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2024-08-17

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共12篇)

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篇1

体育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过程。在新中国刚成立初期,我们国家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在当时,体育经济因为受到各方面的限制,没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但是在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在确立了市场经济体之后,体育经济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近几年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率越来越高,地位也越来越高。

1 体育经济的内涵

体育经济,从生产和 经营的角 度来看,其本质上 就是一种 产业,一种将国民的体育生活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经济行为有机融合在一起的产业。而什么是体育产业,其就是指以活动的形式为人们提供各种与体育有关的服务的产业。而且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体育作为一种产业所释放的巨大经济价值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发达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的时候,其体育产业已经发展的很完善。在美国,其体育产值达到千亿以上,在欧洲的发达国家,其产值可以达到百亿美元。而在我国体育得到很好的发展机会是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到本世纪,在成功举办了奥运会以后,我国的体育产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甚至被称为“朝阳产业”。正是因为其的迅速发展,所以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贡献率也越来越高,随之而来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2 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表现形式

体育经济与其他经济一样,在表现形式上,既有有形的形式,也有无形的形式。但是无论其是有形的或者无形的形式,都是我们可以感知的。最为常见的就是体育产品和体育服务。体育产品和体育服务的提供可以起到拉动人们的消费需求,扩大就业机会,增加创汇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与此同时也可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这也就是我们常提到的经济效益。体育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包括两个方面:一种是直接的经济效益:另一种是间接的经济效益。直接的经济效益是指通过体育活动而直接获得的经济效益,常见的主要有,通过举办体育比赛而获得的门票收入、出租体育场馆而获得的使用费、出售体育训练用品的收入、出售体育纪念品的收入等其他由体育而衍生出来的其他产品的收入。间接的经济效益主要是指那些因为体育活动的举办以及其 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力,而使其他部门或者行业获益的收入。比如我们常见的体育广告的收入、因体育而带来的旅游收入等。但是我们不能将有形、无形与直接的经济效益、间接的经济效益直接划等号。因为有形的不一定都是直接的经济效益,无形的也不一定都是间接的经济效益。所以我们不能将这几个概念弄混淆了。

3 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

我们都知道社会发展的前提是经济的发展,所以我们可以这么说,经济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而体育经济又是整个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可以从以下三种视角来看待体育经济。从宏观的视角来看,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就没有体育经济的发展, 所以我们可以说国民经济的发展是体育经济得以发展的前提;从中观的视角来看,国民经济的发展直接制约着体育社团、组以及协会的发展状况;从微观的视角来看,体育经济的发展,也得益于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只有在收入水平提高了以后,才会考虑去消费、去娱乐,所以人们收入的提高直接影响着人们对体育的参与程度。我们不能否认的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的体育事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体育经济的发展。因为经济实力的强大,近年来国先后举办了奥运会、全运会、广亚会等诸多大型的运动会,这些运动会能够举办的如此成功,当然离不开政府财政的支持,但是反过来,这些运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促进了中国与国际各国的文化交流,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力。

虽然体育经济得到了如此大的发展,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这样的现实,即体育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还是很低的。就目前我国的体育经济发展程度,其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占GDP的0.58%,而在发达国家在这一比例将达到1%~3%,美国作为世界上体育产业发展最为成熟的国家,这一比例达到了4%,所以从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我们的差距所在。从客观的角度来看,我国的体育经济从整体上来,发展依然还处于初级阶段,整个体育经济市场的发展依然很不平衡、水平还很低。对体育资源的配置效率还很低。除此之外,我国的体育产业还存在很多问题,诸如体育的产权关系不明确、对体育资源的管理不顺利、主体对其发展的投入不到位、市场的发展还很不完善等。所以要实现体育经济的大发展,提高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必须从这些问题着手,尤为重要的是要加强政府对体育经济发展的大力支持,既包括政策的支持也包括财力的 支持。

4 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处的地位

在改革开放后的30年多年内,我国的经济、政治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整个综合国力也得到了提高,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实力也得到了加强,在2011年我国的经济发展实力一跃居于世界第二位,当然这其中也有体育经济的贡献率。当然不能否认的是我国经济实 力的增强,为体育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才能使得体育经济得到很迅速的发展,才会有近年来诸多国际性的大型的体育运动会在我国的举办。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体育应该属于上层建筑,我们都知道一切的上层建筑的发展都是有赖于经济的发展状况的,都是受经济基础的限制和制约的。改革开放以后,经济体制的改革是以“先行军”的姿态进行的,经济体制的改革是成功的,其为其他领域的改革提供了一定的经验,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在体育领域引进了市场经济体制后,发展最为迅速的就是体育经济。因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体育经济是完全的公益事业,其发展完全依赖于政府的财政支持。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体育经济改变了这种被动的局面,开始展现出更多的发展活力与可能性。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其不仅具有公益性,而且具有很强的商业性。在我国的《体育产业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了体育的发展要实现与市场的紧密联系,在实现其社会效益的同时,更要注重其经济效益的实现,要积极发展体育经济,实现多种形式的体育产业的发展。

体育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区位优势,但是作为经济的组成部分,体育经济与经济的其他组成部分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的。在发展的过程中,既可以为其他领域的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商业机遇, 但是也离不开其他领域的经济发展的支持。而且,就目前而言,体育产业是作为我国的“朝阳产业”而存在的,因为其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所以其具有更多的可能性和活力,能够创造更多的发展奇迹。而且,目前整个世界的经济正处于比较低迷的时期,而体育经济作为一种“朝阳产业”,比其他产业,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会创造出超越其他产业的经济效益,除此之外还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比如体育产业的发展就会带动交通、旅游、商业、服务业等这些产业的发展。而且体育产业作为第三产业,具有第三产业所共有的属性,比如能够创造 很多的就业机 会,为更多的人提供 就业岗位,而这种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因为这个产业涉及各个方面,所以其带来的就业机会也是无法估量的。所以我们要更加注重对体育产业发展的大力支持,为其提供政策上和财政上的支持,使其能够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地位。

5 结语

从上述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体育经济在目前的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的一个事实就是,体育经济作为“朝阳产业”,正在迅速的发展,其发展不仅可以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还可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与其他产业相比,其具有更强的发展潜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其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会占有更重要的地 位。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经济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贡献也越来越大,对其进行研究的人也越来越多。而该文主要从经济学的视角,对与体育有关的产品、市场以及消费等进行分析。而又因为这些都充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所以大家也都不陌生,可能这些正是大家每天所经历的事。但该文的主要目的是希望通过对其的描述,大家能够对其有一个宏观的了解。所以在结构安排上,首先对体育经济的内涵做了简要介绍,然后着重对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地位进行描述。

关键词:体育经济,国民经济,发展,地位

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篇2

劳务经济在信阳农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信阳经济发展要坚定不移地走非农化之路.非农化的.重点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而劳务输出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作 者:秦伟 作者单位:中共信阳市委党校,河南,信阳,464000刊 名: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NYANG AGRICULTURAL COLLEGE年,卷(期):13(4)分类号:F312关键词:劳务经济 劳务输出 农村经济

广告设计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地位 篇3

广告顾名思义就是广而告之的意思!

广告是为了某种特定的需要,通过一定形式的媒体,并消耗一定的费用,公开而广泛地向公众传递信息的宣传手段。广告是商品经济的产物,自从有了商品生产和交换,广告也随之出现。而广告肯定是离不开设计的。

设计这具概念古已有之,直到我们今天所讲的广告设计,其间最重要的改变就是设计目的变迁。艺术中的设计是艺术家审美理想的物态化,它可以不去质追求其中物的功利性,也可以不必去迎合他人的口味,它可以是艺术家个人审美情趣的体现。

广告设计是企业主动实施市场引导,创造新增长点的“尚方宝剑”。广告设计就是市场,就是效益。没有好的产品则没有名牌,没有名牌就没有市场地位。现在,单纯靠技术创新打天下的时代已经过去,一个技术与设计并重,功能特性与情感最求兼顾的“产品文明”时代已经成为企业拓展市场的新“增长点”,它推动企业保持长盛不衰的创新能力,引发市场的消费新潮。

市场经济是人类社会劳动商品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交换的场所,是买卖双方购买和出训商品进行交易活动的地点或地区。企业生产什么样的产品是由市场经济的条件来决定的,市场能够反映出人产需要什么商品?需求多少?哪些类型的人群需要这些商品等,即广告设计与商品生产一直是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广告设计与市场需求有着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这就为我们的广告设计提供了方向和目标。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提高,市场机制进入精神生产领域,生产文化产品的企业大量涌现,文化产业迅猛崛起,在社会生活和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正在迅猛上升。在许多国家,文化产业已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各种商品的文化含量以及由此带来的文化附加值越来越成为经济的强大竞争力;文化观念的变化带来了新产品开发、产品结构调整以及经济结构的变化。市场是商品经济的范畴。哪里有商品生产,哪里就有市场。市场是人类社会劳动商品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设计与商品的生产一直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商品的设计质量、生产质量的好坏都可以通过市场得到检验;市场及市场需求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了设计的一处重要基础和衡量设计成功与否的尺度;设计与市场的关系实际上是设计与消费者的关系。

消费决定生产和市场,消费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市场就买卖什么,这才成为市场经济。首先,为最稳定的消费设计,其次,为被空缺的消费设计,然后应该为到来的消费设计,只有坚持从消费出发的道贺机才最具有效益,也回受市场的欢迎,这就成为真正为经济的设计,也同时成为商品流通的“保护神”,为商品锦上添花,获取消费,争取流通。

如今,已是市场经济时代,凡是以市场为导向的设计也必定是成功的,而且,设计为市场的生产、消费、流通服务,这也正表明设计与市场的密切关系。设计主要的方面也是设计市场,设计市场的商店、宾馆、写字楼、贸易公司和银行大厦,设计商标、包装、广告、橱窗和装饰,设计进入市场的企业和品牌形象等。设计是工业革命后的结果,与科技之间有深刻的关系,无论第一、二次或第三次科技革命,设计都起着不可抹杀的作用,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加快了经济发展的步伐,设计与科技的完美结合无疑会给今天的社会发展以推动。

中国加入“WTO”已经成为现实,我国的经济运动模式和产业结构更新也将因此而发生深刻的变化,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的设计产业发展迅猛,且设计产业是伴随着经济不断成长起来,特别是知识占主导地位的今天,对设计产业的适时性,前瞻心房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设计作为一种全心的文化内涵和视觉形象的创造,如果把视野和观念局限在某一个地域和传统观念模式中,或者停留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争吵中,则很有可能跟不上时代,最终被淘汰,因此,我们的设计、企划、品牌、广告和创意行为也必须以西部大开发的姿态运作,追求最新的国际化原则,而设计也要紧随为企业的市场经濟服务,它将加入到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中。

随着现在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国际化我们国家的外贸发展也越来越快,当然设计作为潮流的引导必然要走在国际化的前面.我们对现代设计的学习是从国外市场的流入开始的.包豪斯的理论,设计的原则.我们可靠的理论学习几乎全是来自国外,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理论体系也几乎是借鉴国外的.所以国外市场并不一定适合我们.可是人们总是盲目的随着潮流奔向国外市场,总是觉得国外市场是多么的宽阔,我们的设计需要依附着消费者而设计,而消费本身也是为了消费而消费的.所以我们的设计首先要瞄准的不是看似更高一级的国外市场,而是中国的本土市场.中国庞大的消费者等待着而你却还是直奔国外市场,那就实在是不明智的做法了.试想一下如果一个设计被世界3分之1的人口所认同了谁还能说他的设计不是一个好的设计呢?

好的设计不用担心市场不够大或是没有市场,因为好的设计会创造市场,即好的设计本身就是市场,他本身就具备形成市场的潜力,产品的引导作用是由设计本身所具备的创造性和未来性所决定的,好的设计就是这样一个具备创造性和未来性的市场引导者,所谓的创造市场就是坚持独立创新,独立设计,形成独立的产品面貌的设计宗旨,力求以设计的创新引导市场,引导消费者需求。

创新在经济改革中的重要地位 篇4

全球化趋势对于企业来说既是一个机遇, 也是一个挑战, 如何把握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 用世界的眼光审视企业自身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条件, 通过改革创新, 推动企业自身发展, 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这是一个重大的课题, 也是一个重大的挑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一个企业不懂得改革创新, 不懂得开拓进取, 它的生机就停止了, 这个企业就要濒临灭亡。创新的根本意义就是勇于突破企业的自身局限, 革除不合时宜的旧体制、旧办法, 在现有的条件下, 创造更多适应市场需要地新体制、新举措, 走在时代潮流的前面, 赢得激烈的市场竞争。

《创业家》杂志总编辑兼社长牛文文称, 当下的中国, 创新正在变成稀缺资源, 真正的创新者很难得到社会的认可。因为创新所需要的研究经费太过庞大, 有时反而竞争不过“山寨”品。近年来, 明显的感受到全球经济危机对广东省这一出口大省的冲击。大量企业裁员、停产、倒闭, 使企业的员工失业, 以及对企业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阻碍。20年前, 东莞就开始从事加工贸易, 这些年来发展迅猛, 至今形成了广受关注的“东莞模式”。但是, 东莞绝大部分企业都处于产业链的低端, 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 附加值低、抗风险能力弱。自2008年2月开始, 东莞引进外资的宗数开始出现负增长。6月引进外资较往年同期减少87宗、7月减少104宗;引进合同外资6月同期减少14.23%、7月减少17.03%。而香港一家商业联合会此前预计, 未来3个月, 珠三角的港企将有250万名员工失业。造成这惨状的主要原因就是广东大部分企业从事加工贴牌生产, 没有自有品牌, 这样, 一旦外界经济出现波动, 这些企业就会受到很大的冲击。与之相比, 大部分创新型企业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就小的多了。

根据政治经济学原理, 资本主义所具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是不可能消除的。而主导世界经济的正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因而这种经济危机必会波及我国。所以, 我认为我国要抵御经济危机的波及, 一定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实现由产业链的低端向高端转变、由贴牌生产向自有品牌转变、由加工生产向创造生产转变、由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珠海格力电器副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荣膺2010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创新奖后, 在颁奖典礼上表示:“靠模仿, 或者从别人借来的技术难以让企业长久发展。在格力发展的过程当中, 我们意识到中国的制造业要真正能成为中国制造, 引领世界, 必须要自己掌握核心技术。”董明珠在格力集团服务20年来, 始终坚持自主创新的理念。她曾多次公开表示:“在技术研发上从来不设门槛, 需要投入多少就投入多少。”仅最近三年, 格力电器获得技术专利就达两千多项, 平均每周有12项新技术问世, 是中国空调行业中拥有专利技术最多的企业。我想, 这就是格力电器在经济危机中逆势增长的制胜法门。

企业该如何创新呢?首先, 企业要树立全方位创新理念, 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创新激励机制对于企业来讲至关重要, 任何工作岗位都需要创新, 也存在创新的可能, 无论该岗位是多么平凡。其次, 企业要具备鼓励创新的开放系统, 倡导学习和提升个人工作技能, 营造集思广益的氛围, 中高层以上管理人员鼓励并善于采纳下属意见, 员工普遍习惯于采纳同事的意见。因此许多跨国公司都建立了合理化建议奖励制度。第三, 公司在资源配置上要倾斜。创造本身需要投入, 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更需要大投入, 因此许多著名企业的产品研发费用常常不惜血本。最后, 企业还要加强创新方面的训练, 提升创新技能。

创新, 机遇均等;创新, 人人有份。无论是领导干部, 还是基层群众, 创新精神、创新意识, 是每个人打开工作局面的关键。肩负重任的领导干部做到创新观念, 就能迅速改变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的工作, 让局面焕然一新;普通员工做到创新观念, 就能在平凡工作中做出一流的业绩。如果每一个人关心创新、支持创新、崇尚创新、参与创新, 就能形成新的社会风尚;如果各界鼓励冒尖、宽容失败、激励成功、善待挫折, 就能营造新的文化氛围。

欣慰的是, 我们已经看到, 现在社会各界已经开始重视这个问题。由《创业家》杂志社发起成立的黑马基金近期在北京启动, 将重点关注《创业家》杂志发现的优秀早期企业, 不设行业限制。党也在十六大报告指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大力推进创新的步伐。中国日渐成为创新大国的梦想是会早日实现的。

参考文献

[1]林毅夫.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 1999. (11) .

濮阳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地位 篇5

国务院日前出台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对河南来说是一个发展的良好机遇。中原经济区是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为基础、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地理位置重要,粮食优势突出,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指导意见》强调,河南省是人口大省、粮食和农业生产大省、新兴工业大省,解决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问题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路子,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

一、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全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

二、濮阳的战略定位是:建设油气化工、煤化工、盐化工“三化”融合链接的示范区、中原经济区重要出海通道,中原经济区与环渤海经济圈衔接融合的纽带,省际交会区域性中心城市。

三、濮阳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从外部环境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我国仍处在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我省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呈现出经济连年快速增长、社会全面繁荣进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的良好局面。省委提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在全省上下引发了思转变、谋发展的新的思想解放热潮。特别是在中原经济区发展规划中,濮阳被确定位为主体区,定位为中原经济区的化工产业基地,这无疑将对濮阳市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从自身发展看,濮阳已经具备了不断提升的区位优势,较好的工业优势,土沃粮丰的农业优势,集“七城二奖”于一身的城市优势,以及特色鲜明的文化优势等。随着“一创双优”活动的深入开展,“三李”精神的大力弘扬,濮阳群众的思想观念、干部作风和发展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明确指出,“濮阳有很多优势,是伸进山东的一条“金刚腿”,要踢出个样子来。濮阳经过努力,一定会成为中原地区向沿海发达地区延伸、衔接、融合的前锋。”“濮阳发展天当其时,要抢抓机遇,奋发而后起。”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全面实施,一系列政策、体制与资本的叠加效应将逐步释放出来,这为我们把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但濮阳的发展仍面临着内部、外部经济环境的复杂性和严竣性,仍面临着不少的挑战和压力。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未消除,经济发展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增多。我国正经历着空前广泛的社会变革,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艰巨。濮阳在奋发而后起的过程中,迫切需要大投入、大建设,而在这一特殊时期,土地、节能、环保、资金、能源资源等要素制约日益突出。尤其是我市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不论总量和人均,还是增速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产业层次不高,企业数量少、产出规模小、自身素质不高,结构性矛盾突出。我市人多地少底子薄,实力弱、自我发展能力不强,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矛盾突出。

四、以战略重点促濮阳经济腾飞

濮阳要在区域合作中获得话语权,必须坚持交通先行,以工业化为支撑、城镇化为引领、农业现代化为基础,推动濮阳经济快速发展。力争经济发展速度两年年时间赶上全省平均水平,三年时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五年时间进入全省先进行列。

第一,加速构建大交通体系,强化基础支撑。发挥濮阳在中原经济区的独特作用最大的约束是交通,最紧迫的任务是构筑豫东北地区的现代化交通体系。一是加快高速公路建设步伐。全力推进濮范高速公路建设,谋划并开工建设德州至商丘高速公路范县段,范县至山东汶上高速公路(濮范高速东延接济广高速),南林高速公路豫鲁省界南乐段,濮阳

至山东东明高度公路(与山东高速相连),实现与山东及东部发达地区的全面对接。二是加快铁路建设步伐。全力推进晋豫鲁铁路通道(濮阳段)建设,谋划好郑州——濮阳——济南铁路客运专线,邯郸——濮阳——菏泽铁路等,力争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形成铁路交通枢纽。同时,积极争取豫北民用支线机场的规划与建设,构筑立体化交通大格局。三是积极筹划启动濮阳“无水港”建设,打通河南省第二条直通日照港出海口。通过上述努力,使濮阳真正成为联接两大经济板块的门户和河南省出海大通道,在濮阳形成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交汇处和疏散地,更好地为中原经济区发展服务。

第二,加速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强化经济支撑。实现与各大经济体的互动发展,最终要体现在产业的发展上。对此,我们要站在区域经济协调互动发展的角度,科学确定产业发展方向和定位,发挥濮阳的比较优势,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优化产业结构,按照“四个重在”的要求,加速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打造化工、玻璃及电光源、林纸林板、食品加工、机械装备制造等产业基地,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资源带动向依靠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加快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步伐,在又好又快上下功夫。

一是壮大化工产业。以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为抓手,积极谋划和建设化工产业园,实施一批重大项目,认真做好石油化工、煤化工、盐化工“三化”链接文章,打造全国综

合性化工产业基地。利用石化中间产品谋划实施一批精细化工项目,延长石化产业链条,增强经济发展的“造血”功能。引导现有企业加大技改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走出一条低碳、绿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二是提升玻璃电光源产业。整合现有企业,拉长产业链条,向终端产品、高科技产品、高附加值产品、高资源利用率方向发展,打造高品位的产业基地。三是做强林纸林板产业。加快链式发展,构筑 “浆纸——印刷及纸制品”和“板材——家具及装修用品”两条产业主线,形成资源综合利用、配套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四是扶优食品加工产业。食品加工业要在跨越上下功夫,向规模化、特色化、绿色化、品牌化、综合化迈进。五是优化石油装备制造产业。重点支持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市场前景广阔的企业快速膨胀,全面提升发展水平。六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编制好濮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目标、发展重点、时间表和路线图,形成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先发优势和机制优势。七是推进现代服务业。以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为突破口,发挥区域竞争新优势,围绕中心城区服务业园区建设,规划建设核心商务圈。以能源综合物流、粮食物流为重点,扶持发展行业物流。充分发挥中心城区技术人才集聚、信息交流汇集和综合服务完善的优势,构筑面向区域的商贸、人才、信息、金融、旅游、文化服务中心。立足濮阳优势,整合文化资源,加强文艺精品创作,着力把濮阳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东方杂技文化名城、华

夏龙源休闲之都”。八是引导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依托园区这一载体,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坚持高标准规划,力争在3—5年内建成一批在冀鲁豫地区有影响的现代农业园区。做好土地流转,实现农业规模经营,确保土地“流得出、建得成、效益好”。以产业化经营为核心,推进农业产业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社会化服务,不断拓展和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档次,进一步发挥农业品牌效益,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

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篇6

一、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起点

1931年9月18日,农历八月初七。这一天,日本关东军突然向驻守北大营的中国东北军进攻,这一战,就是14年。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世界大战在西方爆发。而这一天,距离中国的“九一八”事变已近8年,距离“七七事变”两年又55天。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苏联检察官克伦斯基1948年在远东军事法庭曾说:“如果我们可以指出一定的日期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这段血腥时期的开端的话,1931年9月18日恐怕是最有根据的。”从日本入侵东北的那天起,中国军民的抵抗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日军制定了“速战速决”的战略,叫嚣“三个月解决支那事变”。面对日本法西斯的疯狂入侵,中华民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随后的淞沪抗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以及武汉会战中,使日军遭到重创。日军不得不放弃战略进攻,中国战场进入相持阶段。因此,正是由于中国顽强抵御着日本的百万大军,才推迟了德、意、日三国同盟的缔结,使日本在欧战爆发时未能在军事上配合德国,从而大大减轻了英、法在远东所受到的压力,也为日后同盟国反法西斯的共同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驻京部队老战士座谈会讲话中所指出的:“面对凶残的日本侵略者,中国人民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前赴后继,英勇战斗,展开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全民族伟大抗战,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进步战胜反动的英雄史诗。”

二、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二战初期,德意横扫欧洲战场、非洲战场,几乎侵占了地中海沿岸的所有国家。如果没有中国,法西斯的铁蹄也许真的能踏遍世界:向南,日军攻打澳大利亚、锡兰(今斯里兰卡),可与德军会师印度洋;往北,日军与苏联开战,可使其因被迫两线作战而实力大减……

“七七事变”后,中国开始全国性抗战,在八年抗战中,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共进行了22次会战,重要战役200余次,大小战斗近20万次;在敌后战场,创建了大批抗日根据地。中国战场牵制着日本陆军三分之二以上的兵力。直到抗战末期,还有112万日军被牵制在中国关内战场上。

对于中国战场为欧洲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做出的历史性贡献,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三位二战中的风云人物,都曾有过高度的评价:

1942年春,罗斯福曾庆幸地对自己的儿子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把这些地区打下来,他们并且可以一直冲向中东……和德国配合起来,举行一个大规模的突击,在近东会师,把俄国完全隔离起来,割吞埃及,斩断通过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线。”

丘吉尔说:“如果日本进军西印度洋,必然会导致我方在中东的全部阵地崩溃。而能防止上述局势出现的只有中国。”

斯大林说:“只有当日本侵略者的手脚捆住的时候,我们才能在德国侵略者一旦进攻我国的时候避免两线作战……”

中国战场的顽强抵抗,不但打破了日本“北进”的战略,而且迟滞了日本“南进”的计划,打破了德、意、日法西斯瓜分全球、称霸世界的侵略图谋,有力地支援了苏联卫国战争和美英盟军对日作战,在大国元首的心目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三、中国战场,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赢得了世界大国地位

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抗击时间最长、付出代价最大。从1931年“九一八”算起,14年的抗战,中国人民承受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军民伤亡3587.9万余人,其中军人伤亡413万余人,民众伤亡2249.9万余人,被侵华日军强掳的中国劳工800余万人,香港同胞10万余人、台湾同胞115万余人被日军致死、致病残等。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多亿美元。

中国巨大的民族牺牲和军民的顽强抗战,赢得了崇高的国际声誉,中国终于从任人宰割的弱国变为受人尊重的国际大国,二战后期的许多重大国际事务大都有中国的参与,1945年4月25日,美英苏中共同发起召开并领导了旧金山会议,在这次会议,中国获得了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中的一个席位,并拥有否决权;同时在6月26日联合国宪章签署仪式上,因中国在大战中的贡献特准为第一个签字国,这是世界人民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公正评价,是对中国大国地位的最终确认。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必将永垂青史!

参考文献:

[1]日本历史学研究会.太平洋战争史.商务印书馆,1962,4:150.

[2]罗斯福见闻秘录.新群出版社,1949:49.

(作者單位 福建省晋江市侨声中学)

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篇7

1 经济学中宏观经济管理的理论

1.1 宏观经济管理的概念

宏观经济管理是指政府通过利率、就业政策、法律法规等各种宏观调控方式和手段对市场进行调节, 主要以总量、结构、制度和法律的等手段达到对经济和社会的管理和控制活动。

1.2 西方发达国家对宏观经济管理的理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先前的经济现象和经济规律进行反省, 看到了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并通过国家和国际的金融、经济和法律体系实现了对经济的宏观管理, 也正是对宏观经济管理的正确理解, 世界经济在二战后60多年的发展中避免了多次世界性的金融和经济灾难。特别是各国在宏观经济管理中践行凯恩斯主义, 使得市场经济得到进一步优化, 当前西方经济界对宏观经济管理有着比较一致的认知, 他们认为一切市场经济体系的发展都离不开经济宏观层面上的调控。

2 宏观经济管理对我国市场经济的价值

宏观经济管理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起到了关键作用, 其占据了国家调控经济手段的重要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坚持宏观经济管理, 其原因有两点:一是市场经济本身的缺陷, 二是我国当前形势下发展市场经济的实际要求所决定的。首先, 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宏观经济管理, 市场不能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市场无法自发消除垄断, 市场不能够完全体现公正的收入分配, 市场不能有效地处理外部经济的问题, 市场调节有一定的盲目性和滞后性等。我国的企业为了创造出更大、更多的经济利润, 于是纷纷引进国外的最新技术、最新设备, 并且加大产量和发展的步伐, 以便在竞争中获得有利地位, 占领市场, 盲目生产, 这样就造成了供大于求的结果, 而这些都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加以解决。其次, 我国目前仍处于新旧体制转轨时期, 市场体系还不完善, 市场调节也不健全, 市场运行常常受市场之外的不正常因素干扰, 影响市场的正常运行秩序, 因此必须要用宏观经济管理以保障经济平衡有序地运行。再次, 我国市场经济初级阶段必须要强化宏观经济管理, 我国经济发展的背后, 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 投资型经济主导需求不足, 缺乏核心竞争产业, 不正当竞争行为普遍存在等, 如果失去宏观经济的调控与管理, 会使我国还没有完善、成熟的市场经济陷入无序、混乱的局面。当前, 我国面临的国内外经济形势非常严峻, 不容乐观, 国内内需不足, 就业压力大, 企业竞争激烈, 西方发达国家实行贸易壁垒, 这些都证明了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宏观调控, 宏观经济管理的手段和方式需要逐步完善和提高才能满足我国市场经济的未来发展。

综上所述, 宏观经济管理是市场经济的重要调控手段, 是以政府和国家为主导, 对市场进行干预的措施, 宏观经济管理有利于在更深的层次和更广的范围内实现对市场经济的有效调节, 利用更加科学和有效的措施确保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于宏观经济管理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应引起经济界的重视, 并应在强化理论学习和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 结合初级阶段的特点, 加强实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以策略化、长期化的措施确保宏观经济管理对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此外, 对宏观经济管理的研究要积极参考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方式和手段, 市场经济和宏观经济管理的先进经验和方法对我国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要在科学分析和批判性研究的基础上, 吸收国外宏观经济管理的优秀理念和方法, 提升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水平, 进而达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发展起到“保驾”和“护航”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韩保江.驾驭市场经济关键是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J].学习月刊, 2005, (02) :86-87.

[2]姜红.关于宏观经济管理创新的若干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1, (18) :30-31.

[3]张勇.宏观经济管理中国范式的形成与发展--论中国宏观调控实践的理论价值[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2012, (01) :59.

[4]陈翠芳.加强宏观经济管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 (03) :25-26.

[5]朱金赤.浅谈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作用[J].经营管理者, 2010, (24) :100-101.

[6]孙政.宏观经济管理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J].财经界, 2010, (23) :112.

论拍卖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篇8

一、“拍卖”处于经济活动的中介地位

1.“中介”的内涵。

从一般意义上讲, “中介”指在两者之间的一种沟通与联络的行为。从商业意义上讲, “中介”是指在买卖双方进行有益的沟通与联络, 是商业中的一种买卖形式。它可以促进交易更具有公平、公正、更快的达成, 中介方按照一定的比例取得相应的报酬的一种经营行为。如经纪人、代理商、独立推销员、信息咨询和媒介服务等。

2.“拍卖”是否就是一种中介行为。

《拍卖法》第三条给拍卖的定义是:拍卖是指以公开竞价的形式, 将特定物品或财产权利转让给最高应价的买卖方式。显然, 这一条款并没将拍卖定性为中介行为。从拍卖的历史起源看, 它也是以一种中介行为作为始点的。拍卖起至于人类有了剩余产品之后为了转让自己的剩余产品而产生的公开竞卖行为, 人们起初是为了转让或出售自己的产品, 而非刻意专门从事拍卖活动, 只是这种竞价买卖方式方便而且成功, 才引起人们的兴趣和更多的关注。直至18世纪中期, 成立了以克里斯蒂和苏富比为代表的拍卖行的兴起, 才使拍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一种产业, 同时界定了拍卖业的中介性地位。即拍卖企业是专门从事接受他人 (即委托人) 的标的物品委托, 而后将该物品采取公开竞价方式拍卖转让或出售给出价最高的买受人, 拍卖人向买卖人双方收取约定的费用, 即佣金。因此, 拍卖并不等于中介服务, 只是当拍卖成为一种特殊的职业或行业时, 它的中介地位才真正的体现出来。

二、拍卖企业的中介性

《拍卖法》第十条:“拍卖人是指依照本法和《公司法》设立从事拍卖活动的企业法人”。这就明确规定了拍卖企业的基本业务内容, 即专门从事拍卖经营活动。《拍卖法》第十九条:“拍卖人对委托人交付的拍卖物品负有保管义务”。这里指明的是“保管”而非“所有”, 这也是拍卖业的一条基本规则。《拍卖法》第十二条:“未经委托人同意不得委托其他拍卖人拍卖”。第二十四条:“拍卖成交后, 拍卖人应按约定向委托人交付价款, 按约定将标的物移交给买受人”, 从而更进一步明确了拍卖人对交易物品不具备处分权, 标的物在拍卖人中的停留只是为了保证交易方便与公正, 拍卖人作为买卖双方的中间人地位, 完全是一种中介服务。作为中介服务行业, 拍卖业联系社会面比较广, 拍卖活动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的方方面面;为保证“三公”原则得以落实, 《拍卖法》第二十二条规定:“拍卖人及其工作人员不得以竞买人的身份参与自己组织的拍卖活动, 并不得委托他人代为竞买”。第二十三条:“拍卖人不得在自己组织的拍卖活动中拍卖自己的物品或财产权利”。这就进一步明确了拍卖人不得成为标的拍卖交易的任何一方。它的经营行为只是为了交易尽快达成, 以自身特定的影响力和有效的活动帮助买卖双方达成交易意愿, 落实购买。从而更进一步明确了拍卖企业的中介性服务地位。

归纳以上内容, 我们可以明确地将拍卖企业界定为:拍卖人是指接受委托人委托, 采取拍卖的形式进行买卖活动的中介组织。而且, 从《拍卖法》第四章第四节的“佣金”原则上也可以明确得出, 拍卖人收取的是委托人或买受人与拍卖人预先约定的佣金, 这一收入只是用于补偿拍卖人在拍卖活动中的劳动耗费和应得的相应利润, 而非购销双方的商品差价利润。由此拍卖企业的中介特性更表露无疑。

三、特殊的中介地位

虽然拍卖企业是一种中介组织, 但它所经营的中介服务与其他形式的中介行为又有较大的差别。

1. 以经纪人为代表的中介服务, 往往在单一的交易双方进行沟通, 已达成每一次交易过程。

而拍卖则不同, 它必须遵循“三公”原则———即公开、公平、公正。买卖中要含有价格竞争因素。价格竞争在公开场合中展开, 允许公众参与, 交易透明度高。这就决定了拍卖表现为特殊性质的公开买卖行为。因此, 《拍卖法》第五条中给拍卖企业予以明确界定:“公安机关对拍卖企业按照特殊行业实施治安管理”。

2. 为了秉行“三公”原则, 《拍卖法》规定了拍卖前必须

实行“公告和展示”, 在拍卖过程中, 有瑕疵告知义务、保管责任和保险义务、避免恶意串通等基本规则。《拍卖法》第十四条规定:“拍卖活动应由拍卖师主持”, 这表明拍卖师必须对每次拍卖的全过程进行介入并对自己的行为和买卖双方负有相应的法律责任。《拍卖法》还规定, 对拍卖师资格师实行全国统一的“注册拍卖师”资格考试, 实行注册制度管理及拍卖师资格的年度审核等, 拍卖师在拍卖过程中的执业行为具有相应的法律效应和法律责任, 以避免拍卖人滥用权力, 危及各方利益。为了拍卖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避免拍卖企业的不法行为造成委托人、竞买人、买受人的利益受到伤害, 减少各方风险, 对设立拍卖企业资格做了相对苛刻的限制, 如一般拍卖企业最低注册资本为人民币一百万元人民币;经营文物的拍卖企业最低注册资本为人民币一千万元。从经济上对上述风险作出保证。这些管理和监督制度有力地避免了拍卖业出现一般中介服务中经常发生的欺诈及暗箱操作。由于有法可依和一套完整的管理和监督机制以及完善的经营操作规则, 使拍卖业的中介更具有法律效应, 这也是它与一般服务又一较大的区别。

3. 拍卖企业由于自身商业行为和业务的特殊性, 也确

定了拍卖企业必须在自己中介服务的交易过程中实施全程介入。比如在艺术品和文物古董的拍卖中, 拍卖人需邀相关专家对标的物品进行权威鉴定和评价, 以保证交易双方的合理权益。又如在无形资产及各种产权拍卖中要进行相应的价值评估和确认, 以保证各方行为合理。在拍卖受理过程中还要对拍品的法律资格, 委托人、竞买人、买受人的合法资格及偿付能力进行必要的审查。这种有益的介入, 使拍卖人在整个拍卖交易中扮演着主导地位, 尤其拍卖师在拍卖进程中, 运用自身的技能甚至可以影响交易关键因素———价格。这又是拍卖企业与一般中介 (他们在交易中, 充当沟通、协调、交易达成在于买卖双方, 而非中间人) 的另一大区别。

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篇9

一、绩效审计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中的地位

绩效审计是审计工作的主体, 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手段, 实施绩效审计可以从政府开支的成本——效益、成本——效果角度来衡量其物质资源、人力资源配置与消耗的合理性、有效性, 政府绩效审计的开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绩效审计的特点作用和具有的重要职能, 决定了绩效审计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一) 绩效审计有利于提高国家经济的管理水平。

政府绩效审计通过评价国家经济的管理效益与效果, 揭示国家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同时对国家经济的管理状况予以综合审计评价并与预期效益进行对比分析, 分析产生差距的原因, 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使政府能充分发挥改善政府管理与经济结构, 引导社会投资方向的宏观导向作用, 促进国家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二) 绩效审计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

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经

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客观要求政府转变职能, 从直接控制或参与市场转换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因此, 国家审计机关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只重视审计监督职能、忽视全面发挥审计监督、鉴证、评价三大职能作用的状况, 而代之以包括绩效审计在内的一系列监督措施, 从而促进政府职能的真正到位。

(三) 绩效审计有利于提高国家经济支出效益。

随着我国政府公共开支的增加, 国家经济安全的风险也随之增大。日益增长的财政支出不仅要求对其真实性和合规性进行审计监督, 更要求对财政支出、国民经济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做综合分析和评价。在我国财力有限、对财政收入缺乏系统有力的监督机制、财政收支社会效益分析整体机制也尚未形成的情况下, 迫切需要政府绩效审计充分发挥经济监督职能和管理职能, 促进政府部门科学决策, 有效履行职责, 充分发挥财政对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四) 绩效审计有利于国家民主政治的进步。

民主政治要求人民在国家公共管理事务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开展政府绩效审计并将审计结果实行国际通行的公告制, 可以满足人民的社会公共需求, 体现以人为本的根本目的。政府审计中有着社会关注广的热点问题, 而这些问题执行情况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民的认可与拥护。完善绩效审计, 则会加强这些问题审计的执行力度和效果, 可见绩效审计直接影响着我国民主政治建设, 也影响着政府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和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二、国家经济安全对绩效审计提出的新要求

加强国家经济安全, 对绩效审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绩效审计要充分发挥建设性和服务性作用, 并将其贯穿到绩效审计的工作。

(一) 国家经济安全把绩效审计融入到全局之中。

审计工作是民主和法治

的工具, 是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的有效手段, 绩效审计是提高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审计种类, 加强绩效审计工作能更好地履行审计机关职能作用, 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实现我国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绩效审计着重关注国家经济的执行情况, 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 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整改要求, 确保宏观调控措施落到实处、发挥实效, 促使国家经济和社会事业安全持续健康发展。

(二) 绩效审计是提高国家经济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关注国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始终是绩效审计的基本立足点。绩效审计应增强大局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 重点抓住当前影响改革与稳定、影响小康社会建设的问题开展绩效审计工作。十七大提出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 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的目标是“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 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绩效审计通过强化国家财政绩效审计, 深化预算制度改革, 强化预算管理和监督, 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 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 加大公共服务领域投入, 注重把揭示、查处问题与促进财政改革、完善制度结合起来, 提高国家财政绩效水平。

(三) 坚持用绩效审计观念武装审计人员的头脑。

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篇10

关键词:中小企业,划型标准,地位

一、中小企业界定

作为市场经济微观结构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中小企业是相对于同行业中的大型企业而言的。虽然中小企业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力量, 但是对于中小企业, 国际上并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 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划分标准。每个国家或地区根据其实际情况对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差异比较大, 即便是同一国家或地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还会不断修订以往的标准, 不过基本上都从定性或定量两个方面进行规定。定量界定的主要指标包括企业雇佣人数、企业资产和企业营业收入等, 定性界定标准的关键词包括独立所有、自主经营和较小的市场份额等。出现差异的原因是中小企业所处国家或区域的经济发展环境有较大的差异, 即使在同一国家或区域, 由于其经济发展的阶段和状况不同而有所区分, 况且企业发展本身也是动态和变化的。在我国对中小企业的界定标准就已经历经了八次变化, 如表1。

2010年6月, 为了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四部委联合出台最新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 取代了2003年制定的《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

二、中小企业的重要地位

中小企业在各国或地区经济生活中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各个国家和地区都非常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美国的小企业是美国经济中最具活力的一部分, 目前美国共有小型企业2500多万家, 约占全部企业数量的98%, 中小企业创造的就业岗位占了约50%, 至今十多年间, 美国新增工作岗位的60%至80%来自小企业, 同时小企业在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的贡献始终保持在51%左右。特别是在金融危机之中, 中小企业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促进了就业, 从而活跃了消费以及经济, 给美国经济带来了一丝暖意, 真不愧是“美国经济的心脏和灵魂 (美国前总统里根) ”。欧洲联盟国家中的企业约有2 500万家, 其中有99.1%都是中小企业, 是欧洲联盟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根据2012年的统计, 中小型和微型企业为社会提供了近67.4%的就业, 在欧盟经济发展中, 中小企业创造的增加值占比约为56.9%。

在中国, 截止到2012年底, 全国在工商登记注册的中小企业约为5651万户, 超过工商登记注册企业总户数的99%。中小企业成为了经济体中最具活力的要素, 是新增就业机会的重要提供者, 也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我们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例, 来关注一下中小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位置。

从工业企业数量来看, 从2006年到2011年, 中小型工业企业单位数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的98%以上, 中小型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的64%以上, 中小型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的63%以上, 中小型工业企业利润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的62%以上, 中小型工业企业吸纳的从业人员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的74%以上, 详细情况见表2。

总的来看, 我国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可以表述为:

(一) 促进经济增长、激活市场竞争

在经济学领域中认为最有效的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 完全竞争市场的显著特点是有大量的小规模的市场主体。每年呈递增趋势增加的中小企业参与市场竞争, 提高了市场竞争的效率, 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从1979年到2011年,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一直保持在平均9.8%的增长速度, 而以中小企业为主的非国有经济增长速度就达到了30%以上。由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到了60%左右, 缴纳的税收约占国家税收总额的53%, 在社会销售额中由中小企业生产的商品占到了58.9%, 商品进出口额由中小企业创造的约占68%左右。在40个工业行业中, 中小企业在约占67.5%中的27个行业比例已经超过50%, 部分行业甚至已经超过了70%, 是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 创造就业机会, 缓解经济周期冲击

大型企业发展的趋势是集约化、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 吸纳就业的作用在逐渐减少。而中小企业主要还是劳动密集型的企业, 因此成为新增劳动力的主要吸纳者。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到非国有单位吸纳劳动力所占比例从2006年的78.30%逐年增长到2011年的81.33%, 而在非国有单位中, 中小企业占了绝大部分比例。并且国有企业下岗人员的80%在中小企业实现了再就业。

(三) 助力解决农业和农村工作的突出问题

三农问题的突出问题是农民收入

低下, 农村经济难以上一个台阶, 致使整个国民经济无法健康持续发展。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乡镇企业是农民增加收入的主渠道, 同时可以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减轻城市的就业和发展压力, 维护农村和城市的稳定。统计数显示乡镇中小企业吸纳劳动力的比例从2006年的10.54%逐年上升到2011年度的15.21%, 同时为农民带的收入也逐年上升, 农民人均从乡镇企业获得的工资性收入由2000年的1174.53元增加到2011年的2963.43元, 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2.47%, 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四) 推动科技创新的生力军

中小企业研究开发经费的投入不断加大, 2009年度达到了114.49亿元, 占企业总收入的8.6%。研究成果层出不穷, 截止2009年年底, 5269个执行项目中有2884项获得专利授权, 占了54.74%, 并且有4514项来自于自有技术, 占总数的85.67%。研发成果经济社会效应也是表现醒目, 截止2009年年底, 尚在执行期的项目已累计实现销售收入355.17亿元, 累计实现净利润78.55亿元, 2009年度实现48.41亿元, 累计实现出口6.92亿元, 2009年度4.02亿元。

另外, 截止到2011年5月, 在127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中, 80%以上入驻的是民营科技企业, 其贡献的科技成果也占80%以上。目前经认定的省区市级以上的企业技术中心, 由中小企业建立的占了近70%。而且据统计我国66%的发明专利、82%以上的新产品开发, 都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

以上可见中小企业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因此政府采取了很多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不过伴随着全球性的经济发展放缓, 中小企业仍然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障碍, 政府还要从资金融通、企业监管、推动改善内部管理等方面给与中小企业更多地平台。

参考文献

[1].全雍.汪少华.中小企业存在及其战略地位[J].消费导刊, 2008 (12) .

[2].梁达.中小企业的地位、困难与出路[J].金融与经济, 2008 (10) .

[3].董君.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策略分析[J].北方经济, 2010 (7) .

[4].熊维.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企业研究, 2010 (6) .

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篇11

关键词:计划经济:市场经济

中图分类号:F0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05--0095--03

在迄今为止新中国近60年的发展历程中,计划经济体制存在和实行了三十多年。可以说,新中国的经济基础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这一体制在新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这一经济体制在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不仅关系到如何正确认识新中国的历史,也关系到如何正确认识和反思进行了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历程。

一、新中国实行计划经济的历史必然性

在论及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时,我们必须承认这样一个事实,新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并非象东欧国家那样是由外界强加的,而是新中国自己的选择。我们今天该如何认识这一选择呢?这种选择究竟是历史的错误还是历史的必然?我们能否有其他选择的可能呢?

必须指出,任何制度的形成都是一定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产物,任何制度的产生都是特定历史条件决定的,而不是任何人的主观意志决定的。新中国建立后选择了计划经济模式决非偶然,而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正是这种历史条件和历史环境造成了实行计划经济的必要。这种必要性至少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一)尽快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必要。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是在一个极低的历史起点上开始起步的。由于长期战乱和反动统治的腐朽无能,旧中国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极端落后。1933年,中国的人均国民收入仅46元,折合当时比价12美元。1936年,中国人均工业资本不足5元,而同时期美国为1600元。在人均工业产值上的差距就更加巨大。

新中国建立后,要摆脱贫穷落后,实现民族的振兴,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但为实现工业化所需的巨额资金从何而来?既不可能通过对外侵略扩张来掠取;也不可能通过引进外资或争取外援来获取。唯一可行的办法是立足国内,以超经济强制的方式完成工业化所需的资本原始积累。而这正是计划经济所长。计划经济的最大优势在于其超强的社会动员能力,能够迅速集中人力物力于特定的领域,从而在某些方面取得异乎寻常的发展。新中国能够在经济基础尚嫌薄弱的20世纪60-70年代实现“两弹一星”那样的科技突破,正是计划经济创造的奇迹。

(二)维护国家安全的必要。新中国成立伊始就置身于极其恶劣的国际环境中。新中国建立不到一年朝鲜战争即告爆发,中国不得不出兵朝鲜,进行抗美援朝,从此开始了与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长达二十年的对峙。六十年代中苏关系又严重恶化,发生了边境武装冲突,苏联在中苏、中蒙边境陈兵百万。与此同时,美国又出兵越南,中国南郝边境受到威胁。从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初,中国一直处在外来武力的直接威胁之下。为了捍卫国家的安全,中国不得不集中人力物力发展军备,以应付可能发生的战争,计划经济体制恰恰适应了这种备战需要。六十年代开始的“三线”建设,正是这种计划体制作用的典型表现。

(三)维护社会公正和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必要。新中国建立后,如何在推进工业化建设与加强国防的同时保障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一个极其尖锐的问题。实现人民生活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所在。在经历了旧中国的极端贫穷落后与极端的社会不公正之后。广大人民对新社会制度下实现社会公正与生活水平的改善抱有极大的期望,而实现工业化和加强国防所需要的巨额资金积累又必然会在一定时期内抑制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任何新的贫富分化都会引起社会的不稳定和动摇人民对新政权的拥护。而贫富分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无法避免的,这就要求政府使用行政手段这只看得见的手,干预社会产品的分配,使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能够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使全体人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并有所提高。所有这一切,惟有通过计划经济方可做到。

从另一方面来看,新中国是否可能从建立伊始就实行市场经济呢?答案是否定的。这不仅是因为市场经济不符合尽快实现工业化和加强国防这一发展目标的需要,而且还在于新中国当时所处的时代环境使之不具备实行市场经济的可能。市场经济的建立是需要某些条件作为基本前提的。这些条件主要包括:(1)国家的统一和独立自主地位。这是实行市场经济的政治保障。只有统一的国家,才有统一的市场;只有国家的独立自主,才能有平等的国际经济交流。(2)国家工业化的完成。现代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没有国家的工业化和生产的社会化,则市场经济就根本无从谈起。(3)开放的国际环境。市场经济本质上是开放经济,一个开放的国际环境对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市场经济不可能在封闭的状态中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虽然使中国赢得了独立自主的地位,但台湾、香港、澳门尚未回归,中国大陆的统一尚不巩固,在经济上则完全是一穷二白。1949年,中国的工业发展水平甚至远远低于沙俄1913年的工业生产水平。新中国一成立,就面临着西方国家的敌视和全面封锁,而且这种封锁持续了长达二十年。所有这一切说明,在新中国成立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根本不具备实行市场经济的基本条件。在当时,新中国面临的刻不容缓的任务是集中力量奠定国家工业化的基础和加强国防,以捍卫来之不易的國家主权独立。为此,就必须以国家政权的力量,使一切人力物力资源高度集中,统一使用于最重要的方面,计划经济体制正是适应了这种历史的需要。因此,新中国建立后,计划经济的实行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然的;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是别无选择的。

二、中国计划经济的历史作用

新中国几乎是在一片废墟上开始自己的工业化建设的。在实行计划经济的三十余年期间,中国经济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据经济学家杨帆的研究,1949年中国工农业总产值的比值是1:9,现代工业的比重只占10%,而到1978年,这个比值改变为大约5:5。28年间,中国GDP扩大了8倍以上。尽管中国为了这种发展也付出了巨大代价,包括“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那样的严重失误,但中国毕竟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了一个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并在航天、核能、激光、生物等一系列高科技领域达到或接近了世界领先水平,从而奠定了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础,而这正是建立市场经济的必需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历史作用就是:它为中国以后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准备了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

计划经济造就的经济增长,壮大了中国的经济实力和

国防实力,为中国的国家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证;同时也为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参与国际市场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而对外开放同样是发展市场经济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

计划经济为新中国的发展积累的另外一笔巨大的财富是人力资源。新中国建立时,80%以上的人口是文盲,全国平均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仅2.2。高素质劳动力的严重匮乏对国家工业化建设构成了巨大障碍。到1978年,全国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4%,小学教育已基本普及;全国平均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达8.9(1981年达到12.8)。正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培养的一支有文化的较高素质的劳动力大军,为以后中国向以提高质量效益为目标的经济转型提供了雄厚的人力资源基础。

值得指出的是,尽管计划经济是一种强调积累和抑制消费的经济体制,但计划体制与社会主义制度的紧密结合,仍然在高积累的情况下,保证了人民的总体生活水平随着生产的发展而逐步有所提高。据统计,1981年与1952年相比,国民收入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4.3倍。1981年,全国城鄉人均消费水平,扣除物价变动因素比1952年提高1倍多。这一事实表明,计划经济不仅推动了新中国的经济发展,而且推动了社会进步。

在评价计划经济对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作用的时候,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就是:计划经济作为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一个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构成了中国后来一系列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历史前提。否定或抽掉了这个前提,也就割断了历史,就无法正确解释1978年以后的中国历史发展,甚至新中国存在的历史合理性都会成为问题。这个道理正如只有当中国有了国产汽车的时候,才有一个如何与发达国家汽车产业竞争提高“效率”的问题,而当发达国家能生产汽车,中国却连自行车都不能生产的时候,提高汽车产业的“效率”就根本无从谈起一样,我们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是把自己的汽车造出来。这一问题是由计划经济来解决的,而且也只能由计划经济来解决。

计划经济的实行使我们找到一条既维护了民族独立,又避免对外扩张,完全依靠内部积累,自力更生实现了工业化资本原始积累的道路。我们正是沿着这条路径,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计划经济与体制转换的必要性

对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体制转换,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已没有多大异议。但对这种转换的必要性如何解释则众说纷纭,因为在同一行为的背后往往有着不同的动机,而不同的动机则导致行为的最终方向不同。正如中国与东欧、独联体诸国几乎同时开始由计划到市场的体制转换,但其目的却是南辕北辙一样。因此,这种争论导致什么结论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中国的改革将走向什么方向,而这正是今天中国改革与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

争论的焦点是如何看待和评价计划经济在新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在这一问题上有两种观点值得注意:一种观点是对计划经济简单地予以全盘否定。这种观点认为计划经济是一种历史的错误,而改革就是对这种错误的纠正。这种观点的逻辑实质就是通过否定计划经济的历史必要性来否定新中国历史发展道路的合理性,进而质疑并否定中国现行社会制度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另一种观点则把计划经济与“左”的错误混为一谈,而把改革开放简单解释为纠“左”的进程。在这种观点看来,承认计划经济的历史合理性就是“左”,而坚持改革开放就要全盘否定计划经济。两种观点出发点虽有不同,但其逻辑结论却殊途同归。

那么,该如何客观准确地看待和评价计划经济对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作用呢?

首先,一个最关键的问题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孰优孰劣,比较的标准是什么?不止一位经济学者曾搬用大量的事实和数据,力图证明与市场经济相比,计划经济是一种“低效率”的经济体制,并以此作为实行市场经济的依据所在。但问题不在这些事实和数据,而在于对这些事实的解释——即评价的标准。这种比较实质上是用市场经济的衡量标准评价计划经济,这种标准用于衡量不同类型的市场经济当然是合理的,而计划经济是完全不同于市场经济的另一种经济模式。于是,这种比较在逻辑上就陷入一个自我证明、自说自话的怪圈,就如同用外语专业的专业标准去衡量从事中文专业的人一样荒唐可笑。而这一点在市场经济大行其道的今天常常却被人们忽略了。

经济体制是实现社会发展目标的手段,它是由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共同决定的,有什么样的发展目标,就有什么样的发展战略,有什么样的发展战略,就有什么样的经济体制。邓小平曾正确的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而手段是由目的决定的。因此,衡量一种经济体制效率的标准取决于这种体制是否最有利于实现既定的社会发展目标。

当新中国刚刚建立,以国家工业化、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时,具有强大社会动员能力和高积累机制的计划经济无疑是最适合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这一点已为历史发展的事实所证明。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目标转变的结果。发展目标的变化相应地要求实现手段的改变,当中国经济发展到以增强综合国力、全面提高人民消费水平为主要任务的时候,以抑制消费强制实现高积累为发展方式的计划经济手段就不再适用了,而市场经济由于其注重效率、以消费为中心组织生产的特点更适合新的发展目标。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正是来源于此,而不是什么计划经济比市场经济“效率低”。

把计划经济与“左”的错误等同起来的观点同样是错误的。作为一种经济体制,计划经济当然不可避免有其内在缺陷。但计划经济的缺陷是一回事,“左”的错误则是另一回事。前者是制度结构问题,后者则是思想认识问题。“左”的错误既不是实行计划经济导致的,也不仅仅存在于计划经济之下。无论在民主革命时期还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左”的错误都同样存在,只是表现方式不同而已。新中国建立前三十年,以“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为代表的“左”的错误在经济建设上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在理论上歪曲和夸大计划经济的实际作用,把计划经济说成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另一方面在实践上又将计划经济的一整套管理制度视为修正主义“管卡压”予以批判和破坏。必须实事求是地指出,新中国建国前三十年在经济建设上遭到的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并非是计划经济的弊端造成的,而恰恰是“左”的错误导致的政治动乱一再冲击破坏这一体制的结果。因此,把计划经济等同于“左”的错误,并进而全盘否定计划经济在新中国早期发展历程中的历史合理性与必要性,同样是毫无道理的。

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篇12

1 “一路一带”的经济发展在我国经济格局中的影响

1.1 经济新格局

在“十二五”的改革中, 我国经济得到很好的发展, 但整体所表现的经济增长不高, 主要是受到传统经济的的影响。在我经济发展的整体范围中可以看出经济发展不平衡, 东部地区比中西和西部发展的更好。在经济战略中“一路一带”对中西部和东部经济发展有很大的改变, 沿海地带的经济将带动陆地地区的经济发展, 我国经济将在东部和西部结合下才能发展的更加完善。在我国经济的发展路上遇到很多困难, 经济格局越来越严重, 中国新政策也意识到了这些问题, 并进行作出相应的对策, 使我国经济走向国际化, 从而与发达国家进行竞争, 但是这需要一个过程, 只有全新推出“一路一带”战略才能将国家经济更好的发展。

1.2 东部地区的产业升级

中国东部地区在经济发展中缺少动力,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都没有很好的经济提升, 第三产业的服务业将会成为主要的东部地区大发展。在“一路一带’经济的发展战略中, 将东部地区和外贸企业联系起来, 各国的经济将会更大加强交流。在这种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推动下, 东部地区将会迎来经济上的春天, 东部地区应该抓住这次机会, 将东部地区经济增长, 实现经济实体可发展的转变, 从而带动我国经济进步。

1.3 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

随着中部地区的逐渐崛起, 中东地区的经济地位将得到快速的发展, 国内的经济增长速度将会突飞猛进。随东部地区经济的增长, 同时也带动中部地区的发展, 中东地区的经济也在经济增长体系中增强态势, 中部地区经济的也在日益上升。在“一路一带”的策略中, 东部地区和西方国家的合作密切, 从而带动了中部地区的发展, 从而迎接了新的发展, 中部地区作为东部和西部的交通纽带, 未来在发展东部和西部时, 将会带动中部的发展, 使中部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

1.4 西部地区经济的新鲜体系

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是三个地区中最快的一个, 从而在“一路一带”的新战略的提出, 进而将西部地区的经济更加的扩大开来, 沿着丝绸之路的方式开展经济合作。在新的经济策略里, 加强互联网的开发, 促使经济的开发, 是最主要的问题。在互联网的领域中, 用我国经济中的丝绸之路作为经济纽带, 促使西部地区经济增长。

2 “一路一带”战略对我国区域经济的重建

2.1 我国经济格局

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格局中, 第一是沿海地区, 第二是江西和北部之间, 第三是内蒙古和新疆。在目前我国经济主要体现在北京、天津、河北、从接近沿海为地区支撑点, 将自身经济影响周边的经济发展, 预计在今后的几十年后, 我国经济将会依靠这些地区为主要的发展地区。

2.2 区域经济的作用

在区域经济的影响下, 我国经济将会在沿海地区将点逐渐的扩大, 将更多的小区域带动起来, 在沿海地带将会和外贸企业多接触, 将我国经济带上国际, 将区域经济的优点发挥到极致, 以带动我国经济为主要目标。

2.3 将市场规模最大化

在“一路一带”的战略中, 只需要不断扩大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规模化, 在将周边国家分享到我国经济发展中。在对区域经济化发展时, 将丝绸之路的策略进一步提升成“一路一带”一体化上, 从而更加注重市场一体化的形成。将实际性的区域发生改变, 将当地居民生活水平提升, 从而利用经济提升推动市场规模变大。

2.4 扩大投资

在市场经济一体化的基本上, 将会涉及到投资, 在投资的过程中, 只有我国经济总体上升, 才能面临来自各种挑战。在“一路一带”的策略中, 只有很好的调节市场投资, 尤其是互联网的投资, 才会促进经济发展。在现阶段的国内经济的发展中可以看出经济发展的缓慢, 国内需要在很短时间内将过剩的产能消化, 从而才能将我国经济发展的更好。在推动“一路一带”的互联网建设中, 必须以全局为主进行。尽快的将项目经济建设起来, 提高经济发展。

3 “一路一带”发展战略, 促使我国区域经济发展

3.1 促使东部地区的新开放

东部地区作为主要发展地区, 以经济开发为主, 资源相对丰富的市场中, 将经济发展环境已达到基本的要求。为了很好的落实“一路一带”的经济战略中, 需要将丝绸之路的重要思想发展在自由贸易, 即全面发展我国经济适应经济全球化和贸易全球化的国际经济, 与此同时将改善并改进自由贸易, 突破开放式经济贸易, 将社会经济的自由度有一个高的领域和提升。

3.2 中部地区成为经济发展的纽带

中部地区经济发展不是很稳定, 经济对外开放度很低, 但中部地区却是联系西部和东部重要的交通要道, 在现阶段中部地区交通基本处于完善地步, 产业经济结构却仍需继续发展, 在很多小的地方, 经济没有得到很好发展。为了更好地迎接“一路一带”的经济战略, 中部地区的建设是很重要的, 通过中部地区起到一个交通枢纽的作用, 从而使地区经济在发展中具有一个开放式的沟通, 进而实现我国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3.3 西部地区的新开辟

在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稳定的现状中, 西部地区地广人稀, 物质极为缺乏, 销售市场及其狭窄。但是所处的位置, 却很好将沿海地区和很多国家相连, 对我国经济对外开放是一个很好条件。目前我国面临的就是如何将地广人稀利用起来, 将科学技术、财力引进西部, 从结构上对外开放, 实现经济全球化。在“一路一带”的战略中, 必须做到有带头的地区, 将领头的地区建设好路线, 将经济引进国家发展中。必须吸取更多人口、产业、企业的加入, 同时将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到一个高度, 同时将西部地区的地理位置应用到发展我国经济的重要方案中, 从而促进中国经济发展。

综上所述“, 一路一带”策略提倡中国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将实行对外开放国家政策。将会使中国经济在国际上有一个质与量的提升, 就针对于中国现在区域经济的发展格局来分析“, 一路一带”将会使国内的经济发生重大的变化, 能够进一步的加快中国经济的步伐。从中国经济现状来看, 必须调整大部分的经济体制, 这样才能加快中国经济自身效益的提高, 通过“一路一带”战略强化中国经济实力, 使中国在国际上具有话语权。

摘要:本文以“一路一带”在我国经济改革中所占的重要地位为主要研究对象, 分析了“一路一带”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利益, 探讨了“一路一带”战略对中国经济格局的影响和途径。

关键词:一路一带,经济格局,路径意义

参考文献

[1]匡贤明.“一带一路”在我国经济新格局中的战略地位[J].金融经济, 2015 (1) :9~10.

上一篇:新生活区下一篇:老年急性肾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