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金色的故事(精选8篇)
一个金色的故事 篇1
一个金色的梦作文
月亮悄悄地爬上树梢,给大地洒满了银色的月光。我躺在床上,慢慢进人了梦乡。
光阴似箭,一晃过去了。在一间宽敞明亮、设备齐全的研究室里坐着一位著名的科学家,那就是我。几年中,我全身心地投人科学研究一件件高科技产品相继在我手中诞生了。
我研制了一种多功能的衣服。这种衣服具有“空调”的功能,人们穿上后,在炎热的夏天里,可以感到清凉;在寒冷的`冬天里可以感到温暖如春。这种衣服有杀菌的功能,穿上去就可以杀菌,预防疾病,保证皮肤不受感染。这种衣服上还有一个小小的灰色按钮,你可别小看它,每到晚上,只要一按,衣服马上就会变成睡衣,还可以自动进行清洁,我还发明了一种食物,形状、大小跟葡萄一样,是浅绿色的,吃一次就可以好几个月不用再吃东西。这样,就可以把吃东西的时间用在学习和工作上了。吃了这种食物,还可以预防和治疗疾病,病人服用了这种食物,马上就可以恢复健康。
我又设计了一种可以随意移动的房屋。它的底部装有四个轮子,可以移动到自己喜欢的地方去,而且,移动这种房屋只需0.5牛顿的力。我还在房屋的右下角装上了一个精致的按钮,遇到狭窄的小巷,只要按动按钮,它就会神奇地缩小几十倍。这种房屋可以为我们遮风挡雨,防火灾、抗洪水、防地震……从此,天灾就不会再伤害到人类了。
我还发明了一种新型的飞行器。它小巧玲珑,没有噪音,也不产生废气。人们背L它,只要按一下开关就可以像小鸟一样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了。有了它,人们就可以轻而易举地飞往宇宙,去探索宇宙的奥秘,还可以到各个星球上去旅游呢!
我“咯咯咯”地笑了。妈妈推了推我,我睁开眼瞧了瞧四周,一切都没有改变。噢,原来是我做了一个金色的梦!
一个金色的故事 篇2
一直以来, 磷石膏都是令涪陵化工公司头疼的废渣。由于在生产的过程中要产生大量磷石膏, 涪陵化工公司不得不拿出600亩土地堆放。由于公司产能的不断扩大, 每年上百万吨的磷石膏很快就要将空置的土地占据完了。
为了解决这个“心患”, 公司去年启动了涪陵化工磷石膏综合利用项目。据了解, 这个综合利用项目包括年产20万吨水泥缓凝剂装置一套、年产20万吨高强石膏粉装置一套、年产50万平方米速成墙板生产线两条, 此外还将建设相应的水处理设施, 使公司内工业用水完全回收利用。
日前, 在项目施工现场, 记者看到刚刚竣工投产的年产20万吨水泥缓凝剂项目, 磷石膏通过这套装置变成了堆积如山的球形水泥缓凝剂, “变废为宝”的奇迹正在演绎。据了解, 年产20万吨高强石膏粉工程也将在下月底建成投产。
涪陵化工公司副总经理叶少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项目建成后, 在计算期内总共会生产水泥缓凝剂300万吨, 高强石膏粉300万吨, 速成墙板1500万平方米……这些项目总共会消耗磷石膏750万吨, 节约天然石膏资源600万吨。”
这样一来, 长期困扰公司磷石膏出路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这些项目还有一些附加效益:速成墙板生产线的建成, 将促进房屋建筑材料的发展。此外, 可以提供400个就业岗位, 项目实施后正常生产可实现年销售收入10820万元, 年税后利润1691万元。
叶少华告诉笔者, 到2010年, 涪陵化工公司磷石膏的综合利用率将达到40%以上, 其产生的效益也将成为公司销售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循环的辐射
在电脑的控制下, 一个悬在半空中的巨型“铁爪”伸入20多米深的垃圾池, 抓起垃圾投入焚烧炉……这是笔者近日在同兴垃圾焚烧发电厂看到的情景。
“就是用这样的方式, 1吨垃圾焚烧后可以发电200多千瓦时, 全年能够满足4万多户人家的用电量。燃烧后的废渣还能够制砖……”一位操作工人告诉笔者。
这座总投资3.15亿元、生活垃圾处理能力1200吨/日的发电厂于2005年投入运营, 是国内第一座引进世界先进技术, 然后消化吸收创新并完全实现关键设备国产化的垃圾焚烧发电厂。其股东之一———重钢集团旗下的重庆三峰环境产业有限公司, 也是国内惟一有能力生产大型垃圾焚烧发电核心设备的企业。
“垃圾就是放错地方的宝贝!”在三峰公司, 垃圾立下了大功。
到今年10月份, 同兴垃圾焚烧发电厂共处理垃圾44万余吨, 发电量9780万千瓦时, 上网电量7644万千瓦时, 预计全年处理垃圾量可达53万余吨, 全年发电量将达到1.15亿千瓦时, 上网电量可达9000万千瓦时。
垃圾焚烧发电后产生的渣, 全部用于高速公路作水稳层材料;产生的灰正在作资源化利用研究;渗滤液全部自行处理, 通过生化、超滤和钠滤处理后, 用于厂区花园浇灌实现回用, 不再对外排放。
据悉, 三峰公司所生产的SITY2000逆推倾斜炉排垃圾焚烧炉, 适应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热值低、水分高的特点, 其价格仅为国外同类产品的50%左右, 适合向中国其他各大中城市推广。
目前三峰公司正在与重庆市科技学院合作, 研发垃圾焚烧后烟气净化系统的核心设备。据悉, 这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设备已经在实验室试制成功。
引进、消化、创新。市经委有关负责人表示, 按照这样的思路, 垃圾发电设备会延伸出一个大的制造产业链, 而垃圾发电本身的上下游企业又是一个循环经济产业链。
同兴垃圾焚烧发电厂的样板效应正向重庆、西部乃至全国辐射。
一个循环的带动
不见废渣堆积, 不见污水横流, 也看不到黑烟滚滚—————
日前, 笔者走进重庆市长寿化工园区, 登高远望, 几十平方公里的园区内, 大小不一的管道, 将30多家化工企业连成一片。
长寿化工园区的定位是建设长江上游最大的综合化工基地、国家新能源基地和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园区作为重庆市天然气化工产业的主要载体, 天然气资源的配给是制约园区发展的瓶颈。重庆地区天然气探明储量达3700亿立方米, 以现在80亿立方米/年的净化能力计算, 只能用40余年。即使以后有新的气田被发现, 但天然气的不断消耗和不可再生性, 决定了天然气资源的有限性和珍贵性。
“长寿化工园区作为我市天然气化工产业的主要载体, 天然气资源的配给是制约园区发展的瓶颈。”化工园区负责人说, “因此长寿化工园区必须按照循环经济理念, 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建设道路, 高效利用天然气资源, 做大做长园区产业链, 将天然气资源利用率发挥到最大, 并得到最大的效益。”
为了将产业链上下延伸, 形成天然气化工的生态“互联网”, 园区请来专门进行化工产业规划的成达公司、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中国石油化工规划院等单位, 为化工园区量身定做了产业规划设计, 设计了以天然气化工、氯碱化工、石油化工三大产业为龙头, 发展天然气制甲醇系列、乙炔系列、乙烯系列、丙烯系列、新材料及精细化工系列、氯碱系列等六大产品链。产品链上规划了47个重点项目, 总投资规模1000多亿元。
而今, 园区每上一个项目首先考虑的是:上下游产品能否连接成链, 关联产品能否复合成网, 资源能否实现综合利用。
以园内企业重庆环球石化有限公司为例, 将红薯发酵制成酒精, 此时产生的二氧化碳将成为生产甲醇的原料;而发酵时形成的废渣, 加入污水, 其沼气将用来发电, 废渣还可以经处理后成为肥料, 施于红薯。就这样, 红薯的所有价值被全部利用, 而不产生废物。
又比如长寿化工园区内最大的天然气化工企业———四川维尼纶厂, 该厂计划投资55亿元新建一套以天然气为原料, 日产6万吨乙炔、30万吨醋酸乙烯和80万吨甲醛的系列生产装置。
“这套装置建成投产后, 可以消化旁边扬子乙酰化工公司的醋酸 (日产17万吨) , 同时还可以增加40亿元的销售收入。”该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从天然气—乙炔、乙炔—醋酸乙烯、乙炔尾气—甲醇、醋酸副产氢气—合成氨—磷氨, 这是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说通俗一点, 就是在这个生产环节中没有浪费的原料, 也没有不用的“废物”。通过实现“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 将天然气资源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发挥到了最大值, 并实现了区域资源的优化组合配置。
据了解, 依照重庆市相关产业政策要求, 新建的天然气化工项目, 每消耗1立方米天然气必须要实现7元以上的销售收入, 而长寿化工园区的这一条长产业链, 每消耗1立方米天然气实现的销售收入可以超过10元。
“这里已经形成了循环经济的链条。”长寿化工园区负责人介绍道, 整个化工园区内的企业已经完成了产业配套以及治污、废物、废气利用等方面的循环。
循环经济, 一个“绿色”和“金色”交织的圈, 在长寿化工园区正在越变越大。
名词解释
什么是循环经济?
一个“荒友”的金色收获 篇3
1994年,他的戒指作品“鸡冠花”在全国大赛上荣获戒指组的亚军;1996年,他的耳环作品“金秋”,在世界黄金协会(WGC)举办的亚洲足金首饰设计大赛上,一举拿下耳环组最佳设计大奖。
1998年,他精心设计的体现中国风格的戒指作品“紫禁城印象”,在国际最高水平的戴比尔斯国际钻饰设计比赛中,入围世界公认的黄金钻饰界“奥斯卡奖”。2005年,他的珠钻戒指作品“诞生”,入围第5届“南洋珠”国际首饰设计大赛……
在这些获奖作品中,秦朴最珍爱的是“金秋”,不仅因为他创造的这项大奖,至今已连续13年保持着纪录,更主要的是饱含着他对北大荒的绵绵情思。
1996年,这是一个让秦朴终生难忘的年份。两年一度的“亚洲足金首饰大奖赛”大师如林,秦朴的内心涌起一股冲动,他想要在这次大赛中,验证自己多年积蓄的能量。厂领导也看中了这个朴实认真的老知青,把突破的希望寄托于他。
秦朴没日没夜地翻资料、查数据、画草图,在一张又一张的设计方案中找灵感、寻答案。离报送设计方案的日子越来越近了,他在自己设计的十几个方案中精挑细选了4个,在外人看来已经无比完美了,但他仍觉得不理想,作品设计中还缺少令他激动的元素,还缺少一种美,一种大美。不能激动自己,何以感动他人?他焦急着也烦恼着,苦苦地寻觅着。
灵感爆发的一天终于来临了。秦朴忘不了当时的情景:他在翻阅一本参考书,美国摄影家布莱恩·彼得森的一本关于摄影的小册子时,一张照片映入眼帘,那是摄影家自拍的一个特写,一枝嫩绿豆荚在阳光下的逆光照。画面上豆荚晶莹剔透。眼前的豆荚是生嫩的,而他脑海里却猛然联想起北大荒黑土地上的收获时节:当大豆成熟的时候,金黄色的豆荚爆裂开的瞬间,饱满的豆粒在爆裂开的豆荚中露出来,摇摇不坠,随金风而动,响摇铃之声……刹那间,秦朴被自己突然而至的想法激动了,这正是他苦苦寻觅的感觉。
这个名为“金秋”的原生态作品设计稿很快出炉,在反复的推敲中,他去掉了所有浮夸装饰,让奇思异想与自然浑然天成。一副重量在5.86克的足金耳环是一对成熟后的豆荚,它略有夸张地裂开一个口子,里面3粒金灿灿的豆子露了出来,更称奇的是,这3粒豆子在豆荚里还能摇动,整个作品成熟丰满,代表着自然之美,生命之美。
设计方案很快就送到大赛主办单位,按规定,只有方案通过专家们审查入围,才能进入到作品的制作阶段。消息终于传来:天津首饰厂秦朴设计的作品“金秋”入围了。
这是又一场韧性的战斗。因为每只豆荚只能低于3克,豆荚壁要尽可能的薄些,而其表面还要呈毛绒绒的原生态。难度更大的是那3粒大豆,为了减少克重,豆子必须是空心的,还要光洁饱满圆润,就需要先做成两个比纸还薄的半圆豆子,然后再焊在一起,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仅这6个金豆子就焊了十来天,报废的金豆子竟盛满了一小碗!
功夫不负有心人。“金秋”终于以最满意的形态出现了。两株金黄色的豆荚上,细细的绒毛清晰可见,在裂开的豆荚口露出光洁滚圆的3粒大豆,还可以上下滚动。
1996年5月,在经历了一个月的等待之后,秦朴等来了期盼之中又意料之外的喜讯:由天津首饰厂秦朴先生设计的“金秋”作品,获得耳环组冠军大奖!
在美妙的音乐中,秦朴走向舞台中央,在聚光灯下荣光焕发地接受世界黄金协会颁发的代表亚洲最高荣誉的奖牌。
秦朴,一个没有接受过完整中学教育的知青,硬是凭着自己不懈的努力与执着的追求,攀上一座又一座金灿灿的高峰。
金色的叶子幼儿故事 篇4
秋天的果园里,金黄的树叶儿轻轻晃,好像在向大树妈妈挥手告别。
一片叶子落了下来,盖住了树下的蚂蚁窝。
“多好啊!我们有了一个金色的屋顶。”蚂蚁王后说。
雨点落下来,打在落叶上,发出有节奏的滴嗒声。扛着麦粒归来的蚂蚁小兵们,都聚在金色的屋顶下,和着雨点的拍子,跳起了圆圈丰收舞。
又一片叶子落下来,落在鼹鼠太太的鼻尖上。
“多好啊!我家有了一张金色的床单。”
她轻轻地掸了掸叶面上的灰尘,把它带回了地洞里。
埋在泥土中的小萤火虫发出微弱的光亮,鼹鼠的孩子们睡在金色的`床单上,做着一个个温暖而奇妙的梦。
又一片叶子落下来,飘到了果园外的小溪上,啪!一只流浪的蟋蟀跳了上去。
“多好啊!我有了一个金色的舞台。”
夕阳,悄悄揭开云彩的幕布,投下一圈明亮的光环,照在落叶上。
一群银色的小鱼,朝着光线游了过来。
“啊,你们愿意和我一起表演吗?”蟋蟀高兴地问。于是,金色的舞台载着音乐声,在水面上打起转儿来,它转呀转,转向了远方……
树上还有一片叶子,没落下来——那是一片最小的叶子。一只小毛虫爬到了叶子上。
“多好啊!我有了一栋金色的宫殿。”
小毛虫吐出一条细细的丝线,把叶子绕了一圈又一圈,金色的叶子渐渐变成了一个结实的茧。
少女童话故事《一个雪夜的故事》 篇5
雪的原野上,夕阳下沉了。
远远的地平线,从模糊的蔷薇色,变成淡紫色,枞树的正上空,闪着一颗星星。星星象颤抖般地眨着眼睛,一直俯视着一望无际的白色原野。
这是个没有风的寒冷夜晚。天空虽然陆续闪现了新的星星,但其中最大、最亮、最美的,还是第一个出来的星星。不过,没有谁去仰望那星星,因为原野里,一个人、一间房屋都没有。
深夜,一辆卡车通过了这原野的一条路。卡车搭着灰色的篷,轮胎防滑铁链吱吱地响着,跑过去了。
“呼──真冷!”戴毛皮帽子的男司机,吐出白色的气息。
“再加一把劲!”助手席的男人,象鼓励似地提高声音说。烟卷儿火,亮得红红的。
这时,卡车咕咚地一晃,趁这劲儿,从灰车篷里滚下一个苹果。
卡车就那样跑向了远处的城镇。
在一片雪的原野上,一个红苹果一动不动地看着天空。它想:自己落到了多么冷、多么空旷的地方啊。
正在这时候。
“苹果啊。”
突然,有谁在呼叫。很响而又清澈的声音,像小银铃一样的声音。
“苹果,你真寂寞吧?”那声音又说。
“嗯,是寂寞。”苹果回答后想:究竟是谁在叫自己呢?忽然,枞树上方的星星,闪大了一圈,苹果马上觉察到,高兴地说:“咦,是星星啊!”
接着,它又用挺大的声音喊道:“我认识你!”
苹果仿佛遇到了以前的熟人,高兴得嘴快起来了。
“很早以前我就认识你。那是我还在妈妈的树上成长的时候。嗯嗯,再以前,我还是白花的时候,每天晚上都要看着你。”
“那我可真高兴啊!”星星说罢,又接着说:“不过,这边那边都有好多果树园,也有好多苹果树,对不起,我可不知道你是在哪个果树园哪棵苹果树上长大的。”
“我不是果树园里的苹果呀。”
“唔。那,你是哪儿的苹果呀?”
“冈丘上边的一间房子……喏,从你那儿能看见吧?北方,房檐低的,又旧又脏的房子。那家的院子里,有一棵漂亮得令人吃惊的苹果树吧?”
星星嗯嗯地点头。
“那是我成长的树呀。是这一带哪一个农家,哪一个果树园都没有的好树哇。那树能结成满满的又甜又好看的苹果。可是,要说这棵树的主人,却是贫穷得惊人,每天只能喝粥生活。穿的东西几乎只有一件,连烤暖房间的柴禾,也只有一点点。”
“那可真是过着十分艰苦的日子啊。”
“嗯。小小的家里,住着五个小孩子和一个老奶奶。孩子们的父亲已经去世了,母亲到很远地方干活儿,不常寄钱来。所以,奶奶自己搞副业,才好不容易让孩子们吃上粥。尽管那样,生活也太苦,有一天,决定把院子的苹果树卖给附近的果树园。”
星星嗯嗯地点头。接着,注视着原野那边冈丘上小小的房子。由于积满雪的重量,那房子象快要倒塌。院里的苹果树上,积雪也几乎压弯树枝。
“要问果树园主人是怎样买的苹果,他是按一棵树给多少钱,这样定的价。也就是说,丰收年和不收年,都给同样的钱。至于给苹果树消毒,给苹果套袋子,把苹果装箱,都由果树园的人来干,可是,树上结的苹果,一个也不剩,都归果树园所有。吝啬的果树园主人,常常叮嘱奶奶和孩子们:
──院里的苹果,一个也不许摘,因为那树已经不是属于你们的啦。
孩子们,脸色可悲哀啦。有的孩子噘嘴,有的孩子哭了。看到这些,我们齐声这样说:
──风啊,风啊,摇我们吧!
──风啊,风啊,把我们摇掉吧!
那么一来,从远远的山那边,风儿吹来,尽力猛烈地摇树。完全成熟了的伙伴,一连掉下好多个,于是,我们在树上唱:
──掉下的苹果,是谁的?
──掉下的苹果,是谁的?
听见歌声,老奶奶来到院里,稍稍直起腰,看看下面的道路,确定了苹果园的卡车没有来的模样后,就拾走了掉下的苹果。接着,把它们悄悄藏进厨房,到了晚上,便给孩子们吃。好苹果,就生吃,烂苹果,就咕嘟咕嘟地煮。老奶奶一边煮一边祈祷,希望明天能掉更多的苹果。这样,第二天,吹来更猛的风,掉下更多的苹果。”
“原来是这样。不过,你可始终没掉下来呀。”
“嗯,因为我没熟透,所以不管风怎么吹,也不能轻易地掉下来,在这期间,我和别的伙伴一起,被果树园的人摘走了。后来,我在果树园的仓库睡了好长时间,今天早晨才醒。我被塞进箱子,载在卡车上想,啊,要到哪一个远方城镇去呀,心里就亮堂了。
“没想到,怎样了呢?半路竟然掉在这样的.地方!竟然不能让谁吃,埋在雪里
……我就会这样冻下去的,而且,雪化的时候,要腐烂哪。”
“你希望让谁吃你呢?”
“那是啊。冻死,烂死,都是可悲的事。要让那冈丘上可爱的孩子们吃了,我是多么高兴啊!还有,能把我的种子埋进土地,我更高兴。有一天,我会成为一棵树的。”
说到这里,苹果呼地叹了一口气。它怀恋地想起了在冈丘上面成长时候的事。然后,它叫道:“诺,诺,星星。”
可是已经听不到星星的回答了。云儿过来,星星隐下去了。苹果想,啊,也许还要下雪。它仰望着远处的枞树,想到被卡车运走了的伙伴们,想到从来也没见过的明亮的大城镇,想到冈丘老奶奶家的圆火炉上咕嘟咕嘟煮着的苹果酱。就这样,它不知不觉地,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做了好几个短梦,苹果究竟睡了多长时间呢?
是谁嚓嚓地踏着冻结的雪靠近了。那人来到苹果的紧旁边,用清亮的声音呼唤道:“苹果姑娘,苹果姑娘。”
象银铃一样的声音。
苹果睁开眼睛。这时的苹果,已经被拿起来了,被没戴手套的、白色而柔和的手拿起来了。
“你是谁?究竟从哪儿来的?”苹果感到耀眼似地问。
那是个过于美丽的少年。
少年的头发和眼睛都是蓝的。而且,他穿的衣服,就像鸭跖草的花那样的颜色。
“我是星星啊。”少年说,“是先前的星星啊。我刚从天上下来的。我真想吃你。”
“咦?”苹果笑了,“真的?星星居然能下来拾苹果吃,会有那样的事吗?”
少年轻轻一点头,从兜里掏出小刀,削起苹果皮。苹果皮搭拉得长长的,够到了雪上。
苹果嘻嘻哈哈地笑。
“可笑吗?”
“可笑哇。星星居然会削苹果皮!”
星星少年慢慢地吃了削好的苹果。专心专意地,一直干净地吃到核。
最后,剩下五粒黑色种子。
少年轻轻握起种子,把握着的种子贴在耳朵上。
于是……种子里传来苹果的声音:“星星,星星,你把我带到天上去吧!”
少年松心地笑了:“行啊。你这一回,在天上成为一棵树才好哪。”
少年向苹果种喷出温暖的气息。
然后,他走了起来。
他朝着远处的枞树。不,朝着再那边的地平线。还有,朝着从那儿延续到天上的眼睛看不见的阶梯……
一个美丽的故事 篇6
这篇文章是我在一本《小学语文5年级阅读与作文》的书中看到了,这本书里面收录了不少好的作品,之所以会把这篇文章与大家分享,完全是因为它文中提到的男孩和母亲与我和清新的境况相似。
有个塌鼻子的小男孩儿,因为两岁时得过脑炎,智力受损,学习起来很吃力。打个比方,别人写作文只能写三五行。但即便这样的作文,他同样能写得美丽如花。
那是一次作文课,题目是《愿望》。他极认真地想了半天然后极认真地写,写作文极短,只有三句话,我有两个愿望 :妈妈天天笑眯眯地看着我说:“你真聪明。”第二个是,老师天天笑眯眯地看着我说:“你一点也不笨。”
于是,就是这篇作文,深深地打动了老师,那位妈妈式的老师不但给了他最高分,在班上带有感情地朗诵了这篇作文,而且一笔一画地批道:你很聪明,你的作文写得非常感人,请放心,妈妈肯定会格外喜欢你的,老师肯定会格外喜欢你的,大家肯定会格外喜欢你的。捧着作文本,他笑了,蹦蹦跳跳地回家了,像只喜鹊。但他并没有把作文本拿给妈妈看,他是在等待,等待一个美好的时刻。
那个时刻终于到了,是妈妈的生日---一个阳光灿烂的星期天。那
天,他起得特别早,把作文本装在一个亲手做的美丽的大信封里,信封上画着一个塌鼻子的男孩儿,那小男孩咧着嘴笑得正甜。他静静地看着妈妈,等着妈妈醒来。妈妈刚睁眼醒来,他就甜甜地喊了声“妈妈”。然后笑眯眯地走到妈妈跟前说:“妈妈,今天是你的生日,我要送您一件礼物。”
妈妈笑了:“什么?”
他笑笑:“我的作文。”说着双手递过去那个信封。
接过信封,妈妈的心在怦怦地跳!
果然,看着这篇作文,妈妈甜甜地涌出了两行热泪,然后一把搂住小男孩儿,搂得很紧,仿佛他会突然间飞了。
是的,智力可以受损,但爱永远不会。他朝气勃勃,永远垂着绿荫,开着明媚的花,结着芳香的果。
给孩子一个有故事的童年 篇7
一、巧妙引入, 营造故事氛围
给幼儿讲故事, 让他们喜欢听, 选择故事是关键, 只有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实际情况选择的故事, 幼儿才会喜欢听。选择完故事后, 如何起好开头, 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更是我们要花费心思的。
小班幼儿受父母宠爱, 不肯好好吃饭, 还经常生病, 于是, 我为他们选择了色彩鲜艳的绘本故事《好饿的毛毛虫》。一开始, 我并不急于讲, 而是让他们观察封面:这是一只什么样的毛毛虫?显然色彩鲜艳的画面一下子就把他们的视线拉住了, 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回答。在大家兴趣盎然的时候, 我将他们带入故事中:为什么毛毛虫会长得这样大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个故事吧!封面的观察非常适合小班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的幼儿, 他们急于知道究竟为什么毛毛虫能长得那么大, 于是, 他们都会全神贯注地听下去, 从一颗小小的卵到大大的毛毛虫, 再到最后化蛹成蝶的过程, 在听与看的双重冲击下, 幼儿也进一步认识到自己应该多吃饭, 才能长得又高又大。
大班幼儿思维活泼, 跳跃性比较大, 听故事的目的性比较明确。针对此特点给他们讲故事时, 我特别注意问题的设置, 如故事《聪明的乌龟》, 刚开始时我以谈话的口吻抛出疑问:有一只乌龟, 为了救小青蛙, 被狐狸给抓住了, 最后它会得救吗?请幼儿来讨论、猜测, 这样幼儿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 接着引导幼儿带着问题自己去听———到底是不是你们说的那样呢?乌龟究竟是怎么得救的?让我们一起来揭晓谜底吧!这样幼儿听故事的目的性非常明确, 听得自然认真!
二、精彩演绎, 诠释故事内容
有了良好的开始, 中间故事的讲述则是重中之重, 讲故事时, 需要老师对这个故事有所了解, 掌握故事情节和每一个角色的性格特征, 有感情地讲述故事。讲述中运用必要的手势, 夸张的动作、表情, 生动的语气、语调, 最重要的是要与幼儿互动, 眼神自然而然地与幼儿交汇, 帮助幼儿融进故事, 这样幼儿自然会享受到听故事的乐趣, 更喜欢听故事了。
如绘本故事《嘿, 站住》是一个关于信任的故事———老鼠妈妈的孩子不见了, 她找啊找啊, 先是爬上了一座高山……又翻过了另一座大山。他把整个森林都找了个遍, 可就是找不到自己的孩子。森林那么大, 小鼠又那么小, 鼠妈妈好伤心, 她怕再也见不到自己的小鼠了!突然, 一只张着血盆大口的黑猩猩冲她大声喊道:“嘿, 站住!”这时, 我故意停下来, 引导幼儿猜测:黑猩猩想要做什么?鼠妈妈面对黑猩猩的大嘴巴时又会怎么做呢?顿时幼儿七嘴八舌, 议论纷纷, 他们完全陷在故事中, 气氛紧张急了, 他们着急地想知道下文, 我却故意慢腾腾地接着往下讲, 讲到鼠妈妈尖叫的语句时, 我又故意讲得快速而又慌张。夸张的语气, 生动的表情, 幼儿完全被吸引住了, 大家都在为鼠妈妈焦急, 由于语句重复的关系, 在后面讲到鼠妈妈的尖叫时, 我甚至放慢速度引导幼儿参与进来, 尝试讲述———“猩猩, 猩猩!有个黑猩猩在追杀我!救命啊!救命啊!他会抓住我不放的!他会把我撕得粉碎的!他会把我剁成肉酱的!他会把我吃得干干净净的!”这样幼儿很自然地从听故事过渡到参与故事讲述当中, 听得高兴, 讲得有趣。使得单纯的讲故事因为有了幼儿的参与而更生动。
三、适时收尾, 分享故事情感
讲故事要讲究抑扬顿挫, 追随幼儿的表情, 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 与他们有效互动, 才能让他们喜欢听故事。而一个故事的结束常常是另一个故事的开始, 那么如何让孩子听故事的兴趣一直绵延不断地持续下去呢?我觉得结尾部分特别重要。
再以绘本《嘿, 站住》为例, 故事讲到鼠妈妈筋疲力尽地站在北极的冰原上准备听天由命的时候, 黑猩猩越来越近了, 我特意放慢了语速, 甚至还稍稍停顿了一下:越来越近, 越来越近……同时, 我注意观察幼儿的反应, 有的吓得睁大了眼睛, 有的皱着眉头, 有的握紧了拳头, 捂住了嘴巴……我神秘地翻开了黑猩猩手捧小老鼠的画面———原来, 黑猩猩一路追击老鼠妈妈, 只不过是想把她的孩子还给她。我看到孩子们笑了, 于是, 我趁机把故事结尾讲了, 孩子们乐成一团。故事把那种失而复得的心情, 那种久违后的重逢, 那种惶恐后的惊喜表现得淋漓尽致, 小朋友们听得是酣畅淋漓, 如释重负, 而这个时候的黑猩猩, 看起来是那么温柔。故事的结尾把我们带到一个很美的境界, 试想一下, 黑猩猩带着老鼠母子一起回家的旅程, 该是多么轻松愉悦啊!试想一下, 孩子们在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时会是多么地真心啊!再试想一下, 有了这么美的故事渲染, 小朋友想听故事的心情会不会更急切一些呢?正如蒙台梭利所说———我们对儿童所做的一切, 都会开花结果, 不仅影响他的一生, 也决定他的一生。
一个老人的故事 篇8
Our house was directly across the street from the clinic entrance of Johns Hopkins Hospital in Baltimore. We lived downstairs and rented the upstairs rooms to 1)out-patients at the clinic.
One summer evening as I was fixing supper, there was a knock at the door. I opened it to see a truly awful looking man. “Why, he’s hardly taller than my eight-year-old,” I thought as I stared at the 2)stooped, 3)shriveled body. But the 4)appalling thing was his face... 5)lopsided from
6)swelling, red and raw. Yet, his voice was pleasant as he said, “Good evening. I’ve come to see if you’ve a room for just one night. I came for a treatment this morning from the eastern shore, and there’s no bus ‘til morning.”
He told me he’d been hunting for a room since noon but with no success. No one seemed to have a room. “I guess it’s my face...I know it looks terrible, but my doctor says with a few more treatments...”
For a moment I hesitated, but his words convinced me. “I could sleep in this rocking chair on the porch. My bus leaves early in the morning.”
I told him we would find him a bed, but to rest on the porch. I went inside and finished getting supper. When we were ready, I asked the old man if he would join us. “No, thank you. I have plenty.” And he held up a brown paper bag.
When I had finished the dishes, I went out on the porch to talk with him for a few minutes. It didn’t take long to see that this old man had an oversized heart crowded into that tiny body. He told me he fished for a living to support his daughter, her five children, and her husband, who was hopelessly 7)crippled from a back injury.
He didn’t tell it by way of complaint. In fact, every other sentence was prefaced with a thanks to God for a blessing. He was grateful that no pain accompanied his disease, which was apparently a form of skin cancer. He thanked God for giving him the strength to keep going.
At bedtime, we put a camp 8)cot in the children’s room for him. When I got up in the morning, the bed linens were neatly folded and the little man was out on the porch. He refused breakfast. But just before he left for his bus,
9)haltingly, as if asking a great favor, he said, “Could I please come back and stay the next time I have a treatment? I won’t put you out a bit. I can sleep fine in a chair.”
He paused a moment and then added, “Your children made me feel at home. Grownups are bothered by my face, but children don’t seem to mind.”
I told him he was welcome to come again.
On his next trip he arrived a little after seven in the morning. As a gift, he brought a big fish and a 10)quart of the largest 11)oysters I had ever seen. He said he had 12)shucked them that morning before he left so that they’d be nice and fresh. I knew his bus left at 4:00 A.M. and I wondered what time he had to get up in order to do this for us.
During the years he came to stay overnight with us, there was never a time that he did not bring us fish or oysters or vegetables from his garden. Other times we received packages in the mail, always by special delivery; fish and oysters packed in a box with fresh young 13)spinach or 14)kale, every leaf carefully washed. Knowing that he must walk three miles to mail these, and knowing how little money he had, made the gifts doubly precious.
When I received these little 15)remembrances, I often thought of a comment our next-door neighbor made after he left that first morning. “Did you keep that awful looking man last night? I turned him away! You can lose roomers by putting up such people!”
Maybe we did lose roomers once or twice. But if only they could have known him, perhaps their illness would have been easier to bear. I know our family will always be grateful to have known him. From him, we learned what it was to accept the bad without complaint and the good with gratitude to God.
Recently, I was visiting a friend who has a greenhouse. As she showed me her flowers, we came to the most beautiful one of all—a golden 16)chrysanthemum, bursting with blooms. But to my great surprise, it was growing in an old dented, rusty bucket.
I thought to myself, “If this were my plant, I’d put it in the loveliest container I had!” My friend changed my mind.
“I ran short of pots,” she explained, “and knowing how beautiful this one would be, I thought it wouldn’t mind starting out in this old pail. It’s just for a little while, until I can put it out in the garden.”
She must have wondered why I laughed so delightedly, but I was imagining such a scene in heaven. “Here’s an especially beautiful one,” God might have said when he came to the soul of the sweet old man. “He won’t mind starting in this small body.”
All this happened long ago, and now, in God’s garden, how tall this lovely soul must stand.
我家的房子在巴尔的摩市,与约翰斯•霍普金斯医院门诊部的正门只隔了条马路。我和家人住楼下,楼上的房间租给那些来诊所看病的病人。
一个夏日的傍晚,我正准备晚餐时,忽然听见有人敲门。打开门后,我见到一个长相实在可怕的老人。看着他那佝偻萎缩的身体我心想:“怎么,他还没有我八岁的孩子高呢”。更吓人的是他的脸——因浮肿而变形,红红的满是皱纹。不过他的声音却很和善:“晚上好,我想问一下你这儿有没有房间可以借住一晚。我早上从东海岸赶来治病,明天早上才有回家的巴士。”
他告诉我从中午起就在找房间,但都没有找到。好像没人有空房。“我估计是我的脸……我知道我的脸很可怕,但医生说再多治疗几次就……
我犹豫了一下。“我可以睡在走廊的摇椅上,明天一早就去坐车。”听到这话我同意了。
我告诉他我们会给他找一张床,不过只能先在走廊里休息。我回屋准备好晚餐,准备开饭时,我问老人要不要过来一起吃。他举起一只褐色纸包说:“不了,谢谢你,我这儿有不少吃的呢。”
饭后洗完碗碟,我到走廊上同他聊了几分钟。三言两语后,便发现这位老人瘦小的身躯里有着伟岸的心灵。他告诉我,他是以打鱼为生的,要养活他女儿、女儿的五个孩子,还有因脊椎受伤而彻底残废的女婿。
他不是以抱怨的口吻提及这些事,实际上,每句话的开始都对上帝的恩赐充满谢意。他很感激他所患的病(显然是某种皮肤癌)没有疼痛,他感谢上帝赐予他继续活下去的力量。
就寝时,我在孩子们的房间给他放了张野营用的小床。第二天早晨我起来时,小床上的被褥用品已整齐地叠好,而老人也已经站在外面的走廊上。他谢绝了早餐。就在即将离开去乘巴士时,他犹豫再三,像是要请求一个天大的恩惠,问道:“下次来看病时,我还能回到这儿住吗?我不会给你们添太多麻烦的,只要给我一张椅子我就能睡得很好。”
他停了一会,补充道:“你们的小孩让我感觉就像是在家里。我的脸可能会让大人们不安,可孩子们好像不怎么介意。”
我告诉他欢迎下次再来。
第二次,老人早上七点多就到了。他带了一条大鱼和一夸脱我从来没有见过的大牡蛎作为礼物。他说是早上出发前剥的壳,这样就既新鲜又美味。我知道他乘的巴士凌晨4点发车,为了给我们准备这些东西,他得起得多早啊!
他在我们家借宿那些年,没有哪次不带鱼、牡蛎,或是他家园子里的蔬菜给我们的。还有几次我们收到他快递来的包裹,里面是新鲜嫩菠菜或甘蓝菜包裹的鱼和牡蛎,每片叶子都仔细地洗过。我深知他得步行三英里邮寄这些东西,而他自己的收入又那么低,于是这些礼物在我们心里就变得格外珍贵。
每当我收到这些小礼物时,常想起老人首次借宿离开后的那个清晨,一个邻居对我说:“昨晚你收留了那丑八怪老头吗?我把他支出去了!留这种人过夜非吓跑房客不可!”
可能我家的确为此失去过房客一两次,但是啊,如果他们能认识这位老人,或许他们的病痛将不再那么难以承受。我知道,我的家人会为认识这位老人而永远心存感激。从他那里,我们学到了什么是坦然面对不幸而毫无怨言,并怀着感恩的心接受上帝赐予的美好。
最近,我拜访了一位朋友。她有一个花房。随着她的指引,我们来到花房中最美丽的一朵花面前——一株绚烂地开放着的金菊。但令我特别惊奇的是,它竟然生长在一个凹下去还生了锈的旧铁桶里。
我不禁想,“如果这是我的花,我会把它放到我最可爱的花盆里去!”但朋友的话改变了我的想法。
“栽它的时候碰巧花盆不够了”,她解释道,“我就知道它会长得那么好看,我想它也不会介意一开始委身于这旧桶里的。用不了多久,我就会把它移栽到花园里去。”
她一定很奇怪为何我笑得如此开心,我那时正想象着天堂中这样的一幅情景。上帝来到那位老人可爱的灵魂前说:“这样一个特别可爱的灵魂,不会介意栖息于这副瘦小的身躯的。”
【一个金色的故事】推荐阅读:
春天的金色作文06-12
金色的脚印案例06-13
音乐金色的秋天07-24
金色的梅花作文09-09
《金色的脚印》 教案10-13
金色的岛作文06-10
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06-15
课文《金色的草地》教案07-18
大班语言《金色的房子》07-20
金色童年的优美句子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