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时装离世界有多远

2024-10-10

中国时装离世界有多远(精选5篇)

中国时装离世界有多远 篇1

2010年国际金融危机依然笼罩, 全球化趋势使世界经济充满了变数, 但文化产业逆势上扬。2009年世界电影蓬勃发展, 美国、中国以及欧亚多个国家均突破了年度票房纪录, 全球影市飘红。电影产业开始向截然不同的方向演变:一部分有较强经济实力的国家开始合纵连横, 垄断国际电影市场;一部分较为贫穷的国家逐渐失去在国际电影市场上的声音, 沦为“电影孤岛”。我们已经进入文化资源喷涌的时代, 进入了世界电影的竞争与角逐, 打造中国电影强国不但具有必要性, 而且也具有紧迫性。

一、中国的电影四个变化为打造电影强国创造了机遇变化一:中国电影发展的社会背景发生了深刻变化

如今的全球化趋势越来越使得整个世界充满着分裂、冲突和碰撞, 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极富启示性和前瞻性的思想和挑战, 是继续在低谷中徘徊, 还是要表现世界的风云变化, 我们确实到了审视自己的时候。回顾中国的影片, 可以发现许多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优秀影片, 如《霸王别姬》、《黄土地》、《红高粱》等, 面对新一轮全球化的竞争态势, 创作出更多的具有中国品格的优秀影片是当务之急。根据《国富论》中提出的世界在历史上将变成“一个具有单一的社会与文化背景的世界”, 即“地球村”模式或“全球化社会”, 美国电影《阿凡达》以人类共同关注的主题和先进的3D影像技术赢得全球高票房决非偶然, 中国电影如果能整合历史文化资源, 在立意和视听技术上瞄准世界优秀电影的目标, 完全有能力在世界电影市场争得一席之地。

变化二:中国电影创作理念发生了深刻变化

树立精神的高度、锤炼思想的深度、张扬刚健的审美、克服病态的倾向是中国电影的新追求。许多优秀的影片在现实主义精神的开掘上极具深度, 从普通人的情感中挖掘出了具有一定深度的英雄故事, 如陆川导演的《可可西里》, 这是继90年代以后所做的对现实题材的新的尝试与探索。好的电影要做悬念、环环相生, 像《风声》、《十月围城》、《叶问2》等影片始终让影片爆发出一种强烈的吸引状态。

变化三:中国电影市场发生了深刻变迁

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 中国电影完成了从萧条到繁荣的历史跨越, 国家政策放开, 多元的投融资体制使电影工业、技术和文化形式之间的界限模糊, 促进中国电影市场不断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国产电影的年产量迅速上涨, 票房数字也经历了同样的增长。进入新世纪这10年, 国产电影年产量平均增长25%, 票房年平均增长几乎是30%, 这种增长速度在世界电影史上也属罕见。

变化四:中国电影观众的欣赏水准发生了深刻变化

多厅电影城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在这里人们享受着以高昂票价换来的高档环境和细致入微的服务, 而随着时间推移, 人们渐渐发现不断给予新快乐的其实不仅仅是多厅电影城的软硬件设施, 更主要的仍然是来自于电影本身内容。实际上人们对电影的需求早已经超越了国家———民族的界线, 他们不仅需要欣赏美国大片, 也需要更特殊的影像资料, 包括发展中的国家鲜为人知的真实画面和影像艺术。

二、电影产品的精神缺失和电影创作的重新定位

中国电影在中国改革发展的大背景下取得了非常好的发展速度, 但光有速度还不够, 必须认真思考中国电影与世界优秀电影艺术还有哪些差距。中国之所以没有出现《阿凡达》这样的优秀影片, 是因为我们仍然缺少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和全球视野下的忧患意识。一些优秀的影片, 如《阿甘正传》、《阿凡达》、《拆弹部队》等, 对我们国产电影的思考和想象构成影响。

一是从创作动机看, 某些影片缺乏深刻的哲学品格。电影作品的哲学品格主要表现在对人类及其生存处境的理性思考, 电影史上那些深刻与永恒的杰作, 都是以深邃的目光关注人及人类生存的这个世界的结果。反观我们现实中的一些影片内涵, 哲学的意蕴稀薄、文化内涵单调、人文情感不足, 如禁播影片《新宿事件》, 其一流的演员阵容、锐意的导演创作风格、娴熟的拍摄技巧不能不让我们惊叹, 但影片的创作动机却令人费解:这部电影没有爱情, 没有友情。难道这是中国电影的精神归属?

二是从创作题材上看, 某些电影缺少文化的厚重感。20世纪的电影基本是相信历史而去寻求历史规律的一群大师。电影的历史感和文化感是电影工作者的使命, 并且为此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如今的电影题材在精神上不断脱落, 尤以怪僻、离奇和不为人知为目的, 在宣传攻势下的票房剧增, 强烈刺激观众的精神兴奋点, 文化的精英越来越变得像追求蝇头小利的商人, 忘记了艺术的职责, 而陷入艺术与商业的角逐中。在这种矛盾创作中, 如何寻找电影生产的秩序, 以真实的故事来表达精神的高度, 以艺术的良心驾驭流行的元素, 以未泯的良心去筛选多元的生活, 仍然是我们要理清的问题。

美国电影的核心主题大多是与信仰相关, 诸如人性、美德、希望、勇敢、爱情等等在美国的优秀影片中都有体现。被誉为1979年最令人心碎的家庭电影《克莱默夫妇》获得奥斯卡五项大奖, 应该说这部影片在人文精神的处理上做出了探索。在20世纪70年代, 美国社会的“残破家庭”问题日趋突出, 美国的离婚率已高达百分之五十, 由于家庭解体和性观念的开放, 单亲孩子日渐增多。这部电影将镜头对准一个即将解体的美国中产阶级家庭, 它不如经典好莱坞那样简单地歌颂贤妻良母的牺牲精神, 而是着力表达女性觉醒后家庭伦理的重构历程。从我国现实社会的情况来看, 中国离婚率的增长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而中国电影在离婚问题的表达上却相当随意, 在人文精神的表达上也尚有相当大的距离, 很多影片让人感到婚姻的混乱和人性的冷漠, 缺少人间温暖。

三是从创作态度方面看, 某些影片过于迎合观众。中国大多数导演的创作态度是严肃的, 曾产出许多优秀影片, 但当下一些电影的创作态度着实令人费解, 电影领域市场化的规则渐渐地替代了艺术化的原则。《三枪拍案传奇》说明了什么?虽说有很好的票房, 但仅仅取悦于感官刺激, 让人笑笑而已, 对观众的伤害是巨大的。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 国外电影人的创作态度还是非常值得钦佩的。如法国电影《课堂》, 以一所普通的巴黎中学为背景, 讲述一位移民和贫民子弟在初中学习法语的过程, 导演以纪录片的形式完成了这部故事片, 折射社会、历史、种族等不同的人文价值观, 让人感到厚重、扎实, 富有一种不可比拟的人文精神。我想这样的影片正是我们所欠缺的。

三、确立中国电影的文化本位, 创立东方的电影特色

一是寻找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中国电影应该有自己的文化自信, 具备自己独特的内涵和民族文化的灵魂。

去年年底, 美国电影《阿凡达》横扫中国12亿票房。《阿凡达》是用特殊的方式, 警示人类要珍惜共同的家园, 提醒人类更要建设自己美好的精神家园, 否则将要受到大自然的无情报复。《阿凡达》确实令人目不暇接, 打开了广阔而新鲜的想象空间, 其故事的深刻内涵也非常引人入胜。

还有一部影片值得研究和借鉴, 就是美国家庭伦理片《廊桥遗梦》。《廊桥遗梦》向我们描述了一段柏拉图式的经典爱情, 再现了一段真挚的情感纠葛, 是一部社会化和本地化思维很强的力作。《廊桥遗梦》之所以让人震惊, 大概是他们创造了迄今世上最为伟大完美的爱情, 它的伟大完美不仅止于爱情本身情感与肉体的结合天衣无缝, 而在于人性中崇高的理性、克制、成熟以及忘我的精神境界。其实这正是中国电影应该寻求的、人类共有的精神美德。

二是建构宏大的精神宇宙。中国电影有长足的发展, 但我们仍感到缺乏挺拔的精神高峰, 缺乏令人高山仰止的经典, 究其原因关键在于中国电影精神宇宙的明显缺失。现实题材电影中所体现的人文关怀, 是对社会的反思、对人们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 会让电影超越娱乐的狭窄限定, 从而具备深层的感染力, 建构宏大的精神宇宙, 即以无限小的存在蕴含巨大的质量和能量, 带给观众更多的精神享受。

在20世纪60年代, 我国反映当代军事斗争的影片《冰山上的来客》堪称较有风格的电影佳作, 它在描述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以及展开一个个惊险悬念时, 融入了浓郁的民族色彩和抒情调子, 优秀的电影音乐家雷振邦为影片谱写的主题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以其优美的旋律和浓重的抒情韵味迅速流传全国。

三是展现东方的人文关怀。中国电影创作具有现实择取的传统。人们的很多愿望在现实世界中不可能都得到满足, 而我们却可以通过想象去提供一个电影世界, 以期得到心灵的慰藉。

1933年, 孙瑜导演的《小玩意》颇具东方人性之美。住在太湖边上的叶大嫂以巧手制作小玩具为生, 战乱期间, 叶大嫂精神失常, 流落街头, 大喊大叫……本片拍摄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发动的4年前, 影片中的几位女性角色尤其突出, 其中珠儿死前安慰叶大嫂, 特别是叶大嫂于影片结尾在街上的大声疾呼“醒醒吧, 不要做梦了”“中国要亡了, 快救救中国”!都成为影片的经典段落。应该说电影《小玩意》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性和人性的觉悟, 给人产生了许多可以玩味的空间。

四是寻求独特的表达方式。法国学者福科指出, 每一个时代的视野都是独特的, 而与其他时代不同, 这使得一个时代的人不可能用另一个时代的人的方式去思考。影片《杜拉拉升职记》在表现风格上应该说做了大胆的尝试, 因此我看《杜拉拉升职记》时, 虽然感觉人物和故事很熟悉, 但创作者的叙述故事的特殊方式和叙述中的语言风格设计都给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创作人员极其用心地选择那些具有“朝人”的语言风格, 形象、犀利, 洞悉性较强, 摆脱了国内影片难以逾越的语言定势, 进入了人物的内心深处, 触摸到了精神层面。

20世纪80年代的《黄土地》和《红高粱》是我国当代各具代表性的电影。陈凯歌的电影风格一直是那种和中国血缘关系断然撕裂的痛楚, 并始终坦露士大夫式的精神忧愤;而张艺谋则愈加显示出形式主义者的轻盈, 由他执导的《红高粱》以红色为影片的基调, 通过人物的塑造歌颂了自由生命的真谛, 因而无论是表现现代化遭遇传统文化的《秋菊打官司》, 还是记录撞击中的乡村文化的《一个都不能少》, 他都在或过去、或现在, 或农村、或城市的景观中, 把国民的生存状态以好看的形式和风格展现在观众面前, 这是一种独特的电影表达手段。

还有灵异题材的电影也值得研究。以《倩女幽魂》为例, 这部电影上映在1987年的香港, 带给无数观众以震撼与感动, 无论这部电影在技术上存在着多少粗糙, 但传奇和不掺杂利益的爱情使其成为绝对的经典。

中国电影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坎坷之路, 在艰苦的条件下, 中国一代又一代电影人用他们的智慧和心血创作出了一部部富有思想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的优秀影片, 描写出了中国人深层次的文化密码。但中国电影要发展, 要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 仍需要一段艰辛的努力, 要以崇高的理念、准确的定位、成功的自信, 去追寻生命深层的密码, 要以价值取向上的人文关怀、主题选择上的迫近现实、艺术审美上的民族情感、制作水准上的现代视听效果, 展示中国电影的文化价值和富有东方特色的影像记忆。■

(作者单位:北京狄诺映画工作室)

中国时装离世界有多远 篇2

其实,江铃发动机公司的信息化只是中国制造业的一个缩影。IDC曾经对珠三角和长三角等地上百家中国制造业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情况进行过访谈调研,涵盖了汽车、服装、钢铁、生物制药、机械设备、半导体等多个制造业行业,企业的发展阶段也不尽相同。访谈中,我们切实感觉到,继以大规模机械设备和流水线应用为标志的工业化改革之后,信息技术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业的企业家所关注,并已经开始成为实施差异化竞争的新手段和新工具。很多企业开始设立信息化部,或者把原先归属于财务或者行政部的IT部门独立出来。IT部门的工作重心也从公司网站的开发维护和用户的电脑支持转向财务、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客户关系管理(CRM)的实施和支持,有的甚至向更高层面转移,例如多模块的ERP、以产品数据管理(PDM)为核心的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以及生产制造执行系统(MES)的规划与实施,

此外,无论是国际制造业ERP解决方案巨头Oracle、SAP,还是本土的用友和金蝶,它们的业务在高速增长,行业渗透度也在不断提升,这都印证了IT应用水平已经开始被中国制造业企业家们纳入了核心竞争力的范畴。从图1可以看出,虽然美国次级贷引发的金融危机会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以出口为主体的中国制造业的整体发展,但是IDC预测,中国制造行业整体IT投入在到仍然会保持10.7%的持续稳定增长。

那么,究竟是怎样的驱动力使得中国制造行业IT应用整体升温?

中国品牌离世界品牌有多远? 篇3

品牌的价值是企业强大的重要标志,正如万宝路公司总裁马克斯韦尔所言:企业的牌子如同储蓄的户头,当知名度越来越高时,其享受的利息也就越来越多。日本人也说过,如果把产品看作是自己国家脸面的话,那么,日本的左脸是“松下”,右脸就是“丰田”。如此看来,产品品牌不仅代表一个企业的形象,更是一个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的象征。

中国品牌价值缺失的内因

卓跃咨询结合自身在国内和国际品牌中国市场的实战经验,把脉中国市场,在对中国品牌进行咨询研究后,认为中国品牌距离世纪品牌主要有如下几个问题:

第一、缺乏品牌经营意识。中国国内很多企业仍然停留在产品观念、推销观念上,认为产品品质好、品种创新仍然是制胜市场的法宝;部分企业老总认为做品牌只能是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的事;部分企业犯了急功近利的错误,认为只要把产品销售出去就是最大的成功;更令人难以相信的是,竟然有一部分企业家认为应该依赖他人的品牌,靠赚取低廉的加工费为跨国企业强势品牌做OEM!实际上,我们看“中国移动”的品牌资产虽然进入100强,但是那是由庞大垄断消费群体支撑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企业的品牌经营意识还需要加强。

第二、没有对品牌价值进行准确定位,核心价值不清晰,品牌气质趋于雷同,甚至沉醉于"模仿秀"。由于缺乏战略性品牌定位,很多企业在品牌命名上相当随意,以"金"、"银"、"王"、"皇"等进行命名的品牌争先恐后地涌现,似乎不如此就不能凸显品牌产品的身份、品质和价值;相当多的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束手无策,只有靠频繁的促销、降价来参与竞争,品牌的档次感和形象一夜间荡然无存!还有一些企业过度透支企业本来拥有的品牌资产,靠电器发家的公司去做生物科技、保健品、金融证券、房地产,使得品牌资产几近枯竭。

第三、企业在战略上缺乏定力,广告表现诉求主题月月新、年年变,成了信天游;对广告依赖度过高,没有用品牌核心价值统帅企业的一切营销活动,导致品牌建设成本极高。“超女”来了,马上请“超女”当品牌的代言人;“加油,好男儿”来了,又马上邀请其中的冠军当品牌代言人……实际上,世界100强的很多品牌的定位和广告投入一直是具有相当的稳定性,比如说百事可乐,它的广告一直是以年轻人的活力和运动为其品牌的表现内涵,这使其品牌形象明显表现出了不同于可口可乐的品牌内涵。

第四、缺乏以品牌核心价值为中心的品牌识别。很多品牌根本就不存在对品牌核心价值的定位,因此品牌广告的创意也就只好随着广告代理商的更换而变更,广告诉求的主题更是日新月异,造成品牌识别体系混乱不堪。

第五、中国的品牌缺乏内涵和文化的支撑。我们看最佳品牌NO.1的可口可乐,它的品牌文化就是美国精神的缩影。中国的企业呢?一直给人的感觉是品牌形象和品牌文化内涵的匮乏。以国内最知名的IT企业联想为例,联想的品牌内涵一直来说是模糊的,甚至当联想收购IBM的个人PC后,企图更改IBM笔记本的黑色设计,结果惨遭失败。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IBM笔记本所表现的品牌价值和品牌内涵,IBM笔记本是商务型人士使用的,它追求庄重、严肃和科技,它的品牌内涵也如此,一旦我们试图去改变品牌的内涵,其结果是不难预料的。

认识到了中国品牌距离世界品牌所欠缺的地方后,我们应该如何来打造中国的品牌呢?

建立世界最佳品牌100强的八大信条

正如《商业周刊》所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中国来说将成为一个辉煌的定义时刻——一个国际形象的大爆发。但对销售所有产品的中国公司而言更重要的是,奥运会将成为十年来最好的营销机会。可以说,中国品牌将获得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要好的推广时机。那么我们该如何来缩小中国的最佳品牌与世界品牌的差距呢?

从品牌内涵、产品本身等诸多因素考虑,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缩小中国品牌与世界品牌的差距:

第一、目标消费者群体倡导娱乐。我们的时代也越来越进入了娱乐的时代,营销即是娱乐。为什么迪士尼能够使全世界为之兴奋?原因就是在于其娱乐性。娱乐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所以说,我们要不断给产品注入娱乐的功能,给品牌注入娱乐的内涵。

第二、体验经济已经进入每一个角落,给消费者提供体验的感受是我们品牌获取未来赢利能力的重要保证。成功品牌已经摆脱过去只是为顾客提供硬件的思维模式,转而向消费者提供一种体验。关注顾客体验的需求正在成为企业的最终追求。位居世界品牌100强中41位的瑞典家具公司IKEA,就是体验营销品牌的最杰出代表之一。在IKEA,你能够体验到家具的每个精妙之处,以及DIY的乐趣。

第三、使品牌不断升级,注入与时俱进的内涵,使品牌更多地注入中国元素。今年世界杯上,百威公司在广告和比赛现场的广告牌上都使用了中文商标,引起强烈凡响。这实际上是百威公司与时俱进,不断进行品牌升级的表现。百威公司的努力使其品牌价值有了比较大的提升,目前已经位于第27位了。位于第9位的麦当劳公司,曾有过5年品牌价值下跌122亿美元的失败。麦当劳调查发现,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垃圾食品”的影响,妈妈带孩子进入麦当劳就会产生“犯罪感”。于是开展了提升“妈妈友好度”的运动,2006年品牌价值增值6%。这些与时俱进的行为给了中国公司很大启示。

第四、把品牌做成动词。品牌的名称是一个大学问,正如《商业周刊》所说,如果有一天你的品牌作为一个动词而收进《牛津英语大词典》,这就意味着你已经修得了正果。作为世界搜索巨头,Google已经变成了一个动词了。其品牌价值目前已经位居世界品牌100强第28位。所以说如果一个企业的产品面向的是广大消费者,把品牌做成动词确实是一个品牌打造的良方。

第五、不断创新。创新成为这个时代的永恒话题。如果企业没有创新,那么品牌将会在这个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上无立足之地。只要你总有新产品发布,就能吸引人们的眼球,使人们给你的产品提意见,经过改正而使品牌增值,这就是Google的经验;只要全力注重创新,就不怕失败,这是Google的信条。

第六、用IT技术改变传统产业。很多飙升很快的品牌都属于IT行业,比如Microsoft、Google等,但与此同时很多传统的服务行业品牌最近二三十年也飙升很快,比如Wal-Mart、UPS等企业。他们做的事情很简单,但为什么能够快速崛起?其中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这些企业通过利用IT技术、供应链技术使传统的服务行业有了很大改变。企业的规模得到了快速的扩张,品牌的价值也迅速增加。

第七、在IT行业在全球品牌上升势不可挡的同时,我们发现服务品牌的标准化和简单化提升更能够给企业带来品牌更大的赢利能力。麦当劳是最传统的饮食行业,其做的快餐实际上是将传统的饮食标准化和简单化了,从而在全世界建立起了几千家门店。CITI、HSBC是金融服务行业的代表,其倡导的标准化服务使其品牌的价值在这几年也提升很快。可以说,一旦传统的服务行业都重视服务的标准化和服务的质量,那么中国企业在这一领域将大有可为。

第八、建立良好的品牌文化和底蕴。中国品牌最缺失的就是底蕴和文化。中国的工业化才走了短短二十年,但是我们仍然具有历史遗留的很多品牌内涵和文化的企业。比如茅台酒。人们都看到了一个咖啡屋在世界市场的崛起,这就是星巴克。星巴克成功的奥秘就是文化。它把咖啡店办成了流行文化的窗口,它的咖啡与音乐、新书刊、电影等文化产品完美结合。它的信条是:“只要你真正了解自己品牌所追求的是什么,你就应该义无返顾地前进。”

中国人离幸福有多远 篇4

那么,幸福是什么?依我看,幸福是一种主观的心理体验和感受,是一种生活和境遇的满足感,与金钱、权力没有必然的联系,我们不能说有钱或有权就有幸福;幸福又是有比较的,可纵比也可横比,因参照物的选择不同而感受各异,我们通常会说,穿鞋的比光脚的幸福,有脚的比没脚的幸福,说的就是这种情形;幸福又是基于各种不同层次需要的满足而获得的,试想,假如人们连衣食住行等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都满足不了,又何谈幸福感?

下面探讨一下中国人是否幸福这个话题。

首先说的是,现在国际上正在流行一个国民幸福指数,也叫GNH,相对于GDP而言,GNH是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民是否幸福的一项指标。据说,英国“新经济基金”组织与该国“地球之友”组织,曾经联合搞了个《幸福全球指数》报告,对全球178个国家和地区做了一次“幸福”大排名,出人意料的是,中国人民的幸福程度排在第31位,竟然比美、英、德、法等国家的人民都“幸福”,国人看后不以为然,一笑置之。而这一笑里面却饱含着多少无奈、苦涩的意味啊!国家统计局借鉴外国的做法,今后也将推出包括“幸福指数”等在内的新的统计内容,以适应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的需要。据说,该项幸福指标还有计算的公式。其实,用不着搞得那么复杂,只要考察一下当下国人的生存状态,也就不难知晓国人过得到底幸不幸福了,也就是要考察前文所说的幸福层次中的国人最基本的满足程度。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压力的加剧,愈来愈多的人患上了不同程度的抑郁症,像著名节目主持人崔永元、白岩松都承认自己曾是抑郁症患者。据有关组织调查说,在我国,抑郁症患者人数至少有2400万,那么这部分人肯定是不幸福的。除此之外,广大民众是否幸福呢?虽然我国的GDP近年来保持着较快的增长势头,但国民的幸福指数GNH并没有与之呈正比例增长,老百姓兜里的钱是比以前多了,但仍然跳不出涨工资就涨物价、工资涨不过物价的怪圈,居民的实际购买力反而下降了,现实的生存压力让老百姓喘不过气来,像上学难、就业难、看病难、买房难等问题依然困扰着广大民众,使他们不堪重负,愈发变得焦虑了。

就说上学难吧,有人曾做过统计,供养一个大学生需要一个城镇居民4.2年的纯收入,需要一个农民13.6年的纯收入。只因为家长交不起昂贵的学费,致使多少学子徘徊在大学门外,使他们失去了与富人平等受教育的权力。再说现在的大学生毕业即意味着失业,全国每年应届毕业生有600多万急需就业,加上以往没就业的总计有近千万,就业难让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无法在短期内还上助学贷款,也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残酷的就业竞争压力而陷入痛苦和迷茫之中。

只因看病贵,使多少人小病扛着、大病等死。曾经看过一个报道,说的是殡葬馆在即将火化一具“尸体”时竟然发现,家属送来的亲人还活着。“只因交不起医药费,”家属说,“在医院也是等死,如果能治得起病,谁会忍心把自己的亲人送到这儿来?实在是没有办法啊!”听了这话真叫人揪心。远的不说,就说现在的小孩子患上一次感冒去医院打点滴,就得花去上千元,真让人难以承受。在中国农村还流传着一套顺口溜:“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住上一次院,一年活白干。”这里面蕴含着多少酸楚和无奈啊!

那么,人们对高房价又如何评价的呢?时下也有人调侃:“旧社会,祖孙三代干三辈子,落一副棺材;新社会,祖孙三代干三辈子,落一套房子。”房价太高已成为当前老百姓和媒体共同关注的一个热点。只因买不起房,有多少人不敢谈恋爱,不敢结婚,不敢把老人接到身边赡养。据报道,在深圳,有一个20多岁的打工男青年,只因买不起房,几次失恋而不能结婚,又因心情不好,工作也弄丢了。受了打击之后,他心里一直不平衡,鬼使神差地来到一个新开楼盘前的小广场上,破口大骂这里的房价太高、地产商心太黑,情绪非常激动,最后竟然当众挥刀“自宫”来泄愤!但愿这样的悲剧不要再重演了。

世界城市,离我们有多远? 篇5

“中国奇迹”,从来没有像近十年那样集中展现。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虽历经波折,却像一条巨龙,腾空而起,再也不会蹒跚、匍匐。但腾飞的不仅仅是经济,还包括综合国力和世界形象。

一连串的重大事件标志着中国正走向世界,世界也在瞩目中国。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8年,中国成功举办了全球瞩目的奥运会;2009年,在金融危机造成的世界性的经济动荡中,中国用60周年国庆聚集了国人的向心力;而2010年,中国在世界性经济危机中的率先复苏,又为自己在国际舞台上争得了更多的话语权。

北京,这个奇迹国度的首都,奥运会和60周年大庆的主要承办城市,這几年来,荣耀与梦想集于一身,频频曝光于国际舞台。在它吸收了足够多的目光以后,北京的政府首脑们考虑的新的问题是:未来,北京怎么走?

近段时间以来,“世界城市”成为北京市委市政府领导口里的热门名词!除了市委书记刘淇在多次会议上提及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外,北京市市长郭金龙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建设“世界城市”被定为北京未来的发展方向。这一话题也引起 了国内外尤其是中国城市建设各界的关注。

关于“世界城市”,在国内外并没有一个权威的统一概念和衡量标准,但国际上却有公认的四个世界城市,即纽约、伦敦、巴黎、东京,它们在世界金融体系及世界经济事务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在北京市政府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及计划报告、财政报告名词解释》中,“世界城市”被解释为国际大都市的高端形态,对全球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其具体特征表现为国际金融中心、决策控制中心、国际活动聚集地、信息发布中心和高端人才聚集中心。

北京市规划委一位负责人表示“北京将世界城市确定为努力目标,经过了长时间的研究和酝酿,《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至2020年)》提出的北京城市发展目标的定位,第一步是构建现代国际城市的基本构架,第二步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现代化国际城市,第三步是到2050年成为世界城市。”

北京市常务副市长吉林指出,建设世界城市对北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需要全社会参与。今年年初以来,这一话题也确实引起政府和一些社会人士的关注。如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国务院参事牛文元等都曾对北京世界城市建设献计献言。

但必须承认的是,关于世界城市的讨论,截止到目前,依然还没有真正从政府高层延伸到普通市民中来。专家学者的碰撞和相互砥砺也不够充分,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关村》杂志和新浪网举办的“世界城市与北京”论坛,恰当其时,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这一宏伟目标做了添薪加火的助推作用。

上一篇:整体效果下一篇:改革教学评价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