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中耳炎

2024-05-29

急性中耳炎(精选9篇)

急性中耳炎 篇1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属于临床常见小儿呼吸系统疾病, 是致病菌侵犯患儿咽部、鼻与鼻咽的急性感染症状[1]。据报道, 85%以上的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由病毒感染引发[2]。若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未得到及时有效控制, 则致感病毒或细菌会向患儿中耳腔扩散引发急性中耳炎。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继发急性中耳炎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热、疼痛及传导型听力缺失等, 若治疗不及时, 可能会对患者听力及认知能力发育造成严重障碍。河南省南乐县人民医院在为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继发急性中耳炎患者进行治疗时, 随机分组后对照组给予抗菌药物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呋麻滴鼻液滴鼻治疗, 其中观察组疗效显著,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于2011年3月~2013年6月诊治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继发急性中耳炎患者74例, 其中男41例, 女33例, 年龄1~12岁, 平均 (5.7±2.1) 岁;所有患儿均经常规耳镜检查, 根据相应诊断标准确诊, 且在48 h内均有眩晕、耳闷胀感、耳痛及耳鸣等症状;将有耳聋家族史、耳毒性药物史、外伤及肿瘤者排除。将74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36例, 观察组38例, 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病情、病程等基本资料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展开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全身抗菌药物抗感染治疗, 以青霉素为首选药物, 当患儿为支原体属所致感染时, 可将青霉素换为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患儿呋麻滴鼻液滴鼻治疗, 3~4次/d, 1~3滴/次, 两组均连续治疗1周。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与治疗1周后对两组患者镫骨肌反应与鼓室压进行测量, 并对治疗前、治疗1周后患者体温、耳部症状发生情况与患者住院时间进行记录, 展开为期3个月随访, 对患者听力障碍遗留情况进行分析。

1.4 判定标准

鼓室压图改善标准:有效:鼓室压图曲线移向正压方向40 d B。无效:未达到有效判定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展开统计学分析, 用 (±s) 形式表示计量资料。对组间数据展开t检验, 组内数据展开χ2检验, 当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鼓室压图对比

治疗1周后, 观察组38例患者中有37例鼓室压有效降低, 有效率为97.37%;对照组36例患者中有26例鼓室压有效降低, 有效率为72.22%。观察组鼓室压降低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1周后体温、耳部症状及住院时间对比

治疗前对照组患儿体温 (38.9±0.7) ℃, 观察组 (38.8±0.6) ℃, 二者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1周后, 观察组患儿体温为 (37.0±0.8) ℃, 对照组为 (37.9±1.2) ℃, 观察组患儿体温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对照组住院时间为 (7.8±1.5) d, 耳部症状发生率为27.78% (10/36) , 观察组住院时间为 (4.6±1.2) d, 耳部症状发生率为10.53% (4/38) , 观察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 耳部症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2.3 听力障碍遗留情况对比

经3个月随访, 对照组中2例 (5.56%) 患儿存在听力障碍遗留情况, 观察组患儿均无听力障碍遗留, 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可在任何季节发病, 且男女发病率间无明显差异, 儿童因中耳腔发育尚不完善, 因此感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几率更大[3]。急性中耳炎是上呼吸道感染常见并发症, 主要致病物为细菌与病毒, 对患儿听力有严重影响。不足4岁的儿童正处于语言发育关键时期, 若患儿存在听力下降问题, 将会导致患儿语言功能及认知能力发育受到严重阻碍, 因此对上呼吸道感染继发急性中耳炎患儿尽早展开有效治疗意义重大。

相关研究发现, 病毒与细菌感染是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继发急性中耳炎的重要致病因素, 尤其是流感嗜血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肺炎链球菌最为常见。临床治疗中常需应用抗菌药物展开抗感染治疗, 以实现清除感染源的治疗目的。在诸多抗菌药物中, 大环内酯类药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肺炎链球菌有较强耐药性, 喹诺酮药物可对患儿软骨发育过程造成影响, 因此不可轻易用于该疾病治疗中。本院在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继发急性中耳炎患儿行抗感染治疗时, 以青霉素为首要选择, 当患儿为支原体属感染时方给予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 治疗效果确切。在观察组治疗中, 本院在给予患儿抗菌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呋麻滴鼻液滴鼻治疗, 治疗效果有明显提升, 患儿住院时间明显缩短, 鼓室压降低有效率显著提高, 同时患儿耳部症状发生率也明显降低。这是因为滴鼻剂在应用后, 可促使患儿鼻腔中分泌物大量减少, 缓解鼻腔充血, 促使咽鼓管肿胀与充血症状减轻, 促使已阻塞咽鼓管再次开放, 最大限度恢复咽鼓管功能, 使患儿中耳内与外界保持同样气压, 从而促进急性中耳炎的康复。

综上所述, 在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继发急性中耳炎治疗中, 在青霉素抗炎治疗基础上加用呋麻滴鼻液滴鼻治疗, 可促使患儿体温及鼓室压有效降低, 降低患儿耳部症状发生率, 大幅缩短病程,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参考文献

[1]黄燕华.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护理分析.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9) :29-30.

[2]钱丹.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60例的临床分析.中国临床研究, 2013, 5 (12) :31-32.

[3]谭连丝.88例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诊治分析.中国保健营养, 2013, 14 (8) :159-160.

急性中耳炎 篇2

上呼吸道感染后,鼻咽部分泌物可因擤鼻、吞咽及呕吐等进入鼓室,也是造成中耳炎最多见的途径。急性中耳炎早期病毒抗体滴定往往升高,可能为腺病毒和流感病毒感染,继而细菌侵入,小儿多是肺炎球菌、溶血性流行感冒杆菌和β溶血性链球菌,成人多为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变形杆菌等。稍晚,鼓膜穿孔,即成混合感染。

外耳道感染(30%):

比较少见,如战时火器震伤,挖耳损伤,拳击和跳水引起鼓膜破裂后感染。严重的外耳道炎,久之鼓膜糜烂溃破亦可引起鼓室感染。

血行感染(20%):

急性中耳炎 篇3

【关键詞】化脓性中耳炎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512-01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多见于冬春季节,是由于细菌进入鼓窒而引起的化脓性感染,多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常伴随咽鼓管、乳突气房粘骨膜的炎症。致病菌进入中耳的常见途径有咽鼓管途径、外耳道鼓膜途径及血行感染[1]。有血液病、营养不良、肾炎、糖尿病、变态反应及心肺病患者者易于诱发。笔者就如何对本院68例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患者的护理方式进行分析,并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2014.03~2014.11本院共收治急性化脓性中耳炎68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26例,年龄5~65岁,平均年龄为27.6岁。患者均表现为烦躁不安、耳部剧烈疼痛,乳突部及鼓窦区有压痛,早期鼓膜松弛部充血,继之鼓膜弥漫性充血。经鼓膜穿孔流脓后疼痛有所减轻,并出现波动性耳鸣,听力有所下降。

2护理措施

2.1一般护理将患者安置于空气新鲜、安静的环境,减少探视、减少对患者的刺激,保持室温在22~24℃、相对湿度在50%~60%。保持鼻腔通畅,保证充足的睡眠,睡觉时使患耳在下侧,但应注意不能被压迫。

2.2饮食护理鼓励患者进食,根据患者的饮食习惯,满足患者的需要,给予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避免因咀嚼而引起疼痛。当鼓膜穿孔耳痛减轻后可逐步恢复至正常饮食,但仍应避免进食辛辣食物。

2.3对症护理若患者耳痛剧烈,可遵医嘱给予镇静、止痛药,注意观察用药的效果和不良反应;对于出现呕吐腹泻的患者,轻者嘱其注意休息,重者应及时通知医生,遵医嘱进行补液治疗,防止出现电解质紊乱;若患者出现高热,应根据情况进行物理或药物降温措施,若持续出现耳痛较重,高热不退,长期不愈合者可做好鼓膜切开的准备[2],配合医生行鼓膜切开术。

2.4病情观察了解患者有无出现头昏、耳鸣、听力下降等不适,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耳痛的程度、有无外耳道分泌物、发热情况、全身状况等,若病情严重者还应观察是否有颅内外并发症的表现,发现异常应及时告知医生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2.5耳道护理在鼓膜未穿孔前,可用2%酚甘油进行治疗,以减轻疼痛。鼓膜穿孔后,先用3%的过氧化氢清洗耳道内的脓液,再滴入抗生素溶液,如氧氟沙星滴耳液。应特别注意的是,鼓膜穿孔后禁止使用2%酚甘油滴耳,以免药液与脓液起化学反应而烧伤鼓膜及中耳黏膜。

2.6健康教育帮助患者及家属认识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这个疾病,了解其发病原因、治疗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积极预防和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对于哺乳期的婴儿,应告知父母在哺乳时应将婴儿抱起,使头部呈竖直状态,并适当控制乳汁流出的速度。教会患者清理外耳道脓液并正确使用滴耳药的方法,坚持治疗,定时随访。在鼓膜没有愈合之前,应告知其禁止游泳,洗澡时防止污水流入耳内。避免便秘,注意休息。对于治疗后出现听力减退者,应帮助患者缓解其紧张感,鼓励其进行听力重建术的信心。

3.小结抗感染治疗是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治疗的关键,但依然会有部分患者迁延成慢性脓耳,疗效并不理想,因此,早期作出正确诊断,对症使用抗生素,并配合相应的护理进行治疗对于疾病的康复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田勇泉.耳鼻喉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48.

浅析临床治疗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篇4

感染初期中耳黏膜充血水肿及咽鼓管咽口闭塞, 鼓室内氧气吸收变为负压, 血浆、纤维蛋白、红细胞及多形核白细胞渗出, 黏膜增厚, 纤毛脱落, 杯状细胞增多。鼓室内有炎性渗出物聚集, 逐渐转为脓性, 鼓室内压力随积脓增多而增加, 鼓膜受压而贫血, 鼓膜局限性膨出, 炎症波及鼓膜, 加之血栓性静脉炎, 终致局部坏死溃破, 鼓膜穿孔, 导致耳流脓[1]。若治疗得当, 局部引流通畅, 炎症可逐渐消退, 黏膜恢复正常, 小的鼓膜穿孔可自行修复。

2 临床表现

2.1 耳痛

耳痛是临床表现最多最突出的症状, 患者以跳痛和刺痛为主, 这是患者穿孔前的主要症状, 穿孔后, 疼痛会缓解, 有些患者也出现了没有疼痛的情况。

2.2 听力减退及耳鸣

患病早期的时候, 患者存在明显的耳鸣情况。当穿孔排脓后, 该症状会缓解, 因为脓液排出, 减小了内部的压力。耳痛情况比较严重的话, 往往不会注意到自身的耳鸣症状。

2.3 流脓

穿孔引流可见血性脓液, 然后血性消失, 为脓性粘液。

2.4 全身症状

症状根据病情程度有所区分, 以怕冷、低热等为主, 若是症状比较严重, 还会有呕吐的情况, 临床症状与消化道中毒比较相似。鼓膜穿孔后, 这些症状能够得到明显的改善。

3 体征

3.1 耳镜检查

发病初期的检查可以发现耳垂骨柄和周围的地方血管扩张。炎症会引起疾病的进一步发展, 若是不进行治疗, 就会出现穿孔。穿孔一开始比较小, 脓液从穿孔部位渗出, 然后缓慢的变成大穿孔。

3.2 耳部触诊

按压乳突, 患者会有明显的疼痛感, 触感鼓胀。

3.3 听力检查

部分患者的听力受到影响, 因为其感音神经的信息传递受到了影响, 导致听力下降。

3.4 血象

血检发现白细胞增加, 穿孔后进行血检, 该情况得到缓解。早期患病的患者自身不会有明显的感觉, 因此该疾病的早期诊断比较困难, 通常都是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才进行治疗, 因此很多患者发病都是以急性期为特点。

4 诊断

结合检查和症状来综合诊断。

5 治疗

使用抗感染药物, 对化脓处进行引流。针对病因来采取措施。

5.1 全身治疗

早期使用抗生素来对感染的情况进行控制, 预防感染。青霉素和头孢菌类药物对于患者的抗感染具有很好的效果。早期的及时治疗可以对患者起到比较好的预后, 避免鼓膜穿孔。若是穿孔的患者, 应该要对脓液进行药敏实验, 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患者以休息为主, 结合临床症状来针对处理。

5.2 局部治疗

5.2.1 鼓膜穿孔前

可用1%酚甘油滴耳, 消炎止痛, 1%麻黄碱液和含有激素的抗生素滴鼻液交替滴鼻, 可改善咽鼓管通畅度, 减轻局部炎症。如全身及局部症状较重, 鼓膜明显膨出, 经一般治疗后无明显减轻;穿孔大小不足以让脓液流出的话, 可以使用鼓膜切开治疗, 要求在无菌的条件下进行, 帮助脓液顺利的引出。如果患者存在急性乳突炎症状, 应该要进行进一步的检查, 如X线等, 确诊后需要采取乳突切开引流治疗。

5.2.2 鼓膜穿孔后

5.2.2. 1 先以3%过氧化氢溶液尽量彻底清洗并拭净外耳道脓液或用吸引器将脓液吸净。

5.2.2. 2 局部用抗生素水溶液滴耳, 如0.3%氧氟沙星滴耳液、复方利福平液等, 禁止使用粉剂, 以免与脓液结块, 影响引流。

5.2.2. 3 脓液减少、炎症逐渐消退时, 可用甘油或乙醇制剂滴耳;如3%硼酸乙醇甘油、3%硼酸乙醇、5%氯霉素甘油等。

5.2.2. 4 感染完全控制、炎症完全消退后, 部分患者的鼓膜穿孔可自行愈合。

5.3 病因治疗

积极治疗鼻腔、鼻窦、咽部与鼻咽部慢性疾病, 如肥厚性鼻炎、慢性鼻窦炎、腺样体肥大、慢性扁桃体炎等, 有助于防止中耳炎复发。

6 预防

加强运动, 让身体抵抗能力得到提升, 对呼吸道疾病进行预防, 不要掏耳。若属于陈旧性鼓膜穿孔, 患者需要避免游泳。

对于患者应注意: (1) 发热症状存在时, 要求饮用大量的水, 对身体进行排毒。 (2) 耳外道要经常清洁, 注意清洁时使用的力量。 (3) 不要让患病的耳朵受到压迫, 注意调整睡眠姿势。 (4) 小儿患者要注意进行哺乳的位置。 (5) 药物的使用根据医生嘱咐, 不要随意的更换和停止。 (6) 患者采取侧卧姿势接受换药, 顺着耳道滴入药物, 要将耳廓提起, 增加给药视野。 (7) 控制饮食, 清淡为主, 戒烟酒, 养成良好生活作息。 (8) 冬季寒冷, 要让药剂先捂热, 再使用, 防止患处受到刺激, 常用的方式是用身体来捂热, 使其接近体温。

参考文献

急性中耳炎 篇5

关键词:急性中耳炎,头孢地尼,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

急性中耳炎是耳鼻喉科临床最为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 尤其多见于儿童。随着近年来抗生素的滥用, 耐药菌株的出现, 以往的治疗方案很难满足临床需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等一些治疗指南中推荐用药治疗此类疾病由于疗程较长, 许多患儿很难保证坚持治疗, 而头孢地尼疗程较短, 用药依从性好。笔者就此进行了研究, 对头孢地尼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治疗急性中耳炎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了对比,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0例急性中耳炎患者, 包括男54例, 女46例, 年龄14~69岁, 平均 (31.1±4.2) 岁, 其中左耳32例, 右耳35例, 双耳33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听力下降、耳痛、耳鸣、眩晕, 部分患者体温升高, 伴有腹泻、烦躁、呕吐等全身不适症状, 耳镜检查鼓膜充血肿胀, 活动性差, 确诊为急性中耳炎。排除标准: (1) 相关药物过敏者; (2) 外耳道出现发炎、红肿、流脓者; (3) 鼓膜穿孔者; (4) 治疗前一周内服用过抗生素进行治疗者; (5) 6个月内至少发生急性中耳炎两次者; (6) 合并有严重脏器功能不全或恶性肿瘤患者。将以上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50例, 确保两组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对比上无显著差异 (P>0.05) 。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治疗, 给予患者阿莫西林250 mg和拉克维酸125 mg口服, 每天3次, 连续应用10 d;治疗组采用头孢地尼治疗, 给予患者头孢地尼100mg/次, 3次/d, 连续应用5 d。治疗前后统计两组患者的症状改善及不良反应情况。

1.3 疗效判定

根据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进行疗效判定[1]。显效:治疗72 h内患者症状显著改善, 疗程结束后无中耳炎相关症状存在;有效:治疗72 h内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改善, 疗程结束后中耳炎相关症状仍未彻底消失, 但无需进一步用药治疗;无效:未能达到以上两种标准或出现病情加重者。总有效率= (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进行数据整理, 采用SPSS 16.0进行统计学处理, 组间数据对比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

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均为100%, 对比无显著差异 (P>0.05) , 但从显效率来看, 观察组显效率为96%, 对照组显效率为88%, 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从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来看并无显著差异 (P>0.05) , 见表2。

2.2 用药安全性

观察组1例出现皮疹, 1例出现轻度腹泻, 不良反应发生率4.0%;对照组2例出现皮疹, 3例出现轻度腹泻, 不良反应发生率10.0%, 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 (P<0.05) , 均无1例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3 讨论

急性中耳炎是常见的感染性疾病, 随着耐药菌株的出现, 病情也越来越复杂, 给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治疗此类疾病时不但要选取抗菌活性良好的药物, 同时还应当考虑恰当的治疗方案, 从而提高疗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对β-内酰胺酶细菌有着良好的抗菌活性, 研究表明[2]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治疗肺炎链球菌的有效率达到94%以上, 但患者对于此类药物依从性较差, 且有腹泻等不良反应[3], 而且口味较差。头孢地尼属于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 具有抗菌谱广, 抗菌活性强的特点, 尤其是增强了对于革兰阳性菌的抗菌活性, 对于葡萄球菌灭杀效果明显。而从儿童患者治疗对照试验结果中可以看出, 头孢地尼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的疗效相仿, 但采用头孢地尼治疗的患儿均能够顺利完成治疗, 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治疗组则有部分患儿由于药物产生的呕吐反应和腹泻反应而拒绝服药。从这方面来说, 头孢地尼更能够满足患者的需求。

从本文数据来看,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并无显著差异, 而观察组的显效率要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安全性方面头孢地尼也要显著优于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 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4.0%。综上所述, 头孢地尼治疗时间短, 疗效确切, 安全性好, 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耳炎的分类和分型[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5, 1 (40) :5.

[2]Kastrau F, Wolter M, Huber W, et al.Recovery from aphasia after hemicraniectomy for infarction of the speech-dominant hemisphere[J].Stroke, 2005, 36 (4) :825-829.

急性中耳炎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120例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为研究对象, 排除以下情况: (1) 腺样体肥大引起的咽鼓管咽口机械性阻塞者; (2) 鼻咽部有新生物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 实验组中男性32例, 女性28例, 年龄17~70岁, 平均年龄 (46.1±4.6) 岁, 病程1~15天, 平均 (7.4±1.6) 天;对照组中男性30例, 女性30例, 年龄16~69岁, 平均年龄 (45.8±4.4) 岁, 病程1~14天, 平均 (7.1±1.5) 天。两组患者的性别比例、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仅采用西药进行治疗, 口服罗红霉素胶囊150mg, 每天2次;口服桉柠蒎肠溶软胶囊300mg, 每天2次;晨起空腹顿服醋酸泼尼松片20mg。连用7天后每隔2天减量1次, 减量3次后停药。实验组患者采用宣肺通窍汤联合微波进行治疗, 药物组成为葶苈子、桑白皮、辛夷花、车前草、白芷、茯苓、桔梗、路路通各10g, 甘草、僵蚕各6g, 柴胡15g。伴偏风寒者加桂枝10g、麻黄6g、细辛3g;伴偏风热者加丹皮、蝉蜕以及黄芩各10g;伴痰多者加陈皮、半夏、白芥子各10g, 水煎温服, 每日1剂, 分2次服用。微波治疗采用多功能微波综合治疗仪, 将治疗头置于患者外耳道, 功率设定为10~20W, 以患者感觉温热舒适为宜, 每次15min。若患者积液量较多, 则可先进行鼓膜穿刺抽液, 再进行微波治疗。7天为1个疗程, 2个疗程后评价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1.3 疗效判定标准[2]

患者临床症状消失, 鼓膜和听力检查恢复正常为治愈;患者耳内胀闷和堵塞感觉明显减轻, 鼓膜内陷和听力检查明显改善为有效;患者耳部症状和临床体征无明显改变为无效。总有效=治愈+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 (±s) 表示, 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 (%) 表示, 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治疗, 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1.67%, 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8.33%, 实验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n (%) ]

3 讨论

中医理论认为, 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属于“耳胀”“耳闭”范畴, 其基本病机为风邪犯肺, 致使肺气宣发功能受到影响, 最终导致水湿停滞, 诱发中耳炎。因此, 该病的中医治则为疏风宣肺、通窍化湿, 使清气上走耳窍以到达咽鼓管, 恢复其通气功能[3]。本研究使用的宣肺通窍汤中, 柴胡具有疏肝解郁的功效;僵蚕具有消肿化痰、祛风解毒的功效;桔梗具有开宣肺气、化湿祛痰的功效[4];白芷、辛夷具有散结排脓、通窍止痛的功效, 可促进肺部宣发功能的恢复[5];路路通具有利水渗湿、祛风活络的功效, 可疏通下焦水通路;茯苓具有健脾利湿的功效, 可疏通中焦水通路;桑白皮、葶苈子具有泻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 可促进肺部通调水道和肃降功能的恢复, 消除鼓室内积液, 促进疾病转归[6]。

临床研究表明, 采用微波照射加热的方式治疗急性、普通型中耳炎患者临床疗效显著[7]。微波具有生物热效应, 可使黏膜组织发生凝固, 减少分泌, 保护黏膜完整, 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及疗程短等诸多优点, 目前在中耳炎的临床治疗中应用广泛[8]。

本研究结果表明, 经过治疗, 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 (91.67%) 显著高于对照组 (78.33%) ,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采用宣肺通窍汤结合微波治疗急性分泌性中耳炎临床疗效显著, 可有效缩短病程, 减轻患者痛苦,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宣肺通窍汤结合微波治疗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 对照组患者仅采用西药进行治疗, 实验组患者采用宣肺通窍汤结合微波进行治疗,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治疗, 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 (91.67%) 显著高于对照组 (78.33%) ,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采用宣肺通窍汤结合微波治疗急性分泌性中耳炎临床疗效显著, 可有效缩短病程, 减轻患者痛苦,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宣肺通窍汤,微波,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陶洁.耳聋治肺法治疗急性分泌性中耳炎例临床体会[J].中国中医急症, 2008, 17 (12) :1770-1771.

[2]汪吉宝.对分泌性中耳炎临床工作的几点看法[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1, 15 (10) :435-436.

[3]李希平, 戴海江, 牟文清.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现状与思考[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07, 14 (8) :467-469.

[4]朱红.宣肺通窍汤联合微波治疗急性分泌性中耳炎临床观察[J].山西中医, 2013, 29 (8) :18-19.

[5]韩潮, 高仁虎.宣肺通窍汤治疗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疗效观察[J].陕西中医, 2013, 34 (4) :440-441.

[6]黄承东.微波照射加温治疗分泌性中耳炎30例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 2012, 8 (9) :119-120.

[7]张军.微波联合吉诺通治疗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 5 (2) :185-186.

急性中耳炎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0月至2014年3月分泌性中耳炎急性期患者86例, 将其按门诊编号顺序分为观察组43例与对照组43例。43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6例 (32耳) , 女17例 (24耳) ;年龄在17~62岁, 平均年龄为 (41.6±10.4) 岁;病程在3~62 d, 平均病程为 (13.5±2.9) d。43例观察组患者中:男29例 (37耳) , 女14例 (19耳) ;年龄21~67岁, 平均年龄为 (42.3±10.6) 岁;病程在7~58 d, 平均病程为 (12.3±2.6) d。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相比较, 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较好的临床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鼓室抽液及应用麻黄素、盐酸氨溴索、头孢呋辛钠等药物治疗: (1) 无菌操作下使用1 m L注射器对鼓膜行穿刺, 成功后将鼓室内积液抽吸干净。 (2) 1%麻黄素滴鼻液2~4滴滴鼻, 每天3次;盐酸氨溴索片0.1 g口服, 每天3次, 连续治疗2周。 (3) 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 L+头孢呋辛钠注射液3 g静脉滴注, 每天1次, 连续治疗6 d。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地塞米松治疗: (1) 按对照组方法行鼓室抽液, 抽吸干净后, 将地塞米松注射液1 m L注于鼓室内。 (2) 采用头孢呋辛钠静脉滴注治疗时, 前3 d在注射液中加入地塞米松注射液5 mg静脉滴注, 后3 d同对照组。

1.3 评价指标[3]。治愈:鼓室导抗图显示正常;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消失;纯音测听气骨的导差<10 d B。好转:鼓室导抗图显示A型或者C型曲线;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明显改善;纯音测听气骨的导差>10 d B。无效:鼓室导抗图显示B型曲线;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未有明显改变或加重;鼓膜内陷、标志不清。治愈与好转计为有效, 以此计算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数数据采用百分率表示, 计数数据行卡方检验, 检验水准为P<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相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 <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2周内复发率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05, 见表2。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症状,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3 讨论

分泌性中耳炎发病机制临床尚未清楚, 不过多数学者认为其与免疫反应、感染、咽鼓管通气功能障碍等因素有关, 而咽鼓管通气功能障碍是分泌性中耳炎主要诱因, 由于咽鼓管表面的活性物质降低, 致使开张压力增高, 逐渐致中耳出现负压, 最终导致鼓室内产生积液[4]。因此, 临床多采用鼓室抽液及应用抗组胺、类固醇、抗生素类药物治疗, 但治疗效果均不明显。近些年来, 随着人们对分泌性中耳炎研究的不断深入, 大量研究资料证实[5]:分泌性中耳炎同变态反应有密切关系, 而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对变态反应性疾病 (急性期) 均表现出较明显的治疗效果, 其不仅可以对变态反应产生较好的抑制作用, 而且还能够促进细胞因子平衡, 从而减轻超敏反应对机体产生的损伤。地塞米松属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其具有抗过敏、抗病毒、抗炎作用, 将其应用于分泌性中耳炎治疗中, 能够减轻耳咽管及管口黏膜水肿症状, 促进鼓室内积液吸收, 由于应用时间较短, 因此在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同时, 并未增加不良反应, 安全性较好, 其与陈皓等人的研究结果相符[6], 这一结果提示出:将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应用于分泌性中耳炎急性期患者治疗中, 疗效确切, 安全性高, 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与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崔艳红, 韩富根.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治疗中应用糖皮质激素疗效分析[J].中华耳科学杂志, 2013, 9 (3) :448-450.

[2]何丕.糖皮质激素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观察[J].中外健康文摘, 2014, 24 (10) :128.

[3]张文斌.糖皮质激素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14, 11 (25) :138-139.

[4]陆伟明.120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11, 49 (8) :141-142.

[5]宋杨.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连续型电子期刊) , 2014, 19 (23) :105.

急性中耳炎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4例中男97例, 女27例, 年龄7 d~12岁, 1周岁以下77例占61%, 1~3岁32例占25.8%, 4~12岁16例占12.2%。

1.2 方法

采集初诊且未使用抗生素滴耳的中耳脓性分泌物, 以常规方法进行细菌和真菌培养, 采用长沙天地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各种细菌生化、药敏试验卡和TDR-200B微生物分析系统, 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 (微量稀释法) 。结果判断标准依据CLSI文件2005年版 (M100-S15) 。质控菌株为肺炎链球菌ATCC49619, 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 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 大肠埃希菌ATCC25922, 白色念珠菌ATCC10231。

2结果

124例标本中有105例培养出致病菌, 总阳性率84.6%, 与文献报道[1]相同。均为单菌株生长, 共分离出致病菌9种, 其中G+球菌最多87 株, 占82.8%, 它们分别是凝固酶阴性球菌42株占40%、肺炎链球菌27株占25.7%、 金黄色葡萄球菌18株占17.1%。G-菌13株, 占12.4% ;真菌5株占4.8%。105例致病菌株分布见表1, 105例致病菌株分类及其主要菌种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见表2。

3讨论

儿童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是耳科常见病、多发病。由于地域不同, 病原菌的种类不同, 对同种抗生素的敏感也存差异, 目前文献报道甚少。我区地处亚热带, 儿童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尤为多见, 急性中耳炎若治疗不当或久治不愈将会影响孩子听力, 甚至留下后遗症。儿童因器官功能发育尚不够成熟健全, 对药物的毒性作用较成人更为敏感, 在选择药物和使用方法时更须慎重、确切。因此对其中耳分泌物进行细菌学分析, 根据其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选择适当的抗生素和用药方法对其治疗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文资料显示儿童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发病率最高年龄阶段为小于1周岁, 77例占61%;其次为1~3岁32例占25.8%;最后为4~12岁15例占12.2%。究其原因分析如下:1周岁以下婴儿因其咽鼓管的平、短、宽解剖生理特点, 细菌很易经此途径引起中耳感染。我们发现在本组病例中婴儿中耳炎很多皆是因哺乳姿势不当, 如夜晚平卧喂奶, 乳汁可经咽鼓管流入中耳引起感染。其次是儿童因免疫力低易致上呼吸道感染而引起, 年龄越小儿童抵抗力越差, 中耳炎发病的几率越高。

氨苄西林对凝固酶阴性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强大抗菌活性, 敏感率达85.7%~94.4%, 因其对耳无毒性, 易获得, 价廉, 是治疗上述两菌儿童中耳炎首选药, 轻者可口服, 重者可静脉用药;对上述两菌敏感的还有克林霉素, 敏感率50%~71.4%。青霉素和红霉素对上述[2]菌耐药性较大, 青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全部耐药。对肺炎链球菌敏感且能全身用药的只有头孢曲松, 药敏率88.8% 。而对铜绿假单胞菌敏感的为头孢他啶, 未发现耐药。

念珠菌的敏感药为制霉菌素, 几乎达100% , 因制霉菌素全身用药毒副作用大, 我们均用其悬液作滴耳剂局部用药。方法:先用3%双氧水清洗外耳道脓性分泌物, 再用制霉菌素片50万u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50 ml溶解, 取其沉淀后的液体作滴耳剂, 每天滴耳3~4次, 所有病例均能一次治愈。

本组试验中我们没有作病毒学检查, 根据急性中耳炎患者发病前有上呼吸道病毒感染, 我们同时给予抗病毒治疗, 用利巴韦林静脉滴注或盐酸吗林胍片口服, 所有患者病情均获得良好疗效。

参考文献

[1]刘燕, 韩光辉, 杨希菊, 等.学龄前儿童化脓性中耳炎的病原菌及药敏分析.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06, 14 (4) :412-413.

[2]陈晓巍.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精要.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2007:442-446.

[3]黄选兆, 汪吉宝.实用耳鼻咽喉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1998:846-848.

急性中耳炎 篇9

关键词:头孢唑林钠,微波治疗,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疗效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病变主要位于鼓室黏膜,中耳其他部位的黏膜亦可受累。临床以耳痛、鼓膜充血、穿孔、耳漏为主要特征,严重影响患者的听力和生存质量。引起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致病菌有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此菌最易在鼓膜引起混合性感染。该病发展极快,并会产生耳道阻塞症状,严重时还会导致患者致使。本文为了探讨其疗效,回顾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经临床诊治的急性化脓性中耳炎124例,其中采用头孢唑林钠联合微波治疗62例,疗效确切,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124例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2例,治疗组中,男34例,女28例;年龄16~52岁,平均(24.82±6.4)岁;病程6 d~4个月,平均(1.1±1.2)个月。对照组中,男32例,女30例;年龄18~54岁,平均(26.64±4.8)岁;病程5 d~5个月,平均(1.2±1.4)个月。上述患者均有程度不同耳痛,耳鸣及听力减退等临床症状。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程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纳入与排除标准:凡18~54岁入院患者,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与本组研究配合者为入选对象;对免疫性疾病、精神疾病、肝、肾功能不全疾病、妊娠期女性及患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等患者为排除对象。

1.3治疗方法:入院后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的镇痛、抗炎、通畅引流及祛除病因为本病的治疗原则。对照组患耳用2%过氧化氢溶液清洗,然后给予头孢唑林钠0.8 g加0.9%生理盐水250 m L,静脉滴注,每天1次,7 d为1个疗程。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加用微波治疗,采用电脑微波治疗仪,辐射器经患耳道插入,输出功率为16 W,时间20 min,每天1次,7 d为1个疗效,3个疗程为佳。

1.4疗效判定。显效:耳道清洁,无脓性分泌物溢出,鼓膜充血症状消失、发热、听力恢复、耳痛症状消失;有效:耳道分泌物减少、发热、听力恢复、耳痛症状好转,鼓膜充血症状改善;无效:以上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善,甚至有加重迹象。

1.5统计学处理:本文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以P<0.05表示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治疗组62例,其中显效32例(51.61%),有效26例(41.94%),无效4例(6.45%),总有效率为93.55%;对照组62例,其中显效30例(48.38%),有效26例(41.94%),无效6例(9.68%),总有效率为90.32%。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3讨论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是较常见的耳部疾病,是影响听力障碍的主要原因,也是中耳黏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病变主要位于鼓室黏膜,中耳其他部位黏膜亦可受累。临床上以耳痛、鼓膜充血、穿孔、耳漏及流脓等为主要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听力和生存质量。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其主要病菌为肺炎链球菌,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及铜绿假单胞菌等,临床上以前二者最多见,真菌罕见。致病菌可通过以下3条途径侵袭中耳,其中以咽鼓管途径最常见。①咽鼓管途径:a.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时,炎症向咽鼓管蔓延,引起咽鼓管黏膜发生充血、肿胀、纤毛运动障碍所致。b.在不洁的水中游泳或跳水,不适当的擤鼻,咽鼓管吹张,鼻腔冲洗等,病原体可经咽鼓管进入中耳鼓室。c.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期间原发病的病原体可经咽鼓管侵袭中耳,引起急性中耳化脓性感染。②外耳道-鼓膜途径:鼓膜外伤或原有穿孔时,致病菌直接经穿孔侵入中耳。鼓膜穿刺、切开或鼓室置管时因器械污染或未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均可导致中耳感染。③血行感染:临床极少见。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临床治疗得当,分泌物引流通畅,炎症可逐渐吸收,黏膜恢复正常,鼓膜穿孔也多可自行修复。若治疗不当病变可迁延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总之,应用头孢唑林钠联合微波治疗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比单纯应用头孢唑林钠效果更为显著,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治愈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斌全,黄健.眼耳鼻喉口腔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243-245.

[2]谭福宪,段敏.耳内窥镜下微波鼓膜造瘘在分泌性中耳炎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7):152-153.

[3]黄承东.微波照射加温治疗分泌性中耳炎30例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2,8(9):119-120.

[4]朱红.宣肺通窍汤联合微波治疗急性分泌性中耳炎临床观察[J].山西中医,2013,29(8):18-19.

[5]杨信茁,王俊静,陈连洪,等.微波照射联合氯霉素硼酸粉治疗慢性单纯型中耳炎的疗效观察[J].河北医药,2013,35(9):1381.

[6]李丽君.微波治疗慢性渗出性中耳炎36例报告[J].心理医生(下半月版),2012,26(6):152.

上一篇:投资项目现金流量下一篇:激活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