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处理(共11篇)
收入处理 篇1
一、网络广告常用定价方式
网络广告的运作方式为以网络广告播放平台为媒介, 将广告信息传递到客户。因具有用户规模大, 不受时间限制, 可以和用户灵活互动等优点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但是, 电子商务的特殊性致使对其进行会计确认和核算存在一些问题。以下通过三种常用的网络广告定价方式来说明网络广告收入会计核算的特殊性。
(1) CPM (Cost per thousand impression) 即千印象费用。该定价方式是依据广告的投放次数, 按每个千印象收费。这种方式相对来说比较容易, 对于网络公司或第三方平台来说, 只需要考虑将广告显示1000次, 无需关注会有多少网络用户对此广告感兴趣或是点击此广告。
(2) CPC (Cost Per thousand Click-thousand) 即千人点击成本模式, 这种定价方式计算单位也是千次, 但是不同的是网络公司或第三方平台需要关注广告被用户点击并连接到相关的网址页面满1000次。
(3) CPA (Cost per action) 即每行动成本, 这种定价方式则要求只有用户点击了该广告主的广告并且进行了网上交易后, 网络公司或第三方平台才能得到这部分的广告收入。这种计价方式考虑的广告的实际效果, 而不仅仅是以投放量。
目前, 网络广告收入的确认常用方法是收付实现制, 但是这种方法存在一些缺点:第一, 简单得采用收付实现制不能正确得将费用和收入进行配比。第二, 对于提前收取的广告收入, 如采用收付实现制不能体现网络公司等第三方平台将提前收取的广告收入进行再次投资所产生的收益。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 对于宣传媒介收费, 在相关广告和商业行为开始出现在公众面前时确认收入。但是这一规定并不适用于新兴的网络广告, 特别是以上三种常用的广告定价方式都是按次数收费, 基于这种特殊情况, 网络广告收入核算应该以按照提供劳务收入的方法来核算。其中, CPM的定价方式, 由于网络公司或第三方只需按次数进行投放, 无需关注该广告是否被用户所关注或点击, 企业可以估计未来投放次数和时间的合理区间。所以可以按照权责发生制的原则, 用完工百分比法将广告收入递延到整个合同会计期间。对于CPC和CPA的定价方法, 由于网络公司或第三方需要在满足所投放的广告被点击或者进行了广告主所要求的网上交易后, 才能得到广告主所支付的广告站点费用。那么在合同期内的每个会计期间用户点击或用户完成相应交易的次数是无法估计的, 广告收入不能被均匀得递延到每个会计期间, 那么应当以每个会计期间期末, 广告成功被网络用户点击的次数或者是网络用户进行了广告主所要求的相应网上交易的次数占合同整体要求次数的百分比来确认收入。
二、三种常用定价类型的会计处理
(一) CPM定价方式
[例1]2013年9月23日, A网络公司与B广告主签订合同, 合同约定, 自2013年10月1日起, 在该网络公司旗下网站投放B公司的品牌宣传广告。B公司购买了A网络公司为期三个月, 每天20CPM的广告投放次数。A网络公司的每千印象费用为120元人民币。至10月底, 已预收广告站点费用150000元, 实际发生的广告投放费用为60000元, 预计还会发生120000元。A网络公司账务处理如下:
合同总收入=120×20×30×3=216000 (元)
到2013年10月31日累计实际发生的广告投放成本占估计总成本的比例=60000÷ (60000+120000) =33.33%
2013年10月31日确认的提供广告劳务收入=216000×33.33%=72000 (元)
2013年10月31日结转的提供广告劳务成本= (60000+120000) ×33.33%-0=60000 (元)
实际发生广告劳务成本时:
预收劳务款时:
2013年10月31日确认对B广告主提供广告的劳务收入并结转广告劳务成本
由于按CPM定价方式来投放广告每个月的投放次数和投放成本是可以合理估计的, 所以以后两个月的会计处理与第一个月确认提供广告劳务收入和结转广告劳务成本的方法一致。
(二) CPC定价方式
[例2]2013年5月13日, A网络公司与B广告主签订广告合同, 合同约定:自2013年6月1日起, 在该网络公司旗下网站投放B公司的品牌宣传广告。B公司购买了A网络公司1000个CPC, 即投放的B公司品牌宣传广告被点击1000000次。A网络公司的每个千人点击费用为800元人民币。至6月底已预收B广告主的广告站点费用560000元, 实际发生的广告投放费用为120000元, 预计还会发生广告投放费用480000元, 品牌宣传广告实际被点击次数为100000次。A网络公司的账务处理如下:
合同总收入=800×1000=800000 (元)
到2013年6月31日累计实际点击次数占合同总要求点击次数的比例=100000÷1000000=10%
2013年6月31日确认的提供广告劳务收入=800000×10%=80000 (元)
2013年6月31日确认的提供广告劳务成本= (120000+480000) ×10%=60000 (元)
实际发生广告劳务成本时:
预收劳务款时:
2013年6月31日确认对B广告主提供广告的劳务收入并结转广告劳务成本
由于第一个月广告投放后, 用户点击次数效果不佳, 第二月A网络公司加大了广告宣传力度, 实际发生的广告投放费用为400000元, 预计还会发生广告投放费用100000元, 品牌宣传广告实际被点击次数为300000次。A网络公司的账务处理如下:
截止2013年7月31日累计实际点击次数占合同总要求点击次数的比例=400000÷1000000=40%
2013年7月31日确认的提供广告劳务收入=800000×40%-80000=240000 (元)
2013年7月31日确认的提供广告劳务成本= (120000+400000+100000) ×40%﹣60000=188000 (元)
实际发生广告劳务成本时:
2013年7月31日确认对B广告主提供广告的劳务收入并结转劳务成本:
因为第二个月A网络公司加大了B广告主的品牌广告宣传力度, 第三个月用户关注度提高, 累计成功点击率达到B广告主要求的1000个CPC, 收到B广告主余下的合同款240000元。A网络公司第三个月实际发生的广告投放费用为110000元。A网络公司的账务处理如下:
截止2013年8月31日累计实际点击次数占合同总要求点击次数的比例=1000000÷1000000=100%
2013年8月31日确认的提供广告劳务收入=800000×100%-80000-240000=480000 (元)
2013年8月31日确认的提供广告劳务成本= (120000+400000+110000) ×100%-60000-188000=382000 (元)
实际发生广告劳务成本时:
收到余下的合同款时:
2013年7月31日确认对B广告主提供广告的劳务收入并结转劳务成本:
(三) CPA定价方式
CPA定价方式的账务处理和CPC类似, 只是收入确认的标准为用户进行广告主所要求的交易的次数。
参考文献
[1]王栋:《互联网企业会计确认与计量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硕士学位论文。
收入处理 篇2
一般来说,企业取得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属于应税范围。但在实践中,企业实现的与日常经营业务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收入,如固定资产盘盈、处置固定资产净收益、出售无形资产净收益、罚没收入、确实无法支付的应付款转营业外收入、债务重组净收益、政府补助净收益、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净收益、捐赠收入、违约金(罚金)收入等是否应当缴纳流转税?营业外收入是否组成企业所得税应税收入?笔者结合现行税收政策进行解析:
一、营业外收入与流转税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第一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提供本条例规定的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为营业税的纳税人,应当依照本条例缴纳营业税。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二条规定,条例第一条所称条例规定的劳务是指属于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金融保险业、邮电通信业、文化体育业、娱乐业、服务业税目征收范围的劳务(以下称应税劳务)。另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第一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为增值税的纳税人,应当依照本条例缴纳增值税。由此可见,营业外收入是否应当纳税应当视其是否提供了营业税或增值税应税劳务,而并非是纳税人取得的所有收入都应当缴纳增值税或营业税。营业外收入纳税情况具体如下:
1、固定资产盘盈,就是指在进行固定资产盘点的时候,实存数大于账存数,实物多于账面。固定资产盘盈收入即不属于增值税应税范围,又不属于营业税征收范围,即不需要缴纳增值税,也不需要缴纳营业税。
2、处置固定资产净收益应当区分不同情况:属于处置不动产而取得的收益,是属于销售不动产行为,应当按取得的全部收入,按照营业税条例中第一条的“销售不动产”进行缴纳营业税,税率为5%。如果处置设备等属于货物范畴的,则属于增值税征税范围。增值税的征收又区分不同情况。销售使用过的固定资产。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超过12个月的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工具、器具。所称已使用过的固定资产,是指纳税人根据财务会计制度已经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在计算征收增值税上:一般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属于增值税政策规定的不得抵扣且未抵扣进项税额的固定资产,按简易办法依4%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其他固定资产,自2009年1月1日起,应区分不同情形征收增值税:销售自己使用过的2009年1月1日以后购进或者自制的固定资产,按照适用税率征收增值税;2008年12月31日以前未纳入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试点的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2008年12月31日以前购进或者自制的固定资产,按照4%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2008年12月31日以前已纳入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试点的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在本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试点以前购进或者自制的固定资产,按照4%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在本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试点以后购进或者自制的固定资产,按照适用税率征收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物品,适用按简易办法依4%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政策的,按下列公式确定销售额和应纳税额:销售额=含税销售额/(1+4%),应纳税额=销售额×4%/2。销售使用过的固定资产,适用按简易办法依4%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政策的,应开具普通发票,不得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按适用税率征收增值税的,可以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小规模纳税人(除其他个人外)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固定资产,减按2%征收率征收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固定资产,应开具普通发票,不得由税务机关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小规模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固定资产,按下列公式确定销售额和应纳税额:销售额=含税销售额/(1+3%),应纳税额=销售额×2%。
3、其他个人(仅指自然人)销售使用过的固定资产免征增值税。个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固定资产,应开具普通发票,不得由税务机关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
3、确实无法支付的应付款转营业外收入,该项收入即不属于增值税应税范围,也不属于营业税征收范围,即不需要缴纳增值税,也不需要缴纳营业税。
4、债务重组,又称债务重整,是指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决同意债务人修改债务条件的事项。也就是说,只要修改了原定债务偿还条件的,即债务重组时确定的债务偿还条件不同于原协议的,均作为债务重组。企业债务重组中,企业即不存在销售货物或提供增值税应税劳务,又不存在提供营业税应税劳务,所以债务重组收入即不属于增值税征收范围,也不属于营业税征收范围,即不需要缴纳增值税,也不需要缴纳营业税。
5、财政性资金,是指企业取得的来源于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财政补助、补贴、贷款贴息,以及其他各类财政专项资金,包括直接减免的增值税和即征即退、先征后退、先征后返的各种税收,但不包括企业按规定取得的出口退税款。一般来说,政府补助收入不属于营业税征收范围,不需要缴纳营业税。但政府补助是直接针对纳税人提供营业税应税劳务取得的补贴,则应当并入应税劳务收入计算缴纳营业税。另有规定除外,如《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对国有粮食企业取得的储备粮油财政性补贴收入免征营业税问题的通知》(财税〔1996〕68号)规定,经国务院批准,对国有粮食企业保管政府储备粮油取得的财政性补贴收入免征营业税。
6、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指交易双方主要以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进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交换。该交换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即补价)。认定涉及少量货币性资产的交换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通常以补价占整个资产交换金额的比例低于25%作为参考。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净收益,对于净收益部分不需要缴纳营业税,但对于用非货币性资产进行交换的行为,如果贵企业对外交换时涉及到无形资产或者不动产的换出则需要按上述规定分别按“转让无形资产”及“销售不动产”进行缴纳营业税,税率均为5%;如果对外交换时涉及到货物或者动产的换出则按上述规定缴纳增值税。
7、捐赠收入。捐赠是指没有索求地把有价值的东西给予别人。所以,对于接受捐赠的人并未向捐赠方提供营业税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销售不动产的情节,由此而获得的各种捐赠收入,不征收营业税。
8、违约金(罚金)收入。企业违约金收入属于非经营性偶然收入,属于营业外收入核算范畴,应计入营业外收入科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第五条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三条规定,纳税人的营业额为纳税人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所称价外费用,包括收取的手续费、补贴、基金、集资费、返还利润、奖励费、违约金、滞纳金、延期付款利息、赔偿金、代收款项、代垫款项、罚息及其他各种性质的价外收费。但价外费用并入营业税应税收入征税的前提必须是:纳税人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也就是说:收取违约金或赔偿金的对象是接受应税劳务、受让无形资产或不动产的一方,收取违约金的根源是因为有应税行为的发生。但对虽然收取了违约金,但并未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不征收营业税。
另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六条规定,销售额为纳税人销售货物或者应税劳务向购买方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但是不包括收取的销项税额)。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二条规定,条例第六条第一款所称价外费用,包括价外向购买方收取的手续费、补贴、基金、集资费、返还利润、奖励费、违约金、滞纳金、延期付款利息、赔偿金、代收款项、代垫款项、包装费、包装物租金、储备费、优质费、运输装卸费以及其他各种性质的价外收费。与营业税一样,纳税人收取违约金并入收入征收增值税的前提必须是发生了销售货物或提供了增值税应税劳务,没有该前提,相应收取的违约金收入也就失去了征收增值税的基础。
9、罚没收入。罚没收入是政府部门依法处理的罚款和没收品收入,以及依法追回的赃款和赃物变卖收入。在具体实践中,仍存在政企不分,如烟草部门执法而取得的罚没收入。一般来说,如果是与取得收入无关的罚款则不需要交纳流转税,如果是与取得收入有关的罚款还应该交纳流转税(营业税、增值税)。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罚没物品征免增值税问题的通知》(财税字[1995]69号)规定,执罚部门和单位查处的属于一般商业部门经营的商品,具备拍卖条件的,由执罚部门或单位商同级财政部门同意后,公开拍卖。其拍卖收入作为罚没收入由执罚部门和单位如数上缴财政,不予征税。
二、营业外收入与企业所得税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企业每一纳税的收入总额,减除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以及允许弥补的以前亏损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而收入总额是包括销售货物收入、提供劳务收入、转让财产收入、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利息收入、租金收入、特许权使用费收入、接受捐赠收入、其他收入。所称其他收入,是指企业取得的除列举的收入外的其他收入,包括企业资产溢余收入、逾期未退包装物押金收入、确实无法偿付的应付款项、已作坏账损失处理后又收回的应收款项、债务重组收入、补贴收入、违约金收入、汇兑收益等。由此可见,企业所得税应税收入是不区分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和营业外收入。企业所得税应税收入中的“其他收入”就属于会计核算中的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收入中是否应当缴纳企业所得税应视是否属于不征税收入或免税收入范围。属于不征税收入或免税收入是记入营业外收入的,这些部分不缴纳企业所得税,其余的营业外收入一律按税法规定缴纳企业所得税。财政拨款即财政性资金属于不征税收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财政性资金、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151号)将财政性资金定义为:企业取得的来源于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财政补助、补贴、贷款贴息,以及其他各类财政专项资金,包括直接减免的增值税和即征即退、先征后退、先征后返的各种税收,但不包括企业按规定取得的出口退税款。《企业所得税法实施细则》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财政拨款是指各级政府对纳入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组织拨付的财政资金,但国务院和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除外。可以这么认为,税法上所特指的财政拨款只是财政资金的一种表现形式。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给予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组织的财政性资金主要有以下表现形式:国家投资的财政拨款;纳入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组织的拨款;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的具有专项或特定用途的款项;技术改造资金、定额补贴、研发补贴等;贴息贷款,如向中小企业贴息贷款、向高新产业的贴息贷款;直接减免的增值税(不包括出口退税款),即征即退、先征后退、先征后返的各种税收;无偿划拨非货币性资产,如行政划拨的土地使用权、天然林。下面就财政性资金如何进行会计和税务处理,总结归纳如下:
1.不计入企业当年收入总额的财政性资金
企业收到属于国家直接投资、资本注入性质的财政资金时,在会计上借记“实收资本(股本)——国家资本(国家股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超过注册资本的投资部分在会计上记入“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科目。企业收到属于投资补助性质的财政资金时,应当根据政府部门下达的文件规定增加“实收资本”或“资本公积”。在税收上,企业收到国家投资、投资补助性质的财政拨款不计入企业当年收入总额。企业收到的属于政府转贷、偿还性资助的财政资金,如世界银行贷款项目资金等,这类资金使用后要求归还本金。企业收到此类财政资金时,在会计上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短期借款”科目或“长期借款”科目。在税收上,企业收到此类使用后要求归还本金的财政资金也不计入企业当年收入总额。
2.作为不征税收入计入企业当年收入总额的财政资金
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按照核定的预算和经费领报关系收到的由各级政府财政部门或上级单位拨入的各类事业经费时,在会计上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财政补助收入”科目。企业取得的,由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专项用途并经国务院批准的财政性资金时,在会计上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专项应付款”科目。将专项或特定用途的拨款用于工程项目时,借记“在建工程”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应付职工薪酬”科目等。工程项目完工形成长期资产的部分,借记“专项应付款”科目,贷记“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科目;对未形成长期资产需要核销的部分,借记“专项应付款”科目,贷记“在建工程”科目等。拨款结余需要返还的,借记“专项应付款”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在税收上,《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有关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87号)进一步对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作出了明确规定,对企业在2008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期间从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及其他部门取得的应计入收入总额的财政性资金,凡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可以作为不征税收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从收入总额中减除:一企业能够提供资金拨付文件,且文件中规定该资金的专项用途;二财政部门或其他拨付资金的政府部门对该资金有专门的资金管理办法或具体管理要求;三企业对该资金以及以该资金发生的支出单独进行核算。
上述两种情形下取得的财政资金,在税收上,一方面将其作为不征税收入,计入当年收入总额,但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从收入总额中扣除。另一方面,企业的不征税收入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费用,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企业的不征税收入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资产,其计算的折旧、摊销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3.作为应税收入计入企业当年收入总额的财政资金技术改造资金、定额补贴、研发补贴等,贴息贷款,直接减免的增值税(不包括出口退税款),即征即退、先征后退、先征后返的各种税收,无偿划拨非货币性资产等都属于政府补助范畴。需要注意的是,增值税出口退税实质上是政府归还企业事先垫付的资金,不属于政府补助。在会计上,企业收到的增值税出口退税时,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其他应收款——出口退税”科目。在税收上,企业取得的增值税出口退税不计征企业所得税。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随着有关长期资产的使用,在使用期限内平均分配,计入损益。收到时,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递延收益”科目;使用后分期,借记“递延收益”科目,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与收益相关政府补助,用于补偿已发生的费用或损失的,取得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科目;用于补偿以后期间的费用或损失的,先确认为递延收益,在确认费用的期间内,分期计入营业外收入。
在税收上,企业取得的纳入政府补助范围的各项收入,除国务院、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明确规定的不征收企业所得税的外,应一律并入所得额征收企业所得税。如政府补助中有符合财税〔2009〕87号文件规定条件的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则属于不征税收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应从收入总额中扣除。
另外,在一定条件下,不征税收入可以转换为应税收入。财税〔2009〕87号文件规定,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作不征税收入处理后,在5年(60个月)内未发生支出且未缴回财政或其他拨付资金的政府部门的部分,应重新计入取得该资金第六年的收入总额;重新计入收入总额的财政性资金发生的支出,允许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延伸阅读:
新准则营业外收入实务处理 营业外收入的账务处理
收入处理 篇3
关键词:建造合同;完工百分比;预计总成本
一、项目核算背景
集团M公司的母公司为A公司,A公司拥有两个全资子公司分别为B公司、C公司。集团M公司承揽总包项目X,项目合同额为2000万元,项目预计总成本为1700万元,由母公司A公司具体协调执行管理。A公司将建造板块的工作分包给其子公司B,合同额为600万元,B公司的预计总成本为500万元;A公司将安装板块的工作分包给C子公司,合同额为400万元,C公司预计总成本为300万元。假设A公司剔除分包给B、C公司的分包费用,实际发生的成本为200万元,B公司实际发生成本为300万元,C公司实际发生成本为150万元。
二、各公司单体层次报表的收入核算
成本进度的完工百分比法是确定项目完工进度最常用的方法,项目的完工进度=累计发生的项目成本/项目的预计总成本,项目累计应确认的收入=合同额*项目的完工进度。由此可知;B公司累计的成本进度=300/500=60%。B公司累计应确认收入=60%*600=360(万元)。C公司累计的成本进度=150/300=50%。C公司累计应确认收入=50%*400=200(万元)。
在确认A公司的预计总成本时,应该用X项目总体的预计总成本加上分包给各子公司的分包额,减去各子公司的预计总成本。由上述可知,母公司A公司的预计总成本=1700+600-500+400-300=1900(万元)。
A公司是B公司、C公司的母公司,B公司、C公司是A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即三者之间为关联方关系。集团内部的关联交易除因为准则差异等原因造成的不一致外,关联交易应该保持一致。因此,B公司、C公司所确认的收入应该与A公司对B公司、C公司所确认的分包费用一致(此处不考虑增值税事宜),所以;A公司的实际发生成本=200+360+200=760(万元)。A公司的成本进度=760/1900=40%。A公司应确认收入=40%
*2000=800(万元)。
综上所述,从母公司A公司结转的收入来看,针对X项目结转的成本进度为40%,结转的收入额为800万元(本例不考虑相关增值税事宜)。
三、合并报表层次的收入核算
从集团M公司总体来看,项目X的预计总成本为1700万元,抵消掉各子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数据,该项目累计发生的实际成本=200+300+150=650(万元)。所以;X项目总体的成本进度=650/1700≈38.24%。集团整体应确认的X项目收入=
38.24%*2000=764.80(万元)。
由此可知,针对X项目的合同(不考虑增值税相关事宜),母公司已经确认的收入800万元比集团层面应该确认的收入764.80万元大35.20万元。根据谨慎性原则以及收入成本相匹配的原则,在合并抵消层面应做一笔调整分录:
1.如果母公司800万元的收入已经全部开具发票,但收款金额未超过764.80万元,做如下调整分录;
借:主营业务收入 35.20(万元)
贷:应收账款 35.20(万元)
2.如果母公司800万元的收入已经全部开具发票,并全额收款,做如下调整分录;
借:主营业务收入 35.20(万元)
贷:预收账款 35.20(万元)
3.如果母公司800万元的收入开具的发票金额小于等于
764.80万元,做如下调整分录;
借:主营业务收入 35.20(万元)
贷:自制半成品 35.20(万元)
经过调整之后,既满足了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与收入成本相匹配的原则,也准确的从集团公司的整体层面反映了项目的完工进度情况以及收入的核算情况。笔者认为在此项目的背景下,如果母公司与负责各板块工作的子公司的预计毛利率差异较大的情况下,此笔调整分录是非常必要的,不然合并报表层面的收入额会虚增,导致合并的财务报表信息不准确,影响财务报告的质量。
结束语:建造合同准则下,依据成本进度的完工百分比法确认工程项目的收入,应尽量准确估计预计总成本,同时确保实际发生成本的准确及时入账。由于总包项目中母子公司各版块的预计毛利率差异造成的集团层面收入虚增的现象,笔者认为应该在合并抵消层面予以调回。从而满足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与收入成本相配比的原则,提高会计信息与财务报告的质量,使企业的财务报表能够真实准确的反应公司的生产经营情况。
参考文献:
提供劳务收入的会计处理探究 篇4
提供劳务的核算分为五种情况:1.提供劳务交易结果能够可靠估计;2.提供劳务交易结果不可能可靠估计;3.同时销售商品和提供劳务交易;4.建设经营移交方式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业务;5.其他特殊劳务收入。结果能够可靠估计的条件:(1)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2)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3)交易的完工进度能够可靠地确定;(4)交易中已发生的成本和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一、提供劳务交易结果能够可靠估计情况
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提供劳务交易的结果能够可靠估计的,应当采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提供劳务收入。完工百分比法,是指按照提供劳务交易的完工进度确认收入和费用的方法。企业确定劳务交易的完工进度,可选用以下方法:
1. 已完工作的测量。由专业测量师对已经提供劳务进行测量并计算确定提供劳务交易的完工程度。
2. 已提供劳务占应提供劳务总量的比例。主要以劳务量为标准确定提供劳务交易的完工程度。
3. 已发生的成本占估计总成本的比例。主要以成本为标准确定提供劳务交易的完工程度。
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按照提供劳务收入总额乘以完工进度扣除以前会计期间累计已确认提供劳务收入后的金额确认当期提供劳务收入,即本期确认的劳务收入=劳务收入总额×截至本期末的完工程度一以前期间已确认的劳务收入;按照提供劳务估计总成本乘以完工进度扣除以前会计期间累计已确认劳务成本后的金额,结转当期劳务成本,即本期确认的劳务成本=劳务总成本×本期期末止劳务的完工程度一以前期间已确认的费用。按确定的提供劳务收入金额,借记“应收账款”、“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科目,按计算确定的劳务成本,借记“主营业务成本”科目,贷记“劳务成本”科目。
例1:甲公司系一家软件开发公司。20X8年8月1日,与乙公司签订了一项合同,合同约定甲公司为乙公司开发一个软件,工期为7个月,合同总收入为200万元。乙公司预付甲公司账款100万元,剩余款项于开发完成时支付。截止20X8年12月31日,甲公司为该软件发生成本120万元,预计开发该软件还将发生成本30万元。假设甲公司按实际发生的成本占估计总成本的比例确定劳务的完工进度。
二、提供劳务交易结果不能可靠估计的情况
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提供劳务交易结果不能可靠估计的,不能采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提供劳务收入,而应正确预计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能够得到补偿和不能得到补偿,分情况处理:
1. 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预计能够全部或部分得到补偿的,应按已收回或预计能收回的金额确认提供劳务收入,并结转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
2. 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预计全部不能得到补偿的,应将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计入当期损益,不确认提供劳务收入。
三、同时销售商品和提供劳务交易
企业销售商品的同时可能还需提供劳务,如销售电梯的同时负责安装工作,销售软件后继续提供技术支持等。同时销售商品和提供劳务交易的会计核算需分情况进行。
1. 销售商品部分和提供劳务部分能够区分且能够可靠单独计量的,企业应当分别核算销售商品部分和提供劳务部分,分别进行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处理。
2. 如果销售商品部分和提供劳务交易部分不能够区分,或虽能够区分但不能够单独计量的,企业应当将其全部作为销售商品进行会计处理。
例2:甲公司系一电梯生产销售公司。20X8年10月9日销售一部电梯给某物业公司,并负责安装调试。售价为80万元,适用增值税率为17%,安装调试工作为销售合同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电梯的成本为60万元,发生安装费2万元。双方约定购买方于电梯安装调试完成并验收合格后支付价款。该电梯于20X8年10月15日安装完毕并验收合格。则甲公司的账务处理为:
销售合同中并未区分销售价格和安装费用,则甲公司应全部按销售商品进行会计处理,如下(单位:万元):
四、建设经营移交方式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业务
建设经营移交方式(BOT)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业务,建造期间,项目公司对于所提供的建造服务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5号—一建造合同》确认相关的收入和费用。基础设施建成后,项目公司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确认与后续经营服务相关的收入和费用。
五、其他特殊劳务收入
其他提供劳务收入包括安装费、宣传媒介的收费、为特定客户开发软件的收费、包括在商品售价内可区分的服务费、艺术表演、招待宴会、其他特殊活动的收费、申请入会费和会员费、属于提供设备和其他有形资产的特许权费以及长期为客户提供重复劳务收取的劳务费等。
安装费,在资产负债表日,根据安装的完工进度确认为收入。安装工作是商品销售附带条件的,安装费通常应在确认商品销售实现时确认为收入。
广告的制作费,通常在资产负债表日根据广告的完工进度确认为收入。
艺术表演、招待宴会和其他特殊活动的收费,在活动发生时确认收入。
入会费和会员费可供会员在会员期内得到服务或优惠的,应在整个受益期内分期确认收入;若除入会费和会员费外,其他服务或商品另行收费的,则收取的入会费或会员费应在款项收回不存在重大不确定性时确认为收入。
收入处理 篇5
一、收入概念的界定
根据会计准则规定,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收入准则所涉及的收入,包括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和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企业代第三方收取的款项,应当作为负债处理,不应当确认为收入。长期股权投资、建造合同、租赁、原保险合同、再保险合同等形成的收入,适用其他相关会计准则。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第六条规定,企业以货币形式和非货币形式从各种来源取得的收入,为收入总额。包括:销售货物收入,提供劳务收入,转让财产收入,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利息收入,租金收入,特许权使用费收入,接受捐赠收入,其他收入。第七条规定,收入总额中的下列收入为不征税收入:财政拨款,依法收取并纳入财政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国务院规定的其他不征税收入。第二十六条规定,企业的下列收入为免税收入:国债利息收入,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收入,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非居民企业从居民企业取得与该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股息、红利收入,符合条件的非营利公益组织的收入。
会计准则与税法界定的收入概念的差异,体现在若干方面:
第一,税法中的收入总额,是一个包含收入内容往往比会计准则规定更广的概念,一切能够提高企业纳税能力的收入,都应当计入收入总额,列入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收入总额应是使企业资产总额增加或负债总额减少,同时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变化、纳税能力提高的收入。如果收入使资产与负债同额增或减,结果未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变化、纳税能力提高,则不是应税收入,如从银行贷款、企业代第三方收取的款项等,都不应当确认为收入总额。
第二,会计准则与税法界定收入的范围不同。会计收入准则只规范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和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长期股权投资、建造合同、租赁、原保险合同、再保险合同等形成的收入,适用其他相关会计准则。税法计入收入总额的收入项目要比会计上的收入更多,企业的销售货物收入、提供劳务收入、转让财产收入、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利息收入、租金收入、特许权使用费收入、接受捐赠收入、企业资产溢余收入、确实无法偿付的应付款项、企业已作坏账损失处理后又收回的应收款项、债务重组收入、补贴收入、违约金收入、视同销售收入等等,都应当计入收入总额。
第三,企业所得税有不征税收入的概念,会计上没有此概念。税法上的不征税收入,是指从企业所得税原理上讲应永久不列为征税范围的收入范畴,从性质上和根源上不属于企业营利性活动带来的经济利益,不负有纳税义务的收入。因为从企业所得税的立法精神来看,所得税的税基应是企业经营活动所产生的所得,而政府预算拨款、依法收取并纳入财政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等,对这种性质的收入如果征税,会导致无意义地增加政府的收入与支出成本。非应税收入不属于税收优惠。
第四,企业所得税有免税收入的概念,会计上没有此概念。企业所得税的免税收入,是指企业负有纳税义务,而政府根据社会经济政策目标的需要,可以在一定时间免予征税,而在一定时期又有可能恢复征税的收入。如国债利息收入,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收入,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非居民企业从居民企业取得与该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股息、红利收入,非营利公益组织的非营利收入等。免税收入属于税收优惠。
二、“日常活动”标准分析
会计准则规定,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其中“日常活动”,是指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活动。比如,工业企业制造并销售产品、商品流通企业销售商品、保险公司签发保单、咨询公司提供咨询服务、软件企业为客户开发软件、安装公司提供安装服务、商业银行对外贷款、租赁公司出租资产等,均属于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活动,由此产生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构成收入。工业企业转让无形资产使用权、出售不需用原材料等,属于与经常性活动相关的活动,由此产生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也构成收入。企业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活动,不是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活动,也不属于与经常性活动相关的活动,由此产生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不构成收入,应当确认为营业外收入。税法规定,企业以货币形式和非货币形式从各种来源取得的收入,为收入总额。这就是说,不是企业“日常活动”,不是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活动而取得的收入,如一次性、偶然性、临时性等其他收入,也应并入收入总额。因为:
第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经济活动日趋复杂,所得来源也趋于多样化、不规则化。例如,企业除了一般的生产经营收入外,都会有一定数量的临时性投资所得,转让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收入,转让商标权、专利权、专有技术收入,资产盘盈收入,因债权人原因确实无法支付的应付款而获得的所得等等,这些收入都会提高纳税人的纳税能力,如果这些收入都不计入收入总额,那么必然会使国家的很大一部分财源流失,也会使税制不适应经济的发展。
第二,对一次性、偶然性、临时性收入不课税,有损于税收的公平原则。偶然所得同样会增加企业的负税能力,对于两个收入数额相同的人,对一企业因是取得日常活动收入而多课税,而对另一企业因是取得一次性、偶然性、临时性收入不课税,不符合税收的横向公平原则。同时,对于由于有临时或不规则收入而有较多所得的企业,如果课征和所得少的企业同量的税收,这也不利于实现税收的纵向公平。这样会损害税制公平,减弱所得税的调节机能。
第三,仅对日常活动收入征税,不符合“扩大税基”的税制改革方向。从世界各国所得税立法采用的应税所得概念看,大部分采用包括型所得概念,对临时、偶然所得征税,征税所得范围广于限制型所得和交易型所得的概念,但小于“S———H———S所得概念”,只对日常活动收入、连续性所得征税是一种遵循“周期说”的限制型的所得概念,从理论上的所得源泉说向资产增加说的推移一般是常见的。我国税制改革也是本着扩大税基的方向,我们已不再固守“周期说”的应税所得概念。
因此,无论从理论上讲,还是从实践中看,企业所得税都不适用“日常活动”标准,应税所得都不应仅限于连续性所得,即临时性偶然性所得也应是应税所得。例如,企业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活动,不是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活动,也不属于与经常性活动相关的活动,由此产生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在会计上不构成收入,确认为营业外收入,但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应计入转让财产收入。再如,企业的接受捐赠收入、企业资产溢余收入、确实无法偿付的应付款项、企业已作坏账损失处理后又收回的应收款项、债务重组收入、补贴收入、违约金收入、视同销售收入等,都不一定符合“日常活动”标准,但都应当计入收入总额。
收入处理 篇6
一、我国收入分配原则的发展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我国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分配原则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对效率与公平关系问题上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逐步演进及政策调整的艰辛探索过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最早提出要克服平均主义提高工作效率。党的十三大指出了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在促进效率提高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党的十四大强调: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兼顾效率与公平。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在分配问题上发生了质的飞跃,明确指出: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党的十五大也提出: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党的十六大又有了新突破,即:“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准确把握关于收入分配的原则和政策精神,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一步明确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收入分配中的“效率”,是指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和各种利益分配的基础性作用,以促进生产力发展、提高社会经济效率为主要目标。也就意味着:必须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创造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环境;合理拉开收入差距,真正实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奖勤罚懒、奖优罚劣;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收益分配;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允许企事业单位用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收入分配中的“公平”,是指加强政府在再分配中的宏观调控作用,协调各种经济利益关系,防止两极分化或贫富差距过大,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一是机会公平,即参与社会经济活动进而参与收入分配的机会均等;二是政策公平,即国家制定的各种收入分配政策和企事业单位制定的内部分配制度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三是结果公平,即在承认收入分配存在合理差距的基础上,每个社会成员都能获得与其提供的劳动或生产要素相当的收入。
从一定时期或一个局部来看,效率与公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即注重效率就会有差距,差距过大就会失公平;突出效率就可能防碍公平,重视公平就可能限制效率。但从根本利益上说,二者又是统一的:公平是提高效率的基础和保证,效率是保证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合理的分配,会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有效率的生产服务和经营活动,才能直接或间接地创造财富,为公平分配提供条件。关注“效率”,有利于增加社会财富和经济效益,使可分配的产品和价值越来越多,从而使社会有条件在更高的水平上达到公平分配。兼顾“公平”,能够保持社会的稳定,有利于保护大多数人的利益,调动人们生产和工作的积极性,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效率。公平和效率的正确结合,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关系到绝大多数人的权利和利益能否真正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经验证明,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不是根本对立、相互排斥的,而是互为基础、相互促进的。
三、处理好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方法措施
目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城乡间、地区间、行业间、单位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分配不公、分配秩序混乱现象较为严重,分配格局和分配关系不尽合理,收入宏观调控体系和手段不完善。因此,需要采取多种政策措施,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一)改革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继续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物,必须遵循市场规律,通过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来有效地解决现有分配方式的不足,调动生产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企事业单位以劳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信息等生产要素参与内部分配,逐步扩大生产要素在收入分配中的含量,推动投资主体向多元化发展。在收入分配过程中,既要讲实绩、重贡献,坚持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适当拉开分配差距,也要注意兼顾公平,保证最低生活水平,防止差距过大和两极分化。
(二)加强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
国家应加强对分配关系的宏观调控,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规范收入分配。一是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控制收入差距拉大。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国家通过税收形式对收入和财富进行再分配,适时开征遗产税、赠予税以及特殊消费税等,有效调节过高收入,避免过高的非劳动和非经营收入向个人集中。二是健全收入分配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劳动执法监督力度,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三是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坚决打击非法收入。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合法劳动取得较多收入,通过合法经营取得的较多利润,必须加以保护;对非法收入应加以取缔,对获取非法收入的行为应进行严厉惩处;要严肃整顿收入分配秩序,加强对垄断行业的管理和监督,清理和规范不合理收入。
(三)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为保障,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完善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创造公平的就业机会,逐步提高保障水平。
(四)运用财政转移支付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沿海地区和经济特区实行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的倾斜,这些地区依靠其区位优势迅猛发展,而中西部地区由于自然经济条件、地理位置、人员结构等原因,经济发展较为缓慢,造成地区发展严重不平衡,地区间差距迅速拉大。因此,需要加大对经济落后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强对基础设施、基础教育建设的投资力度。通过开展科技扶贫、“希望工程”、文化卫生下乡等对口支援活动,形成有效的社会救助体系;对特殊困难者和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给予一定的社会保障和物质帮助,以兼顾各地区、各阶层人群的利益。
收入处理 篇7
一、销售商品收入的会计处理及与税务处理
(一) 收入确认原则:
1.小企业会计准则第五十九条规定, 通常小企业应当在发出商品且收到款或取得收款权利时, 确认销售商品收入。2.确认销售商品收入有两个标志:一是物权的转移, 表现为发出商品;二是收到货款或取得收款权利。
税务处理: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第九条规定, 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 以权责发生制为原则, 属于当期的收入, 不论款项是否收取, 均作为当期的收入;不属于当期的收入, 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取, 均不作为当期的收入。
(二) 各种销售方式下销售商品收入确认的时点。
小企业会计准则第十九条规定:1.销售商品采用托收承付方式的, 在办妥托收手续时确认收入。2.销售商品采取预收款方式的, 在发出商品时确认收入。3.销售商品采用分期收款方式的, 在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确认收入。4.销售商品需要安装和检验的, 在购买方接受商品以及安装和检验完毕时确认收入。如果安装程序比较简单, 可在发出商品时确认收入。5.销售商品采用支付手续费方式委托代销的, 在收到代销清单时确认收入。6.销售商品以旧换新的, 销售的商品作为商品销售处理, 回收的商品作为购进商品处理。7.采取产品分成方式取得的收入, 在分得产品之日按照产品的市场价格或评估价值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
国税函[2 0 0 8]8 7 5号规定:1.销售商品采用托收承付方式的, 在办妥托收手续时确认收入。2.销售商品采取预收款方式的, 在发出商品时确认收入。3.销售商品需要安装和检验的, 在购买方接受商品以及安装和检验完毕时确认收入。如果安装程序比较简单, 可在发出商品时确认收入。4.销售商品采用支付手续费方式委托代销的, 在收到代销清单时确认收入。5.销售商品以旧换新的, 销售商品应当按照销售商品收入确认条件确认收入, 回收的商品作为购进商品处理。
(三) 销售商品收入计量。
1. 计量原则:
小企业会计准则第六十条规定:小企业应当按照从购买方已收或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确定销售商品收入的金额。销售商品涉及现金折扣的, 应当按照扣除现金折扣前的金额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现金折扣应当在实际发生时, 计入当期损益。销售商品涉及商业折扣的, 应当按照扣除商业折扣后的金额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
税务处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所得税法实施条例释义及适用指南》的解释, 企业应当按照购货方已收或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确定销售货物收入的金额。国税函[2008]875号规定, 商品销售涉及商业折扣的, 应当按照扣除商业折扣后的金额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销售商品涉及现金折扣的, 应当按扣除现金折扣前的金额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 现金折扣在实际发生时作为财务费用扣除。
2、销售退回和销售折让处理:
(1) 会计处理:小企业会计准则第六十一条规定, 小企业已确认销售商品收入的售出商品发生销售退回的 (不论属于本年度还是以前年度的销售) , 应当在发生时冲减当期销售商品收入。小企业已经确认销售商品收入的售出商品发生的销售折让, 应当在发生时冲减当期销售商品收入。
税务处理:国税函[2 0 0 8]8 7 5号规定, 企业已经确认销售收入的售出商品发生销售折让和销售退回, 应当在发生当期冲减当期销售商品收入。
二、提供劳务收入的会计处理和税务处理
(一) 不跨会计年度的劳务:
小企业会计准则第六十三条规定, 同一会计年度内开始并完成的劳务, 应当在提供劳务交易完成且收到款项或取得收款权利时, 确认提供劳务收入。提供劳务收入的金额为从接受劳务方已收或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
(二) 跨会计年度的劳务:
小企业会计准则第六十三条规定, 劳务的开始和完成分属不同会计年度的, 应当按照完工进度确认提供劳务收入。年度资产负债表日, 按照提供劳务收入总额乘以完工进度扣除以前会计年度累计已确认提供劳务收入后的金额, 确认本年度的提供劳务收入;同时, 按照估计的提供劳务成本总额乘以完工进度扣除以前会计年度累计已确认营业成本后的金额, 结转本年度营业成本。
税务处理:所得税实施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 企业受托加工制造大型机械设备、船舶、飞机, 以及从事建筑、安装、装配工程业务或者提供其他劳务等, 持续时间超过12个月的, 按照纳税年度内完工进度或者完成的工作量确认收入的实现。国税函[2008]875号规定, 企业在各个纳税期末, 提供劳务交易的结果能够可靠估计的, 应采用完工进度 (完工百分比) 法确认提供劳务收入。企业应按照从接受劳务方已收或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确定劳务收入总额, 根据纳税期末提供劳务收入总额乘以完工进度扣除以前纳税年度累计已确认提供劳务收入后的金额, 确认为当期劳务收入;同时, 按照提供劳务估计总成本乘以完工进度扣除以前纳税期间累计已确认劳务成本后的金额, 结转为当期劳务成本。
小企业确认的除主营业务活动以外的其他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实现的收入包括:出租固定资产、出租无形资产、销售材料等实现的收入, 归类为提供劳务收入。
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第十九条规定, 租金收入, 按照合同约定的承租人应付租金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特许权使用费收入, 按照合同约定的特许权使用人应付特许权使用费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
三、销售商品和提供劳务的混合合同或协议的处理
(一) 会计处理:
《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 小企业与其他企业签订的合同或协议包含销售商品和提供劳务时, 销售商品部分和提供劳务部分能够区分且能够单独计量的, 应当将销售商品的部分作为销售商品处理, 将提供劳务的部分作为提供劳务处理。销售商品部分和提供劳务部分不能够区分, 或虽能区分但不能够单独计量的, 应当作为销售商品处理
(二) 税务处理:
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五条规定, 一项销售行为如果既涉及货物又涉及非增值税应税劳务, 为混合销售行为。除本细则第六条的规定外, 从事货物的生产、批发或者零售的企业、企业性单位和个体工商户的混合销售行为, 视为销售货物, 应当缴纳增值税;其他单位和个人的混合销售行为, 视为销售非增值税应税劳务, 不缴纳增值税。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六条规定, 纳税人的下列混合销售行为, 应当分别核算货物的销售额和非增值税应税劳务的营业额, 并根据其销售货物的销售额计算缴纳增值税, 非增值税应税劳务的营业额不缴纳增值税;未分别核算的, 由主管税务机关核定其货物的销售额: (1) 销售自产货物并同时提供建筑业劳务的行为; (2)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其他情形。
四、视同销售的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
(一) 会计处理:
《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 小企业以自产产品用于利润分配、以自产产品发给职工, 以及通过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等应做销售处理。例如, 小企业会计准则第二十三条规定, 通过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 应当按照换出非货币性资产的评估价值和相关税费作为成本进行计量。
(二) 税务处理:
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 企业发生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以及将货物、财产、劳务用于捐赠、偿债、赞助、集资、广告、样品、职工福利或者利润分配等用途的, 应当视同销售货物、转让财产或者提供劳务, 但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除外。
五、其他收益的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
(一) 营业外收入的范围及内涵, (1) 非流动资产处置净收益, (2) 政府补助 (3) 捐赠收益 (不再计入资本公积) , (4) 违约金收益, (5) 盘盈收益。小企业的所有资产出现了实存大于账存的情况, 包括材料、产成品、商品、现金、固定资产等溢余。6) 汇兑收益 (不是冲减财务费用, 税法作其他收入) , (7) 出租包装物和商品 (固定资产除外) 的租金收入, (8) 逾期未退包装物押金收益, (9) 确实无法偿付的应付款项 (不再计入资本公积第47条小企业确实无法偿付的应付款项, 应当计入营业外收入。 (10) 已作坏账损失处理后又收回的应收款项, 小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中发生的应收款项如果符合规定的条件, 可以作为坏账损失计入当期营业外支出。如果以后期间, 小企业又收回了全部或部分该笔已核销坏账损失的应收款项, 仍应当作为小企业的资产进行入账, 计入营业外收入。 (11) 小企业按照规定实行企业所得税、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等先征后返的, 应当在实际收到返还的企业所得税、增值税 (不含出口退税) 、消费税、营业税时, 计入营业外收入。
(二) 税务处理
企业所得税法第六条规定, 企业以货币形式和非货币形式从各种来源取得的收入, 为收入总额。包括: (1) 销售货物收入; (2) 提供劳务收入; (3) 转让财产收入; (4) 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 (5) 利息收入; (6) 租金收入; (7) 特许权使用费收入; (8) 接受捐赠收入; (9) 其他收入。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 其他收入, 包括企业资产溢余收入、逾期未退包装物押金收入、确实无法偿付的应付款项、已作坏账损失处理后又收回的应收款项、债务重组收入、补贴收入、违约金收入、汇兑收益等。企业取得的各类财政性资金, 除属于国家投资和资金使用后要求归还本金的以外, 均应计入企业当年收入总额。
摘要:虽然《小企业会计准则》基本消除了小企业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差异, 但是还是存在个别差异, 通过对比分析《小企业会计准则》下收入的会计处理及与税务处理异同, 便以更好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 降低税务风险。
关键词:小企业会计准则,收入会计处理,税务处理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小企业会计准则》.立信会计出版社, 2012
解析销售商品收入确认的税务处理 篇8
一、销售商品收入确认的税务原则
875号国税函规定, 除《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另有规定外, 企业销售收入的确认必须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不能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企业发生的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和法律形式在多数情况下是一致的, 但在有些情况下也会出现不一致。例如, 企业按照销售合同销售商品但又签订了售后回购协议, 虽然从法律形式上看实现了收入, 但如果企业没有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 不满足收入确认的条件, 即使签订了商品销售合同或者已将商品交付给购货方, 也不应当确认销售商品收入, 875号国税函也明确此类售后回购可作为融资行为, 确认有关负债。
由此可见, 税法规定的收入确认原则和会计上的收入确认原则基本趋同, 减少了会计准则与税法差异的协调成本, 有利于提高纳税人的纳税申报效率。
二、销售商品收入确认的税务条件
875号国税函规定, 企业销售商品收入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 才能确认: (1) 商品销售合同已经签订, 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相关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 (2) 企业对已售出的商品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 也没有实施有效控制; (3) 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4) 已发生或将发生的销售方的成本能够可靠地核算。因此可以认为, 875号国税函不仅设定了合理的收入确认标准, 也实现了税法与会计准则的有效对接。
另外, 需强调的是, 在销售商品收入确认方面税法与会计准则最大的区别就在于, 875号国税函不认可会计上收入确认的必备条件“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这在很大程度上与税法不认可稳健性原则有关。如果税法认可这项带有浓厚职业判断色彩的收入确认条件, 则必然导致国家税收收入失去保障。下面对这四个确认条件进行逐一分析。
1. 条件一:
商品销售合同已经签订, 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相关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商品销售合同已经签订, 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相关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 应当理解为将与商品所有权有关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同时转移给了购货方。与商品所有权有关的风险, 是指商品发生减值或毁损等形成的损失;与商品所有权有关的报酬, 是指商品价值增值或通过使用商品等形成的经济利益。判断企业是否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 主要是看交易的实质而不是形式, 同时考虑所有权凭证的转移或实物的交付。如果与商品所有权有关的任何损失均不需要由销售方承担, 与商品所有权有关的经济利益也不归销售方所有, 就意味着销售方已将商品所有权相关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了购货方。
在通常情况下, 转移商品所有权凭证或交付实物后, 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随之转移, 如大多数商品零售、预收款销售商品、订货销售商品、托收承付方式销售商品等。预收款销售商品, 是指购货方在商品尚未收到前按合同或协议约定分期付款, 销售方在收到最后一笔款项时才交货的销售方式。在这种方式下, 销售方直到收到最后一笔款项时才将商品交付给购货方, 表明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只有在销售方收到最后一笔款项时才转移给购货方, 企业通常应在发出商品时确认收入, 在此之前预收的货款应确认为负债。订货销售, 是指已收到全部或部分货款, 但由于没有现货而需要通过制造等程序才能将商品交付给购货方的销售方式。在这种销售方式下, 企业通常应在发出商品并符合收入确认条件时确认收入, 在此之前预收的货款应确认为负债。采用托收承付方式销售商品的, 在办妥托收手续时, 表明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已经转移给购货方, 因此可以确认收入。
但在某些情况下, 转移商品所有权凭证或交付实物后, 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并未随之转移。
(1) 企业销售的商品在质量、品种、规格等方面不符合合同或协议要求, 又未根据正常的保证条款予以弥补, 因而仍负有责任。
例如, 淮安公司向淮阴公司销售一批商品, 商品已经发出, 淮阴公司已经预付部分货款, 剩余货款由淮阴公司开出一张商业承兑汇票, 销售发票账单已交付淮阴公司。淮阴公司收到商品后, 发现商品质量没有达到合同约定的要求, 立即根据合同有关条款与淮安公司进行交涉, 要求在价格上给予一定折让, 否则要求退货。双方没有就此达成一致意见, 也未采取任何补救措施。在这种情况下, 尽管商品已经发出, 并且销售方已将发票账单交付给购货方, 同时收到部分货款, 但是由于双方在商品质量问题上未达成一致意见, 说明购货方尚未正式接受商品, 商品可能被退回。因此, 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仍保留在销售方淮安公司, 没有随商品所有权凭证的转移或实物的交付而转移, 不能确认收入。
(2) 企业销售商品的收入是否能够取得, 取决于购货方是否已将商品销售出去, 如采用支付手续费方式委托代销商品、售后回购等。以支付手续费方式委托代销商品, 是指委托方和受托方签订合同或协议, 委托方根据代销商品数量向受托方支付手续费的销售方式。在这种方式下, 委托方发出商品时, 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并未转移给受托方, 委托方在发出商品时通常不应确认销售商品收入, 而应在收到受托方开出的代销清单时确认销售商品收入;受托方应在商品售出后, 按合同或协议约定的方法计算确定手续费收入。
(3) 企业尚未完成售出商品的安装或检验工作, 且安装或检验工作是销售合同或协议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 淮安公司向淮阴公司销售一部电梯, 电梯已经运抵淮阴公司, 发票账单已经交付, 同时收到部分货款。合同约定, 淮安公司应负责该电梯的安装工作, 在安装工作结束并经淮阴公司验收合格后, 淮阴公司应立即支付剩余货款。在这种情况下, 电梯安装调试工作通常是电梯销售合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安装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一些不确定因素, 从而影响电梯销售收入的实现。因此, 电梯的交付并不表明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随之转移, 不能确认收入。
(4) 销售合同或协议中规定了买方由于特定原因有权退货的条款, 且企业不能确定退货的可能性。比如, 淮安公司为推销一种新产品, 承诺凡购买新产品的客户均有一个月的试用期, 在试用期内如果对产品使用效果不满意, 淮安公司应无条件给予退货。假设新产品已交付买方, 货款已收讫。此时, 淮安公司虽然已将产品售出, 并已收到货款, 但是由于是新产品, 淮安公司无法估计退货的可能性, 这表明产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并未随实物的交付而发生转移, 因而不能确认收入。
2. 条件二:
企业对已售出的商品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 也没有实施有效控制。在通常情况下, 企业售出商品后不再保留与商品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 也不再对售出商品实施有效控制, 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已经转移给购货方, 应在发出商品时确认收入。比如, 淮安公司属于房地产开发公司, 其将住宅小区销售给客户后, 接受客户委托代售住宅小区商品房并管理住宅小区物业。淮安公司接受客户委托代售住宅小区商品房并管理住宅小区物业, 是与住宅小区销售无关的另一项提供劳务的交易。淮安公司虽然仍对住宅小区进行管理, 但这种管理与住宅小区的所有权无关, 因为住宅小区的所有权属于客户。
对售出商品实施继续管理, 可能与商品的所有权有关, 也可能与商品的所有权无关。如果商品售出后, 企业仍保留与商品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 则说明此项销售没有完成, 不应确认销售商品收入。同理, 如果商品售出后, 企业对商品仍可以实施有效控制, 也说明销售不能成立, 不应确认销售商品收入。
3. 条件三:
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是指收入的金额能够合理地估计。如果收入的金额不能合理地估计, 就无法确认收入。企业在销售商品时, 商品销售价格通常已经确定, 但是, 由于受销售商品过程中某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商品销售价格可能发生变动。在这种情况下, 新的商品销售价格未确定前通常不应确认销售商品收入。企业通常应按从购货方已收或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确定收入金额。
4. 条件四:
已发生或将发生的销售方的成本能够可靠地核算。在通常情况下, 与销售商品相关的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合理地估计, 如库存商品的成本、商品运输费用等。如果商品是由本企业生产的, 则其生产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如果商品是外购的, 则其购买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但是, 在某些情况下, 与销售商品相关的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不能合理地估计, 此时企业不应确认收入, 已收到的价款应确认为负债。比如, 淮安公司与淮阴公司签订协议, 约定淮安公司生产并向淮阴公司销售一台大型设备。由于自身生产能力不足, 淮安公司委托清江浦公司生产该大型设备的一个主要部件。淮安公司与清江浦公司签订的协议约定, 清江浦公司生产该主要部件发生的成本经淮安公司认定后, 其金额的108%即为淮安公司应支付给清江浦公司的款项。假定淮安公司本身负责的部件生产任务和清江浦公司负责的部件生产任务均已完成, 并由淮安公司组装后运抵淮阴公司, 淮阴公司验收合格后及时支付了货款。但是, 清江浦公司尚未将与其生产的部件相关的成本资料交给淮安公司认定。
在本例中, 虽然淮安公司已将大型设备交付给淮阴公司, 且已收到货款, 但是淮安公司为生产该大型设备发生的相关成本因清江浦公司相关资料未送达而不能可靠地计量, 也不能合理地估计。因此, 淮安公司收到货款时不应确认收入。如果淮安公司为生产该大型设备发生的相关成本因清江浦公司相关资料未送达而不能可靠地计量, 但是淮安公司基于以往经验能够合理地估计出该大型设备的成本, 则仍应认为满足收入确认条件。
三、销售商品收入确认的具体税务处理
为便于操作, 875号国税函规定, 符合销售收入确认条件, 采取下列商品销售方式的, 应按以下规定确认收入: (1) 销售商品采用托收承付方式的, 在办妥托收手续时确认收入。 (2) 销售商品采取预收款方式的, 在发出商品时确认收入。 (3) 销售商品需要安装和检验的, 在购买方接受商品以及安装和检验完毕时确认收入。如果安装程序比较简单, 可在发出商品时确认收入。 (4) 销售商品采用支付手续费方式委托代销的, 在收到代销清单时确认收入。 (5) 销售商品以旧换新的, 销售商品应当按照销售商品收入确认条件确认收入, 回收的商品作为购进商品处理。
另外, 企业以买一赠一等方式组合销售本企业商品的, 不属于捐赠, 应将总的销售金额按各项商品的公允价值的比例分摊确认各项商品的销售收入。
1. 售后回购。
875号国税函规定, 采用售后回购方式销售商品的, 销售的商品按售价确认收入, 回购的商品作为购进商品处理。有证据表明不符合销售收入确认条件的, 如以销售商品方式进行融资, 收到的款项应确认为负债, 回购价格大于原售价的, 差额应在回购期间确认为利息费用。这里的售后回购, 是指销售商品的同时, 销售方同意日后再将同样或类似的商品购回的销售方式。在这种方式下, 销售方应根据合同或协议条款判断销售商品收入是否满足收入确认条件。
在通常情况下, 售后回购交易属于融资交易, 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没有转移, 企业不应确认收入;回购价格大于原售价的差额, 企业应在回购期间按期计提利息, 计入财务费用。值得强调的是, 既然875号国税函认为售后回购方式下回购价格大于原售价的差额应作为利息费用, 那么该利息费用应当同时符合《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中的利息费用扣除限额以及关联交易中的债权性投资和权益性投资的比例限定。
2. 分期收款销售商品。
分期收款销售商品, 是指商品已经交付, 但货款分期收回的销售方式。会计准则对分期收款发出商品业务采取了在发出商品时一次性确认全部收入的处理方式, 彻底改变了传统会计实务中分期确认收入的做法。笔者认为, 这样的处理方法确实符合会计准则中销售商品收入的确认条件。因为, 在这种销售方式下, 企业将商品交付给购货方, 通常表明与商品所有权有关的风险和报酬已经转移给购货方, 在满足收入确认的其他条件时, 应当根据应收款项的公允价值 (或者现行售价) 一次性确认收入。按照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分期收回货款, 强调的只是一个结算时点, 与风险和报酬的转移没有关系, 因此企业不应当按照合同约定的日期确认销售商品收入。
收入处理 篇9
一、租金收入涉及营业税的财税处理
资产出租收入,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的规定, 是指企业对外出租三类资产 (固定资产、包装物或者其他有形资产) 的使用权取得的各项收入。租金收入按照税法规定缴纳营业税, 营业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的确定, 根据《营业税暂行条例》, 企业提供出租应税行为并收讫营业收入款项或者取得索取营业收入款项凭据的当天。下文分三种情形进行分析:
其一, 当期收到租金的情况。见例1。
[例1]甲公司有部分闲置宿舍对外出租给A公司, 双方合同签订租期是2011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 每月1日收取当月租金20万元。
收到租金时 (单位:万元, 下同)
其二, 跨期取得租金收入的情形。企业一次性提前取得跨年度租金的, 根据《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有关规定, 企业出租资产采取预收款方式的, 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收到预收款的当天。值的注意是, 原规定财税[2003]16号对此项的规定已经失效不再适用。
[例2]甲公司2011年1月1日把位于市区拥有的固定资产办公楼租赁给B企业使用, 合同签订为5年, 租期从2011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 因甲公司急需资金, 经协商2011年1月1日一次性取得5年的租金收入500万元。
收到租金时
2011年甲企业根据《营业税暂行条例》第十二条的规定确认租金收入100万元, 会计分录为:
本例中租金采取预收款方式的, 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根据《营业税暂行条例》规定为2011年1月1日收到预收款的当天, 因此, 甲企业在会计确认租金收入100万元的同时对已收取的5年租金500万元全部确认营业税纳税义务, 即500×5%=25万元。
2012年和2015年不再计算营业税, 因2011年租金收入500万元已经全部缴纳了营业税。
其三, 有免租期租金的情形。通常企业在出租资产时, 考虑到招租、装修等情况, 给予租户一定的免租期。
[例3]甲公司与C企业于2011年1月1日签署合同, 就该公司的经营物业出租约定, 出租期限为2011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 前2个月为准备期给予免租, 每月租金为12万元。在会计处理上, 甲公司将整个租金期内的总租金额除以总租月份确认每月租金收入, 即12万元/月×10月 (收租月数) =120 (万元) , 120万元÷12月 (总租月数) =10 (万元) , 即每月确认10万元的销售收入。而根据《营业税暂行条例》的规定, 租金收入的确认应“按照合同约定的承租人应付租金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 因此2011年1至2月不确认租金收人, 3~8月每月确认收入12万元, 这样会计与税务处理存在差异。
二、租金收入涉及企业所得税的财税处理
根据《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有关规定, 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 企业应把应收租金收入扣除当期实际发生的税金及附加、资产折旧等支出, 确定应纳税所得额。根据《关于贯彻落实企业所得税法若干税收问题的通知》 (国税函[2010]79号) 规定, “企业提供资产使用权取得的租金收入, 如果交易合同或协议中规定租赁期限跨年度, 且租金提前一次性支付的, 根据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 出租人可对上述已确认的收入, 在租赁期内分期均匀计入相关年度收入”。
[例4]接例2, 甲公司一次取得5年租金收入500万元, 满足国税函[2010]79号的规定, 可以根据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 在租赁期内分期均匀计入相关2011年~2015年度。企业2011年计算应纳税所得时, 该项租赁收入可确认100万元, 另外400万元作为“递延收入”, 分期均匀计入2012年~2015年中。
(1) 2011年度甲企业确认租金收入100万元, 假如出租该项资产年折旧额为30万元, 扣除营业税金500×5%=25万元、城建税25×7%=1.75万元、教育费附加25×5%=1.25万元、房产税100×12%=12万元, 不考虑印花税等其他费用。
应缴企业所得税为: (100-30-25-1.75-1.25-12) ×25%=30×25%=7.5万元
(2) 2012年~2015年甲企业每年确认租金收入100万元
应缴企业所得税为:
(一年的租金100-折旧30-房产税12) ×25%=14.5万元。
上例中注意三点:一是符合国税函[2010]79号条件的资产使用权租金收入, 可递延确认收入;二是可递延确认收入的两个条件包括出租资产取得的租金提前一次性支付和在合同中规定租赁期限是跨年度的;三是递延确认收入, 在租赁期内根据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分期均匀计入相关纳税年度。
三、租金收入涉及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的财税处理
出租资产的企业以实际缴纳的营业税税额为依据, 按适用的税率缴纳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城建税因纳税人所属地不同, 设置了三档地区差别比例税率:市区的税率为7%;县城镇的税率为5%;其他的税率为1%。国务院《关于统一内外资企业和个人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制度的通知》 (国发[2010]35号) , 决定对外商投资企业征收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 改变了以前外资企业不属于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的纳税人, 统一了税负。另外教育费附加征收率为3%, 地方教育附加征收率为2%。
[例5]接例1, 甲企业位于市区, 2011年1月出租宿舍计算营业税为20×5%=1万元, 城建税1×7%=0.07万元;教育费附加及地方教育费附加为1× (3%+2%) =0.05万元。会计分录为:
四、租金收入涉及印花税的财税处理
根据印花税的有关规定, 财产租赁合同应贴印花税, 须按照租赁合同总额的0.1%计算, 若财产租赁合同只规定租金标准而无期限的, 签订合同时先按5元贴花, 在以后结算时再按实际金额补贴印花税。注意出租方与承租方都是印花税的纳税义务人, 应就此合同计算的应贴花金额分别贴花。计算贴花的会计分录为:借记“管理费用——印花税”, 贷记“现金 (银行存款) ”。
五、租金收入涉及房产税的财税处理
出租资产涉及房产的, 还要缴纳房产税, 按出租收入的12%计算, 在房产所在地缴纳, 房产税的征税范围包括城市、县城、建制镇和工矿区, 不包括农村。对于免租期房产, 根据《安置残疾人就业单位城镇土地使用税政策等通知》 (财税[2010]121号) 的有关规定, 无租使用其他单位房产的应税单位和个人, 免收租金期间由产权所有人按照房产原值缴纳房产税。账务处理为:借记“管理费用——房产税”, 贷记“应交税费——房产税”;缴纳时, 借记“应交税费——房产税”, 贷记“银行存款”。
参考文献
收入的会计与税务处理差异分析 篇10
(一) 收入确认原则上的差异分析
1. 会计准则在确认收入时遵循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侧重于收入的实质性实现。
税法在确认收入时, 从实现税收职能的角度出发, 也遵循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但更注重完成交易的法律要件, 只要发生应税行为, 不论企业是否做销售处理, 都要按照税法规定计征税款, 侧重于收入的社会价值实现, 而不以会计收入作为应税收入, 强调尽量减少选择和判断, 以利于税务管理, 体现税收公平。
2. 会计处理又遵循谨慎性原则。
在确认收入时, 要考虑由此带来的风险, 以避免高估资产和收益。税法不考虑收入在商品所有权上的风险, 这一风险属于企业的经营风险, 应由企业的税后利润补偿, 国家不应承担企业的经营风险。
(二) 收入确认条件、时间上的差异分析
会计准则规定, 只要同时符合确认收入的五个条件, 当期就要确认收入;反之, 不同时符合的, 当期则不能确认收入。税收收入确认的基本条件则是根据经济交易完成的法律要件是否具备, 强调发出商品、提供劳务, 同时收讫价款或索取价款的凭据。税法在确定纳税义务发生时间时, 为了保持其应有的确定性, 不但不遵循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反而经常是形式重于实质。往往表现在税法重“索取凭据”、重“合同”、重“结算手续”等形式特征。税法对应税收入的确认时间区分不同的税种做出不同的规定。
(三) 销售收入范围、计量上的差异分析
根据会计准则可推定, 企业商品销售收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而税法对商品销售收入的确认不仅包括会计上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 而且还包括会计不作收入处理的价外费用和视同销售, 无论会计上是否实际做销售处理, 一般均应确定为应税收入。企业应当按照从购货方已收或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确定商品销售收入金额, 在此基础上, 新准则又引入了公允价值模式, 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与其公允价值相差较大的, 应按照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的公允价值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 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与其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 应当在合同或协议期间内采用实际利率法进行摊销, 计入当期损益。但税法并无此说明。此处, 笔者认为, 税法应及时补充说明, 避免期末纳税调整时产生困惑。
会计对商业折扣按实际收取的价款确认销售商品收入, 税法为了保证进项税额抵扣的准确性明确规定, 如果销售额和折扣额在同一张发票上分别注明的, 可按折扣后的余额作为销售额计算流转税;如果将折扣额另开发票的, 不论其在财务上如何处理, 均不得从销售额中减除折扣额。同时, 税法还规定, 折扣销售 (税法将商业折扣定义为折扣销售) 仅限于货物价格的折扣, 如果销货者将自产、委托加工和购买的货物用于实物折扣的, 则该实物款额不能从货物销售额中减除, 且该实物应按增值税条例“视同销售货物”中的“赠送他人”计算征收增值税。另外, 需要说明的是, 纳税人销售货物或提供应税劳务时, 若价格明显偏低且没有正当理由, 或视同销售而没有销售额的, 税务机关有权采用法定的方法核定其销售额, 而不以会计收入为依据。
二、劳务收入的会税差异分析
会计准则对劳务收入的确认做出了详细的规定, 为利于会计核算, 一般按是否跨年度, 将劳务收入分为两种情况确认。不跨年度的劳务收入, 按完成合同法确认收入。对跨年度的劳务收入的确认, 可区别情况分别以资产负债表日劳务的结果是否能可靠地予以估计来处理。第一, 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劳务交易的结果能够可靠估计的, 应采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提供劳务收入。第二, 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提供劳务交易的结果不能够可靠估计的, 应当分别下列情况处理:一是已发生的劳务成本预计能够得到补偿, 企业应依据谨慎性原则, 应按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金额确认收入, 并按相同金额结转成本, 不确认利润;二是已发生的劳务成本预计不能够得到补偿的, 应当将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计入当期损益, 不确认提供劳务收入。
会计准则与税法对不跨年度劳务收入的确认规定一致, 而对跨年度劳务收入的确认则有区别。由于税法中确定应税销售或营业额是以收取款项或索取凭据为标志, 因而, 如果纳税人提供劳务后未收到相应款项且未开具收入发票, 则可不计算应税收入;反之, 如果已全额开具收入发票, 则不管相应收入款项能否流入, 均应全额计税。
三、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的会税差异分析
(一) 让渡现金使用收取的利息收入差异分析
会计核算规定, 同时符合两个确认条件的利息收入, 一律作为利息收入据实核算。税法规定, 企业的存款利息收入和贷款利息收入计征企业所得税, 国债利息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所以, 企业在年末计征企业所得税时, 要将国债利息收入等免税收入作纳税调减处理, 即调减当年的应纳税所得额。
(二) 转让无形资产使用权而形成的使用费收入差异分析
会计准则与税法在使用费收入的确认上, 原则性的规定是一致的, 即按合同规定的有效期分期确认收入。不同的是会计准则对不提供后续服务, 合同规定一次性收取使用费的, 一次确定收入。税法不区分企业是否提供后续服务, 即使是一次性收取使用费也要按使用期分期确认收入。
四、特殊收入的会税差异分析
(一) 视同销售业务的差异分析
视同销售, 是指纳税人发生特定的提供商品或劳务行为后, 在会计上一般不作为销售业务核算, 不确认会计收入, 一般直接按成本转账, 而税法规定为视同销售实现, 要求确认销售收入。对于税法规定视同销售而会计不计收入的行为, 业务发生时企业要按规定缴纳增值税、消费税, 年终所得税汇算时要作纳税调整, 调增应纳税所得额。
(二) 政府补助的差异分析
《企业会计准则16号—政府补助》规定, 政府补助是指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 但不包括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本。
1. 政府补助计量方面差异。
准则规定:对于企业收到或应收的政府补助应分别不同情况进行计量。一是政府补助为货币性资产的, 应当按照收到或应收的金额计量。二是政府补助为非货币性资产的, 应当公允价值计量;对于非货币性资产公允价值不能可靠取得的, 按照名义金额计量。在企业所得税上, 政府补助为货币性资产的, 按实际收到的金额计量;对收到的政府补助为非货币性资产的, 应按照所附发票金额计量, 无所附发票的, 按同类资产的市场价值计量。
2. 政府补助的损益确认方面差异。
政府补助按其关联情况分类, 分为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和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准则规定: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 应当确认为递延收益, 并在相关资产使用寿命内平均分配, 计入当期损益。但是, 按照名义金额计量的政府补助, 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 应当分别下列情况处理:一是用于补偿企业以后期间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 确认为递延收益, 并在确认相关费用的期间, 计入当期损益。二是用于补偿企业已发生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 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在企业所得税纳税调整上, 企业收到的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 同会计准则中按照名义金额计量的政府补助, 即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确认为当期企业所得税的应税收入, 调增当期应纳税所得额;企业收到的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 不论什么情况, 一律计作当期企业所得税的应税收入, 调增当期应纳税所得额。
(三) 附销售退回条件的销售业务差异分析
附销售退回条件的销售是指购买方依照有关协议有权要求退货的销售方式。在这种情况下, 会计核算上要求企业要根据以往交易经验等情况对退货的可能性做出估计, 对确定不会退货的部分确定为收入, 估计会退货的部分不能确定为收入, 如果企业不能合理确定退货可能性的, 必须待退货期满才能确定收入。按照税法规定, 附退货条件的销售属直接收款方式销售, 销售当期应全额确认为收入。待实际发生退货时, 再按退货发票上注明的退货金额冲减当期的销售收入。
(四) 售后回购业务的差异分析
售后回购指企业在销售商品同时, 双方约定销售方日后应当或有权选择以某种价格条件再购回该商品。在售后回购业务中, 在通常情况下, 所售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没有从销售方转移到购货方, 因而不能确认相关的销售商品收入。会计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要求, 视同融资进行账务处理。税法上则把售后回购业务视为销售、购入两项经济业务。
由于各自服务的目标不同, 在收入业务中新会计准则规定与现行税法规定存在着许多明显的差异, 企业收入处理的是否得当, 对流转税和所得税等税税种的计征缴纳影响很大, 因此, 正确理解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之间的差异, 不仅可以提高会计核算质量, 而且更利于做好税收筹划工作, 最大限度地保护当事人双方的利益。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准则编写组.2008会计准则讲解[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8
[2]郑庆华.新旧会计准则比较与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3]高金平.新企业所得税法与新会计准则差异分析[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8
销售价格不公允时销售收入的处理 篇11
一、销售价格不公允时销售收入的会计处理
对于销货方来讲, 已收或应收的价款不公允的, 应按公允的交易价格确定收入金额。从会计准则的规定可以看出, 在销售商品时, 销货方的价款定得过低或者过高, 只要不公允都应该按照公允的交易价格确定入账。这样就会出现实际价格和入账价值不一致的情况。如果合同价或协议价过高的话, 实质上相当于是购买方对销货方的一种非公益性捐赠, 即购买方是捐赠方, 销货方是受赠方;如果合同价或协议价过低的话, 实质上相当于是销货方对购买方的一种非公益性捐赠, 即购买方是受赠方, 销货方是捐赠方。对此应如何入账?
《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规定:营业外收入是指企业发生的与其日常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利得。营业外收入并不是由企业经营资金耗费所产生的, 不需要企业付出代价, 实际上是一种纯收入, 不可能也不需要与有关费用进行配比。因此, 在会计核算上, 应当严格区分营业外收入与营业收入的界限。营业外收入主要包括非流动资产处置利得、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利得、债务重组利得、政府补助、捐赠利得等。其中, 捐赠利得是指企业接受捐赠产生的利得。营业外支出是指企业发生的与其日常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损失。营业外支出主要包括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失、债务重组损失、公益性捐赠支出、非常损失、盘亏损失等。
从以上规定可以看出, 对于受赠方, 应该计入营业外收入;对于捐赠方, 只有是公益性捐赠才可以计入营业外支出, 对于非公益性捐赠没有相关的规定。但是笔者认为, 这种业务的发生往往具有一定的人为因素, 与企业生产经营无直接关系, 与社会公益无关, 不属于企业应尽的义务, 确切地说应属于企业间礼尚往来或情感方面的投资, 不反对但也不提倡, 故在业务发生时直接冲减权益, 记入“资本公积———捐赠支出”科目, 如果企业没有资本公积则记入“实收资本”科目。
二、销售价格不公允时销售收入的税务处理
《增值税暂行条例》第七条规定, 纳税人销售货物或者应税劳务的价格明显偏低并无正当理由的, 由主管税务机关核定其销售额。《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六条规定, 纳税人有条例第七条所称价格明显偏低并无正当理由或者有本细则第四条所列视同销售货物行为而无销售额者, 按下列顺序确定销售额: (1) 按纳税人最近时期同类货物的平均销售价格确定; (2) 按其他纳税人最近时期同类货物的平均销售价格确定; (3) 按组成计税价格确定。组成计税价格的公式为:组成计税价格=成本× (1+成本利润率) 。属于应征消费税的货物, 其组成计税价格中应加计消费税额。公式中的成本是指:销售自产货物的为实际生产成本, 销售外购货物的为实际采购成本。公式中的成本利润率由国家税务总局确定。
由此可见, 销货方在销售货物时, 如果价格偏低而导致销售价格不公允的, 税务机关有权调整, 按照税务机关调整的公允价值计税;如果价格偏高导致销售价格不公允的, 会导致多交税, 税务机关也不要求调整。
三、账务处理举例
例1:红星公司向宏达公司销售一批货物, 该批货物的含税销售价格为60万元, 但是其含税公允价值为117万元, 该批货物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货已发出, 红星公司收到了收款凭证。
分析:红星公司收取的60万元价款中包括应该记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科目的17万元[117÷ (1+17%) ×17%], 故不含税定价为43万元 (60-17) , 与不含税的公允价值100万元[117÷ (1+17%) ]相比, 前者远低于后者, 故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 应确认主营业务收入100万元, 对于100万元与43万元之间的差额57万元, 则应视作是红星公司对宏达公司的捐赠, 记入“资本公积———捐赠支出”科目。故红星公司的会计分录如下:借:应收账款60万元, 资本公积———捐赠支出57万元;贷:主营业务收入100万元,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17万元。
例2:红星公司向宏达公司销售一批货物, 该批货物的不含税销售价格为100万元, 但是其不含税公允价值为60万元, 该批货物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货已发出, 红星公司收到了收款凭证。
【收入处理】推荐阅读:
搬迁补偿收入处理07-31
技术收入的财税处理10-01
实用拆迁补偿收入的账务处理08-25
关于房地产企业预售收入预交税金的账务处理10-27
收入差距论文 收入分配论文10-12
会计收入与税收收入的协调10-25
利润收入10-17
旅游收入10-17
主营收入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