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对中国的影响论文

2024-10-02

朝鲜战争对中国的影响论文(精选9篇)

朝鲜战争对中国的影响论文 篇1

论朝鲜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朝鲜战争从1950年6月25日至1953年7月,经历了3年多,以中朝两国人民的胜利,美帝国主义侵略者的失败而结束。这场战争无论是对中国、朝鲜、美国、苏联和日本,还是对远东乃至整个世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它对中国的影响更加突出、更加深远。第一,保卫了中国的国家安全,巩固了中国的人民政权。1950年朝鲜内战爆发,美国当局不仅干涉朝鲜内政,同时,还令其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随后,美国操纵联合国纠合一支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大举进犯朝鲜北方,迅速向中朝边境推进,并出动飞机轰炸中国的边境城镇,使中国的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中国抗美援朝并取得胜利,粉碎了美帝国主义妄图占领整个朝鲜半岛和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的迷梦,保卫了中国的国家安全。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恢复经济和巩固政权,是中国政府和人民的首要任务。这迫切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朝鲜战争及其胜利极大地改善了新中国面对的安全形势,为新生的人民政权的巩固创造了基本的外部环境。正如章百家指出的那样:朝鲜战争进行的三年,也是新中国不断巩固的三年。由抗美援朝而焕发起的革命热情和生产积极性成为推动中国国内各项社会改革、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巨大动力。

第二,促进了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推动了新中国的社会改革,为新中国大规模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地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周边和国际安全环境。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人民迫切需要集中精力医治多年战争造成的创伤,全力以赴重建家园。然而,朝鲜战争的爆发,破坏了新中国恢复经济和巩固政权所迫切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使新中国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对东北更不利。中国出兵朝鲜、抗美援朝,就是保家卫国,就是要取得一个进行长期和平建设的环境,得以保证大规模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这场战争极大地调动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生产积极性,使经济生产、财政收入连续大幅度增长。可见,这场战争,因此,这场战争的胜利,有利地促进了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更重要的是为中国50多年来的和平经济建设,赢得了良好的周边和国际安全环境。

第三,锻炼了中国军队,促进了中国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朝鲜战争是一场现代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中国军队虽然武器装备处于劣势,但是参战军兵种之多是空前的,陆军、空军、步兵、炮兵、坦克兵、工兵、防空兵、通信兵、卫生部队和后勤部队等,都在这场战争中经受了锻炼,取得了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尤其是进行现代化战争的宝贵经验。这正如毛泽东所说:“朝鲜战争是个大学校,我们在那里实行大演习,这个演习比办军事学校好。” 第四,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确立了新中国在解决亚洲和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中国军队出兵朝鲜,敢于同不可一世的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军作战,这一举动本身就极大地震动了全世界,尤其是中国军队以弱胜强,在国际上更是引起了巨大反响。这场战争的胜利,一扫中国近代史上的屈辱,中国人民真正地扬眉吐气了,中华民族真正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了。经过这场战争,不论是当时的敌人,还是朋友,都不能不对新中国刮目相看了。美国军政首脑从此都承认中国是世界上的军事强国之一。美国官方在总结朝鲜战争时说,中国“再也不是那个软弱无能的国家了”,中国在这场战争中赢得了声誉和提高了地位。美国从此不敢再轻视中国,在亚洲和国际事务中不得不把中国摆到适当的位置。“联合国军”第二位总司令李微奇在他的回忆录《朝鲜战争》一书中总结的一条教训,就是美国当初不相信中国人民的决心和力量,不相信中国人说话是算话的,没有重视中国政府的一再警告。正是总结了这一教训,在60、70年代的越南战争中,美国的地面部队才未敢越过北纬17°。总之,正如彭德怀所说的:“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1954年国际上召开日内瓦会议,讨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及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中国理所当然被邀请参加会议。这件事本身就说明中国在解决亚洲重大问题上的地位。新中国刚成立时,美国在外交上对中国采取孤立政策,联合其他西方国家拒绝承认新中国和拒绝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朝鲜战争开始时,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只有16个,并且绝大多数是社会主义国家。经过朝鲜战争,中国的国际威望和影响迅速扩大了。朝鲜停战以后,包括英、法、荷、意等在内的许多参加对中国实施封锁禁运的西方国家,于50年代中后期,先后恢复了与中国的正常贸易关系。到50年代末,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就翻了一番。70年代中期,在朝鲜战争中参加“联合国军”行动的国家除了美国外已先后同中国建交,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已达到100余个。70年代初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和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70年代末中美正式建交等一系列重大事件,都有朝鲜战争这个因素在影响着。第五,使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的计划搁置起来,延缓了海峡两岸统一的进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正计划着出兵台湾,解放台湾。但1950年朝鲜爆发内战,美国当局立即宣布武装干涉朝鲜内政,随后又纠集“联合国军”扩大侵朝战争。杜鲁门还下令美国第七舰队开到台湾海峡,他说:“台湾地位的决定必须等待太平洋安全的恢复、对日和约的签订或经由联合国的考虑。”并声称要“阻止对台湾的任何进攻”。美军登陆朝鲜后,不顾中国政府和人民的一再警告,悍然越过三八线,大举进犯朝鲜北方,迅速向中朝边境推进,并出动飞机轰炸中国的边境城镇,中国的安全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在此形势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向中国政府提出出兵援助的请求。是出兵援朝还是解放台湾?中国政府面临着艰难的选择。朝鲜战争的爆发,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创造了良机,另一方面又使中国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中国政府从大局出发,从中朝两国人民的利益着想,认识到朝鲜的存亡与中国的安危是密切关联的。唇亡则齿寒,户破则堂危。中国政府最后毅然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虽然中国取得了这场的胜利,但因此而使中国人民解放军丧失了解放台湾的良机,使解放台湾的计划搁置起来。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对华政策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一直坚持霸占台湾、澎湖、金马等岛屿。1955年1月24日,艾森豪威尔在致国会的特别咨文中要求使用武装部队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28日,美国参、众两院通过授权美国总统在台湾海峡使用美国武装部队的紧急决议。1958年,美国进一步陈兵台湾海峡地区,制造紧张局势,炮轰金门、马祖岛。长期以来,美国不仅长期霸占台湾、金马等岛屿,而且美国军舰、军用飞机不断侵犯中国领海和领空,从1958年9月7日到1971年底,中国政府已先后向美国提出497次严重警告。可见,美国对台湾地区的政策一直阻碍着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直到50年后的今天,台湾的统一问题仍是中国政府摆在桌面上的问题,也是海峡两岸关注的焦点。第六,导致了中美之间20余年的敌对。朝鲜战争挫败了美国妄图以武力压服中国的战争计划,也打击了美帝国主义在亚洲的侵略政策。但也使已经开始恶化的中美关系不可逆转,中断了改善中美关系的可能,中美关系呈现全面对抗的态势。1950年夏,美国政府确定了敌视新中国的政策。首先,美国宣布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1951年5月18日,美国操纵联合国第五届代表大会通过对中国实行禁运的决议。10月,美国众议院通过了美国1951年相互防御援助管制法,禁止把313种战略物资运往社会主义国家。如果任何国家不遵守此法案,就不给这些国家以任何援助。在美国的高压下,在1953年已有45个国家参与对中国实行禁运。1957年5月30日,美国重申将继续奉行对华全面禁运政策。其次,美国阻挠中国进入联合国。1953年6月,美国参众两院通过“共产党中国政府不应被接纳为联合国会员作为中国的代表”的提案。1954年7月7日,艾森豪威尔爱记者招待会上说“我完全而且无可改变地反对在目前局势下接纳红色中国进入联合国”。1957年6月28日,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在旧金山发表题为“我们对中国共产主义的政策”的演说中说“如果我们同中共建立关系,那是愚蠢的,因为这种关系会增强他们,伤害我们同我们朋友的能力”。因而,在历届联合国代表大会上,美国一直阻挠中国的合法权利,直到1971年仍把台湾蒋介石集团当作中国人民的代表。

总之,50多年来,朝鲜战争对中国的内政外交产生过重大影响,中国政府和人民在这场战争中所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在今天仍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

参考书籍:沈志华《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 《李奇微回忆录》

王树增《远东朝鲜战争》

约瑟夫•古尔登《朝鲜战争:未曾透露的真相》 莫里斯·艾泽曼《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

朝鲜战争对中国的影响论文 篇2

翻译是不同民族之间进行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任何民族,翻译活动的开展都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文化环境紧密相连。不同时期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因素都对翻译理论的发展、翻译题材的选择、翻译的思想基础与翻译的目的等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翻译活动的进行也与各个历史时期的思想变迁和文化转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我国的翻译活动肇始于东汉末年至唐宋的佛经翻译,经历了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和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共三次大的翻译高潮。鸦片战争时期的翻译是第三次翻译高潮的开端。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外国列强用枪炮打开了清王朝闭关自守的大门,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入侵,我国近代的翻译事业开始了。本文所要探讨的是鸦片战争期间这一特定历史阶段期间的中国翻译活动,着重探讨鸦片战争时期中国翻译的历史背景和思想基础,并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翻译活动在翻译目的与选材两方面的重大影响,旨在帮助译者了解文化和社会历史因素对翻译的重要影响,从而能够在翻译时做到尊重历史文化因素的重要性,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信”。

2. 鸦片战争时期中国翻译的历史条件

任何翻译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晚清时期,中国政府推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使得中国人与西方科学知识彻底隔断了。欧洲18世纪以来兴起的科学工业革命,以及凭借科学技术进行的殖民侵略战争,以其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开了中国大门,自此,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一时期,世界资本主义制度占据统治地位,工业革命席卷欧洲。尤其是19世纪中期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迫切要求扩大海外殖民地市场。欧洲各国为了扩大其资本主义市场,对中国采取了强硬的军事行动,极力打开中国市场。1834年12月,在广州的英国商人联名上书英王,要求在中国开辟更多的通商口岸,请求派来一支有充分规模的武装力量,直接北上与中国政府交涉。英国伦敦、曼彻斯特和格拉斯哥等地的资本家也要求英国政府采取强硬的对华军事行动,打开中国市场。[1]中国政府不敌外来势力的强大侵略,在鸦片战争中以失败而告终。在这种情况下,晚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这种贸易开放给中国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除了贸易交往之外,这一时期的文化交流也发生了一些变化。1840年到1860年两次鸦片战争期间,随着《中法黄埔条约》和《中法天津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西方列强获得了在中国的自由传教权,英、美等国的传教士纷纷涉足东南沿海,在香港、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地宣教他们的宗教文化,极力向中国人传播他们的基督教理念和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2]他们从传教的目的出发,极力想改变中国人的价值观和文化观,于是创办杂志、翻译书籍、出版图书、创办新式学堂等,揭开了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崭新的一页。外来侵略给中国经济和文化领域带来的巨大冲击,使得许多有责任感的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正视中国政府的愚昧腐败,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他们认识到与其坐以待毙,任人鱼肉,不如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师夷长技以制夷”,于是大批的爱国者开始向西方国家寻求真理,翻译活动也因此而盛行起来。

3. 鸦片战争时期中国翻译的思想基础

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之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割地赔款,丧失主权,这些都是一向固守华夷观念的国人意料之外的结果。在固有的内忧和新生的外患的双重压迫下,一部分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有识之士惊觉起来,痛定思痛,反思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吸取其中的教训,他们反对卖国投降,开始向西方寻找真理,要求改革弊政并抵抗外国侵略。与此同时,主张学习西方,进而探寻解救中国的有效途径,经世致用的思潮也随之而起。

经世致用,或说通经致用,或说明体达用,其基本意思是在遵守儒家根本信条的前提下,致力于解决当时社会存在的现实问题,以经邦安国,济世利民,建功立业。[3]在鸦片战争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爱国之士的经世致用思想的主要内容是“雪中国之耻,重边海之防”,以免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奴隶。杰出的爱国者林则徐在抵抗列强侵略的斗争中,最早提出了“师敌之长技以制敌”的思想,他从事翻译的意旨在于借鉴西方,目的是“制敌”。与林则徐同时代的魏源,曾这样提出他经世致用的思想:“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欲悉夷情者,必先立译馆,翻夷书始;欲造就边才者,必先用留心边事之督抚始。”[4]在他看来,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不了解夷情,因此要了解夷情,就要从立译馆、翻夷书做起,这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它代表了鸦片战争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经世致用思想的最高水平。在经世致用思潮的影响下,翻译工作被上升到了“天下第一要政”的高度。爱国之士们从中国当时的需要出发,将翻译工作的重心逐渐转向社会科学领域,开始着手翻译西方政治、科技、经济、法律、教育、历史等方面的著作。

4. 鸦片战争对中国翻译目的的影响

中国古代翻译的主要内容多数与宗教翻译相关联,翻译的目的主要是传播教义,为异国宗教服务,并为我国统治阶级所利用,这一时期主要体现了翻译的政治性目的。至明清之际的徐光启等人,虽然也是宗教界人士,但翻译内容则开始突破宗教领域,而涉足科技翻译,并且已经开始忧患中国的积弱,希望通过翻译来对西方科技“会通”,以求最后“超胜”,这就已经从单纯的宗教虔诚发展到爱国主义精神了。[5]

而到了近代的鸦片战争时期,对宗教的翻译日益减少,对科技文献的翻译则逐渐兴起。这一时期成为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时期。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次翻译高潮,鸦片战争时期的翻译活动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开展的,它肩负着“富国强民”的重担,爱国主义精神表现得更为强烈,绝大多数翻译家,都表明了一种非宗教的功利性和目的性。在这一时期,为了抗夷制夷而“师夷之长技”,国内设翻译机构如同文馆、江南制造局附属翻译馆等,所做翻译活动均以力求解救民族危机为目的,翻译的实用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5. 鸦片战争对中国翻译选材的影响

我国翻译活动的第一次高潮是东汉末年至唐宋的佛经翻译,至明末清初时期,则由佛经翻译逐渐转向了科技翻译,虽然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次科技翻译的高潮,但西方文化的渗透仍然是极其缓慢的。[6]在鸦片战争前,由于中国几千年的灿烂文明,西方传教士多对中国敬畏有加,加之中国闭关自守的政策,西方的文化思想和科学技术极少对中国的文化和科技领域产生较大的影响。然而,自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各种思潮大量涌入,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为了救国,也开始了向西方寻找真理的艰辛历程。这一时期中国封建文化面临着西方文化的巨大威胁和强烈冲击,一些爱国的封建文人也盼望国家强大,以抵御西方列强,并开始寻求救国之路。这一历史文化背景对翻译工作产生了巨大影响,使得翻译选材从自然科学逐步发展到社会科学和文学等领域。

鸦片战争之前,洋务派作为当时社会的进步力量,认识到中国在科技方面已大大落后于西方列强,于是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明确提出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和机器制造,自强兴国。他们开始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组织翻译了一些自然科学的书籍。通过洋务派设立的京师同文馆、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等译书机构,大量有关工程技术、军事武备和自然科学类的西方著作被翻译介绍到中国。然而,由于当时的封建文化依然占统治地位,洋务派有他们不可救药的局限性和反动性,他们依然顽固地维护中国当时的封建帝制。这一点不可避免地影响了翻译的选材,致使当时翻译的内容只局限于兵工技艺、声学、光学、化学、电学诸书,并且反对翻译国外有关“男女平等”等内容的书籍。[7]这一时期对社会科学题材的著作,虽然也有一些介绍,但却是附带的、零星的,不占主体地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无法与自然科学的介绍相比。可以说,自然科学的大量引进,是西学在这个时期传播的重要特征。

鸦片战争的惨败,惊醒了中国许多维新派先进知识分子,他们认为中国的落后不仅在于枪炮火药和轮船机械的落后,更在于政治和文化体制的落后。对此,梁启超认为“西方之所强者不在兵”,并提出要逐步扩大对西学引进的范围。之后他们在翻译的选材上已不局限于自然科学,而主要是政治、经济、教育、法律、历史和各种学术论著。这一时期,最具影响力的翻译家当属严复,以1898年其翻译《天演论》为标志,中国出现了学习并传播西方社会科学知识的热潮,一大批社会科学名著陆续被翻译出版。[8]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进一步强调了翻译文学作品的重要性。在中国文学史上,梁启超首次提出了“政治小说”的概念,他已经意识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不足以挽救当时的中国,更能深入群众的文学作品才能起到唤醒民众保家卫国的作用,因此,文学题材的翻译在此之后又如雨后春笋般勃然兴起。

6. 结语

翻译活动不是在真空环境中进行的,其依存于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中。鸦片战争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为翻译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一片肥沃的文化土壤,其特殊的经世致用思想也使得翻译无论是在选材,还是在翻译目的上都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从对宗教文献的热衷,逐渐转向了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翻译,最后更是广泛地渗透到了文学领域。

在翻译的历史长河中,无论是历史文化背景,还是政治事件,都对翻译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任何一个译者在翻译时都必须重视文化因素和社会历史因素,只有真正了解和掌握翻译史中各个时期的历史文化背景对翻译的影响,才能做到在翻译时顺应时代文化背景的要求,达到翻译标准中真正的“信”。

摘要:任何时期翻译活动的开展都受到特定历史条件和文化因素的制约, 这种制约对翻译的目的、题材的选择以及翻译理论的发展诸方面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讨论了鸦片战争这一特殊历史期间中国翻译活动的发展变化过程, 总结分析了该时期翻译活动的历史条件和思想基础, 论述了鸦片战争对中国翻译活动的影响。

关键词:鸦片战争,中国翻译,历史文化,活动影响

参考文献

[1]范文澜.中国近代史 (上册)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5.

[2]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3.

[3]张军.鸦片战争时期中国英语翻译[D].吉林大学, 2008.

[4]崔波.晚清经世致用思想与翻译出版[J].编辑之友, 2005, (6) .

[5]何素芳.中国史上政治介入对翻译活动的作用和影响[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2005, (5) .

[6]张景丰.从中国历史上四次翻译高潮谈翻译理论的发展[J].语言与翻译 (汉文) , 2002, (3) .

[7]吴莎, 屠国元.论中国近代翻译选材与意识形态的关系[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7, (11) .

中日战争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篇3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11(A)—0028—01

从1874年日本第一次侵略台湾至1945年抗战胜利,日本侵略中国历时70年之久。在这70年的侵略历史中,日本单独或伙同其他列强,总共发动了四次对中国的侵略战争:1874年的侵台战争;1894年的甲午战争;1900的庚子之役;1931—1945年的全面侵华战争。中日战争从广义上来说应当是这70年来的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从狭义上来说应当特指这四次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从时间、战争规模和历史影响上来说,这四次侵略战争对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的影响是深刻的。

首先,日本向中国勒索了大量战争赔款,使中国失去了发展近代工业所需的资本,阻碍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进程。

日本向中国勒索的第一笔具有战争费用补偿性质的赔款是1874年日本就其侵略台湾和吞并我宗藩属国琉球而索要的赔款,根据《北京专约》和《会议凭单》,清政府在没有战败的情况下向日本支付抚恤银等共50万两。

1895年甲午战败后,根据《马关条约》规定,中国支付日本军费2亿两,后来又加赎辽费3000万两,两项合计为3亿5598万日元,加上利息共为3亿6451万日元,这还不包括威海卫驻军费150万两。这些赔款总计相当于清政府年收入的3倍,甲午战前所借外债总额的5倍多,也相当于清政府此前所付战争赔款最高额0.2亿两的12倍!

日本向中国勒索的第三笔战争赔款是1900年的庚子赔款。这次赔款距清政府上一次的甲午赔款仅仅6年,在这6年中,清政府年年付本交租尚未还清,可谁知日本又一次打进了中国,中国人民是旧债加新债,雪上加霜。

近代中国对日本的三次大规模的赔款连本带息总计折合银元达7亿元,它极大地阻碍了中国与世界同步发展的进程,使中国彻底丧失了国家发展近代工业的资本来源。

其次,中日战争对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

作为中国近代化起步的洋务运动,其仅限于学习西方先进技术,采用机器工业生产和革新军队武器装备,对于民主政治制度和近代思想文化则采取拒绝和压制政策。甲午战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而清政府的统治也更加腐败,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抛弃了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明确地提出了以日俄的政治改革模式来改造中国的政治体制,从而在1898年掀起了第一次政治体制改革的浪潮。

如果说甲午战后严复所说的“法终当变,不变于中国,将变于外”代表了一般激进知识分子的思想,那么,1900年日本伙同其他列强发动的庚子之役,则使朝野上下都认识到了变革的重要性。如以倡导“中体西用”闻名并曾激烈反对戊戌变法的张之洞,在1911年竟然主张实行西方的议会制和官员民选制度,短短几年,其判若两人。事实上,1901—1905年清末新政远比戊戌变法的方案要激进、大胆、全面得多,如此深刻的改革,在中国近代史上是罕见的。而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体,建立了中华民国,基本上实现了政治体制的民主化,尽管国家政权很快被袁世凯所篡夺,但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政治民主化趋势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推进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前进的一个里程碑,它对中国社会近代化的两大障碍——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各民主党派要求政治民主化的呼声也日益高涨,这些都对中国最终实现近代化的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日本对中国的每一次侵略,都会引起中国人民思想的嬗变。

日本自古代便大量派遣留学生到中国学习,我国国民则理所当然地将自己视为日本的老师,对其发展变化不屑一顾,仍然视其为“蛮夷之邦”。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全面西化,中国人则讽刺其为“东头西脚,西脚东头,不成东西”。对日本的迅速崛起,国人仍未警醒,即使是1874年中国不战而屈于日本,国人也并没有丝毫的危机感和紧迫感。

但是当《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入国内时,国人哗然。朝野上下均呼吁向日本学习,此时,强敌变成了榜样,国内则掀起了一股去日本留学的浪潮。更为重要的是,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价值观开始反省与怀疑。梁启超总结这一反省精神则说道:“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

庚子之役后,中国大批知识分子,如康有为、梁启超、吴玉章、孙中山等纷纷与封建传统决裂,资产阶级革命派大力宣传西学,以致“国粹”士子忧虑“国粹”不保。

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篇4

中日甲午战争发生的时间是1894年7月末~1895年4月甲午中日战争最终以中国的战败而告终,而甲午战争的惨败,给中国带来了新的民族危机,彻底打破了中国“天朝上国”的美梦,从国际上来看,中国战败国际地位大大下降,从而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使中国面临空前的亡国灭种的危机。在危机面前,人们一旦发觉自己已处在生死存亡的边缘,往日那种盲目自信再也无法原封不动地保持下去了。它像一次突然袭来的风暴,虽不能把旧事物连根拔起,至少也使它的根基发生严重的动摇。人们不能不对自己民族的过去和传统信条引起深刻的反思,尽力以新的眼光去审视外部世界,力图从中汲取足以挽救民族危亡的力量源泉。

在危机面前,“救亡”,这个深藏在千千万万人心中的口号,就这样响亮地喊了出来。从而促使了中华民族的真正觉醒,各阶层纷纷掀起救亡图存的斗争。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思想发展路程中的一座丰碑。它有两个鲜明的特征:既是伟大的爱国救亡运动,又是伟大的民主启蒙运动。这次运动在提高民族觉醒和民主意识方面产生的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是中国人以前从来没有见到过的。不管运动发动者们自己怎么想,它为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以至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作了必不可少的准备。而站在救亡图存和变法维新前列的,正是代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要求的知识分子。他们把向西方学习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即不但要求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且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这便成为中国近代民主启蒙运动的真正起点。

朝鲜战争对中国的影响论文 篇5

B.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C.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发生了变化 D.中国历史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一位同学参加中央电视台“开心辞典”网上答题,她回答的题目是选择标志中国近代史开端的历史事件,她的正确答案应该是()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3、2005年5月15日中央电视台报道,云南省得宏州某村庄有11户人家因吸毒而灭户。清朝后期,林则徐因禁烟而名垂千古.下列对林则徐禁烟活动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缉拿烟贩,销毁鸦片 ②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

③使英国再也不敢进行侵华活动 ④其禁烟精神值得我们学习A.①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4、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引用了清末诗人丘逢甲的《春愁》: “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这首诗写于()A.鸦片战争后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甲午中日战争后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5、辛亥革命最重要的成果是()A.推翻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C.使人民获得一些民主自由权利 D.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的殖民势力

6、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军占领某地后,血腥屠杀当地中国人近两万人,全城仅存36人。这一血案发生在()A、威海卫 B、京师 C、南京 D、旅顺 7、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后开始采用民国纪年,一位老人出生于民国23年,请问他出生于公元多少年()A.1934年 B.1936年 C.1938年 D.1939年 20、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我们常称之为“近代工业”,这里“近代”的含义是()A.受外商企业刺激B.产于近代 C.是机器生产,不是手工生产 D.半资本主义性质

21、下列与其它三项企业性质不同的企业是()

A轮船招商局 B福州船政局 C汉阳铁厂 D湖北织布官局

22、以下是小明对洋务运动的看法,其中不正确的是()

A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B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第一批近代企业 C洋务运动最终只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其他的却没有改变。

D洋务运动对外国经济侵略作了一些抵制

23.19世纪60年代,某国的一位机械师要到中国谋职,你可以把他引荐给

A.孙中山 B.李鸿章 C.洪秀全 D.谭嗣同

24.“康有为---梁启超---林旭---杨深秀”按照这四个人物归类的标准,再从以下四个人物中选一个

A.李鸿章 B.谭嗣同 C.孙中山 D.林则徐

25、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这里的“转折”不包括()

A社会性质转变

B社会主要矛盾转变

C中国国内的主要阶级地位转变

D中国革命任务转变

28、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列对这样一社会的认识正确的是()(1)形式上独立自主,实质上为帝国主义间接统治

(2)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3)一半领土是殖民地,另一半是封建社会

(4)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了部分国家领土的主权 A、(1)(2)(3)B、(2)(3)(4)C、(1)(2)(4)D、(2)(3)

1、阅读材料:

事实表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主革命,以及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中国期待着新的社会力量寻找先进理论,以开创救国救民的道路。

———江泽民 请回答:

(1)“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改良主义”运动,“旧式的农民战争”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主革命”分别指的是哪些事件?(5分)

2、近代史上割让台湾岛给日本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辛丑条约》

D、《马关条约》

3、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是

()A、“民主”和“平等” B、“民主”和“科学”

C、“自由”和“科学” D、“自由”和“平等”

4、小明暑假去北京旅游,参观了圆明园遗址,导游说北京在近代曾经两次遭到外国列强的入侵和劫掠,大量珍贵文物至今流失海外。你知道是哪两次吗?()

A.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

D.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4分)材料一 鸦片烟,真狡狯„„这是西洋要将中国害。女子变妖怪,男子变痴呆。未老身先死,已死身不埋。——摘自《中国历史》 华东师大版

材料二 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当时中国投入陆军兵力约10万人,水师约1万人,船只多系木质铁皮,铁炮质差,杀伤力小;英军约2万人,直接参战的陆海军约0.6~0.7万人,出动战舰20艘,“船坚炮利”,其结果以中国惨败和英国胜利而结束。——摘自《中国历史》 华东师大版

请回答:(1)英国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是什么时候?(1分)英国为什么向中国走私鸦片?(3分)

(2)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1分)为解决这一问题,清政府有何举动?(2分)

(3)概括材料二指出鸦片战争中国惨败的重要原因,这是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吗?为什么?(3分)

(4)鸦片战争带给我们哪些历史的思考?(4分)

(1)19世纪上半期。(1分)清朝的闭关政策和中国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顽强抵制了英国工业产品的倾销;而鸦片走私却可以牟取暴利,于是英国商人便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3分)

(2)鸦片输入危害巨大。(1分)派林则徐到广东查禁鸦片,并在虎门销烟(2分)

(3)中国武器落后,英国“船坚炮利”。(1分)不是。因为鸦片战争中国惨败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政治腐败、综合国力落后(或以清政府为代表的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对抗新兴的先进的资本主义)(2分)

(4)如联系中西巨大差距、先进与落后、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等。

2、2005年5月15日中央电视台报道,云南省得宏州某村庄有11户人家因吸毒而灭户。清朝后期,林则徐因禁烟而名垂千古.下列对林则徐禁烟活动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缉拿烟贩,销毁鸦片 ②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 ③使英国再也不敢进行侵华活动

④其禁烟精神值得我们学习A.①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3、在清末,有个人住在香港岛,原来每年都要向清政府纳税,但后来税收却要交给英国统治者。你认为这种转变会发生在()A.虎门销烟后 B.《南京条约》签订后 C.清政府被推翻后 D.新中国成立后

4、汇集了东西方建筑艺术精华的 “万园之园”圆明园毁于()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法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5、中国近代史上割让领土最多的不平等条约是()

A.中俄《北京条约》 B.中英《南京条约》C.中俄《瑷珲条约》 D.《辛丑条约》

9、一个外国资本家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工厂,你认为最早出现在()

A、《南京条约》签订后 B、洋务运动时期

C、《马关条约》签订后 D、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后

10、如果让你担任历史纪实片《1911年的北京东交民巷》的导演,在反映当时的北京东交民巷时,不应该出现的画面是()

A.各国使馆林立 B.某国使馆举行舞会 C.驻扎外国军队 D.居住大量北京居民

11、辛亥革命最重要的成果是()

A.推翻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C.使人民获得一些民主自由权利 D.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的殖民势力

12、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军占领某地后,血腥屠杀当地中国人近两万人,全城仅存36人。这一血案发生在()A、威海卫 B、京师 C、南京 D、旅顺

16、学完中国近代史,八年级(1)班开展了一次题为“近代化的探索”的历史小论坛活动。下列选项不恰当的是()

A.虎门销烟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17、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这里的“长技”是指()

A.西方的先进技术

B.西方的政治制度 C.西方优秀的思想文化 D.西方开放的对外政策

21、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相同点是

()

①爱国的、进步的 ②经济上要求发展资本主义③政治上挽救民族危亡 ④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

24、我们说维新变法运动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是

指启什么思想之蒙()

A.封建主义思想 B.自由主义思想 C.资产阶级思想 D.无产阶级思想

26、对虎门销烟中“销烟”的正确解释是()A 倒入海中 B 用火烧毁 C 埋入土中

D 将烟土混入海水、盐卤与生石灰中

29、在收复新疆时,面对军队的粮草问题,左宗棠指示部下:“只打真贼,不扰平民,不愁乏食。”这反映了他()A、对当地的粮食种植分布情况很熟悉 B、出生于西北,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 C、能认识到民心向背的重要性 D、不了解情况,盲目乐观

30、《马关条约》签定后,在三国列强干涉下,日本被迫归还辽东半岛,这三国是()

A 俄、德、法 B 美、英、法 C 美、德、法 D 英、美、德 31、1895年对中国而言是动荡屈辱的一年,设想这一年你生活在台湾,你可以参加的爱国运动是()A 参加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B 反割台斗争 C 参加辛亥革命 D 加入收复新疆的斗争

32、向列强保证今后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是()

A 慈禧太后 B 李鸿章 C 光绪帝 D 左宗棠

34、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的创办者是()

A 太平天国 B 洋务派 C 维新派 D 资产阶级革命党

35、某地拟建辛亥革命纪念馆,以纪念在辛亥年间首先发动的反清武装起义等事,这一地点应该是()A 广东广州 B 江苏南京 C 日本东京 D 湖北武昌

37、打倒“孔家店”这个口号的提出是在()

A 洋务运动 B 维新变法运动 C 辛亥革命 D 新文化运动

40、阅读下列材料: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请回答:①上文出自哪篇小说?作者是谁? ②上文批判了什么? 41、1894年北京城一间茶馆里几位客人在聊天。张三说:“我到上海乘坐了一回轮船,那家伙有几层楼房高,不用人划船,跑得也快。”李四说:“我老乡张謇多年苦读好不容易考上状元,却又丢下状元不做,回家创办什么大生纱厂,真是傻蛋。”王五说:“我从北京坐火车到张家口探亲,那家伙拉东西真多,跑得又快,可比骡马有劲多了。” 他们谁说的不是实话?请指出来,说明理由。

4、鸦片战争以清政府失败告终的根本原因是

A、清王朝政治腐败 B、清朝经济和军事技术落后 C、道光帝举棋不定,忽战忽和 D、清朝闭关锁国

18、诗句“男将女将尽持刀,同心放胆杀清妖”描写的情景会出现在 A、鸦片战争中

B、义和团运动中 C、甲午中日战争中

D、太平天国运动中

3、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主要是因为洋务运动 A、以维护封建统治为根本目的

B、以兴办耗资巨大、无利可图的军事工业为开端 C、技术设备全掌握在外国技师手中 D、在甲午中日战争的打击下破产

4、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转变为爱国救亡运动的标志是 A、“公车上书”

B、强学会成立 C、创办《中外纪闻》

D、创办万木草堂

5、“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此话出自A、康有为 B、梁启超 C、谭嗣同 D、康广仁

6、光绪帝在变法诏书中曾颁布“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其中“民”是指

A、广大人民群众 B、地主阶级

C、资产阶级 D、知识分子

9、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是

A、强学会 B、兴中会 C、华兴会

D、光复会

10、“血钟一鸣,义旗四起,拥甲带戈之士遍于十余行省”这是描绘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11、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A、兴中会 B、同盟会

C、光复会 D、华兴会

12、成为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 A、同盟会政治纲领

B、三民主义 C、民权主义

D、民族主义

13、同盟会政治纲领中“建立民国”后来被孙中山阐发为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三民主义

14鲁迅先生在《一件小事》中写到“这是民国六年的冬天”,其中“民国六年”是指

A、1915年

B、1916年

C、1917年

D、1918年

15、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主要是因为 A、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B、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C、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D、没有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17、首先掀起新文化运动的人应该是

A、陈独秀

B、李大钊 C、鲁迅 D、胡适

1.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A.学校西方先进技术 B.维护清朝统治 C.发展资本主义 D.实现中国近代化

2.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包括①奕訢②曾国藩③李鸿章④左宗棠⑤张之洞()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3.下列企业不属于洋务运动前期创办的是()A.安庆内军械所 B.江南制造总局 C.福州船政局 D.轮船招商局

4.下列企业属于民用工业的是①轮船招商局②汉阳铁厂③湖北织布局④福州船政局()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5.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A.没有向西方学习B.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制度C.没有建立强大的军队D.缺乏经济基础

6.直接引发公车上书的事件是()A.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B.《马关条约》的签订C.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D.八国联军侵华 7.中国同盟会成立的地点是()A.檀香山B.北京C.东京D.上海

8.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包括①皇帝没有实权②顽固派的反对③康有为、梁启超的逃走④袁世凯出卖维新派()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9.孙中山成立的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是()A.兴中会B.同盟会C.强学会D.光复会

10.中国第一个全国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组织是()A.强学会B.保国会C.兴中会D.中国同盟会

11.中国同盟会的纲领内容包括①推翻清朝统治②废除君主专制③建立民主共和国④改革土地制度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12.下列关于中华民国成立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B.定都南京C.成立于1912年D.标志着北洋军阀统治的开始

13.新文化运动兴起的直接原因是()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辛亥革命的失败C.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传入D.袁世凯掀起复古逆流

14.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不包括()A.陈独秀B.李大钊C.胡适D.孙中山

15.新文化运动内容包括①提倡民主②提倡科学③提倡新道德④提倡新文学()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16.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局限性在于()A.没有学习西方民主制度B.没有进行武装斗争

C.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D.对东西文化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 17.下列不属于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义的是()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C.民生主义D.民主主义 18.下列关于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说法,错误的是()A.彻底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B.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D.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19.在中国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人是()A.陈独秀B.李大钊C.胡适D.毛泽东

20.下列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说法,错误的是()A.提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口号B.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 C.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D.对东西方文化的认识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

6、引发“公车上书”的直接原因是()

A、《马关条约》的签订 B、德国强迫“租借”胶州湾

C、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D、八国联军攻占北京

7、近代中国为变法流血牺牲的第一人是()A、杨锐 B、刘光第 C、谭嗣同 D、光绪帝

8、在维新变法的诸措施中,反映了资产阶级要求民主政治的是()A、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B、训练新式军队 C、发展农工商业 D、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10、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所依靠的皇帝没有实权 B、脱离群众和资产阶级本身的软弱

C、袁世凯的出卖 D、顽固势力过分强大

11、他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他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他毕生致力于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的探索。他是()

A、谭嗣同 B、孙中山 C、毛泽东 D、邓小平

2、阅读下列图示材料:

“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请回答:

(1)材料一所示内容是由谁说的?(4分)

(2)与材料一相关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这一历史事件的性质是什么?(4分)

(3)试述这一历史事件失败的原因(8分)

3、阅读下列图示材料: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1)与材料二相关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其指导思想是什么?(4分)

(2)试述这一历史事件失败的原因。(4分)

(3)从这一历史事件的失败,我们能吸取了什么教训?(6分)

一、选择题(每题2共10分)

2、戊戌变法的阶级基础是()A、爱国知识分子和开明地主阶级 B、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C、光绪帝和部分清政府官员 D、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阶级

3、江泽民指出,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巨变。因为它()

A、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B、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C、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 D、中国人民从此翻身做了主人

4、新文化运动实质上是()

A、资产阶级反对复辟倒退的斗争 B、中国传统文化的改良运动

C、资产阶级传播西方文化的运动 D、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

5、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共同点是()A、都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B、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都主张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D、都颁布过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二、探究题

A《民报》 B江南制造总局 C《新青年》 D公车上书

(1)将图中资料的字母代号填在相应的横线上。(4分)

①属于洋务运动时期的是_______ ;②属于戊戌变法时期的是_______ ③属于辛亥革命时期的是_______ ;④属于新文化时期的是______(2)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探究,请你完成下列内容(6分)“师夷长技”——()——“三民主义”——()

(3)根据以上分析,从这些思想主张的发展变化,你可以看出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具有什么特点?

2、(1)梁启超,(2分)强学会;(2分)(2)戊戌变法,(2分)性质: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2分)(3)失败原因:由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2分)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2分)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列强寄于幻想;(2分)远离了民众,又害怕民众,因而也就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归于失败。(2分)

3、(1)辛亥革命,(2分)三民主义;(2分)(2)失败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共同绞杀:(2分)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与妥协;(2分)(3)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不可能模仿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套路,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走不通。(6分)

三、问答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B 2.D 3.C 4.D 5.A

二、探究题

朝鲜战争对中国的影响论文 篇6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中华民族在上个世纪那场伟大的反法西斯战争中承受过巨大牺牲,并为最终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抗战不仅是一场中华民族自身谋求独立和解放的战争,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14年的长期抗战中,中国军民牵制并消灭了日本军国势力的大量兵力,削弱了它的经济实力,对欧洲和太平洋其他地区的反法西斯战争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1937年七七事变到1945年9月日本正式投降期间,民国共消灭100万日军,中共共消灭日、伪共30余万。民国死伤490万军队,中共死伤20余万军队。日军、伪军共死伤150余万人。中国直接损失达5000亿人民币。百姓死亡近3000万。日本经济损失达1000亿美元。百姓近10万。至于中国人民在日军铁蹄的蹂躏下,受摧残、受侮辱的悲惨情景,无法用数字表达。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悍然发动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中国人民就打响了反法西斯的第一枪,“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华局部战争不断扩大,从“七七事变”全面侵华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完全是按照《田中奏折》所确定的侵略计划实施的。它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而且构成对世界和平的严重威胁。日本军国主义者,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敌人,同时也是亚太地区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敌人。因此,“九一八事变”不是中日两国间的一般军事冲突,而是日本企图实现其独占中国,进而称霸亚洲和全世界的第一步。习惯所称“八年抗战”,不仅事关现代史的真实,而且也关系到义勇军、抗联在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中的地位和贡献,毛泽东在1945年就指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在曲折的道路上发展起来的。这个战争,还是在1931年就开始了。”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起诉控告罪状书中,追究日本入侵中国所犯罪行也从1931年起到1945年止。1945年9月2日,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不仅标志着中国抗战胜利,也宣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结束。这样,在抗击德、意、日法西斯的战争中,中国坚持了14年之久,英国6年,苏联4年2个月,美国3年9个月。中国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国家中战争爆发最早,抗战持续时间最长,战事结束最晚的国家。据日本资料统计,“七七事变”之前,日本原有陆军17个师团(不含台湾军及非步兵师团)。战争发动后,日本迅速扩军,增编了7个师团,合计24个师团(不含台湾军及非步兵师团)。其中部署于国内2个师团,朝鲜1个师团,部署于中国东北5个师团,华北、华中16个师团。总计投入侵华战争21个师团,占其陆军总兵力的87%以上④。1938年初,开始调整侵华日军的部署,进行了“徐州作战”。日军占领徐州,并打通了津浦铁路,企图通过攻占武汉、广州,摧毁国民党的统治中枢,迫蒋投降,以结束侵略中国的战争。为此,日本又增设了10个师团,总计兵力达到34个师团。除1个师团(近卫师团)留在本土,1个师团侵占朝鲜外,其馀全部投入中国战场,占陆军总兵力的94%以上。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战区是盟军四大对日作战区之一,成为东方反法西斯的主战场。日本学者藤原彰在其所著《日本近现代史》中承认,“在对英美开战后,日本陆军主要战场在客观上仍然是中国大陆。”可见,在整个反法西斯战争的任何阶段,中国战场始终牵制和消耗着日本陆军的绝对主力。中国的抗日战争直接影响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进程。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双方投入兵力400余万人,战火遍及中国10多个省区,面积约60余万平方公里。抗日战争成为当时世界基本矛盾在亚洲全面激化的最高形态。首先强烈谴责日本法西斯侵华行径,同情和支援中国抗战的是苏联等各国共产党、共产国际、各阶层进步人士和劳动人民。苏联政府与中国政府于1937年8月21日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更是对中国抗战的有力支持。随后,苏联又向中国政府提供4笔贷款,并直接派遣空军志愿队与中国空军并肩对日作战。朝鲜、苏联、印度、加拿大、美国等10余国志愿援华友人陆续来到中国战场,投入到抗日斗争的洪流中。缅甸、马来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等东南亚各国人民通过捐款、捐物和拒购、拒运日货等手段,支援中国抗战。美、英、法在1938年后为防日本“南进”,逐渐改变抗日战争之初的两面政策,也以贷款形式给予中国抗战一定的援助。

朝鲜战争对中国的影响论文 篇7

进入21世纪后, 随着朝鲜国内外政策的调整, 两国间的贸易往来日趋增多, 近年来呈现逐步上升的好势头, 中朝贸易是朝鲜对外贸易中所占份额较大的国家, 中朝贸易对朝鲜经济的复苏与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中朝两国签署的相关协议对在两国贸易关系中的作用是相当重要的, 并且促使中朝经贸合作取得长足发展。

从朝鲜政府近年来的经济发展的政策可以得知, 2012年朝鲜开启了“强盛大国之门”的战略目标, 今后中朝双边贸易将进一步增强, 并为外国企业投资者对朝投资提供新的机会。由于我国与朝鲜毗邻, 拥有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优势, 所以中国企业对朝投资迎来了历史新机遇。

2 对朝鲜投资的现状

2.1 中国企业对朝鲜投资数额

目前, 中国企业在朝鲜投资的数额和规模仍然没有官方数据。根据中国商务部统计数据, 截至2010年底, 中国企业对朝非金融类直接投资 (实际投资) 存量约为2.9亿美元。专门提供赴朝投资咨询业务的朝鲜商业顾问公司总经理罗杰·巴雷特告诉东方早报:“中国企业投资朝鲜的数量肯定不会少于200家, 估计是其他国家的总和。”这说明中国企业对朝鲜投资的数量还是很大的。

2.2 在朝中国企业的经营状况

在各种公开的资料当中, 包括相关政府部门的网站及媒体的报道, 难以查到关于在朝的中国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但从近几年国内的报道也可大概得知, 在朝投资及经营的中国企业成功率非常低, 尤其是中小企业。例如, 2007年至2011年, 众所周知的东北最大的民营企业西洋集团, 在朝鲜黄海南道翁津郡翁津铁矿投资了3000多万欧元 (约合2.4亿人民币) , 建成年产50万吨铁精粉选矿厂和现代采矿厂及相关配套设施。资金到位以后朝方却提出各种理由毁约, 并将西洋集团驱逐出朝鲜境内, 也没有赔偿其公司损失。

3 对朝鲜投资的客观条件

3.1 自然条件

3.1.1 矿产资源朝鲜是一个多山的国家。

第四世纪中期, 朝鲜半岛受到强烈地震的影响, 东北部地区的岩层发生了急剧的凹陷、断裂和位移, 形成了许多山脉。所以, 朝鲜的地质结构中, 岩浆岩占了32%的比重。这种岩浆岩构造左右下发生变质的岩石, 占朝鲜半岛面积的一半以上 (52%) 。岩石变质过程中形成了许多矿产, 尤其是金属矿产的形成。朝鲜目前现已探明的矿产资源达到360余种, 具有开采经济价值并且已用于工业的有200余种。朝鲜境内矿产不仅种类多, 储量也相当丰富, 特别是菱镁矿储量在36亿吨以上, 占全世界总储量的一半。此外, 还有铜、铁、锌等很多种矿物储量也比较丰富。

3.1.2 水产资源朝鲜三面临海。

东濒日本海, 亦称东海, 西邻黄海, 南滨朝鲜海峡, 亦称南海。朝鲜周围的海洋以日本海 (东海) 最深, 离海岸20米处, 水深即达100米以上。有相当大的海域深度为1000多米, 有些地方超过3000米。东部的海岸峻峭, 海岸线比较平直, 海角和港湾很少。尽管如此, 现有为数不多的海湾 (天津湾、基洞湾、东朝鲜湾和迎日湾) 仍能防避海风, 而且水深达30米以上, 可视为良港。

3.2 劳动力条件

首先, 朝鲜劳动力素质相对来说是比较高的, 所有劳动力均接受中等义务教育, 所以可为投资的外国企业创造低成本、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市场。其次, 朝鲜人力成本是非常低的, 即使在开城工业园区, 工人月薪是中国地区工人的一半或三分之一, 且今后中国工人的薪水有可能再增加20%左右, 因此制造加工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在朝鲜存在空间的空间是相当大的。

3.3 市场条件

朝鲜目前物质非常匮乏, 日常生活用品样样都缺, 并且需求量相当之大。在这种情况下, 市场的出现是发展的必然趋势。虽然老百姓人均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但是由于住房、医疗、教育等大额支出都由国家承担, 并且近年来边境贸易的繁荣, 民间外汇市场已经初具规模, 老百姓手中有一定的现金和外汇储备。因此, 投资朝鲜民用产品特别是中低档产品市场也存在着较大商机。

4 对朝鲜投资的主要风险

4.1 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主要涉及个人、企业、政府以及社会的信誉, 而合作的基础就是信誉。企业或个人的客观能力以及主观愿望决定了风险程度的高低, 而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导致的违约行为不是合作方的有意行为。但是通过考察在朝鲜的中国企业所遇到的道德风险, 其根源是朝方单方合作企业或个人的主观愿望, 而不是不可抗力因素, 因此, 道德风险变得非常重要。

4.2 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是在朝鲜的中国投资者面临道德风险的根源, 这是由于其不诚信行为得不到法律的惩罚, 或不守信行为导致必然法律后果并必须承担的时候, 诚信机制才具有其基本功能。朝鲜政府设立的一些相关法律, 表面看似全面但是并不能履行, 从而仍旧存在法律风险。

4.3 对外国人行动管制风险

由于朝鲜管制外国人的行动, 但是在考察期朝方并不提前告知合作单位, 从而使得投资后的投资者不能按自己的意愿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以及业务联络, 从而失去自主权, 本质是限制了朝鲜投资者的行动自由。这些都造成投资者不能争取最大方式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由于朝方的行动管制, 导致投资者很难接触合作单位以外的企业, 不知道其他企业的信息, 因此无法拓宽经营渠道, 从而难于同时与其他企业合作。

4.4 政策风险

所谓政策是指国家的政权机关、政党组织以及其他社会政治集团为了实现自己所代表的阶级、阶层的利益与意志, 以权威形式标准化的规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 应该达到的奋斗目标、遵循的行动原则、完成的明确任务、实行的工作方式、采取的一般步骤和具体措施。朝鲜的政策朝令夕改, 这对投资者的风险极大。近几年, 朝鲜政府虽然对国内外经济政策做了重大改变, 但是仍旧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无论是国防还是民用均由内阁相关部委管理, 均实行严格的中央集中管理, 这些都决定了国家对经济发展以及市场运作带有很大的强制性。由于政府对企业经营的干预使得企业不能按照原有的投资规模和投资意向进行运作。

4.5 国际政治环境风险

稳定而友好的国际环境是推动国家经济改革的基础, 但是目前朝鲜面临的国际环境令人堪忧。朝鲜试验等问题是目前最大的地区性问题, 正是因为此事, 朝鲜才与周边国家出现很多波折。因此, 中国投资者在投资时, 一定要考虑国际政治环境的风险。

4.6 基础设施风险

目前朝鲜的基础设施仍旧相当落后, 而这些落后的基础设施也给投资经营带来了很大的不利影响, 在朝鲜, 电力和交通运输是对投资者影响最大的两方面。

4.6.1 朝鲜的电力问题直接影响国民经济正常运转以及给中国投资者带来极大困难的就是朝鲜的电力不足。

由于朝鲜的电力产业技术相对落后, 目前电力的障碍就是设备陈旧以及经营管理不善。但是很多的投资者在投资前并没有考虑电力不足的问题, 直到投资后的实际生产中才发现电力问题, 如:经常断电而无法保证正常生产;即使有电, 电压不够也会导致设备无法正常运转或导致设备损坏等。有的矿山所在地根本没有线路, 要临时从很远的地方架设线路。确实无法解决电力问题, 或者电压等条件达不到设备运转要求的, 只好购买发电机, 长期依靠发电机发电维持生产, 而发电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成本, 超出了投资者的生产成本预算。

4.6.2 朝鲜的交通运输问题中国投资者投资朝鲜也需要重视货物运输问题。

公路路况差容易使交通中断, 给生鲜产品, 例如海产品的运输带来极大困难, 会造成海产品变质腐烂及死亡。朝鲜境内没有物流体系, 生产出的产品难以通过物流配货的方式进行不同地区间的小批量运送, 少量产品异地专车送货则因运输成本高而使投资者难以承受。所以交通运输问题也需考虑并提前做好计划。

5 总结

中朝边境的外贸企业应当及时掌握朝鲜市场的动向, 并且要密切关注朝鲜对内外政策的变化, 以及中朝边境地区的政府应当根据朝鲜经济变化的大方向, 确立既符合国家利益也有利于边境地区经济发展的整体战略, 并根据变化的形势及时调整对朝投资的战略来有效规避上述的风险, 使企业有效投资获得利润。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中国企业对朝鲜投资的现状, 对朝鲜投资的客观条件, 对朝鲜投资的主要风险等, 最后对中朝边境贸易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中国企业,对朝鲜投资,风险,边境贸易

参考文献

[1]2012年中国企业在朝鲜投资的数量及规模调查分析.中国行业研究网, 2012年.

[2]刘永华.中国中小企业投资朝鲜的风险和对策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MBA硕士论文, 2009.

朝鲜战争后中国对朝的经济援助 篇8

金日成同时向中国申请援助。中国于1950-1953年期间向朝鲜援助72900亿朝元。在4年的期限内,再提供80000亿朝元的无偿援助,用于供应工业原料、建筑材料、机器、粮食和其他用品,以及修复铁路和桥梁。在3年期限内,中国自费收养22735名朝鲜公民及家庭成员。总之,期间中国做出的援助承诺在总额上超过了苏联和东欧各国的总和,考虑到中国在刚结束的战争中蒙受重大损失,这种做法是超乎寻常的。

1954-1956年期间,中国对朝鲜的帮助,除少量轻工业设备和企业援建外,主要提供生活用品和工业原料如粮食、大豆、棉纱、橡胶等。期间中国提供的至少28万吨粮食帮朝鲜解决了燃眉之急。1957年,朝方访问中国,中国领导人决定,1958-1961年中国对朝贸易出超将达人民币8000万到1亿元。对于朝鲜最关心的几项物资,中国都尽力解决。很多中国本身需要进口的产品如硫磺,棉花等,也输送到朝鲜,满足其生产需要。在其后的多次朝鲜代表团访华的过程中,双方又签订了许多中国提供工业设备的决定,中国帮助其援建纱厂、糖厂、轴承厂,以及水电站建设投资、贷款等。中国还向其派遣大量工作人员、专家等。

1960年,中苏分歧,中方为了吸引兄弟国家站在自己一边,承诺在1961-1964年提供4.2亿卢布的长期贷款。虽然苏方撤走大量专家,中国在经济上遇到重大困难,但中国可以对别的国家欠账,却要保证对朝援助项目。关于贷款,采取能还就还,不还就延期或推迟二十年的方式。1960年也是大饥荒的年份,中国还是克服困难,向朝鲜提供23万吨粮食。

朝鲜是战后重建时期获得外援最成功的国家之一,按照苏联的计算,截至1960年4月1日,朝鲜得到来自社会主义国家的无偿援助共55亿卢布,其中苏联13亿,中国9亿。根据韩国的统计资料,从战后到7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对朝鲜的经济援助总计20.43亿美元,1950-1960年16.53亿美元,其中苏联占43.14%,中国占30.75%。随着时间发展,外援收入在财政中的比例的确呈下降趋势,但必须看到,这种下降恰恰是大量外援帮助朝鲜实现经济恢复的结果。况且,在五年计划和以后的建设中,外援所解决的问题都是朝鲜本身难以完成的。应该说,外援对于朝鲜如此迅速的战后重现,特别是初期,起了重要作用。

朝鲜半岛的形势及对我国的影响 篇9

近期,我国周边形势日趋紧张,美韩、美日的联合军演以及朝鲜半岛的不稳定因素等严重影响这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尤其是朝鲜半岛的新形势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及影响。因此,我国也采取了一些策略针对这一形势。

朝鲜半岛的新形势集中表现在朝鲜半岛核问题上,为此有关各方已经在北京召开了六轮的六方会谈,并且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如宁边核设施去功能化正在稳步推进,是落实六方会谈共同声明第二阶段行动的重要内容。但是,先弃核还是先提供援助以及具体的步骤如何,这些问题仍然是会谈的主要分歧所在。而分歧的根本在于,美朝双方各自对对方的不信任。朝鲜希望通过核武器这张牌,来促使美国解除对其经济制裁,并最终签订和约,确保其国家安全,这也是朝鲜日益被国际社会边缘化的无奈之举;而美国更多的考虑的是,朝鲜发展核武器和弹道导弹有可能对美国在东亚的前沿驻军、战略利益以及盟国安全构成的重大“威胁”,是对美国后冷战时代亚太安全主导能力的一种挑战。

当前的朝鲜半岛问题,已经远不像冷战时代那样,刻画着深刻的意识形态上的烙印,而更多的国家利益之间的博弈,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社会等多层次的领域。新时代背景下的朝鲜半岛局势,是对中国外交战略的一次全新考验,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

作为与中国山水相连、唇齿相依的邻邦,朝鲜半岛的地理位置和地缘环境对中国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历史上以中俄为代表的陆权大国与以日美为代表的海权大国都曾围绕朝鲜半岛问题进行过激烈的斗争,而这些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作为中国的邻邦,朝鲜半岛一旦被其他大国掌控,中国东北、华北、华东等多个战略方向和地区必将直接处于其他大国的压力之下,中国的战略回旋空间势必被大大压缩,一旦东北地区成为中国安全的主要关注点,势必牵连中国对台湾问题、东南沿海领土权益等其他重大问题的战略考虑,中国对外战略将因此变得处处被动、时时受限。从军事安全上看,维持朝鲜半岛的无核化对于维持东北亚地区的和平稳定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朝鲜半岛的任何一方拥有核武器必然会引起另一方以及周边国家(日本)的恐惧,由此导致的连锁反应必然是东北亚地区的核军备竞赛,甚至于引发新的地区性冲突,这将不利于东北亚的和平与稳定,对中国的和平建设产生消极影响。因此,中国必须充分重视朝鲜半岛局势的发展,确保朝鲜半岛的事态朝着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

首先,重点发展与美国的关系,这是处理好朝鲜半岛问题的“重中之重”,尽可能维持和增进同美国的交往,包括中美高层之间的互动,以及建立起双方就朝鲜半岛问题沟通和对话的长效机制等。我们可以以朝核问题的解决为契机,加大与美国在朝鲜半岛问题上的合作,通过在美朝之间斡旋,不仅可以使半岛的局势走向缓和,维护东北亚地区的和平局面,而且,还可以借助其他国家的力量在朝鲜半岛上与美国展开竞争博弈。通过加强与美国在安全领域的对话与合作,还有利于启动两国在地区安全上的对话进程,为台湾问题的解决创造良好的对话环境。其次,绝对不能忽视朝鲜的利益诉求。虽然朝鲜在处理与美国的关系时存在着诸多不合理或者非理性行为,甚至偶尔也会触犯中国在对朝关系中的底线,例如事先不通知中国,就进行核试验。但是,不可否认,朝鲜始终还是中国的重要战略盟友,中朝传统友谊值得珍惜。在朝鲜放弃核计划和核讹诈政策的前提下,我们应大力加快中朝在经贸方面的合作,帮助朝鲜振兴国内经济,从而推动整个东北亚经济的一体化建设。国际合作理论认为,合作具有“外溢”的扩展逻辑,一个领域内的一体化会促进其他领域内合作的实现。冷战后,经济安全、经济利益成为一国对外战略追求的重要目标,中朝之间开展广泛的经济合作,不仅能促进两国经济利益的实现,也有利于消除朝鲜对中国的一些误解,加强彼此之间的信任,为实现安全领域内的政策对话和战略协调提供有利基础。

最后,两个原则必须得到长期的坚持。我们在处理朝鲜半岛问题上的策略,虽然是灵活

上一篇:环保工作终总结范文下一篇:秋季幼儿园开学典礼优秀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