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税收入

2024-09-25

地税收入(共9篇)

地税收入 篇1

2月7日, 从广东省地税局获悉, 2011年全省地税累计减免各项税收收入178亿元人民币, 其中现代服务业减免额比上一年增加23.6%。

据介绍, 2011年广东全省先进制造业减免额占制造业减免总额比重比2010年多8.6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享受税收优惠的企业户数比上一年增加6.3%。

此外, 地税部门对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所得费用扣除标准进行了调整, 全省有434万人不用再缴纳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 (不含深圳) 。

广东地税部门2011年还对营业税起征点进行了调整, 惠及全省195.63万户个体工商户及其他个人, 占调整前个体工商户及其他个人比重的95.5%, 全省个体工商户营业税收入减少17.8亿元, 占2010年全省个体工商户营业税收入的10.8%。

地税收入 篇2

——对玉环地税收入形势的分析与思考

玉环县财政局袁必生

一、近几年地税收入基本情况和取得的成绩

随着玉环经济的稳步增长和地税征管工作的不断加强,近几年来地税收入得到快速增长,为改善我县财政收入税的结构,平衡地方财政收支和促进地方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笔者对2003至2006年的地税收入情况做了统计调查,特制表格如下:玉环县2003年至2006年地税收入情况表:

从统计调查的情况来看,我县地税增长具有以下明显的特点:一是从总量上看,收入总规模增长迅猛,为玉环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按目前地税部门负责征管的税收收入同口径计算,2003年地税部门组织收入为x万元,2006年为x万元,三年总增幅为x%,年均增幅接近x%,大大高于GDp的增长速度; 二是从增长速度看,营业税等纯地方税费增长速度普遍快于所得税,提高了地税收入的含金量。其中资源税增长x倍,年均增幅x%,印花税增幅x%,年均增幅x%,城镇土地使用税增幅x%,年均增幅x%,城建税和房产税增幅均达x%以上,年均增幅x%,营业税增幅x%,年均增幅接近x%。

以上成绩的取得首先得益于玉环经济的迅猛发展,但也与地税部门努力挖掘税收潜力,实行征管改革,加强税收征管分不开。

(一)实行征管改革,不断加强地税征管。

国地税分设后,地税系统开始进行全面的征管改革,运用先进的计算机税务管理信息系统,实行ISO质量体系认证,建立了“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新型征管模式。地税工作的指导思想由“以税为本”逐步向带队和收税并重转变,征管手段由人工粗放管理为主向人机管理相结合转变,初步实现了征收管理的现代化、规范化。

(二)挖掘税种潜力,努力寻找税收增长点。

三年来,地税部门针对税收管理的薄弱环节,采取许多征管措施和办法,堵塞漏洞、挖掘潜力,取得了明显成绩。如对不能完整提供合同或提供合同不实等原因致使印花税计税依据明显偏低的纳税人,采取按营业收入的一定比例核定计征的办法征收印花税;提高城镇土地使用税单位税额,县城每平方米单位税额由0.6元提高到2元,四大集镇由0.4元提高到1.5元,其他建制镇和工矿区由0.2元提高到1元;制定娱乐业、餐饮业、网吧等行业税收管理新办法,规范定额核定,调高纳税定额;对企业厂长经理工资薪金所核定征收个人所得税;对石矿资源开采征收资源税等。

(三)强化稽查力度,发挥稽查威胁力。

实行新的征管模式后,税务稽查的地位不断得到加强,在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净化税收环境、打击偷抗税行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地税收入总量和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

地税系统在大力组织收入,优化税收结构方面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仍存在着一些税收结构欠佳、主体税种增收乏力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共享税种总量高,比例仍居高不下。

由于所得税中央分享x%,导致总收入快速增长,但地方可用财力增长不多。以2006年为例,征收企业所得税z万元,占地税总收入的x%,个人所得税x万元,占地税总收入的x%,二项合计达到x%。而七个纯地方小税种合计占地方税收入比例为x%,不到六分之一。特别是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财产税所占比重非常低,与国外财产税作为地方税主体税种地位差距较大。据OECD组织资料显示,发达国家财产税收入占地方税收入总额比例较高,美国占x%,加拿大占x%,英国占x%,澳大利亚则高达x%。发展中国家财产税占地方税收入比重较低,一般也在23%~54%之间。

(二)缺乏可供开发土地,营业税增收后劲不足。

我县营业税主要来自房地产业,由于国家宏观调控和缺乏可供开发土地,近几年新的房地产项目大幅减少,很多房地产企业转到外地发展,在玉环有开发项目的企业从前几年的几十家减少到目前的不到十家,必将影响今后几年营业税的持续增长。

(三)内外企业所得税二税合一,影响所得税增收。

新《企业所得税法》从2008年1月1日起起实施,企业所得税税率从33%下调到25%,且税收扣除标准有所放宽。原《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对内资企业规定了诸多的扣除限额,如广告费用不得超过年销售收入净额的2%,工资在计税工资标准内据实扣除等等。新《企业所得税法》借鉴了原《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的部分规定,在扣除限额上有所放宽。例如,取消企业计税工资的限制,规定可以按实际发放的工资予以据实扣除,公益性捐赠的扣除标准由z%提高到z%,广告费支出扣除限额由销售收入的z%提高到z%,等等。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后,必将对企业所得税增收带来负面影响。

(四)从事经营活动不开具发票,隐匿收入现象严重。

现实生活中,消费者索取发票的意识不强,再加上绝大多数消费者的绝大多数消费行为是无需索要发票的,导致消费环节开票率很低。从2004年国家税务总局的统计数字来看,全国的普通发票使用量全年在z亿至z亿份之间。按13亿人口计算,人均年使用发票量不足z份,换句话说每人每月约1次购买商品是开具发票的。大量经营活动没有开具发票,导致大量经营收入被隐匿,这在全国,特别是我县这样个私经济发达地区十分普遍。

三、优化税收结构、增加财政收入的建议

(一)改革征管方式,建立现代税收管理模式。

1、改革所得税征管模式,大力推行查帐征收方式。

过去由于纳税人收入隐蔽、帐务不健全、税务机关征管工作任务重等原因,对规模较小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所得税未实行查帐征收,而是大量采取核定应税所得率或定期定额的核定征收管理模式。但是,现行核定征收办法存在许多缺陷。一是破坏了目前的“以票控税”模式,企业一经确定核定征收,一个纳税内的成本费用支出可以不必索取合法有效的凭证入帐,如招待费支出等,就不必向餐饮娱乐业等企业索取发票。显然,这又为餐饮娱乐业等行业瞒报营业额提供了方便,进一步增加了收入的隐蔽性,增加了查帐征收的难度,形成恶性循环;二是,核定征收主观随意性较大,不利于公平税负和廉政建设;三是不利于纳税人自觉纳税意识的培养。因此,建议采取如下方式。

1、改革所得税征管模式,大力推行查帐征收方式。

有必要大力推行所得税结算制度,对所有企业和达到一定规模的个体工商户普遍推行查帐征收。为减少工作量,可考虑在纳税人自行申报的基础上,设定所得税预警指标,利用TF2006征管信息系统进行自动选案,选出案件先进行纳税评估,评估后有重大问题或评估效果不佳的,移送稽查进行重点检查。预警指标可根据收入情况和工作量进行上下适当浮动。对于不按规定建帐的企业,可先按《征管法》第60条规定予以行政处罚,再按《征管法》规定从高核定其应纳税额,促使其建立健全会计核算。

2、改革定额核定方式,提高核定营业额。

对于规模较小的个体工商户,可采用核定征收方式。目前对该类纳税人一般采取定期定额征收办法,即核定一定经营地点、一定经营时期、一定经营范围内的应纳税经营额和所得税税负率,据此确定应纳税额。普遍存在名义税负率偏高,而核定营业额远低于实际营业额的现象。据调查,有些行业核定营业额只有实际营业额的一至二成。因此有必要改革现行核定税负率的定额征收方式,改为核定企业营业收入,要求建立简易帐,成本费用按实扣除的办法,计算征收所得税。对于该类纳税人,计算机自动选案系统中设置的预警指标可适当降低,并结合随机选案确定检查对象,由基层税务分局实施检查,重点是有无按规定取得发票,未按规定取得发票的按《发票管理办法》进行处罚,不认定偷税,不补缴税款,检查中对成本费用真实性有怀疑的,移送稽查局按偷税查处。采用该办法,一方面可以调高个体户的营业额,增加营业税,另一方面又可以促使其按规定取得发票,减少不按规定开具发票隐匿营业收入的现象。

3、“以票控税”,加强地税发票管理。

虽然 “以票控税”模式跟“管资金流向”控税模式相比较存在许多弊端,但目前短期内取消“以票管税”的模式条件不够成熟。在现有的税收管理模式下,加强发票管理仍然十分重要。在发票管理方面,可考虑逐步取消手工开具的发票,推广使用定额发票和税控机开票,减少发票上下联不一致的“大头小尾”现象。对在规定时间内安装税置的纳税人给予一定的补助。在现金交易量较大、个人消费行为较多的行业(如服务业、娱乐业、文化体育业)实行有奖发票,增强广大消费者索要发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鼓励消费者举报发票违法违章行为,并按规定给予举报人一定的奖励,最大限度地减少纳税人经营活动不开票、收入不申报纳税的现象。加强发票异地稽核,利用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实现发票号码跨地区查询等,减少假发票。

目前,国际上只有中国、中国台湾地区等少数国家或地区,真正实行“以票管税”,而且曾经“以票管税”的国家得到的大都是失败的教训。因此,在条件成熟的时候,逐步向“管资金流向”的模式转变。以货币资金电子化为基础,先从生产资料交易着手,逐步对社会经济领域所有货币资金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和监控,建立现代税收管理模式。

4、委托国税部门代征小规模企业地方税费。

由于增值税发票归国税管理,部分未实行查帐征收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纳税意识不强,在开具增值税发票后未向地税申报纳税,容易造成税款流失。对这类企业,可通过委托国税代征,以票控税,加强地方税费的征管。

(二)挖掘小税种潜力,培植地方主体税种

1、加强房产税征管。

1.1扩大房产税征收范围。税法规定房产税的征收范围是城市、县城、建制镇和工矿区。目前,我县房产税征收范围是80年代初制定的,受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建设状况限制,征税范围很小,仅限于原五大集镇的规划控制区范围。而随着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和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各项配套设施不断完善,除个别海岛乡外,全县范围均已符合房产税征收条件。可考虑将征收范围扩大到我县除行政乡以外的所有行政区域,对个别经济比较发达,符合设工矿区标准的行政乡,报省政府设立工矿区,一并征收房产税。

1.2将土地使用权价值并入房产原值。

自用生产经营用房房产税的计税依据是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计算的房产原值,即土地使用权价值应包含在房屋价值内,企业如果按照会计准则规定进行会计核算,未将土地使用权价值计入房产原值,税务机关应在纳税时予以调整。

1.3建立房产原值评估制度。

对于纳税人会计资料不全导致房产无原值记录或纳税人申报的房产原值明显偏低的,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标准核定其原值,征收房产税。

2、挖掘城镇土地使用税潜力。

2.1扩大城镇土地使用税征收范围。

按税法规定,城镇土地使用税的征税范围与房产税是一致的。因此,也要相应扩大城镇土地使用税的征税范围。

2.2提高单位税额。

新的《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从2007年1月1日起实施,将税额标准提高了2倍多,调整后的土地使用税每平方米年税额:大城市1.5元至30元;中等城市1.2元至24元;小城市0.9元至18元;县城、建制镇、工矿区0.6元至12元。因此我县单位税额标准仍显过低,可以考虑将标准调整为县城8元,楚门、清港、坎门、陈屿等四个建制镇6元,其他建制镇和工矿区2元。

3、加强土地增值税管理

目前土地增值税管理上存在清算少,核定征收税率低等问题。加强土地增值税管理,重点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加强业务培训,推进土地增值税清算工作。

土地增值税的税率高达土地增值额的20%到50%,当前我县土地增值税的预征率或核定征收率为1%,相对较低,纳税人普遍愿意按核定征收,不愿按规定计算增值额实行清算。而由于行业特点,土地增值税扣除项目内容较多,相关规定不够具体明确,时间跨越长达几个纳税,与其它税种相比计算较为繁杂,在实务中税务机关也乐意采取核定征收方式。因此,要加强业务培训,切实提高税务人员土地增值税征管水平和查账能力,推进土地增值税清算工作。

3.2科学测算,分类合理确定预征率和核定征收率。

由于房地产开发周期长,经常跨越几个纳税,为了保证税款均衡入库,有必要对土地增值税按预收帐款预征。对于不能准确提供会计核算资料,难以准确计算土地增值额的纳税人,应依法实行核定征收。要按照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要求,科学测算、分类合理确定预征率和核定征收率,使核定征收率略高于清算税负,促进纳税人按规定计算土地增值额,实行清算。

3.3以“以税后证”为抓手,实行房地产税收一体化管理。

地税部定期到土地管理部门、房产管理部门了解有关房屋及建筑物产权、土地使用权、土地出让金数额、土地基准地价、房地产市场交易价格及权属变更等方面的资料,输入TF2006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化管理,按照“先税后证”的规定,对未按规定缴纳交易环节税费的,不予办理契证,并书面通知土地管理部门、房产管理部门,要求不得办理有关的权属变更手续。

(三)发挥税务稽查力量,打击涉税违法行为。

税务稽查是税收管理的最后一道防线,在新型税收征管模式中具有重要地位。一方面依法查处涉税违法行为,可净化税收环境;另一方面通过检查发现征管的薄弱环节,可促进征管部门加强管理,堵塞漏洞。

1、建立以计算机选案为主、人工选案为辅的科学选案体系。

人工选案具有主观性、随意性等弊端,在征管手段不断完善的今天,必须强化计算机选案在整个稽查工作中的作用,充分利用TF2006税收征管信息系统,按照预先设定的预警指标,科学地挑选税务稽查对象,充分发挥稽查效率。

2、转移工作重心,强化纯地税税种稽查力度。针对地税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重点环节,开展地税发票稽核,土地增值税清算,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计税依据和征税范围核查等工作,以查促管,加强纯地方税种的征管。

3、加强税务稽查队伍建设,提高税务稽查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稽查队伍,才能发挥稽查威胁作用。要充实一部分法律专业人员、会计专业人员和懂财务核算软件的专业人员,加强税务稽查力量。定期组织税务稽查人员业务培训,学政治、学业务、学法律、学管理,提高税务稽查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地税收入 篇3

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和“营改增”改革工作带来的政策性减收, 为确保收入的稳定增长, 省地税局采取了有力的组织收入措施。

一、坚持组织收入原则, 提高收入质量

全省各级地税机关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两转变、一整治”要求, 坚持组织收入原则, 依法行政, 落实国家减税政策, 加强税收征管, 减少税收流失, 努力提高收入质量。

二、加强收入调度, 把握收入大局

地税机关从早从严抓起, 建立了由收入规划核算部门牵头, 税源管理部门、税政部门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税收分析联席会议制度, 全面深入开展对税源情况和政策效应的分析, 准确预测收入形势, 及时发现组织收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税收征管的薄弱环节, 做到周密组织、及时调度, 确保了全年收入目标的实现。

三、服从服务于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政策。2013年高新技术企业减免企业所得税6亿元;研发费加计扣除减收企业所得税2亿元。二是“营改增”试点工作顺利完成。截至2013年9月30日, 全省共有29.23万户交通运输业和5.84万户部分现代服务业纳税人纳入国税征收系统, 据测算全省每月减少营业税6亿元, 4个月企业减负6亿元。三是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对月营业额不超过2万元的企业免征营业税, 年减免税额3.4亿元, 对纳税有困难的中小企业减半征收房产税0.8亿元, 土地使用税2.6亿元。

四、优化纳税服务

一是规范办税服务厅建设。二是完成12366知识库与门户网站的互通建设。三是完成短信平台建设。全省共有30.8万户纳税人享受到了免费的涉税提醒、税法宣传、通知公告等短信。四是建立纳税人学校。依托实体学校开展日常政策辅导与宣传工作, 指导基层局建立纳税人网络学校。五是研发纳税服务综合平台, 积极开展“一窗式”纳税服务。

五、加大税收征管力度, 提升征管质效

一是积极推行网上报税和“办税通”申报方式。二是加强共享税种的征收管理。在按行业、按税目进行税收指标与经济指标深入比对分析的基础上, 进一步加大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房产税征收管理力度。三是实施重点项目税源监管。开展省审批项目的税源调查工作, 确保项目税源及时入库。四是开展税收质量检查工作, 严格依法征收。五是研发税收风险平台, 实施税收风险管理。

六、开展稽查挖潜专项行动

地税收入 篇4

和全年收入预测情况的汇报

一、收入完成情况

截止11月底,我市地税系统共组织各项收入592203万元,同比增收89396万元,增长17.78%。其中:税收收入完成357961万元,完成39亿元税收任务的91.78%,与时间进度基本同步(仅超时间进度0.11个百分点);税收同比增收43443万元,增长13.81%,比全省平均增幅(14.14%)慢0.33个百分点;基本养老保险费完成189518万元,同比增长28.49%;失业保险费完成14844万元,同比增长8.35%;教育费附加等其他收入完成29880万元。

从分级次税收完成情况看,市级收入增长较快,省级税收增长最慢。其中:中央级收入完成63989万元,同比增收7366万元,增长13.01%;省级收入受一般营业税和农村信用社营业税入库级次调整影响,累计完成45597万元,同比增收1361万元,微增3.08%;市级收入完成115820万元,同比增收20233万元,增长21.17%;县(区)级收入完成132555万元,同比增收14483万元,增长12.27%。

从分税种完成情况看,营业税和所得税保持了10%以上的平稳增长态势,城建税受主体税种增值税减收、营业税增收的共同影响,税收与上年基本持平,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车船税和房产税等地方小税种增速较快,资源税、烟叶税略有减收。其中:营业税完成153282万元,增长18.33%;企业所得税完成65670万元,增长11.57%;个人所得税完成40978万元,增长15.39%;城建税完成39670万元,增长1.25%;城镇土地使用税完成11605万元,增长38.39%;房产税完成7886万元,增长15.82%;土地增值税完成7203万元,增长37.77%;车船税完成5897万元,增长32.72%;印花税完成4820万元,增长9.82%;资源税完成20852万元,下降4.59%;烟叶税完成98万元,下降69.18%。

税收收入分单位完成情况看:各单位增幅差异继续加大。康保县局等14个县、区局税收同比增长,其中康保县局增速最快,达到39.44%;仍有四个单位税收同比减收:阳原县局(-25.99%)、怀安县局(-14.04%)、蔚县局(-13.5%)、赤城县局(-2.09%),增幅最高与最低单位之间相差65.43个百分点。

二、收入特点

(一)税收形势趋向好转。在全市经济企稳回升、税源恢复性增长,以及各单位积极开展向重点建设项目向税收、向地方税要税收、向清欠要税收、向稽查要税收、向精细化管理要税收的共同带动下,截止11月底,全市税收连续6个月保持了税收正增长的势头。但由于与我市税收密切相关的采矿业、交通运输业等经济指标依然下滑,加上结构性减税的影响,税收形势仍不容乐观。

(二)多数县(区)局实现了税收正增长,市内各区局增速明显。1-11月份全市税收收入实现正增长的县(区)局达到14个,增幅最高的康保县局增长39.44%,市辖五个区局入库税收194334万元,占全市税收的比重达到54.29%,比去年同期提高了2.68个百分点,平均增速达到19.73%,比全市平均水平(13.81%)快5.92个百分点,比其余十三个县局的平均增速(7.51%)高12.22个百分点;阳原县局、怀安县局、蔚县局和赤城县局受煤炭、铁矿石采掘业和货运业持续走低的影响,税收出现减收,降幅最大的阳原县局下降25.99%。

(三)重点行业税收增减变化明显。建筑业、房地产业和金融业税收增收较多,分别增收21793万元、10404万元和6652万元,拉动全市税收总体增长12.35个百分点;而交通运输业、铁矿石采选业和钢铁工业税收减收严重,分别减收6800万元、2237万元和1539万元,降幅分别达到-33.13%、-10.18%和-10.88%。

三、全年税收预测

9月份我局对全年税收收入进行分析预测,确立了积极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努力多做贡献的总体目标,全年确保完成39亿元的税收收入。11月下旬我局又对全市税收预计完成情况再次进行了摸底调查,各县、区局基层征收单位对纳税大户逐户进行收入核算,同时向地方政府进行汇报和沟通,取得政府的支持与配合。通过汇总分析,因我市煤炭运销业、煤铁矿采掘业等行业的生产经营尚未恢复,阳原县、怀安县、蔚县等单位的税收较上年同比不同程度,共计比去年减少6000万元,我市2009年税收实际税源预计为38.65亿元,与39亿元的目标任务有3500万元的缺口,我局计划从收入形势较好的桥东区和宣化区组织调度,确保完成39亿元的任务目标。

地税收入 篇5

前三季度, 阜新地税系统共组织各项税收收入34.33亿元, 增长34.73%。其中,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31.46亿元, 增长39.2%。税收收入增幅和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幅均位居全省前列。

年初以来, 阜新各级地税机关紧紧围绕组织税费收入为中心, 积极应对高基数、高增长, 严格坚持组织税收收入原则, 以实施“依法兴税、科技兴税、服务兴税、文化兴税、勤廉兴税、创新兴税”六项工程为重点, 盘活存量税源、挖掘增量税源、巩固税基、加强征管, 确保了各项税费任务的圆满完成。一是强化收入计划调度。对全市的税源结构进行了客观分析, 科学地测算和编制税费收入计划, 并将任务及时下达到各征收单位, 确保税费收入均衡入库。二是实施信息管税。创建了阜新市地方税务局公共集成工作平台, 并增加了政策平台、数据平台和交流论坛平台, 税收管理的整体效能和水平进一步提高。三是加强税收征管。集中组织税源普查巩固税基工作, 加强重点建设项目税收管理, 开展纳税专项评估, 积极探索餐饮、旅店、洗浴、娱乐等行业的征管改革新思路, 规范和强化土地增值税的预征管理, 加强房地产税收“一体化”征收, 继续加强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管理、预缴及核定征收管理, 持续完善社会综合治税的长效机制, 有力地促进了税费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四是加大稽查打击力度。在2011年组织企业开展自查的基础上, 今年再次安排1000多户重点税源企业开展自查自纠, 并对房地产业、服务业等重点行业进行了税收专项检查, 累计查补税款1600万元。五是优化纳税服务。进一步优化办税服务流程, 落实各项结构性减税政策, 充分发挥办税服务厅、12366热线、门户网站等服务平台的作用, 全力打造“服务兴税三六九”的纳税服务品牌。

地税收入 篇6

关键词:经济增长,地税收入,山西省

一、引言

税收一直是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税收收入的增长与经济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一方面,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一个地区地税收入的总量以及其规模、质量、速度和结构等方面的特征均是由该地区经济增长的规模、质量、速度和结构决定的;另一方面,税收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也可以反作用于经济,对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本文选取了山西省近20年地税收入与GDP总量的相关数据,采用定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

二、山西省1995年~2014年地税收入与经济增长现状分析

山西省地税收入水平相对较低,与经济增长基本协调,且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从GDP总量来看,山西省近20年时间内经济增长势头强劲,从1995年的1076.03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12761.49亿元,尤其2001年到2011年增速特别快,除2009年受2008年经济危机影响外;近三到四年,山西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同我国整体经济一并进入新常态。从地税税收总量来看,山西省近20年期间呈现出持续增长,其态势较为平稳。从地税收入与GDP总量的相对状况即地税税负的水平上看,山西省地税税负与GDP的增长趋势较为一致。2005年之后地税税负随经济的发展有所提高,但整体水平仍低于GDP增长速度。由于税负水平不是很高,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较小。从税收弹性上看,2005年以前税收弹性相对较低,2005年以来税收弹性相对较高,总体上山西省地税收入的增长速度比经济的发展速度略高,少数年份除外。

三、山西省地税收入与经济增长的回归分析

1.山西省地税收入与GDP总量的相关性分析

由以上对山西省地税收入与GDP总量的基本状况描述可以看出,GDP的总量与地税收入之间具有一定的正向同步变动趋势。然而,地税收入除了受经济增长状况的影响之外,还受到其他一些因素如税收政策和其他一些随机因素的影响,在这里将其他变量及随机因素的影响均归到随机变量中,令为地税收入Yt,GDP总量为Xt,μ为随机误差项,建立山西省地税收入与GDP总量之间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由上述回归方程看出山西省地税收入的边际收入倾向为0.092,在山西省新增的GDP总量中有9.2%成为地税收入,山西省地税收入与GDP总量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从回归效果来看,可决系数为0.98,说明由GDP总量来解释山西省地税收入可信度高达98%,拟合效果较好。此时,t的检验值为41.23,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所以GDP总量对地税收入有显著的影响。

2.山西省地税增速与GDP增速的相关性分析

GDP总量的增长为地税收入的增长提供了基础。从地税增速与GDP增速两列数据进行分析,方法同上。

对地税增速与GDP增速进行回归,得到方程为:

从以上回归结果上看,当GDP增长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时,地税收入增长率会增加0.891个百分点,可知山西省地税收入增长速度略低于经济增长速度。可决系数0.29,拟合效果相对较差,山西省GDP增长速度对地税增速的解释效果较差,其他因素如税收政策、征收管理、价格水平等因素,对地税增速的影响较大。

3.山西省地税税负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

税税负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地税收入总额与GDP总量的比例关系。税负水平只有处于一个合理的区间才会有助于经济的增长。税负水平过低,不能保证充足的财政来源,削弱了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力度;税负水平过高,会削弱经营者的生产与投资的积极性,产生不必要的损失,削弱税源使地税收入减少。

通过回归,得到地税税负与GDP增速的方程为:

由以上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地税税负与GDP增速呈现出负相关的态势,笔者认为这是由于在GDP持续增长的过程中,地税收入增长低于GDP增长速度所产生的结果。可决系数低,由此可知,山西省1995年到2014年地税税负的变动不是依靠GDP的增长来实现的,其他因素对地税税负的影响更为显著。

四、山西省地税收入与经济增长的基本结论

经济增长是山西省地税增长的主导因素,经济总量的突破性发展成为地税收入持续增长的最直接因素。除经济增长外,其他因素对地税收入也有较为明显的影响。产品价格的攀升维持了地税收入增长的基础,税收政策和征收管理水平是地税收入的重要保障。

五、经济转型时期促进山西省地税持续增长的几点建议

山西省长久以来的发展主要依靠煤炭等资源,其产能无法完全释放,面临转型的艰巨任务。因此应努力抓住发展的机遇,推进经济发展战略转型和产业升级,以提高税收质量、优化税收结构,把握税收主动权。其次,应全面落实优惠政策,涵养可持续税源。加强税收优惠政策的监督检查力度,保证政策不偏移、不弱化,发挥优惠政策的“乘法”效应,增强本省经济体的自身“造血”功能,为地税的持续增收提供基础。最后,要完善税收管理因素,加强税源控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网络服务体系,提高地税依法治税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张晓峒.计量经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9:6—43.

[2]李永刚.中国宏观税负是高还是低:基于国际比较和经济增长视角[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85~90.

[3]赵军芳.税收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4,(1).

[4]甘家武,李建军.税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基于结构性减税的视角[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8).

[5]雷蒙蒙,杨超慧.重庆市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基于1996年~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013,(2).

[6]夏晓婷.税收与经济增长的文献综述[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2,(8).

[7]张芮.关于如何保持我地税收与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的再思考—基于实证分析视角[J].经济视角,2012,(2).

[8]刘卫明.处理税收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思考[J].新远见,2011,(3).

地税收入 篇7

在影响宝鸡地税收入的经济因素的选取中应注重几点原则:一是因素的可量化性, 这是定量分析的前提和基础;二是全面性和重要性原则并重, 只有全面考虑, 才能系统、真实地反映税收收入影响因素的真实水平, 才能客观地为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法规提供实际的决策参考。便于从不同的方面对地税收入做出全面地评价。各因素对地税收入还应具有因果关系, 应选择那些影响地税收入主要方面的因素, 而非所有方面;三是相关性和预见性原则兼顾。影响地税收入的经济因素很多, 有宏观经济、微观经济因素、政策因素等, 所以在选取分析因素时要注重选取对税收收入有直接、决定性影响因素的指标, 才能对未来的趋势做出较好的预测;四是可操作性和效益性原则相济。因素的选取缺乏可操作性, 想获取任何科学、合理、系统、全面的评价都是不可能的。可操作性在本文主要是指数据收集的可行性和因素的可量化性, 能通过数据进行深入分析。虽然有些数据很有用, 但如果为获取该项指标数据所花费的成本大于其所能带来的收益, 一般应采取转用其他成本较低的数据的方法;五是具有可比性, 从选取因素数据的分布、单位数量级等方面具有可比性。

按照上述原则, 我们选取宝鸡历年的GDP作为宏观经济规模的代表, 选取财政支出作为经济因素中公共财政需求的代表, 选取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作为经济波动因素的代表, 选取重点税源监控数作为微观经济因素的代表。政策因素因为较为具体, 我们将政策变化导致的地税收入变化情况予以剔除。

二、模型设定

通过设立模型, 宝鸡地税收入作为被解释变量;GDP作为经济整体增长水平的代表, 宝鸡财政支出作为公共财政需求的代表,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作为经济波动的代表, 重点税源监控数作为微观经济因素的代表。所以解释变量设定为可观测的“宝鸡生产总值”、“宝鸡财政支出”、“宝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宝鸡地税局重点税源监控数”等变量。

收集数据如表1:

数据来源:宝鸡地税收入数据、管户数来源于1995-2009年《宝鸡市地方税务局税收计划执行情况的通报》;宝鸡1995-1999年GDP数据来源于CNKI, 中国宏观数据挖掘分析系统, 陕西省宝鸡市, 2000-2009年数据来源于当年《宝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宝鸡财政支出1995-1999年数据来源于CNKI, 中国宏观数据挖掘分析系统, 陕西省宝鸡市, 2000-2009年数据来源于当年《宝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995-1999年数据来源于CNKI, 中国宏观数据挖掘分析系统, 陕西省宝鸡市, 2000-2009年数据来源于当年《宝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政策因素调整。固定资产调节税于2001年取消, 屠宰税于2002年取消, 筵席税于2003年取消, 烟叶税于2007年开征, 所以将这4个税种数据剔除。2007年及以前, 企业所得税基本税率为33%, 2008、2009年基本税率为25%, 将这两个年份按33%的税率调整。2007年实施的车船税条例规定小轿车由每年280元提高到480元, 据测算, 车船税整体上涨30%, 对2007、2008、2009年车船税进行调整。陕西省城镇土地使用税从2009年实施, 造成增收8 318万元元, 调回至以前的城镇土地使用税。2006年、2008年3月1日, 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所得起征点由800元调整至1 600元、2 000元。因为个人所得税11个应税所得项目, 工资薪金所得只是其中之一, 在宝鸡个人所得税收入中所占比重较低, 此项政策变化暂不考虑。如表2, 以1995年为基准, 对政策变化情况进行了调整。

将历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调整为1995年=100, 便于进行比较分析。设定宝鸡地税收入为Y, 宝鸡GDP为, 宝鸡财政支出为, 宝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1995年=100) 为, 宝鸡地税管户数为X 4。

设定的线性回归模型为

其中, β0、β1、β2、β3、β4是模型的参数。为误差项。

三、估计参数

利用EXCEL进行线性回归分析, 打开Excel“工具”菜单的“加载宏”, 选定“分析工具栏”, 单击确定。打开“工具”菜单的“数据分析”, 选定“回归”, 单击确定。在Y值输入区域中输入“$B$2∶$B$15”, 在X值输入区域中输入“$C$2∶$E$15”, 在输出区域中选择新工作表, 单击确定, 得出回归结果如下:

根据表4中的数据, 模型估计的结果为:

四、模型检验

(一) 经济意义检验

模型估计结果说明, 在假定其它变量不变的情况下, 当年宝鸡GDP每增长1亿元, 地税收入就会增长0.0059亿元;在假定其它变量不变的情况下, 当年宝鸡财政支出每增长1亿元, 宝鸡地税收入就会增长0.1737亿元;在假定其它变量不变的情况下, 当年宝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每增长1个百分点, 宝鸡地税收入就会增长0.0480亿元;在假定其它变量不变的情况下, 当年宝鸡重点税源监控数增加1户, 宝鸡地税收入就会增长减少0.0149亿元。这与理论分析和经验判断有些不一致。

(二) 统计检验

1、拟合优度:由表3中的数据可以得到:

, 这说明模型对样本的拟合很好。

2、线性关系检验 (F检验) :

针对H0:β1=β2=β3=β4=0, 给定显著性水平α=0.05, 在F分布表中查出自由度为k=4和n-k-1=10的临界值Fα (4, 10) =3.48。由表4得到F=986.6592。

因为F>Fα, 应拒绝原假设H 0:β1=β2=β3=β4=0, 说明回归方程显著, 即“宝鸡GDP”、“宝鸡财政支出”、“宝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宝鸡地税重点税源监控数”等变量联合起来确实对“宝鸡地税收入”有显著影响。

3、回归系数检验 (t检验) :

分别针对H0:βj=0 (j=1, 2, 3, 4) , 给定显著性水平α=0.05, 查t分布表得自由度为n-k-1=15-4-1=10的临界值tα/2=2.2281, 由表3中的数据可得,

与对应的t统计量为2.3321, 其绝对值>tα/2=2.2281, 通过检验, 说明宝鸡GDP对宝鸡地税收入影响显著。

与对应的t统计量为0.8030, 其绝对值

与对应的t统计量为4.1897, 其绝对值>tα/2=2.2281, 通过检验, 说明宝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宝鸡地税收入的影响显著。

与对应的t统计量为-0.1836, 其绝对值

宝鸡GDP和宝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2个自变量通过检验, 宝鸡财政支出和宝鸡地税重点税源监控数2个自变量未通过检验。经济意义检验, 4个自变量都应该对宝鸡地税收入的影响显著。没有通过检验的原因, 可能是宝鸡GDP、宝鸡财政支出、宝鸡居民价格指数和宝鸡地税重点税源监控数4个自变量之间存在高度相关, 即多重共线性。

五、多重共线性

根据以上分析, 线性关系检验 (F检验) 表明回归方程显著, 说明宝鸡地税收入至少同4个自变量中的一个自变量的线性关系是显著的。事实上, 4个自变量在预测宝鸡地税收入时都有贡献 (通过4个自变量分别进行一元回归进行检验) , 只不过一些自变量的贡献与另外一些自变量的贡献相互重叠了。

首先, 我们利用Excel计算出4个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 如表5所示。

将各相关系数检验的统计量列入表6。

查表得tα/2 (15-2) =2.160, 由于所有的统计量均大于tα/2 (15-2) =2.160, 所以应拒绝原假设H 0, 说明这4个自变量两两之间都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表明在回归模型中引入4个自变量存在多重共线性。

六、逐步分析法

当模型中存在多重共线性时, 可以用逐步分析法剔除那些引起多重共线性的, 不重要的解释变量从而消除多重共线性。

首先估计被解释变量对每一个解释变量的回归方程如下:

解释变量的重要程度依次为:X1、X4、X 2、X 3。显然应该把回归方程 (3) 看做基础方程, 然后逐个引入解释变量X4、X 2、X 3。

(1) 把X4引入模型, 估计Y对X1、X4的二元回归方程, 得

因为增大, 且X 4的系数通过显著性检验, 所以在模型中保留X4, 再把X2引入模型, 得三元回归方程,

因为X2的引入, 不仅改变了可决系数, 还影响了其它回归系数估计值的数值, 所以应该剔除X 2, 再把X3引入模型, 的三元回归方程,

因为增大, 且X3的系数通过显著性检验, 所以在模型中保留X3, 所以, 公式9是较为理想的模型。

七、小结

模型估计结果说明, 在假定其它变量不变的情况下, 当年宝鸡GDP每增长1亿元, 宝鸡地税收入就会增长0.0067亿元, 宝鸡宏观经济的变化对宝鸡地税收入具有明显影响。

在假定其它变量不变的情况下, 当年宝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每增长1个百分点, 宝鸡地税收入就会增长0.04364亿元。

在假定其它变量不变的情况下, 当年宝鸡重点税源数每增长1户, 宝鸡地税收入就会增长0.05亿元。

从分析看出, 在税收政策一定的前提下, 宏观经济因素、物价因素和微观经济因素对宝鸡地税收入具有显著影响。宝鸡财政需求因素对宝鸡地税收入影响不显著。所以, 影响宝鸡地税收入的主要经济因素是宝鸡经济发展的规模、物价的稳定持续和微观因素中重点企业的发展壮大。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看出, 税收收入要适应经济宏观、微观和物价浮动的内在要求, 这样税收收入才能持续可靠增长。如果财税负担偏离经济因素的轨道, 出现过重或者过轻, 税收收入增长过快或者过慢, 必然加重社会负担或者影响政策宏观调控能力的发挥, 最终会影响经济增长, 反过来又制约着税收收入的持续增长。因此, 保持税收与经济各要素之间的合理的比例关系, 是确保税收收入长期、稳定增长的前提。

摘要:税收与经济关系的一般原理认为:经济决定税收, 经济增长的规模、速度、结构决定着税收总量、增长速度和税收结构;同时, 税收反作用于经济, 税收作为重要的调控手段, 通过税率、税负、税收优惠等在投资、消费、分配和结构调整等诸多方面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以宝鸡地税收入为例, 从宝鸡的经济规模、发展速度、经济波动、财政需求及微观经济因素中的重点企业数等方面着手, 通过历年相关数据设立模型, 剔除掉政策因素对地税收入的影响, 进行参数估计和检验, 对自相关的因素通过逐步分析法进行排除, 分析得出影响宝鸡地税收入的经济因素主要是经济规模、物价稳定持续和重点企业数。

地税收入 篇8

截至2012年9月末, 沈阳市地方税务局第五稽查局共查补各项税费5.35亿元, 占全市稽查总收入的72.67%, 入库各项税费4.85亿元, 再创历史新高, 超额完成全年2亿元的税收目标。

今年以来, 第五稽查局在市局的正确领导下, 在辖区各区委、区政府的指导帮助和大力支持下, 认真贯彻落实全市地方税务工作会议精神和全市地方税务稽查工作会议精神, 坚持以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为目标, 以组织收入挖潜增收为中心, 以查处和打击税收违法行为为重点, 围绕“六大体系”和六项重点工作, 大力推进依法稽查, 强化稽查基础管理, 全面提高稽查队伍素质, 充分发挥税务稽查职能作用。

地税收入 篇9

关键词:地方税收,宏观税负,地税收入,对策

税收是反映经济的晴雨表, 如何实现税收的持续高增长, 这是摆在各级政府特别是各级地税部门面前具有压力而又必须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衡阳市2003年至2008年全市的地方税收宏观税负进行分析, 旨在探讨经济发展与地方税收收入的相互关系, 寻找影响地方税收增长的原因, 探求地税收入增长的趋势, 为地税收入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征管建议。

一、衡阳市的地方税收宏观税负现状

(一) 从税收总量来看

地方税收总量占GDP总量的比重偏低, 但地方税收增长幅度高于经济的增长幅度, 说明经济增长对税收增长的支持作用明显, 但税收增长的空间已十分有限。2008年全市GDP总量为1000.09亿元, 比上年增长12%。地方税收共入库22.70亿元, 比上年增长24.77%。2007年地方税收占GDP的比重为2.2%, 2008年提高到2.27%, 增长了0.07个百分点。2008年地方税收弹性系数为2.06, 且多年稳定在2以上。

从表1分析可以看出, 2003年至2008年衡阳市GDP年平均增长11.6%, 而地方税收年平均增长24.73%, 地方税收的增幅大大高于经济的增长幅度。正常情况下, 税收弹性系数为1, 说明税收与经济同步增长, 良性互动, 而衡阳市2006年、2007年税收弹性系数高达2.50, 2008年下半年开始受宏观经济的影响, 税收收入开始回落, 全年的税收弹性也达2.06, 超出了国际公认的预警范围。经济的迅速发展为税收增长提供了强力支持, 加强税收征管对税收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 但税收增长的空间已十分有限。

(二) 从产业结构来看

第三产业税收异军突起, 宏观税负明显高于总体税负, 而且增幅喜人。经济决定税收, 税收反作用于经济, 但产业结构的内部变化会直接影响税收的收入结构, 不同产业的创税能力差别十分明显。通过对产业结构税收负担率的分析可以发现, 2008年, 衡阳市地方税收总负担率为2.27%。其中, 第一产业几乎没有地方税收, 第二产业税收负担率为2.2%, 而第三产业地方税收负担率达3.86%, 比总体税负高1.59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实现地方税收占全市地方税收总量的比重高达60%。2008年第三产业入库地方税收13.6亿元, 同比增长27.89%。

(三) 从地区结构来看

宏观税负地区发展不平衡, 城区税负大大高于县区税负。2008年全市GDP完成1000.09亿元, 其中:市辖四城区 (含开发区) (下同) 完成241亿元, 县区 (含南岳) (下同) 完成759亿元。地方税收四城区完成11.74亿元, 县区完成10.95亿元。城区的GDP宏观税负为4.87%, 县区为1.44%。说明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税源逐步向城镇聚集, 特别是向中心城市聚集。

说明:因统计部门未对城区进行国民经济统计核算, 各城区之间未作税负比较。

(四) 从重点行业来看

建筑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三个行业地方税收负担率整体高于平均税负, 对地方税收的贡献率较大, 而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和工业的宏观税负相对偏低, 对地方税收的贡献率有待提高。

从上述重点行业地方税收负担率对比表分析可以看出, 衡阳市建筑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房地产业三个行业的地方税收负担率整体高于平均地方税收负担率, 分别为12.36、6.1和10.14, 高于平均地方税收负担率5倍以上, 这与这三个行业的主体税种均为营业税, 与地方税收收入密切相关。同时, 也与衡阳市最近几年不遗余力加强对建筑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房地产业的税收征管力度息息相关。而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和工业的地方税收负担率相对偏低, 尚有较大的增收潜力和空间。2008年, 全市全部工业总产值381.02亿元, 增长15.8%。地方税收入库4.91亿元, 比2007年入库地方税收的4.74亿元增加了0.17亿元, 增长3.58%, 说明工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 而对地方税收的贡献没有同步增强, 全市工业税收负担率为1.28%, 与上年基本持平, 但比全市平均地方税收负担率2.27%低了0.99个百分点。

(五) 从重点税源户来看

纳税大户的创税能力比较强, 占地税总收入50%, 衡阳市2008年入库地方税收达100万元以上的企业共有258户, 全年共入库地方税收11.2亿元, 占全部地方税收总量22.7亿元的49.34%, 坐拥“半壁江山”。而同期全市纳入地税综合征管软件管理的纳税户有3.5万户, 重点税源户只占全部纳税人的5‰。2008年十大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32.44亿元, 入库地方税收1.72亿元, 平均税负率为1.2%, 比全市工业税负低0.08个百分点, 说明重点工业企业入库地方税收总额较大, 但对地方税收的贡献没有相应增加。十大商贸流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8.25亿元, 入库地方税收1449万元, 平均税负率只有0.30%, 税负极低, 对地方税收的贡献极为有限, 加强对商贸流通企业的纳税评估显得尤为迫切。

二、衡阳市地税收入的结构及特点

(一) 从总量看, 增幅呈加速发展的态势

从地税收入总量看, 由2003年的6.84亿元增长到2008年22.7亿元, 总量6年内几乎翻了两番, 年均增幅达24.73%, 为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008年衡阳市地税总量继续稳居湖南省第四, 排名在长沙、常德、株洲之后。地税增幅在一点一线地区和“3+5”城市群稳居第一。

(二) 从地域看, 全市15个征收单位呈现你追我赶的发展势态, 城区县区齐头并进, 双双突破10亿元

2003年衡阳市地税总量突破亿元大关的只有雁峰区局一个征收单位, 2005年相继有耒阳市局和直属分局收入总量突破亿元大关。之后, 各征收单位呈现你追我赶的发展态势, 到2007年, 陆续又有珠晖区局、蒸湘区局, 衡南县局, 常宁市局等单位收入总量突破亿元大关。到目前为止, 全市15个征收单位已有13个征收单位年度地税总量超过亿元, 其中耒阳已经突破3亿大关。7个城区征收单位共入库地方收入11.74亿元, 8个县区征收单位 (含南岳) 共入库地方收入10.95亿元, 城区县区齐头并进, 双双突破10亿元大关。一大批征收单位总量过亿之后, 增加了地税部门在当地政府的工作份量, 提升了地税部门的形象, 体现了“有为才有位”的工作思路, 地税工作得到了当地党政的更加重视和支持。

(三) 从税种看, 主体税种增收明显

2003-2006年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城建税和房产税五大主体税种已占税收总量的90%以上, 分别为94.74%、94.51%、94.19%、91.80%, 2007年和2008年虽有所下降, 但也接近90%, 分别是88.69%、86.72%, 成为地税收入的主力军, 而且五大税种的主体作用更加明显, 对完成全年税收任务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四) 从重点行业来看, 工业、建筑业、房地产业、餐饮住宿业以及交通运输业对地方税收的贡献率较大

从表5可以看出, 工业、建筑、房地产、餐饮住宿和交通运输五大重点行业实现的税收占地税总量的61.8%, 对地方税收的贡献较大, 加大对重点行业的税收征管显得尤为重要。

三、衡阳市地税收入增长趋势的因素分析

(一) 全球经济危机使地税收入增长大幅减速或出现负增长

经济危机对税收的影响越来越凸显, 地税收增长率大幅回落。特别是县区级收入则出现负增长。一是基础产业价格持续走低, 资源类出口企业生产经营难以为继。据衡东县统计, 以衡东铜业为代表的30多家资源类出口企业因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持续走低, 出口受阻, 生产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反映到税收上, 衡东县地税局2009年一季度只完成税收任务的17.1%, 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2.66%。二是制造行业订单不足, 企业生产能力无法释放。根据对衡阳市的衡钢集团、金杯电缆、水口山矿务局和建滔化工调查, 均存在着订单不足, 企业不能满负荷生产的情况, 其中衡钢集团出口订单下降了50%。生产开工不足, 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三是受市场信心影响, 房地产项目开工严重不足。据衡阳住宅与房地产信息网公布的数据, 2009年衡阳市房地产业计划投资115.92亿元, 比去年150.82亿元减少了34.9亿元, 下降了30%。而且受市场信心影响, 房地产商观望情绪普遍, 新项目开工严重不足, 同时, 消费者的观望心态也十分明显, 购房欲望不强, 交易冷清。四是返乡民工大幅增加, 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据统计, 目前衡阳市滞留的返乡民工达16.5万, 大量的返乡民工滞留, 不仅影响农民的收入水平, 而且使农村消费市场低糜。

(二) 强化税收征管是促进地税收入高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近年来, 衡阳市地税局以强化征管为核心, 以组织收入为龙头, 以税政管理和稽查监督为两翼, 以责任追究为保证, 努力构建大征管格局。征管基础工作不断加强, 征管质量全面提升, 按照“突出重点、突破弱点、攻克难点”的思路, 一是强化税源户籍清理, 强化欠税清理, 强化行业税收管理, 挖潜堵漏活动取得了很好成绩。据统计, 通过开展挖潜堵漏活动当年增收5130万元。二是自主征收与委托代征相结合, 充分发挥职能部门协税护税的积极, 不断完善代征代扣制度, 努力构建社会综合治税的平台, 行业税收管理不断规范, 带来了税收的大幅增长。建安行业税收实行自主征收, 按项目进行跟踪管理, 实行终身责任追究制。同时, 加强与工商、建工部门的配合, 实行信息共享, 促进了建安税收的大幅增长, 2008年入库建安营业税2.77亿元, 同比增加0.94亿元, 增长51.36%。房地产税收衡阳市从2004年以来实行“政府牵头、地税主导、部门把关、凭票办证”的一体化管理模式, 促进了房地产行业税收的大幅攀升, 2008年房地产行业共入库地方税收3.06亿元, 比上年增长23.99%, 比2004年的6100万元翻了五番。发挥交警部门的窗口把关作用, 按照“先交税、后年检”的程序, 交警队窗口去年入库车船税收380万元, 比上年翻了一番。三是以票控税, 完善个体户定税模式, 加强对第三产业特别是饮食、娱乐、休闲服务等行业的税收管理, 使第三产业成为衡阳市税收增长的新亮点。坚持以票控税, 加大刮奖发票的投入力度, 衡阳市地税局从2003年8月开始在全市城区统一实行发票刮奖以来, 已印制刮奖发票340组, 投入资金700万元, 每年新增税收在1500万元以上。进一步完善个体户定税模式, 加强对饮食、娱乐、休闲服务业的税收管理, 率先在湖南全省对营业税个体户推行“发票+定税”的管理模式, 凡是发票用票户, 除领购发票金额缴纳税款外, 对不需开具发票部分全部实行定税, 平均税负提高23%, 全年新增税收1000万元以上。四是加大稽查打击力度, 行业稽查与重点稽查相结合, 充分发挥“以查促管”的作用, 堵塞税收流失, 近几年, 全市稽查系统每年查补入库税款均在8000万元以上, 为完成税收任务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 税收政策也是影响地税增长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 国家的税收政策也相应作出调整, 一些重大税收政策的出台往往会对当年完成税收任务造成一定影响。 (1) 下岗再就业和起征点政策的影响。2002年, 国家出台了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 相应地, 湖南省提高了营业税起征点, 从2006年7月1日起, 三年内逐步将全省个体工商户营业税起征点统一提高到月营业额3000元。据测算, 该项政策的贯彻落实, 每年衡阳市将减少税收4000万元。 (2) 个人所得税扣除限额的提高, 对个人所得税税基影响较大。从2006年1月1日开始, 个人所得税扣除限额由800元提高到1600元, 从2008年3月1日起再次由1600元提高到2000元。据税政部门测算, 每年个人所得税将减收7000万元, 对当年组织收入任务来说, 将是一个不少的困难。 (3) 灾害性减免政策的影响。近年来, 衡阳市频频发生各种水灾、旱灾、风灾以及特大雪灾, 对工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 为尽快恢复灾后重建, 省、市税务部门相继出台了灾后重建的税收优惠政策。据调查, 仅特大雪灾就将影响税收达9000万元。 (4) 政策性增收因素也有。比如土地使用税调等调级, 车船使用税政策的调整等, 均是政策性增收因素。车船税由保险公司同一代征后, 政策性效应已经显现, 2008年衡阳市共入库车船使用税2207万元, 同比增收1238万元, 增长127.89%。 (5) 此外, 各级政府对地税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也是地税收入高幅增长的重要保障。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面前, 国际间、区域间的竞争更加激烈, 特别是党的十六大, 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 各方面要求加快发展的呼声日渐强烈, 压力也是与日俱增, “发展是硬道理”, 加快发展正日益成为各级政府的自觉行动。强调发展, 主要是投资的较量, 财力的较量, 说到底也就是税收收入的较量。从目前情况看, 由于发展经济的压力, 部分地方政府在考核干部政绩时, 鲜明地提出了“干部考核看政绩、政绩考核看财税、财税考核看税收”的口号, 尽管这一口号不尽科学, 但是, 各级党委政府抓税收、重视税收、支持税收工作的态度都是十分明确的, 因此, 各级政府对税收工作的重视和支持也是地税收入高幅增长的重要保障。今后一段时期内, 由于政府力量的助推, 对税收总量和增量的需求不但不会减少, 必然会保持相当的规模, 甚至在特定的情况下还可能出现膨胀性增长。

四、促进地税收入的持续增长的对策

(一) 坚持依法治税

依法治税是税收法制的内在要求, 是建设和谐社会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在税收实践中, 税收任务分配的过程往往是各级政府与税收部门讨价还价进行博弈的过程, 税收的征收过程往往是纳税人和税务部门偷税与反偷税的斗争过程。税务部门处于政府与纳税人的中间位置, 一方面要为国聚财, 替政府分忧, 一方面要服务经济, 依法征收。因此, 在组织收入过程, 始终如一地坚持“应收尽收, 坚决不收过头税”的组织收入原则, 依法治税显得尤为重要。同时, 现行的税收计划分配体制, 也需要改革。政府财力扩张的要求往往导致税收计划层层随意加码, 税收计划经常是一加再加, 税务部门特别是县、市一级的基层税务部门压力很大。税收收入是财政预算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税收计划属于国家指令性计划, 要增强计划的权威性, 严格按照《预算法》的要求, 报经同级人大批准, 一经批准, 严格执行。税收计划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做到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或者略高于经济增长, 这对于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在现行体制下, 税收增长保持较高水平是可能的, 但长此以往, 必然损害经济的发展。

(二) 改革现行财税分享体制, 理顺国、地税征管权限

现行的财政分享体制已经成为地税增长的一个制约性因素, 不能正确反应经济与税收的相关性。按照现行财税体制, 政府对地税部门的考核不仅关注总量和增量, 更注重可用财力的考核。目前, 两个所得税市、县一级地方政府只分享12%, 一方面影响政府发展经济特别是工业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地税部门在组织所得税征管方面也缺乏应有的热情。当任务完成较好时, 对所得税管理往往放任自流, 但任务完成吃紧时, 甚至不惜冒错级混库, 违反财政纪律的风险。同时, 国家对新办企业所得税征管范围的界定, 也打乱了国税、地税的征管界线, 造成管理上的混乱和真空。国家需要进一步理顺分税制, 对共享的税收政策适当调整, 提高地方分成比例。对国、地税企业所得税的管理权限由现行的时间划线改为按管理主体划线。即以缴纳增值税为主的企业其企业所得税由国税征管, 以缴纳营业税为主的企业其企业所得税由地税征管。

(三) 服务经济建设, 培植新的税源增长点

税收是国家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 也是调节分配的重要手段, 一方面我们要继续坚持“强化税政找税源, 强化征管抓收入”的思想, 对征管薄弱环节、征管不到位的行业以及漏征漏管严重的方面要用足政策, 加大管理力度, 控潜堵漏, 做到“能收尽收”, 体现税收公平。另一方面, 经济发展、企业增效才是税收增长的根本途径。地税部门要积极为政府当好参谋, 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要用足用活现行税收政策, 主动参与企业的改组、改制。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市场前景看好、技术含量高的大项目, 地税部门要主动服务, 用活政策。支持企业做大做强。

(四) 加强征管, 堵塞漏洞, 切实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

征管工作是地税部门业务工作的核心, 加强征管是地税部门工作的一个永恒主题。随着税管员制度的落实和税收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强化征管对促进地税收入增长方面大有作为:一是要更加重视税源管理。落实税管员制度的目的是解决“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问题, 核心是税源管理。当前, 重点是税源户籍的管理和重点税源户的监控, 通过税务登记的换证、验证工作, 衡阳市纳入综合软件管理的纳税户已达3.5万户, 略低于工商管理的户数, 如何在“管到”的基础上“管住”、“管好”又成为了我们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同时, 抓好重点税源户的征管对完成全年税收任务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是要更加重视重点行业的征管。从重点行业来看, 建筑业、房地产业、住宿和餐饮业三个行业税负较高, 对地方税收的贡献较大, 特别是对完成市本级可用财力的贡献更大。我们要继续下大力气加强对重点行业的税收管理。三是要更加重视对工业企业的所得税征管。2008年全市入库企业所得税2.29亿元, 其中工业1.90亿元, 占80%以上。加强对工业企业所得税的征管, 对做大地税收入规模, 增加地税收入占财税收入的比重, 提高地税收入占GDP的比重意义尤为重要。同时,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工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对地方税收的贡献率也进一步增强, 工业企业尚有较大的增收潜力和空间。四是要更加重视对私营、个体税收的征管。2008年全市私营企业和个体经济共入库地方税收4.68亿元, 占收入总量的20%。尽管私营、个体经济税源规模小, 征管难度大, 但积少成多, 聚沙成塔。对完成全年税收任务的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 更为重要的是加强对私营、个体经济的税收征管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构建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张有文.强化税源管理, 完善征管模式——对税源管理责任人制度的思考〔J〕.草原税务, 2001 (1) .

〔2〕张兵, 董光晖, 余丹.城区税源管理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财经科学, 2003 (3) .

〔3〕王家新, 张伦俊.2004年我国税收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关系〔J〕.财贸经济, 2005 (5) .

〔4〕陈斌.论产业发展与宏观税负的基本关系〔J〕.福建税务, 2003 (6) .

上一篇:第三章综合测试题下一篇:教师因关爱学生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