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德育教育

2024-05-29

激活德育教育(通用12篇)

激活德育教育 篇1

我校创办于2009 年9 月, 建校5 年多来, 为了最大限度地尊重受教育者在家庭教育、文化背景、经济状况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我们始终秉承“一切为了学生终身发展”的责任与担当, 不断探寻古代先贤闪光思想和现代教育理论体系的契合。

500 多年前, 在贵阳市修文县龙场“悟道”的王阳明先生提出“知行合一”的思想。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其思想的影响下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理论。这些卓越思想时至今日仍然影响着我们, 启迪我们对教育本真的理解, 成为学校教育实践的行动指南。

学校在办学之初就紧紧抓住“活”字做文章, 追求“给孩子一份快乐、许孩子一个未来”的愿景;确立“尊重差异、关注全体、开发潜能、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围绕“自主自信、活学活用”的校训, 我们力求通过活的课堂、活的作业实现“尊重差异、关注全体”, 积极开发“活”的课程体系、特色活动, 使学生得以“开发潜能”“和谐发展”。培养“乐学、勤学、善思、求真”的学风和“勤严细实、潜心育人”的教风, 渗透“尚美进取、快乐求学”的校风, 从而探索出了一条“内强素质、外塑形象、打造品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之路。

一、探究“活”的课程———让教育回归本真

教育最终要培养“现代化”的人。“知行合一”、“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思想为教育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提供了最明确的路径。那就是, 开发丰富的教育资源, 创设灵动的教育情景, 引导学生以已有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 不断地进行社会实践和科学探究, 并经由这些活动发展其多方面的能力和正确的价值观。有了这样的思考, 我校沿着教育回归本真的这条路径, 拓展和夯实“活”的课程和特色活动。

(一) “活”的校本课程:培养选择、自主能力

我们认为, 为了培养具有选择、自主能力、兴趣专长的人就必须全面实施国家课程、开好地方课程, 并围绕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素质教育的丰富内涵, 研制和开发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应该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补充与拓展, 它以“生活化、实践性、体验性、本土化”为基本特征。据此, 我们开发了“学科拓展课程”和“主题活动课程”两个课程体系。

学科拓展课程旨在夯实国家学科课程, 如:语文的群文阅读课、数学的综合实践课、科学的主题探究课、体育的创编课等。这些学科实践课的开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充分地挖掘了孩子各方面的潜能, 更促进了他们对各学科知识的融会与贯通, 真正让学生的知识“活”起来。

主题活动课程的开设主要是期望孩子在主题活动中应用各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规范, 在日常秩序中学会尊重规范、践行规范。如:科技主题活动课“纸飞机”, 让学生综合应用群文阅读的方法、收集和分析数据的知识探究纸飞机, 培养学生的研究和应用意识;低碳环保体验课“地球一小时”“文明餐桌—光盘行动”, 教会学生养成节约水电、节约粮食的好习惯;自救逃生体验课“地震、消防逃生演练”, 提高了学生的安全自救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二) “活”的特色课程:培养“兴趣专长”

英国人类学家艾伦·麦克法兰曾说:“游戏、体育运动、业余爱好是否流行是判断一个社会是否‘现代’的重要标志。”学校教育的现代化也是同样的道理。因此, 我校在“活”的课程体系基础上, 还开展了四类“活”的特色活动:即科技教育特色活动、艺术教育特色活动、体育特色活动、社会实践特色活动。其中, 科技、艺术和体育特色活动是学科拓展课程的延伸, 社会实践活动是主题活动课程的延伸。

科技教育特色活动倡导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 激发其对新知识的探索欲望, 增强其自学能力、研究能力、操作能力与创造能力。学校通过开展一系列科技活动, 将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研究能力、创造能力和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写作能力有机结合, 形成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教育特色活动。

在艺术教育特色活动中, 我们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设计开发适合学生发展的舞蹈、合唱、绘画、篆刻、书法、国画等社团活动,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使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让孩子们头脑聪颖、爱好广泛, 使他们获得艺术审美的愉悦和快乐成长。

在体育教育特色活动中, 学校通过开展以“每天锻炼一小时, 健康生活一辈子”为主题的阳光体育节, 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我运动我健康, 我健康我快乐”的真谛。

在社会实践特色活动中, 我们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家庭、学校、社区组织开展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 把自己培养成有责任意识的合格小公民。在系列综合实践活动中, 密切了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帮助学生获得了亲身参与实践的丰富经验。如“优质教育促进世纪城社区发展的调查”实践活动, 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零食探秘”实践活动, 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还有“环保小卫士”“身边的垃圾”“节约的金点子”等活动, 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参与社会行动能力的发展。

以上的特色活动, 使学生喜欢的游戏、体育活动、艺术特长都有展示的空间与机会, 形成了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与发展的局面。

二、创建“活”的课堂———促师生学力提升

现代教育不仅需要学校在学生生命成长过程中关注个体生命的需求、学习生活的激情、灵性和情趣的培养, 还要关注学生学力的不断提升。“学力”主要是指一个人的知识水平以及在接受知识、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方面的能力。我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要不断盘活学校教育这一盘棋, 让老师们不断提升业务素质、释放潜能, 让孩子们充分享受阳光教育、茁壮成长。

(一) 创新模式, 成就“活”的教师

“知行合一”的思想强调做人做事的理念 (良知) 和方法。今天做教师的良知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选择、学会自主。而教师实践工作的思路和手段是什么呢?就是基于“知行合一”的行动研究。教学的“行动研究”是基于教学问题的“问题—目标—措施—实践—反思”, 多轮循环的反思性实践活动过程。

考虑到学校教师队伍较年轻, 教育教学能力及专业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们首先从找问题入手, 针对老师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学科全员培训, 帮助老师解决在专业发展中的问题和困惑。如对新教师进行课标解读、教材分析、科研素养、信息技术等通识培训, 为教师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抓手;另一方面, 对不同老师在专业发展要求上的不同需要和不同学科教学中存在的不同问题, 组织各学科老师进行课例研讨。每一课例都必须包含一个基本的问题, 课例研究由老师以团队为单位承接研究任务, 团队围绕问题设计教学方案, 制定教学策略, 并为其他学科老师或全校教师提供一个现场观摩和评课的机会, 也可以利用学校网络平台将教学现场录制成视频放在网络上, 供其他老师学习, 最后进行自我反思或师徒共同反思、研讨, 改进、完善并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将校本教研、自修—反思—实践、网络听评课和青蓝工程, 师徒共进有机结合, 形成我校特有的“校本+ 自修”教师团队研修模式。“活”的教研方式铸就了“活”的教师, 从而整体、全面地提高了我校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 有力地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升。

(二) 多元课堂, 生成“活”的知识

我们认为, 热爱读书是学习的开始, 善于提问是思考的开始, 游戏是创新的开始……今天我们应该倡导创设一种能使学生自由表达、敢于质疑、敢于创新、乐于合作的“多元课堂”。“多元课堂”是由多元的教学设计、多元的教学方法、多元探究方法的实际运用以及多元评价等几方面构成, 这样的课堂内容更加灵动、自然。

因此, 我们要求各学科课堂不仅要精心设计教学、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正确运用评价方式, 还要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用于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活动, 让学生真正能够“活”起来。如, 课内外结合课, 语文学科将群文阅读课引入课堂, 以此培养学生爱阅读、会阅读的习惯;学科整合课,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使学生学会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合作创编课, 体育课引入小组合作创编课间操活动, 不仅促进了学生肢体、大脑的和谐发展, 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主题探究课, 科学课以“纸飞机”等为主题的系列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进行了解纸飞机、制作纸飞机、放飞纸飞机、探索纸飞机等手脑结合的实践活动,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注入了能量。

教师的“活”、知识的“活”造就了灵动而丰富的课堂, 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真正使学生能“学以致用”,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能力、协作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促进了学生学力的提升。

三、设计“活”的作业———助学生差异发展

差异是永远存在的, 教育不是为了消灭差异。“尊重差异”, 就是要充分承认学生在学习潜能、发展基础和个性倾向等方面的差异。我们积极探索适合学生的作业方式, 让每个学生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作业, 让他们的潜能得到体现、个性得到彰显。

(一) 作业设计“活”

要设计“活”的作业, 一是要从作业内容的“活”入手。学校作业布置以思维培养为核心, 引导学生围绕学习内容, 把各个零散的知识或课文中不同的情境串成一条锁链。为不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不把简单机械的背书、抄写等任务留给学生, 把课余时间尽可能多地还给学生, 变课文中抽象情景具体化, 变零散的内容系统化, 变死记硬背为“活”生生的场景。这种创新减少了许多作业负担和不必要的重复环节, 提高了学习效率。例如数学作业“算24 点”, 这个游戏是用扑克牌来玩的, 利用几张牌通过加、减、乘、除四种运算使结果为24。教学“算24 点”之后, 老师就可以布置玩游戏作业, 让学生把学到的本领与爸爸妈妈兄弟姐妹分享, 进行比赛, 看谁算得快。这样的作业大受孩子们的欢迎。二是要从形式的“活”上下功夫。我们的作业不拘一格, 有口头、书面、绘画、制作、观察、调查;有当天的、一周的、短期的、长期的;还有学生个人的、小组合作的、家长参与的等等。如, 科学课的观察作业, 可以是动植物、物质变化、天体运动等内容, 时间有一天、一周或一个月不等。语文的课前预习和课外阅读作业、数学的整理与复习作业, 让学生运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完成, 成为学生的特别作业。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思维可视化的工具, 提高了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归纳能力等, 成了学科教学的一片动感地带。这种不同以往的作业, 不再是强加给学生的负担, 而是学生主动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它呵护了学生的个性差异, 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 作业做法“活”

我们本着“降低起点, 夯实基础, 讲求实效”的原则, 要求教师们不搞“一刀切”的作业, 分层作业分层要求, 由“统一布置、统一要求”转向“学生自主选择”,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 教师将作业划分为全自主、半自主、常规三个层次。“全自主”作业是针对学优生实行“我的作业我做主”, 让学优生自主选择作业的内容和形式;“半自主”作业是对于中等生在完成保底作业的情况下, 自主选择喜欢的作业内容和形式;而对于学有所困的学生, 教师则会针对其情况帮其选择内容和难度适合的“常规”作业。

分层次设计梯度作业的方法, 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种创新做法, 提升了作业质量、拓展了作业空间, 使各学科作业每周每天, 环环相扣, 达到了“减负增质”的目的。

(三) 作业评价“活”

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教师在评价学生作业时应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 找出每一个学生作业的闪光点, 并把这个闪光点发扬光大。因此, 我们在评价学生作业时灵活运用各种评价手段和评价方式, 将各种评价方法有机结合起来, 真正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要求教师做到:一是评价主体“活”, 有自评、互评、师评、家长评等。二是评价标准“活”, 将绝对评价与发现评价相结合。三是评价的表达方式“活”。如, 教师对自主作业的评价由常规作业的每日一评转变为每周或每月一评;由单纯的教师评价转变为学生自我评价、家长评价与教师评价三者参与作业评价;由以分数为主的评价转变为等级+ 评语、符号、表情等的评价……

总之, 学校从顶层设计入手, 凸显以“活”的载体 (课程、课堂、作业) 为育人的根本途径, 以“活”手段和方法实施素质教育, 提高了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成长的整体认识,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责任意识和优良品质。

激活德育教育 篇2

洪河中学校

楚立忠

对于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即使是十三四岁的孩子也不例外,这就是所谓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是,在中学生的作文中,却出现了“千人一面”、“千口同腔”的现象。《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并帮助学生“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力求有创意地表达”等等。这些描述正是个性化作文的基本要素和内涵。简而言之,个性化作文就是要从成全学生的生命出发,使作文成为学生抒发情怀、张扬个性、激扬文字的载体。可见,构建中学生个性平台,激活写作个性,是我们当前作文教学的目标与方向。现将我的具体指导介绍如下:

一、突破常规,以个性化的结构展示文章魅力。

作文的构思过程也是学生对生活重新体验、审视的过程。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生活即体验。”这种体验是学生带着他自己的思想、和生命经验对自我、对生活、对自然、对世界的叩问和发现,而不是在老师指导或暗示下的所谓的“观察生活”。当前,在一些作文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就在构思指导上陷入误区:先设计出一套“创新”的程序,再在每个环节上“研究”出几种方法,如“开头三法”、“过渡五技”“结尾七巧”等,最后以此为路径对学生进行所谓的“创新作文”训练。这样就严重地限制了学生的写作思路,难免会出现“千口同腔”的现象。我们要想让学生写出个性化的作文,就必须打破固有的作文结构模式,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特点和写作内容自然地安排文章结构,做到信手写来,自成妙趣。

如我在布置学生写作以“童年”为话题的作文时,我没有要求学生用固定的模式去写,而是鼓励学生要大胆创新,不拘一格,力求写出与众不同的、有个性的文章。最后,有的同学以时间为顺序,分别记叙了从小到大记忆深刻的三件小事;有的同学以地点的转换为写作顺序,抓住童年时两次搬家所经历的事来记叙,文章构思巧妙,凸显个性;有的同学更别出心裁地采用了“春夏秋冬顺序法”。虽然文章题目很一般“童年趣事”,但结构富有个性。小作者先概括记叙了春夏秋冬四季的趣事,然后详细叙述秋天在果园与家人劳动的一件事,使得文章有详有略,详略得当,有点有面,点面结合,全面而深刻地记叙了整个童年阶段丰富多彩的生活,文章中心突出,结构安排合理。这样构思可以使文章写得透,写得全,再加上精彩的语言,文章就可能写得生动、实在。

又如在写作命题作文“于细微处见精神”时,有的同学先从自然界的变化“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凌霜而茂;春梅绽雪,秋兰挂霜;松生空谷,霞映澄塘”落笔,引出中心论点“一棵树中见一段人生,一花一叶中见精神”;再分别以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为每段开头,从四个人物方面分别论述观点;最后,引用“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这个富有激励性的语句结尾,使整篇议论文洋溢着书卷气,以巧妙的结构展示了学生扎实的文学功底和高超的写作水平。

二、鲜活出彩,以个性化的语言构筑文章靓丽风景。个性化作文,就是要求文中的每一个词都鲜活起来,每一个词都荡漾着情感的温度,从而深深地打上个性化的烙印。苏轼在《与侄书》中说:“凡文字,少小时须气象峥嵘,色彩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乃绚烂之极也。”少年作文,个性化的语言很多是绚烂的语言。我们语文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巧用修辞等方面下功夫,从而使他们写出语言鲜活、具有个性化的文章。

词语的灵活搭配需要打破常规,敢于创新,这样就可以把静态的事物写得具有动态美,把动态的事物写得更逼真形象,把平常的事写得生动感人。如学生作文“一个冬季的傍晚,夕阳如血,我无聊地在屋中徘徊,就在拉窗帘的瞬间,我发现了那些绿色的手掌小心翼翼地抚起一朵玉盏似的花,残阳在花瓣上颤动着抖下金色,宛如美人羞涩的面庞。”这句话“颤动”一词就把静态的景色写活了,为文章增色不少。

句式的灵活运用在表达上也会产生明显的效果,如整散结合,整中有散,散句能使语气舒缓,使文章显得摇曳多姿,舒卷自如;散中有整,整句就成了文眼,起到突出、强调作用。例如《岳阳楼记》中“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这两段文字就采用“整散结合”的句式,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洞庭湖上阴雨天及晴空万里时各不相同的景象,使文章语言错落有致,精彩纷呈。

修辞的运用可使文章的语言更加有色彩,不仅能打动读者,更能调动读者的想象和联想,在心中唤起某种影像。比喻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拟人能使读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如学生在写景的作文中写到:“冬天,白雪覆盖在柏树的枝叶上,它多像一个戴着大帽子、披着风衣在风雪中站岗的战士。在皑皑白雪的映衬下,柏树更显得英俊、威武。”这段比喻新奇而合理,广博而贴切。可见,个性化的语言能构成文章的靓丽的风景线,为文章增添色彩。

三、创新思维,展示学生个性化的写作情感。

唐刘禹锡云:“劝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苏东坡也曾说过“文章最忌随人后”,讲的都是创造性思维的道理。学生的作文其实就是思维成果的展示,是孩子心灵世界的外观。因此,个性化作文首先应该是个性化的创新思维。在作文训练中,教师应把如何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放在首位。

创造性思维的关键在于打破固有的观念束缚,我们要鼓励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引导学生将正面与反面、发散与聚敛、纵向与横向等各种对立统一的思维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最大限度地扩展思维空间,提高思维品质,让学生写出具有自己独特情感的个性化作文。例如在写“桥”为话题的作文时,同学们的构思各不相同,有些学生实写“桥”,将其写成说明文,介绍桥的种类和发展史;有些学生虚写“桥”,将桥比作人与人之间感情交流的纽带,由此来谈人生,谈社会;最与众不同的是有一位同学居然写了一篇小小说,文中他大胆地将第一人称的叙述者设置成一名受贿的工程师,这个人的肉体虽已消亡,但他的良知还与桥同在。文中描述了这名工程师在桥即将坍塌前的复杂的心灵斗争,小作者最后意外地让他活了过来,并投案自首,还检举揭发了其他一些重要人物。这篇文章构思巧妙,想象奇特,敢于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用独特的手法表达了他对人生、对社会的独到见解,真实地反映了一个孩子对社会不良现象的看法与美好心愿。可见,教师一旦挖掘出学生的创新思维,他们就如星星点点的火花,散发出绚烂夺目的光彩。

激活乡村教育一池春水 篇3

随县乡村教育生态环境的发展变化,引起了全国多家教育媒体的深度关注,《中国教师报》《湖北教育》等报刊先后从不同角度对随县教育作了跟踪报道。作为随州市教育局局长,我一直在思考:随县教育的改变非一日之得,也非一年之功,成绩和荣耀背后折射出的是思想的解放、观念的转变和工作的创新。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2011年2月,随县中小学整体加入新教育实验,是湖北省第一个县级新教育实验区。随县连续五年来开展的新教育实验探索和实践,为随县的教育注入了浓浓的书香底色和厚厚的精神底蕴。可以说,随县师生的书香味和精气神,与这些年来随县教育人一系列大胆科学的探索与创新密切相关,这也让我逐渐认识到新教育实验应该是撬动农村教育改革的有效方式之一。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随县于2013年10月和2014年10月,分别以较高分数顺利通过了湖北省和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验收。获得省督导检查组“软件强于硬件,内涵优于办学条件”的评价,被评为湖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单位。这里所指的“软件”与“内涵”,我想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新教育实验带来的改变。

“学最好的别人,做最好的自己”。后来,我了解到新教育实验的发起和发展,最初是在城区学校开展得如火如荼。那么,她能否在随县这片纯乡村学校开花结果?会不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会不会影响教育教学质量?会不会一阵风?随着我对随县新教育实验的近距离观察,我发现富有改革创新精神的随县教育局领导班子能审时度势,因地制宜,通过整合融合和创新探索,找到了一条适合随县乡村教育实际的新教育实践之路。尤其是近三年来,打出了一套漂亮的组合拳。相继出台了多个配套的实施意见和指导方案,从宏观上引导校长解放思想,凝聚共识,增强执行力;从微观上指导学校常规管理,聚焦课堂,上好每节课。一是结合乡村实际选准实验项目,精准推进;从游离到内化,形成随县新教育的“十大行动”。二是多个实验项目围绕一个主题,形成特色;从形似到神似,驱动引领随县教育发展的“三驾马车”。三是紧紧抓住教学质量这一主题,提升形象;从量变到质变,铸就区域“乡村教育”的发展品牌。

回眸随县多年来新教育实验的探索历程,我们欣喜地看到,随县教育的新教育底色愈发鲜明,其内涵愈发充实。感谢新教育实验这个发展变量,她激活了随县区域教育的一池春水,从而使整个随州地区的教育特色更加鲜活而具体。

(作者单位:随州市教育局)

全能激活教育法研究 篇4

我国教育历史悠久,教育方法众多,教育家层出不穷,但历史上任何时代都没有现在的信息时代对人类影响如此深远和迅速。面对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的教育如何进行改革,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和注重的问题。

1.目前教育中的问题

笔者从事教育几十年,从未感觉到学生如此难教,教学进行如此吃力,故此不得不重新审视现在学生的真实情况,不得不研究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问题,经过反复研究后认为存在如下主要问题。

(1)开放性活动室太少。笔者考察了城乡各类学校,供学生自由活动室、科技活动室、实验室、实训室几乎没有,有些建好的实验室也是应付上级检查。利用率很低,实验内容停留在验证性实验,研究性、综合性实验缺失。

(2)教学方式单调。所有学校基本上是单一的课堂灌输式教学,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对文科教学可能适用,对于理科特别是工科这种单一方法效果较差。

(3)显性知识过多,隐性知识不足。[1]我们可将知识笼统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通过言语、文字或者符号的方式表达出来的知识。隐性知识是不能用语言、文字表达或符号化的经验知识。这就是那些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说不清、道不明的知识,所谓的灵感、突发奇想等等。隐性知识本质上是一种悟性,是一种领会、把握、重组经验并高效利用经验的能力。

学校提供的教育仅仅是书本知识的学习或间接经验的学习时,学生因看不到知识最初被生产、被发现的完整过程,看不到知识原创者的直觉想象、观察与实验、反省、推理等全部的思维过程,因而只能学会占有知识、消费知识而不懂得如何生产知识。此外,这种间接形式的知识学习,使学生难以产生足够的学习动力、活跃的想象力,不具备必要的隐性知识。

缺乏隐性知识的人,没有知识的组合能力和再生能力,工作中综合素质差,创新能力差。在成功的过程中,隐性知识的作用远远大于显性知识,因为隐性知识具有对显性知识的潜在制约作用。

(4)能力培养单调,非智力因素教育偏少。现在的学生一天到晚死啃书本,知识的传授较单调。大家知道没有说就没有表达力;没有看就没有观察力;没有做就没有执行力;没有记就没有记忆力;没有听就没有接受力;没有写就没有表现力;没有思就没有创造力。长期单调从事以不必要的重复为特征的学习,人会产生厌倦和逆反心理,特别是儿童时代,失去了儿童的欢乐,造成了儿童性格扭曲和厌学的恶习。

(5)技术创新氛围不浓。一个国家的富强主要看人民的富强,国家要成为创新型国家首先要有创新型人民,国家要成为工业国首先要有工业人。从城市到农村的中小学,没有一点让学生自由设计、自我创新的空间,没有一点工业、科研的影子,学生参观工厂、参观科研单位的活动几乎没有。企业长期与学校脱钩,学生更不懂什么是工业、什么是加工工艺、什么是技术。我们的家庭也存在问题,工业发达国家的专业技术人员家中就有工作间,各种加工工具一应俱全,可以随时实现自己的奇思妙想。而我国现今的学生没有早期的专业熏陶和教育,社会、学校、家庭没有形成教育合力。

2.社会呼唤教育改革

社会进入信息时代,可学校教育还处于扫除文盲阶段。改革只是在教学手段上用点多媒体设备,没有在本质上进行变革。

我国的教育体系也是各自为政,各个阶段知识的连续性、系统性无法统筹。学生性格形成、做人教育无从协调,班主任制度存在很多弊端,对发展学生全面能力、综合素质提高极为不利。社会现实呼唤教育改革,呼唤符合时代的教育思想,呼唤符合时代的教育方法。

二、全能激活教育法的基本理念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与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四者密切相关,哪一个方面出了问题,必然影响人的成长。人生需经历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各个阶段,哪一个阶段出了问题,必然影响整个人生,使人生不圆满。

1.系统教育

用系统论观点统筹人的终生教育过程,研究每一个阶段的全能激活方法和手段,将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看做四个子系统,四个子系统组成一个教育系统。当今是信息时代,广播、电视、手机、网络以及高速的交通工具,将整个地球联系在一起,变成了“地球村”。在这样的大气候下,教育好后代是每一个人肩负的责任。将社会资源对学生开放这是社会的责任,必须想尽办法打通企业与学校的壁垒,打通家庭与学校的壁垒,打通学生与企业和学校的壁垒,营造社会、学校、家庭健康、三位一体的优美成长环境。建设社会、学校、家庭互为补充的自由研究科学知识的空间和设备,扩展动手、动脑自由活动的场地和设备。

2.全能教育

在这个大系统中,我们可以将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看做一个独立的子系统,当个人作为一个子系统时,该子系统又可分为输入部分、主控部分(大脑)、输出部分。输入部分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主控部分(大脑)主管思维、想象、记忆、推理判断、控制、情感(七情六欲)等等;输出部分有说、写、做。三个部分是紧相联系的,输入知识后要经过主控部分的作用将知识内化,将外部知识与技能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与技能。再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践与表达外化出来,这就是知行合一、互相促进。用系统论观点看,人的一切活动都由大脑分析加工、综合管理,经历了看、听、思、记、说、写、做全过程的知识才是真正完整的知识。让知识经历外入—内化—外出的过程才理解透,记忆深刻。而现行学校的教学安排只限于让学生看、听,思与记是学生自己的事,无法监控,而让学生说、写、做(做实物)的太少,甚至没有。教材体系、教学过程将三个部分分离也是严重影响学生素质的原因。现在学校改革只是强调输入部分改革,局限于课堂。一切只在系统中的输入部分做文章,课堂中老师讲得再好,只是系统的三分之一,唯有将三者看成一个整体,综合开发,才能将人的全面能力、潜能完全激活。根据科学研究,人类大脑90%以上都是处于休眠状态[2],因而从0岁开始进行系统教育,全能激活,人本身的能力可充分发展。让多能的人能力更多,对于专才、怪才让他们更专更怪,让每个人的能力发挥到极致。研究发展方法和手段,研究协调和充分发展的规律,培养出世界一流人才。

3.早期教育

现代科技发现人脑智力形成的关键是0~7岁,人到7岁时人脑智力发育已完成80%。[3]人才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哪一个小环节出了问题,就影响人的健康成长,就会制约人的全面发展。根据笔者亲身体验认为培养一流人才的关键期在13岁之前,培养世界一流人才要从娃娃抓起。

4.非智力教育

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功30%靠智力因素,70%靠非智力因素。[3]在非智力因素中,心理因素正在日益凸显出来。非智力因素缺失,正是历史上那么多耀眼明星昙花一现、过早夭折的原因。在儿童心目中没有多少守则和规范,规范是社会性的,是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那么,规范也只能在群体活动中培养,所以,群体的共同活动是培养规范的最佳方式。对儿童而言行为规范是在失败、痛苦、吃亏上当的过程中形成的,只有活动才能促进规范的养成,对于儿童而言没有活动就等于没有教育。这也是笔者提倡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组成一个教育系统的原因。

三、全能激活教育法的实施途径

一种教育方法的提出,要考虑国家的历史、文化、管理体制、经济实力、教学条件、师资力量等等,关键要适合中国国情,不能伤筋动骨,也不能另起炉灶,只能在现有基础上逐步完善或稍加改变。

1.全能激活教育法中学校硬件建设

(1)校舍建设。各类学校校舍建设的主要思想是:大力增加学生活动空间,组成各种类型的活动室、智力开发室和实验室,特别要组建工业博览室。逐步建立主要工业体系及加工工艺展示研究室,对学生从小进行工业知识熏陶;建立职业博览室。逐步建立主要职业展示室及职业发展研究室,对学生从小进行职业知识熏陶;将学校分成各种活动区,组建各种各类完全开放的学生活动室、实验室、实训室、研究室,给学生自主学习、自由研究、自由创造提供场地和设备。

(2)实验室建设。成立教育集团负责开发适合儿童动手、动脑的科普玩具,开发各级各类课程的简单实用的实验设备,为大家建立家庭实验室、寝室实验室提供设备。开发综合性、研究性设备,为学校实验室、实训室不断提供新的装备,为提高国民科研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2.全能激活教育法中教学的实施

教学实施总的原则是逐步摒弃现有灌输式教学模式,变“灌输式”为“自学与讨论式”教学。大家知道,学校里学的知识总是有限的,有些知识在实际工作中还用不上。唯一终生受益的就是快速高效的学习能力和敏捷缜密的思维能力,既然如此,我们就应从小最大限度地培养这两种能力。

(1)任务驱动。按上述方法建好校舍基础上,将教学内容分区,低年级将各种学习资源和工具布置在各课程区中。有了名师光盘,电脑、电视就是老师,老师安排好,让学生照着做、照着练,足不出户就能让小孩接受名师教育。充分利用网上资源,教给学生各种工具及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和利用各种学习资源的方法。主要以自学为主,讨论为主,以教导学生怎样搞懂知识为主,教导如何获得知识的方法和手段。每天给定学生在各区中的学习任务,经过老师检查验收考试(考试多元)合格后就可去自己喜欢的活动室自由活动。

(2)激活全能。在教学和考试过程中,知识点的学习都能做到输入、输出、主控三者联动。即将看到、听到、闻到、触到、尝到的知识用自己理解的语言说出来,将弄懂问题的思路用文字写出来、做出来(做包括模仿、画出,主要的做出实物)、记下来。一天学一点,弄懂,做好,记牢。学完后再讲几个相关的故事或出几个有趣的思考题,长期坚持,就能养成爱学习、爱思考、勤动手的好习惯。

(3)激活兴趣。学习完规定知识后就可在学校组建的各种活动室、实验室、实训室中自由活动,这种活动主要以自己兴趣为主,培养个体特殊能力。活动项目自选,可选单项,也可选多项内容。小学就是在玩中学、学中玩,中学主要是自由活动中学,大学就是在自由研究中学习。整个学校就是一个大课堂,每天在各种活动中度过。每天学一点不感兴趣的知识,再去干感兴趣的事。让学生自觉自发的干各种事情,永远处于学习、思考、活动状态,将学生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

(4)激活潜质。各级各层次定期举行各种群体活动,在各种不同类型的活动中培养发掘自己特长潜质,培养群体协调能力,在综合活动和综合教育中提高各种商数。让学生自由组合、自我设计、自我实现,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发挥最佳潜能。活动可分成若干组,组员之间进行自学、互学、提问交流,组与组之间可进行各种比赛。大家团结一致共同进步,长期坚持形成好的思维模式,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好的命运就有好的人生。

3.全能激活教育法中教师的作用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就是传给人们通往“彼岸”自由世界的真理,这是“大道”。也可以理解为老师传给学生一条道路,一个方向,一种思维方法,一种科学理论体系;“授业”,“业”可以理解为事业,即人们求生存的技术与能力,可以理解为“七十二行”所需要的专业技能知识;“解惑”,“惑”即疑问、疑惑,即人生历程中的困惑。现代教师除了以上这些之外还要做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1)研究激活能力方法。美国育婴常用IS刺激法,现在常用的激活方法有外因激活、内因激活[4]、语言激活、行为激活、情景激活等等方法。在医学上用各种刺激法恢复人的各种能力已经很普遍,关于七情六欲在能力开发的作用少有涉及,我们都有这样的常识:处于快乐状态,思维活跃;处于紧张状态,思绪混乱;处于恐怖状态,情感闭塞;处于悲伤状态,情绪低落;处于高兴状态,情绪激昂;处于愤怒状态,容易冲动。借鉴此情此景,应研究人的情绪输入输出和主控部分之间的关系,以此设置各种场景,利用情景教学全面提升学生各种商数。动用七情六欲,不断设计各种情景,调动学生的激情,让人人热情高涨,让学生对尽可能多的事情感兴趣。感性做出强烈反应时就变成感动,感动得到持续就会产生热情。只有热情,才是激发发明创造的力量源泉。

(2)研究思维训练方法。研究输入、输出和主控部分之间的关系,将看、听、思、记、说、写、做样样都用上,研究各种思维活动规律,开发训练思维的事例和设备。

(3)研究建立概念、攻克难点、掌握关键的方法和步骤。学生在数学、物理的学习中有些概念很难建立,有些重点知识很难掌握,学习中抓不住关键。老师要研究攻克知识重点、难点的方法和步骤,训练快速准确抓住知识关键的方法和手段。

4.全能激活教育法中教材的建设

教材建设是教育的重要环节,各级各门各类教材品种繁多,大多学者在呼吁编写乡土教材作为现行教材的补充。根据编写教材和精品课程建设的经验,学生应有四种教材,一是现行教材,进行系统教育;二是紧密结合身边实际的乡土教材;三是扩充知识性的阅读教材;四是技能型教材,专门传授做事的技术。乡土教材主要结合实际从身边的事情看起、想起、做起,从小养成观察身边一切、解释身边一切、探究身边一切、分析身边一切问题、解决身边一切问题、学着做出身边一切的习惯。着力点在于培养儿童怎么去观察,怎么去思考;扩充知识性的阅读教材,主要是围绕专题,海阔天空,扩大知识面,开阔思路;技能型教材,专门传授各种技能。每种教材采用输入部分、主控部分(大脑)、输出部分三部分协调培训全能激活的方法编写,书本、PPT、视频、动画多样形式,形成立体教材、精品教材体系。

全能激活教育法是适应信息时代而提出的教育法,需要长期实践和完善,必须不断探索,全面试点。逐步走上建校、管校、评校三者分离之路,最终建立建校多元、管校多元、评校多元的现代教育体系。该教育法若能全面实施必将对我国教育事业产生深远影响,一个学习型和创新型社会即可形成,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指日可待。

摘要:全能激活教育法主张用系统论观点统筹教育改革, 提出了将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看做四个子系统, 四个子系统组成一个教育系统, 研究各系统间的联系与协调发展规律, 强调个人子系统的输入、主控、输出三部分联动。用各种方法激活人的全部潜能, 将培养快速高效的学习能力和敏捷缜密的思维能力放在首位, 注重多元智力开发的同时加强非智力能力培养, 激活人的全能。

关键词:全能激活,教育改革,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上官子木.反思:中国人成才障碍[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 2008:28-31, 34-38.

[2]卢勤.发掘孩子的大脑潜能[M].北京:北京地震出版社出版, 2006:20-28.

[3]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43-46.

激活德育教育 篇5

一、单选题

1、被称为科学幻想之父的是(儒勒?凡尔纳)。

2、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现了“大敦穴”,其主要方法是(共变法)。

3、下列属于灵感思维最显著的功能的是(突创功能)。

4、下列不属于逻辑式创新思维方式的是(想象和联想)。

5、下列属于创新思维中最基本、最普遍的方式方法的是(发散思维)

6、下列不属于适度的模仿扩张对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具有的作用的是(马桶效应)。

7、下列属于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最核心环节的是(模仿创新)。

8、下列属于大型综合创新性活动中最常见的思维方法的是(多向发散思维)。

9、下列属于发散思维的第一层次的是(流畅性)。

10、下列属于情商中最基本、也是最先发展的能力的是(正确地识别、评价和表达自己的情绪能力)。

11、下列属于坚持创造出成果的根本保障的是(创造人格)。

12、提出了新的智力结构学说的是(施莱辛格和格特曼)。

13、在创造过程中,下列属于创造的核心的是(产生新想法或新方案)

14、下列不属于发散思维的特点的是(单维性)。

15、下列基本要素或能力是智力的核心的是(思维力)。

16、首次提出创新的概念的学者是(熊彼特)。

17、提出了新的智力结构学说的是(斯腾伯格和波维尔)。

18、创新性思维的根本品性是指(超越性)。

19、所提出的思维创新过程最具有代表性的学者是指(沃拉斯)。

20、最具有代表性的,也是最重要的创新应是(知识创新)。

21、“未来的帝国是头脑的帝国。”这句话的提出者是(丘吉尔)。

22、在西方,最早提出学会学习或学习策略这个问题的学者是(卢梭)

23、下列属于创新者运用系统思维方式的核心步骤的是(创新系统思维评估)。

24、把系统划分为无机系统、有机系统和社会系统,这种划分的依据标准是(按照系统的自然发展层次)。

25、提出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著名论点的学者是(亚里士多德)。

26、系统科学产生的时间是(20世纪)。

27、下列属于体力机能构成的最基本的结构形式的是(体能强度)。

28、下列不属于管理学中的潜能开发法则的是(三T原则)。

29、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将我国职业大类分成(8个)。

30、知识经济的主要生产要素是指(知识)

二、多选题

1、根据技术创新过程中技术变化强度的不同,技术创新可以划分为(根本性创新;渐进性创新)

2、科学归纳推理的方法主要包括(求同法;共变法;求异法;剩余法)。

3、政府在创新体系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国家对技术创新活动进行直接投资;通过制定国家技术创新法,保障技术创新的实施;制定一系列鼓励创新的具体政策;协调各创新主体之间的关系,促进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培育有益于创新的环境)。

4、人类思维的工具在逻辑思维中主要表现为(抽象;比较;综合;分析;概括)。

5、科技创新推动了世界科技革命的进程,其具体表现为(国际科技合作正蔚然成风;科技发

展的动力机制更趋于市场化、国际化;世界范围内的人才短缺加剧,人才争夺战更加激烈;科技发展开始对社会形态、价值观念造成实质性冲击)

6、想象的方式主要包括(填充式想象;纯化式想象;组合式想象;取代式想象;科学幻想)。

7、从个人本身的因素来看,培养创造力应注意的问题主要包括(个性的独立性;不怕犯错误;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知识的有效性;树立科学的价值观)

8、想象在创新思维中起着的作用主要包括(填充作用;超越作用;黏合作用)。

9、下列属于影响创造或创造力增长的障碍表现的是(智力方面;知觉方面;文化方面;情感方面)。

10、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休,其做法主要包括(完善技术转移机制,促进企业的技术集成与应用;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改革科技计划支持方式,支持企业承担国家研究开发任务;发挥经济科技政策的导向作用,使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扶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11、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开发与创造者本人的心理素质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主要包括(意志;开拓;自信;激情;不迷信权威)。

12、一般思维创新过程主要包括(比较与分类;系统化与具体化;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

13、下列属于开发专业技术人员信念潜能的方法的是(要改变旧有信念;敢于质疑不盲从;善于学习多思考;要坚持不断改善;要立即行动)。

14、下列属于提高专业技术人员情商的方法的是(学会划定怡当的心理界限;扫除一切浪费精力的事物;找一个生活中鲜活的榜样;为人父母;从难以相处的人身上学到东西)。

15、在创造性教育中,首先要提倡学校环境的创造性,其主要包括(教师评估体系;环境布置;学校管理;校长的指导思想;班级气氛)。

16、预期性是自主创新性学习的基本特征之一,在学习上具体表现为(能在学习上进行自我调控;能独创性地学习;能有选择地学习;能有目的地学习;对自己今后的学习前途和人生道路有美好的憧憬和丰富的想象力,并有实现理想的愿望和责任感)。

17、作为一切学习的媒介,学习中介要素主要包括(语言;工具;价值;人际关系;形象)。

18、运用系统思维方式要遵循的原则主要包括(结构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层次性原则;整体性原则;目的性原则)。

19、下列属于自然形成的系统的是(宇宙天体系统;自然气候系统;元素周期系统;人体系统)。

20、横向思维的特点主要包括(动态性;多维性;同时性;立体性)。

21、下列学科的产生是运用了横向思维的是(工程美学;数理逻辑;生物化学)。

22、聚合思维的特点主要包括(单维性;逻辑性;唯一性;比较性)。

23、体力潜能的构成主要包括(体能强度;精力状况;心理健康水平;年龄因素)

24、开发体力潜能的训练方法主要包括(跑步锻炼;笑口常开;敲腹背健身法;坚持散步;冷水浴健身法)

25、下列关于“信念”理解正确的是(信念是一种动力,并且有强弱之分;信念需要韧性作纽带;信念需要支撑;信念需要勇气作动力)。

26、思维的显著特征主要包括(概括性;逻辑性;目标性;间接性;精确性和模糊性)。

27、思维的超越性主要表现在(在对“具体”一一具体事物、具体现象、具体物品等等超越上;在对空间的超越上;在对“有”与“无”的超越上;在认识和把握对策时、在展开思维的过程中对时间的超越和突破;在对“传统”的超越上)。

28、下列关于“智商”理解正确的是(智商主要表现人的理性的能力;智商与遗传因素的关系远大于社会环境因素;智商的作用主要在于更好地认识事物;智商是用以表示智力水平的工具)

三、判断题

1、创造性思维本质上就是各种不同的思维方式的对立统一。(对)

2、专业技术人才将能否从事“创造性劳动”作为区别人才与普通劳动者的重要标志。(对)

3、创造力必须以一定数量的智商(智力)为阈限点,超过了这个阈限的临界点,创造力与智力的相关是微弱的。(对)

4、变通性是发散思维的最高层次。(错)

5、国际经验表明,当人均GDP在3000美元至5000美元的时候,主要以原始创新为主,辅之以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错)

6、只有技术上的突破,没有进行商业运用,或进行了商业运用,但没有获得商业价值的创新,不是严格意义的技术创新。(对)

7、政府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也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错)

8、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和高质量经济增长的决定作用,是通过孤立的创新个案实现的。(错)

9、有了创新意识,就一定能够创新。(错)

10、科学归纳推理是从一般原理出发推导出特殊事例的思维形式。(错)

11、创造性思维方式是培养创新能力,进行开创性工作的起点。(对)

12、创新素质就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统一。(对)

13、灵感也被称为“顿悟”。(对)

14、行为主体智力技能与创新能力是源与流的关系。(对)

15、侧向发散思维常与联想、类比等思维联系在一起。(对)

16、脱离任何已有成果的完全创新是可能的。(错)

17、创新性是一种以收敛性思维为核心,以发散性思维为支持因素,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有机结合的思维方式。(错)

18、新颖性是创新性思维的根本属性。(错)

19、信念侧重强调人们对某种理论、学说的认识和态度。(错)

20、科学研究中的跟踪调查、个案研究以及不同阶段的对比实验就是纵向思维。(对)

21、科学实验证明,当我们在压力之下变得过度紧张时,血液会离开大脑皮层,于是我们就会举止失常。(对)

22、出现“专业技术人员”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是人类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和社会生产高度专业化的产物。(对)

23、创造性学习是创造性教育的一种形式。(对)

24、维持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这两种类型学习的提法源于国际著名学术团体罗马俱乐部于1979年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学无止境》。(错)

25、创造性学习是在发现学习和创造性思维等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

26、一个系统的属性由要素属性之和决定。(错)

27、系统思想的核心,是在认识要素的基础上,注重对要素之间联系的研究。(对)

28、实践出真知,这是智力开发与教育的基本信条。(对)

29、最早给智力下定义的是德国心理学家斯腾。(对)

30、缺陷一般是指一个人在行为上、嗜好上、习惯上表现出来的不良现象。(错)

31、潜能得不到深度开发的第一道鸿沟就是自卑感。(对)

32、人力激励有一个时效问题,激励出现在员工最佳年龄区域,其成果几率增长最快,一般科技人员的峰值年龄为45岁。(对)

33、信念在程度上没有强弱之分。(对)

激活教师团队 打造幸福教育 篇6

一、规范管理练基本功

注重落实常规教学检查。在常规教学检查中,学校对教案、参加教研活动情况、听课、评课、教学反思实行月月查。每月末,各教研组长把教研组内人员的教案、参加教研活动情况、听课、评课、教学反思等记录交到教导处,由教导处进行检查,根据常规检查细则进行量化评分后计入期末考核。如果发现有应付检查的记录,学校将其用相机拍下来制成幻灯片,在周一的教师例会上公布;对老师教案中批注详细,听课、评课记录认真仔细的,学校也拍下来制成幻灯片,专门在教师例会上播放,供大家学习。

每年寒暑假,教务处组织教学骨干,依据老师们平常写的教案批注对下学期的教案进行修改,并在开学初发放到老师们手中,人手一本。

学校以教学比武为载体,常年赛课,让教师灵活运用“先学后教,练习反馈”的教学模式。教学基本功比武活动主要包括集体备课、讲课、评课、教学沙龙、教育叙事五个环节。校教学大比武活动每个学期开展一次,以学科小组为单位,人人说课,个个讲课,同课异构,各学科小组集中评课。讲课重点展示教师的基本教学素养,包括教学观念与知识功底,教学设计与教学组织实施能力,特别是教学语言、教学板书、教学仪态、教学示范和实验操作等方面。评课方面,在每位授课教师讲完课后,由年级组长组织教师采用“1+1”模式(即有针对性地提出至少1条优点,1条缺点)进行评课。小组活动结束后,各小组选派一位教师参加全校的课堂教学竞赛活动。教学沙龙活动,主要以抽签的形式确定,活动方式是年级组开展学科讨论。教育叙事是每位教师以本学期课内比教学活动为素材写听后感。

在“先学后教,练习反馈”课堂教学模式的锻造下,大批骨干教师从学校的小舞台走向县、市、省的大舞台。

二、营造氛围促专业发展

学校先后承担《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评价实验与研究》《养成教育实验与研究》《特色学校创建与发展战略研究》等10多个省级以上课题的实验与研究,以课题研究和课题展示课为契机,推动教师教研活动的开展,在活动中培养和锻炼教学骨干。

学校不断丰富“教学比武”的内容和形式,激发教师锻造自我的信心。在每周一的教师例会上,学校推出“精彩5分钟”栏目,让老师们在例会上分享自己的育人小故事、教学体会和读书感悟;学校还组织键盘操作比赛、课件制作比赛、三笔字比赛、35岁以下的教师演讲比赛等活动,全面展示教师风采,激发教师们的亮剑精神。

学校请专职教师对综合学科的老师进行培训。如,请专职体育老师制订详细的体育活动方案,分年级按大纲要求列出各年级的教学内容,将体育课程计划落实到每一周,落实到每一节课,甚至细化到每一节课的某一个时间段。学校还将各年级的体育老师集中起来进行培训,弄清楚每节课的预备过程中老师该干什么,什么时候做什么热身运动,什么时候做什么游戏,什么时候休息。为了督促老师上好每一节综合课,学校还建立了综合课程评价机制,每年期末,通过学生问卷和测试来评定综合科老师的教学效果,并将结果纳入教师评估。

三、多样课程促习惯养成

每天上午第一节课设置成晨读课,教师利用自编教材,指导学生诵读国学经典。学校建有300个座位的阅览室,每个班级创办图书角和走廊书吧。整个学校变成了一个“图书馆”,孩子们阅读非常方便。以班为单位,每周召开一次读书交流会,会上让大家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分享读书的快乐。每月开展一次赛诗会,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每学年举办一次经典吟诵会,展示学生读国学经典的成果。学校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读书成为习惯。

每天下午第一节课是20分钟的书法课,通过激发、赏识、协助、强化四步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认真写字的习惯。孩子们写字的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近几年,全校共有280名学生在国家、省、市级书画竞赛中获奖。

每天晚上要求学生反思當天的行为习惯和抒发读书感悟,写成暮省。通过暮省的方式让学生在反思中自主发展。

学校改变传统的作业模式,统一布置“养成性作业”。 每天下午放学后,要求学生半小时写家庭作业、半小时写暮省反思、半小时做家务劳动、半小时体育锻炼、半小时看电视、半小时上网。通过这项作业,帮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通过几年来的实践与探索,学校构建起了文明礼仪教育、感恩教育和晨读午书暮省校本课程体系,确定了六大核心好习惯:文明习惯、感恩习惯、读书习惯、书写习惯、反思习惯、锻炼习惯。学校的办学特色也越来越鲜明。

责任编辑 严 芳

激活德育教育 篇7

我们马集中学为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 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 以教学方式的变革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实施“以小组合作作为主的五步三查”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便是一例。这种课堂教学模式首先改变了以往的课桌椅排放方式, 把全班学生按优生、中等生、学困生组合, 每小组6人, 力求是每个小组的水平保持相对均衡, 男女生数量相对平衡。由优生当小组长, 发挥优生的传、帮、带作用, 在课堂上组织组员讨论、回答问题, 进行对话表演, 在课后督促组员背诵课文、听写单词, 并帮助解决组员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共同进步。结果显示, 所有的学生都能通过组内合作学习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学困生也因为掌握了知识而获得了成就感。那么激活英语课堂教学出了要践行“生活教育”理论还有哪些途径呢?

一、巧“活动”

英语教学活动多, 一节课, 教师不妨将对子活动、小组活动与全班活动科学安排巧搭配, 让学生在“活动”中真正实现自主、合作式学习、轻松愉快的完成各自的学习任务。例如:在教授人民版【英语新目标】学生用书八年级下册Unit5的内容时, 我再教授这一课时就设计做What`s she/he doing?的游戏, 请一组学生根据其他的组同学的提问, 猜测教师所出示的图片中人物的动作。这样既提高了学习的趣味性又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巧“幽默性语言”

在课堂上学生不免出现错误, 这时候以幽默的方式去纠正学生的错误, 效果反而奇佳。当学生勿将soup念成soap时, 我说:“Do you want having soap if I treat?”学生们异口同声的回答“yes”。当我揭示soap的意思时, 全班哄堂大笑。幽默是可以有的, 但是要适度, 注意把握分寸。例如当一个学生说“I am full”时候, 不要会所”You are really a fool.”但不妨可以这样说:”You are no fool.You mean, you`re fool.”

三、巧“评论”

首先, 在评价内容上, 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的情感、能力发展潜能等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 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鼓励, 给他们学的勇气和信心, 使他们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从而提高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另外, 老师还对学生所犯的错误宽容对待, 再让他们知道自己错的同时还要让他们保留自己的尊严, 让他们从心里决定以后要避免这样的错误。

此外, 教师要对每个小组的合作成绩进行量化。量化内容包括小组合作的组织情况、每个成员参与的积极性、合作的成效。如果是课堂上的小组合作, 教师可在黑板右下角制定一张小组评价表格, 每次课堂小组合作的成果都以分值的形式当堂展示, 这样能使小组合作热情高涨。课后, 再由科代表下课后把结果记录在专门的记事本上。如果是课后的小组合作, 比如听写、默写、背课文、考试等等, 则由老师记录在每个组员的成长记录袋里, 同时纳入小组评价体系。每个月老师和科代表一起对每个小组进行总结评估, 对优秀的合作小组和进步最大的小组进行表扬, 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这一点非常重要, 有利于提高组内合作积极性和小组长工作的开展。

当然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英语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紧密。社会是学习英语的大课堂。正所谓“学校小社会, 社会大学校”。社会是一个丰富的资源库。教师应有意识的开发一切可利用的社会资源。如果条件允许,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应想方设法把学生带出校园, 面向社会学习英语。美术教师可以带着学生外出写生, 音乐教师可以带着学生到社区表演, 我们英语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到社会上接触英语, 让他们学会观察, 以便丰富感性知识经验和技能。

英语不能脱离生活。如今大街小巷上到处可见英语标识, 如英语标语、广告牌等, 仿佛就是一个大课堂。英语电视节目也日渐丰富, 它包括许多易于理解的英语动画片。我们应该结合这些因素进行英语教学。

如今在初中阶段学生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 让他们能够最大限度的将英语运用到生活中, 而不是单纯的应付考试, 是中学英语教师需要深思的课题。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虽然不是针对英语教学提出的, 但通过实际教学过程的运用, 这是英语教学的真谛。

参考文献

[1].陈莹[学习陶行知教育理念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学习周刊;2011年15期

激活德育教育 篇8

一、职校生创新能力欠缺的表现

国务院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建设为宗旨, 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因此, 职校生的素质及创新能力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到他们能否在激烈的社会生存发展竞争中取胜, 还直接关系到我国能否实现全面提高国民素质, 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使命。而与当前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对职校生创新能力的要求形成反差的是, 职校生创新能力令人堪忧。其中主要包含以下几种症状:

第一, 缺乏创新的人格特征。表现为自卑感强、不敢承担责任、害怕挫折等。具有这种人格特征的学生容易产生自卑感, 甘居人下。在社会交往中习惯人云亦云, 缺乏胆识和魄力, 丧失独立思考能力, 创造性思维的通道被堵塞。

第二, 缺乏创新的心理意向。表现为没有远大的理想及浓厚的创造兴趣等。职校生正值人生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身心转折期, 他们中的大多数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 纪律松散, 得过且过, 更有甚者抱着混过三年的思想, 只想拿张文凭, 这样无形中就缺少了动力的源泉。

第三, 缺乏创新的思维能力。表现为观察力、分析选择力差, 缺乏批判性。长期以来,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许多学生思维僵化, 只会死读书, 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不善于解决灵活多变的实际问题, 更谈不上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二、影响职校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障碍

第一, 传统价值观的束缚。在中国传统价值体系中, 我们的孩子从初谙世事开始, 便被告之在家要听父母的话, 在校要听老师的话, 在单位要听领导的话。在这种传统价值观的暗示下会让人感到一切变动都是不必要的, 只需唯书、唯上、迷信权威, 不敢提出挑战。在职校生身上就表现为缺乏独立思考精神、盲从、自信心不足。

第二, 社会评价的贬抑。职校的学生年龄多在15-18岁之间, 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然而, 当学习成绩欠佳, 中考失意时, 他们成了世人眼中的失败者, 饱受家人的责怪、亲朋的惋惜和社会的白眼。评价的贬抑使不少学生进入职校后, 以自暴自弃、回避、伪装等的心理防卫方式去面对现实, 丧失了独立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

第三, 成长环境的制约。现在90后、00后的职校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是家庭的中心, 他们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 是在蜜罐里泡大的一代。成长环境的制约, 使学生产生了依赖心理, 缺乏自立能力。甚至为了安全起见, 大多数学校都取消了学生的校外活动及社会活动, 整日家校一线, 这就使得学生们失去了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的空间。进入职校后对专业学习不适应, 对职业、社会缺乏认识, 存在恐惧心理, 抗挫力差。

三、通过德育课堂探索培养职校生的创新能力

第一, 以树立自信心为出发点,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中职德育课使学生受益的不在于背会多少习题, 而在于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德育方向、培养良好的公民素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首先, 我们在对职校生的教育过程中应确定以人为本, 以肯定和赞扬为主的教育观念, 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 接纳自我, 做最好的自己。其次, 利用德育课堂上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课, 发展学生的个性。如“学会发现”、“学会点赞”、“学会欣赏”、“找出自身的百宝箱”等活动, 使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和优良个性得到发掘与肯定, 从而激发自信心, 树立坚强的信念, 培养健全的人格。

第二, 在课堂上, 以自主性为立足点, 激发职校生的发散性能力。如果说树立职校生的自信心是迈出培养学生创新人格的第一步, 那么, 培养职校生的自主能力, 增强自主性就是发掘职校生创新的内驱动力。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和动力, 教师的作用仅仅限于指导和诱导, 而不能越俎代疱取代学生去实现目标。因此, 德育课教学要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 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努力做到课本让学生先读, 问题让学生先议, 规律让学生先找, 习题让学生先做, 小结让学生先说……。鼓励学生敢想, 推动他们敢干, 把创意和构思付诸行动。这样, 学生才可能更多地体验到独创的乐趣, 学生的创造思维才具有价值。

第三, 以好奇心作为切入点, 增强学生求知欲。好奇心是开启创新的钥匙。爱迪生一生有千余项发明, 其创造的胚芽似乎是从幼年坐在鸡蛋上模仿母鸡孵小鸡开始, 兼作他的母亲对儿子这种执着的好奇心精心呵护, 终于使这位发明天才成长起来, 这说明好奇心是创新的催化剂。因而在德育课教学过程中, 首先要求教师根据课程的内容, 科学设计, 合理安排一些课堂活动, 为学生提供全新的教学信息材料, 引趣、激情、启思, 使学生感到新颖。如:在讲到“正确认识就业”一课时, 课前让学生对将来可能从事的就业群探究, 引发他们的好奇心, 并填写“首次就业意向表”;再通过活动———采访优秀毕业生, 让学生感受“就业难”的严峻形势及首次就业的紧迫感。这种情境活动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和求知欲望, 使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的实践活动中充分展现自己的能力。其次, 科学地设计问题, 使学生始终处于这样一种心理状态:即有一部分答案, 但不完整;有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但没有答案;虽一时不能解答, 但有解答的自信心……, 一步步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第四, 以发挥想象力作为拓展点, 树立职校生的探索精神。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讲, 想象力是科学研究的实在因素”。因而在德育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联想和想象, 避免思维单一、视觉狭窄。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经验, 通过观察和分析, 从更高、更新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从而产生新的看法和思维, 获得新的收获和成功。

第五, 以大胆质疑作为着力点, 激发职校生的批判意识。要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只有好奇心是不够的, 关键是必须力破陈规、敢于怀疑、敢于向旧的传统和习惯挑战, 并勇于主动否定自己, 打破“自我”框框的批判因子。因此,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仅满足用教师“桶内水”装满学生一杯水, 更重要的是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桶外水”———课本外的知识, 培养学生学会思考, 善于提问, 发表有新意的见解。

第六, 以增强“抗挫力”为契合点, 锻炼职校生自我调节的意志力。创新能力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一帆风顺。因此, 要让学生在挫折中学会战胜困难。在德育教学过程中, 首先要教育学生有受挫折的心理准备, 明白苦其心智, 劳其筋骨, 才能担当大任。其次, 可以利用学生在校期间情感、学习、生活中的各种挫折来锻炼、提高他们的抗挫能力。再次, 可以定期邀请优秀毕业生进入课堂, 讲述他们奋斗成材的艰辛历程, 让学生感悟到“人生的乐趣与辉煌正是从战胜自我到超越自我的这一过程。”

总之, 只要我们能坚持做到与时俱进, 更新教育观念, 学习创新教育的理论, 紧密联系职校德育教学的特点和职校生的实际情况, 挖掘教材中可能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因素, 激发学生潜能, 不断寻求职业学校培养学生各项能力的新途径, 就一定能培养职校生的健全人格, 完善各方面的素质, 使他们能在社会经济发展大潮中和未来从业岗位的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 成为高素质的一线应用型人才。

摘要:培养创新能力是当前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传统价值观的束缚、自卑心理的限制及成长环境的制约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创新。本文旨在探讨教师应如何通过德育课堂来培养职校生的健康人格、批判意识、发散性思维及抗挫能力。

关键词:职校生,创新能力,障碍,对策

参考文献

[1]邱永渠著.教育基本理论.福建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2]叶菲著.传统负累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障碍.江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3]陈华著.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桶外水”.江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激活德育教育 篇9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外活动的意义

(一)有利于巩固和深化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实践能力

课堂教学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主阵地。对于初中生来说课堂教学可以让学生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但是无论教学方法如何创新,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课堂教学总是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学生没有机会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使得思想品德课成了一门“形式课程”,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著名教育家李贽曾经说过:“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事实上,课外活动恰恰能够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通过课外活动,为学生搭建一个直接动手的平台,让其在亲自参与、组织、设计的过程中,把课本上所学到的各种道德规范、法律规范、行为规范等知识在实践中得到运用,使学生有一个更加形象和生动的直观体验,同时也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了课堂知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在各项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升。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心理学家认为:“所有学习都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往往给人以枯燥乏味的印象。即使在教材中有一些涉及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内容,但是由于教学模式单一,即使有一些课堂活动,也只能浅尝辄止,根本无法激发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学生的这种被动学习状态,极大地遏制了思维的发展,导致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缺失。假如教师能够围绕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以外开展一些丰富多彩、形式活泼的课外活动,使学生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融入社会,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无疑更具有吸引力。在课外活动中,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实践课本知识,这样不但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而且使学生深深体会到思想品德课有用、有价值的一面,从而激发了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热情。同时在课外活动中,学生既要动脑又要动手,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必将诱发学生的学习灵感,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然而,传统的课堂教学由于庞大的知识体系、深奥的理论知识,使得教师往往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力求把知识点全部讲清讲透,于是课堂变成了“满堂灌”。师生之间、 学生之间缺乏真正的互动与对话,弱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功能。 而思想品德课外活动,恰恰能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事事亲力亲为,让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角。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操作实践,使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都能得到充分发挥,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开展初中思想品德课外活动的策略分析

与目前思想品德课堂理论教学相比,课外活动课具有灵活性、 开放性的特点,但开放并不意味着放任不管,教师在活动中从形式、主题等方面,都要事先做好周密安排,不能听之任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课外活动有效开展,提高思想品德教育效果。

(一)选择适合的活动主题,明确教育目标

活动主题是课外活动的前提条件,它关系着整个活动的全局, 因此需要教师在选择活动主题时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1.主题应紧扣教材内容。课外活动是对于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进一步补充和完善,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构建知识,更好地将课本的理论知识进行吸收和深化,从而实现思想品德课的教育目标。例如,在学习《感悟历史巨变》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一些因为改革开放而发展起来的企业进行参观,让这些学生亲身体验改革开放给老百姓以及国家带来的实惠,更好地理解什么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取得哪些成就。

2.主题应紧密联系学生实际生活。生活是思想品德教育的起点,也是品德教育的归宿,假如课外活动忽视学生生活经验,远离学生的生活实践,这样的课外活动只能局限于形式上,学生也难以真正有所感悟。因此,作为思想品德课的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生活中捕捉学生感兴趣的题材。例如,“网络利弊谈”“我的青春我做主”等内容,都是从学生实际出发,想学生所想,思学生所思。这样的活动课,必然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实效。

3.主题应与时事教育相结合。时事教育是思想品德课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由于初中生与社会的接触面较小,对时事政治既有距离感又渴望去了解。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在课外活动中可以选取一些当前社会热点,国内国际形势等方面的主题,比如,“老人摔倒扶不扶”“钓鱼岛———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等内容,对学生适当地进行国情时事教育,引导学生主动关心时事,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长知识面、扩大视野。在活动中鼓励学生搜集素材,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采取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现在的中学生不仅兴趣爱好各异,个性特征也不尽相同。课外活动的设计如果过于简单化、成人化、格式化,就会显得单调乏味, 根本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这就需要思想品德课外活动的形式做到丰富多样,灵活多变。

1.组织开展各种兴趣小组活动。兴趣小组是思想品德课外活动常用的形式,它是以学生的兴趣为纽带、自愿为原则组织起来的学习小组。由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不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点开设多方面的兴趣小组,如,法律知识方面、心理学方面、时事热点方面等,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这种活动形式有较强的灵活性、主动性、趣味性。既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也让学生的能力在活动中得到更多锻炼。

2.组织开展各类专题讲座。为了配合课堂教学教师可以聘请法律工作者、心理学专家等各行各业工作人员为学生开设讲座。通过专题讲座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深化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比如,在学习《与法同行》时,可以邀请当地的警官进行法制教育专题讲座,学生可以通过真实鲜活的案例,更为直观地了解违法犯罪的性质、类型、处罚,以及诱发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等。 不仅深化了课堂的教学内容,而且学生也能从中得到警示,规范自身行为,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教育效果。

3.组织开展各种竞赛类活动。中学生都喜欢一些具有竞争性的活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个特点,组织内容丰富的竞赛活动,例如, 演讲比赛、辩论赛、学科知识竞赛等,设立一定的奖项或奖励,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如,在学习《孝敬父母长辈》这一课时,可以围绕 “常回家看看该不该写入法律”这个主题开展一场辩论赛。教师可以要求正反双方学生事先查阅资料,收集案例,做好充分准备。活动中学生各抒己见,辩论激烈,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最后教师适当引导学生认识到“常回家看看入法更应该入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是非观。

4.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思想品德课要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切身体验增强感性认识,使学生的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达到思想教育的效果。比如,在《不以规矩, 难成方圆》的学习中,可以组织学生到十字路口进行社会宣传活动。对乱穿马路、闯红灯等违反交通规则的人,学生可以运用学到的法律知识去影响他们,使其认识到遵守交通法规的重要性。在活动中学生的认识得到深化,大大增强了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实现了此次课外活动的目的。

综上所述,思想品德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是符合新课程改革精神的,是提高教育效果、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教师,应积极探索,努力提高组织思想品德课外活动的教学智慧,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改进,让思想品德课外活动洋溢着无穷的生命力,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思想品德课需要不断地完善教育教学手段,在传统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激活课外活动,建立与课堂教学相一致的思想品德教育路径。简要阐述了开展思想品德课外活动的意义,提出了激活课外活动的策略,以期待能够为思想品德教育效率的提升奠定基础。

激活德育教育 篇10

一、灯谜是培养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能力的催化剂

“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 发展思维能力, 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是《语文课程标准》和大语文教育的基本要求。而灯谜的本质特征是“谜”, “谜也者, 回互其辞, 使昏迷也。或体目文字, 或图象物品, 纤巧以弄思, 浅察以炫辞。义欲婉而正, 辞欲隐而显。”它“寓教于谜, 寓智于谜, 寓趣于谜, 它形式活泼, 短小精悍;它谜体多变, 会意、离合、象形、分扣各得其宜;它猜射灵活, 别解、假借、运典、增损、离合, 法门不拘一格。思维不活跃, 它让你如坠五里云雾中;触类能旁通, 它让你收获一份喜悦。

灯谜具有很强的文学性, 被人称为“微型文学作品”。灯谜是委婉曲折、曲径通径的隽语, 是无限智慧精炼出的‘比’与‘兴’。”因此, 一则谜面成文的灯谜, 往往很讲究谜面的文采, 用形象的文字精心营造意境, 追求审美效果。

如: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深闺梦里人 (《苏武传》句) 终不得归汉

谜面出自晚唐著名诗人陈陶《陇西行》一诗, 全诗为:“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深闺梦里人。”《陇西行》共四首, 这是第二首。前两句写将士忠勇, 丧亡者众;后两句写牺牲者是春闺少妇日夜盼望归来团聚的恋人。全诗反映了唐代长期征战带给人民的痛苦和灾难, 表达了非战情绪。在谜面中, 以“无定河边骨”与“春闺梦里人”比照, 虚实相对, 宛若电影中的蒙太奇, 用意工妙。诗情凄楚, 吟来令人潸然泪下。谜目为《苏武传》一句, 《苏武传》写的是汉代苏武出使匈奴的故事。公元前100年, 汉武帝正想出兵打匈奴, 匈奴派使者来求和了, 还把汉朝的使者都放回来。汉武帝为了答复匈奴的善意表示, 派中郎将苏武拿着旌节, 带着副手张胜和随员常惠, 出使匈奴。没想到竟然被扣留了19年之久, 以为“终不得归汉”。谜面两句解释为:“真可怜那无定河边成堆的白骨, 还是少妇们梦中相依相伴的恋人!”谜底“终不得归汉”中“汉”原意是“汉朝”, 意即 (苏武以为) 死了也回不了汉朝。而灯谜贵在别解, 把“汉”别解为“汉子”, 并将底顿读为“终/不得归汉”从而将谜底释为“征战的恋人战死了, 春闺少妇再也回不到恋人的怀抱。”面底通达、浑然一体。

再如“‘梅香, 泡茶’!‘晓得, 去泡哉!’”猜《千家诗》句:“春到人间草木知”。首先, 这把“梅香”这个词别解为“春到”, 取“寒梅吐香报春来”之意。将“茶”字解开, 恰成“人间草木”四字;再有“晓得”直接会意“知”, 中间一个“泡”字连文贯义, “泡”虽衍文, 然借梅香之口“去泡哉”脱口而出, 在不经意中衍文, 极其自然妥帖。由于形象思维的启动, 学生们就会产生各各不同的审美想象。这也印证了李泽厚先生论及的一条美学原理:“形象的直接性可以少而精, 形象的间接性要求深而广”。

又如:远树两行山倒影, 孤舟一叶水横流 (字一) 慧[对仗工整, 诗中有画]

以铜为鉴, 以古为鉴, 以人为鉴 (宋词人—) 李清照[用典贴切]

野渡无人舟自横, 浪花飞溅船舱中 (字一) 心[形象生动]

灯谜的另一个重要思维特性, 就是在从谜面到谜底拉勾连搭的演绎转化过程中具有逻辑性。相应地, 在猜制灯谜时用逻辑的方法进行演绎转化的思维形态就是抽象思维。

与形象思维不同, 抽象思维是用科学的抽象概念来揭示具体事物的特有属性。灯谜就是依据这一特点, 在概念所反映的客观属性中, 选取一项或几项作为抽象思维的标准进行推理和判断。无论哪一种谜体, 一旦形成底与面的关系, 构成一则完整的灯谜, 它们之间就产生一种逻辑关系。它充分利用了汉字形、音、义三变的原理, 用形式逻辑的同一律演绎转化概念的既定内涵, 取其歧义“纤巧以弄思, 浅察以炫辞” (刘勰《文心雕龙·谐隐》) 而完成其从创作到猜射思维的全过程。通过思维过程, 概念演绎的结果往往与谜面既定的形象意境风马牛不相及, 因此能产生逗人的谐趣。请看:

谜, 隐语也, 盖起于宋, 经演变成型。会意别解, 得之道;增损离合, 显之术 (字一) 述。

读谜面, 俨然是一段灯谜艺术的发展简史, 而谜底却是一“述”字, 两者大相径庭。不妨看一下灯谜行家是怎样解析的:

题面从底字的形义两个方面, 分三段阐释之。“谜, 隐语也”, 将“谜”字作母字, 隐去“言 (讠) ”语, 当为“迷”。“盖起于宋”, 遮盖住“宋”的起笔“、”, 又“经演变成型”, “迷”始变成“述”字。此系以形体说底。“会意别解, 得之道”, 则言会“述”字意, 但别用肢解字形的方法, 其义与“说道”之“道”字同也。此系以字义说底。“增损离合, 显之术”, 直斥诸增损离合手法, 显出“述”由“之 (辶, 俗称‘走之’) ”与“术”二部所合成, “述”析之即为“之术”也。此又系以字形说底。

如此解析, 正所谓“入乎情理之中, 出乎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说明步步为营、一丝不苟的逻辑演绎;意料之外则是由概念通过意义转换、变异而造成的, 这就是别解。别解是一种求异思维。在语文教学中, 有意识地利用灯谜让学生猜射, 这对于抽象思维的养成不无裨益。

不难看出, 灯谜在思维程序上又具有双向性。就灯谜创作来说, 是从抽象思维到形象思维的过程;就灯谜猜射来说, 则是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程。

二、灯谜是训练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的有效方法

“猜谜是训练发散思维的一种有效方法……谜底的范围很大, 需要广为思考。寻根究底, 向各处角度、各种可能进行发散思维, 才有可能逼近谜底。”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 即根据已有信息, 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进行思考, 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展开性思维方式, 大脑在思维时呈现为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 它表现为视野广、多角度、辐射状、不定向、立体式和开放型。灯谜创作的实践证明, 创作灯谜的思维模式是典型的发散思维或者说离不开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特征:一是流畅性, 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内产生尽可能多的思维成果, 流畅性反映的是发散思维的速度和数量特征。二是变通性, 就是克服头脑中某种已经有的僵化的思维框架, 按照新的方向来思索问题的过程, 使发散思维沿着不同的领域和方向扩散, 表现出极其丰富的多样性和多面性。三是独特性, 就是指在思考中表现出不同寻常的异于他人的新奇的思维特征, 独特性是发散思维的高级目标。”一词多义, 一面多底在灯谜中是很常见的。一则“多少心血成一言” (猜成语一) , 一个“言”字可扣“白、说、道、陈、表、论、曰、讲、语、话……”等同、近义词, 若非熟习同义词, “不易之论”焉能顺利猜出。一则“安得广厦子万间”, 不同谜目要求, 能幻化出“有所希冀、建筑群、是所望于群公、多产作家、不见其处、有所思、伊索寓言……”等20多个谜底, 若非博学多思, 思维发散, 怎能结此硕果, 将诸多语文知识网罗其中。

谜贵别解。当学生从正面上猜谜已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时, 指点他们从反面去思考, 进行逆向思维训练, 必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收获。

例:怒火中烧 (猜成语一) 不着边际

看中 (猜成语一) 不相上下

人生在世不称意 (猜《秋声赋》一名) 故其乐也

猜谜活动作为激活学生思维的引爆点, 让学生思维在猜谜活动中光彩四射, 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这样, 不仅可活跃课堂氛围, 而且猜谜本身也在学习语文。如果教师能把猜谜活动精心纳入完成教学目标的有机环节, 那么, 学生积极思维、挖掘智慧潜能, 不仅增加课堂教学容量, 而且思维受到训练, 语言学习、思维训练双丰收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摘要:作为四大国萃之一, 集文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群众性等为一体的灯谜, 进校园入教材上讲坛, 成为大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教育,义务,谜面,灯谜,思维

参考文献

[1]刘勰:《文心雕龙》 (谐隐第十五) .http://www.tianyabook.com/wenxin/

[2]李泽厚:《美学旧作集》,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2年版, 第337页。

[3]杨雁斌:《创新思维法》,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倾斜政策:稳定师资激活乡村教育 篇11

山区教学点之困

校门外,是整齐停放着的大鼻子校车,学校里教学楼簇新,砖红色的塑胶跑道上,一群孩子不时跑着跳着嬉闹……

若非提醒,你可能不相信眼前的湖田小学是座乡村小学。不过,这种变化也是近年才有的事。通过合并,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将原有的湖田一小和二小合为湖田小学,资源集中后,也加大了硬件投入。而在家长们最看重的软件上,3年前,淄博市张店区就实行教师大轮岗,城区一大批优秀教师来到湖田小学扎根,让学校由内而外蜕变。

随着教师轮岗在更多学校同时推开,旨在打造教育名城的张店正在从师资均衡着力,去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而变化已经在明显发生。山东省教育厅似乎也认可了这种理念,前不久已出台政策,全省范围的教师大轮岗或将很快启动。

“我到农村当校长”

或头顶繁星,或迎着晨曦,每天清晨六点半,淄博市张店区湖田中学校长刘芬准时从位于张店区最西边的家中出发,坐上专为老师们准备的早班校车,去学校开始一天的工作。

通常情况下,傍晚六七点钟她才能回到家,“正好一个对时。”刘芬说。

“当老师是个良心活,咱能干好,为啥不好好干?”一句再朴实不过的话,却包含着刘芬从教25年的坚守。儿子今年已上高二,然而这些年来,她几乎从未给孩子做过一顿早饭,也很少有时间接送孩子。

2013年11月,刘芬从张店区教育局数学教研室调往十几公里外的湖田中学。一年半时间,她从副校长到校长,脸上已满是湖田的印迹。刘芬摸摸自己的脸自嘲道:“都是在农村晒的,以前我皮肤挺好的。”

刘芬说,她有点爱上湖田了。这里的教学楼虽然稍显陈旧,但一座投资2000万元的教学辅助用房已经在施工。等新楼竣工,湖田中学的面貌将发生大改变,学校未来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原本在区教育局,刘芬只需潜心研究和教学,甚至连教育教学也只停留在理论层面,更别提管理工作。“农村和城市的差距不是一星半点,在湖田,那些理论显得更有价值。”刘芬多年积累的经验如今一下子派上了用场。

2013年,与湖田中学一条马路之隔的湖田小学也迎来了一位新校长。今年38岁的郭伟是张店湖田人,从重点中学张店七中副校长的位置上调到农村。

20年前,他从湖田考出去,20年后,他又回到了家乡。每每说起“老家”二字,郭伟的眼中便闪过一丝期待,用他自己的话说,因为是家乡,所以压力更大,“做教育,最担心辜负父老乡亲”。

“农村孩子,内秀吧”

湖田中学是一所艺体教育特色学校,文化课一直是软肋。刚到湖田中学时,刘芬有些无奈:孩子们上课很少提问,老师问问题也没人回答,讲台下面几乎没有任何反馈。刘芬说,与城市孩子的活泼主动相比,农村孩子是朴实内敛的,他们见到生人会退缩,绝不主动靠近。

于是,对学校的改造就从孩子们开始。

“也不是不想提问,平时习惯了老师讲我们听,没什么参与意识。”八年级学生王晓红(化名)如是说。

现在,湖田中学的任何一间教室里,每四个学生的桌子合并在一起,打造小组式学习方式。上课时,每当老师提出问题,学生们便四人一组积极讨论,主动参与话题,让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

“课堂不是老师一个人的,而是属于所有课程参与者。”刘芬说,“填鸭”式教育早就过时了,增加课堂互动,才能让课堂“活”起来。

“我很少给老师开会,也几乎不给老师提什么要求。”郭伟用自己的方式去激励老师。每个周,她将所有语文老师批改的作文摆放在一起“晒一晒”,目的是让老师们自己找出批改作文最细致的一组,由此,不用任何人说,老师们的工作态度高下立判。

郭伟的领导哲学是以表扬为主,他很少找老师谈话或直接批评。

刚到湖田小学时,郭伟一度很茫然。与城市孩子琴棋书画总会一种相比,农村孩子缺的不是一星半点。2013年,全校五个年级共1160名学生,没有一个会下国际象棋,能坐在钢琴前面的也不过一两人。

“且不论别的目的,让孩子们有个兴趣爱好总是好的。”2013年,面对这些内秀的孩子,郭伟想尽办法帮他们请老师,给孩子们打开外面世界的窗口。

毕业于山东理工大学音乐专业的魏金悦就是郭伟找来的“救兵”。一次偶然机会,郭伟向魏金悦聊起农村孩子们很少有人会弹琴,魏金悦便一口应承下来。从此,在校负责过合唱队的魏金悦每周都会抽时间到学校,免费教孩子们弹琴。

去农村更自由,也更专注教学

在农村教书辛苦吗?愿意继续在农村教书吗?对于有些从城市去往农村的教师来说,少则一年,多则两年,“轮岗支教”是件辛苦而快乐的事。

“这里的生活很单纯,我可以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传授知识上。”已经在湖田小学工作了一年半的张健很享受目前的教书生活。

与原来的学校相比,郭伟给了张健更多的自由空间。不是说原来的学校不好,只是冗繁的会议,名目众多的评比占用了他太多的课余时间。

“除了备课上课,还要参加数不尽的培训、会议,不知不觉,时间就没有了。”张健回忆着原来在城市里的生活,如果做个比较,乡村教师的工作让他获得了更多的“成就感”,因为农村孩子对知识的渴求更加强烈。

湖田小学目前有22名优秀“轮岗支教”教师。张健说,来到农村,他吸取到了更多优秀教师身上的正能量,“从前的世界很小,如今,世界仿佛比以前大了。”

刚从张店九中调往湖田中学时,数学老师房新刚还有些放不开手脚。“可能总觉得自己是外人,不知道如何融入集体。”刘芬说,房老师之前在九中可能并不是非常拔尖的教师,刚来有些缺乏自信,但现在锻炼出来了,已然是学校的教学能手。

4月23日下午,在六年级的一间教室里,房新刚坐在普通学生的座位上。“教室里有我的办公桌,大多数时间都在班里。”房新刚是全校知名的“跟班”班主任,只要没事,他就在教室“泡”着。看着孩子们一天天进步,他收获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nlc202309011752

农村老教师的第二春

从城市到农村,刘芬和郭伟都是半路出家,他们用怎样的方式尽快融入新学校,并让人信服呢?这两个外来者都提到了同一个词:“尊重”。

湖田小学目前共有69名一线教师,其中,22人来自城区,是张店区轮岗人数最多的学校,而剩余的47名教师中,50岁以上的教师就有16人。

作为全国性难题,农村学校一向难留年轻人,留下的多是学习能力差、知识结构老化的年长者,由此导致的师资不平衡长期制约着农村教育质量的提升。

“除了吸引年轻教师,通过轮岗提高教学水平,让老教师动起来也同样重要。”郭伟说,这很现实,况且老教师一旦行动起来了,年轻教师又怎么能坐得住?

在2013年夏天之前,年过五旬的毕庆书已经开始琢磨退休了,因为除了象棋兴趣班,他在学校里能做的事情实在不多。直到郭伟到来,老毕又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在郭伟的鼓励下,他挑起了学校国际象棋兴趣班的大梁。

4月23日下午3点半,国际象棋兴趣班里“杀气腾腾”,三十余名小学生正专心致志地下着国象,老毕在孩子们中间来回穿梭,时而驻足观看,时而躬下身亲自指点。

要知道,为了更好地教棋,去年10月,老毕还特地去滨州参加培训,提高棋力。如今,他每周给孩子们上15节国象课,他指了指摆满了半面墙的奖状和奖杯,“都是这半年多来的成绩,孩子们进步很快,得了不少奖。”老毕笑了,骄傲和自豪溢于言表。

和老毕一样,在湖田中学的校园里,谁也没想到,53岁的乡村教师张传俊成了年轻人的“学习标兵”。

2014年,刘芬将“微课”带进课堂。看到新东西,年过五旬的化学教师张传俊兴奋不已。课后,老张专门在网上报了北大的微课程教学班,每天利用晚上时间学习课程制作。

两年前他还一度很迷茫,不知道用怎样的方法给孩子们上课才有好的效果,如今他像找到了点石成金的魔法棒,“微课让课堂活了起来,而自己着手录制解题小视频,在课后也可以帮助学生学习,他们很愿意接受这种新的方式。”老张颇有心得地说。

城市到农村,一个电瓶的距离?

尽管城里来的老师一再把新的教学理念引进来,但农村学校真的能迎头赶上吗?张健意味深长地说,从城市到农村,刚刚好是电瓶车充满一次电的距离。

一年半前的那个夏天,张健从张店区铁路小学到湖田小学轮岗。那时候,他没买小汽车,每天清晨六点多,便匆匆骑上电瓶车赶往湖田,抵达学校时,电瓶刚好见底。

因为城里来的老师大多骑电动车上班,为了解决充电问题,郭伟给他们准备了专门的充电站。“让老师们没有后顾之忧。”郭伟言简意赅。

上课之前,张健将电瓶提到充电站前充电,只有这样,下午五点放学后,他才能再次骑上电瓶车,顺利返回十几公里外张店区中心的家。

然而城乡之间真的就只差一个电瓶的续航里程吗?采访中,几乎每一位校长、教师都会对城乡教育作一番比较:农村孩子朴实、内敛、单纯,他们的世界很小,但他们更渴望知识……

孩子是家长的寄托,“让我们更困惑的,其实是家长。”在郭伟和刘芬看来,城市里,孩子教育是整个家庭的中心工作,而在农村,家长顾不上孩子,很多家长也没能力辅导孩子的课业。“我们希望能走进社区,开设‘家长学堂’,至少应该去做一下尝试。”刘芬说。

湖田中学和湖田小学只是淄博张店区23所实行校长、教师轮岗政策的农村学校中的两所,其他20余所学校也正在受益于轮岗政策,同步发生着改变:学校是新的,校长是新的,教师队伍也继续在补充着更多的新鲜血液。

如今,郭伟忐忑地期盼着8月的到来,因为送走22名轮岗教师,湖田小学又将迎来22名已在城区学校工作两年的“优培”教师。两年前,他们刚从大学毕业就被送到城区学校“优培”,下学期将正式走上乡村教师岗位,在这儿大展身手。

走出湖田小学时,刚好是孩子们参加兴趣班的时间。奇迹创意社团在举行比赛,而跆拳道馆、乒乓球馆、绘画教室、剪纸教室里,孩子们也在专心致志地学习新知识,这些都是学校这一两年才为孩子们开设的社团,俨然已风生水起。

“只有做得比城市里还要好,我们才能赶上城市学校的脚步。”郭伟说。(来源:《齐鲁晚报》许亚薇/文)

激活德育教育 篇12

作为宁波中职教师队伍的一员新兵, 吕海波去年9月成为余姚市职成教中心学校机器人教育专业实习指导教师。企业出身的他告诉记者:“这完全得益于宁波在引进中职专业课紧缺专业实习实训教师时开辟的绿色通道, 让我这样有一技之长的‘企业人’有机会成为‘事业人’。”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战略资源。”宁波市教育局局长沈剑光说,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在进口、过程和出口等各环节中找准突破口, 通过机制创新与手段创新寻求事业新发展。

近年来, 不少优秀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加入宁波中职教师队伍, 中职专业课紧缺专业教师可直接进入面试, 不受岗位与应聘人员1∶3比例限制。

“在人才引进上, 我们打破了企业能工巧匠进入事业单位的壁垒, 使优秀紧缺人才‘进得来’;在专业发展上, 我们建立符合教育发展实际需要的评价体系和成长平台, 使业绩显著、潜力较大的教师‘上得去’。”沈剑光说。

宁波职教中心学校教师王姬今年获得首届“宁波市教育名师奖”, 此前已经获得了宁波市首届优秀双师型教师、首届专业首席教师和浙江省特级教师等多项荣誉。“我能取得这么多荣誉, 是和宁波推动的名师培养改革分不开的。”王姬说。近5年来, 王姬在全国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7篇, 主编教材10本, 获专利8项。

宁波在名师培养中完善两个序列, 从2011年起, 针对中职学校专业教师单独设立一个序列、四个梯次的骨干教师队伍, 包含专业教师技术能手、优秀双师型教师、专业首席教师和省特级教师。

宁波在职称评审中也将职教和普教分开自成体系。中职教师职称评审相应调整了评审指标, 并单独组织评审委员会, 由职业教育专家任主要成员。宁波市对中职职称评审进行改革, 还加入技能测试环节, 使中职教师专业发展更能体现实际要求。

2012年, 宁波专门推出覆盖全体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的“曙光工程”和培养优秀青年教师骨干队伍的“卓越工程”, 均以5年为一个周期。“卓越工程”推出五大培养计划, 计划投入2900万元, 重点选拔培养500名左右青年骨干教师, 其中国内高端培养300余人。“影子教师”出国培训近百人, 中外合作学科专业博士培养计划每年选送10人左右。

为了鼓励教师从教, 从今年开始, 宁波试行普高教育质量奖和中职教育服务奖。其中, 中职教育服务奖用于奖励中职学校教师团体, 考核团队服务社会和服务学生等情况。

上一篇:急性中耳炎下一篇:工作分析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