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半岛对中国的战略意义

2024-08-22

朝鲜半岛对中国的战略意义(共7篇)

朝鲜半岛对中国的战略意义 篇1

朝鲜半岛对中国的战略意义 [ 2003-07-30 14:09 ] 【内容提要】随着国际局势和亚太形势的发展,特别是朝鲜半岛自身在新世纪的新变化,朝鲜半岛与中国的特殊关系和战略地位也将会出现新的特点。

一、半岛统一后将成为东亚一极重要力量,对东北亚格局与中国周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二、半岛将成为美国遏制中国的一张关键王牌,中国必须以其为战略要地制衡美国。

三、半岛将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屏障与助力和合作伙伴。

四、半岛将成为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一大助力。

【关键词】 朝鲜半岛 中国的战略 中朝中韩关系

朝鲜半岛对中国安全的重要性是近乎常识性问题。中国人过去常常用“唇齿相依”、“唇亡齿寒”等字眼形象地比喻中国与朝鲜半岛的特殊关系,也说明了朝鲜半岛对中安全的特殊重要意义。这种意义应当说是贯穿中国的整个历史进程。但在各个历史的不同时期其意义却不尽相同。20世纪已经过去,新世纪已经降临。随着国际局势和亚太形势的发展,特别是朝鲜半岛自身在新世纪的新变化,朝鲜半岛与中国的特殊关系和战略地位也将会出现新的特点。

一、半岛统一后将成为东亚一极重要力量,对东北亚格局与中国周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从中长期目标看,半岛统一是必然趋势。目前朝鲜半岛由于处于分裂状态,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尚远不能与东亚现有的中、日、东盟几级力量相比,尚够不成亚太乃至东亚一极力量。但半岛一旦统一,势将成为东亚乃至亚太的不可缺少一极。新加坡学者认为:长远来说 “东北亚安全和政治格局将出现重组,韩朝加强合作,成为东北亚的重要—员”

1.韩国开发研究院在一份报告认为,21世纪“东亚地区的政治、经济、安全等所有方面都发挥核心国家作用”。韩国“要以东北亚五大国之一的姿态进入大国的行列,去创造我们民族主导历史的光辉明天。”韩国庆熙大学梁性吉吉教授在北京大学一次学术讨论会上也形象地宣称在东北亚的新秩序中,四大国位于风筝(新秩序)的四个角上,而统一后的半岛则居中,并担任“领导地位”。

2.对于统一后的朝鲜半岛能否列入五大国之列并在东亚新秩序中起领导作用,笔者不敢苟同。但是,笔者却坚信未来统一后的朝鲜半岛在东亚乃至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必将发挥着重要作用。在21世纪初,朝鲜南北方如能实现统一,完全有可能成为亚太六极结构中的重要一极(美、俄、中、日、韩、东盟),或东亚四极结构中的名符其实的一极(中、日、韩、东盟)。半岛必将迎来如金大中先生的预言的一个“一个姑娘,却有四个小伙子来求婚的时代”。

3.这种多极格局的发展,是东亚乃至亚太多极化的必然趋势,无疑有助于亚太和世界和平与稳定,这正是中国所企盼的。

从经济层面分析,半岛具有经济巨大潜力,韩国已发展到可观程度,朝鲜有朝一日也紧追不舍甚至后来居上,半岛南北的经济力量倘若合而为一,其势不可低估。据韩国产业研究院基于韩国统计厅的资料和联合国年鉴所做的推测,2010年南方人口将达到4790万,北方将达2850万,合计7820万,与2010年德国人口相近。到2010年时国民生产总值达到9900亿美元(以1990年不变价格为标准),2021年将过2万亿美元。这一统计可能有偏高。但不论如何,统一后的半岛经济实力将比现在分裂的朝韩要强胜得多。南北可以相互配合、通力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其发展潜力是不言而喻的。对韩国在东亚的经济地位,韩国总统金大中在一次讲演中指出,韩国在东亚过去是一个弱小同家,但现在我们已经决不是弱小国家了。从人口看,就大韩民国本身的人口讲在世界上也占第十七、八位。南北人口要合起来,就可以是占第12位的大国了。所以说“韩国绝对不是一个小国。”金大中还风趣地说,韩国之所以显得矮小,是“因为我们一直是站在一个大个儿旁边。” 4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韩国经济虽然受到沉重打击,实现其预定的目标无疑要有所推迟,但其未来经济发展具有巨大潜力也是无庸置疑的。金融危机后,韩国人民在金大中总统“第二次建国”的口号鼓舞下,决心把自已“建设成为一流国家”而共同努力。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半岛北部也正在为建设强盛大国而努力。朝鲜政府已经将经济建设摆在朝鲜国家战略的核心地位上。1998年8月,朝鲜首次提出了“主体的社会主义强盛大国”的发展战略。此后在1999年和2000年新年共同社论中连续提到了建设强盛大国的战略目标。金正日明确指出,21世纪战略就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建设强有力的国家经济,从而使朝鲜跻身世界经济强国行列。“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末期是朝鲜国家战略的第一阶段,其主要目标是继续捍卫和巩固主体的社会主义社会政治经济制度,那么现在则是以建设强盛大国为新的战略目标的第二个阶段。在这个阶段,战略重点是全力发展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用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所有经济部门。”5目前,朝鲜正在为国家发展战略的第二阶段目标进行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我们有理由相信:经过若干年之后半岛北方也必将会迎来一个类似南部上个世纪60-80年代的大发展“奇迹”。到那时,半岛将会以更加强盛而耀眼于东方。

从国际政治层面分析,统一后半岛将一改过去被大国利用、争夺、角逐的对象,将在未来东亚和亚太国际关系事务发挥中发挥着不寻常的作用。据分析,统一后的半岛在处理与周边大国关系时,不大可能只偏袒某一或二个国家,它为其自身安全和国家利益,与各大国只能采取等距离和和平中立外交政策,和平中立、独立自主将成为处理与大国关系的主导思想。这不仅可以维护自身安全,而且可以在各大国中发挥其它大国所起不到的积极作用,甚至可能成为大国均有求于它的“特殊角色”作用。多年来,由于美苏体制,南北方外交均实行或“固守单边主义的立场”,即奉行一边倒的政策,各自把美苏的敌人当作自己敌人。这种单边主义外交政策对南北方均有极大的束缚,使其外交缺乏独立自主性。国际舆论对年年韩国外交政策的调整给予了赞赏,认为它“没有必要把自主外交当作美国亚洲政策的附属品”,实行多极化、全方位“多边主义”对外关系改变了它在国际事务、东北亚事务中的形象6

韩国如此,朝鲜何尝不是如此。朝鲜总理洪成南在最高人民会议召开会议上宣布:朝鲜“将基于绝对平等、独立、互相尊重、不干涉内政、互惠,以及国际组织积极合作的原则,和所有友好国家发展各领域的关系”。7实际上,近几年朝鲜全方位外交成果斐然,积极拓展外交空间,在开展以周边大国为中心的多方位外交的同时,积极谋求与西方特别是欧洲国家的关系。2000年1月以来,意大利、英国、德国、西班牙等欧盟国家陆续与朝鲜建交。朝鲜这种作法赢得了外交上的主动,争得了国际上的空间,也赢得了欧盟国家的赞赏。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布什政府不得不意识到,只有恢复与朝鲜的对话与谈判,才能不排除在朝鲜半岛的各项进程之外,才能保持美国8在朝鲜半岛事务上的发言权和影响力。美国《外交》杂志近期刊载题为《是离开朝鲜半岛的时候了吗?》的文章认为,“跟朝鲜脱离接触只会加剧东北亚地区局势的恶化”。

从上述情况可以推断出,统一后的半岛与各国关系的发展趋势,将会实行实行自主的和平中立政策。与大国大关系将进一步摆脱对任何一国的依赖,完全可能由“依赖”大国政策改为“利用”大国政策。因为只有保持和平中立地位,才能确保半岛自身安全与发展,才可以在四大强国中获得最有利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可以设想,如果统一后的半岛站在美国一边,其结果必然是遭到中、俄的强烈对抗,对半岛的安危自然极为不利。如果反过来完全或主要倾向于中国或俄罗斯,那也将受到美日的强烈对峙。只要是聪明的国家领导人都会领悟到这一步。何况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和浓厚民族主义情绪的朝鲜民族和人民,决不会把自己命运轻易地与某一大国命运拴在一起。冷战前的百年历史和冷战后的半个多世纪历史的痛苦经历一再证明:只有自强自立才能摆脱强权的控制,也只有保持中立化,才能成为东亚中立的“芬兰式”国家。对这一必然的趋势,甚至连美国媒体也有较为客观的估计:“他们是处于分裂状态长达50年,民族主义情绪十分强烈的民族,无论发生什么情况,他们都不会听任大国的摆布。”9从周边大国利益而言,这种“芬兰式”国家不仅无害而会各得其所,也会得到它们的支持与同情,何乐而不为?金大中清楚知道中美日俄四国在朝鲜半岛问题上,均有不同的利益所在。在朝韩会谈前就曾表示,过去美苏—直主导朝鲜半岛事务,“两韩反沦为配国”。但是,两韩峰会将助汉城平壤扭转此情,向四强和世人表明,两韩有力自行解决他们的问题。朝鲜半岛问题将由两韩主导,四强则从旁为两韩努力提供适当的支持与协助。10 换句话说,半岛与大国关系正由依赖、从属关系改变为独立、自主关系。半岛的地位将发生重大甚至是根本性的改变。这种深刻变化,正是中国所乐见与企盼的。原因在于有利于中国的和平与稳定,也有利于东北亚的和平与稳定

二、半岛将成为中国制衡美国霸权的战略要地

美国全球战略在世纪之交有二大明显变化,一是将中国明确列为未来美国最大潜在敌人,二是将军事战略重点从欧洲逐渐移向亚洲。二者关系是一致的,可说是前因后果的关系。对此,美国官方文件自克林顿时期就已初见端倪,布什上台后则更加明确。

美国国防部在公布的《展望2000年》的报告﹐不点名地指出中国为美国的假想敌﹐美国的军事演练计划都以中国为目标。美军目前正在开始将军的重心从欧洲开始向亚洲倾斜﹐太平洋与大西洋的美军力量已经各半。美国国防部的官员认为美军在亚洲的比重将会超过六成。11 布什上台前就宣称“中國不是美國的戰略夥伴﹐而是戰略競爭對手”﹐从而表明美國的對華政策的主軸。當選後﹐他又特別強調美國的對手是“中國第一﹐俄羅斯第二”﹐即把中國放在了美國的?號敵人與對手。美國國防部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在白宮向布什做一項秘密報告﹐表示“鑒於中共可能的強盛”與“俄羅斯的衰弱”﹐美國的主敵在北京﹐建議布什將國防戰略重心由歐洲轉向太平洋﹐對中共採取包圍政策。12 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不久前向布什总统介绍了未来美国军事战略调整的评估报告。这份报告提出,军事战略进行五个方面的重要调整。认为未来美国进行军事干预的地区最有可能在太平洋地区,因此必须对自二战结束以来实施的“维护欧洲和平、遏制苏联”的国防战略进行调整。在太平洋地区的军事行动需要“远程军事力量”的保证,这就要求提高军队的远程空运和打击能力。在军事理论方面,主张放弃“美国必须准备打赢两场几乎同时发生的大规模战争”的传统理论,改为采取“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策略,集中精力打赢一场大规模战争。在拉姆斯菲尔德看来,未来美国最有可能投入战争的地区是太平洋地区。13

根据这种战略调整,半岛在美国亚大新战略中的地位不仅没有下降,反而会更加突出,它仍将成为美国在亚太地区极其重要的战略据点。美国仍将利用半岛作为称全球的一张重要王牌。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东北亚地区最为关键之一。美国的金球战略在于:在欧洲紧紧抓住北约,全面推进北约东扩;在东北亚紧紧拉住日本,全面加强美日军事同盟。而朝鲜半岛在东北亚的地位举足轻重,控制朝鲜半岛对实现美国全球战略至关重要,而以“朝鲜仍存在威胁”为借口就可帮助其推进战略,加速发展导弹防御系统。如果这个系统建成,美国就营造了可随意攻击别国,而却可免受别国攻击的绝对军事优势。特别是能够应对“潜在大国”对美国绝对军事优势的挑战。美国加强在东北亚和朝鲜半岛的军事实力在很大程度上是为此。14兰德公司2001年5月15日出台了一份《美国与亚洲》的研究报告,除了建议美国加强在亚洲与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的军事协同外,还强调美国应该将防护网拉到亚洲北部,更有效地利用与日本和韩国的密切安全关系。“随着美国对亚洲政策调整的不断深入,建立更为广泛的以美国主导的联盟已成为布什政府亚洲政策的当务之急。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美国传统盟国的韩国的地位就显得非常突出。”15。

对美国的这种霸权行径,中国自然应采取相对应的高超谋略,反其道而行之。中国势将从长远战略高度重视东北亚特别是半岛的特殊地位与作用,视东北亚为新世纪外交的重点地域和反对美国霸权主义、牵制其“西扩”的战略要地。

以笔者之见,中国似应紧紧抓住以下两个关键政策:

一是在半岛统一前继续推行新老朋友两个朋友并行不悖的政策,即在继续加强同韩国友好关系的同时,特别要加强与朝鲜的政治上与军事上的特殊关系。美日最担心的是无非是朝鲜的军事发展。中国以及朝俄对此一目了然。对付美国的最好办法就是抓住美国的痛处大作文章。其策略就是联合俄罗斯、发展与朝鲜的特殊关系,三国形成一种准军事同盟关系。但这种准军事同盟明显不同于冷战时期的中苏朝关系。三者是非军事同盟,主要是政治上战略的盟友,比较灵活,可进可退。一切视需要而定。中俄朝三家如联手,美国的计谋则将会受到极大的制衡。学者王飞凌博士早在90代中期就认为:北京在东北亚除了依靠身自力量外,“将会不断地寻求缓冲地带或抵消力量”。以防止任何大国主宰(东亚)地区。中国视美国的霸权主义为东亚安全的最大的威胁。为了维持在东亚的现状,“必须制衡美国”,“在没有了苏联超级大国的情况下,任何牵制美国霸权主义的力量和任何美国人权十字军与中国隔开的缓冲地带都是对中国有利的。”“至少平壤可以作为延缓乃至制止美国扩张影响的一个同伴”。16

韩国在东北亚格局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应受到重视并重新认识。韩国在对待美日关系、对北方政策、尤其在与中国关系上均发生了重大变化。韩国不是美国坚定的盟友,韩美在部署导弹、驻韩美军、对朝政策、对日关系等诸多方面均有分岐,韩国对中国的政治关系有朝一日将甚至可能超过与美国关系。从反对霸权主义角度分析,韩国是我们争取与团结的最好盟友。因此,对于韩国除了加继续加强经贸文化交流外,在政治与外交上,应保持并主动不失时机地提升其友好关系。中韩关系的加强无疑是对美国霸权政策的另一致命打击,切不可放弃或失误。

二是坚定不移地支持半岛的和平与统一。在中国看来,半岛的统一将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美国亚太霸权主义政策的失败。因为,在半岛统一问题上最担心的是首先是美国,其次是日本。因为一旦统一,美国便将失去驻军半岛的理由,也失去在亚太部署弹道体系的借口,甚至也失去美日军事同盟的依据,因此,美国绝不乐见到半岛的统一。真正倡导半岛统一的乃是中国。中国之所以对半岛和平统一采取支持的立场,其根本缘由是基于中国的国家本战略利益,也是基于对东北亚形势的清醒分析。其一,半岛统一有利于改变东亚战略格局,特别是迫使美国军事力量(驻军、发展DMT等)退出半岛,从而有利于遏制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有利于制衡美日等大国对半岛和东北亚染指。其二,如前所述,统一后的半岛将成为东亚一支强大但却是中立的和平国家,有利于东北亚多极化的发展。17

三、半岛将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助力和合作伙伴

半岛的局势发展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关系极为重要。从未来21世纪发展趋势看,半岛不仅在安全与统一的步伐上将向好的方向发展,就是在经济合作方面也将不可逆转地发展。有迹象表明,朝韩经济共同体迟早成为现实,并有可能成为半岛和平统一的重要一步,它将对中国现代化建设产生极为深远的积极影响。有人认为,走上统一后的朝鲜半岛不利于中国的经济发展,理由是韩国将把投资重点由中国大陆转移到北方公路、铁路等基础建设上面,同时由于统一后的半岛将成为规模较大和较发达的经济体并成为中国的强劲对手,因而不利用中国。这种说法是不全面的。在短期内上述情况可能难以避免,因此,对中国可能会产生不利的一面。但从长远战略考虑,半岛的统一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是益多而弊少。

第一,它将给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一个稳定的和平环境。按照邓小平关于中国现代化三步走的说,中国现代化进程在初期大体可划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可划在90年代至21世纪20年代,后期可划在20年代以后至50年代,即到本世纪中期要完成西方国家已实现的现代化目标。根据中国社科院一报告分折。到2030年,中国GDP总量将达到62兆元人民币,人均达4万元。届时,大陆将全面完成工业化,科学技术接近当时国际较先进水准,生活达到当时已开发国家的水准。到2050年,GDP总量可望达到153兆元人民币,平均每人约10万元。科技标准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准;国民经济将全面信息化;人民生活达到当时发达国家的中上等水准。18即可以说中国将全面实现代化目标。应该说21世纪上半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最为关键时期,但也是极其艰巨的时期。为实现这一目标,最重要的一条是要有和平友好的周边环境。可以说,中国人民比世界上任何人更关心世界和平和国际局势的稳定。朝鲜半岛地理位置及其历史和现实状况对中国的安全至关重要。半岛不稳定,必将制约中国的上述宏伟目标的实现。一个稳定、统一、发展的半岛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将是一个带有关键性的外部稳定因素。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半岛的安全,就无中国的现代化的最终实现。而朝韩经济共同体的建立,将标志着朝鲜半岛北南政治对立和军事对峙的结束,也将解除长时期严重阻碍东北亚地区合作的政治和安全上的障碍,从而使朝鲜半岛处于和平稳定状态,将给东北亚地区特别是中国经济发展与合作创造一个和平的环境。

其次,将促进中国与半岛之间的双边或多边经齐交流与合作。朝韩经济共同体的形成,将意味着半岛南北市场的接轨,朝韩之间的经济交流将进一步发展和扩大。近来朝韩合作正式开工的金刚山开发区、即将开发的开城经济特区和其他数十种合作项目,就是这种合作的最明显的实际效应。这种合作也必将推动中国与半岛之间的经济交流和合作,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将起直接的推动作用。

仅以经贸和投资为例,韩朝现在已是中国的重要经贸伙伴。目前韩国已成为中国的第六大贸易伙伴,中国已成为韩国第三贸易伙伴(仅次于美国、日本)。两国贸易总额从1991年两国建交前的44.4亿美元增加到建交后1993年的91亿美元。此后,双边贸易额连年大幅增长。据中方统计,2000年中韩贸易额为345亿美元,同比增长38%。在投资方面,韩国已成为中国的第五大投资国。截止2000年底,中方共批准韩国企业来华投资项目15395项,协议金额186.72亿美元,实际使用金额102.45亿美元。19中国一直多年来也是朝鲜的主要贸易伙伴。1999年两国贸易总额约3.7亿美元。2000年,双边贸易额为4.88亿美元,同比增长31.8%,20从朝鲜方面分析,随着它的经济的恢复和强盛国家经济战略的实施,中朝经贸也必将会有更大的发展。可以推断,半岛经济共同体正式启动后,随其经济实力和规模的扩大,中国与半岛的经贸与投资必将有一个大的飞跃。其贸易和投资额有可能赶上或甚至超过日本。第三,半岛将成为中国在东北亚区域合作的重要伙伴。

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已迫在眉睫,环日本海沿岸各国对该地区的经济以极大的关注并提出种种合作构想。从实际操作上来说,中、日、韩三国的合作则更具现实性和重要性。中、日、韩三国之间的经济合作无疑应先从非制度化合作(non-institutionalcooperation)开始,然后从合作的低级形式再向高级形式发展。中、日、韩国之间互补性强,发展合作的潜力大。三国组成一个经济上的合作圈完全有必要而且可行。三国完全可以建立类似东盟国家(ASEAN)建立各种形式的成长三角(growth triangla)。例如环渤海经济开发区、图门江等开发区均可以这种模式组合。图们江区域开发计划是一项庞大工程,已于1992年进入实施阶段。但由于半岛的分裂,使其南北双方不能齐心合力共同开发图门江以及其它地带多边开发区域合作,制约了中国在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区域合作的发展。但如能南北组成共同体统一协力开发,必将使图们江地区开发建设以根本的好转,给开发区建设带来一个长期和平稳定的环境和经济交流的氛围,使人流物流畅通。

据统计,亚洲集装箱物流占在世界三大经济圈(EU、北美、亚洲)比例最高。90年代占37.4%,2000年接近50%。但由于种种原因交流往往不畅。如能建立东北亚“三角物流网”则可大大提高交流效应,还会大幅提高物流量。东北亚“三角物流网”,即“以韩国的釜山为中心港口,以罗津为辅助港,把罗津开发成国际物流园地,以此建成联结欧亚大陆的环东海圈、太平洋圈的物流体系,受益最大的将是中国与朝鲜半岛”。21与此同时,在空路、公路、铁路建设方面需共同配合:一是汉城-平壤一北京间的空中航线,二是汉城-板门店一开城-平壤的公路,三是恢复联结汉城-新义州、汉城一元山的铁路复线,四是釜山-罗津-图们江的国际联结铁路的建设。朝鲜的罗津港开放后可以构想下列航线:一是从韩国的光阳-汉城-朝鲜的开城-新义州一中国丹这是西海岸线;二是韩国釜山一浦项一元山-咸光-罗津-图们江的东海岸运输线;三是釜山一大邱一汉城一开城-平壤-新义州的运输线。这些航线再联结俄罗斯的横贯铁路就可以直通鹿特丹。22特别是京义线的接通,对中国以及东北亚合作的意义尤为重大。该线将成为将成为我国东北和俄罗斯与日本、韩国之间物流、人流的交通要道,也将成为连接欧亚大陆和太平洋的据点和物流中心。韩国专家估计认为,京义线恢复后,在韩朝境内铁路年收入将达到2,485亿美元,其中朝鲜将获得近1.5亿美元;中国东北地和韩国、日本之间集装箱货物量中,大连港有10%、天津港有5%的货物,可能会利用京义线运输23。

四 半岛将成为中国和平统一的助力

半岛和中国在新世纪初期均面临和平统一问题。二者尽管在性质上有重大区别。半岛问题是二次大战后的国际协议所产生的结果,而台湾问题则是中国内战的结果。台湾问题只能在一个中国的框架下来解决,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历来反对用处理德朝问题的方式来处理台湾问题。台湾当局不时援引两德模式和朝韩模式来处理两岸关系。台湾新领导人在两朝高峰议召开之际,更念念不忘朝韩模式“对于台海将产生示范作用”24。中国自然反对这种外有用心的说法。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决不能混淆。但是这并等于说,两朝(韩)统一进程对两岸关系不会产生积极影响。恰恰相反,而半岛北南统一将成为中国和平统一的一大助力。第一,有助于两岸自主地解决台湾问题,也有助调整与改善中美关系。韩朝高峰会晤的宣言第一条款明确向世人宣告:“南北双方决定,国家统一问题,要由其国家的主人,我们民族相互联合的力量自主地加以解决”。既然南北方的统一问题要靠自已民族自身的力量自主地解决,为什么本来就是属于一国之内的两岸问题非要依靠某个大国干预来解决呢?如两岸能够象半岛南北双方共同协力独立自主解统一问题,美国再想干预也根本不可能。当然,这是中国方面的一厢情愿,美国不可能放弃对台的援助,台湾岛内执政势力也必然仍将依靠美国势力。但半岛南北如能果真摆脱外部大国势力的干预而独立自主解决和平与统一问题,必将有助于两岸问题的解决,至少在国际舆论上绐予美国以强大压力,至少有可能迫使美国收敛其干预行为。

第二,南北统一必将对“台独”以沉重打击。

尽管南北已成为两个主权国家,并同时加入了联合国,但南北方却异口同声地为南北和平统一而进行不懈地努力。无论北方还是南方,从上到下几乎无人要求南北永远分裂,找不到任何“朝独”或“韩独”势力和声音,有的却是举南北双方一致企盼统一的美好愿望。韩国男女老少经常共唱的一首歌曲即:《我们盼望统一》。金大中总统早在1993年对统一问题就有精辟之见:“对我们来说,现在应该是摆脱惰性走向统一的时候了,决不能再往后推。我们的统一不仅仅是‘该’和‘能’的问题,而且是一个绝对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统一,我们才有活路。实际上这也是我们走向发达国家的必由之路”。25朝鲜方面的统一愿望和南方完全一样强烈。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委员长金永南在与金大中总统会谈时阐述了朝鲜关于统一问题的基本立场:实现祖国统一是每个政治家应尽的责任,双方应把实现统一当作最优先课题,并为此竭尽全力。26

对比一下台湾,人们立即发现,在统一问题上形成鲜明的对照:台湾岛内台独势力和台独声音虽然尚不构成主流,但却也颇为猖獗。他们中的顽固势力竟然数典忘祖,连中国人都不肯承认,一心要把台湾从中国领土上永远分离出去。这与韩国国民那种热爱自己祖国民族的心态相去甚远。人们不能不在对比中反思并得出下列合乎逻辑的结论:

一、台湾“独立”与半岛比无根无据更无理。

二、半岛统一和两岸统一均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不可逆转。

三、中国和半岛均是饱尝分裂痛苦的国家,两岸和南北人民必将在统一的道路上并肩前进、互相支持,最后完成统一伟业。

第三,半岛的和平与统一,将大大缓解中国在东北亚安全和军事上的压力,可以缩减大部或一部分将其转移至东南沿海,着力解决台湾问题。半岛的安危一直是困扰中国武装力量部署的重点地带。朝鲜战争时期迫使中国将主要兵力投入朝鲜战场,朝鲜战争后中国虽然在1958年将中国人民志愿军全部撤离半岛,但仍有重兵部署东北一线。特别由于苏联陈兵百万在中苏边界,致使中国军事力量主要放在北部。苏联解体后,北部得到缓解,但半岛局势一直处于军事对峙状态,特别是美国几万大军依驻守在韩、日,借口防范朝鲜核武器而持意要研制飞弹防御体系,实则对淮中国和俄罗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在东北地区不能不保持高度戒备状态,其兵力部署自然也相应予以配合。如果半岛局势改观,美国驻军及飞弹防御体系失去借口并最后加以在战略实行调整,中国在东北部的防范无疑可以得到适度缓解,可以将主要精力解决台湾问题,增加对台军事力量和高科技的投入,以绝对优势压倒台湾的军事实力,从而有助于“以压促和”,最后以达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目的。

(撰写于2000年)(新加坡)林琬绯:《朝韩峰会是天时地利人和》,《联合早报》2000年6月12日。(韩)梁性诘:《东北亚秩序和朝鲜的重新组合》《国际政治研究》1993年第2期第20页。(韩)金大中:《21世纪的亚洲及其和平》,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95-196页。金大中:《21世纪的亚洲及其和平》,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95义卜196页。朴健一∶《解读朝鲜;建设“主体社会主义强大国家”》,《当代亚太》20001年第6期。(台湾)潘世新:《投身亚太新合纵的韩国》,五南图书出版公司发行,1995年,第76-77页。朝鲜中央通讯社报道 夜光新闻: 2001年4月6日。

8(美国)《外交》文章,题:《是离开朝鲜半岛的时候了吗?》,2001年4月。(美)《国际先驱论坛报》题:《朝韩会谈,大国紧张》2000年6月15日。《金大中:两韩有力自行解决问题》,《明报专讯》2000年6月12日。《夜光新闻》: 2000年6月19日,http://dailynews.muzi.com/tp/chinese/Koreasituation.shtml

12《朝鮮日報》2001年3月26日 《人民日报·华南新闻》2001年4月3日。《人民日报·华南新闻》2000年10月26日 第二版。王飞凌:《冷战以后中国的东亚的安全政策简析》,《中国社会科学辑刊》,1995年春季号。详见陈峰君: 《朝鲜半岛和平统一:中国乐见其成》,《东北亚研究》,2001年第一期。

18《中国50年后将成为发达国家》,《文汇报》1988年2月21日;<中共智库推测,两年后可达小康),(中国时报)1988年2月21日。二报均来源于<上海证券报)的报导,该报导依据是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主导组成的“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各阶段特点分析与支柱产业选择”课题组采用定性分析为基础,运用长期经济预测模型及其他定量方法,对未来55年大陆的经济发展前景进行预测。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2000 《中韩关系》源自

20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2000 《中朝关系》源自 21(韩)张公子(忠北大学教授):《中国东北三省与朝鲜半岛经济合作构想》,《东北亚论坛》2000年第四期。同上(韩)(联合新闻)2000年9月18日 《夜光新闻》2000年6月13日。金大中:《21世纪的亚洲及其和平》,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95-196页。金永南:《阐述朝鲜关于统一问题的基本立场》,《人民日报》网络扳,2000年6月14日。

朝鲜半岛对中国的战略意义 篇2

一、东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海洋战略点

从地缘战略上考虑, 海洋战略点是指一个国家发展海军实力, 走向世界的战略跳跃点。这一战略跳跃点必须具备以下三个特征:⑴该地区或国家必须有至关重要的海峡或海道;⑵该地区或国家必须处在“十字路口”具有通往五海三洲的地缘优势;⑶该地区或国家必须拥有丰富的战略能源。

中国要想走向世界必须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 张文木先生在《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海权》一文中指出:海权是历史上决定大国兴衰的重要因素, 没有海权的大国, 其发展是没有前途的。从某种程度上说, 我国东北、北部、西北和西南边疆的安全环境是建国以后相对较好的时期, 这就为中国相对集中力量发展海权提供了一个较好战略机遇期。就中国目前的的国际国内环境而言, 台湾问题依旧存在, 这就使我们必须重视与东盟国家的关系。

从地缘上看, 东盟处在及其优越的战略位置上, 向北既有东北亚重要的军事及经济大国, 向东链接太平洋, 向西链接世界“海洋心脏”之称的印度洋, “石油心脏”之称的中东地区, 向南是澳大利亚, 并拥有“东方直布罗陀”美誉的马六甲海峡。如果利用这一跳跃点, 就可以保护我国能源运输的海上通道, 缓解我国能源运输的海上压力。从东盟突破美国对中国的战略围堵。

2、东盟是中国能源安全的战略保障点

未来威胁中国经济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能源短缺, 自从1993年开始中国由石油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 对外部能源的依赖明显增强。而影响中国能源安全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点:⑴能源海上运输的安全;⑵能源来源的单一化;⑶能源合作的可靠性。

能源运输的海上安全主要在马六甲海峡, 中东和非洲的原油必须经过马六甲海峡, 亚太地区的一部分也要经过马六甲海峡。每天通过马六甲的船只有60%是为中国运输货物, 80%是油轮, 只要控制了马六甲, 就等于控制住了中国的咽喉。而且这一地区海盗频发, 据统计全球60%的海盗袭击都发生在这里。为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同东盟国家的关系, 加强同这一地区的国家合作, 维护中国只有运输的海上安全, 保持马六甲海峡的稳定。

中国的石油进口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中东波斯湾地区, 二是独联体国家, 三是东盟国家.从中东波斯湾地区进口的石油约占我国进口石油总量的60%以上。从伊拉克战争开始, 美国开始在中东波斯湾地区部署军力, 推行其大中东民主计划, 美国的做法无非是看中了这一地区丰富的战略资源。如果美国在这一地区真正落实了民主计划, 肯定会对该地区石油的走向产生重要影响, 在能源合作的可靠性方面会产生对中国不利的影响。作为正在崛起的中国, 美国视中国为潜在的对手, 如果限制对中国的石油出口, 这对石油净进口的中国来说, 无疑缺少经济发展的动能。

在当前情况下, 最重要的就是推动中国能源来源的多元化, 加大在独联体国家和东盟国家在能源上的合作。在推动石油进口的同时, 要提升替代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天然气是清洁能源, 东盟国家在天然气储存方面有很大的优势, 东盟各国油气发展还有较大潜力。该区是90年代世界重大油气田发现的集中区之一, 特别是在西印尼的海域。目前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是发现大型油田最多的地区, 储量大于500万桶油当量的分别有13个和14个。如果扩大对石油天然气的合作开发, 无疑会提高中国能源的安全系数。【1】

三、东盟是中国增强软实力的国际生长点

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中, 中国的软实力有所增强。中国在东盟施展软实力, 有其独特的优势和有利条件。首先, 自古以来中国同东盟国家基本上保持着和平共处的和睦关系, 这位中国在东盟扩展其影响力奠定了良好的历史基础。中国同东盟国家的历史交往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朝, 而自汉武帝以来, 朝贡关系就已经存在, 这种关系并不是宣扬武力侵略, 热衷于领土征服, 而是以维护中国得到的权威为目标, 因而在这种体系下的大国都能和平相处, 这使得东盟国家得以长期享受和平的国际环境。其次, 优秀的中华文化有着极强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在东盟国家到处可见经过翻译的中国历史故事、文学作品等。第三, 作为中国的近邻, 东盟国家同中国有上千年的友好交往史, 而在东盟国家中人数众多的华人将是传播中华文化的天然力量。

四、东盟是中国拓展对边外交的国际利用点

借助东盟一手创建的多种合作机制, 中国可以更为有效的推进其多边外交。积极参与多边外交, 是中国融入国家社会的一条重要途径, 可以使中国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冷战结束以来, 东盟是中国国际舞台上一个十分重要的国际组织, 创办了多种多变合作机制, 中国式这些国际机制的主要参与者, 这些机制为中国提供了广阔的多边外交舞台。目前通过“10+1”机制, 中国与东盟建立起全方位的合作关系, 彼此间信赖显著增强, 在国际和地区重大国际问题上, 合作成果显著;借助“10+3”机制, 中国与东盟、日本和韩国开启了东亚区域合作的进程, 有力的维护了东亚地区各国的共同利益;借助东盟地区论坛, 中国与美国、俄罗斯和印度等国进行了定期的安全对话, 这位亚太地区的和平发展与稳定做出重要贡献;借助亚欧会议, 中国开拓出一个同欧洲进行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借助东亚-拉美合作论坛, 中国与远隔万里的拉美国家建立起制度化的对话关系。中国队这些国际机制的参与, 对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等方面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

五、东盟是中国国家安全的未来关注点

由于受历史积怨和冷战思维的影响, 东盟国家对中国的崛起还抱有一定程度的戒心和疑虑, 其中, 部分国家与我国仍然存在南海主权与战略资源权益的争端。尽管我国政府提出“搁置主权、共同开发”的主张, 以低姿态处理与有关国家的争议, 但是有关国家仍然不时挑起事端, 并将南海问题国际化。值得关注的是, 部分东盟成员一方面要求东盟国家联合起来在南海问题上以一个声音说话, 立柱在多变国际场合讨论南海问题, 不断对中国施加压力。另一方面, 他们积极邀请美国、日本、印度等域外大国插手南海事物。南海问题国际化符合美国、日本、印度等域外大国的利益, 他们趁机插手南海争端, 从中渔利。这样就更加剧了我国在处理与东盟国家间南海问题争端上的复杂性和困难性。东盟国家以集体谈判方式并且借助外部势力的介入同中国解决南海问题上的纠纷, 提升此问题的国际化程度和复杂化程度。

在顾及南海问题的同时, 还要防止台湾当局在经济上的“南进政策”, 在政治上把东盟当作“实质外交”的突破口, 企图实现通过经济来促成政治的战略图谋。部分东盟国家或多或少都存在利用台湾牵制中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采取稳健的外交战略举措, 积极发展中国与东盟的睦邻互信和双边战略伙伴关系, 努力消解东盟国家内存在的“中国威胁论”, 有效牵制和打压台湾与东盟过发展实质外交的战略图谋。

21世纪, 亚太在全球的地缘政治格局中的地位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中国将有可能会发展成为亚太地缘政治格局中的主导国家, 这就要求我们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 这不仅关系到中国战略能源通道的安全, 而且还关系到中国突破美国的战略围堵的大问题。从另一方面讲, 中国作为海陆复合型国家, 在兼顾“心脏地带”的前提下要适度向“边缘地带”国家倾斜, 这样不仅有利于国家安全, 更重要的是“边缘地带”国家是这种海陆复合型国家走向世界必须依靠的地缘政治力量。所以处理好与东盟国家的关系, 从近期来看有利于中国的能源安全, 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等战略意义;从长远来看, 东盟是中国事关中国成为世界大国的关键地区。

摘要:冷战结束以后, 东盟在一体化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随着其大国平衡外交战略的实施, 其独特的地缘战略意义开始凸现出来。作为海陆复合型的中国, 要想成为世界大国, 不仅在经济上有所发展, 还要在海权的发展及文化软实力的国际增长方面有所突破, 同时积极推动多边外交, 全方位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 形成稳定的周边环境。东盟在这些方面对中国具有重要的地缘战略意义。

关键词:东盟,中国,地缘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朝鲜半岛对中国的战略意义 篇3

核爆炸虽然在朝鲜境内,却在中国的家门前,而金正恩同志显然不是在向我们庆贺春节。用官方词汇来说,朝鲜核爆炸是世界和平发展主旋律的跑调之音,破坏国际和谐社会,还威胁到作为中国核心利益的国家安全,搅动中国梦的梦境。

这好像您正在梦中,楼上咣当一声,一个坚硬的重物砸在楼板上。您不仅被吓醒,心脏一通乱跳,还担心那个重物是否会砸穿楼板,掉在您每天做梦的床上——您明白,这年头房子的质量实在太没有保障。您斗胆上楼敲门询问,那位好邻居却隔着房门“超级强硬”地告诉您,他在自家屋里练举重,您无权过问。

核扩散的威胁

核的威胁无时不在,无论是把原料做成炸弹还是别的什么。

2011年3月,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虽然还不至于威胁到中国,但“炎黄子孙”一下子陷入“盐荒”,全国人民掀起了抢购食盐的高潮,因为据说吃碘盐能够抵御核辐射。那次恐慌显然得益于宣传机构的无禁令报道。这一次,宣传机构可以假装朝鲜核爆是一个小事件,只是美日韩的麻烦,以确保食盐不会再次脱销。然而,这场核试验对于中国确实是一件大事。

中朝两国“唇齿相依”,一国靠近边境的核爆炸不可能不危害到另一个国家。虽然朝鲜的核武试验是在地下进行,但钚239(朝鲜可能使用的核原料)的半衰期是24100年。10多年以后,朝鲜的密闭措施是否还牢靠?况且水泥块堵不住水中的核污染,而地下水没有国界。20多年前处理核原料的办法现在已变得很不可靠了,俄罗斯正在为沉在北冰洋之下的核潜艇发愁,想办法减少今后核泄漏带来的危害。

福岛核泄漏是因为地震和海啸造成的事故,朝鲜核爆炸却是人为制造的威胁。朝鲜领导人非常清楚核爆炸的危害性,所以他们把核试验尽可能地放在远离平壤、靠近中国的地方,以确保首都的安全。

毕竟,谁都无法确保不会发生意外。据说,鞭炮能够意外地摧毁大型桥梁,参见2月1日的河南义昌大桥事故。核爆炸的威力更可怕了,核尘埃将造成“核冬天”。

科学家描述的景象如同笼罩中华大地的烟霾——当然核辐射更多。环保局公布的数字能够有效地清除污染,久经考验的我们也习以为常,日本却非常担心被风刮过去的污染物,政府向国民发出了警报——虽然漂洋过海的污染物已经淡出个鸟来了。如果是核烟霾呢?中国人还能这样淡定吗?

不论朝鲜的真实意图是什么,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最受朝鲜核武器威胁的国家是中国,不是美国。这次核爆炸位置的选择就对中国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朝鲜在去年底成功发射了卫星,同样的火箭技术也可用来发射核弹。

不过,它的核弹头小型化、弹头与火箭的结合等相关技术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在今后几年里,朝鲜核弹的威慑范围将局限在周边地区。

美国在韩国有两万多驻军,他们是朝鲜核弹的人质。但美国有发达的预警系统和成熟的反导能力,而且报复意志坚定,朝鲜不会轻举妄动。朝鲜对韩国使用核弹的可能性也不大,那将伤害到美国人和“祖国统一”路线的正当性。

但是,朝鲜仍有可能随时使用核弹。实际上,只有让其他国家坚信这一点,朝鲜非常简陋的核武器才具有最基本的威慑力。朝鲜现在最可夸耀的是军队,而核武器是朝鲜武装力量的核心。在国内,统治者把外部描绘成魔鬼的世界,把仇恨作为维持统治稳定的重要手段。

在国际上,不可预测性和战争叫嚣是朝鲜的两大法宝。西谚有云:会叫的狗不咬人。但是别忘了,朝鲜还有不可预测性。它的前两代领导人都是又叫又咬,多次挑起战端并生存下来。

在核武器问题上,朝鲜不受信任的原因正是它的好斗。在这个世界上,核武俱乐部成员的资格已被冻结;核门槛国家大都逡巡不前,不肯轻易迈过去。印度和巴基斯坦被接受为有核国家是很坏的先例,但还不是最坏的。这些国家大都表现克制,只有朝鲜和伊朗是例外。

伊朗领导人曾宣称将用核武器毁灭以色列。1月底,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公开敦促美国尽快打击伊朗核设施。其他国家还对谈判解决伊朗核问题抱有希望,但以色列不敢掉以轻心。以色列曾经成功地空袭伊朗的基地,推迟了伊朗的核武进程,这次感到有些力不从心。美国拥有远程精确打击的技术,由美国遂行外科手术式的打击,能够解除以色列受到的威胁。远程精确打击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己方和对方的伤亡,从而减少了使用武力的顾虑。

在小布什总统时期,美国提出先发制人打击的战略,准备对未来可能的威胁发动预防性攻击。但是,在需要盟国合作的时候,这个战略受到重重障碍。如果美国对朝鲜的核基地实施外科手术式的打击,韩国很难同意。它担心“光脚的”朝鲜可能做出激烈报复,陷半岛于战火之中。这个前景是“穿鞋的”韩国不愿意接受的。

可是,如果朝鲜制造出几颗可以用于实战的核弹,韩国肯定是大输家之一,在与朝鲜的对抗中处于下风。可以想见,朝鲜将动辄威胁使用核武器,使韩国人的日子过得更加心惊胆战。中国的日子也不会好过很多,不仅处在核战争的阴影中,还要时时提防核事故的威胁。到那时,韩国和中国都会被挟持。

意识形态与地缘政治

在重大问题中犹豫不决必将后患无穷。中国对朝政策飘忽不定,其中有多种原因,基本上是战略思维的惰性造成的。

中国和朝鲜彼此是意识形态最接近的国家。60多年来,朝鲜在政治上保持“一贯正确”,家族统治在去年顺利地传至第三代;中国经过改革开放,实现了经济起飞,第五代领导人在年前开始接班。为了维持这个贫穷芳邻的稳定,中国每年向朝鲜贡献大批物质。

中国自许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而朝鲜将要建成为一个“强盛大国”。虽然其他国家不认可朝鲜的“大国”地位,但“大国梦”是一种心理现象,领导人的个人看法就足以建成一个大国。

回顾历史,两个相邻的大国很难友好相处,两强总要相争;如果这两国的领导人都被当作太阳,那一定是“天无二日”,闹得不可开交。在朝鲜战争尚未结束的时候,中朝关系就有了深深的裂痕。在随后的年月里,更是跌宕起伏,几次翻脸。朝鲜反对帝国主义,同时也反对修正主义。

中国支持联合国为核试验一事制裁朝鲜,而制裁按照中国的意见做出了修改,变得更加柔和。朝鲜暗批中国是“糊涂的大国”。中国的宣传机构在忙着看其他国家的笑话,报道美日韩对朝鲜核试验的不安,摆出一副隔岸观火的样子,仿佛这个危险与自己毫无关系。

虽然三十六计里有“隔岸观火”这一计,但这次中国并不在岸的另一边。狭窄的图们江阻挡不了核辐射和冲击波,也不能使地缘政治现实更符合中国利益。

实际上,在这次核爆炸中,中国和美日韩的利益是接近的,我们和他们站在岸的同一边,只是中国还没有足够的认识。所以,其他国家也会在宣传报道中发现一个“糊涂的大国”。我们可以聊以自慰的是,虽然糊涂,好歹还是大国。

冷战史告诉我们,意识形态是靠不住的国家关系粘合剂。而且,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国已经比朝鲜更“先进”了,30多年来陆续产生了“摸着石头过河”、“三个代表”、“八荣八耻”、“科学发展观”、“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等一系列重要思想,现在更要“保持先进性”。

在地缘政治方面,朝鲜作为大国之间的缓冲区不再必要。冷战之后,不再有两大对峙的阵营。中国军事力量近年来发展迅速,即使爆发新的冷战,也没有哪支军队愿意主动在陆地上与庞大的中国军队对抗。那时,如果非要在朝鲜半岛设立缓冲区,美国至少像中国一样需要它——虽然我们非常珍惜东北地区的安全。

可以肯定,即使没有金家的朝鲜,美国陆军也不会再次贸然向中国边界挺进;如果美国空军的飞机袭击中国,没有必要非绕道朝鲜不可;而在朝鲜半岛设立围堵中国的海军基地,在军事上和政治上都不是一个好主意。

美国已经开始把一部分驻扎在东亚的军队撤到关岛。在远程和全球打击的时代,前方基地的重要性下降了,危险性却增加了。更何况中美都是核大国,它们手里拿的家伙远不是朝鲜核武可比的。

同样不可忽视的是,韩国不会允许再次把半岛变成大国之间的一个战场,即使美国真的想这样做。在这件事情上,青瓦台有很大的发言权,能够有效地约束美国。

在朝鲜问题上,中国基于意识形态或地缘政治的担心都已经过时,而朝鲜本身却构成了一个威胁。如果刨除意识形态同盟这一要素,减少地缘政治缓冲区的考量,那么,中朝关系将被还原为正常的国家间关系,由国家利益主导。朝鲜核爆炸威胁中国的安全,严重损害中国的国家利益。认识到这一点,就能解除不必要的顾虑,中国外交将获得更大的腾挪空间。

如果采取新的对朝政策,中国必须接受以往的教训,认真考虑把埋在朝鲜的志愿军将士的遗骨迁回国内,让他们在自己的土地上真正安息。

防弊与除魅

寻找外交政策的根源,一言蔽之,就是一个“防”字。对内政策的核心是“防民”,对外政策的重点是“防美”,一举一动都依据“防中术”,结果闹得内政外交都很被动。这个“防”字是祖传秘方。1896年,梁启超撰写《论中国积弱由于防弊》一文,指出防弊出于“私”,结果“一弊未弥,百弊已起”。他的结论是:“因噎而废食者必死,防弊而废事者必亡!”

在国际政治中,所防之弊主要是反华阴谋。这个世界从不缺少阴谋,所以“防人之心不可无”。可是,如果执迷于设计和破解各种阴谋,就会陷入其中不能自拔。练“防中术”练得晕头转向,也不是一件好事。许多时候,外部世界的景象只是观察者的思维的投射。

有鬼吗?也许真有鬼,也许只是观者的心里有鬼。我们不必到处都看到鬼影幢幢,一日三惊,寝食不安,不停地吹口哨给自己壮胆。这样一惊一乍,啥事都干不成。须知“搞鬼有效,搞鬼有限”,任何大国都不可能靠搞鬼长久维持繁荣和强大——这是关于“大国”的一个基本常识。

中国外交需要马克斯·韦伯所说的“除魅”,从魑魅的世界里走出来。即使有阴谋,中国也要采取我们认为适当的行动,用主动破除阴谋,不然就会逐渐被“百弊”“万弊”包围。

利用对中国有利的变化

朝鲜的现状是冷战的孑遗。在朝鲜战争结束之后,这个国家也一直是冷战的前沿阵地。冷战之后,朝鲜处在“城乡结合部”的两不管地带,越发自闭,不考虑邻国的顾虑。在朝中边境地区进行核试验,朝鲜可能做出一个暗示:它以常规武器抵抗南方的美国和韩国,以核武器威慑北方的中国。

朝鲜这次核试验是一系列事件的延续。在2006年和2009年,它已经两次进行核试验,试验之前都发射了火箭。2010年,又发生了韩国的天安舰沉没事件、延坪岛炮击事件。但因为朝鲜是结合部,所以安然无恙。在2010年,中国开始时自以为是局外人,还劝“有关各方”保持克制。后来美韩举行军事演习,威慑朝鲜,中国又怒气冲天,这样做保护了朝鲜。此后,美国大张旗鼓地向亚太地区转移军事力量。我们的东海、南海变得不平静了。

中国的外交可以强硬,但必须灵活。采取暧昧的政策,本来期望两边都不得罪,结果一定是两头不讨好。东亚地区是我们的摊子。如果中国假装这里发生的事情与我们无关,甚至坐在旁边看笑话,就不要抱怨事态没有按照中国的意愿发展。中国应该积极主动地履行地区大国的责任,在东亚撑起安全与稳定的一片天空。这样做还会产生一个作用:东海、南海的领海争端将可能以最有利于中国的方式和平解决;那些抗拒中国的国家将被边缘化。

如果中国对本地区的共同危险冷眼旁观,无所作为,美日韩三国必然强化已有的军事同盟。虽然它们联手是针对朝鲜,但对中国绝不是一件好事。如果没有外部威胁的干扰,韩国和日本会有“独立”于美国的冲动。现在亚洲许多国家开始了军备竞赛,将部分抵消中国取得的军事优势。

即使在同一个领域内,先后发生的事件之间也不一定构成因果关系。但是,第一届奥巴马政府对华政策的转变,应该与朝鲜的这些事情有直接联系。美国遏制中国的企图现在已经很明显。以美国的力量,遏制政策确实能够给中国带来很大困难,但美国也将付出极高的成本。美国发现这样做很吃力,也很不划算。在“重返东亚”之后,美国可能将“再再平衡”,向对华友好的方向做一些调整。这很正常,战略平衡本来就是一个动态过程。

在朝鲜准备核试验的躁动中,1月27日,中国进行了第二次中段反导试验,获得成功。在当天稍早的时候,美国也又一次完成了反导试验。对此“巧合”,分析家们有各种猜测,有人说中美在向对方展示力量;有人不排除另一种可能——两国用相同的动作一起告诉朝鲜,它发射的核导弹将遭到有效拦截。(如果朝鲜在自己的边境地区引爆核弹,除了先发制人,就没有别的办法阻止了。)中美在朝核问题上取得“深度一致”的报道,大概不是空穴来风。

这个世界的安全需要中美合作和彼此容忍。希拉里·克林顿在离职前的一次演讲中说,太平洋足够大,能够容下中美两个国家。对于美国这位强硬的首席外交官,这也许不只是套话。

2月1日,约翰·克里接替希拉里担任美国国务卿,他的对华态度较为温和。本月25日,朴槿惠将宣誓就任新一届韩国总统。与前任相比,她也对中国更为友好。这些是送上门的有利机会。在今后较为友善的环境中,中国可以在诸多国际问题上采取更加合作的立场。

中国应阻止朝鲜发展核弹。如果朝鲜弃核,中国可以向朝鲜提供核保护伞,并给朝鲜经济带去有益的变化——前提是朝鲜严格遵守中国的游戏规则。

同时,中国以朝鲜半岛的无核化为契机,倡导世界的无核化,这也是对朝鲜的安慰。如果朝鲜拒绝弃核,中国就要下决心放弃朝鲜,并为半岛的统一做好准备。

统一后的半岛可能向中国挑起领土和领海争端。中国在支持半岛统一之前必须妥善解决这个隐患。这是另一个话题了。

朝鲜半岛对中国的战略意义 篇4

【放大字体】【缩小字体】 2014年12月22日

中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何亚非20日在北京表示,“一带一路”建设对于中国海外投资布局有着弥补周边安全短板等五大战略意义。他同时指出,华人华侨参与建设“一带一路”独具优势。

在出席当天举行的第五届财新峰会时,何亚非就中国如何把握海外投资的战略机会作了发言。

何亚非表示,中国处在新世纪巩固战略机遇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首先取决于建立稳定、友善的周边环境,这是中国海外投资尤其是东南亚方向投资的地缘政治“新常态”和大背景。

在此背景下,何亚非认为,当前正在推进的“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对海外投资布局主要有五点战略意义:

首先,弥补中国周边安全的短板。中国进行海外投资首先要考虑资金安全问题,亦即中国周边安全环境问题。目前,一些国家对中国发展壮大存在忧虑,加深了中国周边环境复杂性、不稳定性。“一带一路”在安全上可弥补中国周边安全合作的短板。

第二,“一带一路”建设寻求区域一体化和互利共赢,以建立利益和命运共同体为切入点,使亚洲整体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交融并进。目前,APEC自贸区谈判有望启动,区域全面经济合作伙伴关系(RCEP)谈判可望在未来一到两年完成。“一带一路”建设重点推动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将推动亚洲经济走实、走强。

第三,“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积极参与21世纪全球治理和区域治理顶层设计,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体现。

第四,“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它有助于中国企业走出去,转移那些对于中国是过剩产能而对于周边国家则是经济发展需要的有效产能,并为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开辟新渠道。

第五,“一带一路”建设将与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和加强中俄战略协作关系相得益彰。

何亚非同时强调,华人华侨,特别是东南亚地区华人华侨,在建设“一带一路”中独具优势。他援引数据指出,据估算,全球华商总资产约5万亿美元,其中80%集中在亚洲,特别是东南亚地区。世界华商500强中约三分之一在东盟国家。在东南亚证券交易市场上市企业中,华人上市公司约占70%。

朝鲜战争对中国的影响论文 篇5

摘 要:持续三年多的朝鲜战争不仅加深了朝鲜半岛的分裂,也招致美国插手台湾事务,再度在政治、军事与经济上援助蒋介石,直接而公开地卷入中国的内部冲突,因为美国对台湾的军事卷入,封锁了中国解放台湾的通道,从而使台湾问题遗留下来,成为当今中国实现国家统一以及中美关系发展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中国

朝鲜战争

美国

台湾

1950年6月25日,朝鲜半岛爆发了战争。朝鲜人民军迅速越过三八线,向南方挺进。美国政府立即对此作出反应,几天以后,便派出飞机、军舰和地面部队进行武装干涉,并派第七舰队侵入了中国的台湾海峡。随后,在联合国军的旗帜下,十几个国家的军队卷入了这场战争。4个月后,中国政府宣布派出人民志愿军部队赴朝作战,随后几十万大军跨过鸭绿江。中美两国因为朝鲜战争走向了全面的敌对,从而给中国共产党解决台湾问题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一、战前台湾问题

战前,国共两党之间的内战已接近尾声,国民党的失败已成定局,解放台湾,实现祖国大陆与台湾统一的时机已基本成熟。1950年中国共产党已把解放台湾、彻底消灭国民党残余势力作为夺取全国胜利的既定方针,1950年5月海南岛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在东南沿海积聚了10万兵力,而且在华南各地修建军用机场30个,400架战斗机已进入战斗状态,在福州、厦门、汕头等港口,大量登陆艇及船只已进入起航准备,随时准备渡海解放台湾。这时美国抛弃台湾国民党当局的态度也日渐明确。杜鲁门总统于1950年1月5日发表的关于台湾问题的声明和艾奇逊1月12日在美国新闻俱乐部发表的“中国危机”为题的讲话,均表明美国准备抛弃台湾当局,采取“袖手政策”。但是朝鲜战争的爆发打乱了新中国解放台湾的日程,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迫于形势变化,不得不暂缓攻台计划,把东南沿海用于解放台湾的部队调到东北准备参与入朝作战,军事战略中心北移。

二、战争期间台湾问题

1950年6月爆发的朝鲜战争,美国一方面派兵武装干涉朝鲜内战,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另一方面派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止 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在这种情况下,新中国国防战略重点被迫从东南沿海移至东北地区,是美国的干涉行动造成台湾问题复杂化并迫使我军解放台湾计划搁置。朝鲜战争成为台湾命运的一个转折点。朝鲜战争的爆发改变了美国对台湾战略地位的认识。从当时的冷战思维出发,美国决策者认为朝鲜战争是苏联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先声。出于这种认识,美国重新估计了台湾的战略价值,认为台湾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是一艘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正因为如此,美国迅速改变对台政策,派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同时给予蒋介石政权以政治支持和军事、经济援助,在美国的援助和保护下,台湾不仅摆托了危机,而且经济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使台湾国民党政权得以死里逃生,朝鲜战争使台湾问题复杂化,台湾由中国国内的争端演变成为中美之间的争端,延缓了中国统一的进程。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国将打算遗弃的台湾蒋介石政权重新拾了回来,继续置于卵翼之下。美国这时不仅要协防台湾,而且更将台湾看作是一颗在亚洲遏制中国大陆与共产主义的战略旗子,一艘屹立在美国护城河中的航空母舰。

三、战后台湾问题

朝鲜战争结束后不久,中国共产党再次提出了解放台湾的任务,表示不能容忍美国干涉台湾,但是美国政府一意孤行,于1954年12月2日与台湾签订《共同防御条约》,撑起对台湾的保护伞,继续向国民党军队提供军事援助,美国政府还多次扬言要用武力加以阻挠,赤裸裸地干涉中国内政。因此,朝鲜战争结束后,台湾海峡的紧张对峙局面不仅没有因美国在朝鲜战场的挫折而有所缓和,反而由于美国对台湾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支持和勾结而更加严重。人民解放军此时如果要以武力解放台湾,将面临巨大的障碍和困难,甚至有可能与美军发生直接冲突,其后果难以预料,对此中国共产党不能不有所考虑。从这一现实出发,中共中央在1955年初结束对东南沿海岛屿的军事行动后,为了缓和台湾地区的紧张局势,提出以武力解放为主,同时积极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方针,并表示“愿意与台湾当局协商和平解决台湾的具体步骤和条件”,接着,中共中央还相继提出了一系列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具体政策和设想。

台湾问题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中,美国始终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朝鲜战争之后美国推行“援蒋反共”的对台政策,成为解决台湾问题的主要障碍,台湾问题也成为了中美关系长期疏远的一个重要因素。60 年代末到70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1972年中美关系的大门终于打开,1979年,中美建交,开创了两国关系新阶段,在此期间一方面两国间往来不断扩大,经贸关系发展迅速。但在另一方面,美国又在大陆与台湾的关系上奉行“双轨政策”。而且由于美国的怂恿和纵容,还助长了台湾走向独立的危险性。

四、总结

美国在台湾问题上干涉中国内政,干扰和阻挠中国的统一最终是不会成功的。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华民族凝聚力不断增强,海峡两岸经济政治文化交往越来越密切,在“一国两制”的方针下,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国一定会实现统一。客观的事实表明,如果美国政府能够正视这些年来世界和中国发生的变化,彻底放弃冷战时期特别是朝鲜战争以来在中国台湾问题上的错误政策,这肯定会极大地促进中美两国关系长期全面健康稳定的发展,造福于两国人民,同时,也有利于全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参考文献

朝鲜半岛对中国的战略意义 篇6

——与C教授的对话

5月27日下午,我将那篇短期内浏览量超过600万人次的文章《金正恩为什么突然向中国服软?》,放到一个内部互联网络平台上(参与者都是全球政治学和国际关系学研究的精英),晚上我就看见国内某著名大学的C教授(因是内部论坛,为尊重参与者,此处隐去真实信息)留了一条评论:

“...大国将会继续主导朝鲜半岛进程,而中国将会扮演其中的关键角色。"

这个判断,很符合中国媒体评论的传统,但是不是高看了中国的影响力,还需时间检验。

另外,金正恩领导下的朝鲜的作为,在美国与其战略邻国的诸多精英眼中,中国【继续、从来】脱不了干系。中国所处实际的情形是不是像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呢?

C教授

以下是我的回复,也是我就这一问题进一步思考的结果,仅供参考:

谢谢C教授提供的宝贵评论。

下面就您提出的问题,作些讨论。

第一个问题,大国主导,朝鲜半岛政治,在很长时间里都是一个心照不宣的“事实”,从宗藩时代的明清与朝鲜关系、到日占时代日本对朝鲜半岛的控制,再到冷战时期朝鲜对苏联一边倒的态度,都是如此。但在冷战之后,局面变得复杂化,有几个因素:

1、中国再也无法发挥明清朝代对朝鲜的影响力;

2、随着苏联势力的退出,朝鲜半岛的影响力量呈现多元化格局,美国、日本包括俄罗斯都试图影响朝鲜半岛历史进程;

3、朝鲜自主意识增强,试图摆脱大国制约,自主决定朝鲜半岛的政治日程。

不过,无论朝鲜怎么挣扎,它都无法改变作为大国盘子上的“一道菜”的根本地位,比如大国要求朝鲜半岛无核化,其次,无论它多么想走出大国阴影,都无法做到,包括经济民生、国家安全乃至金氏政权的稳固统治地位,它都无法完全自主,必须仰赖外界特别是中国。

但在另一方面,朝鲜也在尽最大可能削弱中国的影响,比如清除亲中派,使其免于形成气候;按照自己的调子行事,比如朝核问题,比如废止六方会谈问题,比如它试图单独与美国媾和,等等。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外交官说,中国对朝鲜的外交影响力并非如外界想象的那样(崔天凯),官方舆论的基调也是朝这个走的,目前。

不过诸位也看到了,金正恩虽然做了一系列小动作,但最终还是得派遣特使到中国示好,表现出软化立场的姿态。对于他这么做的诚意如何,其实我在结尾也提到了:朝鲜半岛持续一段时间的不正常的混乱情形将会逐步改善。朝鲜的狂热将会周期性的进入新一轮冷却期。也就是说,从朝鲜的一贯表现看,金正恩的示弱仅仅是权宜之计,为了摆脱目前内外交困的局面。等到朝鲜局面好转,势必进入新一轮循环。

从中国的角度看,它为朝鲜付出了很多,安全的、经济的、政治的、外交的,可谓不遗余力。然而,这些付出所得到的回报却令中国政府寒心。中国对朝实际影响力很小,朝鲜在朝核问题上我行我素,甚至对六方会谈显示出极端鄙视的态度,在不知会中国的情况下,单方面宣布停止“六方会谈”进程,使得中国长期的努力打了水漂。甚至,朝鲜还对中国渔民实施了野蛮的抢劫行为。这些都可视为朝鲜对中国阳奉阴违、藐视中国影响力的具体例证。

所以,我认为,新一代领导人在大的外交战略进行调整的大背景下,对朝鲜的态度有了微妙的变化,而且表现在具体的行动上。比如中国高调同意美国主导的制裁朝鲜核试的决议,带头执行制裁,而且可以肯定,在中国渔民被抓后,国内舆论汹涌(鄙人文章也发挥了推波助澜之作用),中国政府肯定通过两国沟通的渠道向朝鲜施加了强大的压力,这个压力想来和以往相比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联系到近日金正恩特使崔龙海访华,习近平有意出京考察,一直等到崔龙海代表金正恩作了若干稍表诚意的表态后,才在最后时刻回京接见了崔龙海。可以设想,如果崔龙海没有在会见王家瑞、刘云山的时候发表那些言论,习可能就不会见他,让他无功而返。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在现实环境逼迫下,中国对朝外交正在发生战术性变化,将原先对朝鲜的潜在影响力变为具体行动。

而这么做的动机,一方面朝鲜半岛无核化是中国战略利益所在。朝鲜半岛拥核,中国首当其冲受到巨大威胁。另一方面,中国受到“韬光养晦”战略之影响,对朝鲜半岛事务缺乏有效的应对,导致朝核问题不断激化,朝鲜的战争边缘战略和大国制衡战略,越玩越离谱,长期以来确实成了“夹心饼干”,处在美日韩和朝鲜之间,两头受气,两头不讨好。这一点,我同意C教授的观点。

因此,在美国及其战略盟友眼中,中国由于将朝鲜当作冷战以后对中国最重要的意识形态屏障,对朝鲜过于纵容,使朝鲜动辄玩钢丝绳游戏,将半岛局势推到危机的边缘,然后火中取栗。这不是假设,应该说是有事实依据的。中国实质上被这种背后的因素所左右和制约,才造就了一个脱离出政治游戏规则的“麻烦制造者”。

诸多情况显示,中国新一届领导层决心改变在朝鲜半岛被动“挨打”的状态,在新一轮朝核危机爆发后,开始采取有别于以往的对策,对朝鲜动真格的。朝鲜的状况十分脆弱,中国的反应立即产生直接的效果。民生凋敝的情况雪上加霜,外交也陷于困境(正如前文所说),金正恩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战略伸缩空间大为减少,因此急匆匆派遣心腹访华,意在打消中国的疑虑,稳住中国,并突破自己面临的困境,巩固执政地位。

朝鲜半岛对中国的战略意义 篇7

1 培育中国跨国公司的战略意义

1.1 培育中国跨国公司有利于提升国家竞争力。

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教授迈克尔·波特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并对国家竞争优势的培育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该理论认为, 国家竞争力是指一国产业和企业持续以较低价格向国际市场提供高质量产品、占有较高市场份额并获得利润的过程。一国企业竞争力的强弱最终会决定国家竞争力的强弱。因此, 从某种意义上说, 国家与国家的竞争本质上是各国企业之间的竞争。一国拥有跨国公司的多寡、竞争力的强弱是衡量一国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西方各国之所以能够长久维持强大的国家竞争力, 一定程度上与本国具有数量众多且能够在全球开展资源配置的跨国公司是分不开的。“走出去”战略实施以来, 中国企业积极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和国内、国外两个市场谋求生存和发展, 跨国经营程度不断提高, 部分优势企业, 如海尔、联想等也逐步建立了全球生产和营销网络, 已具备了跨国公司的雏形, 但总体来看, 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仍然有限。积极培育中国跨国公司, 提高本土企业的跨国经营能力是我国在全球化下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举措。

1.2 培育中国跨国公司是中国获取有利国际分工地位的重要保证。

当代国际分工, 总体来看, 可以分为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和产品内分工。产业间分工是指具有不同要素密集度的产业之间的分工, 产业内分工是指同一产业内部展开的国际分工, 而产品内分工是指各国和地区按照产品生产的不同环节或工序开展的分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进步, 跨国公司在全球进行资源配置, 以及各国相对自由贸易环境的出现, 当代国际分工正呈现由产业间分工向产业内和产品内分工转变, 国际分工正在向纵深方向推进。这种基于产品不同环节和工序开展的国际分工近年来引起了国内一些学者的高度关注。例如, 张二震教授 (2004) 认为, 在产品内分工兴起的背景下, “产品的价值链被分解, 国与国之间的优势更多体现为价值链某一特定环节上的优势。”。根据微笑曲线理论, 当前中国在参与国际分工时主要是凭借本国丰裕劳动力的优势加入其中, 中国企业的优势主要体现为在价值链的组装、加工环节具备的优势, 但在研究与开发、营销等价值链的高端环节中国企业处于不利地位。当然短期来看, 这种依靠廉价劳动力的要素禀赋优势加入国际分工有其必然性, 但是长远来看, 低水平的分工地位不利于中国分工利益的获取。此外, 伴随着跨国公司生产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为了利用全球各地的比较成本优势, 跨国公司将其生产分布在全球不同区位完成, 并构建了一种特定的生产组织形式—全球生产网络。在全球生产网络中, 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作为具有主导地位的核心企业存在, 对全球生产网络进行治理, 而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更多处于从属地位。鉴于此, 中国应加快培育具有高水平无形资产, 能够参与高强度竞争的本土跨国公司, 依靠企业的竞争优势, 逐步提升国际分工地位, 最终实现在全球化中分享更多的利益。

1.3 培育中国跨国公司是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的重要举措。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提高, 中国利用外资一直保持着较大的规模, 但相对于“引进来”而言, 我国“走出去”的步伐仍有待加快。在西方跨国公司大量在中国积聚的同时, 中国应加快培育高级要素, 努力培育世界知名品牌, 加快技术创新, 加快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跨国公司, 积极融入全球分工体系, 从而更好地实现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内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进一步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

2 中国跨国公司培育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本土跨国公司已引起了理论界和实践部门的高度关注, 但也应看到, 中国跨国公司培育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中国企业的内在素质与西方跨国公司仍存在很大的差距, 另一方面, 政府的扶持作用也有待进一步发挥。具体而言, 在培育中国跨国公司过程中, 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2.1 所有权优势不够突出。

按照垄断优势论, 跨国公司能够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前提是企业必须拥有高价值的无形资产, 利用无形资产构建垄断优势, 从而克服在东道国经营的不利条件, 开展对外直接投资。著名跨国公司理论专家邓宁曾指出, 企业拥有规模经济、无形资产等内部化优势是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之一。综观当前我国企业发展情况, 除像海尔、联想等部分企业外, 大部分企业并不具备资本规模、垄断技术、知名品牌、管理经验等优势, 企业所有权优势不强, 在国际市场很难与西方跨国公司展开竞争。

2.2 企业内部化优势不强。

跨国公司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条件是, 其必须能够在内部市场有效配置这些资产, 结合各国和地区的区位优势, 运用无形资产创造竞争优势, 也就是说应具有内部化优势。作为转型经济国家, 总体来看, 我国国有企业经营机制不够灵活, 企业管理中带有一定的行政色彩, 国有企业自主经营的内在动力不是很强。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积极性。

2.3 政府扶持和促进体系不够完善。

根据西方跨国公司的成长经历可以看出, 在跨国公司的培育过程中政府可以起到“助推器”和“孵化器”的作用。政府战略上的统一规划、健全的扶持和管理体系有利于促进跨国公司的产生和发展。自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 我国政府实施了许多投资优惠措施和鼓励政策, 但与西方国家相比, 我国政府对跨国公司的扶持和促进体系仍不够完善。这突出表现为企业境外投资融资渠道较少, 金融支持力度不够, 对外直接投资保证、保险制度不够完善, 对外投资法规体系不够健全, 政府对境外投资信息支持力度较弱等。对外直接投资扶持和促进体系建设的相对滞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活动的开展和本土跨国公司的培育。

3 培育中国跨国公司的战略举措

培育中国跨国公司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 需要政府、行业中介组织、企业的共同参与。在此, 笔者认为, 中国在培育本土跨国公司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3.1 政府加强总体战略规划和引导。

在西方跨国公司的成长过程中政府的总体规划与战略指导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前, 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缺乏专门的指导机构, 缺乏统一规划和引导。基于此, 政府应尽快制定我国海外投资的总体战略规划, 进一步制定跨国投资的主体战略、地区与行业战略、技术战略、市场战略和经营战略, 加强对境外投资的战略研究和指导, 从而为企业开展跨国投资提供参考。另外, 在培育本土跨国公司的进程中, 政府可根据各行业的特点、企业的资本规模和海外经营能力, 以及跨国经营程度, 遴选部分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 分层次推进培育本土跨国公司。

3.2 借鉴美、日、韩经验, 完善海外投资促进和服务体系。

政府的推动会加快跨国公司的形成和发展, 美国、日本、韩国跨国公司成长经历便是例证。以上三国政府在培育本土跨国公司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政府在战略上高度重视本国企业海外投资活动, 对海外投资制定了具体的规划和指导方案;强有力的财政与金融支持。如政府对国外投资收益采取税收抵免、税收减让等税收优惠政策, 建立海外投资保证与保险制度等;建立完善的对外直接投资法律制度。美国在二战后制定了《经济合作法》、《对外援助法》。日本先后制定了《进出口贸易法》、《贸易保险法》和《出口信用保险法》。韩国制定了《海外直接投资制度改善方案》及《外汇管理修正案》等法律, 以推动本土跨国公司的发展和壮大;此外, 发达国家政府还向投资者提供资金和技术协作。具体表现为政府出资或贷款, 直接参与投资活动, 政府设立特别基金, 资助投资者在国外投资, 并设立由政府资助的金融开发公司。在技术援助方面, 政府设立培训机构, 为跨国公司培训各种技术人员, 并协助民间非营利团体进行咨询服务工作, 如美国成立的“国际经营服务队”、日本设立的“世界经营协议会”。中国在培养本土跨国公司的过程中, 政府应主动借鉴西方跨国公司的成长经验, 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简化境外投资项目审批程序, 转变观念, 改革境外投资管理模式, 加强对海外投资项目的监管;加大对境外投资的财政、金融支持力度, 推动国内企业“走出去”。为避免双重征税, 政府应采取税收抵免和税收饶让等优惠的税收措施。建立和完善境外投资保证与保险制度, 减小企业境外投资的商业风险和政治风险。为鼓励企业开展大型中长期投资, 政府可以对这些项目的贷款提供大幅度的贴息;完善对外直接投资的法律制度, 建立专门的对外直接投资法律制度、境外投资的金融和保险法律制度。通过法律制度, 加强对境外投资的宏观指导和监管;另外, 政府应做好海外信息搜集、整理和提供服务, 为中国本土企业海外投资提供信息支持, 加强国际和区域间合作, 通过外交手段, 建立政府间双边和多边投资合作机制, 为境外投资营造便利化条件。

3.3 扶持和培育企业集团。

西方跨国公司经历了五次全球兼并浪潮, 企业规模不断扩张, 获得了显著的规模经济效应。我国企业规模总体相对较小, 缺乏规模优势。政府应鼓励“强强联合”或“强弱联合”, 鼓励有条件的国内企业实施跨国并购和联合重组, 构建跨国企业集团, 增强我国企业跨国投资的实力和国际竞争能力, 积极培育工贸结合型、综合商社型、金融型和生产型跨国公司。在生产性跨国公司的培育方面, 中国可以借鉴美国跨国公司的成长经验, 着力培育企业的规模优势和研究与开发能力。在贸易型跨国公司的培育方面, 我国可以借鉴日、韩综合商社的成长经验, 利用政府力量推动跨国公司的形成。

3.4 企业应加快技术创新, 培育知名品牌, 进一步转变经营机制。

与西方跨国公司相比, 我国企业研究和开发、自主创新能力较弱, 并且自主品牌较少。针对这一情况, 企业应加大研究与开发的投入, 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创新, 以及在国外设立研究与开发机构等途径, 提高自主技术创新能力, 积极构建核心竞争力。另外, 企业应加强品牌建设与管理, 提高出口商品质量, 培养自主品牌, 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增强经济全球化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能力。在企业制度方面, 应遵循以市场为导向, 政府进行规划、引导和提供服务的原则, 进一步转变经营机制, 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从而为中国跨国公司的培育和成长提供组织保证。

参考文献

[1]张二震, 马野青.国际贸易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7:33-92.

[2]林康.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8:374-380.

[3]宋亚非.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方略[J].财经科学, 2005 (2) :181-185.

上一篇:十佳团支书竞选下一篇:十一游雁荡山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