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半岛的理想主义

2024-11-10

金色半岛的理想主义(共3篇)

金色半岛的理想主义 篇1

多丽丝·莱辛 (Doris Lessing) 的作品《金色笔记》 (The Golden Notebook) 描述了主人公安娜 (Anna) 这一“自由女性”的成长历程, 展示了一个失重的灵魂如何在那个迷惘而多变的时代中探索和生存, 以此隐射20世纪中期整个世界的风貌———表面平静而实际混乱。虽然对于《金色笔记》主题、人物及作者的研究不胜枚举, 但对安娜追求自由独立过程的研究则寥寥无几。本文结合20世纪晚期的时代背景及莱辛的人生经历着重分析“自由女性”安娜在寻得自由过程中所处的困境、付出的努力以及最终的胜利, 以丰富《金色笔记》和女性主义的研究。

一.陷入困境

生活在男性主导的社会, 安娜经历了许多痛苦和挣扎。实际上, 她陷入了各种不和谐的关系之中, 其职业和信仰也一团糟。

1.不和谐的家庭和脆弱的友情

在男性主导的社会, 女人注定要依靠男人, 她们就像机器, 随时有可能被抛弃。在家里, 安娜被丈夫马克思 (Max) 伤害。安娜与马克思的结合仅是为了要个孩子, 和古代中国相似, 女人只是男人用来生养后代的机器。因此, 在家庭中女性根本不可能拥有与男性同等的权利, 其婚姻也注定以失败告终。虽然安娜自己也想要孩子, 但恰是马克思不断的要求和逼迫才使之成为可能。孩子看似是连接他俩的桥梁, 而实际却将她与这一虚假婚姻捆绑。珍妮特 (Janet) 的出生是一个意外, 正因为她, 安娜陷入了不幸的婚姻。离异后, 她把女儿作为唯一的依赖和希望。然而, 珍妮特并不想与母亲一起生活。在她看来, 安娜的生活混乱无序, 她想过一种全新的生活。

除了家庭关系不和谐, 安娜与别人相处也并不融洽。茉莉 (Molly) 是安娜最好的朋友, 她们常在一起谈天说地。即使如此, 她们也会因一些琐事而不安。虽然安娜和茉莉关系很好, 但她仍对这份友谊存在困惑。又或者说, 她对自己并不十分了解, 她对家庭和友谊的困惑实际是对自己的困惑。她与自己的内心世界, 实际是相抵触的。

2.不稳定的职业

作为作家, 安娜也为自己的事业而奋斗, 她期盼揭露社会的黑暗和腐朽。起初, 作品《战争边境》 (Frontiers of War) 的出版和流行, 确实让她一定程度上完成了这一目标。这部作品吸引了不少电影制作人, 然而他们希望对其进行改编。为了生存, 安娜不得不接受。这对于像安娜一样希望在文学作品中表达对社会不满的作家而言, 无疑是一大悲剧。面对生存的现实, 她选择了向社会屈服。这并非她所愿, 但她却别无选择。儿子汤姆 (Tom) 的自杀是引起她对事业困惑的另一因素。安娜从未想过自己的作品会使人自杀, 尤其是她的儿子。她认为自己原本有机会避免这一悲剧的发生。汤姆获救后, 双目失明, 安娜将此归咎于自己。

以上两件事使安娜对自己的写作事业心灰意冷。最终, 她对任何事都无从下笔, 安娜在文学上的才能和智慧终于被残酷的现实和思想的绝望扼杀了。

3.对共产主义信仰的怀疑

除了物质和外在的困境, 安娜的信仰也存在危机。她曾是理想主义者, 常着眼于那些本应由社会学家、伦理学家和领导人关注的问题, 比如如何帮助不同种族的人民融洽相处, 实现什么样的社会体制才能帮助普通民众安居乐业等。然而,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 安娜第一次意识到生活的改善并不能推动这个国家更好的发展。她无法理解为什么人们目击了这个国家发生的一切, 却无动于衷。她想要改变这个世界。终于, 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使安娜看到了拯救国家和人民的希望。随后, 她加入了英国共产党, 并积极投身于各项运动之中。那时, 安娜视社会主义为道德的力量, 将共产主义哲学视为全人类的梦想, 也以此作为生活的动力。然而, 英国的共产主义实践充满了谎言, 安娜对此很是不满。最让安娜焦心的是残酷的迫害。她担心自己很可能被叛徒杀害, 因为她的情人迈克尔 (Michael) 就是被党内叛徒所害。

经过长期与不良风气的斗争, 安娜开始对英国共产党产生怀疑。她曾如此积极推进英国的共产主义, 现在却被现实打败。她深刻认识到, 即使自己付出再多, 这个世界也不会有丝毫改变。她不仅担心自己和朋友被指责反叛, 也担心这个残酷的社会, 这个使她对自己的共产主义信念产生怀疑的社会。

二.直面困境

经历了家庭、友谊、事业和信仰上的困境, 安娜认识到直面困难的重要性。因此, 她必须为自己的自由和独立而斗争。

1.寻找真爱

与马克思离婚后, 她感觉自己与家庭脱离了关系, 以为又有机会去寻找真爱, 便竭尽所能去寻求理想的爱情。她认为, 必须与不同的男人约会才能知道他们是否符合自己心中的理想形象。刘坤 (2010) 就指出, “表面上, 像安娜这样的女人并不在意婚姻, 而实际上, 她们最渴望稳定的婚姻”。当安娜携女儿独自生活时, 她认识了迈克尔, 那时的她天真得认为自己找到了真爱。她与迈克尔有着许多共同点, 他们都是共产党人, 有着共同的信仰。安娜对迈克尔真心诚意, 希望与他建立一个幸福的家庭, 然而迈克尔只想找一个避风港而已, 他从没想要与安娜一起生活。即使从他口中说出真爱, 那也只是逢场作戏而已。安娜《黄色笔记》 (The Yellow Notebook) 中的主人公艾拉 (Ella) 和保罗 (Paul) , 就是根据她和迈克尔的关系创造的。结合艾拉和保罗的只是性, 而性也成了毒药, 像鸦片一样控制着他们。因此, 他们的爱情也以失败告终。

爱情的失败对安娜影响很大。她既怀疑世上是否存在真爱, 又渴望得到理想爱情。她不断接触男人, 却像“试穿了衣店的所有衣服, 没一件合身的”。安娜对爱情的态度和行为看似放纵, 但深入分析后却发现, 她只是爱情的受害者, 渴望通过自身努力找到理想的伴侣。这样看来, 安娜确实勇气可嘉。就像何蜜 (2011) 所说, “真正的自由女性应该追求幸福的婚姻和平等的爱情”。

2.克服写作障碍

爱情的失败直接导致了安娜写作上的障碍。她期待现实和作品都能有完美的结局, 但残酷的社会粉碎了她的梦想以及生活来源。所以, 她必须走出困境, 在写作事业上再寻出路。

她查阅文献, 开始重新界定《战争边境》。李玉萍 (2007) 提出:“《战争边境》反应了可怕而又虚假的怀旧, 而谴责《战争边境》则意味着安娜摆脱了过去天真的职业梦想”。作家的身份使她还想写点东西, 算是对这个社会的回应;而作为母亲, 她还需要克服写作障碍来养家。她意识到引起自己写作障碍的, 不仅有外部因素也有内心世界的干扰。如果她想彻底克服障碍, 就得寻求别人的帮助, 所以她决定请心理学家马克斯太太 (Mrs.Marks) 帮她解决这些问题。每次拜访马克斯, 安娜总会有微小的进步。她开始相信, 自己的创作热情并未枯竭。正如牛之霞 (2012) 所说, “当时, 安娜已经清醒认识到现实世界并不完美, 她扭曲的写作理论也慢慢回到正轨”。虽然安娜写作的再生之路充满坎坷, 但她的内心世界已不再极端。在与写作障碍抗争的过程中, 她为争取自由和独立再一次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力, 也实现了从天真到成熟的蜕变。

3.努力构建理想社会

在安娜眼中, 她生活的社会充满了恐怖和腐败。她曾加入英国共产党, 希望反对资本主义并改造社会。然而, 仅靠个人意志根本无法改变什么。但她始终坚信, 这个世界会变得和谐平等。在五本笔记中, 红色笔记就着重强调了安娜的信仰和政治生活。

她总是同情那些遭受不公正待遇的人, 并超越了左翼和右翼政治, 形成了自己的道德标准。这种残忍和厌恶, 不管来自左翼还是右翼, 她都无所谓。总之, 她反对这个世界一切残酷和令人讨厌的事物。然而, 虽然安娜意识到了英国共产党的弊端, 并对其未来感到迷茫, 她仍然积极投身于共产主义运动, 仍然认为共产主义才能救人民于水火之中。即使面对其他政党的挑战, 她也仍然支持共产主义。

对于困境, 安娜并不退缩, 勇敢面对。虽然有时她也示弱、缺乏理性, 但这些并不能掩盖她所作出的巨大努力。这也恰恰是她终获得自由和独立的暗示。

三.实现自由和独立

安娜竭尽全力对抗在家庭、友谊、职业和信仰中经历的困境, 在经历了痛苦的挣扎后, 最终取得了爱情、职业和信仰上的自由独立。

1.理性处理与男性的关系

与男性相处的不稳定使安娜开始认真思考这种关系, 并意识到并非与男人关系复杂就能得到真爱。从那时起, 每当她遇到不同的男人, 就先评估这种关系, 这样, 即使最终分开也可以保持镇静。在《金色笔记》一书中, 当索尔 (Saul) 离开她时, 安娜的反应非常和平, 与之前迈克尔离开她时不同, 她已经接受了与索尔这段关系结束的事实。这表明, 安娜在处理与男人关系时的成熟。此后, 一位叫米尔特 (Milt) 的美国共产党在安娜家里住了五天后离开了。在那些日子里, 他们都很喜欢对方, 友好亲密, 就像彼此相爱的夫妻。然而, 米尔特只是一个过客, 不得不离开。虽然安娜在他离开时感到难过, 但她还是表现得很大度。她甚至给了米尔特最美好的祝愿, 而这在之前她是做不到的。

对于这两个男人离开的不同反应只是安娜成熟的一个缩影。虽然她没有得到理想的爱情, 但我们可以相信安娜的内心世界获得了自由与和平。像安娜这样的女人, 在经历不同的爱情后, 会以更加清晰和理性的态度去处理与男人的关系。

2.重新开始写作

如前所述, 因为社会条件和精神上的矛盾使得安娜遭受了写作障碍和不稳定的家庭收入。她想尽办法去解决, 而一切也慢慢顺利起来, 她的职业和生活又回到了正轨。在她准备重新开始写作时, 索尔对安娜的影响很大。在离开前, 他曾鼓励安娜再写点东西, 甚至希望安娜在书中为他写第一句话。她终于鼓起勇气在索尔的笔记本上写下, “在阿尔及利亚干燥的山坡上, 一名士兵看着月光下闪烁的来福枪”。

安娜试图用日记记录琐事和情绪, 这样她可以让自己的内心世界远离这些烦恼, 也能写些小说来维持生活。现在, 她完全克服了写作障碍, 小说已没有之前那么苦涩和残酷。她开始乐观地面对生活, 理性地对待生活。此外, 安娜还找了一份社会工作。虽然没有薪水, 但能帮助她实现社会价值。显然, 事业是不能脱离精神世界的, 稳定的职业使她的内心世界变得积极平和, 而职业上的独立和自由为精神上的自由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3.脱离共产党

安娜一直困惑自己是否应该信任英国共产党。一方面, 作为党员, 她相信共产主义会给社会带来和谐;另一方面, 她却怀疑共产主义对社会带来的真正影响。因此, 她感到痛苦和无助。为建立一个理想的世界, 她意识到自己需要脱离共产党, 实现信仰的自由。

安娜决定退党, 虽然做这个决定非常痛苦, 但她别无选择。正如马龙云 (2012年) 所说, “安娜不是圣人, 所以她不能强迫每个人都关注自由、独立和真理”。这样, 安娜至少不用在信仰上痛苦。脱离共产党消除了安娜的困惑, 并且有机会去选择一个新的符合现实的政党。安娜决定加入工党, 她并没有背叛信仰, 而是构建理想世界的另一种方式。只有当安娜认识到现实, 摆脱男权的束缚时, 她才真正实现自由和独立。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别人的帮助, 安娜最终实现了爱情、职业和信仰的自由。

四.结语

《金色笔记》描述了以安娜为代表的现代女性的经历:为打破男性主导的文化对妇女的压迫, 她们放弃传统道德, 敢于挑战传统社会;她们尽力点燃生活, 并获得与男性平等的权利。实际上, 莱辛的女性意识和她对现代女性命运和未来的态度使她的作品充满了女权主义。在其小说中, 女性的生活和女性获得自由的艰难方式使我们深刻反思现代女性生活中的种种困境。这部小说使读者深深感受到女性强大的力量和勇气。在现实中, 爱情、事业和信仰没有绝对的自由。她们需要摆脱父权的捆绑, 这样才能在各个方面实现真正的自由和独立。总之, 每个争取自由的女性都值得我们尊重。

参考文献

[1]Lessing, D.The Golden Notebook[M].London: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2007.

[2]陈才宇.《金色笔记》阅读提示与背景材料[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9.

[3]何蜜.浅谈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中的女性主义思想[J].理论前沿, 2011, (6) :263-264.

[4]李玉萍.浅析《金色笔记》中女主人公写作理想的破灭过程[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07, (4) :280-282.

[5]刘坤.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中的女权主义思想[J].新闻爱好者, 2010, (11) :143-144.

[6]马龙云.论《金色笔记》的女性发展取向[J].求索, 2012 (9) :194-196.

[7]牛之霞.超越自我的荆棘之路——论《金色笔记》中安娜的精神探索[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2, (6) :69-73.

金色半岛的理想主义 篇2

一、对女性文学传统的自觉继承

女性解放运动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对人权的争取也渐渐拉开了帷幕。十九世纪中期以来, 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 人类文化开始提出一个新的课题———恢复和完善女性概念在人类文化进程中应有的地位。如果说针对基督教的神道主义文化而掀起的人文主义思潮是西方文明进程中的第一次人的解放运动的话, 那么, 重构女性话语就是针对人类文化的“男权至上”特征而进行的第二次人的解放运动。资产阶级争取人权的革命很快取得了胜利, 而女性解放自身的道路很漫长, 直至今天呼声仍是此起彼伏, 并将一路远行。女性解放运动表现出一个很重要的特征:文学创作与理论并驾齐驱。西方女权主义理论和女性主义文学对于女性政治权力和经济独立的诉求, 形成了一部女性运动发展史和女性文学史。众多的女作家不断涌现在世界文学史上, 一个个女性形象在她们笔下璀璨生辉, 她们的创作在丰富文学中的人物画廊的同时, 更是开启了一个长期被淹没在历史和文化长河中的“第二性”的认识之路。女性开始书写自我, 开始在文学中建构女性的主体性, 在她们的笔下女性不再是男性心目中的恶魔或者天使, 冲破了千百年来父权文化对女性的客体规约。

英国文学史上出现了众多的女性作家, 形成了独特的女性文学传统。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以女主人公的反叛和对独立人格的追求受人称道。这部小说和其他女性作家同类题材的小说相比, 在表述女性受制于男性话语的生存事实和她们内心深处的独立诉求方面显得更为明确激烈。简·奥斯汀是一个时代的女权主义启蒙者和女性意识觉醒的鼓吹者, 她的小说在一定的生活层面上披露了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反映出一定的女性意识。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西方现代文学史上声名显赫的女作家, 伍尔夫曾在给妇女服务联合会做的演讲中说道:“作为女作家, 杀死‘房中的天使’是她们职业的一部分。”[2]“一个女人如果想写小说一定要有钱, 还要有一间自己的屋子。”这是伍尔夫的女权主义思想在《一间自己的屋子》里的中心概括。伍尔夫创造性地提出了“双性同体”的思想, 这个思想的提出是对历史上以男性价值为仲裁者的单一价值标准的反叛。各个时期的女性文学有着各自的时代特征, 但是无论如何她们自始至终在努力表达着女性真实的感受和声音, 在关心着女性的命运, 这个特征是不会改变的。

莱辛就是书写这个女性文学传统的重要一员, 在莱辛的诸多作品中, 妇女问题是她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最富盛名的就是她的《金色笔记》。小说中塑造了以安娜为代表的“一种完全新型的女人”, 她们是走在时代前列的“自由女性”, 她们思想进步, 言行自由, 经济独立, 更没有婚姻的牵绊。独立、乐观、自信是她们的精神面貌。她们鄙视人性在财富中异化, 更在乎人类的精神自由, 自由地选择职业和政治信仰, 不受制于他人。她们认为她们的生活状态是女人们未曾有过的, 敢于表达自己对世界和人生的真实感受和想法, 在浮躁的尘世中保持着自己超然的独立人格。作品的主体内容记录了安娜的四本不同颜色的日记, 真实地叙述了她个人的生活状态, 既向我们公开了一个当代女性的心理和情感世界, 又向我们展示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仍然生活在男权文化中心的社会中的女性遭遇的生存困境。黑色笔记是记录安娜在非洲的一段经历, 红色笔记是关于政治的, 黄色笔记是作者根据自己的经历虚构创作的故事, 蓝色笔记是一本日记。在纷繁的世事中, 安娜的个人生活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但作为一个知识女性, 她的理性更胜于感性, 她不仅在生活中争取与男人同样的平等权力, 而且关心种族斗争, 关心整个世界的纷争, 她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 试图以美好的共产主义理想来拯救人类的责任感, 在信仰危机的世界中等待灵魂的救赎。我们从安娜的日记中看到了一个女性在一个岌岌可危的世界面前精神从分裂到重建的过程, 其意义在于不仅展示了女性的命运, 更可贵的是以安娜为代表的女性试图在探索中找到一条自我拯救之路。

夏洛蒂·勃朗特在小说中言说了十九世纪英国女性觉醒的心声, 简·奥斯丁说出了下层女性内心的渴望, 伍尔夫工笔细描了二十世纪初英国上流社会中女性的内心。莱辛继承了这些英国女作家的传统, 对女性的生存状态作了全景式的俯瞰描写。在《金色笔记》里女性对世界和人生的感受, 对完整女性自我的孜孜追求得到了最好的叙述。以安娜为代表的自由女性由“边缘走向中心”, 由“客体转化为主体”而抗争, 努力建构新的两性平等共处的关系, 界定新的女性自我角色模式。因此, 作品一经问世就受到了各国女权主义者的青睐, 成为女权主义者的必读书, 被奉为“女权主义的《圣经》”。有的评论家把《金色笔记》与波伏娃的《第二性》相提并论, 确实, 莱辛用感性话语言阐释了波伏娃的女性理论观念, 因此《金色笔记》被认为是小说化的《第二性》, 成为了英语文学界的姊妹篇。

二、自由女性的超越

《金色笔记》不仅继承了英国文学史上对女性独立意识和生存困境的关注主题, 继承了女权运动对女性自我经验的叙事和重视, 更可贵的是在许多方面超越了以往文学史中塑造的女性形象, 超越了以往女性理论的建构。

(一) 性别意识的超越

莱辛塑造了安娜这个超越单纯视野的女性, 在安娜身上折射出以前女性所缺乏的人类整体关怀意识。莱辛把女性解放的命运同人类命运关联起来, 让女性对人类整体命运负有责任感和使命感。这超越了文学史上的其他女性作品, 正如波付娃所说:“真正伟大的作品是那些同整个世界抗辩的作品, 而妇女却不会这样做。她们会批判、驳斥某些细节。但要和整个世界抗辩就需要一种深切的责任感。这是一个男人的世界, 在这个程度上来说妇女是不负责任的。”[3]确实, 文学史上对人类命运给予深刻反思的作品大多出自男性作家, 女性由于自身境遇的局限, 很难超越女性狭隘的视野。莱辛创作的自由女性正是对这一历史现状的反拨。当女性逐步争取到属于自己的权力时, 也同时意识到世界是两性共同的世界, 需要男女共同承担起责任。

在作品中, 安娜不仅有着明显的女性特征, 而且有着鲜明的责任意识、世界观念。安娜不懈地追求着女性自身的解放和追求, 更关注人类整体的解放和幸福。安娜的生活没有局限于家庭生活, 她的生活非常广阔, 从非洲到英国, 参予反对种族歧视的斗争, 反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她是一名作家, 又是一位共产党员。她兼多种身份于一身, 她要努力演好各种角色, 她对自己的感情负责, 对女儿负责, 对自己的作品负责, 更是为人类的未来努力着。她在苦苦探索着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

或许是安娜所在的特殊的时代开拓了女性的视界, 她的女性性别意识的超越来自于她对所生活的时代的特殊性的深刻认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在战争面前, 人类承受着前所未有的恐惧, 女性更是深陷之前女性未经历过的境遇, 除了承受来自男权社会的压抑, 还要承受人类面临毁灭的痛苦, 世界的无序, 人生的不可捉摸, 个体命运的无法把握, 这些都是安娜这一代女性的特殊的体验。在人类生存的大问题面前, 自由女性的个人问题似乎已显得不重要了, 她们的目光不再仅往自己身上聚焦, 她们不仅关注女性, 更关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 对社会、对人类体现前所未有的责任感, 她们意识到对这个世界负责任的不仅仅是男性, 她们必须参与进去。总之, 安娜这一形象完全改变了女性的视角, 是一种性别意识的超越。

(二) 建构新型两性关系

小说建构了新型的两性关系, 试图消解传统意义的主题并描绘出一个脱离二元对立关系的女性主义主题。

作为自由女性代表的安娜和摩莉在寻找自由和幸福的过程中历经了各种两性关系:安娜和迈克尔貌合神离, 两个人之间的感情矛盾且复杂:迈克尔给过安娜幸福, 但同时伤害着安娜, 挖苦安娜是个女作家, 讽刺安娜把做母亲的责任看得比爱更重要, 面对安娜的真诚害怕失去自由;摩莉与理查互相敌对;理查跟玛丽更是由热恋走向了互相仇视。这些男女关系的症结不仅是个人的问题, 更多的跟他们存在的社会有关, 战争使人们失去了信仰, 种族问题依然存在, 妇女运动使男女关系更加复杂对立。在这样的境遇下, 人们精神陷入了困境, 人与人失去了和谐共处的基础。安娜经过长久的思考得出一个结论:“我明白这种憎恨和愤怒不是个人的。它是我们这个时代女性的病态。……这些妇女的情绪使对不公正的憎恨, 是一种毒药。这些不幸的女人她们不明白这种病不是个人的, 她们却把它转向了男人。”[4]男女之间的问题关键似乎已很明朗, 而怎样解决这一矛盾成了女性主义长期探索的一个难题。在女性自身解放的征程中, 女性该以怎样的姿态面对两性关系呢?女性是以传统所提倡的贤妻良母的自我牺牲换取男女之间的和谐, 还是以两性战争的激进方式打败男性夺得女权?安娜进行了深刻的思索, 根据自己的情感经历塑造了一个故事, 即小说中的《黄色笔记》, 她深刻认识到在男权模式的文化中建构的任何两性关系就像《黄色笔记》的男女关系:男人竭力抵制女人赋予她们的角色, 女人试图从男人和婚姻中寻求安全和保护, 男人与女人的利益在这里相互冲突, 安娜意识到了其中的分歧, 意识到了两性关系中爱恨交织的状况。当迈克尔离她而去的时候, 她极力抑制自己的情绪, 觉得自己的愤怒不应该指向男人, 虽然她无法自己陷入分裂的痛苦中。“自由女性”面对一个男人的离去是如此的无奈, 让她陷入了难以名状的孤独和恐惧中。安娜开始反省, 一个生活在与男人隔绝和远离状态下的女人已经不再是真正的“自由女性”了, 反省自己曾经用女性主义的标准来衡量和选择男人, 她想放下这些, 但她在现实生活中又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和方向。这是和她同时代的女性共同面临的困惑。

通过《金色笔记》深刻的剖析, 我们感受到了当代西方社会两性关系的病态。莱辛和她笔下的安娜一样面临都着这一困惑, 也努力探索着解决它。在这里莱辛既没有走进传统的囹圄, 又没有走激进的路线, 而是走出了一条深刻理解、共同奋斗的道路。在莱辛理解的视域里面, 在这个充满着矛盾和对立的世界里生活着, 人与人的关系, 特别是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关系, 不应该是敌对和怨恨的不和谐状态, 而应该营造相互理解和支持的人际氛围, 对于自由的女性而言, 对自己的处境应该有更清醒的认识, 即女性达到独立、实现自由伦理诉求并非是脱离婚姻, 有“自己的一间房子”就能解决的事情。这一理想的实现是与社会发展协调同步的, 作为独立人格的存在———女性自由的实现不仅仅是女性自己的事情, 自由女性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 要在与社会的融合中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同性之间的沟通, 男女之间平等、理智的对话。人与人和谐的相处方式是走向自由的前提。

小说中安娜和索尔的关系淋漓尽致地反映了莱辛这一理念, 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审视男女之间的关系。索尔对安娜的感情也很复杂, 他是一个很自我的人, 不让自己爱上女人。他和安娜是因为孤独走在了一起。但是从他们复杂关系的发展中, 莱辛让我们看到了一种新型的男女关系, 安娜和索尔的交往是作者最终认可的, 也让我们感受到男女相处的和谐情景。在安娜面前索尔展现了他的多重性格, 有时像个孩子, 需要人呵护;有时是个温柔的情人;更多的时候是个愤世嫉俗的男人。随着他们关系的发展, 他坦诚地告诉安娜, 他喜欢女人是二等公民的社会, 喜欢驾驭别人, 喜欢奉承;他不喜欢安娜写过一部成功的小说;甚至承认自己很多时候是个伪君子。索尔的如此坦诚是安娜见过的男人身上没有的, 这种男人的自我批判正是西方现代女性对男人的期望, 生活在这个充满矛盾和对立的社会, 男人应该反省男权意识的功利主义膨胀, 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由此带来的伤害不仅是对女人, 还有男人自己。现代社会中男人女人需要相互的理解和真诚。安娜与索尔在彼此身上看到了自己迷失纷乱的灵魂, 他们之间是相互的认同和启发, 既不是传统的女性对男性如藤蔓对橡树的依赖, 又不是女性孤军奋战夺取权力。安娜不愿意做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女人, 渴望做一个与男人平等的自由女性, 她憎恨男权为中心的社会的种种不平等, 但她没有对男人加以盲目的攻击和指责, 她在理性地思考男女问题地关键所在, 在自我反省中探索着解决问题地途径。小说的最后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 索尔为安娜的下一篇小说写下了第一句话:“两个女人单独待在伦敦的一套住宅。”这是莱辛《金色笔记》的第一句话。索尔也接受了安娜为他的小说写下的第一句话:“在阿尔及利亚一道干燥的山坡上, 有位士兵看着月光在他的枪上闪烁。”安娜在自我的反思和索尔的影响下走出了精神困境, 写作障碍症消除了, 精神获得了新生, 索尔的小说也相当成功。莱辛独具慧眼地看到, 生活在男女组成的世界里, 男女两性是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这向我们暗示:男女两性并非不共戴天的仇敌, 女性的自由解放离不开男性的支持参与, 两性走向和谐应该是合作而不是战争。

三、结语

身为女性作家的莱辛, 对妇女解放运动无疑是极其关注和支持的, 她显然看到了女权运动的弊端所在, 她不仅剖析女性生存困境的社会现象, 更是深入地探微着解决男女问题的出路所在。莱辛让自由女性的安娜最终的重生借助于男性的支撑, 在仍然视男性为女性为最大的压迫者的20世纪中期, 莱辛无疑超越了她的时代。时至21世纪的今天, 女权主义理论家才开始反思女性的解放理论, 逐渐重新界定男性在妇女解放中的作用和地位, 美国女性主义理论家贝尔·胡克斯把男性称作是“斗争中的同志”, 她在《女权主义理论:从边缘到中心》里写道:“为了重新把女权主义作为革命斗争来强调, 妇女们不能让女权主义成为另一个不断表达两性之间敌对的场所。妇女们积极参加女权运动以在反性别的斗争中形成新的、包括男性在内的政策的时候到来了。”[5]“在消除性别歧视的斗争中———男人是一个重要的角色。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更加合适领导女权运动。这意味着他们应该在反抗斗争中承担起同样的责任。”[6]女权运动的理论家看到了全盘否定男性所带来的后果, 她们努力倡导新的更符合现实生活实际的新的理论, 女性的自由解放不能没有男人的在场, 男性也不应该被作为一个整体视为是压迫者, 而是和女性并肩战斗的同志, 女性的解放不能拒绝他们的帮助。“男人和女人是一只连体的蝴蝶, 只有一只翅膀的振动无法腾飞”。[7]真正的女权精神应该努力让男人和女人找到自己正确的位置, 以合适的姿态与异性和谐相处的方式。二十世纪的莱辛先于女权主义理论家, 用自己的文字, 从人本主义出发表现了一种最真实的女性解放理念, 理性地分析了男女两性之间的复杂关系, 诚实地看到了两性之间的不可隔离之处。莱辛超越了她的时代, 让我们看到了男女和谐共处的美好图景。

摘要: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充分展现了她所关注的社会问题、人类生存的危机、妇女的生存境遇, 自出版以后, 引起评论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作者在细读小说文本的基础上, 进一步审度文中的女性主义主题, 旨在剖析莱辛对女性主义的继承与超越在文本中的实践。

关键词:《金色笔记》,女权运动,女性主义,继承超越

参考文献

[1]Harold Bloom.Introduction[A].Harold Bloom ed.Doris Lessing[C].NewYork:Chelsea House Publishers, 1986.

[2][英]弗吉尼亚·伍尔夫.伍尔夫随笔全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1368.

[3]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156.

[4]Doris Lessing.The Golden Notebook[Z].New York:Tornt Bantam Books, 1981:333.

[5][6][美]贝尔·胡克斯著.晓征等译.女权主义理论:从边缘到中心[M].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1:85, 97.

[7]荒林.中国女性主义.[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35.

《金色笔记》的新历史主义解读 篇3

多丽丝·莱辛是20世纪英国文坛声誉卓越的女作家。出版于1962年的《金色笔记》被认为是莱辛最具影响力的小说,它为莱辛赢得了2007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金色笔记》不分章节,由一个故事、五本笔记构成,该故事题为《自由女性》,主人公是安娜·沃尔夫(陈才宇,2009:80)。黑、红、黄、蓝四种笔记分别描写了安娜的非洲经历、政治生活、情感生活和精神危机轨迹,最后的金色笔记则是安娜对人生的一个总结。

一、莱辛与社会的协和

《金色笔记》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密不可分,莱辛在这部作品中体现了各种社会问题如种族、阶级、女性主义矛盾,并通过描写这些社会争斗发挥作家的协和作用,表达与社会妥协的和谐意识。

《黑色笔记》描写了安娜作为作家在非洲的经历,展现了种族隔离与反种族隔离之间的冲突。黑色笔记由两个文本构成:小说《战争边缘》和安娜对自己在罗德西亚地区经历的论述,后者是对前者的丰富。安娜对自己经历的描写中主要涉及五个人物:保罗·布莱肯斯特、乔治、布斯比太太、黑人厨师杰克逊和杰克逊妻子。一方面,代表西方殖民者的保罗无视种族界限,和黑人厨师平等相处;乔治和黑人厨师妻子打破种族界限,相爱生下一子;黑人自身杰克逊被保罗唤醒后以平等的姿态与其交谈,并反抗加班;黑人妻子与白人相恋,并在被发现后公然去做了妓女;这些明显是对种族隔离制度的反抗。然而,另一方面,保罗对黑人厨师并不是真切的关心,而是出于自身反叛世俗观念的自由个性;乔治的爱情完全处于喜欢黑人女性的癖好和给殖民地增加个半白半黑子嗣的特殊信念;黑人杰克逊一开始的自卑心理,称白人为“老爷”及在被布斯比太太辞退后的无奈;黑人妻子的全场失语;布斯比太太一直以来对黑人的厌恶及压榨都说明了他们的这些反抗都不足以撼动种族隔离制度,被抑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红色笔记》描写安娜的政治生活,即对左翼政治和右翼政治的态度。一方面,她早年积极参加共产党,信仰马克思主义,否定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追求能给人类带来希望与未来的社会主义。她相信共产主义哲学是人类的一个伟大梦想。然而,另一方面,力量强大的资本主义压制社会主义不允许它的存在,而且社会主义本身存在各种弊端: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出现残忍与丑恶的现象;共产党自身存在着腐败、堕落、虚伪等问题;在补缺选举中只得到少数人的支持。最后,安娜在极度失望中退了党。由此对红色笔记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莱辛的阶级主义立场,即社会主义在资本主义的压制和自身的限制中,不可能推翻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只能与社会妥协。

表达莱辛女性主义立场的文本有两个:《自由女性》和《黄色笔记》。《自由女性》讲的是两个标榜自己为“自由女性”的安娜和摩莉的故事。他俩都是离异后的单身,不打算“仅仅为了让孩子有个父亲而再婚,都不愿钻进婚姻这个安全的避风港。”(陈才宇,刘新民,2000:12)安娜是个作家,靠稿费生活,并拥有情人迈克尔。表面上看,她是自由的。然而,这种生活并没有给她带来幸福,相反地,她患上了写作障碍症,人格发生分裂。最后,安娜下决心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在《自由女性》的最后一节,便断定“结束这种状态需要一个男人:这是她为自己开的处方。”(陈才宇,刘新民,2000:684)安娜的好友摩莉是个演员,跟查理离婚后与儿子住在一起,她总是贬低查理。最后,这个爱说男人坏话的摩莉还是嫁了人。《黄色笔记》是安娜生活的影射。从以上描写可以看出,莱辛并不是一个女权主义者,她认为男女都离不开对方应该和谐相处。

《金色笔记》写的是安娜邂逅美国作家索尔·格林后发生的一些事。莱辛在《金色笔记》中把人类历史进程比作一大群人推圆石上山,虽然总是滚落下来,但却会进步那么一小寸。由此可以明确表明莱辛在对待种族、阶级问题时的协和观点,即在颠覆与抑制中达到社会进步。同样,莱辛在女性问题上的协和观点表现在索尔和安娜互为对方未来的小说写了开篇的第一句,说明男女少不了对方,即双性同体观点。

二、莱辛的自我塑形

莱辛在创作《金色笔记》的过程中,发挥作家的协和作用,同时实现了自我塑形,即创作出安娜这个与自己有着类似经历的人物。这种自我塑型的实现是在两种作用力的影响下完成的:自我意识与他人力量。

自我意识作用力指莱辛一些个人经历的影响:莱辛早年的非洲生活,共产主义经历和两次失败的婚姻。莱辛生于伊朗,生在在非洲殖民地,目睹了自己所属白人社会对黑人的压迫;因为信仰共产主义而加入英国共产党,积极参与殖民地民主运动与左派政治运动;50年代,因为共产党员身份被禁止回到中非和南非,1956年,退出了英国共产党;有过两次离异的婚姻,独自抚养儿子,在当时离异的母亲被社会主流所排斥。他人力量指充斥在社会中的各种政治矛盾和两性之间的矛盾。50年代的世界是一个疯狂、极不安宁的时代:广岛原子弹爆炸,朝鲜战场燃起熊熊战火;非洲殖民地矛盾愈演愈烈;斯大林死了;赫鲁晓夫上台,召开了苏共二十大;冷战爆发,英国共产党开始分化、瓦解。随之,人们的信仰和信念也经历着波动,精神世界的秩序亟待重建。女性开始挑战男性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极力争取话语权。莱辛在这些内在和外在作用力的共同影响下完成了自我塑型。

三、人道主义思想指导下的协和与自我塑形

20世纪是一个十分独特的时代,人类不仅遇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冲突,而且同时遭到前现代和后现代的文化精神的冲突与碰撞,遇到了文化价值观念的冲突与困惑。(衣俊卿,239)传统人道主义开始向现代过渡,侧重于挖掘人性深处的力量,尊重个体复杂的精神状态,要求推翻一切压抑人性的桎梏。同时人道主义作家深刻地揭露和批判社会黑暗,关怀人的命运和前途,重视人类心灵、情感和命运。

莱辛作为一名人道主义作家,其作品创作深受人道主义思想的指导。她的人道主义思想来源于自身对殖民地被奴役土著居民的同情,对两次世界大战及冷战的感悟,对挣扎在爱情,家庭,事业中的弱势女性的关爱及来自于文学作品中人道主义思想的熏陶。所有的这些,促使他完成了《金色笔记》的创作,并实现了作家的协和功能与自我塑形。

四、结语

本文从新历史主义视角出发,分析了莱辛通过《金色笔记》体现的协和功能及自我塑形的实现,同时强调了莱辛人道主义思想的指导作用。由此格林布拉特的“协和”与“自我塑形”概念得到了充分的阐释,同时丰富了解析《金色笔记》的理论视角,使读者对这部小说与新历史主义理论有了更好地理解。

参考文献

[1]、Bloom, Harold.Doris Lessing[M].New York:Chelsea House Publishers, 1974.

[2]、Brannigan, John.New Historicism and Cultural Materialism[M].New York:St.Martin’s Press, 1998.

[3]、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陈才宇, 刘新民译[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0.

[4]、陈才宇.《<金色笔记>阅读提示与背景材料》[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9.

[5]、石坚、王欣.《似是故人来——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20世纪英美文学》[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8.

[6]、王岳川.新历史主义的文化诗学[J].北京大学学报, 1997, (3) :23-31.

[7]、王岳川.《二十世纪西方哲性诗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8]、肖锦龙.从“黑色笔记”的文学话语看多丽丝.莱辛的种族身份[J].国外文学杂志, 2010, (3) :116-123.

[9]、衣俊卿.《人道主义批判理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述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上一篇:危急处理下一篇:巴西奥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