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世界遗产旅游

2024-07-24

中国世界遗产旅游(精选12篇)

中国世界遗产旅游 篇1

引言

世界遗产是人类文明的象征, 是文明史上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的积累和沉淀。截至目前, 中国共有世界遗产41处, 其中, 世界文化遗产26处, 世界自然遗产8处, 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处, 文化景观3处。近年来, 国内兴起世界遗产旅游的热潮, 遗产价值、遗产开发、遗产保护、遗产管理等一系列与世界遗产相关的话题愈发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与世界遗产相关的课题也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

本文以1994年以来国内学者对世界遗产地的学术研究为基础, 通过中国知网对“世界遗产”和“旅游”作为关键字进行核心文献的检索, 共搜索出相关文献459篇, 文献研究内容涉及世界遗产开发、世界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世界遗产经营管理、世界遗产旅游者行为四大领域。

一、世界遗产开发

遗产开发是世界遗产价值凸显的有效方式, 世界遗产开发模式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学者的研究热点。梁学成 (2006) 指出, 世界遗产的旅游价值开发不能按照市场化的方式向旅游产品方向转变, 不然会造成旅游价值取代遗产价值的后果, 引起世界遗产核心价值———真实性和完整性的丧失, 遗产资源应进行多方面的价值挖掘, 并提出以基于旅游价值的五种开发模式。傅才武、陈庚 (2010) 指出, 物质文化保护遗产有博物馆式保护与产业开发模式、大遗址保护与整体开发模式、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城市历史街区开发模式、村落开发模式五种模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有民俗博物馆保护与开发模式、节庆文化保护与开发、特色餐饮开发模式、演艺开发模式、主题公园开发模式、物化产品开发模式、影视开发模式七种类型。

世界遗产旅游产品的开发也是世界遗产开发的重点内容之一, 陈金华等 (2006) 以世界遗产———武夷山为例, 分析其旅游线路现状, 指出旅游线路及经营所出现的问题, 并根据旅游线路设计的原则, 提出创新的旅游线路方案。梁学成 (2010) 认为, 多元化的旅游产品是文化遗产资源开发的必然选择。周永振 (2010) 将内蒙古文化旅游产品按照客观真实旅游体验、结构性真实旅游体验、舞台化真实旅游体验、存在性真实旅游体验四类划分, 并描述了内蒙古文化旅游的发展现状, 提出提升草原文化品牌建设、注意文化产品组合、注重文化真实性与旅游者真实体验相结合的开发策略。

二、世界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世界遗产是大自然的恩赐, 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世界遗产保护是世界遗产管理和发展的重中之重。国内学者在世界遗产保护方面展开如下相关研究:杨慧 (2002) 论述了丽江旅游业发展的现状以及为古城风貌所带来的弊端, 从古城原始居民、古城建设投资、古城监管机制和法规等角度提出保护丽江古城的相关建议。毛历辛 (2004) 陈述了世界遗产保护的必要性, 指出我国世界遗产在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世界遗产保护对策。章剑华 (2006) 指出, 保护是对待文化遗产的首要态度, 保护文化遗产的目的是加以利用, 开展文化遗产旅游是保护与利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孙九霞 (2010) 认为, 旅游是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选择。

保护和走可持续发展路径是世界遗产发展和管理的必然选择, 将有效增强世界遗产地的生命力, 延长世界遗产地的生命周期。杨云仙 (2010) 以世界遗产地庐山为例, 根据层次分析法和专家评分法相结合的方法, 得出庐山的资源条件要重要于开发条件, 并分别从资源条件、自然开发环境条件及社会经济开发环境条件三方面入手提出一系列对策保护庐山的生态环境, 促进庐山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同样受到广大学者的青睐, 卢松等 (2010) 建立了古村落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型。该模型从人文系统和生态系统两大角度 (分别包括社会文化发展等和总体环境感知等8个维度) 入手, 对宏村现阶段的可持续旅游发展状况作相关评价。文举 (2010) 指出地震灾后四川各世界遗产地的损害情况, 提出通过黑色旅游的结合等有效手段实现世界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张辉、袁俊、张萌 (2010) 认为, 实现遗产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仅有科学规划并不够, 还必须有强有力的制度及各种管理措施作保障, 政府通常可采取经济、教育、法律三方面的手段, 展开澳门遗产旅游的利益相关者协调、澳门遗产旅游规划、澳门遗产旅游管理三方面的分析。

三、世界遗产经营与管理

世界遗产的经营管理一直是学者探寻的热点。白宇飞 (2010) 以美国国家公园的特许经营管理模式为例, 分析国内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的特许经营现状, 并提出改善特许经营现状的建议。刘长生、简玉峰 (2010) 通过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经济发展的理论模型的构建, 以中国四大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的数据为例, 利用优化控制理论建立相关模型。建立旅游产业发展与环境质量的模型。并分析得出, 在中国的世界遗产旅游景区中, 当生态环境质量较差时, 生态环境质量与旅游产业发展存在正相关关系;当生态环境质量较好时, 生态环境质量与旅游产业发展存在负相关关系。建立政府环境管理与环境质量关系的模型, 并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征收较高的排污费时才能产生优化排污的效果。建立环保部门的污染管制程度与旅游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模型。并得出关于不同投资主题的投资行为差异及其政府行为方式对旅游业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所产生的影响的结论。张辉等 (2010) 提出建立权威高效的“澳门文化遗产委员会”、采取有效措施协调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加强遗产地旅游环境容量规划和服务设施规划、引入经济管理手段和旅游者教育手段以深化遗产旅游管理。

四、世界遗产旅游者行为及感知

旅游者的行为与世界遗产地的发展息息相关, 我国不少学者从旅游者行为与感知的角度对世界遗产展开研究, 以期实现世界遗产的保护及世界遗产管理水平的提升。卢松等 (2004) 以实地调研为基础, 以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为例, 分别得出古村落以季节性、一般周、黄金周、客流周以及客流日等时间节点的旅游流的特征, 从社会自然等因素、遗产景区的管理体制及经营管理水平等角度分析影响客流时间变化的原因。李涛等 (2010) 以故宫等13处世界遗产旅游地的实地调研数据为样本, 采用对应分析法, 分析了受访者年龄、学历等因素对经济影响、社会影响、环境影响、文化影响的差异感知。蔡彩云等 (2011) 从游客的满意度入手, 以民居类遗产福建永定土楼为例, 通过实地调研等方式, 建立目标层和要素层细化评价指标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利用IPA法分析得出游客对永定土楼的满意程度感知。邹统钎等 (2011) 分析游客对于贵州荔波的价值取向及游客需求, 提出适合荔波发展的建议。

此外, 国内不少学者对世界遗产地的空间结构有相关研究。如陶伟等 (2002) 以苏州为例, 通过苏州旅游空间结构的节点、通道及域面要素的分析, 提出苏州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整体整合和核心整合两种手段。宗晓莲 (2005) 以丽江古城为例, 介绍了古城空间被直接商品化和间接商品化的具体表现形式, 并论述了空间商品化对丽江古城的社会影响、文化影响。有学者对世界遗产地的土地利用展开相关研究。如梁栋栋, 陆林 (2005) 以实地调研为基础, 以世界文化遗产西递为例, 总结了古村落型旅游地的土地利用特点, 并分析了旅游开发前后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也有部分学者从法学角度对世界遗产地进行思考。于定明 (2007) 从法学角度出发, 阐述了世界遗产发展旅游业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提出应建立有效保护世界遗产的配套制度, 世界遗产旅游景点游客容量控制与游客平等观赏权的协调, 世界遗产地居民正当合法权益的保护。

结语

从现今关于世界遗产的研究现状看来, 关于世界遗产的研究主要集中世界遗产开发、世界遗产经营管理、世界遗产保护及可持续发展、世界遗产旅游者行为感知四个方面。随着人们对世界遗产的认可度的提升, 世界遗产地将会迎来更多旅游者的到访, 世界遗产的价值也将会受到更多专家学者的关注。由于世界遗产原真性和完整性的本质, 今后关于世界遗产的研究将更多集中于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 以及更多有关世界遗产旅游地开发、经营管理、及遗产旅游者的行为的研究, 必将积极引导世界遗产管理部分的合理性开发, 鼓励遗产地旅游者开展生态的、和谐的、环保的遗产地旅游, 而其终极目标则是实现世界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梁学成.对世界遗产的旅游价值分析与开发模式研究[J].旅游学刊, 2006, (6) :16-22.

[2]梁学成.多元化旅游产品:文化遗产资源开发的必然选择[J].旅游学刊, 2010, (5) :9-10.

[3]陈金华, 秦耀辰.论武夷山旅游线路的创新[J].福建林业科技, 2006, (6) :197-200.

[4]周永振.内蒙古文化旅游的深度开发——基于文化遗产真实性分析[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10, (5) :71-72.

[5]傅才武, 陈庚.当代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模式[J].武汉大学学报, 2010, (7) :93-98.

[6]章剑华.当代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时代性[J].艺术百家, 2006, (7) :1-3.

[7]任文举.地震灾后四川世界遗产可持续发展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10, (5) :70.

[8]孙九霞.多元化旅游产品:文化遗产资源开发的必然选择[J].旅游学刊, 2010, (5) :10-11.

[9]卢松, 陈思屹, 潘蕙.古村落旅游可持续性评估的初步研究——以世界文化遗产地宏村为例[J].旅游学刊, 2010, (1) :18-26.

中国世界遗产旅游 篇2

6月26日,南开大学兼职教授、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在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做了题为“中国建设成为世界旅游强国需要解决十个问题”的学术报告。本次报告会由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院长白长虹教授主持,南开大学党委书记薛进文首先致词欢迎邵琪伟局长前来做报告。

报告一开始,邵琪伟局长从旅游人次数、旅游收入及旅游教育等角度分析了我国的旅游发展现状,并指出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旅游大国,但距离世界旅游强国还有一定的差距。研究认为,世界旅游强国应该是旅游业产业规模大、国际竞争力强、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发展潜力大的国家,既是世界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也是世界重要的客源地国家。邵琪伟指出,虽然我国旅游规模增长很快,但是在旅游业发展质量效益、现代化水平、国际竞争力等方面,我国和旅游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接下来,邵琪伟从旅游产业角度向大家分析了中国想要建设成为世界旅游强国需要解决的十大问题。

一、把旅游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把旅游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战略性支柱产业,重点要实现旅游业与三大产业的有机融合。一要推动旅游与第一产业融合发展:我国自古以来是农业大国,很多主要的旅游资源集中在农村,因此要重点发展以藏家乐、渔家乐、牧家乐和台湾休闲农庄等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同时推动旅游业与第一产业融合发展。二要推动旅游与第二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旅游装备制造业、旅游户外用品和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与发展。三要推动旅游与文化产业、体育产业、信息产业、物流业、会展业、金融业、健康服务业和养老业等第三产业融合发展。

二、把旅游培育成为名副其实的现代服务业

建设现代服务业的关键是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在旅游业的运用,通过发展智慧旅游实现转型升级,全面提升旅游业的现代化水平。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对传统旅游业各要素的改造,传统的食住行游购娱各要素,都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实现现代化;二是积极培育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旅游新业态,继续发展在线旅游;三是把智慧旅游作为旅游业培育现代服务业的新载体,争取到“十三五”期末,显著提高信息技术在旅游业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基本建成覆盖全国的旅游基础信息数据库好旅游基础信息资源交换和共享平台。

三、提高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提高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努力实现市场增长、产业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的协调。一方面要扩大旅游产业的规模,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另一方面要加大资源保护力度,在旅游业发展中要贯彻开发与保护并重、开发服从于保护的原则。

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市场主体

一方面支持旅游企业做大做强,无论在宾馆饭店领域、旅行社领,还是主题公园领域,积极引导和扶持新的创新主体,积极帮助传统业态向市场化、现代化过度,支持有条件的旅游企业“走出去”,推动旅游产业国家化布局;另一方面政府要营造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竞争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不断完善市场规则,加强市场监管。

五、进一步优化旅游产业内部结构

优化旅游产业内部结构体现在两个领域,一是酒店行业,二是旅行社领域。

我国酒店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两大问题,一是虽然五星级酒店规模较大,但是却出现了“五星级牌子、三星级价格、三星级服务”的困境;二是目前的酒店中为观光类、商务类占地比重大,休闲度假类占得比重少。针对这两大问题,邵局长也分别提出了解决对策,一方面要加强对五星级宾馆的审核,对五星级宾馆的数量进行控制;另一方面,在大力发展休闲度假产业的同时要着重建设休闲度假类酒店。

另外,对于旅行社领域,要鼓励大型企业规模化、中型企业专业化、小型企业特色化发展,建立起合理分工的批零体系。

六、全面提升旅游业的发展质量效益

世界旅游强国的旅游业,不仅仅要有较大的产业规模,而且要有合理的产业结构和良好的综合效益和较高的满意度。全面提升旅游业的发展质量效益一方面体现在加强旅游市场秩序整治抓好《旅游法》的贯彻落实,加强旅游市场依法准入退出机制;其次要进一步提高游客满意度,通过游客评价的“倒逼机制”,促进旅游目的地改善旅游环境,提升旅游服务品质;同时既要提高旅游企业效益,又要努力发挥旅游业综合功能,不断提高旅游整体效益。

七、构建较为完整的法律和政策体系

一方面,要在《旅游法》颁布实施之后,将继续出台《出境旅游条例》、《景区开放办法》、《旅游景区游客承载量核定工作导则》、《旅游规划办法等法律法规,为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创造健全的法律环境。其中在谈到景区游客承载量的问题上,邵局长举到了故宫和华山景区的例子。经科学计算,北京故宫的最大承载量为8万人次,但实际上在高峰期,故宫每天的游客接待量达到18万人次。华山景区曾多次因为游客数量过多导致几千人堵在山顶无法下山的状况。导致以故宫、华山为代表的著名景区游客数量过多现象的一大原因就是我国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景区过少,这也督促我国各大景区要做好景区建设和营销工作。

另一方面,要构建旅游综合政策体系框架,包括土地、税收、金融和签证等政策。

八、形成较为完整的旅游教育体系和旅游人才队伍

完整的旅游教育体系和旅游人才队伍是世界旅游强国的重要支撑。一要继续推动旅游教育发展,建立健全旅游职业教育体系,例如大力培养小语种、高素质导游;二要加大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抓好旅游经营管理人才、旅游行政管理人才、旅游服务人才、旅游开发建设人才的建设;三要优化旅游人才发展环境,包括健全相应的激励制度、开展旅游创业引领计划。

九、提升国家旅游形象和在世界旅游发展中的地位

世界旅游强国之所以强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在全球旅游发展中具有良好的国家形象和有较大的国际影响力。一方面,通过实行离境退税政策、签证政策和与各国建立合作关系,以推动入境旅游平稳增长;另一方面,要全面提升国家旅游形象,包括将“美丽中国之旅”作为中国旅游形象,计划建设长江旅游带。

十、增强在全球旅游发展中的全球话语权和各类规则参与权

世界旅游强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还体现为在全球有一定的话语权和规则参与权,能够影响世界旅游业的发展方向。一方面要制定立足全球视野的旅游发展战略;另一方面要积极参与国际组织活动,扩大中国在国际旅游组织中的影响力,支持云南省成立乡村旅游国际组织,支持黑龙江省成立冰雪国际旅游组织;同时,可通过借助出境旅游的市场力量增强在全球旅游发展中的全球话语权和各类规则参与权。

在报告的最后,邵局长表达了对南开大学和旅游与服务学院的祝福,希望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早日建成具有国际声誉的中国旅游教育领军学院。

报告结束之后,来自业界和学界的听众积极向邵局长提问,并且得到了邵局长认真的解答,现场气氛活跃。

之后,由白院长作总结致辞,他从全球视野、中国高度和学术研究价值三方面总结了邵局长的报告,具有点睛的作用。

l 同学感想

邵局长从旅游产业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在建设成为世界旅游强国的道路上需要克服的是个困难,对于一名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讲,这是一堂获益匪浅的课程。它既使我从宏观角度认识了中国旅游的发展方向,也使我对与旅游相关的各个行业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对于今后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就业方向的选择都有很大的启迪。

l 邵琪伟简介

中国世界遗产旅游 篇3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化;旅游开发

保护和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弘扬传统文化、保持民族文化个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资源借助旅游加以开发、利用与发展,这将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适应现代社会并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现状

随着世界、国家和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相继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列入名录的遗产项目给遗产地带来的知名度的提高和人们对不同文化现象的好奇与探究是必然的,无形中促进了旅游目的地的发展。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集中在偏远地区和较为落后的西部地区,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充分利用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加大了对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力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以民族成分构成最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丰富的云南省为例,云南省率先确立了“文化立省”大战略,旅游业作为云南省文化产业的主导行业,并成为该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云南省还设计了多条民族文化旅游线路,如西双版纳的泼水节、“二月街”民族节、苗族“赶花节”等。

(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存在问题

1.生存环境恶化,开发工作困难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以来创造的极其丰富和宝贵的文化财富。但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最大威胁就是逐渐失去其赖以产生、发展的社会环境,文化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社会条件的变迁、技术的发展使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逐渐地被人们所忽视。因此在开发的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第一,是对于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状况、存在种类、数量和消失的状况等认识不清,调查了解和掌握不够;第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缺乏法律依据,现有的法律法规,不能适应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需要;第三,缺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教育及人才培养体系。

2.开发模式单一,缺少吸引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刺激遗产地居民大打“旅游牌”的信心和决心。但在旅游规划过程中,遗产地居民的极大热情往往会导致对科学规划工作的干扰。近年来,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依托的民俗村、寨、博物馆在一些地区比较时髦,致使有关民族文化旅游的人造景观越建越多,且形式上大多雷同。长此以往,势必造成人造景观泛滥,导致其吸引力大大降低。不仅发挥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吸引力,反而会使遗产地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

3.资金投入不够,开发力度不足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得较好的地方一般都位于西部地区或偏远的民族地区,而“老、少、边、穷”一直是用来特指这些地区的同义语。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却没有充足的资金投入进行开发,则不可能变成现实的旅游产品。由于缺少资金,导致整体接待水平偏低,配套设施不完善,影响开发力度,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至今还未开发利用。多数地方没能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工作摆上重要的位置,不能正面主导、参与这项工作。

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必要性

旅游开发是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手段,只有采用开发式的保护措施,文化遗产才会活生生的传承下去,才不会让我们的文化遗产消失。于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开发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

(一)旅游开发有助于保护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一个地区的旅游业越发达,当地居民以及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就越是依赖于旅游业,他们对当地的文化和自然环境就越重视,自然也就会自愿和竭力地加以保护。事实上,许多濒临灭绝的民间工艺品、传统食品、戏剧曲艺、民风民俗等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才得到重新发掘、整理、更新和提高的。如果这种源于经济原因的传统文化保护意识能够同提高人民的文化教育水平相联系,则这种保护就将获得更为有力的保证。

(二)旅游开发可以为保护提供资金支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资源,发展旅游业,资源是基础,吸引力是关键。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起来,不仅有利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有利于弘扬地方与传统文化,进一步惠及当地的经济发展。如过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都是靠国家或地方政府十分有限的财政拨款,旱涝不保,难以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而通过发展旅游业,可以将参观游览的门票等旅游收入,全部或部分地用于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从而使得保护工作有了更充足的资金。

(三)旅游开发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对国家经济建设的重大贡献,民族文化因它在旅游市场上占据的优势而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被开发利用。许多原先几乎被抛弃的文化遗产不仅随着民族旅游文化的商品化而获得了新生,而且成为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通过这些具有民族历史价值的人文旅游景观的再现和重组,一方面展示了少数民族自身文化智慧和创造力,重新唤起了各民族成员的历史记忆,增强了内聚力、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塑造出良好的形象;另一方面,也使得主流文化群体的旅游者在民族旅游中获得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新的认知和再认识,总之,民族旅游文化的商品化推动了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变迁朝着健康的方向进行。

参考文献:

[1]梁学成.对世界遗产的旅游价值分析与开发模式研究[J].旅游学刊,2006,(6).

[2]杨丽.我国博物馆特色旅游开发刍议[J].经济地理.2003,(1).

[3]李宗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J].知识产权,2005,(6).

[4]马勇,舒伯阳.区域旅游规划-理论、方法、案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篇4

1.1 基本概念达成共识

(1) 基本概念的确定。

非物质文化遗产早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已在日本、韩国等一些国家兴起, 但对其概念却并未有准确的界定。1997年11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建立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决议, “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的概念被确认。2003年10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确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 及与之相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的确定, 使其保护与开发越来越多地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与行动中来。

(2) 类型的界定。

“一个完整的‘无形文化遗产’涵盖一个很宽泛的范围。它包含了传统语言和口传遗产;传统宗教和礼仪;工艺设计和美术作品、音乐、诗歌、戏剧、舞蹈、服饰、厨艺、狩猎、园艺、纺织、医疗、处理冲突的方法等。”根据定义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与表现形式, 一部分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进行归纳,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划分为:民间音乐、传统戏剧、民间美术、民俗等十大类别。此外还有人按照非物质文化申报的标准与申报程序, 非物质文化遗产亦可按等级划分, 可分为世界级、国家级;省级、市级与县级。目前, 上述依据已基本被大家认可, 受国务院出台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分类的影响, 以表现形式、内涵为划分依据的分类方法已被广泛认可。笔者认为, 无论是内涵与表现形式划分法还是等级划分法, 都是我们整理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依据, 在旅游开发中应结合使用, 例如: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优先级的问题就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与等级综合评价。

1.2 研究热点分布集中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热点主要集中于开发价值、原则、方法、案例实证、影响五个方面。

(1) 开发价值、原则、影响认识一致: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价值、原则与影响, 国内大多数学者、专家的态度趋于一致。价值方面:王宁、朱祥贵、詹慕陶、一帆等诸多学者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审美、文化、科学价值, 对其进行旅游开发将会带来社会、经济、环境的三重效益。开发原则方面:陶思炎、黄丽华、谢科等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其观点可总结为可持续原则、保护原则、吸引性原则、因地制宜原则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基本保证。开发影响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影响, 学者的态度可以分为两种, 罗明义、徐赣力等人认为旅游开发将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整性造成破坏;马晓京、肖曾燕等人认为恰当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合理进行旅游开发将有助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这种观点为大部分学者所赞同。

(2) 开发方法、实证研究日益增多。

就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方式来看, 日益丰富多样, 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到20世纪90年代初的主题式旅游开发模式、实地村落式开发模式, (实地浓缩式开发) , 模拟景观式开发 (再现式开发) , 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流行的节庆式旅游开发模式 (短期表现型开发) 、公园式开发模式 (创新式开发) 。随着我国旅游规划工作的进一步深入, 当前的旅游开发模式又有了更多的创新, 如近来出现的实景舞台式旅游开发模式、情景体验式旅游开发模式等等, 大大丰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理论。就实证研究来看, 案例日益增多, 如:王若、管宁生对云南丽江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研究;吴承忠对鄂西土家族民俗文化的旅游价值的研究;张捷对九寨沟藏族民俗文化与江苏吴文化民俗旅游资源比较的研究;陶伟等对宁夏回族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研究。

1.3 开发深度与广度日益加大

旅游者需求的多样化、旅游开发模式的多样化, 导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旅游开发的深度与广度日益加大。以民俗旅游为例, 民俗旅游从形态结构而言, 将其开发为“民俗物质旅游”、“民俗行为旅游”、“民俗精神旅游”和“民俗语言旅游”等;就民俗分布的空间方位而言, 民俗旅游又可以分为“西北民俗游”、“西南民俗游”、“华北民俗游”、“东北民俗游”等。就民族种类而言, 又推出了 “藏族民俗游”、“壮族民俗游”、“苗族民俗游”等旅游产品, 开发的深度日益加深。此外, 查阅的文献来看, 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诞生以来,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广度逐渐加大。除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外, 文学类、医药类、舞蹈类、音乐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旅游开发相继出现, 如:张艺谋策划的大型实景舞台剧《印象·刘三姐》产生了世界轰动效应, 同时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旅游开发提供了经典案例。

2 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科学开发理论

科学、完善、系统的指导理论, 是非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成功的保证。虽然我国已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类型, 旅游开发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也日益多样化, 但是系统科学的开发理论体系尚未建立,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乏系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研究方法;二是缺乏科学的资源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三是缺乏科学系统开发实践理论。

2.2 品牌意识有待提高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旅游产品, 与其它物质产品的经营一样需要上档次的市场运作, 需要有“商业包装”, 需要树立品牌, 打造成旅游精品, 这一切尚需要从深处挖掘, 进行创新。目前,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档次较低, 例如许多民俗村的民居都是房檐上挂几串辣椒, 房内摆一台织布机, 游客进门三件事:喝茶、跳舞、坐花轿。这些重复和单调的旅游产品, 既缺乏独特性, 又令游客感到乏味, 在旅游市场竞争中, 缺乏一定的竞争力, 效益也将普遍较低。

2.3 开发广度与深度有待加强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类型丰富、数量众多, 而当前的旅游开发仅仅集中于民俗旅游活动, 而别具特色、充满奇趣、富有审美、科学文化价值的其他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成为民俗旅游的点缀, 并没有深入挖掘其旅游价值, 在开发的广度和深度上需要大大加强。

3 建议与对策

3.1 根据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工作的推进

须尽快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中心。该中心的主要任务是: (1) 研究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分布状况, 绘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图; (2) 建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开发效果的评价体系; (3) 确立我国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资本运作理论、战略模式选择理论市场开发理论; (4) 负责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进行形象设计以及宣传组织策划工作。

3.2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学科

人才是进行旅游开发的动力资源, 为确保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 应尽快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学科。学科项目建立设想: (1) 课程类别:国家普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课程; (2) 课程级别:本科生、研究生; (3) 课程目的: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类型的文化学习实践活动, 使学生认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特点, 能够运用所学旅游开发理论, 进行科学开发, 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工作。

参考文献

[1]徐赣力.发展民俗旅游与保护民族文化[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 3:46-48.

[2]肖曾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互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级别硕士论文, 2005, 6:22-28.

中国世界遗产旅游 篇5

1、新闻发布会时间与地点选定;

2、赛事宣传手册设计与制作;

3、赛事宣传单张、赛事宣传海报、赛事宣传易拉宝设计与制作;

4、新闻发布会礼品及礼品袋的设计与订做(可拉赞助):领导/嘉宾/媒体;

5、新闻发布会主背景板及签约背景板设计与制作;

6、新闻发布会场外、场内置景设计与布置;

7、赛事片花制作、赛事宣传幻灯片制作;

8、新闻发布会现场视频、播放器、音响、座麦、无线麦、立麦;

9、赛事组委会及执委会成员的确定;

10、拟定出席新闻发布会领导及嘉宾名单(外地及本地);

11、落实新闻发布会接待酒店及宴会酒店;

12、落实接送出席新闻发布会领导及嘉宾交通工具(可拉赞助);

13、新闻发布会邀请函的设计与制作;

14、出席新闻发布会外地领导及嘉宾的往返交通工具的预订;

15、快递出席新闻发布会外地领导及嘉宾邀请函专职人员的确定;

16、接待出席新闻发布会外地领导及嘉宾专职人员的确定;

17、确认出席新闻发布会领导及嘉宾回执的专职人员确定;

18、赛事政府职能部门批文及批文公关费;

19、新闻发布会流程背景音乐制作;

20、新闻发布会工作人员:

幻灯片及视频播放员/音响师/摄影师/摄像师/化妆造型师/礼品派发员配置及劳务费等;

21、新闻发布会主持人﹑上届冠军的邀请及服装﹑出场费用;

22、新闻发布会礼宾小姐、引导小姐及服装的选定及费用;

23、赛事工作人员服装的设计与制作(可拉赞助);

24、赛事网站的注册、网页的设计与制作;

25、赛事会旗及赛事绶带设计与制作;

26、赛事权杖、头冠、奖杯的设计与制作(可拉赞助);

27、赛事吉祥物的设计与制作(可拉赞助);

28、赛事主题歌的创作及费用(可用大赛原创主题歌);

29、新闻发布会邀请的领导及嘉宾名单的拟定;

30、新闻发布会主席台领导及嘉宾安排的慎定及座席排位的慎定;

31、新闻发布会主席台、嘉宾席、媒体席、签约席台卡的设计与制作;

32、新闻发布会媒体的选定及费用;

33、赛事名片及赛事工作人员胸卡的设计与制作;

34、新闻发布会媒体报道统筹专职人员的确定;

35、新闻发布会饮用水的准备(可拉赞助);

36、新闻发布会新闻通稿及领导发言稿的拟定;

37、网络选手亮相宣读参赛宣言及异地选手视频祝福;

38、新闻发布会举办地停车场专用车位划定;

39、新闻发布会分赛区、合作伙伴、赞助商签约板及授权牌匾的设计与制作;

40、新闻发布会指示牌的设计与制作(停车场/大堂/电梯口/走廊);

41、新闻发布会表演嘉宾邀请及费用;

42、新闻发布会造形师(发型、财妆、化妆)的邀请及费用(可拉赞助);

43、新闻发布会会场布置与物料备份:

签到台/主席台及签到台台布/易拉宝/签到薄/签到笔/名片箱/合约书/合约夹/签约笔/台花/襟花 主席台及嘉宾台名牌/礼炮等;

44﹑省厅领导﹑特殊嘉宾出席新闻发布会红包费;

45﹑外地领导嘉宾及媒体往返新闻发布会目的地交通费及媒体报道费。

中国世界遗产旅游 篇6

旅游体验本身就是一种符号互动活动。在遗产旅游的各种体验情境中,诸多民族文化现象都通过各种遗产符号传达出来。旅游者通过解读遗产符号,获得该符号所代表的民族文化及其民族情感,从而获得某种“以身体之、以心验之”的旅游体验快感。遗产旅游之所以倍受青睐,就是因为各遗产符号迎合了人们的感情需求,这种情感力量是理性语言无法涉及的。这里我们就来探讨遗产旅游者与旅游地的情感联结,遗产旅游地对旅游者意味着什么。

在自然遗产中体验——人类原始的家

旅游者对自然似乎有着天生的偏好,自然生态环境,原始森林等自然遗产,使旅游者远离了日常的都市生活,这不仅是因为自然的风景秀美,也因为人们回归原始自然的愿望。自然遗产景观通过如画般的景色,自然的安静,与舒适的环境这些遗产符号,拉近与旅游者的距离,使旅游者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放松心情,产生相应的地方情感,甚至是依恋。

这些自然遗产所代表的环境和属性也是“家”的一种表现形态,吸引旅游者的是家的宁静、魅力和舒适,这正是现代生活中所缺少的,也是人们所怀念的。在自然中旅游者体验的是原始的自然情境,是我们人类最原始的家。

在这里旅游者感受到回归到原始状态的美景,远离城市喧嚣的安静和令人无限放松的舒适,这些特征让旅游者自然地被吸引。

在一篇游记中,一位游客将我国绝美的一处自然遗产——九寨沟形容为上苍脸颊上的一个酒窝,她说道:“这是一本宁静心灵的书,在人心静的时候才能去旅行的地方就是九寨沟,这喧嚣的尘世,竟然还真有这样一个美得像神仙的家一样的所在”。“九寨沟就是上苍面颊上的一个酒窝,它生动了整个世界的面容,它使尘世间的人们知道什么是上帝的微笑,什么是超凡脱俗的仪容。九寨沟就像曾经在困境中温暖我们的一堆篝火,足够让我们去面对任何冰霜雪雨,使我们以后的生活温馨荡漾。”足见九寨沟的美景给旅游者带来的精神寄托和美好回忆。

在历史文化遗产中寻找——古朴的生活环境

旅游者通过各种途径对历史进行了解,如寒山寺的钟声、西安的古城墙、老北京的胡同,听着过去的故事,看着眼前的古庙,宫殿城墙,追寻着过去的痕迹,对那些遥远的时光产生一种特别的情感。虽然时光不能倒流,但是眼前的景象可以带着旅游者的思绪回到那个年代的此情此景,回到当时那种古朴自然的生活环境,回到当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的纯真本性还未受文明玷污,未遭科技改造加工的生活环境。

旅游者来到这些地方,之前在脑海中已经有着对这个地方的记忆,并在自己的解读过程中努力去印证之前的认识。在历史人文情境中吸引旅游者的是对家的追寻,对历史文化的追求,对田园生活的追求,以满足自己心中对这个地方的特殊情结。

我们熟知的成都,其对文化遗产的传承,正变成一种现代生活方式及生活风情的传承、再建甚至再造正逐渐渗入城市肌体,成为提升城市形象、凝聚城市文化气质、增加城市认同感的一股重要力量。其中,武侯祠精心打造的锦里,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成功之作。作为文化部命名的全国首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锦里已经成为成都的一张城市名片。

所以,各界旅游工作者应不断致力于深入挖掘我国浓厚的自然、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与旅游者之间的各种情感连接,探寻其中体现一个民族的精神品质和审美情趣的内容。以唤起现代人对“过去时光”的记忆,并契合旅游者具体的旅游体验,这样才能在后现代社会消费中找到市场。

中国世界遗产旅游 篇7

一、引言

后现代社会理论研究的核心观点是拒绝‘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理论,尊重以实践者为中心的多元化的理论和研究的异质性。同样,作为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十年来后现代旅游研究也愈发地倾向于探索游客的个性化和特殊兴趣导向。尤其是随着派恩和吉尔默(Pine&Gilmore)的体验经济理论的发表,探索游客的体验特性几乎成了所有后现代旅游学者的核心目标。

旅游体验是指在与旅游目的地互动的过程中,游客的主观心理活动的变化。这一变化充斥于旅游的方方面面,而且动态地影响游客的情绪乃至行为意图。纵向上,旅游体验开始于游客接触景点广告和宣传册等场外文本并着手制定旅游方案从而形成对体验的期待,在现场体验结束后,还将通过旅游照片和纪念品,故事讲述等场外延续文本来影响体验记忆的形成。横向上,现场旅游体验发生于游客与构成旅游世界的所有现场文本之间的互动,这些文本不但包括景点的主体物,而且囊括了服务人员、同行者、其他游客、本地居民,甚至天气、温度等所有的情境变量。这些所有的现场符号交织在一起,通过游客的感官形成格式塔式的总体形象,影响着游客的情感和认知的变化。由此可见,现场旅游体验可以理解为游客接收现场的旅游文本,并对旅游文本进行释义的符号解读过程。

但是基于游客有限的认知能力,接收全部的旅游文本几乎不可能。游客只能选择性的识别现场的符号,并形成自己独有的现场文本。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解释了旅游体验的异质性。因此,若想通过符号解读的观点来研究旅游体验现象,不可避免的要清楚影响游客自我文本形成的要因。

赵毅衡在《符号学:原理与推演》一书中,提到了影响文本接收者文本识别和解读的两个特殊概念,分别是伴随文本(co-text)和接收者的元语言(me ta-language)。其中伴随文本作为跟文本主体一起出现的社会文化约定符号,和文本主体紧密的交织在一起,引导着文本接收者的文本感知和解读。但是,作为一个崭新的概念,伴随文本还未引起旅游体验,乃至旅游符号学学者的重视。另一方面,现有的旅游符号学研究者,大多着眼于符号学的方法论特性。既,通过符号学来解读承载旅游体验现象的各种文本(照片、纪念品等),而鲜少有人把旅游体验看作符号解读的过程来探索旅游体验的本质。鉴于此,本研究采用一个定性分析的视角,来探索旅游体验中游客对伴随文本的知觉和解读,从而验证用伴随文本理论来探索旅游体验的可行性。

本研究设定了一个范围较小的研究案例:赴韩中国留学生的遗产旅游体验。马康纳(Mac Cannell)把跨文化旅游者定义为‘追寻异国文化符号本真性的朝拜者’。因此从某种角度上来讲,探索游客对象征着民族文化的遗产符号的解读是研究旅游符号学基础理论的最为便捷和显著的方式。另一方面,近20年来,后现代游客对异国文化的追求日益增加。以2013年赴韩旅游的外国游客为例,31.6%的外国游客有过访问韩国故宫的经历;20.4%的游客被调查有过访问韩国博物馆经验。因此,研究跨文化遗产旅游体验对于国家的外汇收入的增加,乃至国家文化形象的传播都有着不可磨灭的深刻意义。此外,本研究选择赴韩留学生为标本,不止是因为中国留学生的日益增加和消费力的增长、留学生的VFR游客吸引效果和国外中国留学生旅游市场的扩展以及成熟化,同时考虑到留学生在跨文化遗产旅游中的代表性(相对较高的跨文化认知和较低的民族优越感)以及资料获取的便利性(较低的语言障碍以及反复多次后续资料收集的可能)和资料分析结果的效度(研究者作为局内人展开文本分析)。

二、文献回顾和理论框架

(一)符号学和伴随文本

符号是通过客观的媒介来传达人类主观意识形态的道具。维科(Vico)在《新科学》一书中提到,人类把外部世界的存在当成一种意识形态的语言来解读,从而得以建立自己的主观心理世界。因此,我们可以推断,生活体验是人类把社会经验和行为当成一种特殊的语言,并通过解读这种语言的意义,从而构建独有的心理世界的所谓‘经验的符号化’的过程。换言之,体验的本质是人类与充斥着整个外部世界的符号之间的互动。而符号学,则正是研究这种互动的一种跨学科的学问。

范梅南(van Manen)指出,符号学是构成主义文学研究和意义论的基础。赵毅衡在解释符号学的理论形成时也提出,符号就是承载意义的外部表象,而符号学则在某种角度上可以称之为意义学。由此可见,符号学的研究对象简单的可以概括为一种研究符号的意义生产和解读的学科。而在研究符号的意义生产和解读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探索意义生产和解读的环境、社会文化背景、所使用的道具和法则。在这一系列的探索过程中,符号学衍生出了各种新的形态。例如研究意义生产和解读过程中的人脑活动的认知符号学、研究广告传媒环境中符号传达的广告符号学、研究旅游体验过程中的主客互动的符号互动论等。因此,符号学首先是一种跨学科的科学,其次符号学的应用范围之广使它成为一种具有广泛适应能力的实用学科。

现代符号学的发展可以大体的归结为两个方向,一个是以索绪尔(Saussure)为代表的语言和结构主义符号学方向,另一个是以皮尔斯(Peirce)为代表的逻辑修辞符号学方向。几乎发端于同一时期的两大理论方向为20世纪符号学的多元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索绪尔把符号学命名为‘semiology’,并提出了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的二分概念。能指被定义为符号的表象、属性和功能;相应的,所指被定义为符号的意义或概念。以索绪尔的语言符号学为基础,巴尔(Barthes)扩展了符号学的范围,提出语言可以扩展到生活中的各种指示物,并以印有向法国国旗敬礼的黑人军人的照片和埃菲尔铁塔为例,区分了外延能指、外延所指、内涵能指和内涵所指的概念,并指出符号的内涵意义代表了一种‘神话(myth)’,并因此发展了神话学理论。

皮尔斯主张符号是说明客观现象和意义之间关系的几乎所有的社会表象。皮尔斯重新定义了符号的概念为‘something that stands for something else,to someone in some capacity’,并提出构成符号的表象(sign)、对象(object)和解释项(interpretant)的三分法。表象大致相当于能指,而对象和解释项则分别代表了符号的自带意义和符号接收者的解释意义。由此可见,比起索绪尔学派的以符号的意义生产为中心的研究,皮尔斯同时考虑了符号的意义生产和符号接收者的意义解读。皮尔斯的三分法为使用符号学研究人类认知和生活体验奠定了基础。既,人类体验社会生活的过程即是人类接受周边由符号组成的文本并解读的过程。

因此,如果把体验看成人类通过符号与周围世界进行沟通(communication)的互动过程的话,至少有三个基本要素的存在:分别是符号发送者、符号接收者和符号信息。符号发送者负责给客观表象进行意义赋予(coding),被赋予意义的符号在特定的背景下以文本的形式向符号接收者传达符号信息,符号接收者通过自己的元语言对符号信息进行释义性解码(decoding)。而符号接收者解读的意义并非完全与发送者的意图一致,接收者的认知能力和社会文化背景,以及文本的附加信息等共同影响着文本的接收和解读。前者通过影响接收者的元语言而影响接收者的信息提取和解读能力,后者作为被传递信息的伴随文本影响接收者的信息接收方向和解释方式。

赵毅衡认为‘任何一个符号文本,都携带了大量的社会约定和联系’。这些被携带信息或是潜在的,或是显性的。这些伴随的文本或是在文本生产过程中被附加,或是产生于文本被接收的特殊环境下,它们与主文本紧密的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特殊的‘互文(inter-text)’状态被接收者感知并解读。伴随文本携带了从文本信息被生产到被解读的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context),若是没有这些伴随文本,符号接收者将难以正确解读符号发送者的意图,甚至出现符号误读或者漏读的情况。尤其是当符号接收者和发送者处于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或是不同的时间维度时,伴随文本的缺失将预示着主文本信息的传递失败。

赵毅衡总结了3类6种伴随文本的存在。显性伴随文本是跟随主文本一同被传达的表层文本。它包括了副文本(para-text)和型文本两种类型。其中副文本是指对文本进行总结性说明和特性归纳,以及价值阐释的伴随文本。例如书籍的标题和出版说明;美术作品的印鉴;商品的商标和价格标签;艺术品的作者说明和官方证明书等等。副文本往往让符号接收者形成先入为主的观念,从主观层面上影响接收者的符号解读。型文本是另一种必备的显性伴随文本,用于连接形成文本的各个符号之间的‘组合’关系,籍以说明主文本的体裁,类属和风格。认知心理学者认为人类对于未知事物的学习是基于对已知存在的分类(category),由此可见型文本直接影响着符号接收者的符号认知和学习。

第二类伴随文本被定义为生成性伴随文本或者是前文本(pretext),是指在文本的生产过程中,留下的各种时代背景和文化痕迹.任何文本或构成文本的符号的生产都无法脱离广范围的社会文化语境。换言之,符号生产者想要传达的文本信息,本质上是自身对当前社会文化等意识形态的认知,而符号生产的过程则是把这种认知客观化并希望同他人共享的过程。由此可见,文本的释义不可避免的要放在文本生产的文化大背景下进行。

第三类伴随文本产生于符号接收者的解读过程中,因此被定义为解释性伴随文本.它包括元文本(meta-text)、链文本(linktext)和先后文本。元文本是用于解释文本的文本。它不受属于文本生产者的主观意愿的影响,而是在文本传达过程中所出现的有关文本的社会性评价。链文本是指文本解读时接收者所能知觉到的相关文本。包括和文本共存的其它文本、文本所处的环境、文本的相关作品等等。文本很少单独被接收,通常文本的接收必然伴随着环境的‘噪声’。这些噪声或多或少的影响着接收者解读的复杂性、丰富性和正确性。赵毅衡指出,上述的几种伴随文本必然会随着主文本出现,而先后文本并非必然出现。先后文本被定义为主文本的‘仿作、续集、后传’等。改编自文学作品的电影就是文学作品的后文本,而文学作品则是电影的前文本。

伴随文本是通过文本信息把生产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接收者的社会文化背景相连接的纽扣,是被动接收的文本解读语境和文化制约。通过伴随文本,接收者可以准确地理解生产者的意图,若失去对伴随文本的正确接收,不可避免的会引起文化误解,甚至偏见。以跨文化旅游为例,若导游未能准确地向游客传达各种关于文化符号的伴随文本,必然会影响游客的文化认知,从而影响游客的跨文化体验的品质。

(二)旅游体验的符号学研究回顾

旅游体验研究经历了日常生活体验和旅游现场体验的再分化,旅游体验的多样性和旅游体验的主观性等三个阶段。后现代旅游学者则更多地把旅游体验视为一种日常生活现象,承认旅游体验的因人而异的特性并试图从现象学的视角探索旅游体验的主观性。因此如何探索旅游体验的主观性以及开发一个有效地旅游体验研究方法成了旅游学界共同面对的课题。马康纳用符号学的视角扩展了旅游本真性理论来探索旅游体验现象,他指出旅游者是追寻符号本真性的朝拜者,旅游者不但在旅游现场解码各种现场符号,而且在场外也通过接触各种符号信息(maker)来加深自己的体验。这些符号共同组成了体验的舞台(stage),而游客关心的恰恰是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连接的稳定性。能指和所指间的稳定连接被视为客观(object)的真实存在;能指和所指之间的连接基于旅游者的主观判断则被视为构建(constructive)的真实。继马康纳之后,卡勒(Culler)从一个批判的观点解读了游客的符号追寻现象。他指出,旅游者妄图追求符号的本真性,却偏离了客观本真性的本质,反而满足于各种‘虚假’的复制品。厄里(Urry)则从游客的视角,提出游客体验的本质是对具有意义的旅游符号的凝视(gaze)。刘(Lau)则反驳了马康纳的‘makerassignifier’的观点,他认为从索绪尔的二分法的视角上,马康纳混淆了能值和所指的概念,而卡勒和厄里则是马康纳错误理念的荼毒者;作为反驳,克努德森(Knudsen)指出马康纳的旅游符号研究的基础是皮尔斯的三分法而非索绪尔的二分法理论,他并且提到,皮尔斯的三分法是探索旅游体验的适合的方法。

意识到用符号学来开展旅游体验研究的可行性,学者开始着手于旅游符号学的发展。

一部分学者试图通过符号学的视角研究旅游的表征问题。帕尔默(Palmer)通过探索遗产景点的符号意义,指出遗产是国家和民族的‘语言’符号,象征着民族文化的性格。在文化符号的研究上,赫伯特(Herbert)通过分析文艺旅游者的遗产旅游体验,建立了遗产景点的建构(遗产表征)和消费(意义解读)模型。

艾特纳(Echtner)通过对符号研究理论的综述,提出了旅游符号学研究的六个步骤:分别是选择共时的文本信息;细分化文本单位;记录文本单位的出现频度;分析单位间的组合关系(相互连接性)和聚合关系(可替代性);建立一个全面的文本模型并理解各单位间的连接规律;最终得以洞察文本的外延含义和内涵。艾特纳的文本研究技法为分析旅游者的文本信息(照片,微博,日志等)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方案。

利特尔(Littrell)通过探索国际旅游者对购买的民族纪念品所赋予的象征意义,指出民族纪念品被赋予不同的象征性,而代表着游客现场体验的延伸。同样的,金(Kim)也指出,游客的纪念品购买象征着不同的意义赋予,同时,他还指出,伴随着购买情境的不同(礼物或自己用),对游客来说,纪念品则象征着不同的意义。同样以探索旅游情境中的符号意义为目的,斯奈彭格(Snepenger)和他的同事从一个广义的角度探索了旅游地的场所意义。他认为,空间之所以能被称之为场所,正是因为它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快乐意义、实用意义、消费意义、社会意义),而游客的场所体验动机,更多的是来自于场所意义和自我(identity)的一致性。

比起国外旅游符号学研究的愈发成熟,国内的研究尚处于一个初期发展阶段。在2005年出版的《旅游体验研究:走向实证科学》一书中,谢彦君总结了旅游体验和旅游符号学的国内外研究成果,而且提出了用符号学探索旅游体验,以及旅游体验中文化释义的可行性。并总结出符号解读的四种可能(正读、误读、忽略、放弃)。作为国内旅游符号学研究的基础文献,该书为之后旅游符号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样作为旅游符号学研究者,彭丹从一个符号互动论的角度探索了旅游情境中,主客之间的交互体验。她指出,作为旅游现场的表演(performance)参与者,游客、地区居民和旅游从业者不但通过角色扮演生产着各种符号,而且凝视着对方的身份、角色、行为和地位符号。伴随着对该类符号的解读,个体调整自己的符号生产,从而实现了旅游现场的符号互动体验。孙洪波则从构建的角度上阐释了由时间符号、空间符号、社会符号和景观符号组成的‘旅游世界’的存在。

纵观国内外的旅游符号学的发展,意义论和分析旅游文本的符号学方法论成为了旅游符号学研究的主流。相反,鲜有学者把符号学直接应用于旅游体验研究。依据研究者的个人知识,桑托斯(Santos)是唯一从真正意义上,提出了应用皮尔斯三分法探索旅游体验的可行性的学者。但是他的研究并没有得到学界的足够重视。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提取赴韩留学生的跨文化遗产旅游体验中伴随文本的作用效果,来探索使用符号学的伴随文本理论解读旅游体验的可行性框架。因此,本研究选择了韩国‘5大宫’中的宗庙和昌庆宫作为研究对象。

宗庙是供奉朝鲜时期历代国王和王妃(包括后来追尊的国王和王妃)神位的具有儒教性质的祠堂。是大韩民国最精致、最庄严的古典建筑之一。宗庙被指定为史迹第125号、宗庙正殿(国宝第227号)、永宁殿(宝物第821号)、宗庙祭礼乐(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第1号)、宗庙祭礼(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第56号)等也被确定为大韩民国文化遗产,由专门机构负责管理。1995年12月,宗庙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昌庆宫是韩国大王大妃等王室成员的居所。也被誉为磨难最多的宫殿。壬辰倭乱时期的昌庆宫被毁于战火,光海君1616年重建;1790年再次被烧毁,纯祖34年再次重建;1907年,日帝强占时期被日本人改建为动植物园,直到1981年才重新恢复了宫殿原貌。

宗庙和昌庆宫见证了不同背景的韩国历史,因此具有特殊的韩国文化遗产代表地位。

(二)研究标本特性

本研究参考了宗庙和昌庆宫的主要访问人群,从资料收集的便利性、分析的效度和代表性的层面上选取了有效标本中国留学生21名作为调查的参与者。为了保证小范围标本的妥当性,21名研究参与者包含了多样的人口统计学和社会统计特性。

21名研究参与者中男性11名,女性10名;宗庙体验者12名,昌庆宫访问者9名;赴韩留学两年以下的4名,5年以上的3名;年龄分布在19岁到27岁之间。其中包括博士1名,语言学习生1名。另外人文社会学科(经营、新闻放送、贸易、经济、英语英文)、理工科(消防)、艺术科(视觉设计)和自由专业学生各有1名以上。考虑到韩国文化的特殊性,本研究的标本中还包含了2名朝鲜族留学生。

为了保证研究的道德性,本研究的全过程中省去了研究参与者的个人信息,只通过字母和数字的混编(宗庙p1-p12;昌庆宫q1-q9),以及专业标识的方式来区分研究参与者(如,p1,消防)。同时为了保证研究的妥当性,本研究的标本中没有包含旅游相关专业的学生。

(三)研究流程简述

作为一个定性的研究,本研究主要通过研究者参与观察和深层面谈的方式收集资料。为了掌握第一手现场资料,研究者在旅游现场收集标本的一般信息并请求面谈。面谈地点选择在旅游景点附近安静的咖啡店,并采取一对一深层面谈的方式。为了防止研究参与者的疲倦以及考虑到信息的充分获取,每位参与者面谈时间被控制在30-40分钟之内,面谈的全部内容被录音。面谈采用研究参与者自发描述的方式进行。参与者被要求以讲故事的形式讲述自己的旅游体验,在参与者的讲述过程中,为了减少研究者的主观诱导,研究者只采用‘为什么、然后呢’等引导性词句进行交流。

收集到的录音被整理成文本资料。资料分析采用托马斯(Thomas)推荐的一般归纳法。以赵毅衡的伴随文本三分法为基础,资料经历了开放式编码、次级核心概念编码和核心概念归纳三个阶段。为了保证归纳的妥当性,归纳信息邀请了两名旅游专业的中国留学博士和一名旅游专业的韩国教授进行妥当性评价,评价的结果直接反馈于最终归纳结果中。

四、分析结果

(一)显性伴随文本

1、副文本

在研究参与者对遗产旅游体验的描述中,对副文本的描述几乎出现在故事讲述的最前期,并且伴随着对构成主文本的各个符号的解读(‘宗庙不是韩国仅有的几个世界级文化遗产之一吗?当然要来看看。要了解一个国家,了解它的文化遗产无疑是最直接有效地手段。’(p4,新闻放送))。研究者还发现,体验者对副文本的认识多数是来源于导游的说明或者指示牌上的文字描述(‘导游说这个正殿是韩国的国家级文化遗产,有着悠久的历史。所以我特别留意了一下。’(p1,消防))。由此可见,副文本是伴随着主文本的最直观和显性的文本。副文本不但帮助体验者正确的解读符号的意义,而且引导着体验者的选择性知觉。

不但如此,研究者发现体验者习惯于把副文本当成构建符号本真性的信号(‘那上面写着这是韩国的宝物多少号,给人一种很真实的感觉。虽然不知道是不是真品,但是既然有那样的指示牌,我就当它是真的了。’(q1,语言学习))。研究者认为,造成这种副文本依存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跨文化旅游中异国体验者多少存在着对本地文化的认知不足。为了满足自己的符号本真性追求的需求,体验者不得不依存于副文本的‘解说’,由于无法判断符号的客观本真性,这种本真性的感知几乎是构建性的。而且体验者能准确地判别这种本真性的‘虚假’(‘导游说是什么宝物,什么道遗产、国家遗产的。那我们也没法判断他的真假。他说是就是吧。’(p9,自由专业))。

2、型文本

赵毅衡把型文本归类为浮现在主文本外面的显性文本,在研究者的分析中,这种文本几乎是被体验者的潜在意识所知觉到的。型文本既可能类似于副文本,由导游或者指示牌进行引导性说明(游客主动询问导游宗庙的用途(来自研究者的参与观察)),也可能来自于游客过去的知识和经验。

事实上,研究者发现,大部分的研究参与者都会提及自己的比较体验(comparativeexperience)。作为中国游客,研究参与者更多的把在国内的类似经历与当下的体验相比较,推断体验对象的类型(‘中国也有宗庙,毕竟都是起源于儒家文化,虽然格局不太一样,但是内容差不多,都是用来祭祀祖先的地方。’(p12,英语英文))。

研究者把参与者的型文本解读进行归纳,大致可以分成两类型文本的解读。一类是场所(遗产地)或符号的用途;另一类是对场所设计类型的解读。其中对用途的解读大致可以分为对场所用途的解读和对构建总文本的符号的用途的解读(‘那东西韩语叫deme啊。中国故宫好像也有类似的,盛放救火用水的。’(q4,经营))。而对场所用途的解读又可分别横向比较解读和纵向比较解读,横向比较解读是游客把场所跟类似的其它场所进行比较从而进行认知归类的过程(‘中国也有宗庙…都是用来祭祀祖先的地方。’(p12,英语英文));而纵向比较则是比较不同的两种场所,而进行认知学习的过程(‘我也去过韩国的景福宫,和这里完全不一样。很简单,用途不一样。’(p4,新闻放送))。对场所设计类型的解读在本研究中。主要体验在对遗产建筑设计符号的解读(‘韩国的建筑讲究跟自然地协调,到处都是树啊草的;中国的宫殿更讲究皇家的威严,高端大气,建筑连绵。’(q5,贸易))。

不管是哪种型文本的解读,无疑,型文本可以被看作最重要的伴随文本。因为它直接作用于文本接收者的解读方向。

(二)生产性伴随文本:前文本

作为对遗产符号的解读过程,遗产旅游体验中的前文本解读直接作用于解读者的解读过程中。作为文本生产过程中的广范围的社会文化背景,遗产文本的前文本揭示了遗产的创作背景。正如任何小说的创立必然反应创作时代的现实,遗产文本同样属于时代文化的‘复制品’。

跨文化遗产旅游体验中,游客对前文本的知觉来自于访问前的知识或者经验,以及导游的解说或者现场指示牌的说明。对于前者来说,跨文化游客受到文化距离(culturaldistance)的限制,无法直接地把前文本作用于文本解读,大多数的游客知觉到的前文本只是通过对韩国文化形象的浅显理解加上国内对韩国历史的集体认识而形成的刻板印象(stereotype)(‘韩国文化不都是模仿的中国儒家文化吗?你看那宫殿,连名字都没改。’(p5,朝鲜族))。这种刻板印象大多数是负面的,因此也影响到游客的整体评价和解读的深入(flow)。作为留学生的特殊性,一部分在韩国滞留时间较长的留学生具有相对比较丰富的韩国文化认识,因此较能够客观地评价韩国历史(‘高丽时期的王信仰佛教,朝鲜时期的王信仰儒教。所以在建筑设计上可以看出很明显的儒教风格。但是还是保留了一部分佛教的东西,比如那个塔。’(p2,英语英文))。这些之前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了解读者的事前前文本。而导游的解说则作为现场前文本直接作用于游客的符号解读(‘导游说那里曾经被日本人毁了两次。太愤怒了。日本人还不承认战争,这里就是证据。’(p1,消防))。

综合来看,如果把符号看作文化意识形态的具象化的产物,那么前文本无疑为解读者的符号解读提供了一个切入点。但是在跨文化旅游体验中,前文本表现出事前前文本和现场前文本两种状态。这其中事前前文本作为游客的主观记忆,正面的前文本和负面的前文本影响了游客的符号评价和解读深入程度。

(三)解读性伴随文本

1、元文本

元文本是关于文本的文本。旅游符号世界的元文本则是关于旅游场所的社会性评价。这种社会性评价包括了其他游客的口传、网络上的旅游日志(‘我们语学院的老师提起过这里。因此我来之前特意上网查过关于这里的信息,大致了解这里是韩国历史和民族的象征。’(q1,语言学习))、游客朋友亲人的推荐(‘我朋友来过。那会还跟我看照片来着。当时给我讲了,没留下什么印象,还得自己亲自来。跟听人讲感觉完全不一样。那会儿不觉得有什么好看的,现场的气氛确实不错。’(p4,新闻放送))。

由此可见,元文本强烈影响着游客的访问前期待。特别是在SNS等社交媒体越发普及的现代社会,元文本被更便利的接收。从而更广泛的影响游客的符号寻找和解读方向。

另一方面,游客在符号解读过程中也在生产着元文本(‘那个雕刻确实很有意思,我拍下来直接发到微信朋友圈了,很快就有人问我在哪。我跟他们说了这里,他们说下次也来。’(q9,经营))。

2、链文本

链文本是跟主文本同时被游客接收的‘参照物’。链文本虽然不能直接的作用于游客的符号解读,但是它提供了一个解读的大环境,因此影响着游客解读时的心境(‘我只能说韩国的景点开发做的太好了。这么一个繁华的城市中心坐落着这么一片古建筑群,整个城市好像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博物馆。’(p5,朝鲜族));(‘昌庆宫后山腰上可以看到宫殿的全景,甚至可以看到远处的南山塔。南山塔跟昌庆宫融合为一体,没有一点违和感。’(q3,经营))。由此可见,遗产旅游体验中的链文本接收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是游客对同一类属的其它遗产景点的同时接收,从而形成一种格式塔式的整体感知;另一种则是不同类属的其它符号被融合入遗产文本,作为遗产文本的一部分影响着游客的心境。

五、研究结论和局限

本研究以赴韩留学生的遗产旅游体验为例,探索了一种伴随文本式的旅游体验分析方法。以赵毅衡的伴随文本理论为基础,本研究通过归纳的定性研究方法成功捕捉了显性伴随文本、生产性伴随文本和解读性伴随文本三类核心概念(图1)。

(一)本研究用符号学的理论框架直接作用于旅游体验研究,从学术角度上:

1、本研究再次证实了用符号学直接探寻游客体验现象的可行性。此外,从伴随文本理论的视角上,本研究证实了符号学研究的实用性。既,虽然现象学研究多是采用主观的定性分析技法,但是利用符号学可以充分降低定性分析的主观性,使现象学分析趋向于客观化。

2、本研究探索了跨文化的遗产旅游体验。研究结果表明,跨文化遗产旅游体验是解读‘它’文化符号的现象。因此若想准确地探知旅游者的体验性质,不可避免的要同时探索旅游者的文化社会背景和符号的文化社会背景。

3、本研究采用了赵毅衡的伴随文本理论。分析的结果表明,伴随文本是游客和旅游文本互动的接入点和纽带,若想准确地用符号学剖析旅游体验现象,对伴随文本的分类和提取是不可或缺的。而这一点,在过去众多的旅游符号学研究中都被忽视了。

(二)从旅游开发者的角度上:

1、本研究证实了留学生旅游体验的特殊性,尤其是留学生比普通外国游客具有更多的文化知识的特性。在留学生旅游市场不断成熟和发展的今天,我们建议旅游开发者把留学生旅游当成一个特殊目的(specialinterest)的旅游市场来对待。

2、同时证实了跨文化遗产旅游的特殊性。作为吸引国际游客的重要符号,我们建议旅游开发者从利用遗产符号来扩散国家文化形象的角度上设计遗产旅游。尤其是开发免费的、高质量的导游服务系统以及现场多媒体解说系统,以通过伴随文本的准确传达达到帮助旅游者解读遗产符号的目的。

(三)本研究出于探索的目的开发了旅游体验的新方法,不可避免的存在各种局限。

1、为了资料收集的便利性和分析的信赖性,本研究选择了一个较狭窄的研究标本。这不可避免的影响了理论的一般化。因此今后的研究应该考虑更多元化的旅游体验情境,从多个角度证明本研究结论的可行性。

中国世界遗产旅游 篇8

一、中兴公司的生命周期及其工业遗产

枣庄素有“鲁南煤城”之称,是一座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的城市。《中国实业通志》说:“枣庄附近……矿区以内有唐宋时开井甚多。”宋朝苏轼曾写过一首《石炭行》,描述了徐枣地区的煤、铁开采情况。中陈郝瓷窑遗址发现的金代房基,窑炉底部积有半米厚的煤渣,说明800多年前枣庄就采用煤炭做燃料烧制瓷器了。枣庄甘泉寺保存的窑神碑记载了元至大元年(1308年)枣庄“掘窑采煤”的事实。诗人满碧山用“磨塘山欲尽,煤井地皆空”来描述14世纪中叶的枣庄。枣庄东大洼宋时已有塌陷,现已查明枣庄遗留下来的古煤井1253口,这些都说明了枣庄古代来采煤业的兴盛。1740年,山东巡抚朱定元奏请朝廷大力开办山东诸县矿业,得到清廷户部批复,枣庄煤业大兴。光绪初年,窑主金铭等人联络东明知县米协麟、候补知县戴华藻,禀呈北洋大臣李鸿章奏准,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筹办“山东峄县中兴矿局”。中兴矿局经营16年,由于生产技术落后导致1893年小窑透水的重大伤亡事故,再加上经营者腐败无能、引起内讧等原因,最终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宣布停办。

中兴煤矿公司由中兴矿局官窑奠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4月,张莲芬等禀请清政府批准复开枣庄煤矿。次年2月正式成立“商办山东峄县华德中兴煤矿股份有限公司”。同时奏请清政府批准,划定中兴公司矿界,规定“百里内不准用机器采煤,十里内不许民人用土法采煤。”德商以“定章太严”为由始终不按协议入股。1908年,公司呈农工商部注销“华德”字样,完全由华资经营,更名为“商办山东峄县中兴煤矿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家完全由中国人自办的民族矿业。

19世纪末开始的大规模煤炭开发,使枣庄市成为全国最著名的工业区之一。经历了近100多年的繁荣发展后,中兴煤矿公司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衰退,由于资源枯竭,1999年关井破产。截至2009年,国务院共确定了44个资源枯竭城市,枣庄市是山东省唯一名列其中的城市。煤炭工业的衰落是“后矿业时代”的共有特征,也是枣庄市逆工业化的历史见证。

枣庄中兴煤炭公司的生命周期曲线由兴盛走向衰落,见证了一段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史,积淀了建筑、遗址、街区、文物、档案、股票、名人遗迹、非物质文化等丰富的工业遗产。枣庄工业遗产并非代表落后和污染,而是工业文明的体现,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历史状况和技术水平。这些工业遗产成为枣庄献给近代中国工业史的珍贵财富。科学地保护、发掘、利用他们,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重要内容之一。枣庄市城市转型的探索与实践,将为中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截至2010年6月,国土资源部共公布了两批61个国家矿山公园资格单位名单,枣庄矿山公园名列其中,成为山东省唯一一家以煤矿申报的国家矿山公园。自此,枣庄市由发掘销售能源矿产进入到发掘销售工业遗产的文化旅游阶段。

二、中兴公司工业遗产的旅游价值

借鉴肖星“三三六”旅游资源评价法[3]和韩福文等制定的工业遗产旅游资源评价体系,从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技价值和美学价值四个方面对中兴公司工业遗产旅游资源进行评价。[4]

1. 历史价值

(1)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见证。中兴煤矿公司由1878年创办的中兴矿局官窑奠基,而中兴矿局官窑正是李鸿章洋务运动的兴业实践。中兴煤矿公司和当时济南泺口山东机器局、招远金矿成为山东近代工业发端的三个基点。中兴煤矿公司距今已有130年的历史,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典范,是一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缩影。在我国煤炭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见证了中国煤炭工业的荣辱兴衰。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家完全由中国人自办的民族矿业和最大的民族资本企业;是中国民族产业中第一家在清朝末期就有机械化采煤的企业;是中国第一家民族股份制企业;是中国唯一一家由两任民国总统担任董事会长、民国总理任财务总监的企业。这“四个第一”充分说明了它是中国史上罕见的、独具特色的一家大型企业,在近代民族工业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

中国股份制民族工业的第一张股票、第一艘轮船、第一列火车、第一个港口都诞生在中兴公司,中国第一条民族资本铁路、山东第一条商建铁路就是中兴公司修建的台枣铁路,并且连通了全国纵横的两条大动脉津浦铁路与陇海铁路。

(2)中国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从清末、北洋政府、民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建国后的各个时期,中兴煤矿公司一度成为枣庄市政治、经济的核心,和鲁南乃至全国的重要历史事件紧密联系。办公大楼“飞机楼”是枣庄政治事件发生的舞台和经济腾飞的标志。1923年底,制造震惊中外的“民国第一案”的抱犊崮首领孙美瑶在这里被诱捕杀害;1947年1月,国民党第五十一师中将师长周毓英在此楼内被我人民解放军俘虏;闻名遐迩的铁道游击队在这里诞生,枣临铁路沿线成为他们歼灭日寇的战场;台枣铁路见证了1938年中国人民扬威不屈的台儿庄大战。中兴公司还是中共党组织在枣庄的最早发源地。1926年春,纪子瑞来枣庄,发展青年矿工张福林、蒋福义等十人入党,建立中共枣庄矿区支部,隶属中共山东地方执行委员会领导。同年7月,因政治环境恶化,支部解体。1931年3月,在徐州成立中共枣庄特委,隶属中共山东省委领导。1932年特委发动中兴煤矿工人大罢工,遭敌人破坏,书记田卫东、副书记郑乃序相继被捕牺牲。1932年10月,徐州特委派郭子化到枣庄恢复党组织,1933年“五一”举行第三次煤矿工人大罢工,并以胜利结束。[5]

2. 文化价值。

“煤城”是枣庄市的品牌形象。著名作家知侠在《铁道游击队》一开篇,就描述了“煤城枣庄”的煤烟、煤山、煤堆、煤沙和“煤黑”,随着同名电影和电视连续剧的次次热播,使得“煤城枣庄”家喻户晓、深入人心。[6]枣庄作家李向春的著作《煤城怒火》、《煤城激浪》则直接定义了枣庄的传统城市形象。近年来,枣庄市政府把大力发展煤化工业和文化旅游当作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两张王牌。枣庄枯竭的是不可再生的能源矿产,积淀的是醇厚绵长、久而弥香的工业遗产。“煤城”这只涅槃的凤凰,经历了熊熊燃烧的烈火,成为闪闪发光的金色品牌。

3. 科技价值。

中兴公司是中国煤炭科技发展的历史见证。自1885年李鸿章在《峄县开矿片》中首提勘探,在工程师邝荣光、德国矿师富里克、高夫曼、斯美德、矿师朱言吾、地质学家丁文江、工程师俞道吾等多年努力的基础上,1925年中兴公司测绘了枣陶煤田1:25000地质地形图,以断层为界,将枣陶煤田划分为枣庄、齐村、邹坞、陶庄四段[5]处于落后清末民初的中兴公司,独立承建的台枣、枣临、台赵铁路、机械化采煤的第一大井、发电厂三大工程代表着当时中国科技的最高水平,是中国科技的典范。引进德国技术装备有机车、发电机、绞车、水泵、压风机、割煤机、簸运机、电煤钻、风镐、钻机、经纬仪、水准仪、安全灯以及医疗设备。并以高金聘请德国矿师高夫曼、克里柯负责技术工作。自克里柯担任总矿师后,对煤矿进行了重大技术改造,巷道布置、采煤方法、提升运输、通风排水等均采用了先进的技术,改革了旧的生产方式,煤炭产量得到很大提高。[7]

当时中兴公司的技术装备及开采技术水平在国内是十分先进的,一直走在中国煤炭科技的前沿,在中国采煤史上谱写了多个“第一”:国内第一个在井下运输大巷使用“无极绳运输”;首先使用了簸煤机、刈煤机和爬煤机;率先实现了井下机械采煤、立井机械提升、铁路、运河联运、销售一条龙,最早成为全国屈指可数的大型综合性企业。[7]

4. 美学价值。

中兴公司的工业、办公建筑,按照纵横两个维度分析:时间维度上具有清代、民国、建国后三个时期的风格;空间维度上具有中国、德国、日本三个国家的建筑风格。具有古今交融、东西合璧的艺术特征,既反映了地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汇融合,又带有西方殖民时期和日寇侵略时期的历史痕迹,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美学价值。“飞机楼”始建于1923年,是当时枣庄最雄伟豪华的建筑,属欧洲哥特式建筑风格,为德国人设计,因德国人崇拜的图腾是鹰,所以把它设计成了鹰的图案。飞机形状的巧妙设计,象征着公司的腾飞。整个建筑物层次错落有致,外观自然和谐,格外壮观夺目。东西两侧各建红色配楼一座,与主楼相呼应。整体呈象征胜利的英文字母“V”形。除此之外,机务处、矿师楼等都属于德国建筑风格。“老衙门”始建于清代光绪末年,仿照清朝衙门建筑风格而建。上下两层,楼板为木质结构,布局宽敞明亮。青砖垒就,筒瓦铺顶,屋檐下带有瓦当,屋山处装饰有圆形砖雕。枣兴堂始建于1941年,是日本侵略者占领枣庄后修建的两层建筑,正反映了当时日本建筑兼容并蓄的风格特点,简单不失庄重,质朴不失典雅。[7]中兴公司的其它建筑也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三、枣庄工业遗产旅游发展策略

1. 遗产考古和遗产保护。

国外工业遗产旅游的产生和发展和中国的背景差异很大,国外工业遗产旅游是建立在工业考古基础之上的,工业考古目前尚未引起国内的普遍关注,而工业遗产旅游却随着国内旅游大潮匆忙而至。工业遗产保护更加注重遗产景观的整体性和原真性的保护。工业遗产不仅包括有形物质遗产还包括无形的非物质遗产;不仅包括建筑遗产和历史文物,还包括厂房设施、工业机器、生产设备;不仅包括有形存在的本身,还包括存在的立地环境;不仅包括对经济、社会、环境的正向影响结果,还包括对三者反向作用的原真呈现。对于工业遗产理解的相对狭隘,保护意识的相对缺乏,使越来越多的工业遗产面临消失。制定文化遗产保护法规,厘清工业遗产管理体制,明确工业遗产的管理责任,抢救和保护枣庄工业遗产乃当务之急。

2. 记忆容器和记忆拓片。

工业遗产旅游还在于延续地方文脉,接续人们的群体记忆。目前城市改造的急迫快速、遗产保护理论的相对滞后,造成工业遗产分散而又零碎,更加速了它们的消失。记忆拓片是一种科学记录的方法,意为不断拾取零碎的遗迹、遗构、遗物将其转换载体,似是置于记忆容器之中。记忆拓片使工业遗产经历二次创造而重生,重新唤醒工业遗产逝去的生命。

3. 慢游理念和体验宗旨。

2011年7月京沪高铁正式通车,标志着高铁沿线城市“快旅慢游”时代的到来。枣庄具有得京沪之“中”的巨大优势,枣庄文化旅游必须适应“慢游”的特点,同时,枣庄工业遗产所具有的丰富价值内涵,也为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枣庄工业遗产旅游要在选择多种旅游模式前提下,注重发掘旅游模式中文化性、休闲性和体验性。

4. 黑色形象和绿色营造。

“千年煤城”枣庄工业遗产中虽然饱含着“红”色文化的丰富内容,但留给人们的第一印象仍然是擦抹不去的“黑”。要想改变“灰”姑娘的形象,打造成“金”色品牌,必须首先改变枣庄市的“脏、乱、差”的城市旅游形象。在沿东、西沙河两岸,台枣铁路、枣临铁路工业遗产建立绿色、休闲廊道。贯彻绿色理念,提倡绿色消费,体验绿色生活,营造枣庄文化旅游的“绿”色大环境。

参考文献

[1]刘会远,李蕾蕾.德国工业旅游与工业遗产的保护[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6-7,154.

[2]佟玉权,韩福文.工业遗产景观的内涵及整体性特征[J].城市问题.2009,(11).

[3]肖星,严江平.旅游资源与开发[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

[4]韩福文,佟玉权,张丽.东北地区工业遗产旅游价值评价[J].城市发展研究.2010,(5).

[5]李修杰,李文奎主编.百年中兴风雨[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10.

[6]知侠.铁道游击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1.

世界遗产与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 篇9

一、文献综述

(一) 国外文献

Lam和Zhang (1999) 认为适当的人力资源战略能促使旅游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Gratzer和Winiwarter (2003) 认为信息技术对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非常重要;Fuller等 (2007) 认为创新型组织的建立有助于显著提高旅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Walsh等 (2010) 认为创新能力能显著提高小型旅游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Jerab等 (2011) 认为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取决于企业战略的调整、关键员工能力、知识管理系统等等。综上所述, 国内尚没有文献深入探讨旅游企业如何在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同时有效地提升核心竞争力。

(二) 国内文献

张梦 (2001) 、徐虹 (2004) 、郑超 (2004) 、苏丽春和于干千 (2006) 均认为企业文化是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李春光 (2002) 和曲波 (2005) 都认为人力资本是提高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王晨光等 (2003) 认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继续优化旅游企业集团发展的政策环境、积极推动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增加旅游人力资本的投入将有助于旅游企业集团核心竞争力的提高;邹宏霞 (2004) 认为知识创新是影响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决定性因素;冯艳 (2005) 认为构建客户关系管理能提升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邵金萍 (2006) 从资源性因素、企业差异化因素、相关性产业因素、成本因素等方面分析旅游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来逢波 (2007) 认为蓝海战略能提高中小型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沈中印等 (2010) 认为恰当的品牌战略有助于旅游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

二、研究设计

(一) 研究假设

根据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世界遗产包括“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等。关于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范畴, 公约的第1、2条给出了详细的界定。“文化遗产”包括: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成份或结构、铭文、窟洞以及联合体;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建筑群;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自然遗产”则包括:从审美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由物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从科学或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划为受威胁的动物和植物生境区;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分的自然区域。另外,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在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之前需经过严格审核, 仅符合相关条件方能通过。其中, 文化遗产项目必须符合下列一项或几项标准方可获得批准: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 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 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大影响;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 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 (或几个) 重要阶段;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 代表一种 (或几种) 文化, 尤其在不可逆转之变化的影响下变得易于损坏;与具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而自然遗产项目则必须符合下列一项或几项标准并获得批准:构成代表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构成代表进行中的重要地质过程、生物演化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独特、稀有或绝妙的自然现象、地貌或具有罕见自然美的地带;尚存的珍稀或濒危动植物种的栖息地。由此可见, 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结晶, 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而世界自然遗产则是大自然赋予人类宝贵的财产, 不仅对人类社会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 而且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旅游企业的主要产品是在游客观光的过程提供各种相关服务。而景点、名胜古迹则是旅游企业开发产品的前提和根本。离开了景点、名胜古迹, 旅游企业的产品将不复存在, 可谓皮之不存, 毛之焉附。对于旅游企业,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资源, 具有稀缺性、独特性、不可模仿性、不可替代性, 是至关重要的。借助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 旅游企业将可以开发出许多极具特色的产品, 吸引大量游客, 显著提高企业业绩。因此, 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企业所在拥有世界遗产的旅游企业的业绩显著优于所在没拥有世界遗产的旅游企业

(二) 模型建立和变量定义

为了检验以上假设, 本文设置以下计量模型:EBITi, t=π0+π1LEGACYi, t+π2CONTROLi, t+εi, t

假设要求模型 (2) 的系数估计值π1>0。其中, EBIT为t年公司i经过行业平均值调整的资产收益率。若企业所在地拥有世界遗产, 则LEGACYi, t取值1, 否则取值0。CONTROLi, t为控制变量, 包含控股股东类别、独立董事比例、总经理和董事之两职设置、审计委员会设置、审计意见类型、是否为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和公司规模等等。 (1) 公司业绩。ROA (资产净收益率) :ROA=净利润/年末资产总额;EBIT (总资产报酬率) :EBI^T= (利润总额+财务费用) /期末资产总额;CORE (资产核心利润率) :CORE=核心利润/期末资产总额。根据钱爱民和张新民 (2008) , 核心利润是指企业利用经营资产从事自身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直接利润, 其计算公式为:核心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2) 企业所在地是否拥有世界遗产 (LEGACYi, t) :若企业所在地拥有世界遗产, 则LEGACYi, t取值1, 否则取值0。 (3) 控制变量。第一, 控股股东类别 (STATE) , 若公司为国有控股, STATE取值1, 否则取值0。刘凤委等 (2005) 、胡一帆等 (2006) 、罗宏和黄文华 (2008) 均发现国有控股公司的业绩显著低于非国有控股公司。第二, 董事会特征。Brickley等 (1994) 和Yermack (1996) 均发现董事会对公司业绩存在显著影响。所以本文控制独立董事比例 (INDIRECTOR) 、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设置状况 (CEOBOARD) 。其中, 若总经理兼任董事长, CEOBOARD取值1;否则CEOBOARD取值0。第三, 审计质量。Klein (2002) 、陈信元和夏立军 (2006) 均发现审计质量对公司可操纵应计利润存在显著的影响, 还有张川等 (2009) 发现审计师能通过对内部控制的正确评价显著改善公司业绩。因此本文控制以下反映内外审计工作质量的变量:AUDITCOM, 若公司成立内部审计委员会, 取值1, 否则取值0;TOP4AUDIT, 若财务报表由四大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审计, 取值1, 否则取值0。AUDITOPION, 若审计结果为标准的无保留意见, 取值1, 否则取值0。第四, 公司上市年数的自然对数 (LNAGE) 。根据刘凤委等 (2005) 、李涛 (2005) , 公司上市年数对公司业绩存在显著影响。第五, 公司规模 (LNSIZE) :年末资产总额的自然对数。根据李涛 (2005) 公司规模对公司业绩存在显著影响。第六, 年度虚拟变量 (yi, t) :控制年度因素对公司业绩的影响。

注:小括号内的数值为异方差稳健标准差, 中括号内的数值为通过自助法 (bootstrap) 获得的标准差, ***、**和*分别表示双尾t-检验值在1%、5%和10%水平上统计显著。

(三)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1999至2008年间16家旅游业上市公司为样本, 财务和公司治理数据主要来自从深圳国泰安公司开发的《CSMAR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库》和《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研究数据库》以及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和色诺芬公司联合开发的《CCER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库》和《CCER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研究数据库》。

三、实证检验分析

(一) 描述性统计

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 (1) 。

(二) 回归分析

表 (2) 提供世界遗产对旅游企业业绩影响的回归结果。根据表 (2) , LEGACY的系数估计值均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 企业所在地拥有世界遗产的旅游企业比其他类型旅游企业平均高出3.58至7.24个百分点, 表明世界遗产有助于显著提高旅游企业的资产净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和资产核心利润率。另外, STATE的系数估计值大部分显著为正, 表明国有控股的旅游企业的业绩显著优于非国有控股的旅游企业;CEOBOARD的系数估计值大部分显著为正, 表明CEO和董事长两职合一有助于提高旅游企业业绩;AUDITOPION的系数估计值均显著为正, 表明审计报告为标准无保留意见的旅游企业的业绩显著好于其他类型的旅游企业;LNSIZE的系数估计值均显著为正, 表明旅游企业的规模越大, 其业绩就越大。

注:括号内的数值为t-检验值, 零假设为企业所在地拥有与不拥有世界遗产的旅游企业两者具有相同的业绩水平。***、**和*分别表示双尾t-检验值在1%、5%和10%水平上统计显著。

(三) 稳健性检验

本文通过倾向得分匹配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对上述实证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由表 (3) 可知, 企业所在地拥有世界遗产的旅游企业, 其业绩显著好于其他类型旅游企业。

四、结论与建议

(一) 研究结论

上述结果可见, 世界遗产对旅游企业业绩存在显著的影响, 表明世界遗产对旅游企业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旅游企业可以通过世界遗产获得绝对的竞争优势, 从而在同行中占据非常有利的地位;同样, 旅游企业也可以因为世界遗产的消亡而使原有竞争优势散失殆尽。作为基于资源观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代表人, Barney (1991) 认为只有具有价值性、稀缺性、难以模仿性和不完全可替代性的资源, 才能为企业创造持续的竞争优势;而核心竞争力则是企业获取、配置及整合这些资源的能力, 以为企业带来持续市场竞争优势和高额经济回报。因此, 保护世界遗产是旅游企业利用世界遗产培育其核心竞争力的前提。

(二) 政策建议

根据上述结果, 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1) 建立世界遗产保护的良好机制。这是旅游企业通过世界遗产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前提和基础。首先, 建立筹集世界遗产保护资金的科学渠道。通常世界遗产保护资金的来源有:政府财政拨款、社会捐款、市场化带来的收入。其中, 前两者为主体, 而市场化带来的收入为有效的补充。由于世界遗产保护具有很强的外部性, 完全的市场调节将失去效率, 因此行政干预和社会公众监督是必要的。政府财政拨款和社会捐赠为主可以使世界遗产保护工作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 可以避免世界遗产被过度开发, 而市场化操作为辅则可为旅游企业介入世界遗产保护活动之中, 进而确立竞争优势提供了前提条件, 并提高世界遗产的社会效益。其次, 建立世界遗产保护信息的定时披露制度, 以便社会公众进行有效监督。一方面, 大部分保护资金来自社会捐赠, 公众需要清楚地知道这些资金是否得到合理使用;另一方面, 世界遗产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珍贵财富, 其现状应该为社会公众所了解。再次, 定期对世界遗产保护基金、世界遗产维护工作科学性、市场运作的规范性等各方面进行专门检查, 并提供专业的改进意见。最后, 市场运作要公平、公正、合理。开发世界遗产需要一个完全独立的市场主体来承担, 其应该产权明晰、政企分离、决策科学、责任清楚, 并建立完善的内部公司治理机制 (包括董事会、股东大会、审计委员会以及薪酬委员会等机构的设立, 薪酬激励机制等) 和外部公司治理机制 (包括外部控制权争夺, 民间审计等) 。只有这样, 才能较好地杜绝开发世界遗产中的道德风险, 才能较好地保证在市场运作过程中世界遗产不会被过度开发。 (2) 旅游企业应该与世界遗产形成利益共同体、唇齿关系。旅游企业提供的产品是服务, 其必须附着于世界遗产之上, 必须建立在保护世界遗产之上。即旅游企业不仅是舒适服务的提供者, 也是优秀文化的传播者。因此, 旅游企业应该建立保护世界遗产的企业文化, 并将保护世界遗产理念贯穿服务之中, 使游客不仅可以愉悦身心, 也增强了保护世界遗产的责任心。只要做到这点, 旅游企业会因为其卓越的工作而成功将外部性资源 (世界遗产) 转化为内部性资源, 从而在行业当中确立超然的竞争优势, 形成良好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钱爱民、张新民:《新准则下利润结构质量分析体系的重构》, 《会计研究》2008年第6期。

[2]刘凤委、汪辉、孙铮:《股权性质与公司业绩——基于盈余管理基础上的经验分析》, 《财经研究》2005年第6期。

[3]胡一帆、宋敏、张俊喜:《中国国有公司民营化绩效研究》, 《经济研究》2006年第7期。

[4]罗宏、黄文华:《国企分红、在职消费与公司业绩》, 《管理世界》2008年第9期。

[5]陈信元、夏立军:《审计任期与审计质量: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 《会计研究》2006年第16期。

[6]张川、沈红波、高新梓:《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审计师评价与公司绩效》, 《审计研究》2009年第6期。

[7]李涛:《国有股权、经营风险、预算软约束与公司业绩: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发现》, 《经济研究》2005年第7期。

[8]Prahalad, C.K.and G.Hamel.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0.

[9]Brickley, J.A., J.L.Coles and R.L.Terry.Outside Directors and the Adoption of Poison Pill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94.

[10]Yermack, D.Higher Market Valuation of Companies with a Small Board of Director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96.

[11]Klein, A.Audit Committee, Board of Director Characteristics, and Earnings Management.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2.

中国世界遗产旅游 篇10

1. 基本旅游信息也可称之为直接旅游信息

旅游活动中会直接涉及的,有显著的旅游行业特征的,或者说是概念较为明确或较为固定的信息。如:景区、景点、旅游线路、旅行社等。

2. 相关旅游信息或者称为间接旅游信息

这些信息虽然与旅游活动有某些联系,但它的旅游特征并不十分明显。如:医疗、保险、电讯等。

3. 特定的旅游信息

不是常规旅游活动中会直接关联或者间接相关的信息,或者可以说是受到某种专门的旅游活动所引出的相关信息。如穿越天门这一活动所引发的俄罗斯空军飞行大队的相关信息等。

二、世界遗产所在地旅游特色馆藏的收集范围

1. 旅游政策和行政管理方面的信息

国家法律法规和旅游主管部门形成的关于旅游规范文件、会议文件、领导人讲话等文献资料。

2. 旅游景点建设的信息

自然、人文旅游景观等设施在兴建、保护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图纸和文件等。

3. 旅行社与旅游酒店的信息

指旅行社在接待、导游人员培训和考核等方面形成的文件;旅游酒店在经营管理工作中所形成的文献信息。

4. 旅游统计数据方面的信息

旅游管理部门、旅行社在出入境旅游、国内旅游、旅游基本建设、旅游资源调查等工作中形成的统计报表、分析材料等。

5. 旅游安全方面的信息

包括旅游安全、投诉案件和事故处理、现场取证、保险与理赔以及紧急救援等工作中形成的原始记录等。

6. 红色旅游方面的信息

在接收和征集革命历史文物史料、图片、创作革命历史题材文艺作品过程中形成的有关材料等。

7. 旅游科研与旅游文化等方面的信息

包括旅游研究论文、报告,出版的旅游文化图书、期刊、报纸等。

三、世界遗产所在地旅游特色馆藏的收集途径

第一,与地方史志、党史的整理和研究部门建立长期联系。从而及时掌握当地党史类的图书信息,并及时购入所需要的图书。

第二,与各级政府机构以及政协建立不可或缺的联系。政府机构每年所出版的文史资料,对研究地方文献是具有很大参考价值的;各级统计机构所出版的统计年鉴及统计资料,是对各行业变化发展的量化反馈,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与参考价值;各厅局委通常都会印发大量的招商资料与宣传资料,这些资料都有较强的针对性,是反映当地经济、政治、文化状况的宝贵资料;各地的文联也有大量富有浓厚地方特色的资料,与各地方的文联、作协加强合作,是收集这一类资料最好的途径。

第三,与各旧书市场及拍卖机构建立相应的联系。数量不少的地方性文献资料是属于内部出版,或者是著作者自费出版的。在书单上根本就不可能查到,更不用说可以订阅到了。但是,在古旧图书市场或者古籍拍卖会上经常会有意外的收获。

第四,要多方寻求与本学科组织建设相关的文献资料。组织各方人员多方位购置并搜集国内外的科技期刊和核心期刊的会议记录以及其他报刊中具有学术性价值的本校特色专业所需要的文献资料;国家发布的相关重点学科的专利、标准和法规;重点学科中专家的科研成果;重点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我们只有多渠道、深领域地搜集重点学科的文献材料,才能建立起特色文献馆藏体系。

四、世界遗产所在地旅游特色馆藏数字化建设路径

1. 旅游特色馆藏信息的网络环境建设

网络环境建设是构造旅游文献信息网的基础,可以采用结构化网络综合布线系统,为图书馆的自动化系统稳定的运行以及给全文信息服务和网络多媒体信息提供理想的技术通道。图书馆网络综合布线系统所要考虑的三个主要方面是经济性、扩展性和先进性。

2. 旅游特色馆藏自动化信息管理综合系统建设

自动化信息管理综合系统建设不仅是旅游文献信息网的重要构造部分,也是信息资源与馆藏图书实现自主操作以及对外服务的核心,还是实现馆内采编、信息检索、信息流通等服务的管理平台。当前我国开发和使用的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多达三十多种。从总体上来说,国内的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是已经进入到了应用的精益求精阶段。国内的图书馆自动化信息管理系统都必须要严格遵循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使之能方便的与其他系统进行数据交换,并且能兼容各种汉字内码体系和多种文字处理。各机构可根据资金及本馆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系统进行馆藏自动化建设。

3. 旅游特色馆藏电子信息文献资源建设

一种是把现有的传统型旅游文献信息资源转换为数字型的旅游文献信息资源。这是在旅游特色馆藏电子信息文献资源建设中最主要的一种手段。传统型的旅游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包括了对印刷型的文献、视听资料和缩微资料等文献的选择、搜集和贮藏,这是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因为旅游文献信息具有涉及学科范围广的特点,我们想要建设好的传统型旅游文献信息资源,可以通过订购报刊、购买旅游专业书籍等途径来收集旅游文献信息。然后把这些现有的资料通过专业人员录入到数字媒介上,完成由传统型的信息到数字型信息的转化;另一种是数字化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数字化旅游文献信息资源是用计算机能存取的数字形式,把文字、图形和声音等信息储存在光盘、磁盘等存储介质上的文献,常见的诸如电子期刊、光盘数据以及电子图书库等。数据化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不仅包括了自建的数据库,也还包括了从外面引进来的数字化信息资源。

参考文献

[1]尹美菊.旅游地区图书馆特色馆藏数字化建设研究[J].图书馆,2008(01):1-3.

[2]邵平.高校图书馆开发特色馆藏建设的必要性及方法初探[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172):1-2.

漫游世界旅游之城 篇11

随着世界旅游产业的高速发展和日臻成熟,旅游城市的品牌化建设也日益成为人们所关心的热门话题。作为休闲旅游业的世界级权威刊物,美国《旅游与休闲》杂志对这一建设起了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近日,该杂志公布了世界十佳旅游城市和亚洲十佳旅游城市的名单。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十佳旅游城市”,领略它们的旖旎风光和别样风采。

2008最棒的十个出国旅行目的地

随着生活压力逐渐加大,也随着出境游越来越为国民所熟悉,打包式的出境游已经不再是热门的选择。人们逐渐了解,走马观花并不是旅行的真谛。今天的旅游,崇尚一动不如一静,崇尚细心感悟,崇尚休闲慢行,崇尚品味过程。

在这里,我们向您精心推荐2008年最值得前去的十个世界旅游城市,它们有的是海滨度假之所,有的是热闹繁华的都市,有的是远居深山的古城,有的是充满艺术气息的文化之都,而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需要你用尽量长一些的时间,慢慢地体会和领悟,慢慢地发现它们各自的独特魅力。

资讯链接:

全球旅游业最权威的刊物——美国《旅游与休闲》杂志连续13年进行“世界最佳旅游城市”的评选,每年的评选结果都会对业内公司和旅行者产生巨大的影响。

城市排名依据互联网问卷调查而做出,杂志的订阅读者在线对参选城市的风土人情、文化艺术、餐饮、购物等方面进行评分,最终结果汇总以后,2008年的世界旅游城市排行榜就出炉了!

曼谷,动感之都

美国著名的《旅游与休闲》杂志每年都会评选出“年度世界十大旅游城市”,在今年的评选中,泰国首都曼谷以87.61分首度荣登榜首,成为全球游客心目中第一向往之地。

作为世界知名的旅游城市,曼谷不仅拥有迷人的历史遗迹,妖娆的自然风光,而且经过政府多年来的大力投资和经营,现已能够为游客提供舒适便利的居住、出行和购物环境。人在曼谷,你无需为俗务而烦心,只要跟随自己的脚步,兴之所至,处处都可感受到这“动感之都”的醉人风情。

多样曼谷:

湄南河畔,邂逅东方威尼斯

湄南河被称为泰国的母亲河,而曼谷的前身,就是湄南河边的一个小渔村。今天,当你乘坐游船缓行于湄南河之上,仍能看到嘈杂热闹的“水上集市”。

暹罗广场,年轻人的聚集地

07年火了一部纯爱电影——《暹罗之恋》,也火了与电影同名的暹罗广场。记得这部电影的人,都会记得曼谷年轻人们在圣诞夜里集聚暹罗广场狂欢的盛况。暹罗广场周边的交通十分发达,内有许多风格十足的餐饮店铺和流行小店,还有可供举行露天演出的广场舞台,所以,这里一直是曼谷年轻人的大本营。

对外国游客来说,更具吸引力的应该是广场北部的大型豪华购物中心。MBK Center,Siam Discovery,Siam Center,Siam Paragon,Central World Plaza/ZEN,Isedan,GaysornPlaza一字排开,足够血拼狂们流连三日。当然,这里的环境也会让你惊喜不已——华丽的大厅,宽敞的通道,豁亮的落地玻璃墙,还有穿插在建筑之间满眼的绿树鲜花——让你的的行囊和眼球同时满载而归。

黄袍佛都,尽看佛寺王宫

泰国历来是君主制的国家,曼谷城内至今仍保留着前代帝王们留下的许多王宫遗址。而作为历史佛教名城,曼谷有数百个寺庙,至今仍香火旺盛。

曼谷夜景,亚热带的不夜城

城市的夜晚和白天总像是两个不同的世界。欣赏曼谷的夜景,你既可以来到State Tower顶层餐厅,点一杯小酌同时凭窗眺望,也可以乘坐“昭帕雅公主号”夜游湄南河,一边享受丰富的船上晚餐,一边看两岸风光倒映水面。更可以步行或坐车流连于繁华的都市中心,零距离感受曼谷在夜色之下的妖娆。

布宜诺斯艾利斯,拉美和欧洲的碰撞

在王家卫的电影里,布宜诺斯艾利斯是地球另一端,光影摇曳,随着电影音乐不断起舞的城市。阿根廷是离中国最远的国家之一,然而,空间上的距离并不能阻隔人们对这座“探戈之城”的向往之情。

初到布城,你也许以为自己不小心来到了一座欧洲城市。不仅当地居民多为欧洲人的后裔,而且从城市布局,到交通环境,到居民的生活习惯,都与欧洲神似。广场、街心花园、雕塑、纪念碑,处处展示着欧陆风情。风格明快的地中海式建筑,更是随处可见。事实上,拥有400年历史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其中的300年都是在西班牙殖民者的统治之下,所以欧洲文化的痕迹很重。

然而,随着探寻的深入,你会发现城市的血液中处处流淌的南美风情和阿根廷精神,才是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主旋律。

位于城市中心的五月广场,是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交通枢纽所在,广场中央的方尖塔形纪念碑,醒目地刻着“1810年5月25日”几个大字,这是为了纪念阿根廷人民推翻殖民统治的起义日。广场四周,各条交通主干道呈辐射状伸展出去。

佛罗里达商业街是布城最著名的商业街,有“南美百老汇”之称。不足2000米的街道两旁,可以看到当今世界最著名的各大商号,此外歌厅、剧院、影院也应有尽有。

醉人的南美风情和阿根廷艺术天分,尽在——探戈。甚至有人说,颠倒众生的阿根廷足球,其实就是踏着探戈节奏的绿茵舞蹈。在布宜诺斯艾利斯,欣赏正宗的探戈是绝对不容错过的节目。无论是在科隆大剧院,还是在街边的小酒馆,阿根廷人都会用热情火辣的舞蹈,向你诠释探戈的美妙。

作为世界级大文豪博尔赫斯的家乡,布宜诺斯艾利斯有着深厚而气质特异的文化底蕴。书店和咖啡馆是这座城市的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而07年一座改建于废弃剧院的“全球顶级书店”,更是成为全阿根廷人的骄傲。

声名远播的阿根廷烤肉,让你光是想想就已无法抗拒。要判断自己会不会百分之百地爱上一座城市,味觉总为你提供最真实的参考。正因如此,烤肉老店La Brigada成了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另一个招牌。

布宜诺斯艾利斯还是年青艺术家的聚居地。一方面传承着欧洲古典文化的衣钵,一方面又充满了拉美的土著风情,在艺术家们的眼中,阿根廷一直有着独特的魅力。经历了世纪初的金融风暴以后,布宜诺斯艾利斯一夜之间房价暴跌,直到今天,这里的消费水平仍堪称低廉。所以,年轻艺术家们纷纷将这里当作了理想的定居地。很多世界级的画廊和艺术机构也将目光投向了这里。

开普敦,上帝的餐桌

上帝的餐桌,指的是开普敦的地标性名胜——桌山。名如其山,桌山海拔一千零八十六公尺,顶宽竟达三千两百多公尺,远远望去,仿佛一座高山被拦腰斩断,顶部平平,又像是开好盛宴的餐桌。

作为南非最古老的城市,开普敦面朝大海,背靠桌山,桌山不仅是开普敦人心中的城市标志,而且还成为居民判断天气的根据。每当山顶被白云覆盖,人们就笑称,上帝已经铺好“餐巾”准备用餐了,无暇顾及天气,于是这日非阴即雨。

乘坐缆车360度回旋上山,视野角度全方位变换,不仅可俯瞰开普敦市区,而且将半岛海岸线一览无遗。到达峭壁顶端时,看山顶瀑布直泻白玉,云蒸雾罩,更将大西洋和太平洋左拥右抱,似在仙境。

阳光下的海滩总是休闲旅行的最佳之所。而在开普敦的漂砾湾海滩上,你还会邂逅一群可爱的朋友——野生非洲企鹅。2公里长的海滩上栖息着4000余只企鹅,所以这里又被市民称作“企鹅滩”。此外,你还可以乘船出海到海豹岛上去游览一番,看海豹惬意地在海滩上晒太阳,或用DV追随它们在海浪中翻滚的景象。

开普敦的风景醉人,更醉人的,则是这里特产的名酒。在开普敦品酒,应该到当地的葡萄庄园,那里的工作人员会悉心地向游客示范品酒的方法。开普敦种植葡萄的历史有350年之久了,酿酒技术也位居世界前列。许多酒庄中都自开餐馆,那里的厨师也个个名不虚传呢,叫上几分当地的小吃,会让品酒更具一番滋味——其实,开普敦的葡萄酒酒性偏重,如果空腹饮的话,恐怕就要“醉卧酒庄君莫笑”了。

悉尼,多种文化的交融

2000年的奥运会,让全世界都认识了南太平洋上的海滨都市——悉尼。悉尼歌剧院,悉尼水族馆,早已成为澳大利亚在游人心目中的象征。

悉尼是一座年轻的城市,也是一座移民城市。比如说,悉尼是华侨和华人聚居最多的地区之一,在大街上,随处可见黄皮肤黑头发的华人,中餐馆和中式茶馆比比皆是,普通话、广东话、海南话、四川话、甚至东北话处处可闻。此外北欧、南欧、中亚、南亚的移民也都有各自的文化圈,所有这些交汇在一起,就形成了充满活力与魅力的,独一无二的悉尼文化。

悉尼的气候十分宜人,几乎每天都是阳光灿烂,海风轻拂。无论是漫步金色海滩,还是登上海港大桥体验360度美景,抑或坐上游艇出海逐浪,都会帮你无限地亲近碧海蓝天。很多酒店和餐馆面海而立,让游人即使吃饭睡觉也能与海为伴。

佛罗伦萨,时光倒流回13世纪

诗人徐志摩曾叫它“翡冷翠”,精准地概括出这座小城的冷艳、精致和艺术气质。作为文艺复兴的发祥地,来自13世纪的自由、浪漫精神一直浸透在城市的骨髓中。佛罗伦萨的人口只有38万,可是全城共有40多座博物馆,60多座古代宫殿,数不清的大小教堂和画廊。就连广场上的流浪艺术家,似乎也是来自历史深处。

晨曦中的花之圣母教堂,雨后黄昏里的阿诺河畔,博物馆中文艺复兴巨匠们的炫目之作,藏在窄窄石子路中的但丁故居……没有哪位游人愿意错过这一切。而阿诺河上的老桥,更是你一定要去的地方,不仅因为但丁曾经在这里邂逅一生的挚爱,还因为桥上的珠宝店都代表着意大利珠宝首饰的最高水平,不夸张地说,玩赏过这里的珠宝,那么世界珠宝行业的时尚脉搏就尽在你的掌握之中了。

库科斯,首次上榜的南美古城

与其他著名旅游城市相比,库科斯似乎是稍显陌生的一个名字。库科斯坐落在安第斯山脉一处海拔3400米左右的山谷之中,是秘鲁著名的历史古城。它始建于11—12世纪,历经了古印第安王族,印加王朝和各代西班牙殖民者的统治,还曾经历过在地震废墟上的重建。今天的库科斯古城,总体风格确立于17世纪晚期,主要建筑均属巴洛克式。此外,西班牙殖民建筑和古印加王朝的遗迹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位于库科斯城外1.5公里的萨克萨曼圆形古堡,是古代印第安人最伟大的工程之一,这是古印第安人举行“太阳祭”的圣地。古堡建在一个小山坡上,光是主堡就修建了50多年,当年主建古堡的印加王,是15世纪有名的昏君,他醉心于为自己营建这座辉煌的行宫,连西班牙殖民者打到了国都之外仍浑然不觉。今天,萨克萨曼古堡除了作为著名的观光胜地之外,还有温泉向游客开放,当年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享受的温泉,如今成为可供游人选择的旅行节目。

纽约,都市也休闲

纽约是购物狂的福地,玩家的天堂,甚至也是背包客的圣地。如果你愿意多下成本,那么可以住曼哈顿的豪华酒店,到百老汇听歌剧,到第五大道疯狂血拼,到帝国大厦看夜景。如果你想节约消费,也可以在中央公园流连美景,在大都会博物馆尽情欣赏藏品,徒步穿越布鲁克林大桥看城市全貌,甚至驻足街头体会金融都市的魅力。

作为国际大都市,纽约的餐饮业算得上全世界最发达的了。发展之迅速,以至于在纽约几乎没有老字号的餐馆。因为再有名气的餐馆,也火不上几年。公众口味变化快,一种新兴的饮食潮流在被挖掘出不久以后就会被更新的潮流所取代。所以常常有同一家餐馆频频改头换面的事情发生。所以在纽约寻找美食,最好紧随当下风尚,到人气最旺的店面去,总归错不了。

伊斯坦布尔,地跨欧亚两洲的历史名城

08欧洲杯上,红魔“逆转王”让世界再一次对土耳其这个极富个性的国家倍加瞩目。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尔是世界上唯一跨越两个大洲的城市,而飞跃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博斯普鲁斯大桥,便成了世界上唯一跨越两大洲的桥梁。这座大桥长达1560米,恢宏壮丽,历来都是游客的必到之所。

和许多著名的历史古城一样,伊斯坦布尔也分为旧城和新城,其中旧城区内有7座小山——是不是让你联想到罗马呢?事实上,当年罗马帝国皇帝就是将伊斯坦布尔看成“新罗马”的。7座小山上的名胜共有40余处,多为世界著名的教堂、清真寺、博物馆。比如托斯卡帕博物馆,还有享誉世界的“蓝色清真寺”。而新城中心有一座世界最古老、规模最宏大的室内市场,这座已有500多年历史的室内市场,如今占地3万多平米,里面有街道65条,客栈20多所,商铺4000余家,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旧金山,华人的最爱

旧金山是华人心目中最富渊源,情结最复杂的美国城市。多数华人对旧金山的了解也比较深入。在这里,我们特别介绍旧金山的两处景点:金门大桥和渔人码头。

建于1937年的金门大桥是世界上最大的单孔吊桥之一,是旧金山市民心目中的骄傲。这座桥不仅气势恢宏,而且造型朴实优美,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之时,更是美不胜收。金门大桥的交通功用极为重要,日通车十万辆。坐着汽车飞驰过桥,是千万不可错过的绝好体验。

渔人码头也是旧金山非常著名的旅游点之一,它的历史要长得多了,可以一直追述到旧金山淘金热的年代。当初这里是渔船聚集地,华人和意大利商贩在这里贩卖海鲜,或开海鲜餐馆招揽顾客。现在,当年的港湾已经被废弃,可是渔人码头仍是海鲜餐馆的大本营,每天来到这里品尝海鲜,追寻历史的各国游客多达1300万。停泊在45号码头的奥布赖恩号军舰,曾参加过诺曼底登陆战役,如今已经退役,在这里闲看棕榈沙滩,和不远处海岛上的灯塔。

中国世界遗产旅游 篇12

关键词:世界遗产,“世界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北京

世界遗产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珍贵财富,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在文化与精神消费需求迅速增长的今天,世界遗产已成为各地发展旅游业最主要的吸引物。从旅游资源复合系统的角度出发,世界遗产资源的价值可划分为有形(显性)价值和无形(隐性)价值两大类,旅游价值、科考价值、文化价值和环境价值四个亚类。而以世界遗产为吸引物,到遗产地去欣赏世界遗产的景色、体验或学习世界遗产文化的旅游活动则被称之为“世界遗产”旅游。

一、北京“世界遗产”旅游现状分析

为保护人类共同的自然和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11月在巴黎总部举行的第17届大会上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并在1976年发起组织了世界遗产组织。截止目前,全世界共有141个国家和地区的851处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之中,其中文化遗产共有660处,自然遗产166处,另有25处为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地。

我国于1985年11月22日在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上批准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使我国成为该公约的第89个缔约国,并于1986年开始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遗产项目。自1987年至2008年7月,中国先后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已达37处,数量居世界第三位,其中文化遗产25处、自然遗产7处、自然与文化遗产4处、文化景观1处。

北京是享誉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3000多年建城、800多年建都的悠久历史,文物古迹遍布城内外。截止目前,北京先后有六项具有代表意义的重要历史文物建筑及人类遗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分别是故宫、天坛、长城、颐和园、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十三陵(见表1),占全国世界遗产总数的16.2%以上,其数量之多、价值之高,居全国乃至世界各城市的首位。

世界遗产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根本,而世界遗产以旅游方式向社会公众开放,既是一种趋势,也是一种社会责任。目前,遗产旅游已成为世界上很多国家或地区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名牌产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英国每年约28%的旅游收入来自遗产业。

北京的“世界遗产”旅游发展的非常迅速。曾几何时,六大世界遗产中的故宫、天坛、颐和园、长城、十三陵被戏称为北京旅游的“老五件”。在改革开放前,这“老五件”即为北京每年吸引来成千上万的海内外游客。1987年首批申遗成功后,更是使得当时北京成为中国国际旅游的主要目的地,国际旅游人数连年保持高速增长,几乎占据全国的1/3。目前,这六处“世界遗产”景点仍是北京旅游业的主体,每年接待近5000万游客,仅门票收入就多达20亿元。

二、北京“世界遗产”旅游存在问题及原因

早在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发出警告:旅游业正在破坏着亚洲的历史遗产。北京的“世界遗产”旅游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亦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1、有限的世界级旅游资源面临旅游者数量倍增的巨大压力

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旅游业取得了非常迅猛的发展,已进入世界十大旅游接待国之列。2007年全国有2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把旅游列为支柱或主导产业发展,旅游业成为区域经济竞争的新制高点。展望2010年,全国旅游总收入将突破14000亿元,中国正在向旅游强国的目标迈进。

作为全国国际国内旅游中心城市和最主要的旅游创汇创收基地,北京旅游业发展更加突出。目前已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和良好发展态势,成为首都经济中新的增长点。但同时,北京世界遗产地脆弱的自然、人文生态环境却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数量庞大的旅游流所造成的旅游垃圾、空气污染、水体污染、植被破坏、噪声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使世界遗产地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如北京故宫每年有近700万人到访,2007年更是达到了创纪录的970万,令这座入住过24位中国帝王的宫殿承受着沉重的压力。故宫一些路面、台阶已出现磨损;建筑物内的彩绘、雕塑亦由于过多人的活动及呼出的大量二氧化碳令建筑内温湿度变化产生了一定的破坏。

2、旅游文化品位不高,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多

样性受到冲击,民族特色旅游受到严峻挑战,旅游文化教育功能亟待加强

在外来和现代文化的巨大冲击下,北京一些世界遗产地的旅游开发摒弃了珍贵的民族文化特色,忽视资源特有的文化价值,对传统文化缺乏有效的保护和继承,使一些珍贵的文化旅游资源面临退化和消失的危险。所以,如何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避免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商业化,充分发挥旅游文化的教育功能已成为北京世界遗产地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亟待关注的问题。

3、国民素质不高,淡薄的环境意识与不文明旅

游行为并存,提高旅游者与经营管理者素质与可持续发展意识迫在眉睫

我国国民受教育的水平比较低,自觉的环境保护意识比较淡薄。就大多数旅游者而言,自觉的旅游环境保护观念还未形成,高密度的旅游人流和大量的不文明旅游行为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比较普遍。从长远看,如果旅游者的环境意识不能得到实质性的提高,世界遗产地的旅游生态环境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同时,不少旅游经营管理者的素质比较低,可持续发展意识淡薄,在经营管理与开发上的短视化行为普遍,追求短期利益,忽视或损害长期利益,使资源逐渐失去其固有的意韵和内在魅力。

4、旅游经济高速增长与粗放经营并存,基础薄弱,体制亟待理顺,管理亟待加强

近年来在高强度投资的推动下,北京世界遗产地的接待能力迅速增长,行、住等硬件设施已基本上同旅游发展的需求相匹配。但食、购、娱的开发建设明显滞后,深厚的东方文化底蕴亟待发掘整理。反映北京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匮乏,旅游商品趋同。旅游产品结构简单,更新缓慢,不能满足多层次旅游市场的需求。旅游产业结构的粗放经营特征明显。

同时,面对迅速壮大的旅游产业化过程,旅游行业管理的体制滞后所带来的问题日益突出,并在各个层面上影响着世界遗产地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关系不顺,政策不明,各利益主体之间的摩擦碰撞现象大量存在,尤其在景区建设、管理及旅游投资决策方面问题更为突出。

5、法律法规滞后,难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目前我国仍未出台世界遗产管理的专项法律条例和规定,与遗产管理能对应的正式法规只有《文物保护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和《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这种情况在世界是不多见的。北京市尽管制订了一些地方法规,对遗产的保护亦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其效力仍然比较低,衔接亦较困难,可操性较差。

三、北京“世界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目前,世界遗产资源的独特性使得“世界遗产”旅游越来越多地受到旅游者的青睐,带来了各国各地世界遗产资源开发的热潮。但是,世界遗产资源的不可复制性决定了“世界遗产”旅游发展中进行遗产保护的重要性,而这亦是实现“世界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针对北京“世界遗产”旅游价值开发的现状,笔者从以下六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1、树立“保护为主,兼顾利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由于世界遗产是一种保护性资源,而非纯开发性资源。如果仅将“世界遗产”旅游看成是招揽旅游者的金字招牌,而忽视世界遗产资源与旅游是一种“源与流”的关系,那么就难以使“世界遗产”旅游价值得到实现与发展。鉴于此,对世界遗产的旅游价值开发要形成系统的观点,树立“保护为主,兼顾利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避免出现超容量的旅游和错位旅游开发。既要看到“世界遗产”旅游中的有形价值,更要注重对无形价值的开发与转化。这样,既有助于实现与提升遗产旅游价值,也有助于遗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推行“绿色管理”,降低管理成本和环境付出

“绿色管理”是将管理成本和环境损害降至最低状况下的一种管理模式。世界遗产地的旅游管理者,尤其应以推广“绿色”为己任,以给游客提供更多的环境教育机会为目标,以对自然生态环境更全面保护和对人文生态环境更多地保全为光荣,在管理过程中要树立“成本”意识,推行“绿色管理”。例如,接待游客来访数量超出世界遗产地旅游环境容量时,更多的游客将不被允许入内;在世界遗产地进行任何项目的投资决策前应该对环境、社会和经济的综合影响加以分析,仔细研究投资项目开发的内容、类型及其对世界遗产地资源的利用方式;在世界遗产地景区内鼓励步行和使用对环境无公害的交通工具。

3、完善世界遗产保护的立法、执法、监督机制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北京的世界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中之所以出现不可持续发展的举动,主要还是因为缺乏法律制度的保障。故有必要针对世界遗产,制定一套严谨的法律条例。通过立法,确立世界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建立管理体制、资金保障、展览利用、奖励制度、法律责任等,以保证其可持续发展。

虽然法律是一种有效的规制手段,但“徒法不足以自行”。即使世界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再完善,如果没有一支严格高效执法的队伍,对世界遗产的保护同样无从谈起。所以,还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执法队伍,并定期培训考核。

世界遗产保护工作投资大,见效慢,必须要建立世界遗产保护的监督机制。应改变对世界遗产多头管理,有利益大家争着管、无利益大家推诿扯皮的现状,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责,使其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实行年度目标考核制。鉴于目前监管部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打击,轻预防”的倾向,亦应真正建立起事先惩罚和事后监督相结合的监控机制。

4、建立公益诉讼制度

源于罗马法的公益诉讼是指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可以根据法律授权,对违反法律、侵犯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向法院起诉,由法院追究违法者法律责任活动的制度。相对于传统的民事、行政等以维护私人利益为目的的私益诉讼而言,公益诉讼的最大特点是对传统诉讼中的原告适格理论进行拓展,赋予与所诉事项无直接利害关系的私人或私人组织以起诉资格,从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有效解决解决“公地悲剧”现象。现实中面临的世界遗产受侵害的事例层出不穷,更需要我们尽快建立自己的公益诉讼制度。这样,既可以充分保护世界遗产本身,又可以促进北京世界遗产旅游的真正可持续发展。

5、普及世界遗产教育

对于目前的北京而言,要从根源上制止破坏世界遗产行为的发生,必须大力支持世界遗产教育,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将世界遗产教育列入教学计划,设置相关课程,普及遗产知识;制定市民教育培训年计划,提高市民对世界遗产的知识和保护意识;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的力量,通过广播、电视、书刊、网络等对公众进行遗产知识的普及教育,培养公众参与的兴趣,使公众树立“保护世界遗产人人有责”的观念,促进世界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Poria Y R., Butler, D.Airey.Clarifying heritage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1, (28) :1047-1049.

[2]肖芸.中国世界遗产的可持续发展[J].旅游管理, 2004, (6) :9-11.

[3]杨丽霞, 喻学才.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 2004, 19 (4) :85-91.

[4]梁学成.对世界遗产的旅游价值分析与开发模式研究[J].旅游学刊, 2006, 21 (6) :16-22.

上一篇:锅炉尾部烟气余热利用下一篇:生物有机无机复混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