 使学生动情入境, 诱发了情感体验。。

四、设计活动, 升华情感

教学过程中, 活动是知行统一的过程, 它是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地发展、各种能力及学习各种知识与技巧的最基本、最自然、最有效的途径。我们在语文教学中, 根据文本内容, 把握文本的情感基调, 抓住学生情感的脉搏, 设计符合文本情景的语文实践活动, 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 让学生在“不言而喻”中获得并掌握新知识。

五、借助表情, 调节气氛

教师的情感, 还可借助表情, 渲染气氛, 感染学生。马卡连柯说:“做教师不能够没有表情, 不善于表达情感的人, 就不能做老师。”所以, 语文老师应该是一名表演艺术家, 唯有此, 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热烈优美。

六、展开想象, 体验生活

语文教学是有情感、有生命的。语文课改倡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情感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实现情感升华, 而依托语言文字和场景烘托来激活想象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因而, 在阅读教学中, 要重视启发学生展开丰富想象, 去体会作者塑造的艺术形象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把课文中的“此情此景”变为学生的内心体验, 从而进入“角色”, 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达到审美体验的升华。在学习过程中, 通过合情合理地想象, 有情感的投入, 有内在动力的支持, 学生从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有机地结合起来, 较好地实现了三维目标的融合。

七、激情演绎, 个性体验

书海无涯, 生活的大舞台更是多姿多彩。在教学活动中, 根据文本内容, 引导学生在广阔的生活空间进行角色体验, 释放个性, 将富有生活气息的语文实践由课内延伸至课外, 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主动积极地自我发展, 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 使他们在角色体验中长知识、增才干、促情感。学生一般都喜欢表演, 情感容易被感染, 让他们扮演课文中的角色, 体验情境, 会渲染整个学习情境, 那种新异感、好奇心, 往往使孩子激动不已。在这种潜移默化的移情作用下, 孩子整个身心都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了, 在无意识作用下不知不觉进入角色, 情不自禁地按自己所扮角色的期待合情合理地表现出相应的行为, 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 教师还要树立“超文本”的大语文教育观, 即不要死死拖守教材钻坚仰高, 固守一隅, 应跳出语文教语文, 积极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 不断拓展信息渠道, 使学生拥有充满生机和意蕴的生活。引导学生看电视, 听广播、上网, 使课内、课外知识融会贯通。

语文课堂教学需要人文关照、情感体验, 也就是在教学中, 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起来。引导学生置身于作品之中, 吸收文学作品的精华, 领悟作品的内涵, 从中获得情感体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人文关照, 领会其中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 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加厚学生人文底蕴的目的。

摘要:情感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思潮, 它是对“愉快教育”的一种超越。培育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我们提倡在情感体验中学语文, 不仅是学生生命发展的需要, 而且是落实“新课标”的一项操作性实践。

关键词:情感体验,语文教学

激活体验 篇2

激活情感体验 有效指导学生习作

■罗丽玲

一篇佳作,一般会渗透学生强烈的情感。如果忽视了情感的激发,那么再丰富的生活积累,也只会沉睡不醒,学生的习作也只会是平淡的叙述,必然缺乏效度和个性。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学生如果在自己感兴趣的方面有了较深的情感体验,就会在一定情境中“情动而辞发”。写作教学也是这样,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抓住激发契机,激活学生的情感积累,诱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激活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在文本中找寻生活足迹

教师选取和挖掘教材,必须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阅历,摘取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唤醒学生沉睡的记忆,盘活学生的习作库存,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写出具有个人生活体验的习作。续写是一种激活学生情感的好方法,教师可运用这种方法有意识地对学生加以指导。

例1:徜徉在金波《一起长大的玩具》里,读着“鞭梢儿噼啪噼啪响,陀螺滴溜滴溜转”的语句,抽陀螺娴熟的技巧与快乐像一幅美的画卷,开启了我记忆的阀门

(生1续写)儿时经常几个人聚在一起玩,联合对付一人,或几个人一起混合玩,玩得昏天黑地,直到上课才依依不舍地回到教室。那种嬉戏与酣畅是如此幸福而难忘。安闲自在的读着书,我的心灵又一次在童年幸福的时光中旅行。

(生2续写)儿时,常与几个同学比跳绳,看谁在一分钟内跳的个数多,比赛一开始,手就会不自觉地快速甩起来,脚也跟着手的节奏快速跳,跳绳甩得“呼呼”响,脚也跳得“怦怦”响,绳子甩出无尽的火药味,脚下却跳出了无尽的欢乐。在金波的文章中,我再次重温了儿时快乐的时光!

例2:平凡的家庭,平淡的生活一如平静的水面难以激起情感的涟漪,直至走入泰戈尔《母亲》一文中,诗人在“我不记得我的母亲”的反复吟咏中,再现了“母亲温馨的歌谣、呢喃的祈祷和深情的目光”,让我情感的涟漪泛起层层浪花――

(学生续写)怎能忘记那次深夜,您怕我在门外待久了会受凉,便随着我的叫声应声而起,光着脚为我开门的情景;怎能忘记病床上,您放在我额头上粗糙而又温柔的双手;怎能忘记萧瑟的冬日,您为我精心准备的香喷喷热腾腾的饭菜;怎能忘记大雪纷飞的严冬,您在寒风中不住哆嗦为我送伞的身影;怎能忘记漫漫长夜,您为我织毛衣时灯光下映照的缕缕银丝……原来,平淡的生活中演绎着最真实、最厚重的爱啊!

在写作指导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充分结合学生的作文实际,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在文本中找寻生活的足迹,更好地调动学生深入地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使他们在与文本对话中融入自身的生活体验,使学生内蕴的语言高度活跃起来,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情感

作文就是倾诉,倾诉本应是快乐的,但如今一提写作文,不仅学生害怕,教师也感到头痛。在教学中,教师的指导往往有板有眼,但学生作文依然是假话连篇、套话连篇、内容干瘪。这样的习作,仿佛是一潭死水,无法让人看到学生蓬勃的朝气。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我们的作文训练远离了学生生活,禁锢了学生个性,桎梏了学生的写作欲望。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从学生自身需要、兴趣、情感出发,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出发,创设良好的写作空间和氛围,释放学生个性,唤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创设带学生进入情感丰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现实的或模拟的情境之中,激活学生情感兴奋点,引发情感倾吐与交流的欲望。

例1:在一堂心理描写指导课上,上课时我拿着一大张红色的纸,故意露出大大的“感谢信”三个字。同学们立即鸦雀无声,注意力都转向我手中的红纸上。我扬着手上的感谢信微笑地看着大家。学生开始小声猜测,面对学生的猜测,我不急于揭开谜底,而是对他们说:“同学们,我手中的感谢信是写给我们班学生的,是你们中的一位,想知道是谁吗?”生(齐):“想!”师:“有多想?”生:“超想!”“迫不急待!”……我再次吊学生的胃口:“同学们,把你们此时心中想的写出来,看谁写得好,我就请他第一个来揭开谜底。”

托尔斯泰所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实践证明,创设学生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学生就更容易在情感体验的情境中掌握心理活动描写的方法。根据同学们的点评,教师归纳心理描写的常用方法:内心独白、幻觉描写、环境描写、修辞描写、言行描写,并用这些方法来指导学生的日常写作。

最后揭开谜底,再次练兵。我请优胜者上台揭开谜底,读感谢信:“感谢七(三)班全体同学,是你们渴求知识的眼神拨动了我爱的心弦;是你们写作的`激情催生了我的教学智慧……”同学们的表情也由激动兴奋变成凝神沉思,情感也在我的创设中激荡,我再次让学生动笔抒写此时的心情。学生此时有了真切的体验,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写起来真情就会自然流露,写作潜能就会被充分激发。

三、激活情感体验,强化对生活和阅读的积累

激活丰富的情感体验才能写出个性化的文章,“为情而造文”,学生也正是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才能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出情文并茂的文章。但好文章的情感必须是源于生活的真情实感。因此,学生要写出佳作,还要多多留心生活。学生如果平时不善于留心生活,很少课外阅读,缺乏写作材料,也很难写好作文。要使作文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

1.生活积累。现在不少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不喜欢认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面对这一状况,我想首先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鼓励学生融入到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中,在生活中发现美。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我们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很多很多,做生活的有心人,作文素材也就会很多。“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教师要导学生去发现、捕捉生活中的感人之处。社会动态、家庭生活、邻里亲情、校园喜怒皆可成为肥沃的心灵土壤,培育出可人的果实。平时,我要求学生对所感悟的内容记录在小组接力纪录的《班级日记本》上,小组成员共同做好相应话题的归类。还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周记训练”“每日一说”等形式记录日常生活琐事并及时交流,达到丰富学生情感体验的目的。

2.阅读积累。“文章不是无情物”,每篇文章都有它自身的情感因素,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课文思想感情,可以丰富自身的情感体验。例如可对课文进行提炼:海鸥乔那坦在不被理解、品尝心灵孤寂的情况下,仍不放弃理想,不随波逐流,也没因此愤世嫉俗、顾影自怜,仍渴望飞上更高更远的蓝天;在望天树遭野牛践踏、阴霾整日笼罩的恶境中,断崖下终于由一棵嫩芽长成参天大树。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身学习的体验,谈谈“当生命遭受困难和挫折时,你会怎么做?”让学生感悟到要坚韧、执著地面对生命,才能实现学生情感体验由“读”到“写”的迁移效果,让学生领略到阅读被激活的无穷魅力。

此外,鼓励学生多写读后感,记录自己的所感所悟;以摘录文章中的好词、好句、好段等方式,让学生将文本的知识进行内化和迁移,也可以增加学生的积累。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阅读材料越多,情感体验越丰富,写作思维越活跃,表达也越清楚。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破万卷”说的是“功夫”,“如有神”则正说明了阅读积累的重要性。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因此,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学生储备写作素材,让它成为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在写作时,便能妙笔生花,如泉之涌,滔滔不绝。

语文课堂是体验情感、挖掘情感、丰富情感的主战场,情感体验是学生生命的本真诉求。让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相连,才能激起情感的共鸣、智慧的碰撞,课堂才会洋溢出生命与活力。因此,教师在习作指导时,应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搭建平台,不仅要给足直接的生活体验,更要从中诱发原有的体验积累,挖掘和拓展学生的习作素材,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断润泽学生的心灵,从而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共鸣,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体验激活习作的源泉 篇3

一、 体验:从一般生活到个性表达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这是我们的习作教学理念。我们一向想当然地认为,只要教会学生观察生活,就能让学生能做“有米之炊”。但实际上,拥有自己的一份独特生活的学生,始终在生活的“源泉”里浸泡着、浮游着,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有意或无意的“观察”,为什么总觉得没东西可写呢?是不是观察生活出了错?不是的。对于习作者来说,生活应该是与心灵产生过碰撞交流后滋生的独特体验并成为其心灵一部分的那些现象和事件。换一句话说,即离开了内心体验和主观感受,所谓的生活只是一种表象和机械的周而复始罢了。因此,学生写不好习作,无法进行个性表达,并不完全因为生活的单调贫乏,而是因为缺少了一份对生活独到的体验。

如何切实进入生活,感受生活,获得独有体验呢?很多的时候,我们都以为,带学生出去参观、游玩,就可以解决相关的习作题材,殊不知学生写起来依然下笔枯涩,对他们来说,游玩是快乐的,而习作是痛苦的。为什么会如此呢?夏丏尊先生在《文心之辑》中的一篇文章中说:“作文同吃饭、说话、做工一样,是生活中间缺少不了的事情。”“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点缀。”这样看来,在习作教学中为了写某一个题目,学生才去观察,去思考,就显得被动。如教师布置学生观察早晨的景色,观察日出的过程,往往不是为了生活的情趣,为了体验大自然之美,而为了写习作,纯属功利性写作。把习作从生活中分离出去,这种生活体验就显得虚伪而不真实。学生就会产生不得不作的畏难情绪。这不由得让我想到巴金先生在《海上日出》中这样一句话:“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可见海上日出的美,是让他何等的向往,他的体验是多么富有情趣,又是多么的主动,当这种体验彻底打动他的时候,他才写下了《海上日出》,表达对日出景色由衷的赞美。假如改为:“为了写日出,我常常早起。”事情就变得无奈和无趣。我想这个例子对我们的习作教学是具有很大意义的。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顺应学生内心的需要,鼓励学生体验生活的情趣,积累美好、丰厚的生活素材。也许在体验的当时,他们写不出什么,但是有一天,也许到初中、高中,他对积累的生活经验有了更深的体会时,就会写出来了。在這点上我们教师不要急功近利,尽量把目光放远点儿,着眼于学生的未来。

二、 体验:从堆砌文字到直抒胸臆

任何一篇好文章都是作者的个性表达,源自于作者独特的经历、独特的体验和独特的感受,它不是一种文字游戏,而是一种感情释放。换句话说,就是写作的根本在于学生心灵的丰富。如何让学生显露丰富的心灵,直抒胸臆呢?面对这个难题,我告诉学生,“习作的第一读者是自己,对自己是不需要说假话,说空话的,应该用自己的最真实的语言表述自己最真实的想法,抒发自己最真挚的情感,将自己的喜怒哀乐一股脑儿地倾吐文中,这样习作就会成为你最忠实的朋友。”

例如在写我身边的人时,特别是写《我的老师》,多数的同学尽是为老师歌功颂德,文句矫情造作,避实就虚,尽管其貌不扬,在学生笔下却也潇洒漂亮;尽管教学一般,却也业绩灿烂,也许是为了迎合教师的“爱美之心”吧。然而我们却要引导学生,“创意”就从这儿开始!不管你眼里的老师是怎样的,尽可以发之于笔端,行之于文章,说出自己真切的想法。你看“……铃声一响,我们正想出去,王老师就把我们堵了回来,教科书往桌子上一摔,那瞪得滚圆的眼睛虎虎地扫视着每个人的脸。我知道又有人闯祸了……哎,今天我忽然明白了,老师和我们一样,会高兴,也会生气。此时此刻,站在我们面前的再也不是往日风趣温和的王老师了……”这不是“声色齐飞”的精彩片段吗?没有套话假话,写得真切而独特。再看“我不愿做太阳,也不愿做月亮,因为做太阳太寂寞,做月亮太孤独。我要做星星,因为星星有无数的伙伴……”“因为吊指,我十个指头,没有一个不是火辣辣的疼,憎恨钢琴的感觉油然而生。但老师那在琴键上如彩蝶般轻快飞舞的十指,无论如何也难以在我脑中抹去……”这些才是展示个性的独到的思考,给人以真实、可信、独创的感觉。

这些才是学生生活的真实!小作者忠实于自己内心的体验,随自己的笔触漫步于自己的生活,流淌于文字背后的是一脉迤逦的真情。由此我们可以悟到:体验是一个伴随情感和思维的动态过程,它的终点就是学生自我的认识,这种认识充满个性神采,是学生富有感染力的思想的火花和内心独特的感受。

我们可以知道体验水平的高与低决定了习作源泉的丰与枯。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热爱生活,珍视体验,还要引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得体验、深化体验、丰富体验、表现体验。

还原历史情境,激活学生真实体验 篇4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还原历史情境, 激活学生真实体验是一个重要途径。

教学“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上) , 学生对红军歌谣:“红米饭、南瓜汤, 秋茄子, 味好香, 餐餐吃得精光。干稻草, 软又黄, 金丝被儿盖身上, 不怕北风和大雪, 暖暖和和入梦乡。”往往不能准确体验, 感受到的是红军轻松、愉悦的生活情境, 难以产生角色换位, 展开联想和想象, 置身当年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的氛围中, 感受红军歌谣中蕴涵的红军的艰苦奋斗、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教学中缺少些必要的铺垫和渲染, 需要增加些什么?

1.增加现实生活与历史生活的链接。在物质极其丰裕的今天, 红米、南瓜大多是在家庭中、在酒宴上作为保健食品进行品尝的, 是辅助食品, 与其他食品搭配品尝, 学生很难体验到物质极其匮乏的井冈山时期的生活场景。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井冈山斗争时期, 红军吃的是红米饭、南瓜汤, 秋茄子, 还有红薯。那时的红米, 由于山区的稻谷加工条件差, 基本上靠杵舂米, 加上红米稻的稻皮坚韧, 加工出来的红米米质粗糙, 口感差, 那红米饭百嚼不烂, 很难吞咽, 不容易消化;南瓜, 吃了饿得快, 吃的时间长了, 还涨肚子;茄子, 一过立秋季节, 就有痧气, 吃多了积寒气。红米饭、南瓜汤这些粗粮作为主食, 长期食用是很不舒服的。

2.增加历史情境的再现。由歌谣把学生带到那个血与火的年代, 遥想当年井冈山斗争时期, 湘赣两省敌人在对根据地进行军事围剿的同时还实行了严密的经济封锁, 红军的武器大部分是梭镖、长矛, 枪支很少, 弹药更缺。要对付的却是数量和装备上都占绝对优势的敌人, 那时候, 红军物质生活极端艰苦, 战斗极其频繁残酷, 三天就要打一仗, 随时都有可能流血牺牲。这首在红军中流传的歌谣是当时红军生活的真实写照, 它唱出了红军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那种艰苦奋斗、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3.增加历史意义的拓展。正因为有这种艰苦奋斗、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井冈山军民才没有被艰难困苦所吓倒。在井冈山, 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在井冈山, 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具有开创意义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在井冈山, 摸索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的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在这里, 提出了著名的“三大纪律, 八项注意”。也就是在这里, 诞生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正是凭借这种由“红米饭、南瓜汤”酿造的井冈山精神, 中国革命才以星火燎原之势, 从井冈山一路播撒下去, 燃遍全中国, 不断走向胜利。

4.增加深层体验。教学中, 为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我们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 伴随着录音进入想象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进入“井冈山红军食宿图”的意境中:屋外, 北风呼啸, 大雪纷飞, 刚刚吃过了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 红军战士睡在干稻草窝里, 带着胜利的喜悦进入梦乡。让学生换位思考, 站在红军的角度来体验他们的心理感受和情感, 从而在态度、情感上引发共鸣, 经过这样的移情体验, 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 把红军歌谣中的艰苦奋斗和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英雄气概移植到学生体验中, 使他们同红军战士同命运、共呼吸, 就会使这种情感体验在这一瞬间化为对红军生活的激情感悟, 进入情感投入的最佳状态, 学生内心无限的崇敬之情呼之欲出, 这样朗读所获得的体验不但情真, 情深, 而且情切。

激活学生体验,感受习作快乐 篇5

[关键词]作文;快乐;张扬个性;我手写我心

作文教学可以说是既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然而在实际作文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主客观原因等,使得大多数学生都害怕写作,面对作文要求,往往迟迟下不了手,觉得无话可说,也吃不准自己准备写的是否符合要求。在多年的教学中,我一直在积极思索,努力探求改变这种状况。

有幸的是我校参加了《小学生自主学习引导方略与教材研究》国家级课题的研究,聆听了曾曦博士关于《快乐心作文》的教学讲座,我觉得在曾老师的课堂中,没有学生,只有一群爱玩的孩子,一群可以在玩中写出很棒作文的孩子,孩子们在这里可以玩中学,学中玩,从生活、快乐中去体会如何写一篇好的作文,而写作文的核心就是讲故事,这是曾曦老师自己研究的方法。这就是曾曦老师说的“要赢在方法”!

曾老师的教材中总是给学生给予更多的主观思想,让孩子们自主学习就像吃饭一样快乐,以前孩子们受到的教育就像在家吃饭,爸爸妈妈做什么他们就吃什么,而在“快乐心作文”的学习课堂上却是孩子们像在外面餐馆一样,他们想吃什么点什么,自然快乐之情溢于言表,也能发自内心地表达自己的心声。

他将许多老师和学生都头疼的作文学习变成了游戏式的,体验式的活动。他将每种作文体裁进行了归纳和整理,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文体定位,创造了多种习作训练的方法,他强调教作文重要的是教方法。其教学过程大体上都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首要,以激活学生的体验为实效,让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进入角色,然后通过互动交流帮助学生搜集素材,逐渐为学生铺路,让学生在酣畅的愉悦中自然低表达自己的心声。

作文教学最应该有的就是好的学习方法 回头思考自己这些年的作文教学,选用的教授方式却并没有让孩子们感受到我要传递的所有信息,他们只是片面的领悟了内容,并不像曾曦老师提出的教学方法那样透彻的对作文知识的洗涤,并没有教给学生学生扎实有效的方法,一直在为了考试而作文,为了作文而作文,只顾自己完成教学任务,而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张扬和情感体验。

反思自己的作文教学,一直存在着以下几个误区:

一、导语设计不够新颖,没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往往作文课一开始,我就对学生说:同学们,这节课我来布置一下本单元的习作任务。紧接着,下面就会出现一片唉声叹气,对习作提不起丝毫的兴趣,学生们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写作文,为了“作文而作文”,只是出于一种盲目应付的心理,只是增加学生的额外负担,并没有真正的表达需求,绝非有感而发,又怎么能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高质量的作文来?每次学生写出的作文,往往是东拼西凑,强够字数,内容空洞无物,很难完成别有新意的文章来。

二、指導过于程式化,过分依赖范文

学生习作作为一种自发、自主的表达行为,需要教师给予的是情感的诱导、思路的开导、方法的指导和表达的引导。教师的辅导应当成为学生习作真正的需求。只有当教师的辅导真正成为学生习作不可或缺的需求时,辅导才能为学生喜闻乐见,才能为学生习作雪中送炭、锦上添花。

而在作文教学的辅导过程,由于深陷章法、结构的窠臼,过于追求表达的形式、手法的运用,故而从审题到立意,从选材到谋篇,从修辞到布局,从过渡到呼应,一丝不苟,环环相扣,眉毛胡子一把抓。教师的作前辅导形成了固定的套路,在所谓的规范化中变得单一化、程式化。再加上大量范文的引入,致使孩子的思路被范文所羁绊,或者千篇一律,或者无所适从,原本起引领、开启、激发作用的辅导变成了孩子畅想畅言的枷锁。辅导总是将学生的习作引入窄胡同、带上独木桥,与我们良好的初衷背道而驰。

三、忽略了讲评的作用

在以往的作文教学中,我过多的注重作文指导的作用,而忽略了作文讲评的功能。在讲评中只注重孩子的成绩,范文的挑选,或自侃侃而谈,唱独角戏,而忽略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一种交流,评价,忽略了生与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心与心之间的沟通与体验,把存在问题的文章找出来,让学生自己发现,合作修改,在交流共享中,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听了曾曦博士的作文讲座,顿时让我豁然开朗。没想到曾博士发现了如此简单易学的作文教学方法,会让学生们简单、轻松地上好作文课,能够顺畅自如地写好习作,于是,我也想做一次大胆的尝试。把这种开放式的,寓游戏、活动于习作之中的教学方法引进我的课堂。我所教的班级是三年级,所以我从最简单的题目——写一种水果开始,尝试着让“快乐心作文”的理念走进孩子们的学习生活。

上课伊始,我和孩子们一起做一个猜词游戏,在卡片上画出各种水果的图案。一个同学描述水果的特征,一个同学猜。并提示:怎样描述,才能让猜词的同学准确猜出你描述的水果是什么?有的同学就答出应该抓住它们最主要的特征。游戏中,孩子们争先恐后,跃跃欲试,游戏一度达到了高潮。我引导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游戏,同学们会发现,如果想让别人知道你描述的物体是什么,就一定要抓住物体的特征。

接下来,我又问同学们,看了卡片上的水果,你有什么感觉?同学们回答有些馋了。你们能不能用本单元学过的词语来形容一下?生说是馋涎欲滴。于是,把这四个字写在黑板上。接着继续渲染:如果老师拿出下面这样东西,会让你更加馋涎欲滴。端出一盘又大又圆的橘子,学生惊呼。哪些同学在这节课当中表现出色,老师就把橘子送给他,细细品尝。

把橘子以小组为单位发下去之后,引导学生先看,后闻,再摸,从视觉,嗅觉,触觉三方面描述橘子的外观特点。之后观察橘子里面的特征,引导按照由外到内的顺序描述。观察描述完毕之后,挑选出表现优异的同学率先品尝橘子,并说说味道。之后全班一起品尝橘子。孩子们个个都特别兴奋,说从来没吃过这么甜的橘子,我相信他们也从来没有如此认真的观察过橘子。然后再引导他们说说橘子的营养价值以及橘子皮可以去火的功效。启发学生:橘子不仅味道鲜美,而且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你们喜欢吗?如果老师把一盘橘子送给你,你想和谁一起分享。激发学生孝敬父母,关心他人,乐于和别人分享快乐的情感。

最后,小组内交流,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后,下笔成文。

在这节课当中,学生由快乐的游戏,自然而然地进入到作文教学的情境中,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顺理成章地采纳,大家观察仔细,兴致勃勃,写出的文章自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虽然课堂秩序可能稍微有些混乱,但始终没有偏离中心,最重要的是,从孩子们一片生动的作文反馈中,我知道孩子们是快乐的。

只有快乐幸福的生活体验,学生才能把更好的习作呈现出来。作文本来就应该是快乐的,学习写作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快乐体验的过程。只有体验到习作过程中的乐趣,享受到了习作过程中的快乐,作文教学才能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成为我们生活的一种需要。在新课程指导下的作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习作中享受到体验的愉悦,生活的乐趣,个性的张扬以及合作的快乐。

激活体验 篇6

这是一节以“The 2010 World Expo”为题的写作课。我先把小班中的28名学生平均分成7组,保证每组中有1至2名学生参观过世博会,并带来亲自记录的第一手资料。整个活动时间为20分钟。

活动1:Brainstorming about Expo(世博头脑风暴)

活动形式:

向全班提问,教师板书总结。

活动要求:

在2分钟时间内,请学生说出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或最想了解的有关世博会的单词或词组,并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

活动实施:

Teacher:What would youlike to know about the Expo?Please use one word or a phrase.

Student1:Pavilion.

Student2:Food.

Teacher:What else?What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the food?Tell us in details.

Student3:Service/Taste.

活动2:Get your answer(得到你要的答案)

活动形式:

学生组内自由交流,并做好记录。

活动要求:

同组内没有参观过世博会的学生可以选择黑板上自己所感兴趣的单词,向参观过世博会的学生提问有关世博会的情况,也可以根据自己所掌握的信息来回答其他组员的问题。教师提供更多的参考词汇以供提问,要求学生把得到的答案填入表格,建立资料库。我所任教的学校每个教室均提供了可接入互联网的设备,对于学生们尚未获取或不了解的情况,每组可以派一名学生代表当场查询。

活动实施:

Teacher:Please raise anyquestion about the Expo in your groups.The one who has been there will be available to answer your questions.The others can also help each other to find the answers.I will provide you with more words for references and a table to fill in your answers which will be useful in your writing.

Words for references (参考单词)

restaurant,pavilion,foreigner,volunteer,food,theme,city,service,high technology,impression,area,good behaviour,politeness,Expo passport,performance,3D/4D film,local people,hotel,night view,live show,visitor,rule,means of transport,information,guide book…

活动3:Information poster (信息海报)

活动形式:

小组填写海报,全班交流信息。

活动要求:

延续上面的活动,在学生得到了自己要的答案后,也就是获取了自己所能使用的词汇和信息后,教师就要让学生了解更广泛的信息和词汇。我设计了4张大海报,贴在教室的4个地方,每个小组的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轮流写下自己对海报所涉及世博会内容的观点和感受。每组4位学生在每张海报上所用的时间是2分钟。写完以后,我把海报贴在教室黑板上,进行分析讲评,圈出出彩的词句。

活动实施:

Teacher:Now everybody hasgot their answers,I want you to share your ideas and views towards the Expo with students in other groups.I have designed four posters for you,please write down several words on each poster with your group members.

Four posters:

1.Anything you know aboutthe pavilions and the activities in the Expo site.

2.What do you think ofthe local people and the volunteers in this Expo?

3.Things you will do tosupport the Expo.

4.What's your generalimpression about the 2010Shanghai World Expo.

教学说明:

当前,中学生英语写作中主要存在着内容信息缺失、词汇匮乏两大问题,我以为造成这两个问题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注重写作结果,忽视写作信息的提供、词汇引导;二是学生平时阅读中看得多,用得少,临到写作,往往陷入对词汇的冥思苦想,学生对英语写作感到无从下手,不知该怎么写,写什么。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结合世博契机,设计了案例中的一系列写前活动。

激活体验 篇7

一、通过创设情境进行体验式教学

有些数学知识可以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进行情感的体验, 在体验式教学过程中愉快地获得知识, 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例如, 在引入“百分数”概念时, 可以启发学生进行回忆, 平时生活中所见到的百分数, 学生很快就会想到:矿泉水包装上矿物质的百分含量, 食品包装袋上标注的维生素含量, 铁矿石中铁的含量等, 通过这些可以让学生获得对百分数概念的初步认识, 明白百分数在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 可以有效地激起学生对于百分数学习的兴趣, 从而有信心对百分数进行深入探究。再比如, 在对已学过的单元知识内容进行复习时, 也可以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进入体验式学习的模式, 教学效果也很显著。比如, 为了学习圆的面积可以复习长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鼓励学生拓展思维展开想象:是否能从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中寻觅到圆面积的计算方法呢?学生的探究兴趣被激发起来, 集中精力投入到问题的探究之中, 获得了学习的乐趣。

二、通过实践进行体验式教学

数学和生活实践不可分离, 教学中应把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和数学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 以体验式的方式, 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体验快乐生活的同时让学生获得数学知识。这样他们既获得情感上的愉悦, 又满足了对知识的渴求, 可谓一举两得。据科学研究表明, 实践活动必须与思维发展相联系, 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拓展。比如, 为了学习三角形的面积计算, 可以先引导学生进行实践, 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进行对比。用纸折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沿着对角线将这个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通过小组成员的共同合作, 平移这两个三角形就会发现他们是完全重合的。这时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由于是平行四边形被平分成了两个全等的三角形, 可知平行四边形面积是这其中一个三角形面积的两倍。这种体验式的教学方式,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体验, 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这种体验式教学方式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促进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合作探究过程中进行体验式教学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一切的教学活动都应该以学生活动为中心而展开。小学生的知识面相对狭窄, 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够充分, 独立思考能力相对较弱, 有些问题可以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讨论解决。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 获得知识的体验, 既培养合作能力又获得知识, 进而达到数学知识学习的目的。例如, 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平移时, 教师先明确学习目的后再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每组学生将自己制作的平行四边形进行平移, 学生在动手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对问题进行探究, 在小组合作中解决了问题。这时候教师再和学生们一起对平行四边形平移的规律进行当堂小结, 深刻了解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概念。再比如, 在学习被除数和除数的内容时, 也可以进行小组合作。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小组讨论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他们一直处于主动的探究状态。这种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对知识理解更加深刻, 更加全面。

四、体验式教学提高学生建构能力

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对知识构建的过程。每一位坐在教室里的学生, 在学习新知识之前, 他们的脑海里都已经积累了广泛的生活经验和相关知识的背景内容。当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新知识的传授时, 学生不是单一地接受新知识, 教师也不是单一传授知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不完全是教师传授的过程, 课堂学习只是将已有的知识体验和积累进行整合, 构建成新的知识的过程。例如, 在教学“科学计数法”的时候, 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让学生想办法去数一下3600000棵树苗。很明显这是一个很难完成的任务, 学生很快就会想到用科学计数法来解决这样的问题。这对于他们学习来说也是一种课程资源, 可以为课堂教学服务,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构建能力, 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简单化。

五、体验式教学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小学生除了学习课本知识外, 还会阅读一些科普杂志或报纸, 如《小学生数学报》等, 他们已经获得了一定的数学知识, 这些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学生的学习, 并降低新知识的学习难度, 避免知识的简单重复, 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的构建。例如, 在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时候, 学生极易联想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学习方法, 获得知识的迁移, 新知识学习变得容易多了。但是有时候也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学生在生活中所积累的经验并不正确, 这样在新知识学习时就会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 产生错误的体验结果。为了纠正这些错误, 唯一的办法就是用事实说话, 只有这样才能去除学生脑海中固有的印象。例如, 在探讨0是否是正数的时候, 教师就可以运用体验式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去联系海平面, 就会很容易理解0不属于正数也不属于负数。由此可见体验式教学方式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 进一步学习新的知识。

激活体验 篇8

1.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 有效运用体验教学法

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 运用体验教学法的前提条件就是要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 为了能够让学生获取丰富的知识以及相关的情感体验, 需要教师创设的合理的教学情境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使学生很容易地投入进去, 对所学知识产生比较深刻的印象。 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得具有让学生体验的价值和进行思考的线索, 以便学生能够感受到体验的价值, 实现教学目标。 而且教师在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所运用的案例要经典合适, 以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教学情境的呈现要合理地运用多种形式, 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在高中的思想政治课程中, 需要教师带动学生通过体验来感受知识当中所蕴含的道理和美感, 打破政治教材的束缚, 做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衔接,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 从现实生活当中获得教学素材, 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政治知识、解读社会现实以及应对生活变化的能力。

例如, 在教师讲到教学《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时, 我们可以将《 三字经》 这段脍炙人口的儿歌视频呈现在课堂教学之中, 同时显现其内容。 通过这样轻松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感受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再如, 在教师教学《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时, 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让学生总结一下自己的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 进而反思自己有哪些非理性消费行为, 又该如何对待。 这样的情境教学, 对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大有裨益。

2.科学运用体验教学法, 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中, 学生对于教师机械的讲解理论知识不是太感兴趣, 而且对于强制性的记忆那些既枯燥又单调的政治理论更是无可奈何, 渐渐地就会丧失对思想政治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 这样, 高中思想政治的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基于此, 教师应根据高中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相结合, 科学地运用体验教学法, 将那些抽象生涩的政治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从而化解知识的难度, 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

例如, 教师在教学《 神奇的货币》 时, 有的学生对货币的职能和虚拟货币等一些知识的理解不是很透彻, 这就需要教师科学地运用体验教学法为学生创设有关商品买卖的情境来进行教学, 在学生体验的过程中逐渐产生兴趣, 这样学生可以通过真实的体验来理解神奇的货币, 在使政治教学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的同时, 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加深了对政治知识的理解。

在运用体验教学法的过程中, 需要师生的共同配合, 尤其是学生的积极投入, 因此, 教师要以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为主, 必须把思想政治教学的范围拓宽, 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 充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 在讲解“ 传统文化的继承”这一内容时, 单单依靠强化记忆这些知识, 学生即使记住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渐渐地淡忘。 因此, 这就需要教师科学地运用体验教学法, 让学生切实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同时设计一些相应的社会实践, 让学生在体验中将“ 传统文化的继承”这一内容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和素养。

3.合理拓展体验教学法, 丰富学生的体验形式

在高中的思想政治教学中, 想要丰富学生的体验形式, 首先需要教师拓展体验式教学的方式, 来吸引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 以激活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例如, 在讲到“ 和平与发展, 时代的主题”这框内容时, 教师可以运用反面来素材加以衬托。 比如, 播放一些战争的片段视频, 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和平社会的珍贵, 更要爱护和平, 保护和平。 如能以辩论或者演讲的教学方式, 让生生之间, 师生之间产生互动, 那么, 学生就会在彼此的互动中体验、获取新的政治知识, 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

在体验式教学中, 学生的体验结果究竟怎样, 同样也需要教师的检验。 教师可以运用课后的练习或者是现实社会中的热点问题, 来检验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情况。 例如, 在讲“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内容时, 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现实的案例, 让学生进行分析。 如:石河镇的李某在镇上开了一家服装店, 他的妻子在石河镇政府上班, 儿子是石河镇一家民营企业的职工。 像这个家庭中就存在着不同的经济成分, 通过学生的阅读体验、交流讨论、分析总结, 辅之以教师点拨引导, 学生一定会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同时对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也会有更清晰的认识。 从“ 大家”具体到“ 小家”, 具体到“ 每个人”的做法, 丰富学生学习体验形式的同时, 也塑造和升华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运用体验教学法, 有效激活了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在体验中成长。

摘要: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不仅担负着传授知识的使命, 更承载着教化育人的功能。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学科特点和学科现状要求我们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模式不断地进行探索和优化。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思想政治课教学就要由过去以学科知识为重点逐渐转变为凸显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为发展趋势, 把更多的机会和空间留给学生自主体验,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在体验中成长。

激活体验 篇9

【教学片段一】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 我们已经找到了盆花摆放的规律, 按照这个规律, 左起第15盆是什么花?

(学生互动后指名交流)

生1:我用计算得出的, 15÷2=7……1, 所以第15盆是蓝花。

师:你能说说算式中的15、2、7、1分别表示什么吗?

生1:15表示第15盆花, 2表示2盆2盆放, 7表示有这样的7个2盆, 1表示还多余1盆。

师:7表示的是可以分7组, 1表示余下1盆, 因此, 我们要在7的后面写上7组, 1的后面写上盆。

师:那你又怎么知道它是蓝花?

生1:1表示是第8组里的第1盆, 所以是蓝花。

师:还有没有其他想法?

生2:第1盆蓝花是单数, 第15盆也是单数, 所以也是蓝花。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电脑老师是怎样说的。 (点击多媒体演示1、3、5……是单数, 是蓝花;2、4、6……是双数, 是红花。因此, 第15盆是蓝花)

【教学感悟一】

数学离不开生活, 生活离不开数学。主题图中的四组规律来源于生活, 学生易于掌握。在教学中我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 放手让他们观察, 自己去找出排列有规律的物体。正因为学生有了自由发展的空间, 所以作为个体的每一个孩子都进行了充分的观察、思考、发现, 并且敢于提出自己与别人不同的见解, 他们主动探究的意识和兴趣大大地提高了, 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身临其境”地学数学, 学生不会有陌生感, 反而具备了一种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

【教学片断二】

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3:我是一个一个数出来的。

师:你是不是这样数的, 先蓝再红, 一个个数下去, 数到第15盆的时候正好是蓝花。这样数, 是不是容易弄错, 我们是不是可以画一画? (学生试画后, 教师多媒体演示)

师:还有其他想法吗?

生4:我用15÷8=1 (组) ……7 (盆) 算出来的。因为书上画了8盆花, 我以8盆为一组, 余7盆。我再数一下, 第7盆是蓝花。因此, 第15盆是蓝花。

师:你真有创意, 用不同的计算方法也判断出了第15盆是蓝花。好, 同学们, 刚才我们用了三种方法得出了第15盆花是蓝花, 有的是画的, 有的是数的, 还有的是算的, 都很好。下面, 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做“试一试”。

【教学感悟二】

在探究盆花的摆放规律时, 给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 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 使学生形成独特的解决问题的体验, 再通过充分交流, 展示了多样的解决问题策略, 让大家分享了思维的成果。然后重点放在抽象的计算策略的理解上, 我借助直观图让学生充分讨论, 理解抽象算式中的“2”是怎么来的, 商“7”和余数“1”分别表示了什么。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 2盆花一组, 第15盆花是第8组中的第1盆, 因为每组中的2盆花顺序是一样的, 所以只要看第1组中的第1盆是什么颜色的花就可以了。这样就有效地为学生架牢了从“直观”到“抽象”的桥梁, 进而让学生比较优化不同的解题策略, 并引导学生在“试一试”中不断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反思】

课堂上, 学生学得积极主动, 轻松愉快, 知识的获取与情感体验同步进行。教学过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使生活材料数学化, 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让每个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 使数学课堂充满乐趣, 使数学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事。这节课的成功主要得益于以下几方面的运用。

1.关注新旧知识联系, 促进新旧知识合理沟通。这节课, 一开始先用课件呈现按规律摆放的盆花、彩灯、彩旗的场景图, 要求学生分别说说它们是按什么顺序摆放的, 让学生结合图形去发现生活中所隐藏的数学因素, 感知“规律”。就本课的教学内容而言, 也就是让学生感知事物排列的“序”, 从而有效地引出新的知识。

2.关注学生的探索过程, 在激励学生使用多样方法的基础上优化方法。在解决盆花的问题上, 让学生体会到解决这个具体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而通过彩灯、彩旗的问题, 又让学生感悟到其他方法的局限性, 从而体现出计算方法的优越性:计算虽然比较抽象, 但具有简便、实用的特点。接下来在处理“试一试”时, 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正是这样一个学生自己尝试、自己思考、自己获得的过程, 真正体现了学习不是以教师为主, 而是以学生为主。

重视感悟体验 激活语文阅读教学 篇10

“感悟”体验,对提高学生的语感和理解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指导“美读”,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课文具有韵律美。在教学中,让学生一边声情并茂地朗读,一边展开联想和想象,就像在大脑中“放电影”。如《我们成功了》一课,从三个层面指导学生进行三个连续感叹句的阅读:将近十年的申奥梦想终于实现了,我们流着泪欢呼:“我们成功了!我们爱北京!祖国万岁!我们将迎来中国历史上的百年奥运。”学生在一遍遍的朗读中,把这些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融合成完整、连续的生活画卷,使他们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生活场景中,想象申奥成功后,人们涌上街头,热烈庆祝的场面;想象中国奥运健儿在赛场上的风姿、风采,从而使学生感知人们激动而自豪的心情,使情感得到升华,全方位地感悟成功的喜悦,从而达到阅读的目的。

二、运用关键的字、词、句进行阅读感悟

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发现课文中有些词并不深奥,表层意思也不难理解,但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比较,挖掘含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独特魅力,从而有所感悟。

三、质疑探究,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有所自悟

教师可引导学生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探究。如《飞夺泸定桥》,可让学生探究课题为什么是“飞夺”泸定桥呢?改成“夺取”泸定桥好不好?学生通过探究,体会到“飞夺”二字突出地表现了红军战士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及作战之神速,同时在探究中也了解了文章的写作顺序。

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在矛盾处进行质疑探究。语文教材中常有看似矛盾实是精彩之笔的描写,在阅读中找出这些矛

盾之处加以质疑探究,能帮助学生更深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四、自主合作,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丰富自己的感悟

每个人的生活经历,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文章的感悟往往不同,因此每一个人的感悟是独特的,“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例如:在《海底世界》一课的阅读教学中,海参爬行的缓慢、梭子鱼速度的惊人、乌贼和章鱼的与众不同等,学生通过阅读真正领悟其真、其妙、其美,有的学生读得委婉、有的学生读得激昂,每个学生都有着对课文独特的解读。在这种开放的环境下,教师成为一个聆听者、点拨者、鼓励者,学生自主选择,交流合作,相互学习,相互启发,相互促进,丰富自己的感悟。

上一篇:编制定额论文下一篇:现代化的古典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