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意识论文(精选11篇)
激活意识论文 篇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 我尽可能调动学生的思维, 充分发挥课堂职能, 鼓励学生踊跃参与, 大胆质疑, 挖掘他们的创新因素, 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我的做法是:
一、针对教材内容, 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语文教材中的篇目, 大多是文情并茂、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 写人叙事真挚感人, 绘景状物生动逼真, 阐述观点精辟独到。如果教师沿袭过去的一言堂、满堂灌的做法滔滔不绝地讲解, 学生被动地接受, 往往收效甚微。教师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不迷信教材, 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并带动他们参与教学活动, 才能形成自己的看法。我在讲《马说》一文时, 便让学生对“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这个观点发表看法:是先有伯乐, 还是先有千里马?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到:应该是先有千里马并且千里马有机会表现出自己的才能后, 才会有伯乐的发现。如果千里马从来没机会表现自己的才能, 谁又能说见过千里马呢?可见, 应是“先有千里马, 然后有伯乐”。
除了对教材的有所质疑, 还可进行大胆评价, 比如:《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对苏轼命运的评点, 《论语》一文中有关学习方法的阐述,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作者对生命的看法等等。在教学中既让学生欣赏神来之笔, 也要让学生体会美中不足, 从而培养其良好的思维习惯。
二、在讨论中思考, 解开思维的“死结”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重要的, 但应鼓
励他们在有独到见解的基础上主动与人交流, 捕捉更多的信息, 补充自己思考的不足之处, 完善自己的思维。这样做, 尤其会使一些爱钻牛角尖的学生受益匪浅。在学习《都市精灵》一文时, 学生对“树上乌鸦成为一景”这一特点想不明白, 我就结合我校正在进行的教学模式改革 (激趣明标———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反馈拓展) 进行引导, 让他们在“先学”的环节中首先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在“小组合作”时展开热烈的讨论, 最后形成统一的认识:闹市中因动物越来越少使得枝头孤独的乌鸦也能成为一景, 这是我们的悲哀。这样, 通过讨论消除了学生的疑惑。
三、利用电教, 激发情感, 激活思维
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学生积极的情感, 欢快的情绪, 能使他们精神振奋, 思维活跃, 容易形成新的联想。”在教学中,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使学生全身心投入, 可更好地激发情感, 使其愉快学文, 惬意赏美, 感悟生情。在讲述《晏子使楚》一文时, 为了让学生对晏子及其故事有更多的了解, 我精选阅读材料, 又精心设计了相关的投影图片, 让学生更好地走近古人, 领略晏子政治家的风范。学生从观赏中, 听读中, 真正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 尤其是语言表达的魅力, 思想得到了一次提升。在此基础上, 纷纷推出自己喜欢的诸子人物及其作品, 使课堂气氛空前高涨。
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情境, 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创新思维的培养应从知识、能力、精神、人格等方面培养, 使学生在自我更新中获得充分的体验和发展, 使其心灵充满生机和活力。
激活意识论文 篇2
——华庄街道华新社区创建“廉政文化建设示范点”情况汇报
我们华新社区在华庄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在区纪委的悉心指导下,认真学习中央六部委《关于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意见》,切实贯彻《滨湖区廉政文化示范点建设标准》以及《滨湖区廉政文化建设示范点管理办法》,以教育为主线,以公开为监督,争先创优,深入开展“廉政文化示范点”创建活动,社区党风廉政建设取得了较好成效,大力促进了社区全面建设。现将创建活动简要情况汇报如下。
一、深入发动,强化创建意识
我们认真组织学习中央六部委的《意见》,深入发动群众,明确创建廉洁自律、风清气正社区的目的和意义,把全体成员的思想认识统一到上级有关指示精神上来,切实贯彻落实区有关的《标准》、《办法》。我们认识到廉政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的有效途径,是推进新颖社区管理、促进社区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区的政治保证。我们克服了“工作忙顾不上”、“要求高跟不上”等因循守旧的思想,确立了“领会要求、严密部署、分层实施、扎实推进”的工作思路,把创建活动纳入社区党总支、居委会的日常工作之中。
二、深刻剖析,落实创建措施
我们坚持惩防并举,标本兼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取得实效出发,根据《滨湖区廉政文化建设示范点管理办法》已明确指出的,“各示范点创建单位要更加注重对廉政文化内涵的深化,根据社会组织的不同特点,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总结并提炼具有自身特点的廉洁价值理念,将廉政文化建设融入到社会组织文化的总
体建设中”总体要求,结合本社区实际,深刻剖析,扬长补短,落实创建措施,推进创建活动。
(一)成立领导小组。社区成立了创建活动领导小组,由党总支书记莫忠伟担任组长,社区党总支副书记王峰华、唐建荣担任副组长,袁寿英、冯英妹、周侨宇、张向荣等四位同志担任组员。具体负责创建活动的计划、部署、推进、总结。
(二)紧扣“五大建设”。一是抓组织建设。目前,全社区总人数2544人,其中党员126人,设立5个分支部,结合社区党总支“三会一课”、社区中心组学习活动,经常性开展党史、党风、党纪和廉政文化教育,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拒腐防变能力。二是抓制度建设。我们认识到制度建设是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的关键,是党风廉政建设取得实效的长效机制。为此,我们结合社区规范化建设,先后制定了《华新社区工作人员守则》、《华新社区廉洁从政规定》、《华新社区文明办公行为规范》、《华新社区禁酒规定》、《华新社区公务接待规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从根本上筑牢了思想防线。三是抓队伍建设。我们坚持基层党建工作的有效形式,大力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共举办培训班XX期、定期辅导XX场、专题研讨XX次、外出参观XX次,XXXX人次参加了活动,广大共产党员进一步增强了宗旨意识,加强了道德修养,提高了人格品质,提升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四是抓作风建设。社区坚持开展两委班子成员述职述廉活动,按照“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对两委班子成员进行民主测评,鞭策社区干部带头改进工作作风,以班子整体的先锋模范作用来教育、引领、带动广大共产党员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提高为民服务水平,以实实在在的服务体现和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四是抓合力作用。我们在创建党风廉政建设示范点过程中,注重发挥社区工、青、妇等社会团体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他们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提高社区各界群众参与廉政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深化活动,激活创建过程
我们按照区颁发的《标准》和《办法》中有关“环境创设、活动开展、教育管理”的要求,深化开展“三项活动”,激活创新过程,把通过廉政建设内化于心灵、外化于行动、固化于规范。活动之一:启动活动。在分别召开社区两委会议、党员会议、居民会议的基础上,召开了“华新社区创建区党风廉政建设示范点动员大会”,全面布置、部署社区创建工作,明确了创建目标要求和具体措施,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加深了对廉政建设内涵的解读,统一思想认识,浓厚舆论氛围。活动之二:实践活动。社区党总支、居委会带领工、青、妇等社会团体以及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扎实开展廉政建设实践活动,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吸纳传统文化和时代文化,组织开展“廉洁从政为什么、做什么”大讨论,组织相关人员赴无锡市预防职务犯罪教育基地接受洗礼,净化心灵,在居民群众中树立了良好形象。结合创建“文明家庭”、“洁美家庭”,社区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引导居民群众积极参与活动,合力攻坚廉政建设示范点创建。活动之三:评比活动。社区根据创建计划,分段进行总结、评比、讲评,肯定取得的成绩,指出存在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推进创建工作。社区结合“七〃一”九十周年纪念,评比表彰了先进党支部2个,优秀共产党员10名,标兵共产党员5名,弘扬了正气,激励了先进,鞭策了后进,深化了创建活动。
四、深层评议,自评创建成效
前阶段,社区创建领导小组比较全面地对创建工作进行了自我测评,大家认为已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以下成效,主要是:
(一)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社区党总支、居委会在以往领导社区的经济发展工作以及社区管理工作比较得心应手,2010年全社区“三产”总额已超10亿元,全年可支配收入超600万元,进入全街道先进行列。实事求是讲,“廉政文化建设示范点”这次创建活动有一定的难度,既有创建内容上的难度也有操作上的难度。但在近年来的探索实践中,由于社区党总支、居委会班子成员不断自觉践行,为社区居民的参与作表率;党组织引领大家从掌握廉政文化的内涵着手,努力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社区党员、居民较好地弘扬了廉洁价值理念,保证全社区创建活动顺利进展。
(二)廉政文化活动载体初步形成。为便于创建活动的开展,我们社区又对原先开辟的党员活动室、市民学校、老少活动中心、休闲广场等设施更新环境布置、添置活动设备、完善活动制度。仅以环境布置来说,我们在党员活动室、老少活动室增添了先进人物图片20余幅,张贴了反映传统文化和时代文化的40多张书画条幅,布置了两块学习园地,以此浸润社区成员的心灵,激励社区成员塑建崇廉尚洁的人格品质。
(三)居民思想道德素质逐步提升。随着社区两委班子成员以及共产党员思想道德素质提升、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发挥,社区居民参与创建活动的认同感极大提升,参与的积极性极大高涨。例如,共产党员老孟同志不但自己精心学习还向家属、邻居宣传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内容,带动大家投身创建活动。又例如,居民老陈同志虽已77岁,但仍奔波于老少事业第一线,带领老年演唱队、老人门球队活跃在社区文化阵地,同时还发动社区未成年人习字练画,以文化底蕴夯实未成年人道德素质,努力争当建设“幸福社区”、“幸福华庄”的新一代。
(四)创建活动促进社区创新管理。我们社区开展的廉政建设示范点创建活动中融入“人文理念”,对当前社区创新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使一些棘手问题迎刃而解。例如,我们社区今年内支出10多万元作为尊老敬老费用,创设老年人欢度晚年的有利
条件。又例如,在拆迁中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很多居民主动配合社区工作、使拆迁工作平稳进展。
我们的创建工作仅是起步,我们将以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加大创建力度,根据区、街道的指示精神,努力争创,改进工作,推进社区全面建设。
多元预设,激活学生创造意识 篇3
一、情境创设,启动学生学习思维
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教师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需要对教材文本展开深度解析,还要对学生学习实际进行到位调研,这样才能为课堂教学设计提供重要信息支持。教师在利用多种媒体手段创设教学情境时,需要充分考量教学实际需要,以激发学生想象力、联想力为基本出发点,通过生动讲述、故事引导、实物展示、操作演示、课堂演绎,或者是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动画、视频、文字、音频等信息材料,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自然激活学生学习思维,提升课堂教学效度。
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众多,教师要做出明智选择。在引导学生学习“素描”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几幅画,并设计问题:这些是什么画?速写和素描有什么不同?你最欣赏哪一幅画?你认为是用什么工具画出来的?你为什么喜欢呢?你能推测出作者画这幅画的想法吗?学生都被这些图画所吸引,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很快就形成了学习共识,对素描有了更深刻认知。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速写素描作品,并引导学生解读这些作品的创作经过,给学生带来很多学习启示。学生学习热情被点燃,课堂教学自然进入到佳境之中。初中学生思想灵动敏锐,对直观图像有较高敏感性,教师适时对直观图形进行多元引导,自然能够促使学生形成重要学习动力。
二、拓展训练,引导学生自由创作
美术课堂教学中的训练设计要观照多种教学制约因素。首先要从学生学习实际出发,让学生充分动眼、动脑、动嘴、动手操作,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探索感知欲望。美术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多看、多练,就要注意创建良好课堂教学环境。实物展示、多媒体展示等手段,都可以给学生多元感知提供重要条件。其次是调动学生主动创作积极性,美术创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需要学生发挥聪明才智,通过多种途径展开创造活动,才能获得学习效益。教师引导学生创作时,不仅要给学生提供思维线索和启示,还要注意引导学习创作方向。学生有创作冲动,这是值得保护的重要教学资源,教师要给学生自由创作提供时空条件,确保学生创作的高效性。
一位教师这样设计课堂训练:大家请看大屏幕,这里有一组老师创作的漫画图片,都是人物肖像描写,这些人的原型就在我们班级中,看谁能够猜得比较准。学生听说教师展示自己的原创作品,而且是以本班同学为原型的,自然是兴趣大增,非常认真地观看大屏幕。当图像呈现时,教室内顿时沸腾起来。学生纷纷议论:这是我们班长,画得太像了,那大大的眼睛神采飞扬,还有那帅气的发型,让人感觉很阳光。也有学生说:这位是张晓同学,她那两个深深的酒窝,还有上翘的下巴,特征太明显了。学生对教师作品进行点评,教师顺势布置训练任务:以身边人为原型,创作一幅简笔画,要注意抓住其特征,然后进行班级内展示。学生快速投入到创作训练中。
教师展示自己创作的漫画作品,激活了学生创作欲望。学生顺利进入自由创作境界,展开创造性学习,这本身就是一种教学成功。学生学习热情被调动起来,有力促进了课堂学习,学习效果也是值得期待的。
三、注重构思,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每一幅美术作品的诞生都有其成长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创作美术作品时,需要给予更多思路引导。教师要帮助学生筛选加工美术信息,以便形成创作信息资源。学生获取创作信息的途径有很多,占有信息资源也非常丰富,如何将这些散乱的信息形成重要创作信息,需要教师给出更多引导和帮助。学生生活呈现多元化,从生活中汲取的美术信息是杂乱无章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从一个角度形成突破。
启迪学生创造思路,教师不仅要对教情有一定认知,还要对学生学情深入调研。在引导学生利用生活废旧材料制作美术作品时,教师先展示自制的立体贺卡,让学生猜测老师是按照怎样的步骤展开制作的。学生开始观察研究教师提供的贺卡实物,然后进行创作思路推演。有学生认为:这张贺卡的制作思路应该是:首先构思贺卡主题,确定相关内容;然后设计结构,安排图形文字;最后是选择材料,精心绘制贺卡。教师给予肯定评价,然后让学生展开自由创作,绘制一份个性贺卡。学生进入紧张构思创作中。
教师利用自制贺卡作为实物展示,让学生探索制作思路,实际上是给学生以明晰学习方向。凡是创作都需要先建立主题和思路,这样才能按部就班完成作品创作。
初中学生思想活跃,美学认知存在个性差异。教师要尊重学生学习规律,针对性设计教学策略,形成重要教学契机,为激活学生创造意识创造良好条件。教师要从情境创设、拓展训练、注重构思等角度实施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展开自由创作活动,这对提升课堂教学效度有重要帮助。
激活创新思维 培养创新意识 篇4
●创设民主氛围, 激发创新火花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就要最大限度的发挥民主教学思想, 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主动探讨和大胆质疑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从某种意义上讲, 教学的民主程度越高, 学生在课堂上自觉学习的热情越高, 创造性也就越强。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老师在教学民主方面堪称我们的典范, 他不光班级管理依靠民主, 讨论问题发扬民主, 就连每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也要与学生共同商量, 甚至连公开课上学什么、学多少、学到什么程度, 仍然跟学生商量。他的这种教风, 给了学生重大的自主权, 让师生真正处于平等的地位, 从而将教师的意愿化为了学生自己的意愿, 给课堂带来了活力和生机。在这种环境中, 学生以主人翁和高度责任感自觉学习探索。试想, “主人”们一旦自觉学习, 主动探索起来, 思维岂能不活跃、创新意识的火花岂能不迸发。
●灵活结合教材, 激发创新思维
信息技术课程具有灵活性、实践性、综合设计性较强的特点, 在教学中, 我结合教材, 大胆进行教学设计, 注重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信息技术教师要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上, 加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和创新欲望不同, 在教学中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 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并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在进行课程综合设计时, 教师要充分挖掘、培养与训练创新能力方面的内容, 提出恰当的信息技术综合设计课题, 这些课题应满足如下要求:一要有适当难度;二要在教和学方面富有探索性;三要能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综合设计中要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自己解决问题, 使学生逐步养成独立获取知识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习惯。总之, 利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创造教育的因素, 大胆地让学生自由发挥, 挖掘其潜在的创造因子。依据教材改革课堂结构, 优化教学设计, 以先进理论来展现全新的教学思路, 让学生创造思维与个性长足进步, 从而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探索出“创新”教育的崭新天地。
●激发学习兴趣, 引发探究热情
教师要千方百计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只有产生了兴趣, 才会有动机, 这样思维活动得以启动运行, 获得信息, 检验信息, 使自己的知识水平由量变到质变, 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 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我采用多种方法激活学生的思维。
1.目标激学
目标是一个人奋斗的归宿, 只有目标明确才会争取目标的实现。针对实际确立目标, 激励学生拼搏进取, 自觉地朝着预定的目标不懈的努力追求。于是我采用远景目标与近景目标相结合的方法:远景, 告诉学生社会的变革, 计算机将逐步成为全社会使用的工具, 二十一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 而是不会使用计算机, 让学生从认识上领悟学习信息技术的迫切性;近景, 上课伊始, 展示目标, 在课堂上不断创设情景, 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自觉投入参加学习, 激发进取心。
2.竞赛激学
争强好胜的心理, 使学生对竞赛性的活动很乐意参加, 输入汉字练习这一节, 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 针对这一现象, 利用好恰当的契机, 组织一次汉字录入竞赛, 利用计算机本身的考试软件进行竞赛, 人人上机, 看谁的速度快, 这样一来, 你追我赶, 促进了键盘操作及汉字录入的熟练程度, 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敢于冒险挑战的精神。
●学科“整合”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历史教学如何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 篇5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世界许多国家和民族都认识到了创新教育的重要性,江泽民同志就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不竭的动力”。在知识经济的今天,创新教育激荡着每一个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心灵。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是要激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而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主要是需要注重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提问,二是学生的发问。
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提问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师要创设出科学的提问除了必须深入研究教材,准确把握知识重点、难点外,尤为重要的是问题的设计应从疑入手,利用新材料、新情境、新视角来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在宽松的思维空间中思考、辨析,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实现认知的重组和思维的创新。
一、新材料、新情境
选取新材料,设置新情境,不重复课文中的材料和情境,不仅有助于摆脱课堂教学的枯燥无味,而且能诱导学生新的遐思,产生创新冲动。例如,在学习原始社会时,教师展示以下材料:一位考古学家发现在三座合葬墓中,人骨的排列顺序是男左女右,随葬品都集中于男性左侧。以上材料是课文中没有的,因此是新材料,但这些材料是以课文中父系氏族及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知识为依托的。根据以上材料教师提出问题:墓葬中为何有这样的布置?这说明了什么?同学们积极分析得到答案: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男性在生产活动中逐渐成为主力,而且中国古代的崇左风格,证明男性地位比女性高。
在新材料、新情境构成的氛围中学生解答这道题必须分析材料,结合课本内容,做出探究推理判断,创新思想自然得到激活。
二、旧材料,新角度
同一材料,从不同角度切入分析思考,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设计多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的积极思考,既启迪学生的灵活思维能力,又能使学生全方位认识历史现象。例如《文艺复兴》一课,如果教师按步就班的讲授则没有什么新意可言,假如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就会有不同的效果。例如:展示一张同学们都知道的油画来引导他们的思维:这幅画的作者是谁?和中世纪的宗教画比有什么特点?为什么画的题材还是宗教内容?通过对画和这一系列问题的分析,学生从教材生涩的文字中解脱出来,深刻的理解了人文主义注重人和人性的特点以及它所蕴涵的反封建、反天主教神学束缚的精神,同时加深了对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之间辨证关系的认识。
这种层层深化的认识过程,能刺激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其以新视角去对旧材料进行多层思考,同样能调动学生的思维进行积极创新。
三、新工具、新技术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多媒体技术日益普及的今天,完全可以借助这一教育技术进行问题的设计。如将历史图片、影视片段、美术作品、自制漫画和图片展示出来,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在更自由的思维空间中完成认知领域的更新。
其次,鼓励、诱导、启发学生发问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手段回答问题固然是一种能力,善于提出问题更是一种能力,因为发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体现。孔子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
在教学中,应非常注意激励学生标新立异突破传统思维定势,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比如:在学习《凡尔赛和约》时,教材上说:“允许德国保留十万陆军,用于维持国内秩序和边境安全”。这一句学生一看便懂,但为什么要这样规定?实质是什么?学生进一步思考,然后发现了问题,原来这句话并不那么简单,它是一战后两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斗争的结果。
培养问题意识激活学生思维 篇6
一、营造氛围, 使学生有“疑”敢“问”
“亲其师而信其道”。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的感情具有迁移功能, 小学生更为强烈。在教学中应当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主动参与。学生能够提出问题, 是他们主动参与, 积极思维的结果。而教师“善待问”才为学生的有疑敢问提供了可能。教学时, 教师要采用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默许等手段对学生的提问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许。即使学生有时提出的一些问题很简单, 甚至是幼稚可笑、不着边际, 教师都要给予鼓励, 千万不能动辄训斥, 一棍子打死, 尤其是对学困生, 只要他们能提出问题, 就要给予表扬。这样学生就能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状态, 就会积极思考, 全心投入, 只要有疑问, 便会毫无拘束地、大胆地“抢着”提问, 从而营造了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二、创设情境, 使学生想“疑”乐“问”
学生不仅要“学答”, 更应该“学问”。但由于小学生对提问的意义认识不足, 或缺乏适当的问题情境, 或没有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不愿开动脑筋主动提问, 只想当“观众”或“听众”, 对此, 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 激励学生想问的欲望。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 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多种手段呈现问题情境, 制造学生的认知冲突, 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促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 心欲通而不达, 口欲言而不能, 从而激起学生乐问的兴趣。教学时, 教师要善于提供富有思考性的问题, 留给学生足够学习的空间, 让他们主动去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让学生提出问题, 不仅要提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不理解的问题, 更要引导他们提出一些自己的独特见解, 还要对课本知识, 教师教法大胆质疑。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 我先让学生自学, 看课本是怎样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然后让学生进行质疑, 学懂哪些知识, 还有哪些疑问。有一位学生就提出:“为什么课本上使用两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块平行四边形来推导它的面积计算公式, 如果用一块三角形行吗?”我抓住这个质疑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操作、讨论。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自主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来, 另一方面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教给方法, 使学生寻“疑”善“问”
常言道:“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学会是前提, 会学才是目的, 学生想问、敢问、好问, 更应该会问、善问, 要使学生认识到不会问就不会学习, 会问与善问才是具备质疑能力的重要标志。首先教师要做好示范。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从模仿开始的, 提问也是如此。教师应注意提问的“言传身教”。如教学《加法结合律》时, 教师让学生举出一些例子后, 教师分三步提问: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你从这些例子中可以发现什么规律?用语言表述这一规律要说很长的话, 比较难记忆,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这个规律简明的表示出来吗?这样既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机会, 又有助于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其次, 使学生明确在哪里寻找疑点, 要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 学习过程的困惑处, 法则、性质、规律等结论处, 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处寻找疑点;还可以在概念的形成过程, 算理的推导过程, 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 动手操作的实践过程等寻找疑点。如, 教完《年月日》后, 有一位学生问:“课本上为什么说‘通常’四年一闰, 这个‘通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加‘通常’两字, 不就是四年一闰吗?”这位学生大胆对课本的结论进行质疑, 提出问题, 是个积极探索的表现。再次, 要教给学生善问的方法。刚开始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不准确, 质量不高。有时问题太大、太空, 不着边际, 有时只言片语, 有时浅显幼稚, 对此教师要及时进行引导, 使学生在寻找疑点的同时多提一些“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 而且引导学生注意语言表达, 使学生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疑惑, 进而达到问的巧, 问的精, 问的新, 问的有思考价值。如教完《比的意义》后, 一位学生问:“老师您说比的后项不能为0, 那么为什么足球比赛时, 有时会出现2:0的情况?”这样提问就显得有价值, 学生感到困惑, 激发他们去思考, 去讨论, 去解决。
只要我们牢固树立“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教学理念, 在适宜的土壤中运用适当的方法去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 有一定价值的问题会“不尽长江滚滚来”!它能不断促使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 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 增强学生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摘要:问题是思维的源泉, 是推动学生创造力的动力。具有问题意识是人们走向成功的必备素质, 也是进行探究的前提。但目前的课堂教学中, 普遍存在着学生提不出问题, 不敢提出问题等状况, 究其原因, 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薄弱。为此, 笔者就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活思维谈三点粗浅做法。
激活意识论文 篇7
一、创设参与情境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 有些内容是单调乏味的, 这些往往成为学生学习的障碍。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 巧妙创设能激起学生探求知识欲望的情境, 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情感, 启动学生积极思维, 这是获得教学成功的关键。如教学“年、月、日”时, 抓住学生好奇多疑的心理特点, 在学习新课之前先提问:“黑狗今年5岁, 它过了几个生日?”“花猫过了8个生日, 它有几岁了?”“为什么?” (一般一年过一次生日) 。“可是大灰熊今年已经12岁了, 它只过了3个生日, 小朋友,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故事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迫切想明确其中的奥妙, 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新课教学时, 教师提问:“平年二月多少天?”“闰年二月多少天”“几年一闰?为什么会有闰年?”引导学生说出“大灰熊平均4年过一个生日, 所以, 它是在闰年的2月29日出生的”这一道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导课设疑、新课质疑、练习解疑, 设计一系列问题情境, 使学生在充满好奇的状态中, 愉快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提供参与机会
单一的课堂组织形式, 不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 尽可能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 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供机会, 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具体体现在: (1) 在操作中参与。教师充分利用教具演示、学具操作、电化教学手段, 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 (2) 在自学中参与。让学生课前预习, 课上对照问题自学, 使学生在参与中“会学”。 (3) 在讨论中参与。教师精心设计讨论题,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在交流中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4) 在归纳中参与。根据讨论情况, 学生用语言表述、总结、参与公式、定律以及规律的归纳小结。 (5) 在练习中参与。一位教师教学“面积单位”时, 先让学生根据上节课所学的内容, 自选方格, 动手测量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学生们都低着头用笔、尺在书的封面测量着, 有的说封面的面积是33小格, 还有的说封面的面积是214小格……教师问:“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结果呢?”学生们思考后说:“是我们作为测量单位的方格大小不一。”“那怎么办?”“我觉得只要把测量的单位统一就行。”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们自己动手、自己测量, 通过学生测量结果的差异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测量时要统一测量单位。最后,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针对性练习。这样让学生通过动手启发思考, 人人都参与到活动中来, 探知的热情被极大地激发了出来。
三、丰富参与形式
激活意识论文 篇8
1. 目标多元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制定明确、具体、层次清晰的多元化教学目标。在制定目标过程中要心中有“纲”,即要积极落实《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有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因为“历史乃人生之记载”,对人的发展而言,情感、态度、价值观相对于能力和知识而言更应受到重视;对历史教学而言,遵循此目标才能把历史教育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更好地综合起来。例如我在制定《美苏争锋》这课目标时,除了考虑知识能力等目标外,更把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目标放在首要位置:通过“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基本史实及美苏‘冷战’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的学习,学生认识到了美苏的“冷战”给世界和平带来了严重威胁,了解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从而增强了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的意识。
2. 自学反馈
自学包括学生课前的预习和课堂的自学讨论。“自学讨论”,即在教师辅导下,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议论合作等手段充分地与文本对话。在这一环节的处理上,我们第一要注意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允许不同观点、不同声音的存在;第二,学生讨论时时间一定要有保证,有时甚至需要事前给学生查阅资料的时间,即学生应有一定相关知识的储备;第三,加强学生自学方法的引导,注重调动学生全部的心智主动地参与,自主地发展;第四,教师应以参与者的角色一起投入活动,并力求成为自学活动的指导调控者和学生活力的激发者,改变教师是“闲人”的错误认识。
3. 问题探究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在学生自学反馈的基础上,敏锐地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尽可能利用语言情境、影像情境等设疑。问题的设计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新的高度。问题的设计更需要直观形象的有力支持,要力求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形式缩短学生与历史、与教材的距离,架起学生与历史之间的桥梁。如在学习“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这一内容时,我让学生扮演孟子、荀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历史人物,围绕“在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时期,如何治理国家”这个问题,各抒己见,展开辩论。这样的情境问题,使学生身临其境,贴近了学生的生活,体现了历史的生动。
4. 艺术精讲
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并非排斥教师的“讲”,而是对“讲”提出了更艺术更科学化的要求。所谓的“艺术精讲”,是指教师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讲解。教师在讲解时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精讲点拨。讲那些学生通过自学讨论后仍然惑而不解的问题,讲教材的重难点。第二,要艺术讲授。教师要特别讲究语言艺术和非语言艺术,做到戏剧般地、妙趣横生式地讲解;第三,要结合时事。司马迁言:述往事,思来者。历史教学为现实服务的根本使命,决定了主体探究性的历史课堂教学的一个出发点和特征就是关注和思考社会现实的重大问题,或者说是焦点和热点问题。
5. 课堂拓展
主体探究性的课堂教学应该实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要实现历史课堂有效教学,教师首先要有打破沉闷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胆识,不断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因为学习历史的最终目的是“运用”,我们应本着“知行统一”的原则,让学生主动地由课内走向课外,走进生活,走进真实的历史,感悟历史的“真实”,从而实现课内与课外历史课程学习的有效结合。结合具体课堂,我们可设计灵活多样的“探究性作业”,如历史博物馆的学习参观;历史遗址和遗迹的考察调查;历史资料和图书的查阅摘抄;历史人物的专访;历史文物的绘制仿制;历史小报的编辑出版;历史资料片的观看;网络资料的查阅……种种拓展作业,使历史学习的天地变得异常广阔和充满生气,学生的学习能力必定会得到发展。
实践证明,这种高度关注学生个体学习过程和活动方式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能有效开发学生潜能,开启学生幽闭的心智,体现“关注个体生命质量”的课程理念并充分彰显当下高中历史课堂的活力和高效。
摘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侧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和学生接受学习的传统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的情感体验、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等。可采用主体探究型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历史教学过程作为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探究的双边互动交流的过程,切实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
激活意识论文 篇9
一、尊重赏识,用爱心激起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近几年,职业教育虽然在改革的浪潮中蓬勃发展起来了,然而,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把职业教育看成是“二流教育”,致使职校学生不能正视自己,认为“大势已去”,从而产生自卑、怯懦、惰性、逆反等心理,这些心理的存在,削弱了英语教学的活力,阻碍了英语学习过程的顺利进行。为此,教师应注重教学中爱的力量,关爱和尊重学生,努力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给予真诚的赏识,激起他们的自信心。
二、开发教材,突显趣味性、实用性
1.趣味性。职专的学生英语水平参次不齐,多数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所以基础性知识的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英语校本教材在编排上应浅显易懂,贴近学生生活。如打招呼、介绍、感谢、道歉的问答应对,特定环境下的饭店、机场、理发店、商场、银行等的情景交际。听说交际活动应作为英语教学的突破口,兼顾听、说、写的基础训练,让学生“学一点、会一点、用一点”,学用结合,体验学习英语的成功乐趣。
2.实用性。时代瞬息万变,职专英语教材应紧跟时代变化的节奏,与专业需求密切相连。学生步入二年级后,教材的编排应注重实践性与实用性。比如,汽修专业的学生应较系统地学习汽车专业英语知识,能阅读汽车英语使用说明书和有关技术手册,运用因特网查询有关专业英语资料,达到能与外籍客户用英语进行一般交流的水平;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结合计算机技术及其相关领域,学习网络基础英语,或某些应用软件英语;机电专业的学生应学习与机电有关的设备词汇、句型、对话等。
三、优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课堂专注力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教育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并且保持他的注意”。显然,集中并保持学生的注意力是课堂教学管理的核心所在。在教学中教师尽力要做到:
1.教法多样化。教师要尽量使手势、实物、教学插图或挂图、自制图片、简笔画、录音机及多媒体视听软件等现代化教学媒体刺激学生感官,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适时适度地用歌曲、游戏、小组活动、角色表演等手段活跃课堂气氛;运用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以旧带新,由浅入深,由易带难,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消化关键性知识;课堂教学要有始有终,每堂课结束前都要总结要点,使学生明确关键所在。
2.注重“合作教学”。“合作教学”活动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组互动三种形式。教师的活动重在帮助学生进行更好地自主学习。学生之间,小组之间的活动尤为重要,他们相互交流,彼此纠错,互帮互学,形成互补。这样,优生既能提高自已,又能满足别人,困难生也会不甘落后,努力赶上教学进程。
3.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英语教学的艺术性首先是教师的形象和教学活动对于学生的感染力。在教学中,教师导入新课要“妙”,教学手段要“新”,板书设计要“美”,讲解要“精”。要以亲切的表情、端正自然的态度感染学生;以敏捷的思维、美观的板书吸引学生;以渊博的学识、幽默风趣的谈吐征服学生;以科学的方法、健全的人格引导学生,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情境中“亲其师而信其道”。
四、培养习惯,确保学生英语学习的持久性
激活意识论文 篇10
一、创设情境,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通过设置各种问题情境,创设各种具有启发性的外界刺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起学生要“弄懂”、“学会”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欲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帮助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例如:教学三角形分类时,可设计一个猜是什么三角形的练习:第一个只露出一个直角,学生猜出是直角三角形;第二个只露出一个钝角,学生又猜出是钝角三角形;第三个只露出一个锐角,学生也随口说出是锐角三角形。这时教师抽出这个三角形,一看是钝角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学生感到好奇,这是为什么呢?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在教学中设置一些悬念,创造一种特别的情境,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并使这种共鸣转化为求知欲,进而把注意转移到新知的学习上。
二、自主探索,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索是实现学生自主、主动学习的关键。探索学习的关键,在于学生头脑中形成的问题,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指导学生的探索行为,帮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学到知识,最后通过问题解释使学生获得探索结果。在课堂教学中,应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索,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探索”,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合作、交流、讨论,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到热烈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因此,应营造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创新思维,让学生大胆地把个性展现出来,使学生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教师让每个学生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一个长方形,一个平行四边形,大小各异的任意三角形若干个,请同学们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利用这些图形进行操作研究,看谁能用多种方法发现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生甲:把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所以三角形面积=长方形面积÷2=底×高÷2。生乙:把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得出三角形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2=底×高÷2。生丙:把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得出三角形面积=底×高÷2。生丁:任何一个平行四边形都可以沿着对角线剪成大小完全一样的两个三角形,所以三角形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2=底×高÷2。
总结:任何一个长方形都可以沿着对角剪成两个大小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每个三角形面积都是原长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三角形面积=长方形面积÷2=底×高÷2。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研究、探索,自主发现、合理建构数学知识,教师没有把现成的结论传授给学生,而是为学生搭建了自由探究的平台,让学生自主发现,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使学生亲身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并从中体验到数学课思想和方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发展了学生的个性,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四、开放式的习题设计,培养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策略
在现实中很难找到纯数学模式的封闭式习题,因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有赖于开放式的习题设计:让叙述方式多样化,问题情境生活化,解题策略灵活性,问题答案不惟一,已知条件或多余、或缺少或隐蔽的开放式习题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载体。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中,教师精心设计十字路口的街边公园面积的计算,由于它位于十字路口,所以街边公园是个直角三角形,有两种计算面积的方法,学生通过思考和计算培养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和策略。
化学教学中激活学生主体意识探微 篇1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 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弘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因此, 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是我们创造性地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主动的、有个性的自主学习的重要保证.
二、激活学生主体意识的有效途径
1.认真发挥实验教学的功能, 激励学生科学探究的主动性
著名科学家李政道说过:“实验教学怎样强调也都不过分.”实验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会观察、会思维、会操作和训练科学方法,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学习方式上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挖掘化学发展史中的教育意义, 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供内在动力
挖掘化学发展史中科学家如诺贝尔、居里夫妇、侯德榜等人的献身科学、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民族自尊心、激励学生为振兴中华立志成材, 是激发学生走向成功的真正动力.一个学生一旦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 就必然会坚定而自觉地去追求和努力实现.
3.挖掘化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 进一步提高学生课堂的主体意识
教师要从绪言开始, 每节课都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进行“为什么要学习化学”的教育, 让学生从学习用的笔、墨、纸、文具盒等各种生活、生产用品中惊奇地发现:化学与工农业生产、国防建设、能源资源、环境保护, 人类的衣、食、住、行等息息相关.让学生认识到“几乎处处都是化学的世界”而激发“我要学好化学”的积极性.
三、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形成学生的主体意识
对学生进行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不仅是重要的, 而且是完全可行的.根据心理学理论, 人的意识不是生来就有的, 它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脑的发育、知识的增多、环境的影响而逐渐变化和发展的, 其中教育对意识的改变具有很大的主导作用.
1.教学应联系生活, 联系实际, 拓宽提问渠道
应让学生走进生活, 关心社会, 亲身体验到化学世界的奇妙, 认识到化学科学的用处, 了解化学应用中的一些社会、生活问题, 以活生生的化学事实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激发学生思维, 产生问题意识.例如, 参观炼钢厂、化肥厂、水泥厂等工厂的生产流程, 从而意识到存在的问题, 想到如何改进它, 面对当今的污染问题, 想到如何防治它等等.
2.认真对待化学实验的教学, 从实验中发现问题
在化学实验的教学中, 教师本着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对有些实验现象与课本介绍的不一致时, 要允许学生提出问题.例如, 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 课本上介绍的火焰是淡蓝色而实际做起来却带有较大成分的黄色, 这是为什么?等等.要勉励学生捕捉疑点, 大胆提问.
3.从化学史中向科学家学习提出问题的方法
一部化学史就是一部化学实验、创造、发展的历史, 化学史中蕴涵着丰富的创造教育的素材, 化学家的质疑、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无一不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科学的问题意识是创新的前提.舍勒和普利斯特里因为不敢怀疑传统的“燃素说”, 虽然发现制得了氧气并研究了其性质, 最终与“真理”无缘.瑞利、拉姆塞对实验数据微小差异产生的怀疑, 才有了氩和“零族”的发现.通过化学史教育, 可使学生认识到质疑在科学发明创造中的重要性, 从而自觉养成科学的怀疑精神和问题意识.
当然,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和策略多种多样, 但教师无论实施什么策略都要着力改变“自己是权威”的传统观念, 营造民主和谐自由宽松的环境.要鼓励学生提问, 促进学生发挥想象力, 提出各种哪怕是异想天开的问题.要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平等地与学生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 学生只有在教师不断的情感激励下, 才能形成真正强烈的提问欲望, 形成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意识.
四、教师在教学组织中保证学生的主体性, 促进学生主体意识持续、健康地发展
1.摆正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与学生是导演与演员的关系, 作为“导演”的教师必须以指导性的、启发性的、点拨性的讲解“点到为止”, 让作为“演员”的学生充分地去演去练, 去思考, 去提出问题.教师要做到“授人以渔”.
2.大力提供教学民主
教师要采取有效措施, 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要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决策, 教什么, 怎么教, 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活跃课堂气氛, 鼓励学生提问题.教师的任务是想办法创造一个宽松民主、教学相长、共同提高的课堂学习氛围.
3.把教学重心放在“学”上
教学就是教师“教”与学生“学”, 必须以学生“学”为主体.因为, 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 要着眼于“学”.把学习方法的指导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 把教会学生学习作为教学的根本任务来抓, 真正实现教与学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