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中国 放眼世界论文(共9篇)
立足中国 放眼世界论文 篇1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
★⊙教育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 而人作为教育的主体, 人的现代化又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历史使命是正确顾处理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关系, 正确对待外国思想和经验, 创建中国明的教育理论体系。
远⊙现代化的教育过程中, 教育是终身和全时空的。教育的现代化要语求教育不能局限在学校的狭小范围之内, 它包含了学校与家庭、学校与录⊙教育孩子要学会四社会、学校与生产的结合, 个对待体现的是, 即正确对待自己, 要认清自己的优缺教育对人生存发展的全局性的影响。★任点;心正;正确对待自然确对待他人, 要, 要善待自然尊重他人的。价值观;正确对待社会, 要对社会有责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 这是我的教育信条。教育是爱的事业, 这种爱, 不同于父母之爱子女。这是一种对祖国的爱, 对民族未来的爱在教师身上的体现;是一种无私的爱, 不求回报的爱。怎样才做到真正对学生的爱?首先要相信学生, 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才。其次是要理解学生, 理解学生的需要:学习的需要、休息的需要、玩儿的需要、交友的需要, 特别是人格尊严的需要。”这是顾明远教授的心声。
六十多年来, 顾明远教授一直在教育战线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 以“立足中国, 放眼世界”的宏大视野勤勉治学、积极探索, 不仅在教育理论建设方面卓有建树, 还多次担任国家及教育部重大项目的负责人, 参与了若干次重大教育改革政策研究和咨询工作, 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顾明远现任中国教育学会会长,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博士生导师,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主任、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历任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导处副主任,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校长,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主任、外国教育研究所所长、文科处处长、教育管理学院院长,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
顾明远教授的科学研究涉足教育学科的许多领域, 均有很高造诣。其中, 最突出的当属比较教育学科。作为国家重点学科———比较教育学的创始人之一, 顾明远教授至今已经培养博士研究生四十多名。他的多项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其《比较教育导论》从教育与国家发展的角度, 阐明了比较教育研究的对象、任务和方法;《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以中、日、美、英、德、俄为个案, 揭示了世界各国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之间的关系;顾明远教授主编的《世界教育大系》和《世界教育大事典》纵横古今中外, 绘成一幅世界教育的雄伟画卷;他与其学生合作编写的《国际教育新理念》, 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 用通俗的语言, 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国际教育教育的新理念。而《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这份沉淀了顾明远教授近十年思考的成果, 探讨了一些教育热点问题:为什么素质教育在我国如此难以推行?为什么学历主义经久不衰?为什么职业技术教育在我国发展不起来?……他觉得, “教育有如一条大河, 而文化就是河的源头和不断注入河中的活水, 研究教育, 不研究文化, 就知道这条河的表面形态, 摸不着它的本质特征。只有彻底把握住它的源头和流淌了五千年的活水, 才能彻底地认识中国教育的精髓和本质。”
顾明远教授胸怀天下, 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足迹遍及五大洲。
立足本土 放眼国际 篇2
斯文的外表,睿智的眼神,敏捷的思维,质朴的语言——这是赫赫有名的圣鹿源创始人郑彬董事长留给人的最深印象。
时至今日,这位内蒙古农业大学走出来的学者型企业家身上依然散发着浓郁的泥土气息,这样的气息无疑给他增添了几许平实和亲切。不错,这位从武川走出来的学子在大学毕业后,曾经两手空空地在创业的路上披荆斩棘、艰难打拼,并最终在中国鹿产业的疆土上运筹帷幄、叱咤风云。
在美国鹿业大会上一展风采
2012年8月9日至13日,美国鹿业大会在美国德克萨斯州举行,内蒙古圣鹿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圣鹿源)董事长出席了本次大会。据了解,美国鹿业大会是世界主要养鹿国家的大型牧场、鹿产品加工企业、经销商、狩猎场、养鹿协会、鹿业专家等共同参加的一项国际性会议,与会代表都是每个国家鹿业的领军人物。此次大会吸引了全球500多位人士参加,三天的论坛进一步促进和加强了鹿业生产、加工、科研等国际间的合作。
作为中国鹿业协会会长,郑彬董事长在大会上所作的题为“中国鹿业发展现状与中国鹿业领军企业”的演讲,吸引了业界人士的热情关注。通过演讲,郑彬董事长让世界更多国家了解到中国鹿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与机遇。会议期间,郑董事长参观了美国著名的鹿业性控技术公司、鹿标本制作公司和北美狩猎场等公司,并和众多先进企业和机构达成了合作意向。“通过此次大会,郑董事长将为中国鹿业带来更先进的技术和理念,这无疑又将极大地推进圣鹿源的成长。”圣鹿源的员工们如此评价。
会议期间,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标志性瞬间是:在体验狩猎活动中,郑彬董事长在狩猎场侧身瞄准的动作被优秀摄影师抓拍了下来——这似乎也意味着,在国际鹿业的竞赛场上,代表着中国鹿业高水平的圣鹿源正在大显身手。
立足本土,文化名片闪亮鹿城
到鹿城包头必到圣鹿源参观鹿业基地,圣鹿源精心打造的鹿产业文化名牌无疑成为鹿城包头的骄傲。据了解,圣鹿源用十几年时间打造了一个鹿城鹿文化、鹿产业的城市名片,同时,为中国的鹿业发展研究了一套完整的产业模式。为了立足本土做好鹿产业,让鹿文化品牌影响千家万户,圣鹿源正在继续扩张深加工水平。据介绍,圣鹿源聘请了9位世界知名专家,由他们组成一个科学家团队,其中包括来自清华大学、中国农科院、内蒙古农业大学的专家以及来自美国、韩国、新西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的专家。“我们每年拿出一部分营销费用来搞科研开发。如今,我们已经成长为世界上在鹿产业研究方面领先的企业,并建立了自己的企业研究中心。这是我们把它作为一种由传统变为现代的一个过程手段。”郑彬董事长介绍说。
根据市场的发展,“圣鹿源健康品万店连锁计划”已经形成了一个基本覆盖全国各大城市的营销网络体系。目前,圣鹿源已经建立了600家连锁店,今后5年,每年要增加200家至500家连锁店,力争2至3年,在中国开设2000家以上的连锁店。这样的产业链吸引了像深圳创新投资这样的风险资金的介入,极大地促进了圣鹿源企业的资本发展,也为圣鹿源下一步上市,进行再融资奠定了一个比较好的基础。
按照计划,圣鹿源上市后,将在全球开始海外连锁的计划,其长远规划是:2015年达到10亿元的销售额,建立超过3000家连锁店;2018年的产值达到30亿元,连锁店达到10000家。这是未来几年圣鹿源的战略规划。“这个过程是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整合内蒙古的一些资源,把我们鹿城的‘文化牌’、大草原的这种‘草原牌’,结合中华医学几千年对鹿产品滋补功效的研究,最后实现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对此,郑彬董事长深谋远虑。
圣鹿源引发资本市场高度关注
2012年8月21日,刚刚从美国归来的郑彬董事长还没有来得及倒过时差,就立刻赶赴位于包头市九原区的圣鹿源养殖基地,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中。对于圣鹿源而言,这位统帅实在是太繁忙了。恰恰是这种繁忙,造就了圣鹿源的运行有序,造就了圣鹿源广泛的市场影响,也造就了早在两年之前就引发的资本市场对于圣鹿源的高度关注。
鉴于战略发展的需要,2010年,公司启动了“圣鹿源”新品牌,同时完成了企业股份制改造。随着圣鹿源品牌全国市场的推广与传播,资本市场开始垂青于圣鹿源。2010年底,公司引入深圳创新投资投巨额注资,初步提出了未来资本上市计划,并重新确定了公司“1+N”全国万店连锁营销发展模式。目前,公司己经进入了业务扩张与管理转型的发展新阶段。
郑彬董事长介绍,未来,圣鹿源将根据自身实际重新梳理和优化内部管理体系,大力引进各类销售和专业技术人才,重点推进“1+N”全国万店连锁战略计划和市场布局,在实现资本扩张的同时,与所有专注于鹿产业的个人与团体共创圣鹿源辉煌灿烂的明天。
放眼国际,确立业界影响力
作为圣鹿源的创始人,郑彬董事长的目光无疑是超前的。放眼国际的眼光,收放自如的韬略,大刀阔斧的手笔,敢为人先的勇气……在郑彬董事长的精心布局下,圣鹿源在国内外赢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多年来,圣鹿源以种鹿饲养和产品深加工为主的产业发展模式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同。到2009年,圣鹿源己初步完成了面向全国范围的品牌建设,并完成了公司初始发展阶段的积累目标。2010年7月21日,来自新西兰、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智利、日本、韩国8个鹿业主产国的鹿业精英,齐聚圣鹿源,参加了在圣鹿源举办的“中国鹿城国际鹿业主产国科技贸易洽谈会”。
在为期四天的会议上,圣鹿源与澳大利亚分别签订了鹿产品源料收购加工协议、圣鹿源鹿产品连锁专卖澳大利亚总代理协议、鹿角全球买断协议。圣鹿源通过与8个国际鹿业主产国的科技贸易合作,不仅奠定了国际化战略基础,同时也提高了在国际鹿业界的地位和影响力。
立足中国 放眼世界论文 篇3
一脉传承的优秀DNA
2013年,丰田产业车辆集团在全球的总销售量为192000台,市场占有率达到19.1%,连续十二年保持全球第一,同时在日本市场也刷新了历史最好成绩,取得了48%的市场占有率,这些骄人成绩的获得来源于丰田叉车强大的竞争优势。渡辺总经理介绍说,丰田集团进军工业车辆行业50多年来,一直将耐久性和安全性作为产品研发的出发点,这与丰田织机和丰田汽车对于产品品质的重视一脉相承。据了解,丰田织机最低的使用寿命是30年,其耐久性在全球都鲜有能与之媲美者,而丰田汽车的安全性同样在行业和客户中拥有良好的口碑,丰田的这两大产品也因此多年雄踞全球第一的位置。
渡辺总经理告诉记者,借2013年进驻中国市场十周年之机,丰田向全国开展了“万年青———寻找中国使用寿命最久的丰田叉车活动”,从这个活动的募集结果来看,目前我们掌握到的在中国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丰田叉车是1976年生产的,至今已经工作了38年。在中国丰田汽车工厂,生产组装车间全天24小时无休作业,我们同样能看到使用时间达12年之久的丰田叉车的身影。这样的高品质、耐久性无疑为用户降低了成本,也给使用者带来了很多便利,在行业内可谓凤毛麟角。与此同时,安全性也是丰田叉车长久以来的追求,从硬件到软件,丰田都更多考虑到客户的安全,尽力为他们构筑一个安心的使用环境。公司会经常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到客户的使用现场进行安全培训,丰田叉车本身也拥有很多独有的安全装置,有效防止了因为工况恶劣和操作失误带来的事故。例如丰田叉车标配的操作者存在感应系统(OPS),通过安装在驾驶座椅内的座椅感应器来感应驾驶员是否以正确的姿势坐在驾驶座椅上。如果操作者没有以正确的姿势坐在驾驶座椅上,行驶驱动力在被切断的同时,所有装卸操作都会被停止。这一设计由丰田首创,安装OPS系统的叉车的座椅全部由日本进口,大大降低了操作者发生伤害事故的概率。又如丰田叉车的主动式稳定系统(SAS)对于叉车安全性的提高同样具有重大意义,特别是其中的后轮摇摆锁定控制技术,降低了叉车在高速过弯时由于重心不稳发生翻车事故的可能性,叉车尾部安装的摇摆锁定油缸在叉车转弯超过某个角度时自动锁定,使叉车稳定性区域由三支点变为四支点,提高了转弯的稳定性。渡辺总经理说,这一功能刚刚研发出来时,英国广播公司(BBC)做了特别报道,当时的新闻说,摇摆锁定油缸发明后,叉车终于变得安全了。虽然这些功能的增加会为制造商带来一定的成本压力,但是在丰田看来,客户的安全仍然是最重要的。
此外,完善的经销商售后服务体制也是丰田进入中国十余年来得以稳健发展的原因之一。目前丰田叉车在中国拥有29家经销商(包括中国香港),65个售后服务网点,公司会定期把旗下三个品牌TOYOTA、BT、RAYMOND来自日本、瑞典和美国的专家请到中国为经销商进行培训。丰田在全球拥有非常严苛的售后服务评价体系,以此来评价经销商的软、硬两方面实力,并定期从日本派出专业人员对经销商进行审查。据悉,已经有14家经销商取得了丰田认证的售后服务证书。丰田在中国提供与全球同等的售后服务,严谨的体系和认真的态度使其获得了世界各国用户的好评,连续多年获得全球第一的佳绩自然当之无愧。
立足中国本土、完善产品线
渡辺总经理告诉记者,回顾2013年中国叉车市场的整体销售情况,内燃车与电动车销量的比例仍为8:2左右,这是因为生产制造业的发展带动了内燃车的市场需求。预测未来中国的生产制造业仍不会呈现衰减之势,但随着内燃叉车的市场保有量趋于饱和,电动叉车的发展会迎来重大机遇。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内燃叉车市场的价格竞争较为激烈,对于大多数外资品牌而言,在这一市场中面临着艰巨的挑战,今后丰田的主体发展战略仍是进一步扩大本土化生产,以解决缺乏价格竞争优势的问题,不断增加在中国生产基地的投入,实现日本、美国、欧洲和中国四足鼎立的局面。渡辺总经理说,谈到中国本土化生产,可能会给大家造成一种误解,是不是在中国生产的叉车专门针对中国市场,以质量“缩水”来应对低价竞争?实际上完全不是这样。在中国生产的丰田叉车不仅仅面向中国市场,而且是全球同步发售的,质量水准与欧洲、美国、日本市场完全相同。同时,本土化的零部件采购不以价格是否低廉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丰田将其严苛的全球供应商评价体系导入到了中国。在整体发展策略上,丰田对其每款车型的生产布局必须经过全盘的考虑和分析,再决定选择在全球四个生产基地之中的哪一个进行投产,以发挥更大的性能-价格优势。
此次在昆山工厂发布的三个全新车型正是丰田进一步完善产品线的体现。新8系列大吨位内燃叉车在优化车辆能耗的基础上提升了车辆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同时为了让车辆在高强度工况下保持高效稳定地运行,新8系列内燃车在耐久性方面也进行了很大的提升。BT电动托盘车新LPE系列车型其旧款已经在业内广受好评,而此次推出的升级款新车积极响应市场需求,实现了驱动马达的AC化,同时根据长距离水平搬运工况的需求推出了高速版车型,行驶速度由之前的10千米 /时达到了业内领先的12千米/时,并可以根据客户的不同使用环境设定不同类型的操控手柄和挡板。针对中型工况推出的BT前移式叉车新RREB系列车型也实现了全AC化驱动,在提升操控性能的同时,还通过可调节上车踏板和驾驶空间的导入。更值得一提的是进一步优化了登乘和乘驾的舒适性。这三款新车都带来了令人惊喜的、充满竞争力的价格,也必然成为丰田叉车产品线优化的又一成功案例。
立足广西 辐射东盟 走向世界 篇4
一、办学历史沿革
广西中医药大学的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创办于1934年的广西省立南宁区医药研究所。1941年,南宁、梧州、桂林三个区的医药研究所合并为广西省立医药研究所。1945年9月,广西省立医药研究所更名为广西省立南宁高级中医职业学校,是当时全国唯一一所公立中医学校。该校培养了大批本科层次的高级中医药人才,如班秀文、林沛湘、秦家泰、曾宜敬、李士桂、黄英儒等,成为建国后广西中医药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
伴随着新中国前进的脚步,广西省立南宁高级中医职业学校于1956年恢复办学。南宁中医学校、梧州中医学校相继建校,次年2月,两校合并为广西中医学校,1958年更名为广西中医专科学校,1964年该校恢复本科教育,升格为广西中医学院。学校于1976年开始招收留学生,1978年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6年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2009年联合培养博士后,积累了丰富的高层次人才培养经验。201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目前,学校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中医药为主,文、理、工、管兼容,产学研特点突出,具有鲜明民族医药特色和广泛影响力的现代化中医药大学。
二、学校创新发展
广西中医药大学是我国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中唯一拥有独立建制的高等中医药大学,是广西省第一所在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的高校,也是国家中西部高校中拥有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的高校,走在了西部地区中医药院校的前列。
学校占地1740亩,有仙葫、明秀、东葛、华东、北湖5个校区,其中仙葫校区占地1334亩,建筑面积达58万平方米。学校有14个二级学院,1所独立学院,3个教学部,1所附属中医学校;有2所三级甲等直属附属医院,开放病床3000多张,8所三级甲等非直属附属医院,开放病床4500多张;拥有百年乐制药厂、重阳城老年公寓、元之源健康产业有限公司等一批在全国行业内影响较广的产学研基地和分布在北京、天津、浙江、广东等省区共计129个相对稳定的教学实践基地。
学校拥有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中国-东盟传统医药交流合作中心、中-泰传统药物研究联合实验室、广西中医药科学实验中心。有4个国家卫生部专科诊疗技术培训基地、 1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3个重点研究室、10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有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以及广西精品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优势特色学科、重点学科。
(一)人才培养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 先后聘请张伯礼、肖培根、刘昌孝、石学敏、吴以岭等知名院士为兼职教授,形成了一支包括国医大师、全国教学名师、全国名老中医、广西教学名师、广西名老中医、广西名中医在内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学校现有各类在职正高职称教师313人,副高职称教师558人,博士学位教师209人,硕士学位教师845人,有博士生导师23人,硕士生导师603 人。学校还有全国教育系统先进个人、自治区优秀专家、“八桂学者”“特聘专家”、自治区人才小高地和中药研究创新团队。
学校现有25个普通本科专业,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专业学位授权点,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学校有在校全日制学生11605人,其中硕士生1200多人,联合培养博士生70人,外国留学生 200多人。
(二)科学研究
学校以中医药、壮瑶医药研究为重点,加强科研创新基地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教师积极开展科研活动,产、学、研、医紧密结合,为广西中医药千亿元产业提供有力的科技和智力支撑,促进了广西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学校拥有一批国家临床药理基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自治区金源单位、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校地校企共建科技创新平台等,广西中医药科学实验中心是全国中医药民族医药最大的创新共享平台之一。
学校的韦贵康、邓家刚教授率先提出了“脊柱相关性疾病及颈性高血压学说”“化学中药学说”等理论,刘力红教授的专著《思考中医》以及唐农教授提出的“中医阴阳本体学说”,均在行业内具有广泛影响。学校尚活跃有中医“扶阳学派”“八桂学派”“黄氏壮医针灸”“本土学派”等多个学术流派,形成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氛围。学校拥有国家“973”项目,2014年获得4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科研项目的质量和数量逐年提升。
(三)传承创新
学校以“弘毅自强传承创新”为校训,以《弘毅曲》为校歌,以寓意与时俱进、把握时代脉搏的形象图案为校徽,具有浓厚的中医药文化特色。仙葫校区有国内大学独一无二的晨钟暮鼓楼校门,有世界上最高的张仲景雕像,有孔子讲学、岐黄论医等大型石刻浮雕。明秀校区医药会展中心是广西高校中唯一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展出中医和民族医药特色的各类标本、图片13000余件,还有国医大师班秀文陈列室、古代名医墙、八桂名医苑、汤歌苑等,将专业性、知识性、科学性、艺术性和实用性融为一体,充分展示了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的独特魅力。
在壮瑶医药人才培养与传承上,学校从1985年开始招收壮医方向的研究生,创建了壮医药高等教育体系及科研平台,壮医学已经获得国家执业医师考试资格,是学校最鲜明的办学特色。2011年6月,学校“壮医学(壮医药线点灸疗法)”被批准为国家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校积极实施“广西老中医药壮医药专家宣传工程”,出版了《桂派名老中医》丛书共34卷,传播广西中医药、壮瑶医药文化。
三、对外中医药交流合作
1962年,越南东医考察团到我校访问,拉开了我校对外合作与交流的序幕。
(一)对外中医药教育
广西中医药大学是国家教育部批准的能接收外国留学生的定点高校。学校于1976年招收首批越南短期留学生,从1984年起开始招收外籍本科生,从1994年起招收外籍硕士研究生。目前,已为4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2000多名留学生和进修生,涵盖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中药等专业,形成了以东盟国家和港澳台地区为主、覆盖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医对外教育格局。
我校对外中医药学生主要分学历生和短期进修生两种形式。本科阶段学历生主要来自越南、马来西亚、印尼、美国以及港澳台地区,硕士研究生阶段学历生主要来自德国、越南、马来西亚以及港澳台地区;短期进修生(含学生交换及临床实习项目)主要来自澳大利亚、美国、德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等国家及港台地区的合作院校,涵盖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中药学、中医骨伤、中医美容等专业。学生学成回国后有不少人在当地开设诊所、药店、保健康复中心、中医培训学校等,组织了中医药学会、中医师同业公会等民间机构,促进了当地中医药的发展。马来西亚中医师暨针灸总会会长黄保国,德国传统中医研究院院长库莫尔、香港港九中医师公会秘书长何国伟都是我校校友。
据教育部《2013来华留学生简明统计》,我校留学生规模在全国中医院校中排名第11位,在广西高校排名第5位。这些留学生回国后成为了当地中医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由于我校以韦贵康教授为代表的“韦氏整脊手法”在东盟地区广为传播,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的学生甚至形成了“整脊手法广西流派”,不仅促进了当地中医药的发展,也扩大了广西中医药在国际上的知名度。
我校首次倡议在国外建设以医圣张仲景命名的“仲景学院”,助推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在世界的传播发展。针对港澳台地区的医疗体制,我校国际教育学院于2008年首次在学校开设了传统中医班。该班独立成班,采取小班教学模式,以学年制和传统师承学习制相结合,每一位学生都由一名高年资的老教授或老中医作为带教导师,通过朝夕临诊,口授心传,传承导师的学术思想和诊疗经验。学校由于传统特色明显,吸引了不少港澳台学生和外国学生,至今已招收6届学生,共175人。2008年至今,我校历年在校港澳台学历生人数在广西的各高校中均排名第一。
(二)国际交流与合作
1.来访出访和签订协议
“十一五”期间,我校共派出赴外参观访问、讲学授课、参加会议、实习培训、执行合作项目等出访团组累计106个,共314人次,接待境外来访、进修、交流团组100余个,共917人次,开展8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有力地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在传统医药医疗保健、人才培养和科研开发等方面的合作交流。
我校先后与泰国孔敬大学、美国督优维尔学院、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马来西亚拉曼大学、越南河内医科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慈济大学、香港博爱医院、新加坡中医师公会、泰国中医总会、泰国卫生部替代医学发展司东南亚泰中医药研究所、马来西亚中医师暨针灸联合总会、香港医院管理局等17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50所高校、医疗机构、传统医药组织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签订50多项合作意向或协议,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项目合作,比较重要的有:与泰国孔敬大学开展的护理专业学生交换项目,与越南河内医科大学开展的中医专业学生交换项目,与美国督优维尔学院开展的医药专业学生交换和教师交流项目,与马来西亚拉曼大学开展的教师交流和师资培训项目,与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开展的教师交流和科研合作项目,与马来西亚中医师暨针灸联合总会合作招收自费兼读制研究生班项目、短期实习项目,与香港博爱医院合作,派出我校医师赴香港医院中医教研基地从事专业医疗和教学工作;与香港医院管理局合作,派出我校骨伤专家赴港各进行为期两周的临床教学和理论课教学活动;利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东盟传统医药交流合作中心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项目,与东盟合作机构开展中医药海外传播、为东盟地区开展中医药专业培训等。
2.举办或承办大型国际会议
我校积极创建中国-东盟中医文化交流服务平台。1993年至今我校共主办或承办了20多次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包括“第九届世界传统药物学大会”“国际四肢骨关节疾病诊疗与康复学术研讨会”“泛中医论坛”“中泰传统医学和药物研究学术研讨会”“国际传统医学与手法疗法研讨会”“中国-东盟传统医药高峰论坛”“第二届亚洲护理会议”“2010年国际手法医学与传统疗法高峰论坛”“2012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论坛暨联展”“国际扶阳论坛”等大型国际学术会议,搭建起了与国际医药界教育、医疗、科研等合作的桥梁,促进了中医药文化向世界的传播,在国际传统医学界和东盟国家中产生了较大影响。
3.国际科技项目合作
2006年至今,我校共与东盟国家开展8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其中有6项为中泰政府间科技联委会确定的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2项为中越政府科技联委会确定的国际合作项目。
我校与泰国孔敬大学的合作关系可追溯至1990年。经过20年的发展,两校在互派教师、交换学生、短期培训和科技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开展“针刺治疗肥胖和能量平衡的调节”“中泰抗病毒天然药物药效筛选研究及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复方抗痴胶囊研究开发”等多个中泰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并5次合作举办中泰传统医药和天然药物学术研讨会。2013年,由两校发起的“中泰传统药物研究联合实验室”正式在我校挂牌成立,为我校及泰国孔敬大学医学院等多个科研团队开展实质性科研活动提供了交流互助平台。与泰国孔敬大学合作的“中-泰药用植物专业数据库的研究与开发”项目,建立了我国首个中泰高校间的传统医药数据库,收录了300 种中泰两国常用药用植物研究信息,现已成功并入到中国-东盟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平台,实现了在网络地图中展示药用植物的地理分布情况。
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于2008年成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开展对外中医医疗保健服务,并承担政府间中医药国际合作项目。
(三)引入国外教学资源
在不断完善现有的学历教育模式的基础上,我校还不断摸索新的办学模式,积极筹备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引入国外优质教育资源。
广西中医药大学作为中西部后发展地区的地方高等院校在综合性发展的过程中不仅面临经费预算的困难,也面临教学资源的不足。鉴于内地省份的经验,学校不断通过自身努力与国外同等级高校不断加强合作与交流,促进学校发展,加速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和提高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学校分别于2012、2013、2014年与美国督优维尔学院和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签署了中外合作办学的合作协议和备忘录,拟开展包括中医学、药学、护理学以及食品科学专业的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为了增强中美两校的互信合作,自2013年签署合作备忘录以来,两校进行了一系列的学术互访活动。2013年4月、11月以及2014年5月,美方校领导3次来华访问,签署了3个专业的中外合作办学协议;2014年5月,我校派出两名教师前往美方进行中医药理论授课;6月,美方两名教师率6名学生来我校进行师生交换活动;7月,我校两名教师带领8名学生赴美参加了对方高校的夏令营活动;11月,我校又派出6人教师团组进行中医药治疗肿瘤方面的专题授课。
美国督优维尔学院建于1908年,是一所百年老校,最初以护理专业立校,现开设有医学、药学、护理、商业、教育、保健、人文、数学和自然科学诸领域的45门专业,开设课程从学士至博士研究生阶段,现有在校生3200名,来自美国26个州和25个国家,有留学生327人。该校师资优秀,设备精良,立足专业,屡获殊荣。其于2014年被美国军事时代杂志评选为退伍军人高等学校,并且以专业推荐前三名的成绩位列全美17所具有开办整脊学博士学位课程资格的高校推荐,其在专业领域的地位可见一斑。
以上几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大大拓展了我校的国际发展空间,为广西中医药大学在世界,特别是东盟地区赢得了一席之地。我们将继续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立足广西、辐射东盟、走向世界,以中医药为主体,文、理、工、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民族医药特色鲜明,人文精神高贵的现代化中医药大学。
立足课文,放眼写作 篇5
语文教学究其根本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其中以听、说、读能力为积累, 以写的能力为目标。但现在高中生怕写作文、不爱写作文的现象普遍存在, 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诸如学习紧张、生活底子不足、多次失败而引起的心理困惑等, 主要在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没有发展。
写作能力从表面上看来是运用语言的能力, 但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写作是一种思维活动, 是一种来源外界却有感于内心的参悟能力。所以,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 鼓励创见, 是作文教学中应当着重下工夫的所在。我认为立足课文有序地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 就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立足课文与兴趣培养
著名的文论家刘勰说:“积字以储宝, 酌理以富才, 研读以穷照, 驯致以怿辞。”前三句讲的是材料的积累和提高观察, 分析能力的重要性, 最后一句讲辞章修养方面的作用, 开宗明义地说明了积累材料的重要性。必须在不断丰富材料、提高材料运用能力的基础上提高构思能力和驾驭语言的能力, 否则, 作文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量体裁衣”,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高中语文课文其实是很好的素材库, 但是学生却不知道如何学以致用, 这就需要教师合理地引导, 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 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哲学公式: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办?即这篇课文的主旨是什么?为什么要放在课本当中 (现实意义) ?以后怎样学以致用, 提高作文档次, 并着意营造轻松良好的课堂氛围, 鼓励学生发表见解, 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 从而既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印象, 又使单纯的文本阅读很自然地变成素材的积累。
例如, 在《〈宽容〉序言》的教学过程中, 主旨是很容易把握的, 但在讨论“为什么”的过程中, 有一个学生从村民的角度提出了见解:学会感恩。从常规的角度看, 我们往往会有定式的思考方向:学会宽容。学生的回答使我眼前一亮, 的确, 浮躁的现代人不仅要学会宽容, 更要学会感恩。班级的讨论也由此升温, 学生由此想到“乌鸦反哺”、“幼羊跪乳”等相关事例。在掌声的鼓励下, 更多的学生就课文的不同方面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在课文的基础上得以发展, 有助于好的思维习惯的培养, 更有助于作文素材的积累。学生的兴趣提高了, 对语文学习树立自信, 势必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
诚然, 把课文当成简单的教授工具是不行的, 而是要立足课文, 为学生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 寻找激发学生兴趣的契机。要在课文当中找到一个适当的支点, 让学生明白, 只要肯思考, 课文就可以成为很好的素材库, 为我所用。而且这个素材库一经使用就会见仁见智, 不会出现材料重复的现象, 可以成为写作的亮点。
三、课文情境创设与灵感激发
很多学生认为写作难, 往往以没有“灵感”为由。如何激发学生的灵感呢?
学生通过日常的阅读、观察, 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 避免了下笔时搜索枯肠之苦;领悟了范文的写作方法, 形成了写作的洞察力, 避免了写作时捉襟见肘之窘, 但仍因这样那样的原因而不能产生写作灵感, 这就需要教师的鼓励和引导, 即要引导和鼓励学生立足课文, 放眼生活。
朱自清的荷塘升腾起来的是对苦乐生活的慰藉, 李乐薇的楼阁飘散出来的是品精神家园的快乐, 川端康成的未眠花追溯的是看花开花落的人生。可是学生的生活阅历浅, 学习压力大, 很难立足课文, 驻足生活, 为我们所熟悉的可以用来作为感受对象的事物, 往往会被他们忽视。在学习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这一篇课文后, 学生理解了一个在狂妄年纪失去双腿的史铁生在古园里对生死的参悟, 并为他战胜困难的勇气而喝彩。但对于带给史铁生生命感悟的母亲这一话题却提不起任何兴趣, 尽管成年以后的史铁生在字里行间饱含对已故母亲的深深的依恋和怀念。
对于有生活经历的成人来说, 每读到“母亲”这一部分, 都会潸然泪下。我也不例外。怎样把这来自于生活的感受带给学生, 利用课文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呢?我想到了源于课文的“情境设置”的授课方式。
我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先是播放歌曲《婴儿降生时》, 让学生闭起眼睛体会母亲面对刚出生婴儿的情境。然后利用《哈里·波特》中母亲为保护小哈里·波特而被害的原文叙述, 让学生回忆为什么哈里·波特拥有强大的力量。因为哈里·波特身上有母爱的印记, 它一直鼓励哈里·波特战胜困难走向胜利。其实每个人的身上都有母亲爱的印记, 这个印记也会成为我们强大的动力源。史铁生身上也有母亲爱的印记, 但他还没有来得及向母亲大声说出“我爱你”三个字, 母亲就因过度操劳太早地离开了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史铁生在母亲身上领悟到了生命的真谛, 并同时告诫长大了的孩子, 不要跟母亲来半点倔强, 羞涩就更不必了。
带着这些情境片断让学生再次埋头于《我与地坛》的文本阅读, 灵感在阅读的过程中被激发, 学生把稍纵即逝的灵感捕捉到了日记里:
“清朗的早晨/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向摇篮/有一个刚刚降生的婴儿/在和着阳光微笑/他断然不知/身边用手摇篮的人/是谁/他只知道/那是个模糊的影子/而那摇篮的人却只是微笑/并不在意/那人的眼光柔和而安详/却又在霎那间/变得坚定/仿佛要用一生的光阴去守候他的婴儿/为他遮挡/人世间的风雨。”
实践证明, 立足课文是打开学生写作灵感之门的有效途径。只有调动学生对课文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的写作灵感才会“油然而生”乃至“万马奔腾”, 才能形成“以我手写我心”的写作冲动, 才能成为学生写作灵感的泉源。
对学生的写作冲动要及时鼓励。当学生有了写作的灵感———即使是一个好的构思, 一个小小的片断, 教师也要如获至宝地将其抓住, 然后肯定他的创造, 帮他斟字酌句, 反复推敲, 直至完成。这不但使学生虚幻的灵感变成了现实的文字, 更使学生获得写作的喜悦和继续写作的主动性。如果教师在学生无法完成创作时参与创造, 共同完成, 更能使教师的劳动成果转化为激励学生的动力, 使学生产生更强烈的写作热情, 学生的写作灵感会源源不断地产生, 永不枯竭。
综上所述, 课文不是枯燥的代名词, 而是情感的载体。它可以激发写作的兴趣、灵感, 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课文教学与作文教学同行.中学语文, 2004, 7.
立足现在放眼未来客观求实 篇6
说它有过时之处, 是因为原《条例》毕竟脱胎于计划经济模式, 不可避免地带有计划经济的印痕, 特别是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 原《条例》规定的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经济委员会在设备管理工作中的职责已经完全不适用了。说它也有可保留的成分, 是因为原《条例》揭示了设备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 这个基本规律是物质运动本身所固有的, 是不会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 也不会随着企业性质的转变而转变。不管是计划经济, 还是市场经济, 不管是国有企业、私营企业, 还是股份制企业, 设备的一生都要经过规划、设计、试制、批量制造、选型购置、安装调试、维护保养、修理改造、报废或转移产权、更新这样一个基本过程, 我们不可能抛开这个基本过程空谈设备管理。说它还有需要加以完善和补充的地方, 是因为原《条例》受时代的局限, 揭示设备物质运动规律很充分, 而揭示设备的价值运动规律则有所不足, 信息管理内容不明朗。
原《条例》对设备管理主要任务是这样阐述的:企业设备管理的主要任务, 是对设备进行综合管理, 保持设备完好, 不断改善和提高企业技术装备素质, 充分发挥设备效能, 取得良好的投资效益。然而在今天, 本人认为还应具备对资本、资产、资源运营的快速反应能力, 为保持高效有序的生产秩序, 为提高产品质量创造物质基础和保证条件, 这应该是企业设备管理工作者的主要任务, 也应该是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所应具备的基本功能之一。目前有的企业在设备管理上理念不进反退, 把设备管理的主要任务仅仅看作就是修理;他们错误地认为科技进步与设备管理关系不大, 不讲预防为主;他们片面地认为设备转起来就行, 求效率不求精度, 甚至不顾设备的技术状态, 不研究“人机料法环”的关系, 空喊提高产品质量, 确难见成效。若不改变这种小型乡镇企业初始阶段的粗放式管理方式, 企业就无法上水平、上台阶, 即使做大, 也难做强。
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节约能源这三项工作都离不开设备管理与维修, 业务上的关联性决定了设备管理与这三项工作必须相互结合。在现在修订的新《条例》中, 应该明确加上坚持设备管理与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节约能源相结合的原则, 完善对设备管理基本方针和原则的表述, 以此指导企业管理者的工作实践。
立足中国 放眼世界论文 篇7
一、以课堂为基点, 利用有效资源
教材是聋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的重要载体, 也是聋生脑海中主要语言信息的来源地。教学中注重利用教材中的有效资源对学生进行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 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认知和表达能力。
1. 扎实学好每一课
每学习一篇新课, 都是聋生接受新鲜语言信息, 掌握字、词、句, 领会文章思想内涵的过程。教学中既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字词的音形义及用法, 又要对教材中的重点词、句、段细心品味, 让学生在读通读透的基础上, 体会作者的思路, 理清课文的结构, 学习作者是如何观察、认识一个具体事物, 又是如何运用语言来描述的。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提高聋生的逻辑思维、分析概括能力, 还能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写作方法, 进而学习和运用。
2. 背诵经典段落
苏轼曾言:“为学之道在于厚积薄发。”背诵的过程即为“厚积”的过程。聋生受失聪影响, 学习语言更需要这种积累训练。在教学中, 笔者十分重视从聋生个体差异出发, 进行以默写为主要形式的背诵课文训练, 并在背诵过程中加强背诵方法指导。如: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复述, 在复述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在背诵的基础上进行默写, 或者以段中重点词语、关联词作为记忆凭借来背诵和默写。如在背诵《荷花》第二自然段时, 指导学生在复述课文的基础上, 以关联词“有的……有的……有的……”作为记忆凭借进行背诵。另外, 对背诵速度和正确率作出相应要求, 并让学生定时进行背诵复习, 提高巩固率。
3. 加强仿写训练
模仿是聋生认知的主要形式, 在语言学习方面也不例外。依据教材体裁、题材和教学侧重点的不同, 可以借鉴和模仿的地方也不同。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 仿写句式
学生由于耳聋的原因, 对句子缺乏形式和内容的结合, 他们往往看到一种情景知道是怎么回事, 却难以用句子表达出来。所以, 教学中要适时地指导学生运用学习过的句式表达看到的景、人或事。仿写句式的练习, 可以使学生学以致用, 提高学句写句式的兴趣, 也使句子越写越好。
(2) 仿写片段
精心地选择具有明显特征的片段指导学生仿写, 如句式表达、段落构成、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
实践证明, 仿写不失为提高聋生运用语言表达的一条有效之法。只要我们把规律教给学生, 学生掌握了它, 就会从读中悟出写的门径。久而久之,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会得到同步提高。
4. 写读后感
写读后感, 是对课文内容的继续学习, 可以提高阅读和语言表达能力。我指导学生在读懂课文内容有感而发的基础上来写。由于学生个体差异大、能力不同, 在写读后感时, 对他们要求也不同, 能力比较弱的, 要求他们只写简单的一句、两句话, 而能力较强的则鼓励他们写成一篇文章。比如, 学习了《师生情》一课后, 我让学生进行读后感写作练习。同学们普遍写到:“同学们尊敬和爱戴王老师 (文中语句) , 我们要向三位女同学学习, 尊敬老师、听老师的话、认真学习。”刘小慧和刘艳红两同学除了赞美文中王老师与同学之间深厚的感情外, 还说“她们之间就像女儿和妈妈一样”, “三位女生去医院看望王老师就像女儿去看望生病的妈妈”, 晓慧还联想到孔老师带她去看病的情景, 说自己以后会像文中的同学一样尊敬和关心孔老师……这些富有创意的语言, 让人感到欣喜, 也使她们体验到成功运用语言的快乐, 为她们日后主动学习和运用语言增强了信心。
二、拓展课外实践, 整合语言资源
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为聋生进一步学习运用语言提供了活水源泉, 只要我们用心, 各种各样的图书, 活泼的生活场景, 动态的活动情境, 都是为聋生进行语言表达而搭建的舞台。
1. 重视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并使所学的语言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得到再现, 在巩固所学语言的同时, 培养学生创造性地使用语言, 丰富语言, 积累语言, 不断提高语言能力。指导学生用课堂上学到的学习方法进行课外阅读, 也使课内学到的知识在课外读物中进一步内化和运用, 这是提高聋生语言能力的有效手段。更主要的是通过课外阅读, 能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课文内容。如学习《草船借箭》一课后, 指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 进一步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通过这样课前、课后的拓展延伸, 学生就能很快地解决了课文与现实生活相脱节的问题。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慢慢养成了每当学习一篇与自己生活实际缺乏联系的课文, 都会自觉地去阅读相关的文章。
2. 捕捉生活场景
生活中处处都是生动有趣的情境, 身边熟悉的人、事、物等, 往往更加激发聋生的表达欲望。有一次, 两个同学在走廊里不小心相撞, 他们互不相让, 一起来找我评理。我在对他们进行教育引导后, 让他们把这件事用一段话记录下来。同时也要求班里其他同学以第三人称的方式叙述这件事的始末。结果两位当事者和目睹这件事的同学都叙述的比较清楚, 语句也很有条理, 过程完整, 最后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正如李吉林老师说过的:“客观事物会激起人的情感活动;情感活动又会触发语言表达的动机, 提高运用语言的技巧”。
3. 利用活动情境
学校每年都会组织运动会、毽操、绳操或广播操等比赛活动来丰富学生的生活, 同时也赋予了学生新的语言信息和实践机会, 为学生语言表达提供了素材和环境。如跳绳比赛后, 指导学生将这项活动的过程以记叙文的形式, 分为开头 (时间、地点、人物、会场布置、事情) ;比赛过程 (比赛开始、我班参赛情况、自己参赛情况) ;结尾 (比赛结果和大家的心情) 三部分写出来。这样在写作过程中, 把课堂上学到的记叙文写作方法应用到写作实践, 使他们进一步熟练语言的运用技巧, 也使他们的语言更加规范, 从而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4. 发挥家庭作用
家庭是学生另一半生活空间, 同样具有对学生进行语言教育的条件和内容, 关键是家长的配合和引导。我时常建议家长周末多用写话的形式和孩子交流, 引导孩子使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并适时修正孩子的语病, 促使孩子的语言正确规范。另外我还建议家长多带孩子走亲戚、赶集、参加田间劳动、指导孩子做家务等, 并请家长随时把孩子在家庭中见到的新的信息以字、词、句的形式告诉孩子。实践证明, 平时积累的这些真实的生活信息为学生日后进行语言表达提供了最生动、最具真情实感的素材。如学生在写自己学做家务等习作时, 多数以洗衣服、洗碗、炒鸡蛋、晒花生、整理卫生等家务劳动为内容。
立足中国 放眼世界论文 篇8
关键词:LET,TD-LTE,Wimax
引言
纵观通信的发展, 从烽火到书信, 从电报到电话, 从固话到移动, 一步一步地进展让我们实现自由自在, 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随心所欲的联系方式。那么, 在当今高谈3G、4G的时代, 阔论三网融合的大趋势。如今统一的通信市场正逐渐步入正轨, 作为下一代通信的4G, 将会给我们的生活与工作带来更加丰富多彩的体验。
一.背景
1) 2005年, TD-LTE的提案在国内首次被提出;
2) 2006年10月, 我国研究机构向ITU提交自主的4G提案;
3) 2007年3月, 信产部成立IMT-Advanced推进组;
4) 2008年2月, 中国移动携手国际运营巨头, 发展T D-L T E;
5) 2008年11月, 工信部部长李毅中强调T D-L T E等3 G后续技术的研究;
6) 2008年11月, 工信部把TD演进技术列为拉动内需的措施之一。
二.3G的时代
3 G时代的到来是对人类来说是个福音。目前业界主要看好的几项应用, 远程商务会议排名第一, 利用高清视频支持企业用户以视频方式进行业务谈判、业务管理、产品展示、远程业务指导和内部会议, 可为企业节省大笔差旅开支, 同时降低商务风险的有效途径, 在经济环境日趋恶劣的如今, 该项目正被大多数企业所看好, 在此之外, 远程教育、远程医疗、项目协同也很在前前途。
从普通的语音跨越到工作邮件在现有阶段都是没有问题的, 但再多就有些麻烦了, 例如“立体沟通”, 思科在最近举办的统一通信峰会上集中演示的企业通信案例都是这样的例子:同事在跟你语音沟通的同时, 向你展示图片、数据、文件或者视频, 如果这些“立体沟通”是发生在座位上, 现有的方案早已解决, 但要到移动环境下, 就很麻烦了, 以GSM乃至GPRS的网速, 显然无法承载, 因此现有的解决方案都以改良为主, 在工作场所建设W iF i环境, 保证工作场所内的移动应用是“全统一”, 而在工作外, 统一通信应用就只能降低到语音和邮件的“单沟通”层级, 对员工工作效率永不满足的老板来说, 这样的统一通信显然还是有瑕疵的。
在3G时代下, 统一通信市场才有能够跨越移动通信阻碍的能力, 将“立体沟通”延伸到所有的沟通环境下, 而这个跨越, 对统一通信市场产业而言, 又将是一场即将拉上手机产业、移动操作系统产业, 有待继续统一的新战场。
在另一方面, 尽管Intel一直推动WiMAX技术下的3 G网络成为下一代无线网络主流, 但只可惜业界均较看好Long Term Evolution (LTE) 的发展, 市调机构IDC指出, 今年将有多十个LTE网络完成并正式使用, 而LTE设备支出将会于2011年底前超越WiMAX, 预估2014年全球LTE基础设施销售将达至近80亿美元。
三.下一代通信技术4G
1) 什么4G
4G是一个营销术语, 服务提供商正在使用它来描述“第四代无线服务”。这种服务可以使用不同的底层技术, 这些技术取决于供应商, 但它们通常提供4至10倍的“3G”网络的性能。
2) 4G服务背后的技术
4 G服务背后的两个主要的技术是WiMAX、Long Term Evolution (LTE) 和TD-SCDMA Long Term Evolution (TD-LTE) 。
WiMAX, WiMAX是由I E E E (电气和电子工程研究机构) 制定的一个标准, 又称为802·16无线城域网, 是又一种为企业和家庭用户提供“最后一英里”的宽带无线连接方案。
LTE, 是国际移动通信标准组织3GPP于2004年开始制定的3G后续演进技术, 当时命名为Long Term Evolution。目前该标准已经完成了第一个可商用Release 8版本。LTE主要面向宽带移动数据业务而设计, 具有高达100Mbps以上的峰值速率和更小的系统时延, 充分继承了移动通信网可运营、可管理、质量可保障的能力, 并采用了先进的全IP扁平化网络。LTE具有F D D和T D D (又称为T D-S C D M A后续演进标准TD-LTE) 两种双工模式, 可以协调发展, 灵活、高效地使用各种对称和非对称频率, 并可以与现有2G/2G网络融合、共存发展。LTE目前已经成为全球面向3G后续演进的主流标准, 根据产业发展情况, 预计在2011年左右具备商用能力。
TD-LTE, TD-LTE是TDD版本的LTE的技术, FDDLTE的技术是FDD版本的LTE技术。TDD和FDD的差别就是TD采用的是不对称频率是用时间进行双工的, 而FDD是采用一对频率来进行双工。TD-SCDMA是CDMA技术, TD-LTE是OFDM技术, 不能对接。
3) 相比3G, 4G速度更快
今天的W i M A X提供商提供的技术, 使得广告下载速度在2Mbps和6 Mbps之间, 而且峰值将会达到10 Mbps甚至更多。
4) 为什么需要4G服务
4G技术的更快的下载速度和更好的总整数据性能, 将大大提高诸如视频流, 视频会议以及网络游戏等应用的性能, 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您还可以使用4G服务来取代您家的DSL或电缆调制解调器服务, 因为这个服务不仅是在家里, 在路上同样可以愉快的享受。
四、结论
现在已有100多家营运商, 包括全球十大电讯供货商采用了LTE方案, 让LTE已超越了W i M A X成为下一代4 G通讯的赢家, 据I D C全球无线通信研究经理Godfrey Chua表示, 在众多的技术方案中, LTE能够帮助营运商以更具成本效益的方式, 在未来持续升级通讯技术, 具有可伸延性是它的最大杀着。
IDC补充, LTE可为现有3G网络提供容量支持及分流, 使其成为短期内补充方案, 由于在爱立信、华为、诺基亚-西门子、阿尔卡特-朗讯等通讯巨头等全力推动, 再加入上2010年, 摩托罗拉、日本电器及富士通等宣布支持LTE, 已让整个市场大局已定。
但从应用方面来说, 无论下一代通讯是WiMAX技术下的3G还是Long Term Evolution (LTE) 技术下的4G, 通讯发展的趋势都是统一与融合, 无线应用将涉及各个领域。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 3GWiMAX、4GLTE等高速无线网络技术正在统一通信中发挥重要作用, 统一通信的两大主要分支U C-C (U C-Consumers, 统一通信之于个人消费者) 与UC-B (UC-Business, 统一通信之于商业) 有望走向统一。这意味着, 移动统一通信——真正具备5A通信 (任意时间, 任意地点, 任意设备, 任意网络和任意应用) 的时代正向我们走来。我们不难看出现在的3G网络或未来的4G网络在统一通信上给我们商用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高效工作环境。使得随时随地工作成为一种可能, 统一通信能够帮助企业员工享有更强的灵动性, 进而提升个人生产力和团队协作效率。
基于云计算的运用。4G网络将使得基于云计算的应用程序比现在更有吸引力。如果4G网络将网络传输速度提高10倍的话, 云服务对于移动用户来说, 将变得相对的更加可靠、更加实用和安全。
随着目前3G网络的建设和未来4G网络的尘埃落定, 未来无线网络应用领域将把智能手机产业、移动操作系统产业推向一次新的革命与战争, 最终受益的将是广大消费者。我们将能以更低廉的价格享受到更高效高速的移动互联网服务和统一通信服务。
参考文献
[1]通信世界网.http://www.cww.net.cn
[2]通信人家园.http://www.txrjy.com
立足中国 放眼世界论文 篇9
采访地点:南京三川当代美术馆
受访人:刘 菁
采访人:陈瑞 张丹
SHMJ:南京三川当代美术馆(以下称“三川”)是一个刚成立不久的新馆,从馆长的角度,请您大致给我们介绍一下三川。
刘菁:三川是中国民营美术馆。我们的理念是:“扎根本土当代,立足国内当代,放眼国际当代”,它有着自己明确的学术定位与艺术主张,以建成中国乃至国际高水准的当代美术馆为目标。美术馆在自身的机构建设、学术实践以及活动举办上,都以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前进为最高宗旨。同时,三川竭力搭建艺术家与美术馆、艺术实践与展览空间、展览空间与观众、观众与艺术家之间的沟通桥梁,亦注重中国当代艺术与国际间的文化艺术交流。
SHMJ:三川是在今年五月份举行开馆的,是何时开始酝酿的呢?为什么会选择在这个时间开馆?筹备的过程是怎样的?
刘菁:三川成立于今年的5月18号,筹备期从一年前就已经开始,选择五月份是因为它是南京最好的两个季节之一,另一个是十月份。现在回想起来,如果放在十月,可能会更充分一些。但是都没有关系,因为我们会不停地充实与完善三川。
SHMJ:一座城市的性格,特别是文化性格和美术馆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而南京与当代艺术的关系比较有意思,有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感觉。上世纪80年代,南京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策源地之一,也出现了大批有历史意义的当代艺术作品和事件。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当代艺术的整体态势和发展的外部环境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但南京似乎依然慢条斯理,不知道三川是否有一种全球化的视野,还是专注于本土的艺术?
刘菁:我认为这个并不矛盾,因为我们植根于南京,肯定要关注本土的艺术,也会就本土的资源去挖掘转变为新的艺术特征。同时也会关注国际当代艺术,今年十二月份的迈阿密亚洲当代艺术博览,我们三川作为协办方受到特别邀请,这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也是三川走出去的第一步,那里聚集着很多优秀的画廊、艺术家、还有顶级的藏家。(美国的藏家占全球的47%)我一直觉得如果不走出去,不站在一个国际平台上去看问题肯定是不行的。当我们站到一定高度之后再回头看问题,对很多事情的认知,无论是对学术还是对艺术家、对艺术市场的,肯定会更加清晰。
SHMJ:公共教育是美术馆重要的组成部分,关于公共教育方面不知道三川是否有自身的规划?十月末在上海外滩美术馆举行了一场关于美术馆的研讨会,会议第二天有一个主题:探讨公共教育。中央美术学院及今日美术馆等机构都专门开了这个会谈。当代艺术应该是开放的,应该把青年人吸引过来,甚至变成一个“青年基地”,公共教育对美术馆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刘菁:对,公共教育是美术馆的基本职能。它的作用在于给民众提供以体制外的学习机会,是不可缺少的一个基石,也是美术馆立馆之本。学术的梳理等活动固然很重要,而公共教育这块也有很大的空间需要完善,它的受众人群很广泛,通过对公众的的文化的熏陶,从而实现艺术的社会功能,而且年轻人也很希望有更多更新的活动。目前三川公共教育这一块,我们正在努力的做,像上月的水墨原形展我们公共教育部门特意组织了各大学校的年轻人进行参观和研讨。希望通过我们这个平台可以鼓励更多的年轻艺术家坚持自己的艺术创作。南京缺乏一个前沿性、标志性的艺术高地,我们的目标就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做到这一点很困难,但是我们不会放弃。我们会持续做展,也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呼应。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艺术家、市民都能走进美术馆。
SHMJ:您以前是做音乐的,是什么原因让您投入到当代美术馆中来?
刘菁:首先,是我自己个人非常喜欢这一块;从小受家庭的影响比较深。而现在的时机非常好,所以我觉得可以做这件事情,可能我在美术上的兴趣大于在音乐上的兴趣,因为之前我一直把音乐作为一个长期职业。而且很有意思的是:我在1998年就开始把民族音乐与后现代的音乐结合做了尝试性的突破。做当代艺术其实也是源自于音乐中最早的感悟。如果说当代艺术比较弱的话,那么音乐这方面就似乎弱到无法视之,我个人还是比较倾向当代艺术,所以做了这个美术馆。我觉得即使它很弱,但仍然能够发出声音。其实做当代艺术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和观念,美术其实更是“大艺术”的概念。
SHMJ:看了三川的几次展览,发现展览布置和呈现方式跟别人不一样,每次展览都花了很大的心思。从事当代音乐的经历,使您对展览、对当代艺术的理解有些与众不同?
刘菁:可能是吧,很多人想解决这个问题,大家都还走在路上,艺术其实就是对当下的认知感,每个人的感知不同,呈现的方式也会不一样。怎么解释什么是当代艺术,也是众口不一。有人给当代冠以一个概念,我觉得还不能这么简单,这一切都需要你用心的去感受,这其实是一种思维方式,南京的年轻人思维方式还是有一些保守。
因为我从小就生活在南方,那种烟雨气息让我比较喜欢与水墨相关的东西,水墨中的这种情怀比较深,十月份我们做的水墨原形展做的比较丰满,无论是在展览本身还是展览的后期宣传与公共教育上我们都做了很大的努力。选择高名潞老师是因为他的学术比较严谨,人也非常好。他大概已经有三年没有做展了,他之前做的臆派展争议比较大,我倒是认为争议大不是什么坏事,因为任何一件事情都会听到不同的声音,有争议才有思考。今年12月29日还有一个“从南京出发”展,是专门梳理“八五”以来南京当代艺术的脉络的,其中还将展出许多文献资料,顾丞峰老师是我们江苏籍策展人中很有建树的老师。因为三川在南京,梳理南京的当代艺术是我们不可推诿的职责,也是为南京的艺术家们做点事,这个案子策划很好,很有意义。我个人对这个展览很有信心,也希望这个展能得到南京的、全国的艺术圈关注。
SHMJ:我看“未知文本”这个展览时,听您放的音乐及表现形式,给我的感观感受比展览本身带来的更多,展览本身倒是营造了这种环境,但我有个想法,如果把它做成一个封闭的空间,或是一个迷宫,让观者在迷宫中穿梭,再配着音乐,这样效果应该会更好。
nlc202309030423
刘菁:我们也考虑到这个,所以我们当时上方都是用黑色的东西遮起来。实际上一些想法在贯彻时会受很多条件的限制,没有办法贯彻得很彻底,我们只有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未知文本”实际上是一个整体的空间概念,它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一个简单展览,它是融合在一起,这也是那天要求每个人带面具出现的原因。来的每一位观者都带着白色的脸谱,让每一个人进入到空间的人都参与了“未知文本”,也是当下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呈现,提出的思考。你看,现在大家都是很面具化的,不知道有多少人从这个展览中感知到这个。但它一定是除了听、看,更多的应该是思考。我们会努力做更多更好的展,引导大家进入这种思考状态。这其实是一种思维方式,南京的年轻人思维方式还是有一些保守,我们目的是吸引更多人参与,逐步改善南京当代艺术的环境,改善南京当代艺术的土壤。艺术需要你要用心去感知,无论你看作品还是听音乐,我觉得都需要观者用心去体会,所以我把展览的背景音乐控制得有层次感,用心的人就会听到,不用心的人就说明没有那缘份,随风散去了。我很希望我们的观众,尤其是年轻的一代,只要他进入到美术馆,就应该用心去感受所有的一切,你静下心来一定可以发现比别人更多的细节。我自己每次到一个地方,都会去美术馆、博物馆。我觉得如果你只是走马观花地看,只能看到一个表面,静下心来就会发现很多对你有意义的事。
SHMJ:这个一是需要做展览来呈现,第二还是需要做引导。我们说一所真正的美术馆应该是结合展览、学术研究、收藏、公共教育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综合体,您怎样看待这几方面的关系?
刘菁:一个好的展是会给人深刻的启示。美术馆通过学术展览,学术研究建立自己的方向,而公共教育是搭建美术馆与社会连接的桥梁,通过公共教育使美术馆与观众、观众与艺术家、艺术家与社会等建立起一种对等的对话环境。收藏是美术馆的综合实力、眼光的反映,也是丰盈美术馆的基础手段,当然必不可少。
SHMJ:听说美术馆在选址方面也做了很多考虑,在北京和南京之间做了选择。刚刚您透露了自己是南京人,对南京有相当深厚的感情,但是相对而言,北京的当代艺术氛围还是更活跃,您是如何抉择的?
刘菁:对,当时很犹豫,南京可能没有北京那样活跃,但它更需要这样的机会。难道我们南京人就一直甘于这样吗?我觉得总要有人来做这些事情,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现在这两年稍微好一点,南京出现了很多画廊、美术馆,情况开始慢慢地好转,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我考虑再三,觉得还是在南京。
SHMJ:这个也需要努力,但是这还需要一段时间。
刘菁:我觉得最起码还需要几年的时间。
SHMJ:虽然说南京青年艺术家的思维不是很活跃,原因和您刚才说的其实差不多,需要一个综合的艺术氛围,像北京有现代戏剧、歌舞、美术展览等各种活动,非常丰富。
刘菁:北京和上海确实有着它独特的优势,这是长期的文化与经济的积淀,我们正在通过努力实现和改变这点。慢慢改善南京当代艺术的环境,改善南京当代艺术的土壤。
SHMJ:刚才您还提到南京的一个城市的性格、文化氛围——温润的、慢条斯理的感觉,但是当代艺术是那种更激进、更反传统的。
刘菁:我不同意你这个话。又回到刚才,为什么我会在南京做当代美术馆呢?在别人看来它(南京)可能是缺乏当代艺术精神,但我并不这么认为,我认为当代艺术如果没有一个厚重的传统作根基,当代艺术的呈现也是不丰富的、不完整的。不了解传统文化怎么能谈上当代艺术,当代艺术的发展是不断演变不断被进化的过程,它更具有先锋性。因为你只有知道、了解,致力于其中,你才会做出更好的当代艺术,南京温润不缺乏激进,在我心里面它并不矛盾。
SHMJ:这是一个思维的转化模式。譬如说美国没有厚重的历史,但是它是全世界当代艺术中心。
刘菁:是的,美国是个移民国,它很年轻更具包容,美国早期很多都是欧洲移民过去的,他们都是有很深厚的原文化背景,每个人都是带着自己的东西来到这里。当代艺术的特征就是年轻、先锋、尖锐、同时更具包容性,加之美国的高经济发展也是推动当代艺术发展的另一原因,众多的藏家和成熟的艺术市场让当代艺术得以良性的发展。
SHMJ:转换一个是内部,自身的发展,一个是外部。南京在上世纪80年代是一个全国的当代艺术非常重要的发源地,一个非常活跃的地方,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不能说不好,但是和外部的整个氛围来说,还是相对弱了一点。您是怎么看待南京这几十年的当代艺术发展?
刘菁:当时85南京还是一个当代艺术的重镇区,是比较活跃的。南京这个城市还是有一定的中庸性格,这个和整体大环境有关。但是当代艺术也不是非得要怎怎样样的,我们可以找到合适我们南京的好的艺术家。我认为是观念的问题,好的艺术家,评论家不缺乏,缺乏的是我们南京人对当代艺术观念的一个转变,所以我还是建议无论是艺术家、批评家还是艺术机构,还是要多走出去、多思考,否则会陷入一滩死水之中。这几十年南京当代艺术发展的缓慢与当代艺术机构的缺乏不无关系,再加上很多一些机构的运作方式侧重经济利益忽略对当代学术的探究也导致南京当代艺术不被重视的原因。我相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藏家系统的慢慢成熟,当代艺术会逐步浮出水面。
【立足中国 放眼世界论文】推荐阅读:
立足中国 携手共进12-11
立足数学渗透德育论文07-30
语文教学论文:立足文本 活用教材08-09
中国与世界工厂论文10-15
立足回归05-14
立足实验08-04
立足地方08-07
立足本职08-15
立足课堂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