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急处理

2024-11-10

危急处理(通用9篇)

危急处理 篇1

关键词:危急值,儿科,应用

危急值是指检验结果与正常值参考范围偏离较大, 表示危及生命的检验结果, 表明患儿可能处于生命的边缘状态[1]。儿科患儿不能很好地表达不适, 有些患儿病情进展迅速, 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干预或治疗, 可能出现严重后果, 失去最佳抢救时机。此时如果临床医生及时得到检验信息中一些重要的临床异常检验值, 能对患儿的病情起到重要的提示作用, 使患儿得到迅速、针对性的治疗和护理, 为挽救患儿生命争取宝贵的时间, 避免了医患纠纷的发生。我院于2008年3月实施检验危急值报告, 总结2010年3月—2011年2月出现的45例患儿的危急值报告, 患儿均得到及时有效的干预或治疗, 取得很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5例住院患儿中, 男21例, 女24例;年龄2.32岁±0.89岁;新生儿黄疸5例, 新生儿感染5例, 新生儿窒息10例, 呼吸道感染13例, 高热惊厥4例, 腹泻8例。入院后采集静脉血进行检验, 每次采血量3 mL~5 mL, 迅速送检验科血清分离, 使用奥林巴斯Au2700生化分析仪器、奥林巴斯原装测定试剂检测。检验危急值标准:血清钾>5.5 mmol/L或<3.5 mmol/L, 血糖<2.5 mmol/L或>15.0 mmol/L, 血清钠<125 mmol/L或>155 mmol/L, 血清钙<1.5 mmol/L, 白细胞<3.0×109/L, 血红蛋白<50 g/L, 肌酸激酶 (CK) 、肌酸激酶同工酶 (CK-MB) 随做随报。

1.2 方法

病区护士接电话通知后在检验危急值结果登记本上详细记录, 以便查对;将姓名、检验结果汇报医生;接电话护士签名, 以便核对;做好重留标本复查的准备;医生决定处理结果后在病区危急值登记本上签字并记录处理方式;配合医生对患儿采取干预措施;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和各种疾病患儿的心理护理, 使家长和患儿积极配合, 以达到有效的干预效果。

2 结果

45例患儿危急值报告低血糖7例, 高血钾19例, 低血色素 1例, 心肌酶谱升高16例, 严重溶血3例, 均得到及时干预或治疗, 未发生严重后果。

3 讨论

3.1 危急值报告制度的重要意义

危急值报告制度使医院内部形成了一个快速联动的反应机制, 是提升医院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 提高了患儿抢救的时效性和成功率。各部门间及时有效的沟通[2], 临床医生能及时得到检验信息, 迅速给予患儿有效的干预措施或治疗就可能挽救患儿生命, 有助于业务水平的提高。同时, 实施危急值报告制度, 使得临床医生能及时得到危急值报告, 为患儿获得紧急的抢救治疗赢得时间[3], 能最大限度地挽救患儿的生命。本组45例患儿检验结果出现危急值, 通过危急值报告制度的实施, 患儿均得到及时有效的干预或治疗, 取得很好效果。

3.2 高度重视危急值报告

临床病区护士接到危急值报告, 应高度重视, 并在检验危急值结果登记本上详细记录并签名。护士要知晓检验危急值项目及意义, 并将日期、时间、床号、姓名、检验结果及时汇报医生。临床医生如考虑该结果与症状相符, 护士应积极配合医生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 如临床医生考虑临床症状不符或样本的留取有问题, 护士需配合及时留取标本, 马上重新送检, 并加强与检验科的联系, 了解复查的结果并及时向医生汇报。同时护士要做好各种疾病患儿的心理护理和与家长的沟通工作, 使家长和患儿能配合做好有效干预或治疗, 防止医患纠纷的发生。

3.3 危急值对护理方面的指导作用

本组有3例因严重溶血而导致结果的异常与患儿的临床症状不符。为避免此类问题的出现, 护理人员必须及时与检验人员沟通, 解决标本的质量问题, 同时对如何正确留取标本进行相关的指导和培训, 让护理人员提高对正确留取标本重要性的认识。

本组有19例高血钾病例, 其中9例是新生儿。历来认为新生儿出生10 d内血清钾呈高血钾倾向[4], 所以医生对于新生儿血清钾超过正常上限不多的患儿一般不会立刻进行特殊处理。护士对于这样的患儿应多加关注, 特别要注意患儿精神状态和吸奶的情况, 发现异常及时向医生报告。当然关于高血钾在新生儿的危急值的标准需进一步的探讨, 检验人员应根据群体特点制定的危急值才有临床实用价值, 临床医生必须结合儿科的特点来进行鉴别诊断。

本组有新生儿低血糖7例, 由于新生儿低血糖会损伤脑神经细胞, 发病越早血糖越低, 持续时间越长越易造成永久性损害, 因此及时纠正低血糖尤为重要。护士接到新生儿低血糖报告后, 及时酌情加喂糖水或婴儿配方奶粉, 直至母乳充足为止;早产儿吸吮能力差, 应2 h鼻饲1次并逐渐递增, 如经合理喂养仍不能纠正低血糖或患儿不宜肠道进食者应及时静脉输注葡萄糖;寒冷刺激可造成新生儿低血糖, 应及时调整室内温度或放置在新生儿培养箱内保暖, 使新生儿体温维持在36.2 ℃~37.0 ℃[5]。

本组有16例患儿心肌酶谱升高, 心肌酶谱增高可作为对小儿心肌损害诊断依据之一[6], 心肌损害可表现为心动过缓或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及期前收缩等, 严重时表现为心肌炎。当出现这样的危急值, 护士应指导患儿注意休息, 减少活动, 加强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心率、呼吸等情况, 必要时给予心电监护。如患儿出现烦躁不安、呼吸困难、口唇发绀等症状, 提示可能是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 应及时报告医生采取治疗措施, 防止心力衰竭的发生。

总之, 提高护士对危急值的敏感度, 有利于临床护理中的观察和医护配合, 以便对患儿及时采取相应有效的治疗, 为紧急的抢救治疗赢得时间, 从而降低患儿的病死率和伤残率, 减少医疗纠纷, 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同时危急值管理是护理人员以高度的责任心为病人服务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王正敏, 陆书昌.现代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1:623-627.

[2]陈丽琴, 张潆兮.急诊科检验危急值护理质量控制的体会[J].临床医学工程, 2010, 17 (5) :80-81.

[3]赵继顺, 张晓纲.儿科临床检验危急值的建立与应用[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2008, 15 (6) :558-560.

[4]齐家仪.小儿内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8:407.

[5]郑明霞.极低出生体重儿121例早期护理干预[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8 (23) :5697-5698.

[6]包忠宪, 李晓东, 吴日勉, 等.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血清心肌酶谱的变化[J].实用儿科杂志, 2005, 20 (12) :1258-1259.

危急处理 篇2

1、应结合临床诊断进行综合分析。详细询问病人情况及采样时的用药情况。有疑问时,应当由该项目检验者在确认仪器设备正常的情况下,立即取原标本进行复查。

2、复查结果与第一次结果吻合无误后,将该项目达危急值之检验结果紧急通知负责治疗的医护人员。无论平诊、急诊,都应立即报告给临床。急诊标本按规章制度坚持30分钟内报告临床,并做好记录。

3、必须在《检验危急值结果登记本》上详细记录,并简要提示标本外观性状,如溶血、黄疸、乳糜状等。

4、记录应有以下内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别、住院号、临床诊断、申请医生、检验项目、收到标本时间、检验结果、报告时间、检验报告者、通知方式、接受医护人员姓名。

5、对原标本妥善处理之后保存待查。

危急处理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以我院在2013 年5 月至2015 年2 月收治的28 例失血性休克危急重症产妇为研究对象, 将其作为观察组, 初产妇13 例, 经产妇15 例, 年龄在20 至36 岁间, 平均年龄 (26.9±4.3) 岁。出血原因:1 例羊水栓塞、1 例子宫破裂、6 例前置胎盘、3 例胎盘早剥、17 例子宫收缩乏力。选取同期收治的28 例正常产妇作为对照组, 初产妇12 例, 经产妇16 例, 年龄在21 至36 岁间, 平均年龄 (26.2±4.5) 岁。

1.2 患者的临床特征产科失血性休克危急重症患者的失血量大, 且呼吸频率、脉搏加快 (不同程度) , 血压降低。患者的临床表现为血压下降、四肢厥冷、皮肤苍白、意识障碍等。

1.3 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产科失血性休克危急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 对产妇生命体征、实验室指标、临床表现进行观察。

1.4抗休克治疗方法①吸氧。及时给予吸氧, 产妇氧分压需高于60 mm Hg, 促使缺氧症状改善。②静脉点滴。选取合适静脉通道, 为产妇给予静脉点滴, 使产妇微循环得以改善, 对血容量进行补充。必要时, 需经静脉切开手段, 对平衡盐溶液进行补充, 要控制补充速度。③若采取上述治疗措施后, 未能够取得理想的止血效果, 则需实施血小板补充与输血操作, 还要注重对纤维单位进行补充。④针对急性大出血病例, 患者需接受大出血治疗, 对胶体液、晶体进行补充, 胶体液量要少于晶体液量, 预防体液分离现象的发生。⑤尽早清除胎盘残留组织, 修复软产道裂伤, 可利用双手按摩患者子宫, 并给予缩宫素, 使出血量减少。

1.5观察指标观察产科失血性休克危急重症患者的临床特征与急救效果, 将其实验室指标与正常产妇进行对比。

1.6 统计学分析收集产科失血性休克危急重症病例的临床资料, 经统计软件SPSS 19.0 分析数据资料, 计量资料利用t检验表检验, P<0.05 表明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实验室指标分析产科失血性休克危急重症产妇的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与正常产妇相较均有显著差异, 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数据如表1 所示。

2.2 患者急救效果分析急救后的尿量、脉搏、平均动脉压、收缩压与急救前相比均明显改善, 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产科失血性休克危急重症患者病情危急, 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会下降, 血压也会降低, 因血小板消耗量太大, 相应计数值也会降低, 伴随失血时间延长, 血液粘稠度会逐渐增加, 导致血红蛋白值上升的现象发生[2]。这类患者需要尽早采取抢救措施, 对失血、休克程度做出合理判断, 了解出血的具体原因。

在急救过程中, 护理人员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率、尿量、血压、脉搏、呼吸等指标, 并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3]。在止血期间, 还需给予流体复苏, 快速、大量补液, 有利于促进血容量恢复。值得注意的是, 医护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出血原因, 选取合理的抢救措施, 不能盲目保宫, 例如在抢救过程中, 羊水栓塞病例已经发生弥散性血管凝血, 针对这种情况, 需行子宫全切术治疗, 否则会导致病情延误, 对产妇生命构成威胁[4]。

通过本次研究发现, 所有产妇经抢救后, 脉搏、平均动脉压、收缩压等指标均明显改善, 这表明尽早采取合理的抢救措施, 可挽救产妇生命, 提高抢救成功率。临床可采取措施, 预防失血性休克的发生, 产前可对产妇凝血功能进行检查, 对催产素科学、合理应用, 胎儿娩出后, 需检查产妇软产道, 针对高危产妇, 要提前进行预防, 降低失血性休克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 产科失血性休克危急重症病例病情非常严重, 在实施急救操作时, 要密切监测产妇生命体征变化情况, 迅速判断产妇出血原因, 选用针对性的止血措施, 提高急救成功率。

摘要:目的 探讨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特征与急救方法。方法 选取我院在2013年5月至2015年2月间收治的28例失血性休克危急重症产妇的临床资料, 将其作为观察组, 明确患者的临床特征, 并采取急救处理措施, 分析急救处理效果, 选取同期收治的28例正常产妇作为对照组, 参与本次研究。结果 1产科失血性休克危急重症产妇的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均小于对照组, 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急救后的尿量、脉搏、平均动脉压、收缩压与急救前相比有较大差异, 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产科失血性休克危急重症病例在急救过程中, 要做好体征监测工作, 及时找出出血原因, 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关键词:产科失血性休克,临床特点,急救处理

参考文献

[1]施国凤.产科失血性休克危急重症患者69例临床特点及救治体会[J].当代医学, 2010, 16 (22) :87-88.

[2]蔡佳, 李玟端.产科失血性休克危急重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救治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 (35) :12-13.

[3]刁素.关于产科失血性休克危急重症患者69例临床特点及救治体会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 15 (32) :38, 57.

初中作文危急时刻 篇4

我认为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在危急时刻,沉着冷静和机智应对是最重要的。

有一天放学,走到小区门口,我和同学们走散了,走着走着,我看见地上有一个男人的身影,我的心里顿时感觉惊慌失措,怎么办呢?我左思右想,心里一直乱跳,那个男的跟的越来越近了,我该怎么办才好,我突然转了一下脸,看了看那个人,那个人吓得藏了起来,这人长得也不错,留着胡子,个儿高高的,带着一个灰色的墨镜,我转过头,他又跟我,我突然急中生智,发现前面有一个岔路口,我赶紧跑了起来,那个小偷好像也在跑,我一拐弯,藏在了那个车的后面,他没看见,往前跑了,我见他没跑远,周围也有很多人,我就喊:“抓小偷啊”!那个小偷撒腿就跑,我心里顿时高兴起来!

无论是在危急时刻,还是紧急时刻,你是否沉着,冷静了?

我国危急值管理现状与思考 篇5

我国医院于10余年前将其概念引入后便进行了多年的探索性研究与应用。随着认识问题的深入, 2007年, 中国医院协会在发布的“患者安全目标”中正式提出医院应建立临床实验室危急值报告制度[2]。至2011年, 原卫生部在2011年4月18日下发的《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 (2011年版) 》及《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 (2011年版) 》中, 明确将“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列为48项条款之一, 并作为等级医院评审单项否决项。至此, 危急值报告制度越来越受到重视。

1 危急值管理国内研究现状

1.1 资料来源

以万方数据服务平台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检索数据源, 以2000年~2014年为时间段, 篇名标题中以“危急值”为检索词进行精确检索, 共检索到论文406篇。

1.2 方法

将检索到的406篇论文作为此次文献回顾研究样本, 利用Excel办公软件处理数据, 采用文献综述、回顾研究、过程分析等方法, 分别以年代分布、期刊分类、研究领域为线索, 对样本进行统计分析, 并将危急值的制定、报告流程、管理等内容进行汇总。

2 结果

将406篇文章根据其发表的时间进行数量统计、分析;对论文内容进行初步分类, 将其结果制成危急值研究论文发表年度分布表, 见表1。

由表1可见, 2000年~2004年无相关文章发表, 从2005年第1篇有关危急值论文发表至今, 该类论文发表呈逐年上升趋势。结合历年发表论文的数量及其变化趋势, 以及国内对危急值管理政策方面的变化, 可将国内危急值的应用、管理与研究分阶段进行探讨。

3 分析与讨论

3.1 对我国危急值管理及其应用的脉络回顾

科研论文是科研成果的具体表现, 国家政策是科研方向的导向依据, 通过科研论文的年代分布及国家政策的变化可以了解科学研究进展情况。结合国家的政策变化, 可将危急值的应用研究历程分为3个阶段。

3.1.1 危急值引入与探索阶段 (2000年~2006年)

纵观这一阶段, 危急值管理刚刚引入中国。在回顾文献时发现, 最早见到的文献是2005年4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张真路等[3]在《中华检验医学杂志》上发表的《临床实验室危急值的建立与应用》一文中的参考文献:2003年寇丽筠在《实验室与临床》上发表《临床实验室工作中危急值的应用》, 但经过多方搜索, 未检索到该文献[3]。这一时期, 国内也有部分医院开始尝试实验室危急值管理, 并探索危急值管理信息化等。2013年, 济南军区总医院徐茂云等[4]在《中国医院管理》上发表《我院优化住院患者危急值管理的实践与体会》一文, 提出有关危急值管理方面的问题, 该院于2003年建立了危急值回报制度, 当时要求护士接到危急值信息后半小时内通知经治医师, 经治医师当日完成病程记录。2013年,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刘荻等[5]在《中国医院管理》上发表的《规则算法引擎在临床实验室危急值管理体系中的应用》介绍了其实验室管理系统, 以及加强实验室危急值管理的做法。

纵观这一时期, 危急值研究与应用方面有相关论文公开发表, 经历了从无到有这一过程, 迈出了其发展的重要一步。从文章发表数量来看, 2005年仅有1篇, 2006年有7篇, 论文数量有所增长。文章内容主要针对实验室检查结果危急值的建立与应用, 但没有深入的探讨。

3.1.2 危急值发展阶段 (2007年~2010年)

受国内政策的影响, 随着中国医师协会“患者十大安全目标”的发布, 危急值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2007年~2010年, 有关危急值的文献报道明显增多, 对危急值的研究也进一步深入, 并与临床实践充分结合起来。许多医院的管理者、临床医师、护士、医技人员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危急值的建立、应用、管理提出了建议, 使得危急值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部分医院也在探索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危急值的报告等。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黎永新等[6]在《现代医院》上发表《在LIS建立危急值、急诊结果报告记录的应用》一文, 介绍了其在医院检验信息管理系统上建立通知医生的方法, 大大减轻了检验科人工记录危急值、急诊检查结果回报负担等问题, 且使用方便。

纵观这一时期的论文, 发表危急值方面的论文数量逐年上升, 在危急值研究方面, 主要围绕危急值的制定、发布、报告、管理等问题, 而且已经与临床实践广泛结合起来, 很大程度上验证了加强危急值的管理能够保证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并为在全国广泛、全面、深入推进危急值管理制度提供了研究基础。

3.1.3 危急值升华阶段 (2011年至今)

2011年底, 原国家卫生部2011年4月18日下发了《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 (2011年版) 》及《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 (2011年版) 》 (以下简称《细则》) , 《细则》中明确要求医技部门相关人员知晓本部门危急值项目及其内容, 能够有效地识别和确认危急值;接获危急值报告的医护人员应完整、准确记录患者识别信息、危急值内容和报告者的信息, 按流程复核确认无误后, 要及时向经治或值班医师报告, 并作好各项记录;医师接获危急值报告后应及时追踪、处置并记录。这一时期, 该方面论文发表数量显著上升, 其内容也有深层次的变化, 危急值管理在逐步地实现信息化、个性化、系统化。

3.2 讨论

危急值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健康, 为此, 医院应高度重视危急值制度建设。我们通过对406篇相关论文的回顾性分析, 得出危急值管理制度在我国越来越受到各级医疗机构的重视, 特别是在危急值的制定、报告、核实、处理程序上各级医疗机构都制定有相应的规范化流程, 从而保证了危急值制度的落实。在危急值的管理上, 能否及时上报并做出预处理, 需要医、护、技等多部门人员的沟通与配合, 其管理的成效也是医院整体医疗效率和技术水平的体现[7]。医疗机构通过完善危急值相关制度及其流程, 落实相关责任部门, 并运用PDCA质量管理工具, 可使危急值管理制度逐渐走向规范化。通过对406篇相关论文的回顾及分析, 我们建议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危急值管理, 从而有效、规范地执行危急值制度。

3.2.1 加强医务人员培训

在强化危急值管理方面, 应加强对全院医务人员的培训, 使之明确危急值管理的意义, 从而重视危急值的管理。可通过院周会、科室业务学习会、岗前培训、专题培训、继续教育等多种形式, 让医务人员掌握危急值的报告、核实、接获、处理等流程, 与此同时提升医务人员的依从性。

3.2.2 科学制定危急值

各医院应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而制定不同的危急值项目。各医院应根据医院级别、收治病种等特点, 并结合临床专家的意见, 制定符合本院实际情况的危急值项目。由于人体的复杂性及其他实验因素的不同, 危急值会受到患者年龄、性别、种族等的影响, 因此, 不同人群的危急值界限可能会有所不同。此外, 不同部门, 如门诊、急诊室、手术科室、重症监护室、肿瘤科、血液科等所采用的危急值项目及其数值在规定时也应有所侧重。

3.2.3 重视危急值的记录与保存

重视危急值资料的记录与保存, 包括患者的检验或检查结果、处置记录、患者资料、患者病情变化等规范的文件记录, 这既是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的需求, 也是防范与处置医患纠纷的重要依据。

3.2.4 多种途径进行危急值报告

为了防止危急值报告“沟通”不到位, 在进行危急值报告时, 应采用信息化自动报警和人工电话两种方式同时进行, 以此减少危急值报告的遗漏。电话报告危急值时还必须实行接受者复述的原则, 以确保其项目和数值准确无误。

3.2.5 加强危急值的处置

临床医师接获危急值报告时, 应立即诊查病患, 判断危急值报告情况与病患病情是否相符, 并要对患者进行进一步检查。如认为检验结果与患者状况不相符, 应关注标本留存状况, 必要时, 应重新留取标本进行复查。如结果与患者临床症状或体征相符, 应结合临床情况即刻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必要时立即报告上级医师或科室主任。

3.2.6 加强对危急值执行情况的监管

为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 职能部门应建立危急值长效管理机制, 通过定期和不定期运用质量管理工具, 对危急值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管理, 对执行不到位的科室和个人要针对性地进行考核, 并要求限期整改, 通过监管, 不断提高危急值管理水平, 从而保障患者安全。

摘要:目的 查阅相关文献, 回顾近年来我国危急值相关研究的文献, 了解我国危急值管理现状, 为进一步做好危急值管理提出对策和建议。方法 以万方数据服务平台为检索数据源, 以2000年2014年为时间段, 在标题中以“危急值”为检索途径, 搜索文献数据, 通过微软Excel办公软件处理数据, 采用文献计量法、过程分析及回顾性研究法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 检索到2000年2014年有关危急值论文406篇, 其论文数量逐年上升, 研究内容以危急值的开发、报告、临床应用及管理为主。结论 我国危急值相关研究论文逐年上升, 危急值报告内容、方式也逐步实现信息化、个性化、系统化, 建议医院通过多种措施, 结合医院实际进行规范化的危急值管理。

关键词:危急值,危急值管理,患者安全

参考文献

[1]Lundberg GD.When to panic over abnormal values[J].MLO Med Lab Obs, l972 (4) :47-54.

[2]中国医师协会.2007年患者安全目标[S].2007-04-19.

[3]张真路, 刘泽金, 赵耿生, 等.临床实验室危急值的建立与应用[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5 (4) :452-453.

[4]徐茂云, 张新国, 魏巍, 等.我院优化住院患者危急值管理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医院管理, 2013, 33 (10) :22-23.

[5]刘荻, 潘登.规则算法引擎在临床实验室危急值管理体系中的应用[J], 中国医院管理, 2013, 33 (12) :82-83.

[6]黎永新, 雷达, 莫建坤, 等.在LIS建立危急值、急诊结果报告记录的应用[J].现代医院, 2007 (12) :130-131.

检验危急值快速报告方式的研究 篇6

危急值是极度异常的检验结果,其处理的及时性与患者生命安全密切相关,不及时回复将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危急值管理是JCI六大患者安全目标管理之一[1,2],JCI医院评审标准第5版IPSG2.1标准明确要求认证医院要制定规范的诊断检查危急值报告机制,医院应规范相关科室的危急值管理及报告系统,明确定义医务人员如何察觉危急值、如何记录对危急值的沟通过程,以指导医务人员在紧急情况时及时申请及接收报告。中国医院协会颁发的《2013年患者十大安全目标》第6条明文规定各医院需建立临床实验室危急值管理[3],美国病理学家协会(College of American Pathologists,CAP)ISO15189认证等临床实验室认可体系也有相应规定[4]。因此,构建一个及时、准确的危急值报告机制非常必要。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基于医院前期实行电话报告危急值单一方式情况,对2014年医院检验危急值报告份数进行排名,以前10名科室(占全院总份数76.46%)的危急值报告情况为研究对象,具体科室为ICU、血液科、消化内科、急诊科、心脏内科、肾脏内科、肝胆外科、神经内科、血液科门诊及肿瘤科。

1.2 方法

(1)制定实验室信息系统(laboratory information system,LIS)[5]报告及双通道报告检验危急值流程、标准及要求(如图1~2所示),并对检验科及全院临床科室的医护人员分别进行培训;(2)分别于2015年3月进行单一LIS报告试运行1个月,5月份进行双通道报告试运行1个月后收集其危急值报告情况;(3)运用相应统计方法对LIS报告与双通道报告检验危急值的差异情况进行分析、比较。其数据来源于单一LIS及双通道报告危急值的实时记录[6]。

注:非门诊时间检验科向急诊科护士工作站通报门诊患者危急值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检验、Pearson相关系数、数据差ShapiroWilk检验[7]及秩和检验法。

2 结果

2015年3月份LIS报告前10名科室检验危急值共609份,5月份双通道报告前10名科室检验危急值608份,共1 217份,其具体情况见表1。

份数

2.1 双通道与LIS报告检验危急值数据样本比较

对LIS报告及双通道报告2组数据进行数据差Shapiro-Wilk检验,检验统计量=0.97,P=0.92>0.05,结果显示2组数据的数据差服从正态分布。

对2组数据进行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Pearson相关系数r=0.96>0,t=0.92,双侧P=0.92>0.05,以α=0.05不拒绝H0,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显示,前10名科室2个月2种方法危急值报告数量没有明显区别,即2种报告方式所取2个样本具有一致性。

2.2 双通道与LIS报告检验危急值报告率、报告时限比较

报告回复率以95%以内为评判标准,在双通道报告方式中:护士至少需要3 min回复,医生至少需要10 min回复;而在LIS报告方式,护士至少需要3 min回复,医生所需时间超过20 min,说明双通道报告方式医生回复时间比单一LIS报告方式所用时间要短,见表2。

对同等时间内护士回复响应性做数据差Shapiro-Wilk检验,检验统计量=0.94,P=0.63>0.05,说明2组数据的数据差服从正态分布。对2组数据进行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检验结果显示,Pearson相关系数r=0.99>0,t=14.29,双侧P=0.000 1<0.05,以α=0.05水平拒绝H0,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护士2种报告方式回复响应时间没有统计学差别,即2种报告方式没有差别,见表2、3。

对同等时间内医生回复响应性做数据差Shapiro-Wilk检验,检验统计量=0.60,P=0.63>0.05,说明2组数据的数据差不服从正态分布,对2组数据进行组秩和检验,正态近似Z=1.89,单侧P=0.03<0.05,拒绝H0,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医生2种报告方式回复响应时间有统计学差别,即双通道报告方式优于单一LIS报告方式,见表2、3。

%

2.3 双通道与LIS报告检验危急值回复情况

对同等时间内护士回复响应率做卡方检验,χ2=94.34,P<0.000 01,以α=0.01标准,拒绝H0,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双通道报告同等时间内护士回复响应率明显高于LIS单一报告,即双通道报告方式优于单一LIS报告方式,见表4。

对同等时间内医生回复响应率做卡方检验,χ2=145.78,P<0.000 01,以α=0.01标准,拒绝H0,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双通道报告同等时间内医生回复响应率明显高于LIS单一报告,即双通道报告方式优于单一LIS报告方式,见表4。

3 讨论

3.1 国内外危急值管理现状

目前,国内外报道的危急值报告管理模式不是很多,检验危急值报告方式也基本只有电话通知、短信提醒或LIS自动通知等几种。各医院通常采用其中一种报告方式,单一电话通知可能会由于口音、方言和发音等问题,最终导致医护人员获得的信息有误;单一短信提醒或LIS自动通知无法确保医务人员在规定时间内收到信息[8],最终可能会导致救治延误。因此,不管检验科是先报告给护士再由护士转告医生,还是直接报告给医生,单一报告方式都有不可避免的缺陷,无法确保医生能在最短时间内得到准确的危急值信息;而本文所述双通道报告方式既能确保信息准确无误,又能避免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被延误。

3.2 科学制订危急值报告项目及范围

危急值报告项目及范围的制订应该是一个与时俱进、动态的过程[9]。危急值项目及范围的选择、制订必须是经过临床科室与检验科共同商讨后最终取得统一认可,这样才为日后临床科室与检验科的密切协作打好基础。设立危急值的项目不宜过多,能够涵盖项目指标异常变化引起生命危险的及其他一些重要项目即可;报告范围不宜太窄,要超过一定程度才能报危急值。过多的项目或过窄的范围都会造成工作量的增加及资源的浪费,而且长期将会使临床医务人员及检验科对危急值报告的警惕性下降,失去了危急值管理应起的预警作用。

3.3 科学管理离不开信息化

信息化的实现对助推危急值快速回复具有重要意义。我院采用双通道报告检验危急值,能使检验科室将危急值结果急、快、准[10]报告给需获取检验结果的医护人员。该方式既避免了由于口音、方言和发音不同导致电话报告接听错误的风险和纸质记录的繁琐,又避免了LIS报告不能及时看到危急值提示窗口延误回复和电话报告导致危急值接收不准确的问题,实现了检验危急值结果在13 min内完成由检验科室发出、经护士工作站再到医生准确获取的流程,从而有效降低了检验危急值带来的医疗风险[11]。该方式为医护人员及时、准确判断患者病情并进行回复,既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又赢得了宝贵的救治时间。

3.4 持续改进需多部门协调

通过联动监督机制将医、护、技、管理部门串联,监控检验危急值报告全过程,监管超时未被医生处理的危急值。危急值超过13 min未被处理,通过LIS可以看到发送的网络通知仍在并闪烁,检验科则按系统的警示信息电话报告医务部值班员并记录,由医务部值班员电话通知医生,以确保危急值能得到及时确认,患者得到及时回复。医务部、护理部等相关职能科室对危急值(结果)报告制度的执行及落实情况定期督查,JCI办公室每月通过信息科从后台调出危急值报告、回复信息,并进行分析处理,对危急值报告过程中的责任科室追究到责任人,进行必要的教育、纠正并纳入科室每月绩效,从而确保全院检验危急值的无缝管理。

参考文献

[1]Joint Commission on Accreditation of Healthcare Oranizations.Joint Commission Interactional Accreditation standards for hospital[M].5th ed.Oakrook Terrace:Department of Publications of Joint Commission Resources,2014:19-27.

[2]杨晓莉,曹艳佩,马昕.JCI标准下危急值的通报与应答管理[J].护理学杂志,2014,29(8):62-64.

[3]谢婉花,陈怡禄,和凡.基于JCI标准的高危药品管理的实践[J].中国护理杂志,2014,49(10):1 222-1 225.

[4]唐国建,张欢妍,葛锁华.实验室危急值管理体系建立过程中的实践[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24):3 529-3 530.

[5]杭永伦,周明术,唐煌.实验室信息系统在室内质量控制分析和数据管理中的应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36(1):140-141.

[6]袁平宗.检验医学危急值管理调查[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36(4):475-479.

[7]刘峰,胡丽华,韩敏.可视化即刻法质控判断标准的研究[J].免疫学杂志,2004,20(3):236-238.

[8]PARL F F,O'LEARY F M,KAISET A B,et al.Implementation of a closed-loop reporting system for critical values and clinical communication in compliance with goals of the joint commission[J].Clin Chem,2010,56:417-423.

[9]李耀,孙骞.基于JCI标准的危急值管理流程研究[J].现代医院管理,2014,12(2):59-61.

[10]田玫,高芳.院前急救中的风险因素及沟通技巧[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9):77-78.

危急值网络预警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篇7

危急值又称“panic value”或“critical value ”,当这种检验结果出现时,说明患者可能正处于有生命危险的边缘状态[1],这时如果医护人员能够准确并及时地得到危急值报告信息,快速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救治,即增加了挽救患者生命的机会,否则将造成难以想像的后果。临床检验危急值是医疗安全的关键内容[2],检测中出现危急值时,如能通过信息化、 自动化手段,第一时间向临床医生反馈信息,会给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很大的帮助。临床辅助检验检查的职能就是准确、及时地为临床医生提供具有诊治意义的检验检查结果信息和数据,因此异常检验检查结果的处理及危急值的建立就显得尤为重要。国家卫生部制定的2010年 《综合医院评价标准实施细则》[3]规定,医院要建立危急值报告的相关管理制度。 危急值网络预警系统上线前我院的检验危急值报告主要过程是:检验科查询到患者危急值信息;电话通知医护人员。整个过程主要由人为方式进行,在实际应用中,易于出现报告遗漏、不及时、信息通知不到位等情况,从而影响诊疗的时效。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对现有的实验室信息系统(laboratory information system,LIS)和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资源作局部修改,实现检验危急值的桌面警示提醒,从而及时发现问题,提高安全管理的时效性,降低医疗风险。

1系统需求及危急值参数

1.1危急值网络预警系统需求

我院当前采用危急值报告手工模式,科室建立危急值登记本,检验科采用电话通知临床科室报告化验单危急值的方式,接到电话通知的护士或医生按照要求填写危急值报告登记本,值班医生或主管医生针对化验结果,迅速作出相应的治疗措施,责任护士配合医生的治疗选择实施具体的护理工作。 这是最基本的模式,也是卫生部要求必须做到的模式,但在运行过程中仍难以避免漏报和迟报,存在人为的不确定因素。实现信息化、自动化的危急值预警,对于提高提醒准确率及时效性具有重要意义。经与检验科确认,自动化的危急值报告工作流程应包含以下几个步骤:

(1)发现数据异常;(2)通过与系统中维护的危急值数据进行比对,确认危急值,从而消除因人为失误而产生的漏报及误报情况;(3)通过网络或短信形式,将危急值通知临床科室,从而消除人为因素带来的通知延迟;(4)自动记录危急值报告;(5)发放危急值检验报告单。

1.2危急值参数的制定

检验科通过查阅文献,与临床专家讨论、评审, 确定运行检验危急值网络报告系统,现行的危急值检验项目及危急值范围如下:

白细胞(WBC)≤1.5×109/L或≥30×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0.5×109/L,血红蛋白(Hgb)≤ 50 g/L或≥250 g/L,血小板(PLT)≤30 ×109/L或 ≥ 1 000×109/L,凝血酶原时间(时间)(PT(s))≤8 s或 ≥ 50 s ,凝血酶原时间(INR)(PT(INR))≥ 6 INR,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20 s或≥80 s,血糖 (HK)≤2 mmol/L或≥20 mmol/L,血钙(Ca)≤1 mmol/L或≥3.5 mmol/L,血钾(K)≤2.5 mmol/L或≥6 mmol/L, 血培养有疑似G+(或G-)球(杆)菌生长、疑似真菌样菌生长,国家规定立即上报的法定传染病为阳性标本。

2网络预警报告系统工作流程

网络预警报告系统采取信息化、自动化的方式发现危急值,并及时进行通知。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住院患者危急值信息报告的具体流程:检验科技师一旦确认检验结果有效,立刻在医生工作站和护士工作站的计算机桌面上弹出提示框,该提示框上显示患者的危急值情况,这时该窗口为锁定状态,直到点击窗口,提醒医护人员及时接收[4]。

3网络预警报告系统设计

3.1系统架构

该系统的数据存储和程序接口是通过Cache数据库来实现的。Cache数据库是一种面向对象的后关系型数据库,其数据查询速度是Oracle数据库的7~20倍,现已被国外医疗系统广泛采用,被认为医疗行业信息化的首选数据库。由于Cache数据库支持Web开发,故不需要使用第3方编程工具,其自带Web页开发工具,使用及维护比较方便简单。

3.2危急值参数维护子系统

该子系统提供了危急值参数的增加、存储、修改、删除等功能,并为用户提供了管理接口,从而使用户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设定危急值参数并进行维护。

3.3业务流程支撑平台

该平台提供了网络预警报告系统的各项功能及流程的业务逻辑。当采集到数据时,通过程序的设定,进行流程中各个步骤的自动化操作,从而实现自动的网络预警。系统业务流程的实现主要有如下几部分。

3.3.1添加危急值事件

在LIS中增加criticalevent(危急值事件)模块, 当患者检验项目出现危急值时用来记录危急值信息。该模块主要记录事件发生时间、出结果的仪器工作站、出危急的结果值、出危急的结果标记、危急标志(偏高、偏低、阳性)、危急值事件处理者ID(如果为空,表明没有被处理)、技师处理时间、所通知到的医生(护士)、医生(护士)确认的时间等。

3.3.2危急值判断

该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判断项目是否是危急值, 做危急值检查。检验结果与危机值参数维护子系统维护的数值相对比。当检验结果大于危急值,危急值标志置为H———偏高;当检验结果小于危急值,危急值标志置为L———偏低;当检验结果在危急值参数维护范围内,危急值标志置为空———无危急。

3.3.3危急值发送提示

危急值发送提示主要是依靠传输控制协议/因特网互联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TCP/IP)协议,客户端程序监听本地一个端口,然后LIS端通过http请求把消息发送到对应IP地址的端口上,然后客户端程序把消息信息展示出来。

3.4可视化界面

可视化的用户界面为用户提供了操作入口,并提供了提醒的平台,是用户和系统交互的重要连接点。预警报告系统的整体架构设计如图2所示。

4系统功能实现

4.1危急值定义

建立危急值检验项目表与制定危急值限值,并对危急界限值项目表进行定期总结分析、修改、删除或增加某些检验项目,以适应医院患者群体的需要[5]。 在LIS中定义某项检验指标的危急值上限或下限以及危急值代表含义(如图3所示)。

4.2科室与IP关系维护

建立相应科室与工作站IP地址维护表,用于危急值弹出报告的工作站指向。LIS主要根据接收者ID(医院内部科室编码)和IP地址完成危急值的发送。对于同一科室需要在多台工作站上弹出危急值信息,需要维护多个IP地址(如图4所示)。

4.3客户端安装危急值显示平台

安装在需要提示危急值信息的工作站上,在平台中配置信息发送路径、服务器IP地址、服务器端口和Web服务端口等,没有安装和配置危急值显示平台的工作站计算机不显示危急值信息。

4.4危急值自动发现并提示

LIS能自动搜索并显示项目的危急值,一旦发现有符合危急值定义的检验数据,系统会突出显示,危急值结果项目标注明显的红色“危”字,并自动弹出对话框,提示需进行危急值复查与报告,该功能需要输入检验科技师用户名和密码后才可以取消(如图5所示)。

4.5危急值复核

检验技师进行复核,排除操作、仪器、试剂的问题。

4.6危急值通知临床

检验人员在审核后点击“通知临床”按钮,发现危急值的信息会通过网络系统发送至相应IP的工作站计算机上。

4.7临床查看危急值信息并阅读确认反馈

在相应的工作站计算机上显示弹出窗口,显示检验结果和危急值信息,强制阅读(此窗口最前方显示,此窗口界面不完成关闭情况下其他所有程序界面都不能操作),并计时弹出窗口的时间;输入用户名、密码后进行阅读确认。

此弹出窗口采用Windows弹出机制,即只要是在Windows开机正常状态即可弹出,要求在HIS工作站或LIS工作台没有打开的状态下也能弹出此提示窗口(如图6所示)。

4.8检验科查询阅读状态

如果检验科通知临床时,网络中断或者临床工作站并未开机,直接返回提示网络中断或未开机。如果临床阅读确认,则返回临床阅读时间和阅读人。如果超过10 min临床仍未阅读,则检验人员需要电话通知临床进行阅读。

4.9查询统计

查询和统计危急值报告情况,检验科根据条件查询危急值历史记录(如图7所示)。

4.10危急值检验科内部大屏显示程序

分别在每个检验科的科室内安装危急值大屏显示程序,使患者危急值信息一目了然(如图8所示)。

4.11短信通知

将危急值报告通过手机短信发送到患者的主管医师手机上。

为了有效保护患者的病情隐私[6],本系统采取如下设置策略:危急值短信只提示主管医生关注某患者的特殊检验结果,而详细检验结果仍需查询内部网络工作站。

5结语

危急处理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收集2010年2月至2014年2月龙泉市人民医院相关科室登记的资料, 包括外科8个, 内科7个, 急诊科、产科、重症监护室、儿科各1个。

1.2 方法

对临床检验危急值登记内容进行质量调查, 包括登记内容的完整程度、登记人资质、登记时间和科室类别。完整程度包括日期、患者姓名、床号、住院号、检验项目、检验结果、报告时间、报告人、报告人电话、记录人、被报告的临床医生签名等。登记人资质:参加工作时间在5年及以上为高年资护士, 满3年不足5年为普通年资护士, 3年以下为低年资护士。报告时间分为正常班内 (8:00—12:00, 1 4:30—1 7:3 0) 和正常班外 (正常班内以外的时间) 。科室类别分为内科、外科和其他。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 SS 12.0软件处理相关数据,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次临床检验危急值登记不完整率为20.1%, 其中不同资质护士和不同报告时间登记不完整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不同科室登记不完整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见表1。登记不完整内容项目合计275次, 其中报告人138次 (50.2%) , 医生姓名75次 (27.3%) , 报告人电话38次 (13.8%) , 住院号18次 (6.5%) , 报告时间5次 (1.8%) , 检验结果1次 (0.4%) 。

3 讨论

临床检验危急值是指检验结果与正常范围的偏离较大, 如不采取干预措施可能出现严重后果[2], 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其对于发现异常和挽救患者生命有重要作用, 包括采集、运送、登记、传递、报告管理等多个环节。其中登记作为一个承上启下的环节, 规范填写对于后续采取合适的干预措施有重要意义[3]。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登记不完整份数占登记总数的2 0.1% (12 7/63 2) , 提示登记质量还需进一步改进;不同资质护士和不同报告时间的登记不完整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其中护士年资越高, 登记不完整率越低。我们分析, 一方面是高年资护士有更丰富的学识和经验, 能够在单位时间内登记更为完善[4];另一方面, 高年资护士对危急值的潜在风险有更深刻的认识, 责任意识更强, 所以登记质量相对要好。而正常班外比正常班内登记质量相对要差, 主要考虑与人力资源配置有关。一般来说, 正常班外时间的值班护士配置人数相对较少, 但还要完成较大量的护理工作, 为了节约时间, 护士习惯于记录主要信息[5], 所以出现登记内容不完整的情况。

调查结果还显示, 登记不完整内容次数中报告人、医生姓名和报告人电话分列前三位。这些不完整的项目对于危急值的规范管理有一定影响, 但对医生进行干预一般不会产生太大影响[6]。这主要是由于护士填写有选择性, 对于危急值的关键信息较注意, 基本不会影响医生对病情的评估[7]。需要注意的是, 出现危急值的患者病情相对较严重, 其治疗结果并不能保证一定是乐观的。如果预后不理想, 发生医患纠纷的可能性较大, 而护士由于登记填写不完整而增加了自己的责任风险[8]。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 低年资护士对这方面的认识相对较少。

我们认为, 登记内容不完整的主观原因主要是部分护士的责任意识薄弱, 客观原因主要是人力资源的缺乏, 所以应从这两方面加以改进。责任意识的强化是一个逐步的过程, 但是登记检验危急值的护士要求责任意识较高。因此, 一方面要加强对护士的责任教育, 另一方面可改善管理制度, 如不定期抽查、双人核对等。人力资源的缺乏是一个长期问题, 在短时间内很难得到有效解决, 可考虑加强信息化建设, 如采取一单制, 从采集环节起就逐步完善信息, 这样护士接到危急值时只需填写部分内容, 内容完善后再打印。因同一份危急值表单由不同环节的人员分步填写, 他们工作量的增加程度并不明显, 却可以较大程度上减少护士的工作量。此外, 采取一单制有利于事后查询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总之, 医院临床检验危急值非关键信息的登记质量有待于提高, 可从加强责任教育、改善管理制度、加强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加以改进。

摘要:目的 调查临床检验危急值的登记质量, 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方法 收集龙泉市人民医院相关科室登记的资料, 对临床检验危急值登记内容进行质量调查, 包括登记内容的完整程度、登记人资质、登记时间、科室类别。结果 本次临床检验危急值登记不完整率为20.1%, 其中不同资质护士和不同报告时间的登记不完整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不同科室的登记不完整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登记不完整内容次数中报告人、医生姓名和报告人电话分列前三位。结论 医院临床检验危急值非关键信息的登记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可从加强责任教育、改善管理制度、加强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改进。

关键词:临床检验危急值,登记质量,改进对策

参考文献

[1]何秀珍, 林丰.临床检验危急值登记质量分析及改进对策[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3, 19 (13) :1582.

[2]杨冬梅.急诊科“危急值”报告制度实施的体会[J].护理与康复, 2008, 6 (7) :425.

[3]何有琴, 刘岩, 程艳敏.“危急值”报告制应用于医疗质量管理中的研究进展[J].卫生软科学, 2009, 23 (2) :143.

[4]王妹, 巩丽颖, 吴洁.危急值检验标本的护理质控[J].护理学杂志, 2008, 23 (3) :19.

[5]艾秀华.急诊化验危急值报告应用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1, 17 (5) :590.

[6]张娟, 胡俊灵, 龚云, 等.在护理安全管理中推行检验危急值报告制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护理研究:上旬刊, 2010, 24 (10) :2612.

[7]费磊, 金其林, 奚从华.某大型综合性医院落实“危急值”报告制度调查与分析[J].中国医院, 2009, 13 (7) :32.

检验科危急值的设立及应用 篇9

1 临床危急值、医学决定水平

医学决定水平[1]是指临床上必须采取措施时的检测水平, 所谓决定性水平是一个阈值, 高于或低于该值, 应决定对患者采取某种治疗措施。以血钙来说, 正常参考值范围为2.25~2.65mol/L, 如低于1.75mol/L, 易发生低钙抽搐, 而观察副甲状腺功能是否亢进, 血钙低限值通常为2.75mol/L, 血钙如高于3.375mol/L可能出现高血钙昏迷, 应立即做出诊断, 因此, 1.75mol/L, 2.75mol/L, 3.375mol/L就成为三个医学决定水平, 测定结果出现上述情况时提示临床上应采取措施。

检验危急值 (panci value) 一般是指检验结果异常与参考范围偏离较大, 表明患者可能处于生命危险的边缘状态, 此时如果临床医师及时得到检验信息, 迅速给予患者有效的干预措施或治疗, 则可能挽救患者的生命, 否则就可能出现严重后果, 失去最佳抢救时机。

1.1 临床危机值项目的设立

检验科检验项目繁多, 并不是说有的项目都有危急值, 有些项目则并没有, 危急值包含的项目是相对的, 不是绝对的, 项目只占检验项目的少部分, 不是说这些项目的高或低值不重要, 而是相对说够不上危急, 根据浙江省卫生部门的调查[2], 有的医院只设定了1~2项, 如钾、葡萄糖, 有的则多达50项, 包括血脂、尿、粪常规及寄生虫等均作为危急值。项目占比率>40%的项目包括钾、钠、氯、葡萄糖、血气、尿素氮、WBC、HGB、PLT、PT、APTT。

1.2 设定临床危机值项目的原则

检验科危急值的设立原则:联系临床、简单实用、共同制定。

检验科是为临床诊疗服务的, 检验科危急值的设立必须与临床进行沟通, 在此过程中, 要充分听取临床专家的意见, 权衡利弊, 综合考虑, 制定出简单实用的项目及范围, 项目不可太多, 简单实用, 范围值适宜。

我可结合临床制定了适合本院的危急值项目及范围 (表1) 。

3 检验科危急值应用

3.1 临床必须知道检验科危急值

临床医师必须熟知检验科危急值项目及意义, 在被告知时, 高度重视, 如本级医师不能处理的情况下, 一定要报告上级医师, 及时处理患者, 以免延误病情造成严重的后果。

3.2 检验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危急值及处理

检验人员首先要熟练掌握本科危急值的项目及范围, 当在检验的过程中发现“危急值”时, 首先要确认检验仪器试剂是否正常, 立即复查, 联系临床医师护士, 询问患者的病情是否符合危急值的表现, 最终确认临床及检验过程各环节无异常的情况下, 才可以将检验结果发出;如果临床医师和护士认为该结果与患者的临床病情不相符或标本的采集有问题, 应重新留取标本送检进行复查。如结果与上次的误差不在许可范围内, 应重新向临床报告“危急值”。

报告与接收均遵循“谁报告谁记录”原则。当出现上述危急值时, 在确认仪器设备正常的情况下, 立即复查, 复查结果与第一次结果吻合无误后, 立即电话通知临床, 并在《检验危急值结果登记本》上详细记录, 记录上检验日期、患者姓名、病案号、科室、检验结果、复查结果、临床联系人、联系时间。

3.3 建立报告制度

检验科必须建立检验科危急值报告制度, 中国医院协会[2007年患者安全目标]中有明确要求.这种“危急值”制度的建立是《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举例中的重要部分, 也是临床实验室认可的重要条件之一。

参考文献

[1]医院管理学-临床实验室管理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70-71.

上一篇:商品与服务税组下一篇:金色半岛的理想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