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激活

2024-08-18

渗透激活(精选5篇)

渗透激活 篇1

所谓“多元渗透”, 是指突破课本常规的文本样式, 引进影视、戏剧、小品、音乐等各类艺术形式, 调动学生多种感官, 诱发学生的多样的体验, 从而激起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 达到课堂教学艺术化的效果。

一.戏剧元素的课堂渗透

戏剧是一种古老的文学形式, 她之所以能够历经古今永葆魅力, 源于她永远不老的艺术形式, 人物语言台词化、课本情节剧本化以及课本故事小品化等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形式的几种有效的手段。

1、人物语言台词化。一是“演”。台词是剧作者用以展示剧情, 刻画人物, 体现主题的主要手段。可让学生根据人物性格特征, 借助联想和想象, 把课文中人物语言改编成台词, 然后分角色扮演朗诵。学生进入课本创设的情境, 揣摩人物的心理, 在过足“戏瘾”的同时很好地理解人物的性格。

2、课本情节剧本化。编写课本剧是课堂教学经常采用的一种有效形式, 课本情节剧本化, 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丰富学生的语言, 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和言语表达能力;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和对课文内容的记忆;促使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 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3、课本情节小品化。借助小品这种形式, 可让学生对一些讽刺类课文如《装在套子里的人》进行改编, 并进行表演, 以充分理解课本角色的性格特征和文本的语言特征。

二.影视元素的课堂渗透

影视剧是一种有声有色动感的综合性艺术。如能把影视元素渗透进课堂, 就能把静态的文字动态化, 把内在的情感外在化, 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 并把这种情绪转移到听说读写的语文活动中去。课堂教学影视元素的引入, 有两种途径:

1、影视剧的渗透。有不少课文都有与之相关的影视剧, 可截取相关片段, 穿插在教学过程中播放。影视剧的课堂渗透, 意义在于能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媒体技术, 增加课堂容量, 为教学注入更多的艺术因素, 强化课堂的教学效果。在上《荆轲刺秦王》一课时, 可播放相关电影片段, 让学生欣赏荆轲廷刺秦王的惊险场面, 感受荆轲英勇无畏的侠士形象。

2、影视手法的借用。在电影的制作中, 蒙太奇手法是常用技术, 这种把不同的镜头有机地、艺术地组织、剪辑在一起, 使之产生连贯、对比、联想、衬托、悬念等效果的手法, 亦可用于写作教学及课本剧的改编上来。如广东高考满分作文《不能忘记过去》就是成功地运用蒙太奇手法的一篇佳作, 文章以“六十年前, 法国, 诺曼底”、“六十年前, 苏联, 斯大林格勒”、“六十年前, 中国, 东北”三个历史瞬间镜头展开, 并且前后对比, 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震撼, 达到较好的表现效果。

三.广告元素的课堂渗透

公益广告是以为公众谋利益为目的而设计的广告, 具有社会的效益性、主题的现实性和表现的号召性三大特点。在课堂上适当引入广告因素, 让学生就课文某些细节编写公益广告词, 能够起到很好的情感教育的效果。在教授《中国建筑的特征》这一课时, 让学生写“保护文化遗产”的公益广告, 学生写出了如“完美真实地将祖先留下的杰作传给子孙后代, 是华夏儿女的责任”、“有历史才有现在, 唯遗产才知兴衰”、“尊重历史, 憧憬未来”等广告词, 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加深学生对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认识, 使得学生在爱国的课堂氛围中接受了情操教育。

四.对联元素的课堂渗透

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汉语言文学艺术形式, 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之一, 近年来高考试题中经常涉及到对联试题, 被认为是弘扬传统文化, 贴近现实生活的最优秀的题目之一。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 课文的导入, 背景及作者的介绍, 主旨思想的理解, 课文内容的拓展延伸等, 均可融入对联这种形式, 具体有以下途径:

1、名联拓展。借用已有的名家名联拓展课文内容。如在教授《滕王阁序》时, 在介绍过滕王阁兴衰历程及创作背景之后, 给学生展示历代文人登临滕王阁所作对联, 通过这些对联的介绍解读, 加深学生对滕王阁文化内涵的理解, 并激发他们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2、对下联。教师给出或拟定上联, 学生对下联。在教授《蜀相》时, 给出成都武侯祠上联, “收二川, 排八阵, 六出七擒, 五丈原前, 点四十九盏明灯, 一心只为酬三顾”, 让学生结合诸葛亮生平事迹对出下联。

3、自编对联。让学生自己编写对联, 运用对联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概括。如学习《沁园·春长沙》时, 有学生写出“万山红遍, 一派壮丽秋景;风华正茂, 几多峥嵘岁月”的好联。

加强情感渗透 激活课堂活力 篇2

【关键词】平易近“生”;以情促学;用声润情;以趣激情

我国是礼仪之邦,从古至今,不管是基础教育,还是中高等教育,都离不开情感教育的合理渗透,以培养专业知识过硬、品德高尚的人才。随着我市“15/20/10”课堂教学模式的大力推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改革也出现百花齐放的新格局,广大一线教师不仅引导学生掌握书本上的基础知识,而且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思想觉悟和爱国情操,为塑就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有道德的实现中国梦的接班人立下了汗马功劳。笔者站在课程改革的最前沿,以全新的视角参与教学研究,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科学、合理的渗透情感教育,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实施:

一、平易近“生”,激发学生的积极求知

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心理特征敏感而不稳定,情感丰富但自制力较差。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合理渗透情感教育对教师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假如教师没有渊博的知识和平易近“生”的教学态度,那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积极的求知欲望,课堂效率事倍功半。天下没有两片完全相同树叶,由于家庭背景、所处的生活环境以及个性的差异,许多学生渴望自己获得成功,但最惧怕失败后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嗤之以鼻,这种渴望别人理解的欲望和内心深处的孤独感,使教师在教学态度上稍不留意就会给学生的情感带来消极影响。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扭转教师担当主角的局面,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美妙境界;针对表现优秀的学生,我们在肯定其成绩的同时,也要提出更高的要求,以利避免这些学生产生骄傲自满情绪。总之,我们绝对不可以根据学生成绩的优劣来倾斜关爱的天平,一定要让每一个学生在老师的关爱之下成为乐观、自信、富有同情心和责任感的二十一世纪的新人。

二、以情促学,提高学生的坚强意志

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闷上心来瞌睡多。”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除了教师的正确指导外,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是关键,但是,如果学生的情绪低落,或者没有用“心”去参与师生互动,那提高课堂效率是海市蜃楼的幻想了。因此,教师只有把握好学生的积极情感,才能为顺利达成三维教学目标奠定基础。譬如,我在执教苏教版九年级第三课《人生难免有挫折》一课时,就驾驭多媒体播放了真实的电影剪辑《千手观音》作为新课导入,并指出这些聋哑人是一种特殊的群体,他们平时通过声音的振动来感受所不能听到的音乐,并用肢体语言表达予以表达。不少学生为之情不自禁的流出了激动的泪花。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学生悟出了真谛:人生的道路是坎坷不平的,人生难免有挫折,自己在学习生活中也会遇到挫折甚至失败;只有以千手观音中的那些聋哑演员为榜样,学习她们的坚强意志和执著信念,才能把前进路上的绊脚石变成垫脚石,才能实现生命的价值,享受真正的人生。如此的教学过程,把情感教育和德育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教学效果喜人。

三、用声润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正如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有声语言是课堂教学活动信息传递的主要载体,是教师执教生涯的主要手段,它以丰富多彩的声音负载着思想感情信息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器官。因此,我们在备课时必须仔细吃透教材,反复体味教材字里行间的深刻涵义,以便在上课时用三寸不烂之舌进行情感教育。实践证明:教师只有以声绘情,以情伴声,才能使教学语言形神兼备,声情并茂,达到极佳的情感教育之目的。譬如,我在执教八年级下册第十一课《心中要有杆“秤”》一课时,面对原登封市公安局局长任长霞严厉惩罚恶势力的正义典范,我就满怀豪情之语加以褒扬与歌颂,学生的情感产生涟漪:只有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时刻,才能使更多的老百姓享受到党和政府的为民服务的甘泉,才能体现人民当家作主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为了让学生明辨是非、为人正直,我列举了目前社会上金钱至上、官官相护的腐败现象,并用低沉的语调予以抨击,学生也自然产生嫉恶如仇的情感。

四、以趣激情,诱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正如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初中思想品德既没有语文教学中诸如诗歌、散文那样的声情并茂,也没有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悦耳动听,更没有美术作品的诗情画意。但是,假如我们适度采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氛围,那就顺利的进行由景入情化教育。譬如,我在执教《面对诱惑,学会说“不”》一课时,就用多媒体播放了电影《少年犯》的片段,并用课件展示了许多青少年由于迷恋游戏导致身陷囹圄的悲剧,从而让学生初步体会到盲目从众心理的危害性,只有坚决杜绝不良嗜好,不迷恋网络,才能健康成长。

大部分学生对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望,我们应不失时机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活动处于兴奋状态。诸如我在执教《人贵诚信》一课时,就讲述了一个故事:当年南京冠生园为了获取暴利,竟然用过期变质原材料做成月饼来坑害广大消费者,后来东窗事发,企业破产。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对做一个诚信的人意义更加明朗,他们纷纷表示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将来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青春年华。

教无定法,关键有效。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改革之路还很漫长,但愿大家坚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勇于探寻更佳的教学途径,让情感教学之花越来越艳丽。

渗透数学思想,激活数学课堂 篇3

一、了解课标要求, 把握教学方法

《数学新课标》对初中数学中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划分为三个层次, 即“了解”、“理解”和“会应用”.在教学中, 要求学生“了解”数学思想有: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的思想、化归的思想、类比的思想和函数的思想等.这里需要说明的是, 有些数学思想在《数学新课标》中并没有明确提出来, 比如, 化归思想是渗透在学习新知识和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 方程 (组) 的解法中, 就贯穿了由“一般化”向“特殊化”转化的思想方法.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不仅应该使学生能够领悟到这些数学思想的应用, 而且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思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通过独立思考, 不断追求新知, 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数学新课标》中要求“了解”的方法有:分类法、类比法、反证法等.要求“理解”的或“会应用”的方法有:待定系数法、消元法、降次法、配方法、换元法、图象法等.在教学中, 要认真把握好“了解”、“理解”、“会应用”这三个层次.不能随意将“了解”的层次提高到“理解”的层次, 把“理解”的层次提高到“会应用”的层次, 不然的话, 学生初次接触就会感到数学思想、方法抽象难懂, 高深莫测, 从而导致他们失去信心.如, 初中数学三年级上册中明确提出“反证法”的教学思想, 且揭示了运用“反证法”的一般步骤, 但《数学新课标》只是把“反证法”定位在通过实例, “体会”反证法的含义的层次上, 我们在教学中, 应牢牢地把握住这个“度”, 千万不能随意拔高、加深.否则, 教学效果将是得不偿失.

二、遵循认知规律, 开展创新教学

要达到《数学新课标》的基本要求, 教学中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 渗透“方法”, 了解“思想”.

由于初中学生数学知识比较贫乏, 抽象思维能力也较为薄弱, 把数学思想、方法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还缺乏应有的基础.因而只能将数学知识作为载体, 把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学渗透到数学知识的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渗透的契机, 重视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 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 解决问题和规律的概括过程, 使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展开思维, 从而发展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形成获取、发展新知识, 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忽视或压缩这些过程, 一味灌输知识的结论, 就必然失去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次次良机.如,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课本《有理数》这一章, 与原来部编教材相比, 它少了一节———“有理数大小的比较”, 而它的要求则贯穿在整章之中.在数轴教学之后, 就引出了“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 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正数都大于0, 负数都小于0, 正数大于一切负数”.而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的全过程单独地放在绝对值教学之后解决.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握住这个逐级渗透的原则, 既使这一章节的重点突出, 难点分散;又向学生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学生易于接受.

2. 训练“方法”, 理解“思想”.

数学思想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 方法也有难有易.因此, 必须分层次地进行渗透和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全面地熟悉初中三个年级的教材, 钻研教材, 努力挖掘教材中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各种因素, 对这些知识从思想方法的角度作认真分析, 按照初中三个年级不同的年龄特征、知识掌握的程度、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和可接受性能力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分层次地贯彻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如在教学同底数幂的乘法时, 引导学生先研究底数、指数为具体数的同底数幂的运算方法和运算结果, 从而归纳出一般方法, 在得出用a表示底数, 用m、n表示指数的一般法则以后, 再要求学生应用一般法则来指导具体的运算.在整个教学中, 教师分层次地渗透了归纳和演绎的数学方法, 对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起重要作用.

3. 掌握“方法”, 运用“思想”.

数学知识的学习要经过听讲、复习、做习题等才能掌握和巩固.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同样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经过反复训练才能使学生真正领会.另外, 使学生形成自觉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意识, 必须建立起学生自我的“数学思想方法系统”, 这更需要一个反复训练、不断完善的过程.比如, 运用类比的数学方法, 在新概念提出、新知识点的讲授过程中, 可以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学习一次函数的时候, 我们可以用乘法公式类比;在学习二次函数有关性质时, 我们可以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性质类比.通过多次重复性的演示, 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类比的数学方法.

4. 提炼“方法”, 完善“思想”.

教学中要适时恰当地对数学方法给予提炼和概括, 让学生有明确的印象.由于数学思想、方法分散在各个不同部分, 而同一问题又可以用不同的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因此, 教师的概括、分析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我提炼、揣摩概括数学思想方法的能力, 这样才能把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落在实处.

渗透激活 篇4

一、要努力创设美育情境, 显现职高语文教学的美育功能

在学校教育中, 语文教学的美育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本文从职高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深刻感受到, 教材中的许多文学作品自内向外地洋溢着美的想象和元素, 如从“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中可以欣赏到波澜壮阔的意境美, 从“念去去, 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中能够感受到婉转流畅的音乐美, 从“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中可以体会到婉约缠绵的情境美, 从“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中能够迸发出豪迈奔放的人物形象美。无论是哪一种美, 无不充满震慑人心的情感艺术魅力。对此, 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施教者, 我们应当造就和具备“一种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并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美育教材, 从典型作品中进行深入细致地探讨和分析, 借助生动优美的语言艺术把其中美的内涵和形象显现出来, 逐步渗透进学生的内心情感, 在对他们进行美的洗礼基础上, 有效地帮助学生打开心灵的窗户, 启迪美的想象意识, 促使他们生成美感的情境、体验和交融, 从而把他们引向享受美和孕育美的圣殿。

二、要努力激发美育情感, 显现职高语文教学的美育功能

“感人心者, 莫先于情, 莫始于言。”而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沿波讨源, 虽幽必显。”教学中我们通过各类形式和手段, 用情感来撞击学生的心扉, 并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心理因素, 享受并体验审美的愉悦和价值, 在对美的超越和升华之中, 实现“以情动人、以美感人”的追求。首先, 组织反复诵读, 促使学生充分体验作品中的情感因素。在经典诗词赋文学习中, 反复诵读是实现以情入手、引发共鸣的有效途径。它能让学生在感受熏陶、潜移默化之中自我净化情感、塑造心灵。如反复诵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能让学生在“悄悄”“轻轻”中感受到轻盈的节奏、深沉的意蕴和美好的情致。其次, 做好引领整理, 促使学生在心灵震颤中引发共鸣。就职高生而言, 他们对于心灵接受美和艺术感染的渴望, 远远超出接受理念的说教。在职高语文教学中, 我们要通过精心设计导语等手段, 用强烈的语言渲染向学生传递炽热的思想情感, 让他们泛起心灵上的涟漪和波涛, 从中赢得到事半功倍的功效。再次, 引导想象联想, 揣摩作品美意, 促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三、要努力诱发审美体验, 显现职高语文教学的美育功能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就是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诱导并激发出学生对审美客体的喜悦感、自由感和惊异感等, 从而有效调动潜力因素, 促使他们在产生审美激情中获得深刻的审美体验。比如, 根据课文特色, 从不同角度确立设计多个审美论题, 让职高生鉴赏评析时在审美体验的基础上作出自由选择。以教学《荷花淀》内容为例:有教师在教学时, 根据文章中描绘的美妙景色、表现的主要内容和歌咏的主题情感等美育分切面, 从多个角度认真设计了五种学习论题——“充满诗情画意的荷花淀景物描写”“发生在荷花淀里的对话传神和情深意切”“对荷花淀里对话描写进行比较赏析”“显现在荷花淀中的人情美”“水生夫妇的爱情价值观”, 让学生在尽情感受荷花淀之美的启迪和体验中, 自由愉悦地进行重点选题和鉴赏陶醉, 最终比较轻松地完成自选学习任务。

总之, 在职高语文教学中, 我们要善于开辟一条走向美育之路的绿色通道, 在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之时, 不断增强教学的美育功能。

摘要:法国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没有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文学科具有语言美、形象美和意境美的属性特点, 因而在学校教育中, 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就在于挖掘和激活内在的美育元素, 把它渗透到教学活动并进而植入到学生的思想情感之中, 有助于促进学生知、情、意的全面发展, 逐步转化为学生认知世界、改造世界的精神意识和自觉行动。这是语文教学审美教育功能的应有之义。然而, 在语文课程传统教学活动中, 应试教育和急功近利等因素蒙蔽了许多教师那“一双双能够发现美的眼睛”, 致使语文的美育功能大为淡化或者黯然失色。本文强调语文美育一说, 意在突出并渗透其内在的教育功能, 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渗透激活 篇5

关键词:平易近“生”,以情促学,用声润情,以趣激情

我国是礼仪之邦, 从古至今, 不管是基础教育, 还是中高等教育, 都离不开情感教育的合理渗透, 以培养专业知识过硬、品德高尚的人才。随着我市“15/20/10”课堂教学模式的大力推行,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改革也出现百花齐放的新格局, 广大一线教师不仅引导学生掌握书本上的基础知识, 而且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思想觉悟和爱国情操, 为塑就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有道德的实现中国梦的接班人立下了汗马功劳。笔者站在课程改革的最前沿, 以全新的视角参与教学研究,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科学、合理的渗透情感教育, 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实施:

一、平易近“生”, 激发学生的积极求知

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心理特征敏感而不稳定, 情感丰富但自制力较差。因此,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合理渗透情感教育对教师而言, 既是机遇, 又是挑战;假如教师没有渊博的知识和平易近“生”的教学态度, 那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积极的求知欲望, 课堂效率事倍功半。天下没有两片完全相同树叶, 由于家庭背景、所处的生活环境以及个性的差异, 许多学生渴望自己获得成功, 但最惧怕失败后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嗤之以鼻, 这种渴望别人理解的欲望和内心深处的孤独感, 使教师在教学态度上稍不留意就会给学生的情感带来消极影响。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扭转教师担当主角的局面, 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 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美妙境界;针对表现优秀的学生, 我们在肯定其成绩的同时, 也要提出更高的要求, 以利避免这些学生产生骄傲自满情绪。总之, 我们绝对不可以根据学生成绩的优劣来倾斜关爱的天平, 一定要让每一个学生在老师的关爱之下成为乐观、自信、富有同情心和责任感的二十一世纪的新人。

二、以情促学, 提高学生的坚强意志

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 闷上心来瞌睡多。”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除了教师的正确指导外, 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是关键, 但是, 如果学生的情绪低落, 或者没有用“心”去参与师生互动, 那提高课堂效率是海市蜃楼的幻想了。因此, 教师只有把握好学生的积极情感, 才能为顺利达成三维教学目标奠定基础。譬如, 我在执教苏教版九年级第三课《人生难免有挫折》一课时, 就驾驭多媒体播放了真实的电影剪辑《千手观音》作为新课导入, 并指出这些聋哑人是一种特殊的群体, 他们平时通过声音的振动来感受所不能听到的音乐, 并用肢体语言表达予以表达。不少学生为之情不自禁的流出了激动的泪花。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 学生悟出了真谛:人生的道路是坎坷不平的, 人生难免有挫折, 自己在学习生活中也会遇到挫折甚至失败;只有以千手观音中的那些聋哑演员为榜样, 学习她们的坚强意志和执著信念, 才能把前进路上的绊脚石变成垫脚石, 才能实现生命的价值, 享受真正的人生。如此的教学过程, 把情感教育和德育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 教学效果喜人。

三、用声润情,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正如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有声语言是课堂教学活动信息传递的主要载体, 是教师执教生涯的主要手段, 它以丰富多彩的声音负载着思想感情信息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器官。因此, 我们在备课时必须仔细吃透教材, 反复体味教材字里行间的深刻涵义, 以便在上课时用三寸不烂之舌进行情感教育。实践证明:教师只有以声绘情, 以情伴声, 才能使教学语言形神兼备, 声情并茂, 达到极佳的情感教育之目的。譬如, 我在执教八年级下册第十一课《心中要有杆“秤”》一课时, 面对原登封市公安局局长任长霞严厉惩罚恶势力的正义典范, 我就满怀豪情之语加以褒扬与歌颂, 学生的情感产生涟漪:只有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时刻, 才能使更多的老百姓享受到党和政府的为民服务的甘泉, 才能体现人民当家作主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为了让学生明辨是非、为人正直, 我列举了目前社会上金钱至上、官官相护的腐败现象, 并用低沉的语调予以抨击, 学生也自然产生嫉恶如仇的情感。

四、以趣激情, 诱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正如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初中思想品德既没有语文教学中诸如诗歌、散文那样的声情并茂, 也没有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悦耳动听, 更没有美术作品的诗情画意。但是, 假如我们适度采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氛围, 那就顺利的进行由景入情化教育。譬如, 我在执教《面对诱惑, 学会说“不”》一课时, 就用多媒体播放了电影《少年犯》的片段, 并用课件展示了许多青少年由于迷恋游戏导致身陷囹圄的悲剧, 从而让学生初步体会到盲目从众心理的危害性, 只有坚决杜绝不良嗜好, 不迷恋网络, 才能健康成长。

大部分学生对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望, 我们应不失时机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 使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活动处于兴奋状态。诸如我在执教《人贵诚信》一课时, 就讲述了一个故事:当年南京冠生园为了获取暴利, 竟然用过期变质原材料做成月饼来坑害广大消费者, 后来东窗事发, 企业破产。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对做一个诚信的人意义更加明朗, 他们纷纷表示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将来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青春年华。

上一篇:鸡传染性腺胃炎防控下一篇:现场作业危险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