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急性期

2024-10-19

中风急性期(精选9篇)

中风急性期 篇1

黄培新教授是我院脑病中心的学术带头人, 在临床学习过程中对黄教授关于出血中风病的认识进行了总结, 现试作阐述。

1 病因病机

出血中风多急性起病, 黄教授认为脑出血的中医病因, 主要表现在虚、风、火、气、痰、瘀这六个方面, 而其根本在肝肾亏虚, 其标在于风、火、痰、痰、瘀、气, 它们在本病之发病过程中经常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其病机多表现在“风阳暴张, 风火相煽。血随气逆, 挟痰挟瘀上阻清窍”。《血证论》云:“既是离经之血, 虽清血鲜血, 亦是瘀血”。痰瘀交结, 使气血不能周流, 清阳之气不得舒展, 神明失司, 此乃为脑出血急性期的关键所在[1]。

临床多表现为阳热之候, 即使病初无明显阳热表现, 很快转化为一派阳热之象。此乃风火痰瘀交阻脑髓、闭阻神明清窍, 为 (肝肾) 阴虚、肝阳、肝风、 (肝) 火等夹痰 (热) 瘀为患, 脑神被扰, 甚至神昏, 中经络、中脏腑是病邪程度不同表现。出血中风急性期每在肝肾不足、内伤积损的基础上, 复加多种诱因的触动, 病邪作用机体多从热化, “热则生风”, 故云“风自火出”, 脏腑气机升降骤然逆乱, 气火上冲, 迫血上涌, 则血随气逆, 冲激于脑, 气有余则为火, 乃致血溢脑脉外, 血分瘀热。脑中蓄血, 血瘀则气滞, 气滞则血瘀, 气血壅滞脑窍, 不能顺降, 郁而化热, 而致瘀热搏结, 此即张秉成所说“血瘀之处, 必有伏阳”。

另一方面, 脑为髓海, 贵在气血流通畅达, 瘀血内停, 压迫脑髓, 使脑髓肿胀, 清气不能上承, 七窍闭塞, 蒙蔽心神而发为神昏, 停于脉外则肢体不利、言謇不主事。痰瘀热邪交挟, 壅塞于脑, 内不得散, 外不得泄, 损害脑之阴阳气血的平衡, 蕴蓄毒邪, 此即“无邪不有毒, 热从毒化, 变从毒起, 瘀从毒结”, 痰瘀毒邪互结, 进一步损伤脑络。临床证候表现虽复杂, 而痰瘀交结, 痰瘀压迫损害脑髓酿生毒邪, 痰瘀热毒邪互结对脑络的损伤是出血中风急性期的病机基础。CT检查所示颅内病灶部位之血肿及其周围的水肿, 可视为痰瘀交结的佐证。

2 治 法

2.1 破瘀涤痰, 清热解毒

因此, 针对出血中风的病因病机, 采用破瘀涤痰, 清热解毒法治疗是基本的治法。痰瘀同治、祛瘀活血具有改善血液循环, 有止血和促进溢血的吸收, 消肿、消炎;改善神经营养作用, 脑出血证, 所溢于脉外之血, 已不能复返故道, 及由此引起之瘀血郁积 (脑组织之充血、水肿等) 必须通过祛瘀活血而加以疏导, 使其消散与吸收, 从而使脑脉流通, 清阳之气舒展, 恢复各项功能, 达到祛瘀生新之目的。毛冬青甲素、川芎嗪等, 都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但有别于现代所言之抗凝剂。从临床观察其作用是比较缓和的, 加入葡萄糖静脉输注, 对由于脑内血管破裂而引起的颅内病灶 (脑组织之水肿及血肿等) 能起到疏导作用, 无明显凝血机制障碍的病者, 使用这类祛瘀活血药物是安全的。在临床每将祛瘀涤痰通脉作为脑出血的基本治则之一, 其余则根据证候的夹杂, 随证立法, 疗效尚属满意。

2.2 通腑醒神法

此外黄教授也注重于通腑醒神的疗法, 通腑法属于下法之范畴, 具有通便泻热、逐邪下行、解毒排毒、疏导气机、调节阴阳、开窍醒脑、截断病势、促进机体自身抗病能力的发挥、因势利导达到治疗目的的功效[2]。

在急性期, 因痰热郁阻, 风火内闭, 往往使胃肠结滞, 腑气不通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多数病倒为无大便或大便秘结, 并见口气秽臭、烦躁或昏迷, 舌苔黄腻, 脉弦滑等。腑实使风阳痰火闭于体内, 邪无出路。故宜釜底抽薪, 上病下取, 通其腑气, 导热下行。不但使腑气通畅, 气血得以敷布, 痹通络活, 而且使阻于肠胃的痰火积滞迅速排除, 浊气下降, 不能上冲熏扰神明, 纠正气血之逆乱。同时可急下存阴, 以防阴动于内, 阳脱于外。现代医学研究发现, 急下法能改善人体的体液代谢, 稳定血压, 排除毒物, 增加胃肠蠕动, 减轻胃肠压力, 缓解脑水肿。临床上此法多用于出血性中风急性期脑水肿的治疗[3]。

脑出血一旦发生, 痰瘀势必胶结于脑髓之间 (形成不同程度的, 局部或全脑的脑水肿或颅内高压) , 故治疗之法;除予辨证用药开窍醒神之外, 应不失时机地给予通腑醒神之治, 以促进神志清醒。只要不是中风脱证, 或者大便泄泻失禁, 即使没有明显腑实证, 一般起病3 d~5 d内都给予适当的通腑治疗, 如牛黄粉2 g, 每日2次或3次, 或给予大黄、虎杖、益母草煎水保留灌肠, 保持大便通畅, 以求上病下取, 利于醒脑通脉。

脑脉Ⅱ号口服液 (或胶囊) 是我脑病中心研制的院内制剂, 选用水牛角、龙胆草清肝泻火, 平肝熄火, 虎杖以上病下取, 釜底抽薪, 导热下行, 通腑泄热以醒神, 配合牛膝活血, 引火下行, 天竺黄涤痰开窍, 地龙清热熄风通络, 诸药台用, 共奏清肝熄风, 涤痰祛瘀, 通腑醒神之功效。临床研究本方可能具有减轻脑水肿, 降低颅内压, 促进血肿吸收, 改善脑循环功能障碍, 清除脑内毒性物质, 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传用。与西医脱水利尿降颅压及营养脑细胞药物结合使用具有相辅相成作用, 并且可减少西药脱水剂的用量, 避免应用脱水剂后带来的副作用, 故疗效较单纯西药组好[4]。

值得指出的是, 出血中风的病本是肝肾不足、内伤积损。即谓:高年中风患者, 既有风火痰热, 瘀阻等标实之一面, 又存在体质衰弱, 阴津不足等本虚一面, 徒攻痰热则恐正虚难支, 单滋阴又畏滋腻碍胃, 更生痰浊。临床治疗时需注意考虑。

参考文献

[1]黄培新, 刘茂才.神经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234-236.

[2]胡建芳, 汪峰, 黄培新, 等.通腑法在中风急性期的应用[J].辽宁中医杂志, 2007, 34 (3) :375-377.

[3]黄培新, 陈红霞.中风急性期脑水肿的中医药治疗[J].中国中医急症, 1998, 7 (1) :36-38.

[4]黄燕, 黄培新, 杨志敏, 等.脑脉Ⅱ号口服液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临床观察[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6, 13 (3) :6-8.

中风急性期 篇2

【关键词】急性期;缺血性中风;化痰通络汤

【中图分类号】R255.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035-02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属于神经系统临床上最为多发的病症之一[1],中医学角度则称之为缺血性中风,其一旦发病后则会导致不同程度的语言及肢体功能障碍,给患者的工作、学习、生活均带来严重的困扰[2]。因此,本研究以我院于2010年6月至2014年6月期间所收治的116例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并对化痰通络汤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和效果予以探讨和分析,现将研究结果阐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6月至2014年6月期间,我院所收治的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116例,其中男性患者71例,女性患者45例,年龄为42~73岁,平均年龄为(58.13±7.96)岁。入选患者均通过头颅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结果证实为缺血性脑中风,且均于发病后72h内入院就诊。严格排除合并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及出血性疾病患者,且近期无心绞痛、心肌梗死或外伤手术史。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8例,并且在性别、年龄及病情危重程度等一般资料方面,其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未呈现出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组间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两组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均给予右旋糖酐降低血粘、尿激酶溶栓、尼莫地平扩张血管以及抗血小板等一般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之上加用血栓通的临床药物治疗,具体给药方法和给药剂量:将6ml血栓通注射液(丽珠集团利民制药厂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44020285)加入到500ml浓度为0.9%的氯化钠注射液中行静脉滴注,每天2次,7天为一个疗程。研究组患者则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加用化痰通络汤的临床药物治疗,具体给药方法和给药剂量:方剂组成为法半夏10 g,橘红10 g,枳壳10 g,川芎10 g,红花10 g,远志10 g,石菖蒲10 g,茯神15 g,党参15 g,丹参15 g,炙甘草10 g,以上药物水煎取汁至400ml,每天2次,温服,7天为一个疗程。

1.3 评价指标 分别比较和分析研究组与对照组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采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疗效评价方法进行临床治疗效果的判定,即治疗后症状积分改善≥85%为基本治愈,症状积分改善≥50%为显效,症状积分改善≥30%为有效,症状积分改善不足30%为无效。总有效率为基本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三者之和。采用简化Fugl-Meyer评价法对运动功能进行评定,积分在50分以下为严重运动障碍,在50~84分为明显运动障碍,在85~95分为中度运动障碍,在96~99分为轻度运动障碍,为100分属于运动功能正常。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对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得分为100分属于正常,在60~99分属于生活基本自理,在41~59分属于中度功能障碍,生活需要帮助,在21~40分属于重度功能障碍,生活依赖明显,在20分以下属于生活完全依赖。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 0软件对本次临床研究数据均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并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比较 研究组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临床治疗痊愈的比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55.17%和94.83%,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32.76%和72.41%,且两组间比较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比较(例,%)

组别例数(n)基本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研究组5832(55.17)*18(31.03)5(8.63)3(5.17)* 55(94.83)*对照组5819(32.76)17(29.31)6(10.34)16(27.59)42(72.41)注:与对照组患者相比 *表示P < 0. 05

2.2两组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指标改善效果的比较 研究组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治疗后的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评分分别为(90.16±8.63)分和(58.74±5.90)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2.39±9.21)分和(43.08±6.24)分,且两组间比较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2

表2 两组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指标改善效果的比较(X ± S)

组别例数(n)Fugl-Meyer评分Barthel评分 治疗前(分)治疗后(分)治疗前(分)治疗后(分)研究组5852.86±6.9790.16±8.63*23.57±4.2558.74±5.90*对照组5852.79±7.0372.39±9.2123.60±3.9243.08±6.24注:与对照组患者相比 *表示P < 0. 05

3. 讨论

我国传统观医学理论认为,中风在临床上往往以突然晕倒、伴口角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表现,其具体病机则包括中医中的风、火、痰、气、瘀、虚六端,而对于急性期缺血性中风则以实证为主[3]。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统计,中风急性期普遍以阳类证占据大多数,并以痰瘀为中风急性期的主要病机[4]。故本次临床研究以化痰通络汤作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的临床治疗药物,其化痰通络汤中的法半夏、橘红、茯苓、枳实具有化痰祛湿之功,而丹参、川芎、红花则具活血行瘀之效,再加之石菖蒲、远志交通心肾,党参、甘草补气健脾以增强运化之力,从而有助于祛除痰湿之邪。全方诸药合用可谓是标本兼治,使痰浊化,瘀血散,脉络通,以达诸症除的治疗目的[5]。

本次臨床特对我院所收治的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给予了不同模式的差异化药物治疗方案,通过研究结果我们可以得出,采用化痰通络汤治疗的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临床治疗痊愈的比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55.17%和94.83%,均显著高于血栓通单独治疗患者的32.76%和72.41%;与此同时,采用化痰通络汤治疗的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的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评分分别为(90.16±8.63)分和(58.74±5.90)分,均明显高于血栓通单独治疗患者的(72.39±9.21)分和(43.08±6.24)分。综上诉述,化痰通络汤对于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临床疗效的提升,以及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玉勋. 血栓通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临床疗效观察[J]. 亚太传统医药,2013,9(5):157-158.

[2] 徐建. 通心络胶囊治疗急性期缺血性中风临床疗效观察[J]. 当代医学,2013,19(11):131-132.

[3] 马丽虹,王健. 丹红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J]. 中国中医急症,2012,21(10):609-610.

[4] 刘晓丽,顾成光,索宜美,等. 熄风化痰通络汤联合西药治疗缺血性中风风痰瘀阻证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27(8):36-38.

中风急性期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择1999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老年脑中风非急性期病人共106例, 按患者及家属是否继续留医分为住院组及出院家庭护理组 (家庭组) 。住院组57例, 其中脑梗死40例, 脑出血15例, 混合性中风2例;既往史:原发性高血压25例, 高血压性心脏病8例,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 7例, 糖尿病8例, 慢性支气管炎6例, 肺心病合并心衰3例。家庭组49例, 其中脑梗死37例, 脑出血11例, 混合性中风1例;既往史:原发性高血压25例,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 10例, 高血压性心脏病9例, 肺心病合并心衰2例, 慢性支气管炎3例。

1.2 诊断标准

脑梗死、脑出血的诊断按全国高等学校教材[3]的诊断标准, 混合性中风按照《实用脑血管病学》制定的诊断标准诊断[1]。经脑CT检查确诊。

1.3 方法

脑梗死患者用曲克芦丁注射液 (三亚药业, 产品批号:国药准字H1422941) 240mg (4支) 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250mL静脉点滴, 每日1次, 连用15d, 根据病情可加用促脑细胞活化剂、钙离子拮抗剂;脑出血或混合性中风患者, 适当加用脱水剂等。加强护理, 预防褥疮。家庭组出院后在门诊治疗, 定期随访, 不定期电话联系, 排除记录资料不全的病例。

2 结果

两组死因构成及平均存活时间对比 (见表1) 。住院组及家庭组在病种组成及既往史评分对比, 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注:两组死因构成对比P<0.05;平均存活时间对比P<0.01

死亡原因:主要为合并肺部感染, 原有疾病加重及营养不良、中风再发、意外和褥疮感染等。住院组18例死于肺部感染, 3例死于意外 (摔倒, 窒息) ;家庭组5例死于意外 (脑外伤3例, 2例窒息) , 并发褥疮感染死亡13例, 死亡率达26.53%, 4例死于再发相同类型脑中风。两组共11例脑梗死患者死于再发脑梗死或脑出血。

3 讨论

脑中风为老年人常见病, 多发病, 而且病情重, 复发率、死亡率高, 中风后约有75%患者遗留有肢体活动障碍, 视物障碍, 吞咽困难, 失语等多种程度不同的后遗症, 而老年中风患者本身常见又合并多种伴发疾病, 身体素质差, 免疫力下降等特点, 这往往成为中风并发症, 导致死亡的直接或间接原因。本文106例死亡病人中, 死于肺部感染32例, 占30.19%, 为老年脑中风病人非急性期死亡的最主要原因, 这与患者肢体功能减退或丧失, 部分由于意识障碍, 患者长期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全身重要功能低下等有关。另外, 部分由于吞咽功能障碍, 食物易误入气管也是继发肺部感染和导致窒息的一个重要原因。

统计显示, 除肺炎是两组死因第1位外, 住院组和家庭组死因排序各有不同, 因而反映出两组在康复治疗及护理过程中各有侧重。原有疾病和营养不良分别为住院组第2、第3死因, 而在家庭组则是褥疮感染和意外, 且住院组存在时间明显长于家庭组。由于家庭组的医护条件与医院相比, 其条件相对差, 尤其家庭组缺乏相关康复护理知识, 患者易发生常见并发症及意外事故, 提示不同的医护理质量对非急性期脑中风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的影响。因此, 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相关卫生知识宣传, 让其掌握一定的脑中风康复护理知识, 对于促进脑中风患者院外康复, 提高其生活质量, 延长生存时间尤显必要。

对于住院组, 由于医护条件好, 生存时间延长, 死于意外和褥疮感染病例少, 营养不良, 伴发疾病和中风再发比例相对增加, 提示除积极防治医院感染性肺炎外, 还应加强全身营养支持治疗, 全面治疗各种伴发疾病, 积极干预各种导致中风再发的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1] 韩仲岩, 唐盛孟, 石秉霞.实用脑血管病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1994:91 ̄97, 214 ̄217.

[2] 庞明.中国老年心脑血管病流行现状[J].广西医学, 2007, 29 (1) :139 ̄140.

中风后90分钟是黄金急救期等 篇4

黄金急救期

英国一项最新研究说,老年人中风后如能在90分钟内接受治疗,可大大提高完全康复且不留后遗症的几率,这段时间是中风患者的“黄金急救期”。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柳叶刀》医学期刊上报告说,他们调查了3000多名中风患者的治疗记录,他们都接受了常用溶栓药物阿替普酶的治疗。分析显示,在中风发作后90分钟内接受这种药物治疗的效果最好,患者完全康复且不留下残疾等后遗症的几率是未接受治疗者的2.5倍,但其疗效随着治疗时间的延后而降低。

据介绍,目前医学界一般认为使用阿替普酶治疗中风的有效时间是3个小时内,而此次研究还显示,在中风发作后4个半小时之内接受这种药物治疗仍有一定效果,但超出4个半小时后,它的副作用就可能会大干治疗效果。

研究人员说,阿替普酶虽然是治疗中风的常用药物,但并不适用于所有中风患者,医生需要对患者扫描检查后才能决定是否使用这种药物,因此,及时将中风患者送到医院是至关重要的。

中风常因大脑中血管出现栓塞而引起,老年人是高发群体,如治疗不及时常留下偏瘫等后遗症。

推荐健康人常规用

阿司匹林似不合理

没有相关疾病史的人使用阿司匹林(作一级预防)可降低1/5的非致命性心肌梗死(MI)的发生率,但使内出血风险增加约1/3。这类人群长期使用阿司匹林是否有益存在疑问,因为其利弊可能相互抵消。而作为二级预防(用于患有闭塞性血管疾病人群),阿司匹林的益处就大于它的风险。最近出版的《柳叶刀》杂志对此做了讨论。

英国牛津大学临床试验和流行病学研究机构的Colin Baigent博士和他的同事对6组一级预防试验中出现的严重血管事件(心肌梗死、卒中、心血管死亡)和重大出血事件进行了一项Meta分析,涉及9.5万人。这些人处于低心血管意外风险平均水平。作者同时对处于高水平心血管意外风险的1.7万人服用阿司匹林作为二级预防的16组试验进行了同样的分析研究,并且相互做了比较。

研究人员发现,在一级预防试验中,阿司匹林减少原本不大严重的心血管事件(心肌梗死、卒中、心血管死亡)风险约12%,其中主要是减少了上述的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在卒中或心血管死亡方面无显著差异,但使用阿司匹林使该类人群原本很小的内出血风险增加了约1/3。

在二级预防的研究组中,这类人群已经有过卒中或心肌梗死,存在复发的风险,阿司匹林使严重心血管事件风险减少了约1/5。对于这类人群,显然利大于弊,因为阿刊匹林只额外带来较小的出血风险。

在两组试验中,男性和女性心血管意外风险下降比例相当。

作者认为,从目前可以获得的试验数据看,推荐让所有存在中等程度冠心病风险的健康人群常规使用阿司匹林似乎并不合理。

Baigent博上还指出,向数以千万计的健康人群发出建议时,用药安全实实在在最为重要。目前还没有很好的证据表明,健康人群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带来的好处超过随之带来的风险。如果效果并不确定,计算成本效益就没有任何意义。

新陈代谢慢

体温低的人长寿

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科学家发现:体温低的人更容易长寿。这类人常因为在夏天还要抱着热水袋或在室内还要穿厚外套而容易遭到嘲笑,殊不知他们更容易笑到最后。其中的机理在于他们体内储存能量和温度的激素变化缓慢,会降低新陈代谢的速度,因而延长寿命。研究者期望研制出相关的能够降低体温的药物来延长人们的预期寿命,该研究发表在《老龄化研究期刊》上。

生物学家早就发现,如果让老鼠摄入的热量减少30%,会让它们的存活时间延长50%,这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饭吃七分饱”的原因。人体的标准体温为37摄氏度,比皮肤表面的温度要高。而此次,研究人员让24名年龄在50岁左右的受试者在限定时间内持续将每日摄入的热量降低至少25%,然后与另外两组年龄相同摄入正常饮食的人和长跑爱好者对照,结果发现,第一组受试者的平均体温要低于正常值0,2摄氏度(而后两组受试者的体温没有明显变化),他们的平均寿命也明显延长。因此,人们要想活得更长,可以采用的手段包括限制热量摄入,饮食方案科学合理,适度锻炼,服用降低体温的药物和坚持冷水浴。

吸烟易致前列腺癌复发

美国一项最新研究成果显示,吸烟易导致前列腺癌复发,而且吸烟的前列腺癌患者死亡风险也较高。

这项研究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人员完成的。他们指出,与从不吸烟者相比,吸烟者前列腺癌复发几率要高61%,而且他们死于前列腺癌的几率也比从不吸烟者高61%。

此外,对那些戒烟10年以上之后才罹患前列腺癌的病人来说,他们死于前列腺癌的风险并没有因曾经的吸烟史而升高。

这项研究涉及5366名前列腺癌患者。这些患者均是在1986年至2006年期间被诊断出病情的。研究期间,这些人中出现878个复发病例,另有1630个死亡病例。

中风急性期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病例的纳入标准: (1) 病例来源:2012年9月至2013年4月在我院治疗的患者。 (2) 肝肾功能正常者。 (3) 神智清醒, 能自行服用中药。

1.2 方法

本组共收集符合2010年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中有关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诊断标准[3]的患者92例, 均为2012年9月至2013年4月在我院治疗的患者。其中男61例, 女31例, 年龄44~75岁, 平均 (60.41±7.21) 岁, 病程1~48 h, 平均病程 (25.43±10.63) h;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 (7.52±0.74) 分。按照1∶1比例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各46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对照组患者常规给予消除血肿, 加强营养,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常规治疗, 同时给予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 1次/天;及尼莫地平片20 mg, 3次/天;并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给予支持治疗。观察组患者辨证均为痰热腑实证,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化痰活血组方:全蝎6 g, 僵蚕15 g, 郁金15 g, 丹参30 g, 石菖蒲12 g, 瓜蒌皮、远志、桃仁各15 g, 川芎10g, 甘草6 g。伴肝阳上亢者, 在化痰活血组方基础上加用钩藤10 g, 天麻、赤芍、柴胡各10 g, 丹皮、怀牛膝各10 g。伴有风痰阻络者加用白术、防风各12 g, 半夏、秦艽各10 g, 白芷9 g。伴气虚血瘀者加用黄芪30 g, 赤芍、炒白术、当归各12 g, 炙甘草10 g。煎汤口服, 2次/天, 连续服用30 d。

1.3 疗效评价

(1)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SSS) 评价:根据参考文献[4]在治疗前后对患者的SSS评分进行评定。 (2) 临床疗效[4]:基本治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 功能缺损评分降低≥90%;显著进步: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 但<89%;好转:大部分生活可处理, 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 但<45%;无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无变化, 可病情加重及死亡;总显效率= (基本治愈+显著进步) 例数/总例数×100%;总有效率= (基本治愈+显著进步+好转) 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6.0分析软件,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分析

对照组总显效率为58.70%, 观察组总显效率为80.43%,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总有效率, 观察组为82.61%, 治疗组为91.30%, 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SSS评分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SS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两组患者SSS评分均下降, 但观察组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2。

2.3 安全性分析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 肝肾功能, 凝血常规、血生化及心电图均无异常变化, 也无与化痰活血方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

3 讨论

传统中医认为:缺血性中风发病的特点属于中医学“中风”的范畴[5]。其病机主要为气血逆乱, 血随气上, 致使脑络淤阻无法外泄而停留于体内并产生如痰饮与瘀血戕伐正气最终导致标实本ā而发生缺血性中风[6]。因而, 治疗应以祛风、化痰、活血、通络为主。

化痰活血方以瓜蒌皮为君药, 起润肺化痰, 利气宽胸之效。以石菖蒲、远志为臣药, 以达开窍豁痰、安神、祛痰消肿之效;以桃仁、川芎、丹参、僵蚕、郁金、全蝎为佐药, 以达破血逐淤、熄风镇痉、通络止痛之效。甘草为使, 凑调和诸药之效。同时本研究根据患者病机不同, 在化痰活血为基本方基础上随证化裁, 以达协同增效之功[7]。结果显示, 对照组总显效率为58.70%, 观察组总显效率为80.43%, , 观察组总显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S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说明化痰活血方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具有较好的效果, 有利于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及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提高其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该研究时间较短, 样本量较小, 结果的可信度受到限制, 一个大样本、随机、双盲、长期、详细和先进研究手段可能更能说明问题。

参考文献

[1]马丽虹, 李冬梅, 李可建.刺五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J].中国中医急症, 2012, 21 (8) :1269.

[2]彭素兰.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综合治疗方案探讨[J].中医临床研究, 2011, 3 (8) :103.

[3]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志, 2010, 43 (2) :146-153.

[4]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79-380.

[5]徐敏.试论《内经》“贵时, 声变”观念与中风病辨证论治[J].北京中医药, 2011, 30 (11) :829-832.

[6]潘峰, 黄燕, 郭建文, 等.中医药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意向性和安全性分析[J].广东医学, 2011, 32 (5) :653-656.

中风急性期 篇6

关键词:急性期缺血性中风,平肝消栓熄风汤

缺血性中风[1]相当于西医的急性脑血管病, 包括脑梗死, 脑血栓形成, 短暂脑缺血发作等。祖国医学上是属于气血逆乱, 内风妄动产生的半身不遂, 肢体强痉, 口舌歪斜, 言语不利等症状。此病起病急骤, 变化迅速, 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复发率。笔者至2009年以来, 采用自拟平肝消栓熄风汤治疗肝阳暴亢型缺血性中风56例, 取得良好疗效,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我院住院病人, 中医诊断为肝阳暴亢型缺血性中风并经头颅CT和MRI证实, 符合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诊断标准, 并按《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评分。112例患者分成两组, 每组56例。观察组男31例, 女25例, 年龄41~75岁, 平均58岁, 病程6h~10d, 对照组男29例, 女27例, 年龄40~74岁, 平均57岁, 病程4h~6d。 两组年龄, 病程等方面无显著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中医诊断治疗标准

《中医内科疾病诊疗常规》、《中药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综合治疗, 包括给予甘露醇脱水, 改善循环, 吸氧化痰, 控制血压, 改善水、电解质平衡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服用平肝消栓熄风汤, 其方剂组成为:天麻20g, 钩藤20g, 石决明20g, 山栀子15g, 杜仲10g, 茯苓15g, 坤草20g, 牛膝20g, 夏枯草15g, 夜交藤20g, 龙生牡40g, 丹参30g, 地龙15g, 菊花30g, 远志20g, 全蝎5g, 蜈蚣2条。一剂煎三次, 一日服两次, 每次100mL, 疗程14d。14d后评价两组疗效。

1.4 疗效标准

(1) 基本痊愈, 0级病残程度,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 (2) 显著进步, 1~3级病残程度,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 (3) 进步,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 (4) 无变化,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小于18%; (5) 恶化,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增加或死亡。

1.5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血液流变学指标。

1.6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6.0进行检验。

2 结果

2.1 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效果比较

两组相比, 观察组的痊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 总有效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 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代表P<0.01。

2.2 观察指标比较

观察组治疗前治疗后相比,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HCT均有明显改善, P<0.01, 差异显著。对照组也是如此。

与对照组相比, 治疗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全血低切粘度、HCT的减低程度均好于对照组, P<0.01, 差异显著。见表2。

*代表观察组治疗前后相比P<0.01, 对照组治疗前后相比P<0.01, ☆代表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P<0.01。

3 讨论

缺血性中风病因病机之一就是气机郁滞, 血行不畅, 暴怒伤肝, 肝阳暴张, 或心火暴盛, 风火相煽, 血气逆行, 上犯冲脑而发为中风。治疗以平肝熄风, 清热化痰为主。方中天麻, 钩藤平肝熄风, 石决明镇肝潜阳, 川牛膝引血下行, 夏枯草、山栀子清肝泻火, 杜仲补肝益肾, 茯苓、夜交藤养血安神。诸药合用标本兼治, 攻补兼施, 共达平肝潜阳, 滋肝补肾之效。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 钩藤、丹参[2]有抑制血小板聚集, 抗血栓的作用, 丹参还有清除氧自由基, 增加脑供氧量等作用。地龙[3]能扩张血管, 降低血粘度。本文自拟汤剂平肝消栓熄风汤可能通过扩张血管, 抑制血小板, 降低血粘, 清除氧自由基, 增加血流量等方式来改善大脑的血液循环, 减轻对大脑的损伤, 使临床症状明显好转,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下降, 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HCT等指标明显恢复到接近正常状态。因此, 在西医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平肝消栓熄风汤治疗肝阳暴亢型急性缺血性中风, 疗效显著,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陈长勋.钩藤碱对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影响[J].医学研究通讯, 1999, 26 (1) :8-9.

[2]韩潮.益气活血治疗脑梗塞102例[J].陕西中医, 1998, 19 (1) :13.

中风急性期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病例源于2012年3-10月在沈阳市第二中医医院住院治疗的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100例。按照入院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序, 其尾数为单数进入针推组, 尾数为双数和0者进入对照组。其具体分组情况见表1。

注:两组性别、年龄、合并症比较P≥0.05, 无统计学意义

1.2 诊断标准

1.2.1 中医诊断

根据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诊断与分型[2]。

1.2.2 西医诊断根据200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中相关内容进行诊断[3]。

1.3 纳入标准

(1) 符合中西医相关诊断标准, 且在急性期内为肝阳暴亢型者; (2) 年龄小于75岁 (按照入组时出生年月来计算) 且性别不限; (3) 脑血管意外发生在颈内动脉系统者, 需经头部CT或MRI证实; (4) 患者意识清醒, 有自主行为能力, 能够配合针灸与药物治疗者; (5) 患者及其家属自愿同意, 6个月内未参加其他临床观察。

1.4 排除标准

(1) 不符合诊断或纳入标准者; (2) 经相关检查证实中风急性发作为脑外伤、脑肿瘤、脑寄生虫等疾病引发者; (3) 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或诊断为出血性脑血管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者; (4) 既往中风发病大于3次者, 合并严重循环、免疫、消化、内分泌和血液系统等原发性相关疾病; (5) 对服用汤剂中已知某味中药过敏者, 或严重晕针者经心理疏导无效者。

1.5 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 健康宣教, 饮食指导等, 并予舒血宁注射液20 m L (国药准字:Z23022003) 、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5 m L (国药准字:H20010762) 、注射用奥扎格雷钠80 mg (国药准字:H20063163) 日一次静点, 中药给予平肝消栓熄风汤 (天麻20 g、钩藤20 g、石决明20 g、山栀子15 g、杜仲10 g、茯苓15 g、益母草20 g、牛膝20 g、夜交藤20 g、生龙牡各40 g、丹参30 g、地龙15 g、菊花30 g、远志20 g、全蝎5 g) , 日二次口服;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先以拿法、按揉法、扫散法推拿百会、人中、四神聪、风府、风池、天柱、太阳、大椎、曲池、内关、肩井、委中等穴位, 每穴位推拿2~3 min之后利用毫针行针20~30 min。

1.6 评价标准

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卒中量表 (NIHSS)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 (ADL) 评价患者入院当天及治疗第15 d后情况。NIHSS治疗前后减分率, 采用尼莫地平法, 即减分率= (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 ×100%÷治疗前评分。两量表综合分析等级情况为:基本痊愈:减分率在75~100%, Bl指数在95分以上;明显进步:减分率在46~75%, Bl指数在76~95分之间;进步:减分率在18~45%, Bl指数在51~75分之间;无变化:减分率减少或增加18%以内, Bl指数在25~50分之间;恶化:减分率增加18%以上, Bl指数在0~25分之间。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x x±s表示, 组间比较用t检验方法, 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方法。

2 结果

3.1 两组治疗前后NIHSS、ADL量表变化情况

两组治疗前两量表无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NIHSS、ADL量表均优于对照组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3.2 两组综合疗效分析情况

采用等级秩和检验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详细情况见表3。

3讨论

在当今社会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 生活节奏逐渐加快, 社会心理压力越加突出, 从而多导致情志不遂, 肝失疏泄, 气机上逆, 致肝阳骤亢, 阳化风动, 夹痰横窜经络而引发本病。在疾病治疗上, 西医学除溶栓及介入治疗外, 并无进展, 即便介入治疗后续治疗费用比较昂贵。因此, 现在临床上多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医治疗重在辨证及调整阴阳, 是针对病机调整气血阴阳使机体恢复到阴平阳秘的状态。我们揉按腧穴并针刺穴位达到醒脑开窍、平肝熄风潜阳之功。先揉按腧穴调节气机给予柔和刺激, 之后利用针刺给予相对较强的刺激。通过快慢舒缓强弱不等的刺激达到调节神经、体液恢复正常生理功能的作用[4]。

在选穴上, 百会位于督脉入属于脑, 其为手足三阳经、足厥阴经的交会之穴, 具有醒脑开窍, 健脑宁神之功;风府是督脉与阳维脉的交会穴, 也具有醒脑开窍, 舒筋通络之力。故杨上善论曰“其气上输脑盖百会穴, 下输风府也”可调节气机升降也。大椎是督脉与手足三阳经的交会之穴;风池为足少阳经与阳维脉的交会之穴, 有醒神通络, 熄内风之力[5]。

参考文献

[1]薄传强, 郎森阳, 吴卫平.脑血管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9:157.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 (试行) [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6, 19 (1) :55-56.

[3]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30-39.

[4]石学敏.“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脑卒中[J].中国临床康复, 2003, 7 (7) :1057-1058.

急性中风的早期护理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患者100例, 均为我院收治的急性中风患者, 全部病例经临床诊断及CT或MRI检查, 符合第4届全国脑血管疾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2]。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下肢肌张力增高, 腱反射亢进, 肌痉挛, 可出现病理征, 即Brunnstrom脑卒中恢复级在II~Ⅳ级。痉挛的Ashworth评定瘫痪肢体肌张力>0级, 并且≤Ⅲ级。其中男性54例, 女性48例, 年龄37~85岁, 平均年龄 (4 3.5±4.5) 岁, 病程 (2 7.5±4.1) 年, 其中缺血性脑卒中8 2例, 出血性脑卒中18例。排除伴有严重心脑肾合并症、精神病史者及重症糖尿病者, 排除失语症、失认症、失用症、智能障碍和视野缺损者。

1.2 护理方法

1.2.1 情感护理

患者由于存在肢体功能障碍, 部分生活不能自理, 神志清醒时患者大都存有恐惧和焦虑心理, 表现出抑郁和悲观, 不愿与医护人员配合的现象, 严重时会出现抑郁甚至濒死感等消极的心理问题。这时医护人员应针对不同的心理问题, 实施不同的心理疏导, 与患者沟通时要讲究语言艺术, 专人看守, 有针对性地安慰、疏导、解释、暗示、鼓励、劝告等, 帮助患者充分认识疾病, 介绍一些治愈病例, 消除患者各种疑虑。尽量满足患者生理和心理的需要, 取得患者的信任, 使他们有安全感、亲切感、信任感。

注:治疗前后相比, ﹡P<0.05

1.2.2 针灸按摩护理

针灸科用来促进患者神志、语言及肢体功能的恢复, 取穴以醒脑开窍、通督调神为原则, 在头部、颈部及受累肢体取穴。主穴取:内关、人中、三阴交。上肢偏瘫取穴:肩髃、肩井、大椎、天宗、合谷、曲池等。下肢瘫取穴:足三里、环跳、秩边、承山、阳陵泉及绝骨。针灸这些穴位时待患者产生酸、麻、涨等感觉时证明对患者能起到效果, 以15d为1个疗程。按摩能减轻关节的挛缩和变形, 患者俯卧位, 以按、压、滚法, 先向心性按摩偏瘫肢体, 从远端至近端, 以局部皮肤发热为宜。对于手足采取拿捏法向心性按摩, 1次/d。

1.2.3 日常护理及饮食护理

日常生活护理主要包括口腔清洁、皮肤清洁以及身体活动。中风患者的饮食护理十分重要, 饮食不节, 脾失健运, 痰湿内生, 郁而化热, 阻滞经络, 会加重患者的病情。患者应少量多餐, 饮食时采取半坐位, 以高蛋白、高纤维素、低盐低脂肪的食物为主, 宜选择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

1.2.4 功能康复训练

护理人员需要帮助患者进行身体功能恢复的锻炼。急性期进行被动运动与主动运动。恢复期进行肢体功能训练, 各项肢体功能锻炼由护理人员完成, 手法要轻柔、缓慢、有节奏, 循序渐进, 绝不能半途而废。

1.3 评价指标

采用Ashworth量表评定下肢肢体痉挛状态, 采用简化Fugl-Meyer评价法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肢体运动功能水平、日常生活能力, 分别于治疗前、之后个评定1次。

1.4 数据分析

用SPSS11.0统计软件。记数资料采用 (x-±s) 表示, 组间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用μ2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护理后, 该组患者的Ashworth、Fugl-Meye、Bathel指数评分都显著改善, P<0.05。见表2-1。有92例患者获得随访, 时间为3年, 其中85例患者恢复情况良好, 16例较年轻的患者身体各个功能完全恢复并进行正常的工作学习。4例因年龄过高及伴有合并症而死亡。见表2-1。

3 讨论

中风即脑卒中, 是一种发病率、致残率较高的疾病, 约80%患者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3]。其中运动功能障碍发生率最高。近年来, 随着脑血管病诊断与治疗水平的提高, 病死率明显下降, 但致残率仍很高, 大部分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明显下降, 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也给家庭、社会带来了精神和经济上的压力。中医是我国传统的瑰宝, 大量临床实践证明中医对促进偏瘫患者神志、语言及肢体功能的恢复具有很积极的作用。本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中医护理配合临床治疗, 患者护理后的Ashworth、Fugl-Meye、Bathel指数评分都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这充分说明采用早期护理干预可以极大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和生活能力, 减轻致残率, 降低病死率,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中风患者早期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 选取2005年12月至2007年6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急性脑血管意外 (中风) 患者为研究对象, 采用早期护理干预, 比较该组患者护理前后下肢肢体痉挛状态 (Ashworth量表) 、运动能力 (Fugl-Meye量表) 和生活能力 (Bathel指数) , 随访时间为3年。结果 该组患者经护理后下肢Ashworth、Fugl-Meye、Bathel指数评分都显著改善, P<0.05。结论 早期护理干预可以极大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和生活能力, 减轻致残率, 降低病死率。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针灸,康复训练

参考文献

[1]敖金波, 李旭英, 彭力.温针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80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8, 15 (7) :10~11.

[2]王新德.急性脑血管病诊断标准 (第4届全国脑血管修订方案) [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1995, 23 (6) :670.

急性脑中风的现场急救 篇9

某男, 41岁, 既往高血压病史8年, 血压最高200/120mmHg, 没有任何症状, 未接受正规治疗, 在晚餐后发生剧烈头痛、呕吐, 很快进入昏迷, CT诊断大面积脑出血, 很快死亡。

案例2

某女, 65岁, 早晨起床, 发现半身不能活动, 起床时摔在床旁, 不能喊出声音。当家人打电话来, 无人接听, 赶到现场时, 发病已是5个小时以后。呼叫120救护车送到医院, CT检查为大面积脑梗死 (俗称脑血栓) , 经过抢救治疗和长时间康复治疗, 偏瘫、语言障碍没有恢复。

概述

脑中风又称作脑卒中、脑血管病, 是一种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的疾病。降低脑中风的死亡率和致残率与早期的及时识别和救护有着密切关系。脑中风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常见的难治性疾病, 存在着明显三高 (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 现象。

最近几年, 全国的死因排序统计, 排在第一位的均是脑血管病。每年因脑中风死亡120万人。统计数据显示, 我国每年发生脑中风200万人。发病率高达120/10万。现幸存中风病人700万人, 其中450万人不同程度丧失劳动力和生活不能自理, 致残率高达75%。已得过脑中风的患者, 还易复发, 每复发一次, 加重一次。脑中风是医疗费用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脑中风对大脑的危害很大, 中风后几分钟就可以引起大脑皮层细胞损害, 严重时病人可能很快死亡。有的病人虽然活下来了, 但却留下严重残疾, 如偏瘫、语言障碍, 使生活质量大大降低。

根据发病机理, 脑中风可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称作缺血性脑中风, 另一种称作出血性脑中风。

缺血性中风也称作脑梗死、脑血栓, 大约占所有脑中风的80%。是指局部脑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 缺血、缺氧而发生的软化坏死。主要是由于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 使管腔狭窄甚至闭塞, 导致局灶性急性脑供血不足而发病;也有因异常物体 (固体、液体、气体) 沿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或供应脑血液循环的颈部动脉, 造成血流阻断或血流量骤减而产生相应支配区域脑组织软化坏死者。前者称为动脉硬化性血栓形成性脑梗死, 后者称为脑栓塞。缺血性中风发病常在休息状态下, 血压可升高、可正常。发病较缓, 致残率高, 易复发。

出血性中风也称作脑出血、脑溢血, 分为两种亚型:颅内出血和蛛网膜下出血。出血量决定了脑中风的严重程度。出血性脑中风的死亡率大大高于缺血性脑中风。高血压是其最重要的发病因素, 当血压短期内急骤升高, 造成血管破裂时, 就会导致出血性中风。正常血压导致的脑出血比较少见。脑出血常在活动状态下发病, 发病急, 病情重, 发展快, 死亡率高。即便侥幸存活, 复发率也特别高。

短暂脑缺血发作 (TIA) , 又称为小中风, 原因是脑组织某一局部微小血管堵塞或痉挛, 出现暂时循环障碍。如头痛、头昏、耳鸣、半身麻木、肢体活动不力, 短暂视力模糊、失语或吐字不清, 说话困难有时发生一过性意识不清而摔倒。小中风持续时间短, 一般在24h恢复正常。

明确脑中风的类型和程度, 需要进行进行头颅CT、核磁共振等检查, 以决定治疗措施和判断预后。

危害特点与危险因素

缺血性脑中风是由于脑动脉硬化, 动脉血管管壁内脂肪类斑块形成, 管腔变窄, 如果血栓形成, 导致血管进一步堵塞, 脑组织发生缺血损伤、坏死, 神经功能丧失。出血性中风是由于血压升高或脑动脉瘤, 血管破裂出血, 形成血肿, 压迫脑组织, 形成脑水肿、脑疝, 一样会导致脑组织损伤坏死, 神经功能丧失。

过去, 脑中风尤其是缺血性中风, 以老年人发病率高, 目前有年轻化的趋势。而脑动脉瘤破裂引起出血性中风, 更是中青年人易发生的脑中风类型。

脑中风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动脉硬化、吸烟、糖尿病、血脂异常、嗜酒和药物滥用、肥胖、久坐不动的生活习惯、血液黏稠等。

出血性脑中风诱发因素还有劳累、紧张、生气激动等情绪突然变化, 导致血压明显升高。

症状

1.患者既往多有高血压病史, 长期服用降血压药治疗。有少部分人无明显高血压史, 只是偶然在体检中发现血压高, 但从未进行降压治疗。

2.小中风:多在缺血性中风之前发作, 表现为近期出现原因不明的手脚麻木或软弱无力;突然短暂双目失明或视力模糊、出现飞蚊症;突然失语或吐字不清, 说话困难, 很快恢复;突然头痛或晕倒, 很快清醒。近期出现记忆障碍;注意力不集中, 工作效率下降。以上情况历时短暂, 仅几秒或几分钟。最多不超过24h。CT检查无异常, 但是可反复发作。

3.眼中风:突然视物不清, 视力下降。眼底检查发现眼底动脉出血。

4.脑中风共同的重要表现:患者突然昏迷、呕吐, 发生面瘫, 出现流涎、嘴歪、眼斜, 发生偏瘫, 半身麻木无力, 发生语瘫, 出现言语不清或失语。每个病人的发病表现有所不同, 可表现为以下的一项或几项。

(1) 肢体无力或麻木, 面部、上肢、下肢感觉障碍;

(2) 单侧上肢或下肢运动不灵活, 不能提举重物, 易摔跤;

(3) 语言障碍, 突然说话不利索或者听不懂话;

(4) 突然记忆力减退;

(5) 视觉障碍, 单侧眼视物不清, 眼球转动不灵活或发生斜眼;

(7) 平衡功能失调, 站立不稳;

(8) 意识障碍:轻者神志恍惚、昏睡, 叫醒后又很快入睡, 严重者突然发生昏迷, 鼾声呼吸。

5.发生脑中风、病情危重的表现如下:

(1) 突然昏迷, 且逐渐加深;血压显著升高, 达到200/120mm/Hg;

(2) 发生喷射性呕吐;

(3) 呼吸微弱, 每分钟6次左右, 呈断续、叹息样呼吸。

现场急救

目的

保住病人的生命, 维持生命体征, 尽快送到有条件医院, 进行确定性治疗, 降低语言障碍、偏瘫、视力障碍等的残疾率。

原则

缺血性中风与出血性中风的治疗原则是不同的。缺血性中风应尽快进行溶栓治疗, 开通血管。出血性中风则需要防止继续出血, 减轻脑水肿、脑疝的危害。单从临床症状上难以区别这两种类型的中风, 必须尽快送到有条件医院进行头颅CT检查, 以明确诊断。缺血性中风在发病早期, CT无明显变化, 还需要进行核磁共振检查以早期诊断。但是至少进行CT检查可以明确有无脑出血发生, 以决定早期是否进行溶栓治疗。因为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只有发病后的短短几个小时。时间过去了, 血管再通率下降, 病人的语瘫、偏瘫的康复时间延长, 康复率大大降低。

措施

发现病人突然摔倒在地, 发生昏迷、呕吐、偏瘫, 或睡眠中呼之不应, 过去有高血压病史, 怀疑脑中风等状况时, 采取下列措施进行救护。

将病人去枕平卧, 头侧位, 保持呼吸道通畅, 避免将呕吐物误吸入呼吸道, 造成窒息。切忌用毛巾等物堵住口腔, 妨碍呼吸。已经意识不清者, 不要灌药, 防止药物、液体进入呼吸道造成阻塞。经过训练的救助者, 可以将排除外伤的意识不清的患者摆放成复原卧位, 有利于保持呼吸道通畅和呕吐物流出。

摔倒在地的病人, 可将其移至宽阔通风的地方, 便于急救。尽量不要扭曲病人的头部和上身, 如需移动, 应由1人托住头部, 与身体保持水平的位置, 其他人协助移动身体。可将病人上半身稍垫高一些, 保持周围环境安静, 检查其有无外伤, 如需要可给予出血包扎。

拨打“120”电话呼救, 请专业急救人员前来急救。

血压显著升高而神志清醒者可给其加服一次以往服用的降血压药物。

救助者应守候在病人身旁, 一旦发现呕吐物阻塞呼吸道, 立即清除。如果呼吸停止, 应进行心肺复苏。

病人发生短暂意识不清、语言不利、肢体麻木无力, 或一侧眼睛视物模糊、视力下降, 可能发生小中风, 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防止加重。

病情稳定后, 在严密监护下送医院进一步检查治疗。搬运病人时尽量保持平稳。

预防措施

预防脑中风, 需针对脑中风的危险因素进行预防。

1.正规治疗高血压, 延缓动脉硬化。

治疗高血压包括认真监测血压, 开始降压治疗时, 每天至少测一次血压, 血压稳定后, 每周至少测3次血压, 根据季节、气候情况, 增加或减少次数。

一般规律是, 气温升高, 血压下降, 气温降低, 血压上升。一旦服药, 要按时按量服用, 不要漏服, 防止血压忽高忽低, 加速动脉硬化。尤其要注意, 长期服用降血压的药物, 当血压正常后突然停药, 严重后果是血压在停药2~3天后明显上升, 可能导致出血性脑中风。

2.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血脂异常, 戒烟限酒、合理饮食、营养均衡, 改变久坐不动的生活习惯等。开展自己感兴趣的, 可以坚持的有氧运动, 如快走、慢跑、游泳、打太极拳、太极剑、跳舞、韵律操等。

3.防止脑中风的诱因, 避免情绪变化, 排便用力、压力过大、睡眠障碍等。

4.预防缺血性脑中风, 应保持水分的摄入, 防止血液黏稠, 每天摄入足量的蔬菜、水果。发生腹泻、发烧时, 更要及时服从体液, 防止继发血液浓缩, 导致脑中风。

上一篇:信号源发生器下一篇:水源热泵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