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世界工厂论文(精选5篇)
中国与世界工厂论文 篇1
在国内劳动力成本增加、环境压力增大以及制造业面临转型升级的背景下, 大批资金、项目正向越南、印度尼西亚、泰国等东盟国家转移, 曾令国人骄傲的中国制造正面临着东盟制造的冲击。
东盟制造来势汹汹
如果你对东盟制造的印象还停留在那些诸如廉价拖鞋、低档服装、粗加工工艺品等产品之上的话, 说明你落后了。在第十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 贴着东盟制造的各式产品让你眼前一亮。泰国生产的各式护肤、化妆品包装精美, 绿色天然, 备受女性观众青睐;印度尼西亚生产的汽车发动机润滑油和机油, 价廉物美;产自菲律宾的透明装饰墙挂钟表, 更是吸引了大量观众驻足拍照。
就目前来看, 一些原本投向中国的外资已经开始向东盟国家转移。广东是电子、IT产业的“世界工厂”, 电脑配件生产占全世界的60%, 电子配套能力占全世界的90%以上。然而, 近年来, 大量广东电子企业将生产车间转移到了东盟国家而不是中国西部地区。
2000年, 中国生产了全世界40%的耐克鞋, 全球第一, 越南当时的份额只占13%。随后, 中国产量逐步下滑, 越南的产量逐年提升。2009年, 中国和越南的耐克鞋产量一样, 都是占全世界36%。2010年, 局面发生逆转, 越南取代中国成为世界最大耐克鞋生产国。
此外, 2015年之后, 随着三星在越南新建工厂的投产, 三星一半的手机将产自越南。据越南计划投资部外国投资局消息, 今年前7月, 越南新批和增资外资项目共943个, 总金额达118亿美元, 其中制造业新增项目315个, 新签和增资投资额达104.4亿美元。种种迹象表明, 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正受到来自东盟国家的挑战, “中国制造”正缓缓转向“东盟制造”。更值得注意的是, 全球投资者近年来对东盟国家的青睐更能突出东盟制造的强势崛起。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7月发布的《2012年世界投资报告》统计, 2011年流入东南亚的外国直接投资为1170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了26%, 而中国的这一增长率同期不到8%。贸发会议的另一份报告指出, 由于东亚国家尤其是中国的工资成本和生产成本继续保持上升态势, 东盟各国在制造业上的相对竞争力继续增强。
事实上, 中国制造业向东盟转移仅是东盟制造快速发展的缩影。即便是技术含量较高的物联网相关产业也在谋求“东南飞”。未来在物联网应用中使用到的摄像头、传感器、电子标签等实体设备, 在东盟生产的可能性很大。
东盟吸引力缘何如此巨大
长期以来, 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充足的劳动力人口、优惠的投资政策、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以及庞大的消费市场等, 给中国制造提供了良好环境。然而现在, 同样的优势正成为东盟邻国手中的王牌。
位于泰国曼谷泰中罗勇工业园的负责人徐根罗列举了企业转移东盟的好处:一方面是促进企业国际化, 通过在泰国生产、销售, 稳固市场, 并利用泰国的东盟中心市场地位, 辐射东盟其他国家;另一方面, 泰国橡胶、木薯、海洋、农业资源可以合作开发利用, 同时, 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减轻了企业综合运营压力。
由此不难看出, 东盟国家就像上世纪80、90年代的中国。制造业向东盟转移, 是在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环境压力加大、人民币升值等情况下, 投资者寻求更大利润空间的表现。目前中国已经步入工业化中期, 东部地区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到工业化后期, 土地价格、劳动力价格必然上涨, 环境负荷不断加大, 产业转移成为必然。而目前, 东南亚国家的人均GDP只有3000美元, 还处于工业化初期, 各方面成本相对低廉, 正好为产业转移提供了机会。
然而, 除了劳动力、原材料资源、优惠的投资政策以及东盟自身市场等方面以外, 通过东盟签订的众多协议打入国际市场, 规避国际关税壁垒, 是更多企业思考前往东盟的原因。出于追求贸易平衡、逼迫人民币升值、争取大选选票等考虑, 欧美国家往往倾向于制造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 增加针对“中国制造”的贸易壁垒。欧美国家即使不从中国进口, 也需要从其他地区进口。目前, 东盟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印度等国签订了各项贸易协定, 制造业转移至东盟国家可以有效规避这些贸易壁垒。
在优势互补中实现共赢
尽管东盟制造来势汹汹, 但在业内人士看来, 中国与东盟经济互补性强, 双方制造业合作发展的潜力十分广阔。中国制造和东盟制造激烈竞争的表象下, 两者在全球产业链中互补作用将逐步显现。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苏波表示, 东盟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丰富, 也是主要的橡胶种植和出口地区, 而中国是主要的进口国;同时, 在中国与东盟成员国中, 产业层次存在明显梯度, 双方产业合作空间和潜力十分广阔。
相对于其他行业, 制造业转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这也是倒逼中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重新布局的机会。可以说, 低端制造业转移东盟, 一方面可以将东部沿海地区的产能解放出来, 进而升级到更高端、附加值更高的制造业之上, 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国内资本加强对实体经济的关注。
从资源投资到市场投资, 再到技术和资本战略性投资的三个阶段来看, 中国和东盟在国际价值链上的位置梯度较为明显:近年来, 中国出口结构从低技术附加值为主转变为中等技术附加值为主, 东盟则接过劳动力密集型, 即资源投资资本的接力棒。而就地理位置来说, 中国和东盟在垂直型分工的基础上, 已出现水平型分工的趋势。双方通过互补就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柬埔寨、老挝、缅甸等发展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 承接部分中国低端制造业转移;和中国水平相近的国家则与中国进行水平分工。
与此同时, 中国与东盟制造业合作可以产生“新的增长点”, 当前制造业正从“单个企业包揽生产全过程, 产品价值链在一个企业的不同生产车间内全部完成”转换为“跨国企业将产品价值链分解到不同国家的配套协作企业, 产品生产过程由全球范围内多个企业合作完成”。这使得制造业跨国转移和合作, 尤其是制造业技术、人才、资源的双向流动成为中国-东盟产业合作的又一增长点。这些都让很多投资商感觉到, 在中国与东盟国家互补性明显、中国全力推进产业优化升级而东盟国家亟待外来投资的大背景下, 未来双边先进制造业合作潜力巨大。
中国与世界工厂论文 篇2
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表示,在全球制造业的生产链上,中国企业只处在中低端, 从中国的综合国力、制造业的素质和竞争能力,特别是拥有的自主核心技术看,与世界经济 史上被称为“世界工厂”的英国、美国和日本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现代制造业是一个相互作用的产业链,中国是这个链条的一环。实际上,世界工厂已经 通过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链,把世界各国连结起来。中国的制造业已经成为世界制造基地的 一个组成部分,中国的制造业越发达,从其他国家进口的原料越多。这是一种相互融合而又 相互影响的过程。
目前,跨国公司纷纷在中国设立采购中心。有的是全球采购中心,有的是中国采购中心 ,仅上海就有200多家跨国公司的采购机构。2002年跨国公司采购中心在中国的采购规模已 突破300亿美元,据有关部门预测,2005年将超过500亿美元。许多跨国公司在中国生产产品 ,已经不单是满足中国市场的需要。他们看好的,不只是13亿人口的庞大购买潜力,更有中 国市场的辐射作用和全球分工角色。
中国制造业近年来得到长足发展,总量已升至世界第4位。包括跨国公司在华生产的产 品在内的百余种产品的数量已位居世界第一。在日本通产省发表白皮书称中国已成为“世界 工厂”之后,中国是“世界工厂”的说法便开始兴起。
中国改革开放论坛理事长郑必坚认为,中国企业成功地抓住了世界范围内正在进行的大 规模产业转移时机,利用跨国公司将制造基地转移到具有低成本优势的地区的机遇,得以培 育和发展自身的制造业。这可以说是中国企业第一次在全球分工当中找到明确的位置。
但他表示,尽管中国已形成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湾三大世界级制造基地, 但中国仍称不上制造业强国。从总量上来看,中国的制造业产值仅占全球市场的5%,而日 本所占的比重是15%,美国是20%。技术含量高的“中国制造”产品在全球市场上远未形成 主流。郑必坚提出,要充分开发、利用和发挥中国加工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并在此基础上形 成多方面的综合竞争优势,促进中国制造业的全面提升。现在的关键在于围绕自身的比较优 势创造形成独立、完整、多层次、协调发展的加工制造体系。一方面吸引更多的外商投资企 业融入这一体系,一方面开发先进的制造技术,创造中国自己的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总干事卡洛斯·马加里尼奥斯说,中国已经日渐成为世界重要的工 业品生产和供应基地。但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仍需一段艰苦过程。这 是庞大的系统工程,各地各行业需要重新调整自己的工业布局和定位,包括正确处理发展高 科技与制造业的关系,大力发展高科技制造业等等。
10多年前就开始孕育的“中国制造”已经历了两次升级,并被认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 支撑”。在讨论了多年“比较优势”后,中国企业正关注“核心技术”的发展,正为全面打 进“全球供应链”而冲刺。
要使“中国制造”做大做强,大力吸引越来越多的跨国资本在中国投资研发机构,将有 效带动中国制造业的升级。迄今,包括松下、LG、GE、英特尔等在内的200多家跨国公司纷 纷在中国设立了研发中心。有专家认为,中国的研发吸引力还将持续上升,因为它拥有位列 世界第2位的研发人员数量,拥有比日本还多的博士,以及和美国数量接近的理工科毕业生 。
中国政府为使中国制造业向高端努力,正在推动“研发热潮”,政府投入研发的开支已 经占到GDP总量的1%,约1000亿元。与此同时,曾经带动珠三角和长三角兴起的制造业,开 始向京津唐、辽东半岛、胶东半岛和厦漳泉地带扩散,各地政府因地制宜地发挥了比较优势 。与会的专家学者及企业总裁认为,“世界工厂”概念与以往已大不相同,不再是一个国家 孤军奋战,而是许多国家一起共同打造“世界工厂”。与工业化时代的“世界工厂”不同, 信息化时代的“世界工厂”并不意味着一个国家整体制造能力的全面提高,而是更多地充当 “世界工厂的一个车间”的角色,是以全球性的网络化生产、网络化采购为特征的制造基地 。
“世界工厂”演进及其对中国启示 篇3
1.“世界工厂”的含义
(1) “世界工厂”的定义
什么叫“世界工厂”?简言之, “世界工厂”就是为世界市场大规模提供工业品的生产制造基地。“世界工厂”不仅是某些工业制成品的全球主要供应者, 而且是一系列对经济发展起关键性拉动作用的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的全球主要生产商。
(2) “世界工厂”在经济全球化下新的内涵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的经济活动和经济过程都被纳入一个以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联接起来的全球性网络, 在全球范围内寻求资源的最佳配置。
2. 英国:自由竞争时代的“世界工厂”
从17世纪到19世纪末, 随着市场机制的形成及其运作, 特别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率先在英国取得统治地位, 反对国家干预经济活动, 强调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及其政策, 强化了市场机制对经济活动的自发调节作用, 支持并促进了这一时期英国的工业化发展。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主要有三个因素:
(1) 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工业生产第一大国
工业革命完成后, 机器的使用进一步普及, 更使经济蓬勃发展, 工业生产保持世界首位, 从而形成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在纺织业, 纺纱机和织布机的问世使产品的质和量得到极大提高, 而以蒸汽作动力更是解决了人力纺织的困难。
(2) 他国的工业革命为英国提供了产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19世纪中期, 欧洲大陆各国和美国正处于工业革命时期, 他们急需各种机器设备、先进技术和大量资金, 这为英国的工业产品出口创造了极大的需求, 从而促进了英国工业的急剧发展。
(3) 自由贸易政策进一步增强了英国工业产品的竞争力
过去严格的保护关税制严重阻碍了英国经济的发展, 而且成本低廉的英国工业品无须关税保护。通过取消保护关税政策, 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行自由贸易的国家。
3. 美国:市场自由竞争走向政府干预时代的“世界工厂”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加剧, 英国作为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步伐缓慢下来, 并逐渐丧失了“世界工厂”的地位, 而美国的工业出现跳跃式发展。在市场作用的基础上, 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宏观干预, 使美国作为新的“世界工厂”脱颖而出。美国成为“世界工厂”主要受三方面因素的影响:
(1) 产业革命促进了美国工业的发展
(2) 两次世界大战极大刺激了美国工业的发展
(3) 政府的投资使美国具备了一系列领先的新兴工业
二、中国“世界工厂”化的基本发展战略
1. 以我为主, 自主创新
由于通过引进方式只能获得一般意义上的边缘技术, 核心技术的取得是无捷径可走的, 但核心技术又决定着制造业发展的总体方向, 因此中国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工厂”, 必须拥有自己的关键性核心技术作支撑。主要是要以我为主, 自主创新, 充分发挥政府的政策诱导作用, 积极调动企业自主开发的积极性。
2. 加强技术装备, 推广先进制造技术
先进的技术装备是一国科学技术进步的物化形式和集中体现, 没有自己先进的技术装备, 就不可能有现代化工业, 也不可能出现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工厂”。另外, 先进制造技术是支撑现代制造业的骨架和核心, 在信息科技革命浪潮影响着人类一切经济活动时, 传统制造技术必然受到冲击, 先进制造技术就是传统制造技术与信息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相结合的产物。
3. 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和保护
企业是技术自主创新的主体, 作为产业层面的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其实最终还是体现在企业的竞争力上。激励企业进行自主创新活动是提升我国制造业整体竞争力的关键, 是自主创新制度安排的核心问题。
4. 制定配套的产业引导政策和金融财税政策
适当的产业政策和金融财税政策对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如政府可以制定产业政策, 鼓励对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或项目投资, 对那些高消耗、高污染的项目叫停等。由于研发创新活动都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 对于企业来说就面临较大风险, 国家可以制定适当的金融政策, 如财政拨款、优惠贷款、补贴以及担保等, 来分散创新者的风险, 激励企业的研发创新活动。对于由研发创新结果得到的收益, 可以在税收上给予优惠等。
参考文献
[1]葛丰:从“世界加工厂”到“世界工厂”[J].2006, (43)
[2]弓正:“世界工厂”的落日余晖[J].现代班组, 2009, (11)
[3]韩云霞:浅谈中国制造业“世界工厂”的发展策略[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9, (16)
[4]黄蕾:“世界工厂”与“世界加工厂”的比较[J].统计与决策, 2005, (15)
[5]钱秋岚:对我国成为“世界工厂”的思考[J].观察与思考, 2005, (1)
做世界工厂,也做中国标准 篇4
如今,中国标准走出去了,在国际上应用开了,我们的话语权也增加了
十几年前,中石油的代表团到世界各国访问时,许多西方公司争着展示高新技术和设备。如今,中石油的代表团想再联系访问这些公司就不如以前容易了。原来,过去给你展示高科技,是为了进入中国市场把你作为客户;现在既然已成为强劲的竞争对手,自然会有所保留。
和美国高科技企业成就跨国“婚姻”
在物探领域,中石油旗下的东方物探公司15年前还才刚起步,至今却已连续8年占据国际物探陆上市场份额首位。以往在国际物探市场采购设备,西方公司对东方物探十分慷慨大方,而现在全球排名第一的CGG已经好多年不向东方物探出售设备了,出高价也不卖。“有钱买不到导弹,有钱买不到直升机”。东方物探也处于类似被“武器禁售”的境地。
正因为如此,2010年3月23日在北京签署的一份协议引起了各方的关注。这份协议是中石油东方物探公司跟美国高科技企业艾昂公司的联姻协议。这次“联姻”的具体内容:双方合资成立英洛瓦公司,落户天津,从事高端物探装备技术研发。艾昂公司将包括技术、产品、资产和知识产权在内的全部陆上装备制造和研发业务注入英洛瓦公司,中方拥有51%的股权。另外,艾昂公司还定向增发股份,使东方物探持有19.99%的艾昂公司普通股,成为最大股东。东方物探提名一位艾昂公司董事,参与公司管理。
长期以来,艾昂公司为东方物探提供陆地和海洋装备、技术。东方物探的优势在于强大的市场占有率和工程技术服务能力。如果把东方物探比喻成开疆拓土的军队,那艾昂公司就是军火供应商,新成立的英洛瓦公司就如同这支军队的兵工厂。两家公司强强联合,打通了产业链,既拥有傲视全球的先进装备、前沿技术和高端人才,也拥有了广阔的市场。按中石油高层的话说:“这次合作使中石油在物探领域多了一个重要的技术杠杆,使艾昂多了一个重要的市场平台。”
虽然这次联姻实现了双赢,各方皆大欢喜,但是,中国收购美国的高科技公司,当时而言还鲜有成功的案例。例如,2010年7月,华为竞购美国私有宽带互联网软件提供商2Wire,尽管出价高于对手,还是被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以威胁国家安全为由制止了。同年,华为竞购摩托罗拉移动网络基础设施部门,也同样被这个委员会“安检”掉了。
看来,和美国高科技企业成就跨国“婚姻”太难了。那么,中石油旗下的东方物探又是如何“求爱”成功的呢?
首先还是实力。艾昂公司有着40多年的发展历史,拥有国际一流的装备研发资源和技术产品,但最近这家企业流年不利。它先是在国际油价高涨的时候,以全现金方式并购了美国的另一家物探公司,后国际油价大幅降低,物探市场萎缩,艾昂被深度套牢。另外,艾昂的高科技路线由于成本和产品稳定性问题,影响到市场销售。国际金融危机更是让艾昂公司雪上加霜,资金链濒于断裂,艾昂负债率近60%,遭遇破产危机。2009年3月,艾昂公司股价由历史最高的每股18美元跌至历史最低的每股0.83美元,面临被迫退出市场的危险。在艾昂极端困难的时候,中石油伸出援手,决定以过桥贷款名义先拿出4000万美元给艾昂公司,帮助艾昂渡过资金链濒临断裂的难关。
其次是时机的选择。收购艾昂,东方物探早有此意,但何时收购,不仅要考虑到代价,而且还要考虑到能否成功。在金融危机面前,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也不得不网开一面,经过半年审核之后最终许可。最后,就是方式的选择了。“你不能把我吃了,我也不把你吃了。”艾昂希望自己的企业能够生存下来。在双方精心设计和不断努力下,“秦晋之好”的方案终于形成。西方国家对我们收购高科技公司的限制非常多,中国企业鲜有成功的案例。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收购艾昂不单纯是国际能源界的一次影响深远的并购,也是中国企业走出去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
标准之争
石油行业有三个标准:美国标准、苏联标准、中国标准。标准是什么?标准就是游戏规则,尤其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标准之争就是利益之争、国家之争。
著有《中国震撼》一书的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张维为曾说,当今世界最激烈的竞争是标准的竞争,无论是经济、科技还是政治标准,都是如此。标准竞争有三种战略。一是追随者战略:采用别人的标准,跟在后面生产,这是价值链中最低端的;二是参与者战略,即参与国际标准制定,这明显优于前者;三是领导者战略,就是在国际标准竞争中成为领导者,让人家按你的标准走,这是利益最大化的办法。一个“文明型国家”的最大特征之一就是它具有标准原创能力。在国际政治中,西方国家一贯奉行领导者战略,在全球范围内推动“西方政治标准”,为自己的战略利益服务。因为西方有话语权,即使把别的国家弄得民不聊生,它也不用道歉。因为它推动的是所谓“普世价值”。
2008年,中国在上网技术方面制定了WAPI标准。尽管这一标准在安全性能等方面优于美国标准,但在国际标准认证组织的会议中,由于美国的全力打压导致对该标准的认证被无限期推迟。因为一旦执行这一标准,在中国销售的所有无线局域网的上网产品都必须按中国要求来做。人们熟悉的DVD核心技术标准,就是由美国公司开发的。中国尽管是最大的DVD生产国,却每台DVD要交十几美元的“标准专利费”,而一台DVD才卖几十美元。可以说,中国DVD行业的命脉就掌握在拥有该标准的美国公司手中。
当时,中亚天然气管道的建设也面临着标准之争。中亚国家一直沿用前苏联标准,但如果按照前苏联标准,想28个月建成管道根本不可能。仅直缝管一项,因中国国内没有那么大的生产量,以致供管都是一个问题。中石油请相关专家到中国来考察,让他们调研后肯定了中国的这个标准是可行的,从而在中亚管道建设中推行。标准看起来只是一个规定,实际上却事关企业利益、国家利益。
如今,中国标准走出去了,在国际上应用开了,我们的话语权也增加了。中石油在苏丹建的炼油厂,就是按中国标准建的,工艺流程、阀门、管线、图纸也按照中国标准的要求,后期扩建也顺理成章地继续使用中国标准。通过项目培养起来的外国石油工程师,也是中国标准的遵守者,因为他们更认同、更熟悉中国标准。东方物探也已经参与到了国际规则的制定当中。
中国与世界工厂论文 篇5
世界工厂是指一国经济融于世界,参与了国际分工,并意味着该国在国际分工中扮演了“工厂”的角色。具体来说,成为世界的工厂,该国的制造业生产相对其它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生产规模和进出口规模领先于世界其它国家。世界工厂是特殊国家的特殊现象,它与工业化不同,大多数国家都经历了工业化的过程,但不是每个国家都能成为“世界工厂”。那么中国在加入WT0后能取代日本成为历史上第四个摘取“世界工厂”的桂冠吗?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有哪些优劣势呢?
一、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所存在的差距和具备的优势
(一)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存在的差距
1、中国的大宗出口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组装加工型领域,而在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的制造业领域明显落后于工业发达的大国。中国出口的服装、机械、电子等产品虽然位居世界前列,但这些产品单价低、附加值低.一些高、精、尖的产品品种和关键零部件依然需要进口。例如,中国办公与通信设备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只有4.6%,不及美国的16.3%,日本的儿5%。中国汽车及其零件出口额占世界汽车及其零件出口总额的比重只有0.2%,与日本的15.4%、美国的儿9%相差甚远。
2、在市场结构上,企业规模小、数量多、市场集中低,处于低水平竞争,而且组织结构高度分散,它不仅导致规模经济效益的丧失,而且也加剧了生产能力过剩和市场的过渡竞争状态,不利于我国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在全球500家最大的工业企业中,美国占31%,日本占29%,这两个国家总共占60%,中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家工业制造业进入世界500强,在入世后五年的保护期内,中国汽车等大企业集团的成长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
3、中国的国际化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缺乏国际经营经验,对外直接投资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中国的贸易规模虽然不断扩大,贸易地位不断提高,但是出口的都是一些低附加值的初级加工品,而且在贸易过程中缺乏跨国贸易经营能力,易受国外反倾销的申诉。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只有少数几个产业能在一些欠发达国家占一席之地,中国的跨国企业还没有真正走上国际大舞台。
4、企业缺少创新能力,特别是开发能力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科技投入少。目前中国只能说在劳动密集型的轻纺产品和加工组装型的家电及电子通信产品工业正在成为世界工厂,在技术密集型产业还不具备成为世界工厂的水平。
(二)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比较优势
中国制造业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但也有自身的比较优势。
1、中国劳动力成本低,具有比较优势。由于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非农产业转移,从而使中国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一直维持在非常低的水平。1998年,美国的平均工资是中国的47.8倍,日本为29.9倍,韩国为12.9倍,同时中国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不断增加。
2、广阔的国内市场。中国有13亿人口,国内需求量非常之大,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相比的。中国家电、服装等许多产品的生产能挤入世界首位,这是与中国巨大的国内需求分不开的,这有利于促进中国规模经济的形成和国内竞争.国内市场需求潜力巨大,在推动“世界工厂”的形成方面具有相当的市场空间。
3、中国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着大量的国外资本.加入WT0后,世界上许多大型跨国公司纷纷到中国寻找落脚点,大量国外资本来中国寻求市场。日本、韩国企业纷纷看好中国;新加坡也已制定了新世纪中国策略,以加强与中国企业的联系;欧美等西方国家的跨国大企业也在中国积极寻求投资合作的机会,加大在华投资力度。他们带来的先进技术、设备和经营管理方法将给中国制造业带来无限生机。
4、稳定的社会、经济、政治环境。9·11恐怖事件以后,美国经济开始走向衰退,世界经济也因此受到牵连,只有中国作为世界上“一枝独秀”,GDP仍然保持稳定的高增长势头。
5、完善的基础设施服务系统已建立起来。基础设施包括交通、通信网络、能源和供水等,已成为现代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基础设施能够为制造业提供较充分的保障和较强的工业配套能力。
二、中国如何才能成为世界工厂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中国有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的比较优势和外部环境,如果中国能够充分利用入世的契机,全面发展经济,成为“世界工厂”完全是可能的事.但是我们应看到中国制造业存在的差距,要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还必须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大力发展制造业,促进工业化进程。对于具有比较优势的制造业,如服装、家电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提高国际竞争力,走品牌的道路对于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要加快发展的力度,增加研发资金,以促进我国制造业的结构升级;对于资本密集型产业,可以通过引进外资,弥补国内资金的不足,尽快研究和提出我国制造业发展战略,推动制造业的产业重组,加快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2、改善外资投资环境,优化外商投资的产业结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行各种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促进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但有些政府官员是为了政绩,盲目引进,外资的利用率不高,造成了浪费、重复引进的局面。力~&WTO后,按照国际惯例,在进一步改善外资投资环境的同时,一定要提高外资的利用率,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在祖国大陆和台港澳地区开展制造业领域的广泛合作,形成优势互补.
3、推进技术进步和创新,构建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环境。“世界工厂”的形成都是以科技革命作为推动力,科技发展为“世界工厂”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要依靠科技进步,用现代技术武装传统产业,国家应当大力发展制造业方面的职业技术教育,加大对职业技术的开发投入,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加快技术创新产业化步伐,大中型企业应建立自己的技术开发中心,把自主开发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
4、转变政府职能。加入WT0后,政府要承担公共管理的职能,只能是社会经济的宏观调控者,在“世界工厂”发展和建设的过程中,政府要从微观经济的操作层面上撤出,强化调控和监督,承担社会性义务,要健全社会保障系统的功能及规模,但不可超前,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无疑也是来自企业,取之过重会阻碍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政府的改革和职能转换,以及体制的建设要在制度层面避免重蹈英国福利社会的覆辙,一方面造成政府财政负担过重,另一方面给企业带来成本控制的压力。
5、要消除金融瓶颈,改善金融服务。80年代,阻碍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主要障碍是产业瓶颈。90年代以来,金融业已成为产业重组、技术进步、企业竞争力提高的重大瓶颈。要加大金融改革力度,特别是通过引入民营金融、外资金融来完善对于制造业的服务。
6、创造公平、公正的法律环境。对于加工制造业,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企业,不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对侵权行为实施坚决的打击,这对“世界工厂”的建立和形成都有重要的意义。
7、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形成自由竞争机制.加入WTO后,按照市场准入的规则,各市场主体自由、平等的竞争,任何人都不得干预。自由的市场空间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沃土,这是“世界工厂”形成的前提条件。
【中国与世界工厂论文】推荐阅读:
中国与世界07-12
世界经济转型与中国09-06
21世纪的中国与世界09-28
立足中国 放眼世界论文06-04
世界世界城市发展历程与中国城市发展展望08-15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11-09
看当代中国影响世界高中议论文05-21
思想汇报:学习中国同世界经济与政治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