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创造

2024-05-23

探索创造(通用12篇)

探索创造 篇1

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 证券行业现在到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有人将过去的发展概括为“野蛮生长”、“清理整顿”和“规范发展”三个阶段, 现在还处于规范发展阶段, 希望从这次会议开始, 进入到创新发展的新阶段。为什么证券业要创新发展?是为了行业繁荣?为了让公司有更多业务?为了适应市场需求?都有一定道理, 但不完全, 不充分。真正的大背景是,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金融工作会议都提出, 金融一定要提高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能力。我们的金融服务业虽然有了很大发展, 但仍然是一个瓶颈部门。其表现在于, 中国储蓄向投资的转化还不够顺畅、不够理想。

作为一个储蓄大国, 中国每年的储蓄占GDP比例高达40%以上, 那就是说有大约20万亿元, 按现在的汇率计算也有3万多亿美元, 位列世界第一。但是资金的闲置、浪费以及重复建设等问题还很突出, 很多企业得不到资金。从总量看, 储蓄率非常高, 但资本配置的效率不够高。从结构看, 大量的资本没有配置到最合适的地方, 存在严重的浪费。我们必须正视这个现实:全社会的资金配置, 不仅不能说是最优, 恐怕也不能说是次优, 远远没有达到这个水平。要解决这些问题, 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证券行业和资本市场的责任了。

第一, “两多两难”是我们民族面临的一个挑战

“两会”结束后我去浙江调研。浙江的同志说, 他们现在最难办的问题就是“两多两难”, 即中小企业多, 融资难;民间资本多, 投资难。金融市场上, 需求足够多, 供应也足够多, 但成交不够多。这个问题, 不仅是浙江一个省的问题, 也是全国性的问题;不仅是一个金融的问题, 也是一个国民经济的问题;不仅是经济的问题, 无疑也是一个社会和文化的问题。

世界上似乎还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一方面, 我们有极高的储蓄率, 按现行统计达到50%左右。2011年底城乡居民银行存款余额达到34.4万亿元, 全部银行存款80多万亿元。这和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情况完全不一样, 那个时候没有钱。我记得90年代初的时候, 北京市修了两公里的地铁, 由于那个项目没有经国家计委批准, 所以被全国通报。现在北京地铁同时开工100多公里, 去年有13条线路在建, 欧洲人、美国人都觉得不可思议。目前中国外汇储备是最多的, 我们的资本输出在给全世界做贡献。

而另一方面, 市场体系发育不平衡, 劳动力、土地等要素市场存在一些扭曲, 金融市场不够发达, 资本市场的问题更加严重。这些问题造成的后果是全社会资本的闲置、浪费和风险集聚。当前, 国内有的领域资金十分紧缺, 比如, 中小企业、“三农”、教育、医疗、文化及其他民生服务领域, 但有些领域却投资过多, 产能过剩, 例如许多制造业、重化工业、矿业, 在一些地方还包括基础设施、能源交通。至于直接由政府主导的投资, 与市场没多少关系, 但闲置和浪费更为严重。例如, 一些城市兴建了很多体育场馆, 每个场馆耗资十几亿、几十亿, 但短暂使用之后, 许多都长期搁置在那里, 这种情况发达国家都极为少见, 我们是发展中国家更不该如此。

此外, 还有城乡二元分割问题。农民进城从事非农产业还按农民对待, 城乡要素资源不能双向流动, 发展不均衡十分明显。北京周边几十公里外的农民年收入不到两千美元, 如果把河北省算进来, 那就形成一个环北京的贫困带, 人均收入才只有2000元人民币, 反差相当大。

这里涉及到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 就是资本的稀缺性问题。搞市场经济, 无论资本主义也好, 社会主义也好, 按说资源是稀缺的——现代经济学所有的模型都是以资源稀缺来作为假定前提的, 但是在我们这个时代, 资本似乎不再那么稀缺。不仅在相对意义上, 甚至在绝对意义上似乎也是这样。若按在建房屋的面积来计算, 去年中国的房屋建设规模大概是世界的一半, 全世界一半的工地在中国。

与此同时, 中国的资源浪费问题也很严重, 其中既有国有企业, 也有民营企业。许多所谓的高科技产业、新兴产业, 包括光伏产业、电动汽车、风力发电等在内, 重复建设的很多是民营企业。居民个人的浪费也很严重, 比如城市居民买了房子不出租, 不少进城的农民还在老家建新房, 都在那儿闲着, 实际等于空置。我们中国人很节俭, 很爱储蓄, 但是很多人没有贴现、折现、现金流的概念, 不知道这是占压了自己的资金, 客观上必然会有折旧和利息成本, 是损失了机会收益的。所以我说“两多两难”问题是我们整个民族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涉及到经济体制的各个领域, 当然重要的是价格、金融、财政体制问题, 投融资体制则更为直接。解决这个问题很不容易, 但是在座的各位投资银行家义不容辞。

第二, 不能创新是中国经济和金融的最大风险

在讨论中国经济问题时, 有人认为要吸收借鉴美国、欧洲金融创新过度导致危机的教训, 这无疑是非常必要的, 但是得出的结论是金融不要创新了。这与中国面临的情况不符。无论是从全局上说, 还是具体到金融体系、金融企业, 我们最大的危险是不会创新, 不能创新。不要认为创新很容易, 胡搞乱来不叫创新, 真正的创新并不容易。

从一个角度看, 传统的发展经济学理论认为, 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决定的要素首先是资本, 发展中国家都不缺劳动力, 土地资源等也可以在国际之间调剂, 缺少的是资本。所以资本的多寡, 曾经可以解释一切经济发展问题。但在当代的发展实践中, 这理论几乎丧失了生命力。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 在上世纪30年代, 欧美经济学界发生过一场关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优劣的辩论。对于计划经济的优越性, 有许多道理可以支撑和印证。最有力的学说是由奥斯卡·兰格提出来的, 他说, 中央计划局可以模仿市场的价格信号, 使全社会的生产非常高效, 同时避免市场的盲目性。批驳计划经济的经济学家, 也拿出了许多过硬的论据, 例如消费需求的无限多样性, 强迫命令难以持续, 平均主义分配会导致激励机制的丧失。更重要的是, 以米塞斯和哈耶克为代表的奥地利学派认为, 没有货币价格或私人财产的存在, 正确的经济计算是不可能达成的。但是, 对市场经济捍卫最有力的, 是熊彼特提出的“破坏性创造”理论。他认为, 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在于不断地创造新技术、新组合、新模式, 西方经济确实有危机和周期性, 这恰恰是经济有活力和有动力的表现, 是其生命力的源泉, 因此是一种“破坏性的创造”。经过这么多年, 计划经济的试验在一度取得巨大成功后, 最终被证明难以持续下去。市场经济也已经不是当年的形态, 实践证明自由竞争与宏观调控必须结合起来。然而, 一个基本的元素大家都赞同, 就是创新。新增长理论的代表人物保罗·罗默认为, 对于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是经验、想法和创意, 与过去西方经济学中各种增长理论很不一样, 那些理论都认为物质、劳动和资本最重要。

总之,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 创新推动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的主流。美国最典型, 从最高层次上, 占据了全球竞争的优势, 占据了现代农业、制造业、服务业所有领域的优势。中国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 我们有200多种产品产量全世界第一, 钢铁、汽车等制造能力都已远远超过美国, 但是我们比较担心, 高增长后会出现停滞, 或者没有高速度的时候就很快出现停滞, 也就是“中等收入陷阱”。因为我们的经济基本上是模仿和学习发达国家, 在产业链低端从事生产, 没有多少自己的创新和创造, 只能跟在人家后面一步一步往前挪动, 这种增长模式很难永久持续。这正是实体经济强调创新驱动的重要原因。2006年1月, 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提出到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 可以说是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实现这个目标, 要靠体制机制, 要靠人才, 要靠许多条件, 这是很不容易的。迄今为止, 我们还有很多不足, 经济中追求数量的倾向, 科研中依靠政府的倾向, 教育中追求分数的倾向还非常普遍。因此, 我们说, 不能创新是发展的最大危险。

中国的金融体系也是这样的问题。创新能力不足, 监管能力也不足。强调审批的环节太多, 市场准入门槛很高, 一旦进入市场后, 对行为、过程的监管就缺失了。进入成本很高, 违法违规的成本很低, 这样的市场无法做到高效。为什么说我们的金融体系最大的威胁是创新不足呢?分析一下金融体系中种种奇怪现象也就清楚了。例如, 上市企业不能破产, 市场化并购太少, 公司信用类债券几乎没有违约, 这都是很奇怪的现象。按道理债券违约应该是经常发生的, 就像破产和倒闭一样, 我们这里也没有, 尤其是最近几年没有, 很奇怪。但实际上经济活动中的风险既没有化解, 也没有消失, 既没有分散, 也没有转移。在对外开放程度不高的情况下, 金融体系的风险在日益积聚。所以, 和经济体系一样, 创新不足是中国金融体系面临的最大问题。

第三, 金融创新迎来了最好的历史时期

这是业界一致的看法, 表现为几个方面。

一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 转变发展方式的进程在日益深化, 这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提出了层出不穷的需求, 要为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服务。

二是财富管理成为全社会的迫切需要。不仅个人储蓄要保值增值, 社保资金、养老基金、住房公积金也面临投资运营的问题。过去10年, 地方管理的养老基金平均回报率扣除通胀后是负的0.9%。目前, 全国企业存款20多万亿、机构存款20多万亿、个人存款30多万亿, 其中很大比例需要通过财富管理实现保值增值。

三是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正在加速深化, 金融产品定价和管理市场风险, 成为企业和家庭极为现实和普遍的需求。

四是社会各界对推进新一轮证券行业的改革具有较高期望。当前, 我国几乎所有行业都正在经历着新一轮的改革, 社会普遍呼唤再次去行政化, 对于金融行业尤甚。中国金融业和资本市场的改革从没有停止过。上半年, 我们按照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要求, 在新股发行、分红、退市等方面加快改革进程。媒体非常关注, 但是有的报刊文章, 把这些叫做所谓的“新政”, 这不正确, 其实这是证监会一直在做的工作。

五是进一步扩大开放和国际化, 使得金融创新具有更好的条件。中国企业和居民个人以各种形式走出去的步伐正在加快, 如沃尔沃被吉利并购, IBM个人电脑被联想并购, 中国人在很多发达国家作为外来居民买房的数量都是数一数二的, 这个速度还会加快, 世界希望中国有更多的需求, 有更多的投资。所以创新也是必然的, 否则无法适应需要。例如, 我们的证券公司还没有一家能够为海外并购做财务顾问, 更多的优势还是在国内, 所以我们鼓励大家“走出去”。

六是资本市场已经发育到一定水平, 为正常合理的金融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经过20多年的改革发展, 我国资本市场规模快速扩大, 体系不断健全, 结构日益优化, 监管的有效性切实增强。目前, 中国股票市值位居全球第三, 债券市场规模世界排名也是第四第五, 资本市场已经发育到需要加快创新的阶段了。例如, 股票市场因盲目投资和炒作已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三炒”的恶劣后果也已尽人皆知, 价值投资、长期投资能够得到合理的回报, 开始逐步成为大家的共识。

中国证券市场还很不成熟, 问题还很多, 投资回报率较低, 投资费用成本过高。但也要看到, 短短10年间, 中国股票市场的规模从几万亿扩展到20多万亿元, 市盈率从平均的50-60倍变成目前的13、14倍, 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这种市场结构的改善, 为进一步创新提供了基础。再比如, 债券的重要性在行业内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债券的规模应当比股票大, 金融市场价格体系、估值体系、风险控制体系要建立在债券市场上。国外经验表明, 对于投行业务来讲, 将来成长潜力最大、收入最多的可能就是固定收益产品。除公开发行的股票、基金、债券外, 今后私募、场外交易、柜台交易等理财、债券和股本类创新产品的规模也将快速增长, 证券中介服务的增长潜力必将得到进一步释放。

第四, 创新必须紧紧围绕实体经济的需要

一定要牢记, 实体经济的需要是金融创新的源泉, 否则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亚洲金融危机, 特别是爆发于欧美发达国家的全球金融危机, 给全球金融行业带来极大震撼, 同时也在深刻地警示我们, 只有紧紧抓住国民经济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 才能取得社会各个方面的理解和支持, 证券行业的创新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商业的角度来说, 着眼长远, 着眼全局, 注重投资的联动效应, 做好市场渗透, 才能赢得客户。美国的投资银行, 经常能找到有潜力的小公司, 这种小公司有的就办在居民楼的地下室或车库里, 给予及时的数量恰当的资金支持。中国资本市场就缺乏这样的筛选机制和服务能力。作为证券行业, 应该支持中小微企业、“三农”、文化创意产业、科技企业, 还可以通过市场并购等途径促进其加快发展。明显的例证是, 我们对于发展现代农业, 抓好食品安全的需求很迫切。比如奶制品行业, 若没有现代化企业成长起来, 面对诸如千家万户养奶牛的无序局面, 挤奶、送奶这样的复杂环节, 如何控制风险, 又如何能够提高产业竞争力, 是个很大难题, 而这与金融服务不足又有很大的关系。

投资银行里的人都号称是最聪明的人, 针对这些问题应该能够找到好的解决方案。我们比较重视“新三板”, 重视中小企业私募债, 重视各种投资基金, 农产品期货, 这对证券行业的健康发展非常有好处。两个证券交易所深入实际, 到中西部地区、工业园区进行沟通和联系, 期货交易所也做得很好, 正在研发许多新的产品, 拜访了很多客户, 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除了直接的金融服务以外, 间接服务于实体经济的产品和工具同样重要。要积极探索利率互换、外汇远期、国债期货、商品期权等金融工具, 切实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降低风险危害, 为实体经济提供间接服务。

第五, 创新特别需要理解和包容

像柯达公司这样的世界知名公司、百年老店, 即使倒闭了, 也值得人们永远怀念。柯达不仅把胶片做到极致, 而且正是它发明了为自己带来灭顶之灾的数码相机。经济发展、技术进步, 都会导致企业经营困难, 这不是柯达公司一家的问题。我们现阶段的金融创新, 有相当多的“拿来主义”, 很多实际上不是我们的原创。可以充分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 这是有利的条件, 但是也有其危险性, 就是容易简单照搬、食洋不化。创新不可能不犯错误, 要懂得宽容, 但还是要努力避免犯那种可以避免的错误。

首先, 要避免重复我们自己的错误。建议大家一定要认真读一读新近出版的《朱镕基讲话实录》, 朱总理在这套书里, 不少文章和讲稿都提到我国金融领域中, 过去曾经出现过的“乱拆借、乱贷款、乱集资”问题, 以及证券期货行业挪用客户保证金问题。这些错误警示我们, 在创新过程中一定要防止出现一哄而起、一哄而上。永远不要忘记我们曾经有过的“开发区热”、“房地产热”和“股票热”。第二要避免重复西方发达国家的错误。中国证券公司的杠杆率普遍很低, 欧美投资银行是我们的10倍, 我们的杠杆率可以提高。但我们可能需要谨慎对待直投业务, 我们的直接投资业务平均占4%, 美国高盛、摩根占1%, 我们还是比较高。

推进证券业创新需要把握的原则是: (1) 严格区分公募和私募, 逐步完善投资者适当性制度。如果区分得当, 一多半的风险可以避免。 (2) 永远不做自己不懂的产品。要将场外交易和柜台交易纳入登记、备案制度, 保持一定的透明度。 (3) 不取不义之财。一定要牢固树立诚信观念, 继承优秀的中国金融文化传统, 特别是对客户, 一定要有充分的风险提示机制, 不欺骗客户、蒙蔽客户, 这是好的投资银行和差的投资银行的根本区别。 (4) 风险敞口始终保持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 (5) 时刻做好经营状况向最坏方向发展的准备, 要有逆周期的拨备。

第六, 证券公司应该勇敢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首先是行业的责任。中国的金融创新主要集中在直接金融领域, 间接金融领域也有, 但不那么多。也就是说, 创新主要集中在证券行业、基金行业、期货行业等方面。当然, 我理解的证券行业是一个开放的行业, 不能局限为就是109家证券公司26万人。金融行业的相互交叉是必然的, 关键是要分业监管、行为监管、公平竞争。

证券业要发展必须开放。要坚持自主渐进、互利共赢、风险可控。自主, 不是搞自我封闭、自我保护, 而是有利于我们学习先进经验和技术。改革开放后的相当长时期内, 我们是以“引进来”为主, 这是正确的, 也是必然的, 因为它符合我们的核心利益。外国人来中国办厂设机构, 要求我们开放市场, 根据对等原则, 我们也可以到对方市场设机构。但我们是发展中国家, 需要技术和资本, 美国等发达国家对我们开放了市场又有多大意义?因为我们的知识和技术要靠间接的学习和利用, 所以以我为主, 就是从金融业、国民经济发展的最紧迫的需要出发, 从我们金融业发展的现实阶段出发。

我相信, 只要具备开放的心态, 证券业也好, 投资银行也好, 发展成熟的速度就会大大加快。我在商业银行工作时深有体会。从2004年开始到现在, 有几百家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 但市场份额到现在也只有2%左右, 这是平等竞争的结果。外资银行网点不如我们多, 对当地的文化不了解, 怎么能竞争过中国的银行呢?如果中国的银行也使用先进的管理方式、同样的网络、同样的IT、同样的ATM机, 肯定比外资银行好, 没有什么做不好的。国有商业银行的重组上市过程中, 外资银行参股最高的达到将近20%, 有人说中国的银行变成外资的提款机了, 如今赚钱了要撤了。外资确实赚了钱, 但中国的商业银行在对外开放过程中, 技术水平进步了, 经验方面提高了, 人才培养了, 最根本的是劳动生产率迅速接近了发达国家银行。

其次是市场责任。你们是市场的组织者、主要参与者, 市场是否有秩序, 是否公开、公正、公平, 投资者权益是否得到足够保护, 证监会有责任, 你们在座各位都有责任。比如说发行、退市、分红制度的实施, 上市公司的治理, 都得靠你们去监督, 去教育, 去培训。

证券公司上市我们都赞成。但为什么有的公司发行市盈率达到40、50倍?如果市场认可、投资者认可, 定80倍也没问题, 但投行保荐人必须要说出道理来。对企业的定价绝不能建立在搞关系、讲人情、相互交易、送礼等不公平做法上。要建立诚信档案, 严格按照法律追究, 法律如果没有规定则可以建议推动修法。总之, 要采取最严格、最严厉的措施, 遇到一单处理一单。把投资者当傻瓜来圈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投资银行家应该最清楚这一点。

最后还有社会责任。证券公司也好, 证券行业也好, 必须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牢固树立诚实守信、依法合规、关心国家、热爱人民、扶贫济困、绿色环保的理念。

深交所党委开民主生活会时, 一些同志在发言中认真分析了美国和欧洲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 提出中国绝不能出现像美欧那样, 由于少数金融机构向其管理人员, 支付与他们的贡献和责任严重脱节的高收入, 而造成的对社会的撕裂, 即所谓1%和99%的严重对立。我们确实不能也不应该产生这种华尔街式的社会分裂, 我们也完全有能力避免这样的结果。

探索创造 篇2

欧阳绿玉

开发儿童的创造潜能是教师的职责,而美术学科则是特别有利于培养、发展儿童创造能力的学科之一,因 此美术教师要把培养与发展儿童创造能力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在美术课中除了创造宽松的教学氛围,激励、指导儿童大胆创造,在教学中启发、引导学生联想、想象之外,我们还应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在美术课中,在启发儿童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同时,还要教给儿童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知识越丰富,技 能越熟练,人的视野也越开阔,创造思维也越活跃,作品也越成熟。

在《指纹画》一课教学中,我在两个班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一个班不讲具体的知识,只要求学生 自己动手创作;另一个班在讲了圆印法、斜印法、侧印法后,再进行创作。结果,前一个班学生的作品虽有创 造性表现但随意性强,由于没有技法指导,画面杂乱。而另一个班学生的作品既体现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又因 有技法的交融和灵活运用,而使画面美观、耐看。通过这一课的对比教学,我体会到知识和技能是进行创作活 动的一项基础,在体现创造思维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是要使儿童创造性地学习,教师则要开展创造性的教学。创造性的富有魅力的课,对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有着重大的作用。

探索的喜悦 创造的成功 篇3

【关键词】美术教学越文化研究探索创造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1270(2009)7-0135-02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文化风格丰富多彩,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地区经过长期发展、传承和积淀,形成与之相应的特色文化。越,历史悠久,名人荟萃,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素有“山清水秀之乡,历史文物之邦,名人荟萃之地”的盛誉,又有“酒乡”、“桥乡”、“名士乡”、“书法之乡”等美称。其历史文化积淀富甲江南,部族文化、名人文化、山水文化、建筑文化、物产文化乃至风俗文化、学术文化、艺术文化等,无一不是悠久卓越,深远广大,从而形成了别具特色的越文化。

目前;我们学生对这些古老文化日渐疏远,积累日趋迟缓。底蕴日显单薄。因此引导学生加深对历史与文化的认识,加深对艺术及其社会作用的认识,使学生产生历史感与文明感,让他们了解越人的文化积淀,引发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热爱与理解,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培养人文精神,是很有必要的。

以美术为主体引领学生走进独具特色的绍兴越文化,通过参与、活动、体验等方式全方位感受来实现审美精神的内化,并引导学生学会在自身所处的文化环境中探究、发现绍兴的历史,绍必的人文。绍兴的精神,用自己的智慧与行动积极传承与保护绍兴越文化。

数千年流淌于扎根于民间的越文化博大精深,给初中美术教育带来了太多太多的内容,也给学生带来了更多探索的喜悦与创造的空间。

一、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由于研究内容取自于学生所处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生活环境,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所以极大地诱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他们愿学,他们乐学。乐学是一种强烈的学习动因,有了这种动因,学生就能产生学习的欲望,就能产生积极的情感。课前,我们的学生能主动查找与搜集学习资料,一个个典故,一段段佳话,一幅幅图片,倾注了他们对故土的深情与理解。课上,我们的学生特别用心地听、认真地想、大胆地说、自由地画,把自己的想法和创意与大家一起分享,分享彼此的喜悦和快乐。而老师呢,为了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持久地拥有一份激情,使用了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精美的图片、代表性的实物、自拍的录像、生动的范画、情境式的寻访、有趣的故事、经典的音乐等方式去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与想象能力,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热情。课后,学生们还意犹未尽,总希望有新的发现,并把这种发现的喜悦马上和老师、同学分享,生成更精彩的教学故事。

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在教学中,教师把握住教学的兴奋点,通过各种联想,让思维呈放射状、立体交叉状,将想象与推断结合起来,由点到面促使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并存与共用,找到一种象征、一种暗喻、一种转化,以达到创造及教学的目的。譬如,在《人水和谐的绍兴水文化》中,笔者设置了3个体验活动:一是线的表现;二是形的设计;三是面的创意。先让学生对“水”这样一个事物产生想象与记忆,进行线条表现。随着内容的拓展,学生直观感受的原形越丰富,记忆表象越清晰,则想象表现层面也就越广,尤其当他们欣赏完鉴水的艺术创意作品(台标、校标、海报、广告、建筑、雕塑、剪纸、绘画等)之后,思路更加开阔,这时,让学生运用丰富的想象力与设计的原理将水的原形进行艺术的改造,使之形象化。艺术化。接着,给学生欣赏城市规划与环境艺术作品,以点到面,将想象与思维向四周发散,此时已水到渠成,请他们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策划一个“亲水”艺术方案。就这样,由表现、设计到创意,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在《万商云集的“布文化”》一课中学生设计布纹创意(图1、图2),在《甘甜醇厚的绍兴“酒文化”》一课中学生创意酒瓶包装(图3、图4),在《铿锵有为的绍兴“士文化”》一课中学生又以字画的形式设计书签(图5、图6)。

课外,对越文化持有浓厚兴趣的特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不同的思维角度与表现形式创作了越州风情与水乡系列作品(图7—图12)。作品以其独有的地方特色与文化内涵赢得观赏者的青睐。通过设计与创意,表达自己对越文化的诠释,主动负起以自己的力量去解释艺术、创造艺术的责任,负起用自己的智慧与行动去传承、保护越文化的责任。我记得,“绍兴酒文化”小报作者宋哲琦。她创意前曾来同我商量:越文化的范围太广了,她不知从何着手,比如主题的确定,版面的设计,图案的创意等等,我对她说了自己的个人看法:由于越文化的博大丰厚,切口要小,内容要广;图案要紧扣主题,结合自己的兴趣与特长,不妨采用抽象的表现形式;色彩也同样,考虑主题与版面,不可太杂、太花、太艳,要突出我们绍兴特有的古朴、典雅与宁静,包括文字的设计。课后,她非常兴奋地把这张设计好的小报拿给我看,从作品中可以看出她收获不小,充分体验了探索的喜悦与创造的成功。

三、积淀了丰富的人文情怀

教师从绍兴的“水”、“桥”、“酒”、“兰”、“茶”、“布”、“士”、“房”等8个方面给同学们展示了别具特色的越文化。走近鉴水,让学生看到的不仅仅是碧波舒展的鉴水风光,还看到了治水英雄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匆匆足迹。“鉴湖之父”马臻的果敢毅力……,他们无怨无悔,却使后人愤然而前行。此时,学生心目中的鉴湖此时已成为一种不朽的精神。一个永不枯竭的生命。正因为有这样的精神,这样的生命,才会有这样特殊的水,酿出一种特别酣醇的美酒。闻着这浓郁的酒香,使人看到了一部几千年的文明史,更使人强烈感受到了绍兴父老的聪明与智慧,如,书圣王羲之、诗人陆游、女侠秋瑾、画家王冕、大文豪鲁迅、政治家周恩来、申奥功臣何振梁……一个个故事,一段段佳话,表现的却是一种精神,一种气节,给人激励,催人奋进。这水,这酒,这景,这人,这越州大地,千百年来,哺育了多少英雄豪杰,志士仁人,他们为民请命,仗义执言,奋不顾身,赴汤蹈火,舍生忘死,在我们民族的史册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篇章……抚古思今,学生们由衷地为“我是绍兴人”而感到十分自豪,为生活在绍兴而感到无比骄傲。正如王佳同学的感受:有人说绍兴是漂在水上的一本书,也有人说绍兴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悠悠鉴湖水,浓浓古越情,绍兴那浓厚的文化氛围,那悠久的历史足以让我们驻足观赏。我是土生土养的绍兴人,对绍兴的一切自然很了解,酽酽的绍兴酒,古朴的乌篷船,喧闹的社戏台,戴着毡帽的老船工,身着长衫赊酒喝的孔乙己,蜗居在土谷祠里的阿Q……这些说个几天几夜,也说不完的。山阴道上行,走马观花,何处没有风景?何处没有艺术?又如许家浩同学的体会:时间过得真快,转眼一个学期又过去了,我们在这个学期的美术课中学了不少绍兴的文化知识,比如:绍兴的名士文化、绍兴的水文化、绍兴的酒文化、绍兴的兰文化、绍兴的布文化、绍兴的茶文化等极具有魅力的越乡民情风俗,老师带领我们去参观考察,实地研究,如去抚摸一下柯桥永丰桥的狮子,去亲闻一下酣厚的醇酒,体验不同的艺术创意,学得真快乐,希望下个学期会更加快乐。

四、开发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绍兴是个历史悠久的古都,长期以来民俗淳朴,礼教崇隆,学源绵远。文风鼎盛,是一块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土地。“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我们课题组充分开发和利用绍兴地域文化资源,拓展与延伸绍兴市地方课程《我是绍兴人》,开展“在美术教学中渗透越文化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从美术的“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开展《人水和谐的绍兴“水文化”》、《纵贯古今的绍兴“桥文化”》、《甘甜酣厚的绍兴“酒文化”》、《幽香飘逸的绍兴“兰文化”》、《清香四溢的绍兴“茶文化”》、《万商云集的绍兴“布文化”》、《铿锵有为的绍兴“士文化”》及《白墙黑瓦的绍兴“房文化”》的课堂教学。通过教与学,引领学生走进越文化,了解越文化,研究越文化,在学生的灵魂深处悄悄建构对家乡文化的关切和热爱,为有这样的家乡而感到十分自豪,为生活在这块土地上而感到无比骄傲。可以相信,我们的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会增强这样的感受和认识。

创造性课堂教学设计探索 篇4

关键词:创造性,课堂,教学设计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教材的特点都是一些经过整理加工过的严密、抽象、精练的知识结论, 它是隐去了曲折、复杂的思维过程。化学教师如果只将这种结论性的教材内容照搬到课堂上, 学生的思维便只能停留在一般的整理性思维的水平上, 这种典型的结果状态的思维, 是不符合创新教育的。因此, 教师怎样把科学家们已经完成的创造性思维再度转化为学生的个性思维即创新过程是教师教学工作的关健环节。毫无疑问, 创造性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必须高度注重知识发生过程的分析和研究, 围绕专家“发现”时的思维情境, 设计出创新情境, 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学习”;提出创新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意义学习”;策划创新型作业, 诱发学生在实践中创造这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的保证。为此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应把握好以下三种设计。

1“创新情境”设计

1.1 注意激发兴趣

兴趣是求知欲的外在表现, 但它是促进学生思考、探索、创新、发展思维、激发主动学习的原动力。而学生的兴趣总是在他们的创造欲望得到充分满足时才能进入最佳状态。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良好的并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情境。如, 在九年级化学《身边的化学》教学中, 增设《有趣的化学》专题。把有关“化学史知识”、“著名科学家的故事”、“生活中的化学”、“化学与物质”等内容编成讲义, 制成图片, 部分内容则采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把学生带入一个奇妙的化学世界里。由于此课是初三学生的化学启蒙篇, 这样创设学生学习情境就大大激活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使学生在整个初中化学的学习中保持了浓厚的学习积极性。

1.2 补充、改正演示实验

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础和灵魂,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增加演示实验和设计一些趣味化学实验, 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培养实事求是和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有十分重要意义。如, 在“氧气的制法和性质”教学结束后, 让每一个学生准备一盒火柴。向学生介绍:火柴头是用红磷、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等混合制成, 火柴盒侧面是硫磺和其他物质的混合物。接着让学生点燃一支火柴仔细观察, 这时学生发现:先冒白烟, 闻到一股刺激气味。结合学过知识学生就能分析:红磷燃烧;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下受热分解;硫磺燃烧。这样不仅巩固所学知识, 又认识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发现学习”真正实现学生创新的学习。

2“创新问题”设计

根据认知理论, 化学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的问题性思维过程。解决问题首先是要提出问题, 因此, 教师无论是教学的整个过程, 还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些微观环节, 都应十分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化学教师只要设计高质量的问题情境, 坚持运用让学生“翘脚摘果子原则”, 甚至“撑杆跳高摘果子的原则”, 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才会有创新型的学生。

2.1 通过理论揭示的事例或事实, 创设问题情境

在进行二氧化碳的性质的教学时, 教师举例提出问题:“用石灰浆抹墙开始时又白又软, 过一段时间后, 变得又白又硬, 这是什么原因?要使抹的墙干得更快, 应该采用什么措施?”这虽然是学生们熟知的事实, 但学生在学习这一课题之前却难以做出正确的解释, 于是很容易为了解答问题的内在需要, 进入问题情境。

2.2 通过实验或教学媒体展现化学现象, 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在进行用水稀释浓硫酸时, 先演示浓硫酸慢慢倒入水中的现象和在密闭条件下把水倒入浓硫酸时的现象, 然后引出问题:“为什么不能把水倒入浓硫酸中来稀释呢?”这样通过实验设置问题, 能自然激起学生对新课的兴趣, 又学到了新知识。又如在学原子或分子的知识时可以电脑制作投影片的动画效果来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 使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 也激发了兴趣。

2.3 通过日常观念、提出猜想并加以论证, 创设问题情境

在讲一氧化碳的毒性时提出如下问题:有人用炉火取暧, 担心煤气中毒, 临睡前在火炉上和地上放两大盆水, 用以防止中毒行吗?为什么?有人自已年纪轻, 身体好, 鼻子灵, 等到闻到气味就将炉火搬走, 不会发生中毒, 对吗?为什么?在课堂教学中先指出上述观点是错误的, 再请同学们注意一气化碳的性质, 并分析以上观点不符合科学根据的原因, 从而引发学生认知心理上矛盾与冲突, 产生问题情境。

3“创新作业”设计

作业是教师要学生巩固学习的一环, 也是暴露学生个性思维过程和方法的机会, 是决定课堂教学成败的其中一个因素。创新教育要求教师必须策划创新型作业, 诱发学生在实践中创造,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1 设计实践思考型作业

例如, 学习铁的性质中铁生锈的条件时可为学生设计这样的作业:“铁在缺氧气;缺水;或是有氧气有水的条件下的难易程度?”结果往往令人振奋, 学生大胆设计并实践, 有的同学用三支试管分三种不同情况进行实验;有的同学则用一支试管设计实验, 来证明铁在氧气、水同时存在的条件下最容易生锈。学生还会提出一些绝妙的创造性操作方案。

3.2 设计答案不唯一的作业

如化学中的一些鉴别题:如何鉴别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当然大部分的化学计算题都会有多种解法。一题多解的题目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知识, 又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 展开丰富的想象力, 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思维。

3.3 设计与身边化学、环保、科学发展相联系的作业

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身边的一些化学现象、常识给予合理的解释, 更是化学教师重要任务, 又是学生学以致用的体现。现代科学的迅猛发展, 也要求教师在传授化学知识时, 应适时地补充与之相关的内容。如在讲完煤和石油之后可以叫学生写一篇有关能源的小论文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设计相关的作业是补充有关知识的最好渠道, 用已有的知识去理解新科技。

参考文献

[1]王志庚.创新化学问题情境的原则和方法初探[M].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1, 7.

探索创造 篇5

创造力人人皆有,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创造力只有量上的差异和领域上的不同,而不是有和无的问题。因此,在教育中,教师的职责就在于发现每一个孩子的聪明才智,发现或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培养创造性的人才。

儿童科学探索发现活动其目的是发现事物间的相互关系,揭示自然奥秘的客观规律,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及对大自然奥秘的好奇,培养幼儿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经过不断的探索与研究,我发现利用科学探索发现活动培养幼儿探索兴趣的几种方法及科学探索发现活动在培养幼儿创造力方面所占的优势地位。

一、师生共同创造科学探索发现区,使幼儿成为环境的主人,是通过探索活动激发幼儿创造力的前提条件。

1、科学探索发现区是源于孩子的需要,因此被幼儿所喜爱。

孩子们只有在自己所需要的环境中,自己所喜爱的活动中,才能心里放松,心情愉快,兴趣十足地投入到活动中,也只有在这种情绪下,易于引发幼儿的创造力。因此,活动区的创设必须是幼儿所需要的。

我们的探索发现区就是在幼儿提议下,逐渐产生的。那还是一次在组织幼儿进行“沉浮”的集体活动中,孩子始终情绪高涨。活动进行了尽五十分钟,孩子们兴趣未减,于是有的孩子提议:“老师您能把这些玩的东西放在一个地方,我们有时间时继续玩吗?”类似于这样的事情还很多,孩子们对一些操作性的科学探索活动非常感兴趣。于是,我们开始酝酿在班里设置专门的“科学探索发现区”。

2、幼儿是环境的主人,创设环境的过程,本身也是促进幼儿发展、激发幼儿创造的过程。

曾经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老师不要辛辛苦苦地剥夺幼儿发展的机会。作为一线的教师我深知老师的辛苦。可是静下心,想一想,是不是我们所有的付出、所有的辛苦都是促进幼儿发展了呢?当然有!只是当时我们没有意识到罢了。因此,我们在设置“科学探索发现区”时,注意倾听幼儿的心声,师生共同讨论活动区的内容,共同收集有关材料,共同制作发现区的玩具。孩子们纷纷带来了各种材料:手电筒、磁铁、小镜子、油桶、塑料棒„„我们在用油桶和塑料瓶玩水的游戏时,有个去过农村的孩子把油桶当成水井,用塑料瓶在“井中”打水,玩着玩者,他突然问我:“老师,您见过辘轳吗?”“我知道。”我答应着。“咱们在油桶上架一个辘轳,那玩起来多有意思呀!”就这样,我们开始了制作辘轳的活动。制作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许多困难“辘轳的外形到底是什么样的?”“用什么材料做轴?”“怎样把辘轳固定在油桶上更结实?”等等。孩子们兴致可高了,问家长、查阅书籍、上网,大家从各种渠道收集相关材料,共同绘制图样,共同寻找材料,经过多次尝试,终于发现用粗铁丝当轴又能使铁丝弯曲后当手柄,又能将吊水桶的线卷起来。后来孩子们发现,粗铁丝也细,打一桶水很慢。于是,大家又开始讨论加粗铁丝的方法。有人提议在铁丝上多缠一些线、有人说把几根铁丝栓在一起,最后我们在玩具中发现了塑料管,管壁很厚,铁丝穿进去正合适,颜色又很漂亮,成功了大家拍手叫好。如何固定辘轳,更始难题。经过前一段的探索活动,孩子们更是开动脑筋,开始有的孩子提议在油桶上打孔,把辘轳插进去,结果发现摇上来的水桶悬在“井”的中央部位,手不易够到。怎样把它架得高一些呢?大家找来了硬塑料板、小木版、小铁板,经过不断的尝试,终于决定用小铁板固定在油桶的两边,孩子们请家长帮忙,给小铁板打出孔,师生共同找来螺丝,把铁板固定好,最后把辘轳架在铁板上,经过师生共同的努力,玩具辘轳终于诞生了。就这样,我们又一起制作了水车、影子钟、小电话等,不断丰富着探索区的玩具及材料。可以看出,孩子积极参与,动手动脑,出主意想办法,不但在设置环境的过程中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幼儿今后参与到活动区中不断进行探索创新活动提供了前提条件。

二、设置导向性问题,是帮助引导幼儿创造性地想出各种方法进行探索活动的导火线。

教师在指导探索活动时,抓住重点、难点设置一些具有启发性、导向性的问题,以刺激幼儿感知、操作、思维,寻找问题的答案。例如,玩声音传播的游戏前,老师问:“不同的材料传播声音有什么不同?”“玩小电话时,怎样使声音更清楚?”等等。使幼儿带着疑问,根据老师提供的线索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激发了幼儿主动探索的欲望。孩子们敲敲暖气管、拍拍桌子,玩“大电话”的游戏,发现了铁管、木头、线等许多东西都可以传播声音,有的声音清脆,有的发闷,还发现线的粗细、弯直对声音传播都有影响。孩子对声音的兴趣越来越浓,逐渐开始自制各种乐器,三弦琴、手铃等在老师的帮助下,逐渐成形,纸筒“麦克风”也诞生了,孩子们就是这样在老师的赋有启发性的问题的引导下,带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去摆弄、实验,寻找答案,发明创新。

三、自由、宽松、愉快的环境,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关键。

1、教师肯花时间,以同伴的身份参与游戏,是引导幼儿喜欢探索发现区,从而培养幼儿创造力的主要途径。

孩子们最怕的老师就是总摆出一副严肃的面孔,总提一些他们不知到更不感兴趣的问题的老师;而喜欢那些像他们的伙伴那样,和他们一起玩、一起跑、一同笑、一同“闹”的伙伴式老师。一次晚间活动时,我发现孩子们在明亮的教师里玩光斑游戏,效果不太好,于是,我提议到睡眠室试验。拉上窗帘,关闭了灯,睡眠室漆黑一片。孩子们纷纷打开手电筒,屋里出现了几束明亮的光柱。光线照在印有星星、飞机、火箭图案的小镜子上时,奇迹发生了:明亮的星星、飞机、火箭,四周很黑,好象置身与浩瀚的宇宙中,孩子们各个欢呼雀跃,我也同孩子们一起拍手叫好,“老师,天上的星星太少了!”一个孩子突然说“,对呀,宇宙中的星星应该是数不尽的!”我也像孩子一样,操着好奇、稚嫩的语气。“在做几个光斑小星星!”一个孩子说,“那今天怎么办呀?”另一个孩子反驳到。“晚上,有时我看到一棵树,有两个影子,那时怎么回事呀?”我装做好奇地说,:“我知道,那时因为有两个灯照着那棵树。”许多孩子突然明白了,几个手电筒同时照在一个“光斑星星”上,孩子们看到了许多的“星星升到了太空”,整个晚上,孩子们始终沉浸在有趣的光斑游戏中。

2、幼儿的新发现,不吝啬地给予鼓励与肯定,是激发幼儿不断创新的催化剂。

善于使用表扬、鼓励、赞许,往往对强化幼儿有益行为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一次,幼儿在玩静电游戏时,无意中发现塑料泡沫板摩擦后,吸力很大,于是,他兴奋地告诉我::“老师,我发明了吸尘器!”老师故作神秘地问:“你是怎么发现的?”原来,他不小心把碎纸屑撒在小插片玩具筐中,很难捡出来,他想起摩擦生电的游戏,便试着用各种材料摩擦后去吸碎纸屑。结果发现,不但塑料尺子、、梳子等有摩擦生电的现象,许许多多的东西摩擦后都可以产生静电,而且发现塑料泡末板摩擦后产生的静电最大。可见,他通过探索、操作,灵活地掌握了有关静电的许多小常识。为了鼓励他的新发现,我特意用彩色的卡纸制作了精美的小奖卡,上面写着“你发现的秘密越多,就会越聪明!”这一鼓励的形式,竟然使他从此更加爱动脑大胆尝试了,继而又发现了硬币、曲别针都能导电的秘密。显而易见,鼓励与肯定可以增强幼儿不断创新的意识。

3、更新观念,允许、鼓励幼儿“非常规性”的玩法,是通过科学探索活动,激发幼儿创造力的关键因素。

在探索活动中,老师常常会发现,有的孩子好象并没有按照常规性的玩法去玩,象是在进行“破坏性”的行为。实际上,并非如此。成人要相信孩子,不要对他们的一切言行管得过紧,孩子们需要成人的信任。只有这样,他们的无意想象和想象力、创造力才可能更好的发展。例如玩“沉浮”游戏时,多数孩子都是把辅助材料——一次性餐盒盖儿当作浮在水面的小船,上面放许多不能浮在水面的东西使之浮在水面上。而金伟小朋友却用小棍儿把餐盒盖儿捅了许多小洞;玩万花筒玩具时,许盟紫把万花筒拆开,里面的玻璃、塑料片摆了一桌;玩小火箭游戏时,常雨桐把碎泡沫装入可乐瓶中,拍击可乐瓶时,碎泡沫飞得满地都是„„孩子们的这些做法,初看时,你会觉得他们是在搞破坏,可当你仔细观察、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他们的想法很具创造性:金伟在餐盒盖儿上捅小洞是在试验,浮在水面的餐盒是否能够沉入水底;许盟紫拆开万花筒,发现了制作万花筒的原理;常雨桐把碎泡沫装入可乐瓶中,是为了证实空气的冲力可以把泡沫冲出可乐瓶。可见,幼儿的许多“非常规性”的活动,是在幼儿创造性思维中产生的。这时,更需要老师的接纳、扶持。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多善于发现幼儿活动中利于培养创造力的因素,给予鼓励,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幼儿在这种宽松、民主的环境中,没有任何心理负担,更易产生新奇的想法、做法。因此,我认为,更新观念,允许、鼓励幼儿“非常规性”的玩法,是通过探索活动,激发幼儿创造力的关键之关键。

对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探索 篇6

当今世界竞争趋向于高素质和高水平的创造性人才的竞争,我国市场经济也面临着创造性进取的严峻考验,而学生毕业后的自主择业面对的更是优胜劣汰的残酷现实。创造性已成为我国新的时代要求。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在任何一项创造性活动中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离开了创造性思维,任何创造性活动的完成,即新发现和发明,都无从谈起。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创造性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必要而紧迫。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高等教育工作者应着力研究当代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机制和培养原则,以适应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

2对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分析

创造性思维有别于传统思维,具有以下六个特殊品质:批判性、广阔性、普通性、独创性、深刻性、敏捷性等等。创造性思维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形成的,可以是有组织的专门学习与训练形成,也可以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渐积累而形成。

美国心理学家托兰斯设计了一套试卷,重点测评了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等特点。测评结果是:无论是在接受训练前,还是在接受训练后,被测者思维流畅性得分较高和较低的都比较少,得分曲线基本是正态分布。这反映了人的思维流畅性包含着思维的天然性因素,又反映出大多数学生思维流畅性可能从小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接受过训练、开发,所以,训练前后两次测评的结果没有太大差异。但是训练后,思维灵活性明显地普遍得到增强,并且得分分布曲线逐渐向正态分布转变,反映了思维灵活性包含着思维的后天性因素,他们还得出结论,思维流畅性和灵活性同创造性思维的总体水平密切相关,大学生思维灵活性、变更性、精确性等不太令人满意,急待训练、开发。

3强化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欲望

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前提。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强劲动力。富兰克林就是在一次旅途中被雷电神秘力量迷住之后,通过风筝实验从而揭示了雷电之谜。其次,要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反向思索等思维习惯,在任何时候都能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看待分析问题。第三,要有意识地设置诱因,引发学生创新欲望,善于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并尝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疑难问题。比如过去,帮助某些经济困难学生不仅仅是解决经济困难,还要能同时不影响学习和身心健康,设法自己解决困难。

4探索科学评价标准

质量评价不会直接产生创新能力,但能够促进或抑制学生创新品质、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学生创新能力比较差,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家庭、社会、学校对人才、对学生的评价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以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现象极为普遍,埋没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笔者个人比较赞成在学生中大力倡导个体内差异评价法。个体内差异评价是以评价对象自身状况为基准,对评价对象进行价值判断的评价方法。在这种方法中,评价对象只与自身状况进行比较,包括自身现在成绩同过去成绩的比较,以及自身不同侧面的比较(如将学业测验结果与智能测验结果相比较,根据二者的相关程度确定学生的努力程度等)。但是,目前比较多采用的是相对评价方法,即以某一集合中的平均状况为基准,然后把各个评价对象与评价基准进行比较,评价每个学生在这个集合中所处的相对位置,这种方法也称作相互参照评价。此外,绝对评价法运用得也比较普遍,即以某预定目标为客观参照点(客观标准),把评价对象与客观标准进行比较,评价学生的到达程度,这种方法也称作客观标准评价。

相对评价促进了少数优秀学生的发展,但容易对学生形成过重的心理压力,想赢怕输,不利于长远发展及创新能力的培养。美国教育管理学博士黄全愈其子参加了一次抗赛,共有7道题,同一个学校的同学对6题,最难的那道没做出来;但他儿子却从最难的做起,并做出了最难的那道题(老师也未做出来),但只对了4题。他就问儿子:你怎么不以有限的时间作最有效的工作──抢分!儿子说:我就是在最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表现我的价值──做出了别人没做出来的难题!他哑然了。更难能可贵的是,学校的带队老师并没有批评他儿子的行为影响了学校的积分,反而颇为赞许。然而这在我国教育界是不可思议的。

相对评价还有不足,一方面,它只表示学生在集合中所处的相对位置,无法真正表示其实际水平;另一方面,以正态理论为基础,评价以后必然产生尖子生和后进生,激烈竞争极可能对后进生更为不利,心理压力过大会影响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绝对评价如果是准确的话,每个学生都可以明确自己与客观标准的差异,差距不太大,会激励他们发奋学习,迎头赶上;若差距太大,就得好好思考自己目前的状况,或者请老师、同学帮助自己找出症结,渡过难关。然而绝对评价法的客观标准很难做到真正客观。因此,建议个体内差异评价法、相对评价法、绝对评价法要灵活运用。

5重视独立个性的发展

培养创造性人才必须建立在其独立的个性上,因此,高校学生工作应尝试建立更加宽松自在的教育环境,使学生的个性能够自由发展。个性从来不是塑造出来的,智力个性──非逻辑思维尤其如此,富有创造力的智力个性对于创新能力往往起着最基础、关键的作用。

现而今的学生工作在许多问题上还是喜欢首先设定一些固定的框框,然后让学生去钻。实践证明框框的设立还是有一定必要的。问题在于一些框框明显是过细了,过于陈旧了。以大学生经商为例。说大学生经商会影响学业我不太赞成,绝大多数大学生在自己是否有能力、是否应该参与经商的问题上,一旦做出选择,肯定有他们个人的慎重考虑。当然,老师必须也应该参与决策,但主要是提供建设性意见。如果处理得当,学生经商及其带来的各种影响,都应视为一件十分正常的事情。我认为大学生经商、打工从总体上说是一件好事,是拓宽视野的一种方式。学生自己必须明白,经商、打工都只是生活的一种补充,学习才是最重要的。

笔者作为学生助理辅导员曾经在培养学生个性方面做过一些尝试,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开展工作,二是向学生开放教育空间。着重把握以下几点:1)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创新,不盲从,敢于承担责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2)打破囿于学校,囿于教室的教育空间概念,把课堂向社会延伸,教育空间开放有益于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纵横综合的思维和恢宏宽广的胸襟;3)重视实践活动、动手能力,鼓励学生开展以创新为导向的校园文化活动;4)当学生出现问题时,推迟判断,允许学生有思考的时间,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判断和评价。

参考文献

[1]胡珍生.创造性思维学概论.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2]陈后宋.创造性思维—叛逆性创造性论文集.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探索创造 篇7

在我国, 工业4.0很多时候和《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数据等词同框出现, 它们之间是怎样的关联?工业4.0的到来对制造业有怎样的影响?带着这些问题,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第一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王晓明。不同于对这个问题常见的讨论角度, 他将从知识创造这一独特的视角来带我们认识工业4.0。

从知识创造的视角来认识工业4.0

有人认为工业1.0到工业4.0, 分别对应的是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他赞同这种表述, 那么对应中国的企业, 如果按照从现状到目标的角度来看, 大部分仍处于机械化和自动化阶段, 少部分企业到了工业信息化甚至更高的阶段, 总体水平处于工业2.0阶段。

如果从物质要素的投入转向知识要素的投入对应的不同发展阶段来看, 我认为从工业1.0到工业2.0是物质加工的阶段, 也就是需要投入的物质要素是诸如厂房、生产设备、仓储物流设施、车辆、工具等。而非物质要素包括数据、信息、品牌、软件等可以体现在工业3.0 (信息化) 和工业4.0 (智能化) 的要素, 我们可以把这些非物质要素称为知识性要素。早在上世纪90年代, 在OECD国家中, 非物质要素的投入已经超过了物质要素的投入, 这符合技术进步的趋势和工业化阶段转换的方向。信息化和知识化方面要素的投入对经济增长和工业效率的提高很有帮助。

这是从逻辑上来认识当前工业依靠物质要素的投入向知识性要素投入的转换过程。

再来看信息化, 它有一个金字塔结构, 底层是数据, 中层是信息, 塔尖是知识, 意思是通过大量的数据基础, 从中挖掘出有用的信息, 通过这些有用的信息综合集成为有价值的知识。这是我所说的知识创造的含义。

站在知识创造这个制高点上去理解“十三五”规划中和制造业相关的概念, 比如“创新驱动”、《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和大数据这几个战略发展方向, 或许能把我国制造业的未来路径看得更加清楚。

工业4.0和知识创造是什么关系?

知识创造并不是新提出来的概念。1995年, 日本一桥大学的野中郁次郎和哈佛大学的竹内弘高合写了一本书《知识创造的企业》, 在这本书中提出了知识创造和知识管理的理论体系。两位教授认为, 知识创造的源头在于个人头脑中的暗默性知识 (Nowhow) , 知识创造主要沿着两个维度进行:一个维度是个人的知识组织化、社会化;另一个维度是暗默知识的表出化、形式化。在这里, 暗默知识是不容易进行编码的知识, 一般存在于个人头脑里或者是组织内部。

从制造业的角度看, 德国、日本很多制造业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核心资源是暗默知识, 我们知道德国、日本有很多中小企业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被称之为隐形冠军, 就是凭借工厂层面的暗默知识;德国的学徒制, 通过师徒之间的现场示范和口口相传, 在组织内分享和传播的也是这种暗默知识。形式知识是经过编码和加工转换的知识, 这样的知识存在于组织外部或社会中。工业4.0与知识创造的关系就是借助新的技术和管理, 沿着两个维度加速个人知识的组织化和社会化, 加速暗默知识的表出化和形式化。未来产业互联网是主战场。

如何从知识创造的角度来理解“互联网+”?

如果按大的板块划分“互联网+”, 他认为一类是现在互联网普遍发挥作用的领域, 叫消费互联网, 加的是生产的后端, 比如电商专注销售环节、服务等领域, 它们把制造业创造出来的价值进一步实现和放大。另一类是直接创造价值的制造业产生的产业互联网领域, 未来十年产业互联网将成为互联网发挥作用的主要阶段和主要领域。在消费互联网领域, 电商颠覆实体店, o2o颠覆传统电商模式, 但是到了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到底是“互联网+制造业”还是“制造业+互联网”, 制造业和互联网到底是什么关系?我认为信息化和知识创造的二分法或许可以回答这些问题。

日本和德国把其竞争优势的来源归结为知识创造, 大量的暗默性的知识来自生产一线、车间或者研究项目小组。

而现在互联网或者移动互联网、芯片和数据的计算储存能力以及处理方式的变化等对信息技术产生了革命性影响, 可以将它们简单归纳为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概念, 更加快速大量的信息来源和计算方式使得从数据到信息再到知识创造的过程发生变化, 这对制造业产生了新的影响。知识创造的场所方式可能会发生变化。这就是美国的再工业化, 它重振制造业的国家战略与德国和日本的路径不同, 它把借助物联网、大数据或者云计算作为知识创造的一种方式, 通过这样的方式将暗默的知识尽可能向形式化知识转化, 希望打破组织界限, 通过知识的集成和融合来创造新的知识和新的价值。

未来, 制造业的国家竞争其实是知识创造能力的竞争。日本、德国是基于工厂层面暗默知识 (工匠精神) 的制造业大国, 工业4.0推动暗默知识组织内的形式化和集成化。美国是互联网大国, 工业4.0动暗默知识平台上 (云上) 的连接化和系统化。这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云 (平台) 和端 (企业) 的竞争, 哪一方会胜出, 现在还没有答案。

在我国, 处在科技领先位置的企业已经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知识创造, 海尔集团提出“世界就是我的研发部”的理念, 利用HOPE开放创新平台将资源方和活跃的用户方以及相关产业的设计人员引入, 通过用户和上下游企业共同参与提出建议的方式做产品设计, 从内部的跨部门设计扩展到外部广泛汲取建议, 这是从封闭到开源、从单一产业到多学科、从单向到网络式的转变。

如何从知识创造的角度看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方向?

《中国制造2025》是大的制造业概念, 中国制造业的体系较全、规模较大、门类较多, 所以要根据制造业的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发展目标、路径, 不能一味地强调智能化, 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找最适合的技术, 这也是《中国制造2025》中曾提出的先进适用技术。现在大的分类可以分为流程性的制造, 像化工、钢铁等行业, 是一个生产流程, 相当于一个串联的制造。而离散制造, 像汽车、家电等, 先是生产很多零部件, 然后进行组装, 相当于一个并行的制造。未来根据行业的特点、规律、不同的发展阶段来出台更加精准、适用的政策效果会更好。

从知识创造的视角来看有几方面的启示。

第一, 虽然德国、日本和美国都是实体经济再工业化, 强调制造业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 我们要认清它们在工业路径上的差异。

第二, 要借鉴两方面的经验, 一方面, 中国从场所方面获得的暗默的知识还是要扎扎实实地用工匠精神来做的, 处于工业1.0和工业2.0这样阶段的企业不可能不具备这些知识, 就直接跳到信息化、知识化阶段, 信息化只是能提高效率, 需要有传统的制造技能, 才能有助于优化和提高效率, 如果没有基本的技术, 也就没有效率提升的基础和源泉, 《中国制造2025》中专门有强调基础原材料、基础技术和基础工业的内容, 要求我们把基础打扎实。另一方面, 我们需要有这样的战略高度, 我们现在主体虽然在工业2.0时期, 但是也要看到未来信息化和知识创造的趋势。站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战略的制高点来看待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这样方向才会清楚, 不会走偏, 路径也能看得清楚。

探索创造 篇8

一、创构趣味情境,播撒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好奇心是引领学生迈向成功、创造奇迹的助推器。我们在数学教学中不能一味地进行数学知识的教学,我们更要关注学生好奇心的培养,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内在求知欲,驱动他们饶有兴趣地探究,获得主动性发展。

教学离开情境就像鱼儿离开水,教学情境提供丰富、生动的学习材料,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欲望,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我通过创设趣味情境,使枯燥的数学生活化、趣味化,刺激和吸引学生注意,在他们的心中播撒好奇的种子,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例如,在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认识垂直》一课教学中,为了引发学生自主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自发研究“垂直线段最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创构了如下教学情境:几只小鸭想要到家门前的小河去游泳,分别有三条路通向小河,它们各自选择了一条道路向河边奔去,哪只小鸭走的路最近?生动形象的动画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有趣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中间一条路最近。”“你们能够想办法证明吗?其中隐藏着什么科学道理呢?”我的提问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他们对“为什么中间的路最近”感到好奇,急于想要弄清其中的奥秘,于是,他们想方设法猜想验证,终于在自己的努力下理解了“点到直线的距离”,明白了“垂直线段最短”的道理。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更是孕育学生好奇心的沃土。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将数学教学融入生活,利用生活中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好奇心,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地去探究。譬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球的反弹高度》一课时,我给学生带来他们经常玩的篮球、足球和皮球,邀请几名学生一起给大家表演球技,在开心的热身后,我提出新的玩法:“这些球给它们施加外力会反弹,如果将这三种球从同一高度自然落下,它们会反弹吗?”“当然会反弹。”学生们异口同声回答。“你们猜想它们反弹的高度会一样吗?”这个问题激起了学生的好奇,他们纷纷猜测,有的猜想反弹高度一样,有的猜测反弹高度不同。我继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说:“如果同一种球从不同的高度落下,反弹的高度相同吗?每次反弹高度大约是下落高度的几分之几?其中有什么科学奥秘呢?”学生们又在好奇中纷纷猜想。“你们想要知道这里面隐藏的数学知识和科学奥秘吗?那就请你们通过实验来探究吧。”学生们带着好奇亲手实验,终于探究出球的反弹高度与下落高度的关系。

“足够的敏感、好奇和追根究底恰恰是科学和艺术发展的关键性动力。”让我们用散发生活气息的趣味的情境催生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深入思考中诞生奇迹。

二、创设结构问题,播撒探索心,激励探究欲

爱因斯坦说过:“探索真理比占有真理更为可贵。”真理源自于对未知领域的坚持不懈的求索。一个人一旦拥有一颗探索进取的心,定然不会停滞不前,将会在追求科学的道路上一往直前的勇敢探索,必将抵达理想的彼岸。因此,我们要在数学课堂中播撒探索的种子,培养学生探索之心,激励学生的探索欲望,促使他们在数学的道路上勇于探索。

“问题是探索的催化剂。”我在数学教学中用问题去点燃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在对问题的追问中不断接近真理。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简单的周期》一课时,我将一串藏在盒中的彩珠一颗一颗地往外抽出,在学生观察了几颗彩珠后,我停止了抽动,问道:“你们知道下面一颗彩珠是什么颜色吗?”学生看出这串彩珠是有规律的,于是很快地根据彩珠排列的规律猜测出下一颗彩珠的颜色,在抽出珠子验证颜色后,我又追问:“你们为什么能够又快又准地说出下一颗珠子颜色?”“因为这串珠子颜色排列是按照红、绿、蓝的顺序排列的。”一个男生答道。“每一组珠子的个数一样,每一组珠子颜色顺序相同。”另一个女生补充道。“现在已经抽出了12颗珠子,你们能够猜测出第18颗珠子的颜色吗?”我继续提问。“第18颗彩珠应该是蓝色的。”一个反应敏捷的男生回答。“你这一回又是如何思考的?”我紧追不舍。“用18÷3=6,说明第18颗珠子是第6组的最后一颗,所以我判断是蓝色的。”这一回,我没有将珠子抽出来验证,而是请其他学生采用画图或文字列举的形式验证该男生的猜测。就这样,在我的层层追问中,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在观察、猜测、思考、操作中认识了“周期现象”,掌握了探索规律的方法,学会了解决周期问题。

问题如同一颗丢进平静湖面的石子,一石激起千层浪,激活了学生思维,点燃了探索之火,一个个具有结构性的问题激引着学生深入探索。

三、创供丰富平台,播撒创造心,激活创新欲

“只有求新求异,事物才会有生命力。”创造性是科学发展的源头活水,我们要将学生的创造性培养作为教学的核心目标,在课堂中为学生提供创造的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经历,激活学生的创新欲望,激励学生获得成功。

我在数学教学中经常为学生搭建实践舞台,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缔造学生的创造心,让他们在充分的活动中不断否定与创新,从而获取知识,提升创新精神。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认识面积》中,在学生认识了什么是面积,知道了面积有大小后,我给学生出示了两个长、宽都不相同的长方形,请他们想办法比较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学生们纷纷开动脑筋,有的说将两个长方形重叠在一起比,有同学提出质疑:“它们的长或宽不一样,重叠在一起也没法比较。”于是,我就给他们提供了剪刀、小方片等材料,让他们小组合作动手解决,操作给他们插上了创造的翅膀。有的小组利用小方片在长方形上拼摆,数出所用小方片的个数比出大小;有的小组用小剪刀将其中一个长方形剪成与另一个长方形同样宽,再将多余的部分补拼在一边,也比出了大小。就这样,学生们手脑结合,在操作中创造了多种比较方法。

创造是一种创新思想与创造新事物的过程,创造需有标新立异的勇气和求异思维的能力,我在数学教学中经常学生组织开展一题多解训练,以历练学生的求异思维,提高创新意识;还在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一题多变练习,以提高学生举一反三能力;还经常给学生出一些答案不唯一的开放性习题,以训练他们的发散思维,开拓他们的想象空间,提升他们的创新求异意识。

创新既要打破思维定式又需要平台实践,否则就是空想,让我们在数学课堂中为学生创供丰富平台,播撒创造心,激活创新欲,提升创造性。

探索创造 篇9

一、引入概念时鼓励猜想

引入概念是教学的第一步, 也是形成概念的基础概念引入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猜想.牛顿曾说过, “没有大胆的猜想, 就得不出伟大的发现”.猜想作为数学想象表现形式的最高层次, 属于创造性想象, 是推动数学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 在概念引入时培养学生敢于猜想的习惯, 是形成数学直觉, 发展数学思维, 获得数学发现的基本素质, 也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因素.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 教师用图片出示学生熟悉的情景, 种植园里各种植物郁郁葱葱, 分别种在画成不同形状的地块上.然后出示种有竹子和杜鹃的地块, 分别呈正方形和长方形, 要求算一算它们的种植面积.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很快解决了问题.接着出示一块形如平行四边形的青菜地, 让学生们猜一猜它的面积大概是多少?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该怎样求?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有天然的好奇, 思维的积极性被激发, 纷纷根据前面的知识作出如下猜测: (1) 面积是长边和短边长度的积; (2) 长边和它的高的积; (3) 短边和它的高的积……教师一一板书出来, 学生见自己的思维结果被肯定, 心理上就有一种小小的成就感, 从而更激起了主动探索的欲望.

二、形成概念时自主探索

形成概念是概念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感知、辨别而抽象概括的过程.这个过程应该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去完成, 用自己的头脑亲自去发现事物或形体的本质属性或规律, 进而获得新概念要让学生有所发现必须创设好活动情景.如学习《三角形的认识》, 学生对“围成”的理解有困难.教师可让学生准备10厘米、16厘米、8厘米、6厘米的小棒各一根, 选择其中三根摆成一个三角形.在拼摆中, 学生发现用10厘米、16厘米、8厘米, 10厘米、8厘米、6厘米能拼成三角形;当选16厘米, 8厘米, 6厘米长的三根小棒时首尾不能相接, 不能拼成三角形.借助图形, 学生不但直观地感知了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而且明白了三角形不是由“两条线段组成”的图形, 而是由“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而围成”的图形, 使学生对三角形的定义有了清晰的认识.因此, 在概念的形成中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 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和充分的思考空间, 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实验、归纳和分析的过程中亲历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进行数学的再发现、再创造.

三、表述概念时力求准确

概念形成之后, 应及时让学生用语言表述出来, 以加深对概念的印象.语言作为思维的物质外壳, 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表述中得到反馈信息, 了解、评价学生的思维结果.由于数学概念是用科学的、精练的数学语言概括表达出来的, 它所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必须确定、无矛盾、有根有据和合情合理.因此, 培养学生正确地表述概念, 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学生在表述概念时, 往往使用一些自然语言.如认识梯形时, 教师从直观的模型或水坝横截面的形状引入, 抽象出图形, 然后让学生对大小、形状、位置不同的梯形进行观察、比较、分析, 得出它们的共有本质属性, 发现用“只有”就可以说明梯形的另一组对边是不平行的, 最后用准确简练的语言表达为“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学生在组织语言给概念下定义的过程中, 既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 也锻炼了思维能力.

四、巩固概念时注重变通

巩固是概念教学的重要环节.巩固概念, 首先应在引入、形成概念后, 引导学生正确复述, 其次要运用变式加深理解.所谓变式, 就是使提供给学生的各种感性材料不断变换其表现形式, 使非本质属性时有时无, 而本质属性保持恒在.恰当运用变式, 能使思维不受消极定式的束缚, 实现思维方向的灵活转换, 使思维呈发散状态.

初步形成的概念, 巩固程度差, 此时利用变式有助于纠正学生的思维偏执.学生在感知几何图形的过程中, 往往会受到图形的一些非本质属性的影响, 把画在黑板上或书上的标准图形看做本质属性.如将等腰三角形的顶点画在左方, 底边画在右方时, 有的学生就认为它的两腰不在他的视线两旁, 而错误地说它不是等腰三角形.因此, 利用变式图形, 如呈现若干个位置或大小不同的等腰三角形, 让学生观察辨认, 就有利于克服感知图形时的消极影响, 帮助学生从错误的反省中激起对知识更为深刻的正面思考, 使获得的概念更精确、稳定和易于迁移.

五、运用概念时联系实际

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 而概念的运用是一个由一般到个别的过程, 它们是学生掌握概念的两个阶段.通过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可以加深、丰富和巩固学生对概念的掌握, 并且在概念的运用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积极参与实践, 才能发现新问题, 提出新见解;才能把握创造的机会进行成功的创造, 提高创新能力.让学生用学到的数学概念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是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有力手段.如认识了百分数以后, 让每名学生当一次服装店老板:“你进了40件衬衫, 为了获得成本的2成盈利拟定价格.同时告诉店员, 如过了一个月还有卖不掉的, 就按定价削减2折出售, 结果全部卖完后盈利560元, 占预计盈利的7成.盘货时你想算一算减价后出售了多少件衬衫, 该怎么算?”学生对解决这个问题很感兴趣, 解答后还提出了一些使卖剩商品盈利的更多策略.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还发展了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和独创性.

探索创造 篇10

一、明确党建工作目标,用先进思想指导工作

党建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加强领导班子的建设,引起人民群众对党建的重视。在学校中通过民主选举,选举人民群众拥护、对人民群众负责的领导班子成员,负责党建工作。做到学校有党员、党员有领导、领导为群众的党建模式。加强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凝聚力,开展继承党建工作。

创造性的开展学校党建工作需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强领导班子的组织教育工作,全面提高学校党建领导班子的思想教育素质,充分发挥到领导在工作中的模范示范作用。只有提高了领导班子的领导艺术,才能更好地指导学校党建工作,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二、制定合理的工作体系,完善考评机制

加大对教职工党员的发展培养,尤其是3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不仅要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更要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通过夸大党员教师的覆盖面,逐步推进学校党建工作进程。

建立健全学校党组织的建设。通过建立党小组、党支部等形式的组织,把全校党员同志都纳入学校党组织的管理、监督系统里来。方便党员的组织管理和开展党员活动。对党员建立成长档案,帮助青年党员成长。开展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活动,抓好党组织建设的基层配套设施建设,做到有活动场所、有办公制度、有专人负责。合理配置党支部书记,按照校长负责制,建成健全合理的学校党组织领导班子。

学校党建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建立科学的工作体系。学校作为一个特殊的党的建设领域。在学校党建工作中要坚持具体工作具体分析,优化工作体系,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学校党建工作的民族化、科学化。为防止学校党建工作中出现独断专权情况,引起工作失误的情况发生,在学校党建工作体系中需要明确规定凡是涉及到重大决策、人事任免、职称评定、资金使用等问题时,必须召开党组织会议,进行民主讨论,集体决策,并做好会议记录以供以后参考和使用。针对党建工作中会出现的情况和问题,可以党组织成员集体他、研究制定《关于加强学校党组织建设的若干规定》,明确权利义务,制定规章制度,规范管理。有效的促进党组织建设活动的顺利开展。

完善考评机制是推动学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环节。学校的党建工作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学习,更应落实到实践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党组织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作用。把学校管理工作、教学管理、教学业务等纳入到党建工作中来,制定相互促进的量化考评机制,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切实改变学校党建工作脱离实际教学、模式思政教育的弊端,促进青年党员的进步,加快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

三、开展规范的学习活动,宣传先进思想

开展党员活动是提高党员思想素质促进党建工作的重要方式。结合党组织的具体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员活动,激发党员发挥在教师工作岗位上的表率作用,进一步促进学校党建工作的开展。在开展学校党组织活动室一定要做到,宣传积极到位,动员全体参与、抓好组织处理、活动结束后总结感悟,做好总结整改。让广大党员在活动中充分的感到党组织的温暖,在活动中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激励党员回到工作岗位重视党员形象,发挥榜样力量。

在学教开展党建工作的学习工作,学习先进思想,引进当讲工作的优秀经验,开阔当讲工作人员的思路。学习除了每年开展党建活动和会议之外,要多组织对外学习,参观外校、外地的党组织建设,积极引进和吸收外界党建工作的经验,运用到本校的实际党建工作中。既做到党建工作有特色,又做到党建工作无失误。

四、总结

创造性的进行学校党建工作,既需要根据学校党建工作的实际开展工作,又要重视创造性的创造条件。在学校党建工作实践中发广大教师党员的积极作用,提升党建工作的工作理念,改进党建工作中的工作体制,促进学校党建工作的顺利进行。在学校党建工作中,既要发挥学校本身的积极作用,还可以进行交流学习,吸收其他平台的建设经验,丰富党建工作的内容,形成和谐友好,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摘要:作为学校的政治中心的中小学党组织有着监督学校工作,引导学校工作的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推动学校办学工作,推进学校管理工作向科学民主发展的进程,进行创造性的党建工作迫在眉睫。在创造性的进行学校的党建工作中,我们必须注意拓宽领域、完善格局、创新载体、健全机制、提高服务。积极开展学校党建工作借鉴先进党组织的建设经验和做法,引进学校党建督导工作机制,创造性的开展学校党建工作。

关键词:创造性,学校,党建工作

参考文献

[1]罗晓云.钢琴演奏中“语气”的表达探讨[J].当代音乐,2015(33):99.101

[2]张甜甜.论析钢琴演奏中“语气”的表达[J].音乐时空,2015(4):121-121.135

美术教学中开发创造潜能的探索 篇11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往往许多教师总是以上课就说今天我们画……这样的话势必不能激起学生的绘画兴趣,有的学生由于教师说出了绘画的内容,为了完成作业,就迫不及待的照样画葫芦,显然这样画出来的作品质量不会高,同时学生的各种潜能也得不到开发和培养,我们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首要的任务是创设情景,唤起他们的创作欲望,它是促使儿童生动活泼学习的有效途径,并结合教师的情感投入,使学生在探索的乐趣中寻求知识,培养想象力,从而激起创造。

如在教学《熊猫》一课时,一开始我就播放了一段轻快的音乐,然后启发学生想象,于是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熊猫们在开音乐会,熊猫们在捉迷藏,熊猫们在玩过家家,熊猫们在……接着又用硬纸活动小熊猫在磁性黑板上变化着各种各样的姿态,有意识地让学生的想象思维超越阶段,让儿童仿佛进入到想象中的熊猫王国,可见,可闻、可观、可赏的共同游戏的境地。学生进入情境后的热烈情绪,反过来又丰富了教学内容,他们发自内心的微笑,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学终于成为“我”高兴参与的有趣而有意义的活动,这样自然而然的成功地激发了学生创造的兴趣。

又如在教学《可爱的小动物》一课时,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一段兔子、小鸡、小鱼、白马的动画片,中间插播音乐,学生欣赏后都陶醉在优美动听的旋律创设的情境之中,问:“听了这段音乐动物圆舞曲你们有什么感觉?”学生回答:“音乐很美” 、“好像是我们和小动物们一起跳舞呢”“仿佛是在森林里听小鸟们开演唱会。” 这时学生已经想要画小动物了,借此情景我就推波助澜,在黑板上当场示范画一幅可爱的小动物图画,学生们更加兴致勃勃了。当学生作画时我提出要求,不能只限于教材或老师的范画,而要把自己心理所想的画出来,学生欢呼雀跃。在教师的鼓舞和指导中,学生画出了一幅幅情趣可爱、姿态万千的动物图,到最后评价时,我把学生的优秀作品集中在黑板上展示,构成一幅动物群图,然后再度播放音乐,曲图并茂,学生们开心极了。 又例如在执教《平面构成》一课, 我在备课时考虑平面构成的意思比较不容易理解,为了吸引学生,我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情景投影。为了使学生了解“构成”的含义,我打开投影仪自己双手放在上面, 让双手重叠、交叉、错叠后,屏幕上出观了一个牛头、老虎,接着我拿出一些大小不一的硬币、纸张、剪刀等实物 逐一拼出了一朵花,一只蝴蝶等东西,学生们看见后,不由发出了啧啧赞叹声,同学们都想亲手试一试,于是我让大家先动脑想象,根据自己身边的实物如尺子、铅笔、 橡皮……等,可以拼成什么东西呢?同学们拼好后举手回答。于是同学们争先恐后到投影仪上展示自己的作品,有的用几块形状、大小不同的橡皮构成丁一个抽象人物、有的同学三角尺和铅笔构成了一架飞机……这时候,屏幕上一会儿出现一座房子,一棵树、一只狮子等。植物、动物、抽象的、具体的无所不有,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学习兴趣倍增。同学们通过实物理新组合,了解了构成的含义,当讲到“平面构成”时,我又借助投影仪讲述平面构成的方法和步骤,并用圆、方、三角形(硬纸板)经过剪切(分解)移位、构成, 并采用错叠、文叉、重叠等方法构成了各兵器或抽象的图案。分别用圆、方、三角形剪一下或两下,居然有那么大的魔力“拼一拼”在屏幕上呈现出令人难以想象的各种图案。

二、在绘画课中穿插观察写生,拓宽联想空间,鼓励创造

观察写生是创作的源泉,是绘画的基本功,同时大自然是人类生活的根茎,大自然千姿百态,绚丽色彩又成为对儿童进行审美教育的课本,引导他们由实物到环境,由近及远,由表及里,渐渐地认识周围的世界。如教学《想象中的蘑菇》一课时,由于蘑菇的形状可爱,常常以拟人的的艺术形式出现于童话故事之中,深受学生的喜爱,因此,在教学绘画时,我就有准备、有目的地带领学生走向大自然去观察野蘑菇和田野里种植的各种大棚蘑菇,同时边引导学生观察、想象,边启发学生创造,学生画出了《蘑菇船》、《蘑菇乐园》等,由于儿童对自然界中的具体情境,感觉真切,思维就有了素材,推理也就易于找到依据,同时自然与人相连,与社会相通,在绘画课时穿插观察写生,使儿童的思维更具广阔性、更深刻,拓宽了想象的空间,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创造。

又如在教学《船儿出航》时,联系儿歌音乐:“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 小小的船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天。”这时候学生们不仅能从诗句中感受生动的形象,而且还能扩大学生绘画时的联想范围,对小小的船进行形象思维,并且使儿童的品德情操受到教育。虽然学生的技能可能会幼稚、表现能力也很有限,但他们的构思往往很新颖,别有趣味,美术教师对于学生们这些闪光的创造性火花必须给予鼓励、表扬。通过肯定一个学生,从而激发全体学生进行美术创造的热情。又例如小学二年级正是学生身体和智力的发展阶段,小学生对新事物接受能力比较感兴趣,而且又十分好动,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正在形成,他们对于美的概念较为模糊,大部分学生对美术课很感兴趣,六年级学生在心理的感受正走向适应阶段,抽象思维正在发展。因此,美术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在掌握学生美术情况的基础上,制订相适应的美术教学方案,全面考虑学生在课堂上的要求,科学合理安排相应的教学方法。注重应材施教,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使学生建立起对美的追求和欣赏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潜能。

三、工艺、绘画结合,鼓励求异创新

儿童的智慧在手上,手工是一种培养创意、设计、制作能力的教育活动,对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手工制作与绘画结合就能有效的创造能力。如教学《纸拎袋》一课时,我要求学生自己选择材料,设计制作与众不同的立体造型的拎袋,有的用挂历纸、有的用碎布等,并在自己的拎袋上面画上各种美丽的图案,做成了各色漂亮的拎袋。通过不同材料的运用,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手法,体验不同的制作乐趣,便宜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开发。

又比如在教学四年级《我为祖国造大桥》这课时,我要求学生自己准备橡皮泥,用橡皮泥捏造出桥的简单立体造型,其实这比较容易,重点是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体会一下当建筑设计师的滋味。在通过电脑欣赏比较世界优秀著名大桥建筑的上,让学生们观察、分析、想象,自己创作。于是学生们迫不及待的动手:有的同学把未来大桥的发展变化憧憬于设计中、有的同学改变了原来桥的形状和结构,大胆地想象,有的同学运用夸张表现手法,设计出有主题,有自己个性的立体桥型。《我为祖国造大桥》这一课给同学提供了展示才能的机会,学生不仅仅是动手制作,动脑构思,而且也对学生们进行爱国教育,在此基础上不但升华了美术的主题思想,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们美术的创造思维能力。

四、利用小组合作形式,引导和启发学生创造

小组合作人多,智慧多,学生可以在合作中受到多层面的启示,产生创造的艺术效果,如教学《老牛和小牛》一课时,首先以讲故事的形式了解牛的一家的有五个兄弟姐妹,接着让学生抓住牛的特征,画出牛的各种动作,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分组创作,画了《牛的一家》、《牛妈妈给小牛讲故事》、《小牛向妈妈学本领》等,小组的合作创作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模式,这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关系,在这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创作型潜能也得到了启发。

五、利用作品展评诱导学生创造

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想象能力、创造能力都是不一样的,在培养学生创造时,还可利用作业展评这一形式,来促进而是相互学习,同样也可获得较好的效果,使学生在欣赏他人的作品中受到启发,进而提高学生的绘画水平。如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当学生的作业,进行一定的时间,我总要挑选一部分画得比较好的作业进行展评,表扬其优点,并对不足之处进行了分析,这样学生通过欣赏其他同学的作品,不仅在技法上受到启发,同时也诱导了学生怎样去创造。在作品展评中我也不忘记在校办学生的画展。这样有作品展出的人,由于受到别人的称赞心里感到很大的满足,无意中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绘画兴趣,同时也使其他同学受到了一次学习,如一位学生通过看画展,看到一幅关于生态环境为主题的作品时,他受到了启发,在兴趣课时,创作了一幅《给地球妈妈洗澡》的想象画,效果很好,并在金华市29届科技节科幻画创作获二等奖,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称赞。

总之,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有利于创作的氛围,从而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使美术教学真正适应时代的要求,培养出21世纪的创新人才。

探索创造 篇12

创造性音乐活动指“相对于传统音乐教育中模仿成分较多的音乐活动而言的”音乐活动。在传统音乐活动中, 幼儿常处于弱势, 教师、教材和课堂是教学的主导。而且传统的音乐教育注重教学结果, 教师在音乐教育中往往侧重知识的传输、技能的训练和歌曲的表演。但在创造性音乐活动中, 幼儿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由被支配、被控制者变为主导者。教师要深入了解幼儿, 把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 引导幼儿积极参与音乐活动。此外, 创造性音乐活动更注重教学过程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二、幼儿创造性音乐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与传统的音乐活动相比, 创造性音乐活动的形式更灵活, 内容更丰富多样, 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 音乐创编。音乐创编包括歌词创编、节奏性创编、歌曲创编和乐器与动作创编。创编歌词指教师引导、启发幼儿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来为特定的歌曲编填新的歌词。乐器与动作创编指幼儿先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创作故事, 再通过乐器合奏的方式展示, 并且加上动作来表现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和情感。

第二, 音乐律动。教师请幼儿为特定的歌曲、乐曲编配不同的动作, 在律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第三, 音乐表达。教师让幼儿欣赏音乐, 感受音乐情感, 并请幼儿用美术、语言、动作等方式来表达对音乐的感受, 展现幼儿对音乐的理解。

三、创造性音乐活动对幼儿的影响

与传统音乐活动不同, 创造性音乐活动既不是机械地讲授与模仿, 也不仅仅重视音乐技能技巧的训练, 它重视让幼儿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和探索。创造性音乐活动对幼儿的全面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一, 有利于促进幼儿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发展。幼儿期是想象最为活跃的时期, 想象几乎贯穿幼儿的各种活动。而苏姆霍林斯基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提到, “音乐——想象——幻想——童话——创作, 孩子就是按照这样一条途径发展他的精神力量的”。

第二, 有利于促进幼儿创造力发展。意象鲜明的音乐旋律能唤起幼儿一些鲜明的表象, 幼儿根据这些表象会产生一些幻想, 从而创作出一些场景或故事。这些幻想让幼儿感到兴奋, 并产生与他人分享的冲动, 又或者将这些幻想和想象画在纸上。

第三, 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并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认为音乐训练要启发幼儿进入乐曲的激情中去, 通过把乐曲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动作、节奏和声音来唤醒天生的音乐本能, 同时培养节奏感, 使幼儿感情更加细腻敏锐, 也使幼儿更加健康活泼, 从而建立和谐的身心。

第四, 有利于为幼儿道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有教育和净化情感的目的, 而音乐活动又是幼儿喜爱的活动, 因此通过音乐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更能被幼儿接受。亚里士多德还认为道德品行的培育是在对美的欣赏、体验与感悟中。

四、幼儿创造性音乐活动的开展条件和要求

在开展幼儿创造性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有的教师持有急功近利的教育观, 忽视了创造性音乐活动的长期性特点和幼儿的内在发展规律。又如有的教师不能理解幼儿感兴趣的、能接受的音乐是意象具体的音乐, 而只是简单粗暴地要求幼儿接受理解抽象复杂的音乐情感或音乐知识。

第一, 教师要给幼儿准备简单易懂或意象鲜明的音乐。苏姆霍林斯基指出“挑选来供欣赏的乐曲都是以儿童所能理解的那些鲜明形象来表现他们在周围经常听到的那些声响”。因此他为幼儿选择了《野蜂飞舞》等幼儿听得懂、能理解的音乐, 同时这些音乐的旋律能引起幼儿的反映, 音乐的情感能引起幼儿的共鸣。

第二, 教师要给幼儿提供一个适宜的活动场所, 营造自由宽松的氛围。室内的音乐活动区域应该有足够的空间让幼儿活动, 同时也不会妨碍其他区域活动的正常开展。除此之外, 教师还可以带领幼儿在户外开展。苏姆霍林斯基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提到, 他在初秋的一个日子里带领孩子们来到橡树林里, 给他们聆听柴可夫斯基的《十月·秋之歌》。在秋天这种既有丰收的喜悦又有万物即将凋零的萧瑟和愁意的季节里, 在户外这种开阔的环境中, 幼儿更能体会到音乐中的情感, 对音乐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第三, 教师要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 抽象逻辑思维处于萌芽阶段, 他们往往从感性认识事物。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乐器、器具和音乐素材来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 从而增强幼儿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教师要正确理解创造性音乐活动的含义, 以幼儿为中心, 尊重幼儿的想象与创造, 不过分重视技能技巧和知识概念的传授, 从而让幼儿从创造性音乐活动中获得的好处和发展最大化。此外, 我们还要认识到创造性音乐活动对幼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的, 因此我们在开展创造性音乐活动时要坚持, 不能操之过急。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们越来越注重创造、创新。因此, 在幼儿音乐活动方面, 有人提出创造性音乐活动。有别于传统的音乐活动中教师重视教学结果的现象, 创造性音乐活动更注重教学的过程:音乐教学活动由机械模仿转变为创造性探索, 由教学活动、形式单一枯燥转变为活动的多样化。

关键词:幼儿,创造性,音乐,活动

参考文献

[1]杨莉君, 邬凌霄.幼儿园音乐集体教学活动质量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 2015, 02 (27) :92-96.

上一篇:高三英语总复习策略下一篇:煤炭企业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