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及世界经济发展

2024-08-28

中国及世界经济发展(共7篇)

中国及世界经济发展 篇1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http://

“十二五”时期中国及世界经济发展展望

厉以宁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 教授

在谈之前,首先要认识到一点,在世界经济中,中国经济是首先复苏了。

首先复苏意味着什么?首先复苏至少可以讲其他的国家还没有复苏,或者没有完全复苏,而中国经济的首先复苏,意味着我们有更多的商机。我们有更多的商机,正是我们首先复苏所带来的。但是,要使这个商机持久的话,就必须调结构。当前调结构问题的重要性,就是其他的国家经济还没有复苏,我先复苏了,我就能够通过调结构、通过品牌、通过制度创新来赢得更多的国际市场。在这个背景下,人家都复苏了,我们就缺乏了这种机会。

常言说得好,“小富靠勤奋,中富靠机遇,大富靠智慧”。我们既然要成为一个富强的国家,我们要大富,我们每一个企业都要大发展,因此固然需要拼搏,固然需要抓紧机会,但最重要的需要大智慧。这种大智慧要考虑我们今后的经济战略在什么地方,我们发展的战略到底在哪里!我们看到,一定要走扩大内需的道路。因为投资带动增长,这是创造中坚需求,只有消费带动的增长所创造的才是最终需求。那么,出口也能够创造最终的需求,但是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投资和消费共同带动上。扩大内需当然有投资方面造成的需求,但是更重要的是在消费方面造成的需求。

一、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

展望今后的几年时间内,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在什么地方,中国经济的动力应该在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产业升级,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和自主创新刚才讲过了,这是我们认为在今后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能够发挥我们的优势。过去认为我们有外需,那就能够拉动经济发展。但是大家都知道,即使是外需,也应该在自主创新的前提下来进行。根据现在制定“十二五”规划的讨论,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是我们在科技方面所要做的。

一、新能源。如果没有新能源,其他的带动都不如它。因为新能源可以把整个汽车工业带动起来,有了新能源以后,交通运输和其他的方面才能够带动起来。

二、新材料。因为新材料将带动房地产业全行业的改造,新材料也可以带动设备制造业全行业的改造。所以,新材料的影响力同样是大的。

三、生物科技。生物科技不仅对农业、畜牧业、水产业、医药业重要,而且对于医疗本

身可能都是一个变化。因为生物科技在进一步发展,人的寿命将会延长,健康情况好,而这个需要量很多。

四、环保产业。环保产业一定要看准,低碳化要根据中国的国情来看,但是低碳化本身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我们可以在这个方面有所突破,比如说碳回收技术。

五、互联网。互联网要走数字中国的道路,这样我们各方面的效率会提高,而且会刺激很多方面的进一步发展。

六、工业设计和创意。没有创意就没有设计,首先得有创意。制造业方面同样可以走在前面,因为我们搞新的创意、新的设计,所以这就构成了自主创新。

除了自主创新,第二个要谈到注重当前的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加速了城镇化,中国城镇化进程很低。解放了60年,解放初就有20%,经过60年的工作,我们的城镇化也只达到了45%左右。这对于中国扩大内需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这一次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要加快城镇化。假定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30年之后,中国的城镇化率可以从现在的45%左右提高到75%左右。提高到75%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当时如果我们的人口是16亿的话,那就意味着1/4是是农民,而12亿城里人。30年以后,城镇化速度还要进行提高。就算75%,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不容易,不容易在什么地方呢?就是提高1个百分点的城镇化率,意味着有1000多万人要进城。除了劳动力,还有老人、家属、孩子,还有刚出生的孩子。大城市都容纳不了,甚至省会城市都不可能容纳得了,而更大量的是县城和镇,这就是每年1、2千万人要进城。住房建设、公共设施、道路、水、暖、电、学校、医院等其他的公共文化设施,全世界没有这么大的市场。中国的城镇化是中国潜在的最大的市场,每年要扩展这么多,这可以带动多少人就业,又带动了多少企业能从当中得到商机呢?我们今后5年,正是城镇化加速的时期,这是带动中国经济增长第二点。

带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点在哪里呢?就是正在进行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1979年,农村搞了承包制,但是山林没有搞,为什么?因为当时刚改革开放,政府对于老百姓不信任,如果林地都承包下去了,结果发生了砍树的风潮,在这种情况下,你把土地包给我了,你收回我们就没了。所以,出现了紧急刹车。农村的林权制度改革是推迟了,推迟到了20多年以后。21世纪开始的时候,在福建、江西就开始试点,效果非常好。2008年6月8日,国务院颁布了决定,林权改革。改革开放前3年是农田承包制,改革开放后30年是我们的山田承包制。后三十年的开始是山林的改革,有的是200亩地山林,有的是100亩地山林,少的也有几十亩,而且明确规定了承包期七十年不变。

福建、江西去年年初金融危机,有一些人下岗了,他只要家里在山地的全上山了,要解

决自己的就业问题,而且让很多的同伙到他哪里去;林下的经济也发展起来了,林下养鸡、种中药材、种蘑菇。林地还有一个好处,中央规定林地可以抵押、树木可以抵押,除了试验区以外,农民的宅基地和住房可以抵押,其他的都不可以,而林地和林场的数目是可以抵押的,这样一来就火了。还有一个是农民有钱了,要搬家,在林地建自己的房子,这个时候就可以带动经济第三个方面。所以,自主创新是一个方面,城乡一体化是第二个方面,林地的改革是第三方面。

第四个带动经济重要的动力在哪里?就在环保产业的发展。低碳要根据中国的力量来做,低碳经济既然是条件也是机遇。问题在哪里?问题是在于我们能不能掌握环保的技术,环保的产业大发展。而且,我们现在的讨论中,把环保的概念已经扩大了。不是狭义的环保产业,狭义的环保产业是一系列的制造。现在的环保产业是广义化的,比如说治沙漠、造林,这都属于环保产业。比如说土壤的整治、改良,这都属于环保产业。在这方面,我们已经看到,中国如果在环保方面的技术有所突破的话,那就证明我们不但创造了产值,而且也可以抓住本行业的主导权,本行业中国说了算。今后几年,环保产业同样有大的发展潜力。

二、扩大内需

然后就是扩大内需,扩大内需抓紧三个方面做。

一、解决就业问题,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因为中国新增就业的75%是由民营经济创造。

二、劳动收入在收入分配中的比例上升。劳动收入近年以来,都可以看到在收入分配中的比例是下降的。这样,低收入者即使有工资,但工资很微薄,也不可能扩大自己的消费。消费信贷他将来还要还的,所以要扩大工资收入、劳动收入,扩大农民在收入分配中的比例。那么,农民的整体收入提高靠什么?靠推行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是把产业链延长了,这样农民的收入就提高了。

三、当前可以扩大内需的就是房价太高,一定要解决住房问题。住房问题怎么解决?三个方面。

第一,政府的责任是建社会保障住房,社会保障住房包括了中、低收入家庭可以买得起的,没有房子住的还可以租廉租房,这是政府的事情,政府一定不要把这个看成小事情。如果是社会保障,市场的需求就可以移到这里,减少对于住房需求的量。

第二是土地高价,对地王这些情况应该有一个严肃的规定。凡是购买土地以后,你快到了限定时期必须开工,不开工就重罚,再不然就是收回。不仅要必须开工,而且必须规定完成的时间,如果拖个10年,我房子就不能卖。要规定你这个房子多少个月以后一定要建成,建成就可以卖,或者是在这个时间建成就要住,这是屯地屯房的现象。

第三,禁止土地的炒卖,要重罚。要抽费,抽土地转让费。你拍卖土地肯定是要盖房子,你就要在规定时间开工。政府管的是社会保障房,市场调节的是高档住房,但是政府的管理是必要的。只要老百姓有房子住,内需就有了,一个城市没有搬家是冷冷清清的城市,一个城市人们都议论着怎么搬家,这个城市就繁荣起来了。老朋友来了,说很久没有见面,第一句话就问“搬了没有”,因为从小房换大房,旧房换新房就要买东西,家具要换、家用电器要换新的,不然干什么?所以,扩大内需是要通过就业,通过增加劳动的收入在收入分配中的比例,再加上对于住房问题的慎重对待。

三、管理通胀预期

中国的经济大概是这样的,但是大家要问:中国的经济这样下去的话,每年GDP增长有多少呢?我们估计不会超过8%。如果突破了9%以上,生产资料的价格会马上上来。所以,通货膨胀的问题是存在,但是什么时候到来就不知道了,短期内不会来,因为我们的经济还没有上来,生产资料的价格还没有上来,有一些上来是恢复性的上来。但是我们要有一种预警的机制。

假定半年之后通货膨胀来了怎么办?我们首先要分清楚是哪种通货膨胀。第一种是需求拉动型通胀,也就是投资过多、信贷膨胀等总需求过大引起的通胀;第二种是劳动成本或者是其他的成本上升引起的通货膨胀,第三种是国外的一些我们需要的原材料的价格上涨。因为石油价格上了,国际粮价上涨了,尽管我们自己进口的粮食并不多,但是国际粮价的上涨,有一种心理上的影响。这种上涨都是输入型的上涨。

那么宏观政策要不要变?现在还在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是我们应该说这是目前我们经济刚开始回升,回升的基础还不巩固。政策有连续性,假定通货膨胀到下半年以后怎么办呢?要分析什么型的通货膨胀。如果是成本型的通货膨胀,这是没有用的,因为不是总需求扩大,而是供给不足引起的上升。你再一紧缩,信息信贷就困难了,而且造成的是制造。通货膨胀的原因不是需求过大,而是成本的推进,而且失业增加。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就发生过,凯恩斯需求的理论是管用的,需求的通货膨胀紧缩有什么用?你需要石油你不再进口石油吗?你能够减少那么多吗?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需求拉动的,无论是成本推进还是输入型的通货膨胀,要记住一条,抑制通货膨胀并非只有紧缩一条路。你把前面的政策、后面的政策紧缩了,过去的教训都在,这不解决问题,而且失业会进一步增加。

应该怎么办呢?应该采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松紧搭配。财政政策思路又分了很多细项:财政收入政策、财政分配政策,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等等,有的增,有的减。松紧搭配既是一种把整个的经济作为总体目标来看,要保持稳定和增长,同时政策要结构化、细化,这样才能够有效。因为中国的经济特点很明显,比如说一辆汽车,这辆汽车的特点是刹车容易启动难。你政府一踩刹车,马上这个车就停了,可是你要将它再启动就难了,紧踩油门但是不往前走,为什么呢?因为刹车的主动权在政府,而油门的主动权掌握在老百姓手中,他不买东西,他怕下岗,他存钱。可买可不买的他都不买,他怕投资。所以,这是一个教训。我相信在今后的几年当中,政府将吸取以往宏观调控的教训,这样可以做得更好。

四、展望世界经济

世界经济的情况怎么样呢?我们说经济会复苏,它复苏得慢一点,因为各国都采取了政府介入,政府投资在里面,而且各国都看中技术创新。包括美国现在加紧在搞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以便于处于制高点。但是要看什么,今后还有余波在,迪拜危机表现是余波,以后还有什么余波?希腊、西班牙会不会有?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是不是没有可能二次探底?有,二次探底可能没有一次大,西方国家有比较完善的金融监管机制,有西方的结构调整这样才行。对于我们来说要走出去,要汲取以往的教训,千万不要盲目投资,自己盲目投资的话把资金链延长了,结果国际上哪一个**一来,资金链就断了,这样自己就陷入了困进。

对于中国的企业来说,一定要小心谨慎地来利用金融创新的新产品,金融创新的新产品,可能有一些数学模型做支持,但是实践证明它没用了,因为你不知道它什么时候出问题。但是,在国际上不会像过去那样,零储蓄率就扩大消费,因为他们消费的方式在改变,消费的理念也在改变。我为什么买那些暂时不需要的东西,我衣裳能穿就穿,为什么一定要穿新的呢?当然,这是不消费、重储蓄了。

过去的环保是一个概念,就是生产出来的东西没有毒,工厂排的废水废气没有毒。20年前我是国家的环境保护顾问,所以跟一些工厂讨论,只要我排的水没有毒和气没有毒,就可以了。最近几年又发现,没有毒也不行,因为二氧化碳也没有毒,你老排二氧化碳,你排多了。尽管你水没有毒、产品没有毒、废气没有毒,但是二氧化碳排多了,世界都变暖了,南极、北极的冰都化了,一些小岛国都被淹了。所以,少消费就是环保,那纸张能不用就不用,就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因为从低碳经济的角度来讲,这可能会影响到消费观念。重储蓄、轻消费,少消费就是环保。我们说怎么扩大国际市场呢?一定要有核心技术在里面。

对于国际市场来讲,我们应该认识到,今后这几年,贸易保护主义会抬头。贸易保护主

义抬头正意味着西方的国家可以把自己的产品打入国内市场,这是违背WTO的原则,其结果引起了对方的报复,结果大家都没有得到好处,但是这个区域市场还在。所以,今后我们说西方的国家经济可能是有波动的,但也可能是在不断波动的情形下逐步地回升。我们今后几年对于国际市场的预测,更加强了自主创新的必要性和扩大内需的必要性,我相信我们现在的“十二五”规划开始制定了,通过以后,我们国家将上一个新的台阶。谢谢大家!

中国及世界经济发展 篇2

所谓世界经济格局是指在一定的经济力量对比及其相互关系基础上, 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经济结构或框架。二战以来, 世界经济格局经历了两次大的变化:第一次是战后初期至20世纪90年代初, 世界经济格局的基本特征是“两极”格局, 即美国和前苏联各占一极。前苏联的解体, 使“两极”格局彻底崩溃。第二次, 即当前世界经济格局是“一超多强”, 即一个超级大国——美国和多个世界经济大国 (包括俄罗斯、中国、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等) 并存的格局。从本质上讲, 在当前世界经济格局中, 美国不是决策型的霸权, 即以命令式或独裁式的方法对其它国家拥有绝对的指挥权, 而是一种博弈型的霸权, 即建立在与列强博弈, 或讨价还价基础上的霸权。始于2007年的全球金融危机, 使美国经济遭到了有史以来巨大冲击, 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各种力量对比, 开始发生此消彼长的变化, 但是, 这次危机并没有令当前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近年来, 美、日、欧经济依然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这一点不容否认。但新兴经济体对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攀升, 成为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研究数据显示, 新兴市场国内生产总值 (GDP) 已占全球的50%, 贸易量占40%, 外汇储备占70%。有关研究世界经济的专家指出:随着金融危机爆发, 西方发达经济体纷纷进入衰退期, 世界经济重心将持续向新兴经济体转移。

关于新兴经济体, 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只是笼统地将新兴经济体分成前后两个梯队:中国、巴西、印度和俄罗斯, 也称“金砖四国”, 为第一梯队;墨西哥、韩国、南非、波兰、土耳其、埃及等“新钻”国家, 为第二梯队。

新兴经济体的构成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体, 近年来这些国家的经济在世界经济舞台上都保持了高速稳定的发展, 为国际社会所关注和认可。在经济上, 与发达经济体的差距逐步缩小, 作为世界经济中一股强大的力量, 正推动世界经济格局发生着极为广泛和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为:

一是经济总量增大。经过10年左右的快速发展, 目前新兴经济体在全球GDP中的比重已达43.7% (按购买力平价计算) , 预计到2013年该数字将上升为50.2%。截至2010年底, 新兴经济体九国GDP总量占全球比重已从2000年的11%升至16%以上, 与西方七国同期从77%降到56%以下相比, 扩展与萎缩对比鲜明。

二是经济拉动力增强。世界经济增幅的约80%以上来自新兴经济体, 全球石油金属消费增幅的90%和粮食消费增幅的80%都依赖于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拉动, 两者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高达75%, “金砖四国”更是贡献了约50%的世界经济增幅。

三是国际竞争力提高。连续近10年的世界经济论坛年度国际竞争力排名显示:中国、俄罗斯、印度和印尼等国的位次每年都在前移。在西欧并购案中, 新兴经济体并购次数和金额均呈逐年增长态势。新兴经济体实体工业的竞争力也在不断提升。

2010年10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测:中国经济中期增长取决于是否能够对增长驱动力进行再平衡, 即更多的增长应来自国内, 而不是依靠外部需求。报告预计2011年, 亚洲新兴经济体经济将增长9.2%和7.9%。印度经济2011年将增长8.4%。巴西2011年经济增速预计为4.1%。东欧新兴经济体2011年预计将增长3.1%。俄罗斯经济2011年将增长4.3%。

二、新兴经济体对当前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

(一) 新兴经济体对地区经济格局的影响

有相当数量的新兴经济体成员互为邻国, 在亚洲、美洲的一些地区, 新兴经济体呈现块状分布, 彼此的经济贸易往来频繁而紧密, 互补性强。

一是地区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在东南亚和南美地区, 以新兴经济体为主力的区域合作蓬勃发展, 地区经济一体化得到了实质性推进。1967年由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印尼和菲律宾五国创建的东南亚国家联盟, 目前成员国数量已扩大一倍, 成为东南亚地区最重要的经济力量。在南美洲, 2004年诞生的南美国家共同体, 以巴西、阿根廷和智利为紧密层的地区经济一体化平台——南美洲国家联盟成长速度很快, 有蔓延之势。

二是地区经济环境和平稳定。新兴经济体的高速发展, 亟需和平稳定的环境, 协同维护周边和区域内安全秩序成为新兴经济体发展的积极因素。在亚欧大陆, 由中、俄、乌兹别克斯坦等国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 长期致力于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 进行反恐合作。在南美洲, 殖民统治的烙印和大国纷争, 给该地区留下了政见不和、领土纷争和战乱频发等“旧伤”, 影响当地经济发展。有鉴于此, 在巴西等国的倡议下, 成立了南美洲国家防务理事会, 由巴西、阿根廷、智利、秘鲁、委内瑞拉和哥伦比亚等国组成, 对避免新冲突的发生和塑造稳定的地区经济发展环境意义深远。

(二) 新兴经济体对当前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

一是挑战了西方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主导地位。一方面, 受新兴经济体的冲击, 西方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明显减小, 由绝对优势向相对优势转变。另一方面, 新兴经济体的发展模式日益得到首肯, 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遭到质疑, 使得其长期作为自由贸易和全球化进程倡导者、推动者的形象受损。一直以来雄踞世界经济格局中占主导地位的西方发达国家受到了来自新兴经济体的顽强挑战。

二是推动了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经济运行机制变革。众多新兴大国参与20国集团峰会, 因而备受瞩目, “金砖四国”财长就应对世界经济危机和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 联合发表一揽子方案, 展现了新兴经济体推动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经济运行机制变革的强烈愿望, 会议作出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增发特别提款权的决定, 被认为是认同了新兴经济体的关切。实际上, 近年来新兴经济体在世界经济运行机制中的地位和作用都在上升。

三、中国在当前世界经济格局当中的定位

改革开放以来, 作为新兴经济体之一的中国经济快速发展, 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 类似“中国模式论”、“中美共治论”、“中国威胁论”等各种各样的言论脱颖而出, 不绝于耳, “捧杀性”言论和“指责性”言论尽管表现形式不同, 但大多都是带着有色眼镜看待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当前世界经济格局当中, 中国的定位, 首先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与主要发达国家在综合竞争力、经济增长质量、科技创新、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差距。

一是理智地处理好与大国间的相互关系。今后中国的发展将会越来越多地受到来自外部世界的“软硬约束”。“硬约束”是指逼迫人民币升值、提高关税、限制某些产品的进出口等限制中国经济发展的措施。“软约束”是指炮制“中国制造威胁”、“人权”等问题牵制中国, 通常以媒体为先导, 捏造一些貌似合理的理由, 甚至以局部民意为名, 达到分散中国发展经济的注意力、增加中国经济运行成本的目的。对此, 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不畏浮云遮望眼, 要一心一意谋求发展, 入木三分地认清本质。

面对来自外部世界的“软硬约束”, 要理智地处理好与中美、中欧、中日和中俄等大国间的关系, 核心是中美关系。中美关系由于政治制度和国家利益的差异, 要建立全方位的互信至少在短期内是奢望的, 但不能建立互信不等于不能建立互惠, 利益的双赢也可以促使两国加强合作, 谋求各取所需的经济利益。中美两国在经济上高度依赖, 即中国需要美国的市场, 美国也需要中国的产品和资金, 互为贸易伙伴, 这为两国建立长期的互惠关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实现社会经济的包容性增长。改革开放以来, 尽管中国经济获得了高速发展, 成就巨大, 但是经济不可持续性的矛盾也日益突出, 经济发展环境不够宽松, 贫富差距已超越社会大多数人可接受的限度, 且这种趋势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社会各种矛盾更加突出。在这种情况下, 只有实现社会经济的包容性增长, 让改革成果得到广大人民即全社会公平合理的分享, 保障和改善民生, 不断增进人民的福祉, 让社会成员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才能真正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要在一定程度上, 允许和宽容非主流的发展模式, 以平和的心态看待, 抓主流, 看基本, 放眼大方向。

三是坚定不移地推进全方位的改革。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科学、不协调、不平衡和不可持续问题, 虽然有许多客观原因, 但主要的症结在于缺乏配套改革, 摸着石头过河, 体制改革不到位、深层次问题没有有效涉及, 缺乏预见性, 而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和社会领域的改革还严重滞后。

中国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是前进中的问题, 解铃还须系铃人, 只有通过改革来解决。不打破改革的障碍机制, 只会使改革半途而废。在当前, 要特别注意推进全方位的改革。在经济领域, 要深化国有企业和垄断行业的改革, 构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合格市场主体。深化生产要素的市场配置机制改革, 增强各类市场主体平等参与市场竞争的权力和能力, 包括自负盈亏的约束力。通过深化行政、财税、金融、资源和价格等领域的改革, 注意机会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的有机统一, 真正使全社会各阶层公平享有经济发展的机会和改革的成果, 把全社会的贫富差距控制在广大人民群众可接受的限度内, 使差距成为市场主体自我发展的动力, 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 能够得到弥合。此外, 还要进行政治、文化和社会等领域的改革。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全方位的改革, 紧紧抓住当前世界经济格局大调整的良好契机, 不断解放思想, 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参考文献

[1][美]温迪·道伯森.亚洲新势力———2030:世界经济重心转移[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10.

[2]何海峰.2011年中国经济展望:征途待启与变中求稳[J].农村金融研究, 2011.

[3]魏松明.新经济时代浮出地平线[J].新重庆, 2009 (9) .

中国及世界经济发展 篇3

一、中国正演绎全球经济融合新模式

全球经济融合是工业时代以来的普遍规律,英国的产业革命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经济交融,通过英国产业革命浪潮的传递,法、德、美、日先后实现了工业化。但是全球经济的融合并不总是以和平的方式进行,两次世界大战严重扰乱了正常融合进程;二战后德国、日本经济的重新崛起主要得益于与美国经济的融合。

中国目前正在经历一场波澜壮阔的产业革命,它迅速改变着中国的面貌并给世界经济融合带来新的特征和动力。中国每周就会有一座新电站诞生,2004年中国当年电力的增长就相当于英国整个电力市场的总和;近20年中国已有4亿人口脱贫;全球人工生产的圣诞树每10棵中就有8棵来自于中国,1978年以来,全球消费者因购买中国的廉价产品而节省的资金达数千亿美元。

中国的经济有望在和平发展中加深国际融合。世界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发展规律一般首先是内需得到刺激而产生发展,在内需饱和后进而寻求对外的扩张,因而其发展带有很大的不可逆性,一旦对外扩张遭遇挫折极易引发激烈冲突;而中国相反,中国是在内需潜力尚待积聚的情况下首先发展对外出口,一旦外需饱和或出口受阻,可以回过头来再开发国内的需求,同时可以再相机进军国际市场,进退自如,攻防有据,缓冲余地大,冲突不致激化。

如果说发达国家早期是通过掠夺性对外扩张走向国际经济融合的话,中国则反其道而行之,通过主动对外开放来推动国际经济的融合,其具体路线图是:依托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凭借巨大的市场潜力,提供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大力吸引外国的直接投资,积极承接国际的产业转移,以此开创了国际经济融合的新模式。

西方对中国这一发展模式的合理诠释是:全球制造业的转移带来了出口订单向中国的集中,因而推动了中国出口的扩张,同时全球制造业的这种转移是关注于中国市场本身的长远发展潜力,因而中国的出口扩张带有转向内需开发的可逆性。

二、中国需要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主流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按购买力平价公布的计算结果,中国的经济总量已占世界生产总值的12.6%,排在美国和欧盟之后。美国和欧盟分别占世界生产总值的21.1%和19.9%;日本约占7%。美国、日本、欧盟约占全球经济总量的48%,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主流主要是加强与这三大经济体的融合。三大发达经济体尽管发展模式各有差异,但通过长期的发展和融合,形成了有别于发展中国家的三大共同特征,这正是中国在与世界经济的深度融合中需要借鉴的方面。

(一)注意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配套

发达经济体经验表明,增长是发展的基础,但增长并不等于发展,发展是一个比增长更为丰富的概念,增长应当服务于发展,没有发展的增长是没有意义的。中国尽管经过了多年的快速增长,但是在资源节约、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区域协调等方面仍显薄弱,全社会没有获得应有的更大发展。200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的4%,但消耗的一次性能源却占全球的12%。中国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一是误将增长等同于发展,“发展”这一“硬道理”被曲解。二是对市场经济有误解,政府忽略了应该由自己而且只能由自己承担的“社会”责任。三是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缺乏有效表达和沟通。

(二)处理好外需和内需的关系

发达经济体普遍重视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日本多年来实施“贸易立国”的方针更是不遗余力,同时他们也普遍建立起了收入增长、福利保障和弹性的汇率机制,内需有稳定的体制框架来保证,因而基本上实现了内外需的协调发展。

随着全球制造中心转到亚洲,出口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但内需的过慢增长使得出口的压力越来越大,推动了贸易顺差急升和加剧了国际间的贸易摩擦。中国国内需求疲软的原因,一是失业人数众多和工会组织涣散造成工资被普遍压低,致使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有效购买力提升受限;二是征地搬迁补偿费过低或不到位,农民用土地价差为工业化做着新贡献,由此损失的收入数倍于传统意义上的工农业剪刀差;三是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体系薄弱,各项改革措施加重了人们的支出负担和对未来的风险预期,投资渠道缺乏,老百姓不得不增加储蓄和节制消费;四是收入分配差距大,财富有过度向少数人集中的趋势,大众性消费缺乏刺激。

(三)对外开放的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知识产权保护是现代经济面临的最棘手问题,已成为影响外商新一轮对华投资和技术转让的关键因素,这是因为,第一,以各种形式表现的知识产权是发达国家经济最主要的成果,在数字化时代,引人入胜的电影、设计精巧的软件、拯救生命的药剂和突破前人的电脑芯片都很难创造,但是复制起来却毫不费力。发展中国家如不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处于全球“食物链”顶端的发达国家未来经济的发展将会面临威胁,最终会拖累全球经济。第二,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中国经济走向发达的必由之路,如果耗资费力取得的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社会就缺乏创新的激情和动力,企业就得不到壮大和发展,企业家精神就难以成长,经济发展就缺乏后劲,就业增加就难以保证,对外资的依赖就会越来越大,国际竞争力就得不到提升,国际经济融合中就缺乏主动权。

三、世界需要更好地接纳中国经济

中国是日本、欧盟和美国非常重要的贸易伙伴。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2005年中国GDP已经超过2.2万亿美元,GDP总量位居世界第四,占世界经济份额约5%,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但人均GDP为1703美元,仍位居世界第110位,中国的城市化率只有43%,中国对海外的投资也仅相当于英法19世纪末的水平。中国的发展将为世界带来更多机会,世界也需要理性地面对中国的发展,在竞争与合作中实现全球福利最大化。

(一)尽力缓和冲击的前提下为中国企业提供市场准入

经济融合中没有永久的敌友划分,只有永恒的利益关联。发达国家在享受中国发展带来的巨大好处的同时,有三条防线来应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一是通过技术和劳工标准筑起普遍门槛,必要时辅之以关税和以经济安全为由进行限制;二是充分利用世界贸易组织所赋予的权利,在2008年年底以前继续对中国的纺织品实施配额限制;三是不急于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以保持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自由,为从容应对赢得更多时间。各国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本无可厚非,关键是要考虑到他国的关切,从而实现互利共赢;谈判磋商以及由此形成的双边、多边和全球贸易协定是经济融合的最大保障。

(二)更加有效地进入中国市场

主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对制造业转移作出更加明确的定位,在此必须看到,中国的人力成本优势并不是压倒一切因素的唯一考量。对流程标准化和规范普及化的产业,如服装和消费类电子产品,降低工厂成本至关重要,应当转向中国;对拥有绝对专业技术优势的产品,企业可在任何它想要去的地方进行生产,不一定非选中国不可;对于其他大量的处于上述两个极端之间的产品,如果到中国生产可以更加靠近原材料供应商和需求客户,那就坚决地转移,否则宁可仍留在本国生产,因为有些产品的劳动力成本仅占总成本很小比重,转到中国去生产节约下来的成本不足以抵消其他的不利因素。二是对服务业进入中国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面临激烈竞争的思想准备。三是充分利用中国地域辽阔的优势,适时向中国中西部地区转移,同时更加重视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在产品设计、工艺流程和售后服务等方面做出相应改进。

(三)推进改革,提高国际竞争力

世界经济与中国论文 篇4

班级:11级工商管理类七班

姓名:杨林林

学号:11204090743

日期:2012年11月28日

论世界经济及中国经济地位提升对策 【摘要】众所周知,受美国经济减速和次级债务问题的波及影响,世界经济增长出现回落态势。在外部环境恶化、国内结构性政策调整以及经济内在周期的三重压力下,中国经济的内在矛盾全面激化,总供给与总需求关系出现逆转,宏观经济步入深度下滑的下行区间。笔者从现今世界经济状况分析,试对中国经济地位的提升对策方面做了一些研究探讨。

【关键词】世界经济中国经济地位提升对策

引言:当代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是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是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全球化不仅在经济领域使商品和资金快速流动,也使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它使人们改善生活和增加财富的机会增多。经济全对化的效应是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疑都能从中获益。对于发达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使其有了发展空间,有利于其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对于发展一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可为它们的经济发展带来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及人才,并创造就业机会。

正文内容

国际资本市场动荡加剧,全球通货膨胀的压力加大,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势头加剧等等,中国虽没有在此次经济危机遭受多大影响,但存在的问题还很多,通胀压力、出口导向型经济受到严峻挑战、国内需求不足等客观因素导致经济放缓增长,2008年,中国“出口——投资导向型增长模式”的内在矛盾全面激化,宏观经济急转直下,出现“冰火两重天”的急剧变化。然而此次经济危机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一些体系要在此次危机中接受挑战,中国应抓住时机,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一步发展,加大国际分工协作力度,努力寻求国际间的货币合作„„进而达到提升国际经济地位的目的。

一、世界贸易持续增长

2006年全球货物贸易额达到11.9万亿美元,几乎比2002年增长了一倍。世界贸易增长持续高于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使得世界贸易额与全球GDP之比持续上升,贸易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进一步增强。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使传统制造业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科技进步、产业结构调整、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以及世界贸易体制的完善,给世界贸易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来,外贸增长持续超出预期,有力促进了世界贸易发展;另一方面,世界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扩大了贸易需求。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发达国家内需持续扩大是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根本性基础动力。近年来世界经济的持续较快增长,特别是美日欧,以及澳大利亚等主要发达经济体经济的健康发展为国际贸易增长注入了活力。

四年来,尽管总体上世界经济增长速度高于预期,但是发达经济体增长逐渐

放慢,会使一些国家需求增长趋缓。从进口需求来看,2006年,美国以美元计价的货物进口额增长率为10.7%,继续成为促进世界贸易增长的重要动力。但是2007年以来,美国进口增长明显放缓,上半年仅增长4.3%,7、8月份分别增长

4.8%和2.4%。欧元区2007年第一、二季度进口分别增长5.4%和4.1%,7月份增长11.7%,也比2006年13.4%的增长明显放慢。按照IMF的预测,2008年世界贸易将增长 6.9%,比春季预测分别下调了0.8个百分点,增幅远低于2006年世界贸易9.3%的增长。

二、全球通胀压力依然存在发达经济体的通货膨胀得到控制,但许多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通货膨胀上升,原因是能源和食品价格上涨。美国核心通货膨胀率持续保持在低水平;欧元区2007年以来通货膨胀率基本保持在2%以下,但能源和食品价格上涨导致9月通货膨胀率上升;日本的物价基本保持平稳。一些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面临更大的通货膨胀压力,原因是经济增长强劲,并且上涨的食品价格在其CPI中占有较大权重。

但是,最新数据显示,通胀压力依然存在。9月美国生产者价格(PPI)环比上涨1.1%,是自2月以来最大涨幅,同比上涨4.4%,是自6月以来最大涨幅。PPI上升的主要原因是能源和食品价格的上涨。伴随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再次上升,9月美国汽油批发价格飙升8.4%,是自2006年11月以来最大涨幅;食品价格上涨1.5%,是自3月以来最大涨幅。欧元区9月份的通货膨胀率达到2.1%,自2006年8月以来首次突破欧洲央行设定的2%的警戒线,这主要是由于最近一段时间以来能源和粮食价格持续上涨。

通胀压力能否像预期那样得到缓解还需要继续关注。通胀的不确定因素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失业率依然偏低;其次是资源使用量较大可能促使通胀压力上升;再有就是不能排除能源价格因地缘政治局势动荡或自然灾害等重大变化而急剧上涨的可能性。受粮食和油价再次攀升影响,CPI存在继续较快上升的可能。近期美联储利率政策走向的关注点已经由通胀转移至金融市场危机对经济的影响。但是,通胀压力如果上升将会延缓继续降息的步伐,从而导致经济增长减缓。

政策选择在现阶段是合理的,但前提是通货膨胀风险依然得到控制。由于金融市场动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和通货膨胀压力有所缓解,欧元区货币政策在近期内将会保持不变。由于欧元区经济形势稳定,加之欧洲央行一贯把通胀视为经济面临的主要威胁,未来欧洲央行和美联储在利率政策上可能会有所差别,不跟随美联储降息而降息,维持目前的利率水平。近期日本银行一直维持利率水平不变,原因一是日本银行担心美国经济放缓可能危及日本经济复苏前景。二是日本的物价水平仍然不高,核心通货膨胀率处于零水平,日本政府希望日本央行继续运用货币政策支持稳定的经济增长。全球金融市场的走势、日本CPI的走势以及美国经济的走势都将影响未来日本利率水平变化的时间表。

三、世界经济、贸易正在发生变化,经济逐步走向一体化

近年来,世界经济增长的差异明显扩大,发展中和转轨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速度持续明显高于发达经济体。按照联合国贸发会议的数据,发展中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2003~2007年间增长了近30%,而同期以7国集团为代表的工业化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增长10%。目前,世界经济增长的差异仍然没有缩小的迹象。IMF秋季《世界经济展望》的最新预测将以美日欧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的增长预期普遍调低,而将中、印等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速度大幅上调,成为世界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在美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中、印等国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推动力,而以往扮演这一角色的基本都是美国。按照IMF预计,中国、印度和俄罗斯三个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达到50%。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特征之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国际分工的发展,古典政治经济学派主要奠基人亚当.斯密曾在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第一篇第一章《论分工》中举过一个经典的例子,即一个粗工每天最多只能制造20枚针,甚至连一个针也制造不出来,而经过分工后,10个人每天可以制造48000枚针。他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家财富,只要能以一种适当的方式参与分工,就可以获得利益。在国际贸易迅猛发展的今天,斯密的论断在一个国家如何参与国际分工以提升自身在世界贸易体系中的地位方面依然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指导意义。中国可以借鉴,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尤其是其加工贸易,以此来增加就业扩大内需,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加工贸易,即指一国企业开展对外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以及外商投资企业从事的加工贸易业务的总称,是指企业全部或部分进口境外原材料、零部件(包括深加工结转上游企业的成品或半成品)经加工增值后再出口境外的一种贸易方式。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整个世界相对来说处在和平与发展的环境之中,这为大多数国家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各国生产力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水平大大提高,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国际分工加剧,加工贸易正是在这一国际背景下得到了迅速发展。

四、新经济形势下的中国经济及走向

根据国际分工的相关理论,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是各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基本准则。以加工贸易方式参与国际分工的国家在相当一段时期,应集中发展自身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避免将资源用于不具比较优势、效率较低的行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应通过加工贸易方式,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有效地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促进本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但是我国加工贸易发展及海关加工贸易管理的现状迫切要求从指导思想、管理方式、政策法规等方面进一步鼓励、规范和促进加工贸易的全面发展,并借此良好势头,更好地提升中国在世界贸易体系中的地位。中国在促进加工贸易良性发展过程中应做的努力:

(一)应积极鼓励加工贸易朝良性方向发展。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同志1999年12月在苏州的一次全国性加工贸易会议上,针对我国加工贸易未来的发展提出了“优化存量、控制总量、规范经营、提高水平”的十六字方针,并强调要进一步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开展好加工贸易业务。从长远看,我国必须不断创新加工贸易业务开展的形式,加大规范加工贸易管理模式的力度,从而确保加工贸易趋于良性方向发展。

(二)应不断提升加工贸易的层次。现状表明,我国加工贸易形式仍然主要以简单、初级加工为主,加工的总体附加价值不高,巴比娃娃在中国的加工附加值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因此,中国在发展加工贸易过程中,应注重形式的转向和层次的提高,主动和积极地参与高新技术、信息技术等项目和产品的加工和国际分工,通过OEM、ODM、分包等方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零部件生产与组装能力,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商品生产创造条件。可以说从长期看,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档次与附加值,扶持和鼓励发展技术密集、知识密集的产业,是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方向。

(三)应有选择的发展加工贸易项目。因加工贸易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在我国已变得日益明显,从国家长远规划出发,应积极鼓励健康、低污染的加工贸易企业的发展,限制生产落后、资源浪费、高污染的加工贸易合同的审批,引导加工贸易走上“绿色”之路,这同时也符合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目标。

(四)应进一步规范加工贸易企业的管理。“漫山放羊”的格局严重制约了加工贸易的长足发展,也给管理带来了困难。要想使加工贸易走得好、走得远,就应当积极研究国际惯例做法,学习新加坡等国家将加工贸易由“漫山放羊”向“圈养”集中规范管理转变,划出一定的区域,做到内外有别,从事和不从事加工贸易有所不一样。

(五)应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加工贸易管理效率。我国应加快海关等加工贸易监管部门计算机应用和网络的建设,充分发挥口岸电子执法系统的作用,加快发展电子商务,防止骗取出口退税和逃汇等违法犯罪行为,维护正常的外经贸经营秩序。

加工贸易的发展是以区域协作为基础的,友好的区域经济合作将加速世界经济的快速稳定向前发展,所以中国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应做出更大的努力以促进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三大经济区域集团有可能形成鼎足对峙之势;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结成了区域经济集团;在广度与深度、外延与内涵方面有了新发展,突破了洲的限制,开始跨洲发展;自由贸易区成为建立经济区域集团比较流行的主要模式;区域经济集团相互之间、其内部各参加国及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其结构也是多层次的。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有着广阔前景,它是全球一体化大趋势在当今的表现形态之一,是通向全球一体化的一个历史阶段。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加强国际资本的扩张与渗透,推动生产与资本的国际化,促进整个世界经济的国际化、全球化;促进区内各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资本的跨国兼并引进了新的竞争机制,将给国际金融与世界经济带来新的活力。建立区域集团不妨碍各国对外开放与世界市场的扩大,可以促进市场容量扩大,有利于促经济贸易与世界经济的增长。

我国应顺势而动,抓住机遇,制定相应对策。第一、积极倡导建立区域经济集团、次区域经济集团。我国应采取主动出击的策略,在国际上尤其是周边地区,寻找同自己在政治上、经济上有共同利益的国家、地区组成区域性、次区域性经济集团,创造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国际环境。第二、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应在更广泛的空间进行分工与合作,我国海外企业也应注重专业化分工与合作,以求得经营效率的提高和竞争能力的增强。第三、积极参加APEC,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亚太经合组织中有一多半的成员是发展中国家,我国应更多地代表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坚持自主自愿的原则。我国应利用同APEC中发展中国家的良好关系,充分发挥适用技术优势,在这些地区进行投资及输出技术。发达国家拥有先进的技术和大容量的市场,中间技术领域有许多空隙,我们可以利用适当的中间技术和传统技术打入发达国家市场。第四、发展跨国公司,提高国际竞争力。在世界经济舞台上,跨国公司在国与国之间架起了联系的纽带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展跨国公司不仅是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所迫,更是我国经济发展和走向经济强国之列的必然。我国大企业的成长必须要有国家的宏观指导和政策扶持,健全和完善市场体系,形成有序有效的市场竞争制度。

在当前世界性的经济危机面前,中国应审时度势,通过有效的宏观调控机制、加强自主自愿的国际间合作,共同建立一个合理高效的区域经济体系,这不仅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提高中国经济地位,还能有效致力于缓解经济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01]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美国经济评论[C] 美

[02]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政治经济学杂志[J] 美

[03]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经济学季刊[J] 美

[04]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经济文献杂志[J] 美

[05]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金融经济学杂志[J] 瑞士

[06] 霍尔,泰勒,宏观经济学,3版[M],纽约:诺顿公司,1991。

[07] 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3版[M],美国英林崖城:普伦蒂斯-霍尔公司,1998。

[08] 多恩布什,费希尔,宏观经济学[M],6版,纽约:麦格劳-希尔公司,1998。

[09] 琼斯,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导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中国及世界经济发展 篇5

http:///list.asp?cid=13&pid=

4>> 我国履行透明度原则有哪些承诺?

>> 入世后进出口经营权会怎样放开?

>> 入世后我国如何管理进口关税配额?

>> 对进口商品配额及许可证管理承诺了什么?

>> 反倾销、反补贴以及补贴政策与反补贴措施

>> 保障措施

>> 入世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做了哪些承诺?

>> 入世后中国外商投资导向

>> 农业:中国入世承诺了什么?

>> 汽车业:我国向世贸组织承诺了什么?

>> 银行业、证券业:我们承诺了什么?

>> 信息产业,我们向世贸组织承诺了什么

>> 纺织业:我们向世贸组织承诺了什么

>> 石油化工业:承诺了什么?

除少数商品外,其他专营商品的进出口经营权逐步放开

入世后,我国对粮食、棉花、植物油、食糖、原油、成品油、化肥和烟草等8大类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宗商品的进口,和茶、大米、大豆、钨及钨制品、煤炭、原油、成品油、丝、棉花等重要商品的出口继续实行国营贸易管理,由政府指定少数公司专

营。其中,植物油(豆油、棕榈油和菜籽油)进口的国营贸易管理将在2006年1月1日取消,丝绸出口也将逐步取消国营贸易。对于保留由国营贸易公司进口的货物,同时允许一定比例的进口由非国营贸易公司经营。另外,非国营贸易企业,包括私营企业,仍有权进口供生产自用的此类货物。

我国还对天然橡胶、木材、胶合板、羊毛、晴纶、钢材继续实行指定公司经营,但在3年过渡期内,将每年调整和扩大指定经营的企业清单,并最终取消指定经营,国有、合资、外资、私营等多种经济成份的企业均可从事经营。(指定经营指政府授权一些公司代理某些产品的进出口业务。指定经营和国营贸易的区别在于,国营贸易是可以一直保持下去的(除非另有规定,如植物油),而指定经营需要在谈判规定的时间内取消。)

银行业、证券业:我们承诺了什么?

银行业:我们承诺了什么?

我国承诺逐步扩大外资银行业务范围,取消地域限制和客户对象限制,在5年过渡期结束时实现对外资银行的国民待遇,为中外资银行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我国银行业入世承诺可概括为:

坚持审慎原则发放营业许可

金融监管部门发放经营许可证,不要求经济需求测试或数量限制,即外资银行营业许可的获得不受经济是否需要、当地市场是否饱和等理由限制。只要经营是安全的,风险是适度的,就可以获得经营权。入世5年后外资银行将享有完全市场准入,即取消所有现存的对外资银行所有权、经营和设立形式,包括对分支机构和许可证发放进行限制的非审慎性措施。

加入时取消外资银行外汇业务地域和客户对象限制,扩大外汇业务范围

我国承诺加入时即取消外资银行办理外汇业务的地域和客户对象的限制,外资银行可以立即向中资企业和中国居民全面提供外汇服务,且不需要进行单独审批。并允许外资银行增加外币兑换、同业拆借、外汇信用卡的发行、代理国外信用卡的发行等业务。

扩大外资人民币业务范围

我国允许外资银行在入世前的业务范围的基础上增加票据贴现、代理收付款项、提供保管箱业务。

同时逐步取消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限制:加入时,开放深圳、上海、天津、大连;加入后1年内,开放广州、珠海、青岛、南京、武汉;加入后2年内,开放济南、福州、成都、重庆;加入后3年内,开放昆明、北京、厦门;加入后4年内,开放汕头、宁波、沈阳、西安;加入后5年内,取消所有地域限制。

放宽对异地业务的限制,允许在一个城市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向其他开放人民币业务城市的客户提供服务。

逐步取消人民币业务客户范围限制:加入后2年内,允许外资银行向中国企业办理人民币业务;加入后5年内,允许外资银行向所有中国客户提供服务。

证券业:我们承诺了什么?

我国在入世时承诺逐步开放证券业,允许境外服务提供者参与国内证券业务,并允许一批中介机构加入我国证券业队伍,这对于调整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结构和提供证券机构的从业水平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我国入世法律文件涉及证券业的承诺主要有:

外国证券机构驻华代表处可以成为我国证券交易所的特别会员

“特别会员”是指经证券交易所核准的外国证券经营机构。与证券交易所其他会员相比,特别会员交易的业务范围较小,目前仅局限于直接从事B股交易。

在加入WTO之前,境外证券经营机构进行B股交易主要是通过特别经纪或特别席位两种方式来完成的。特别经纪指境外证券经营机构通过交易所其他国内会员的席位完成报盘,并与境内会员进行清算。另外,交易所还推出了特别席位的做法,即在境外证券经营机构不是交易所会员的情况下,交易所给予境外证券经营机构专门从事B股交易的席位。在加入WTO后,国外证券机构驻华代表处可以申请成为交易所会员,那么,它们就能直接进行B股交易,并享受到比特别席位下更多的权利,同时履行更多的义务。

允许设立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和合资证券公司

我国承诺,在加入WTO之时起,允许外国机构在中国设立合资公司,从事国内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业务,外资比例不超过百分之三十三。加入WTO后三年内,外资比例可达到百分之四十九;

在我国加入WTO后三年内,允许外国证券公司在我国设立合资公司,外资比例不超过三分之一。合资公司可以(不通过中方中介)从事A股的承销,B股和H股、政府和公司债券的承销和交易,以及发起设立基金。

我国对境外证券公司来华建立合资公司没有数量和地域上的限制。市场准入主要是依据市场经济的审慎原则来监管。

1.3逐步取消或放宽对外商投资企业的地域、经营范围、服务对象和股权等限制

根据中国在服务贸易领域的市场准入方面作出的承诺,加入WTO后,包括金融、电讯、分销、旅游、教育、运输、医疗与保健、建筑、环境、娱乐等在内的服务业基本上均立即向外商开放。在经过合理过渡后,取消大部分地域限制、经营范围限制、客户对象限制和外国股权限制,除电信、证券外,其他服务领域均将在加入WTO

后1-2年内允许外商控股,3-4年内基本允许设立外商独资企业,所有服务业都将在加入WTO后3-5年内取消设立的地域和数量限制。并且中国不限制所有服务行业的现有市场准入和活动。因此外商在中国的投资空间进一步拓宽。

中国及世界经济发展 篇6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执行副理事长、《中国市场》学术委员会主席, 经济学家厉以宁在中国经济年会上表示, 宏观紧缩政策对目前的成本推进型通胀并无作用。

厉以宁教授表示, 目前的通货膨胀是成本推进型的, 这在中国是第一次。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主要是由四种原因造成:第一, 原材料短缺, 因为短缺而价格上涨。第二, 农产品供不应求, 农产品的供不应求引起了整个成本上升。第三, 因为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而引起了物价的上涨。第四, 土地价格和房产价格上升, 使成本增加。“宏观紧缩政策对目前的成本推进型通胀并无作用。紧缩的宏观政策不能解决原材料的短缺, 也不能解决农产品价格上涨的问题, 也不能把劳动成本上升的问题消除掉, 可能对房价的上涨、土地价格上涨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但既然已经上升了, 成本还在推动着总价格的上升。所以, 这是我们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此次中国经济年会上, 与会代表们认为, 世界经济在经历了金融危机迅速探底和艰难复苏后, 2011年将在曲折中缓慢增长。美国的持续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 日本经济持续低迷, 以及新兴经济体面临的热钱冲击、资产泡沫与通胀压力, 都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中国应把握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 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 趋利避害, 有所作为, 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代表们认为, 当前宏观调控最紧迫的任务是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今年有必要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调整为稳健的货币政策, 同时积极采取措施防范输入型通胀。政府对价格的调控应以间接调控为主, 直接调控为辅,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在搞好总量调节的同时, 着力推进结构调整, 加大对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 以及教育、卫生、生态环保等社会事业的支持。

同时, 代表们也指出, “十二五”期间中国仍将处于一个经济增长的上升期, 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国际化和社会化将释放出巨大的消费需求和市场空间, 这是中国不可复制的独特优势。但“中等收入陷阱”、“人口红利”递减、贫富差距拉大等矛盾和隐忧也会凸现。未来五年应当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 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 为长期稳定发展提供动力。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理事长曾培炎在年会开幕式上致辞。他希望与会代表加强经济发展战略性、宏观性、前瞻性问题的研究, 针对前进道路上遇到的突出问题, 提出富有远见卓识的标本兼治之策, 为中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世界经济转型与中国 篇7

导致的结果不是财富在国家间的集中而是分散,即全球范围内人口与财富的

匹配趋于收敛。转折点出现在上世纪70年代的第一次石油危机,当时中国的

国民财富不足世界比重2%。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研究,发展中经

济体已于2012年占到全球经济总量一半;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已占世

界的13%以上,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对应的是,日本作为世界第三大

经济体,其GDP占世界的比重已从曾经的高位持续下滑。如果要刻画世界经

济转型的特征,那就是趋势性的发展中经济体整体比重的上升和中国经济的

快速崛起,这两者之间是否可以实现良性互动,值得密切观察和深入研究。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进而引发的世界经济危机促进了世界经济转

型,使经济全球化发生了拓扑变形,如美国致力于再工业化、加大基础设施

投资力度等;但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没有变化,整个世界被一个庞大的全球

生产网络所笼罩。在这个网络中,国家可细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先进的

技术创新国家,以美国、日本和西欧国家为代表,其消费市场巨大,生产规

模下降,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第二类是迅速发展的工业化国家,以中国、印

度和韩国为代表,处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但整体上制造能力强,需要从外

部吸收科技和资源,自身也在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消费市场在扩大;第

三类是资源丰裕国家,以沙特、巴西甚至俄罗斯为代表,以丰裕的资源提供

给世界并支持国内的消费。全球生产网络背后是全球价值链,不同国家不同

程度地卷入其中,关联程度低的国家要么是自我封闭、要么是被边缘化、要

么就是遭遇“资源诅咒”。中国在这个网络中居于中间的地位,以开放型经济

体制适应网络的拓扑变形,既能引进技术和资源,又有能力自主研发,还利

用了巨大的人口资源和消费市场,在成为世界工厂的同时,也创造出“中国

高铁”的奇迹和电子商务的空前繁荣。

中国能否对世界经济未来的发展发挥引领作用?我的观点是肯定的,并

且会不断增强。一方面中国需要继续爬坡,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升级为

技术创新型国家,优化自身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巩固和加强与欧美的经济

合作关系;另一方面,中国依靠自身发展取得的经验和掌握的经济实力,能

够与很多发展中经济体开展互利共赢的经济合作,走出一条新型的国际发展

合作道路,诸如“中非合作基金”、“10+1”、“一路一带”、“亚洲基础设施开

发银行”等都是很好的抓手。中国已经走在了路上,这个引领的过程会充满

误解、诋毁甚至是自我的迷失。自一战起一个世纪以来世界深深改变了中国,

今后中国的道路也将会深深地影响甚至一定程度上改变世界,但这需要足够

的信心和耐心。

上一篇:城西小学迎接人大调研汇报材料下一篇:美术班外出写生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