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地税合并后建议(精选4篇)
国地税合并后建议 篇1
会计做账的九大误区
原创 2016-01-26 左岸金戈 财务第一教室 90万财务人在关注“财务第一教室”,点击上面关注。
财务第一教室付费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 作者:左岸金戈
来源公众号:财务第一教室(ID:cfoclass)
一、把借贷相等当成填制会计凭证的唯一目的填制会计凭证借贷肯定要相等,但是不能把借贷相等当做是唯一目的。实务中更多的需要思考借贷相等之外的其他事项。以下罗列做账需要考虑的事情。
A:审查票据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
B:会计凭证各项要素是否填写齐备、准确;
C:报销是否符合公司内控制度和流程规定。报销程序是否合理,签字是否完备、审批权限是否适当;
D:审查票据要素(时间、地点、金额、票据号)与业务内容是否相符;
E:各项支出是否有预算,有预算的是否符合预算规定。超预算的是否有处理方案;
D: 摘要填制是否便于日后查账和查询,数据是否便于日后提取和加工;
F: 特殊事项是否按照制度,或者相关领导批准;
G:风险防范意识,填制凭证时一定要有税务风险、法律风险意识;
H: 费用报销时就要有预算控制的意识。招待费、广告费等还要时刻关注是否超所得税扣除限额;
I: 其他会计准则规定,企业管理会计的要求。
二、没有发票不会做账
由于我国税收管理过分依赖 “以票控税”,给会计人造成会计做账必须要见到发票才能做账。没有发票不能入账。和没有发票入账了也不能税前扣除的误区。
没有发票当然可以入账,至于是否可以税前扣除那是税法的事情。实务中不少人把会计和税法搞混淆了。甚至出现见票做账,无票不入账,没有发票不会做账的状况。会计和税法的相关规定中都没有发票是唯一合法有效凭证的规定。会计人员不必把合法有效凭证等同于发票,同时当遇到税局人员只认可发票是唯一合法有效凭证时,需要据理力争。那么还有一些不需要发票也可以税前扣除的。如下:
A:工资薪金,奖金;
B:社保费用、工会经费;
C:职工福利费 ;
D:银行借款利息支出 ;
E:鉄路部门票据(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铁路运输和邮政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发票及税控》使用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3年第76号)文件第一条第(二)款规定,中国铁路总公司及其所属运输企业(含分支机构)可暂延用其自行印制的铁路票据);
F:资产减值损失;
G:违约金支出;
H:罚款支出;
I;定资产计提折旧 ;
J:准备金(符合税务部门规定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风险准备金);
K:给境外企业的劳务费用(涉及的劳务行为全部发生在境外,则不需要在中国缴纳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因此不需要正式发票。企业凭借境外企业开具的账单、外汇管理局提供的支付外汇证明、合同等可税前扣除。);
L:其他符合规定的不需要发票的情形。
三、收据不能入账,也不能税前扣除
3.1 实务中经常有人问,收据能不能报销?有人说收据肯定不能报销。其理由是收据不能税前扣除。这个问题就是典型的混淆了会计入账和税法税前扣除。符合会计准则入账要求就可以入账,至于能否税前扣除那是税法的事情。如果收入入账了,但税法不能税前扣除。那就直接在税法层面做调整呗。试想企业人员开展业务活动,如果因特殊原因,确实无法取得发票。那么就因为不能税前扣除就不让报销?意思是自己承担这个费用? 有人可能说这样一般都内帐。对于两套账这种违规操作实在不想多说,且做且珍惜吧。
3.2 解决了收据入账的问题,那么收据可以入账,但是能否税前扣除?很多人想当然的说“以票控税”肯定不让扣除。如果企业会计做账都是“以票控税”这种顽固的思维的话,可能帐真的没法做。下面看看日常哪些收据可以税前扣除吧。(见财综[2010]1号《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往来结算票据使用管理暂行办法》)
A:由政府各部门开具收费票据;
B:由各事业部门开具收费票据;
C:捐赠收据;
D:工会经费收据;
E:法院的诉讼费执行费收款收据;
F:军队收据;
G:其他符合规定的可以税前扣除的收据。
四、白条不能入账,也不能税前扣除
关于白条能否入账的问题,还是和本文第三点收据入账观点一样。入账和税前扣除是会计和税法的两个事情。白条可以入账,但是能否扣除就要看税法的相关规定了。其实关于白条企业应该根据会计准则的规定,符合会计准则入账要求就可以入账,如果此项支出并不符合税法税前扣除要求。也是如实调整就可以了。此时就是把会计和税法区别对待。
现将日常可能存在的白条可以税前扣除简单罗列如下。以下最终能否税前扣除,必须经过和当地主管税务机关沟通且提供相关证明材料,以辅助证明发生的费用属于税法认可的合理,真实的合法有效凭证。比如发生的经济事项的支出,是否有法院判决书或调解书、仲裁机构的裁定书。比如支付的经济活动的赔偿款不属于价外费用的部分,是否有双方签订的提供应税货物或应税劳务的协议、双方签订的赔偿协议等书面文件。
A:独生子女补助、高温补贴,取暖费补贴;
B:离职补贴;
C:赔偿;
D:经济合同规定支付的罚款。
E:付给个人的各种补偿、赔偿费用。(拆迁赔偿、青苗补偿费;但需有相应的赔偿协议等证明文件。);
F:恤金、救济金等福利补助;
G:丧葬费;
H:其他符合税法规定的可以税前扣除的合法有效凭证。
以上构成个人所得税纳税义务的必须缴纳个人所得税。
五、会计凭证都要有原始凭证
根据《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第五十一条第三款第四款 规定,除结帐和更正错误的记账凭证可以不附原始凭证外,其他记账凭证必须附有原始凭证。所以除结账和更正错误记账凭证可以不需要有原始凭证外,其他都需要有原始凭证。
六、凭证摘要不重要
在会计凭证填制中,我们认为会计科目用对了,金额没错。其他的事情事情就无所谓了。至于凭证摘要不太关心,甚至认为可以忽略不计。首先凭证设置这个摘要肯定是有用的,只是实务中你可能没有用好。要把凭证摘要写好也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我们需要从两个方向去把握。一是摘要写得太简单。比如业务人员报销差旅费,摘要直接写“差旅费”。比如日常报销费用,直接写“报销”。这么写都过于简单。写了和没写是一样的。基本的要素,时间,人物都没有涵盖进去。无法为日后查账,更不利于分析取数。二是写的太细,写的太细那就不叫摘要了,那就详细记录。同时在当前的会计环境下,企业存在一些“你懂的”事项支出。如果写的太细问题也挺严重。此处就不详细说了,你懂的。所以凭证摘要书写要做到简练而不简单,全面而不繁琐。最好的就是精准又准确。
七、把税法当成做账准则
实务中很多会计做账都是按照税法来,让会计准则陷于尴尬的境地。探究原因很多。一是会计自我把做账定位为报税的目的,做账的终极目的就是报税。或者说老板把会计业定位为一个报税的,老板不关心你什么报表。老板只关心银子多少。怎么少缴税。由此导致会计做账就是为了报税服务。所以怎么样符合税法就怎么操作。此种现象在小企业比较严重。甚至有会计人员希望会计和税法完全统一起来。二是会计人员混淆了了会计和税法的规定。对于一些税法和会计的规定未区别对待。比如关于完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企业所得税政策(财税[2014]75号),“对所有行业企业持有的单位价值不超过5000元的固定资产,允许一次性计入当期成本费用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不再分计算折旧”。很多人就此认为固定资产在会计上的入账条件,改为5000元以上会计上计入固定资产,5000元以下就计入费用。或者会计人员认识到了这个是税法的规定,但是认为如此操作调整太麻烦了,为何不按税法来呢?这样汇算清缴简单易行。对于实务中按照税法来做账的争议很多,在理论层面和实务层面各自都有其道理。但是我们会计人员至少要知道做会计有个准则在那,知道按照会计准则应该怎么操作。也知道会计和税法之间存在差异。而不是把税法规定当成做账的准则,自己还不知道,且把会计税法混为一谈自己浑然不觉。会计人员不能自己把自己画地为牢,把自己限定为报税会计。更多的思考未来会计信息化,数据化。以及管理会计的职能。虽然眼前的会计职场和客观环境是如此,但是套用一句俗话,生活不只是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
八、会计做账不需要考虑税法
第七点是说不能把税法规定当成会计准则。强调的是会计准则和税法要区分清楚。那么是否意味着做账完全就是按照会计来,一点都不需要考虑税法呢?如果你这么想又走入了另外一个极端。理论上说会计和税法是桥归桥路归路的关系。两者目的不同,不可能也没必要完全统一起来。差异的存在正是其目的不一导致的。可是实务中以及“会计环境”的影响,现实条件中没有条件会计做一套帐,税法做一套帐,然后井水不犯河水。在目前的征管条件下税法更多的是认可会计在真实,合理的处理基础上,对会计的账务进行性调整。由此税法会出于征管的成本等因素的考虑会在会计处理上做出一些规定。所以我们做账不得不考虑税法上的事情。比如笔者曾就汇总了一文《税法要求分别核算的情形》,其中文中就要求会计的分别核算否则在税法上不能享受某种优惠和政策。比如关于股权、资产划转(财税〔2014〕109号),就对会计处理做出了专门规定。如果会计处理不正确将可以导致不能按政策操作。还有最近出台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财税[2015]119号文),其政策中研发费用和生产经营费用未分别核算,划分不清的不得加计扣除,其中还对企业设置辅助账有要求。还有其他的税法对会计处理做的规定,至于财税界对此税法干涉会计的规定褒贬不一。作为实务一线的会计人员还是老实按规定走吧。
九、根据单据种类做账
实务中会计做账很多是根据发票或单据的类型来做账,最经常看到的是见到餐饮费发票就计入业务招待费。会计做账时应该按业务的性质来确定成本费用的归集科目,而不是根据单据的种类来确定会计科目。如餐饮票根据业务性质可以入业务招待费,可以计入“职工福利费”,可以计入“差旅费”可以计入“会议费”,可以计入“职工教育经费”。
国地税合并后建议 篇2
一、基层国地税合作办税的现状
(一)税收业务合作开展
《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合作工作规范(1.0版)》发布前,沙河市国地税两部门已就“税务登记、税务变更、注销登记”等5项工作合作办理。2015年10月1日,“一照一码”改革实施,实现了“进一个门,办两家事”。“营改增”中,国地税部门共同举办代征业务培训班等,合作更加深入。
(二)信息交换(共享)平台初步建立
建立沙河市综合治税共享目录,共同采集、梳理,共享信息资料。2016年5月24日,国地税金三系统办税服务厅网络互通,实现了涉税信息共享,任何一方的办税服务厅均可查找、获得对方的税收信息。
(三)国地税合作逐步延伸
在实施部分税收业务合作的基础上,合作深度逐步延伸。譬如,国地税部门定期从信息系统中提取“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纳税人的信息,分析、监控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活动变化,完善征管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风险。
(四)征管资源合作开始
国税、地税互派人员在各自的办税服务厅设立联合服务区域,建立对方办税窗口。实现了国税、地税联合办税。一些税收征管资源优化配置整合开始。
(五)国地税合作渐趋规范
《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合作工作规范》(2.0版)(以下简称“规范(2.0版”)发布后,国地税部门对《规范》(2.0版)中涉及的县(市)级35项合作事项,明确责任、层层分解,制作《国地税合作资料传递单》,对发生的合作事项及时登记《国地税合作登记台账》,确保合作信息传递顺畅、合作行为规范。
二、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合作的具体操作流程有待完善
《规范(2.0版)》中对每一项合作工作都列示了“操作流程”。但是,有的合作流程在实际税收活动中存在操作性不强的问题。由于“金三工程系统”中没有设置“国地税两部门之间相互传递信息”的功能。若纳税人在地税部门办理清税申报,国税部门难以在网上得到这一信息。可见,《规范(2.0版)》中合作的操作流程还不够完善,导致有的合作在操作流程上出现不畅等问题,直接影响办税时效。
(二)合作行为的法制化程度需要进一步提升
国地税合作需要两部门多方面的相互配合。为确保合作行为依法、合规,《规范(2.0版)》对每一项合作项目都列出“制度保障”。但是。其中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这一法律支持。显然合作工作的法制化程度有待提升。
(三)合作的平台和信息共享机制不够完善
国地税合作信息交换平台和信息共享机制是实现合作的基础设施。目前国地税合作仅有“办税服务厅网络互通”平台,难以适应深度合作的需要。《规范(2.0版)》中提到的“合作平台和机制”,在现实工作中,有的并没有构建,有的则不够完善。现在国地税部门各有一个“金三工程系统”,互不相通。而且均没有设置“双方信息共享渠道”,致使有些“合作流程”不能实现。
另外,合作的政策、管理研究等研究相对滞后。
三、进一步推进国地税合作的建议
(一)深入开展综合合作
随着国地税合作的深化,合作成为“业务、组织、资源”等方面的综合合作。一要统筹国地税合作改革,制定整体规划设计,有序扩展合作范围。二要先行对执法、信息和其它合作事项类的合作内容进行深入调研,做到情况明,路子请,流程顺畅,合得来,合作好。三要慎重开展每一类的合作工作。严格按照税收法规办税,维护合作的严肃性、法制性。
(二)强化资源合作
强化税收资源合作,一要树立税收资源合作理念。要对相关资源进行整合。二要对资源优化配置。国地税部门都有一定量的相同资源。资源合作不是简单地将双方资源合并使用,而是对现有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进一步完善合作机制
一要根据合作事项建立国地税职能部门联系常态机制,使任何一项合作都能顺畅地实现。二要建立“月分析、季初评、年终总评”的合作成效评价机制。三要建立合作的研究、部署机制。四要建立国地税联合办公机制。对于合作中发现的新问题,通过联合办公会及时分析,解决。
(四)力推网上合作实现全覆盖
一要尽快实现国地税金三工程系统网络互通和国地税金税三期核心征管系统应用功能的互访,实现税收信息共享。二要建立网上合作平台。可分两步走。第一步,传统式合作与网上合作并存。第二步,构建统一的国地税税收信息平台,全部涉税事项网上合作办理。三要助力传统式合作向网上合作转变等。
(五)加大深度合作的力度
一要立足合作创新。合作的形式、方式、流程、途径等要因时而变,与时而改,实现在合作中创新,以创新促进合作。二要加快深度合作法规的建设。要全面审视现有的税收法规,适用的留;过时,或不适用的停止使用;部分不适用的要完善、修改;对一些新的合作行为,现有法律没有覆盖的,要加紧立法。建立起合作的法规体系。还要加强对深度合作的引导、督查、考核等。
摘要:该文立足基层国地税合作现状,分析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深入开展综合合作、强化资源合作、完善合作机制”等建议。
国地税合并传言 篇3
1994年实行分税制改革以来,国税系统和地税系统分设的格局在中国已持续将近20年。当时,为保证扩大中央收入,国家下定决心在全国分别设立垂直管理的国家税务局和属地管理的地方税务局。近20年过去,这种机构设置又因地方营改增、中央扩大财政税收权力等因素,面临“分久必合”的情势。
但由于地方积极性不高,不管是机构改革试点地方还是营改增的先行地区,合并短期内很难变成现实。虽然支持者认为,国地税合并可以降低行政成本,方便纳税人,但反对者也认为,即便美国那样的国家,也存在三级政府收税的格局。税收收入的自主权和控制权,是地方处理事务和提供公共服务的前提。
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全国政协委员、国税总局原副局长许善达更提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需要拥有收税权,而且收入都应该达到一定规模。因此,目前国地税分置的格局将长期维持。
合并之由
自1994年以来,国地税系统合并的消息时有传出,最近的缘起主要是由于营改增改革。
改革前营业税是地税部门的主要税种,一般都占到各地地税收入的50%以上。营改增之后,意味着地税部门将失去半壁江山的收入。目前,各个试点省市将营改增后的增值税收入仍留在当地,但这部分收入终将参与共享,除非调整与中央的分成比例,否则地税收入将难脱大幅减少的境遇。
在国务院确定营改增试点范围继续扩大后的2012年10月,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在一次高峰论坛上公开表示,随着营改增的覆盖面不断扩大,十八大以后领导层应该会考虑实施国地税合并的内容。他认为,国地税合并的正面效应很明显,降低税收征管成本,方便纳税人,符合大部制的改革导向,符合公共资源配置优化的原则和取向。
2012年12月底,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对《财经》记者分析,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目前中央和地方收入情况及各方面条件与当年相比已经发生很大变化,机构设置也应该随之变化。
而后在今年全国“两会”前夕,又有消息称,国地税合并将在“两会”后启动。
据《财经》记者了解,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政协进行调研后曾经提出一份建议,认为国地税应该尽快合并。
建议中说,国地税机构分设给纳税人带来了许多麻烦,其一是纳税成本增加。一个纳税人要去两家税务机构办理业务,接受两家税务机关的管理,办理税务登记和涉税事宜,并接受税务检查,纳税成本自然增加。两套税务机构都有稽查部门,纳税人被检查的机会增加,将给企业的正常经营带来负担。
其二是国地税之间一旦发生矛盾,纳税人会左右为难。在税收征管工作中,有时国税局和地税局对纳税人的经营活动认定不同,使得纳税人无所适从。如对建筑安装企业既销售设备又负责安装的行为,国税机关认为应缴增值税,地税机关则认为应纳营业税,双方各持己见,互不相让,结果企业倒霉。
除对纳税人的影响外,国地税机构分设也增加了税务机关的征税成本。所谓征税成本,是征税人员经费、办公开支等支出与所征税收的比率。
面对同一纳税人,国税局和地税局两套机构均需花费一定的征管支出,无形中行政管理费用和工资福利等支出要多付出一倍。
一名税务人员一年的费用支出少则1万多元,多则几万元。1993年末,中国税务人员总数为58万人,而现在增加到87万人,联同协税人员达到100万人,征税成本大量增加。随着信息化手段的加强和税收收入的增加,中国的征税成本虽已不像以往那么高,但比起发达国家仍处于高位。
国际上平均征税成本大约为税收收入的1.5%,有的甚至在1%以下。虽然中国的行政成本向来居高,但国地税分置无疑加重了此一比例。数据显示,中国的平均征税成本超过4%。
中国政法大学财税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对《财经》记者表示,国地税合并对于税制改革来说,是非常重要和迫切的。
施正文认为,国地税涉税信息目前并不充分共享,然而国税部门的流转税信息对地税部门征所得税非常有价值,反之亦然。如果两家合并,这样的问题就不复存在。尤其营改增之后,地税部门所管的税种在收入规模上都不再有分量,但作为一套政府机构又样样齐全,行政效率不高。当时实行分税制主要是为增加中央收入,现在随着税改的推进中央收入会越来越多,无需担心中央税收。
有观点认为,以个人住房房产税为代表的财产税今后将作为地方税的主体,因此仍需保留地税局。对此施正文表示,个人房产税尽管是地方税,但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发展起来,况且届时完全可以由合并起来的税务系统进行征收,做好内部分工即可。
不合并之因
国税总局原副局长许善达是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见证者和直接参与者。1993年制定税改政策时,他在国税总局税制改革司任职。许善达对《财经》记者表示,国地税分置的制度将长期维持,合并难期。
国税与地税合并,首先存在何去何留的问题。在许善达看来,无论国税还是地税,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在他看来,国家税务局必须保留,中央政府必须掌握收税权。许善达回忆说,1994年以前中央政府没有收税权,地方政府通过税收征管将中央收入挖到地方,导致中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越来越低,曾经只占20%多一些,绝大部分收入归于地方。
分税制的最重要内容,就是中央控制增值税收入的75%,如果全国只有地方征税系统而没有国家税务局,增值税这样全国链条抵扣的制度就无法执行,地方也会想尽各种办法将属于中央的收入拿到地方。而从实际来看,即使是分税制实行后的两三年,还出现过多起地方政府指使国税部门为其牟利的案例。
国地税合并后建议 篇4
今早小编小手一刷,发现中级备考只剩七十几天的时候,有点慌啊,也不知道大家复习的怎么样了? 马上就要到复习的强化阶段了,现在是大家最容易感到迷茫的阶段,为了避免大家瞎忙活,帮助大家有效备考,理臣教育总结了一套强化阶段备考攻略,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呦。
一、制定计划
制定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时时刻刻鞭策自己,知道自己每天的进度是多少,到考前的时候,教材、课程以及习题应该看多少做多少,不能总是看书就从第一页开始看,根本就不知道到哪一天应该学习到怎样的一个程度。所以严格按照计划复习。
二、刷题强化,回归课本
经过了基础阶段,也就是说,对于考情和教材知识点的把握已经比较全面了,至少教材已经过了一遍,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针对考试进行深度复习,这个过程需要,考生开始做考题,考题的参考价值非常大,精准把握考核方式与考核方向,对于不会的题目或者有错误理解的题目及时回归课本,借助这个方法将教材与考核方式联系起来,再一次研读教材,万变不离其宗,这个环节一定是强化阶段的必经环节。
三、严格按照考试时间做模拟卷
这个时候,你需要知道自己的真实水平在哪里,可能你平时练习题的时候正确率很高,然后,是因为一道题做了半小时做出来的,这样的练题方式不会有什么效果的,因为,考试的时间非常有限,所以保证正确率的同时要严格把握时间,在有效的时间内保证正确率才是有效的成绩。
四、题不在多,在于精
首先,考题是一定要做的,而且对于错题要多做几次,题量合适就好,不要想着多刷题,要注重每一道反映出来的知识点,对于知识点把握透彻才是重点,所以,题目要有质量,不要做偏题。
【国地税合并后建议】推荐阅读:
市国地税合并方案09-23
国地税合并感悟及憧憬08-02
浅谈国地税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11-06
国地税网上申报流程06-05
国地税合税务干部感言06-17
国地税联席会议讲话09-11
副县长在全县国地税深度合作推进会上的讲话05-16
公司合并后劳动合同如何签订06-20
中专学校合并办学后师资队伍09-01
地税收入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