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标准如何走向世界

2024-08-20

中国标准如何走向世界(精选11篇)

中国标准如何走向世界 篇1

2016年10月25日, 2016世界电信标准化全会 (WTSA16) 在突尼斯哈马马特开幕。国际电信联盟 (ITU) 秘书长赵厚麟, 突尼斯全国团结政府总理优素福·沙赫德、通信和数字经济部部长穆罕默德·马鲁夫, ITU电信标准化部门 (ITU-T) 主任李在摄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赵厚麟指出, ITU一直致力于通过信息通信技术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近年来, 开展了包括宽带光接入、视频编码、电子医疗与健康、物联网、智能电网、移动金融支付和智慧城市在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多个领域的国际标准化工作, 在网络信息技术标准化、缩小数字鸿沟、推动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随着技术进步和市场业务发展需求, 第五代移动通信 (5G) 技术标准制定是ITU今后的工作重点之一。赵厚麟表示, ITU鼓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技术, 缩小标准化差距, 使更多人享受到信息通信技术进步带来的便利性。

优素福·沙赫德表示, 突尼斯提出了建设知识型社会的战略, 将加强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 开展电子政务, 在教育、医疗、文化、金融和工业领域的提升数字化服务能力。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司长、中国代表团团长陈因在会见赵厚麟时表示, 工业和信息化部重视与ITU的合作, 积极参加了全会的筹备工作。来自政府部门、企业和学术界30多人组成的中国代表团参加本次会议。陈因表示, 全会正值中国重返联合国45周年, 40多年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积极参与ITU活动和国际规则、国际标准的制定, 推进信息通信技术标准化工作, 推动技术融合创新。近年来, 中国每年参加ITU会议人数和提交文稿数均位居各成员国前列。中国代表团将一如既往支持ITU工作, 与成员国和与会代表一道, 推动会议各项议题的讨论, 为会议取得积极成果做出应有的贡献。

世界电信标准化全会是确定ITU-T下一研究周期的战略方向和研究组架构等事宜的重要会议, 每四年举办一届。WTSA16共有来自成员国、部门成员和区域电信标准化组织的近千名代表与会。大会推选产生了全会和五个工作委员会的主席和副主席。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徐伟岭、中国电信吴彤分别当选WTSA16预算控制委员会主席、编辑委员会副主席。

中国代表团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网络强国的“六个加快”重要论述, 落实实施标准化战略的要求, 全方位参加为期10天的WTSA16各项议程, 积极争取我国在ITU-T研究组获得更多领导职位, 顺应信息技术发展大趋势, 推动优化ITU-T工作规则和确定重点领域标准化研究方向。中国向WTSA16正式推荐了ITU-T下一研究周相关研究组的主席/副主席的候选人, 通过亚太电信组织 (APT) 提交了多篇中国牵头的亚太区域共同提案, 推动ITU重点就IMT-2020 (5G) 、物联网、智慧城市、网络安全、软件定义网络 (SDN) 、缩小标准化差距、优化工作方法和规则等议题制修订相关决议。

香港通讯事务管理局技术官员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参加了会议

中国标准如何走向世界 篇2

有一句话我始终是拍相信的,几乎当成真理:只有深刻了解历史的人,方能了解现在,只有了解历史和现在的人,才能准确判断未来。我们不妨按此思路,分析一下中国未来政治走向。先说中国政治史大的方面,大的朝代变化如夏、商、周、秦、汉、三国、晋、五代十国、南北朝、隋、唐、元、明、清、民国等,我们从中能看出什么呢?原来所谓发展规律、生产力决定论等成了胡说八道,王朝的兴衰跟生产力、发展规律并无多大关系,主要看政治是否腐败。历史不单发展,也可倒退,一场战争下来,人口锐减,耕地荒废,工商凋零,吃穿住困难,就是证明。历史不是生产力发达、社会富足文明就战无不胜,决定胜负的是织织程度、武装程度、领导水平。如宋、明两朝灭亡,不是亡于生产力低下,而是内亡于腐败,重商重文、轻武力、轻组织;外亡于有组织严密、武装牙齿的蒙古、八旗民族国家。再如现代国、共两党逐鹿天下,国民党拥有的生产力和经济武器层面无不超过*,而*靠的是组织严密、纪律严明、领导廉洁、政策得当、路线正确,领袖英明得了天下。事实上是一心发财致富而不思看守,最终不过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罢了,中国正在走这条路而不知。朝代历史有长有短,朝代有

长如周八百年,有短如隋二十几年。朝代长短未见是因为生产力、经济文化是否发达,实为政治是否腐败所致。隋朝生产力、经济、文化远胜过周朝,然而成短命鬼,实为扬广昏庸无道所致。国家、民族分裂、灭亡是屡见不鲜的,并非中华民族将永远如日中天、兴旺下去。南北朝、五代十国一分裂就是几百年,蒙古族、满族一统治就是几百年,中国的被殖民化、亡国灭种危险是始终存在的。中国政治史小的方面,就是王位的更替。当皇帝时间有长短,政绩有优劣,喜恶千差万别,但有一点是统一的,无一例外,就是谁当皇帝都要重新洗牌,重认敌我友,扬长避短。中国历史上的新皇帝一登基,往往出一着重拳,叫大赦天下。何谓大赦天下?说穿了主要就是解放政敌;因何要解放政敌?为的是缓和矛盾,培育新朝政治基础。凡不懂大赦天下类手段的,决非一流政治家。邓小平在这方面堪称高手,上任伊始,不管三七二十一,先解放政敌,最大限度建立统一战线,解放老干部,给权、给钱、给房、给正名;解放地富反坏右,摘帽、平反、落实政策;把知识分子拉过来,诱以官、名、利、禄;利用农民小生产习惯,给农民分地;给工人长工资,等等,结果是举国上下欢呼叫好,有几个人知道邓小平是用毛泽东的家底送人情呢!月圆而亏、物极必反的道理,也是一流政治家都明白的道理。事物都有生死过程,有生死条件。聪明政治家都知道顺势而为,力求政治生命长一些,凡逆潮流而动的必然灭亡。什么千秋万代不变色,什么一百年不动摇,都是伪理论,世界上没那回事!始皇帝想建万世基业,结果如何?二十几年就垮了。毛泽东英明神武,红色江山并没保住。有人老想不动摇,结果一定会动摇,这才是规律!那朝那代政治家是不变的?一个没有。穿衣服老穿一样,再好,也有烦的时候,所以要换新的,没新的换旧的心里也舒服;天天吃龙虾是不行的,要吃土豆、白菜,否则不舒服;天天住大都市,也六神无主,到农村草房休息片刻也能放松一下。至于那些天天穿破衣服,天天吃土豆、白菜,天天住草房的人更想变一下,那有不变的道理?顺民心、得民心也是历代政治家要长久生存必须做到的。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以为历史反复证明。问题是中国老祖宗的民字老被强奸,真假难辩了。民的本意就是指靠出卖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无权力又无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不包括当官的和拥有生产资料的地主、资本家一类。可有些政治白痴了解民意把民的内含扩大了,把靠权力为生的官和靠生产资料为生的富人也当成民,结果一调查民

意,往往问当官的和有钱的感觉如何,结果是当官的一定喊首长好,有钱的一定说舒服极了,这种大好形势的民意一定是假的、靠不住的。政策好不好,要调查劳动者才能真正知道。当然,懂辩证法的政治家也可做反向推定,当官喊万岁,富人喊好得很,结果一定是人民群众骂娘,说遭得很,那一天当官的和有钱的叫苦,倒可印证百姓可能日子不错。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主流最差劲,国家和人民花钱供他们上学,结果全无真知实见,一齐和外国人攻击自己的老祖宗,其实老祖宗并不像他们指责的那样一无是处。就政治制度来说也并非无制约制度,设左右承相制、谏官制等就是例子。谏官魏征死了,唐太宗李世民痛哭自已失去一面镜子,李世民是深知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现代许多当家人连祖宗都不如,喜阳不喜阴,喜拍不喜批,搞个表什么的自吹自擂,完全是在演戏。中国古代政治家很多人还知道文治和武治相结合的,一味迷信镇压的是少数。孔夫子地位被抬得那么高,为什么?为的是以德治天下,为的是精神文明。中国古代社会的产权也是明析的,天下一切都是皇家的,所以对敢于贪污受贿的官吏处理是极其残酷的,不像现在,财产不明,大家都可做窃贼。次说一下外国。外国的月亮,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月亮是否一直圆呢?答案是

否定的。外国改朝换代、亡国灭种的事比中国不差。中国的政治特点外国也有,只不过表现形式有别罢了。就拿近代最令中国右派倾心的美国来说,所谓两党制、轮流坐庄,都是随民意变化的。你掌权往东走,我上来往西走,反反复复,起了很好的平衡作用。他们的政策经常变,没什么不动摇之说,既使宪法,也可用修正案方式增加、改动。美国类民主制国家社会制度不怎么样,但政治制度是较完善的,可以避免摔大跟头。不像专制国家,为了张王李赵面子,高举这高举那,一条道走到黑,到了悬崖边了还不停步,叫人民当陪葬品。有许多人,特别是右派,总以为西方强大是因为搞资本主义和民主制,表现得很无知。拿英国为例,能有今天的富,靠的是武力掠夺。小小英国殖民地有多少?小的不算,光算大的就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等,多厉害!自由贸易赚钱,哄傻子罢了。英国为何要发动鸦片战争?是因为和大清国贸易逆差赔惨了!英国是用武力解决的亏空。现在许多中国人做梦,想走资本主义致富强国,你那里有殖民地?除非你走新帝国主义道路,步希特勒后尘,试一下运气,不上天堂,就下地狱。现在的中国如何呢?新中国成立后,可以毫不夸张地讲,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毛泽东与邓小平分别领导了世界新社会主义

和新资本主义的两大潮流。文化革 命领导了整个世界左翼潮流? 一九六六年至一九七六年的中国,毛泽东亲自发动和领导的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在我看来,是一次新社会主义运动: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这个历史阶段中,始终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存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两条道路斗争,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斗争中,谁胜谁负问题远没有解决,资本主义复辟是随时可能的。无产阶级只有通过不断的斗争,不但要摧毁资产阶级国家政权,摧毁资产阶级经济基础,摧毁资产阶级上层建筑,摧毁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而且要彻底建立完善无产阶级专政,彻底建立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彻底建立完善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彻底建立完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一句话,就是要彻底向旧世界告别,向新世界前进。文化革命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高峰,又仅深刻影响了中国,而且深刻影响了全世界,领导了整个世界的左翼思潮。同样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右派政变等多方面的原因,文化大革命历史进程中断,事物向相反方面转化,中国从左翼顶峰向右翼顶峰冲刺。改革开放领导了整个世界右翼潮流。一九七八年发生在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次世界性的新资本主义运动。这个运动,在思想上公开宣布剥削、压迫有理,利已主义光荣,发财光荣,......;在政治上信奉......主义,无情清洗反对派,剥夺......,实行高度集权,......;在经济上极力削弱国有制,取消各种福利,反对计划经济,强行市场经济,实行最不人道的劳动制度,强行私有制,利润高于一切。改革开放后的政策完全逆文化革命而动,逆.....而动,给国际共产主义以最深刻的冲击。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归根到底,是受到了中国新资本主义的鼓舞。中国新资本主义的野蛮竞争力,还给了欧美发达国家中的社会主义政党以沉重打击,相反,欧美发达国家的右翼政党却从中受益,欧美国家纷纷倒退,非国有化、非福利化政策有增无减。在中国新资本主义和美国新帝国主义共同影响下,整个世界重新陷入资本主义的泥潭。因此,可以说是中国右倾影响了整个世界。通过前述,我们可以断言,自新中国成立后,的确领导了世界进步与反动的左右两大潮流。中国新社会主义和新资本主义思潮的出现,说明了中国正在快速崛起。无论将来世界走向光明还是走向黑暗,中国注定成为决定世界历史命运的主角,成为世界的中心。当前中国的左翼和右翼的斗争命运,必将决定全人类的命运;而左派重新回到历史的潮头,才是整个世界的光明所在。毛泽东苦心经营的光明的新中国,正在迅速退化成.....中国,组织严密、朝气蓬勃、廉洁自律、政令畅通的执政集团正在向......转化,政治、经济、文化一边倒,与人民的鱼水之情正在......,整个社会健康状况严重......,各种矛盾正在激化,整个中国面临......的选择,这就是当前中国的真实现状。事实正在雄辩地证明,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路线给中国带来的是光明,...的资本主义路线给中国带来的是.....。那么,对中国的未来政治走向还有什么难以判断的呢?对于当代中国政治家来说,面临三种选择三种命运。

第一种是死亡选择。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无视改革开放以走完历史周期,问题成堆,以成强弓之未,不顾全国多数人的强烈反对,硬着头皮将改革开放路线走下去,自取灭亡,成他人恂葬品。第二种是保守疗法。

放慢或叫停改革开放,维持现状,寻求平衡,放慢死亡速度,在任期内不出大乱,安全退出政坛,浪费了千载难逢的英雄用武机遇。第三种是积极进取方略。

必须明白,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奋斗、失败,再奋斗,再失败,不断探索的历史,是看到了光明的历史。中国新社会主义和新资本主义思潮的出现,说明了中国正在快速崛起。放眼全世界,只有中国经历了高山与低谷,白天与黑夜的完整过程,具备了前所未有的经验教训。无论将来世界走向光明还是走向黑暗,中国注定成为决定世界历史命运的主角,成为世界的中心。天降大任安有不取之理?欲达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首先要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特别是重新认识建国后的毛泽东与邓小平的政治遗产,实事求事地进行扬弃,为我所用。中国历史证明,朝代兴亡是随时可能的,做为一国领袖要格外慎重,懂得民心向背才是真正的势,顺势而为就是顺民心而为。要懂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阴阳平衡的道理,要有谏官制、副报告制;要懂大赦天下之必要,要懂调整政策是常态,不调整是办不到的,古今中外,莫不如此。其次,认真决策道路、路线问题。改革开放无疑是破产了,不能再走下去,这是一定的。问题是下一步朝哪里去?一步回到毛泽东路线上?不现实,那只是个方向;搞颜色革命,更不行,那是改革开放的目标,是亡国灭种的极右之路;剩下的就是先废除新自由主义政策,搞节制资本、扶助农工,古今结合、中外结合的社会资本主义了,经过一定阶段,最后目标是逐步消灭资本,建立全新的民主社会主义中国,回到毛泽东追求的道路上来。中国势必将走上短暂的社会资本主义道

“世界”标准、文化自信与中国梦 篇3

其实,自新时期以来,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中国文学艺术“与世界接轨”、“融入世界”成为一种普遍性冲动,并逐渐发展为主流话语形态。由此,遵照“世界”文学或艺术的标准进行创作,成为众多作家、艺术家自觉或不自觉的选择。三十多年来,随着“普世价值观”的大行其道,在很多人眼中,以美欧为代表的“世界”标准成了“先进”文化的象征,俨然成了判定中国文学艺术的最高价值标准。

于是就有了文学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当诺贝尔文学奖被塑造成世界文学的标杆之后,中国作家心驰神往、孜孜以求,竭力在创作中表现所谓的普遍人性和普世价值。终于莫言获奖了,中国有了“世界文学”。尽管莫言获奖有诸多理由,但至少有一点不容忽视,他的写作在很大程度上正好成功迎合了西方主流价值观中关于中国的怪异想象。

于是就有了美术的“当代艺术浪潮”。稍有美术史知识的人都会发现,那种美国式的艺术观念和手法如今充斥在“双年展”、“798”和高等美术院校。肤浅的政治批判,失神的观念“颠覆”,无聊的技术“实验”,赢得了西方的一片叫好,“国际性艺术家”在中国不断诞生。

于是就有了电影的“奥斯卡情结”。这些年来,以奥斯卡奖、金棕榈奖、金熊奖、金狮奖等为代表的西方主流电影价值观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电影创作。“蒙昧落后的奇观展览”、“反主流的出位批判”,甚至不惜虚构、篡改中国的历史和现实,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似乎唯有如此才能满足洋评委的“窥视欲”或者“想象”。终于,产生了像《金陵十三钗》这样不伦不类的“大片”。

……

当一些文学艺术家满脑子思考着全球化、“普世价值”、“先进”文化,视本民族文学文艺为“保守”“落后”的“传统”而弃之如敝履,奋不顾身扑向“世界”的时候,作为读者或观众的我们,却产生了越来越深的疑惑:他们描写或展示的是我们的生活吗?是我们的历史吗?是我们的心灵世界吗?是我们的梦想吗?一些文学艺术作品的观念、精神乃至思维、语言、趣味,都深深地烙上了“美化”、“欧化”的印记。似乎我们生活的目标只在于“被看”,存在的全部意义要由别人来定义和评判。这是何等荒唐和悲哀啊!

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状况呢?至少有两点是值得我们深入反思:

一是历史的惯性作用。近代以来,由于饱受列强侵略,中国深感自己落后于世界,开始大规模引进西方思想文化。在这个过程中,“进步论”发展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凡是“新的”就是“好的”,凡是“西方的”就是进步的,凡是“传统的”就是落后的。这种判断发展成为思想定见之后,就逐渐植入了中国人的观念。冷静反观上个世纪的文化发展历程,我们会痛苦地发现,中国在一个多世纪中一直处于自我否定的尴尬状态,中华民族自己的文化在相當长的时期内并不是自己的主流文化,二十世纪上半叶发挥重要影响的是欧洲文化、美国文化,五六十年代发挥重要影响的是苏联文化,改革开放之后发生重要影响的又是欧洲文化、美国文化。在这个不算短暂的历史进程之中,不少国人的文化自卑自贱心态在某种程度上已发展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到了21世纪,更加广泛、深入和剧烈的文化冲击加剧了这种焦虑感和自卑感,使得一部分文学艺术家彻底丧失自信,无力彰显自己鲜明的族群文化身份,在“世界”图景中迷失了自我,唯有向“世界”/西方寻找前路。

再一个是全球化的推波助澜。自从美、欧主导的全球化策略启动之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西方国家将自己的主流价值观精心编码于文化产品之中,在经济的强势推动之下全面侵染发展中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意识形态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与此相伴随的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主权逐步旁落,不知不觉中丧失了主体价值判断和自我思维范式。有学者指出,全球化在本质上乃是西方新一轮兵不血刃的殖民主义,在文化领域尤甚。尽管中国欲以主动的姿态加入全球化,但我们其实很难摆脱被编码在强大的西方文化语境之中,难保不迷失于由西方“话语霸权”构成的意义“丛林”之中。更何况,还有一些人由于利益驱使而刻意迎合、为虎作伥,甘于“自我殖民”。由是,某些文学艺术家的唯“世界”/西方而马首是瞻就可以理解了。

我们都知道,中国梦不仅是一种政治诉求,更是一种精神诉求。中国梦的实现必然包含着中国精神的建构,文学艺术自然在其间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大家都熟知一句话,“世界的必然首先是民族的”,但是,恐怕很少有人能读懂这句话背后隐含的意识形态内涵,以及自信的文化心态。对于文学艺术而言,完全的去意识形态化,只能是一种类似空中楼阁的理想;而文化自信,恰恰是被20世纪的历史巨澜推搡而来的我们最为匮乏的。中国目前处在一个关键性的转折期,历史提醒着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和清理自己的“世界”观念、“进步”观念和文化心理。如果我们不能以自信的心态,在面对“世界”时保持一种独立思考与批判立场,坚持并发展自己的民族精神、民族形式与民族风格,那么,我们憧憬的中国梦必然会是苍白、空洞而缺乏感召力和凝聚力的——最终可能就是黄粱一梦。

中国标准如何走向世界 篇4

新华网长春6月17日电 (记者姜明明、李汶羲) 巴西世界杯正在里约热内卢激情上演, 虽没有中国队参与, 但中国电动车组却成功“挺进”世界杯。目前, 由中国北车长客股份公司制造的“巴西EMU”电动车组已在里约热内卢5条市郊线上运行。中国电动车组在世界杯期间绽放异彩, 源于“中国制造”的技术创新和售后保障。

据了解, 里约热内卢向中国采购两批次共90列电动车组, 目前已交付31列。电动车组为A型不锈钢材质, 最高时速为100公里, 每列4节车厢, 载客量可达1300人次。

“巴西EMU”电动车组起到城轨作用, 主要在里约热内卢的市郊线路上运行, 连接市中心和郊区, 将观众运送至世界杯的比赛场地。电动车组的车体纵向压缩载荷为363吨, 是世界上强度等级最高的电动车组之一。中国北车长客股份公司“巴西EMU”项目经理赵耀介绍, 为保障行驶顺畅, 列车除了具有高强度等级之外, 还特别采用了内外边梁设计, 适应市郊线路需求。

由于巴西人青睐欧美标准, “巴西EMU”电动车组汇聚了多个苛刻的技术标准:防火满足法国标准, “车轮滑动预防”满足UIC规范, 车轮、车轴设计满足美国标准, 焊接满足英国标准……可谓将世界苛刻标准汇聚一身。安全是电动车组运行的最关键环节。中国北车长客铁路客车开发部设计师唐金康说:“考虑到里约线路所处环境比较恶劣, 为保证车辆安全, 我们采用了国际最领先的前沿技术, 在车辆上设置自动脱轨系统, 可以在第一时间检测到车辆脱轨情况, 在最短时间起到自动紧急刹车的作用。”

世界杯期间, 里约热内卢天气炎热, 室外气温较高。为保障乘客的舒适性, 车辆配备了大功率空调机组, 功率为48千瓦。在外部高温的情况下, 车体内部气温约在22摄氏度。列车设计充分践行了节能环保理念。“我们为车辆设计了节能装置, 空调可分4级, 这样可以节约大量能源。”唐金康说。此外, 车辆采用环保型制冷剂, 并设置紧急通风装置, 当电源出现故障时, 车载备用电池可为车厢提供60分钟紧急通风, 确保氧气供应。

据了解, 为保证车辆在世界杯期间能够正常安全行驶, 很多中国售后人员在巴西为车辆提供日常检修、技术支持、车辆保养等服务。除了当地的“列车保姆团”之外, 中国北车还建立了远程诊断线路。唐金康介绍:“公司内部设置了一个技术专家支持组。当前方出现情况却又无法解决时, 前方会在第一时间通过应急电话通报公司内部, 实现前方与后方的及时沟通。”

(中国科技网)

中国大片如何“说服世界” 篇5

在这次研讨会上,来自中国、美国、法国等国家的数十位国际知名专家、学者汇集一堂,从文化战略、外交、国际关系、艺术交流、传播学、心理学等各自的研究领域出发,就如何有效地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中国文化进行了讨论。“曾经中国故事加中国阵容是中国电影最传统的模式,很好地向世界介绍了中国电影,但是客观上却造成国际人士对中国文化的很多误解。”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黄会林表示,研究院对中国电影国际影响力问卷调查数据显示,给国外观众造成观看障碍的有三大因素,就是故事背后的逻辑、字幕和文化差异。

不少国内观众认为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拍的是中国的血泪,到国外后被解释成了中国政府选出来的“宣传片”,而且“太严肃太扭曲”,失败的原因有很多,有一點就是美国观众不太熟悉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军的暴行;《赤壁》在日本、韩国非常成功,在美国和大多数欧洲国家观众却看得一头雾水;《唐山大地震》在中国很成功,但在美国的票房占全球总票房的0.1%;冯小刚导演的新片《1942》在美国票房也令人担忧,因为很少有美国人知道中国1942年河南大饥荒的背景。

我们该拿什么东西感染国外的观众?中国电影在进入票房市场的同时,是不是能够同时进入观众的心灵?到底什么样的传播才是有效的传播?“世界文化是平等的,只有在平等的文化当中才有可能达到共鸣”,中国影协电影文学创作委员会副会长赵葆华认为,如何让中国文化有效传播,对于电影来说,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坚守中国电影的民族文化身份。“如果不能深刻地洞悉和了解其他文化的质地,一厢情愿地传播我们的文化是不可能的”。于丹认为,文化传播是双向的,我们一定是在交互之中承认差异,先完成比较而后才是沟通,沟通以后中西文化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去发生化合反应。

【素材解读】

不少人对于中国文化的态度不够理性,一方面妄自尊大,觉得中国文化是一个救赎世界文明的新的重磅武器;另一方面又妄自菲薄,觉得今天在国际传播上我们根本没有话语权。真正理性的态度是什么呢?就是我们要认识到自己文明的转型。

【适用话题】

文化传播;感染心灵;守护;保持理性……

中国标准如何走向世界 篇6

今年, 国际电工委员会 (IEC) 、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国际电信联盟 (ITU) 三大国际标准化机构将世界标准日主题确定为“标准是世界的通用语言”, 意在凸显标准的互联互通作用。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 国家标准委将世界标准日中国主题确定为“标准联通一带一路人才筑就标准未来”, 旨在充分发挥标准化在国家战略中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 突出人才对标准化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通知》强调, 为做好2015年世界标准日宣传纪念活动, 形成集中宣传效应, 国家标准委将于世界标准日期间在京举办世界标准日中国宣传周主活动、举行重要标准新闻发布会、举办“迎大会展风采国际标准化英语比赛”、发布国内外相关消费品安全标准对比结果报告、举行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20周年专题宣传、开展标准化微视频大赛征集评选等一系列宣传活动。此外, 国家标准委还将制作发放世界标准日中国主题宣传海报。

中国标准如何走向世界 篇7

世界标准日是全世界标准化工作者举行纪念活动、宣传标准化的重要节日。2014年世界标准日的主题是“标准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旨在推动企业、行业增强竞争力。为呼应世界标准日主题, 进一步凸显标准化在加快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中的重要作用, 我国将2014世界标准日中国宣传周主题活动的主题确定为“标准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标准构建统一市场规则”, 旨在更加集中诠释标准的作用成效, 更加彰显标准的职责使命。

在2014世界标准日中国宣传周主题活动大会现场, 国家标准委副主任崔钢宣布, 我国将实施强制性标准信息公开、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制度试点和组织机构代码制度改革等标准化三项改革举措。

一是推进强制性国家标准信息公开, 更好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强制性国家标准涉及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 是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统一市场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重要手段。为进一步促进社会各方更好实施、使用强制性国家标准, 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组织开发了“强制性国家标准全文公开系统”, 向政府、行业、企业、技术机构、消费者提供强制性国家标准全文公开服务, 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可通过该系统实时免费阅读下载、复制或传播, 系统将于即日起在国家标准委官方网站上线运行。今后, 国家标准委将根据社会各方面需求, 组织有关单位进一步加大标准信息公开力度, 提供更加优质、及时、便捷、全面的标准信息服务。

二是开展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制度试点, 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维护市场正常秩序的若干意见》文件的精神, 尽快实施李克强总理在中国质量大会上提出的“公开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 是中国质量的硬承诺”要求, 决定组织上海等七个省市开展企业产品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制度试点, 探索企业产品标准备案管理制度改革, 减少政府对企业产品标准的事前管理, 完善事中事后监管, 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试点工作将分三个阶段进行:今年10月至12月为动员部署阶段;2015年1月至11月为组织实施阶段;2015年12月为总结验收阶段。从2015年1月1日起, 试点区域内企业可以在企业产品标准信息公示平台上自我声明和公开企业标准信息, 声明公开后即视同完成企业产品标准备案。在总结试点的基础上, 国家标准委将制定改革相关配套政策, 完善相关管理规章制度, 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三是加快组织机构代码制度改革, 切实推动简政放权。上世纪80年代, 国务院确立了以公民身份证号码和组织机构代码为主体标识、对自然人和组织机构两大社会经济活动主体进行身份管理的基本制度。组织机构代码制度建立以来, 已向4135万家企事业单位、机关、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赋予了组织机构代码, 并广泛服务于中纪委、公安部、解放军总后勤部等48个党、政、军部门, 涵盖了财税金融、社会保障、社会信用、电子商务、医疗服务等领域。为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提供优质便利公共服务, 国家标准委积极推动组织机构代码改革。第一, 改革代码年度验证制度。国家质检总局发布了《关于修改<组织机构代码管理办法>的决定》, 将组织机构代码年度验证制度改为年度基本信息报告制度。第二, 开展代码网上办理试点。全国组织机构代码管理中心开发了网上办理代码系统, 自2015年1月1日起, 各类组织机构可在互联网上办理代码。第三, 加大应用和服务力度。一方面继续优化和加强对党政军有关部门的支撑, 另一方面拓展在电子商务、社会信用等方面的技术服务。

三项改革举措, 是全面深化标准化改革的前奏曲, 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 释放更多的改革红利, 营造更加公平的市场环境。从而, 以标准化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以标准水平升级助推产业和经济转型升级。

会上还举行了2014年度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 (简称“创新贡献奖”) 颁奖仪式。创新贡献奖是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于2006年设立的我国标准化领域最高奖项, 是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重要举措, 旨在调动标准化工作者的积极性, 鼓励创新, 促进标准化事业健康发展。创新贡献奖是标准化成果、优秀人物和团队的集中展示, 也是标准化科技创新成效的集中体现。评选对象涵盖标准 (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和由我国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 、标准化组织机构和标准化工作者。自设立以来, 已开展过7届项目奖、2届组织奖和个人奖评选活动, 共有602项标准、9个组织机构和16位个人获奖。

2014年度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经申报推荐、评审论证、公示等阶段, 最终确定获奖名单。GJB6304—2008 2000《中国大地测量系统》等56项标准获项目奖 (包括7项一等奖、20项二等奖、29项三等奖) , 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等4个单位获组织奖, 郎志正等8位个人获个人奖。

支树平在活动前接见了2014年度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获奖代表, 并表示祝贺, 同时对大家提出三点希望。首先, 希望大家做标准化改革的先锋。现行的标准体系脱胎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已不能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必须进一步加快标准化改革。要按照质量大会提出的构建“放、管、治”三位一体质量提升格局要求, 加快推进强制性标准改革, 加快完善国家技术标准体系, 不断提升标准的先进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第二, 希望大家做标准化工作的楷模。获奖者都是标准化工作中的佼佼者, 希望大家把技术水平高、适用性强的先进标准推广好应用好, 把多年来积累的好经验好做法总结提炼并发扬光大, 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带动广大标准化工作者共同致力于提升我国标准化工作水平。第三, 希望大家做中国标准“走出去”的典范。标准作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要素和质量发展的技术基础, 已成为国际经济、科技竞争高地。希望大家立足自身优势, 瞄准国际舞台, 积极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 带动我国企业、产品、装备走出去, 抢占发展制高点, 赢得竞争新优势。

田世宏在大会致辞中向全国标准化工作者致以最诚挚的节日问候和良好祝愿。他指出,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国标准化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初步形成了覆盖一二三产业和社会事业各领域的标准体系。虽然我国标准发展迅速, 但现行标准体系和标准化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标准在规范市场秩序、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作用尚不能得以充分发挥。下一步, 将大力推进标准化改革, 加快完善标准体系, 着力提升标准的先进性、适用性和有效性, 让标准在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中迸发出更大的活力, 在构建统一市场规则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一是要管住管好强制性标准, 促进统一市场建立。二是要大力培育发展团体标准,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三是要着力提升标准化国际水平, 促进对外贸易发展。

中国如何跟世界相处 篇8

亚洲价值观不具有排他性

到底什么是亚洲价值观?我们从文化上进行梳理还是政治上进行阐述?

我个人的观点, 认为亚洲价值观首先是文化上的。无可否认, 那些受到儒家文明影响的所有国家在文化层面有一定的共性。我们在行为模式层面上, 为人处事的方式, 企业管理方式;以前提出和谐世界、和平世界行为方式上也有一定的相似性。

但当我们从文化层面进入到政治层面时问题就复杂了, 我们是不是要把亚洲文化层面上的相似性, 行为模式上的相似性诠释为政治上的独立性和排他性, 这就是敏感的问题。坦率讲, 亚洲各自受到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家内部不见得或一定不可能有共同的共识, 比如中国和东南亚、中国和日本在价值观上形成共识。所以, 我们提出亚洲价值观, 文化层面上比较容易阐述, 政治上提出阐述必须提供一个思路, 政治思路是以西方文明为代表的另外一种价值观, 不具有排他性。

我为什么提西方文明?在中国崛起背景下, 西方文明变成一个很敏感的词。但过去五百年是西方主导的——现代化是从西方开始的, 从法制到工业制度, 到经济制度, 到政治价值观以及其他价值观都是西方的。这自然使得人们觉得过去五百年所有人类的价值观都是来自西方的, 这当然是由西方的物质文明导致的。

2000年开始, 人类进入21世纪, 随着中国硬实力的提升, 中国崛起慢慢进入软实力。这一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现在是中华文明崛起会带来东方文明过去五百年在西方主导之下又一轮崛起。这种情况下, 当我们谈到东方文明或亚洲价值观, 和西方为主导的以前价值观的排他性, 我认为就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里面。

我们有句口号——“虚心学习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我必须指出, 在这句话在我们最近若干年似乎有点被人遗忘, 有点不太提这个话。当然这和我们崛起的实力很快有关系, 中华文明的崛起绝对不是新加坡的崛起, 它是一片文明的崛起。但我们要思考, 当谈到亚洲价值观的时候, 与由西方为主导, 西方硬实力导致出来的软实力到底是相冲突的还是相融合的。

我真的不愿意用这个词, 大家一直非常忌讳的词, “普世价值观”, 这变成一个敏感的词。“普世价值观”之所以敏感, 是因为我们误导了这个词, 我们往往把“普世价值”等同于西方价值观。我们不是说自信嘛, 谁说“普世价值”就是西方价值观?“普世价值观”成为西方价值观, 是因为过去五百年西方物质文明主导, 导致它的软实力、它的价值观也变成普世的了。

现在是中国开始崛起, 如果未来看二十到五十年, 所谓普世价值一定有两个部分组成, 一个是来自西方的部分, 另一个是来自东方的部分。只有这两个合起来才有真正的普世价值观。所以, 我们今天谈价值观时定义上要做很准确, 很细的定义才行。

谈到亚洲价值观, 我讲三句话。

第一, 假设我们能够把亚洲价值观和西方的关系, 从文化到政治都厘清的时候, 才能谈亚洲共同体在价值观基础上引发出来的共同体。理论上来说亚洲价值观是值得倡导的理念和远景, 欧洲有欧盟, 为什么亚洲不能有亚盟。

第二, 我们不可忽略亚洲价值观在现阶段的不现实性 (我没有用“现阶段的难度”) , 在亚洲如此错综复杂的政治体制、战略环境、大国的博弈。其实亚洲地区的矛盾, 既有双边的矛盾同时又有中美两个大国权力转移在东亚地区的折射化。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完全不能忽略它在现阶段的不现实性和难度。当然现阶段的不现实性一定不会推翻前面我说的“值得倡导的理念和愿景”。

怎么使现阶段的不可现实性自动过渡到我们倡导的理念和远景, 就要有一定的高度和格局。高度和格局取决于谁呢?我认为主要取决于中国, 因为无论是以儒家文明为代表的亚洲价值观, 还是现在正在对世界形成冲击的, 令我们感到自豪的过程——中国的崛起, 它的主角是中国。当然另外还有一个对应方, 那就是美国, 因为美国是发达国家, 我们是发展中国家。但最主要的主角还是中国。中国有没有高度, 中国有没有格局, 中国是站在自己家门口各说各话——这也是一种对话, 你说你是对的, 我说我是对的, 吵个没完也是个一种对话;还是我们站到一个更高的高度, 站到我们共同的屋顶上, 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去审视彼此的情绪, 审视彼此的盲点——你的不一定就是错的, 我的也不一定就是对的。那么如果有这种高度, 我认为中国作为五千年的文明古国, 作为正在改变过去五百年西方主导格局的大国——未来五百年, 到底是中国主宰世界还是东西方共同主宰世界, 这是个开放的问题——我认为在这方面中国应该领先, 而不是站在自己的家门口与西方对话, 而是强调我的就一定是对的, 你的就一定是错的。

因为种种原因, 刚才说的亚洲价值观或多或少是一个“伪命题”。其实这个“伪命题”反映了一个“真难题”。这个真难题就是中国到底如何与世界相处。如果中国真正解决了这个问题, 就无所谓提亚洲价值观或中国价值观, 因为中国是个崛起的中国, 而不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如何和世界相处, 很简单, 虚心学习西方。我们仰视西方, 那时候我们虚心学习人类一切文明成果, 那时候世界战略格局是冷战, 我们和美国、日本是在战略上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 我们有个共同的敌人苏联。那时候简单得很, 现在苏联消亡都已经四分之一世纪了, 世界多多少少形成了战略上“准冷战格局”, 中国为一方, 美国为首世界另一方的格局。在价值观上全世界都有一个疑问, 一个崛起的中国到底如何与我们相处。

亚洲共同体中的中国

中国自己也有个困惑, 我们过去是个老大, 世界是东方主导的, 东方或多或少是中国主导的。过去西方主导的, 我们又重新回来了, 我们怎么和世界相处, 我们的价值观, 我们的国民心态等等, 所有的困惑茫然得对内会折射在自己的国内情绪, 民粹主义情绪等许多情绪上, 对外也会折射在我们的外交战略, 也会折射在西方对我们的看法。当然西方有很大的问题, 最近几年随着中国的崛起, 西方的自我矛盾越来越厉害。

我认为, 改革开放36年来 (到2015年) , 有几个年份我个人认为很重要。1979年、1992年、2001年、2011年、2008年、2015年。

1979年不用说了, 改革开放开始。1992年市场经济, 邓小平南巡, 如果没有那一年的话恐怕中国不是现在这个样子。2001年中国入世, 全球化。全球化一加入, 对中国来说不得了, 2007年经济总量超过德国, 成为世界老三, 2010年经济总量超过日本, 成为世界老二。现在大家就在算下一个超过谁了。根据美国IMF购买力评价指数计算, 我们在2014年10月经济总量已经超过美国。这种算法暂且不说, 但是所有这些都是2001年为代表的, 中国融入整个全球化的过程。还有, 2001年“9.11”爆发给了中国一个战略性机会, 要不然小布什还把中国作为战略竞争对手。“9·11”给了中国一个机会, 又导致中国大发展。

到了2008年, 美国遇到金融危机, 这是一个重要的所谓“美消中涨”趋势开始产生的时间节点。虽然最近几年美国经济也在复苏, 中国经济遇到很大的问题, 美国制造业在回流等等, 但趋势一旦形成就无可阻挡。也许以后从历史上回头看, 2008年就是“美消中涨”趋势的展开。

2015年到现在大半年已经过去了, 我认为最近半年乃至最近一年, 我们国际经济政治、战略安全上的趋势让我产生很多的忧虑。

第一, 2008年到现在六七年时间过去, 中国崛起的势头越来越猛。尤其十八大以后, 新一代领导人提出很多概念, 包括“一带一路”, 我认为都非常好, 给世界很大的震撼。中国崛起, 中国主导的势头越来越强。与此同时, 上午龙部长提出全球化的弱化或者虚化, 双边或多边规则的改变, TPP、TTIP中国也在搞等等。全球化的弱化, 人民币也要国际化, 导致其实有一种趋势产生, 就是中美越来越脱钩了, 过去我们是越来越融入全球化的进程, 十指紧扣, 当十指紧扣, 你把别人五个手指斩掉, 自己五个手指再斩掉, 当十指紧扣慢慢开始脱的时候, 你就觉得斩掉别人五个手指是很容易的, 而且我也不需要对方了, 我在经济上也不需要对方了, 其他方面也都不需要对方了。

第二, 贸易规则的变化。美国最近半年, 最多一年时间, 它的战略底线用我的话说“越来越被触及了”。刚刚结束的SED (中美战略对话) , “中美新型军事关系”在美国国防部文件中被拿掉了。换句话说, 美国已经不再提中美新型军事关系了。这本来是中美之间非常重要的关系, 因为美国人评估你又要搞东海防空识别区又要在南海扩岛建礁, 现在又提出“一带一路”、亚洲价值观, 我对你不耐烦了, 他们认为没有必要再继续玩这个游戏, 两军已经没有新型军事关系。

SED之后9月份, 国家主席要去访问美国。2013年6月份, 加州庄园会确定新型大国关系, 美国是咬牙切齿接受, 本来他不愿意接受。最近美国国内精英阶层的舆论认为要重新评估, 或者至少不太愿意再谈, 本来他们就是咬牙切齿接受了什么叫“新型大国关系”。

军事解决问题的方案好像在上升。新型大国关系其实就是解决不冲突, 不对抗, 最后不爆发战争, 避免世界上所有崛起大国和新兴大国的悲剧发生。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 虽然这可能刚刚开始, 也许再过五年十年我们会发现, 往回一看会看得很明显, 军事解决方案在上升。很多原来似乎通过“十指紧扣、全球化、利益共同体;很多原来希望通过外交、政治上提出一种大的概念, 包括2006年佐立克的“利益攸关方”, 2009年、2010年詹姆斯·斯坦伯格提出的“战略再保障”, 习近平提出的“新型大国关系”, 现在都或多或少就像全球化一样也被虚化了。军事解决方案在上升。

我觉得中国和世界在脱钩。虽然在座企业家没感觉到, 但其实在战略许多问题上脱钩的趋势在慢慢显现出来。2008年我们称之为“美消中涨”, 2015年这种底线被触及。也许再过五年或十年会看得更加清楚。我为什么强调再过十年呢?因为再过十年, 如果中国内部转型做得好的话, 中国的发展一定会更快, 但从2005年看到现在, 2005年我们有没有觉得军事解决方案、军事冲突、战争是一种选项?大家都觉得连中日方面我们都只是在抗议小泉参拜靖国神社, 历史教科书问题。中日之间都不可能产生军事冲突, 更不用说中美。中美直接大战是不可能的, 但会担忧很多代理人战争, 诸如菲律宾、越南、日本, 以至于中美之间会卷入一场谁也不愿意进入的、或大或小的军事冲突。再往前看2035年、2050年会怎么样。

1979年, 1992年, 2001年、2011年乃至到2008年我们都比较希望和世界接轨, 现在我们依然和世界接轨, 但2008年随着“美消中涨”的趋势产生, 如果这个趋势是存在的, 2015年双方底线被触及, 双方“战略不耐烦”开始产生的话, 我们自己的心态会怎么样。早上吴大使也提到了, 现在民间似乎开始产生了封闭的心态。有一个很好的医生朋友, 有一次我带我妈去看病, 他说:“哎呀, 你天天在电视里跟我们讲国际政治, 现在好像打一仗也不怕嘛。大不了我们再封闭起来再自己干。”像医生这样的专业人士都会有这样的想法, 虽然是种个别情绪, 但不无代表性。

到底我们和世界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这里面涉及到价值观, 各位从亚洲价值观、执政党价值观谈到战略取态, 我们和别人到底如何相处?如果中国梦要实现我们到底怎么实现, 我们的梦和别人的梦是不是相冲突。这也包括怎么去吸收世界先进的文明成果, 也包括怎么面对海归这么一个特殊的群体。

中国现代化实际上有四代海归:清末第一代海归, 民国时代的海还, 50年代到东欧、苏联学习的海归, 到最近30年改革开放的海归。哪一代的海归贡献最大, 很显然是我们这一代人。但我们对国家文明进程的推动, 这个文明进程一定是硬实力之外的其他软实力, 我们和世界的接轨中, 海归应该成为桥梁。

最后我想引用一句话, 德国刚统一的时候世界很茫然, 尤其是欧洲。当时法国总统密特朗开玩笑说了一句话, “我是如此喜欢得德国, 以至于更希望看到有两个德国。”所以当时的欧洲有一句话形容德国统一之后的欧洲和德国的关系, “欧洲的德国还是德国的欧洲”, 如果是德国的欧洲, 那完了, 就回到1937年。当时欧洲人非常担心。后来发现, 今天德国统一正好四分之一世纪了, 我们发现是欧洲的德国, 而不是德国的欧洲。欧洲直接对德国很放心, 一个统一的大德国完全没问题。

其实中国也要解决这个问题, 如果我们说亚洲共同体, 中国和亚洲的关系到底是中国的亚洲还是亚洲的中国?如果是中国的亚洲, 我们潜意识当中认为, 这个潜意识从决策者到精英到民间都有这样的认为, 那会折射在我们一系列的政策上, 一系列其他的行为方式上, 包括语言体系上。

如果是亚洲的中国, 显然我们根本不用谈亚洲价值观, 根本不用谈中国价值观, 中国就是亚洲的一部分。同样, 如果我们把亚洲这两个词替代成世界, 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到底是崛起以后, 崛起以前36年前没有关系, 我们虚心学习, 哪怕世界不好的我们都学来。现在不是了, 现在我们是有选择的, 不但不太谦虚还要主导。

所以, 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到底是中国的世界还是世界的中国, 这个问题听上去很虚, 但是中国早晚必须要回答的问题, 我认为讨论这个问题比讨论中国价值观、亚洲价值观更加直观一点, 如果这个问题大家想明白了, 亚洲价值观是水到渠成的问题, 至少在迈向亚洲共同体的路上会减少很多阻力。

我们和东南亚的关系也会相对缓和一些, 和日本的关系不会很缓和, 但是会相对舒缓一点。明年2016年我是蛮担心的, 如果洪秀柱赢不了, 民进党上台的话, 台海趋势会起风波。上面还有东海, 中间有台海, 下面还有南海, 三海联动对中国不叫“负背受敌”也叫“三面出击”、“四面出击”。这是过去没有的情况, 海洋东海、南海、台海四面出击的情况。这可能是媒体人忧思多了一点。但我觉得, 我们不说它也不会跑掉, 问题不说它反而会累积。

中国歌剧如何走向繁荣 篇9

一、中国歌剧

中国歌剧历经近百年的风雨, 走出了一条有异于西方歌剧的漫长而曲折的道路, 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新的歌剧艺术样式, 并在中国文化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歌剧要有中国元素就像刘庆苏在其专著中写到:什么是中国歌剧, 从最简便的理解就是要突出“中国”二字, 即它首先是中国人的艺术, 要适合中国人的口味, 尊重中国人的欣赏习惯, 满足中国人的精神情趣:要符合中国的国情, 具有中国的气派, 中国的特色;要获得中国人的喜爱, 拥有最广大的中国观众乃至更广大的世界观众, 这就是中国歌剧。

中国的新歌剧, 是随着西方音乐的传入逐渐发展起来的。作为“剧”的表现特色, 一般的说, 西方重写实, 中国重写意、传神。五四以后, 中国的音乐家们在接受西方音乐文化观念的同时, 对西方歌剧这种体裁形式结合着中国国情和民族审美习惯开始进行了大胆的尝试。首先是黎锦晖自1920年开始创编并逐步形成的儿童歌舞剧这一体裁的出现。这类作品, 尽管是为儿童写的, 而且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歌剧, 但是它有情节、人物, 有专门为几个登场人物在规定情节中抒发此时此地的心情而实际的独唱、齐唱、对唱, 以及载歌载舞的场面、纯舞蹈的场面、个人内心独白的场面等等。因此, 它基本上具备了歌剧的一些主要特征, 可以说是中国歌剧的雏形。黎锦晖在8年间先后完成了12部儿童歌舞剧, 为中国歌剧的创作, 积累了最早的经验, 揭开了中国歌剧发展史的第一页。接着, 许多有志的音乐家、戏剧家, 陆续投入中国新歌剧探索的行列, 使中国歌剧在民国时期从无到有乃至较大的发展。

二、中国歌剧的概况

中国的歌剧, 有自己的发展历史。可以说, 从宋、元以来形成的各种戏曲, 以歌舞、对白并重, 亦属于“歌剧”性质, 但还不是歌剧。歌剧可以说启蒙于二十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的儿童舞剧《麻雀与小孩》, 《小小画家》 (黎锦晖作曲) , 配乐剧《扬子江暴风雨》 (聂耳作曲) 它们都将歌曲与对白并重。四十年代初的《大地之歌》 (钱仁康作曲) 等作品, 在如何吸收西洋歌剧特色以探索中国歌剧创作的道路方面, 起了先行作用。到1942年以后, 由延安秧歌剧发展而成的, 具有民族特色的歌剧《白毛女》 (马可, 瞿维等作曲) 的诞生, 标志着我国歌剧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它是中国歌剧探索的里程碑, 对后来的歌剧创作有深刻的影响。解放战争时期, 在延安、东北、以及其他解放区, 许多的文艺工作者在短短几年内, 先后有数十部新歌剧问世, 其中比较突出的有《刘胡兰》 (罗宗贤等作曲) , 《赤叶河》 (梁寒光等作曲) , 《王秀鸾》 (艾实惕等作曲) 等。1936年, 山东省立剧院演出来他们建院后的第一步歌剧《岳飞》。此剧大胆的采用了中西混合乐队的形式, 以民族乐器为主体, 并使用了小提琴、管乐器和钢琴等西洋乐器, 这是对改良传统戏曲形式的尝试。

最初的秧歌剧剧情比较简单, 只有两三个角色, 用叙述性的演唱表达剧情的发展。它的主题明显, 短小精悍, 演出方便, 是一种小型秧歌剧, 如《兄妹开荒》。从第一部新秧歌剧《兄妹开荒》起, 先后有《牛永贵负伤》、《一朵红花》等数十部秧歌剧上演, 掀起了创作演出秧歌剧的热潮。《白毛女》便成了民族新歌剧的代表作品, 不但在中国广泛演出, 还到东欧和前苏联巡回演出, 后来又被日本改编为芭蕾舞剧, 成为中国现代最有影响的舞台剧目之一。直到现在, 它仍然是我们中国歌剧舞剧院的保留剧目之一。此外, 三十年代还有《扬子江暴风雨》、四十年代有《赤叶河》等较有影响的作品。它们都成为中国歌剧殿堂最初的奠基石。

三、中国歌剧的发展策略

歌剧是比较高雅的艺术, 歌剧用什么语言去唱, 这很关键。比如, 意大利的语言唱出来, 十分有味道, 而改用我们中文去唱, 肯定变味。要是不改的话, 那就一定要有多种语言的选择条件, 供观众使用。“2008年中国歌剧论坛”第一次响亮地提出建立“中国歌剧学派”的问题。应该说, 这是本届论坛为中国歌剧的健康发展做出的一大贡献。特别是对于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国品类众多的音乐戏剧与有着几百年历史的欧美音乐戏剧的艺术传统和艺术成果, 都要努力借鉴和吸收, 以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和创作水平。发展歌剧市场, 需要完善的东西还很多, 最根本的是国家的艺术政策。以下几个方面是要考虑的重点:第一, 艺术要引领观众。我们要努力做到最好, 达到国家级的艺术水准。第二, 要完善艺术市场。真正的艺术市场要有合理的分工、构成, 交响乐就是交响乐, 歌剧就是歌剧, 而不是在混乱状态下盲目迎合观众。第三, 要提高我们的“艺术人口”数量。

综上所述, 中国歌剧在未来发展中, 既要坚持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 又要注重吸收和借鉴西洋歌剧宝贵的艺术经验, 在借鉴中求发展。中国歌剧能够借鉴西洋歌剧原有的艺术特色, 即打破了民族的片面性与狭隘性, 取开放的姿态, 发展的眼光, 这是中国歌剧不断发展以至走向世界的。

摘要:歌剧作为集戏剧、表演、音乐、舞台美术、文学于一身的综合性舞台艺术, 是在清道光三十年以后开始传入中国的。它在中国生根、成长、发展, 在最初时期就奠定了中国歌剧必须走有中国特色的道路, 中国新歌剧的里程碑《白毛女》为中国歌剧的发展做出了一个榜样。

关键词:中国歌剧,新歌剧,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继南, 周柱铨.中国音乐通史简编[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9

[2]汪毓和.中国近代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1

[3]刘庆苏.《音乐戏剧艺术一歌剧》.敦煌文艺出版社

中国文化如何面向世界 篇10

这是我81岁的第一次讲座,80岁以后就觉得自由多了,不用考虑升职,人家怎么评论你,舆论怎么样,都可以忽略不计,敢讲自己愿意讲的话,真的可以自由。中国有句古话,“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越接近死亡,话越真诚,越是自己内心想讲的,没有畏惧,我自己体验到了这一点。

今天讲一下我最近对中国文化面向世界的思考,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与大家一起讨论。

有不同声音才有文化的繁荣

第一个问题讲出来可能会挨骂,因为我是很不赞成提倡软实力。我当时就觉得是不是不要把出发点放在软实力上,而是应该有别的说法,比如可以说提倡文化影响力。我觉得说文化影响力要比说软实力好一点,软实力概念由美国约瑟夫·奈提出,指的是一个国家通过内在吸引力,在国际上获得利益的能力,最根本的是得到自身利益,而文化吸引力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他们来说,软实力是以征服别人、获取私利为唯一目的,披上伪装的一种本领。他们极力膨胀自己的文化和软实力,是为了压制其他文化可能产生的吸引力,认为对方是一个威胁,特别是对中国更加注意。其结果就是精神殖民,用他们的文化和思想来进行指引,对全球文化实施单边统治。我觉得这是美国提倡发展软实力最根本的理由和考量。

我们要不要跟在美国后面发展软实力,也与他竞争,需要这样做吗?我的回答是否定的。不管怎么说,我们应该与美国有不同的出发点,应该走不同的道路。中国文化面向世界的出发点和美国的出发点是不一样的,并不是要压制其它文化,也不是单方面向世界灌输中国文化,更不是着眼于宣扬中国实力,说我们多伟大。我们的最大利益是世界文化的多元共生,不同世界文化一起共存,中国应该参与到正在形成的新的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

中国文化本身就提倡“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不同因素聚在一起,互相比拼,就可以生出新事物,而把一样的东西加在一起,就不能发展,难以为继。这是中国非常根本的文化基因。早在公元前7世纪伯阳父(史伯)同郑桓公谈论政局,就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思想,讨论“和”与“同”的关系。最后由孔子总结出来,“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是中国从古到今,流传到现在的一个根,所以一定不能抛掉“同”与“和”的问题,而去追逐什么软实力,去苟同美国单边文化那一套。

文化与文化相处,最根本的就是对话,对话是一种面对面的关系,而并不是像以前那样,要统一思想,打通思想,我打你通,让你的思想与我的思想统一,我的思想把你覆盖、同化。这个问题在国内是挺严重的,很少尊重别人的思想,总是用自己的思想去覆盖别人,特别是回想一下“文化大革命”,提倡五个统一,“统一领导、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舆论、统一行动”,如果真正贯彻,就没有什么生机了,就没有什么不同的东西可以发展出来,大家都一样,还有什么新的东西出现。中国人的创造为什么现在发展很慢,就是因为大家都统一,新思想萌芽受到弱视。所以,对话要承认差异,“如切如磋”,总是在摩擦,“如琢如磨”,总是在互相的琢磨,完全是和平的。

有一个故事讲给大家,晏婴见齐王,齐王夸奖他身边的一名叫梁丘据的臣子,说梁丘据很好,我说什么他就说什么,我想做什么,他就按照我的意图去做,非常和谐。后来晏婴说,这哪里叫“和”,永远跟着你去做,这有什么意思,没有意义。我觉得今天社会上也有这种问题,高层领导往往听不到底层的声音,因为都被梁丘据这样的人过滤,他们不但说,而且还添油加醋,顺杆爬,越爬越高。这样的人在中国是很坏事的,上层常常是很英明的,一般老百姓也有很聪明的,可能就是因为梁丘据式的人物,使得下面的意志不能上达,形成互相欺瞒,你说好,我说好,大家都说好,没有真实的现象被呈现出来。这个故事也就是说自古以来,中国对对话的理解就是面对面,而不是用一种思想去覆盖另一种,要有不同声音,然后才有中国文化的繁荣。

今天我们面向世界的出发点不是为了精神殖民,而是通过广义平等的对话,让不同文化根据自己文化的基因和现代的结合,为解决世界共同难题做贡献。

对于软实力,我有这样的考虑,但是要加强软实力,我也没有什么可反对的,但这不是我们的发出点,不是中国的本意,也不是今天所要宣传的最核心口号。

文化面向世界的核心是贡献中国新思想

我们用什么面向世界,到底想要什么,要向世界奉献什么?到时代广场做一个广告,去搞一场很精彩的演出或者时装展览,以及音乐会,这都是可以做的,而且也合乎中国的利益,可到底这些是不是中国文化要面向世界的最核心东西?现在我也有一些想法,可能与别人的想法不完全一致。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断言中国不会成为世界大国,没有什么可怕,因为中国没有独立的足以影响世界的思想,经济上的发展不可怕,再发达也无非是欧美的制造厂。

我们怎么看这个问题?今天的学术研究,很多用的都是西方概念和观念,西方对于中国的研究,很少能尊重中国当代文化,他们说中国文化好,多半是指中国古代文化,看不上中国当代文化。他们说中国学者很有才气,很有文艺,多半是指多少年以前的人,至多大概是上世纪30年代冯友兰那一代,以后的他们都看不上,他们认为中国没有出现过一个拿得出的理论和能够在世界上站得住的学者。

到了21世纪,由于中国学者的努力,正在产生一些中国新思想,并引起世界性的震动,得到世界认同,当然,还不是非常多。

比如,李泽厚是当代很重要的学者,他认为中国美学最根本的原则就是陶冶性情,讲究人性的心理,抵制人变成物,变成追求功利的人,注重培养人的性情。今天的物化功利,已经到了难以控制的地步,用来抵抗物化的审美文化应该是中国很重要的文化遗产。可能现在审美文化也变成物质化的东西,总是在谈文化产业,“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中国文化重在教导我们怎么样做人和生活,而不是单单追求金钱。

李泽厚提出“情本体”,引起西方学者很大共鸣。西方自文艺复兴后主要讲理性,可中国一再讲的是隋理,有情有理,用情理代替纯理性。中国的情理和西方的理性怎么结合,怎么带来一个新的审美文化,是陶冶性情,重新返回道德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怎样才能够恢复到原来的审美文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大问题,我认为将来中国的中青年学者在这方面的突破会引起世界的重视。我常常觉得很伤心,总是说道德如何落后,如何叫人嫌弃,可又有谁真正做一些改变道德沦丧的事。我们首先需要一种新理论的崛起,李泽厚的“情本位”理论就是一个开始。

另外,中国学者提出“天下体系”理论。帝国理论是欧美对外政策的基础,带来三个世纪的战争灾难,这一理论已无路可走,此时中国学者特别是赵汀阳教授提出天下和帝国体系。他所著《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认为应该把目光从民族国家利益至上转向中国古代的天下理论,把天下看成至大无外的思考方略。这种理想从天下诸侯国到家,由大到小,从大的角度思考各个城市和谐相处,都是天下的一部分,有可能互相理解,也就排除了不可逾越的绝对民族观念,而这正是我们今天所渴求的。天下体系逐渐为人所知,在国外引起相当大的轰动。

中方学者和西方学者共同研究,既不是中国向西方学习,也不是西方向我们学习,而是中西文化在一种互补的基础上向前发展。

文化交流需要对他人文化有同情地了解

我们用什么态度来面向世界?这个问题多少年都没有一个正确的判断,要么奉迎西方思想,称西方有的东西中国也有,要么根本不来往,西方与中国没有什么关系。我们最早做比较文学的时候,遭到很多人骂,说这些没有什么可比较的,真正了解中国的只有中国人,与外国人讲中国人的东西根本没用,反对任何比较,至今仍有很多人持这样一种态度。

关于态度,首先要了解自己的文化,并充满热爱,如果不热爱自己的文化,那还宣传什么?面向世界还干什么?所以,主要是对自己的文化有一种自觉,而且要对他人的文化有一种同情地了解,现在有些人就认为中国特别好,西方根本不值一提。

我给大家举一个林语堂的例子。林语堂在1935年用英文写了一本书叫《吾国与吾民》(编者注:英文名为《My Country and My People》),非常畅销,深受美国人喜爱,曾得到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作家赛珍珠的称赞。赛珍珠认为《吾国与吾民》是迄今为止最真实、深刻、完备、重要的一本关于中国的著作,更值得参照的是,它由一位现代的中国人写作,作者根基深深扎在过去,丰硕的果实却结在今天。

1938年,林语堂又出版了一本书,叫《生活的艺术》(编者注:英文原名《The Importance of Living》),描述中国人怎么生活。该书一出版就引起轰动,成为美国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还不是一次,持续52个星期,深受欢迎。这本书在美国重印40多次,被翻译成10多种不同的文字,直到今天仍具有很大影响力。

七十多年过去了,中国的经济实力已经大大超过三十年代,但为什么直到今天还没有出现在国际影响上可以和林语堂两种书(编者注:指《吾国与吾民》和《生活的艺术》)相媲美的著作?中国人自己写的新书没有一本可以取代他的。这可能有几个原因:

首先,他对中国文化有相当深刻的了解,而且有一种热爱,能够捕捉到中国文化某些精彩的画面,而且以简单易懂的形式传达给西方读者。林语堂不像钱钟书那样有家学渊源,文化根底很浅,出生于一个基督教牧师家庭,后来就读于上海的教会大学圣约翰大学,但他勤于学习,努力实践,不仅用英文写出《中国的智慧》、《孔子的智慧》、《老子的智慧》等著作,而且直接将中国文章翻译成英文,比如陶渊明的《古文小品》,苏东坡的《东坡诗文选》、沈复的《浮生六记》、郑板桥的《板桥家书》、刘鹗的《老残游记》等,翻译得特别好。他热爱中国文学,了解中国文学。

第二,因为出生于牧师家庭的原因,他经常和外国人来往,成为朋友,比较了解周围的人,知道他们喜欢什么,更理解西方读者的文化趣味,能够将心比心地针对不同文化问的差异,而不是向西方灌输或宣传,更不是炫耀什么“软实力”。林语堂把外国人当朋友,同情地了解。

第三,林语堂用一种和平的心态、自由的精神、杰出的文学才能从容自若地娓娓道来,特别容易被接受。在选题方面,大至宇宙、小至苍蝇都可以成为他表现的东西,广泛包容。

他创造的文体与高调的、斗争的、急躁的启蒙文体风格形成尖锐对比。到今天为止,我们的有些宣传还是过激的,甚至还有那种红卫兵似的激昂慷慨,别人不爱你的东西,再说有什么用?我觉得应该学习林语堂的心态。

最后,更重要的是他的一切出发点都有坚定的跨文化思想的基础。他从圣约翰大学本科毕业后到清华大学,获得“半额奖学金”又去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学习。吴宓和梅光迪都是他的同学,林语堂深受他们的影响,认为理想的生活应该是中西互补。这一点常常受到批判,比如被鲁迅骂,但我觉得这一点林语堂还是很对的,既要努力工作,又要尽情享受。

林语堂40岁的时候写了《我的话·杂说》五则联语,既总结过去,也树立了今后的人生准则,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

道理参透是幽默,性灵解脱有文章。

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对面只有知心友,两旁俱无碍目人。

胸中自有青山在,何必随人看桃花?

领现在可行之乐,补平生未读之书。

大概意思是,我的两只脚,一只在东方,一只在西方,对面是知心朋友,两旁的人都不会妨碍我的眼睛,不会让我看不顺眼,现在能快乐我就要充分领略,没有读的书,要尽量补足。所以,林语堂的生活特别逍遥、平实。

他有着宽容通达的人生观和独立思考,以及汇通东西文化的宽阔视野,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他创造出了至今无人企及的中西跨文化交流的实绩。

文化交融是互相选择不需灌输

文化的交融是双方的选择。可是我们过去有一个特点,总是把中国认为最好吃的,比如弄一盘点心,不管你爱不爱吃,不管你吃辣还是吃咸,都要塞给你。中国文化常常是这种态度。选择的权利应该是双方共同的,而不是我们给人家安排什么,让他们吃,这使得中国文化走出去产生了一些障碍。

文化是多方面的,除了文学艺术,还包含生活方式等。中国人与外国人在一起,价值观体系、传统和信仰等都不一样,每一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视角,不可能以偏概全。

一种文化对另外一种文化产生影响,存在共鸣很重要。也许他们对中国文化并不是特别了解,也没有认真研究,可是有一种共鸣,产生一种灵感,比如伏尔泰、庞德等人,他们不是汉学家,甚至不懂得汉语,可是借助一些知识触发了灵感,进而将中国文化引入到自身的主流文化。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灵感的共鸣不是一般汉学研究所能代替。人几乎不可能脱离自身的处境和文化框架,他们对“异文化”的研究和吸取也就往往决定于其自身的处境和条件。

例如法国的伏尔泰,他穷尽一生精力孜孜追求的理想,就是将法国变成一个能够具有宗教宽容精神的国度,而在他看来,中国就是这样的理想国最优秀的范例。这是我们理解伏尔泰为什么推崇中国文化的关键。伏尔泰关于中国的知识,多半是作为他说明自己的思想时引述的例证出现的。在他的中国知识体系中,他最看重的,是他认为中国文化中存在着的那种宗教宽容的态度,而他一生致力的,可以说就是提倡宗教宽容,反对宗教裁判所的黑暗。伏尔泰以为中国的传统精神就是一种普遍的宽容精神。在他看来,中国人对于宗教的态度,就是最理想的宗教宽容的态度,他甚至认为,这就是中国之所以强大、繁荣和自信的根本原因。他切入中国文化的观察点是西方式的,而且,他本来的目的就不是要研究中国文化,而是要找到一个理想的实例来说明他从逻辑上确立起来的理想。对于伏尔泰来说,中国正是他对自身文化传统的批判中为自己设立的批判参照系提供了一个难得的良好例证。

在伏尔泰眼中,中国的确是一个相当理想的国度,无论是从政治制度、法律、对于宗教的态度还是从道德或者日常的待人接物的态度上都是如此。他认为中国这个巨大古国存在的理由就是因为中国人有着最好的道德和法律。伏尔泰说世界上曾有过的最幸福、最可敬的时代,就是奉行孔子的法律的时代。西方一些早期的宗教领袖或者活跃人物在后来的宗教中被当作先知,从而垄断了神意,并以这种垄断的身份压制其他的对于上帝的信仰方式,是一种最要不得的做法。而孔子之所以应该受到尊敬,就因为他不这样做,他的教导中,没有如西方宗教中的先知或者使徒那样一种通过垄断神意而将自身变成神的企图,而只是将自己当作一个人,而且,在他的教导之下,中国人后来也的确这样做了。伏尔泰的这些看法虽然不完全符合当时的实际,但也有其独到之处,反过来对我们今天关于中国文化的认识也有所裨益。

中国标准如何走向世界 篇11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正以迅猛的速度向着财富世界500强企业迈进,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 构建企业标准化体系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需求。参与全球竞争, 开拓国际市场, 标准是一种竞争规则。当今世界, 谁掌握了标准的制定权, 谁的技术成为标准, 谁就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技术和经济竞争的主动权, 也就掌握市场的主动权, 即所谓“赢家通吃”。

三家咨询公司的发言人就标准化战略与企业跨越式发展, 亮出自己的观点。中国化工集团公司2004年成立以来, 成绩卓越, 如今已经是全球化工企业的前20强。纵观世界500强企业我们发现, 渗透到每个业务单元的标准化体系是其制胜的关键。

他们普遍认为:通过“简化”、“统一”、“协调”、“优化”的标准化工作原理, 可以加强企业内部控管, 并显著提高企业竞争力;而构建企业标准化体系与信息化建设是相辅相成、并行不悖的, 可以为企业的经营管理与发展提供更多的安全保障, 并实现利润最大化!

BSI北京首席代表认为:标准化理念应深入企业文化与业务战略核心, 这是国际企业界共同的企业理念。财富世界500强公司今天面临的11个商业挑战趋势驱动力均源于标准化。如:风险管理、快速增长管理, 合规等问题。确立并持续、长期地贯彻标准化战略能够帮助中国化工集团公司提高对风险的控制能力, 确立并巩固在行业中的领导地位, 加快跻身世界500强企业的进程, 并且不断在这一集群中提高排名。

BP资深咨询经理则从中国的法律、法规层面出发, 详细阐述了中国的标准化现状;认为在实践中, 应确保在各个业务环节结果的一致性、产品和操作的流程安全性、在组织的各个环节推广最佳实践、减轻并且控制风险, 这是一条开展标准化工作的可行之路;并以亲身经历——国内石油化工翘楚企业的标准化建设过程为例, 认为标准化是任何企业都要经历的阶段, 西方的标准化已经走过一百多年的历史。国内企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 就要深入学习和了解西方的标准化发展历程与现状, 从中寻找一条适合中国企业发展的标准化之路, 这是一项战略课题!

PwC北京咨询服务部总监以抓住机遇、提高效率、占领市场为出发点, 认为国际经济格局发生巨大变化, 机遇和威胁并存;剖析了我国化工行业与国际标准化现状的差距发现, 化工行业是国际贸易争端的高发区, 标准已经成为外国非关税手段的主要技术壁垒。根据ISO质量管理体系的五大模块, 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是首当其冲。企业管理者应明确树立以顾客为中心, 以质量为方针的管理职责, 通过实施一系列标准化措施, 最终达到提升绩效、加强内控、规避风险等目的!

上一篇:四大发明、文学和艺术下一篇:主要技术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