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的世界军校

2024-07-07

影响中国的世界军校(精选9篇)

影响中国的世界军校 篇1

摘要:本文从三方面分析了中国元素在世界电影中的运用, 并阐述了中国元素对世界电影的影响。发现国产电影对中国元素运用层面不够深刻的问题, 并提出与之对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中国元素,中国故事,中国面孔,中国功夫

李小龙将中国功夫带到了世界面前的同时, 也将中国文化带入了电影世界。每天仍然有电影开拍, 仍然有票房在刷新, 仍然有明星在诞生, 看似没什么不同的电影世界, 却阻挡不了中国风的兴起。中国古老的文化, 深刻的内涵, 古典的韵味, 特色的建筑吸引着世界各地的电影人。他们把中国的元素放入自己的电影中, 为电影增色不少。

一、中国故事

在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上, 《功夫熊猫》获得最佳动画片提名, 虽然最后没有获胜, 但这只代表中国, 也是中国独有的国宝动物形象——熊猫, 依然成为了全场瞩目的焦点。影片的故事发生在中国本土, 崇山峻岭、绵延不断。中国典型的街道, 风俗, 小吃, 服装, 如同一幅中国山水画, 清新淡雅又意境幽远。故事中所有角色形象全然中国打扮, 无论是语言还是举手投足间, 充满浓浓的中国风情。

而经典的《末代皇帝》获得第60届奥斯卡9项大奖。故事重现了中国真实的历史人物——中国最后皇帝溥仪的一生。这是一部气势宏大、色彩浓郁、场面壮观、技巧精湛的史诗巨片。导演用高超的专业技术, 以独特的视角和视听语言表现了中国皇帝从凡人到王者, 再由王者到凡人的过程。这部影片现在几乎成了那段历史的教科书。导演对中国故事的痴迷可见一斑。

二、中国面孔

似乎东方已经成为西方人眼中文明, 性感, 神秘, 力量的代名词。如果电影要加入异域风情和文化元素, 首选的就会是中国。

之前西方人眼里的中国形象总是跟低素质, 高人口, 廉价劳动力, 低质货品联系到一起。这在多部电影中都有所表现。例如《摔跤王》中对中国生产的注射器质量的嫌弃, 《冰冻之河》中对中国偷渡客的描写等等, 都部分说明了中国人的国际形象的问题。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 中国人民的素质提高, 中国在国际重要性的加强, 中国面孔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世界电影中, 中国人的电影形象也发生了改变。《霹雳娇娃》中刘玉玲扮演的天使, 帅气潇洒, 百变的形象使人眼前一亮;《猛虎出笼》里主角扮演者李连杰, 时而憨厚天真, 时而坚强刚硬, 将硬汉形象刻画的入木三分;《尖峰时刻》中的成龙, 幽默而又充满智慧, 用利落的身手将高票房稳揽怀中;《安娜与国王》中的周润发将国王的高贵与温情演绎的丝丝入扣;《情迷迈阿密》中巩俐一头乌黑的长发给角色大大加分;《骑士》中章子怡的神秘印象深深印到观众心中;《出租车司机》白眉扮演的记者性感热辣, 十分出位;《哈里波特》中长大了的波特, 竟然也被安排喜欢上了来自中国美丽的女孩秋……这一切都标志着中国形象的转换。这不仅对中国演员, 我想, 对所有的中国人都是一种鼓励。

三、中国功夫

说到电影中的中国元素, 不得不说的就是中国功夫。自从李小龙把中国功夫带到了美国, 也几乎等于把中国功夫介绍给了世界。最先走向国际电影的一些中国演员, 几乎无一例外都是靠着中国功夫打进了世界。无论是前辈成龙, 李连杰, 周润发, 还是现在试图打进好莱坞的刘亦菲, 李冰冰, 甚至马来西亚出生的华裔杨紫琼, 也是靠着中国功夫在好莱坞创出了自己的天地。

香港著名动作导演唐季礼在第14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颁奖晚会上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中国功夫电影将成为世界电影的一个主流。中国功夫在世界的地位非一般功夫所能代替。借着中国功夫的威力, 中国在世界的眼中更添加了几分力量与神秘。在西方人眼里, 中国功夫无坚不摧, 他们给出场的会中国功夫的角色统一的赋予“厉害”的头衔。这表现在会中国功夫的主角都会有绝佳的身手, 也表现在会中国功夫的反面角色一出场就会给观众一种这一仗很难打, 对手太厉害了之类的紧张情绪。

中国功夫千变万化的招式与轻灵飘逸的人文色彩深深吸引了世界。不但是中国演员大量的演绎神秘高手角色, 例如李连杰的《龙之吻》、成龙的《尖峰时刻》系列等, 而且中国功夫也频繁的出现在由西方人自己演绎的电影中。《黑客帝国》中主角学习中国功夫的场面被视为经典, 其二、三部还将中国传统兵器纳入, 刀、枪、剑、戟等各式兵器在片中被广泛运用。《杀死比尔》这套系列电影对中国功夫的致敬程度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我们不得不说, 中国功夫的确是我们的骄傲。

中国元素拥有巨大的市场价值, 说明我们的文化得到认同。但纵观近几年的重要电影节及电影评比中, 中国电影得奖却寥寥无几。而大量使用中国元素的国外电影, 却依然是重要奖项的大赢家。我想, 应该没有什么比《功夫熊猫》和《末代皇帝》更能说明问题了。前者形象是中国的国宝, 后者直接是中国的历史, 为什么西方人可以发现创新点而中国电影人却没有挖掘自己本土的文化及内涵?这是值得中国电影人反思的。中国元素是中国特有的艺术, 是中国的财富。中国电影人应不断提高社会洞察力和艺术创造力, 中国元素不能被利用, 而是应该被研究。只有探究到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中国电影才能真正将商业与艺术结合起来。

影响中国的世界军校 篇2

NO.1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汉族,英文:Confucius。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逝世后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的派创始人。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周灭商后,周成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带)。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叔梁纥晚年与年轻女子颜氏生下孔子。由于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又因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为丘,字仲尼(仲为第二的意思,叔梁纥的长子为孟皮,孟为第一的意思)。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由于种种原因,孔子在政治上没有过大的作为,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可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72,其中有很多皆为各国高官栋梁。

孔子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汉代已有人称孔子为“素王”。清代统治者封给他一个称号:“大成至圣文宣王”,大概是二千多年中读书人的最高头衔。宋明理学家甚至说过更加极端的话:“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这就是说孔子是宇宙间的太阳,没有他的降临,人类至今只能在黑暗中摸索。难怪明代思想家李贽对此嘲笑说:怪不得三皇五帝时代的人们白天都点着蜡烛在走路。

评语:“孔子学说只强调个人的责任而不是个人的权利。根据以这种哲学来保持国内和平繁荣所发挥的作用而论,大体说来,中国是地球上治理得最佳的地区。”

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秦王朝的始皇帝。后人称之为“千古一帝”。姓嬴氏,名政,秦庄襄王之子,华夏族(即今汉族)。出生于赵国首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故又赵氏(先秦时期,姓氏并未统一,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故秦始皇叫赵政)。公元前247年,秦王政13岁时即王位,因年幼朝政由太后和相邦吕不韦及嫪毐掌管。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九年),秦始皇22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成人加冕仪式,正式登基,“亲理朝政”,除掉吕、嫪等人,重用李斯、尉缭,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建立起第一个以早期汉族为主体的强大秦汉多民族统一的封建大帝国——秦朝。定都咸阳。秦王政自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将大臣议定的尊号改为“皇帝”。他是中国第一位皇帝,也是皇帝尊号的创立者,同时也是中国皇帝制度创立者,使中国进入了多民族中央集权帝制时代的人。他也使中国第一次完成了政治上的统一,形成了“车同轨,书同文”的局面,为其后各朝代谋求统一奠定了基础。但自古以来,秦始皇一直是一个倍受争议的人物。

评语:“他用武力统一了中国。中国人口实际上并不比欧洲多很多,两者的差别在于欧洲总是分裂成许多小国,而中国则是一个统一的大国,使西方人对庞大的中国一直怀有恐惧心理。”

即成吉思汗(hán)(Ghinggis Khan),孛儿只斤氏,名铁木真。蒙古族,也是蒙古历史上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公元1206年,被推举为蒙古帝国的大汗,统一蒙古高原各部落。在位期间,多次发动征服战争,征服地域西达黑海海滨,东括几乎整个东亚,建立了世界历史上著名的横跨欧亚两洲的大帝国之一。投奔克烈部汪罕,收集亡父旧部,逐渐恢复实力。约在金大定未建立宫帐,称汗。与札答阑部札木合等作战,败绩,史称十三翼之战。金承安元年(1196),与汪罕联兵助金截击塔塔儿部翰里札河(今蒙古乌勒吉河),金授察兀忽鲁之官。又随汪罕与乃蛮部战,战后诸部来附,势力增强。金泰和元年(1201)二月,与汪罕战胜以札木合为首的蒙古高原十余部盟军。灭塔塔儿撕四部,据呼伦贝尔草原,实力大增。三年,被汪罕发兵掩袭,败退至班朱尼河(呼伦湖西南)。不久,乘汪罕不备,奇袭汪罕牙帐,灭克烈部。次年与乃蛮部决战,灭乃蛮。六年于翰难河(今鄂嫩河)畔召开忽里台大会,建蒙古国,即大汗位,加号成吉思,颁布札撒,建万人怯薛,分封九十五千户,设札鲁忽赤掌行政司法诸事。即位四年(1209),大举入侵西夏,引河水淹中兴府(今宁夏银川)迫使西夏纳女请和。六年,率大军南下攻金,分兵三路破华北各地。九年,因金帝献岐国公主请和,乃退兵。十年复以金帝迁都南京(今河南开封)为口实,攻占中都(今北京)。病死于六盘山。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上庙号太祖。次年,追上谥号圣武皇帝,至大二年(1309)加谥法天启运圣武皇帝。孛儿只斤·铁木真(1162—1227),成吉思汗(Chinggis Khan),庙号元太祖,孛儿只斤氏,名铁 木真,蒙古族。世界历史上最伟大和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1206年,被推举为蒙古帝国的大汗,统一蒙古各部。在位期间多次发动对外征服战争,征服地域西达西亚、中欧的黑海海滨。

评语:起于灾难而终于卓越,除了耶稣,恐怕再难有人与成吉思汗匹敌。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湖南湘潭人。1893年12月26日生于一个农民家庭。辛亥革命爆发后在起义的新军中当了半年兵。1914~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毕业前夕和蔡和森等组织革命团体新民学会。五四运动前后接触和接受马克思主义,1920年,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

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建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任中共湘区委员会书记,领导长沙、安源等地工人运动。1923年,出席中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参加中央领导工作。1924年国共合作后,在国民党第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都当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曾在广州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主编《政治周报》,主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1926年11月,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

1925年冬至1927年春,先后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著作,指出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批评了陈独秀的右倾思想。

毛泽东,中国革命家、政治家、战略家、理论家和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他逝世的1976年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列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他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毛泽东被视为是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评语:“与秦始皇的功绩最相当的是毛泽东,两者都是中国人,都是在自己的国家实行一系列革命改造的掌舵人。”

NO.5 孟子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生于周烈王四年,死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山东邹城人,汉族。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父名激,母邹氏。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师承孔伋(孔子之孙一般来说是师承自孔伋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有《孟子》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生于周烈王四年,死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山东邹城人,汉族。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父名激,母邹氏。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师承孔伋(孔子之孙一般来说是师承自孔伋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评语:“他对中国的影响主要来自《孟子》一书,该书阐明了他的主要学说,那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组成分子是人民而不是统治者。”

NO.6 隋文帝

隋文帝结束了自东汉末年到隋统一前近400年的分裂割据状态,实现了自秦汉以来的又一次统一,使北方民族大融合,南方经济发展,使隋代获得了“国计之富者莫如隋”的赞誉,为我国封建社会隋唐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自从周武灭佛后,佛教元气大伤,隋文帝登极后,大兴佛教,隋唐佛教之盛,历史上称为黄金时代。谈到复兴佛教的功臣——隋文帝,他的出身和童年生活以及如何发愿弘扬佛法,值得向读者介绍的。

隋文帝结束了自东汉末年到隋统一前近400年的分裂割据状态,实现了自秦汉以来的又一次统一,使北方民族大融合,南方经济发展,使隋代获得了“国计之富者莫如隋”的赞誉,为我国封建社会隋唐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评语:“他成功地统一了经历数百年严重分裂的中国。他最重要的改革之一是实行透过科举考试选拔政府官吏的制度,为中国提供一批批非常得力的行政官员。”

NO.7 老子

老子(西周末年武丁朝庚辰二月二十五日卯时诞生),姓李名耳,字聃(dān),汉族,楚国苦县(今安徽涡阳,一说河南鹿邑厉乡曲仁里)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任守藏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并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前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终。《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座高峰,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从《列仙传》开始,老子就被尊为神仙。从汉代起,历代帝王就开始到河南鹿邑去祭拜老子。《道德经》的国外版本有一千多种,是被翻译语言最多的中国书籍。

老子(西周末年武丁朝庚辰二月二十五日卯时诞生),姓李名耳,字聃(dān),汉族,楚国苦县(今安徽涡阳,一说河南鹿邑厉乡曲仁里)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并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前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终。《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座高峰,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评语:“假如老子的确是《道德经》的作者,那么他的影响确实很大。这本书虽然不到六千字,却包含着许多精神食粮。在西方,《道德经》比孔子或任何儒家的作品流行。”

NO.8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民族英雄[1]、军事家、抗金名将,汉族人。字鹏举,谥武穆,后改谥忠武。河北(今河南)相州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人(今安阳市汤阴县城东30里的菜园镇程岗村)。

岳飞19岁时投军抗辽。绍兴十一年(1141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秦桧以“莫须有”(或许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于,临安**亭。他死于南宋高宗年间,时年三十九岁。1162年,宋孝宗时诏复官,谥武穆,宁宗时追封为鄂王,改谥忠武,已尽“忠孝节义”,并留有《岳武穆集》(又称《武穆遗书》)。

岳飞作为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其精忠报国的精神深受中国各族人民的敬佩。其在出师北伐、壮志未酬的悲愤心情下写的千古绝唱《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至今仍是令人士气振奋的佳作。其率领的军队被称为“岳家军”,金人流传着“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名句,表示对“岳家军”的最高赞誉。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民族英雄、军事家、抗金名将,汉族人。字鹏举,谥武穆,后改谥忠武。河北(今河南)相州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人(今安阳市汤阴县城东30里的菜园镇程岗村)。岳飞作为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其精忠报国的精神深受中国各族人民的敬佩。其在出师北伐、壮志未酬的悲愤心情下写的千古绝唱《满江红》。

评语:《满江红》至今仍是令人士气振奋的佳作。其率领的军队被称为“岳家军”,金人流传着“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名句,表示对“岳家军”的最高赞誉。

NO.9 祖冲之

祖冲之(ZǔChōngzhī,公元429年─公元500年)是我国杰出的数学家,科学家。南北朝时期人,汉族人,字文远。生于未文帝元嘉六年,卒于齐昏侯永元二年。祖籍范阳郡遒县(今河北涞水县)。先世迁入江南,祖父掌管土木建筑,父亲学识渊博。祖冲之从小接受家传的科学知识。青年时进入华林学省,从事学术活动。一生先后任过南徐州(今镇江市)从事史、公府参军、娄县(今昆山县东北)令、谒者仆射、长水校尉等官职。其主要贡献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三方面。在数学方面,他写了《缀术》一书,被收入著名的《算经十书》中,作为唐代国子监算学课本,可惜后来失传了。《隋书·律历志》留下一小段关于圆周率(π)的记载,祖冲之算出π的真值在3.1415926(朒数)和3.1415927(盈数)之间,相当于精确到小数第7位,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成就。这一纪录直到15世纪才由阿拉伯数学家卡西打破。祖冲之还给出π的两个分数形式:22/7(约率)和355/113(密率),其中密率精确到小数第7位,在西方直到16世纪才由荷兰数学家奥托重新发现。祖冲之还和儿子祖暅一起圆满地利用「牟合方盖」解决了球体积的计算问题,得到正确的球体积公式。在天文历法方面,祖冲之创制了《大明历》,最早将岁差引进历法;采用了391年加144个闰月的新闰周;首次精密测出交点月日数(27.21223),回归年日数(365.2428)等数据,还发明了用圭表测量冬至前后若干天的正午太阳影长以定冬至时刻的方法。在机械学方面,他设计制造过水碓磨、铜制机件传动的指南车、千里船、定时器等等。此外,他在音律、文学、考据方面也有造诣,他精通音律,擅长下棋,还写有小说《述异记》。是历史上少有的博学多才的人物。

祖冲之(公元429年─公元500年)是我国杰出的数学家,科学家。南北朝时期人,汉族人,字文远。生于宋文帝元嘉六年,卒于齐昏侯永元二年。祖籍范阳郡遒县(今河北涞水县)。先世迁入江南,祖父掌管土木建筑,父亲学识渊博。祖冲之从小接受家传的科学知识。青年时进入华林学省,从事学术活动。一生先后任过南徐州(今镇江市)从事史、公府参军、娄县(今昆山县东北)令、谒者仆射、长水校尉等官职。其主要贡献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三方面。

评语:他是历史上少有的博学多才的人物。

NO.10 蔡伦

蔡伦(?—121)字敬仲,东汉桂阳郡人.汉和帝时,蔡伦入宫做皇帝的侍从,后来升任“尚方令”,负责管理皇室工场,监造各种器械。东汉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在总结前人制造丝织晶的经验的基础上,在洛阳发明了用树皮、破渔网、破布、麻头等作原料,制造成了适合书写的植物纤维纸,才使纸成为普遍使用的书写材料。

蔡伦(?-121)字敬仲,东汉桂阳郡人.汉明帝时,蔡伦入宫做皇帝的侍从,后来升任“尚方令”,负责管理皇室工场,监造各种器械。汉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在总结前人制造丝织晶的经验的基础上,在洛阳发明了用树皮、破渔网、破布、麻头等作原料,制造成了适合书写的植物纤维纸,才使纸成为普遍使用的书写材料。

军校学员科学世界观培养途径浅析 篇3

一、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 使学员全面理解科学世界观的完整内涵

不同的世界观决定不同的行事方式, 但只有代表时代精神的世界观才能成为科学的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及其后继者对世界本质和规律最全面、最深入认识的理论结晶, 是现时代最科学的世界观, 培养军校学员科学世界观, 首先必须加强对学员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 将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基本内涵、根本要求渗透到相关课程教学中去, 尤其是渗透到政治理论课程当中, 充分发挥政治理论课在科学世界观教育中的突出作用。

(一) 优化教学内容, 全面渗透科学世界观

列宁认为, 工人运动不可能自发地产生社会主义思想, 只能从外部给予灌输。军校学员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在一定意义上说也是“灌输”即教育的结果。目前, 我军院校普遍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科学发展观概论、中共党史、军人思想品德修养等主要政治理论课程, 这为学员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创造了条件。但是, 政治理论课程设置较多并不意味着政治理论教学设计一定合理, 使学员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科学内涵, 还应当根据时代的需要合理筛选政治理论教学基本课程, 确定每门课程适当的授课时数, 如果可能的话, 允许各个院校根据国家大政方针的发展变化, 编写一本紧贴实际的政治理论时政教材, 使院校教学内容总体上符合时代的发展趋势, 管用、实用, 能够引起学员的共鸣, 具有强大的感召力, 从而学员的注意力在特定的时间里真正吸引到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来, 在兴趣和爱好的支持下切实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原理, 让科学世界观不仅进入教材、进入课堂, 而且真正进入到学员头脑中去。在对教学内容的讲述过程中要做到明确要点、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分析热点、讨论疑点, 客观分析当代各种社会现象及文化思潮, 帮助学员从理论高度科学地认识各种社会和思想现象, 切实做到以科学世界观、价值观塑造人的灵魂的导向作用。

(二) 改革教学方法, 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

培养学员的科学世界观, 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真正取得实效, 就必须对教育手段和方法进行创新。这是因为, 一个人只有从感情上关心或关注某一事物, 才可能运用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去进行衡量和判断, 进而把科学世界观变为自己的主动行动。政治理论教学应积极采用案例分析、讨论、演讲等实践性教学形式, 充分调动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激发学员学习理论的热情。

案例教学改变了传统的单方面向学员灌输的方式, 注重学员的主体性、主动性的发挥,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员的参与热情, 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教学方式。在案例教学中, 学员被设计身处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 在不充分信息的条件下对面临的社会问题做出判断, 选择自己的处置办法, 可以有效地提高学员的思想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组织学员进行课堂讨论也是激发学员学习热情的重要手段, 是教师了解学员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课堂讨论, 既能反映学员对理论掌握的情况, 也能反映出学员的思想状况, 教师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二、以社会实践为桥梁, 使学员深入领悟科学世界观的巨大价值

科学世界观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中, 在认识和实践的循环往复中反复磨炼才能确立。因此, 新时期加强军校学员世界观的改造, 理论学习和教育是前提, 实践的躬行和体验是保证。只有积极参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 才能真正把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解上升为个人的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将抽象的政治理论内化为自己内心的体验, 形成践行科学世界观的强大主动性和意志力。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 还要着力增加学员与培养科学世界观目标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活动, 例如, 组织学员参观社会主义建设教育基地, 参观海陆空任务部队建设和训练情况, 组织学员参加寒暑假社会调查活动, 到军队相关工作岗位实习, 利用院校或部队训练模拟中心和作战实验基地组织学员进行以现代战争为背景的综合演练、演习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 使军校学员更加了解国情、乡情、军情, 耳闻目睹改革开放以来军队和地方出现的新气象以及碰到的新问题, 帮助军校学员认识社会、认识军队, 服务社会、献身军营, 在社会实践中砥砺思想, 磨炼意志, 积累经验, 增长才干, 不断地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划清界限, 在意识形态和思想建设上提高政治敏锐性和识别力, 反对一切没落腐朽的东西, 从而丰富思想, 坚定信念,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三、以校园文化为载体, 打造学员自觉践行科学世界观的浓厚氛围

校园文化的功能是教化人、塑造人、熏陶人。由于长期置身于校园文化的浓郁精神氛围中, 学员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 能自觉地形成与这种校园文化精神相匹配的思想意识、文化意识和精神品格。因此, 军队院校要精心设计, 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要积极通过举办各种艺术节、学术研讨、学科竞赛、知识讲座等活动, 使学员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美丑观、荣誉观的认同感, 把他们培养成为对国家、对人民、对军队有用的人才。要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 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 使学员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自觉不自觉地接受先进文化和文明风尚的影响和感化。要大力挖掘和深入宣传系统内部的先进典型人物和事迹, 利用每周一次电影, 每日午间广播, 校报校刊等平台, 宣传这些先进典型和事迹, 从学员身边熟知的人入手, 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学员、感动学员, 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员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以日常管理为抓手, 为科学世界观培养提供坚实制度保障

加强世界观改造, 还要加强制度约束。教育是引导人们自觉地去做, 而制度则是约束人们必须去做或禁止去做。我们只有在坚持正面教育的同时, 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 才能使学员世界观改造取得好的效果, 逐步升华到自觉自律的境界。

(一)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军校学员科学世界观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 它与院校管理体制各个方面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院校应该首先从自身的管理进行思考, 完善体制, 建立完整的、科学的、高效的现代化学员思想行为监控系统, 真实掌握学员的思想状况, 对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发现和解决。要把思想教育、舆论导向、评价体系、政策调节、制度监督、法律约束与定量监控系统信息和数据结合, 使之成为有强制力的制度杠杆, 成为对所有管理人员 (学员队干部、教学管理人员、教学人员) 开展工作的硬约束, 使所有管理人员成为培养学员科学世界观的自觉主体。对于学员而言, 要严格遵守法律和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违背了就要受处罚。

(二) 管理形式多样化。

制度规章和纪律的约束, 是学员科学世界观培养过程中的保障。但由于规章制度等具有强制性, 容易使学员产生逆反心理。所以, 院校特别是负责管理工作的干部应采用多种办法, 保证这些规范的顺利实施, 并逐渐使这些要求和规范内化为军校学员的自觉思想和行为。要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学员第一岗位任职指导, 引导军校学员认真遵守国家法律、军队法规和院校规章制度, 科学规划人生道路和日常生活, 正确对待和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人和事, 从而在日常生活实践过程中教会大学员明辨是非, 坚守真理, 自觉树立科学世界观。

五、以网络媒介为平台, 为科学世界观培养插上现代信息技术有力翅膀

信息时代, 网络已成为最能满足广大人们信息需求、知识需求、娱乐需求和交流需求的媒体, 对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着强烈而深刻的影响。目前, 军校普遍开设了基于军队训练信息网的校内、校际网络, 加强军校学员科学世界观培养, 必须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资源, 开展网络教育, 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科学世界观教育的重要手段。要建设政治理论主题教育网站或网页, 将政治理论课程视频、教案、课件上载网页以备学员查询, 利用主题教育网页推荐阅读书目, 上传党和国家政治、经济最新理论动态, 通过完全开放的网上课堂开展科学世界观教育。

军队院校是培养高素质军队各类人才的摇篮, 是知识创新的重要阵地, 理应在科学世界观培养方面走在军队前列。只有把军校学员科学世界观培养, 与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有机结合, 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 与军校学员的各种实践活动有机结合, 才能真正做到全员育人, 全程育人, 科学育人。从而激发学员崇高精神追求, 引导学员自觉思想改造实践, 使崇尚科学世界观在军校学员中蔚然成风, 使军校学员在科学世界观的指导下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摘要:不同的世界观, 决定着不同的人生追求和人生道路。培养军校学员科学世界观, 必须充分发挥以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的主渠道作用, 创新教学教法, 使科学世界观教学相长, 不断深化学员对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认识;必须以校园文化和日常管理制度为载体, 合力打造学员自觉践行科学世界观的良好外部环境;必须充分利用电子媒体、网络课堂等手段, 为科学世界观培养插上现代信息技术有力翅膀。

军校世界史课程教学法初探 篇4

摘要:世界史课程的开设是军队院校引入通识教育理念的产物。自课程开设以来,结合多班次的教学实践,军校授课教员对世界史课程的教法、学法与考法进行了初步探索与研究,总结出以下心得体会:一是精心选取教学内容;二是努力创新教学方法手段;三是重视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四是不断改进考核方式。

关键词:军校世界史课程教学法

近年来,随着通识教育理念被引入我军院校教学体系,一些军校为了培养本科学员的世界眼光,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增强他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世界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的能力,相继开设世界史课程,对本科学员进行较系统的世界史教育。我院为指技合训学员在第3学期(大二上学期)开设了《世界史要论》课程,作为他们本科阶段必修的一门人文社科基础教育课。《世界史要论》课共20学时,课程选用王斯德先生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大学世界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课程新开之时,我院采取军民融合式公开办学,外请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世界史学科的专家团队首轮授课,初步建立起这门世界史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之后结合多班次的教学运行,授课教员对军校世界史课程的教学法进行了初步探究,总结出以下感悟与体会。

一、精心选取教学内容

构建教学内容体系、选取教学内容,解决的是“讲什么”的问题,在教学工作中居于核心地位,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和基础。在教学内容的选取方面,我们主要遵循以下四点。

首先,设计授课专题。用短短20学时、10次课的时间讲述一部宏大浩瀚的世界通史,难度非常之大,唯一可行的解决办法也许是采取专题式授课。我们在首都师范大学世界史学科专家的帮助下,初步确立十个专题,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检验后,又对之进行适当调整。根据教材中对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划分,结合古代、近代、现代、当代四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与主要内容,我们以人类文明的演进为主轴,兼顾世界历史由分散到整体的“横向发展”,构建以下十个专题:“绪论:世界史是什么”、“轴心时代的西方古典文明”、“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冲突及欧洲封建制”、“全球视野下西方的兴起”、“近代史上的革命与改革”、“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确立”、“两次世界大战与人类历史进程”、“战后世界历史进程”、“近现代国际关系体系的演变”和“冷战后的世界发展趋势”。目前,这10个专题是由多名教员根据各自擅长的领域分工讲授。

其次,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在专题名称确定下来之后,接着就要设计每个专题的内容,此时必须兼顾“典型案例”与“历史进程”的教学,即点面结合。世界历史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只有深入地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把握其基本线索和脉络,才能更好地从总体上认识人类历史的全过程和演化大势”[1]。因此,世界史课程教学必然要讲授“历史进程”,以帮助学员搭建起世界历史发展的宏观架构。同时,为了使世界史课程内容丰满起来、立体起来,具有更强的吸引力,教员还必须讲授“典型案例”,即重大历史事件,以此类“点”带动“面”。“典型案例”如同粒粒珍珠,而“历史进程”就如同串起珍珠的那根项链。同样的道理,世界通史的教学内容缺了线索不行,缺了案例也不行。以冷战为例,教员会先概述冷战的进程,然后重点介绍冷战进程中发生的三次国际危机和两次局部热战。如果只讲冷战进程,学员就会感觉抽象、枯燥、不易理解;如果只讲危机与热战的案例,学员就无法掌握冷战发展演变的基本脉络。

再次,遵循学员的认知规律。在确定了授课内容后,如何安排内容的先后顺序颇有讲究,这种安排务必遵循学员的认知规律。学员认知的第一阶段往往是由个别到一般,因此,教员宜先叙述史实,再总结原因影响。以“战后世界历史进程”专题为例,教员安排的总体线索是冷战爆发、冷战进程与冷战的遗产;在冷战爆发部分,先介绍冷战爆发的过程,然后引导学员分析冷战的起源;不直接把冷战的定义推到学员面前,而是先介绍冷战爆发、两极格局形成过程中,东西方在政治、经济、地缘、军事等方面的针锋相对,然后顺理成章地提出“冷战”的定义。

最后,紧贴“形势与政策”。为了增强教学效果,让学员感觉耳目一新,教员还要依据国家的方针政策与国际形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历史课程尤其是世界史课程的学习,容易让学员产生心理上的隔阂,因为他们往往认为课程内容距离自己太远无法“亲近”。因此,寻找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是教员备课时的重要任务。结合点一旦找到便可能成为授课的出彩之处、点睛之笔。以“冷战后的世界发展趋势”专题为例,教员在讲解“经济全球化”时,可以列举中美经济相互依存、苹果手机产业链条等案例;在讲解“世界多极化”时,可以列举美国重返亚太制衡中国、日本争取“入常”、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案例。以“近现代国际关系体系的演变”专题为例,教员在讲解“雅尔塔体系”时,可以列举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席位、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的国际法依据等案例。

二、努力创新教学方法手段

教学方法手段的设计,解决的是“怎么讲”的问题,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在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方面,我们力图创新,主要遵循以下三点。

首先,注重教学实践环节的安排。教员在教学工作中易犯的一种错误是采取“填鸭”式教学,只关注知识传授,忽视对学员能力素质的培养。实际上,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不应该是“我教给了学员什么”,而应该是“学员从我这里学到了什么”。因此,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教员要“舍得”适当安排教学实践,提高学员的能力素质。为此,我们主要安排了以下实践:一是历史文本的解读,即安排学员阅读英文文本,比如杜鲁门1947年3月的国情咨文、马歇尔1947年6月在哈佛大学的演讲等,然后要求他们翻译并讨论交流;二是历史人物的评介,即安排三四名学员利用课前十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对上次课涉及的历史人物进行介绍并做出自己的评价;三是讨论课的主题发言,即安排一两节讨论课,让学员代表根据事先明确的主题做主题发言,其他学生做即兴发言;四是人文演绎,即安排学员根据教员提供的剧本演出世界史上的一些经典剧目,比如苏格拉底之死。在教学运行中,学员普遍积极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不仅由此激发学习热情,而且锻炼自主学习能力。

其次,注重学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着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对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还提出要引导广大官兵成长为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历史证明,政治上坚不可摧,军事上才所向披靡。要铸牢军校学员的军魂,必须紧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世界史课程中恰恰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素材,有待教员深入挖掘并充分利用。总体而言,学习世界史课程,有利于学员开阔视野、拓展思维,学习“站在中国看世界、站在世界看中国”,培养世界眼光与战略思维,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夯实责任感、使命感,坚定信仰、积极献身。以“近现代国际关系体系的演变”专题为例,在讲述战争的残酷性时,可以教育学员为避免战争的爆发,积极“准备”战争;在讲述大国崛起与衰落的线索时,可以教育学员崛起是一个曲折而艰辛的过程;在比较四大国际关系体系的共同点时,可以教育学员在弱肉强食的国际社会,一国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是持续发展自己、不断壮大自身的综合实力,等等。

最后,注重图片、视频与地图的辅助。图片、视频与地图等辅助资料的恰当运用,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有效增强教学效果。图片比文字更具视觉冲击力,而视频则比图片更具立体性、诠释力与感染力。地图的使用是为了引导学员在树立时间观念之外,还树立空间观念。

三、重视加强学习方法指导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工作中,教员除了讲授课程内容、安排教学实践之外,还负有责任与义务给予学员一定的学习方法指导,解决“怎么学”的问题,这样既能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又能培养学员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学习世界史的过程中,这些理工科出身的学员普遍感到课程内容纷繁复杂、包罗万象,很难理出头绪,教材又厚达500页,令人望而生畏。怎样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呢?经过深入细致的琢磨,教员为学员提出了以下三条学习线索,或者说是学习的切入点。

首先,关注历史人物。世界历史中的有名人物尤其是军事家、政治家,学员大多有所耳闻也比较感兴趣,有的学员还看过这些人物的传记。据此,教员可以鼓励学员课外深入了解历史人物,阅读相关图书,以重要历史人物为点,牵出重大历史事件的线索,以点带面,学习世界历史。以冷战为例,教员让学员把冷战期间美国总统的更迭排序,然后对应时间,对苏联领导人的更迭排序。对照这张美苏领导人的更迭表,由人及事,可以将他们在位时的主要历史事件一一理清。

其次,赏鉴历史电影。以世界历史为题材的电影数不胜数,将这些历史题材的电影有选择地推荐给学员,寓教于乐,这是调动学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利器。教员设计的是,针对每个专题,精选三五部有代表性的电影,推荐给学员课后鉴赏,必要时可以提供资源。以“近现代国际关系体系的演变”专题为例,教员推荐给学员的影片有:《茜茜公主》、《西线无战事》、《兵临城下》、《狂怒》、《智取威虎山》等。

最后,了解经济史。大国崛起的根基是经济实力的增强,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经济的荣枯可以窥见大国兴衰、国际格局演变的端倪,因此,可以从经济史的视角学习世界史。但这一学习切入点比较专业,不易被理工科专业学员掌握,教员只是将这种方法提示给学员,供学有余力又对经济史感兴趣的学员课外钻研。

除了以上三种方法之外,教员还应在每个专题中向学员推荐几部阅读书目,鼓励学员课外广泛阅读,并要求他们记读书笔记、写读后感或是世界史论文。

四、不断改进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的确定解决的是“怎么考”的问题,它既是检验学员学习效果的重要工具,又是评价教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设计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是实现课程总体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

经过研讨与改革,目前我院世界史课程采取过程考核与终结考核相结合的办法,二者分别在总评成绩中占比30%和70%。过程考核包括课堂表现、讨论课表现与作业成绩等,三者分别在总评成绩中占比12%、6%、12%;终结考核包括机试和笔试两项内容,都分别占比35%。机试主要考核学员对世界史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题目从教研室编制的试题库中抽取,由学员在电脑上答题完成;笔试主要考核学员利用所学分析判断世界历史问题的能力,出题实行“教考分离”,授课教员不参与,题目由考务部门请专家制作完成。

总体来看,世界史课程现有考核方式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毋庸讳言,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一是过程考核中的三项考核内容在总评成绩中的占比不尽合理,讨论课成绩占比偏低;另外,课堂表现成绩不易量化到所有学员,其评价标准有待商榷。二是终结考核既考机试又考笔试,经实践证明,两次考试组织安排起来过于繁琐、有待简化;另外,现有终结考核,无论是机试,还是笔试,考核重心仍然偏向知识记忆,没有真正实现由知识考核向能力素质考核的转型。以上不足之处为我们下一步改革考核方式指明方向。

综上所述,世界史课程在军校还是一门新开课程,在教学法方面的探索有待持久、深入地开展。教员总结的以上四点体会多限于技术性思索,一些高屋建瓴的探索还未曾涉及,比如如何编写适用于军校世界史课程教学的教材等。实践出真知,相信军校世界史课程这一通识教育会越办越好,尽收其效。

参考文献:

中国皮毛将影响世界走势 篇5

据中国皮革协会毛皮专业委员会主席、国际毛皮协会理事朱仁永介绍,世界裘皮产业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主要以水貂皮、狐狸皮、貉子皮和獭兔皮为主,其他还有紫貂皮、毛丝鼠皮等。近几年来,欧、美国家受环境保护和动物权利保护意识的影响,加上养殖成本不断上升,许多国家限制和禁止裘皮动物的养殖等因素,已经影响到这些国家裘皮养殖业的发展。相反,中国政府支持和鼓励发展裘皮养殖业,相继出台各种优惠政策促进中国养殖业快速发展,并逐渐成规模。今年,中国的水貂、狐狸的养殖数量达到历史高峰。从目前发展趋势看,中国水貂皮、狐狸皮和貉子皮产量已超过世界产量最多的丹麦和芬兰,成为世界裘皮养殖大国。

近十年,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市场也开始发生转变。裘皮产品从传统的保暖为主走向装饰为主的潮流,广泛应用到纺织、羊绒、羽绒、皮革等制品上;从单一的冬季市场走向全年市场;从中国北部寒冷地区走向温暖的南方城市;从贵族化走向平民化……这使得裘皮产品的需求量在中国消费市场中逐年提高,并引起了世界裘皮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影响中国的世界军校 篇6

一、拆船业存在的社会经济基础和转移时机探讨

在拆船行业发展的60多年中, 世界拆船中心不断地从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向发展中的国家和地区进行转移。当拆船国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 拆船行业便开始从该国转出, 转移到经济欠发达国家和地区。通过对各个时期世界主要拆船中心国家人均GDP数据的比对, 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规律:当拆船地区的人均GDP发展到5, 000美元左右时, 拆船行业便开始从该国家和地区转出。而目前, 中国大陆、印度、孟加拉和巴基斯坦的人均GDP都远低于5000美元, 因此这些国家的拆船业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以中国大陆为例, 2006年中国大陆的人均GDP为2003美元, 假设未来中国人均GDP的年增长率为8%, 要达到人均5000美元的水平, 需要十年左右, 即在未来的十多年间, 中国拆船产业仍有一定的发展空间。而孟加拉和印度目前的人均GDP远小于中国大陆, 按照上述估算, 孟加拉以2006年人均GDP418美元计算, 年均增长为5%, 其拆船可存在年限约为50年;同样, 印度以2006年人均GDP652美元计算, 年均增长为6%, 其拆船可存在的年限约35年。孟加拉甚至将拆船作为其发展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 印度则和孟加拉开展激烈的竞争。因此, 可以预测这些国家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主动退出世界拆船中心的舞台。可以预见, 在未来的十年间, 世界拆船中心仍将集中在这些国家, 不会发生大的转移。

同时, 世界拆船中心的转移, 往往发生在世界拆船行业的低谷时期。世界拆船中心从日本转向中国台湾和韩国的时间正是发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 这正是世界拆船业的一个低谷时期。而从1986年到1990年, 世界拆船总量急剧下降, 这个时期也正是中国台湾和韩国退出世界拆船中心, 被中国和印度取而代之的时期。同样, 孟加拉也正是在2003年之后, 世界拆船业再度整体陷入低迷时期成为世界拆船中心的首位。可见, 世界拆船中心的转移往往是发生在原有拆船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 且又恰逢世界拆船行业由高峰期转入低谷时期发生的。这个时期也是新兴拆船国迅速发展提升世界拆船市场份额的有利时机。图1, 描述了1956年~2006年世界废船年拆解量和拆船中心国际转移的状况。可供直观地了解这将近六十年的世界拆船中心国家 (地区) 的变迁。

二、下一个拆船高峰期是中国拆船企业需要把握的机遇

由于世界海运市场已日趋饱和, 以及国际单壳油船即将强制报废, 可以预计在未来的五到十年间, 世界拆船产业又将迎接来一个新的高峰。根据国际海事组织 (IMO) 、欧盟和世界主要船务研究公司Clarkson的研究, 今后10年, 大约有100艘悬挂欧盟成员国 (大部分为法国和英国) 船旗的军船和政府公务船舶将被拆解。而全球悬挂欧盟成员国船旗的商船约占全球总量的23%。同时, 至2015年将有近1300艘单壳油轮将被强制报废。因此, 世界拆船业目前正处于一个由低谷走向高峰的时期。可以预计, 在未来的五到十年间, 孟加拉、印度和中国仍将是世界拆船的中心, 这些国家之间的竞争是在所难免的。如何在这一机遇中赢得先机, 是中国拆船企业需要深思并做出快速反应的重要课题。

三、IMO国际环保拆船条约对中国拆船企业的影响

由于世界拆船行业的国际转移是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地区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进行转移的过程。在行业国际转移的过程中, 由于这种转移是发展中国家自主地接受这种转移, 将其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发展的行业引入, 主动地从国际市场购买船舶, 因此, 鲜有发达国家的拆船企业到新兴的拆船国进行投资或给予技术的转移。因此, 发达国家或地区在拆船工业中积累的技术与管理经验并没有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进行转移。拆船工业转入地在拆船工业发展的初期普遍呈现技术落后, 缺乏相关环境立法和环保设备, 拆船一线员工受到极其有限的安全与健康方面的保护。另外, 由于这些地区往往对旧设备、废钢有强劲需求, 劳动力充足且价格低廉, 加上国家对环保和安全方面管理的薄弱, 这些地区一方面呈现拆船的高竞争力, 另一方面却存在大量的环保与安全健康问题。这些新兴的拆船国在发展拆船工业的初期甚至主要依靠人力进行船舶拆解, 这不仅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同时还对工人的健康和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与此同时, 近年来, 国际海事组织、国际劳工组织等国际组织, 以及世界各国都对拆船行业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国际海事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在《国际海事组织拆船导则》、《全部和部分拆船环境无害化管理技术导则》和《亚洲国家和土耳其拆船安全和健康导则》的基础之上在2007年8月开始向各缔约国征求《国际安全和环境无害化拆船公约草案》的意见, 该公约有望在2008至2009年通过, 并在2010年实施, 这将是关于国际拆船行业的一个新的有法律约束性的文件。同时, 欧盟也连续两年针对国际拆船业的现状发出了绿色拆船白皮书。在2006年11月20日通过的欧盟理事会决定中, 环保拆船管理被列为欧盟优先工作之一。可见, 当前国际社会对拆船行业的环境保护和劳动力安全问题给予了充分的认识。可以预见, 未来国际拆船行业的发展方向必然是朝着环保拆船, 安全拆船的方向发展。

四、中国拆船业应对的策略建议

中国拆船工业在大规模发展的起步阶段一度也是有着严重的污染和较差的劳动力保护的问题。但随着二十多年来中国拆船工业的不断发展, 在目前世界的主要拆船国中, 中国是在环境保护和工人的安全与健康保护方面是做得较好的国家。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政府对拆船行业环境和劳动力保护予以了高度的重视;另一方面, 目前中国的拆船企业规模相对较大, 较有条件投资进行环境和劳动力保护的建设。但是, 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中国拆船企业的生产成本, 削弱了中国拆船企业在国际拆船市场中价格竞争的能力。从2007年2月在中国珠海召开的国际海事组织第二次拆船研讨会得到的数据, 南亚三国 (印度、孟加拉和巴基斯坦) 2006年购买废船的平均价达到390到440美元每轻吨。而同期我国所有进口的废船平均价位不超过250美元/轻吨, 与国际市场上的废船价格相比, 至少每轻吨低了100美元以上。而且这些在中国拆解的废船大部分都不是上市船, 主要来自于与中国有合作协议的国外船东, 和一些重视环保的国际船东。在2006年9月到2007年3月期间, 南亚三国拆船量达到510, 211轻吨之多, 而中国内地仅有20, 735轻吨, 数量大大落后于南亚国家。正是受到了国际拆船业的整体低迷和来自南亚诸国强烈价格竞争的影响, 中国拆船业在近两年里面临着无船可拆的窘境。

面对这样的挑战, 如果中国企业固守原先的经营方式, 只是参与价格竞争, 就无路可走。在国际组织和世界各国对拆船行业环境保护和劳动力保护问题的高度重视的情况下, 注重“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工人健康”将可能是中国企业未来的重要发展策略。在面对挑战的同时, 也存在着机遇。到2015年, 世界上所有的单壳油船将被强制报废, 而拆解油船如果没有很好的环保设备将造成严重的污染问题, 在世界三大拆船国中, 中国是唯一有能力实现油船的清洁拆解的国家。但是, 中国拆船企业在近年来已发展起了较好的环保和劳保设备, 能够在一定程度满足目前国际IMO条约的要求, 这些情况却并不为国际船东所知, 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国拆船业的发展。目前, 越来越多的政府和一些严格承担社会责任的船东越来越看重拆船企业的环保条件, 而不是仅单纯考虑废船的价格, 甚至还有可能向拆船企业支付额外的费用, 以帮助拆船企业完成“绿色拆解”。但这需要拆船企业提供相应的企业资质信息, 并做好国际市场上的有效宣传、公关和营销, 特别是一对一的精准营销。

五、结论

在世界拆船产业发展至今的60多年中, 世界拆船中心经历了几次大的转移过程。世界拆船中心的转移往往是在转出国和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 (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左右) 时发生的。而转入国中的某一国往往会在国际拆船量由高峰转入低谷时期发展成为拆船鼎盛国 (地区) 。在世界现在的拆船中心国和地区中, 中国大陆、印度、孟加拉国的GDP远低于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拆船业鼎盛时期的水平。在至少未来的十年内, 拆船业在这些国家仍旧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估计世界拆船中心不会出现新的转移。现有主要拆船国之间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

由于近年来IMO和ILO等国际组织、各国政府和部分船东对拆船业的环境保护和劳动力保护问题的日益关注, 在世界拆船市场的竞争将不再是单一的价格竞争, 将会呈现以环保、安全为手段的新的竞争趋势。

影响中国的世界军校 篇7

北极地区是指66°34’N以北的广大陆地和海域,包括北冰洋、边缘陆地海岸带及岛屿、北极苔原带,总面积约在2 100万km2,涉及美国、俄罗斯、加拿大、丹麦、芬兰、瑞典、挪威、冰岛8个环北极国家[1]。北极地区终年被积雪所覆盖,气候严寒,人口稀少,但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能源,尤其是在沉积盆地和大陆架下方拥有巨大的石油和天 然气资源:已探明的 原油储量 为2 150亿桶,累计开采843亿桶,年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1/10;天然气556 000亿m3(相当于3 475亿桶原油,约占世界的25%),年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1/4[2]。在全球人口急剧增长,世界经济快速发展,而能源供应日趋紧张的大背景下,北极油气资源的战略价值尤为凸显。

2008年5月,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在对北极圈内33个地理区域的油气资源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发 布了《北极 地区油气 潜力评估 报告》,评估结果显示:北极圈内已探明并可用现有技术开发的石油、天然气、液化天然气储量估计分别高达900亿桶、1 669万亿m3和440亿桶,其中石油约占世界已探明储量的13%、天然气占30%、液化天然气占20%,其中84%的油气资源分布在近海区[3]。而相关最 新研究估 计北极具有910亿桶原油,1 363万亿ft3天然气及400亿桶液化天然气的待发现技术可采储量[4,5]。毋庸置疑,北极由于蕴藏着大量未开发的油气资源,将成为世界下一个能源仓库。

2 北极油气资源分布及开发前景

2.1 北极油气资源分布状况

北极地区主要含油气盆地集中于围绕北冰洋的环北极盆地群中,呈近WE走向展布[6]。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估计,超过70%的石油可能位于5省———阿拉斯加北极、美洲盆 地、东巴伦支盆地、东格陵兰盆地和西格陵兰—加拿大东部区域;超过70%的天然气可能位于三省———西西伯利亚盆地、东巴伦支海盆地和北极阿拉斯加。整个西伯利亚西部盆地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盆地,预计总共蕴藏超过3 600亿桶石油;北极圈内俄罗斯西西伯利亚盆地预计将有80亿桶未发现的石油和190 000亿m3的天然气;在巴伦支海,挪威石油理事会(NPD)表示,不包括该地区之前与俄罗斯有争议的海域,挪威巴伦支海有21.4亿桶石油资源和4 850亿m3天然气资源有待被发现,而对于俄罗斯,在巴伦支海未被发现的石油资源估计高达6 290亿桶;在格陵兰岛东部裂谷盆地,美国地质调查局估计,阿拉斯加外大陆架包含266.5亿桶石油和37 400亿m3天然气[7]。

从地区分布来说,北极地区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在欧亚和北美大陆的分配并不均衡。估计欧亚约占总资源的63%,北美约占总资源的36%。欧亚资源基础主要是天然气和天然气水合物,占欧亚总油气资源的88%。欧亚西西伯利亚盆地和东巴伦支海盆地拥有1 943亿桶油当量的未开发资源,是整个欧亚基础资源量的74%。北极欧亚区域拥有更多的天然气,而北极北美区域拥有更多石油资源,估计北极北美区域的石油资源占北极未开发石油资源总量的65%,而占北极未开发天然气的26%。其中,北极阿拉斯加地区估计拥有北极地 区最大的 未开发石 油储量,约为300亿桶。

北极第二大石油区域是美亚海盆地(Amera-sia Basin),位于加拿大以北,估计拥有97亿桶未开发石油可采储量。北极的第三大石油区域是东格陵兰裂谷(East Greenland Rift),估计拥有约89亿桶的未开发石油储量。总的来说,这3个北美区域预计约有486亿桶未开发石油,占北极未开发石油总量的54%(表1)。

注:表中只选取七大北极盆地,这7个盆地拥有约3 600亿桶石油当量或超过87%的未被发现的北极地区油气资源 .

2.2 北极油气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北极地区虽然自然条件恶劣,但却可以称得上是“冰冷的油气热区”,该地区的油气开发已有80多年的历史。20世纪20年代,加拿大西北地区的罗曼威尔斯最先开始北极地区石油商业开采。迄今为止,在俄罗斯、美国、加拿大西北地区和挪威北极圈以内的区域,已经发现了大约61个大型油气田[9]。随着近海 油气勘探 开发技术 和船舶航运技术的进步,以及因全球气候变暖,北极海冰加速融化而导致的北极航道通航时间延长,大规模商业化开发北极油气资源变得越来越现实,近年来北极国家纷纷加强了北冰洋的油气勘探开发。

在北极油气资源开发方面,俄罗斯的态度最为积极,动作最为频繁。俄罗斯把自身的发展定位为“未来北极能源的引导者”。2000—2011年,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的子公司Gazflot公司在喀拉海 (主要是在 鄂毕湾和 塔兹湾)钻了27口井,发现了卡缅诺梅海气田、北卡缅诺梅海气田、楚克梁辛 气田和鄂 毕湾气田。2011年9月,俄罗斯Gazprom Nef Shelf(GNS)公司投资40亿美元,启动了伯朝拉海Prirazlomnoye油田(石油可采储量为5.2亿桶)的开发,这是俄罗斯独自在北极海域开发的第一个油田[10]。此外,为解决自有资金不足的难题,俄罗斯政府正尝试通过增加国外投资来促进北极油气资源的开发,为此将取消北极大陆架所有新的油气项目的出口关税以 吸引外国 油气巨头。 俄罗斯石 油公司Rosneft也与埃克森美孚签署协议,在北冰洋的喀拉海和黑海开展价值32亿美元的油气勘探合作,共同开发抗冰钻井平台技术。截至2013年年初,俄罗斯在北极海域共钻86口探井,发现了24个油气藏(包括在海陆过渡区)和400多个有潜力的油气开发项目[11]。

其他北极各国在北极油气钻探开发方面也不甘落后,丹麦格陵兰岛已经给11家公司发出了17个开发其西海岸地区的勘探许可证,其中英国的Cairn能源公司已经开始进行测试性钻探。挪威政府2013年夏季前将决定开放巴伦支海东南部和Jan Mayen进行石油钻井,并为巴伦支海的油气勘探提供了极其优惠的税收政策,巴伦支海的探井数量已超过30口,其中Goliat和Snohvit两个油气田早已投入开发[12]。挪威国家石油公司在巴伦支海的天然气田,通过140km的天然气管道将气输往岛上的液化天然气生产厂。加拿大西北地方政府也一直在推动谋求更多些天然气项目,建设一条长约1 220km的从Inuvik通往艾伯 塔的输气 管道[13]。美国早 在1967年就探明了位于阿拉斯加州北部的普拉德霍湾油田,该油田拥有136亿桶可采石油储量,是北极地区已经被开发的最主要的石油项目[14]。近年来,在阿拉斯加沿岸地区油气勘探方面又投入了37.5亿美元,楚科奇海和波弗特海的钻探也已经在2012年启动[15]。

2.3 北极油气资源开发前景与障碍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预测,2030年全球石油消费量为1.05亿桶/d。在未来的20年间,全球石油产量平均每年至少要保证76.4万桶/d的增量,而海洋石油资源将是未来石油产量的重要来源,全球50%以上的油气产量和储量将来自于海洋[16]。

据美国地质调查局预测,北极地区有新增石油储量900亿桶、新增天然气储量50万亿m3的潜力,新增储量 的80% 来自海洋。在 接下来的20年中,北冰洋可能会从深海勘探阶段进入到开发利用的领域。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剧、北冰洋海冰不断消融、航道通航时间延长、勘探开发技术的提高和全球油价总体不断上升,未来北极油气资源开发有很好的前景。

但是北极油气资源潜力的发挥也将遭遇高成本、高风险、环保以及主权纠纷等一系列障碍。1北极的资源基础主要是天然气和液化天然气,需要铺设管道,与石油相比,其低密度长距离的运输大大增加了成本;2北极气候寒冷,地理条件复杂,北极油气资源在相当程度上开发成本更高、开发时间更长、风险更大;3没有解决的北极主权问题可能在经济主权重叠的地区阻止和减缓这些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开发进程;4北极环保压力和成本巨大,尤其是墨西哥湾漏油事故后,环保组织的反对之声不绝于耳。

总体来说,北极具有成为全球油气生产更为重要的资源中心的巨大潜力,但显著增加北极油气产量的时间是难以预料的。

3 北极油气资源开发对世界能源格局的潜在影响

截至2011年6月,北极地区石油累计产量约200亿桶,天然气累 计产量395.76万亿m3。2011年,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和挪威东巴伦支海石油产量之和已达到700万桶/d,而2011年全球水平的石油产量约为7 200万桶/d,约占全球石油日产量的10%,由此可见北极地区的石油开发在世界石油市场上已发挥出巨大作用。而随着北极东北和西北航道的相继开通,根据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和挪威国家石油公司天然气开发计划,到2030年,将有17亿~412亿m3(液化后合135万~3 000万t)天然气由LNG船只通过北极东 北航道运 输到东亚 和东南亚[17]。2009年4月29日北极理事会在挪威特罗姆瑟会议上发布的“北极海运评估报告”(AMSA)也认为,到2020年,光俄罗斯伯朝拉海域的油气运输每年就可高达4 000万t[18]。在不远的将来,一旦北极地区油气资源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开发,势必会对现有的世界能源格局产生巨大影响。

3.1 当前的世界能源格局

世界能源格局,是指在国际舞台上能够起主导作用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在一定时期内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和状态。自20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以来,世界主要石油供给方和需求方在经历了一系列激烈的博弈之后逐渐趋于均衡状态。当前的世界能源格局呈现出以下特点:1美国和欧佩克国家在世界能源格局中的地位举足轻重。美国是当今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其对石油的强劲需求加之国内繁荣的石油和页岩气生产,使得美国对世界石油市场的影响远超其他力量。欧佩克国家拥有世界已探明石油储量的70%和供应量的40%。作为石油终端供应商,欧佩克在世界石油供应方面占有主导地位。2俄罗斯、里海和非洲等国家和地区因为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和稳定的出口能力,在国际石 油市场上 的地位逐 渐上升。3近年来,中国和印度等亚洲新兴经济体对石油需求大幅增长,推动能源消费增长中心向亚太地区转移。

3.2 北极能源开发对世界能源供给方的潜在影响

(1)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的能源地位可能下滑。目前,原油市场的主要供应商是目前提供世界40%的石油,并且拥有世界70% 的已探明石油储量的欧佩克国家。过去40年中,中东地区一直是国际政治舞台的焦点,欧佩克组织为维护自身的利益,经常以石油为手段,通过限产来确保国际油价在高位运行,从而对世界经济产生重要影响。展望未来,在石油供应方面,虽然欧佩克组织在国际石油供给市场的主导地位一时之间难以撼动,但由于中东地区很多产油大国已接近或达到产量峰值,后续产油潜力受限,因此其所占市场份额也将不断面临冲击:根据BP的预测,未来20年欧佩克国家石油产量预计会增长1 200万桶/d,而俄罗斯、美国、加拿大等环北极国家(非欧佩克国家)石油供应将持续增加,增幅将达到500万桶/d,有望再次开启产量快速增长之门[19]。在天然气方面,随着天然气对石油在一定程度上的替代,预计天然气将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化石燃料(年均增速为2.1%),北极地区蕴藏着世界天然气已探明储量的30%(居世界第一)一旦进入大规模开发阶段,将意味着天然气价格也会面临长期走低的趋势。而另一方面受液化天然气贸易的带动,天然气价格逐步与石油价格脱钩,天然气将不断抢占石油市场份额,在此趋势下,中东地区的能源地位可能将下滑,未来可能仅是亚洲的能源中心而不是世界的能源中心,这也有助 于缓解中 东持续的 紧张动荡局势。

(2)北极地区将成为能源“新中东”。北极圈内已探明并可用现有技术开发的石油、天然气、液化天然气储量估计分别高达900亿桶、1 669万亿m3和440亿桶,分别占世界已探明储量的约13%、30%和20%。由于过去几年石油价格的飞速上扬,石油供应日益紧缺,未来北极地区的能源开采具有极大的利润空间,作为新兴世界能源仓库的可能性加大。随着环北极国家多个油气项目的加紧开发和建设,北极地区将逐渐呈现出成为全球能源“新中东”的趋势。

在北极地区成为能源“新中东”的演进过程中,俄罗斯将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对于俄罗斯来说,其对全球油气市场的影响力将大大增强。俄罗斯是世界油气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含油气远景面积达1 290万km2,其中海洋和内海大陆架为560万km2[20],掌握未来北极陆上绝大部分实体油气资源,海上潜力部分也占很大比重。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俄罗斯主要油气产区北极西西伯 利亚盆地 面积350万km2,拥有36.6亿桶原油、651.5万亿m3天然气、203.3亿桶液化天然气,而俄罗斯 北极海大 陆架面积 达442万km2,其中70%~75%的地区具有油气远景,油气资源中以天然气为主。2003年俄联邦政府批准的《2020年俄罗斯能源战略》提出要在俄罗斯西西伯利亚盆地和北极大陆架建立和开发新的油气开采中心,加快发展油气运输设施,力争到2020年石油开采量达到5.2亿t,天然气开采量增长到7 100亿~7 300亿m3。随着俄罗斯能源市场国际化步伐的加快,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将在整个欧洲、美国、中国和日本市场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未来10年内,中东地区复杂多变的政治紧张局势,加上人们对环境污染和全球气候变化的担忧,全球能源界必然将目光转移到更加廉价、环保、高效的俄罗斯丰富的天然气储备上来。国际能源署预计从现在开始到2035年,天然气将迎来黄金时代,尤其随着天然气消费的东移趋势,全球经济发展势头最强劲的亚太地区的天然气供需缺口将进一 步增长。IEA估计到2035年全球天然气供应量将增加1.7万亿m3,其中超过70%来自俄罗斯,而与此同时,2035年亚太地区非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中国和印度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将分别达到30%、46%和42%[21]。届时俄罗斯通过向欧洲、亚太出口天然气以拉动自身经济增长的想法变得更加现实,其对国际能源市场的控制也将大大增强,其获得梦寐以求的国际油气定价权的可能性加大。在可以预见的20年内,俄罗斯凭借其在天然气领域能源超级大国的优势实现再次崛起也并非遥 不可及。

3.3 北极能源开发对世界能源消费方的潜在影响

根据BP公司的预测,未来世界能源消费增长将非常强劲,在未来的20年内,世界石油需求增长主要来自非经合组织国家,其中,中国(增长800万桶/d)、印度(增长350万桶/d)和中东地区国家(增长400万桶/d)的能源需求增长几乎构成了全球能源需求净增长的份额,但短期内用于满足预期需求增长的新增供应将依然主要来自欧佩克国家,这就使得中、印等新兴经济体对中东地区的依赖程度增加,一旦中东地区遭遇战争或政治动乱等紧急状况,能源进口过于集中所带来的安全风险将迅速显现,威胁中、印等国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未来如果北极地区的油气资源得到大规模开发,并转化为世界主要油源供应国际市场,将大大分散主要能源进口国的能源进口风险。

4 北极油气资源开发与中国

4.1 中国能源现状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和全球第一大石油进口国,对石油消费需求旺盛,石油进口依存度不断提高(表2),预计到2020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60%,保障能源安全至关重要。一方面,中国石油 进口来源 地有限且 集中,目前我国原油进口结构为:中东56.2%、非洲22.5%、亚太地区14.4%、欧洲中亚6.9% (表3),石油进口的一半以上依赖中东,而中东的紧张局势是旷日持久的,稍有异动势必将牵动中国能源神经;另一方面,中国石油进口运输主要靠海运,且路线单一,70% 的石油运输必经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海这条海盗出没的“世界上最恐怖的航线”,因此石油运输风险极大。

注:表中依存度与通常依存度略有差别,公式计算时分母为一国石油年需求量,并非消费量,假定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平稳增长 .

万t

注:*包括在途石油的数量变化,未予另外说明的石油动向, 未经确认的军事用油等;+指的是低于0.05.

4.2 北极油气资源开发对中国的影响

北极作为下一个世界能源仓库,将来有可能为我国能源的多元化提供保障。北极航道也可充当洲际能源运 输的新走 廊,随着北极 东北航道1进入商业化运营,一旦北极油气进入大规模开发阶段,未来来自北极圈内北欧、俄罗斯和北美地区的大量油气资源将可以通过海运经此航道源源不断地输入到中国沿海港口。罗伯特 ·瓦德教授2008年1月16日在《金融时报》中这样写道:“从距离和安全的角度,开通北方航线是具有吸引力的。上海与鹿特丹之间跨越俄罗斯顶部的东北海上航线1,要比走苏伊士运河节省将近1 000英里”。以北极为目的地,开辟能源新通道,不但可以优化我国能源进口结构,有效分散我国石油进口过度依赖中东地区的风险,也可以避开马六甲海峡这一危险地区,保障油气在途运输安全。充足的油气供应将继续为中国制造业提供强劲的发动机,使得中国在未来继续充当全球经济增长的领头羊。

4.3 中国参与北极能源战略定位

(1)充分参与北极能源开发,中国的北极战略定位需要从以往的科学考察和气候环境变化研究转变为以实现中国能源安全为目标。能源安全关乎国家利益,理应作为中国北极战略的基石,为此可以提供北极能源开发需要的技术、人力资源和资本,将北冰洋冰层下蕴藏的丰富油气资源和安全便利的北极航道纳入未来中国能源整体战略体系。

(2)选择恰当的时机进入,对于北极能源开发和北极航道的和平利用,需要因势利导。由于北极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目前没有一个明确的对北极地区和资源的划分方法,也没有一个被各方认可的约束北极资源利用的公约,要抓住北极能源和航道问题还没有明确的国际协调机制原则这一时机,利用北极 理事会正 式观察员 国的身份,充分介入北极理事会关于能源和航道开发国际机制的构建,使即将形成的国际机制有利于中国在北极能源和航道问题上权益的获取。

(3)采取企业合资合作的方式进入“北极俱乐部”。在北极8国排他性“瓜分”北极资源的情况下,中国参与北极能源开发的唯一或者说最佳途径就是通过能源企业采取合资合作的形式与所在国公司共同开发经营。北极8国中,芬兰和瑞典并不拥有北极内的海域或近海大陆架,因此对北极圈内的油气资源基本无能为力。在剩下的6国中,俄罗斯与冰岛近年来与中国的政治经济合作最为密切,也是最有希望为中国企业亮起绿灯的国家。中国三大油企需要抓住机遇,为开拓油源,保障中国能源安全而未雨绸缪。

5 结束语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冰雪覆盖的北极是国际政治、经济和安全问题的边缘地带,并不被世人重视,但随着北冰洋能源价值和战略价值的逐渐显现,该地区正日益获得国际社会的关注。尤其近年来,伴随油气勘探技术的突破以及北极航道的逐渐开通,周缘国家纷纷加快了北极油气开发进程,使得北极油气资源的大规模利用具有广阔的前景,并势必会对当前的世界能源格局产生潜在而深刻的影响。未来北极油气一旦进入大规模商业化开发阶段,北极地区将具有成为全球油气生产更为重要的能源中心的巨大潜力,从而对欧佩克国家造成强烈冲击,并将显著改善各主要能源消费大国油气进口格局。

面对北极丰富的油气资源,北冰洋沿岸的俄罗斯、加拿大、美国、挪威和丹麦都想分一杯羹。作为北极理事会的正式观察员国,中国也不能独善其身,因为中国的外向型经济和巨大的能源需求始终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的发展离不开能源的支撑。而当前中国油气进口受地缘政治等不稳定因素制 约,严重影响 能源的稳 定供应。因此,为了分散我国能源进口风险,维护我国能源安全,必须积极参与北极油气资源开发:制定以能源为核心的北极战略,加强与北极理事会各成员国的能源合作,鼓励国内油企与国外油气巨头合资合作,共同开发北极能源,为中国未来的北极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近年来,北极地区的油气储量勘探结果引起了世界的关注。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预测北极将成为下一个世界能源仓库。在全球能源供应日趋紧张和北极航道逐渐开通的大背景下,未来北极油气资源开发前景广阔,转化为世界主要油源的可能性加大,届时将深刻影响世界能源格局。系统分析北极地区油气分布、开发现状和前景以及对世界能源格局可能产生的影响,为进一步探索北极油气做铺垫,也为我国制定北极能源开发战略提供借鉴和参考。

影响中国的世界军校 篇8

1 杭州能成功举办G20峰会的原因

G20峰会没有选择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传统意义上的一线城市, 而是选择杭州这座1.5线城市, 可见杭州在中国政治、经济中的地位!

1.1 开放—城市发展的灵魂

从2002年杭州市政府出台规定:西湖景区免费向游客开放。这一历史性的举措一举奠定杭州在全国城市中开放、创新的历史地位, 以当年减少一个亿的门票收益撬动综合收益增长100亿的杠杆。在这免费开放的15年里给杭州这所城市创造了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以及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

正因为开放的城市精神, 给世界各国注入强大的力量来改变当年的经济结构以及发展理念, 这无疑给世界经济最紧要关头“雪中送炭”。

只有一个极具开放的城市, 才能引领世界开放, 成为“东方和西方可以相遇的地方”。

1.2 互联—城市发展之基

杭州目前已是全球最大移动支付城市。“手机在手, 说走就走”是对杭州城市移动智能化的最好解读, 98%的出租车, 95%的超市便利店, 60%的餐馆都可享受移动支付, 甚至连逛个菜市场都可用手机买单。这也是G20峰会第一次来到中国就选择杭州而不是其他城市的主要原因。

互联网最大的特色, 就是实现世界互联互通, 只有全世界加强联动, 才能推动互联网更快地发展。对于世界经济发展和全球经济新秩序的构建, 互联网经济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成为经济发展新的驱动力, 互联网的联动属性必然是未来世界发展的重要因素。

1.3 创新—城市发展之源泉

创新是经济发展的灵魂, G20主题中的“创新”含义是指创业、科技创新、创新经济以及创新体系。杭州虽然缺乏政策红利, 但她完全靠自身原生力及创新发展思路, 杭州在过往几十年一路弯道超车, 冲到了世界前面。

杭州, 喜欢创业精神, 尊重白手起家的人, 像马云的阿里巴巴总部之所以落户在杭州, 就是因为杭州拥有创新精神, 包容民营企业发展, 聚集了大量优秀人才。

所以, 不要再问G20峰会为什么第一次就选择杭州, 这是杭州多年来不懈努力赢得的回报, 是历史的必然, 是世界经济发展之所需。

2 G20峰会对中国的影响

此次G20峰会中参加的20个国家GDP占全球经济的90%, 贸易额占全球贸易总额的80%。这些国家在会上讨论和确定的政策, 都将深刻影响下一步的世界经济方向。所以, 它的成功举办, 对中国社会各方面具有极大影响。

2.1 极大增强民族自豪感

这次峰会是中国主办的有史以来第一次主导全球治理的顶层设计, 极大提升了中国人的话语权、影响力和在国际社会中受尊重程度。

最直接的受益者是杭州市民。前期筹备G20峰会使杭州2016年上半年的GDP增速位居全国主要城市第一位。虽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早已被国内所熟知, 但影响力也局限在国内, 杭州在国际上并没有太大的知名度。G20峰会以后, 杭州不仅将因主办过重大峰会跃居成为全国的一线城市, 更将跃升成为世界一线旅游城市。

全国老百姓也能从G20峰会受益颇多。此次峰会的核心主题是如何创新经济增长方式, 这对于近阶段中国经济增长持续放缓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样每位老百姓都将从中得到实际好处。

更重要的是, 在此次全球经济的G20层面的讨论中, 中国提出的“创新、活力、联动与包容”在国际层面广受好评, 这是“中国力量”正在推动世界实践的标志性事件, 也代表着中国人民日益上升的国际尊严。

2.2 对中国金融改革产生积极影响

习近平主席在2015年年末提出“供给侧结构改革”, 本届峰会也将结构改革列为重要议题, 因为G20成员国已经意识到, 摆脱全球经济停滞不前不能只靠扩张的货币财政政策, 而需要从供给侧入手。而金融改革是我国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一环, 而G20峰会势必对我国金额改革产生积极影响。

浙江杭州一直是我国市场化程度最高、开放力度最大的城市之一。在新兴的互联网科技和智能科技领域, 杭州更是走在了全国乃至世界的前列。这几年杭州金融改革成果显著。杭州依靠民间资本, 形成了丰富的金融业态, 较好地解决了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服务创新企业的要求。

对于以阿里巴巴为代表, 依靠大数据、互联网等信息技术, 创造的“互联网+金融”的成功范例, 浙江金融业增加值比重已经仅次于北京、上海等全国金融中心城市。在经历了前期以温州为代表的信用违约事件后, 杭州的金融监管得到加强和完善, 金融风险得到了释放, 防范金融风险与金融发展齐头并进。

2.3 积累了大量多边外交的经验

从2014年筹备G20峰会到最后的圆满成功, 中国深度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积极参与全球多边外交, 特别是像最高层次的多边外交, 为中国积累了非常宝贵的经验。

杭州峰会只是一个开始, 但实际上中国实践积累多边外交是一个过程。峰会结束了, 但是对中国整个社会, 从政府到民间, 怎么样积极更有效参与全球治理, 这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和实践的进程。这个价值在峰会之后还会持续地更明显的体现出来。现在我们还很难完全了解这块我们学到了什么, 但是随着时间推移, 我们在筹备组织G20峰会进程当中我们学到的、我们实践的和我们积累的参与多边外交的经验, 包括如何设置议程, 如何跟各个利益相关方沟通, 如何去寻求共识以及如何去协调会议。我觉得在很多方面, 这是整个中国社会学习的一个过程, 不是某一个单位、某一个部门。作为未来全球治理进程, 中国将以更加积极有为的姿态进去, 一定是中国各个阶层, 从政府到社会, 这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学习过程, 留下的经验财富非常宝贵。

3 G20峰会对世界的深远意义

杭州峰会紧紧围绕“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为主题展开了富有成果的讨论, 针对当前国际发展的新形势, 中国提出了一系列新主张、新倡议、新机制, 并且向世界传达了以下三点理念:共生、共享、共治, 达成许多重要理念。

3.1 通过协调合作探索促进世界经济包容性增长的新路径

为了应对世界经济持续乏力以及增长动力不足的问题, 中国早在2013年开始就提出“一带一路”的战略指导性倡议, 并在今年4月份发布具体行动方案, 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 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 为世界经济包容性增长寻找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只有世界各国加强宏观政策沟通和协调, 发扬同舟共济、合作共赢的伙伴精神, 凝聚共识, 形成合力, 才可能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本次杭州峰会通过了《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公报》, 进一步明确了二十国集团合作的发展方向、目标、举措, 就推动世界经济增长达成了杭州共识, 为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描绘了愿景。

3.2 通过创新增长方式寻找世界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新动力

世界经济发展面临各种不确定性, 需要大家商量着办。一些发达国家虽然出现企稳复苏势头, 但增长动力不足, 内需乏力, 债务高企, 失业率相对较高。

我国在“十三五”规划中把“创新发展是第一发展动力”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 强调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战略全局的核心地位, 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杭州峰会通过了《二十国集团创新增长蓝图》, 决心一道寻找世界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新动力, 充分利用技术创新、新工业革命、数字经济等新要素新业态带来的新机遇, 支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 带动发展理念、体制机制、商业模式等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创新, 推动创新成果交流共享。中国正在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为经济增长开辟新路径, 全面提升世界经济中长期增长潜力。

4 结论与展望

此次峰会产生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就科技、合作等创新领域而言, 杭州必将在人类合作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杭州峰会的思想闪耀的光芒, 这种光芒将一直照耀人类社会前行。

摘要:在杭州举办的G20峰会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不管是举办前还是举办后, 人们对于杭州峰会的关心热度从没降低过, 峰会对于杭州、中国甚至世界都有深刻的影响。本文从杭州申办G20峰会的背景出发, 着重阐述峰会的成功举办对国人增强民族自豪感、对中国经融改革产生的积极影响等方面产生的影响, 最后提出峰会对世界的深远意义。

关键词:杭州,G20峰会,意义

参考文献

[1]石建勋.“杭州共识”彰显中国议程之世界贡献文汇报[J], 2016-09-12

[2]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上的闭幕辞中国经济周刊[J], 2016-09-12

[3]冯迪凡.G20五大“决心”为世界注入信心第一财经日报[J], 2016-09-06

影响中国的世界军校 篇9

一、我国石油企业的发展概况

(一) 发展状况

发达国家不断振兴石油产业的发展过程表明, 石油产业能够从根本上带动建筑业、农业、机械电子业以及汽车制造业等诸多行业的不断发展, 给国民经济的提高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深远持久的影响, 同时还能够给区域内居民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我国石油产业与发到国家相比较起步较晚, 但是发展速度较为迅速, 并在世界石油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这是主要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劣势, 例如我国石油工业受到技术、投入、资源等相关因素的限制, 发展较为缓慢, 导致整个石油工业发展水平落后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 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管理水平相对较低。而且不容回避的是, 目前很多国有企业的管理尚不能完全适应国际市场和国际管理惯例的要求, 国家对企业的有效监督和发挥经营者的积极性没有有效结合起来, 在全球化经济环境中管理方式粗放, 职工队伍冗员, 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活力, 加重了成本负担。

(二) “走出去”的发展战略

我国石油行业实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已有十几年的时间, 国内现阶段的石油产业主要以中石化、中石油以及中海油为主要构成主体, 地方石油炼厂、开采企业、加油站为辅的构成部分。上述几家石油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也取得了不少成就, 但考察这些石油企业“走出去”的过程, 不难发现, 在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也屡遭险阻, 遇到不少困境。这也表明了我国石油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仍处于初级阶段, 无论规模、市场、经验、管理以及人才方面等, 还是企业国际化运营水平上, 都无法与世界级石油公司抗衡。对此, 我国石油企业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和强烈的竞争意识, 同时做好参与竞争的力量储备。另外, 由于还面临着资源、经济和政治等多种风险, 因此在对外发展的过程中石油企业也需要进行缜密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分析, 以更清楚地找准自身定位和发展方向, 从而制定切实可行的对外发展战略和具体措施。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水平的深入, 在出于自身发展需求、遵循经济运行规律、以国家能源安全和商业价值为衡量标准的前提下, 我国石油产业势必应该逐渐向国际竞争性的发展方向过渡, 与世界其他国家石油市场的关系加强密切联系。

二、世界经济对中国石油产业“走出去”战略的影响

相较于西方国家的石油企业来说, 我国的石油企业在全球石油行业开发投资中具有无可比拟的政治优势、成本优势以及协作优势, 这些优势为中国石油海外新项目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也必须认识到, 中国石油企业在实施“走出去”战略时, 必然是机遇与风险并存的。

第一, 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各国对能源的不断渴求, 使石油资源引发的地区战争与军事冲突长期存在。在当今国际环境中, 石油领域的竞争已经远超出了其他商业领域的竞争, 成为各国政治、经济、军事争斗的筹码亦或导火索。回顾历史, 上世界70年代的石油危机, 以及进入本世纪以来的海湾战争、美伊战争, 都是军事冲突与经济安全问题之间的矛盾。尤其是本世纪以来的两次战争, 从本质上看就是一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为争夺石油能源而进行的战争, 由此也足以证明石油作为一项国际性必需能源的重要性。

第二, 世界经济的变化并没有对世界石油市场供求量的发展趋势产生影响。通过对世界经济进行总体分析, 2008年以来, 虽然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出现逐渐下滑的趋势, 但是整个欧洲仍然深陷在债务危机的困境中, 整个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依然较为严峻, 这种现象并没有对石油消费量以及原油产量的增长带来影响。到了2009年, 世界石油生产总量较之以前的数量, 基本增长率约持续在—0.2%左右。[2]世界原油的消费和生产分别减少了1.5%和2.1%。2010年的世界原油供需基本上实现了原来发展水平, 整个消费量和产量基本上实现了2007年和2008年的水平。结合世界石油市场供需总趋势而言, 消费量以及原油产量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 中国石油产业在这种国际经济发展趋势的影响下, 并没有出现较大的波动, “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取得了较大的上升空间。

第三, 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石油“走出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结合世界经济贸易发展来分析, 我国石油产业面对的几个较大冲击就是加入世贸组织。世界贸易组织让中国石油市场依靠关税以及非关税的壁垒封闭市场逐渐成为世界石油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石油产业逐渐失去非关税和关税的两种不同保护。取消非关税壁垒、减少关税给国外石油公司的分销权以及公司贸易权给我国石油原料以及石油进口带来了重要的影响, 这种冲击给我国石油产业发展带来了一定负面影响的同时, 也加大了发展机遇。[3]我国石油产业必需转变发展观念, 制定出完善的战略目标, 全身心投入到国际合作与国际竞争中。

第四, 为了能够牢牢抓住知识经济给整个石油产业带来的机遇, 西方一些较大的石油公司开始将整个产业发展转移到调整产业结构, 以知识和科技发展为主要动力的发展方向上来。而我国石油产业作为一项技术密集型产业集合体, 在战略发展上大都是依靠国外的先进技术, 缺少理论和实践的创新, 竞争优势微弱。因此, 今后的发展质量以及发展速度将不能再单纯地依靠硬件条件、自然资源、资本数量等因素, 技术、知识以及软件资源的形成、创新和利用将会对我国石油产业走出去的发展战略产生重要的影响。

三、我国石油企业“走出去”的战略选择

(一) 做好“地区选择”战略工作

在一定程度上, 海外石油投资不仅是我国企业走出国门走向国际主动参与世界级竞争的一种尝试, 更是我国实施石油供给多元化战略、保障石油供应安全稳定的重要途径。由于近些年来, 我国原油进口量每年都在不断增加, 进口一半来自于中东地区, 来源相对集中, 石油进口的风险也越来越大。而且美伊战争爆发后我国政府倍感能源压力, 也更加深刻意识到建立海外石油生产基地的重要性。所以, 无论从能源产业的发展还是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来考虑, 海外石油投资都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举措。我国石油产业在进行“走出去”发展战略时, 对于投资地区的选择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要坚持资源导向的发展原则, 选择石油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或者国家作为投资项目中的重点;其次要将我国石油主要进口来源地区作为重点投资国家。结合以上两个主要原则, 石油企业可以将北非、中东以及亚太、西北非、俄罗斯、拉美以及中美地区作为主要投资地区。

(二) 投资战略的选择

我国石油企业确定的战略目标以及方针是利用好国内外两个大市场和大资源, 以保证国家石油安全作为主要发展措施, 追求较大的发展利润;并以油气经营和开发勘探作为主要发展措施, 从根本上降低竞争风险;结合石油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做好资源配置的优化工作, 发挥企业的比较发展优势, 从而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竞争力较强的跨国石油企业。据此, 首先, 要能够明确投资重点, 坚持上中下游以及化工炼油一体化的发展战略, 重点突出各种核心业务, 采取不同的措施来发展石油化工业。其次, 要充分利用中国石油企业的油气产量、油气资源储量以及开采勘探等相关技术优势, 可以在各个原油生产国家或者国外其他石油公司建立起炼油厂, 充分学习国际先进炼油技术, 保证国内石油实现正常顺利地供给。再次, 我国现阶段各个石油企业在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期间, 对于经营模式的选择可以通过与国际石油公司联合或者其他的战略联盟合作的方式进行原油开发。另外,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战略的影响下, 我国石油企业更要充分学习其他国家较为先进的石油勘探或者开发技术, 从而保证“走出去”的战略措施取得更大的进步。

(三) 转变观念提供政策有效支持

世界经济的发展让我国政府意识到需要在法律法规、体制改革上消除各种影响石油产业顺利发展的投资融资体制、地域分割以及税收体制等。当前我国石油行业中对成品油的供应、石油资源应用以及消费、经营者的产品质量保证、资格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存在诸多漏洞和不完善, 只有不断完善立法, 采用行之有效的产业政策以及发展政策, 才能走得更远、走得更加顺畅。另外由于国内三大石油公司是分散决策的, 没有形成一致对外的整体行动。此时政府应该出面介入, 减少内耗情况的发生, 促成企业在海外投资上的相互合作和扶持, 提高整体的竞争力。

(四) 不断建设“走出去”的支持体系

通过对石油企业各种经营机制的转变和石油市场的改革来保证“走出去”发展模式的顺利实施, 这也是中国石油企业实现投资成功较为重要的保证。我国石油产业所表现出的市场化程度并不高, 因其特殊的国有身份, 各种正常的跨国并购会被世界同行认为是政府所主导的有关行为。同时我国石油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效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较, 也存在较大的差距, 所以只有不断转变自己的经营机制, 对公司治理所形成的结构进行改善, 提升经营效率和管理水平, 从而才能顺利实现我国石油企业所实施的各种对外投资。

四、结语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不断深入, 我国石油企业面对着较多的风险和机遇, 作为我国的主要产业, 石油企业不仅要满足国内市场所提出的种种发展要求, 还要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措施, 寻找更加广阔的市场资源。经过几年的发展, 我国石油企业已经形成了多个国际经营区域, 积累了较多的经验, 还培养了一批跨国经营的队伍, 但我国石油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技术、资金、管理以及经验与发达国家相比较, 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近几年所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对我国石油企业“走出去”的影响较为间接性, 并不会对石油市场产生较大的影响, 在资源民族主义的压迫和影响下, 我国石油企业只有结合自身发展优势, 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智囊团队, 与国际企业商务部门进行合作, 构建起较为完善的企业、政府、民间以及社会性质的可持续、全方位以及共赢互利的和谐关系, 抓住时代发展机遇, 实施“走出去”的战略措施, 从而保证我国能源产业的顺利发展, 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出更多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钱敏.浅析我国石油企业海外并购所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商情, 2010, (18)

[2]温洪雁.新形势下我国石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0 (7)

上一篇:医院绩效工资实践下一篇:综合能力与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