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中的经济学

2024-08-24

语言中的经济学(共12篇)

语言中的经济学 篇1

0 前言

目前,很多的主流经济学已经逐渐离不开数学的支持,数学在经济学中扮演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国际上一些有名的经济学杂志例如美国的《美国经济评论》中基本上每一幅报告中都会有一篇关于数学的文章,可见数学的重要性。自从196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设置以来,在获奖的人员中排出不使用数学得将的几乎是没有的,一直到现在为止根据相关数据表明可以完全不运用数学而获奖的经济学家中仅仅只有5 位而已。随着新古典经济学时期以来,数学的作用在经济中表现得越来越突出,而且将数学运用到经济学中的形式也逐渐在强化,其中可以从三个表面表现出来,一方面是计量经济学逐步发展起来,并且奠定了在经济学理论中的作用,另一方面是数理经济学的发展被经济学家重视起来,最后博弈论进一步地改写了经济学。我们从语言经济学是角度去观察这些能够看出数学是可以将经济学中一些理论思想和数据原理完整清晰地表达出来,它是一种表达经济学的语言。与此同时数学还遵循了经济学中的节约的原则,就是最简练的语言传达出更多的信息量,而且还会在语言的相同条件之下尽可能地表达出更多的经济学思想和理论观点。本文主要针对数学在经济学中的运用进行研究分析数学在经济学中到底扮演着何种角色和地位,又起着何种作用,并且通过语言经济学的角度切入来对数学在经济学中应用的进行分析与探讨。

1 数学在经济学中运用的发展历程

总体而言,数学在经济学中的运营可以根据边际革命和新古典经济学进行具体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萌芽阶段、边际革命到延续至古典经济学这一时间段的开始发展和运用的阶段以及新古典经济学以后发展成熟阶段。通过这三个阶段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发挥的作用逐渐明显,之后在新古典经济学时期之后,数学已经被普遍地接受和运用了。

1.1 数学的萌芽阶段

数学在边际革命之前都属于萌芽的阶段,具体能够追溯至18 世纪一些的学者使用一些简单的统计分析来为政治经济学提供理论精确基础,并且试图运用数学的运算方法和理性基础来研究和发现人类社会存在的自然秩序。直到1826 年经济学家屠能发表了《孤立国》首次利用微积分与一些数学的公式去表达经济学中思想和理论,并开启了数学模型研究的先河,与此同时一些经济学家已经开始将数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些理论补充。

在1838 年古诺发表了《财富理论的数学原理研究》并在文中指出使用数学函数形式表示商品的价格之间与成本之间的关系。古诺的这一著作是真正将数学运用到经济学之中,并奠定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随后戈森的著作中也极力主张变数数学的方法并建立了“戈森定律”,创造了很多数学公式、符号以及图表,同时被称为“经济学之中的哥白尼”。

而且马克思在《资本论》之中也大量地运用数学在经济学中,将自己很多思想与观点用数学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虽然也只是使用一些简单的数学符号和公式,但也将数学作为一种语言表达方式运用到经济学中。

1.2 数学的地位提升的阶段

在边际革命中有三个代表人物分别为杰文斯、瓦尔拉斯和门格尔,他们三位都非常重视数学在经济学中的运用,在边际革命之后学者埃奇沃思、马歇尔以及克拉克等人运用数学的研究方法展开对经济学理论的研究并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在1897 年杰文斯通过发表《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提出了四个命题,将数学运用的重要性表达出来,并强调了经济学本身而言就是数学以及经济学之中采用的方法的微积分,也属于数学的一部分,这些都强调了数学在边际革命向新古典经济学转变之中的地位的提高。利用数学建立一套经济学的研究分析方法已经在实际上为数理经济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随后英国经济学家埃奇沃思在1881 年的时候发表了《数学心理学》,提出使用比较抽象的数学理论对边际效用进行描述,并在1911 年的时候撰写了有关于数理经济学的文献资料为《数学百科全书》,书中对数理经济学的学科命名已经被逐渐认可和流行起来,并得到了发展,这一阶段数学运用的地位得以大幅度提升。

1.3 新古典主义之后大量运用的阶段

继新古典经济学之后,经济学中采用数学应用已被普遍接受和认可,并且已经逐渐达到了专业化与职业化的程度,甚至演变成了经济学发展的主要发展的方向。

1.4 数理经济学大行其道并且快速地发展起来

20 世纪数理经济学的发展越来越快,微积分等现代数学的使用技术也逐渐应用到经济学之中,随着20 世纪50 年代发展以来,数理经济学也已经由微分往集合论等一些数学技术工具而慢慢转变,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给经济学一般均衡提供了理论研究框架。

1.5 计量经济学的基础和发展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数据分析工具和根系分析技术。计量经济学是弗瑞希提出来的,是根据“计量生物学”的做法研究而来的。美国的克莱茵与金德尔伯格一起研究和创建了涵括了22 个方程的模型,同时被称为克莱茵与金德尔伯格模型,在这个经济学研究中他们进行了很多的尝试,并尝试将世界上OECD国家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联合起来构成一个模型,而且在这个模型之中涵括了将近5000 个方程的全球经济模型,主要是用来分析国际之间的经济动荡以及经济波动的扩散,在一定程度上及时有效地对全球经济贸易和经济资金流进行科学的预测。

直到20 世纪60 年代计量经济学发展到顶峰,对计量经济学的研究越来越多,但随着其计量模型的预测的失败率比较高,专家们对计量分析的重心逐渐像设定模型的分析方法转变,并针对计量模型与经济学理论进行研究和探讨,最终将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普遍推向和发展起来,与此同时还运用看很多经济学理论的命题对其进行检测。

1.6 博弈论的发展改写了经济学

在20 世纪70 年代之前有关于博弈论的研究和著作还比较少,随着数学大量的运用到经济学中,有很多经济学家对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大范围运用颇有微词并有很多批评的言论,而且还提出对数学应用范围进行适当约束,但是一些经济学家却利用了博弈论的方法,针对分析合作以及利他主义等一些很难解决的问题进行规范,通过一系列的分析表明数学逐渐已经成为经济学中的一个主流的分析方法和工具。

2 用语言经济学的视角看数学在经济学中的运用

假设从工具主义的角度出发,数学可以认为是表达经济学思想和理论的一种工具,数学的运用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和进步。虽然数学在经济学中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但是也不能够证明经济学已经离不开数学,同时也就是说经济学并不是数学,而数学也一样代替不了经济学。

一般来说,语言经济学是要根据语言经济学的分析研究的方法,然后再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相关于语言的因素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对经济学而言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在一定条件之下促使降低成本最小化,而语言经济学遵循了这一原则,即在一定的语言条件下表达出更多的是内容,换一个角度而言就是说使用最简练的语言来表达了语言经济学的意思。

数学在经济学的角度来说逻辑性非常严谨,由于数学是一种分析方法和现实的有所差异,但是如果采用数学语言进行分析,就尽可能缩短与抽象理性思想现实世界的差别。通过数学的语言对经济学中进行分析需要有一定的依据,而且随着数字在经济学中的适应程度来说,通过使用数学语言对经济学内容和理论进行表述,能够大大地促进人们接受经济学数学语言,同时也反映出数学在经济学语言中扮演的传递信息与相互交流的实际功能,进一步促进经济学的现代化发展。语言具有非常大的传染性与网络性,意思是接受者越多其作用就会愈来愈大,产生的效果也会越来越明显。因此数学语言作为一种工具和语言,在经济学中扮演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3 结语

数学语言作为一种分析统计的工具和语言,逐渐在经济学中的应用范畴越来越广泛。目前国内许多经济学专家和学者也越来越多地将数学运用到经济学中,但是数学只能是作为一种分析方法与经济学的表达的语言形式,因此在经济学的运用中也要完全贯彻落实经济学中资源配置最大化的原则,坚持节约的原则用最简练的语言传达出更多的信息量,并在一定的语言条件下传达同样的数据信息要使用最简练的语言进行表达。不能够是完全没有任何限制和约束,不然就已经脱离了研究经济学的目的。经济学在一方面来讲是致用于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现实中出现的经济问题与纠纷,并及时对未来经济进行科学预测的,所以经济学的服务不能够脱离现实世界,而数学语言作为经济学中的表达能够进一步推动经济学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卫国.语言的经济学分析:一个初步框架[D].山东大学,2008.

[2]张卫国.作为人力资本、公共产品和制度的语言:语言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分析框架[J].经济研究,2008.2:144-154.

[3]马云霞.语言在国际交往中的经济价值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

[4]张卫国,陈屹立.经济学的语言与语言的经济学——语言经济学的一个综述[A].中国制度经济学学会筹委会、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中心)、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组委会、《制度经济学研究》编辑部.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中国制度经济学学会筹委会、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中心)、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组委会、《制度经济学研究》编辑部:,2006:20.

[5]陈军昌.非线性产业或经济系统的演化(创新)分析[D].江西财经大学,2009.

[6]苏剑.语言演化与语言保护:语言经济学的分析框架[D].山东大学,2011.

[7]李逸群.数学运用于经济学:一个历史性综述[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0.4:10-16.

[8]蒋满元.对现代经济学分析方法数学化取向问题的辩证剖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10-114.

语言中的经济学 篇2

语言的经济价值是客观存在的,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人们在语言的帮助下完成某些工作,从而获得经济效益。

如只有熟练掌握英语、法语等西方语言才可能把相应国家最近的科学成果介绍到国内。

工作环境只需一种语言的情形,熟练掌握该种语言也对开展工作有利。

语言能力是人的能力的一部分,尤其是在与人打交道的职位上,语言能力在综合能力中的权重非常高。

第二,人们依靠语言从事某项职业或参与某种活动,从而取得经济效益,如语言教师、语言翻译人员等等。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汉语的国际地位也大大提高,在我国产生了规模可观的对外汉语教学队伍。

值得注意的是,当今时代,一些新的语言职业和语言产业逐渐形成,语言已经进入到经济和高新科技领域,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比如英语教育产业、语言翻译产业、文字速录师职业、计算机字库提供商、语言文字信息处理软件产业等。

中国患语言疾病的人数也很多,如聋哑、口吃、兔唇、假喉、失语症、儿章语言发展迟缓等,应当建立“语言治疗师”这一新职业。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语言作为经济资源的

性质会体现得越来越明显,其经济作用越来越显著。

第三,语言在劳务市场中满足社会的需求,从而取得经济效益。

如一些外资企业招聘工作人员时,很可能有特定的外语水平的要求,外语水平高的人获得职位的机会就比较大。

一些职位或职业的性质决定了相关人员须具有一定的外语熟练程度,如外事部门,旅行社等等。

二、语言的经济学价值

我国有关语言经济学的研究很少,所以在文献综述中几乎可以按作者姓名介绍研究成果。

日本似乎在这方面走在我国的前面。

社会语言学家井上史雄先生为了揭示决定语言价值的因素,提出了语言的理智性价值和情感性价值的概念。

[1]语言的理智性价值就是指决定语言价值的客观因素,而语言的情感性价值就是指影响语言价值的情感、心理方面的因素。

语言的市场价值主要取决于语言的理智性价值。

一般来说,决定语言的理智性价值,也就是决定语言价值的客观因素有3个:语言的使用者人数、经济实力、文化度和信息量。

语言的使用者人数是很重要的因素,不过可能要以把该种语言作为第二语言使用的人数来计算。

国家的经济实力与语言的市场价值有很大的关系。

使用某种语言或以某种语言作为官方语言的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与其语言的市场价值成正比。

计算一种语言的文化度是很麻烦的,但是可以通过翻译成其他语言的文献数量来估算。

语言的文化度也可以用信息量来换算。

衡量语言的信息量最好的参数是因特网网站的数量。

另外,井上史雄强调某种语言是否被确定为国家的官方用语,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一种语言被确定为官方用语的国家数越多,其语言的市场价值越高。

依此衡量,英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市场价值最高。

语言的情感性价值是影响语言市场价值的重要因素。

语言的情感性价值就是指影响语言价值的心理因素,有时它与理智性价值成反比例。

井上史雄又把语言的情感性价值分为绝对情感性价值和相对情感性价值。

绝对情感性价值,就是人们对母语的感情价值。

任何人都对自己的母语怀有珍贵的情感性价值。

母语是从幼小的时候开始带着无限的感情习得的,又是深深地埋在心灵深处的、不可替代的语言。

一个人对自己的母语的感情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但是,被压迫的民族,带着复杂的心理接受他民族的语言,感情上不易接受。

相对情感性价值,就是人们对外语的一种心理价值。

人们对于外语的感情是相对的、可变的、有条件的。

井上史雄的“相对情感性价值”主要是指,人们对外国人讲某种语言(尤其是本民族语言)时的念度。

一般来说,越是使用扩散指数高的语言的民族或国家越是忽视外国人对本民族语言的热心程度。

扩散指数越低的语言,讲出来越受当地人的欢迎。

语言的理智性价值与相对情感性价值成反比例。

三、语言的经济价值与语言平等

语言经济学表明:语言的经济价值有高有低。

这与语言平等并不矛盾。

1.语言本身没有价值,语言的价值是人们从外部赋予的。

语言,尤其是母语,是和生命、性别一样不可选择的,是习之于母文化,不依每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母语的习得一般来说是自然的、免费的。

母语以外的语言,各自具有特殊的结构和规律,学习掌握需要花费时问和金钱,且很难做到运用自如,也做不到用一种语言替代另一种语言。

作为经济学分析对象的语言与自然资源是不一样的,自然资源有物理性存在形式,语言没有;自然资源可能枯竭,而对语言,对任何语言,哪怕是濒危语言,只要人类群体有保存它的愿望并倾注以适当的资源——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资源,它就可以发扬光大,生生不息。

希伯来语不是从一种濒临死亡的语言变成了以色列的国语吗?“只要人们决定挽救一种语言,就一定能够做到。”[2]人们学习一种经济价值高的语言,为的是以该种语言为钥匙叩开经济、社会等的机会的大门。

在这个作用上,语言只不过是一种策略和手段罢了。

这种策略、手段不具有权属上的排他性,语言本身不可能成为知识产权或者其他任何权利的客体。

既然语言是获得经济机会的手段和策略,它就是相对的。

当掌握其他语言能够带来满意的经济机遇时,对语言的偏好也就可能转移到他种语言上。

2.语言的经济价值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主要是受政治、经济、军事乃至文化等语言之外的因素的影响。

卡斯蒂利亚王国萨拉曼卡大学的修辞学教授内布罩亚(Nebfiya)在1492年献给女争的卡斯蒂利亚语语法》的前言中写道:“语言永远与实力相伴。”[3]纵观世界语言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一种语言在广大的地域范围内发挥其他语言难以企及的影响,并不是因为该语言本身比其他语言优越,而是以该语言为母语的国家或其他形式的人类群体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地域扩张的结果。

拉丁语之于罗马帝国、阿拉伯语之于阿拉伯帝国、西班牙语之于拉丁美洲、法语对于非洲、英语之于大英帝国,莫不如此。

当今美国在经济、政治、科技、军事等方面傲视全球,美国英语也就成了市场价值最高的语言。

因此,一种语言的兴盛或衰落,主要是操不同语言的人类群体(或国家)交往互动过程中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力量角力的结果。

从微观上来看,某一特定语言的经济价值的高低,取决于语言在各种任务、各种职业和各部门活动中的使用程度,而其使用程度又受到对该语言的供求法则的支配。

在劳务市场中,对一种语言的需求取决于雇主的选择,而雇主的选择却不尽相同,主要根据雇主本人的语言技能,他们在市场中使用何种语言和他们进行技术投入时使用何种语言来决定。

语言供应方面任何时语言的经济价值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zbjy.cn提供,请保留网址.候都是相对稳定的,这是人们先前基于该语言的预期价值而进行投资的结果。

语言的预期价值比起反映社会逐步发展的规律来变得更快。

总之,只要语言能在劳务市场上满足社会不同层次的需求,便会取得不同的经济效益。

3.每一种民族语言都是为了表达语言使用者的愿望、适应语言使用者的要求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因此,每一种民族语言都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每一种民族文化,不管它多么“原始”,与其相适应的语言就其复杂性和完善程度而言,足可以与所谓“文明国家"和“发达民族”的语言相媲美。

因此,每一种存在着并被使用着的语言,都能满足其使用者的社会和心理的要求,都为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也就是说,与所有生物存在一样,多姿多彩的民族语言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价值。

4.语言的经济价值有高低之分,在全球化以及市场社会背景下,使语言多样性面对一个严峻的现实:小民族人民为了存活,不得不学习通用语言;弱小国家为了发展,不得不要求人民学习世界通用程度高的语言,尤其是英语。

经过一代又一代的语言上的变迁,小民族语言濒危甚至死亡;小国、弱国要求国民学习强国的语言,不但使本国语言受到威胁,还加重了国民的负担。

“语言‘市场”的自发作用,使语言多样性日益减少。[4]

对“语言市场”的自发作用的消极影响人类并非无能为力。

人类可以通过积极行动遏制“语言市场”的破坏性作用,保护语言多样性。

当今,语言规划活动在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它的直接任务是划定语言的地位并规范语言本体。

以多样性为指导思想的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无疑会在某种程度上遏制“语言市场”的自发作用,保护语言多样性。

[5]反映在法律上,就是要以语言权利为武器,赋予人们选择使用语言的自由,尤其是选择使用母语的自由。

参考文献:

[1]李斗石.语言价值论——日本井上史雄教授的语言价值论评介[J].延边人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67-72.

[2][法]希尔维博曲埃著,千树华译.语言简史[M].天津教育出版社,:5l.

[3][法]海然热若:张建秕译.语言人:论语言学对人文科学的贡献[A].生活·读书·新知[M].三联书店,:404.

[4]周红.从语言的经济价值角度看我国的外语教育[J].浙江经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2,4,,7:57.

[5]王远新.论语言文化的多样性及其价值[J].世界民族,,6:l.

语言中的经济学 篇3

关键词:英语经济语篇;概念隐喻;隐射

一、引言

人类对隐喻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入更新的过程,对其研究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时代。隐喻被看做本质上是修饰的,是单一的语言现象,仅限于文学作品当中,可有可无。但这种传统的隐语观在1980年被莱考夫和他的同事彻底推翻。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他们指出:“隐喻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人类的语言、思维和行为中都充满了隐喻思维。”这一理论体系越来越受到语言学各领域学者的接受和发展,对于隐喻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在实践中得运用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及其对人们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渗透和影响,经济语篇也吸引了越来越多认知语言学领域的学者的注意力,他们都从不同角度对经济语篇中的概念隐喻研究作出了大量贡献。本文以莱考夫的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借鉴前人在该方面的研究成果,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经济报道中的概念隐喻进行了研究,试图归纳出其中典型的概念隐喻类型及其所具有的不同认知效果,从而找出其暗含的思想意识以加深对经济报道的理解,并对经济英语的教学具有启发意义。

二、经济报道中的概念隐喻类型

莱考夫和约翰逊将概念隐喻分为三类:结构性概念隐喻、方位性概念隐喻以及本体性概念隐喻。这是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分析的基础。

(一)结构性隐喻

在经济报道中,结构性概念隐喻就是将某种具体概念的结构隐射到某经济概念中从而跟生动清晰地了解该经济概念。就本文搜集到的语料看,结构概念至少有六种,包括:战争隐喻,机器隐喻,道路隐喻,运动隐喻,建筑隐喻和舞台表演隐喻。

这里我们以战争隐喻和建筑隐喻为例:

例1 Could not Japan also set a minimum USD/JPY exchange rate at 75 as a means to battle deflation?

例2 They are fighting hard against the idea and, in any case, investors will not be keen.

例 3 The European Central Banks apparent resumption of purchases of Portuguese and Irish bonds seems woefully inadequate when the much larger and more important debts of Spain and Italy are under attack.

经济运作如同战争,战争中的概念隐喻,如双方对垒、战争策略、防御和进攻等概念,通过隐喻的运作机制映射到目标域即经济活动上,于是便有了“商场即战场”的概念。商场上的勾心斗角与战场上的你死我活激烈程度相当,通过形象的战争“隐喻”进行描述,原本艰深枯燥的经济概念即变得生活具体,更能激发读者,尤其是非经济专业读者的兴趣。

例 4 So it was encouraging that leaks from the conference seem to mention a bank restructuring as part of a grand plan, including expansion of the EFSF and a 50% default by the Greeks.

例 5 Stocks have churned along in a channel rather than burrowing to the center of the earth, suggesting theyre building strength for a rebound.

整个经济体系的结构就像建筑一样,甚至经济体系中的经济组织如公司、银行和各种机构也可以被看做建筑。如果经济体系不适应发展需要,阻碍生产力发展,或者某家公司、机构等人员结构不合理、管理组织不科学,它们就需要像年久失修的建筑一样得到改造甚至重建。

(二)方位性隐喻

经济报道中的方位性隐喻即是用方位性的概念,比如,上下、前后、里外、深浅、中心边缘等空间方位概念来描述经济领域中的某些概念或行为活动。经济报道中得方位性隐喻最为主要的就是上下隐喻。上下方位的概念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经济形势发展良好即为上,反之则下;价格、利润、产量等数量大为上,数量小为下;股市走势涨为上,跌为下;就业率、消费者信心等高为上,低位下;等等:

例6 The duty has done nothing to slow the rapid rise in bankers' bonuses, which are generated elsewhere.

例7 Some currencies must rise, however, and the Europeans may not be too happy to see the Swiss trying to drive the euro up.

总体来说,“上”隐喻多表达积极乐观的形势,“下”隐喻则多为消极悲观的情况,但少数情况则相反,比如当表达以下概念是,“上下”的价值就颠倒:失业率,通货膨胀,负债率,银行坏账等。

(三)本体性隐喻

人们习惯将抽象的概念表达理解为“实体”,比如将概念拟人化就是常用的一种本体性隐喻。经济报道中充满了本体性隐喻,比如容器隐喻,生物隐喻,液体隐喻,泡沫隐喻,温度隐喻,自然现象隐喻。

这里我们主要看液体隐喻和人类隐喻:

例 8 Some of the flows into Switzerland may be coming from alarmed Italian and Greek depositors.

例 9 Part of the problem was that the previous rush to treat Germany as a safe haven had pushed yields so low that domestic investors have lost enthusiasm.

液体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概念,会流动、聚集,还可以装入器皿中,可以流进流出,延续地流动。这些概念被隐射到经济领域中,就形成了“资金是液体”等概念。

例 10 We also saw the creation of giant banks that were too big to fail, something that must surely strike everyone as a problem.

例 11 Industrial activity in Europe suffered a?steep decline?in July, increasing the likelihood that the euro-zone will slip into recession.

通常,高大威猛的巨人被称为“giant”,这个概念被应用在经济领域中描述某公司或机构在相关领域占绝对优势,成为行业龙头。而人类面对外部恶劣环境时,可能会遭受折磨和痛苦,企业机构也一样,会成为整体经济环境恶化的受害者,经历亏损、破产、倒闭等情况。

四、结语

概念隐喻在经济语篇中的应用已经非常普遍,以独特的角度反映经济领域中的许多抽象概念和思维模式,将很多抽象枯燥的经济概念提供了生动丰富的解读解释。将经济报道语篇中的概念隐喻加以分析研究,是帮助读者,尤其是非财经类专业读者认识解读经济语篇的重要途径,对人们系统认识理解经济概念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阅读经济报道和经济语篇阅读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读者和学生的概念隐喻意识,系统了解经济报道语篇中的概念隐喻,有助于加强财经类读者和学生的专业阅读水平,

经济报道语篇中的概念隐喻的研究还停留在比较表面笼统的水平,许多方面尚不完善,需要更为深入的研究,比如关于它的分类、特点和功用等还需要更全面科学的探讨。

语言中的经济学 篇4

近年来, 国内学者开始关注语言经济学视角下的商务英语教学研究。李盛等对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进行过需求理论研究。莫再树提出运用语言经济学理论来研究商务英语教育。本文以语言经济学理论为基础, 研究独立学院商务英语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提出教学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 完善学生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商务英语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 培养适应社会市场经济需求的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

一语言经济学理论简介

语言经济学是基于西方人力资本学说、教育经济学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它最早是由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经济学教授, “信息经济学”的开拓者Jacob Marschak于1965年提出的。他在语言经济学领域最主要的贡献是提出了语言经济学一直沿用的概念并界定了其研究主题, 即经济学与探求语言方面的优化的密切关系及语言的四个经济学性质, 即价值 (value) 、效用 (utility) 、成本 (cost) 和收益 (benefit) 及其相互关系, 由此揭开了语言经济学研究的序幕。语言经济学理论认为, 语言本身也是一种人力资本, 某一特定语言的经济价值的高低取决于该语言在各种任务、各种职业和各部门活动中的使用程度, 而其使用程度又受到该语言的供求法则的支配;语言投资与其他投资一样具有资本性质, 可以增加个人收入。人们决定学习第二种语言 (或外语) , 甚至让自己的子女从小就学习第二种语言 (或外语) , 部分原因是受经济因素的影响, 即考虑到学习第二种语言 (或外语) 的“投资费用”和学成语言后的“投资预期效益”。学习第二种语言 (或外语) 作为一种经济投资, 其成本表现为学成这门外语所花费的时间、精力和实物支出;而其效益则取决于学习者学成这门外语之后, 使用该语言时间的长短和应用该语言的广泛程度, 以及由此而获得相应的效益和效用。

当前独立学院商务英语教学的价值、效用、成本和收益情况如何?怎样提高其经济价值?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二商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分析独立学院商务英语教学的价值效益, 我们发现其存在的一些问题妨碍了商务英语经济价值的实现。

1. 教学内容

首先, 商务英语教材中的部分材料内容还是20年前的老模式, 没有及时地更新, 跟现代商务交流的实际情况有一定的差距。其次,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的课程群仍然不够丰富。由于独立学院没有像职业技术学院那样分设独立的商务英语专业, 课程群只有商务英语听说、外贸函电、国际贸易实务等几门核心课程的支撑, 尤其是缺少一些商务实践课程, 导致教学内容单一, 无法融入商务英语的交流环境, 无法形成全面的商务英语教育模式。

2. 教学模式

当前商务英语教学仍然缺少实践, 课堂上仍然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知识传授, 将大部分交流实践放在课后进行, 教育出来的学生还是只会考试, 难以进行实际有效的商务交流, 无法达到培养商务英语专业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无法实现人才的市场价值或者人才的市场价值较低。

3. 教学条件

学校对商务英语教学的投入不够, 一方面学科定位模糊, 课程设置单薄, 无法形成系统的商务英语教育培养模式;另一方面缺乏商务英语实践的多媒体教室、仿真的专业实训教室、校内外的商务英语实践实训基地, 无法给学生一个完善的商务英语实践平台, 无法提高学生的商务英语实践能力, 培养的人才价值不高。

4. 教师

商务英语的专任教师虽然都具备研究生以上学历, 并且都是英语或者国际贸易等相关专业的毕业生, 理论知识完备, 但是他们中很多都缺乏企业工作经历, 缺乏实际的外贸工作经历, 他们对学生的商务英语实践指导缺乏切身体会的实践经验指导, 都是转述别人的经验, 实践指导不够生动。

三商务英语教学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导致其难以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商务英语人才, 必须进行改革, 增加投入, 提升商务英语人才的能力。

1. 调整独立学院商务英语的学科定位

以语言经济价值理论及成本效益理论为基础, 调查研究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状况和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 将本学科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备英语全面知识技能和商务专业知识, 能在对外商务公司、机构等从事商务英语接待、贸易洽谈、翻译等工作的商务英语应用型专门人才。独立学院应设立独立的商务英语专业, 除商务英语的核心课程外, 还应增加商务礼仪、外贸单证实务等实践课程群, 使学生充分了解并融入商务英语的交流环境中进行学习和实践。根据语言经济价值理论及成本效益理论, 顺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适时灵活地调整商务英语课程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 在注重理论和学术的基础上, 突出对学生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将扎实的知识基础与专业方向特色相统一, 注重个性发展, 为学生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培养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的商务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 让学生毕业后不愁找不到好工作, 充分实现自己的价值。

2. 开展商务英语全方位的实践教学

为使学生毕业后达到“上手快, 后劲足”的要求, 我们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和校外实践, 加强学生的商务英语实践, 使实践教学学时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百分之五十。校内实践包括课堂内外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实践, 还包括外贸单证制作、外贸业务流程仿真模拟训练等商务实践以及商务模拟谈判等各种项目化、情景化设计的综合实训训练。教师应该加强已有的课堂教学实践环节, 注重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营造良好、有趣的学习氛围, 将学生分成小组, 引导学生协作完成各项课堂、课外的商务英语项目实践任务。

同时逐步创造机会让学生到校外公司机构见习、实习并进行商务英语实践活动, 每一部分的实践都要制订相应的实施方案。学校应积极投入, 开放多个商务英语专业实训教室供教学使用, 同时也应与校外企业积极联系, 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让学生拥有充足的锻炼平台和实训机会, 保证校内外实践的顺利完成。

此外, 将实践、实习活动纳入对学生的成绩考核中, 建立更全面的学生评价机制。考试只是考核学生的方法之一, 更多的还是要从学生完成商务英语实践任务和项目的情况来决定学生的成绩。

3. 注重师资发展

首先, 学校应该引进一些具有丰富外贸实践经验的优秀师资, 也可以邀请外贸企业的资深从业人员和专家到学校担任客座讲师、教授或者导师, 弥补实践型师资的不足。

其次, 学校应该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调研和实践, 提高教师的商务英语实践能力, 适应教学的需求。教师也应积极地参与校内外的培训和学习, 部分教师应争取拿到外贸相关的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成为双师型教师。

再次, 现代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需要不断学习, 更新专业知识和技能, 确保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能够适应现代教育改革发展的需求, 提升自己的价值。教师也应不断提高教学研究能力, 作为与时俱进的教育者, 应将现代的教学技术和教学方法更多地应用于商务英语教学实践中, 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 提高教学效益。

四结束语

透过语言经济学的视角, 发现当前独立学院商务英语教学中存在学科定位不明确、教学内容单薄、实践教学薄弱、教学设施不全、师资结构不完整等问题, 为了建设有效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体系, 必须从专业学科定位、实践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硬件设施建设和师资建设等方面改革独立学院的商务英语教学体系, 构建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本文以语言经济学为理论基础, 分析了当前独立学院商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商务英语教学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以期调整商务英语的学科定位, 提升商务英语人才的语言经济价值, 构建适应社会和市场需要的商务英语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语言经济学,商务英语,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许其潮.语言经济学: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J].外国语, 1999 (4)

[2]马慈君.语言经济学视野下的大学英语教育[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1)

21世纪最雷人经济学家语言 篇5

年初的一篇旧文,供网友参读。

今天在凤凰网看到一篇文章,标题是《张维迎:中国GDP被低估实际国力要比现在强大得多》看到这篇文章的标题,着实让笔者吓了一跳,都说现在的经济学家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看来真是如此呀!我着实被雷着了,甚至网友评论这是21世纪最牛的文章。

在张大经济学家的眼里,我们的国力之所以被低估主要原因是人民币汇率被低估。照此说法,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是汇率的高低。那要是按照此种逻辑,我们的近邻日本的日元汇率也应该是被严重低估了。1月21日,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中间价是1美元兑人民币6.8272元,日元对人民币的汇率中间价是100日元兑人民币7.4782元。难道人民币被低估的还比日元被低估严重吗?如果按照张经济学家的逻辑,恐怕现在日本的GDP比中国低估的还严重!可能我们的经济学家又要用一些专业经济学理论,经济学术语告诉笔者分析的逻辑是错误的,决定一个国家汇率的是多重因素,日元对美元汇率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不具有可比性。谁怪笔者是末学出身呢?只能按照草根的逻辑去分析问题了。

日本的综合国力笔者大胆假设一下可能不是世界第二,而是世界第一了。我们现在全国上下都在期盼中国的GDP能够早一天超过日本,特别是当昨天国家统计局把中国2009年的GDP公布后,许多人开始关心我们是否超过了日本,坐上了世界GDP第二大国的交椅,如果按照张经济学家的言论逻辑恐怕中国在短期内很难超越日本。

张大经济学家更让人惊诧的语言是:如果我们中国的各个省,按照一个国家算,按照它的GDP,就是按汇率算的话,我们广东可以排到世界第18,大国家,经济体啊,仅仅在土耳其之后,现在占土耳其的66%。广东的GDP,大于印尼,大于瑞典、瑞士这些国家。我们山东、江苏的GDP,他们都大于荷兰,大于沙特,大于阿根廷,大于泰国;中国我想最小的一个地方,经济规模不大,最小的是我们的西藏,但西藏的GDP超过蒙古。

看到上述这段言论,笔者真想大哭一场,为何有些人的自恋情结到了如此地步,谦虚谨慎的作风到哪里去了?去年看到一些文章,说中国某某省可以富可敌国,如何如之何。笔者倒想反问一句,你再能富可敌国,你比美国还厉害吗?

美国2008年的GDP是14万多亿美元,我国2009年的GDP按国家统计局21号公布的数字是33万多亿。如果按照现行美元对人民币的比价计算不到5万亿美元。从国家层面,把美国2008年的GDP与中国2009年的相比,美国的GDP是我国GDP的2倍多。当然我对中国GDP的计算可能不符合张大经济学家的逻辑,人家认为人民币汇率被严重低估,所以我的这种计算方法不足为信。本人是个非常保守的人,没有张大经济学家的豪言壮语,只能按照现行的计算方法计算了。

再说美国最富裕的加利福尼亚州与我国最富有的3个省份相比,差距如何呢。加利福尼亚州2008年的GDP是1.8万多亿美元,而我国最富有的广东省、山东省、江苏省3个省2008年加起来的GDP是9.6万多亿人民币,折合成美元是1.4万多亿。张大经济学家把广东和江苏的GDP拿来和土耳其,印尼、瑞典、瑞士、荷兰、沙特、阿根廷、泰国相比,这不是明显的欺负人嘛!这些国家要么是发展中国家,要么在发达国家的行列中属于小兄弟。你怎么不比日本、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因为你知道根本没法比,这不是欺软怕硬,掩耳盗铃又是什么呢。就算你不敢和这些工业强国相比,你敢和美国的加利福尼亚相比吗?广东能排到世界第18,那么美国加利福尼亚能排到世界第几呢?另外美国最穷的州是蒙大拿州,2008年它的GDP是350多亿美元,我国最落后的西藏自治区2008年的GDP是392亿人民币,换算成美元是57亿多,如果西藏的GDP超过蒙古,那么蒙大拿的GDP又是西藏的多少倍呢?

本世纪初以来,中国的GDP经历了一个狂飙式的增速,这种发展超过了绝大多数人的预料。甚至有人说:如果说在20世纪最后20多年中国崛起还是一个预期的话,那么现在中国的崛起变成了一个活生生的现实。面对国力的迅速增长,我们有些人开始头脑越来越热了,感觉中国现在有钱了,以前的那种穷日子一去不复返了。这几年我们的宣传不就是如此吗?总觉得老子就是天下第一了,自满骄傲情绪愈演愈烈。这是什么心态?典型的暴发户思想,总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有钱,总爱显摆一下,满足自己一下虚荣的心理。为什么呢?因为在过去的100多年,我们落后了,自卑了。这种境遇让我们急需一种慰藉,来满足一下我们这个本是“天朝上国”受伤的心。而国力的迅速增强给了这样一个自诩的载体。

语言中的经济学 篇6

语言经济学 (Economics of Language) 最早由美国加洲大学洛杉矶分校经济学教授,信息经济学的开拓者 Jacob Marschak 于 1965 年提出。它是继语言与文化这一研究热点之后出现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是一个跨语言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学科的新兴边缘学科。语言经济学揭示了语言具有经济学本质的东西:价值 (Value) 和效用 (Utility);费用 (Cost) 和效益 (benefit),其主要的理论观点包括:

第一,语言本身是一种人力资本。它既有先习得的母语,也有后习得的第二语言。语言作为一种人力资本,是人们足以获得其他本钱 (知识和技能) 的本钱。语言作为本钱,它实际上是补充或取代人类的其他本钱 (知识和技能)。

第二,学习外语是一种经济投资。语言经济学理论认为,人们决定学习第二种语言(或外语),甚至让自己的子女从小就学习第二种语言(或外语),部分原因是受经济因素的影响,即考虑到学习第二种语言(或外语)的“投资费用” 和学成语言后的“投资预期效益”。

第三,使用体现经济价值,语言的经济价值有高低之分。语言的经济价值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人们在语言的帮助下完成某项工作,从而获得经济效益;人们依靠语言从事某项职业或参与某项活动,从而获得经济效益;语言在劳务市场中满足社会的需求,从而获得经济效益,此时受雇者的外语熟练程度越高,其身价越高;用外语工作的经验越丰富,待遇越好。

二、语言经济学和商务英语的关系

商务英语是指在商务环境中应用的英语,是普通英语社会功能的变体,其目的是沟通商务信息、营造商务氛围、促进与英语语言国家进出口贸易的发展。从语言经济学研究商务英语的原因在于两者存在共存发展的紧密联系。

第一,经济全球化使人类居住环境的语言维度呈现多元化趋势,不仅在跨国公司,即使在一些独资企业也出现了员工构成多国籍、多语言化的倾向。在经济学上,网络外部性是指某一商品的消费所产生的效用随着该商品消费人数的增加而增加,语言也具有这种网络效应,在一个成分互补的社会网络内,越多的人分享,效用越高。可以说,商务英语的使用人数越多,就会带来越多的收益,商务英语的推广必将带来全球经济的繁荣。

第二,市场和用人单位的迫切需求,业绩与薪酬挂钩的企业激励机制,也促使纯英语学习者着手寻求新的出路。而商务英语则是彻底将英语从一种语言交流工具蜕变为使用者独具特色的一种生存技能。

第三,高科技带来的技术进步迅速渗透到商业的各个环节,国际贸易中的 B2B 交易、电子商务、网上谈判、远程结算、无纸报关等新的贸易方式开始引领一场现代化的商业变革。而这些跨国交易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依托商务英语的桥梁作用,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商业环境呼唤商务英语必须紧随其上。

三、语言经济学视角下商务英语教学

基于语言经济学规律商务英语的有效教学认为教学是一种经济投资,关注的是教学的投入与产出的均衡发展。商务英语有效教学的“效”,可以概括为课堂教学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有效果”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通过教学活动取得某种结果,达到某种目的,满足某种需求,它所关注的是给学生带来的进步和发展。“有效益”即有效教学不仅要求教学有效果,还要求教学效果与预设教学目标相吻合,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并且带来一定的社会效益。“有效率”是指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物力投入取得学习收益的最大化。

下面笔者以商务英语翻译课程为例,简要解释如何利用语言经济学指导有效的商务英语教学。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以及教学条件的制约,目前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存在诸多问题。例如,翻译素材多以文学性文本翻译为主,缺乏真实性翻译材料,无具体职业指向性。翻译练习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由于缺乏应用文本,如广告宣传语、产品介绍、商务信函等的翻译实践,学生商务英语翻译实际运用能力低下。因此,翻译教学难以实现预期目标,学习者的劳动付出和收效之间的比例失衡,向社会输出的“产品 ”不符合社会市场的需要,语言的使用价值降低,直接结果是学生难于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商务英语的学习也就不能取得一定的收益。要解决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尴尬局面,教师必须思索教学的投入产出的效益问题,通过分析市场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策略,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着手,最大限度地实现有效教学,培养出满足市场需求的商务英语翻译人才,提高教学的经济效益。

总之,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有用人才是教育事业的长效之举,而从纯经济学角度看,收益大于成本的预期是人们行为的基本出发点,也是人类社会的首要理性原则。因此必须不断研究商务英语教学的最佳方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安排教育资源的配置。

参考文献:

[1]Marschak,J.Economics of Language[J].Behavioral Science,1965(2):135-140:77-81.

[2]许其潮.语言与经济: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7):4.

[3]陈新仁.试探经济原则在言语交际中的运行[J].外语学刊,1994,(1):8-12.

*本文为四川省教育厅项目 “外语经济学视域下的ESP人才培养模式” 14SB0384 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语言中的经济学 篇7

2007年河北省共有1818家企业获得进出口经营资格, 比去年同期增长16.8%, 有1167家企业实现了进出口零的突破, 实现出口10.2亿美元。目前, 全省对外贸易经营备案企业已累计达9832家 (不包括外资企业) , 全省各类进出口企业累计达15000多家。2007年全省新增1818家进出口企业, 其中:石家庄438家、沧州240家、唐山229家、秦皇岛206家、保定187家、衡水137家、廊坊129家、邢台104家、邯郸87家、张家口34家、承德27

河北省在全国进出口贸易中排第十位。2007年进出口总值达到255.4亿美元, 其中出口170.2亿美元, 进口85.2亿美元。不管是进出口总额, 还是出口和进口额, 其增幅都高于全国平均增幅, 有的高出二十几个百分点, 最少的也要高出7个百分点。在全国前十个省份中, 河北省的出口增幅排位第一。2007年河北省对外贸易主要体现以下特点:一是规模不断增加, 而且增幅加快。二是结构加快调整, 不断得到优化。三是龙头企业带头作用增强, 机电产品出口超过1000万美元的企业达到了89家。在高增长的世界经济支撑下, 国际市场需求旺盛, 世界贸易增长强劲。据IMF预测, 2006年, 世界贸易增长9.6%, 2007年增长6.3%, 2008年预测增长6.9%。亚洲开发银行数据显示, 2006年, 世界贸易增长10.2%;2007年增长7.5%, 2008年预测增长8%。WTO统计, 2007年全球贸易额超过了12万亿美元, 是2000年的2倍。综合这些数据分析可以得出, 全球贸易仍然在快车道上。

河北省利用外资大项目多, 规模不断扩大。仅去年上半年, 全省批准投资总额超过1000万美元以上大项目60个, 合同利用外资85159万美元, 同比增长87.5%、151.2%;投资总额超过5000万美元的项目9个, 合同利用外资23796万美元, 同比增长350%、224.33%。项目规模不断扩大, 呈逐年增长态势。项目平均投资总额从1990年的184万美元上升到2006年的726万美元。

跨国公司投资明显加快。今年以来, 跨国公司特别是世界知名跨国公司频顾河北, 美国花旗集团、韩国浦项、韩国现代重工、法国路易达孚、台湾富士康、日本住友商事等世界500强企业相继在我省投资, 将有助于提升我省相关产业的整体水平。

二、外语人才在河北省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 现状及分析

河北省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 各单位、各企业涉外项目、涉外活动也日益增多。在大好形势下, 河北各企业中外语人才的现状究竟如何?能否满足需求?在哪些方面需要加强?如何加强?带着这些问题, 我们进行了一些调查, 走访了18家大中型企业, 并请他们填写了调查问卷。以下是一些问题的回答情况:

问题1:贵单位有无涉外项目?

问题2:贵单位对本单位员工的外语水平是否感到满意?

从问题1和问题2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1.经过近几年的迅猛发展, 实力的不断壮大, 河北经济已日益国际化, 各企业涉外交流活动与涉外项目日益增多。2.河北企业人才的外语水平基本能跟上这种趋势, 能满足河北经济腾飞的需求。

问题3:贵单位在招聘时, 对应聘人员的外语水平是否有要求?

从问题3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河北各企业已认识到外语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外语综合应用能力在企业中起到的有利效果。因此在绝大多数企业在招聘时对应聘者有外语水平要求。

问题4:贵企业认为外语人才在本企业所起到的作用有多大?

从问题4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各企业对外语类人才非常认可, 对他们在企业中所起到的作用有很高的评价。因此可以看出, 外语人才对河北省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2. 论述

随着我省步入沿海经济强省的行列, 外语人才正在成为河北省经济建设中的生力军。外语人才可以帮助企业获取国际市场的供求信息。全球化背景下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 要利用企业的比较优势在国际市场上销售产品和采购各种生产要素, 国际市场信息基本上是以外文发布的, 所以企业只有通过高素质的外语人才才能获取这些信息。

首先, 外语人才能够驾驭现代经济交易方式, 节约交易成本。现代交易方式是以信息网络技术和银行信用为依托的, 如现代企业广泛使用的电子商务。外语人才能够熟练地运用这些先进的交易方式和手段, 进而为企业节约大量交易成本, 缩短交易周期。

其次, 高素质的外语人才能够代表企业同国外企业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引进和吸收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和经验, 改善和提高本企业的经营与管理, 提高企业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因此, 企业外语人才的数量与质量已经成为衡量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最后, 河北省是旅游大省, 而活跃在省内的, 持有外语导游IC卡 (导游执业证) 的人数共有789人。其中日语导游66人, 韩语导游22人, 法语14人, 俄语19人, 德语为6人。而当文化也成为一种产业的时候, 外语人才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 因为不同的文化涉及到不同的语言, 而打通语言这一关的正是外语人才。外语人才正可以帮助这些产业抓住这些机遇, 在产业优势基础的基础上加快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 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为我省的经济发展带来更大更多的长远利益。

此外, 更有一大批外语人才战斗在纺织、轻工、冶金、医药、农业、文教系统以及工商、税务、海关、金融、证券等部门, 他们给河北省创造的隐性收入是无法估量的。

三、外语在知识和信息经济中的地位

从现代发展观考虑, 经济发展水平包括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它是显示一个国家发达、民族进步和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途径, 社会越向前发展, 科学文化的支持作用越大。在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 国际间竞争的特点是在交际中竞争, 在竞争中交际。竞争的核心在人才、在外语。一方面现代化经济发展需要充分的开放, 开放需要高水平的外语教育。另一方面, 现代科技的国际化趋势已使科学技术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财富, 充分有效的利用国际性财富, 知识经济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占居主导地位, 智力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首要依托和公民自身生存发展的资本。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有了人才就有了信息。人提取信息之后, 经过大脑加工才能转化为知识, 才会被人利用而创造出财富。从信息到财富转化的全过程来看, 信息是基础, 而语言文字是信息和知识的载体。口传、电报、电话、印刷品、书信、计算机等成了信息和知识的运载工具, 知识则是在所获取的信息基础上加工出的产品。由此可见, 在知识和信息的提取、加工、流通的全过程中人是主体, 语言、文字是载体, 计算机等为运输工具, 三者缺一不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外语语言日益应用, 且地位越来越重要。当今时代, 先进的科学技术信息和各门知识的传播源主要来自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 英语和小部分其他外国语便成了信息在国际上流通的主要载体, 其中国内科研工作者所获国外信息的大约8 0%来自外文期刊。目前, 我国仍属于一个发展中国家, 到了21世纪中叶才能达到中等国家水平。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 我国的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和借鉴国外科技。

时代的变迁呼唤我们对人才素质结构的重新审视。时代告诉我们, 在信息相对欠发达时代的那种主要依赖翻译手段间接地在国际间获取和传递信息已不可行, 信息与知识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获取和加工的速度。因此, 21世纪人才必须具备能运用主导外语 (如英语) 直接参与信息和知识流通的能力, 以便能做到耳聪目明, 对瞬息万变稍纵即逝的信息, 看得准、抓得极时, 为已所用。可以说, 在新的世纪里, 没有高水平的外语就谈不上人才素质, 外语的高素质理应成为21世纪包括科技、文化、艺术等各类人才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是专业人才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有了它, 人才才能置身和自由漫游于世界信息与知识的大潮, 扩大视野, 拓展思维空间, 增强创造力, 使我们中华民族跻身于世界知识与信息社会的前列。21世纪人才外语素质的内涵是由知识与信息经济的需要决定的。在信息与经济社会中, 信息与知识的获取和传递量大快捷等特点要求人才必须具备高水平、综合能力强的外语素质, 具体指高强的语言能力, 语用能力和用外语思维能力, 以适应用外语直接参与信息与知识的流通的需要。

四、结语

河北省正处于经济高速增长阶段, 而外语语言在我省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和不可忽视的。外语不仅是国际间信息和知识获取与传播必不可少的, 也是一个现代化人才应具备的重要素质, 更是我省通向知识和信息经济的重要保证。

摘要:经济时代, 也是全球竞争日趋激烈、合作日趋紧密的时代。经济的全球化、科技的高速度发展以及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将进一步促进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里进行交流、碰撞与合作。而要促进国际间的合作,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是最基本的条件。外语作为相互沟通的桥梁, 是不可缺少的一门特殊的知识和一份高级的工具。本文试图从外语人才在河北省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入手, 论述外语语言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外语语言,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乃芳.WTO与外语人才的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 2001, (06)

[2]蒋磊左红霞:试论区域经济发展与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06)

[3]欧以克:中国高校东南亚语种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02)

[4]肖坤学:经济全球化:外语人才培养的机遇与挑战[J].广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10)

[5]张科荣林红梅:经济发展与外语人才的层次性[J].经济师, 2003, (11)

[6]王自玲:对多维式外语人才的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03, (03)

语言中的经济学 篇8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 由于商业经济发展的缓慢, 因此语言和经济的关系并未凸显, 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自上世纪60年代起, 经济学者Jacob Marschak提出了语言和经济的关系问题, 引起各国学者对于语言和经济关系问题的关注和研究。最近三十年是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的三十年, 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人们对于经济学的研究, 同样语言经济学的研究也在国外取得了重大的进展。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起步较晚, 因此对于语言经济学的研究, 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 我国语言专业的学者和经济学者分别从不同专业视角对于语言经济学展开了研究, 已经取得了很多重大成果。

二、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语言的发展

(一) 经济影响其他语言区域国家语言政策的设定和语言培养体系的建立

经济体通过自身经济实力产生的影响力, 影响着其他语言区域国家语言政策的设定和语言培养体系的建立。首先表现在经济贸易交往中, 使用不同语言的贸易双方, 由于经济实力在贸易双方中占主导地位, 从而导致了语言的主导地位。其次, 由于经济实力强大, 经济贸易的频率高, 从而导致使用该语言的频率高, 被认知度高于其他语言, 从而逐步提升和确立语言的使用地位。在经济贸易活动中, 贸易双方处于主导地位的经济体, 通过商品的输出过程同时伴随着语言的输出, 从经济交往的协商过程到商品的宣传、包装、说明等, 整个流程都伴随着语言的应用。在贸易双方处于非主导地位的一方, 为了扩大经济利益, 同时也为了更好地实现经济目标, 满足经济需要, 必然在语言政策的设定和语言人才的培养上与之相照应。例如, 我国在建国初期至上世纪70年代末期培养了大量的俄语人才;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 我国整体经济实力相对较弱, 为了吸引外商投资, 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调整了语言政策, 建立了新的语言培养体系, 我国开始培养大量的英语人才和日语人才, 俄语的主导地位下降。

(二) 经济影响着人们对于语言学习的选择

经济体通过自身经济实力产生的影响力, 影响着人们对于该语言学习的选择, 从而推动该语言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我国改革开放后, 外资的引进, 通过经济交流和外来商品的接触, 让我们接触英语的频率增加, 一时间“英语热”席卷全国。至今, 对于英语人才的培养, 仍然是我国外语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外资的引进, 也增加了更多的需要英语的就业岗位, 并且英语的就业岗位在薪金上高于普通岗位, 由于好就业、待遇好, 因此吸引了大量的学习者主动选择学习英语。同样,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我国总体经济实力全面提升, 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伴随着国家经济影响力的提升, 在商品输出的同时, 汉语也逐渐为世界所熟悉。经济实力的提升、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购买力的增强、旅游消费的需求增加, 也直接导致了语言的传播。伴随着经济的发展, 汉语的传播也更为迅速和宽广, 各国对于汉语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更为重视, 建立了各自的汉语人才培养体系。到2012年, 中国孔子学院已经在100多个国家建立了350多所孔子学院。在2013年1月,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里顿宣布成立“十万人留学中国”基金会, 在韩国、日本等国家在公共场所的广播、标志也在使用本国语言和英语之后开始加入汉语。

语言能力作为劳动能力的一部分, 早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劳动力市场对劳动者的要求已经从对于母语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书写阅读能力发展到对于外语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书写阅读能力。例如我国实施的职称外语等级考试, 已经将外语能力作为衡量职业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当人们认识到, 学习和掌握外语有利于个人的就业和发展, 自主选择影响力相对大的外语进行学习, 在这个选择过程中, 经济因素是其选择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三、研究意义

语言经济学的主要研究意义在于两个层面:其一, 通过研究语言对于经济的作用, 从而认识语言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掌握其中的规律, 推动经济的发展;其二, 通过研究经济对于语言的作用, 从而更好地制定语言政策, 建立语言培养体系和规划和实现语言传播的策略。以语言作为研究的主体, 通过探讨经济活动对于语言各方面产生的影响, 来认识语言的演变过程和发展规律。本文更加侧重第二个层面的研究, 希望可以通过系统地认识经济对于语言的作用, 从而增强对于影响语言传播和发展因素的认识, 通过对于经济对于语言影响规律的掌握, 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语言的发展规律, 有利于我们进行语言投资、语言规划和语言的保护, 不仅具有理论意义, 同时也具有较大的实践意义。

摘要:在现代经济中, 语言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经济发展对于语言发展的影响日益突出, 语言和经济的关系日趋凸显。通过研究语言和经济的关系, 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语言和经济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更好地认识和掌握其中的规律。

关键词:语言,语言经济学

参考文献

[1]王清智, 黄勇昌.对语言与经济关系的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04:77-80.

[2]王清智.论语言的经济功能[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02, 03:4-5、77.

[3]张哲.浅析人类语言的经济作用[J].时代经贸 (中旬刊) , 2007, No.87SC:73.

外语经济学与语言经济学比较研究 篇9

从20世纪初开始,伴随着近代工业革命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各学科的思想家对自己研究领域的问题的思考不断推向深入,人们开始觉察到语言的束缚以及所用语言的困惑,因而自然而然地从各个学科和各个领域的不同研究视角同时发现了语言问题。最早开启“语言转向”的是在哲学领域和语言学领域,例如奥地利哲学家弗雷格,他从研究逻辑和数学中开始关注并思考语言问题;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从对世界的本体论的逻辑思考逐步转向到了对日常语言的反思;语言哲学家奥斯汀等进一步推进语言转向并使其成了当代哲学中最蓬勃兴盛的一维“研究向量”;哲学家海德格尔从自己的哲学思考视角把对语言的反思回归到了哲学的本体论诠释。于是在近代和当代诞生了诸如索绪尔、布龙菲尔德、萨丕尔、乔姆斯基和韩礼德等国际语言学界的思想大师。然而,在经济学领域里,经济学家却似乎很少注重经济学分析中的语言问题,直到20世纪末,博弈论经济学大师鲁宾斯坦才提出了语言的经济学分析和博弈论经济学的语言问题。后来,在经济学研究领域,人们把“语言转向”看成是经济学作为分析人类经济和社会行为及其后果的一门学问之本质的自然延伸以及其理论向深层推进的一个自然结果,同时,这也为语言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哲学和社会科学背景和哲学方法论支撑。

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引领各学科进行深层次研究。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围绕着语言研究,一方面是语言学研究出现了一些分支,另一方面是应用语言学也出现了很多分支,这两项研究在不断取得新的学术成果的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尤其是后者。因为,如果说语言学研究仅仅依靠其内部因素就能够使得以研究自身并取得一定成果的话,那么应用语言学研究则需要借助其外部因素,借助其他学科才能够得以存在并得以研究其自身。因此,应用语言学的研究涉足了很多其他学科或领域,然而却没有涉足经济学科,也没有一个分支直接或间接地涉足经济领域。不论是语言学还是应用语言学,它们给人们的感觉都是语言研究、语言学研究和应用语言学研究,统统与经济以及经济学毫不相关。直到20世纪60年代,在“语言转向”的哲学和社会科学背景下和在哲学方法论支撑下,世界上才开始有学者提出并研究语言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的学问。

提起“语言经济学”,无论是从事经济学研究的学者还是从事语言学研究的学者都有所关注乃至有所研究;而“外语经济学”则鲜为人知,更有甚者把“外语经济学”看成是“语言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出现这样一种看法主要是基于以下三个原因:一是“语言经济学”已经早已成为国内外专家学者一直关注和研究的对象,并且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二是“外语经济学”几年前才提出来,是土生土长的,国外几乎没有关注并研究,自然对国内没有产生影响;三是外语与语言有着“千丝万缕” 的联系,人们自然会把外语纳入语言的范畴。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讲,人们经常提及的“语言”通常是索绪尔的“语言”。他认为,在各种具体的语言之上,还存在着一个人类的具有普遍性的“语言”,这就是“普通语言”。上述有关语言的定义都是“普通语言”的定义,也可以说是抽象语言的定义。语言学研究,作为一种有关语言理论的系统研究,是建立在普通语言或抽象语言的基础之上。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群体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语言,索绪尔从学术上称为“具体语言”。对一个民族而言,“具体语言”也可以称之为“母语”。而“外语”则正是相对于“母语”的语言。所以,索绪尔所指的“语言”不是我们所说的“外语”,我们所指的“外语”也不完全是索绪尔所提出的“具体语言”。

上述可以归纳出一个结论: “外语经济学”不是“语言经济学”,它们彼此具有相关性,但又是互不隶属的两个交叉学科。

二、外语经济学及其研究范式

(一)外语经济学研究现状

外语经济学的提出及其研究起步很晚,始于21世纪初,而在我国尚未引起语言学界和经济学界的关注。

为什么或基于什么提出外语经济学?庞加莱早就说过:“人们不能互相理解,因为他们不讲同一种语言,并且还有人们不懂的语言(Benacerraf ﹠ Putman,1983,中译本,102)”。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类的一切活动都与人们的语言密切相关,都需要有语言,而且对于人类的个体或群体都需要讲同一种语言才能共同开展交流与交易。我们假设在个体与个体之间或在群体与群体之间或在个体与群体之间建立在不同的语言基础之上,那么,对于某个个体或某个群体而言就需要解决另一门语言问题,即外语问题。然而,人类自从开始研究经济以来,没有哪个国家经济学专家或学者把其母语作为经济理论模型中的变量,更没有把外语作为经济理论模型中的变量。中国也是如此。在今天,中国国民经济对涉外经济的依存度很高,没有外语,涉外经济就无法进行。经济学界会同意这样一个观点,即“经济现象总是发生在活生生的现实中,由于发展阶段、文化传统、社会制度不同,在西方重要的、必需保留在理论模型中的变量在中国不见的重要;在西方无足轻重、可以舍掉的变量,在中国不见得就不重要”。中国由于其自身经济发展特点和语言特殊性使其经济构成要素与西方发达国家有所不同,外语是中国涉外经济活动中一种不可或缺的特殊因素,但外语从来不是西方国家经济构成要素。外语在中国已经成为一种无形的社会资源和有形的经济资源,可是长期以来,无论是经济学界还是语言学界几乎始终把外语看作单纯语言而没有把它看作是经济因素予以关注和研究,甚至把外语直接等同于母语,这就是问题之所在。

国内学者较早地提出了“外语经济”和“外语经济学”的概念并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张德富,2004;2005;2009;2010),初步分析了外语经济学形成的背景和研究了与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特别是与语言经济学等等的关系与区别,进而较为明确提出了外语经济学的学术概念、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前景。其主要观点:“我们假定把外语看成是经济因素,那么外语经济学便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这里所说的外语既不是语言学研究定义的‘普通语言’,也不是其‘具体语言’,而是由外语+外语人+外语人语言行为三者构成的有机整体。它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在的;不是外加的,而是固有的。在涉外经济框架下,外语作为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它的本质不是语言的,而是经济的,存在于内而非游离之外的因素,贯穿于涉外经济的始终,也贯穿于具体的对外贸易的始终。由外语+外语人+外语人语言行为构成了一个严密的、封闭的和独立的系统,在其内部消除语言固有差异、避免新生差异、优化价值取向、合理配置资源,保证涉外经济的良好运行和发展;而在其外部,有自然接口或界面,与语言环境、社会环境、政策环境、业务环境、人员环境相连接,同时也与外语教育、母语地位密切相关。”对外语经济学内涵的界定不仅从分析、研究层面上提出了一个较为准确和科学的学术概念,而且为全面、系统研究外语经济学奠定了基础。

(二)外语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分析框架

从上面的定义使我们能够知道,“外语+外语人+外语人语言行为”是涉外经济活动中外语因素的总和。外语是两个不讲同一种语言的个体之间或民族之间乃至国家之间交流或交易的桥梁,如同在一条江河之上架起一座桥梁使得两岸居民能够进行交往一样,使得他们具备彼此间进行交流或交易的基本条件。没有这个基本条件,两个不讲同一种语言的个体之间或民族之间乃至国家之间的交流或交易则无法进行。外语在涉外经济活动中作为一个因素更像是汽车的发动机、飞机的引擎,汽车没有发动机不可能行驶,飞机没有引擎不可能飞行,涉外经济没有外语就无法运行和发展;而保证外语这个“发动机”或“引擎”在涉外经济活动中的运行速度和质量,一方面是外语人的本质,另一方面是外语人的言语行为。外语是涉外经济活动中的自利经济行为者,它有能力和理性对效益和价值形成理性的最佳化预期。事实上,一方面外语人的言语行为一直受到无形的内在制约,另一方面人类的任何个体或任何民族由于受人类本能行为的反制和受自己民族种种约束的内在制约,人类因此不能也缺乏完全理性。正因如此,表面上的语言问题导致实质上的经济问题。这样,我们围绕外语经济学研究,暂且将其分析研究初步假设为以下四大命题:

1.一种语言互换成另一种语言是一种劳动。在涉外事务及活动中始终存在并活跃着一支预先经过专门学习或训练掌握并使用某一门或某几门外国语言的外语人(不管是专职的,还是兼职的),通过他们口头的语言互换或书面的语言互换使个体与个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得以进行交往、交易。所以,语言与语言之间的互换是一种劳动,也是一个过程。这种劳动的目的在于为双方架起一座能够共同认可和共同理解的语言桥梁。没有这种劳动及其过程涉外经济活动就无法进行。然而,问题是这种劳动必然会使交易一方或双方要付出代价:一是增加外语人的福利待遇,二是提高交易费用,三是加大交易成本,四是交易时间也会增加一倍甚至更多。人们之所以宁愿付出代价,是因为在这个劳动过程中交易的任何一方都有语言与语言之间互换实现与母语等值或接近等值的预期,以此来进行并实现交易。可事实上,由于以下两个基本原因,人们很难实现语言与语言之间互换实现与母语等值或接近等值的预期:第一个原因,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都以自己的形式而存在,任何一门外语与母语相比之间无疑在词汇、语言特征以及语法结构等形式上有所不同,这说明语言与语言之间存在先天性差异;第二个原因,任何一门语言都是伴随着一个民族的起源、进化和发展而产生、演变和发展的,一个民族的语言始终是适应自己民族的发展和需求。一个民族的语言在人类社会中生成、存在并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其历史原因、所处地理位置、客观条件、人口数量、周边环境以及内部秩序机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除了承载着人类共同的“东西”之外,同时承载着在各种社会活动和市场交易中会产生并逐步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道德的、法律的、信仰的规范和制度的、组织的、习俗的社会机制以及市场秩序的、商业惯例的、制度规则的经济制序以及不同的理性、思维、人生观、道德、公平、正义和价值取向等约束(以下简称约束)。这些约束都蕴含在自己民族语言之中并且通过言语活动为其存在和进化,反过来又借助其语言进行各自界定,进行各自表述,进行各自约束。一个民族的语言已经成为自己民族生存、交易和发展的特有媒介和主要维度。但是,这些都蕴含在自己民族语言之中并且通过言语行为为其存在和进化的约束往往都是非透明的和无形的。对自己民族的语言是这样,对另一个以及对其他所有民族的语言也是如此。因此,在涉外经济运行过程中,对于语言与语言之间的互换,处理了形式和体系问题只是总体问题当中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是处理相关民族语言中蕴含的与自己民族语言所不同的约束。因为“在任何语言中,人们交谈时所用的词语的语义都非常灵活且有时会超出说出的话的字面或话语意义,甚至意义完全相反”,貌似相等的形式存在的差异,实质导致在讨论、研究、描述以及理论再现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生活方式的形成、类型、结构、演化和变迁以及社会生活秩序机制等内涵方面更存在着巨大差异。这两个基本原因将导致我们自然需要研究外语,即研究语言本身。但是,这种研究是一种从就语言为语言而研究语言的语言学研究思路中剥离出来的语言研究,既包括外语在涉外经济领域里的应用特点及其规律研究,更包括外语与母语各自不同的语言构成形式和语言构成体系之间的先天差异。同时,这种研究还在于如何避免外语与母语在互换过程中或然出现的新生差异。

由于客观上存在母语与外语之间的先天性差异以及母语与外语之间互换抑或出现的新生差异,导致在涉外活动中会经常发生有形或无形的碰撞和冲突,进而不是间接地而是直接地影响涉外活动。所以,这种劳动表面上是一种语言互换,实质上是消除先天差异和避免新生差异,从而使语言与语言接近或尽可能实现等值或接近等值。

2.一种语言互换成另一种语言受外语人本质的驱使或反制。外语人的本质也就是人的本质,它在一种语言互换成另一种语言过程中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民族性,人类本能和理性。

第一个方面是人类民族性。索绪尔认为,语言与心理有关联,语言是一种心理现象,语言的符号系统是一个民族集体心里的表征;语言与人种有关联,语言的历史和民族的历史或文明史“彼此融合,相辅相成”,“在很大程度上,是语言创造了民族”;语言与地理有关联,“最为突出的是语言的多样性,即国家与国家之间,甚至地区与地区之间显而易见的语言差异”。一个民族的个体或群体对自己民族的语言,具有某种先天的适应“基因”,在特有的语言环境下比较容易学会和掌握语言本身以及其内涵和外延,尤其能够自然熟悉语言所承载的其大脑存在一种与生俱来的自己民族的语言能力,而且其外在语言媒介能够自然与大脑的自己民族语言能力“天然地融为一体”,与此同时在自己民族语言的根本性的作用下在头脑中形成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理性、思维定式、人生观、道德、公平、正义和价值取向。

第二个方面是人类本能。目前恐怕人们还不能从语言学或经济学角度对人类的本能进行解释,但完全可以从认知学、脑生理学、行为心理学等其他学科找到相关解释。人类对利益追求的本能一是靠直感指引,二是凭信心决断,三是无限贪婪。从原始角度来看,人类的本能需要催生语言,语言在某种程度上又激发人类的本能需要,而且人类在一直想方设法满足自己的本能需要。因此,人类的个体或群体的一切经济活动都是一种利益的追求,这种利益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而且都在竭尽全力自动追求这种利益。所以,在涉外经济活动中,交易任何一方都会从人类本能角度出发自然而然地追求和维护自己一方的利益。在这一点上,语言似乎与人类本能具有某种“自然性”、“意识性”和“回应性”,但人类受到客观条件的诸多限制,不断且长期得到进化,加之受到不断进化的文化的强烈塑造,与环境积极互动并对人类本能形成自然反制。

第三个方面是人类理性。亚当·斯密早就明确指出,人的交易是需要语言的,“从来没有一个人看到一只狗与另一只狗进行公平的、有意识的骨头交易”。这一论断告诉人们,狗与狗之间不能交易除了因为没有语言,再有就是它们没有理性。人类与动物的不同恰恰表现在两点上。按照索绪尔的理论,在一种语言形成、发展、完善的过程中,语言自然而言地蕴含着自己民族的逐步形成的规范、社会机制和经济制序等几乎所有的约束以及所承载的自己民族的文化以及信息;而语言不仅影响甚至造就这个民族。因此,无论是这个民族的个体还是群体,其语言必然彰显业已形成的规范、社会机制和经济制序等几乎所有的约束以及其承载的本民族的文化,语言必然或隐或现反映这个民族的理性以及与此相关的思维、人生观、道德、公平、正义和价值取向。一个民族有自己的理性,而另一个民族同样有其自己的理性。此理性与彼理性从人类共性角度来看是相同的,但实质并不相同。一个民族的理性不能体现或不能完全体现在自己语言上,或者说一个民族的语言是其理性的载体但不能有形地体现其理性。在利益面前,交易双方以及外语人都会一方面受到人类共同理性的抑制,另一方面又都会受到其自己民族理性的强烈冲击,因为人类不可能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做到理想的完全理性。

在涉外活动中,将一种语言互换成另一种语言必然会出现如下问题:一是用自己民族的思维方式还是用另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来对语言进行互换?因为思维方式决定语言表达顺序和表达方式。二是在追求和维护利益时会出现文化和基本理念碰撞,如何从人类的共性和从民族的个性两个角度实现双方均可接受的理性、公平和正义?三是在了解并掌握交易一方民族的思维定式、人生观念以及价值取向的同时,如何把握好自己民族的思维定式、人生观念以及价值取向的分寸和尺度?在一般情况下外语人不是受到自己民族本质的驱使或人类本质的反制就是受到另外一个民族本质的驱使或人类本质的反制,所以往往会有意或无意地推动或制约自己的言语行为。

人们甚至在尚未出生就具有适应自己民族语言的某种“基因”,在其特有环境条件下比较容易学会和掌握自己民族语言及其内涵和外延,并且自然而言地受到自己民族语言所承载的在各种社会活动和市场交易中会产生并逐步形成的规范、社会机制以及经济制序的约束。同时,在内心世界里逐步形成了与这些约束相适应的理性、思维、人生观、道德、公平、正义和价值取向。当出现了与这些约束相违背的“外侵”,即出现了外部约束时,人们自然会从心底里发出抵制的信号,这时人们的理性、思维、人生观、道德、公平、正义和价值取向就开始发挥作用来本能地维护自己民族的种种约束。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是人类的共有本质还是一个民族特有本质都是以一种无形的形式体现在一个民族的语言之中,但在利益面前会抛开人类的共有本质左右自己的言语行为维护自己民族的利益。

总之,一种语言具有民族色彩,外语人具有民族特征。在利益面前,相关双方会自然暴露自己民族的特有本能,可同时又受到人类理性的反制。但所有这些都应该而且又只能从语言中找到答案。

3.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受外语人言语行为的推动或制约。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是伴随着该民族的起源、进化和发展而产生、演变和发展的。就总体而言,语言一直是适应着人类的。人类之所以能够区别于一般动物成为人类,人类之所以能够构成人类的社会,人类之所以能够有规范人类行为的约束,就是因为具有语言并且使用语言。所以,我们可以认为,一种语言与自己民族同在,外语人与言语行为同在。外语人实施言语行为必然具有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目的。无意识目的的言语行为常常受到人类本质的自然推动,而有意识目的的言语行为在一般情况下受到两个条件的制约。第一个条件,外语人的言语行为受其本质的驱使,即以承载着在各种社会活动和市场交易中会产生并逐步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道德的、法律的、信仰的规范和制度的、组织的、习俗的社会机制以及市场秩序的、商业惯例的、制度规则的经济制序以及不同的理性、思维、人生观、道德、公平、正义和价值取向等约束极力维护其自己民族的利益,但与此同时又受到客观环境以及对方民族的种种约束的反制。第二个条件,外语受自身言语行为能力的直接影响,这种直接影响表现为:一是在一种语言互换成另一种语言时消除固有差异的程度;二是一种语言互换成另一种语言时避免产生新生差异的程度;三是一种语言互换成另一种语言时消解文化差异的程度;四是一种语言互换成另一种语言时减少周围语言环境影响的程度;五是一种语言互换成另一种语言时使用肢体语言的程度等等。

在这两个条件的制约下,如何使一种语言互换成另一种语言的速度实现最佳化将是一直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因为,即便懂母语也懂外语也未必能够实现交易或合理的交易,因为即使外语人所拥有的本民族语言很丰富,如果他所掌握的外语相关信息是有限的,那么,他所拥有的本民族语言也不会比外语相关信息更丰富;而且,即使他所拥有的本民族语言很丰富,如果他所掌握的外语相关信息也同样丰富,那么,他所使用的本民族语言也未见得与外语相关信息一样丰富;最后,即使他所拥有的本民族语言不很丰富,如果他所掌握的外语相关信息是丰富的,那么,他所使用的本民族语言未必没有外语相关信息丰富。由于语言的不同、其承载的文化不同以及承载的信息的不同,再加上语言无法显现的理性、思维、人生观、道德、公平、正义和价值取向等等因素,母语与外语只有在两种语言“完全” 相同时,一个词才对应一个词、一句话才对应一句话、一个语段才对应一个语段。不然的话,一个词与一个词、一句话与一句话、一个语段与一个语段的内涵与外延等就永远不会像一个天平上两边质量完全相等的两个砝码。

4.外语资源配置直接影响外语因素的经济特性。长期以来,人们始终把对语言的认识停留在索绪尔的“语言”和“具体语言”的概念上面,外语一直受语言概念的影响和人为扭曲。所以,外语在涉外活动中,一方面被看成是单纯的语言;另一方面被充分涵盖在整个涉外活动过程中,其重要性和价值就自然被冲淡或回避掉了。当我们站在经济学研究的角度,把外语从就语言为语言而研究语言的语言学中剥离出来,放在涉外经济活动中重新观察时,我们看到外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这样,也就出现了资源及其配置问题。对于资源配置,并不是因为稀缺才有资源配置问题,即便丰富也同样存在资源配置问题。外语资源配置本身的意义在于使其经济特性更具科学合理,在于其经济效益最大化。

三、语言经济学及其研究范式

(一)语言经济学的研究现状

“语言经济学是一门以跨语言学、经济学为主,同时涉及多种学科门类的新兴边缘交叉学科。它把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存在语言变量的研究中,同时也研究语言与传统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等”(刘国辉、张卫国,2010)。经济学家Grin Francois 给语言经济学下过这样的定义:“语言经济学属于理论经济学的范式,它把经济学通常的概念和手段应用到研究存在语言变量的关系上,尤其(但不是仅仅)对那些经济变量传统上也起作用的关系感兴趣”。后来,他在1996年又指出:“下此定义是基于这样一个原则,即经济学的特点不在于它研究的话题,而在于研究那些话题采用的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把经济学的论证推理方法应用到语言问题上就成为语言经济学的一部分”。

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学家、信息经济学开拓者Jacob Marschak在1965年在Behavioral 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题为《语言的经济学》的论文,他在对信息经济学进行研究时揭示了语言的经济学性质,他认为语言作为人类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并且具有与其他资源一样的经济特性,即价值、效用、费用和收益,因此他认定经济学与探究语言方面的优化具有密切关系。他只是提出了语言经济特性的概念,没有深入系统地研究语言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但是他为语言经济学的形成和后来的研究起到了先驱作用。(Jacob Marschak, Economics of language (J) Behavioral Science)在1996年,经济学家Grin Francois发表了一篇关于语言经济学的综述文章,提出了语言经济学一直沿用的概念并界定了其研究主题,对语言经济学的研究起到了实质性的推动作用,他认为语言经济学主要是把语言作为一种变量来测度其对经济的作用,并在研究的过程中采取经济学的方法和工具,揭开了语言经济学研究的序幕,标志着语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真正形成。此后,一方面是加拿大和瑞士等国的学者围绕人力资本和教育经济学开展了语言政策的经济性、双语或多语言对收入的影响以及语言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等一系列分析研究。另一方面是以色列博弈论经济大师鲁宾斯坦不仅对经济学的语言进行了反思,而且尝试“通过给出‘经济学式的分析’来讨论语言问题,以揭示经济思想与语言研究之间的相关性”。他在2004年出版的 《经济学与语言》一书中,站在“语言的经济学”和“经济学的语言”两个角度,利用经济学的方法和工具对语言本身进行探讨,把语言本身视为一个函数,而非变量,系统地论述了经济学与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从而使该书成为语言经济学的纲领性著作,是语言学发展史上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

在国内,对语言经济学的关注和研究相对较晚,目前对此进行并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是提出了语言经济学的三大命题,即语言是一种人力资本、语言是一种公共产品、语言是一种制度,比较全面地揭示了语言经济学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二)语言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分析框架

山东大学张卫国博士从人力资本、公共产品和制度的角度分析论证了语言的经济性质,提出了语言经济学的三个命题,可以作为国内有代表性的语言经济学分析框架。

1.语言是一种人力资本,即体现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生产知识的存量,是资本的一种形态。界定人力资本投资的范围和内容,关键要看该投资是否能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进而给个人、企业或社会带来收益。在一定意义上讲,语言可以被看作是一种人力资本。因为语言知识基本上是知识资本的积累,学习一种或多种语言所花费的费用以及时间是对人力资本特殊形式的投资。

2.语言是公共产品。从消费的角度看,语言同样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在一个语言群体中,特别是一个语言异质性的国家或地区,语言的使用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对公共产品的消费,因为语言传播而产生的收益主要来源之一是语言群体边界的溢出收益。这表现在:语言的传播可以增强贸易往来、知识共享以及推动大多数经济与社会相关活动的组织、协调及管理,尤其能降低不同语言群体相邻或交界地区的信息处理与交流、劳动力流动的成本以及不同语言人群中共享的成本。就像天气预报和大众传媒一样,双语或多语的潜在收益一旦遇到合适的条件,就会被国家或地区其他人群所分享,并且每一个消费者的消费都不影响其他消费者的消费数量和质量,也不能排除其他消费者的消费。因此,一个国家或区域内,语言是一种公共产品。

3.语言是一种制度。人类表达思维的方式总是按一定规则来进行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规则就是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系统,语言本身是一种制度,更是一种“社会制度”,因为它具有规范人们言说表达的功能,但它又不同于其他的社会制度。语言是一种基础的社会制度,一切人类制度基本上是通过语言文字所记载或通过言说所表达的,可以说,语言既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制度,又是人类其他制度的信息承载物。有了语言这种制度作为基础,人类社会中其他的习俗、惯例、规范和法律等制度才有可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因此,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语言是一种“元”制度,或者说,语言是制度中的制度。语言作为制度并不是指语言的立法制度,而是把语言本身同其他制度同等对待,分两种情况:一是指不同语言作为不同的制度,其效率是不同的;二是指同一种语言在发生(制度)变迁的前后,效率也是不同的。

虽然这个基本分析框架在学术上还没有一个一致的认同,但至少把分析框架提出来了,为我们进一步进行更深层面的分析研究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分析平台。

(三)语言经济学研究的局限性

语言经济学研究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直到目前,有关这一研究基本上比较零散,多半属于描述性的研究而没有上升到系统的理论研究,可以说其研究尚未成型,还没有形成一个被学者们公认的定义,其研究的严谨性、科学性、系统性都有待于进一步商榷。从研究的脉络及其成果来看,学者们始终是围绕着语言而展开研究的,这些研究基本上还是泛泛的抽象研究,他们把语言经济学中的“语言”要么看成是索绪尔的超凡“语言”、要么看成是索绪尔的“具体语言”,基本上没有落实在某一具体的经济领域。鲁宾斯坦在《经济学与语言》一书中,围绕语言与经济或经济与语言之间的关系,分析研究了“经济学与语言”,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经济学,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研究语言,从而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形成了两个学术概念:“语言经济学”和“经济语言学”。但就其总体而言,所有研究都是从语言本身、基于语言本身、为语言本身,即便是人力资本理论和教育经济学结合起来研究也还是没有脱离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这部“圣经”,这也是语言经济学和经济语言学两项分析研究至今在国内外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的重要原因或直接原因。

四、结语

外语经济学研究不关注对语言本身的单纯研究,也不关注索绪尔超凡“语言”以及“具体语言” 的经济特性,同样也不关注学习一门或几门外语所进行的投资、与此相关的收入和福利、短期利益以及长期利益;而是关注在涉外活动中外语互换成母语或母语互换成外语过程中消除语言的先天差异和避免在语言互换过程中产生新生差异,关注决定语言互换质量的外语人本质,关注决定语言互换速度的外语人言语行为,关注外语资源的科学配置;运用经济学的方法和工具分析研究在涉外活动中把由外语+外语人+外语人语言行为三者之和作为一个不可或缺的存在于内而非游离之外的因素的经济特性,从而确定这一因素对涉外经济的价值、效用、费用和收益。而语言经济学研究关注的是语言本身,以语言是一种人力资本、一种公共产品、一种制度为分析研究的核心,运用经济学的方法和工具就语言为语言来分析研究索绪尔所提出的超凡“语言”或“具体语言”的经济特性,即价值、效用、费用和收益,始终没有脱离语言本身,所以它是一种纯粹的理论研究,实质上仍然属于语言学研究的范畴。

语言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媒介,可惜人类并不使用同一种语言,在我国的各个领域里尤其是涉外经济领域里,我们的母语—汉语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不可能也无法取代外语。因此相对于母语而言,外语的存在和使用就是必然的和客观的,所以我们不得不研究外语经济学。

摘要:语言经济学研究是采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工具来分析研究索绪尔所提出的超凡“语言”和“具体语言”的经济特性,即价值、效用、费用和收益,是一种就语言为语言而研究语言的纯粹理论研究,本质上属于语言学的研究范畴;而外语经济学是把广义外语作为涉外经济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采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工具分析研究由外语+外语人+外语人语言行为三者构成的有机整体作为涉外经济活动中存在于内而非游离之外的因素的经济特性,是一种应用研究。外语经济学与语言经济学彼此虽具有相关性,却是互不隶属的两个交叉学科。

关键词:外语,语言,外语经济学,语言经济学,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1]孙玉琴.中国对外贸易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申小龙.普通语言学教程(精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4]冯志伟.应用语言学的三大支柱[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3(1).

[5]鲁宾斯坦.经济学与语言[M].钱勇,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6]景玉琴.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创新[J].经济学家,2007(3).

[7]张德富.外语经济学研究什么?[J].商场现代化,2011(8).

[8]刘国辉,张卫国.语言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J].制度经济学研究,2010(1).

[9]张卫国.作为人力资本、公共产品和制度的语言:语言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分析框架[J].经济研究,2008.

[10]张德富.浅议外语经济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作用[J].商业研究,2004(12).

语言中的经济学 篇10

另一方面, 英语教育的“费时低效”一直是一个普遍而持久的关键问题。大量的课程与课时设置和持续的教学资源投入, 并未能产出相应的教学效果和收益。尤其是地方性的普通高等院校, 在生源语言基础薄弱、教学资源相较知名综合院校有限的情况下, 英语教学大多陷入了“教而无效, 学而无果”的尴尬局面。这些地方普通高校的英语毕业生, 也往往因为应用能力偏弱, 专业无所长, 在就业市场中处于毕业即失业的困境。

与此同时, 市场经济发展中真正所需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化英语人才一直存在着极大缺口, 与“消耗时间长, 人才价值小”的泛滥化英语教育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特别是各地区经济的发展, 具有地方性特色和某些特殊需求, 都面临着求职市场爆满却无几人真正胜任的尴尬局面。

基于这种供不对需, 需缺所供的矛盾脱节, 笔者认为地方性普通院校的英语教育应该切实把好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脉搏, 在导向性和针对性的英语教学中, 将有限的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予以应用和发挥, 实现英语经济投入的最大收益。鉴于类似观点在国内英语教育研究领域内已有教育者提出, 却大多限于理论论证, 鲜少进行数据调研和教学实践, 笔者从语言经济学的角度入手, 对日照三所高校英语教育与半岛区域经济需求之间的脱节现状开展调研, 藉此探讨实现英语教育与区域经济对接的关键所在。

1 语言经济学

1.1 语言经济学的基本内涵

语言经济学 (economics of language) 是一门以西方人力资本学说和教育经济学为理论基础, 研究语言与经济相互关系的学科 (莫再树, 2008) 。其最早由美国加洲大学洛杉矶分校经济学教授, 信息经济学的开拓者Jacob Marschak于1965年提出。他揭示了语言具有经济学本质的东西:价值 (value) 和效用 (utility) ;费用 (cost) 和效益 (benefit) 。此后, 经过语言经济学的研究者们, 尤其是Grin和Vaillancourt的突出努力, 这门学科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分别在语言与收入的关系、语言与经济发展、语言的动态发展及语言政策方面形成了一些理论观点, 并为宏观语言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其主要的理论观点包括:第一, 语言本身是一种人力资本, 是足以获得其他资本 (如知识和技能) 的本钱;第二, 学习第二种语言是一种经济投资, 要考虑投资成本 (cost) 和预期效益 (anticipated benefi ts of investment) , 学习外语这一经济投资的成本便是学习这门外语花去的时间和直接货币支出, 而其效益则取决于学习者学习这门外语后是否有使用的机会和是否使用得广泛;第三, 语言的使用体现经济价值性, 语言的经济价值有高低之分;第四, 语言的经济效用取决于诸多因素 (Grin, 1996) 。

1.2 语言经济学与地方高校英语教育

根据语言经济学的理论, 任何一种语言, 只要能满足劳动力市场不同层次的需求, 便会取得不同的经济效益, 具有一定的市场价值 (韩文君, 2012) 。任何一种语言的效用和市场价值则完全取决于社会活动中的使用程度和市场需求 (王伯浩, 2001) 。当前, 随着国际经济贸易交往的迅速增长, 我国社会对精通英语和一两门专业的复合型人力资源的需求迅速增加。英语语言已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需的媒介之一, 其市场价值日益攀升。英语语言市场价值的上升必然会促进英语教学的发展, 而外语教学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利用现有的高校资源, 有效地促成人力资本的形成, 培养出能够满足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的英语人才。目前, 外语教学普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造成人才供需脱节, 人才培养的规格同市场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相吻合, 直接影响到外语人才的市场价值, 致使投入产出效益不高, 造成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的浪费。因此, 英语教育不得不密切关注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 依据人力资源市场导向, 优化课程设置, 加强专业方向目的性。而地方性高校的英语教育, 则相应地瞄准区域经济的市场, 以期实现英语经济的最佳效益。

2 对三所高校英语教育经济效益的调研

2.1 调查方式

调查方式:通过书面、电话或电子邮件, 随机抽样问卷。

2.2 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已就业一至两年, 在日照或周边城市工作的往届英语专业毕业生, 曲阜师范大学与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各50名;即将就业的在校英语专业四年级生, 曲阜师范大学、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和济宁医学院各50名。

2.3 问卷设置:共十个相关问题

(1) 你所从事或打算从事的职业是?

a.英语教育

b.英语相关的商务、经济、金融、外贸、旅游、文秘等工作

c.英语翻译或口译d.英语相关的公务员

e.与英语无关的其他行业

(2) 你觉得找到合适而对口的工作容易吗?

a.很难, 学校所学没有实用性

b.有点难, 但是精进所学加上机遇, 还是很有希望

c.容易, 所学基本对口d.很容易

(3) 你认为学校英语教学对你寻找对口职业的影响是什么?

a.毫无帮助, 英语教学与经济需求脱节

b.有所帮助, 有一部分能够用于工作实践

c.很有帮助, 所学内容基本可以用于实践d.起着决定性作用

(4) 工作中, 阻碍你获取更多收益的重要因素是?

a.语言基础薄弱b.语言基础尚可, 但专业化不足

c.专业化尚可, 听说等应用能力不足

d.其它非能力或知识因素

(5) 你认为目前的英语教学与经济需求之间最大的脱节在于?

a.听说读写译基本技能培养不足b.专业化职业化不足

c.课程内容陈旧落后d.其它因素 (请简单写明)

(6) 你觉得下面哪个方面的英语学习最有助于就业优势?

a.提高基本听说交际能力

b.掌握贸易、金融、经济、商务、法律等其它专业知识

c.掌握区域历史人文经济等概况, 服务区域经济

d.掌握一门ESP

(7) 你觉得掌握哪一门第二外语最你最有利?

a.日语b.韩语c.法语d.俄语e.其他小语种

(8) 你觉得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获得哪两到三种证书最有效?

(多选题)

a.专业四八级b.专业四级口语证书c.BEC一类的证书

d.较高水平的二外证书

e.双专业证书f.经济类证书g.口译笔译等翻译证书

h.教师从业资格证书

(9) 你觉得目前自己最欠缺什么?

a.听说等应用能力b.高阶综合语言能力

c.广泛的知识面d.其它专业知识辅助

(10) 你认为自己的英语学习投入和收益如何?

a.投资大于收益b.两者相当

c.收益大于投资d.毫无收益

2.4 数据分析:对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横向对比以及纵向比较

(1) 曲阜师范大学的50名毕业生中有9人从事英语教育, 22人从事英语相关的商务、经济、金融、外贸、旅游、文秘等工作, 公务员3人, 其他与英语无关职业16人;日照职业技术学院的50名毕业生中从事英语教育1人, 英语相关的商务、经济、金融、外贸、旅游、文秘等工作35人, 其他与英语无关职业14人。接受调查的三所高校 (顺序为曲阜师范大学,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和济宁医学院) 的在校生中, 有意从事教育行业的分别占34%, 12%和16%;英语相关的商务、经济、金融、外贸、旅游、酒店、文秘等行业的就业意向分别为48%, 80%和74%;英语相关的公务员分别为14%, 4%和6%;选择与英语无关的其他职业分别为2%, 4%和4%;选择英语翻译或口译的仅有曲阜师范大学1人。由往届毕业生的就业数据可知, 各高校教育侧重点不同, 确实影响着英语经济收益。作为正规师范大学的毕业生, 从事英语教育和企事业单位公务员的机会要远大于职业院校毕业生。但是职校毕业生学习期间所获得的职业化外语教育, 不同于师范大学的英语语言文学, 使其在商务、经济、外贸、旅游、酒店、传媒等行业占有明显优势。另外, 值得关注的是, 两所高校分别有32%和28%的毕业生从事与所学语言无关的其他职业。但是, 在校生自主选择与英语无关职业的却很少。这一对比表明, 不少毕业生就业时被迫放弃了英语专业。同时也可以看出, 各高校学生大体清楚自身优劣势, 就业选择有意地向往届毕业生看齐, 极少选择难度较高的职业翻译和口语, 对考取公务员也少有不切实际的想望。

(2) 无论在校生还是毕业生, 无论是哪所高校, 认为寻找应用所学的对口工作偏难 (第2题的a和b) 的比例都在90%以上, 区别只在于日照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有52%选择了“有点难, 但是精进所学加上机遇, 还是很有希望”, 此项较之曲阜师范大学的38%还要高出14个百分点, 可推知职业英语教育在对口就业方面优于通用英语教育。三所高校的受调查学生, 只有不足20%的人认为学校英语教学对寻找对口工作很有帮助或有决定性作用。日照职业技术学院有68%的学生认为“有所帮助, 有一部分能够用于工作实践”, 较之其他两所高校的56%和52%高出十几个百分点, 而认为“毫无帮助, 英语教学与经济需求脱节”的, 比其他两所高校则低许多。此一项再次证实职业英语教育的教学内容, 在工作实践中的应用机会要多于通用英语。

(3) 对第4到10题的统计数据显示:三所高校的受试学生在这些问题上的答案比例大体相似。阻碍获取更多收益的重要因素, 16~20%选择“语言基础薄弱”, 52~62%选择“语言基础尚可, 但专业化不足”, 14~18%选择“专业化尚可, 听说等应用能力不足”, 少数选择非语言能力因素;英语教学与经济需求之间最大的脱节, 选择“专业化职业化不足”的占72~88%, 选择“听说读写译基本技能培养不足”的占10~22%;最有助于就业优势的学习因素, “掌握贸易、金融、经济、商务、法律等其他专业知识”、“掌握区域历史人文经济等概况, 服务区域经济”和“掌握一门ESP”的选择比例大体相当, 都超过30%;最有利的第二外语, 60~66%认为是韩语, 32~36%认为是其他小语种;两到三种最有效的证书分别为BEC一类的证书、双专业证书和专业四八级;目前最欠缺的, 54~68%认为是“其他专业知识辅助”, 30~38%认为是“听说等应用能力”;关于英语学习投入和收益, 三所高校都有超过94%的学生认为是“投资大于收益”。

通过仔细分析和比对这些数据, 笔者认为三所高校的英语教学之所以呈现出“语言经济低效”的关键原因有二:首先, 英语教育的职业化专业化欠缺, 而英语语言文学通用教育的生源、教学水准和教学效果又无法与一流知名大学相比, 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处于双重弱势, 致使许多毕业生放弃专业所学, 因而难以实现自身英语教学的经济效益;其次, 目的性和针对性的教学理念缺失, 在自身语言经济水平和资源有限的前提下, 没有将当地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与自身教学切实联系起来, 培养适用于区域经济发展之需的应用型人才。此外, 从这些数据中也可以看出:在生源相对居于弱势的情况下,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的一些职业化课程设置, 使其在语言经济收益方面反而高于另外两所高校。这一点, 既可佐证以上笔者的分析探讨, 又可作为思考应对策略的参考信息。

3 相关对策论证

基于以上所述, 综合考量其他研究者此前的一些理论论证, 结合本校济宁医学院的英语教学实践和当地经济发展需求, 笔者认为地方性高校英语教育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逐渐改变当前高投入低收益的英语经济现状。

首先, 改变“高而空”的传统英语教育理念, 以市场——尤其是区域经济人才需求市场——为导向, 重新设定客观而可行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将本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和学生实际层次结合起来, 有针对性地培养可以适应区域发展的专门人才 (蔡晓斌, 2009) 。除了问卷调查, 笔者还通过临沂、日照和青岛的人才交流中心联系了数十家需要引进英语人才的当地企业单位, 就其对英语人才的具体要求和当前英语人才的能力欠缺问题进行了电话访问。近70家企业中, 90%以上并非国际化或跨国公司, 而是中小型区域服务或生产企业, 对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要求并不高, 基本上大学英语六级水平并且能够进行日常交流即可。它们真正需要的是既有基本英语语言技能, 又掌握一门诸如经贸、外事、旅游、商务、金融、新闻、教育等学科基础知识的初中级复合型应用人才。驻日照高校应时刻关注并调研区域英语人才需求, 以此为出发点, 放弃与综合类知名院校相差无几的人才培养方案, 制定并实施适合自身生源层次和学习能力, 并针对外部区域需求的教学策略。

其次, 调整并优化课程设置, 采用分流培养原则 (张华, 2012) , 低年级基础技能培养和高年级分流培养紧密衔接, 增强学生的英语人力资本。一二年级设定为英语基本技能培养阶段, 集中开设听说读写译的实践课程, 学时要多, 力度要大, 精讲多练, 要求学生掌握相关基础知识。三四年级设定为复合型应用能力培养阶段, 为学生提供区域人才需求方面的信息和数据, 并开设几门区域经济所需的专门用途英语 (ESP) , 让他们根据个人特长和喜好跨系选修或旁听诸如公关、国际贸易、新闻、旅游、商务、计算机等专业的相关课程, 或集中精力学习一到两门本系部开设的ESP课程。就目前地方高校的英语教育现状来看, 英语专业急需与其它系部合作, 向学生开设“多种类, 宽领域”的选修课程, ESP课程的开设更是刻不容缓。同时, 两者都应直接针对区域经济需求, 体现区域特色。目前,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建设是日照市最重要的发展战略。与之相应的, 海洋产业、生态文明、海洋资源等方面的知识学习与英语基础技能的学习有机结合, 便是区域经济发展最急缺的人才要素, 日照高校应就此抓住机遇, 实现英语经济效益的提升。

最后, 建立高校, 企业和社会合作培养体系。地方高校教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 必须实现其优化利用, 提高其经济效益产出。具体说来, 应结合本地实际情况, 和相关用人企业和社会组织建立一定的合作培养关系。譬如, 日照与青岛相邻, 近几年来海洋和人文旅游业正在高速发展, 这方面的专门人才已经开始出现紧缺现象。而且, 在不久的将来, 随着蓝色海洋战略的全面实施, 日照的外资引进也将长足发展, 相应的英语人才需求也会上涨。日照当地高校应适应并利用这一发展时机, 与当地政府相关部门或资深旅游企业开展合作, 共同培养学生在海洋和人文旅游、外事、商贸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借助地区和社会的力量, 真正实现“产、学、官的密切联合。此外, 由于地方高校师资力量所限, 开设ESP或专业化职业化选修课程面临着质与量的双重困难。加强师资队伍培养的同时, 可以大力促成高校之间的人力资源互借和共享, 互通有无互兼课程, 则可以低成本高效益地实现英语教育资源的最佳开发模式, 也可以实现语言经济价值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Grin, F.European Research on the Economics of Language:Recent Results and Relevance to Canada[J].Homepage of Heritage Canada—Official Language, 1996.

[2]Marschak, Jacob.Economics of Language[J].Behavioral Science 10, 1965 (2) .

[3]蔡晓斌.浅谈高校英语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语言经济学维度透视[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118) .

《经济学人》杂志的语言风格研究 篇11

【关键词】《经济学人》 风格 语言

一、版面——报纸杂志的形式语言

版面,即出版物的排列格式。平面媒体版面语言的重要功能就是帮助读者用最短的时间对信息价值做出判断。正如罗斯玛丽·蒂西所说,版面设计是“对字词的充满乐趣的编排配置,亦即信息的富于吸引力的表达”①。一般来说,版面显性语言好理解,即报纸版面上由文字和图片呈现的能被读者直接感受到的信息。

1、封面

封面是平面媒体给受众的第一印象。正所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封面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杂志的销量。《经济学人》杂志的封面简单,正规,较符合严肃媒体的定位。杂志的刊名The Economist位于封面的左上半边,红底白字,方方正正;右上半边一般为编辑推荐的几篇重要文章的题名;整个封面的2/3部分都留给了The Leader,即编辑认为最为重要的文章,文章的标题以大号字的形式出现在封面的右下方,再配以和这篇文章内容相符的图片。值得一提的是,《经济学人》杂志封面的图片几乎都是以漫画的形式出现,而不是照片,即使是以重要人物为封面也是如此。这大概是为了给严肃的杂志内容增加点活泼的气息,增强杂志的趣味性和灵活性。

2、杂志内部分类

《经济学人》每期的文章一般被分为20个板块,分别是The world this week(每周新闻一览),记录了一周发生的政治、经济大事;Leaders(重要文章),相当于报纸的头版头条,编辑选出的最重要的几篇文章;Letters(读者来信);Briefing(世界一些情况的简介),世界各地发生的新闻及评论;A special report(每周特别报道);Business(商业);Briefing(商业概况);Finance and economics(财经新闻);Science and Technology(科学技术新闻);Obituary(讣告),(这是西方媒体必备的一个部分);Economical and Financial Indicators(经济,金融预测)以及不定期出现的Books and Arts(书籍艺术评论)。可谓是海纳百川,面面俱到。

3、杂志文章标题、图片

前面已经提到,《经济学人》杂志的标题由引题和主题组成。引题以小号红色的形式出现在文章的左上方顶格,往下是大号黑色字体的主题。主题的下方是编者按,为加黑小字,非常显眼。《经济学人》的文章大部分配有图片,图片尺寸不大,主要是由漫画和照片组成。财政金融文章一般都配有柱状图或线状图,方便比较和运用。

二、《经济学人》文章的语言特色

正如《经济学人》杂志对外宣称的一样:“我们不是一部关于经济的编年史……而是在参加推动人类进步的智慧和阻碍社会发展的胆小无知、名不副实之间的激烈的斗争和竞赛。”②因此,这么多年来,《经济学人》杂志一直站在自由贸易和全球化的立场上强调其编辑立场,实践着鼓吹性新闻学(Advocacy Journalism)。鼓吹性新闻学,又称阐明观点的倾向性报道,指新闻媒体的编辑和记者本着尊重事实的原则,在报道文章中旗帜鲜明地带有主观性意见或宣传某些特别的东西。③

1、编者按短小精悍

之所以要把编者按单独提出来分析,是因为《经济学人》杂志的编者按非常具有特色。和国内另一些杂志(如《新周刊》)动辄就上百字的编者按不同,《经济学人》的编者按延续了标题的特点:高度精炼但却将文章大意一览无余。如文章“The return of economic nationalism(经济国家主义的回潮)”的编者按“A spectre is rising. To bury it again, Barack Obama needs to take the lead(一个幽灵正在复活。要再次埋葬它,巴拉克·奥巴马需要带头行动)”虽仅有15个单词,但不仅概括了文章的大意,而且还表达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另一篇文章“The rise and fall off the wealthy:The rich under attack(富人的兴衰)”的编者按“Going for the bankers is tempting for politicians—and dangerous for everybody else(一个非常危险的举动——政客们及其所能攻击银行家)”不仅短小精悍,表情达意,语句更是采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

2、《经济学人》杂志的写作风格十分有特色,注重在最小的篇幅内告诉读者最多的信息

在杂志创刊之初,偏向于“经济主义”(economism)即经济保守主义,但是今天该杂志无论是在经济还是政治上的立场都是亲自由主义的,反对政府在经济和政治方面的过度介入,当然,不同的作者立场也会有所不同。《经济学人》的文章也以妙语闻名,几乎每一篇的口吻都带嘲讽与幽默。一些人甚至说,只要作者知道如何开玩笑,无论其政治立场,他的文章都可以在《经济学人》上发表。

3、睿智、犀利、严谨、工整而略带嘲讽是《经济学人》杂志文字语言最大的特点

如讲述经济国家主义回潮的文章一开头,作者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Managing a crisis as complex as this one has so far called for nuance and pragmatism rather than stridency and principle(处理如今这场如此复杂的危机,需要的是细致入微,脚踏实地,不是厉声叫嚣,恪守教条。)”这段文字严谨犀利、一针见血,表明了作者强有力的观点。接着在文章的后面,作者又写道“But the re-emergence of a spectre from the darkest period of modern history argues for a different, indeed strident, response.(然而,现代历史上最黑暗时期的幽灵的重现却对此发出截然不同甚至咄咄逼人的回应。)”幽默和讽刺的语气跃然于纸上。

在对比美国两任总统奥巴马和布什时,《经济学人》如是写道:“At the G20 summit in London last week, the world’s rich nations rallied behind him to tackle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Mr Obama is well-received even in Muslim countries such as Turkey, where George Bush would struggle to fill a single room with friendly faces. All this goodwill must be in America’s interest(伦敦G20峰会之后,全世界其他富裕国家都紧紧团结在奥巴马的周围来共同对付经济大衰退,甚至像土耳其这样的穆斯林国家都对奥巴马好评如潮,遥想当年,布什为能把对他有好感的人填充满一个单独的小房间而绞尽脑汁。)”这段精妙叫绝的对比称赞奥巴马的国际受欢迎度,而对他的前任则是用夸张的手法表达出鄙夷和嘲讽。

对于母语为非英语的人来说,《经济学人》是一本比较晦涩难懂的平面媒体。文章中大量复杂句式和复杂单词的出现让人十分苦恼,这似乎和《经济学人》所宣传避免用花哨的语言,“最有力的语言往往是最简单的,而不是自己写起来很痛苦的东西”的原则背道而驰。对此,一位《经济学人》著名撰稿人曾说过:“当我用简单的语言叙事时,并不意味着我没有花时间去推敲语言。《经济学人》的语言风格继承了来自法兰西的盎格鲁——撒格森语言体系,所以我们杂志有两种语言体例。如果你有权用简单的方式叙述事情,那么用更为复杂的语言来描述会更为有力。很多作家都在努力向这个方向争取。海明威的小说总是充满力量,他喜欢用简单的词汇。好的语言未必是简单的语言。如果你能够以长句子说话,那你就用吧。”④

结语

高度精炼的标题、朴实不失厚重的版面、严肃认真又活泼俏皮的语言特色、坚持自由主义和自由贸易的编辑立场,还有那特殊的文章不署名姓,使得《经济学人》在特立独行的同时影响广泛。它不仅是一份财经经济类的平面媒体,它还结合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报道来自由独立地发表倾向性观点以试图通过引导受众的话题,开阔受众的思维来推动社会进步。也正是这种责任和努力以及与众不同的风格,使得《经济学人》杂志在一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屹立不倒,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杂志。□

参考文献

①党晟,《字体符号 版面设计》[M].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②《读者对〈经济学人〉的看法》(How our readers view The Economist)ec-

onomist.com..2006-12-27

③戴维·鲍曼,《鼓吹性新闻学 至少你能够做到》(Advocacy Journalism The

least you can do and the no confidence movement),Independent Media Centre,29June 2004

④《经济学人》驻美国记者安德烈·克鲁司的访谈录

(作者: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1级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语言中的经济学 篇12

关键词:语言经济学,商务英语,教育

一、相关概念概述

商务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ESP) 范畴,包含了特殊语言主体的界定,为经济活动服务,以及特殊语境中特定交际方式的选择。商务英语培养出的人才具有更高、更直接的经济效益,都围绕着商务环境中的各类活动。究其发展历史,20世纪60年代中期,经济学研究领域出现一个新的学派——语言经济学,提出人是JacobMarschak,该学者认为语言作为人类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一直致力于信息经济学的研究,也具有价值(value)、效用(utility)、费用(cost)和收益(benefit)等经济特性,这四个方面的分析及其相互关系的探讨成为语言经济学的重要内容。语言经济学通过严格地测量语言的货币费用和价值来讨论一国语言的经济效用,全面地测度语言政策的社会成本和个人成本以及预期的社会效益、个人效益和文化效益,从不同语言的总成本和总收益比较来指导国家语言政策。

二、商务英语课程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人们在从事涉外商务活动中所获得的经济效益是衡量商务英语价值高低的重要标尺。如:台州一家外贸公司想以高薪聘请一位熟悉商务活动的有一定的英语水准的复合型人才。可见,在今后工作中商务英语是为了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然而,致力于培养毕业后从事涉外商务活动的人才是商务英语教育的主要目标,那么该专业毕业生的反馈对我们改进商务英语教育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目前很多院校的商务英语课程分解成三大模块,即语言基础模块,专业知识模块以及应用能力模块,主要是应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并在每一模块下根据课程的特点细分出具体的课程类别。

由于学生的英语基础参差不齐,这些模块自成一体,导致专业知识很难用英语授课,不能有效地为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课时所限造成了蜻蜓点水的现象,所以难以带来理想的经济效益。在商务英语教育迅速发展的进程中,课程离不开教师的教学和指导,出现了许多热爱国际商务英语教学的教师和专家,但是由于这批教师中的很大一部分是从TEFL转行的,这导致整个教学过程中语言的教学与商务技能的教学很难融合,缺少了在企业工作的实际经验,学生也因此缺乏用英语处理实际问题的切身感受;同时,教师在实训时由于不能给学生做出应有的指导,这往往使得实训流于形式,效果聊胜于无。

三、语言经济学中的语言教育效益分析

据语言经济学原理,语言经济效益分为外部效益和内部效益。外部效益的“产出”差异就体现在学生完成学业并走入社会之后,教师教授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整个过程都是外部效益的教育“投入”,而他们的收入、职业、社会地位和生活水平之间的差异上。有研究表明,外部效益还包括教学体系之外,即学生毕业后在社会环境中所受到或所经历的教育“投入”与多项表征相关的经济“产出”。内部效益指的是教育环境内部教与学的过程中“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联。这里的“投入”包括多媒体教学设备、师生资源的比例、所使用的教材、实习实践成本、人均教学消费、学生学习时间的机会成本等; “产出”指的是学习者的学习成果、教师的教学成果,包括各类技能大赛的获奖、学业成绩等。

四、语言经济学视角下商务英语课程改革探索

1.课程改革目标。从语言的经济价值角度来,提高商务英语教育质量的主要手段是改革课程设置。根据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语言经济学的理论、能力要求以及人才规模,商务英语专业应对行业企业进行深入的调研,同企业专家共同商讨定商务英语教育改革的目标。商定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英语说、听、写、读、译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国际商务知识,具有国际商务相关业务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较高的英语交际能力,适应周边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一线需要,熟悉商务英语的专业相关岗位工作过程,能从事外事秘书、翻译、对外贸易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语言的经济理论在课程上的体现。课程是重要的育人方案之一,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及途径,对教育的成功与否起着关键的作用。从语言经济学的基本观点来看,语言是一种人力资本,学习并掌握这种人力资本需要一定的投入;语言发挥的效用受使用密度的制约;语言的价值有高低之分。虽然在近几年,国家要求高等教育要有经济价值,但职业英语的专业课程内容因为一直受着英语学科的束缚,并未做出“针对性”和“职业性”的改革。以上这两点基本观点对重新认识商务英语的课程具有指导性的作用。要实现人才的经济价值,商务英语课程的设置应该依据培养目标和区域人才市场的需求状况作出相应的调整。

上一篇:急性中风的早期护理下一篇:体育舞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