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共8篇)
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 篇1
当前, “三农”问题的核心仍然是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改善农民生活质量,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必须认真对待。
1. 增加农民收入的必要性
农民生产经营的总收入扣除生产中的物质消耗便是纯收入, 也是创造的国民收入。与城镇居民不同, 农民的收入并不完全是现金收入, 其中包括40%左右的实物收入, 而且至少20%的收入要用于扩大农业再生产支出, 留给农民的可支配收入不超过40%。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不断提高, 但自从1985年改革重点转移到城市后, 城镇居民收入增加同时, 农民收入的增速却逐步放缓, 城乡收入差距逐步扩大。如何在新的发展阶段增加农民收入, 已成为各个方面关注的焦点。开拓农村市场关键在于增加农民收入, 通过农民购买力的提高来释放农村市场的巨大潜力。因此, 增加农民收入对于当前扩大内需, 开拓国内市场, 促进整个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城乡关系的良性互动, 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农民收入增长的特点
以辽宁省鞍山市某乡镇农民收入为研究对象, 可解析农民收入增长的基本情况和特点。某乡镇共10个村, 5332户17634人, 劳动力8158人, 其中男劳动力4426人, 女劳动力3732人。有耕地13027亩, 人均0.73亩, 2008年全镇10个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668元, 比上年增加558元, 增长10.8%。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体, 2008年10个村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达6051人, 占劳动力总数的74%。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6114.8元, 比上年增加254.4元, 增长8.9%, 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总数仅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6%, 每年的收入为3480元。农民收入差距有所扩大, 10个村人均纯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农户有1034户, 占总户数的18.7%。其中人均纯收入低于1000元的绝对贫困农户有94户, 占总户数的1.7%。人均纯收入高于5000元的有342户, 占总户数的6.2%。在全部调查户中, 人均收入最高的达57595元, 而最低的人均不到500元, 两极分化现象明显。农村劳动力中从事第一产业的1573人, 占劳动力的26%;从事第二产业的2705人, 占劳动力的44.7%, 其中从事工业的1903人, 占劳动力的29.3%, 从事建筑业的802人, 占劳动力的12.3%;从事第三产业的1773人, 占劳动力的27.2%。农村劳动力中从事二、三产业的已占到大部分。
3. 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
农业占农民收入的比重逐渐降低, 二、三产业收入比重逐渐提高。调查分析可以看出,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后, 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主要包括: (1) 人口增加, 农民人均占有耕地不断减少。 (2) 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 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发展滞后;现有的各类农业龙头企业普遍规模较小, 科技含量不高, 组织化程度低, 缺少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大型龙头企业。 (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空间小, 剩余劳动力不能充分就业, 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且缺乏培训, 在城市就业压力较大。 (4) 农村和农业投入不足, 虽然国家每年拿出大量的资金投入农业并向农民发放各种补贴, 但毕竟人均土地面积少, 得到的补贴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由于村级收入较低, 大多数地区甚至因农业项目配套资金无法到位而影响农业开发和发展后劲。
4. 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
就“三农”发展本身而言, 必须跳出过去那种就农业论农业的思维定势, 把增加农民收入纳入到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中统筹安排。同时, 要遵循“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 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 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 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效益, 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1) 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应面向市场, 依靠科技优化结构, 发展优质、专用、无公害农产品, 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 适应国内外需求变化和市场竞争。 (2) 加快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精简村委机构和人员, 切实转变工作职能。从过去的直接抓生产经营、催种催收转到落实政策、行政执法、提供公共服务上来。 (3) 健全监督管理机制, 建立村级农民负担监事会, 确保村级民主管理和信息畅通, 同时切实加强县乡 (镇) 财政监督。 (4) 发展非农产业,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减少农村人口, 增加农民收入。乡镇企业应进行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 (5) 加强农业科研及其推广, 优化农产品品种与品质;从体制机制上解决科教兴农、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产业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加大农业科研投入, 建立农业科研创新体系;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 篇2
一、改善农民的生产经营环境,增加农民的收入
农民的生产经营环境由二个部分构成,一是市场环境,二是社会环境。
对农民来说市场环境主要指与农民生产经营活动密切相关的产品价格波动情况。作为生产者,农民一方面要从市场上购买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所需的各种生产资料,如劳动工具、机械、化肥、农药、种子等。另一方面,农民还要将自己的劳动成果——粮食、棉花、油料以及鱼、肉、蛋、奶等拿到市场上去出售,这样,市场环境的好坏就会影响到农民收入的增减。
在农业生产成本构成中,农业生产资料占有很大的比重,如果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过大,就会加大农民的生产成本,减少农民的收入。据山东的一项调查披露,我国的几种主要化肥早在1995-1996年的时候就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碳铵、尿素、磷肥95年较94年上涨50%;农药、农膜涨幅也在30%以上,1996年的农资价格上涨小于1995年,但仍高于全年商品零售价总指数8%的上升幅度,农资价格的上涨,使1996年粮食生产成本比1995年上升了51.6%.[1]
农业生产资料与农业生产成本的关系表明,如果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小于农产品价格上涨幅度,或是农产品价格不跌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略有下降,都可以使农民的收入得到一定增加,然而,这种情况至少当前在我国还没有出现。
为了降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对农民收入造成的不利影响,国家应当调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原因,努力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如果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是由供给不足所致,那就应当加大对农业生产资料企业扩大再生产的扶持力度,使农业生产资料的供给与需求达到平衡;如果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由垄断行为引起,那就应当努力消除垄断,增加农业生产资料生产企业之间的竞争。
市场环境对农民收入造成影响的第二个方面是农产品的售价,如果农产品价格上涨,在其他条件不变前提下,农民的收入增加;如果农产品价格下跌,农民的收入将下降。
实际情况是自1997年开始,我国主要农产品收购价格逐年下降,1997、1998、1999、2000年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指数分别是上年的95.5%、92%、87.8%和96.4[2].这表明市场环境从1997年开始就变得对农民不利起来,如果把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考虑进去,对农民而言,市场环境恶化的时间还要提前2-3年。
应当说,我国政府早就注意到了农产品价格下跌对农民收入造成的不利影响,朱镕基同志在任国务院总理期间,有一次回答记者提问时曾坦言:我最感到头痛的问题是如何增加农民收入问题。
当农产品价格下跌造成农民收入下降时,最有效的办法是减少农产品的供给,促使农产品价格回升,这样做并不违背市场规律,也不是没有先例。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美国政府就一直采取鼓励农民限产、减少农产品的市场供给、维护农民利益的政策。美国政府1961年出台了一项政策,明确规定如果农场主停耕至少20%的耕地,且主要用于土壤保护目的,农场主可以从政府得到停耕土地正常产量50%的现金或实物补偿,如果停耕土地超过20%,政府可以把补偿比例提高到60%[3].我国由于农业人口众多,照搬美国的政策也许行不通,但美国政府通过控制农产品供给总量、维持农产品总的价格水平、维护农民利益的思路则可以为我们参考。
除市场环境外,社会环境也是影响农民收入增减的重要因素之一。所谓社会环境是指各级行政组织以及为农民提供各种服务的单位和部门的总称。如学校、医院、水电供应、电信、金融部门等。
社会环境是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重要外部条件,农民需要多种多样的社会服务,农民离不开它,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如果国家对这些为农民提供各种服务的组织和部门的行为规范不够,对他们监督不力,这些组织和部门也会侵犯农民的利益,造成农民的实际所得下降。
这些年在一些地区出现的违反国家规定超比例地提取“三提五统”费用,中小学乱收费,电力部门随意提高电价,农民领结婚证也要交纳一定费用等情况,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为农民提供服务的部门
第1页
和机构侵蚀农民利益的一面。
改善农民生产经营的社会环境,就是要减轻农民的社会负担,就是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控制各级行政部门向农民伸手、摊派,就是要制止为农民提供服务的部门违反国家政策向农民乱收费、乱加价,一句话,就是要努力消除各种侵蚀农民利益的行为与现象。社会环境好起来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社会成本就会下降,收入就会相应地增加。
二、引导农民走品质与价值扩大型再生产道路,增加农民收入
农业扩大再生产有二种基本模式,一是外延式扩大再生产,一是内涵式扩大再生产。
农业外延式扩大再生产是在农业技术水平不变前提下,通过增加农业劳动投入,通过扩大农业耕种面积,使全国一次性播种面积和复种面积大幅增加,同时使全国农产品总量得到增加的一种再生产模式。在我国农产品供给已经相对饱和的情况下,这种扩大再生产从根本上来说行不通,它只会使农产品供过于求、价格再次下跌,农民的收益不仅不会因此而增加,反而还会下降。
农业内涵式扩大再生产指在不增加活劳动投入、不扩大农业耕种面积前提下,通过增加技术投入,使农业生产在原有基础得到扩大的一种再生产模式。
农业内涵式扩大再生产有二种后果,一种后果是农产品总量在原有基础上大幅增加;另一种后果是农产品总量不增加,但品质提高、品种增加、价值大幅度增加。
只有后一种结果出现时,农民的收入才会增加,因为前一种后果与外延式扩大再生产一样,也会造成农产品供过于求和农民收入下降,这是我国只能引导农民走品质与价值扩大型再生产道路的根本原因。
走品质与价值扩大型再生产道路,首先要帮助农民树立商品生产意识。所谓商品生产意识,简单地讲就是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生产的意识,它包含着以最少投入、最大产出、获取最大利润的经济理性思维的成熟。我国是一个小农大国,农民的商品生产意识淡薄。小农经济的最大特点是自给自足,自己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因为自己要吃粮食,农民无论如何要种几分地或几亩地,以保证自己有粮食吃;因为自己要吃菜,农民还要留出一点地种蔬菜,以保证自己有菜吃,如此等等。大多数中国农民都把自己的精力分配在数10种不同农副产品的生产上,而不能集中精力生产一、二种能给自己带来最大收益的农产品,农民这种以自己的需求为导向进行生产的思维特点,不仅严重地阻碍了农业生产专业化程度的提高,而且还严重地阻碍了农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从而限制了自身收入的增长。由此可见,引导农民走出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和思维模式,培育他们的商品生产意识和市场观念,是实现农业品质与价值扩大型再生产的关键。
其次,还要努力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无论是采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成果、学习先进的农业耕作方法,还是收集和分析农产品市场信息,对农业生产成本进行核算,都涉及到文化知识问题。文化知识水平低,就难以完成上述任务,而我国当前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状况,又实在难以令人乐观。
在我国农村常住人口中,文盲占19.2%,小学文化程度占38.2%,初中文化程度占36.9%,高中文化程度及以上者占5.7%[4].这组数据表明,我国农村常住人口的整体文化水平偏低,特别是小学以下人口竟高达57.4%,农民的这种文化水平状况是我国引导农民走品质与价值扩大型再生产道路的一大障碍。
由于提高农民的整体文化水平是一项长期任务,而我们又不能等到农民的文化水平提高了之后再去引导他们走品质与价值扩大型再生产的道路,这就决定了我国在近期内必须花更多的精力去做好农业科学技术成果的推广与示范工作,以此去弥补农民由于文化知识水平的低下而在汲取农业科学技术成果方面的不足。
此外,努力提高农民的资本积累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同样也十分重要。这二种能力都是要求农民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农民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实力,才可以去扩大再生产,才可以在技术上进行投入;另外,农民对技术的投入并非总是万无一失,万一失败,还要求农民经得起失败的打击,这也涉及到经济实力问题,经济实力弱,农民就经受不起失败的打击,失败了就难以重新站起来。
第2页
我国农民的经济实力如何呢?除少数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外,大部分地区的农民经济实力较弱。上海农民人均收入达到了5409.11元水平,他们的资本积累能力较强,实现品质与价值扩大型再生产相对容易些;中西部地区的农民年收入平均水平分别为2183.08元和1542.73元[5],这些地区的农民资本积累能力较差,他们中的许多人一年劳动下来,除去各种开支后就所剩无几了。无疑,这些地区的农民实现品质与价值扩大型再生产存在较大困难。
这就使中西部地区的农民陷入了这样一个怪圈:
帮助中西部地区的农民走出这个怪圈的办法是发展农村信贷体系,弥补农民经济实力不足的弱点,对农民学技术、买技术、应用农业技术成果给予扶持。还可以鼓励农民建立股份合作组织,以克服一家一户在扩大再生产过程中显示出来的经济实力不足及抗风险能力差的弱点。
三、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
首先,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可以为农民带来农业以外的收入。
刘易斯认为,在存在农业剩余劳动力情况下,农业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可以为零,因此,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不会对农产品的生产与供给造成影响。以我国为例,1980年以来,我国农业大约转移出去
1.8亿剩余劳动力,其中1.3亿人进入乡镇企业,5000多万人进入城市经商务工,尽管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农业转移出去了这么多劳动力,但我国农产品的生产与供给并未受到影响,而是在不断持续增长。见下表:
从表一可以看出,20多年来,我国的农产品供给一直在增加(2000年部分农产品的生产总量下降是持续几年的农产品价格下降所致),这表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并未以牺牲农业生产为代价,外出劳动力创造的价值是农民收入的增加部分。
有关研究表明,在城市打工、经商人员一年的收入约为1410.60亿元人民币,其中带回或寄回农村的货币收入为766.6亿元[6];对于在乡镇企业务工农民的收入也可以大体上估算出来,以1.3亿乡镇企业务工农民每人每年收入4000元计算,在乡镇企业务工的农民全年的总收入约为5200亿元人民币,除去基本生活开支,在乡镇企业务工农民一年带回家中的货币收入约为2800亿元人民币。在经济比较发达的浙江、福建、山东等省份,农民的非农收入分别达到了其纯收入的78%、66%和54%[7],农业转移出去的剩余劳动力对增加农民收入的贡献已十分明显。
除此以外,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还有利于农户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农民的收入。
但是,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践来看,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并未出现这种效果,即农户生产规模扩大不明显,农民收入的增加与此关联不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是因为:
(1)从1980年到现在,由于城市建设用地、道路建设用地,加上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原因,我国每年减少耕地面积约1000万亩[8],20多年共减少了2亿多亩可耕地,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腾出的空间大部分被这一因素抵消。
(2)人口增长量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量大体持平。1983年底,我国人口总数为10亿2495万人,而到2000年底时,我国人口达到了12.6333亿,17年间全国净增人口约2.3838亿,这些新增的人口大部分在农村,他们不断地填补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后留出的空间,从而使得从静态角度上看,农村务农劳动力基本上没有什么减少,加上耕地减少因素,农村务农劳动力人均拥有耕地面积不是上升了,而是下降了。
这种情况表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效打了折扣,由于转移出去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终将成为市民、终将会与农村脱去联系,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第一个积极后果会慢慢消失,而只有第二个积极后果是长期的,因此,我国必须严格控制农业耕地面积减少速度,严格控制农村人口增长速度,同时还必须继续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使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第二个积极后果显现出来,使农户生产规模有所扩大,因为从长远来看,增加农民的收入无论如何都离不开这一点。
第3页
笔者做了一个简单的测算,一个以种粮为主的农民必须耕种20亩土地才可以达到8000元的年收入水平,这意味着中国的14.9亿亩耕地只能容纳7500万农业劳动力,加上渔业、牧业、水果种植及其它农副业生产的农民在内,整个农业只能容纳1亿农业劳动力,其余农业劳动力都必须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向城镇转移。
也即是说,从静态角度上看,我国农业还要转移1.8亿劳动力出去,从人口增长、从动态角度上看,我国农业还要转移3亿多劳动力出去。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在1980-1990年期间以每年平均626.5万人的速度向乡镇企业转移,1991-1995年期间以每年平均617万人的速度向乡镇企业转换[9],此外,90年代以来,中国每年大约有5000万农村劳动力自发地进城寻找就业机会[10],由于这个劳动力数字不是一年形成的,而是从80年代后期逐步形成的,因此,用14年平摊,每年平均进入城镇经商、务工的农业劳动力约为357万人,乡镇企业和城镇二者合起来每年平均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约980万人;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继续扩大,城镇和乡镇企业每年大约可以吸纳1000万农业剩余劳动力。以这一农业劳动力转移速度进行推算,从静态角度上看中国需要18年完成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从动态角度上看,中国需要28-30多年才能完成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从而使每个农业劳动力平均拥有的耕地面积达到20亩的水平。由于存在高技术革命推动、汽车消费推动、房地产消费推动、农村需求增长推动、外资继续看好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等诸多有利因素,我们对中国经济继续保持20-30年高速增长充满信心,对中国的乡镇企业和城镇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也不怀疑,但是,中国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必须进行适当的转换。从80年代开始到现在,我国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基本上属于压力型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即由于农民人均拥有耕地面积少,农业容纳不了如此多的劳动力,从而迫使一些劳动力外出谋生。随着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农村务农劳动力年龄的老化,在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前提下,农业劳动力的耕种能力呈下降趋势,当农村每个劳动力的平均耕种面积达到8-10亩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必须调整为机械推动为主,即应当在此时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以机械劳动替代人的劳动,继续推动农业劳动力转移向纵深发展,否则,农业劳动力的过渡转移有可能导致粮食生产出现危机,现在一些地方抛荒现象严重在某种意义上已向我们发出了应当调整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的信号,对此,我们应当多一份清醒。
发展精致农业 增加农民收入 篇3
【摘 要】随着我国农业的发展,市场经济竞争的不断增加,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出现了巨大的商机,于是依托传统农业,发展综合性、有特色、商品化的精致农业应时而出。它不仅改变了农业经济增长的模式,解决了农业发展面临的许多问题,而且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本文从精致农业的定义、必要性、措施、意义入手,对精致农业发展进行阐述,以期促进精致农业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精致农业;农民增收;传统农业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基础不劳不足以稳定发展,基础不丰不足以带动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人民经济收入不断增加,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升,人们不在停留于解决温饱,而是更加注重生活的质量,物质的档次、精神的享受以及亲临的感觉。传统农业走入市场经济,虽然有着广阔的发展潜力,但是远不能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于是精致农业应时而出。
1.精致农业的定义
精致农业是综合性、有特色、商品化的农业产业体系,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新模式的运营管理模式,凭借新市场发展需求,以生产高品质、高标准、高科技、无污染、无公害的农产品为依托,向加工、包装、销售等领域横向发展或旅游、观光、采摘、种植等领域纵向发展的现代农业形式。精致农业不仅可以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提升农业效益,扩大发展空间,优化生产要素,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而且还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以及农产品的附加值,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业快速发展。
2.发展精致农业的必要性
(1)随着农业耕地的不断减少,传统农业由于过度依赖化学药品、种植技术不科学对土地、水文、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与污染。有的长期耕作使得原本适宜务农的地区不再适合,需要改变原有作物种植的方向。粗放式的农业经营模式限制了农民经济的收入,拉大了城乡差距,大量青年劳动力进城打工,务农劳动者的新生力量出现断层,一系列的三农问题阻碍了农业的发展。农业市场经济的竞争也给农业发展带来了新的问题,不能仅依靠简单的、传统的劳动耕作作为农业发展的出路。
(2)科学技术的进步,促使一些具有前瞻性的农民或是农业工作者、投资者将农业与科技联系起来,不仅省去了繁重的体力劳动,节约了人力资源,还将农业资金集中运用,结合高科技,从农业生产过程入手增加农产品以及农业产业链条的高附加值。
(3)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问题却不断被曝光,人们开始追求生活品味与食品安全,绿色无污染、有机的农产品出现了较大的购买市场。于是,促进农产品良性循环,保障环境生态,符合绿色食品生产要求、卫生标准,绿色食品开发的精致农业则成为必经之路。
(4)农产品供给大于市场需求、加工产品与原料农产品价格的收入差额,促使减少丰产滞销,高附加价值的农业加工品出现了广阔的天地。
(5)精致农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不仅为农村青年人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且还促进人才能力的发挥。走精致农业道路可以留住务农年轻人,让他们专心推动家乡经济发展,活化乡村农业经济,还可以带动人潮流动,促进消费,同时还能保留乡村中的传统工艺,将我国的精神文化瑰宝代代相传。因此新时代农民必须走新型农业道路,促进农业、农民、农村的生存与发展。
3.发展精致农业的措施
3.1旅游休闲农业
精致农业中的旅游休闲农业是将农业发展成为集果品采摘、花季欣赏、乡间情趣、民俗度假、渔场垂钓、农村文化体验于一身的观光、考察、采摘、体验、休闲、疗养、餐饮、娱乐的旅游休闲农业。发展旅游休闲农业不仅是体现优势、规模种植、合理布局、优化品种、产销一体、生态环保的生产经营模式,而且还是使农业转身成为第三产业中发展极具特色的服务旅游项目。
3.2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就是依靠管理与品牌,建立品牌开发方便、卫生、快捷的食品加工等相关业务,依托安全种植,推行不用化肥、不施农药的农业标准化生产,以品牌农业带动农业升级、延伸精致农业与品牌农业的产业链条。在生产过程中引进先进的技术、精良的设备如分子层级基因选种,机能性益生菌与活化抑菌素、生物性农药与肥料开发、疫苗开发与筛检技术;在管理过程中注意无毒有机农业的宣传,推动农业专区扩展群聚效益、加强农产品认验证管理。推进现代农业交流与合作、推动小地主大佃农扩大规模效益。强化农业科技研发成果管理制度,建构产学研合作环境及配套措施。进行农业科技研发成果盘点分析与专利布局。在市场销售过程中,利用农场及大面积休耕地建立专区,成立物流中心系统。通过产品理货、配销、提升经营效率,建立品牌。拓展安全农产品行销通路,运用资通技术推动远端服务行销,辅导农夫市集,企业认购及电子商务、便利市场、建构多元化销售通道,开发特定人群市场。在研发过程中注重非化学性防治技术、资财及肥料放入研究,开发环控调节、绿能及高效率生产体系导入自动化、遥控技术及技能等系统。
4.发展精致农业的意义
发展精致农业不仅可以促使农民职业专业化发展,把农民变成一项职业,而且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发展中的诸多问题,拉动我国第二、三产业经济的增长。精致农业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改变和农业产业多元化,减少了农民老龄化以及新农民培养断层等现象,解决了农业安全和农民收益的矛盾,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精致农业还可以增加粮食安全、食品安全、节能减碳、发展绿色能源、保护生态。根据不同的客源需求,开发多元主题的精致农业,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还增加一个修身养性、愉悦身心、沟通感情、体验学习、享受美食、缓解压力的休闲度假场所。
【参考文献】
[1]刘晓.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11).
[2]于艳红,赵淑华.如何减轻农民负担 增加农民收入[J].科技致富向导,2012,(2).
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篇4
关键词:增加,农民,收入,途径
怀仁县总耕地面积5.078万hm2, 水浇地2.49万hm2。2015年, 全县完成农作物总播面积4.95万hm2, 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2万hm2, 完成重点作物玉米播种面积3万hm2, 谷子0.27万hm2, 黍子0.3万hm2, 高粱0.08万hm2, 豆类0.47万hm2, 马铃薯0.09万hm2;经济作物0.68万hm2, 其中油料0.07万hm2, 甜菜0.03万hm2, 瓜菜0.57万hm2, 特种经济作物 (药材、花卉) 33.33万m2;饲料作物0.07万hm2 (青贮玉米、草玉米) ;设施蔬菜面积达到266.67hm2。
1 地膜覆盖增速不断加块, 全县玉米实现全部覆盖
全县通过现代农业、旱作农业、粮食高产创建等项目带动, 地膜覆盖面积大幅攀升, 地膜覆盖作物种类由玉米, 扩大到豆类、瓜果蔬菜、经济林, 全县地膜覆盖总面积由2010年的2.1万hm2扩大到4.33万hm2, 全县2.87万hm2玉米实现了地膜全覆盖, 均比2010年翻了一番。
2 测土配方施肥推广力度加大, 应用面积前所未有
全县大力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工程, 县农业土肥化验中心不仅承担全县土壤分析化验任务, 而且帮助市农委及其他五县区化验土壤, 是全市唯一的土壤分析化验中心。通过提高精确的土壤肥力状况和科学施肥配方, 有效地促进我县农业优质高效低成本发展, 全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逐年增大。
3 设施农业突飞猛进, 园区数量不断增加
县农业服务中心始终把设施农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和保障“菜篮子”工程的一个突破口来抓。2010年, 全县完成日光温室建设869栋, 其他中小棚102栋;到2015年, 全县累计完成了日光温室1 495栋, 比2010年增长了53.96%, 移动大棚从无到有, 累计达到466栋, 全县设施蔬菜达到277.73hm2, 规模以上园区达18个, 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4 露地果树整体推进, 产业规模快速壮大
2010年全县水果种植面积248.53hm2, 水果产量2 247 400kg。从2011年起, 全县转变生态发展方式, 提升传统果品产业, 大力发展经济林, 到目前, 全县以杏、李、苹果、葡萄等为主的优质水果种植面积达2 083.33hm2, 是2010年的8倍。
5 特色产业一枝独秀, 增收创收潜力巨大
我们按照抓特色、树品牌、抢市场、增效益、促增收的思路,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在稳定0.33万hm2绿豆产业的基础上, 露地、设施果树同时并进, 油桃、樱桃、草莓等特色水果面积达36.67hm2, 667m2收入达5 000~10 000元, 不仅效益明显, 而且树立了品牌, 通过精包精装, 打出怀仁, 走向全国。
6 粮食高产创建稳步推进, 引领示范作用进一步提升
按照“稳面积、提单产、增效益”的发展思路, 坚持以粮食高产创建为引领, 围绕现代农业经济循环圈, 建设666.7hm2粮食高产创建丰产方、绿豆高产示范方。2011年~2015年, 累计实施粮食高产创建0.93万hm2, 粮食高产片区发展强劲, 引人入目, 平均单产水平较2010年增加193kg, 真正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
7 项目建设稳步推进, 新农村环境建设得到有力支持
强化农村环境治理, 加大污染防控力度, 实施沼气、吊炕等环保节能项目,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同步进行, 农村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2011年~2015年, 共计建设节能吊炕3 020盘, 建设大中小型沼气站7个, 分别比2010年增加7.9%和133%;节约煤炭1万多t, 及大地控减了农村环境污染, 改善了农村环境。
8 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 农业生产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大力实施盐碱地综合治理工程, 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十二五”期间先后在何家堡乡宋家庄村, 金沙滩镇盐丰营、曹庄村, 亲和乡石庄村, 河头乡阎家堡村, 新家园赵麻寨等12个村实施盐碱地改造和旱平地生产能力提升工程六个, 总投资1 858.01万元, 改良盐碱地2 159.29hm2, 分别比2010年增加54%和48%, 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 耕地水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 抗拒自然灾害能力明显提升, 粮食单产平均提高31.5%, 农业生态效益显著增加, 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
9 科技兴农迈出了新步伐
我县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 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 特别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通过举办培训班、实地实习、现场指导、观摩交流、发放资料等形式, 五年累计发放各类书籍3万余册, 科普资料20万份, 举办各类培训班260期, 培训新型职业农民4 800人, 科技示范户19.4万人次。
1 0 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和服务能力有明显提高
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 篇5
考核论文
论 文 题 目提高农民收入的途径与方法
论文小组组长赖传剑学号12020220论文小组成员包振武学号12020201
郭江勇学号12020210
李鑫军学号12020221
罗嗣磊学号12020226
袁志强学号12020247
指 导教 师夏绪仁老师
2014年 5月13 日
院别、班级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12级(2)班
一农民收入相关概念分析
(一)农民收入的本质:
收入问题实质是生产关系中的分配问题,包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过程。根据经济学理论. 收入的初次分配问题就是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理论,主要取决于劳动者的“劳动力、资金、土地”的数量及质量。而这三个方面又是生产力的主要构成部分.所以可以说劳动者的收入主要决定于生产力。再分配主要是国家根据社会发展的目标和存在的问题,通过宏观调控手段在不同的社会阶层对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个过程.如转移性财收入就是属于这一范畴.而这一分配过程主要取决于生产关系的性质。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
我们可以得出农民收入的三个最基本的本质特征:
1.农民收人主要取决于农民所拥有的生产力要素的数量和质量及所处的生产关系的性质。
2.农民的劳动力素质、资金和土地的数量决定了他们的家庭经营性收人的主要部分:农民的劳动力素质决定了他们外出务工的工资性收入;农民拥有的财产的多少决定了他们的财产性收入;当时的分配制度对农民的转移性支付收入的影响非常的大。
3.农民的部分收入也要通过市场的交换才能够实现。
(二)农民收入的现状
农民收入偏低,贫富差距大。
2002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2476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703元,前者仅相当于后者的32%;1997年至2002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每年实际增长仅3.8%,而同期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年实际增长则达到8.6%, 前者仅相当于后者的44% ①;2002年与2001年相比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4.8%, 而同期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却增长13.4%,前者仅相当于后者的35.8%。由此可见,农民不仅人均收入远远低于市民,而且其年平均增长率也远远低于市民。如果这种趋势继续发展下去而无良性转变,那么农民的收入水平不仅永远赶不上市民,而且还会进一步被远远抛在后面。
(三)农民收入的衡量体系
农民收入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既包括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所获得的产品或者货币收入,又包括从事非农产业活动所获得的收入,还包括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口径.农民收入构成.按收入来源的性质划分为:工资性收人(劳动者报酬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按收入的形态可划分为:实物收人和现金收入。
1.工资性收入和劳动者报酬收入):指农村住户和住户成员受雇于单位和个人,出卖劳动而获得的报酬收入。包括在乡村集体组织中劳动得到的报酬收入、在企业劳动得到的报酬收入和其他单一劳动得到的报酬收人。
2.家庭经营收入:主要用来反映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收入水平、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情况。它是农村住户从事各项生产的收入,包括种植业收入、林业收入、牧业收入、渔业收入、运输业收入、生产性劳务收入、商业收入、饮食业收入、服务业收入和其他家庭经营收入。
3.财产性收入:指拥有金融资产或有形非生产性资产的农村住户向其他机构单位提供资金或将有形非生产性资产供其支配.作为回报而从中获得的收入。包括利息收入、股息收入、租金收入、出让特许权收入、集体财产收入、其他财产收入。
4.转移性收入:指农村住户和住户成员无须付出任何对应物而获得的货物、服务、资金或资产所有权等。包括在外人口寄回和带回、农村以外亲友赠送的收入、保险赔款、救济金、救灾款、退休金、抚恤金、五保户的供给、奖励收入、土地征用补偿收入和其他转移性收入。
1.总收入:是指农村住户从各种来源得到的全部实际收入的总和.其中未扣除为获得收入所发生的支出(生产费用)和生活消费支出。按收人来源的性质来划分,总收入可以分为:工资性总收入、家庭经营总收入、财产性总收入和转移性总收入。这一指标能够反映出农民的总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做的贡献的大小。
2.农民家庭纯收入:从农村常住居民家庭总收入中。扣除从事生产和非生产经营费用出,缴纳税款和上交承包集体任务金额、集体提留和摊派、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以后剩余可直接用于生产性,非生产性建设投资.生活消费和积蓄的那部分收入。包括农村居民全年从事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经营收入。在外人口寄回、带回和国家财政救济、各种补贴等非经营性收入;既包括货币收入.又包括自产自用的实物收入。但不包括向银行、用社会以及向亲友借款等属于储蓄、借贷性的收入。这一指标能够反映出农民生产力投入和产出效率的水平。它主要包括:工资性纯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财产性纯收入和转移性纯收入。
3.农民可支配收入:它的计算公式是农村住户可支配收入=农村住户总收人一家庭经营费用支出一税费支出一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一财产支出一转移性支出。这一指标能够反映出农民真实生活水平的高低。它主要包括:工资性可支配收入、家庭经营可支配收入、财产性可支配收入和转移性可支配收入。
二影响我国农民收入的重要原因
(一)农业生产方面
1.耕地资源极度稀缺制约了农产品产量增长.劳动生产率降低.从而影响农民收入增长。我国属于人均耕地资源极度稀缺的国家.实际上是以占世界耕地的9%养活了占世界总人口的2l% 的人口。干旱地区和东北地区,制约因素较多,开垦利用的难度较大。
2.我国农业生产资源短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现阶段的农业生产除了受土地资源的约束外,水、森林、草场、生态环境等资源也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发展。目前水资源短缺且时空分布不均匀。水危机威胁严重。我国水资源总量占世界第6位。但人均占有水量仅居世界第88位。农业常年缺水约300亿立方米.约有8 00o多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农业生产成本加大,农民种植利润缩水。农资价格高位上涨,生产成本增加,导致增收压力增大。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和农产品涨价的增收实惠部分被抵消。调查显示,高达90%的调查户认为当前农村整体物价水平高得难以接受。部分农村居民预期未来经济收入下降。由于当前农村社会保障不够完善等影响,农村居民对未来充满不确定性,有60%的农民表示未来“钱更难挣”。,(二)农业结构方面
1.农产品品种结构雷同、品质低劣。从农产品品种结构上看。大众品种多。优质品种少.大量积压的农产品多属普通型的农产品,而适销对路的优质农产品依然十分紧缺。
2.大宗农产品区域布局不合理。从全国农作物生产布局来看.玉米主要集中在东北.大米主要集中在两湖、两广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小麦缺口长期依赖于国际市场。目前。农产品的区域布局与农林牧渔业的协调发展并不一致。
3.产业加工链较短。农产品附加值低。目前我国的农产品仍停留在鲜活原料产品和初级产品的供应形式上.加工水平很低,并且加工再加工率很低。农产品加工增值幅度很小。
(三)农民本身素质方面
1.外出农民工整体素质不高,收入偏低。调查显示,某地区外出农民工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居多数,占70%,大部分是从事重体力、劳动强度大等低收入工种,导致增收步伐缓慢。据调查结果显示,选择月收入2000元以下的调查对象达86%,农民工收入中,剔除各种支出,仅能维持最基本的生存需要。
2.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富足,但外出务工前景暗淡。有68%的农村居民家庭有人外出务
工,但其中有18%的调查户目前已失业返乡。
3.农民增收途径少,家庭支出压力加大。当前农村居民收入来源主要集中在种植业、养殖业及外出务工,且收入普遍较低。
4.农村居民家庭金融财产单一,理财观念不强。其主要金融财产为“储蓄存款”“现金”,存钱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孩子读书”“建房”“养老”“防病”;存期多为活期和一年定期;有85%的家庭没有购买过国债、保险、基金等理财产品;有96%的家庭没有参与过赢利性民间借贷活动。
三如何提高农民收入
(一)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改革城乡分割体制加快城镇化进程,城镇化不仅是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积聚的过程,也是城镇结构不断完善的过程。要强化大中城市的承载力和辐射功能,以城市为中心,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尤其是服务性产业,以这些产业的扩张来增加劳动力就业数量。允许一部分农民进入大、中城市就业,并使一部分具备条件的农民由常年性外出劳工,转变成稳定性移民,应当成为今后解决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的一条重要途径。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和转移的重要保障。应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劳动就业中介组织,逐步形成包括就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培训在内的社会化的就业服务体系。要完善和规范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管理,建立一整套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市场组织,健全保障就业者权益的法规和制度体系。
(二)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关键是要作好以下几点:第一,跳出长期以来片面重视提高农产品产量的圈子,要把提高农产品的品质放到第一位。第二,跳出小农业的圈子,做好发展大农业这篇文章。第三,打破农产品自求平衡的圈子,要发挥各地农业的比较优势,发展不同类型的专业化生产、区域性产业带,提高农业商品化、专业化、集约化水平。第四,要改变长期以来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三个环节相脱节的状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采取“公司带农户”的模式,带动农户从事专业化生产,实现生产、加工、销售的有机结合,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这是解决千家万户农民进入市场,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的有效途径。第五,要改变过去催种催收的老办法,把工作重点转到为调整农业结构提供指导和服务上来。大力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食品安全和质量标准体系。此外,要处理好国家粮食安全和结构调整的关系。在结构调整过程中,要保护和提高国内粮食生产能力,防止出现全局性的粮食供求紧张局面。确保农产品需求稳定增长努力扩大出口和农产品加工业告别短缺经济,我国农业增长面临的需求约束越来越大,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努力扩大农产品需求。
(三)加大投入与减轻负担相结合(1)积极推进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近几年,中西部地区、中低收入阶层、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负担过重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产生和加重农民负担的根源并未彻底根除,相反,在农产品价格下降、农业收入减少、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情况下,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农村税费改革不是简单改革农村税费征收方式,它是中国农村继土地改革、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之后的又一项重大制度建设。税费改革后,要确保实现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目标。随着国家税收状况的改善,国家可考虑加大对乡镇财政转移支付的额度,或将从农业和农村非农产业获得的税收按一定比例留给乡镇财政,以使乡镇财政有足够的资金用于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等公共事业。为了确保规范农村税费关系,还要加快农村税费立法步伐,强化依法管理税费,依法遏止乱收费,把农民负担管理工作完全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从整体上调整重城轻乡、重工轻农的经济政策。其具体内容,除了上面提到的以外,还包括:大力加强服务于农村的各种基础设施(如交通、水利、教育、医疗、文化等等),以便提高农业生产力,提高农民生活;力求早日逐步实行城乡平等的社会保障政策(如义务教育、低保、医保、养老等等),使得农民逐步与市民享有同等待遇;实行普遍减负的税费制度,全面减轻农民的税费负担。全面减轻农民的税费负担,乃是农民减负增收问题的重中之重。其理由非常简单:农民的收入水平大大低于市民而各种税费负担却大大高于市民,而且在就就业、社保等方面也不能与市民享有同等待遇,显然大大有失公平。具体地说,首先要全面取消农业税。其理由是,农业属于弱质产业、高无效成本产业,理应在财政上予以普遍扶持,而取消农业税便是最普遍、最实惠的扶持。取消农业税与取消农业特产税相比较,后者具有鼓励农民进一步发展农业特产的作用,其着眼点是效率;而前者则具有普遍提高农民收入的作用,其着眼点是公平。而且,取消农业税对于从事农业特产生产的农民来说,也同样具有鼓励作用。据测算,我国农民的农业税负担大约相当于每公顷100—150美元;而美国对农民的耕地面积补贴大约每公顷100—150美元。那么,与美国相比较,中国农民相当于每公顷增加了200—300美元的负担。由此可见,即使从取消农业特产税做起,也应当尽早进一步逐渐全面取消农业税。现在,全世界发达国家和较发达国家中,依然保留农业税的已经是罕见的了;在城市已经日益富裕而农业、农村、农民依然相当贫困的条件下,继续保留农业税已经是越来越难以站得住脚了。增加对基础设施的投入 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
长期以来我国对农业和农村设施的投资不足,欠帐较多。应结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对农村道路、供电、供水、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这些设施的投资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制约着农村市场的开拓。
(2)增加农村信贷资金 使农民能够真正得到金融服务
如何增加农村信贷资金,使农民能够真正得到金融服务,是当前一个很大的问题。
关于增加农民收入途径的探索 篇6
一、依靠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
根据实际, 实现农民增收的措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 优化农业产业布局, 加快培育优势主导产业。
首先要抓紧粮食生产不放松。依据萝北县土地面积较大的优势, 抓住玉米、大豆、水稻三大主要粮食作物, 通过加大科技投入, 加强农村土地管理、改造中低产田和推广良种良法等措施, 优化粮食生产结构, 打响优质大豆和绿色大米品牌, 不断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同时, 根据萝北县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 在不同的区域发展不同的作物品种, 如南部乡镇的水稻, 北部山区的玉米, 中部地区的大豆等, 进一步推动优势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 建设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带。其次是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依托境内名山乳业、北大荒肉业等龙头企业, 在交通便捷、资源丰富, 地理条件优越的区域内, 突出发展奶牛和生猪养殖。
2. 推进农业产业化, 提高农业发展的综合效益。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牵动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 是增强农业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措施。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在龙头企业。目前, 萝北县已经上马了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乳品、肉业、酒精、制药、万寿菊加工等企业已经具备一定规模。要不断优化投资环境, 注重招商引资效果, 加强基地建设, 不断壮大龙头企业和产业规模。坚持以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为核心, 做大优势品牌, 增强开拓国内外市场的能力。
二、依靠减少农民非消费性支出增加农民收入
增加农民收入, 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减少农民的非消费性支出。减少农民非消费性支出其实质就是从比例上增加了农民的可支配收入。节约农业生产经营成本就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是降低农民的生产成本。近年来,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 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一个重要因素。减少农民非消费性支出, 先是降低农民的生产成本。要减轻农民种田负担, 重点是要认真执行中央和省里有关减轻农民负担的农业税减免和农业粮食直补政策, 坚决纠正和查处向农民的乱收费、乱集资和乱摊派行为, 努力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要加强农资市场的监管, 增加生产资料供给量, 平抑其市场价格, 缩小工农产品“剪刀差”, 增大农产品的价格潜力, 提高其市场竞争力。要大力推广节本技术, 降低农业投入品数量。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病虫统防统治技术等, 根据农作物种植和畜禽养殖对各种养分的需要, 实行科学配方、适时精量投入, 改善和加强经营管理, 减少和消除水、肥、药等损失浪费, 努力把单位生产成本降到最低水平, 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二是降低农业的风险成本。农业面临着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 必须加强保护。建立和完善农业防灾减灾预警机制, 及时做好抗旱、排涝和病虫害防治, 通过加强田间管理, 降低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要落实好国家的粮食保护价格制度, 在保证粮食丰产的同时, 保证农民粮食及时销售、顺价销售;要积极发展农业商业保险, 引导、帮助、组织农户参加农业阳光保险, 改变“谁种田谁承担风险”的旧做法, 实行全社会分担补偿, 建立国家、地方和农民个人共同承担的风险防范新机制。
三、依靠加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
让农民走出第一产业, 进入二三产业, 走出乡村进入城镇, 走出小农经济进入大市场, 不仅是城乡协调发展的迫切需要, 也是快速增加农民非农收入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手段和途径。改善萝北县农民收入结构, 提高非农收入比重, 促进农民稳步增收。
1. 开辟劳务输出市场, 向大中城市转移。
劳务输出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形式, 是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产业。要把国内大中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作为萝北县劳务输出的主攻方向, 大力开拓哈尔滨、北京、大连、俄罗斯、南韩等地的劳务市场, 并与之建立长期稳定的劳务合作关系。要把劳务输出作为萝北县对外招商引资和经贸合作的重要内容, 吸引外地企业来萝北县投资并招收更多的农村劳动力, 促进萝北县劳务经济的快速发展。
2.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积极拓展农村就业渠道。
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商贸、餐饮、运输、技术服务等非农产业, 积极鼓励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充分发挥乡镇企业在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方面的重要作用, 大力扶持乡镇和村办企业发展,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并引导乡镇企业向工业园区和城镇集中, 增强企业聚集效益, 进一步推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工业园区转移。
3. 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谈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篇7
1 农民收入的现状
农民收入状况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的综合反映, 尤其是对发展中的农业大国来说更具典型意义。目前, 我国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趋缓, 进一步增长乏力。具体表现在:a.农民收入增幅连年下降。b.农民名义收入和实际收入持续减缓。c.农民收入增长越来越困难。d.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e.地区间农民收入差距大
2 农民收入增长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2.1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1 政策落实不力, 阳奉阴违行为突出。
2.1.2农民收入低, 增长缓慢, 后劲不足。这主要表现在:a.自1996年至2003年, 农民实际人均收入仅增长4%, 不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的一半, 与国民经济年均将近8%的增长率有很大差距。b.农民收入的增加目前主要靠劳务收入和投资收益的增加, 而实际上这种增收只是一部分农民增收, 大部分农民增收效果并不明显, 有些甚至出现了负增长。c.农村非农产业如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滞后, 导致非农产业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降低。d.农民收入低, 政府财力不足, 直接导致农业投入不足, 这种不足的投入既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 也包括物质及其他非物质的投入, 由于缺乏足够的投入, 造成许多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恶化, 抗灾防病害能力逐渐下降, 影响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2.1.3农民负担重。随着农业税的减免、取消, 农民经济支出负担相对减轻, 但随着形势和政策的变化, 农民收与支之间的矛盾与问题也会出现新的变化, 农民负担也会以新的形式出现。表现为:一是农业税虽然被取消, 但其他收费渠道依然存在, 水费、修路搭桥、农用车管理、生猪屠宰、农民建房等都可以是乡村两级乱集资、乱摊派的源头, 以及“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中出现的新的收费项目和形式极有可能成为农民新的负担。二是化肥、农药、种子及其他农业生产资料的提价, 使农民收入“明升暗降”。三是获取知识的高成本已成为农民新的负担。一方面是义务教育虽从2007年进入免费阶段, 但培养一个高中生、大学生、研究生所要的花费, 无不是农民的沉重负担;另一方面是农民看病难、买书难、培训难、受教育难已是不争的事实。四是事务性负担依然沉重, 政府某些职能部门对农民的不公正心态和某些公职人员的“官老爷”思想, 使农民说话难、办事难。
2.2 制约因素
2.2.1 农业结构不合理, 结构调整缓慢, 仍存在“三大三小”问题。
2.2.2农业经营性收入增长持续放慢甚至下降。2.2.3传统的农业生产组织致使经营分散, 形不成规模, 且集约化经营程度低。
2.2.4 农业科技含量低, 加工增值率低, 农民整体素质低。
2.2.5城市化滞后。2.2.6农产品销售不畅, 产销脱节, 市场信息化程度低, 缺少大型农贸批发市场, 致使农产品积压或耗费。
3 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和对策
3.1 狠抓农业结构调整,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3.1.1 重点突破畜牧业。3. 1.2继续扩大蔬菜种植面积。3. 1.3加快发展林业和渔业。
3.2 跳出“农”字, 从非农领域寻找增收突破口
3.2.1 加快城市化进程, 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3. 2.2促进乡镇企业的第二次创业, 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
3.3 营造宽松环境, 放宽相关政策, 为农民增收提供各种便利
3.3.1 改进行政领导方法, 狠抓工作落实。3. 3.2进一步加强以水利、交通为主要内容的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强本固基。
3.3.3 精简乡镇机构, 继续实施和进一步完善税费改革制度, 防止农民负担反弹。
3.4 更新观念, 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 以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3.4.1 要不断解放思想, 深化对个体私营经济的认识。
3.4.2不断加强、改善对个体私营经济的管理和服务。3.4.3不断优化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环境。
3.5 搞活农产品流通, 促进产销衔接
3.5.1 强化农村信息服务, 加快建设农村信息网络。
3.5.2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3.5.3开通鲜活农产品运销绿色通道。3.5.4发展农村营销队伍。3.5.5优化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 培育农产品知名品牌。
总之, 增加农民收入是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战略任务。增加农民收入已经日益关系到农业和农村能否顺利发展, 是关系到国内市场从而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前提性问题。“农民不富, 中国不富”。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 事关全局, 意义重大, 既是当前的紧迫任务, 又是今后的长远目标。
参考文献
[1]付志方.关于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的对策思考[J].理论前沿, 2001 (1) .
[2].甘亚平.入世后中国前沿问题分析[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2001.
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 篇8
1. 影响增加农民收入的因素
(1) 政策因素国家对农业的投入直接影响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国家对农业投入不足, 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导致农业生产条件得不到应有的改善, 农业生产成本上升, 抗灾能力降低, 农民种植积极性减弱。惠农政策的实施, 为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如2010年太原市由于气候的影响, 小麦种植全市春季受冻毁种200 hm2, 造成粮食减产。政府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 实行了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并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春耕春播补贴。对种粮大户奖补10元/0.067 hm2农资购买券;对家庭困难的农户给予一定的生产资料补贴等惠农政策。2010年我市种植业总收入达309 092万元, 人均种植业纯收入1 075元, 比上年增加63元, 增长6.2%。
(2) 价格因素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是造成农业成本增加、制约农民增收的一个因素。首先, 随着玉米、蔬菜等部分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 农民的收入是增加了, 但是正由于玉米等价格的大幅上涨, 造成畜产品价格不稳。2010年太原市玉米市场价比上年同期的1.44元/kg, 上涨了0.36元/kg, 涨幅为25%, 大大增加了猪、鸡的饲养成本。其次是种子、复合肥等农资价格偏高。农业生产成本增加, 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国家给予的农业补贴, 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3) 农产品结构因素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城乡居民对农产品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人们对有营养又保健的小杂粮、薯类等多样化的农产品有了更高的消费需求。目前的农产品结构主要表现在一般产品多, 名优产品少, 初级产品多, 深加工产品少。部分农产品需求的大幅波动和农民由于信息闭塞、盲目种植, 产业加工链短、缺乏市场竞争力等等都为农民增收产生了不利影响。只有依靠科学技术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才能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如娄烦县杜交曲镇罗家曲村引进脱毒马铃薯新品种“克新一号”, 试种了46.7 hm2。运用新技术, 使马铃薯的收成由750 kg/0.067 hm2增加到1 500 kg/0.067 hm2以上, 部分管理较好的田块, 甚至达到2 800 kg/0.067 hm2。按照平均价格1.8元/kg的售价, 该村仅种植新品种马铃薯一项, 就增加收入上百万元, 人均收入达到3 000多元, 实现了产量增加一倍, 收入增加一倍。
(4) 二、三产因素二、三产业是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它不仅能有效促进农产品的加工转化增值, 而且对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近年来由于治理环境污染, 整合资源, 太原市许多煤矿、焦化厂等企业关闭, 导致部分乡镇企业收入减少。村办企业也由于资金、技术等方面因素发展滞后, 使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在有限的土地上, 降低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但是,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加快, 近郊农村地产开发、修建道路、美化环境等又促进了建筑及其他行业的发展。近郊农民出租房屋的收入有了大幅增加。随着晋源蒙山大佛、中华傅山园等旅游景点的开放, 清徐县通和农场、小店区孙家寨采摘园等一批休闲观光旅游农业的发展, 带动了周围农村餐饮业、服务业的发展。都为三产增色。2010年农民从第三产业可获得人均纯收入2 701元, 比上年增加219.9元, 增长8.9%。
(5) 农民素质因素当前我国农村教育还相对比较落后, 农民文化知识水平普遍不高, 文化程度大都在初中和初中以下。作为农业生产主体的农民, 文化知识水平的高低, 直接影响着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影响着他们对国家政策的认识、理解、掌握和运用;影响着他们参与市场竞争和对市场的应变能力。
2. 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
(1) 加大扶持力度, 强化基础地位继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力度, 大幅度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用好国家强农惠农政策, 稳定农民种粮心态, 增强农民种植积极性, 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对设施农业的补贴政策, 不断完善支农惠农政策, 促使财政资金更多地向“三农”倾斜, 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 建立、健全农业补贴等支持保护制度。提高对农村低收入群体最低生活补助标准, 保护农民利益, 使农民成为真正的受益者。
(2) 调整品种结构, 拓宽增收渠道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 不断调整种植结构, 改良农产品品种, 逐步引进优质新品种。增加经济作物以及小杂粮、薯类等保健型的粮食作物。增强种植户的无公害生产意识, 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 大力发展原生态绿色产品。按照市场的要求,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加速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 依托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产品, 打造品牌优势, 拓展服务领域, 突出向合作要效益, 发展不同模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集约化水平, 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3) 加大农技推广, 开展科技服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要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加强农业科研攻关和适用技术推广。实践证明, 通过试验、示范, 培育优良品种, 办好农业科技实验示范基地是推广农业实用技术的一种有效形式。要加大对本区域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和培训工作。使科技成果尽快变成现实生产力。鼓励支持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农技推广, 开展科技服务, 充分发挥农民科技人才的作用, 使农民从运用科技中得到实惠。
(4) 加快城镇建设, 转移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加快城镇建设, 要培育中小企业和拓展二、三产业, 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一是要放手发展中小企业, 因其具有投资少易于创办, 条件限制少, 能够创造大量的消费需求和吸纳较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等特点。还要发展服务业和私人个体经济。要把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和社会化服务等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二是要引导农民工有序流动, 为他们及时提供准确信息, 减少盲目性, 降低务工成本。在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前提下, 要促进土地流转, 让农民可以放心进城务工。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农民工外出务工和返乡创业服务工作, 为农民增收创造广阔的空间。
【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推荐阅读:
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11-28
酒泉市肃州区增加农民收入途径的探讨11-14
农民收入问题增加研究08-21
增加农民收入调查报告12-06
优化产业结构 增加农民收入08-08
农业信息化与农民收入的增加09-08
价值增加途径07-11
增加财政收入论文09-08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11-15
农民收入问题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