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法的探索(精选9篇)
训练法的探索 篇1
消防职业技能训练是公安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制定的《社会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大纲》(以下简称“大纲”)规定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从事自动消防系统操作人员能力素质提升的有效手段,是公安部“十二五”末全国消防控制室操作人员均持证上岗的刚性要求。消防职业技能训练的质量,不仅仅关系到消防控制室操作人员能否胜任岗位特殊要求,而且会直接影响到建筑发生火灾时火灾自动报警、自动喷水灭火等消防设施系统能否有效发挥作用,能否及时扑灭初期火灾,实现自防自救,以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等。因此,湖北省消防总队从2007年以来,始终把社会单位消防控制室操作人员实操实战能力作为消防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创新消防职业技能训练操法,积极探索提高消防职业技能训练质量的方法,为科学施训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和经验。
1 加快推进消防职业技能训练改革的必要性
消防职业技能训练是消防控制室操作人员为掌握和运用各类自动消防设施而进行的技能训练,其目的是使操作人员了解各类自动消防设施系统的基本技术性能、用途和组成,正确识别消防控制室各类设备,熟悉掌握自动消防设施系统操作规程和信号处理程序,提高管理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以适应火灾防控和灭火救援作战的需要。近几年来,虽然我国消防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正在加快推进,但还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消防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存在“三个不适应”:一是通过鉴定持证从业人员数量少与社会单位需求量大不适应;二是消防职业技能训练水平低与实操实战能力不适应;三是社会培训机构消防训练设施配置严重不足与保障练习数量、练习时间、练习强度不适应。在实际工作中,有的消防控制室操作人员岗位不稳定,责任心不强,操作不熟练,不会管理,不会维护,致使自动消防设施长期损坏或处于瘫痪状态,甚至发生火灾后惊慌失措逃离现场,这些问题集中反映出消防职业技能训练改革滞后、训练组织教学不规范、科学施训水平低、训管机制不完善,消防控制室操作人员操作能力远不能适应实战的需求。因此,转变训练理念,加大技能训练改革力度,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实用、符合实战要求的消防职业技能训练操法,对于破解消防控制室操作人员实操实战水平低的源头性、基础性、根本性、瓶颈性问题,实现人与设备的最佳组合,充分发挥自动消防设施应有作用,保障建筑消防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2 消防职业技能训练操法架构和特点
建筑消防设施系统以火灾探测报警为先导,以报警控制器和联动控制设备为中心,对各类自动灭火系统实施有效联动和监控,具有不间断探测、早期报警、引导疏散、有效排烟和快速灭火等功能。在消防职业技能训练科目的设置上,“大纲”对自动消防系统操作人员规定了火灾报警控制器、自动灭火系统控制装置、室内消火栓系统控制装置、防烟排烟系统及空调通风系统控制装置、常开防火门防火卷帘控制装置、电梯回降控制装置、火灾应急广播控制装置、火灾警报装置控制装置、火灾应急照明与疏散指示控制装置操作等内容。针对建筑自动消防设施操作的技术性、专业性特点,结合传统训练方法,按照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实战化要求,遵循人体运动技能形成规律,编制了由操练目的、场地设备、操练内容、操练程序、操练时间、操练要求和成绩评定等七个部分内容构成的消防职业技能训练科目操法。以湖北省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训练课目操法为例,如表1所示。
消防职业技能训练操法的主要特点:坚持和贯彻“大纲”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牢牢把握消防职业技能训练改革创新的基本方向,科学规范和固化训练科目操作的程序和动作要求,明确规定和制定了操作动作判定量分标准,体现了消防职业技能操法训练有别于运动训练、体能训练差异的特殊性,通过科学、正规、有序、面向实战的训练,使消防控制室持证上岗人员达到“一懂五会一能”,即:懂基本原理功能,会讲解、会操作、会管理、会协同、会维护保养,发生火灾时能快速操作、高效处置。
3 提高消防职业技能操法训练质量的对策
伴随着经济建设和建筑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自动消防设施操作人员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操作难度也越来越大,要尽快改变当前的训练状况,在实施消防职业技能训练操法过程中,重点要采取以下措施。
(1)进一步转变训练理念,提高实操实战能力。
训练理念决定着训练改革的方向。认真贯彻落实“大纲”规定的训练科目,就是要高站位思考、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要求、高质量施训,面向实战,贴近实际,务求实用,强化第一时间优先利用并发挥建筑消防设施的作用。坚持按纲施训,进一步转变训练理念,增强消防控制室操作人员“能力危机”和“本领恐慌”意识,在训练理念上实现“四个”转变,即:消防控制室操作人员培训以学习消防安全基本知识为主向注重消防基本能力训练的转变,以培训现场操作训练为主向模拟实战操作训练的转变,以消防控制室单兵训练为主向与消防部队协同合成训练转变,以注重检查消防控制室操作人员是否持证上岗向持证后日常监督定期复考转变,不断推进消防职业技能训练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和实战化。
(2)进一步创新训练方法,提高科学施训水平。
训练方法决定训练效果。创新是训练改革的动力,提高训练的时效性,必须针对培训对象不同的特点,因地制宜,因人施教,科学组训,采用分解练习、连贯练习、持续练习、模拟练习、技能竞赛、视频教学、实操演练、战例启示、对比体验等形式和方法,激发训练热情,拉近练与战的距离。在培养与提高快速反应、快速操作、快速处置能力上,平时要注重做好“四个结合”,一是要与加强社会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相结合;二是要与落实消防控制室“256”规范化管理制度相结合;三是与推动单位“户籍化”管理相结合;四是与深化消防部队“大熟悉大演练”相结合,形成“教、学、练、战”一体化,确保训练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努力使我国消防职业技能训练有一个跨越式的提高和质的飞跃。
(3)进一步加大训练设施投入,夯实训练保障基础。
适应消防职业技能操法训练的客观要求,强化训练质量,必备的训练条件是需要配备配齐消防训练设施。现阶段必须按照“边培训,边发展,边规范”的要求,以操法训练牵引训练基础设施建设。有条件的消防职业培训机构,既要充分利用现有训练设施教学,利用建筑物消防控制室训练、利用模拟训练设施训练、利用计算机软件训练,逐步形成布局合理,设施齐全,固移结合,功能优化的培训网络,也要重视以各种投资方式和渠道加大训练设施经费的投入,鼓励新技术训练设施研究开发应用,大力推进运用各种训练软件在模拟火灾情景下进行实操实训,尽快“补齐”消防训练设施不足“短板”,解决瓶颈问题,走出训练困境,提高训练设施配置覆盖面,为消防职业技能操法训练提供重要保障和支撑。
(4)进一步创新训练质量管理体系,大力培养专业人才。
消防职业技能操法训练是消防控制室操作人员能力素质提升的核心内容,要在训练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完善。要进一步明确训练的组织领导、目标任务、训练组织、训练计划、师资力量、场地设施、经费保障、训练质量考核评价,构建“消防安全基本知识+消防法规基本常识+消防工作基本要求+消防基本能力训练”教学训练内容体系,培养和提高以实操实战能力为核心的“消防控制室实训+模拟实战平台实训”训练模式,建立持证上岗、证后监督、实战检验、跟踪问效、等级升降、业绩考核、责任追究长效机制,积极探索消防控制室操作人员选拔、培养、使用、保留新办法,努力建设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骨干队伍,充分发挥其在火灾防控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提高我国消防控制室操作人员管理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
参考文献
[1]赵庆平,邱欢庆.消防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调查与思考[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3,32(1):83-86.
[2]刘咏梅,陈广明.社会消防职业技能培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1,30(5):446-448.
[3]张岚,钟军刚.消防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在社会化消防中的作用[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1,30(5):449-451.
训练法的探索 篇2
1.在机械制造方面的应用
模拟生物的功能制造出新的机器,在仿生应用领域上有很大的空间,例如跳跃机、极地越野汽车、机器人、机械手等。大袋鼠是生活在澳大利亚的稀有动物,是动物界的跳跃冠军,它每跳一步可达六七米远,若是顺坡向下跳可达12米远。它的奔跑速度也很快,每小时可达65公里,几乎和汽车速度相当。由于它擅长跳跃,它可以跳过二三米高的障碍物。在对大袋鼠特征观察的基础上,科学家们模仿它的跳跃姿势发明了无轮汽车,被命名为跳跃机,作为在沙漠、荒原上行驶的交通工具,使用起来十分方便。
2.在观测系统上的应用
我们都知道雷达用于坚实动态飞行的目标,而这种功能要得助于一种叫做“电子蛙眼”的仪器。电子蛙眼是人们在长期对青蛙特异功能观察的基础上,对青蛙最特别之处的一对凸起的眼睛进行模仿发明的。这对眼睛对精致目标并不灵敏,它是百发百中的“神枪手”。经过研究,科学家们发现蛙眼有四种“检测器”,它们分别担负着辨识、提取视网膜图像的不同的功能。
正是基于蛙眼的这种奇异的功能,科学家发明了一种电子蛙眼,把它转入雷达系统,用来快速而准确地识别动态的飞机、舰艇和导弹等。电子蛙眼还广泛地应用在机场等的交通管理上,它能监视飞机的起飞和降落,指挥车辆的行驶,防止碰撞事故的发生。除此之外,根据仿生原理还发明了电子鸽眼等,它们在军事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3.在通讯系统中的应用
在自然界中,有些动物的声纳功能超过了人类,如蝙蝠、海豚等,它们拥有精巧、灵敏、快速的声纳系统。那么,能否模仿它们的声纳功能为军事和科学研究服务呢?科学家们经过研究,模仿这些动物的声纳特征,改进航海、航空的声纳定向、导航和通讯系统,用于发现隐藏在水中的潜艇、水雷、鱼群、暗礁和空中的隐形飞机等,以保证军事任务的完成。
4.在生物化学工业上的应用
生物的活细胞犹如天然的“小化工厂”。在细胞中,可以同时发生1500~个化学反应,而且完成这些化学反应的速度极快。例如,由氨基酸开始一条由150个氨基酸组成的肽链仅需要一分钟。原因何在呢?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活细胞的化学反应中,生物酶在起催化作用。据估计,一个活细胞中往往含有几千种生物酶,而且它们有很高的选择性,一种生物酶仅催化一个特定的反应。鉴于生物酶的神奇效应,人们正在努力寻找把生物酶用到化学工业中去的有效方法。于是,人们用仿生的方法合成生物酶。
对生物固氮酶的生化研究和化学模拟,是人工合成酶研究的一个典型的例子。经过科学研咳嗽钡呐Γ庀钛芯恳丫〉昧丝上驳某晒Α>萁樯埽灰黄屏舜蠊婺I睦眩庀畛晒ψ钪湛梢源锏绞涤玫慕锥危鞘焙虿唤隹梢缘玫匠渥愕幕剩叶杂诨Чひ狄步钤兜挠跋臁
5.工艺设计上的应用
生物界经过亿万年漫长岁月的不断进化,机体结构有了及其完美的设计,可以说达到了精确无比、非常完善的地步,远远超过了人类设计的各种装置。因此,生物机体的构造和它们特有的功能,就是我们进行各种仿生设计的一部“参考书”。例如,人和动物的血管系统包括血管的排列、管径的匹配,都对水利系统的设计有参考价值;植物绿叶的叶脉配水系统,也是水利和输油管系统设计的参考模型;各种水生动物用以沉浮的机制,早已为潜艇和其他潜水系统的设计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贝壳类生物具有很薄的贝壳,表面呈弧形,因而能耐受很大的压力。由此,人们受到启发,在建筑上出现了薄壳结构的屋顶。
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模拟蜂窝形状的建筑。蜜蜂不仅精于采粉酿蜜,而且还是技术高超的“建筑师”。它们用蜂蜡一昼夜就能造出几千间房子,而且每间的体积几乎都是0.25立方厘米。蜂窝师极为规则的等边六角形,壁厚也是十分精确,严格保持在0.073±0.002毫米的范围内。六角形的蜂窝更是独特,不仅可以节省材料获得最大的居住空间,而且还能以单薄的结构而获得最大的强度。人们从蜂窝结构得到启示,已经仿制出材料省,重量轻、强度大、隔音和绝热性能优良的建筑。
英国科学家达尔文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奠定和创立了生物进化论的基础。可在当时他的理论是不被接受的,常常有人在各种时间、各种场合刁难他。
一次,达尔文参加了一个宴会,并和一位长相甜美的妙龄小姐交谈起来。可这位小姐却突然问他:“达尔文先生,既然你的理论说人是由猴子变来的,那么我也是这样吗?”
这个问题让达尔文感到很为难。因为这位小姐在宴会上是众人关注的焦点,如果达尔文坚持她也是由猿进化而来的,那么势必就会激起所有人的不满;如果自己说不是呢?那又违背了自己的理论。在这种情况下,达尔文突然想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答案,既使这位小姐很满意,又捍卫了自己的学术尊严。
那么,你猜达尔文是怎么回答小姐的问题的呢?
训练法的探索 篇3
在现阶段, 大多数国家和省级篮球队, 通过采取间歇训练法、持续训练法等物理技能培训方法来提高篮球技术。改变观念从心理尊重考虑这个角度出发, 发现表象训练法可能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鉴于此, 本文尝试验证表象训练法是否能提高篮球运动员的技术动作练习。表象训练是指通过言语的刺激与想象一些动作或变化情况, 以此提升整体的运动技能与情绪控制能力。表象是想象力材料和内容的积累, 创造力的源泉, 也是右脑有待开发的最大潜能。表象训练是体育运动领域最常见的心理训练方式。要求有专门的训练才可以提升。想要成为一个优秀的篮球裁判员, 提高自己的判罚水平, 其中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加强表象训练。因此裁判员必须尽可能准确地做出动作, 才能形成良好的动作表象。裁判员在进行篮球裁判动作训练时, 总是按照自身头脑中的表象下意识的做出动作与姿势, 表象训练有助于加快动作熟练和加深动作记忆, 建立和巩固正确的动作的动力定型。本实验通过具体的实验培训计划可以验证表象训练可以改善投篮效果。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在学校某专业随机抽取男生60名, 入学前没有篮球训练基础。研究组学生30名, 平均年龄19.32岁, 对照组的学生30名, 平均年龄18.9 6岁。
1.2 研究方法
实验中采用数据统计的方法比较, 随机抽样60名学生中形成样品, 经过2个月后, 进行相关能力测试, 两组学生具有相同的教学条件。两组的人员力量相当, 球的旋转性和抛物的控制能力是大致相同的, 球落点预测能力的测试结果呈正常分布。反应能力实验成果稍微高的组为实验组, 我们介绍了该系统的“解释—示范”的教学方法和表象训练法。根据教学计划的安排, 我们将研究在过去的7个小时的教学效果。 (抛物线控制在高峰值在篮筐上水平1m左右)
1.3 教学过程
(1) 树立正确的行动表象。在课堂上老师为投跳动作做示范并且进行图像、文字、语音介绍和视频讲解, 还可以借助视频和其他多媒体手段, 在技术动作的模拟和实践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了解投跳动作。帮助学生进行初步的模仿实践, 增加动觉的视觉形象组成, 树立正确的技术动作, 其中增加了空间、时间和力量元素。
(2) 成立一个“表象—行动”的映射关系。练习开始要求学生按部就班的完成初步的体验, 领会动作要领, 懂得动作要领与连贯性的特点。尝试强行通过的行动与它的每个分支的时间、空间来控制的可能性规例 (在一定范围内) , 虽然会在开始的时候很不理想, 以前的习惯动作很多, 可要留意的是学生的视觉形象与动觉结合时间。实践到在大脑会有意识地复制快速投跳动作的印象, 加上原有的技术动作, 建立联系, 找出他们之间的优缺点, 将自己的行为逐渐和图像相像, 从而形成正确的动作。
1.4 表象训练的理论基础
(1) 读取动态现象与心理神经肌肉理论。当产生一种行动展现这种神经冲动的行为, 很多时候与现实有一定的关联, 会激发大脑皮层相应的中心, 恢复原有的关系, 这种兴奋会导致对应的肌肉的运动, 这是难以观察到的现象。行动表示造成这种运动响应称为移动反应的想法, 也被称为读取动态的行动。实验证明, 学生在进行篮球表象训练时, 记录他们的手和腿肌肉同一时间的电流反应, 可以明显看出, 安静的时候肌肉电位强度很弱。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为心理神经肌肉理论, 这种现象是19世纪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独立与德国著名化学家舍夫列利发现的。该理论认为:因为在大脑中心与骨骼之间有着双向的神经相连, 人们能积极地想象运动动作, 使大脑中心兴奋, 传导至相关肌肉激动, 可导致没有检测到的运动。这种神经肌肉运动模式与实际做的动作, 将神经肌肉的运动模式通过动态的实践提升运动技能成为可行。动态产生肌肉动作电位较弱, 但安静时增加。肌肉的技能水平与反应, 即技术水平高, 基电的反应强烈。
(2) 符号学习理论。符号学理论是另一种解释表象训练训练机制的理论方法。该理论认为, 表象训练有利于提高运动技能, 因为人们在运动中的任务表示符号反映了实践中的运行顺序。这是一种认知或符号的做法, 在实践中, 可以消除熟悉的时间的错误动作和空间特性的动作, 从而预见的行动的结果。所以, 可以有效的解决包含认知成分的任务, 如跳高、跳投等。如果你想通过表象训练提升运动组成或力量占较大部分的技能, 会时间很长。符号学理论,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表示这种做法有助于提高成绩。运动操作通过符号研究意象训练, 可以在大脑中建立或巩固动作模式, 必须依赖于大脑中储存的动作模式, 将编译符号的一部分进行翻译, 并在此基础上, 通过多实践, 消退无用架构, 认知编码建立有用的架构, 从而发展称为最佳模式, 提升篮球技能。
1.5 建立“表象—行动—思考”培训计划
心理因素对投篮技术往往能够产生很大的影响, 表象训练方法的训练, 从学生的实用角度出发, 建立一套适应他们的心理特点的培训计划, 对他们投篮时的行动和思维有明显的影响。其要点是对整个行动过程的连贯的想象力, 力争详尽准确完成。注意体会投跳的技术动作, 提高整个投篮的命中率。
1.6 实验控制
试验分两班教学, 两个班级教学条件一致, 由同一位老师进行指导, 整个实验过程是20小时。最终由四位资深篮球教练作为实验测量结果的老师。在教学期间, 两个班级的课堂教学内容的学习时间和方法一致。所不同的是其中一个班级使用表象训练方法, 而另一个班级不用。
2 结果与分析
2.1 分组教学前后相关数据的比较
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 前四个指标在分组教学实验, 实验组比对照组有三个指标是稍微好一点, 各项指标, 两组之间相同指数P, T值差异是非常小的, 后T检验显示, 两组学生的球落点预测能力指数数据并没有显着的差异, 结果显示, 实验组是合理的。
从表2和表3的数据看来, 根据教学计划和进度我们可以发现, 使用表象训练法教学的实验组前三项指标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投篮等四项指标比正常教学成果具有明显的优势。
2.2 统计数据分析
检验教学效果往往通过分析学生的投篮成绩作为重要指标。可以看出, 从表3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投篮成绩上升幅度分别为86%和66%, 这表明表象训练方法使同学们的投篮命中率有了很大幅度的增加。把握的球落点预测能力由67%增加至121%, 说明表象训练法能够使学生根据正常的技术与效果的场景和其快速投篮的技术过程和效果相对比, 可以在脑海中形成“影像”, 进而形成“反馈—调节”的机制来支配自己的技术行动, 这是一个技术动作, 有效提高学生的投篮水平。以上数据表明, 投篮表象训练教学,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的动力定型, 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在技术动作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条件反射, 提高学生的支配能力和先见之明。抛物控制能力与角度, 力量和速度有很大的关系。控制能力是学习篮球必须具备的能力, 它反映行动的全面控制能力的技术熟练程度。在进行表象训练之前和之后, 实验组的数据分别为4.63±2.34左右和8.12±0.65左右, 证明实验组学生的投栏能力的提高, 这反映了学生的技术动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在传统的篮球技术教学过程中, 投篮技术主要由老师语言传授和动作示范, 表象训练的核心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大脑的形象思维能力, 使他们的技术动作和行动过程中有明确的技术运动图像对整个活动进行指导, 从而达到提高篮球技巧的目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 球的旋转性控制能力的差异只有1%, 说明表象训练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 在学生旋转球的管理能力的培养方面并没有明显的差异。
3 结语
通过实验表明学习表象训练可以提高投篮技术动作。因为该实验小组是第一次接触, 也建立了初步的理解, 但存在的问题是对表象训练在运动上的应用还不够深入, 因此容易产生错误。然后在教师的进一步教导下完成动作的要领, 学习每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技术指导下重复特定的感觉、回忆动作要领等, 在完成动作之前技术不断加强, 深化在大脑中的印象, 使技术动作表现不断标准化、行为规范化。长时间的实践, 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 进一步在投篮过程中形成习惯。建议教师在教学时有目的地观察, 注意防止学生在训练中习惯运动的干扰。本实验因为涉及到时间的关系, 提高篮球投篮技术的成果并不明显, 还有待进一步证实。
摘要:对所在学校某个专业随机抽取60名入学前的篮球训练经验基本全为零的男生, 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学生30名, 并以此来研究表象训练法在篮球教学中的应用价值。通过实验表明学习表象训练可以提高投篮技术动作, 值得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篮球,表象训练法,投篮技术,教学,应用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心理学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
[2]漆昌柱, 徐培.表象训练的概念, 理论及主要研究领域:现状与分析[J].体育科学, 2011 (3) .
[3]徐和庆, 郭志峰.用表象训练防止运动能力消退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1 (3) .
[4]李年红, 章建成, 金娅虹, 等.影响表象训练效果的因素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2 (6) .
[5]王珉.试论表象训练的国内研究现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1 (3) .
逐步逼近思维训练法的介绍 篇4
所谓逐步逼近法就是我们最初认识的仅仅是问题的表层(面),因此也是很肤浅的东西,然后层层地分析,向问题的核心(实质)一步一步地“逼近”。
讲得具体一点便是,我们先是对事物有一个一般的认识,产生某种印象及其对该问题的大致方向,并且领悟到解决问题可能的方向(这大多是在直觉的干预下产生的);然后,深入一“层”,进一步认识到对象所具有的各种功能,把认识活动集中在功能的确定上;最后,再进一步将功能特殊化,也就是将对象所具有的各种功能“特殊化”成某一个具体的、实实在在的东西,它触及到问题的本质。这种“逐步逼近法”对我们分析问题、研究问题来说,是相当有用的一种方法。
德国心理学家卡尔·邓克尔曾进行了一个实验研究,该研究基本上可以用来描述我们提出的“层层逼近法”。参加实验的是柏林大学的学生,邓克尔提出一个问题,“假定一个人的胃里生长了一个不能做手术的肿瘤。如果我们应用某种放射线,只要有足够的强度,肿瘤是可以破坏的。问题在于:这样强烈的放射线怎么能够应用到肿瘤上,同时又不会破坏围绕这个肿瘤四周的健康组织呢?”其中一个大学生解决了这个问题,该学生的思路基本上是采用“逐步逼近法”,只用一个透镜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逐步逼近思维法又可分为分解累进式、完善渐进式、分层递进式、分段推进式等。
下面我们就分段推进式为例讲解逐步逼近思维法。
训练1:分段推进式
我国学者王国维在其传世佳作《人间词话》中说:“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境界。”哪三种境界?他荟萃三句古代诗词佳句来加以描述: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上述的第一句即第一境界,意为“悬想”;第二句为第二境界,对应“苦索”;第三句乃“顿悟”境界之意。
从王国维的形象描绘中,我们好像看到一位执著书生,夜以继日地埋首于浩繁书卷之后,独上高楼,放眼远望,脑海里逐渐形成自己理想中的恋人;于是在茫茫人海中苦苦追寻,如痴如狂,思念得身体消瘦、面容憔悴也不后悔;忽然一天,一瞬闪亮,原来朝思暮想的心上人就在那稀落灯影下蓦然出现。
其实,这种描述也是王国维本人创作过程中的忘我体验。尽管他说的是诗词创作中的“三种境界”,但是对发明创造活动的展开也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即是说,沿着“悬想——苦索——顿悟”的思维境界一步步推进,是发明创造的一种方法模式。
通过发明创造实例,我们能更直接理解这种分段推进法的内涵。
70年代初期,周林在上海上学。每年冬天,他和许多同学一样手脚长满了冻疮,痒痛难忍,四处求医用药都治标不治本。冻疮的痛苦折磨着他,也引发他的思考:“难道世上就没有更好的办法对付冻疮吗?”带着这个问题,周林四处打听和查阅资料,结果都令人失望。在这种情况下,周林“独上高楼”,产生了求解冻疮治疗难题的“悬想”。
彻底治愈冻疮的新办法在哪里呢?周林进入“苦索”境界。他利用各种机会,收集民间偏方试验,分析打针、吃药、针灸方法,也无进展。在反复琢磨中,他逐渐感到再现前人的研究是没有出路的,只有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才有新的希望。但是,这条新路又在何方?几年过去了,周林仍举目茫茫。毕业后,他在工作岗位上仍念念不忘治疗冻疮的课题,苦苦寻找新的治疗方案。在那些日子里,他走路想,吃饭想,连做梦也都在思索。体重减轻了,面庞憔悴了,但顽强的周林对治疗冻疮的新方案“苦恋”不止。
终于有一天,周林步入“顿悟”境界,找到了攻克难关的新思路。那天,他在一台大型砂轮旁打磨铸件,沉重的铸件在砂轮的磨削下产生巨大的冲击振动。瞬间,一股强大的振荡冲击波从双手传遍全身,周林感到热血沸腾,此时,一个灿烂的创造火花在脑海突闪:“谐振?谐振?发热?治冻疮?”这一串顿悟,使周林中断了的思维变得通畅,他想到了用电谐振刺激人体血液循环的原理治冻疮。
从此以后,周林便潜心于从生物医学工程和现代频谱技术的结合方面进行研究,终于发明创造出一种治疗冻疮的仪器。这种仪器的核心部件是电热频谱管,它能产生特殊的谐振波。将长有冻疮的手脚放在管下,便开始治疗。实践证明,效果明显。1985年10月,周林以其发明荣获首届世界青年发明家科技成果展览会金牌奖。
训练2:三阶段发明法
发明创造,各人有各人的经历,不可能是沿着同一条“思维运河”前进的。但从大量的发明创造案例分析当中,我们又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发明创造只是一种过程,它不可能一步登堂入室。因此,将发明创造全过程划分出若干阶段,认识各阶段的特点和应采取的对策,对渴望加入发明创造俱乐部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入门技法。
如果将发明创造划分为上述的“三种境界”,则称为“三阶段发明法”。
所谓“悬想”阶段,也就是提出创意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要“独上高楼”,提出匠心独具的发明创造课题。由于创造性思维的运用和社会需要的提示,我们开始可能产生较多的创意或设想,只有通过选择才能形成进入苦索阶段的课题。
“苦索”,实际上是分析问题和寻找解答问题的过程。由于发明创造追求的是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技术方案,仅仅依靠过去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逻辑推理是难以如愿的。这个阶段被称做“苦索”。
“苦索”意味着常常会出现苦思冥想仍无所获的痛苦阶段,思路中止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但是,有作为的发明创造者,这时应树立信心,学会灵感思维、发散思维、想象思维和直觉思维,把各种思维方法综合运用、任意组合,就会在思考中促使思维突变,迎来“顿悟”时刻。
进入到“顿悟”阶段,也就是找到了问题求解的突破点。这种“蓦然回首”不仅接通中断了的逻辑思维,而且将创造过程转入具体的技术设计阶段。这时,发明创造者就可凭借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用新的技术方案去固化自己由顿悟引发的创造性思维成果。
在这种“三阶段”模式基础上,有人认为还应当增加“验证”过程,即验证顿悟所获的创新方案是否可行,于是又有了发明创造的“四阶段”横式。
如果再精细一点,免不了出现“五阶段”或更多阶段的进程模式。但不管怎样划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框架总是发明创造活动的逻辑思路。
应用:逐步逼近法应该注意的问题
运用该法应注意:
(1)接触问题初始,应从观察和实验着手,尽量收集有关资料,对资料进行认真的分析,以求得初步的结论。走好这第一步,为以后的逐步逼近创造良好的条件。
(2)抓事物联系的关键环节为突破点,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步步逼近,认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3)在逼近过程中,当条件成熟时,应迅速抓住问题或某种适当的概念,实现思维的跳跃,以减少逼近次数。实现“跳跃”需要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洞察力。如果不顾条件硬性“跳跃”,很可能弄巧成拙、事与愿违。
国王举行家庭智力比赛,决赛前一共要进行四项比赛,每项比赛各家出一名成员参赛。
第一项参赛的是吴、孙、赵、李、王;
第二项参赛的是郑、孙、吴、李、周;
第三项参赛的是赵、张、吴、钱、郑;
第四项参赛的是周、吴、孙、张、王。
另外,刘某因故四项均未参加。
请问,谁和谁是同一个家庭?
训练法的探索 篇5
一、在审题立意过程中运用图表法准确立意
新材料作文要求: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其中,“材料内容的范围”,就是立足于“表层解读”,看看材料写了什么。“材料含意”,即材料本身“含有”的意义,也就是要求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为什么”和“怎么办”的方向思考。
以2014年的肇庆一模为例:
宋朝的胡旦,写文章言辞机敏善于藻饰,在他那个时代很受推崇,曾担任修史官。一天,史官们在一起商议为朝中一位公卿作传,但是那位公卿出身微贱,早年曾经靠杀猪卖肉为生。史官们觉得如果为这位公卿的这段早年经历避讳,则有违史笔,而照直实录则又怕对他不恭敬,因此犯难而迟迟没能动笔。于是他们去请教胡旦。胡旦说,这容易,何不如此写来:“那位公卿年少用刀杀伐之时,就表现出了主持天下大局的远大志向。”在场的史官们一听,无不为他的言辞所折服。
要求:1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3不少于800字。4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材料内容 (表层解读):叙述的主体是什么→主体怎么样 (事件、结果)。材料分为三个层次:1第一句,胡旦写文章言辞机敏善于藻饰。2二三句,史官在为公卿作传时,不知是该避讳还是照直实录。3最后三句,胡旦用言辞折服史官。综合起来就是,胡旦善用言辞折服史官。
材料含意 (深层解读):为什么得到这结果 (由果溯因法:结果→原因)。用图表展示:
综合二者的题意分析可以用图表直观显示: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圈是材料的内容,小圈是材料的含意,这样,我们就可把握广东高考命题者开放性与限制性的设题意图,从而准确确定立意:“用好言辞”“善用言辞”。在此范围内,围绕“言辞”,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写作:其一,怎样说∕写才是善用言辞∕用好言辞 (对胡旦巧用语言美化人事 (即“善于藻饰”) 的做法,发表肯定或否定的意见;对史官作传写史的言辞用语应该照直实录还是有所避讳,谈自己的看法)。其二,为什么要善用言辞∕用好言辞。其三,善用言辞∕用好言辞对个人、集体、社会、国家有什么好处。单独抽出小圈的某个词语来行文则只顾及材料的“含意”而忽略了“材料的内容”,如写“实事求是”的内容:脱离了言辞这一中心,侧重写个人品性 (例如诚实、求真的个性等),这样只能判基本符合题意。
二、同质素材的选择,可用图表法梳理
考生应从材料的内容和含意的范围出发,可提取关键词句直接立意,也可全面分析材料进行综合立意,所以观点是原材料最重要的、最直接的提炼。作文内容必须为观点服务,只有与原材料相似的、相反的素材,才最能契合命题者的意图。如果只提取某个词,不涉及原材料赋予这个词的具体语境,就是断章取义,不符合“含意”。所以,越是典型的素材,越应与原材料的指向性保持一致。
要得到同质性素材,可以先概括材料中的事例再找与之相似的、相反的同类素材。
以2014年肇庆一模为例,表格显示则是:
训练法的探索 篇6
《中国古典舞基础训练民族性探索》这个课题的成立, 是为完善学科教学体系建设工作, 针对完善中国古典舞基础训练体系开展并进行的一项历经了十年深入拓展学习实践的研究工作。而武术“雁形”导引训练法, 是黎方娇老师和朱卫光老师在实践研究中经过规律总结、动作提取、方法借鉴产生的课题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 课程训练主要以“重心移动、重心流动、重心转换”为核心环节展开的身心合一的整体性开发训练。
笔者从2010年起跟随朱卫光老师学习“雁形”导引训练法, 于笔者而言, 其感触与收益不仅在形体的开发训练上, 更是借鉴这个载体, 打开了我的思维, 用一种完全“中国传统式”的思维方式, 去看待身体在空间、节奏及用力方式上的运用与变化。
一、布形:提供了一种认识身体运动的思维方式
下笔之前先布局, 未有自己先有宇宙。武术“雁形”训练法在开课之时, 以“立体田字格”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自身”与“空间”的关系。“田字格”是书法中用于规范汉字书写的一种模板, 学生通过模板认识, 掌握汉字的构成与布局方式, 同时在模板的界限中, 学习慎重、端正的态度。武术”雁形”导引训练法即承袭这种思维方式, 将其借鉴到形体训练中来, 不仅取其规范形体、认识空间的视角意义, 更取其在规范之中, 修成舞者自身对动作慎重、端正的态度, 以达到养浩然正气之目的。
“身体六与四黄金比例的审视标准”是课堂中强调的第二个概念。课堂中, 朱卫光老师一直强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格局, 通过一定的训练找到自己的“六四比例”, 这种“六四比例”是在气息通达、劲力通透之后形成的肢体舒展、线条优美的艺术效果, 是个体依据自己的条件形成的“六四比例” 及个体在空间中形成的身体张力。
二、候气:提供了一种身体运动的方法
候气, 针法名, 语出《素问·离合真邪论》“指针刺未能得气时, 停针静候以待气至。又称待气。”气不至, 则形不动。所以, “雁形”课程的第一堂课, 基本就是在站立当中结束, 因为在等“气至”, 如学生“未能得气, 则候”, 候多久, 以学生体悟为准。气至, 则身体随“一呼一吸”出现“自然的张弛”, 即“稚展”。接下来的“雁展”、“鹏展”皆是如此, 虽动作有大小之别, 实际都是对学生进行“身心合一”的训练。在具体的教学中, “身心合一”、“意、 气、力、形相合”这略显玄妙的道理被一一实现, 成为具体的体验。而后的教学内容就是在掌握气息与身体配合的基础上去体悟重心移动、重心流动、重心转换等难度、复杂度、 配合度渐渐加大的单一动作或动作套路, 如:“斜飞”、“栖桐”、“托月”、“问天”等。
通过“候气”这种宁静而等待的方式, 强迫训练者内观、 内省, 使得训练者意念专注、心绪宁静。在专注而宁静的状态下, 先扑捉那“游丝”般的气息, 继而感知气息的游走与转换带来的身心变化, 最后熟练地掌握与运用气息, 带出形体动作。这种教学思路, 为学生铺垫的是一种身体运动的思维方式与方法, 即何时可以动, 何时小动, 何时大动, 何时转化, 其本质是“气的运转”的训练。
三、与神俱往:提出了一种美学意境
与神俱往是训练者通过长期的训练后气息通达、劲力通透、筋骨舒展, 继而达到的一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 的身心状态, 同时它也是武术“雁形”导引训练法课程的审美追求与美学理想。
中国古典舞学科一直都是以中国传统舞蹈、戏曲和武术作为文化审美基础和动作载体。对武术的深入学习、吸收与探索在不断丰富、完善本学科的过程中都是不能丢失的重要方法与认识。除了武术它留存着许多与中国古典舞共同的民族美学特征和运动规律之外, 归根结底, “武或舞”这种形式、 载体的共同追求就是给予观者、训练者一条体悟传统文化、 追寻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的道路。通过对武术“雁形”导引训练法的学习, 笔者体悟良多, 但最为强烈的仍然是, 中华传统武术是一座丰富的宝库, 值得我们再虚心的学习、探索。
摘要:武术“雁形”导引训练法, 是北京舞蹈学院附中前中国古典舞科教研室主任黎方娇老师主持的《中国古典舞基础训练民族性探索》课题的阶段性成果。学习“雁形”导引训练法其收益不仅在形体的开发训练上, 更是借鉴这个载体, 打开了我的思维, 用一种完全“中国传统式”的思维方式, 去看待身体在空间、节奏及用力方式上的运用与变化。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武术,雁形导引训练法
参考文献
[1]李正一, 郜大琨, 朱清渊.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创建发展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7.
训练法的探索 篇7
一、分析阅读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考试研究的价值
1.分析阅读说法的理论依据。美国艾德勒与范多伦合著的《如何阅读一本书》堪称阅读史上的经典之作。此作把阅读分成四个不断深化的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这四个层次要求的阅读能力逐层提升,阅读成果也逐级丰厚。其中处于第三层级的分析阅读,以对文本的加深理解为目标,要求对文本内容进行整体架构性的解读、细节诠释性的解读、沟通式的评读。此三者彼此虽不能完全剥离独立,但总体是序列式推进理解的过程,是阅读阶段划分也是方法、规则的总结。这是一种优质成熟的阅读方式,它使得阅读收获更为系统化和全面化。
2.以高考语文能力等级的设置可见分析阅读法对阅读教学、考试研究的意义。高考语文能力考测,分为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在逐级递深的六种能力中,识记、分析、理解综合,检测的是分析阅读中的构架性、阐释性阅读阶段的能力要求,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对应的是评读阶段的能力要求。由此可见,以分析阅读为切入点进行阅读教学与考试指导能切中肯綮。
3.从学生学情可见分析阅读的教学意义。阅读作为一种教学内容,课堂阅读量太少,所教授的阅读方法没有课外实践巩固与迁移,难以形成阅读习惯。而自发状态下,学生在课外更多进行的是获得资讯式和休闲娱乐式的阅读。分析阅读的目的是使理解更全面、更系统,它使得阅读在思维、方法、见识上不断提升,这是一种有强度的心智活动,有难度有挑战,对于能力与精神的成长意义非凡。对学生进行理解性阅读目的意识的培养,促进学生自觉把分析阅读训练延伸到课外,才能真正使学生熟练读法。
二、分析阅读法三阶段阅读规则的基本运用
高考试卷中的现代文文本阅读分为论述类、实用类与文学类三大类,写作训练又以说理性文章为主。就是说,教师通过课文阅读教学、课外推荐阅读、考试读写等途径,对学生阅读进行监测、指导的主要是论述说理类、实用类与文学类这三类文体。分析阅读法三阶段的一般规则普遍适用于这些文本类型。
1.分析阅读法三阶段的具体阅读规则。(1)架构性解读阶段需要完成文本组织构架的整体认识的阅读任务。分析各重要组成部分,摘要、归纳各部分的中心,思考清晰各重要部分的顺序与关系,梳理形成结构思路提纲,获得文本主要内容与形式的整体感。(2)阐释性的阅读阶段是以构架分析的结果为基础,以对重难、复杂的内容细节的探究为主要内容,比如破解关键概念、重要句子、作者主旨的理解,突破各层面内容旨意的疑难处,力求进入文本深层内涵理解阶段。(3)沟通式的评读是以前两阶段中形成的对文本系统、深度理解为基础,把作者当成自己的对话对象,做臧否“交流”。这种“交流”需要规避偏见、逞强的态度,把自己的观点升华为真正的知识,有礼节、有理据,对作者提供的知识、表达的观点以及表达的方式等方面进行评价。有这样的谦逊与智慧,才算最终圆满的分析阅读。
2.以阅读考测的考点及题型设置,加深对分析阅读三阶段规则具体环节的理解。在高考试卷中的考点设置上,属于检测分析阅读中架构解读、诠释性解读阶段理解成果的考点有:论述类文本中“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文学类文本中“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实用类文本中“对传记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筛选文中相关信息能力”,“文中词、句理解”。属于评读阶段要完成理解的考点有:文学类文本中“欣赏作品形象、艺术魅力的能力”,文学类文本中“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意蕴的能力”,实用类文本中“探讨与传主有关的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等等。在高考试卷的考题设置上,论述类第1、2题注重考查理解能力,第2题中的部分内容与第3题整体,注重考查分析综合能力。在传记文的考题设置上,客观题的五个选项都是对文意的分析或概括,考查考生对文章局部段落内容的理解;而前两道主观表述题主要考查考生的信息筛选整合、结构把握中心概括、文体特征表现手法。这些阅读考点设置、题型设计体现的能力要求,正是分析阅读目标最直观的表现。
三、根据各类型文本的独特性,弹性运用分析阅读方法
1.论述说理类文本阅读分析规则。论说类文本以知识的传播,原理、观点呈现为要旨,其行文是由观点到理由再到结构的逻辑推理演变过程,表达清晰、条理分明。优秀的论述类文本几乎每一个组成部分都可以做独立解读。分析构架阶段,泛读法能抓住突显文本旨意的观点句、论据句,以及在结构上起重要作用诸如起始、结论以及过渡句,这些功能意义明显的内容,能快速帮助阅读者形成基本观点、脉络层次的认识。诠释阶段的阅读方式,借用高考卷中的论述类文本考测方式会使理解更加深入:试题以选择项的对误判断为形式,阅读时需要用精读策略,用筛选、整合信息的手段,对局部细节处的重要与疑难点进行二次阅读。这种考测方式要求阅读者准确把握主旨、信息,以及各部分内部关系,这里就包含了论说类文本阅读的诠释解读的要求与方法。至于文本读评阶段,论述性文本评说的是文本展示事理的合理性、提供论据的准确性、推演逻辑的严密性等。这种评说训练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2.人物传记类文本的阅读分析规则。作为叙事纪实性的文学样式,人物传记类文本构架的是传主的基本事实、品格、相关评论,要诠释的是传主“事”、“品”的疑难细节,要评说的是传主的成就、影响。高考卷的人物传记阅读考察常见题型及经常设考的角度有:重要词语与句子含义的理解;重要信息的筛选能力的考查;作者创作意图、文章结构基本特征和写作技巧的考查;作者作传的观点态度的把握;疑难点,深层意蕴及其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探究;等等。这些考点设置也正是对分析阅读各阶段对应的成果考测。
3.文学类文本的阅读分析规则。分析性阅读方法最适用的应该是表达明确与理性的论述类文本与实用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追求艺术的含蓄美,但也有其可分解的构成要素以及可遵循的行文逻辑,可以依据这两者变通进行分析阅读。高中教材与考试阅读关涉的文学类文本有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四种。以小说故事类为例,其构成要素是情节、环境、人物形象,依从这三要素,以情节过程为构架依据,串联起环境场景、任务形象等特点,然后深入阅读中,诠释这几个要素的相关细节以及言外意蕴。其他文学样式的文本,比如:戏剧,抓对话与冲突要素;诗歌抓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要素;散文抓形象、情思、表达技巧等要素,借此串联起文本的各组成部分,并对局部疑难细腻处的丰富意旨进行精读。
但也需要注意,文学属于艺术范畴,阅读以感受、体验为主要方法,以欣赏、分享为目的,因而在架构与诠释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其阅读个性。其一,在局部与整体关系上,与论说类文本各部分之间相对的独立不同,文学类文本各要素局部与叙事抒情的整体场景关联密切,阅读时要把全局构架与细节诠释结合起来,才能深切理解作者的经验。其二,与论说性文本阅读时需要理性分析不同,文学作品中有一个充满作者独特个性的想象世界,阅读者要有想象以及个人的情绪情感的“热情”介入,才能与作者的经验产生共享、共鸣。从高考阅读相关考点设置洞察文学类文本读评内容,“欣赏作品形象和作品艺术魅力的能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意蕴的能力”、“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等考点,导向的是作品的鉴赏、评价。评读中,还有一个规律可以帮助阅读者审辨自己的阅读品位:能满足大多数人潜意识需要的作品,肯定比只满足某些人潜意识需要的作品更伟大。深入的体验、细腻准确的理解、合乎艺术作品特点的评价,只有这样的分析阅读历练才能不断地提升阅读者的理解水准。
综上所述,在阅读的四个层递层次中,分析阅读是对阅读质的点化、提升的一个关键环节。本文结合阅读教学与考测实践,以高中生阅读教学常接触的文本为例,阐述了分析阅读训练各阶段的各规则的内容和方法,力求借此突破阅读教学困难,形成可运用于实践的有操作价值的阅读方法指导。虽然学生现时课外阅读的文本不止这些类型,未来大学深造需要的专业领域的阅读更是品类繁多,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学领域三大类文本及其下的各分支,本有相互共性的部分,弹性使用构架、诠释、评论的分析阅读三阶段相关规则技巧,依据阅读材料特点做不同形态的阅读,使得这些本是理想的标准能产生普适的指导价值,帮助高中生提升阅读品质,成为一名优秀的阅读者,一个有能力的学习者,为学生进入更高学习要求层次而需要的“主题式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训练法的探索 篇8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该文运用了文献资料法、实验法、访问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 在东莞市东春网球俱乐部新苗班选取基本条件相近的学员20人,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10人。单独访问了有关网球、统计学和生理学专业的老师共8名, 对该文的选题、研究方法等进行了咨询和论证。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教学实验设计与实施如下所述。
根据东春网球俱乐部的实际情况和实验条件选择测试内容, 此次教学所选择的测试内容为网球技术当中的3项基本技术, 即正手击球、反手击球和拦网。对选定的学员进行网球技术能力前测。由两名教授网球的专业网球教练对学员进行正手击球、反手击球、拦网3项技术进行测试。前测结果符合实验条件。
3 教学实验后各组的得分情况与分析
对所测技术的综合分析如下所述。
从表1可看出, 对照组学员在实验后的平均得分情况亦有所提高。虽然对照组反手击球技术亦有所提高, 但提高的幅度明显不如实验组的大, 说明多球训练比传统教学法 (即单球训练) 更加有效, 能更大程度地帮助初学者激励起技术动作的条件反射, 强化记忆的功能, 加快学习的进度, 使技术尽快地形成动力定型。
从表2中可以看出:实验后, 两组在各项技术上存在差异, 且差异明显 (P<0.05) 。两组的平均成绩在训练后均有所提高, 但提高程度是不同的。实验组的技术水平提高幅度大于对照组。其主要原因在于, 多球练习的密度与强度均大于单球练习, 学生练习的时间比等待练习的时间长, 这也使得学生练习的兴趣更高, 因而练习的效率也更高。
4 结论与建议
从教学实验结果可看出, 多球训练方法在网球教学当中是行之有效的。在新苗班教学中进行多球训练, 可以促进网球技术与技能的掌握, 从而可以提高教学效果。通过两个月的教学实验表明, 实验组学生的网球技术掌握情况要大大优于对照组;表明通过多球教学, 学生可以提高网球技术动作的学习效率, 正确动作的巩固时间也较长。另外, 多球训练效果的提高也使得学生们对网球学习更加感兴趣, 也可培养学员们相互配合团结协作的精神。
建议每组练习的量, 应根据运动员的年龄、身体素质而有所调整, 不可一概而论;多球训练中, 教练喂球的速度、落点要适当。
参考文献
[1]陈占奎.怎样打网球[M].北京:金盾出版社, 2001.
[2]朱征宇, 陈祺, 谭冬平.广州市居民网球活动消费特征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7 (2) :73-75.
[3]王文芹.网球选项课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验[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7 (4) :127-128.
训练法的探索 篇9
1 教学查房的对象与目的
医疗查房由三级医师实施,对象是病人,目的是根据理论知识,结合病人的具体病情,解决其诊断与治疗问题,是从"一般到个别"。教学查房则截然不同,一般由教授(主任医师)或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实施,对象是实习生,目的是解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加深实习生对"三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加强实习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帮助和指导实习生实现从医学生到临床医生的过渡与转变,是从"个别到一般"。
2 教学查房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由于临床工作繁忙,临床教师教学意识比较淡薄、教学积极性不高、教学水平有限,加上目前对教学查房缺乏统一的模式与要求等多方面的原因,教学查房往往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实习生缺乏准备的"考试型"查房,临床教师滔滔不绝的"一言堂型"查房;将教学查房与医疗查房合二为一的"混合型"查房,边查边讲的单纯"床边型"查房;以医疗查房取代教学查房、不谈理论的"就事论事型"查房,临床教师高谈阔论的"理论讲座型"查房;缺乏中心的"随意型"查房,等等不一而足。这些问题都势必严重影响临床实习教学质量,难以达到实习大纲的要求,不利于实习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3 五步互动式教学查房法的实施
近年来,我们探索、总结出五步互动式教学查房法进行临床实习教学,效果良好,得到了广大实习生的一致好评。下面以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NS)为例对五步互动式教学查房法加以具体介绍。
3.1 第一步:预选病例,互相准备
3.1.1 临床教师根据实习大纲的要求和科室教学计划的安排,选定典型病例,提前一周通知实习生。
3.1.2 临床教师书写教学查房教案,以"三基"为重点,辅以新进展新技术,"掌握、熟悉、了解"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注重实习生观察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以及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3.1.3 实习生提前熟悉患者病情,查阅教科书和必要的相关文献资料,通过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等方法,提出分析、判断和处理意见。
3.2 第二步:床边查房,师生互动
3.2.1 管床实习生汇报病历摘要包括一般情况,主诉,简要的现病史,重要的既往史、个人史、婚育史、家族史,主要阳性体征,有鉴别意义的重要阴性体征,有诊断意义的阳性检查结果,重要的阴性检查结果,诊断,入院后主要的治疗措施、治疗反应,病情演变经过,目前病人的情况等。同时向临床教师提出需要解决的诊断或治疗问题。
3.2.2 管床实习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做重点体检临床教师要注意观察实习生对患者有否人文关怀,查体是否规范、手法是否正确、是否发现了阳性体征。
3.2.3 经治医师对实习生的汇报进行简要的补充和必要的纠正,再次提出需要上级医师解决的问题。
3.2.4 临床教师酌情进行必要的补充问诊、查体示范、对遗漏的体征予以补充检查、纠正错误手法。
3.3 第三步:学生讨论,提出办法
3.3.1 在示教室内由病历报告者对病例特点、诊断及其依据、鉴别诊断、治疗方案等进行分析和总结,并对需要解决的诊断或治疗问题提出具体办法。
3.3.2 其他实习生发言和补充。
3.4 第四步:教师分析,解决问题
3.4.1 临床教师按照自行设计、制定的六步问答法对病例进行分析。
3.4.1.1 什么是即就NS的概念进行提问:什么是NS?待实习生回答后,教师再予以修正与补充,指出完整、全面的NS概念,使实习生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做到概念清晰、准确。同时,教师可对NS的临床表现、病理生理机制、常见并发症等加以扼要的复习。
3.4.1.2 是不是教师就病例特点进行高度的分析、归纳与总结,根据NS的诊断标准,对患者是否属于NS做出明确的判定。值得强调的是,由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临床表现是复杂多变的,在实际工作中,病人的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结果可能出现假阳性、假阴性等许多假象,需要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去辩证地、科学地甄别,切不可生搬硬套书本知识。
3.4.1.3 病因是什么教师就原发性和继发性NS的常见病因进行简要的复习后,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加以明确。
3.4.1.4 类型是哪种教师就原发性NS、常见继发性NS如狼疮性肾炎的常见病理类型及其临床特征进行简要的复习后,如果患者没有接受经皮穿刺肾活检术,可结合其具体情况加以分析与推测;如果有肾活检病理资料,则加以具体分析与判断。
在明确了上述四个问题之后,患者的诊断(包括病因诊断、病理诊断、功能诊断以及有否并发症)即已十分明确、规范。教师还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对NS的鉴别诊断进行分析与阐述。
3.4.1.5 如何治疗教师在强调NS治疗原则的基础上,就其一般治疗、对症治疗、主要治疗(抑制免疫与炎症反应)、中医药治疗以及并发症防治方法进行复习,重点是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原则和方法,要强调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
3.4.1.6 预后怎样教师在简单介绍影响NS预后的因素后,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做出预测。
临床教师在按照六步问答法对病例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应注意不断创造出问题情景,采用"问题驱动",设置悬念,适时提问善思者施于"恩",诱导不善表达者施于"励",责问懒惰者施于"威",做到恩威兼施,奖勤罚懒,以充分调动实习生思维的积极性及求知欲,促使他们自觉地进行思考探索,思维始终处于非常活跃的状态。
3.4.2 临床教师就实习生针对需要解决的诊断或治疗问题提出的办法进行点评,做出明确的相应指示。
3.5 第五步: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3.5.1 临床教师对实习生病历报告、讨论的正确性、科学性、条理性等予以简要的小结和评价,指出问题与不足。
3.5.2 临床教师对该次教学查房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突出重点。例如对NS,可归纳为:三高一低是肾综,男女老少因不同;五种病理六个伴,生老病死当裁判;免疫抑制唱主角,RAS抑制剂莫小看;足量缓慢二年久,注重护肾个体化。
3.5.3 临床教师根据该次教学查房的内容、重点和难点布置课后思考题,提出相关的参考书、杂志以及网站便于实习生自学和复习之用。
4 五步互动式教学查房法的优点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具有传统教学法无可比拟的优点,但由于尚存在许多问题,至今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五步互动式教学查房法部分吸取了PBL的精华和做法,同时与作者自行设计、制定的六步问答法融为一体,与传统的教学查房方法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对南方医科大学二00五级临床医学专业在我院的62名实习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五步互动式教学查房法的满意率达95.16%,明显高于他科传统的教学查房(满意率80.65%,P<0.01)。
4.1 有利于激发实习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实习生赞同率96.78%。实习生带着问题进行准备、讨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能激发其学习欲望,提高学习效率,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被动受填"状态。
4.2 有利于培养实习生的自我提高能力
实习生赞同率95.16%。实习生在带着问题寻找答案的学习、准备、讨论过程中,既需要对书本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和总结,也离不开从实践中进行学习、探索、甄别与提炼,实现了由"学会"向"会学"的转化,达到了"授人以渔"、"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一根本的教学目的。
4.3 有利于锻炼实习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实习生赞同率95.16%。寻找答案过程中的讨论,查房过程中的师生互动,都使实习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得到了锻炼。
4.4 有利于加强实习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实习生赞同率93.55%。五步互动式教学查房法完全按照临床医生面对病人时的思维过程来设计和实施,既要求对单一疾病认识的纵向深度,也强调对不同疾病认识的横向串联,使实习生始终处于临床医生的角色之中,可以培养和锻炼其临床思维能力。
4.5 有利于提高实习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实习生赞同率91.94%。实习生在问题的驱动下,不但通过寻找答案复习和巩固了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通过将其应用于解释、解决在实践中所碰到的问题,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床边查房时的体格检查和教师示范,促进了实习生临床技能的提高。
4.6 有利于强化临床教师的教学查房意识,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实习生赞同率98.39%。五步互动式教学查房法要求教师根据预选病例书写教学查房教案,床边查房时注重操作规范,示教室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提问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特别是按照六步问答法对病例进行分析时重视实习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些都强化了临床教师的教学查房意识、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因此,五步互动式教学查房法既具备PBL的大部分优点,又避免了PBL实施过程中的诸多问题,有利于实习生的能力培养,不失为一种适合目前我国国情的较好的教学查房方法。
摘要:在分析了目前教学查房中存在的常见问题的基础上,对自行探索、总结出的五步互动式教学查房法进行了具体介绍。五步互动式教学查房法部分吸取了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的精华和做法,与传统的教学查房方法相比,更加有利于实习生的能力培养。
关键词:临床教学,教学查房,临床实习
参考文献
[1]侯效民.教学查房与其基本模式[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4,7:417-418.
[2]李靖年,王鸿飞,朱桂香,等.教学查房规范化的基本理解与思考[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6,27(12):71-72.
[3]李宗衡,邹忆怀.临床教学查房形式和内容的初步探讨[J].中医教育,2008,27(4):67-68.
[4]龙海波.采用六步问答法加强实习生的能力培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0,2:28-29.
[5]肖启亮,冯伟,谢乔衡,等.规范临床教学查房确保教学质量[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9: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