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2024-07-24

探索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共9篇)

探索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篇1

探索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关于廊坊市农民收入问题的调查与思考`河北省廊坊市385万人口中,农村人口近310万,约占81%。我们针对廊坊农民增收问题展开了一系列调查与思考。农民收入变化的特点及构成农民收入多年保持增长态势。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体制创新、农产品总量增加以及农产品价格提高等原因,廊坊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有了大幅度增长。2003年达到4053元,成为全省第一个超过4000元的地市,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199.73元。城镇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拉大。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支出为6882元,农民人均生活费支出为2008元,比例为3.43∶1。农民收入长时期上不去,直接影响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种植业收入所占比重下降,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构成来看,主要包括四部分:即家庭经营第一产业纯收入、家庭经营非农产业纯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及转移性收入,其中前三项约占90%左右。根据近四年农民收入构成的统计数字,种植业收入由61.22%下降到59.21%,种植业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重由22.44%下降到20.69%。工资性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比较稳定,已经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农民增收缓慢的主要制约因素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及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一方面,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大。多数地区种植业收入占收入的比重达到60%左右,加上人均耕地有限,生产资料价格上升,造成低投入、低产出,农产品质次价低,农民因此而得到的收入有限。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大量富余劳动力的存在,使得农村隐性失业人口增加,农民负担较重,影响实际收入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加大了农业投入的成本。政府职能部门对农民增收支持力度不强、服务不到位。一是财政直接用于农业投入的数额有限。二是政府为农民生产和农产品销售方面提供的技术服务及信息咨询不到位。三是政府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力度不够。消除障碍,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向农业要效益,深挖农业内部增收潜力。首先,要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畜牧、蔬菜、林果花木等产业。其次,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农业产业化经营,既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又是推进生产区域化、专业化和提高农产品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加速民营经济发展,拓展农业外部增收空间。政府要制定和完善鼓励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的优惠政策,放宽农民进入小城镇的门槛,保障进城就业农民的合法权益,对进城农民进行相关的职业培训,为其子女教育、劳动保障等提供便利条件。同时,要大力发展农村民营经济。利用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在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加快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不断提升农村民营经济的规模和层次。加大扶持力度,充分发挥政府对农民增收的导向和带动作用。第一,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第二,有组织地引导农民外出务工。第三,尽快建立健全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解除广大农民的养老、医疗等后顾之忧。

探索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篇2

1 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

1.1 产业结构不合理。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缓慢, 整个农业没能实现产业化, 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程度很低, 农业收入大部分都是种植、养殖等本身的收入, 这与发达国家的农业收入相比相差甚远。

1.2 农业投入低。

历史上我国一直是以“重农”而著称, 但解放后我们却走上了一条主要由农民和农业为国家的工业化提供资金的道路, 利用“剪刀差”来完成工业的资本原始积累。改革开放以来, 国家对农业的投放虽然数字不断增加, 但相对于庞大的财政预算, 实际投入的很少。

1.3 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生产愿望难以调动。

近年来, 特别是2007年来, 农资价格均涨幅较大, 部分产品几乎月月刷新历史纪录。从市场行情来看, 2008年10月份以前, 各种农资的价格涨幅最为明显, 上涨持续时间长, 2008年9月份, 绝大部分农资价格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国产复合肥、国产氯化钾、国产磷酸二铵等化肥价格同比涨幅均超过40%, 钙镁磷肥、普通过磷酸钙、进口磷酸二铵等肥料的涨幅也超过了30%, 进口尿素和国产尿素涨幅略低于20%, 农用柴油 (0号) 、饲料、地膜、棚膜的价格涨幅也超过了10%。农资的上涨导致生产成本大幅提高, 抵销了农民收入增长的成效, 造成增产不增收, 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1.4 综合素质整体较低, 增收手段较为缺乏。

据农业部调查, 在我国农民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7.3%, 初中文化程度占50.2%, 高中文化程度占9.7%, 中专文化程度占2.1%, 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0.6%, 文化程度普遍在初中以下。文化水平整体较低, 一方面, 造成了农民难以有效接受一些适用的新技术、新方法, 导致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和应用新品种、新技术开拓市场的胆识和魄力;另一方面, 劳动力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外出务工人员在企业的劳作质量和收入水平。因此, 在农业生产水平较低的情况下, 劳动力素质的高低成为决定农民收入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

1.5 农业生产环境恶劣, 制约农民增产增收。

自然环境方面, 在我国仍有较大部分农业没有走出“靠天吃饭”的传统, 农业收入水平与生产环境有很大的关联。灾害天气的发生让农业产出率下降。基础条件方面, 虽然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发展, 农业生产投入比例逐年增长, 但我国农业生产基础环境依然薄弱, 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多发的自然灾害对农业基础设施的破坏程度较大,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不明显, 农业生产得不到有效保障, 农民增收受到制约, 导致部分农民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 土地抛荒现象日益严重。

2 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2.1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拓宽延长产业链, 实施产业化经营。

要提高农业的产业效益就必须不断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按照“因地制宜、适应市场、注重效益”的原则, 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实现农业增效。我国农业生产主要是生产初级农产品, 是产业链中的基础, 原料的深加工、精加工不足, 所以必须使农业产业链拓宽延长, 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必须通过建立一批高起点、各具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经营实体, 以带动农户增收。因此,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应该是: (1) 农业产品结构和区域结构调整应以国内国际良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为基础; (2) 以市场为导向, 以比较优势为依据, 生产市场需要的产品, 即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 什么赚钱就生产什么; (3) 优化品种的品质结构, 大力发展优质农业和绿色食品, 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 (4) 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 发展农产品的加工和流通, 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是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增加农业产业效益的有效途径。农业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 应当是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产业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增加农产品价格; (5) 政府给予政策支持。

2.2 多渠道筹资增加对农村的投入。

自1998年中央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来, 国家大幅度增加了农口的基本建设投入, 但这些投入大部分用于大江大河治理等大型项目, 县域范围内与农民增收关系密切的小型基础设施的投入还很有限, 难以直接带动农民增收。农村中小型的农田水利工程、乡村道路等设施, 是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条件。为此“一号文件”中直接带有资金支持政策占到相当大的比例, 提出了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措施, 包括增加对粮食主产区的投入、安排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资金、增加预算内农业科研的投入等等, 给农业以反哺, 被称为是“高含金量”的文件, 其意义就在这里。

2.3 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增加农民收入。非农

产业是指农村中的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批发贸易业、餐饮业和服务业等。非农产业是我国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形式, 已经成为我国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发展非农产业, 促进农民增收, 一是要增加对农村发展非农产业的投入。政府应加大对发展农村非农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 引导社会公众到非农产业中投资, 盘活民间闲散资金, 加大金融系统对农村非农产业投入力度, 让劳动力、土地、房产、资金、科技在非农领域自由流动, 优化组合。各级政府也要加大对农村的投入, 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 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二是切实壮大乡镇集体经济。据测算, 农村工业每增加百万元产值, 可直接为农民增加纯收入6~8万元。各地可以利用本地的资源优势和劳动力优势, 兴办家庭、集体或民营企业, 通过农村工业化来带动农民增收。三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有力地推进了农村改革进程。新一轮的土地流转改革,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 必将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 更多的劳动力逐渐从农业生产中“洗脚上田”。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对农业产业化经营、非农产业发展意义重大。通过农业实用技术培训, 让他们成为新型现代“职业农民”, 或到附近的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中成为产业工人;加大农村职业技能教育, 让他们拥有一技之长, 进厂入企, 创业经商, 以实用技术来增收。

2.4 落实惠农政策, 在加大投入中激发农民自主增收。

一是落实惠农各项政策,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坚定不移的将党中央、国务院“四减免四补贴”等支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激发农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二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鼓励农业产业发展。要整合各项产业引导资金, 调整建设重点和投向, 积极扶持优质高效农产品生产和加工转化。金融机构要根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合理调整贷款结构, 适当增加农业贷款总量, 拓展多种担保形式, 对附加值高、技术含量较高、经济效益较好、企业信誉等级高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适当扩大授信额度。农村信用合作社要坚持以农户为主要服务对象, 支持农户调整农产品的生产结构, 对发展非农产业予以重点支持。

2.5 建立信息网络使农产品走向国际市场。

加入WTO后, 农业信息化对农民的生产销售影响越来越大, 建立信息网络体系, 及时准确地向农民提供政策信息、技术信息、价格信息、生产信息、库存信息以及气象信息, 提供中长期市场预测分析, 指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和经营, 解决分散的小农生产和统一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 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摘要:分析了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 提出了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探索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篇3

一、霍山县新型农民合作社发展现状

新型农民合作社是指农民在坚持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依照入社自愿、退社自由、民主管理、盈余按社员投资额返还的原则,依据章程成立,经注册登记,进行联合生产和经营的经济组织。目前,我国新型农民合作社大致包括农民自发型、政府部门领办型、市场基地领办型、“龙头”企业领办型和复合型合作社五种类型。

近年来特别是近五年来,在各项惠农政策和扶持资金的大力支持下,霍山县新型农民合作社的发展如雨后春笋,茁壮成长。目前,全县共有农业合作社及协会420家,其中省级示范社4家,市级示范社26家,每年还在以70户左右的速度增长。会员12471户(其中农民为11906户,占95.5%),占全县农户的16.7%。基本上每村近3家合作社。合作社涉及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运输业和其他行业等五大类。

从霍山县的实践上看,新型农民合作社具有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如座落在霍山县诸佛庵镇的三河茶叶专业合作社,最初由5户发起人带领38户农户,利用5个小茶叶初制厂,募集22.5万元资金组建起来,合作社会员涉及3个行政村。经过几年来的发展,目前合作社拥有会员318户(另外待申请加入的农户达650户),投入本金413万元,其中5户发起人分别投入20万元,另外313户分别投入1万元。

该合作社实行二次返利和现金分红相结合的利益分配模式,即会员先按市场价销售生叶给合作社自身的茶叶加工厂,然后合作社按会员销售总额的10%予以现金返利,年销售额超过3000元的再奖励一袋有机肥。年度末,合作社再将纯利润的60%按投入本金数进行第二次分红,其余40%作为合作社的滚动发展资金,算下来合作社会员比一般农户年均增收3000左右。2011年,合作社与河南九华山茶业有限公司成功合作,注册成立了霍山九华山茶叶有限公司,在本镇俊卿社区征地12亩,投资3000多万元,建设标准化的茶叶加工厂和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公司拥有“霍山黄芽”清洁化生产线和炒青绿茶清洁化生产线,新建了6000多平米的营业大楼,集茶叶生产、销售、展示、茶文化体验、茶产业旅游观光和餐饮住宿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体系,为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和会员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3年6月,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在京举办茶叶博览会,该合作社的“接云峰”牌“霍山黄芽”获得“银奖”。

二、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

尽管霍山县农民合作社得到较快发展,但受各种原因制约,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因起步晚、底子薄、会员文化程度低、基础条件差和受传统思想影响等因素,出现了不少问题,如成立的群众基础不牢固、会员综合素质不高、没有发展目标和远景规划、临时拼凑或急于求成、规模小、分布不均衡、会员人数少等情况。霍山县的合作社商品化率一般只有40%左右,还有不少小型合作社就是靠出售原材料,根本谈不上深加工和商品化。

二是合作社作用发挥不够、运作不规范。不少小型合作社生产技能较差,制度、章程只是个形式,业务能力也不强,对生产管理、产品销售、风险预测和市场分析都是一片空白,无法对会员进行及时有效的帮助和指导。喜欢按老黄历办事,我行我素,缺乏沟通,不愿意调整落后的产业结构,害怕承担市场风险。有的合作社管理人员工作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责任心也不强,一二年也不组织一次活动。有的合作社会员之间、会员同合作社之间、同类合作社之间缺乏联系,各自为政,各干各活,一盘散沙,失去了创建合作社的本来意义和作用,影响了其余农户加入合作社的积极性。

三是合作社的软硬件较为落后。不少合作社都是农户自发组织起来的小型合作社,会员少,底子薄,缺乏资金支持,通常只有一块牌子、一间房子、一张桌子、一把椅子。没有电脑等常用办公设备,网络也没开通,更谈不上农产品实行网上销售和提供相关市场信息。有的合作社有了盈利也是分光吃光,不用来添置一些必要的办公设备和搞些硬件建设,没有长期规划和打算。有的合作社档案管理混乱,无专人管理,没有相关文件、会议记录和财务收支等重要档案。有的合作社收支不清也不公开,一人说了算,无人监督。

三、财政扶持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议

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适当调整现有的财政惠农“普惠制”政策,专门出台针对合作社的奖励和优惠政策。比如,凡是加入合作社的农户就享受某种惠农政策,没有加入的不享受或少享受,这可以激发广大农户加入合作社的积极性,为做大做强合作社提供广阔空间。鼓励和引导农户建立以一个或几个行政村为单位,或者一个或几个特色农产品为品牌的跨区域的大型合作社或联合社。指导成立生产较为完善、管理较为规范、销售较为顺畅、信息较为及时、市场把握较为准确和发展规划较为远大的现代化的大型合作社或联合社,并在政策、项目和资金上对大型合作社和联合社给予倾斜和重点支持。

二是加大资金支持力度。财政资金首先要重点支持省级、市级和那些运作良好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大型或较大型合作社。对发展势头良好、管理规范、有发展潜力、有专业特色的中小型合作社也应适当给予支持,加快其成长和壮大。对规模小会员少或者只是几个家庭成员、运作不规范或长期不运作的“空壳”合作社,原则上不予支持。对新发展起来的运作良好的家庭农场也适当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同时,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倡农业龙头企业组建专业合作社。

三是在项目上给予支持。对基础条件好、农产品特色显著、附加值高、绿色无公害、示范带动作用强、增收效果明显的项目,应给予优先立项和支持,重点扶持合作社的基地建设、市场建设、机械设备更新换代、品牌建设、技术培训、农超对接、农产品的储藏、包装、运输和网上销售等。

四是支持配套服务。建议出台财税优惠政策,加快土地流转步伐,鼓励农户代耕和托管,实施大面积机械化生产。同时,安排资金,配合有关部门抓好合作社的人才队伍建设。

(作者单位:安徽省霍山县财政局)

探索语感教学的有效途径论文 篇4

有人读《白杨》,仅理解为是对一种高大挺拔的树木的描写,有人却由此联想到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具有坚强性格的人们;有人学《繁星》仅看到一幅海天星空图,有人却能融情于景,透过语言文字读出作者淡淡的思乡之情。这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读者对语言文字感受能力的不同。可见,语感能力会直接影响阅读效果。只有对语言文字有了敏锐的感受力,才能读出文字所表达的深刻意义。

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有哪些有效途径呢?通过自身教学的积累和他人经验的借鉴,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语言文字的准确把握中产生语感在语文教学中,有时会出现脱离语言文字、进行架空分析或生搬字典释义去理解词语,造成分析不到位的情况。其实,文章中的词语应区别对待,有的只要意会,有的需要简单说明,而有的能揭示特点,具有语感作用,则需仔细揣摩,透彻分析,准确把握。例如《繁星》中能显示海上繁星特点的词“半明半昧”,就需要引导学生体会当时身处大海仰望星空的情境。教学时,我在学生自身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点拨,指出这里的“半”是指星星忽明忽暗,闪烁不定。陆地上虽然也能看到星在一闪一闪的,但海的上空气流流动大,星光有时被遮住,所以一 暗一明、一明一暗闪动得分外明显。学生认识到这点,对语言运用的.准确性也就有了感知。

对有些词语,不仅要从个体上去分析,还要从语句、语段上整体把握,找到作者写作的出发点。如《老水牛爷爷》中的一段外貌描写是作者抓住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行的,显得分外传神。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了解“古铜色”,更要理解到这是一种健康的肤色,是老水牛爷爷经常参加劳动风吹日晒的结果。“声音像洪钟”不仅告诉我们他嗓门很大,更要认中体会到他的直爽与开朗。而整段的外貌描写旨在展示一位身材魁梧、健壮爽朗的北方老汉的形象。学生理解深刻了,读的时候,这一形象便会浮现于脑海之中,自然读出语感来。

二、以激发情感来引发语感对于一些具体、生动能引起感情共鸣的课文,就要充分发挥形象和情感的感染、熏陶作用,使学生得到认识上的升华,美学上的享受,情感上的满足,从而引发学生的语感。如《春蚕》结尾的教学,我这样设计:①“又添了一些银丝”为什么不说“又添了一些白发”?②这里包含什么感情?使学生理解:银丝是美的,把白发比作银丝是一种赞美,饱含着敬重。一个孩子竟能发现母亲比过去多了一些银丝,看得这么细,表现出对母亲的由衷的敬爱。学生理解了作者的情感,就能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正是语感所包含的心理因素之一。

人的认识可以起整理、组织人的情感的作用。如教学《第一场雪》时,我将写作背景与文尾的俗语、谚语结合起来,揭示出丰收在望,人们将能过上好日子,字里行间表达出作者关切国家、人民前途的喜悦之情。学生了解了这一点,读起来特别起劲。所谓“知之深爱之切”就是这样在认识的同时产生的情感,并由此而引发出语感的。

三、从美感中挖掘语感有些课文写得特别美,怎样把学生带进美的意境,由美感来增进语感呢?可以运用优美的描述性语言。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中,我就“贪婪地吮吸甘露”这句作了描述:细雨如丝,雨蒙蒙,树蒙蒙,杨梅树从沉睡中醒来,它正在兴旺地生长,它需要大量的水分,绵绵的春雨来了,多甜美啊,杨梅树贪婪地吮吸,像婴儿嘬母亲的奶汁一样,吸得多欢呢!这真是‘春雨绵绵润杨梅’。”描述,把美的主体放在美的环境中衬托,使学生感受到了杨梅树贪婪吮吸甘露的图景,由语言文字的美,感受到物的美,情的美,并由此产生语感。

从语感中体味美感,以美感增加语感。如《火烧云》一课的教学,我抓住“变化极多”,一步步突出云的美,霞光的美,通过众多描写颜色变化的词语展示万里长空五光十色、五彩斑斓的壮丽图景,极力使学生从语感中体味到美感,以美感增语感,保持课文美的基调。同时我还运用了幻灯,在云彩的基础上依次出现马、狗和狮子的形状,进行配乐朗读。通过这些辅助。强化视听形象,加强美的感受,增进语感。

四、通过朗读增强语感朗读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进文字的鉴赏力。那些优美的诗词,抒情的文章,往往通过反复朗读,体验出文中美味,使学生充满感情。而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对话言文字的敏锐感觉的表现。在教学中,我比较重视通过朗读,使学生产生语言直觉。如《第一场雪》中的“银条儿、雪球儿”,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跟老师反复读,仔细玩味,要求读出亮晶晶、蓬松松的感觉。然后,让学生去掉“儿”读,通过前后对比,感到前者读得轻柔,读出了美的意境。

想象活动是语感所包含的又一个心理因素。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朗读、感知语言文字时,能准确而迅速地在脑子里呈现有关的表象,并进行必要的联想和想象。如《再见了,亲人》分别描写了大娘、小金花、大嫂送别志愿军战士的场面。朗读时,要启发学生在脑子里“过电影”,想象大娘熬红的双眼,小金花挂在腮旁的泪花,大嫂拄着的双拐,这一幕幕使之成为鲜活的形象,就有助于语感的形成与提高。

探索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有效途径 篇5

何建文

2008年第1期 ——政治建设

近年来,按照省委要求,武汉市把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在推进审批制度改革、政务公开、收支两条线、行政监督等重点环节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措施。目前,全市呈现出市区联动、部门协调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良好局面,通过改革,在便民利民、公开透明、快速高效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精简行政许可项目深化审批制度改革

行政审批过多过细,是计划经济的典型特征之一,也是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社不分的症结所在。武汉市把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作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力求把审批事项减少到最低程度,把审批程序减少到最少环节。

(一)清理、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项目。一是精简行政审批项目。2001年启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来,武汉市先后取消、调整行政审批项目1321项,2004年公布保留行政审批项目221项。2007年,按照依法设置、依法行政原则,对保留的221项行政审批项目进行进一步精简,将保留的审批项目减少到129项,精简、调整92项,精简41.6%,比目前保留审批项目最少的沈阳市还少58项。二是精简审批项目子项。221项行政审批项目中,45个审批项目有子项207项。对这些子项,本着便于审批、便于提速、便于监管的原则,减少76个,精简36.7%。三是精简审批项目前置条件。按照“国家和省已取消的坚决取消,没有法定依据的一律取消”的原则,将企业注册登记的前置条件由112项减少到77项;将涉及建设工程审批的前置条件由85项减少到72项。四是精简审批程序。按照精简审批程序、再造审批流程的要求,依法设定保留项目(含子项)的办事程序和时限;实行办事时限承诺制度,每个项目的承诺办事时限比法定时限缩短三分之一,并联审批项目的承诺办事时限缩短50%。

(二)扩大区级审批权。严格遵照行政许可法实行委托审批的规定,科学界定市、区审批权限,积极推进区审区办,扩大区级审批权。2004年,市里将保留的221项中的163项下沉到区级办理,占项目总数的73.7%。2007年进一步加大审批权下沉的力度,将保留的129项审批项目中的101项委托各区办理,占保留项目总数的78.3%。

(三)创新审批方式。主要是,加强区级政务服务中心和市直部门“一个窗口”建设,全面实行行政审批“一个窗口”集中办理。目前,全市13个区和两个国家级开发区的政务服务中心,承担了80%以上的审批事项。区直部门做到审批项目“应进必进”,较好地解决行政审批中“双轨运行”、服务对象“两头跑”等突出问题。41个具有行政审批职能的市直部门中,有25个审批事项较多的部门建立了办事大厅,集中统一办理审批事项,其他审批事项较少的部门均由一个处室集中对外办理审批事项。推进并联审批和集中审批,行政许可依法由两个以上行政部门分别实施的,由终审部门统一受理、抄报相关、并联审批、限时办理,或者由终审部门组织有关部门联合办公、集中办理。

二、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深入推进政务公开

政务公开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武汉市注重把电子政务建设与政务公开结合起来,拓展公开内容,规范公开程序,创新公开形式,推行行政权力阳光运行。

(一)推进政务信息全面公开。对各类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除法律法规规定不能公开的事项外,都通过政务网站、政府公报、政府信息公开栏以及报刊、电视、网络等渠道,实行信息公开和办事公开。在经济管理方面,重点公开项目审批、专项资金申报、建设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国有土地出让和产权交易等事项;在社会事务方面,重点公开财政和公共资金分配使用以及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等与群众密切相关的事项。目前,市政府的行政规章及非涉密文件已全部公开,供电、供水、供气、医院、学校等单位推行办事公开面达到96%,市、区、街(乡镇)5525家党政群机关和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及人员信息全部实现了网上公开。

(二)加强政务网站建设与管理。积极推进政府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工作,对工商、地税、国税、质监四个部门有关企业的基础信息进行整合,初步建成全市企业基础信息系统;集成电子监察系统、社区公共管理与服务系统、国土资源信息系统、房产公共服务信息系统等5个重点应用系统,逐步改变目前信息系统条块分割、重复建设、利用效率低等现象。“中国武汉”政府门户网站信息总量不断增加。

(三)加快行政审批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网上行政审批信息系统建设,行政审批信息服务系统已覆盖全市13个区和2个开发区,可提供企业设立、房产登记、结婚登记等事项的网上受理、联办、督办、统计等网上审批业务和审批进程查询、咨询、投诉等互动服务。所有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均可在网上查询办事流程和审批结果。具备网上审批条件的事项,包括基本建设、城市规划、土地房产管理、环境保护、技术监督、工商管理、纳税申报、证照申领、专项资金管理、政府采购、公务员录用等,年内做到申报、审核、反馈等环节网上办理。目前,全市有近1300个工作人员、420个窗口利用该系统提供对外服务。该系统建成以来,共办理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46.3万件。

(四)稳步推进市级党政机关办公电子化。全市已建成覆盖市委、人大、政府、政协系统的市级电子政务网络体系。全市707个区属委办局,224个乡镇和966个社区都连接上了市政务外网平台。电子政务专网已连通全市117家单位,承担网格化管理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的运行,以及党政机关非涉密敏感信息的传递。市级视频会议系统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使用视频会议的单位达61家。

三、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制度

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是促进执法部门公正执法的必然要求。武汉市从1998年开始推行“收支两条线”改革,从2004年起全面推行收支脱钩,并较好地实现了收缴分离、罚缴分离、收支分离。

(一)彻底实行执法部门罚没收入与部门预算和职工收入“两个脱钩”。取消执法部门罚没收入按比例分成或实行收入返还的政策,把罚没收入与部门预算经费安排彻底脱钩,与执法人员收入彻底脱钩。在全市政法部门和市直执法部门收支脱钩基础上,推进各区政法部门以外的有执法权、有罚没收入的其他执法部门,特别是涉及民生、社会关注度高的城管、城建、交通、质量技术监督、工商、环保、食品药品监督、卫生监督等执法部门的收支脱钩。对执法部门严格执行“五不”政策,即“不定基数、不下任务、不作考核、不予返还、不得挂钩”,各级财政部门严格按照执法部门工作进度和部门预算拨付资金,不将罚没收入情况作为拨付资金的依据,不因罚没收入的增长而追加执法部门的经费预算,也不因罚没收入的下降而减少其经费预算,真正在预算安排和预算执行两个环节上做到收支彻底脱钩,从制度上切断了罚没款与部门运行经费的联系。

(二)加大对执法部门经费保障力度。在2007年预算安排的基础上,全市13个区追加执法部门经费预算6714万元,用于弥补收支脱钩后的经费缺口,确保了执法部门履行职能的必需经费。由于经费有了保障,执法部门更加注重创新管理方式,改变工作作风,更加注重管理的社会效益而不是罚款的经济效益,执法质量和工作效率明显提高。

(三)加强对非税收入的管理。根据中央和省公布的实施和禁止的收罚项目,实行执收执罚项目公示制度,向社会公布全市收费、罚款等非税收入项目目录。执收执罚部门必须按收费目录实施收费和罚款。对执收部门为行使行政管理职能按规定征收的行政性收费,如年审费、管理费、登记费等,视同罚没收入进行管理,与执收部门运行经费彻底脱钩。严格限定非税收入的使用方向,规范非税收入支出范围,对具有特定用途的专项收费,如排污费、人防费、教育收费等,锁定支出端。对社会公共资源有偿使用、公共资源招标或拍卖等所取得的资源性收费,除安排相应的征收成本补偿费和必要的手续费(佣金)支出外,全部由财政统筹安排,按规定用途使用。对为社会或个人提供特定服务,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收取的不以盈利为目的补偿性事业收费,如检验费、鉴定费、考核费等,由财政部门监督执收部门严格按规定标准收取和按规定用途使用。

四、强化行政监督规范行政行为

加强行政监督,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依法行政的有力保障。武汉市坚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把严格依法办事与加强监督结合起来,促进了行政行为的法制化、规范化。

(一)建立完善行政效能电子监察系统。2006年12月市行政效能电子监察系统建成并试运行,2007年4月1日系统正式运行,对政府管理部门行政审批实施过程中的行为、运转状态、效率等方面的情况,进行全程、实时和自动监督,实施“红、黄牌”预警纠错,发挥实时监察、预警纠错、绩效评估、信息服务四大功能。目前,已实现对市直41个部门238项审批事项和15个区级政务服务中心185项审批事项(平均数)的在线监察,并通过“电子眼”对25个办事大厅近2000名行政审批人员的实时视频监控,将行政监察工作由事后监察转变为全过程监察,促进了行政审批效率的提高。2007年1至3月,针对办理审批件不及时的状况,系统共发出预警信号 1383次、超期黄牌237次,红牌195 次;4至6月,系统共发出预警信号643次、“黄牌”13次、“红牌”20次,而7月黄红牌数量已降为零。

(二)直查快处行政不作为、乱作为。充分发挥行政投诉中心的作用,对群众投诉反映的突出问题或具有重大影响的典型问题,指派专人直接调查处理,提高行政投诉办理质量和效率。深入开展社会评议,每年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开展一次评议行政机关活动,并公布评议结果,对不满意票较多的部门,责令限期整改;对不满意票较多的个人,进行诫勉谈话,问题严重的,按有关规定作出组织处理。建立健全暗访督查制度,针对企业和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开展不定期的暗访督查,暗访情况及时通报。对5起典型行政不作为、乱作为问题进行了公开通报曝光,强化了震慑效果和警示作用。

(三)严格实施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强化行政问责,加大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力度。对有违法或者不当行政执法行为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严格追究责任。2007年前10个月共查办行政过错案件33起,对58人进行了责任追究。■

探索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篇6

一是强化党代表意识,促使党代表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强化党代表意识,是党代表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要教育引导党代表始终坚持“党代表是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群众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观念,牢固树立“三种意识”,变“开会代表”、“举手代表”为全程代表、全权代表。一是要破除“党代会闭幕代表作用终止”的临时观念,树立党代表经常发挥作用的意识。党代会闭幕并不意味着代表作用的终止,而应该是代表作用有效发挥的开始。二是要破除“党代表就是参与选举”的狭隘观念,树立广泛代表的意识。党代表是经过广大党员层层推选产生的,是广大党员、群众的代表,凡是与党员、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都应该是党代表所时时关注的。三是要破除“党代表只能在党代会上发挥作用”的片面观念,树立多渠道发挥作用的意识,实现党代表联系党员群众、履行职责、发挥作用的广泛性。

二是建立党代表的教育培训制度,提高党代表素质。党代表大会的主体是代表,代表自身素质和参与决策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代表议事的质量和作用的发挥。当前,部分代表还存在思想理论水平偏低、对全局性工作和一些重大决策缺乏全面了解,对党的建设和党内民主制度不够熟悉等问题。在抓好代表发挥作用的同时,要把对党代表的培训与嘎查村干部培训结合起来,坚持集中培训与分散学习相结合、参观交流与自我提高相结合、竞争激励与宣传引导相结合,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党代表认真学习理论政策、法律法规、市场经济知识和党建方面的理论和制度,夯实代表建言献策、参与决策的理论基础。要通过培训,提高代表对党的政策和参与决策的程序、步骤和方法的认知水平,增强党代表的理性思考和综合分析能力,增强党代表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提高党代表综合素质,增强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

三是建立“三联”制度,拓展“党群联系链”,使党代表更好地发挥党和人民群众联系的纽带和桥梁作用。建立党委委员联系党代表、党代表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的“三联”制度。实行“三联”制度,党代表增强了责任感,党员有了荣誉感,群众有了依托感,从镇党委到一线,党员之间新增了联络站,党代表更容易行使自己的权利,更有利于发挥作用。在坚持向联系对象宣传党的方针、政

策和党代会决议、决定精神,通报镇党委重大决策、重要活动的同时,注意收集社情民意,听取并反映党员和群众的意见和要求,拓宽了下情上报和上情下达的渠道,密切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谈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篇7

1 农民收入的现状

农民收入状况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的综合反映, 尤其是对发展中的农业大国来说更具典型意义。目前, 我国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趋缓, 进一步增长乏力。具体表现在:a.农民收入增幅连年下降。b.农民名义收入和实际收入持续减缓。c.农民收入增长越来越困难。d.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e.地区间农民收入差距大

2 农民收入增长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2.1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1 政策落实不力, 阳奉阴违行为突出。

2.1.2农民收入低, 增长缓慢, 后劲不足。这主要表现在:a.自1996年至2003年, 农民实际人均收入仅增长4%, 不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的一半, 与国民经济年均将近8%的增长率有很大差距。b.农民收入的增加目前主要靠劳务收入和投资收益的增加, 而实际上这种增收只是一部分农民增收, 大部分农民增收效果并不明显, 有些甚至出现了负增长。c.农村非农产业如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滞后, 导致非农产业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降低。d.农民收入低, 政府财力不足, 直接导致农业投入不足, 这种不足的投入既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 也包括物质及其他非物质的投入, 由于缺乏足够的投入, 造成许多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恶化, 抗灾防病害能力逐渐下降, 影响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2.1.3农民负担重。随着农业税的减免、取消, 农民经济支出负担相对减轻, 但随着形势和政策的变化, 农民收与支之间的矛盾与问题也会出现新的变化, 农民负担也会以新的形式出现。表现为:一是农业税虽然被取消, 但其他收费渠道依然存在, 水费、修路搭桥、农用车管理、生猪屠宰、农民建房等都可以是乡村两级乱集资、乱摊派的源头, 以及“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中出现的新的收费项目和形式极有可能成为农民新的负担。二是化肥、农药、种子及其他农业生产资料的提价, 使农民收入“明升暗降”。三是获取知识的高成本已成为农民新的负担。一方面是义务教育虽从2007年进入免费阶段, 但培养一个高中生、大学生、研究生所要的花费, 无不是农民的沉重负担;另一方面是农民看病难、买书难、培训难、受教育难已是不争的事实。四是事务性负担依然沉重, 政府某些职能部门对农民的不公正心态和某些公职人员的“官老爷”思想, 使农民说话难、办事难。

2.2 制约因素

2.2.1 农业结构不合理, 结构调整缓慢, 仍存在“三大三小”问题。

2.2.2农业经营性收入增长持续放慢甚至下降。2.2.3传统的农业生产组织致使经营分散, 形不成规模, 且集约化经营程度低。

2.2.4 农业科技含量低, 加工增值率低, 农民整体素质低。

2.2.5城市化滞后。2.2.6农产品销售不畅, 产销脱节, 市场信息化程度低, 缺少大型农贸批发市场, 致使农产品积压或耗费。

3 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和对策

3.1 狠抓农业结构调整,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3.1.1 重点突破畜牧业。3. 1.2继续扩大蔬菜种植面积。3. 1.3加快发展林业和渔业。

3.2 跳出“农”字, 从非农领域寻找增收突破口

3.2.1 加快城市化进程, 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3. 2.2促进乡镇企业的第二次创业, 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

3.3 营造宽松环境, 放宽相关政策, 为农民增收提供各种便利

3.3.1 改进行政领导方法, 狠抓工作落实。3. 3.2进一步加强以水利、交通为主要内容的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强本固基。

3.3.3 精简乡镇机构, 继续实施和进一步完善税费改革制度, 防止农民负担反弹。

3.4 更新观念, 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 以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3.4.1 要不断解放思想, 深化对个体私营经济的认识。

3.4.2不断加强、改善对个体私营经济的管理和服务。3.4.3不断优化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环境。

3.5 搞活农产品流通, 促进产销衔接

3.5.1 强化农村信息服务, 加快建设农村信息网络。

3.5.2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3.5.3开通鲜活农产品运销绿色通道。3.5.4发展农村营销队伍。3.5.5优化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 培育农产品知名品牌。

总之, 增加农民收入是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战略任务。增加农民收入已经日益关系到农业和农村能否顺利发展, 是关系到国内市场从而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前提性问题。“农民不富, 中国不富”。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 事关全局, 意义重大, 既是当前的紧迫任务, 又是今后的长远目标。

参考文献

[1]付志方.关于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的对策思考[J].理论前沿, 2001 (1) .

[2].甘亚平.入世后中国前沿问题分析[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2001.

探索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篇8

关键词:农家书屋;农民;文化生活;需求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5-0198-02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目标。农家书屋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已经成为农村文化建设阵地的重要力量,农家书屋今后在农村文化建设中起到推进作用,首先要从满足农民需要出发。在满足农民需要方面做好各项工作,为农村文化发展和繁荣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当前农家书屋的利用情况分析

经过几年的建设,农家书屋已经被农民认可,也成为广大农民日常生活和脱贫致富的有力帮手。农民在农家书屋不仅得到了自己需要的致富信息、也得到了消遣娱乐的享受,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在农家书屋也开始获取一些生活情调方面的知识和其他信息。农家书屋在农村社会用途日渐广泛,在不断地满足农民的各种需要。从目前来看,农家书屋主要是满足农民以下几方面的需要。

1.致富信息需求。农民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大部分问题,一般都去农家书屋寻求知识和技术帮助。通过查阅资料解决问题,这种需要属于即用即消型,也就是一次性的。用完了就不再重复利用。同时,通过这种利用了解一些国家对农村的政策和致富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对农家书屋图书的内容要求就会很高。如果书屋的内容达不到需求,或者是得不到满意的答案,就会影响读者对农家书屋的利用。致富信息的需求还包括农民对农产品增值、增收信息的了解,及时获取市场信息是农民对农家书屋提供致富信息的又一大需求。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需求会继续加大。对农家书屋的图书发展也提出了挑战。

2.获取其他信息。指读者到农家书屋浏览信息,了解时事,提高文化水平,寻求帮助他们融入现代社会生活的智慧工具。其使用行为没有外界的强制性要求,但仍有较强的目的性。这类动机导致的农家书屋使用行为有较强的延续性,值得一提的是,在农家书屋阅读时产生的情绪体验,对这种延续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这种意识驱使下,虽然不是像第一条那样要求针对性强,但是随着农民文化水平的整体提高,对这方面的了解需求在不断增加。

3.文化生活需求。指农民在生产和工作之余为了丰富文化生活,增加生活情趣,前来农家书屋阅读有关图书资料、参加文化活动。现代农民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不再是原来的老死不相往来,交往的不断扩大,在交往中他们也需要丰富的知识和交往技能,这些都需要在学习中获取。农家书屋正好可以提供这方面的知识,这些需求没有外在的客观需要,完全由主观情绪所决定。因此,在农家书屋的情绪体验是决定其使用行为的唯一因素。读者对农家书屋的使用主要是为了增加谈资、与人交流。许多农家书屋开展的秧歌、广场舞等娱乐活动也深深地吸引一些爱好者。农民通过挑选这种适合自己的娱乐活动,达到一种健康的文化享受。个人的情绪体验、他人的评价以及农家书屋本身的环境状况,都将影响农民对农家书屋的使用行为。

二、当前农家书屋在满足农民需要方面存在的问题

农家书屋经过几年的建设,在今年已经普及全国每个行政村,实现了村村有书屋,人人可读书的可喜局面。但是由于农家书屋属于新的文化设施,读者群也比较特殊,所以再利用和满足读者需要方面还存在一定的距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家书屋的图书质量不能满足农民需求。作为农家书屋最重要的家当,图书的质量和品位首先要满足农民这一阅读群体。农家书屋在初建过程中,由于要完成书屋规格,往往是各种书籍都收集。往往没有针对性,书籍的质量也只是满足农民最初的需求。随着农村社会的发展,农家书屋的书籍出现老化,甚至缺失的现象。在农业技术方面有的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信息和生活方面大部分书籍也出现缺失。

2.阅读习惯无法满足读者阅读需要。从农民读者群结构来看,西部农村中具有文化知识的中青年多外出打工,留守人员多是以传统种养方式进行生产、自给自足的传统型农民,其中还包括大量的老人和留守儿童;从文化水平看,农村受众文化程度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情况,即具有初中文化水平人数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小学文化水平人数,而高中以上文化水平人数与文盲、半文盲人数所占比例最小,从这个角度看,农村受众大多都是具备基本的阅读能力的;从业余时间安排来看,西部农民的业余生活仍然是以看电视等娱乐休闲和人际交往为主,阅读习惯有待培养。

3.数字化鸿沟阻碍农民信息需求。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技术的利用也是现代社会成员必备的技能。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广大农村在数字化利用方面,与城市存在很大差距。相关资料表明,2000年城乡居民之间可支配收入相差近3倍,而城市电话渗透率为20.31%,农村仅为6.4%,城乡之间的信息差距高于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1999年网络用户中农民用户只有0.3%,城市互联网普及率为农村普及率的740倍。广大农民基本上被排斥于数字鸿沟的不幸一端,成为“网络革命”中的“信息贫困”人口。农家书屋要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首先要为农民提供缩小数字鸿沟的条件,这是农家书屋在技术方面满足农民需求的重要保证。

三、当前农家书屋如何满足农民需求

截至2011年,农家书屋已经普及全国每个行政村。成为农民致富和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为了更好地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建设和谐新农村,农家书屋的发展要从满足农民需要出发,实现可持续发展。

1.书籍质量要满足读者需求。农家书屋在建设初期,为了完成初建任务,在书籍内容方面大多为考虑农民的实际需要,随着农家书屋逐渐渗透到农民的文化生活,农民开始有选择地阅读,最初农业技术方面的书籍,所提供的技术信息也有所落后。所以,满足农民对农业技术信息需要的书籍对农家书屋提出了资料更新的要求,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深入,满足农民精神需求的书籍需要补充进来。所以,扩大农家书屋藏书量,丰富和更新农家书屋藏书和信息内容是现阶段农家书屋满足农民需求的首要条件。

2.用品味和特色创造新农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阅读需求。在中央的惠农政策不断推出的新形势下,农民文化需求的动机也随着经济发展越来越多样化,其呈现多层次化。农家书屋要从读者根本利益出发,引导和提高受众的审美水平和认知能力,培养积极进取、求真向善的心理需求。农家书屋建设,应防止文化垃圾及非法出版物通过农家书屋这个环节,进入农村污染村民。在关注读者动机、满足受众需求的基础上,以品位换地位,以特色换市场,引导读者健康有益阅读,并有意识地、循序渐进地引导农民提高阅读品位,创造新的阅读需求。

3.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及服务。精神需求直接影响使用行为。农家书屋除图书内容以外,要在书屋管理模式、服务手段、读书环境等方面创造适宜环境吸引读者。图书要及时更新,管理制度要不断完善,服务手段要不断创新,尤其重要的是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首先要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使其安心为大家服务。其次有条件的书屋可以配备音像设备,组织受众观看影碟;有网络条件的书屋还可配备计算机,为农民在种、养和产、供、销方面提供信息查询和信息发布服务,变农家书屋为对外联络的平台,实现由产品到服务的转变,让农家书屋真正成为受众的精神家园。深入探讨读者对农家书屋的使用动机,探索相应的建设模式和方法,吸引读者使用农家书屋并从中获得满足。

4.培养不同层次的读者群。新型农民要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适应现代农业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目前在西部农村,大部分农民渴望读书,但由于还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阅读习惯,应针对农家书屋的“主流”,同时考虑到农村人际传播的作用远大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应重点选择读者中的“高端”读者进行培养。农村有文化的种养能手、中小学师生、各类生意人、企业主或企业员工型农民、乡村干部。这些人属于农村的“高端”读者,调动他们的阅读积极性,可以在当地形成较好的示范作用,带动更多的读者利用农家书屋,使农家书屋能为更多的农村读者服务。

5.消除数字鸿沟,缩短信息与读者的距离。首先要从硬件设施上满足农民的学习和操作需求,为农家书屋配备相应的数字化系统,其次在信息资源方面实现农家书屋资源共建共享。同时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在农村大力普及数字化教育,提高农民信息化操作水平。让农家书屋的读者尽可能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尽早实现农家书屋资源共享。消除数字化鸿沟,建设农村和谐社会。

6.加强机制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不论是充实藏书内容,还是培养农民的阅读习惯,以及对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消除数字化鸿沟。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让农家书屋满足农民的需求,满足农民的需求也是实现农家书屋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所以农家书屋在今后的建设中要加强机制建设,探索可持续发展机制,为农民举办科技讲座,开展读书竞赛,为农民提供人性化的服务等,通过一些有利于提高农民情趣的活动,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也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EB/OL].http://www.gapp.gov.cn/cms/html/21/1396/200804/

457402.html,2007-03-06.

[2]CLEVELAND,HARLAN.Theknowledgeex-ecutive:leadersh-

ipinaninformationsociety[M].NewYork:E.P.Dutton,1985:101-

102.

探索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篇9

田永清

摘要:高校担负着知识传承和文化创新的重任,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内容。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高校应本着“以人为本”的观念,积极探索德育工作的有效性,以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适应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本文根据我院德育工作的实际情况,提出建立和加强“班级指导员”和“宿舍联络员”制度的重要性,并对“两员”的工作素质提出具体的要求,以期对高校德育工作有效性的途径进行一些有益探索。

关键词:和谐社会;高校德育工作;有效性;途径

一、构建和谐社会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新的契机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建立起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不仅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而且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和谐社会的构建不仅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而且也为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和思路。高校德育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和谐社会这一主题塑造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格。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高校是培养人的地方,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决定着高校工作的成败得失,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高校文化是体现大学精神和教育理念的灵魂,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构建中,高校文化担负着重要的使命。通过对青年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和熏陶,使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目标、积极的人生态度、优良的道德品质,并逐步培养在今后从事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时所需要的严谨的学风、探索的精神、创新的勇气,是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高校还是智力密集、人才荟萃之地,应当领社会风气之先,努力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排头兵和辐射源。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高校应当大力建设和自觉弘扬和谐文化,为全社会做出表率。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是以和谐为价值取向,以校园为空间背景,围绕教学科研活动和校园文化生活而创造,由全体校园人共享,反映其价值取向、理想信念、团体意识、群体心态、行为规范等方面特性的以文化的冲突与整合为表征的亚文化系统。

高校德育工作对建设和谐校园文化起着重要作用。高校德育工作把社会的思想意识、政治观点、道德规范,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转化成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意识、政治观点和道德品德,并作用于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来自社会存在,反过来又对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能动作用。社会主义学校的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它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道德观念,培养具有当代社会思想品德的人才,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服务。我们要充分发挥德育的社会功能。

高校德育工作要想取得实效性必须把握一些基本原则。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工作特别是意识形态工作中的指导地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各种思想观念都会进入大学校园。同时,敌对势力也在试图利用文化传播和交流的机会,通过各种方式宣扬、渗透其价值理念和意识形态,以此来影响青年学生。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工作特别是意识形态工作中的指导地位,确保高校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二是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文化是人的精神创造,不能采取强制统一的简单做法,而应尊重创造主体的多样性选择,鼓励他们在不违背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大胆进行探索和创新。这样,才能营造产生新思想、新观念的环境和条件,促进一批具有创新理念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三是坚持以人为本。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的职责和任务。高校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师生为本,立足于广大师生员工特别青年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运用师生员工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吸引更多的人共同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并在这一过程中使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道德和科技文化素质不断得到提升,实现全面发展、和谐发展。

二、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现状

为了积极探索提高高校德育工作有效性的途径,就需要先对德育工作中既是主体又是教育对象的高校大学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当代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就是人才素质的竞争,“而在人的素质中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江泽民:《教育必须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79页)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诞生于计划生育政策下的独生子女们,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成长,生活较安定而从容。在中国日益开放,各种社会思潮激荡交织的社会环境下,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眼界更加开阔。在面临众多机遇的同时,也经历着更多的诱惑。他们总体具有乐观、进取、勤奋、竞争等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在政治观念上,呈认同、乐观、上进态势;在社会热点问题上,关注多、忧患多、思考多;在成才意识上,求知、求新、求整体素质提高;在价值取向上,既关注自我价值的实现,更关注社会整体的进步。但不可忽视的是,其中也夹杂着不少负面的、消极的成分,如集体观念淡薄,责任感丧失,甚至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在大学同学身上也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同时,市场经济条件下优胜劣汰的严酷现实,往往会给他们带来过大的心理压力,容易产生自卑和心理失衡,轻则造成学习障碍,重则对社会产生误解。既传统又前卫的“矛盾综合体”成为当代大学生主要的思想行为特征的写照。

具体来说,有如下表现:

1、个人本位价值取向明显,但又秉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不少学生在对具体事件的判断和实际行为中,常以个人得失作为依据,并体现出明显的自利化倾向。在维护公共秩序的同时,表现出“个人自由不应干涉”的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与此同时,大部分当代大学生在涉及大是大非的国家或集体事件时,仍然保有中华民族重视国家利益,集体主义意识强的优秀传统。在观念上绝大多数学生认同“集体利益至上” 或“集体利益为主,兼顾个人利益”,认为有必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2、理想信念受实用主义影响,但仍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当代大学生对于理想信念的追求明显弱化,实用主义的价值取向已经渗入日常生活。如为了个人的顺利发展已成为多数学生入党的现实动机,而不是基于对党的热爱。但这也并不排斥大学生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如在汶川地震和奥运圣火传递等一系列突发事件和重大公共事件中,表现出的令人吃惊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对国家与民族未来前途及命运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以往的片面认识。可以说,当代大学生整体来说还是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的。

3、具备较强的独立意识和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自主意识凸显。当代大学生,由于他们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特别是生活在城镇中的大学生从小即得到家长和亲友高度的关注,所以使这一代人缺乏独立意识和生活能力。然而,离开了父母的关注,大部分学生表现出较强的独立性,对一些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如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数学生表示学校应该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是在教育形式的选择上大部分同学最认同的是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还有少数同学认同“以先进人物和事迹进行典型教育”和“形势政策讲座”。这表明当代大学生在认同学校应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同时,对于说教式、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抱有明显的反感和不接受的态度,他们更希望通过广泛的社会实践和自主探索而受到教育。

4、个人发展目标明确,成就动机较强,既有近期打算也有远期规划。

当代大学生多数对自己的人生有明确目标;虽然不像父母期望的那么宏伟,但很实际。有的学生从一年级入校就开始规划自己的人生;有的学生对于大学毕业已有了初步的打算。有的学生觉得生活的意义在于“实现自我,努力竞争”或“为社会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可见,大多数学生对未来既有实际的目标,也具有较强的成就动机和信心,渴望实现自我价值,并愿意为了自己的目标付出相应的努力。

5、具有理性处理人际冲突的愿望,以及应对挫折的积极态度。曾经对当代大学生的群体特征有人定义为,“冲动”、“叛逆”、“另类”„„提起“90后”,许多人习惯于给他们贴上这样的标签。但事实上,大部分学生能在遇到矛盾和冲突时以较为理性的态度和方式处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民主和法治的观念得到弘扬,当代大学生逐渐以理性、成熟的方式面对问题,并且具有以积极的态度应对挫折和失败的良好愿望。

三、当前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途径探索 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现状,为了更好体现“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新疆教育学院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院原有思政工作队伍的基础上,建立了“班级指导员”和“宿舍联络员”(以下简称“两员”)制度,协助教学单位和班主任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班级指导员”深入学生班级,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情况;通过与学生谈话,参加学生活动的形式,了解掌握学生的心理和思想状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宿舍联络员”深入学生宿舍,了解学生在吃住等生活管理情况和思想动态,发现问题及时和学院相关部门联系,解决学生的后顾之忧。积极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开展积极有益的活动,通过课余活动,对学生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也能更好地针对实际做出引导。配合学院在民族团结、综合治理、消防安全等方面做具体工作。

笔者认为“两员”制度的实施,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益探索。要做好“两员”工作必须注意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认清一个工作目的:实施“两员”工作制度的唯一目的就是要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机制,培养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

二是要搞清两个分工:即班主任和“两员”的分工。班主任主要负责学生班级的日常管理和事务性工作;而“两员”则要将工作侧重点放在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包括热点难点问题、心理问题,协助班主任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三是要发挥好三个积极性:首先是发挥好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要主动把“两员”当作自己的良师益友而非“领导干部”。学生有任何问题都可以寻求“两员”的帮助。只有学生提出需求才谈得上解决问题。其次是要发挥好班主任的积极性,班主任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主动与“两员”一起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第三是要发挥好“两员”自身的积极性,“两员”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子女、兄弟姐妹和亲人对待,以“大爱之心”主动关心、帮助学生。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兴趣广泛,信息接收快,知识面宽,凡事都有自己的见解。这对“两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出了要求。没有正确的思想理论、灵活多变的工作方法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做支撑,是无法做好本职工作的。

首先要具备优秀的思想道德素质。

“两员”作为学生各种活动和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思想品质和道德水准,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具有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应当系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熟悉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深刻把握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能够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处理实际问题。

二是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必须热爱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在工作岗位上有所作为、有所贡献的抱负和责任感,对工作极端负责,不怕辛劳,对业务精益求精,刻苦钻研。具有开拓进取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勇于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并且在奋斗的过程中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和不怕失败的气概。

其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德育工作要“去旧有时,变化有序”,针对教育对象的变化调整思维方式与教育方式,要取得好的教育效果,“两员”还要具备以下基本素质:

第一,基于宽容与理解的健康心态。德育工作的目标是育人。教育的内容必须为教育者所接受,才会对其思想与行为产生影响,也即所谓“入人、化人”。接受的前提即是宽容与理解的健康心态。学生对传统德育方式的反感很大程度上源于过去德育工作“板起面孔说教”和“以我为尊”的僵化模式。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转型,人们的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的现实情境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必然出现许多与传统格格不入的地方。这些“格格不入”需要德育工作者以更加宽容与理性的态度去对待,而不是视若洪水猛兽,严加防范。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在理解的基础上发现当代大学生思想与行为的偏失,并寻找其深层次的根源应成为对新时期德育工作者素质的又一要求。

第二,基于平等对话的交流与沟通方式。当代大学生崇尚成功,但不迷信权威。在大学课堂上虽然教师主导的讲授式教学方式依然占主流,但是,真正受学生欢迎或学生们热切期盼的还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研讨式、参与式教学模式。在他们心目中好教师的标准之一是能够倾听,乐于又善于与他们交流,熟悉他们的“话语体系”。当然在倾听后稍加引导也是必要的,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说理说的好,说的恰当,那是会有效力的。”(《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33页)。因此,基于平等对话的交流与沟通是德育工作者工作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基于长期积累的专业知识。长期以来,由于对德育工作的定位的偏差,学校中从事德育工作的教师在学术水准上与专业教师存在较大差距。曾几何时,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几乎成了学生的“高级保姆”,其工作繁重琐屑,缺乏专业水准。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工作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专业教育中必须考虑并努力体现的一部分,也有很强的学术性和专业性。因此,没有专业准备的德育工作者不可能做好德育工作。

第四,基于丰富实践经历的国际视野。在全球化背景下,德育工作在立足本土的同时,也需要放眼世界。世界眼光或国际思维是培养新一代建设者的时代要求。长期以来,由于德育的意识形态性,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忽视了或者根本否定德育工作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及培养“世界公民”的维度,固守或片面强调德育的意识形态功能而忽视了教育的大环境和大背景。德育工作要对本身已经有过或多或少、各种各样国际交往经历的当代大学生产生作用,德育工作者的国际交往经历和交往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在大学学科建设凸显提升国际性议题的今天,大学德育工作者不断提升自身的国际交往能力,丰富自身的国际交流经历,形成对人类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的深刻认识,这种经验对深化并丰富德育的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意义非常。当代大学生成为校园学生群体的主体,并不意味着德育工作的“不可为”,恰恰成为创新德育工作的新契机。在中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的大发展的现实情境之下,在凸显人才培养质量的议题成为高等教育的主旋律的背景之下,必须高度重视人才培养的整体性和德育工作队伍素质的全面提升。特别是对于面向未来社会的大学而言,更要像对待学科建设、学术发展、学术大师那样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重视德育工作队伍的建设,重视在学校发展规划设计中体现德育与专业教育、道与术的和谐统一。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

2、《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学习出版社2006年10月。

3、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6年。

4、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5、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人民出版社,2008年。

上一篇:如何做一个生产经理下一篇:反恐安全讲座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