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收入的财税处理

2024-10-01

技术收入的财税处理(共4篇)

技术收入的财税处理 篇1

摘要:纳税人对不征税收入的政策内涵及涉税处理认识模糊,常常将它与免税收入混淆,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涉税风险。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来看,收入总额分为征税收入与不征税收入两大部分。应税收入主要是指企业通过在日常生产运营过程中所从事盈利性交易而带来的经济利益,均属于依法纳税范畴;而不征税收入不属于依法纳税范畴,主要是指企业在日常生产运营过程中从事的特定目的而取得的收入。文章阐述了不征税收入在税法中的概念,说明了不征税收入不属于税收优惠政策,提出财政性资金未必都属于不征税收入;特殊情况下把不征税收入作为应税收入对企业有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不征税收入,概念,财税处理,企业

不征税收入是现行《企业所得税法》中的一个概念,它与免税收入不同,纳税人对其政策内涵和涉税处理要有明确的认识,以免带来不必要的涉税风险。本文就不征税收入的财税处理进行探讨。

一、不征税收入在税法中的概念

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来看,收入总额分为征税收入与不征税收入两大部分。应税收入主要是指企业通过在日常生产运营过程中所从事盈利性交易而带来的经济利益,均属于依法纳税范畴;而不征税收入不属于依法纳税范畴,主要是指企业在日常生产运营过程中从事的特定目的而取得的收入。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明确规定,企业当年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各项扣除款项-免税收入-不征税收入-允许弥补的余额,由此可见,不征税收入和免税收入一起不被列为征税范围的收入范畴。正因如此,许多纳税人将不征税收入等同于免税收入理解,造成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错误而被税务机关查处。免税收入主要包括:第一,居民企业依法所获得的权益性投资收益(如红利、股息等);第二,非营利组织所获得的收入;第三,非居民企业从居民企业获得的权益性投资收益(如红利、股息等);第四,国债利息收入。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所列的免税收入范围并不是完全不变的,其往往处于动态调整的阶段,在特定的经济条件下,以后很可能会恢复征税。

二、不征税收入不属于税收优惠政策

不征税收入常被误解为税收优惠政策。税收优惠是指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应征税,但一定的条件下,国家规定可不征的纳税行为。

《企业所得税法》第四章“税收优惠”中,并不会将不征税收入罗列出来,但是却会将免税收入列示。与此同时,《税收优惠明细表》中也不会将不征税收入罗列出来,只会将免税收入的填报信息列示在税收优惠项目中。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28条规定来看,不征税收入不可用于对摊销、折旧等费用予以计算或者扣除,只能用于开支相应的财产和费用。基于国家税务总局在2008年所发布的第151号规定、在2009年所发布的第87号规定和在2011年所发布的第70号规定来看,“不征税收入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费用,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资产,其计算的折旧、摊销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免税收入是有所区别的,基于国家税务总局在2010年所发布的第79号规定来看,企业所取得的免税收入可用于对摊销、折旧等费用予以计算或者扣除。

由此可见,不征税收入不可用于对摊销、折旧等费用予以计算或者扣除,只能用于开支相应的财产和费用;企业所取得的免税收入可用于对摊销、折旧等费用予以计算或者扣除。免税收入属于税收优惠,而不征税收入并不纳入税收优惠的范畴。

三、财政性资金未必都属于不征税收入

1. 不征税收入的必备条件。

基于国家税务总局在2011年所发布的第70号规定来看,企业从县级以上政府所获得的专项财政性资金,若符合三个要求,那么可从收入总额中减除之后再计算到应纳税所得额中,不将其纳入不征税收入。这三个要求分别是:第一,企业能够单独会计核算该项财政性资金或者其资金支出;第二,企业可提供县级以上政府出台的专项财政性资金拨付文件;第三,县级以上政府或财政部门对于所拨付的专项财政性资金有着详细而全面的管理要求和管理办法。值得注意的是,国家税务总局在2011年所发布的第70号规定中虽然将达到这三个要求的专项财政性资金都纳入到了不征税收入范畴之内,但是若在拨付之后5年内还没有未缴回财政部门或者还没有支出的资金,那么在5年之后还是要纳入到征税收入范畴之内。

2. 企业有权选择是否作为不征税收入。

国财税[2011]70号中有上述授权性规定“凡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可以作为不征税收入”,据此,纳税人可以因取得的不征税收入在税务管理上要求较高,且不征税收入形成的费用不能税前扣除,形成的资产,其计算的折旧、摊销也不能税前扣除,后续管理成本和涉税风险都比较高,而选择不作为不征税收入处理。因此,并非所有的财政性资金都属于不征税收入,只有将上述三个要求都同时达到,才可纳入到不征税收入范畴之内,但值得注意的是,即便纳税人都同时具备了上述三个要求,但是也可在处理过程中将其视为当期应税收入。

四、特殊情况下把不征税收入作为应税收入对企业有利

1. 存在尚未弥补亏损的情况。

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18号规定来看,企业纳税年度所出现的资金亏损,虽然能够结转到未来年度进行弥补,但是最长结转年限应该小于5年。

假设:某企业2015年获得了100万元人民币的财政性资金,但是在2015年并没有将其支出,那么该企业在2015年应纳税所得额为100万元人民币。而2010年,该企业曾出现过严重的亏损现象,那么截止2015年底尚有100万元未弥补。

如果该企业2015年的不征税收入将100万元的财政资金纳入其中,那么2015年是不需向税务部门缴纳企业所得税,但是2010年的亏损不得弥补,原因在于:已经超过了5年期限。

如果2015年企业将100万元的财政资金作为应税收入,该企业不仅可以弥补2010年的亏损,补亏后,当年的应纳税所得额仍为0,不需缴纳企业所得税,而且100万元的财政资金在以后年度支出形成的费用(包括折旧或摊销)也可以在税前列支。

2. 研发费用支出符合加计扣除条件的情况。

新出台的国家税务总局2015年第97号公告也规定,“企业取得作为不征税收入处理的财政性资金用于研发活动所形成的费用或无形资产,不得计算加计扣除或摊销。”

假设:某企业2015年获得了100万元人民币的政府财政性补贴资金(用途:研发支出),但出现了200万元人民币成本开支,其中80万元人民币属于研发支出费用,且应税收入达到了300万元人民币。

若不征税收入中包括了100万元人民币的政府财政性补贴资金,那么2015年应纳税60万元所得额(300-200-80×50%)。如果将不征税收入申报为应税收入,则企业2015年应纳税所得额为10万元(300-200-80×50%+100-100-100×50%)。在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之后,2015年该企业将减少缴纳企业所得税12.5万元。

参考文献

[1]吴适,杨新.所得税不征税收入的相关政策及财税处理[J].财会月刊,2013,18(23):131-135

[2]朱岳空,刘晓伟.不征税收入账务处理应重点关注的方面[J].财会月刊,2010,19(01):167-171

[3]陶小英,熊卫平.对企业所得税中有关“不征税收入”的理解[J].价格月刊,2012,12(03):108-110

[4]王冬,陈岳.不征税收入用于支出的会计与所得税处理改进[J].财会月刊,2010,18(22):165-168

[5]秦文娇.不征税收入和免税收入的财税处理——税收优惠汇算清缴系列一[J].会计之友(下旬刊),2010,19(06):100-105

[6]毕明波,王京臣.企业所得税收入形式、不征税收入和免税收入解读[J].金融管理与研究,2009,21(02):141-146

[7]高林.正确认识新企业所得税法中的“不征税收入”[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16(06):177-179

[8]林炜霞.资格认定类型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分析[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4,18(07):141-145

新政策下企业租金收入的财税处理 篇2

一、租金收入的所得税处理

《通知》对提前收取租金的情形进行了重新规定:如果交易合同或协议中规定租赁期限跨年度, 且租金提前一次性支付的, 根据《条例》第9条规定的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 出租人可对上述已确认的收入, 在租赁期内, 分期均匀计入相关年度收入。出租方如为在我国境内设有机构场所、且采取据实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的非居民企业, 也按本条规定执行。按上述规定分析, 提前一次性收到租赁期跨年度的租金收入, 既可以按照合同或协议规定的应付租金日期确认收入, 也可以在租赁期内, 分期均匀计入相关年度收入。《条例》第19条规定, 企业取得的租金收入, 要按合同上约定的应收租金的时间来计缴企业所得税。另外,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税务事项衔接问题的通知》 (国税函[2009]98号) 中也做出补充规定,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前已按其他方式计入当期收入的利息收入、租金收入、特许权使用费收入, 在《企业所得税法》实施后, 凡与按合同约定支付时间确认的收入额发生变化的, 应将该收入额减去以前年度已按照其他方式确认的收入额后的差额, 确认为当期收入。

(一) 提前收到租金的情况, 会计与税法实现了一致

例1:2009年1月1日A企业租赁闲置的机器设备给B企业, 租赁期3年, 每年租金200万元, 2009年1月1日一次收取了3年的租金600万元。

会计处理:2009年度确认200万元租金收入, 而《条例》第19条确认600万元收入, 属于税法与会计的差异, 应在纳税申报表附表3第5行调增应纳税所得额400万元。2010、2011两个年度应该调减200万元。而《通知》下发后, 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 在税收上可以每年确认200万元收入, 坚持了权责发生制原则和配比原则。

(二) 跨期后收取租金的, 在租金问题上会计与税法有差异

例2:接上例, 假如2009年签订租赁合同, 租赁期3年, 2011年一次性收取租金600万元。

会计处理:2009、2010、2011年每年确认收入200万元, 而税法在2011年一次性确认收入, 因此附表3第5行在2009年每年调减200万元, 则2011年调增应纳税所得额400万元。税法之所以这样规定, 是因为2009、2010年实际没有收到租金, 如果规定按照权责发生制纳税, 企业必然缺乏必要的纳税资金, 因此纳税义务确定在根据合同规定收到租金的2011年。因此, 目前租金收入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 体现了“权责发生制”和“纳税必要资金原则”。

(三) 租金纳税处理前后有差异, 需追溯调整

《通知》没有明确执行时间, 但是由于该文件是对执行《企业所得税法》的解释, 一般认为应该在2008年开始实施。

例3:某企业2008年一次性收取3年租金600万元, 2008年一次性作为收入, 并且在附表3第5行纳税调增400万元。企业提出进行追溯调整, 即:2008年应确认收入200万元, 多确认的400万元应该退税, 企业不要求退税, 而是要求在2009年抵顶税款400万元×25%=100 (万元) , 而以后每年度不再做纳税调减, 即实现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如果不要求抵顶, 则每年调减应纳税所得额200万元。

(四) 有免租期租金的处理

通常企业财务人员会认为免租期内不计收入, 也不计算企业所得税等各项税收, 这种处理方法与相应的会计准则、税收法规不符, 造成企业收入确认不准确和不按规定时间申报纳税, 构成偷税。

例4:A企业与商户于2009年5月份签署合约, 就该公司的经营物业出租约定, 出租期限为2009年5月1日至2015年12月底, 前四个月为免租, 9月的租金需在合同签署时预付。每月租金为100万元。

在财务上应将整个租金期内的总租金额除以总租月份确认每月租金收入, 即100万元/月×72月 (收租月数) =7 200 (万元) ;7 200万元÷80月 (总租月数) =90 (万元) , 即每月确认90万元的销售收入。而根据《条例》第19条规定, 租金收入的确认应“按照合同约定的承租人应付租金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 因此2009年5至8月不确认租金收入, 由于会计上已经确认收入, 因此在所得税申报时应做纳税调整。由于会计的收入确认原则与税法纳税义务的确认原则有较大的差异, 同时由于给予免租期的经营租赁的期限一般都比较长, 企业应该设置备查账, 当经济情况发生变化, 双方协商解除租约时要准备好相关资料, 向税务部门申请退还多交的税款或补缴不足税款。需注意与关联方存在免租期的企业所得税问题,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第41条第1款规定, 企业与其关联方之间的业务往来, 不符合独立交易原则而减少企业或其关联方应纳税收入或者所得额的, 税务机关有权按照合理方法调整。

二、租金收入的会计核算

经营租赁的会计处理。由于与租赁资产所有权有关的风险和报酬并没有实质上转移给承租人, 承租人不承担租赁资产的主要风险, 承租人对经营租赁的会计处理比较简单, 承租人不须将所取得的租入资产的使用权资本化, 相应地也不必将所承担的付款义务列作负债。其主要问题是解决应支付的租金与计入当期费用的关系。出租企业应当按资产的性质, 将用作经营租赁的资产包括在资产负债表中的相关项目内。对于经营租赁的租金,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 出租企业应当在租赁期内各个期间按照直线法确认为当期损益;假若适合本企业其他方法更为系统合理的, 也可以采用其他方法。出租企业发生的初始直接费用, 是指在租赁谈判和签订租赁合同过程中发生的可归属于租赁项目的手续费、律师费、差旅费、印花税等, 应当计入当期损益;金额较大的应当资本化, 在整个经营租赁期间内按照与确认租金收入相同的基础分期计入当期损益。对于经营租赁资产中的固定资产, 出租人应当采用类似资产的折旧政策计提折旧;对于其他经营租赁资产, 应当采用系统合理的方法进行摊销。或有租金应当在实际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例5:A公司2010年2月1日把闲置的沿街房经营性出租, 租期一年, 月租金200 000元, 该房屋每月应计提折旧90 000元, 合同规定, 租期内全部租金自房屋使用权转移之日起5日内全部付清240 000元。收到全部租金收入、计提折旧及结合本月实现的租金收入时:

在出租人提供了免租期的情况下, 应将租金总额在整个租赁期内, 而不是在租赁期扣除免租期后的期间内按直线法或其他合理的方法进行分摊, 免租期内应确认租金费用;在出租人承担了承租人的某些费用的情况下, 应将该费用从租金总额中扣除, 并将租金余额在租赁期内进行分摊。其会计处理为:确认各期租金费用时, 借记“长期待摊费用”等科目, 贷记“其他应付款”等科目。实际支付租金时, 借记“其他应付款”等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库存现金”等科目。

技术收入的财税处理 篇3

一、租金收入涉及营业税的财税处理

资产出租收入,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的规定, 是指企业对外出租三类资产 (固定资产、包装物或者其他有形资产) 的使用权取得的各项收入。租金收入按照税法规定缴纳营业税, 营业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的确定, 根据《营业税暂行条例》, 企业提供出租应税行为并收讫营业收入款项或者取得索取营业收入款项凭据的当天。下文分三种情形进行分析:

其一, 当期收到租金的情况。见例1。

[例1]甲公司有部分闲置宿舍对外出租给A公司, 双方合同签订租期是2011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 每月1日收取当月租金20万元。

收到租金时 (单位:万元, 下同)

其二, 跨期取得租金收入的情形。企业一次性提前取得跨年度租金的, 根据《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有关规定, 企业出租资产采取预收款方式的, 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收到预收款的当天。值的注意是, 原规定财税[2003]16号对此项的规定已经失效不再适用。

[例2]甲公司2011年1月1日把位于市区拥有的固定资产办公楼租赁给B企业使用, 合同签订为5年, 租期从2011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 因甲公司急需资金, 经协商2011年1月1日一次性取得5年的租金收入500万元。

收到租金时

2011年甲企业根据《营业税暂行条例》第十二条的规定确认租金收入100万元, 会计分录为:

本例中租金采取预收款方式的, 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根据《营业税暂行条例》规定为2011年1月1日收到预收款的当天, 因此, 甲企业在会计确认租金收入100万元的同时对已收取的5年租金500万元全部确认营业税纳税义务, 即500×5%=25万元。

2012年和2015年不再计算营业税, 因2011年租金收入500万元已经全部缴纳了营业税。

其三, 有免租期租金的情形。通常企业在出租资产时, 考虑到招租、装修等情况, 给予租户一定的免租期。

[例3]甲公司与C企业于2011年1月1日签署合同, 就该公司的经营物业出租约定, 出租期限为2011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 前2个月为准备期给予免租, 每月租金为12万元。在会计处理上, 甲公司将整个租金期内的总租金额除以总租月份确认每月租金收入, 即12万元/月×10月 (收租月数) =120 (万元) , 120万元÷12月 (总租月数) =10 (万元) , 即每月确认10万元的销售收入。而根据《营业税暂行条例》的规定, 租金收入的确认应“按照合同约定的承租人应付租金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 因此2011年1至2月不确认租金收人, 3~8月每月确认收入12万元, 这样会计与税务处理存在差异。

二、租金收入涉及企业所得税的财税处理

根据《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有关规定, 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 企业应把应收租金收入扣除当期实际发生的税金及附加、资产折旧等支出, 确定应纳税所得额。根据《关于贯彻落实企业所得税法若干税收问题的通知》 (国税函[2010]79号) 规定, “企业提供资产使用权取得的租金收入, 如果交易合同或协议中规定租赁期限跨年度, 且租金提前一次性支付的, 根据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 出租人可对上述已确认的收入, 在租赁期内分期均匀计入相关年度收入”。

[例4]接例2, 甲公司一次取得5年租金收入500万元, 满足国税函[2010]79号的规定, 可以根据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 在租赁期内分期均匀计入相关2011年~2015年度。企业2011年计算应纳税所得时, 该项租赁收入可确认100万元, 另外400万元作为“递延收入”, 分期均匀计入2012年~2015年中。

(1) 2011年度甲企业确认租金收入100万元, 假如出租该项资产年折旧额为30万元, 扣除营业税金500×5%=25万元、城建税25×7%=1.75万元、教育费附加25×5%=1.25万元、房产税100×12%=12万元, 不考虑印花税等其他费用。

应缴企业所得税为: (100-30-25-1.75-1.25-12) ×25%=30×25%=7.5万元

(2) 2012年~2015年甲企业每年确认租金收入100万元

应缴企业所得税为:

(一年的租金100-折旧30-房产税12) ×25%=14.5万元。

上例中注意三点:一是符合国税函[2010]79号条件的资产使用权租金收入, 可递延确认收入;二是可递延确认收入的两个条件包括出租资产取得的租金提前一次性支付和在合同中规定租赁期限是跨年度的;三是递延确认收入, 在租赁期内根据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分期均匀计入相关纳税年度。

三、租金收入涉及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的财税处理

出租资产的企业以实际缴纳的营业税税额为依据, 按适用的税率缴纳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城建税因纳税人所属地不同, 设置了三档地区差别比例税率:市区的税率为7%;县城镇的税率为5%;其他的税率为1%。国务院《关于统一内外资企业和个人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制度的通知》 (国发[2010]35号) , 决定对外商投资企业征收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 改变了以前外资企业不属于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的纳税人, 统一了税负。另外教育费附加征收率为3%, 地方教育附加征收率为2%。

[例5]接例1, 甲企业位于市区, 2011年1月出租宿舍计算营业税为20×5%=1万元, 城建税1×7%=0.07万元;教育费附加及地方教育费附加为1× (3%+2%) =0.05万元。会计分录为:

四、租金收入涉及印花税的财税处理

根据印花税的有关规定, 财产租赁合同应贴印花税, 须按照租赁合同总额的0.1%计算, 若财产租赁合同只规定租金标准而无期限的, 签订合同时先按5元贴花, 在以后结算时再按实际金额补贴印花税。注意出租方与承租方都是印花税的纳税义务人, 应就此合同计算的应贴花金额分别贴花。计算贴花的会计分录为:借记“管理费用——印花税”, 贷记“现金 (银行存款) ”。

五、租金收入涉及房产税的财税处理

出租资产涉及房产的, 还要缴纳房产税, 按出租收入的12%计算, 在房产所在地缴纳, 房产税的征税范围包括城市、县城、建制镇和工矿区, 不包括农村。对于免租期房产, 根据《安置残疾人就业单位城镇土地使用税政策等通知》 (财税[2010]121号) 的有关规定, 无租使用其他单位房产的应税单位和个人, 免收租金期间由产权所有人按照房产原值缴纳房产税。账务处理为:借记“管理费用——房产税”, 贷记“应交税费——房产税”;缴纳时, 借记“应交税费——房产税”, 贷记“银行存款”。

参考文献

技术收入的财税处理 篇4

一、不征税收入与税收优惠

不征税收入是指不列入企业所得税征收范围的收入。不征税收入根本就不进入征税收入的范畴, 不征收企业所得税。不征税收入不属于税收优惠, 所谓税收优惠是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 是指政府为了配合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 利用税收政策, 在税收方面采取相应的激励和照顾措施, 以减轻某些纳税义务人应履行的纳税义务来补贴纳税义务人的某些活动。税收优惠主要通过税收减免、税收退还等方式来实现。

在《企业所得税法》中设定不征税收入, 主要是考虑到对一些非经营活动或非营利活动带来的经济利益流入进行税收征收没有意义, 应从收入总额中予以扣除。目前, 我国存在很多事业单位、公益慈善组织、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等, 这些单位不以营利为目的, 其收入的主要形式是财政拨款、行政事业性收费等, 从本质上讲, 这些收入不属于经营性或营利性活动带来的经济利益, 是专门从事特定活动而取得的收入, 对这类组织取得的收入征税没有实际意义, 应永久不列为征税范围的收入。

目前我国的《企业所得税法》第七条及其实施条例的相关条文中明确的不征税收入主要包括四类:一是各级政府对纳入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组织的财政拨款;二是依法收取并纳入财政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三是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专项用途并经国务院批准的政府性资金;四是国务院规定的其他不征税收入。

二、不征税收入的财税政策解读

1. 税收政策的规定。

《企业所得税法》第七条规定:“收入总额中的下列收入为不征税收入:财政拨款;依法收取并纳入财政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国务院规定的其他不征税收入”。其中, 其他不征税收入在《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六条做了界定, 是指企业取得的, 由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专项用途并经国务院批准的财政性资金。

《财政部国家税务局关于财政性基金、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有关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 (财税[2008]151号) 明确了两个方面的资金收入为不征税收入, 并且明确不征税收入对应的支出不得税前扣除。企业收取的各种基金、收费, 应计入企业当年收入总额。对企业依照法律、法规及国务院有关规定收取并上缴财政的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 准予作为不征税收入, 于上缴财政的当年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从收入总额中减除;未上缴财政的部分, 不得从收入总额中减除。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有关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 (财税[2009]87号) 规定:“对企业在2008年1月1日与2010年12月31日期间从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及其他部门取得的应计入收入总额的财政性资金, 凡同时符合以下三个条件的, 可以作为不征税收入, 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从收入总额中减除:一是企业能够提供资金拨付文件, 且文件中规定该资金的专项用途;二是财政部门或其他拨付资金的政府部门对该资金有专门的资金管理办法或具体管理要求;三是企业对该资金以及以该资金发生的支出单独进行核算”。只要企业取得的财政性资金同时满足上述三个条件, 就可以享受不征税收入的待遇。同时, 财税[2009]87号文件还对该财政性资金的使用做了规定:如果该财政性资金在作为不征税收入处理后, 在5年 (60个月) 内未发生支出且未缴回财政或其他拨付资金的政府部门的部分, 应重新计入取得该资金第六年的收入总额;重新计入收入总额的财政性资金发生的支出, 允许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财税[2009]87号文件适用至2010年年底后, 从2011年1月1日开始适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 (财税[2011]70号) , 这两个文件规定的内容基本一致。在这两个文件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里的“5年”是指取得财政资金后的连续60个月, 不是5个纳税年度;企业取得符合不征税收入条件的资金, 在第六年转作应税收入处理了, 缴纳了所得税, 那么相应的用该财政性资金发生的支出, 就应该允许在税前扣除。

2. 财务政策的规定。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的规定, 将不征税收入作为“政府补助”进行核算。同时, 将政府补助分为与资产相关和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两类, 主要包括财政拨款、财政贴息、税收返还等, 从外在形式看主要包括货币性和非货币性政府补助。

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在取得时计入“递延收益”, 在以后期间分摊进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 如果用于补偿已经发生的费用、损失, 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 如果用于补偿将要发生的费用、损失, 先列入“递延收益”, 在以后期间分摊进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

三、不征税收入的财税处理

例:某高新技术企业, 2012年11月取得省科技厅拨付的科技补贴资金420万元, 12月购入研发设备600万元, 使用年限为6年, 按直线法计提折旧, 预计无残值。税法规定最低使用年限为5年。

分析:

首先, 按照税收政策规定, 该无偿拨款应作为不征税收入, 同时, 使用该不征税收入形成的费用, 不得在计算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因此, 不征税收入为420万元, 不应计征所得税;用该不征税收入购买设备形成的支出, 计提的折旧也不能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应进行纳税调整。按照财务制度的规定, 企业在实际取得无偿拨款时, 由于是用于购买固定资产, 属于与资产相关, 应记入“递延收益”科目;在资产的使用期间, 再从“递延收益”科目转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科目。

财税处理比较:在拨款取得时, 税务上不作为收入处理, 财务上作为“递延收益”处理, 也不作为收入确认, 所以, 会计与税法的处理一致, 不需要进行纳税调整。在资产使用期间, 税务上对相关支出不允许在税前扣除, 但是, 财务上既进行了收入的确认, 同时又进行了成本费用的确认, 存在一定的差异, 所以, 应进行纳税调整。

其次, 财务处理 (单位:万元) :

以后每年的财务处理与2013年一致。

税务处理:在2012年11月取得420万元的拨款收入时, 税务和财务都未作为收入处理, 不需进行纳税调整。在2013年及其以后的5年中, 财务上确认的“营业外收入”70万元, 不应作为收入处理, 应进行纳税调整减少70万元。另外, “管理费用”100万元, 其中70万元是财政拨款收入购买资产形成的支出, 不能在税前扣除, 应进行纳税调整增加70万元 (其中30万元由企业自有资金购买资产所形成, 可以税前扣除) 。经过以上纳税调整增加和减少, 其实财政拨款未对应纳税所得额产生影响, 符合税法的规定。

最后, 需要说明的是, 以上是理论上的操作, 也是要求大家在实践中这样来做的。但是在实践中, 还有另外一种操作方法:首先, 企业在2012年11月取得420万元财政拨款时, 一次性列入“营业外收入”账户, 并作为纳税收入计算企业所得税。然后, 企业用该资金购买固定资产, 计提折旧形成的成本费用允许企业税前扣除。

这样操作的好处是:企业不需要在每年进行纳税调整, 可以大大减少工作量。不足之处是:这样处理会让企业承担420万元收入所形成的企业所得税的时间价值, 因为这样做, 本质上就是要求企业先交纳企业所得税, 然后每年再进行抵减。

四、企业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1. 正确区分不征税收入和免税收入。

首先, 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 企业取得的不征税收入应该从收入中扣减, 但是用不征税收入支出所形成的成本费用或形成的资产, 其进行折旧、摊销的, 也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而企业取得的免税收入, 不征收企业所得税, 而且为取得免税收入而发生的成本、费用以及将免税收入用于支出形成的费用或购置资产进行的折旧、摊销, 允许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因此, 企业取得的一笔收入究竟是作为不征税收入处理, 还是作为免税收入处理, 存在一定的差异, 企业应该进行准确的判断。

2. 注重不征税收入的管理工作。

首先, 企业应取得相关的资金取得文件和资金拨付证明材料, 为企业作为不征税收入的财税处理做好准备。其次, 资金使用应严格按照政府部门规定的用途进行, 在国家的相关税务政策中都有不征税收入资金用途的规定, 拨付资金的地方政府也对资金的具体使用制定有专门的管理办法, 企业应严格遵守。

3. 应进行正确的会计核算。

由于不征税收入的财税处理存在差异, 财税规定不一致, 所以, 一定要进行正确的会计核算。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 对于符合不征税收入条件的财政性资金及其发生的相关支出, 应该设置专门的会计科目进行核算, 与征税收入和能在税前扣除的成本费用进行区分, 便于国家对企业不征税收入的取得情况、支出情况等进行监督检查。

摘要:本文首先对不征税收入的定义进行了分析, 然后就不征税收入的财税政策规定及财税处理进行了剖析, 最后提出了企业在处理不征税收入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企业所得税,不征税收入,财务处理

参考文献

上一篇:中医内外合治下一篇:人本位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