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运动(精选8篇)
急性运动 篇1
急性心肌梗死 (AMI) 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和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 患者的心理因素对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及预后都起着重要作用[1], 无并发症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下床活动能够加快体力和心理状态的恢复[2], 从而改善预后, 提高生活质量。现将对5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心理状态评估及早期康复运动训练的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1年—2002年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3例, 均符合WHO规定的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 并按中国急性心肌梗死康复程序参考方案[3]及王朝晖等[4]2周康复程序排除了运动禁忌证。其中男32例, 女21例, 年龄37岁~68岁, 包括下壁心肌梗死17例, 前壁心肌梗死28例, 前间壁5例, 非Q波心肌梗死3例。
1.2 早期康复护理程序
早期运动方案, 第1天:已经确诊, 绝对卧床休息, 被动改变体位;第2天:可从床上坐起, 每次30 min, 每天2次~3次, 并可在床上就餐、洗漱;第3天:扶患者到床边, 坐椅子, 每次1 h, 每天2次, 可床边大小便;第4天:开始床边站立, 每次30 min~50 min, 每天2次。第5天:开始室内步行50 m~100 m, 每天2次~3次。第6天:可增加步行距离, 可下一层楼梯, 逐步增加活动量;第7天:行出院前准备, 由护理人员陪护去门诊行必要的检查。
1.2.1 心理康复程序内容
评估患者心理状况, 介绍康复计划 (第1天~第2天) :护士主动介绍病区环境、监护仪器、设备及有关工作人员, 帮助患者熟悉环境,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取得患者信任。除对病情全面了解外, 对其职业性质、文化素养、家庭状况、兴趣爱好等均应仔细了解, 进行鼓励、安慰等支持性护理。
危机干预 (第3天~第4天) :及时发现患者紧张焦虑等心理危机征象, 针对不同心理特征的患者给予不同的干预措施, 护理人员在患者面前应表现得镇静自然和有信心, 以消除患者的心理危机。
心理放松 (第5天~第7天) :同患者进行交谈, 解释心理放松和内心安静的重要性, 配合家属协助患者恢复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
1.2.2 心理行为干预
护理人员严密监护, 进行心理疏导。在绝对卧床期间, 要做好生活护理。在早期康复运动实施过程中护士必须在场指导, 做好监护工作, 并让患者知道医护人员随时都在观察病情, 使之有安全感, 同时告诫患者不良情绪不仅难以缓解胸痛, 而且还可引起血压增高、脉搏增快、诱发心律失常、加重心肌缺血和坏死, 不利于疾病康复。如活动后心率增至120/min以上, 血压升高大于20 mmHg (1 mmHg=0.133 kPa) 或有心前区疼痛等症状, 提示活动量过大, 应减少下次活动量、康复训练至患者出院。
2 结 果
53例进行早期康复训练的患者, 无一例发生下肢静脉血栓、脑栓塞、脑梗死、情绪焦虑症、再梗死及其他严重并发症。住院天数为9 d±2 d。出院随访显示45%患者2个月后恢复工作能力, 提高了生活质量。2000年—2001年同期同条件病例 (未实施早期运动及心理干预) , 住院天数为14 d±2 d, 15%患者2个月恢复工作能力, 并且曾有1例因卧床时间长出现便秘而死亡, 有2例在住院期间出现肺感染, 有1例出院后出现焦虑症, 多次因自感胸前区不适而复诊, 查心电图无异常改变。
3 讨 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焦虑的情绪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 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系统释放过多的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 导致血脂增高、血小板聚集、血黏度增高、血管收缩, 加重心肌缺血缺氧。当大面积心肌缺血时, 可导致致命性心律失常, 甚至发生猝死。本研究提示针对患者的焦虑、恐惧等心理状态, 进行心理康复干预, 可减少危险情况的发生。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 在纠正不良心理状态的同时, 进行躯体方面的适当运动, 能加快患者体力和心理状态的恢复, 避免由于长期卧床引起的肌力下降、循环血量减少、坠积性肺炎、便秘、褥疮等并发症的发生。强迫卧床患者往往有病残、死亡的恐惧心理[5], 早期运动可使血流加速, 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 有利于急性心肌梗死的修复。同时可增加身体对生活和环境的适应性。因此, 无运动禁忌证的患者均应尽早进入康复运动程序。康复运动程序虽安全可靠, 但应遵循个体化、循序渐进的原则, 结合患者身体状况的评估, 确定患者进入康复运动程序的时机、运动强度。急性心肌梗死早期下床活动及心理干预。不仅改善了心理焦虑状态, 同时防止了因长期卧床引起的并发症, 而且可早期恢复患者的劳动能力, 缩短了住院日,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减少医疗费用, 提高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王玉玲, 秦力君, 林琳, 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阶梯心理康复护理程序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00, 35 (6) :374.
[2]马虹, 廖新学, 董吁钢, 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康复治疗的临床观察[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1999, 27 (3) :213.
[3]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中国心肌梗塞康复程序参考方案[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1998, 7 (2) :12.
[4]王朝晖, 阮满珍, 程龙献, 等.2周康复程序急性心肌梗塞的康复治疗中的可行性[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1999, 8 (1) :53.
[5]唐全保.特殊类型心肌梗塞[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2:39-84.
急性运动 篇2
方法:通过对32例急性腰扭伤患者实施刺络拔罐配合运动针法治疗,依据疗效标准,观察其疗效。
结果:总有效率为100%。
结论:火针为主配合中药治疗带状疱疹是很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急性腰扭伤/治疗刺络拔罐运动针法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177-01
急性腰扭伤又称“闪腰”,是指腰部肌肉、筋膜、韧带或小关节过度扭曲或牵拉所致的损伤,以腰部剧痛及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常发生于搬抬重物时腰部姿势不正确、体位或用力不当造成,是针灸科常见病。笔者近年采用刺络拔罐配合运动针法治疗急性腰扭伤32例,收到明显的疗效,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32例均为合浦县中医院门诊病例,其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最小17岁,最大74岁;病情最短4小时,最长6天。全部病例均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确诊:有腰部扭伤史,临床表现为腰部疼痛剧烈,屈伸转则受限,并且脊柱腰段向左侧或右侧偏歪,检查有局限性压痛点,但无放射痛,排除腰椎骨折、腰椎间盘突出、腰椎滑脱等。
2治疗方法
2.1取穴。①后溪(双侧)、人中、阿是穴;②腰痛穴(患侧)、委中(双侧)。急性腰扭伤疼痛或压痛在后背正中线上,即督脉走行线上,取第①组穴位;如疼痛或压痛在脊柱两侧腰肌上,即膀胱经走行线上,取第②组穴位。
2.2操作。①患者取端坐位,伸手微握拳,取穴后溪,用一寸毫针,沿第五掌骨后方,紧贴骨内缘,进针0.8寸,施捻转或捻转提插手法;再以一寸毫针,针尖向鼻中隔方向,速刺人中穴,施提插手法,针后令患者起立,缓慢活动腰部,做前曲后伸动作,留针15分钟,每隔5分钟行针一次,出针后取俯卧位,以三棱针点刺阿是穴,并在阿是穴及腰部施以拔火罐,使阿是穴出血,起罐后揩净血液,并以消毒棉签消毒穴位。②腰痛穴即威灵穴和精灵穴,威灵穴在手背第2,3掌骨间的中点,第二掌指伸肌键挠侧凹陷处;精灵穴在手背第4,5掌骨间的中点,第四指伸肌键尺侧凹陷处。以一寸毫针直刺此两穴,以患者自感手掌麻胀为度,令患者活动腰部,做前曲后伸动作,留针15分钟,每隔5分钟行针一次,起针后取俯卧位,暴露下肢,在委中穴及其两侧寻找努张的表浅静脉,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并在放血部位加拔火罐,使出血达1-2毫升为佳,起罐后揩净血液,并以消毒棉签消毒穴位。
3治疗结果
3.1疗效评定。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判定。治愈:腰部疼痛消失,脊柱活动如常。有效:腰痛减轻,脊柱活动基本正常。无效: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
3.2结果。本组32例,治愈22例(其中经1次治疗后痊愈7例,3次治愈15例),有效10例,总有效率100%。
4典型病例
患者陈某,男,42岁,个体户,2004年6月7日初诊。主诉;腰痛2天。病史:2天前因搬重物时不慎扭伤腰部,当时即觉腰痛剧烈,不能活动,休息后疼痛未见缓解,曾在附近医院服药打针未见好转,经介绍前来针灸。查体:第四腰椎左侧1.5cm处压痛明显。X线检查:腰椎未见异常。取上述第②种方法治疗后,即觉腰部活动时己无明显疼痛,惟有局部轻微压痛,第三天病人告知,经上次针灸一次后,腰痛已愈。
5体会
急性腰扭伤是临床常见病之一,祖国医学认为是因气血瘀滞、经脉闭阻所致,治疗“以通为用”,因“通则不痛”。腰部为督脉及膀胱经所经过,《素问·骨空论》说:“督之为病,脊强反折”是说脊柱强直疼痛,是督脉的病候;《医宗金鉴》认为“伤损腰痛背痛之症,或因动堕,或因打扑,皆瘀血留于太阳经所致”,故取穴选择与督脉、膀胱经密切相关的穴位为主。针刺人中穴可疏通督脉,行气活血,从而“通而不痛”;后溪为八脉交会穴之一,能通督脉,故对腰部疼痛有迅速止痛之效;腰痛穴为经外奇穴,奇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因具有奇效而得名,针刺腰痛穴可通调腰部经气,疏通脉络,同时活动腰部可以促进腰部气血畅通,有效调整腰部经络的气机,通则不痛,使腰痛得愈。阿是穴即压痛点,在《千经方》中记载:“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成痛处,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也”,通过对阿是穴的刺络放血,可起到活血通络,祛瘀止痛的效果。委中为足太阳膀胱经的下合穴,是治疗急性腰扭伤的验穴,《素问·刺腰痛论》叙述“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脊民背如重状,刺其都中。太阳正经出血……”,“腰痛夹脊而痛至头,……刺足太阳都中出血。”均明确提出刺委中出血才能治疗腰痛。笔者在临床中体会到,运用委中刺血,对急性腰扭伤疼痛及压痛部位在足太阳膀胱经走行线上的效果最佳,疼痛的缓解程度往往与出血量成正比,如出血不暢加拔火罐。
现代医学认为脊柱外周肌肉群是带动骨关节运动的动力源,又是加强骨关节稳定的重要因素,因其位置接近体表,容易受外力作用使腰部软组织受到牵拉,摩擦受压而造成平衡失调,引起脊柱小关节嵌顿,关节周围韧带撕裂等软组织损伤,发生疼痛[2]。本方在针刺得气的基础上,同时运动患部,其作用机理可能是刺激并兴奋大脑皮层有关中枢系统及神经反射,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来缓解局部肌肉痉挛,配合刺络拔罐,能加速受损局部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血液加速循环,通过机体的调节功能来改善小关节紊乱、关节束交锁及滑膜嵌顿等症状[3],共奏平衡协调,解痉止痛之功。
在临床治疗中观察到,如遇患者精神过度紧张或空腹,在运动针法时,应避免强刺激,以防晕针。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12-213
[2]高凤云.针灸治疗急性腰扭伤246例[J].广西中医药,2001;24(2):33
学生运动致急性肾衰竭5例报道 篇3
运动引起的急性肾功能衰竭(exercise induced acute renal failure, EIARF)较少见,多因短时剧烈厌氧运动所致,如体能训练等。日常工作引起的复发性急性肾衰竭也有个别报道[1]。该病起病快,常在运动后数小时发生,临床主要表现为腰腹部疼痛、恶心、呕吐、肌无力或疼痛,其发病率低,乏力、腰部胀痛等症状无特异性,易被认为是剧烈运动所致而被误诊和漏诊[2]。故对运动后出现上述症状者,应警惕EIARF的发生[3]。学生作为特殊的群体,高强度的体能训练可导致EIARF,应引起足够重视。本文旨在通过对学生运动致急性肾衰竭的报道,加强学生自我防范意识,强调科学施训的重要性。笔者于2004年10月至2008年4月收治5例EIARF患者,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情况
5例患者均为在校学生,女性1例,男性4例;年龄19~23岁。既往身体健康,无肾脏病史及药物过敏史;发病前,无上呼吸道感染、发热或服用药物史,均有剧烈运动。
1.2 临床症状
在运动后2~10 h,出现不同程度的腰腹痛、乏力、恶心,伴(或不伴)尿量减少,肾区叩痛明显,轻度的蛋白尿伴镜下血尿,血肌酐进行性升高,尿素氮、尿酸均有升高,血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轻度升高(或正常)。临床诊断为EIARF。
2 治疗与预后
5例患者在充分休息、补充血容量、改善肾血流量、抗氧化、碱化尿液、利尿等治疗后,肾功能在3~17 d恢复正常,均好转出院。随访2个月~2 a,均无肾功能及尿常规异常。
3 护理与预防
3.1 护理
3.1.1 一般护理
患者卧床休息,取舒适的体位,最大限度减轻体位不适造成的痛苦。给予高能量、高维生素、富含营养易消化的优质低蛋白饮食,避免使用含钾、乳酸盐等成分的液体及食品,不喝酸性饮料。
3.1.2 专科护理
准确记录24 h出入量,特别注意观察尿液的总量、颜色、比重、昼夜尿量比等,同时密切监测肾功能及电解质的变化。早期及时补充血容量和碱性物质,促进肾小管功能的恢复,尤其是碳酸氢钠碱化尿液更为重要。
3.1.3 心理护理
患者由于起病突然,对该病认识不足,存在焦虑和恐惧心理。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和卫生宣教,提高患者认识和战胜疾病的信心十分必要。
3.2 预防
运动致急性肾衰竭的预防和治疗十分重要,要充分认识加强学生对EIARF的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平时要组织运动医学、运动心理教育,使学生能掌握基本运动的卫生知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预防该病的发生应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劳逸结合,参加剧烈运动之前安排好休息,身体不适、感冒、腰痛者应禁止参加激烈运动。避免在阳光直射、炎热或热湿环境下进行大运动量的训练,以免剧烈运动致机体组织、器官等的损伤。(2)要科学训练,避免超负荷过度运动对机体造成不良影响,加强适应性训练,注重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提高防范意识,出现运动后不适,应及时中止训练,并及时到医院就诊,减少或消除此病的发生。(3)要避免同一个项目时间过长、大强度运动引起的肾损害。因重复性剧烈运动,易引起力竭性横纹肌溶解症,并发肾损害。在国外的马拉松长跑、体能比赛、登山等项目中发生EIARF均有报道[4]。(4)要重视运动的科学补水,否则不仅不能保持体液平衡,还会增大排汗,甚而脱水。根据目前世界运动权威机构对运动科学补水的建议:运动前2 h喝约500 mL的白开水,有利于提高机体的热调节能力,降低运动中的心率,提前补水保证了肾脏代谢,平衡体液并调节渗透压到最佳状态;运动过程中,每隔15 min喝一口水,超过1 h,应喝些淡盐水(每升水里加0.11~0.15 g盐),水温控制在15~22℃,及时补充流失的离子,防止出现血钠症等不适反应;运动后,最好喝电解质饮料,即含有钠、钾、氯、镁、钙、磷等矿物质的饮料,或白开水加适量糖饮用,以保持一定的血糖浓度,延缓疲劳发生。
4 讨论
EIARF发病机理目前尚未明确,大多数学者认为与运动所致肾脏缺血和血液动力学异常有关[5]。EIARF预后一般良好,绝大多数患者肾功能可以完全恢复正常,但个别患者可遗留肾小管浓缩功能下降,也有报道有些患者会有多次复发的运动后EIARF[6,7]。值得强调的是,高强度的体能训练引起的EIARF并不少见[8],特别是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运动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病例的发生须引起高度关注,加强运动卫生知识的宣教,预防和消除EIARF的发生,显得十分迫切和需要。
参考文献
[1]SUGIMOTO T,IDE R,JZU T.Recurring exercise-induced acuterenal failure with usual daily work.Nephrology(carlton),2007,12(1):110.
[2]魏瑰娜,贾金康,梁华.运动致急性肾衰竭3例临床分析.浙江医学,2007,29(9):935-936.
[3]张悦,叶志斌,廖履坦.运动致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复旦学报:医学版,2003,30(6):619-620.
[4]HARNER R.When exercise goes awry:exertional rhabdomyolysis.South Med,1997,90(5):548-551.
[5]HISANAGA S,UENO N,INAGAKI H,et al.Exercsed-induced a-cute renal failure associated with vasoconstriction.Nippon Jinzo Gak-kai Shi,1999,41(4):406.
[6]NINOMIYA M,ITO Y,NISHI A,et al.Recurrent exercise-inducedacute renal failure in renal hypouricemia.Acta Paediatr,1996,85(8):1 009.
[7]KIKUCHI Y,KOGA H,YASUTOMO Y,et al.Patients with renalhypouricemia with exercise-jinduced acute renal failure and chronic re-nal dysfunction.Clin Nephrol,2000,53(6):467.
急性运动 篇4
1 研究对象
1.1 一般资料
所收集的病例资料来自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神经康复科2000年1月至2008年8月住院康复患者, 根据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和肌电图检查均确诊为AMAN。共11例患者, 男9例, 女2例, 平均年龄 (31.00±17.71) 岁, 平均病程 (99.00±75.37) d, 平均康复治疗时间 (113.09±82.85) d。
1.2 临床特点
有前驱症状者6例 (占54.55%) 。首发症状为双上肢瘫者4例 (占36.36%) , 双下肢瘫者2例 (占18.18%) , 四肢瘫者5例 (占45.45%) 。合并面神经麻痹者2例 (占18.18%) , 呼吸肌麻痹者3例 (占27.27%) 。所有患者均表现为四肢肌张力低下, 腱反射减退或消失, 有明显肌肉萎缩, 病理征均阴性。
1.3 脑脊液检查
11例有7例进行了脑脊液检查, 4例 (占57.14%) 可见蛋白-细胞分离现象, 3例未见蛋白-细胞分离现象。
1.4 肌电图检查
11例均进行肌电图检查,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正常或轻度延长, F波潜伏期正常或轻度延长, 复合肌电位幅度降低,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和波幅正常, 均符合AMAN的肌电图表现。
1.5 康复评定及治疗
所有病例均经过正规的康复治疗, 包括营养神经等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作业治疗等增强肌力、提高步行能力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 并配合针灸、理疗等促进肌张力恢复、诱发肌肉随意运动等。患者治疗前后均由康复治疗师进行评定, 步行能力评定采用Holden步行能力分级,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采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
1.6 统计方法
计数资料以绝对值和百分比表示, 计量资料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组间分析使用t检验, 治疗前后对比采用自身前后对照。全部数据使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P<0.0被认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研究结果
经过正规的康复训练, Holden步行能力分级法评定步行能力见表1, 改良的Barthel指数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见表2, 治疗前后均有显著差异 (P<0.01) 。
注:治疗前后比较, P<0.01
注:治疗前后比较, P<0.01
3 讨论
AMAN是Feasby等[1]于1986年首先报道并命名的。是在中国北方首先发现的, 与空肠弯曲菌感染密切相关, 其临床特征和急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相似, 但病理及电生理改变却与其不同。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前根和周围神经原发性轴索变性, 少见节段性脱髓鞘和炎性细胞浸润[2];电生理主要特征为运动神经轴索受累、复合肌肉运动神经电位严重降低;感觉电位保留, 无传导速度减退等脱髓鞘证据[3]。一般病情严重, 多有呼吸肌受累, 肌肉萎缩出现早, 病残率高, 预后差。但临床报道有部分患者恢复时间及预后与经典GBS患者相仿, 预后较好。其预后的影响因素有关于肌电图表现的报道:AMAN早期或轻度改变时有补体在Ranvier结区轴膜上沉积, 推测它可导致神经病理及电生理改变。
如损害在此期得到治疗, 致病抗体及时清除, 损害轻微结区得到恢复, 电生理学上诱发波幅下降即可恢复。如果病变进一步加重, 巨噬细胞侵入髓鞘腔内破坏轴索, 致使广泛的运动轴索Wallerian样变性, 则重症或晚期患者表现波幅进行性下降难以恢复[4]。临床上表现神经功能恢复不良、预后差, 可留下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等后遗症, 严重地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也增加社会及家庭担。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11例经治疗康复的AMAN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康复疗效。经过营养神经等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作业治疗, 并配合针灸、理疗等正规综合康复治疗, 患者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明显提高, 治疗前后Holden步行能力分级和改良的Barthel指数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1) 。治疗前仅有3例 (占27.27%) 可在帮助下行走 (Holden步行能力分级3、4级) , 治疗后有9例 (占81.82%) 可在帮助下或独立行走 (Holden步行能力分级≥2级) ,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提高, 治疗前仅有2例 (18.18%) ADL基本可以自理 (Barthel指数≥60分) , 治疗后有6例 (54.54%) ADL基本可以自理, 其中2例 (18.18%) ADL完全自理 (Barthel指数=100分) 。有报道, GBS的恢复至少可为18个月[5], 本研究11例患者最长康复时间为284d, 所以长期的康复、随访、评价是有必要的。康复治疗方案要根据不同的患者及患者所处的不同病程时期来制定, 早期的康复治疗包括呼吸排痰训练、良肢位的摆放、定时翻身、关节被动活动治疗等, 主要目的是防止继发性感染、压疮、深静脉血栓、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变形等合并症的发生。病情平稳后的康复治疗, 包括进一步维持和扩大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平衡训练、步行训练及ADL训练等, 并可配合针灸、理疗、生物反馈、等速肌力训练等, 最大限度地恢复肢体功能, 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根据本文资料显示, 正规的康复治疗可明显提高AMAN患者的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Feasby TE, Gilbert JJ, Brown WF, et al.An acute axonal form of Guillain-Barre polyneuropathy[J].Brain, 1986, 109 (6) :1115-1126.
[2]李春岩.急性运动性轴索型格林巴利综合症[J].河北医药, 2002, 24 (5) :345-346.
[3]吴江.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28.
[4]van Koningsveld R, van Doan PA, Schmitz PI, et al.Mild forms of Guillain-Barrésyndrome in an epidemiologic survey in The Neth-erlands[J].Neurology, 2000, 54 (3) :620-625.
急性运动 篇5
闭合性软组织损伤是指局部皮肤或粘膜完整,无裂口与外界相通,损伤时的出血积聚在组织内,是软组织损伤的一种。受钝力作用,肌肉猛烈收缩,关节活动超越正常范围或劳损等引起。闭合性软组织损伤常见的症状有:扭伤、挫伤、肌肉拉伤、关节韧带拉伤、关节错位、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肩周炎、骨关节炎、滑囊炎、劳损等。闭合性软组织损伤可分为:有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和慢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两种。
人们在运动过程中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损伤,其损伤的部位跟体育运动项目及专项的技术特点有必然的联系。例如:篮球运动员其损伤的部位常见于脚踝、膝关节,与篮球技术中的起跳投篮、抢篮板球落地有关;健美操运动员受伤部位多是手腕、腰及膝关节,与健美操动作中的支撑、跳跃、翻转等技术有关。网球肘多发生于网球运动员、羽毛球运动员、排球运动员、标枪运动员及棒球运动员,其损伤的主要原因是:运动前准备活动不充分或不做准备活动,技术动作不正确,自我保护意识差,训练水平不够。运动损伤中急性损伤常见于慢性损伤,急性损伤没能及时治疗或过早运动、参与训练等原因必将转化为慢性损伤。
2 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治疗方法
2. 1 早期治疗方法, 0 ~48h 以内
早期病理变化的主要特点是软组织周围的韧带、肌肉、关节囊被牵拉撕裂后,软组织的毛细血管破裂出血与渗出的组织液在一起出现血肿。其表现为损伤部位的红肿、灼热与暂时性的功能障碍。
在运动医学中的“大米原则(RICE)”,是专门针对软组织损伤后的治疗方法。“大米原则(RICE)”包括以下四个步骤:RICE的第一个字母R代表休息(Rest),要求患者停止损伤部位的活动,从而减少损伤部位软组织水肿或充血,也可减轻疼痛感。第二个字母I代表冰敷(Ice),这一环节是“大米原则”中最为重要的环节。软组织损伤后,由于毛细血管破裂,血液迅速渗入其他周围组织而出现肿胀,肿胀压迫神经末梢带来胀痛。而冷敷使血管收缩以阻断这一病理过程。冷敷可使毛细血管收缩,抑制局部充血,可使神经末梢的敏感性降低而减轻疼痛,降温退热,可缓解局部血流,防止充血和淤血扩散。可将体内的热传导分散,促进散热,降低损伤处体温。伤后即刻冷敷,可采用冰水混合浸泡损伤部位或冰袋冰敷,损伤后48h以内,每隔3~4h冰敷一次,冰敷时间为25~30min,冰敷时损伤部位会有以下几种感觉:冰冷、疼痛、麻木,当产生麻木感时停止冰敷(注意避免冻伤),麻木感得到缓解可继续冰敷。待冷敷停止后,血液恢复正常时,损伤部位破裂的毛细血管产生凝血,因此减少了局部发青及肿胀。第三个字母C代表加压包扎(Compress),是指减少软组织内充血及肿胀。可以用弹性绷带“8”字环绕包扎于损伤部位,来降低损伤 部位组织 内淤血与 肿胀。第四 个字母E代表抬高(Elevation),是指抬高损伤部位,使其减少血液循环,避免肿胀,损伤部位应高于心脏的位置。以踝关节损伤为例:平躺时,腿伸直,脚踝下可放高于身体的物体支撑脚踝高于心脏,减少踝关节损伤部位的血液循环使其充血肿胀,且尽可能在伤后48h内一直抬高损伤部位。
2 . 2 中期治疗方法, 1 ~3 周
中期治疗方法,损伤48h以后,此时期主要是改善损失部位的血液循环,加速周围机体修复与再生能力。其主要方法有热敷、推拿按摩、理疗等方法。
热敷疗法在软组织损伤后是治疗损伤部位的重要手段,其方法简单,效果明显。热敷疗法可直接提高软组织损伤部位的温度,使损伤部位表皮下血管扩张,加快血液循环,达到消除慢性炎症及瘀血的吸收、去肿、加速痊愈、松弛神经组织、缓解肌肉痉挛、改善韧带柔韧性的效果,促进软组织损伤部位的新陈代谢,有益于患处的恢复。还可用药物热敷,使药物通过损伤处局部吸收,发挥其药效与热敷原理的双向功能,其疗效明显,从而使软组织损伤的治疗更直接、更有效,其方法是临床中常用的热疗方法。热源可利用热毛巾、热水袋,直接热敷于损伤部位,每天3~4次,每次20~30min。
热敷后可使用推拿按摩的方法来将损伤部位的筋骨复位,活血化瘀。推拿按摩时,应从损伤部位的边缘开始,由患处远端向近端按摩,通过较弱的刺激,短时间的按摩,频率缓慢及手法的变换,逐渐对损伤部位的近端刺激加强,按摩时间持续,频率加快,使损伤部位的机体得到修复再生,从而在按摩以后起到疗效。
2 . 3 后期治疗方法, 3 ~8 周
此时期的损伤部位以基本恢复,淤血、肿大等表象已消失,其功能性活动度尚未恢复,新生组织会粘黏到周围机体,会使角度上受到限制。该时期的治疗方法应逐渐重建软组织和关节活动度,使肌肉功能恢复。开始恢复阶段损伤部位僵硬,会有运动功能障碍,可用其它辅助器具恢复。恢复性训练时,损伤部位会有痛感,避免太太激烈的功能性训练,很容易伤害到受损的软骨组织及新生组织,应按照循序渐进原则进行恢复。在患者可忍受疼痛的基础之上,可做多角度等长运动或对抗性练习,增加肌肉的耐力与韧带、肌腱拉伸的柔韧性,逐渐使粘连的组织自然分离,当关节活动度有所进步,应加强损伤的软组织周围肌肉、肌腱及韧带的力量训练,并采用渐进式的增加,以防损伤部位受影响,从而恢复到受伤前的状态。注意事项:恢复训练时应注意不要有疲劳、无力、痉挛等现象,设计时间尽量不超过40~ 60min。
以上三个治疗时期是对较为严重的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治疗手段,如果患者损伤的部位不严重,根据病情可以将疗程从简,早期治疗时间不可缩减,中、后期的治疗时间缩减。
3 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预防
3 . 1 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人们不重视运动前的准备活动已是普遍现象。运动前的准备活动可使身体的体温升高,提高肌肉收缩速度,促进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和肌肉组织的兴奋性,使肌肉、关节、韧带及软骨组织的柔韧性、伸展性和弹性增加,从而预防运动损伤。准备活动的强度以30~45%VO2max强度、心率达100~120次/分、时间在10~30min之间为宜。此外,准备活动的时间的长短、强度的大小与内容的安排还应根据运动项目的特点、个人习惯、训练水平及季节气候等因素加以适当调整,通常情况下,身体微微出汗及自我感觉四肢各关节已活动开为宜。准备活动结束到开始运动时间的间隔一般不得超过15min以上。
3 . 2 合理安排运动量
运动量不足达不到强身健体、娱乐身心的目的。运动量过大致使做功的肌肉群负荷过大,肌肉反应速度减慢,协调性降低,注意力不集中,因此易发生运动损伤。我们为了减少运动损伤应根据自身特点、身体素质以及运动项目,合理的安排运动量。
3 . 3 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急性运动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1月—2015年8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60例急性脑梗死偏瘫病人为研究对象, 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男41例, 女39例;年龄35岁~75岁, 平均55岁;0级肌力17例, Ⅰ级肌力18例, Ⅱ级肌力19例, Ⅲ级肌力18例, Ⅳ级肌力8例。观察组:男43例, 女37例;年龄34岁~76岁, 平均55岁;0级肌力18例, Ⅰ级肌力16例, Ⅱ级肌力22例, Ⅲ级肌力17例, Ⅳ级肌力7例。两组病人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病人及家属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入选标准入选病例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 均经头颅CT或核磁共振成像 (MRI) 检查确诊, 且符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编著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3]中的急性脑梗死诊断。病例入选标准: (1) 年龄≤75岁; (2) 首次发病, 发病3d内入院, 意识清醒, 能正常沟通, 生命体征平稳; (3) 知情同意并配合研究者; (4) 瘫痪肢体肌力0级~Ⅳ级; (5) 无其他影响肌力下降的疾病; (6) 无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及无血液病者。
1.3 排除标准 (1) 治疗期间因各种原因, 终止治疗者; (2) 依从性差, 不配合研究者; (3) 接受治疗≤1周; (4) 治疗期间病情加重、昏迷及语言沟通障碍者。
1.4 方法
1.4.1 干预方法对照组实施神经内科常规护理, 包括药物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传统的康复训练指导等。轮班护士对病人进行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 大部分护士也仅凭个人知识与经验对病人进行指导。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序贯化运动干预。 (1) 心理护理:急性脑梗死病人发病急、发展快, 且病情重, 病人一时接受不了现实, 易产生恐惧、低落、悲观的心理反应, 因此做好心理护理非常重要。给病人介绍本科室同种疾病的康复效果病例, 帮助其消除焦虑、恐惧心理, 让病人正视疾病, 并给予鼓励, 使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 健康教育:发放科室制定的脑梗死康复指导手册, 介绍疾病相关知识, 对手册的内容进行讲解、示范。强调早期肢体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及对疾病康复预后的影响。 (3) 康复训练:由专人协助指导病人进行康复基本能力的训练, 遵循循序渐进、由简到难的原则, 从大关节到小关节、从上到下进行全身各关节训练, 按被动运动—翻身—床上坐起—床边坐起—床边站立—扶床行走—扶墙行走—室内行走训练。 (4) 播放康复训练视频:每天在病房播放康复训练视频1次, 小组成员在旁指导, 讲解训练的难点和重点, 视频的内容包括肢体的主动运动、被动运动、坐起运动、桥式运动、站行运动、Bobath手法, 将训练方法融入日常生活中, 提高病人“自我护理”的技巧。 (5) 病人出院前病人及家属必须掌握最基本的康复训练方法, 家属能辅助病人完成康复训练, 由小组成员监督指导。
1.4.2 评价指标 (1) 对两组病人干预前、干预1 个月、干预3个月的肌力情况进行比较。采用国际通用肌力的分级法[4]评定, 将肌力分为0级~Ⅴ级, 肌力越差表示肢体的障碍程度越严重, 肌力越高表示肢体的障碍程度越轻。 (2) 小组成员均接受康复师专门的培训, 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给病人进行肌力判断及指导病人行康复训练。对两组病人干预1 个月、3 个月的康复训练依从性进行比较。
1.4.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和四格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例
例 (%)
3 讨论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 很多急性脑梗死病人被成功救治, 但生存质量并不高。据相关统计超过1/2的脑梗死病人伴失语、瘫痪等后遗症[5]。提高病人的生活自理能力是脑卒中病人康复的最终目标。而脑卒中病人通过康复治疗护理的实施有利于实现神经系统重组, 改善神经功能缺损, 降低致残率[6]。脑梗死病人的康复训练是一项艰巨而繁重的任务, 专业的康复师在临床特别是基层医院是无法满足的, 因此, 大部分工作要由护理人员参与完成。本研究在病人入院24h内即开始对病人及家属进行心理护理, 发放脑梗死康复指导手册, 每天播放康复训练视频1次, 由专人协助指导病人进行康复基本能力的训练, 讲解训练的难点和重点, 提高病人“自我护理”的技巧, 在病人出院之前让病人及家属掌握最基本的康复训练方法。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对照组和观察组在干预前的肌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干预后的肌力增加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两组病人干预1个月后, 观察组的康复训练依从性为93.75%, 对照组为52.5%, 干预3个月后, 观察组的康复训练依从性为87.5%, 对照组为31.25%,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康复训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且训练内容枯燥无味, 病人容易产生厌烦情绪, 观察组通过心理护理、健康教育, 配合康复训练视频指导康复训练, 既提高了病人对康复的兴趣及信心, 又提高了动作的规范性及依从性。该康复训练视频内容系统、规范, 并且有解说, 图文并茂, 通俗易懂, 能将康复动作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有利于病人及家属对康复知识和训练技能的理解和掌握。让其从被动接受护理转为主动参与护理以及各项功能训练, 充分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病人康复训练的依从性, 使病人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康复训练, 最大限度地改善病人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功能, 帮助病人尽快回归家庭和社会。
总之, 序贯化运动干预对急性脑梗死偏瘫病人的康复具有积极影响, 能明显提高病人的肌力, 提高病人康复训练的依从性。
参考文献
[1]黄乐芳, 周艳.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36) :25-27.
[2]周红艳, 张少茹, 卢丹丹, 等, 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 2012, 27 (18) :1674-1675.
[3]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国临床医生, 2011, 39 (2) :67-73.
[4]贾建平, 崔丽英, 王伟, 等.神经病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111.
[5]谭高小, 卢雪云, 陈汝专.急性脑梗死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7 (22) :193-194.
急性运动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7年3月-2010年9月在我科住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70例,均符合以下标准:(1)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诊断标准[1];(2)第1次发病;(3)脑梗死发病后2~3d,脑出血发病后10~14d且病情稳定,认知功能正常,上肢无关节隐患;(4)均有上肢运动功能障碍,肌力检查Ⅱ级以上。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43~76岁,中位年龄65.2岁;其中脑梗死18例,脑出血17例。对照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42~79岁,中位年龄64.8岁;其中脑梗死18例,脑出血17例。2组性别、年龄、病程、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2组患者急性期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待生命体征稳定后给予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运动疗法,包括被动活动关节、坐位平衡、站位平衡及步态训练及日常生活活动再学习训练等治疗。治疗组采用强制性运动疗法,包括限制健肢的使用;集中、重复、强化训练患肢;把训练内容转移到日常行为中。2组每天训练1h,康复时间为4周。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进行康复评定。
1.3 评定方法 以患者患侧上肢运动功能的FMA积分分级标准及Barthel指数积分标准综合判定。痊愈:2项评价达正常;显效:2项评价提高2个等级以上;有效:2项评价提高1个等级;无效:2项评价无明显变化。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7%高于对照组的6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FMA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价
2组治疗后FMA评分和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Barthel指数均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 论
脑卒中患者致残率高达40%以上,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能力,给患者带来痛苦,也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当患者发生脑卒中后,药物治疗只能降低脑水肿、保护缺血半暗带细胞预防复发。针对脑卒中偏瘫的上肢运动功能障碍,近十几年涌现了多种康复技术,但许多研究都表明,传统的康复技术对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作用并不十分明显。
CIMT是近年来最引人注目的针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一种新的康复训练技术。CIMT根据每个患者的动作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情况来制定个体化的塑形训练计划,这些计划中执行的活动大多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动作,有时需将这些活动分成许多较小的技巧动作来完成,让患者重复的练习这些小的动作,并逐渐增加复杂性,将技巧动作转移到生活内容中。相关研究显示,在强制运动治疗脑卒中上肢偏瘫前,患侧上肢运动时可以发现除对侧中央前回激活外,同侧大脑皮质也有部分激活,说明在自然的康复过程中,同侧的皮质有一定的代偿作用,而健侧上肢运动时,主要以对侧中央前回兴奋为主;经过强迫治疗后,可以发现同侧和对侧大脑皮质广泛的激活,说明在强迫治疗下,由于患侧持续的大强度的训练,对大脑内部的功能重组有明显的影响[2]。
有学者认为对于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应该谨慎应用CIMT[3],因其在急性期脑卒中的应用疗效尚难肯定。本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7%高于对照组的68.6%(P<0.05),且治疗组FMA评分和Barthel指数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CIMT在促进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等方面显著优于常规康复训练,方法简便易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强制性运动治疗急性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70例急性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2组患者急性期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待生命体征稳定后给予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运动疗法,治疗组采用强制性运动疗法。4周后对2组进行康复评定。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7%高于对照组的6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FMA评分和Barthel指数均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强制性运动治疗急性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障碍疗效显著,可促进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
关键词:强制性运动,脑卒中,急性,上肢功能障碍
参考文献
[1]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2]毕胜,马林,翁长水,等.动态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在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上肢偏瘫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3,18(12):719-723.
急性运动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1月~2014年1月, 本院住院AMI患者280例, 患者均接受PCI术治疗, 术后均无严重合并症、并发症。其中, 男151例, 女129例, 年龄42~84岁, 平均年龄 (63.2±9.8) 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140例, 两组年龄、性别及术后情况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本组实施常规护理, 即健康宣教、心理护理、基础生活护理等, 视患者的病情、意愿以及耐受程度确定早期运动以及活动时间、方式和量。观察组:本组综合评估各类危险因素, 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心理状态、环境因素以及社会因素等制定运动处方并施护。针对性地施以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 指导患者进行康复活动。在护理或活动过程中, 一旦出现不良反应, 则应退回前一阶段活动。运动处方与步骤:①手术当天:嘱患者卧床休息, 并协助其翻身、被动活动健侧关节、肢体等, 指导其进行深呼吸2次, 以沙袋压迫穿刺部位4~6 h, 制动术侧肢体10~12 h, 床头抬高20~30°。指导其多饮水, 促进造影剂排泄, 并介绍监护程序以及其必要性。②术后第1天:协助患者取床上半卧位或坐位, 或床旁站立5~10 min左右, 深呼吸2次, 并鼓励其主动转身和活动关节、肢体, 指导其自主完成进食、梳洗等。讲解术后注意事项以及早期活动的目的和意义。③术后第2天:继续上述活动, 协助其下床活动, 并在心电监护下予以扶行20~30 m左右, 每日1~2次, 协助其床旁大小便等。介绍AMI发病危险因素, 指导其掌握放松方法等。④术后第3天:继续上述活动, 鼓励或协助患者进行穿衣、擦身等, 可床下大小便;讲解并发症、不良反应及防治措施。⑤术后第4天:继续上述活动, 在监护下步行6 min或室内步行50~100 m, 鼓励患者自理简单的日常生活。予以心理咨询、饮食指导等, 嘱其饮食宜清淡易消化。⑥术后第5天:继续上述活动, 并在专人监护下进行室内活动, 予以温水淋浴或者擦浴, 并尝试性上台阶。讲解AMI防治知识及康复训练要点。⑦术后第6天:继续上述活动, 监护下步行12 min, 并可适当进行室外活动以及上下台阶。讲解出院注意事项及家庭康复活动要点, 介绍院后保健知识。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开始活动的时间、上台阶级数、步行距离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发症主要分为心血管事件 (AMI、心绞痛、猝死) 和冠状动脉再狭窄。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SPSS18.0软件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康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床上活动开始时间、下床活动开始时间以及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 第4天步行距离、第5天上台阶级数以及第6天步行距离显著多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
2.2 两组并发症及死亡率比较
观察组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两组再狭窄率与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观察组仍有降低趋势。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bP>0.05
3 讨论
AMI发病后, 可发生局部心肌缺血或坏死, 极易引发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等, 如不及时予以有效治疗, 将诱发严重并发症甚至导致患者死亡。PCI是目前治疗本病的重要手段, 可实现梗死血管再通, 有效改善心肌再灌注, 促进心肌血供的恢复, 从而控制梗死范围的扩散, 降低左心室功能失常发生风险[3]。PCI还可有效减少严重心律失常以及猝死等的发生风险, 为术后早期运动及康复创造了有利条件。但AMI患者PCI术后仍有心血管事件以及再狭窄风险, 故强化术后护理至关重要。
现代护理学认为, 对AMI患者PCI术后早期, 实施康复护理的主要目的是减轻卧床对血管及肌肉的不利影响, 预防静脉栓塞和血栓的形成, 预防心肌梗死以及心绞痛等发生, 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 促进体力的恢复, 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4]。运动处方概念是上世纪50年代美国生理学家卡波维奇提出的, 近年来, 随着临床康复医学的不断发展以及冠心病康复治疗的广泛开展, 运动处方越来越受到重视[5]。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表明, 运动处方有利于预防和治疗冠心病, 降低AMI患者的术后再狭窄率以及死亡率。本研究中, 观察组在康复护理工作中应用运动处方作为指导施护, 术后步行距离以及上台阶数较对照组显著增加, 术后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 与相关报道一致。此外, 观察组的术后心肌梗死和心绞痛发生率为0.71%、3.57%, 相比于对照组的9.29%和12.14%明显降低 (P<0.05) 。术后再狭窄率仅为0.71%, 无猝死病例, 与对照组的6.43%、7.1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表现出降低趋势。
综上所述, 对AMI患者PCI术后应用运动处方康复护理, 可促进术后病情及体力康复, 预防心血管事件和再狭窄发生, 降低猝死风险, 改善临床预后以及患者的生活质量,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运动处方对于急性心肌梗死 (AMI) 患者支架植入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 支架植入术治疗AMI患者280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140例,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 观察组按照运动处方施以康复护理, 比较两组的康复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术后步行距离以及上台阶数较对照组显著增加, 术后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 (P<0.05) ;观察组术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两组再狭窄率与死亡率无明显差异 (P<0.05) , 但观察组仍有降低趋势。结论 对AMI支架植入术患者早期按照运动处方实施康复护理可促进术后康复, 降低心血管事件以及再狭窄发生率, 改善其生活质量,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支架植入术,运动处方,康复
参考文献
[1]周淑英, 苏绮雯, 汤昌莲, 等.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介入治疗术后早期康复护理对心理状况的影响.护理研究, 2009, 23 (31) :2852-2854.
[2]范现汝.6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中国医药导报, 2009, 6 (3) :96-97.
[3]许绵绵, 姜小鹰, 林美华, 等.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国际护理学杂志, 2009, 28 (10) :1369-1371.
[4]张青.早期运动康复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齐鲁护理杂志, 2010, 16 (3) :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