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中风的早期护理

2024-08-24

急性中风的早期护理(精选7篇)

急性中风的早期护理 篇1

中风即脑卒中, 以偏身麻木、半身不遂、口舌歪斜为主要表现, 是一种发病率、致残率较高的疾病, 据最近的流行病学资料, 在我国位列人口死亡因素的第2位[1]。多年来, 无论是脑卒中研究还是临床治疗, 关注的目光一直比较集中在降低病死率和促进躯体功能的恢复等方面, 卒中后的认知功能障碍长期未受到重视。我院2005年12月至2007年6月采用中医护理脑卒中偏瘫患者100例,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患者100例, 均为我院收治的急性中风患者, 全部病例经临床诊断及CT或MRI检查, 符合第4届全国脑血管疾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2]。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下肢肌张力增高, 腱反射亢进, 肌痉挛, 可出现病理征, 即Brunnstrom脑卒中恢复级在II~Ⅳ级。痉挛的Ashworth评定瘫痪肢体肌张力>0级, 并且≤Ⅲ级。其中男性54例, 女性48例, 年龄37~85岁, 平均年龄 (4 3.5±4.5) 岁, 病程 (2 7.5±4.1) 年, 其中缺血性脑卒中8 2例, 出血性脑卒中18例。排除伴有严重心脑肾合并症、精神病史者及重症糖尿病者, 排除失语症、失认症、失用症、智能障碍和视野缺损者。

1.2 护理方法

1.2.1 情感护理

患者由于存在肢体功能障碍, 部分生活不能自理, 神志清醒时患者大都存有恐惧和焦虑心理, 表现出抑郁和悲观, 不愿与医护人员配合的现象, 严重时会出现抑郁甚至濒死感等消极的心理问题。这时医护人员应针对不同的心理问题, 实施不同的心理疏导, 与患者沟通时要讲究语言艺术, 专人看守, 有针对性地安慰、疏导、解释、暗示、鼓励、劝告等, 帮助患者充分认识疾病, 介绍一些治愈病例, 消除患者各种疑虑。尽量满足患者生理和心理的需要, 取得患者的信任, 使他们有安全感、亲切感、信任感。

注:治疗前后相比, ﹡P<0.05

1.2.2 针灸按摩护理

针灸科用来促进患者神志、语言及肢体功能的恢复, 取穴以醒脑开窍、通督调神为原则, 在头部、颈部及受累肢体取穴。主穴取:内关、人中、三阴交。上肢偏瘫取穴:肩髃、肩井、大椎、天宗、合谷、曲池等。下肢瘫取穴:足三里、环跳、秩边、承山、阳陵泉及绝骨。针灸这些穴位时待患者产生酸、麻、涨等感觉时证明对患者能起到效果, 以15d为1个疗程。按摩能减轻关节的挛缩和变形, 患者俯卧位, 以按、压、滚法, 先向心性按摩偏瘫肢体, 从远端至近端, 以局部皮肤发热为宜。对于手足采取拿捏法向心性按摩, 1次/d。

1.2.3 日常护理及饮食护理

日常生活护理主要包括口腔清洁、皮肤清洁以及身体活动。中风患者的饮食护理十分重要, 饮食不节, 脾失健运, 痰湿内生, 郁而化热, 阻滞经络, 会加重患者的病情。患者应少量多餐, 饮食时采取半坐位, 以高蛋白、高纤维素、低盐低脂肪的食物为主, 宜选择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

1.2.4 功能康复训练

护理人员需要帮助患者进行身体功能恢复的锻炼。急性期进行被动运动与主动运动。恢复期进行肢体功能训练, 各项肢体功能锻炼由护理人员完成, 手法要轻柔、缓慢、有节奏, 循序渐进, 绝不能半途而废。

1.3 评价指标

采用Ashworth量表评定下肢肢体痉挛状态, 采用简化Fugl-Meyer评价法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肢体运动功能水平、日常生活能力, 分别于治疗前、之后个评定1次。

1.4 数据分析

用SPSS11.0统计软件。记数资料采用 (x-±s) 表示, 组间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用μ2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护理后, 该组患者的Ashworth、Fugl-Meye、Bathel指数评分都显著改善, P<0.05。见表2-1。有92例患者获得随访, 时间为3年, 其中85例患者恢复情况良好, 16例较年轻的患者身体各个功能完全恢复并进行正常的工作学习。4例因年龄过高及伴有合并症而死亡。见表2-1。

3 讨论

中风即脑卒中, 是一种发病率、致残率较高的疾病, 约80%患者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3]。其中运动功能障碍发生率最高。近年来, 随着脑血管病诊断与治疗水平的提高, 病死率明显下降, 但致残率仍很高, 大部分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明显下降, 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也给家庭、社会带来了精神和经济上的压力。中医是我国传统的瑰宝, 大量临床实践证明中医对促进偏瘫患者神志、语言及肢体功能的恢复具有很积极的作用。本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中医护理配合临床治疗, 患者护理后的Ashworth、Fugl-Meye、Bathel指数评分都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这充分说明采用早期护理干预可以极大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和生活能力, 减轻致残率, 降低病死率,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中风患者早期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 选取2005年12月至2007年6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急性脑血管意外 (中风) 患者为研究对象, 采用早期护理干预, 比较该组患者护理前后下肢肢体痉挛状态 (Ashworth量表) 、运动能力 (Fugl-Meye量表) 和生活能力 (Bathel指数) , 随访时间为3年。结果 该组患者经护理后下肢Ashworth、Fugl-Meye、Bathel指数评分都显著改善, P<0.05。结论 早期护理干预可以极大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和生活能力, 减轻致残率, 降低病死率。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针灸,康复训练

参考文献

[1]敖金波, 李旭英, 彭力.温针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80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8, 15 (7) :10~11.

[2]王新德.急性脑血管病诊断标准 (第4届全国脑血管修订方案) [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1995, 23 (6) :670.

[3]崔志堂, 罗祖明.急性脑卒中患者恢复期预后的新标准评价研究[J].香港医药, 2000, 6 (1) :1.

急性中风的早期护理 篇2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护理

【中图分类号】R74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9-0578-01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我科 2009年 1月—2012年 4月应用 rt2PA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患者103例,男63例,女40例;年龄35~82岁,平均年龄61.8岁;有高血压病史49例, 吸烟史40例,糖尿病18例, 高脂血症史25例,房颤病史12例,精神病史1例。

1.2 治疗方法溶栓治疗以尿激酶治疗为主,即尿激酶50~100万单位加入生理盐水100ml,30分钟内静脉滴注。

3 溶栓护理

3.1 溶栓前准备 1、急性脑梗死发病在6h以内进行溶栓治疗是抢救的最佳时间。入院后,护士协助医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对疾病进行判断,同时通知相关辅助科室协助做相应的检查,对疾病进行确诊。一旦确诊,则分秒必争,简短而详细地了解患者有无严重的脏器、血液疾患、有无溶栓的禁忌症。2、因急性脑梗死发病后出现的系列症状,对患者的形象及心理造成极大的影响,极易出现紧张、恐惧、自卑等不良情绪。故要针对患者的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尽快稳定病人的情绪,同时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向家属说明溶栓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同时也告诉其危险性,以取其配合,有利于治疗的顺利进行。语气柔和、肯定,面带微笑,更能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3、建立静脉通道并保持通畅,准备好溶栓药物、抢救药物及器材。

3.2 溶栓时护理 ①在溶栓的过程中,要保持静脉通道的绝对畅通,注意密切观察有无药液外漏,更要药物的配伍禁忌。每15~30分钟巡视并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及肢体的变化,定期监护生命体征、心电异常等。随时询问病人的感受,并详细记录,加强心理疏导,为溶栓的预后奠定基础。因为尿激酶是非选择性纤溶蛋白溶解剂,对循环血液系统具有全面的激活作用,可引起出血并发症,以脑出血最为危险。若有出血现象,如出现鼻出血、牙龈出血、皮下瘀血等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终止溶栓,做好并发症等处理。②、急性脑梗死患者多伴有高血压病史,故必须尽快将血压控制在适宜的范围。同时注意防治或减少可以令血压升高的因素,如溶栓时给予专人的看护,使患者感受到医护人员对自己的关心、重视。溶栓治疗后出现烦躁不安、头痛、恶心、呕吐、血压升高,一般给予20%甘露醇快速静滴脱水治疗后很快能好转。治疗过程中若出现高热寒战等不良反应也应立即停止溶栓治疗,治疗后应对静脉注射穿刺部位,延长压迫时间,防止穿刺部位出血[2]。

3.3 溶栓后护理 ①疗效观察溶栓后观察患者意识、讲话时否清晰、瘫痪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并记录。②溶栓并发症观察再瘫痪或瘫痪加重,应立即做头颅CT检查是否有出血,判断是再灌注损伤或是出血。颅内出血是溶栓治疗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预后较差。溶栓后密切观察血压变化。③溶栓后在最初24小时内定时观察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若在24小时内头痛加剧、出现呕吐、血压骤升、意识障碍等症状时需警惕有脑出血的可能。必须立即报告,并准备好抢救物品,及时救治。④溶栓后血压保持在102~180/64~110mmHg较为适宜。

3.4健康教育

3.4.1由于接受溶栓治疗患者全身呈低凝状态,存在出血倾向,故应提醒患者注意休息,溶栓结束后严格卧床24h,24h内在医护人员指导下以床上活动为主,不宜过早离床[3]。

3.4.2 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和语言功能障碍,待病情稳定后对有功能障碍的肢体早期进行按摩或被动训练,多与患者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通过对患者进行安抚,使其感受到关心和体贴。创造良好的饮食、居住环境,调整饮食结构,向病人及家属介绍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基本知识,应长期治疗高血压,避免诱因,食应给予低盐、低胆固醇、低脂、多食水果疏菜、戒烟、忌酒。有糖尿病者给予给予低糖饮食。注意保持大便通畅,长期卧床者要定期给予翻身,做好个人基础护理,预防肺炎、压疮等并发症。

综上所述,严格掌握溶栓指征,缩短脑梗塞患者发病至溶栓的时间是溶栓治疗成功的关键。同时,护士在溶栓治疗前后做好护理配合,進行严密观察是确保病人安全的前提和条件。护士应在溶栓用药期间积极配合医生,密切观察病情,加强监护技术,对脑梗死患者的急救及康复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吴凤芝,白玉玲,徐文文.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的护理体会[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1,43(7):893-894.

[2] 朱亚波,唐艳红.脑梗死患者尿激酶溶栓治疗的临床护理[J].医学信息,2011,24(1):183-184.

急性中风的早期护理 篇3

关键词:脑中风,早期康复护理,护理效果

随着脑中风抢救率与存活率的提高,当患者度过急性发作期,会遗留多种后遗症,例如:偏瘫、失语等,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1]。实施康复治疗可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本次研究中,为探讨早期康复护理效果,随机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64例脑中风患者临床资料,观察组行早期康复护理,取得理想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64例脑中风患者临床资料,所选64例患者根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相关标准,均确诊为脑中风,患者在发病以前表现出神智清楚,未见肢体功能障碍。根据不同护理方式把64例脑中风患者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男性19例,女性13例;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58.5±4.6)岁;根据疾病类型区分,10例为脑出血,22例为脑梗死;观察组男性20例,女性12例;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59.2±4.5)岁;根据疾病类型区分,11例为脑出血,21例为脑梗死;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临床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身体各项指标稳定后,均实施常规的饮食护理、用药护理、病房环境护理等,有效防止患者发生感染、便秘、褥疮等情况。观察组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肢体康复护理:护理人员为患者摆放正确体位,多选择仰卧位、侧卧位,使患者保持在舒适的状态下,以局部不会受到压迫状态下做翻身训练。帮助患者十指交叉,双脚交叉,根据患者身体恢复情况,帮助患者做床边各种被动运动。活动以前,轻揉患者的肌群,使患者适应后进行肌肉训练。逐渐将床头抬高,调整床头角度,帮助患者完成抬头、抬肩和侧卧的训练动作,至患者可以自行在床边坐起,保持各个方向的平衡感。指导患者进行面部、舌部和唇部的肌肉按摩与刺激,通过训练,指导患者完成吞咽、咀嚼和发声等动作,完成这些训练后,下一步可以实施扶墙站立和独立行走,从简单到困难,逐步调整训练方案图。

心理康复护理:脑中风患者会遗留偏瘫、失语等后遗症,患者无法适应这种改变,会出现焦虑、烦躁及悲观的不良心理情绪,使身体康复受到很大影响。护理人员可以根据患者临床实际情况进行心理疏导,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分析原因,给予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鼓励患者增强康复的信心。在患者行肢体康复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可以为患者进行心理暗示,使患者感受到尊重和理解,建立康复的信心。

1.3 疗效评价标准

本次研究结果根据生活自理能力表(ADL)对患者日常穿衣、进餐及大小便等十个调查项目进行评价,分为独立、轻度依赖、中度依赖和重度依赖,以得分高表示恢复状态理想。其中独立:患者评分在95-100分;轻度依赖:患者评分在75-90分;中度依赖:患者评分在50-70分;重度依赖:患者评分在25-45分;完全依赖:患者评分在0-20分[3]。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以卡方检验计数资料,以P<0.05检验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根据生活自理能力表(ADL)对两组综合指标情况进行评价,观察组各项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讨论

脑中风患者脑部和相关部位神经受到严重的损伤,临床康复过程中,如果没有对患者者行必要的刺激,脑神经会发生固化性萎缩,新神经元重生也受到很大影响,甚至出现永久性瘫痪。所以,只有及时给予脑中风患者行康复护理,为患者建立良好训练环境,才能有效预防各种并发症发生,保持患者肢体肌肉的肌力,避免发生关节变形。再加上对患者神经的刺激作用和逐渐训练,使患者观察及过长期反馈机制状态下朝着良性发展,提高肢体功能,逐渐恢复生活自理能力。早期康复护理是根据脑中风患者身体康复情况,配合肢体康复、心理康复等方面的指导,使患者可以保持良好心理,调整最佳情绪接受康复锻炼[4]。

总之,脑中风患者行早期康复护理能明显改善脑中风患者生活质量,利于患者预后康复,建议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爱花.早期中医康复护理干预对脑中风患者预后的影响探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5,7(19):122—123.

[2]马丽丽.脑中风患者后遗症偏瘫的术后早期康复干预效果观察[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3,13(4):53.

[3]张小梅,阎霞.脑中风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5):286.

急性中风的早期护理 篇4

关键词: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 系统康复训练 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3-0161-02

脑卒中是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后果之一,最常见的并发症为吞咽功能障碍,使患者正常的吞咽功能不能正常进行,导致患者常发生窒息、营养不良以及肺内感染等,给患者的治疗和日常生活带来不利的因素。常规的护理治疗,对脑卒中吞咽障碍功能的患者,临床效果不很明显。本文对我院2010年6月—2011年6月收治的142例,脑卒中并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 进行早期的系统康复训练,对其临床效果及恢复情况进行统计对比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我院2010年6月—2011年6月收治的142例,脑卒中并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男患88例,女患54例,年龄55—81岁,平均年龄60.9±9.5岁,其中脑出血68例,脑梗死74例。其中左侧偏瘫76例,右侧偏瘫66例。

1.2 吞咽功能障碍评定方法。对比洼田咽水试验:5秒钟内进行30ml温水的一气饮完为正常的吞咽功能;5秒钟内一次饮尽30ml水,有呛咳反应的,表现为轻度的吞咽困难,5—10秒钟内进行2次,才能饮完30ml水伴有呛咳的患者,为中度的吞咽困难;在10秒钟内不能饮完30ml水并伴有多次的呛咳表现,为重度吞咽困难

急性中风的早期护理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1年5月—2013年5月期间来我社区进行康复护理的5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32例, 女性21例, 年龄最大者85岁, 最小35岁, 平均年龄 (55±6.0) 岁。按证型分类:49例为中经络, 4例为中脏腑;52例为首次发病, 1例为复发, 平均病程为5.55天;偏瘫侧上肢肌力0级16例, Ⅰ级13例, Ⅱ级16例, Ⅲ级6例;下肢肌力0级12例, Ⅰ级13例, Ⅱ级15例, Ⅲ级14例。所有患者均经脑CT检查确诊为中风。将53例患者随机分为中医手法组33例, 对照组20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中医手法组:观察中经络者在发病后1周意识是否清醒, 待病情稳定后1~2周后开始进行中医手法康复, 每日2次。患者头及面部中医护理手法:患者仰卧, 必要时处于坐位。患者处于治疗者右侧, 治疗者运用拇指指腹左右交替顺时针由轻及重按压百会穴50~100次, 按压程度以患者感到酸胀为宜。按摩太阳穴时患者处于仰卧位, 必要时处于坐位, 与治疗者同侧, 治疗者运用拇指指腹左右交替顺时针揉50~100次并以中指按压耳后高骨作为支点由轻及重按压太阳穴。耳后高按摩方法同太阳穴, 不同之处在于后者以太阳穴为支点运用拇指指腹左右交替顺时针揉50~100次。患者瘫痪病灶处上肢穴位按摩方法:患者处于仰卧或坐位, 取其瘫痪病灶处上肢的曲池、少海、合谷及内关穴。患者坐于按摩者右侧, 两者虎口相交叉, 按摩者运用拇指指腹左右交替顺时针揉50~100次, 由轻及重按压合谷穴, 同时中指按压患者内关穴;另一手拇指按压患者的曲池穴, 中指按压患者少海穴。托住患者肘关节处, 行手法者两手将患者的上肢托起, 在手指压各个穴位的同时, 顺次使患者肩关节做出外展、内收、内旋、外旋及上举等动作, 每个动作各做50~100次。瘫痪下肢穴位按摩手法同上肢手法, 不同的地方在于前者取瘫痪下肢的内外膝眼、昆仑、照海、承山及涌泉穴进行按压[3]。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护理, 患者进行肢体康复锻炼, 这对膝踝关节、下肢和足部等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有较好疗效。护理时要注意交替选择运动按摩方式, 可单脚运动按摩, 或一只脚做运动按摩, 另一只脚做静止穴位刺激按摩, 或双腿脚同向运动, 或双腿脚反向运动。

1.3 MAS与Barthel指数评分标准

上下肢肌力的评分分六级, 零级为无可测知的肌肉收缩, 一级为有轻微收缩, 不能引起关节活动, 二级为在减重状态下能做全范围的关节活动, 三级为能抗重力做全范围的关节活动, 但不能抗阻力, 四级为能进行抗重力和一定阻力的关节活动, 五级为能进行抗重力和充分阻力的关节活动。

MAS评分方法:分为仰卧位到健侧卧位、从仰卧位到坐在床边、坐位平衡、从坐位转移到站立位、步行、上肢功能、手部运动、手的精细功能和全身肌张力9项内容, 每项7分 (0~6) , 用以定量评定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根据积分将运动障碍分为轻 (33分以上) 、中 (17~32分) 、重 (0~16分) 三型。

Barthel指数评分分为四个水平, 第一水平为自理;第二水平为在器械帮助下自理, 如拐杖;第三水平为需要他人的帮助;第四水平为完全依赖别人。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所有计数数据采用χ2检验,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后上下肢肌力比较

经过治疗, 中医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上、下肢肌力比较差异显著,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明中医手法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结果见表1。

2.2 两组治疗后MAS评分比较

经过治疗, 中医治疗组与对照组MAS评分比较差异显著,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明中医手法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结果见表2。

2.3 两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经过治疗, 中医治疗组与对照组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显著,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明中医手法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结果见表3。

(n, %)

(n, %)

(n, %)

注:ADL为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 日常生活能力量表。

为进一步比较两组患者功能康复速度及康复程度, 笔者对两组患者第4、8周MAS和Barthel指数评分进行了组间比较。结果表明, 中医手法组第4周MAS积分平均为 (22.376±5.431) 分, 对照组为 (10.303±6.432) 分, 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中医手法组第8周MAS积分平均为 (38.876±5.454) 分, 对照组为 (17.654±3.634) 分, 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中医手法组第4周Barthel指数积分平均为 (37.766±4.231) 分, 对照组为 (9.874±4.432) 分, 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中医手法组第8周MAS积分平均为 (74.325±11.324) 分, 对照组为 (10.851±9.417) 分, 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以上数据均表明中医手法组患者的功能康复速度及康复程度优于对照组, 中医手法康复护理的疗效优于常规护理。

3 讨论

通过比较中医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上下肢肌力、MAS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可知, 中医手法康复护理可促进中风患者相关功能的快速恢复, 手法操作简单、易学, 无需医疗器械, 值得在社区护理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冬梅.手臂三阴经推拿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09, 24 (22) :2052-2053.

[2]徐道华, 殷立青, 衣永尚.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塞患者生活能力的影响[J].中医学报, 2011, 26 (2) :214-215.

急性中风的早期护理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我院2010年7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90例中风后并发肩手综合征患者, 全部患者均符合西医脑卒中 (中华医学会第4次全国脑血管病学会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 及肩手综合征中的相关诊断标准[1]。其中男52例, 女38例, 年龄39~86岁, 平均年龄 (60.1±8.7) 岁;右侧偏瘫48例, 左侧偏瘫42例;病程1个月~6年, 平均病程 (4±2.3) 个月。按照数字表法把全部患者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 每组45例,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 (P>0.05) , 可比性较强。

1.2 方法

使用中风病常规治疗方法、中风病护理常规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与护理, 实验组则在此基础上给予中药熨烫治疗联合早期功能锻练, 以下为相关措施:

1.2.1 中药熨烫方法

由护理人员将中药方剂 (五子散:白芥子、莱菔子、决明子、苏子、菟丝子各100 g) 装入布袋, 将袋口扎紧, 放入微波炉加热1~3 min, 用毛巾保温, 待温度约45~50℃ (用温度计测温, 并在使用者手背上试温度) 。为患者取合适体位, 暴露患肢, 注意保暖。先于患处涂少许凡士林, 将药袋放在患者偏瘫的肢体上进行均匀推熨, 开始时用力要轻, 速度可稍快, 随着药袋温度的降低, 力量可增大, 同时速度减慢, 每次使用2个药袋交替使用, 药袋温度过低时可更换药袋, 持续时间为15~30 min, 每日2次, 以2周为1个疗程。操作过程应注意观察局部皮肤情况, 防止烫伤。药熨后擦净局部皮肤、协助取舒适体位。布袋用后清洗消毒备用, 中药可连续使用1周[2]。

1.2.2 早期功能训练:

每日由责任护士对患者或家属进行康复护理指导, 具体做法如下:

①早期良肢位摆放:健侧卧位时, 让患者把患肢肩前伸放于背屈位, 此时需避免完全背屈, 用手握毛巾卷, 背屈腕关节, 伸展肘关节;平卧位时, 让患者把患肢放在掌伸位, 接着伸开手指, 在患肢下垫一个高度适中的软枕, 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血液的有效回流;患侧卧位时, 让患者把患肢拉出前伸并放于掌伸位, 接着让腕部掌伸展, 并使前臂向外旋转;坐位时, 在患者面前放一个高度适当的桌板, 让其把患肢放到桌板上, 此时需避免腕关节掌屈及患肢悬空。②体位变换:卧床时, 指导患者正确地行左右侧翻身, 能坐起的时候及时坐起, 并做好体位转换训练, 能站立的时候, 及时进行“卧—坐—站体位转换—椅转换”等训练, 此外, 还需在床上对四肢关节进行主动与被动运动训练[3]。③对患者的患肢肌肉进行自主活动, 并进行伸向物体的控制能力训练, 使上肢肌肉的长度得到有效维持, 以避免其出现挛缩现象, 此外, 还利用机械等诱发手进行相关操作, 以使肌肉得到一定的运动训练。④日常生活能力训练。训练患者独立洗漱、穿衣、梳头、进餐等, 结合患者病情适当增强或减轻训练强度, 30~60分/次, 2次/天。

1.3 疗效观察指标

使用目测模拟评分法 (VAS) 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 (1个疗程) 的关节活动度、水肿、疼痛等症状的积分进行观察与评价[4]。根据积分情况判断治疗及护理的效果。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7.0软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P<0.05为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见表1。

由表1可知, 根据统计学处理, 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 实验组的治疗及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3 讨论

目前, 医学上还没有对肩手综合征的发病机制进行有效明确, 一般而言, 都认为其和中风患者早期不正确的运动模式而引发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上肢回流受阻以及肩、腕关节损伤等有密切联系, 在临床上, 主要表现为手部水肿、关节活动受限以及上肢疼痛等。我国传统中医理论认为, 中风是一种本虚标实疾病, 而肩手综合征则属于“偏枯”、“血痹”、“痹症”等范畴, 其病理机制为本虚标实, 其中本虚指的是气血阴阳亏虚, 标实指的是血液瘀积、水停以及痰湿。

本院中风病专科是医院重点专科及特色专科, 中药熨烫为护理特色疗法之一, 其取材方便、操作简单、经济实惠、患者乐于接受。临床应用广泛、效果好。

本研究使用中药熨烫及早期功能锻炼对实验组患者进行康复治疗护理, 中药熨烫选用五子散方剂, 方剂中的白芥子具有通络止痛的功效, 能疏通血管, 缓解疼痛;莱菔子具有抗炎作用;决明子具有抗菌消炎、行气利水的功效, 能消除肿胀;苏子、菟丝子味辛, 具有行气活血的作用, 能改善循环, 促进关节活动。利用药物的作用, 再将药物加热后作用于患肢, 能发挥更好的药效, 起到热敷按摩的作用。而早期功能锻练, 则能有效促进患者患肢的经脉回流, 从而可使机体的微循环得到有效恢复, 进而可使水肿、疼痛、关节活动受限等不良症状得到有效改善。本研究中, 实验组的康复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由此可知, 中药熨烫联合早期功能锻炼在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康复护理中有着重要意义, 因此, 此方法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孙远征, 马彤艳.循经远取动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 2011, (1) :152-153.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编著.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 1999:7.

[3]聂文彬, 赵宏.温通三焦法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肩手综合征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 2011, 30 (4) :162-163.

急性中风的早期护理 篇7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溶栓疗法;观察;护理措施

脑梗死发病突然,病情发展快,若不能治疗,会导致极高的致残率及致死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患者的生命造成较大威胁。因此,采取有效的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目前临床治疗中多采用溶栓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笔者对我院自2012年1月~2013年2月收治的96例采用溶栓疗法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观察。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2月收治的96例采用溶栓疗法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男41例,女55例;年龄41~75岁,平均年龄(59.6±1.8)岁。其中52例患者发病时间≤3h,其余44例患者发病时间为3~6h。对患者进行脑部CT检查,确诊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压均小于200/110mmHg,参与研究患者均无溶栓禁忌证。

1.2 方 法 给予患者溶栓前静脉滴注20%甘露醇250ml,静脉推注尿激酶50万u联合生理盐水20ml,对患者进行30min的静脉滴注尿激酶100万u联合生理盐水100ml,体重≥75kg且滴注后无明显效果患者静脉滴注尿激酶25~50万u溶于生理盐水100ml;溶栓后给予患者静脉滴注20%甘露醇250ml,8~12h1次,对患者进行连续3~15d的滴注。每天溶栓治疗4h后给予患者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静脉滴注,持续10d。溶栓1d后,给予患者阿司匹林500mg口服,每天一次,连续10d后,药物剂量改为200mg,持续3个月,对患者的病症进行观察。

2 结 果

患者康复情况较好,其中26例患者在治疗1h内基本恢复语言功能,舌头可伸口腔外。36例患者在给药30min内治疗效果不明显,对患者追加尿激酶50万u后,肌力恢复至3级以上,其中25例患者在治疗4~9h后肌力出现恢复。6例患者在治疗8h后出现偏瘫,经脑CT显示患者出现大面积脑梗死;3例患者治疗无效死亡。对患者进行半年随访,26例患者痊愈,336例患者出现明显好转,25例患者病情好转。治疗总有效率为90.6%。87例患者对护理满意,占90.6%。

3 讨 论

常规护理。临床认为发病6h内对患者治疗效果最佳。因此,患者送诊后,要迅速而准确地检查出患者的出血时间、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等,保证患者能够尽快接受诊治。治疗前,医护人员要对患者的病史进行收集询问,掌握患者的手术禁忌证,对于器质出现严重损伤及消化系统严重溃疡患者,有过脑溢血病史的患者要排除。对患者的血常规及脑部CT进行速度准确的检查,对患者的心率、血压等进行监测,保证患者的舒张压控制在100mmHg以内,收缩压小于200mmHg。治疗中护理,在进行配药时严禁使用酸性液体进行稀释,使用药物必须低温保存,药物抽取后立即使用。在患者输液时,医护人员必须陪护在旁边,对患者的输液情况进行观察,并对患者的感受进行询问。溶栓剂对患者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因此在输药早期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得到明显改善,出现激动情绪,医护人员要对患者进行安抚,引导患者平和的心态,帮助患者更好地康复。患者出现恶心、食欲不振等不良反应后,医护人员要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并及时告知主治医生进行处理。患者治疗后一周内禁止下床,保证充足的休息。连续3d每隔2h对患者的P、R、BP进行监测,患者病情稳定后可改为12h1次,医护人员要对患者的感受进行询问,同时观察患者的语言恢复能力、神志、四肢肌力等。患者如果出现血压突然升高、呕吐、瘫痪程度加重、意识障碍、头痛等现象时,医护人员要对患者进行检查,检测患者是否出血,进行紧急救治并马上通知主治医生进行抢救。心理护理,脑梗死病情发展快较凶险,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下降,通常有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出现恐惧、紧张心理,医护人员要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相关疾病知识的讲解,将治疗办法及效果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消除患者的疑虑,帮助患者树立康复的信心。饮食护理,对于不能正常饮食患者,医护人员在患者治疗后3d给予鼻饲,保证患者正常的水分及营养需要,在进行喂食时,床头抬高15°,避免食物反流导致患者出现肺炎。对于病情康复较好患者,可以根据病情适当饮食清淡易消化食物。

本次参与研究患者治疗效果显著,患者总康复率为90.6%,同时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较高,说明在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溶栓治疗并进行有效的护理,有助于患者的康复及改善护患关系。

参考文献

[1] 莫剑锋.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5,3(15):26-28.

[2] 吕峦.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溶栓治疗的观察与护理体会[J].中国卫生产业,2011,26(35):423-424.

[3] 徐隽莹,徐丽.急性脑梗死患者20例早期溶栓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17):412-413.

[4] 杨晓霞.2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溶栓疗法的观察与护理[J].医学与护理,2010,1(1):26-27.

上一篇:远程抄表系统下一篇:语言中的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