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装表演的策划和组织(精选5篇)
时装表演的策划和组织 篇1
服装表演组织与策划2011年期末考题
一、填空
1.协调关系、信息的交流。
2.服装表演组织结构设计分为 设置与 设置。
3.服装表演理想后台需要 通道。
4.别原则。
二、解答题
1.后台的功能与后台管理的主要工作
答:后台主要功能为其核心即表演、用服装服饰以及参加表演的 模特、主体提供优质专业服务。
后台管理的主要工作有:
1、服装服饰等物品的管理。
2、场地区域的划分管理。
3、工作人员协调与管理。
2.服装表演组织与服装表演策划的关系?
答:服装表演策划是表演组织的实施依据,在服装表演策划过程
中,创意只是提出一种思路和想法,还需要转化为具体的服装表演组织方式,这一过程是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服装表演策划为服装表演活动提出了指南,服装表演策划为服装表演活动提供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服装表演组织是指根据被审定的服装表演策划要求,对策划的事实做具体详细的计划与安排,服装表演组织通常是由一系列相互连贯的专项计划组合而成,所有的专项计划紧紧围绕服装表演策划的目的、宗旨、主题而展开,是服装表演策划的产物与具体表现。
3.服装表演策划书撰写的内容?
答:
1、服装表演会的主题。
2、服装表演会活动背景品牌公司或设计师简介。
3、活动目的和活动目标对象。
4、演出形式、日期、地点的确定。
5、广告宣传策略。
6、实施计划。
7、经费预算。
时装表演的策划和组织 篇2
1. 时装表演的主题构思
做为一场时装秀的编导, 要清楚了解以下方面: (1) 设计师的背景, 沟通后了解其作品所表现的思想及风格; (2) 了解时装秀的目的, 服装系列、套数配搭及饰品; (3) 进行发布的服装特点, 如面料、色彩、款式等。在此基础上进行对于整场秀的创意构思, 同时还要结合最新的流行趋势, 充分体现服装设计师的个人风格及编导的独特思想。
2. 人员配置
2.1模特的选择
模特的选择在正式演出前一至二个月进行, 选择适合的模特可以说是时装秀的关键。模特的选择途径一是与模特公司联系进行选择;二是选择模特学校或各类服装艺术院校的表演专业的学生。前者模特公司对模特的要求较严格, 可以保障展示会的正常进行, 如果出现问题可以由模特公司出面进行协商、处理;后者具有较强的组织性、纪律性, 有一定的文化内涵, 尤其是对服装设计理论的理解能力较强, 可充分地表现服装风格及其服装的功能特点。
2.2后台人员的组织安排
2.2.1催场工作人员
催场员的职责是根据导演的编排, 进行模特出场顺序、出场时间与音效灯光的协调, 催场人员要充分的了解演出的顺序、演出的风格、演出人员的安排, 进行正确无误地催场。
2.2.2服装管理员
除了负责督促穿衣工给模特儿快速而准确的换装, 还要检查模特们的穿着是否正确。因此要熟悉模特们整场表演服装的先后次序以及穿戴的服饰, 防止失误。
2.2.3换衣工
彩排前应把每套服饰正确的穿戴完整的交待给换衣工, 最好以书面形式清晰的告知每个系列服装出场顺序、模特何时上场、每组模特之间的间隔是几场。
2.3其他人员安排
2.3.1接待人员
他们的工作是在正式演出之前几小时之内进行清场、签名登记、派送纪念品等工作。
2.3.2礼仪小姐
选择形象适宜的礼仪小姐, 负责贵宾的引领和媒体的接待安排等工作。
2.3.3保安人员
负责秀场安全秩序, 也包括后台道具、服装及其他用品的安全及防火等工作。
3. 舞美设计
3.1舞台设计
时装表演舞台的尺寸和形状一般根据演出规模, 模特多少, 场地大小, 服装作品数量及风格而定。展示台形状主要以T型台为主, 此外还有I、X、U、H、S等形状;通常台高20~120cm, 台宽100~480cm或更宽, 台长900~1600cm或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缩放;模特们进出口的挡板设计常用平行开启式、旋转式、门框式或根据时装表演整体风格进行设计。舞台可用铁架搭建, 铺上木板、地毯、玻璃、包上结实的布;也可用现有台阶、实物背景做舞台。无论使用何种方式都要求台面结实平坦, 保证模特的活动及安全。
3.2灯光和背景
舞台背景常以简洁造型, 纯净素色为主, 突出服装, 常用屏风式、门板式、实物背景等形式, 也会依据不同的秀场构思, 设计出具有强烈个性的形式。同时结合灯光处理, 利用天幕的色彩烘托表演气氛。随着时装表演的进行, 再配以射灯、追灯、闪灯、投影等特殊的现代灯光技术效果, 用来表现每个主题系列的重点及风格特点, 突出服装的着色效果, 肌理效果及层次感。电脑设计的不同图案、形状、色调、流速的变化都会营造出独特新颖的时装表演艺术氛围, 使灯光魅力得到充分发挥。需编导对美学、色彩学、摄影学、光学等学科有所研究, 才可更好地驾御灯光效果。
3.3音乐选择
在时装表演的音乐选择运用中, 应注意与服装风格的协调统一, 与流行因素的和谐。多采用轻快、热烈、多变的节奏, 充分展示服装的风格和设计师的意图, 为服装展演营造出浓烈的情调, 同时运用节奏的松紧和动力的大小以及和声的强弱疏密浓淡来交替组合服装与服装之间节奏的变化, 达到渲染气氛的作用。时装表演音乐的选配广泛而多样, 主要可以在流行音乐、摇滚音乐、乡村音乐、爵士音乐、迪斯科音乐、鼓乐、钢琴曲、轻音乐、民族音乐等中采选。采编适合时装表演的音乐需要结合展示的服装全方位了解和熟悉音乐的种类、风格、特点。
4. 演出编排
4.1化妆和试装
时装表演化妆、发型的风格, 一般是由编导、设计师、化妆发型师共同应根据服装主题和风格的需要商量制定。从时装表演开始到结束, 化妆发型师始终要为模特儿进行补妆、整发, 保持舞台的专业水准和整体效果。
试装是时装表演工作进入有序工作状态的有效方法, 也是协调解决各方面问题必不可少的环节。服装管理员在试装前先要把服装系列登记清楚:服装的系列, 系列的套数, 每套的件数和配饰数量, 按照表演顺序有次序的试装。在试穿的过程中, 穿衣工要了解并掌握穿衣的顺序, 与模特儿加强配合。设计师和编导根据模特的试穿效果进行及时地修改, 做现场调整, 需调整修改的部位可以用大头针别住待作修改。试穿合格后, 将正确的着装方式拍摄下来, 以照片与卡号合二为一的形式指导模特儿的穿戴及出场次序。最后对每套服装填写试装单, 以保证对服装、服饰的严格管理。
4.2表演队型设计
时装表演中队型的变化保证了舞台整体的视觉流动性, 因此要具备整体性、连贯性和饱和性的特点。编排时无论是齐场或是散场应有统一协调, 兼顾左右的技术和技巧;不可出现不合理的停顿、冷场、漏场, 每一套系间都必须连贯, 一气呵成。充分利用场地横、纵的关系, 使舞台的层次有立体饱和感, 层次分明。同时编导应密切关注国际流行动态和表演风格变化, 才可编排出更强时尚性、流行性的时装表演。
4.3表演顺序的编排
编导根据总体构思创意要求, 使整场时装表演形成统一的整
也谈舞蹈的社会功能
王艺 (福建省宁德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352100)
舞蹈是人体动作的肢体“语言”。当人们的情感达到极至, 用语言与其他方式都无法尽情宣泄时, 舞蹈就是最好的抒情表意之举了。在所有的艺术中, 舞蹈是最早能直接表现人的喜怒哀乐。舞蹈来源于社会生活, 随着社会物质生活的不断发展变化而变化。随着改革开放、在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 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不断有新的追求, 特别是舞蹈这种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 已经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内容。舞蹈是一种生命形成的跃动, 有生命的地方就有欢悦的舞蹈, 舞蹈就是表达人们欢乐心情的手段。
舞蹈作为艺术表现形式之一, 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表现形态, 对社会的作用与影响, 以独有的审美形式表现作为一种形象的情感语言, 发挥了任何语言文字都无法表现的情感语言的传感作用。舞蹈不断地熏陶、教化、影响和引导着人们思想观念、道德意识的改变, 成为提高人民群众综合素质与全面发展。群众文化及群众舞蹈的性质和特点, 决定了它在当今中国文化的整体发展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这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文化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群众舞蹈以变化中的社会文化为依据, 尽可能融入与广大群众的互动联系之中, 使群众舞蹈具备与社会广泛接触的能力。面对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 群众舞蹈的发展创新, 应把握时代现实特点, 用前瞻的眼光来审视探索, 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新的表现形式, 在不断发展中提升群众舞蹈之原动力、想象力、凝聚力和创造力, 以确立符合时代要求的群众文化优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这就必然使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同人民群众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起来。因此, 作为群众文化工作者, 要努力研究群众舞蹈的发展创新问题。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 我们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坚持群众舞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的原则, 处理好借鉴吸收与动态发展的关系
舞蹈艺术不但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创造力, 还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群众舞蹈的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在新的质变基础上再进行量变的过程。这就要处理好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和文化民族性的关系, 将舞蹈这种人体动态文化, 融入深广的社会生活内容, 增添多姿多彩的表现方式, 让群众舞蹈成为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折射人们道德规范、伦理观念, 反映民情民风, 讴歌和表现社会主题风尚的艺术形式。使群众舞蹈真正为“和谐社会”的创建服务, 并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二、坚持群众舞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三个贴近”的要求
这既是群众文化工作者对群众舞蹈创作的着力点, 也是人民群众对参与文化活动的需求。只有保持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与沟通, 才能把体现群众生活、反映群众心声的舞蹈创作搬上舞体艺术形象, 达到最佳艺术效果。时装表演中, 以服饰风格来编排顺序是常采用的手法, 把需要表演的服装归整组合为几种风格, 使每种风格的服装形成一整块, 如晚装、时装、职业装、休闲装、运动装、创意装等。以风格组建而成的时装表演, 整体系列感强, 统一又灵活多变, 不刻板。
5. 结论
时装表演是一门积多种学科为一体的综合艺术, 涉及到服装艺术、表演艺术、舞台美术、灯光音乐、化妆等多学科领域。时装表演编导除了具备深厚的艺术修养、审美能力、艺术想象力、必要的专业能力及实现艺术构思的创作力, 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较深的组织能力、灵活果断的工作态度和吃苦台, 为群众所接受, 并让他们参与进来。文化创新是一个连续发展和的过程, 也是一个不断择优的过程, 这是文化创新的规律, 也是群众舞蹈的发展创新规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提高, 舞蹈所表现的内容不断丰富, 以它赏心悦目、深刻的动态意蕴, 成为人们自娱自乐、抒发情怀的活动, 成为感悟生活、歌颂祖国、陶冶情操的助推器。
三、坚持群众舞蹈发展创新
舞蹈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 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在生活的基础上, 进行艺术的提高再现。它既能反映社会生活, 也能塑造和刻画不同的人物形象和性格。我们应该让群众舞蹈通过肢体语言, 表达人们身心需求的本质特征, 通过潜移默化, 提高人的素质、思想境界、价值观念、达到健美肢体、美化心灵、陶冶性情的功能, 最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所以, 群众舞蹈创作必须主题鲜明。根据现代社会的需要, 将专业舞蹈与群众舞蹈进行有机的结合, 在普及群众舞蹈的基础上, 创作出群众喜闻乐见, 艺术性和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立足社会、讴歌生活, 这是时代对我们的呼唤和赋予我们的任务。
四、坚持群众舞蹈与青少年素质教育紧密结合
舞蹈是人们表达情感的最古老也是最直接的好形式。然而, 在青少年与人交往中, 情感的表达方式都不一样。舞蹈教育一是在于提高个人对艺术的欣赏与参与能力。例如, 通过舞蹈教育提高青少年对艺术的感知、审美、鉴赏等能力, 从而满足人对美的高层次的追求, 通过舞蹈训练达到强身健体、美化身段的目的, 从而提高人对自己的欣赏和自信心;二是增进人类社会的情感交流。在这个“个彩纷呈”的世界里, 尽管青少年的交流方式多种多样, 但舞蹈以其独特的美的表现传达着人类共同享受、共同追求的情感。它为我们展现了人类心灵深处的情感不仅为特定民族所接受, 而且也引起全人类的共鸣:三是通过创作、训练、表演, 开发他们的潜在能力, 锻炼青少年身体各部分的协调能力、模仿能力, 增强对艺术美、形体美的认同和感知能力, 锻炼和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 增强他们主动参与社会的能力, 进而增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当我们以美好的、生动的、诗一般意境的舞蹈进行交流时, 让我们体验到的是对人类的热爱, 对和平的向往, 对真、善、美的渴求以及对人生的珍重。人类文明离不开文化的传承, 舞蹈艺术以超越审美活动陶冶人们的心灵, 塑造人们一种超脱的人生境界。发挥舞蹈艺术功能的社会价值, 旨在为推进社会文明进步、建设先进文化, 借艺术的功能起到鼓舞、团结、教育、服务于人的作用。因此, 舞蹈艺术功能在形成一种全社会广为传播、全民参与的文化现象时, 它必能担当起建设“和谐社会”的新使命的社会功能。
耐劳的工作作风。只有同时具备这些优良的基本素质才能保证服装发布的顺利进行与成功, 使时装表演的编排丰富多彩, 变化无穷, 不断地创新。
参考文献
[1]朱焕良, 向虹云《服装表演编导与组织》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年3月
[2]包铭新.《时装表演艺术》东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09月
[3]徐青青.《服装表演策划训练》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年10月
时装表演的策划和组织 篇3
关键词:职业院校 大型活动 策划和组织
1 职业院校的大型活动与商业性质的大型活动的区别
职业院校的大型活动策划与组织的模式与商业的大型活动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对职业院校的大型活动进行策划,其受众是职业院校的学生,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对校内及校外的各方面资源进行整合,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特定的育人目标。通过对上述进行分析,阐述高校大型活动的概念和特征,我们可以看出,高校大型活动与商业性质的大型活动存在一定的相似性,通常情况下,职业院校大型活动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其一,与商业机构中注重经济收益的项目相比,职业院校作为非盈利性组织,在举办各种各样的大型活动的过程中,经济收益并不是其组织活动的侧重点,其组织活动的核心在于社会效益和育人效果。通常情况下,在预期效果方面,社会效益与育人效果无法像经济效益那样直接明显,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活动策划和组织的难度。其二,对于职业院校大型活动来说,整个活动的筹办组织水平受到活动策划和组织管理过程的影响和制约。而活动的整体筹办组织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依靠每一个具体工作环节的质量状况。因此增加了职业院校大型活动的实施难度。其三,在组织和策划职业院校大型活动的过程中,活动复杂、突发状况多是组织工作的特点,在执行过程中,需要大型活动的组织者一方面注重经验的传承,另一方面巩固和强化处理突发应急事件的能力。
2 职业院校的大型活动的策划
2.1 做好大型活动的前期策划是确保活动成功的关键。立足于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促进校园文化,同时提高学生的全方面的能力,把职业教育紧密地跟职业院校的大型活动相结合,并精心设计到策划的活动主题中去,对活动的预测效果和育人的效果进行一次全面的评估,同时对大型活动的全景式的工作蓝图进行描绘。职业院校在组织大型活动的过程中,受资源、场地、经费、人力的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下,其中有限的资源,并全部投入到大型活动当中去,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大型活动的影响和职业教育意义,同时突出鲜明的主体内容,确保能够把学生的第二课堂与职业教育格局紧密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对职业院校的认识,促进职业院校学生的文明校园的生活和学生的健康成长。
2.2 建立一套规定的工作程序。职业院校在组织大型活动的过程中,在举办活动之前,需要研究分析所安排的各个具体环节,结合平时积累的经验,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可执行的工作流程。最大限度地对每一个工作环节做出明确的规定,同时对倒推时间安排表进行科学设计,对活动费用进行合理地控制,对于活动的进程,让每个参加这次大型活动的工作人员都有详细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其中某个环节出现脱节,在职业院校大型活动中,实现团队的合作精神。
2.3 对活动整体部署进行分解。根据设计好的工作程序,对整个大型活动的策划和组织工作进行科学的分解,将整个工作部署分解为不同的工作模块,根据职业院校职能部门,为了学校的大型活动,可能形成一个专业领导小组。把工作任务分配到各个部门,根据大型活动的实际情况,对具体工作任务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工,明确各个成员的责任。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参与活动策划与组织的人员能够各司其职,彼此之间相互紧密配合,发挥团队的合作精神。
2.4 把握工作流程是关键。在工作流程任务分解完成后,在前期筹备职业院校大型活动以及现场实施的过程中,为了将各项具体任务落到实处,安排专人对各个环节的质量负责,对于负责人来说,需要结合自身的经验,抓住执行流程中的一些关键环节与结点,也就是流程控制点,通过督导的方式,对整个大型活动进行查漏补缺,在一定程度上确保活动整体运行质量和状况的完整性。此外把握工作流程关键内容,还包括项目负责人应该提前预测现在突发事件,做好防备措施,确保活动能够顺利实施。
2.5 做好后期总结和反馈。在活动结束后随机抽样调查,了解这次大型活动给职业院校的学生的影响力度和职业教育的育人效果,对本次的大型活动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为下次成功的大型活动打下基础。
3 职业院校大型活动组织
3.1 确定活动内容,突出职业院校的专业特色。职业院校都有自己的专业特色,可以根据学校专业特色来设计好项目内容,并加以调查与分析这样的内容,是否是当代职业院校学生娱乐及身心发展的需要,以前校内是否出现过类似的节目。突出职业院校的专业特色,比如外国语学院就可以选唱异国的歌曲,选跳异国风情的舞蹈,并选送异国的小品,请外籍教师集体表演节目等等,丰富内容,使活动更加丰富多彩,使节目有吸引力,感染力。
3.2 活动要有亮点。对于大型活动的策划书来说,其灵魂是活动亮点。一份策划方案能否对赞助商形成吸引力,其亮点是否突出是重中之重。例如一个以“抽奖环节”为亮点的活动就能吸引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旅游公司,在节目的进行时,凭入场券入场的副券可以参与抽奖,抽奖有电信、移动、联通赞助的手机和充值卡,还有旅游公司提供的几日游,这一点能够吸引很多同学,提高了学生的激情和兴趣。
3.3 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也是非常重要的。职业院校的大型活动、大型晚会不外乎于开学典礼、迎新晚会、元旦晚会、毕业典礼等,时间一般定在周末比较合适,全院的师生都可以参与。根据天气情况可以放室内也可以放室外举行,室内受到座位人数限制的,可能有部分同学参与,可能就达不到最终想象的宣传效果。天气好就可以选择外场演出,这样全体同学都可以参加,加上音响和灯光,现在的气氛应该可以完全烘托出来。所以天气也是非常重要的。
3.4 具有较强的可执行性。对于职业院校的大型活动来说,优秀的活动策划与良好的执行队伍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才能确保活动成功。大型活动的执行是否成功,策划方案的可操作性是最直接和最根本的反映。策划的同时一方面需要进行周密的思考,另一方面需要详细的活动安排,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必要的可行性分析。另外,更具活动地点和执行人员的情况仔细分析活动的时间和方式,在具体安排上应该尽量周全。
4 结论
4.1 职业院校的大型活动的良好影响效果是黑板报、校园广播及职业学院院报追踪报道。把活动精彩的图片和视频放到学院的微博和微信平台。让学生及兄弟院校的学生参与互动,起到一个良好网络传播的效果,同时将最精彩的地方记录下来。并将活动举办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和注意事项加以完善,并储存存档,为今后的活动策划和举办提供可以参考与借鉴的资料素材。对于职业院校的大型活动来说,通常情况下,要把精彩环节设计得更具传播性,这是职业院校组织和策划大型活动的核心和关键。
4.2 在大型活动的策划和组织过程中,要有明确的主题的氛围设计,突出大型活动的主题氛围。因此,对于职业院校来说,要重视场地的设计,气氛的设计,通过各种措施将大型活动的主题氛围带出来。还有很多技巧可以利用,只要我们不断的大胆创新,敢于尝试,不断总结经验,只要我们不断努力,不断提高,就一定能为学院创作出更多更有影响力的大型活动。
参考文献:
[1]付红玲,陈泽明.共青团工作项目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2][美]项目管理协会,王勇,张斌译.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3]姚卫浩.以项目管理视角 探寻高校大型活动策划组织方法[J]中国高等教育,2010.
[4]谢祁.大型活动的策划和实施[J].现在经济信息,2010.
时装表演的策划和组织 篇4
精心策划
策划是为了完成既定目标,解决特定问题,借助科学方法和艺术手段构思、设计、制定工作方案的过程。做好大型活动需考虑如下策划工作:
一是挖掘深刻的政治内涵。党政机关主办参与的大型活动有别于单纯的商业活动,除了展示党政机关形象、倡导模范行为之外,往往还有传递思想、表明立场等深刻的政治内涵。挖掘大型活动的政治内涵就是在策划活动主题、设计活动背景、构建活动板块、衔接过渡环节的过程中,要以政治内涵为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以政治内涵主导构思、贯彻行动。有时为了表现或突出活动内涵,需要围绕主题设计若干主题单元。这些主题单元构成了活动的主体,转化为活动中一个个令人难忘的瞬间。
二是构思新颖的活动创意。独特的创意往往能深刻表现特定的内涵,越是宏大的内涵越需要通过完整的创意规划和细腻的创意题材体现出来。当然,锐意创新不等于放任冒险,党政机关主办参与的大型活动求新求变的前提是安全、平稳、顺利。
三是搭建丰满的主题框架。大型活动的主题和内涵确定后,策划者需要构建合理、可行的活动单元作为主题的表现手段。不同的活动单元构成了若干分主题,并衔接、缝合为一个丰满的活动主体。大型活动在强调活动整体性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不同的活动单元间架结构的合理性及过渡空间的可通过性。实践中,在活动主题以及活动单元确立后,必须通过实操演练等方式确保过渡的稳定和衔接的通顺。同时,还要考虑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通过制定预案防止活动的意外中断。
话剧表演和电影表演的传承关系 篇5
话剧表演电影表演关系表演界有一种观点认为,戏剧表演艺术要求演员有良好的表演素质和全面的表演技巧,而电影表演则不需要这种素质和技巧,只要凭本色和本能进行表演就可完成电影中的表演任务。这种认识又带来一种观点,认为当戏剧演员难而当电影演员容易的论点。戏剧表演要求演员一旦登上舞台,在台词、动作等各种要求下,都要把一场戏演完,这就要求演员具有较强的持久的自我控制能力。而电影表演的短暂性、非连续性则要求演员必须立即进入,包括情感的调动和投入,对人物状态的捕捉,都必须迅速而准确。
电影表演的纪实性实际上取决于电影艺术这个整体的美学特征,也就是电影的纪实性。由于摄影机的纪录能力,使电影对物质现实的描述比其他姐妹艺术有着相对的纪实意义,电影对空间、时间以及其他物质元素的使用方面,比其它艺术相对自由得多。而戏剧艺术对空间的选择则受到一个大前提的制约,戏剧演出的空间只能是一个舞台空间。这个单一的舞台空间是一个泛单一空间的概念,当代有很多话剧演出在剧场内建立不同的表演区域,使演员可以在演出中同时在几个空间表演或者依次表演。有的演出将空间开拓到剧场以外,因此打破了原有的戏剧演出空间的单一性,这一方面是艺术工作者表达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借鉴了电影空间的多样性特点,使戏剧的空间以及时间都更加多样。尽管如此,从本质上来说,不论在创作者如何去改变或者表现舞台的空间,观众只能得到一个假定性的舞台空间。这与电影的空间是截然不同的,如前面论述过的,电影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去纪录世界上所存在的所有物质空间,这种广泛的表现性就给电影表演带来了一个前提,即电影表演艺术的丰富性和逼真性。电影的纪实性美学特征,限定或决定了电影表演的基本特征是真实、逼真和生活化,以及类型的多样化和表演上的广泛性和灵活性。
一、话剧表演与电影表演的差异
1.时空关系的差异
话剧表演艺术是演员以接近生活的舞台语言和舞台动作为主要创作手段,当着观众扮演角色并化身成角色,通过舞台行动过程展示角色形象去当场征服观众的表演艺术。在这一段关于话剧表演基本特征的论述中可以得出:一方面话剧表演由于现场感为演员能够自由发挥搭建了平台,另一方面由于话剧艺术对空间的选择只能有一个(即舞台空间),所以不论舞台上如何去改变或表现空间,对创作者来说,对空间的选择也只能服从这个先天的条件。
话剧演员面对剧场观众,在舞台上的表演必须适度夸张。说话的音量、咬字的准确度、清晰度都需要加强,使语言具有穿透力,能让最后一排观众听得清;形体动作的幅度、情绪变化的反差都应照顾到观众,使之看得明白。这一切都是舞台空间表演所必须的,这种表演行为的夸张和放大只是舞台空间某种技术上的要求。话剧表演艺术中的舞台空间给观众带来接受上的特征,如匈牙利电影理论家巴拉兹指出,舞台演出具有三个基本特征,“观众在剧场可看见整个舞台场面,观众与舞台的距离不变,观众的视角不变。”
正是这三个基本特征弱化了话剧在意识形态效果上对观众的暴力程度,权力话语和观众之间存在了摆脱和游离思考的空间。只是演员与观众的物理距离确乎是其表演效果大打折扣。但话剧表演与观众的交流绝非仅靠演员夸张的表演和行为的放大来完成的。著名戏剧表演艺术家于是之先生认为,戏剧表演不是有些人想象的那样靠声嘶力竭和过火的行为进行的表演,它同样要求演员有生活的标准和自然的体现。也因此话剧演员创造的舞台情境往往重于其具体的动作表象,行动达成的情感表达大于行动自身的总和。特别在现代主义时期如印象主义、表现主义,表现性的表演在舞台上变得可接受,高度的假定性在舞台空间里在情感线索的绵延里完成。电影艺术在本体层面上由于摄影机的记录能力使空间对现实的描述较之话剧艺术有着相对的纪实性。电影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去纪录世界上所存在的所有物质空间,这种广泛的表演性就给电影表演带来了一个前提,即电影表演艺术的丰富性和逼真性。
戏剧表演艺术生存于一个假定的舞台空间。在剧场里的表演与假定环境的关系,以及舞台技术性的要求,使戏剧表演可以接纳相对稳定的表演中的假定性因素。从观赏角度讲,接受者(观众)走进剧场,就在意识中引入了一种假定性。在这样一个特定的空间里,观众在接受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对一切假定的内容产生联想式的真实感,从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而电影表演艺术的环境是真实的,表演者在表演时为了协调这种与物质环境的关系,不可能不去考虑这个真实感的前提。真实的环境,生活化的氛围,必然产生所谓生活化的真实表演,否则即是一种不协调。表演艺术所生存的空间并非是决定表演真实与虚假的唯一元素,但的确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如果不改变舞台表演形态,在实景中进行电影式的拍摄,戏剧的舞台假定性所带来的缺点会展露无遗。相反,在电影的真实空间中,演员采取戏剧式的表演也势必会造成不协调的效果。
电影的纪实特性允许电影表演可以在一个相对真实的时间和空间里进行,这一时空特点与戏剧的舞台假定性时空是存在显著差异的。严谨地说,电影表演真实性的特征只是相对于戏剧等假定性更强的表演艺术而言的;也就是说,电影的时空在拥有极高的真实性的同时,依然存在着假定性。电影表演艺术所具有的真实感是一种电影美学意义上的境界,也来自于这门艺术自身的要求。这种特定的真实感完全忠实于现实生活原态的表演,在生活与电影表演之间是可以进行艺术加工和改变的。从这一点来说,任何表演艺术均带有假定和虚构的成分,这同样适合于电影表演的艺术规律。
2.真人与影像的差异
话剧表演和电影表演存在着一个显而易见的差异,就是这两种艺术的最终呈现方式的不同。话剧的最终呈现方式是舞台上真人演员的在场表演,而电影的最终呈现方式是银幕上的活动影像。因此,话剧演员的表演是真实可见的,而电影演员的表演只能被记录在胶片上,在放映的时候已影像的形态还原在银幕的两维空间里。
话剧表演根据剧本提供、按剧情顺序在舞台上进行有机的人物塑造过程,演员连贯的情绪状态去把握人物,达到角色的完整性。舞台表演的结果直接产生于演员的现场表演,也就是说。话剧表演中形象的最后完成往往是与演员的现场表演相统一。舞台大幕拉上,演员表演结束,形象塑造人物完成。在这样的创作过程中演员的情感控制和爆发都是水到渠成的,在这样的创作状态下演员演起来也觉得过瘾,能体验到一种创作的快感。然而,电影表演是在摄影机前的表演,所有的戏均被镜头切碎。然而表演的效果也因出色的剪辑得到强化。
进行多次拍摄的技术,作为电影表演的一个基本特点,给演员保持直接参与意识设置了障碍,电影表演在时空上的无限性给表演的连贯性带来了有别于其他创作的特殊要求,同一场戏可能在不同的场景和不同的时间内进行拍摄,而角色的一种固定不变的连续性状态可能要间隔几个月以后才分别拍摄完成,时序性表演在话剧排练也许被打破可是在演出时是可以完全保持的,而电影表演由于分场拍摄的特点造成了其非时序性。后戏前拍,前戏后拍,或者补拍镜头,这就要求电影演员在创作时有良好的总体把握,情感切换和“情绪记忆”的能力。再有,影演员要认识制作一部影片的特殊条件,这些条件将影响他形成和保持他为影片选择的人物形象。他必须考虑到蒙太奇在勾勒人物方面的效果。当观众看到人物逐渐展开时,他们可能不仅从演员使用的话语和面部表情那里得到信息,而且通过导演穿插到镜头里的各种影像获取信息,如一个手势、一个眼神或一张面孔的反应。电影演员应该比其他演员更多地了解剪接技术的心理效果、了解电影镜头的蒙太奇手法,这诸多元素都可能改变人物乃至整个电影的节奏。从这点上说,电影表演与话剧表演相比在创作中的主动性较小。
尽管话剧演员在舞台上面对观众,而电影演员面对摄影机,虽然舞台与摄影机首先是在技术层面和媒体层面上的差异,而这种差异也直接影响到演员在表达观念上的差异。戏剧表演强调真人演员的在场性,而又演员扮演的人物也在场。电影的表现方式则是真人演员的缺席,确切地说这是一种在场的缺席,演员的影像展现在观众的眼前,使观众对银幕上由演员的活动影像制造的幻觉产生认同,从而对人物形象进行认同。这种演员在场与缺席的差异,也产生了不同的观众接受机制。曾几何时,在世界各地的电影院里,在放映电影时,都出现过不少闹剧式的荒诞场景。某些被电影深深吸引的疯狂观众直接冲上银幕,或是想要进入到银幕里与人物一起生活,或是想要把人物从银幕中拉出来。美国著名导演伍迪·艾伦的电影《开罗的紫玫瑰》就深刻的洞察了这种情形,对其进行了精彩的讨论。将自身隐没在银幕中,这种看似荒唐的做法或许是由于观众混淆了艺术的虚构与生活的真实,具体来说,其实是观众忽视了电影表演与戏剧表演的差别,忽视了电影演员在被观众观看时总是缺席的。
3.交流对手的差异
话剧演员在舞台上的主要交流形式是与对手之间的相互交流。对象是活人,自己的行动是以对方的行动为依据,自己的态度是来自对方的刺激,对手的行为与态度的巨大变化,必然引起自己相应的变化。
电影表演中,观众看到的演员之间的相互交流是导演剪接处理后的最终结果。但在实际拍摄中往往出现以下几种情况:在拍摄交流双方的对切镜头或反映镜头时,镜头取代了交流对手;有些相互交流的戏,对手不在画中,也不搭戏,你失去了活的交流对象等等。演员必须假设镜头或某个点是你的交流对手。
同时演员必须具有镜头感,主动从角度、光色区、视点等方面与摄影机配合,必须照顾到轴线和动作起幅和落幅概念,寻求镜头逻辑。美国著名戏剧与电影演员马龙·白兰度(Marlon Brando)曾说,戏剧演员直到第一次拍摄电影时,才认识到他所受过的训练远远不是完备的。电影表演是一种最难对付的表演形式,任何人只有成功地通过这一考验,才能第一次称自己为演员。当你在表演一个心碎的镜头时,内心深处必须意识到,如果头的动作太大,那你就会离开焦点,甚至出画面。这就是电影表演。他的这段话道出了表演与艺术本体的关系,也说明了电影创作的繁杂性。由于电影和戏剧所表现出的不同的时空关系,必然形成其不同的表现手段。
4.创作方式的差异
从创作的方式,戏剧与电影具有各自不同的切入点和体现方式。在舞台上,场面一般是基本单位。一个场面可以有两种定义,一是指地点或者时间不变的分布,二是指一幕戏中商场演员人数不变的更小片断,所以舞台上人物组合一变,一个新场面就开始了;而电影的单位是镜头。这其中,既有爱森斯坦在《战舰波奖金》《罢工》等影片中的镜头快速剪辑,也有让·雷诺阿在《游戏规则》《大幻觉》中的场面调度、安东尼奥尼在《红色沙漠》《蚀》《夜》《奇遇》中的长镜头。电影的制作程序和制作条件决定了电影表演受制于技术及其他许多方面的制约,成为演员进入状态的阻碍。生活中我们知道人的情感的变化是需要过程的,而这个过程也是演员进入角色状态的必要阶段。人对情感与情绪的召唤是渐进的,为达到角色所需要的状态,对演员来讲不可能召之及来没有过程。电影的分镜头拍摄,要求演员把同一种情感状态在不同时间和不同空间内重复几次乃至几十次。
影片的拍摄不是以顺序性进行的,而是跳跃式的,这就要求电影演员在现场拍摄时必须有着良好的创作状态,有高度的情感调控能力,才能保证获取准确的表演效果。话剧表演的成果是完成于多次演出的过程中,而且可以在每场演出后总结经验加以调整和校正,在下一场演出改进提高。而电影表演则没有这种过程式的提高与校正,所以有人称电影表演是遗憾的艺术。“舞台表演和电影表演,其实都有事实上的间断性和贯通性,只是舞台表演的间断性来自体验中表现目的的干扰,电影表演的间断性来自镜头拍摄工艺目的。舞台表演的贯通形式演出的贯通;电影表演的贯通是体验创作的贯通。”
在话剧表演中,空间具有双重性,在舞台上假定的空间是相对封闭的,演员处于舞台中央的空间,而这个空间的选择与利用是以演员为中心的,舞台表演中的一切辅助手段也为演员提供了相对的有利条件,加之话剧表演的要求是顺序的有章法的,采用推进式的情感表达方式,这种方式可以有助于演员逐渐进入角色状态。而观演关系上,话剧舞台空间是开放的,演员与观众存在互动关系。
二、话剧表演和电影表演的传承关系
电影与戏剧等也有相类似的地方,但电影艺术不等于就是戏剧艺术等,二者间也各有各的艺术特性。电影摄影机也同样可将戏剧作品的表演录制下来,但它仍是戏剧作品。如进行了电影手法的处理,最多也只能是二者相结合产生的艺术,如莎士比亚戏剧改编摄制的电影作品等就是这样。
戏剧舞台上的写实主义在20世纪到来之前已有了长足的发展,这实际上为观众迎接电影的诞生作了准备。电影制作中的渐隐渐显、平行剪辑、加强声画关系以及其他技巧,首先是以粗略的形式出现在舞台上的。可以说,电影的出现是为了适应现代人对更充分的视觉效果的强烈要求。20世纪20年代,当有声电影尚未问世时,戏剧作家大举入侵好莱坞,使舞台和银幕连接得更加紧密。英国著名作家肖伯纳说过,电影就是拍摄下来的戏剧,它是舞台文艺的延伸,不过去掉了某些限制。电影虽然可以说是舞台剧的延伸,然而它自身的发展和作品说明,它不只是拍摄下来的戏剧。
戏剧表演与电影表演的区别在于本身艺术系统的构成方式和美学形态不同,而演员的创作是以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方式进行的。演员对各种表演形态的区分和把握是创作的标准。有许多优秀的戏剧演员在舞台上非常具有魅力而在银幕上却毫无光彩的例证比比皆是,而同样的既有舞台魅力又有银幕魅力的演员也大有人在。电影表演艺术的创作同样需要良好的表演素质和全面的表演技巧。
从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和立体性来说,在戏剧舞台上,人物往往是类型化的或者是象征;在电影中,人物更加个性化和更加真实。舞台剧能够生动的表现一个生活的片断,可是由于受到舞台的物质条件限制,在保持舞台表演的写实优越性的前提下,只能更多地依赖语言,把许多不能通过视觉表现的东西,都转换为运用听觉来表现。因此,演员的表演有时被简单的限定在言语的表演方式上,大量的信息都依赖于演员的话语、声音来传达给观众。声音的形象成为人物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声音表现力的强与弱则直接决定了对于人物塑造的成功与否。话剧演出自然也就创造了舞台剧特有的言语表演优势。
与此同时,舞台表演的其他手段有可能成为一种帮助表达的方法,尤其是视觉化的表达随着剧场观众席的延伸而减弱,观众面对同一场演出,由于各自在席位里的方位不同,而对演出的视觉效果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感受。最后排的观众要么求助于望远镜,要么可能看不清台上的演员。戏剧演出具有其特定的观演关系,现场表演的演员可以对观众直接施加影响,观众之间可以互相影响,观众的反应有随时反馈给演员,促使其产生即兴的表演。这种神奇的三角关系当然是舞台表演的专利,是展示其优势的一面,也是对于演员素养的高层次要求。然而,这样的观演关系在面对电影时,不免显露出它的问题,那就是它在视觉效果上不及电影。
而电影从诞生之初,就是借助于摄影的技术和观念,从这样一种视觉艺术演进而来的新艺术也强调视觉效果的主导性。电影演员的表演从生活中的纪实风格发展成为尊崇人物形象的表现性风格,这其中很多的表演方法和经验是从戏剧表演艺术中借鉴而来的。由于电影的初始阶段是无声片的形式,因此在这一阶段的电影表演更多地通过视觉的方式来表达,故事情节、人物动作、表情、内心状态等都以视觉语言呈现给观众,观众于是被培养出一种运用视觉符号来接收信息的习惯。而且,这一特殊的方式在众多的电影作品的成功中被证明是可行的、有效的。
这样一来,电影自然创造出了自身视觉表演的优势。尽管电影表演拥有了独特的视觉属性,可是它与戏剧表演的传承关系仍然是显而易见的。面对种种对于电影表演与戏剧表演的关系的争论,我们更愿意说,两者之间其实没有必然的冲突,只是需要熟悉两者特性的演员做出细致的协调。戏剧与电影为演员提供了不同的展示空间和创作空间,演员在其中可以进行互补性的创造,通过不同的艺术体验来完善自己对于写实与表现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幼蒸.当代西方电影美学思想[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10.
【时装表演的策划和组织】推荐阅读:
万圣节时装秀的策划方案07-29
校园时装秀策划书06-16
时装表演的经济效应01-04
时装表演10-07
时装界的中国风潮12-24
耳环的搭配优秀时装日记06-20
时装设计06-16
时装创意09-03
现代时装09-08
时装文化论文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