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创造

2024-10-11

运用创造(精选12篇)

运用创造 篇1

平方差公式是多项式乘法中经常应用的公式, 在具体应用时不仅要能用会用, 还要学会灵活运用。对于不能直接应用的题目, 要设法创造条件加以应用。这样才能化繁为简, 提高同学们的解题能力, 下面介绍几种变形运用技巧。

一、变换位置, 再用公式

例1 计算: (2x+3y) (3y-2x) .

解:原式= (3y+2x) (3y-2x)

=9y2-4x2.

二、变换符号, 再用公式

例2 计算: (3a-4b) (-3a-4b) .

解:原式=- (3a-4b) (3a+4b)

=- (9a2-16b2)

=16b2-9a2.

三、变换指数, 再用公式

例3 计算: (a+2b) 2× (a-2b) 2.

解:原式= (a+2b) 2× (a-2b) 2

=[ (a+2b) × (a-2b) ]2

= (a2-4b2) 2

=a4-8a2b2+16b4.

四、合理组合, 再用公式

例4 计算: (x+2y-3z+1) (-x+2y-3z-1) .

解:原式=[ (2y-3z) + (x+1) ][ (2y-3z) - (x+1) ]

= (2y-3z) 2- (x+1) 2

=4y2-12yz+9z2-x2-2x-1.

五、拆项组合, 再用公式

例5 计算: (2x-3y-1) (-2x-3y+5) .

解:原式= (2x-3y-3+2) (-2x-3y+3+2)

=[ (2-3y) + (2x-3) ][ (2-3y) - (2x-3) ]

= (2-3y) 2- (2x-3) 2

=9y2-12y-4x2+12x-5.

六、乘1变换, 再用公式

例6 计算: (2+1) (22+1) (24+1) (28+1) .

= (2-1) (2+1) (22+1) (24+1) (28+1)

= (22-1) (22+1) (24+1) (28+1)

= (24-1) (24+1) (28+1)

= (28-1) (28+1)

=216-1.

运用创造 篇2

兴化市陈堡中心小学

陆颖

[摘要] 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理论指出时代需要有自主性、创造力的人才,因此要求我们在幼儿教育中需要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同时也要求我们要尊重幼儿的主体性,促使其在“做中学”,实现教学做合一。美工区就是一个提供幼儿自由创作的活动区域,在教育实践中我们投放了生活中大量的低结构材料,让幼儿发挥创造力创作出各种有趣的造型,并从中获得创造的乐趣。本文将对美工区低结构材料再利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做简单探讨。

[关键词] 低结构材料,美工区,创造力,做中学

幼儿园的美工区域活动是美术教育的重要补充,在这里幼儿可以自由创作美、表现美,感受愉悦氛围,并从中获得能力和知识经验的发展。陶行知先生指出:“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使手脑联盟。”教师有责任从小培养幼儿的探索能力和创新意识。然而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美工区的教育过程中教师仍起绝对的主导作用,“我说你听,我示范,你模仿”的现象普遍存在,幼儿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被冷落,减弱了美工区的教育价值。因此开展美工区域活动时,教师应该尊重幼儿,调动孩子的主观能动性,让其自主探究不受约束和干扰,宽松自由的氛围将促进课堂实现“教学做合一”。美工区的活动材料除了传统的各种笔、纸张、模具外,还可以投放各种生活中常见的低结构材料,创作出各种有趣的造型,从中获得创造的乐趣。以低结构材料的开发的区域活动,让幼儿接受生活的馈赠,在实践活动中与生活废旧资源为伴,在活动的过程中发挥他们的操作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等,创造独到的作品,并在过程中树立自主性和独立性,真正成为低结构材料的开发者和学习活动的主人。

一、让幼儿与低结构材料对话,丰富活动内容

幼儿是进行感知觉教育的最佳时期,教师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鼓励幼儿通过视觉、嗅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来认识这个世界。幼儿园的游戏活动主题要定期更换,以吸引幼儿游戏兴趣,过去教师都要为美工区域的游戏材料投放大费心低结构材料以丰富、生动、直观、具体的形象时刻吸引着每个孩子,合理投放低结构材料进幼儿游戏活动,可促使幼儿感知觉的发展,也可以丰富活动内容。例如大自然中的树叶是形状各异,颜色不一的,我带领着幼儿进行收集、整理、平整等活动。在收集树叶的过程中,幼儿通过观其形,辨其色,分拣出较为漂亮完成的树叶,并按教师要求把树叶根据大小、颜色、形状分门别类放置,在这一过程中锻炼了幼儿利用视觉区分不同事物的能力。幼儿们的收集到的多是新鲜树叶,需要进行处理使其平整,幼儿们在教师指导下把树叶夹在书本里压平。到了美工活动时间,以往教师都依赖各种游戏材料和玩具,幼儿玩久了后就没有了新鲜感,容易失去游戏兴趣,这时教师让幼儿利用这些树叶资源进行创造性的游戏。有的幼儿把一片长叶子两片圆叶子为规律进行排序排序,有的幼儿根据不同颜色分类后黏贴在白纸上变成了彩虹,有的幼儿把叶子建成各种几何形拼成各种小动物或衣服……

通过这个活动不仅培养了幼儿游戏兴趣,学会了排规律,同时也认识到了很多树叶的颜色、形状,丰富了感知觉,幼儿的创造力得到了表现和发展,同时大量自然资源进课堂幼儿进行自主游戏也为教师做玩具减少了负担。简单的低结构材料与幼儿的活动相结合,幼儿在活动中,将他们的想象及创造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展,也丰富了活动内容。

二、让活动与低结构材料结合,实现手脑并用

陶行知先生指出:“教学做合一”这就要求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并尊重幼儿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幼儿的主动性,鼓励幼儿在做中学,在做中不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不同的幼儿有不同的个性,不同的成长环境和经历,同时又是能力有别,天赋各异,因此开展活动课堂时,放手让学生将低结构材料与活动相结合,使幼儿的脑袋“活”起来,手“动”起来,才能达到活动的真正教育目标。

在美工区区投入了塑料袋、一次性纸杯、报纸和许多小的装饰品,供幼儿进行制作时尚的娃娃。刚开始的时候,幼儿的思维和创造被限定在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制作,结果大家制作出来的娃娃基本上都差不多。直到有一天小朋友拿着玉米皮跑到教师的跟前说:“老师,带了玉米皮打算今天做娃娃用”我好奇的问她:“为什么呢,你要那个做什么呢?”她说:“我想给我的娃娃用玉米皮做一件漂亮的婚纱,让她变成美丽的新娘子!”听到之后我很惊讶也很好奇,她做什么样子的婚纱裙子?美工活动开始了,我看着小朋友用剪刀将玉米皮剪成一个梯形,用胶粘在了娃娃身上,又剪了两条玉米皮贴在娃娃头的两边,那是新娘头上披的 头纱。我问她:“你为什么要给你的娃娃做成新娘子呢?”她说:“星期天我去参加了小姨的婚礼,小姨是新娘子,就是这样的,穿着漂亮的婚纱。”

小朋友因为最近刚刚参加了小姨的婚礼,所以老师提供的材料当大家都做的差不多样子时,她却迁移经验想到了用低结构材料做一个漂亮的新娘,很有新意,她通过思考已经实现了将生活经验迁移到区域活动中。当教师提供的材料中没有她想要的材料时,她却想到了家里废弃的玉米皮,玉米皮呈米黄色,是一片一片的,接近婚纱的样子,所以也充分体现了她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让实践与低结构材料结合,发展幼儿能力

美工区的活动是需要幼儿亲自动手实践的活动,而幼儿能力有限,很多时候需要集体游戏,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创造力,使游戏的效果最大化。幼儿园利用低结构材料开展的区域活动过程中,教师要调动孩子的主观能动性,让其自由表达想法,自主探究不受约束和干扰,增进幼儿游戏的兴趣和信心,从而不断提出新的想法和创造力,并在游戏中培养幼儿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促进幼儿交流和合作能力的发展。

在利用废报纸、塑料瓶、果冻盒、环保胶、水粉等材料进行纸浆造型画的活动中,就采用了小组作的形式。幼儿们将废旧报纸剪碎,用水泡软变成纸浆,进而用干布进行过滤,最后给纸浆染上各种颜色备用。幼儿们有的把用这些纸浆黏在了各种瓶瓶罐罐上,变成了多彩的工艺品,有的现在纸板上画出动物的基本轮廓然后把染上颜色的纸浆黏上去,做成纸浆画。有的直接把纸浆捏出各种形状,像堆雪人一个堆出各种造型,创意十足又美观有趣。

从这个利用低结构材料开展的纸浆活动中,幼儿应用简单的环保材料进行了美工活动,他们不仅仅完成了一次活动,从中他们也了解到了低结构材料的妙用,相信从中他们知道了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废弃物,可以变废为宝。在这个活动中,教师给幼儿创造了一个自由宽松的游戏环境,让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操控着游戏,从中学会交往、合作的能力。而幼儿是区域活动的主体,在自主性开展以低结构材料为内容的的活动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自由想象的空间,实现了创造能力的发展。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生活是个广阔的空间,低结构材料亦多如牛毛,牛奶盒、饮料瓶、啤酒盖、报纸、塑料袋、甚至旧衣服、玉米皮、石头、落 叶等等,为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教师充分挖掘低结构材料的教育价值,让幼儿可以在丰富的资源体验中,树立或改变他们对低结构材料的认识,以提高幼儿的环保意识和对低结构材料再利用的创造兴趣。

幼儿最初对事物的认知,对知识的获取是从实践中获得的,这就要求教师践行“做中学”的思想,带领幼儿认识低结构材料并利用低结构材料进行各种美工活动,使之变废为宝。这不仅可以促进幼儿手脑协调发展,满足未来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还可以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今后的幼儿教育区域活动中,教师要多带领幼儿感受生活,寻找有利于幼儿各方面发展的低结构材料,开发开设相关活动,真正发挥低结构材料在幼儿园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以促进教师专业素养和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共同发展。

“一标多本”的创造性运用 篇3

如何缓解现在的课时与内容的矛盾?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探索和实践,我认为对于教材内容必须大胆取舍,重点内容要做适度的补充。如何把握好这个度?“万变不离其宗”,笔者的秘密武器就是:紧扣新课程改革标准,多方借鉴不同版本的选材,进行对比,“求同去异”。

一、认真研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简称《高中课标》),它立足于课程建设的高度,指导功能全面,不仅规定了学生的学习内容,而且指导学生如何学、学到什么程度。它共有四个部分:一是前言部分,包含三个具体内容,即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二是课程目标部分,也包含三个具体内容,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是内容标准部分,包含两个具体内容,即必修课内容标准、选修课内容标准;四是实施建议部分,包含四个具体内容,即教科书编写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在课程目标上,《高中课标》继承了2000年新颁布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关于教学目标中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意识”、“国际意识”、“公民意识”、“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提高“人文素养”等优点,而且对历史课程的价值与功能做了更全面、更科学的叙述。它把“课程目标”分为三个部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调了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尤其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取代“思想教育”,更务实,适当淡化了历史课程的政治功能,突出体现了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因此,《高中课标》是课程教学的依据,是教学评价的标尺。理解、掌握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内容,是进行历史教学的基础。

二、要正确运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如何正确运用课程标准呢?第一,要全面把握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包括课程的性质、功能、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教学与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历史教师对此应仔细钻研和领会,从课程标准对历史教学各方面的规定出发,全面完成历史教学任务。第二,要正确处理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目前教材是一标多本,不同教材在指导思想、体例、选材、侧重点上存在着差异。不管教材有何差异,课程标准是“本”,教师应以此作为编写教案和从事教学的主要依据,在教学中首先落实课程标准的基本思路和理念。第三,重点研读课程标准的本体部分。课标的本体部分即内容标准部分,在陈述时,使用了不同的行为动词,如“知道”、“了解”、“概述”、“列举”、“体会”、“感受”等,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层面的内容作了不同水平的划分,这是确定教学重点的主要依据。第四,注意课程标准的弹性。《高中课标》是一份对历史教学宏观指导性的文件,它本身具有较大的弹性。如内容标准的叙述比较概括,都是原则性的话,并不是一个个具体的知识点。因此,不同版本的教材在写法上就不一样,给教学留下了发挥的空间。

三、针对教材做好细致的对比,落实到具体的每一个知识点,明确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针对三种教材都进行讲解的知识点作为教学的重点,而且还可以根据不同版本的阐述,适度地借鉴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让学生对该知识点有全面的多方位了解,从而弥补现行教材的一些不足之处。对于只有本教材讲解的知识点可以做淡化处理,做一般性的了解,减轻学生的负担。这样,在精心的课前准备下,教学过程中才不会出现多、烦、难,避免在茫茫的史海中困顿迷茫、失去方向。

比如笔者对于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二专题第二小节“伟大的抗日战争”的第一目——“侵华日军的罪行”,就做了如下处理:

在这个子目中部分内容几套教材的选材相同,如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日军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等。也有不同的地方,如人民版介绍了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日本在中国实行殖民统治的表现;人教版列举了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一系列事件,还增加了潘家峪惨案等。对比新课标对该部分的要求是“列举日军侵华的罪行”,仔细分析课标,旨在联系现实,“让历史说话,以史为凭,以历史事实回击日本右翼势力”。这一目的重心就在于能清楚地把握列强侵华的史实:

1、发动战争。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七七事变,烧杀抢掠,无视我中国人民最基本的生存权。

2、制造了一系列“南京大屠杀”式的惨案。

3、进行了惨无人道的细菌战和毒气战。

4、对中国进行殖民统治。政治上扶持傀儡政权,经济上大肆抢掠,文化上推行奴化教育。

通过这一部分的讲解给同学们进行了一次生动的教育。日本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但日本政府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否定历史、歪曲历史、篡改历史,这种行为大大地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我引导学生要以史为鉴,联系实际进行思考,不难得出结论:我国要努力提高综合国力,还要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复活。

对于第二子目“关内关外的抗日救亡运动”,人民版有此内容,人教版和岳麓版并没有,于是我大胆忽略,学生只作一般性的了解即可。

这样在教学上主题鲜明,不在过多的细节处纠缠,有效地利用了教学资源,缩短了教学时间。在准确把握教学重点的基础上,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取舍,做到详略得当,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最终解决“课时少,教学任务重”的矛盾。

戏曲程式的运用和创造性 篇4

戏曲表演的每一个程式动作都有其严格的技巧规范。比如, 生行踢袍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 也需要演员作为基本功来进行练习, 踢得太正, 容易裹脚。踢得太偏, 脚在袍外。它讲究的是恰到好处, 使袍子的角正好落在手中, 不高不低干净利索, 才能表现出这个生行动作的美感。戏曲的身段程式中, 不少动作其实并没有具体明确的内容, 比如山膀, 云手, 跨腿等, 这些动作常常是作为一种镶嵌融合在身段中, 作为过渡和连接起到了装饰的美学作用。这都是历代艺人为了表现人物的某个行为动作, 带着自己的主观感觉, 思想情感去观察自然和社会生活逐渐形成固定的表现程式。亮相, 是戏曲舞台很独特的表演手段, 大的亮相往往出现在开打场面, 商场, 下场, 情感大转折等处。小的亮相随处可见, 如唱腔念白中。其目的都是通过亮相的瞬间停顿, 向观众呈现一个优美的雕塑形象。只有在与剧情人物性格结合时, 它才起到一定的具体内容作用。一旦与人物的规定心境结合, 程式就能展现它强大的表现力。如京剧《挑滑车》中的武将高宠, 铿锵的锣鼓和高亢的曲牌伴奏声中, 人物的开场整套起霸大翻身动作更凸显出高宠武艺高强豪气干云的英雄人物形象。这时候的戏曲程式所呈现的是人物的精神世界, 喷发出夺目的光彩, 达到神奇的剧场艺术效果, 更为台下观众一种视听觉上的震撼。演员对程式运用自如用的巧妙, 人物性格和思想情感就会刻画的越加真实, 传神。如京剧《贵妃醉酒》中, 杨玉环酒醉后通过耍扇子, 指法, 卧鱼, 下腰, 衔杯, 等系列的戏曲表演程式动作表露出自己不胜酒力后的妩媚以及对唐明皇怠慢自己失落和郁郁寡欢失落之情。这是演员以戏曲程式化所营造表达出来的高潮渲染, 使得剧情故事和人物性格达到了舞台表演美学上的极致。这源于戏曲程式是针对生活加以夸张, 概括, 变形了的表现形式, 它不可能与生活一模一样。这就要求演员在运用程式刻画人物形象时, 根据戏曲表演的美学原则, 用意象化的表演形态让程式表现出来高于生活本身并更具有本质的真实。

戏曲通过严格的程式表现人物精神面貌, 是一种特质的艺术真实, 即特殊的形式美。它是戏曲表演“引神赋形, 传神略形, 离形得似”的美学追求和基础依据。没有程式, 戏曲表演的“神似”就得不到显现。反之, 如果程式不能用来“传神”, 那么程式就没有色彩, 没有生命, 不能成为艺术, 这也是戏曲程式的审美衡量标准。针对无实物表演, 程式闲的灵活多变。而针对实物表演, 程式还有虚大实小的存在, 就像是抓小实大, 又像是避重就轻的反显。以交通工具为例, 如果舞台上骑着一辆真自行车, 虽然看的过去, 但总是缺少了戏曲表演的虚拟性。其实, 戏曲程式表演的虚拟性极强, 骑自行车, 不仅能虚掉龙头, 也能虚掉象征物轮圈, 戏曲舞台上做无实物的骑车动作表演, 通过程式化的虚拟动作同样能表达出来让观众一目了然。当然, 程式表演中, 演员手中小道具的使用又能起到画龙点睛之效。如戏曲表演中“趟马”的马鞭, 它不仅是程式表演代替性象征物, 还能更好地加以运用来艺术的表现程式动作, 充分展示演员功力和人物形象。如京梆艺术家裴艳玲主演的《哪咤》中, 哪咤手中的圈除了代表脚下的风火轮, 而且与手中的单枪交相辉映, 进行花样百出的程式表现。这样, 就把一个活生生的英勇无敌, 扶正除邪的古代神话小英雄的形象表现的栩栩如生。这个圈, 是“点睛”小道具的使用, 既快捷点明了人物, 有充分展示戏曲艺术丰富多彩的程式动作。同样一个圈, 在古装戏里是轮子的表现, 而在现代戏中又能代表一部车。“以圈代车”的新程式运用又可以引申于“趟马”的马鞭。由此可见, 从程式表演里能发现并挖掘出很多创造新程式的启发。

列宁对辩证思维方式的创造性运用 篇5

列宁对辩证思维方式的创造性运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思维方式是实践思维方式.列宁作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未尽事业的后继者,在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俄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运用实践思维方式审视俄国的实际、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二者的关系与结合的相关问题,对唯物辩证思维方式进行了创造性运用,充分地展示了实践思维方式的辩证性.

作 者:王瑞花  作者单位:西南师范大学经济政法学院,重庆,400715 刊 名: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 (PRECLINICAL MEDICAL EDUCATION EDITION) 年,卷(期):2003 5(3) 分类号:A821 关键词:辩证思维方式   实践思维方式   运用  

运用创造 篇6

一、语言要规范

英语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专业语言,要在简明、准确、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和韵律、节奏等方面下工夫。英语教师必须坚持用英语教学,让学生用英语来想英语。同时,相应的“体态语”要尽可能符合英美人的习惯,这种“仿真”,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并置身于英语语言环境之中,以满足学生语言美之心理需求。英语教学的语言不仅要具有与其他学科一样的形象性与准确性,还应追求语言的韵律感、幽默感、新鲜感。

作为一名英语老师,除了口语流利外,还要学点洋腔洋调,注重语意与语境、语调与语速相结合。自然规范的语音、语调,将为有效的口语交际打下良好的基础。当教师在课堂上讲英语时,具有节奏感的语调,听起来像外国人特有的那种韵味会让学生从听觉上感受到语言的另一种美。学生在欣赏中获得了令人陶醉的美感,就会增强说英语的欲望。语言要风趣,有幽默感。

教师不应总板着面孔上课,这样学生就如芒刺在背。笑是感情激流的浪花,课堂里常有笑的细流在潜动,师生感情融洽,课堂气氛才会活跃。教师要善于用风趣的语言开导学生,讲究幽默把情趣和理趣结合起来。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讲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新课程标准英语课本知识接近生活,情景性强,是一个多姿多彩的百花园。英语教师们必须集言语、表演、造型等艺术手段于一堂,全方位地给学生施加影响,以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并带动学生积极地参与英语学习,使英语课充满阳光!

教师的语言要能用丰富多彩的语词来进行说理教育,不能在正式的教育场合中随便使用谈家常所用的词语,也不能在和学生促膝谈心时使用外交词令,有些语言词只能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使用。因此,教师应注意在不同的情况下对不同的学生说不同的话,并使语言的含义随语境的变化而变化,既要注意语义的转换,又要表现出语义在语境中的逻辑功能。说话时更不能搞老一套,贴标签,模棱两可,含糊其辞。教师的语言必须“客观真实”、“主观真诚”、“情境真切”。

二、语言要有情感性

“若要使人心动,必先使已动情。”教师要说服学生、感化学生,必须讲究语言的情感性,把握好语词的情感色彩。语言的情感性有一定的技术参数。心理学家发现有的情感因语词刺激发生波动,造成皮肤血管收缩和汗腺的变化,导致皮肤导电率的相应变化。皮肤电反射强度即可说明语言符号的情感性效应的大小。由此证明,教师的语言艺术的情感性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教师满怀情意,单调的教学就能读得有声有色,学生听到的就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而似乎是种深情的诉说。

英语教师语言的情感性一般表现在语调的平、升、降、曲四方面。平表示淡漠、庄严、悲痛和沉郁的感情;升,表示疑问、愤怒、惊异、召唤等语势;降,表达坚定、感叹、祝愿、祈求等情绪;曲,表示幽默、怀疑、调侃和讽刺和语意。此外,英语教师语言情感还体现在语气的变化上,通过不同的声音和气息可以表达不同的语言。如“气徐声柔”,给学生以温暖感;“气满声高”给学生以喜悦感;“气短声促”给学生以紧迫感。

三、语言要有激励性

激励性语言简洁明快,生动形象,感染力强,针对明显。英语教师语言的激励特征主要表现在对比激励和夸张激励两个方面。人比人,激励人。教师常在班上倡导比、学、赶、超的学风,比字当头,极富鼓动性,它能使学生心底的激情喷发而出,使一些纷繁难题峰回路转。这种“比”就像一杆路标,激励引导学生朝着目标前进。除了运用对比手法来激励学生外,适当的时候,教师还在有意识地用超出客观事实的说法来表达、突出、强调某种思想,从而激励学生在短时间内做出迅速的反应。

作为教师,如果你只是想要一种控制学生的力量,那么只需要一根指挥棒或几句指令性的话就够了。你的指挥棒和指令很完全容易使你的学生去行动。至于这种行动的结果是否又正是你所希望的,那就令当别论了。可以肯定,冷谈和空洞的语言,缺乏真诚和理智的语言不能解决教育中的问题。学生许多思想上、学习上的问题是不能靠教师指令性的语言去解决的。那种只会下指令或动辄伸手去刮人鼻尖的教育者,其语言不可能显示出教育的力量。

四、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当前我们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教育问题是学生难教,教师难做,师生之间缺乏亲密合作的和谐关系,教学活动得不到有效的开展。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在共同的教育活动中,通过信息交流与沟通逐步建立起来的。师生只有配合默契、合作愉快,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创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尤为重要。

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当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而不是“唯我独尊”。要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所谓真诚,就是教师的思想感情要表里一致,既不掩饰自己的情感,也不粉饰自己的缺点,与学生平等相处,坦诚相见,使学生感到亲切可信,并消除防御机制。人都有自尊心和自觉能动性,只有受到尊重信任,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苏联教育学家马卡柯说:“要尽量多的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尊重学生意味着应当把学生当作平等的人,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歧视、不讽刺挖苦,更不训斥体罚学生,真诚地与学生交朋友,平等对待学生,像呵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呵护学生脆弱的心灵。有些时候碰到调皮捣蛋的学生确实令人气恼,但要注意处理的方式,不能一味粗暴责骂。教师对学生应当尊重信任,才能以情营情、以情促知,师生情感互动,心灵沟通。

运用“还原法”激发创造力 篇7

“还原法”运用到课堂可以有多种形式, 其中, 改编课本中的体裁, 以戏剧的方式进行加工创造, 用表演的形式还原人物、还原故事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我想, 编演人物故事很符合高中学生特点, 应当受到学生的欢迎。他们充满青春活力, 对活动充满热情, 迫切需要参加不同类型的群体活动表现自我, 乐于尝试创造摸索, 厌倦老师的空洞解析。他们有一定的文字基础, 也有内在审美体验, 倘能唤起他们的审美冲动, 一定能把学生带入到理解美、追求美、创造美的理性思维中去, 达到不必说教而产生“善善而恶恶 ”的理想境界。因此, 根据第四册的合适内容, 在开学初期, 我就大胆打乱单元教学程序:先学习戏剧单元, 了解戏剧常识;通过多媒体观看与课文相应的戏剧表演;编组探讨剧中人物形象;赏析作品语言;分角色朗读, 分角色扮演剧中人物等等, 激发学生兴趣, 让他们参与到活动中来。

改编能培养学生的活动能力、组织能力和创造能力, 它不仅化被动的写作为主动的投入, 增加了学生对戏剧创作的感性认识, 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分析鉴赏能力, 而且使学生的注意力、想象力、创造力都极大地得到加强和提高;更有价值的是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的诸多不足, 大大地增强了语文学习的动力及兴趣。

改编是还原的第一步。直观再现作家头脑中的形象可以通过表演的方式进一步加深。演戏的形式多种多样, 可以组织比赛, 让学生评选出最佳编剧、最佳表演者、最佳组合等奖项或者课前以学习小组为单位, 进行角色分工, 就自己喜欢的一段剧情模拟表演, 再在此基础上推选有表演能力的同学扮演角色在课堂上表演。表演时要求熟记台词, 不能笑场, 并利用一些简易的道具。课余我们师生一起对表演者的舞台动作、表情、眼神、语态等方面作些研究指导, 以使演员获得丰富鲜明的感性认识, 让表演有一定的可观性。《陈奂生上城》剧组设计的是陈奂生回家向老婆交账的情节:老婆一听他住了那么高级的招待所后拍大腿大骂:“你这个老不死的!你发疯了!住这么高级的招待所!……”陈奂生结结巴巴地辩解:“老婆, 你别生气, 听我慢慢说。这五块钱花得值!住了高级招待所!你知道是谁送我去的吗吴书记!我卖油绳, 没想到感冒了, 躺在车站, 碰巧吴书记看见了我, 用他的汽车, 送我去医院, 又送我去招待所!你想, 村里有谁坐过吴书记的汽车没有!再说, 我是很努力地去住的。我白白享受了一番, 招待所好极了, 被子雪白雪白的, 地板照得见人影, 皮凳怎么坐也不会瘪!……以后, 我可以在村里炫耀了!”这一段剧用方言演绎, 活灵活现, 极富生活情趣。

改编和表演仅是学生对作品的初读, 感知到的艺术形象往往不够深刻完整, 一般还只是停留在感性阶段, 带有表面性、模糊性, 那些艺术性极高的作品其精彩绝伦之处不是凭第一印象就能把握的, 要使这种感知深入下去, 就只有反复诵读, 通过多次体验、多方比较, 才能奏效。因此最后还要加强品味这一环节。品味是文学欣赏过程中深化感性印象, 准确把握作品审美意韵的重要环节, 只有经过这个环节, 才能深入理解作品的艺术形象, 得出精当的审美判断。比如在教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 学生表演的是“火烧草料场”一段, 在扣住人物的动作和语言由学生品评完这一节之后, 我归纳出“这些细小的动作和语言都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性格特征、心理状态等,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细节描写和个性化的语言描写”, 并让学生从课文的其他情节片段找出富有个性的语言动作进一步揣摩、体会、诵读甚至再表演或与其他文学作品中的类似人物形象进行比较, 从而达到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三种描写手段——传神的细节描写、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和巧妙的对比描写的深入认识。

还原是一种有效的课堂活动, 是通过让学生创造性地表现课本的若干情境而变死的课本知识为活的创造活动。学生自己组织改编、排演, 自主探究、创新, 这不仅要求学生对课文有正确的感知、深刻的理解, 而且要求他们对剧本有大胆的发挥和较强的记忆力,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投入是全方位的。首先要有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把记叙性文章改编为戏剧, 剧本里有简单的舞台说明, 大部分是对话。对话语言要规范, 就要求用词要准确, 句子要完整。表演时读音要准确, 对话要与人物性格相符合。这些要求的落实都需要学生有较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还原过程是学生主动学习语基的过程, 也是训练得到提高的过程。 再进一步提高, 对话语言强调性格化, 学生就需要对人物性格进行把握并注意对话语言表达的技巧。表演中的动作也如此。还原同时又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改编是一种创造, 表演更是一种创造。每个学生在课文的阅读理解中都有自己独特的体会。改编后进入表演, 个人的创造性发挥达到巅峰, 围绕剧情的推进和人物性格的表现、动作、表情、对话都达到高度的个性化。汇演时, 观看的学生把台上形象与自己创造的形象进行对照, 把别人对形象塑造表现的技巧与自己的努力结果相对照, 不断调整充实, 使形象更为丰富, 台上台下交流创新成果, 共同提高语文素质水平。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让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搭建这样的舞台, 一起来展现艺术的语文天地。

如何运用银行资源为企业创造价值 篇8

一、办理企业账面闲置资金增值业务, 为企业创造资金价值

当企业存在闲置资金时, 要坚持人休息而资金不休息的理念。遇到节假日或者双休日时, 企业最好办理企业通知存款业务。企业通知存款是单位客户在办理存款时不约定存款期限, 自由选择存款品种 (一天通知存款或七天通知存款) , 支取时提前一天或七天通知银行, 约定支取日期和支取金额的一种大额存款方式。这种存款业务利率水平高于活期存款, 在不妨碍单位客户使用资金的情况下, 可获得稳定而较高的利息收益, 一般情况下的收益额是当前活期存款收益额的3倍还要多。这种方式下, 可以让资金时刻处在增值的过程中, 并且不会耽误企业的资金运转, 节假日前存入, 节假日之后就可以取出, 投入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另外, 企业将银行存款余额大于50万元的账户与银行签订协定存款协议, 也可获得稳定而较高的利息收益, 一般情况下的收益额是当前活期存款收益额的近3倍。协定存款是对公客户与银行签订协定存款合同, 双方商定对公客户保留一定金额的存款以应付日常结算, 此部分按普通活期利率计付利息, 超过定额金额的那部分存款按协定存款利率计付利息。协定存款与通知存款相比, 一是流动性大大增强, 协定存款与活期存款一样, 随时可以支取。这样就避免了企业急用款时因通知存款未到期而无法取出的难题。二是收益性比一天通知存款高, 比七天通知存款略低。目前一天通知存款年利率为0.81%, 七天通知存款年利率为1.35%, 协定存款年利率为1.31%。从流动性和收益性两方面权衡, 协定存款更适合于随时需要用款的企业, 同时收益性也较高。

二、通过票据金融工具的运作, 为企业创造财务价值

营运资金管理, 是指企业运用各种金融工具对流动资产 (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存货等) 和流动负债 (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等) 的管理。通过财务分析发现问题, 通过资金运作在经营过程中进行财务价值创造。

企业运用银行承兑汇票的业务很多, 可以尝试长票置换短票, 短票再置换长票的创新票据业务:买方以收到的长银行承兑汇票作为质押, 银行为其新办理期限较短的银行承兑汇票, 在新较短银行承兑汇票到期获得解付及质押长银行承兑汇票变成短银票后, 买方以短银票作为质押, 银行再次为其办理新长银票的一种综合票据金融服务。

长票置换短票的目的:避免现金不足直接贴现, 带来较高的贴现成本, 满足上游企业强势销售政策。短票置换长票的目的:避免现金不足直接贴现, 带来较高的贴现成本最大化利用上游销售政策, 充分滞留现金, 带来现金的收益。该类业务操作适用于产品存在明显季节性特点的经销商, 比如建筑用的水泥、钢材、空调销售机构等等销售淡旺季不同, 厂商提供截然不同的产品销售政策, 银行使用不同的票据组合, 充分帮助经销商最大限度的利用资金, 同时获取银行提供的票据理财收益和厂商提供的商业折扣利益等。

三、银企合作融资, 为企业量身定做最佳融资品种

在银行对企业财务状况深入分析的基础上, 结合企业的运行状况提出有针对性的财务诊断建议, 为企业量身定做融资服务方案并协助实施。2009年, 兴业银行对金地地产的财务状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诊断, 为该公司提出了整体财务改进方案, 并向该公司推荐某结构化融资产品帮助该公司盘活部分商业地产项目。在项目运作的过程中, 兴业银行综合运用“结构化信托+理财”的融资手段, 巧妙地通过分层结构、储备基金账户等方式成功地解决了金地地产商业地产租金收益不稳定的情况下, 为金地地产实现了总额5.9亿元、期限为5年的融资。最佳融资服务方案为企业带来了现金流, 在控制风险和成本的同时, 支持了企业的发展。

另外, 银行与企业进行融资合作时, 往往对于大额贷款会提出一定的存贷比要求, 但是对企业来说, (下转第9页) (上接第68页) 一定数额的存款不能使用将会带来成本的上升。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可将一定比例的账面活期存款改为定期存款, 并将定期存单作为质押, 向银行再申请存单质押贷款。当然, 存款金额、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等要素, 要与银行进行谈判, 并达到成本效益最大化。如此, 企业账面的资金可全部灵活使用, 同时也给银行带来了存款收益。该业务操作适合于投资成长并且短期无法实现稳定收益的企业。

对于公司来说, 与银行合作不仅是为了获得优质的信贷和非信贷服务, 产品成本和质量的管理, 风险的监控以及和银行进行合作时取得的合理的价格, 更重要的是银行还可以为企业打开一个发展的空间, 资源的空间。

摘要:在资金成本日益增加的今天, 从办理企业账面资金增值服务、票据金融工具运作和为企业量身定做最佳融资品种等几个方面入手, 巧妙运用银行资源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关键词:银行资源,创造,价值

参考文献

教师如何创造性地运用数学教材 篇9

一、教材内容生活化

数学学习的基础首先是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中熟悉的情境, 对于学生来说具有特殊的亲和力, 能使知识与应用之间建立最亲密的关系。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策略之一, 就是把数学与儿童原有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起来, 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 学起来感到亲切、真实。教师应具备生活意识, 不断走进学生生活, 挖掘丰富的课程资源, 将搜集的生活素材作为教师备课时不可少的步骤, 根据知识要点, 创设以学生生活为素材或具有生活背景的问题情境, 使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 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应用的过程。

如:教学“简单的统计”时, 以“双休日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为话题, 让学生把双休日喜爱的活动写在纸上, 让学生想办法用不同的方法统计出结果, 教师有意把统计的过程充分展示出来, 选择这样有趣的话题作为切入点, 学生兴趣盎然, 在不知不觉中“悟”到了“统计”的内涵和方法。

二、静态知识动态化

课堂是流动的生命, 而教材是静态的, 它只是为知识的传递提供了可能, 有的知识点在教材上展现的只是思维的结果, 而知识的形成过程不可能讲得十分详尽, 再者, 不同的学生内化知识的过程也不一定相同。因此, 教师要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 理解教材表面材料背后所隐藏的丰富内涵。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把静态的知识结论变成动态的探索对象, 根据教学要求, 从学生实际出发, 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把课本中的例题、讲解、结论等书面知识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 使学生主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不但让学生知其然, 而且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如:教学“左右”一课, 可通过举左右手, 听口令做动作, 走路靠右走等一系列活动, 让学生认识“左右”位置关系, 理解“左右”的相关性, 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弹性化

要使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 教师应具有驾驭教材的能力。教师在充分了解和把握数学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 以教材为载体, 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如:当教材中呈现的问题情境与当地学生生活实际相差较远时, 教师可替换成学生熟悉的事物;当教材安排的课时对本班学生来说过快或过慢时, 教师可适当调整教学进度;当教材提供的数学信息与本班实际状况有差距时, 教师也可适当调整。

发挥创造性阅读提高运用语言能力 篇10

1 挖掘教材, 教师创造地运用

一直以来, “教材即知识”的观念束缚了教师的教学行为, 也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导致教师只有照本宣科地教教材, 唯教材独尊。但实际上, 教材只是“引导学生认识发展、生活学习及人格构建的一种范例。”教材只是学生发展和进行师生对话的“中介和话题”。因此, 只有转变曾长期固守在教师头脑中的“绝对化”、“权威化”, 教材方能以新的方式发挥传递人类文化的功能, 才能是教师在使用教材引导学生的智力发展中有所创造, 使学生获得心灵的对话和生命的启迪。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巧妙独特的结构, 形象生动的语言, 别具一格的写法, 无不闪烁着作者创造思维的火花。认真挖掘这些地方,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创造性的表现形式和方法, 在学习创造的过程中学会创造, 无疑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语言, 进行创新思维大有好处。在语文课堂上, 很多情况下, 教师都可以根据新教材的开放性、挖掘教材中的闪光点、空白点, 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具体方法有:

创:创设情景, 包括创设问题情景, 游戏情景, 活动情景……人的情绪和情感总是互相感染的, 教学活动既是知识、信念的交流过程, 又是教师、教材、学生间情感交流的过程, 教师要力求挖掘教材中健康、愉悦的情感去感染学生, 并使其产生强烈而积极的内心体验, 从而把自己的教育要求内化为学生学习的动机与需要, 也就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语文教学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也是语文课发挥其独特魅力的优势所在。总之, 语文教学有着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情感教育资源, 可以说任何一名成功的语文教育家都是调动情感因素的高手, 使学生内心真正被文章所蕴涵的美感折服, 在情感的震撼、美感的愉悦过程中取得类似核聚变的教学效应。

增:增加学生探索创造的活动。在语文教学中, 让学生的脑、手、眼动起来, 比如可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演一演, 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活动;另外, 还可以将课外的文字材料引入课内, 起到发展学生语言、加深理解、拓展思维的目的。如教《与朱元思书》时, 可以引用《桂林山水》中描写的山水的特点和《与朱元思书》是描写的山水做比较,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语言表达形式, 使学生的思维和语言得以发展。

组:重组教学内容, 重组学生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 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每个学生都是带着既有的知识和经验进入阅读学习的, 在阅读过程中有都会形成并表现出不同的学习特点和方式, 而且, 学生对新知识、新能力的获得又无不建立在即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 可以说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运用自己的学习方式, 自主选择, 自我构建的过程。

挖:挖掘教材内外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因素。比如教学《背影》这一课中, 学生通过读书一定对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感念有一定的体会。但如何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或自身经验深刻领悟呢?教师可以这样挖掘, “文章明明写的是父子浦口分别, 为什么偏偏要以”背影“为题呢?”通过问题的激发, 加之教师的启发和诱导, 使学生渐渐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写父亲的背影。这样, 语文学习生活化, 课堂才能成为师生共度的一段人生的美好时光。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过程中, 教师应积极拓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视野, 努力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 把更多思考、交流、展示、尝试、成功的机会留给学生。这也正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目的。

2 启发质疑, 教师创造性地引导

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 学习过程不仅是接受知识的过程, 同时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一方面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另一方面, 也是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在此过程中学生发展了自己的聪明才智, 形成了独特的个性并拥有了创新成果。

2.1 预留质疑的时间。

教师在出示课题时就课题提问, 让学生谈谈看到课题后最想了解什么, 或在课文临结束时留出时间鼓励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这些都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

2.2 示范质疑。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所提的任何一个问题都是独立思考的结果, 都应予以肯定和鼓励。教师应通过对问题的精心设计, 有意识地为学生质疑做好范例, 保证提问效果, 寻求问题的最佳结合点, 把“问”转化为“思”。并启发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具体来说,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文里找关键点、模糊点、高潮点、疑难点、兴趣点、感情点等有利于激起学生积极思考的“点”, 在最适合时候提问。比如在《岳阳楼记》一课的教学中, 如果在教学初始阶段开始问学生:“作者为什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学生会以作者描写景物的心情来回答, 把问题停留在表面。如果把这个问题放在课文即将结束时, 答案就会覆盖整篇课文 (即他们都在政治上受到打击和排挤, 表达了作者对藤子京的慰勉之意) 。

3 展开想象, 是学生创造性地思维

想象是指人脑中已有的表象, 经过改造和结合而产生的新表象的心理过程,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阅读教学中的一般做法是:

3.1 美化“语言点”。

在阅读教学中, 教学语言对学生的感知、情感、思维的活动起着主导和支配的作用。苏霍胡林斯基曾深刻地指出:“人类教育最微妙的工具———言语可以触及人的心灵最敏感的角落”。如在执教《天上的街市》一文时, 在教学初始, 便对学生说:“《天上的街市》诗人由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 又由明星联想到天上的街灯, 再由天上的街灯联想到天上的街市。那么天上的的街市有什么东西呢?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带着一种极大的探究的热情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

3.2 找准“发散点”。

教师如果能抓住学生想象力丰富的特点。依据教材所提供的“机遇”作为启发想象的发散点, 如教《台阶》这篇课文时, 可以抓住父亲砌低台阶, 嫌低台阶, 盼高台阶, 造高台阶。启发学生想象父亲为什么, 要造高台阶。

3.3 抓住“关键点”。

抓住教材中那些含义深刻、表达精炼的关键词句, 是设计富有想象力的问题的关键。如上《蜡烛》这篇课文, 可抓住这样发问, “为什么老妇人不说话, 她心里是怎样想的?”“老妇人为什么对他们深深一鞠躬?她心里是怎么想的?”

4 尝试错误, 使学生创造性地思考

尝试错误的阅读是教师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切入教学、有意给学生在顺利的思维中“设障”, 人为设计错误的思路、答案、激发学生去探索、思考、辨析, 比较的一种教学方法, 学生在发现错误、修正错误的过程中, 可以体验成功的愉快。

5 创设情境, 使学生创造性地理解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语言材料特性, 学生个性特征, 巧妙地设情境, 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5.1 再现情境。

如在教学《岳阳楼记》《与朱元思书》等写景的课文时, 可以用假想旅游的方式, 使用多媒体或者让学生以小导游的方式朗读课文, 渲染气氛、为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做好情绪铺垫。

5.2 拓展情境。

与某些特殊节日相结合, 是创设情境的有效手段。如教《芦花荡》一文, 正是对学生进行一次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6 角色转换, 使学生创造性地体验

角色往往决定着人的思维、情感、语言和行动。在语文教学中, 从“学生”到“学生”的固有角色, 常常使学生陷入“被接受”、“被教育”的传统模式和消极状态中, 必然影响孩子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地、有创造性地活动。而角色转换所产生的积极效果往往使学生在情感驱动下, 积极投入自己的体验, 获得独特的, 有创意的感受。

创造性教法在机械教学中的运用 篇11

关键词:创造性;教法;机械;运用

中国分类号:G71

创造性教学方法是一项新型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不断激发出学生自身的潜力。既要有理论知识的支撑,还要熟练掌握专业技能;既能动手又能动脑,而机械类专业则更需要这类的人才。新一代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就需要从这两个方面入手,而创造性教法是培养复合型人才不可缺少的教学方法。

一、创造性教学的含义

创造性教学不是单一的发明技巧的灌輸式教学,而是一种全面的师生教学相长、学生不断进步成长的教学模式;创造性教学不是不考虑全体学生,只选拔尖子的英才教育,而是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普遍提高的教学模式;创造性教育不是只重表面上的创造形式的教育,而是创造结果和创造过程并重的教育;创造性教学不以挖掘学生某项创造力为目的,而是从个体的特点出发,去诱导学生的创造力。机械教学涉及的理论知识非常广泛。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从创造性意识的培养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全面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进而达到提高学科教学水平的最终目的。

二、创造性教法在机械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1、教师缺乏创造性教法的运用力度

目前,我国许多高等职业学校并没有将创造性的教学方法真正运用到实际的机械教学过程中,机械教师依然沿用传统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从而使得学生在沉闷的教学氛围中逐步失去了对机械课程的兴趣,学习成绩因而很难得到提升。机械课程包含文、理两种学科的知识,需要学生对课程知识进行理性的分析和思考,并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充分运用到所学的物理理论和知识。在机械教学过程中,倘若教师只是简单的照本宣科,而忽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就很容易使得教方学内容成为学生沉重的压力和负担,教学氛围也会变得非常枯燥和烦闷。在这种情形下,教师无法将自身应有的教学能力发挥出来,学生也很难锻炼自身的创造能力。

2、教学模式陈旧

传统的机械教学,任课教师的思想观念多年如一,没有更新变化。教学模式基本上都是讲课本,教师口述,学生听课,记笔记。整堂课都是教师一人在说,学生被动地接受,所以一节课下来学生听得很乏味,教学效果不明显,教师也觉得很累,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这门课程失去兴趣,甚至会出现抵触心理。

3、学校缺乏先进的教学设备。

在一些高等院校屮,有关部门并没有重视创造性教学法的作用,再加上存在教育资金不足等原因,从而导致学校先进教学设备的严重缺乏。在当代世界发展趋势中,要想具备强有力的社会竞争力,就必须大力实行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只有提高了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技水平,才能使我国在国际领域中占领重要的地位。

4、考核方式落后

同其他课程的内容相比,机械专业相关课程的学习是相对比较枯燥难懂的。再加上考核方式的落后,没有一个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考核方式,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动力就会严重不足,只是纯粹的被动学习。学生为了学习而学习,没有学习的热情,对于知识的掌握就会流于表面,不会自己深入地去了解,认真地思考,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这样的学习效果肯定不理想。

5、学校创造性教学的监管力度不够

创造性教学法并没有在机械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学校的监管工作没有做到位便是重要的原因之一。由于一些学校并未建立健全且合理的监管体制,因而导致教师工作懒散,缺乏对先进教学方法的有效分析和探究,对创造性教学方法的具体实行也会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

三、提升创造性教法的措施

1、创造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在机械教学中,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在结合机械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上, 应不断创造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机械课程的学习中。 如教师可以采用课堂提问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在机械教学课堂上,教师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右手螺旋法则和右手法则方面的知识对蜗杆蜗轮的旋向进行判断; 让学生运用举例的方法说明铰链四杆机构两种基本类型的运动特性等,增进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极大地活跃了课堂的教学气氛, 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2、教师自身的提高

时代的进步要求每个人的进步,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以达到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这样才可以满足创造性教学的要求。在机械类课程的授课中,教师要把创造性教学运用到书本知识的讲解中,以身作则,积极主动地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总结,查缺补漏,使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断进步和完善。

3、加快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手段的建设。

目前,我国各行业发展迅速,各个单位也加大了现代化设备的使用力度。为了培养出满足新形势下各项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机械人才,学校应当大力引进先进的有关接卸专业的教学设备。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在充分结合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创造教学方法在机械教学课堂的使用,促进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此外,学校还可定期组织相关创造性的活动和竞赛,鼓励学生参加,充分锻炼其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在机械教学过程中釆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手段,能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促进其主动学习。

4、改革机械教学的制度

学校内部要重新审视自己的管理体制,对于那些在创造性教学中取得重大突破或做出贡献的老师要给予奖励,通过这样的方法激励其他老师纷纷效仿,让创造性教学在校内得到更大普及。通过对管理体制的改变,可以让师生深刻体会到创造性教学的重要性,同时还可以帮助创造性教学起到一个推动作用。因此,要想让创造性教学在学校内更加普及,让更多老师和学生知道,就要对管理体制做出改革。

结语:

综上所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以踏实的理论基础上,将学生带入具体的实践操作环节中,从而使机械专业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从根本上得到锻炼和培养。

参考文献:

[1]邹会会.浅析创造性教法在中职机械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企业教育,2013,20:305.

运用创造 篇12

一、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 唤起创新的欲望

有位专家指出:活跃、轻松、欢乐的课堂氛围是学生的智力潜能、创造性、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生长发展的“阳光、空气和水”。现代信息技术可以给学生创造充足的“阳光、空气和水”。它可以创造真实的情境, 使学生具有身临其境之感;可以创设生动的动画世界,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可以创设虚拟的世界, 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中自由自在地展开想象的翅膀;可以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趣味化、生动化、形象化, 使学生多种感官积极参与知识的探索创新中。如, 在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把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故事, 可把学生平时的生活场景或照片与学生所学新知融为一体;可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搜集到的各种信息和展示学生探索创新的成果, 这样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又如, 在练习或小组讨论时放一曲轻松、柔和、优雅的音乐, 为学生营造温馨、舒适的环境以缓解学生学习中的紧张感, 激活学生的思维, 在这种氛围中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情感、体验、思维、创新会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 学生的思维会像脱缰的野马在知识的原野中纵横驰骋, 而这种活跃的思维正是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二、创设情境, 激起创新的情感

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把声、光、形、动、静等多种功能集于一身, 是诸多教育手段无法比拟的。它可以创设悦耳动听、色彩鲜艳、栩栩如生、新颖有趣的问题情境, 丰富学生的感知, 给学生以赏心悦目之感, 使学生对新知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1. 创设“新颖有趣”的问题情境

小学生感情丰富, 好奇心强, 易对新颖有趣的事物感兴趣。兴趣是他们进行发明创造的直接动力, 是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先决条件。因此教师要不断激活学生探索新知的积极心态, 通过多媒体创设新颖有趣的问题情境以激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如:在讲“平行四边形面积”时, 笔者利用Flash创设了这样的一个动画情境:一只老猴子要把一块地分给三只小猴子, 老猴子让它们用同样的绳子去圈地, 自己圈多大就得多大的地。结果小猴子甲圈了一块长方形的地, 小猴子乙圈了一块正方形的地, 小猴子丙圈了一块平行四边形的地。然后小猴子们互相争执谁圈的地大。配上老猴子和小猴子对话和小猴子们争执的同期录音。学生被这美妙的画面所吸引, 注意力都集中到课堂上来, 于是笔者发问:“绳子相同说明了什么?”学生立即说出了是周长相等。“那周长相等的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 (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底一样长时) 谁的面积大呢?”学生众说纷纭。“到底谁的面积大呢?要知道谁的面积大, 我们就要求出它们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面积如何求呢?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内容。”教师随之引出课题。又如在讲“百分数、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时笔者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话说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 (课件出示师徒四人取经的画面) , 一天猪八戒捡到一个大西瓜, 他把这个大西瓜分成了四块, 唐僧分到0.25个西瓜, 孙悟空分到这个西瓜的16.7%, 猪八戒分到这个西瓜的1/2, 沙和尚分到这个西瓜的1/12。学生被这个情境所吸引, 于是笔者说“聪明的同学们, 通过以上信息你能直接比较出他们师徒四人吃西瓜的多少吗?”学生纷纷摇头。于是笔者说:“为什么呢?”学生齐说:“因为分数、小数、百分数都有。”“那怎么办呢?”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有的说:可以都化成小数, 也有的说可以都化成分数, 还有的说可以都化成百分数。于是笔者说:“要比较出吃西瓜的多少就必须学会分数、小数、百分数的互化,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于是笔者引出了课题。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要学习这种技能的情感, 为学生学习新知创设了良好的开端, 学生在这种情感体验中会高质量、高效率地掌握所学知识。

2. 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

数学是一门应用非常广泛的学科, 数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是应用数学知识, 解决我们在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连, 可以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生活化、形象化, 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又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还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现代信息技术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为学生创设具有应用价值的问题情境提供了丰富多彩、形象逼真的空间, 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培养创造性思维。例如:在讲第十册存款方面的知识练习时, 教师创设了一个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今天老师当储户, 你们当营业员。”笔者的想法刚一提出, 学生的情绪立即高涨起来, 都目不转睛地看着教师。随着教师鼠标的点击, 大屏幕上出现了教师拿着3 000元在银行储蓄的录像。学生异常惊奇, 有的学生不禁脱口而出:“那不是我们的老师吗?”“老师在参加储蓄。”学生被画面所吸引, 这时计算机出现了教师的声音:“老师想把3 000元存入银行, 存期三年, 请你们帮助老师设计一些方案, 好吗?”这个情景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探索的积极性, 他们纷纷探索创新, 并帮助教师设计出了最佳方案。这个情景与实际生活相连, 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培养了学生的理财意识和创造性思维。

三、放纵探索, 激发创新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小学生活泼好动好表现自己, 他们敢想、敢说、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他们的思维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 有很大的创新潜能。因此, 我们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 给学生留有更广阔的空间和充足的时间, 这样学生创新的幼芽才会萌发, 创新的火种才会点燃。如教学《圆的面积》时, 在学生通过观察初步感知什么是圆的面积后, 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 并让学生随着计算机的演示说出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然后把事先分割好的若干等分的“圆形”纸片发给每个小组, 让学生运用割补、拼摆、转化等方法, 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 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由于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学生兴趣高涨, 纷纷动手实践探索, 力求用最快的速度推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经过激烈的讨论, 学生把圆转化成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为了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使学生感受到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教师利用多媒体制作了交互式的操作, 分别让各小组的学生到计算机前进行快乐点击, 并让学生一边点击鼠标一边说出推导的过程。大屏幕上清晰的图像, 闪动的动画拼摆效果, 鲜艳的颜色对比都给学生以赏心悦目之感。之后教师又启发学生还可以转化成以前学过的什么图形, 学生很快得出还可以转化成梯形, 然后让学生单击鼠标在大屏幕演示推导过程。最后教师用多媒体重新演示了几种方法的推导过程并让学生比较哪种方法比较简便, 学生经过比较得出转化成长方形最简便。这样学生由发散思维又回到了集中思维, 两种思维达到了有机结合, 从而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放纵学生的探索与合理运用多媒体展示学生探索的成果,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探索的积极性,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火种也得以点燃。

四、鼓励猜想, 培养直觉思维

心理学指出:创新思维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的交融。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真正可贵的因素是直觉思维。”所谓直觉思维是依据已有的经验直接领悟事物的本质, 并迅速作出判断的思维。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并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 直觉思维是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具体表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直觉思维训练, 鼓励学生敢于猜想, 善于猜想, 并对学生的直觉思维作出实践, 操作验证并得出正确结论。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地创设直觉思维的情境, 从而可以激发学生兴趣,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如在讲《分数的基本性质》时, 教师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只见大屏幕上出现了猪八戒抱着大西瓜让孙悟空分西瓜的画面, 这个有趣的画面深深地吸引了学生, 他们注目凝视。这时猪八戒说:“西瓜是我拾的, 我应分得最多。”孙悟空眨了眨眼说:“我给师父切这个西瓜的1/4, 给沙老弟切2/8, 给自己切3/12, 给你切4/16。”猪八戒一听给自己的最多, 立即喜上眉梢, 手舞足蹈的。学生一看八戒的样子乐得前仰后合。“谁分到的西瓜最多呢?”教师因势利导。学生纷纷猜想, 教师并不判断学生的答案正确与否, 而是对学生说:“让实践来检验你们的猜想正确与否吧!实践是检验你们猜想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学生想迫切找到正确答案, 有的学生动笔计算, 有的折纸验证。经过学生验证最后得出它们分到的西瓜同样多。为了增加学生的感知, 丰富学生的表象, 教师又用多媒体演示了1/4块、2/8块、3/12块、4/16块西瓜并让它们重合, 通过计算机更加直观地验证了这个结论的正确性。“为什么分子分母不同而它们的大小相等呢?看谁能找到正确答案。”在教师的诱导下, 学生开始了新知的探索。在这种氛围中, 学生的创新得到了极大的激发, 他们犹如嗷嗷待哺的婴儿贪婪地吮吸探索知识的甘露, 真有欲罢不能之势。这样教学, 学生的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会逐渐得到提高, 从而就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又如在讲《圆柱的特征》时, 笔者先利用Flash演示一个长方形以一条边为轴旋转一周的动画, 然后让学生猜测会得到一个什么立体图形, 学生猜测后, 又用Flash演示长方形旋转后如何形成圆柱体的动画。这样教学, 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直觉思维都得到了提高,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加强开放性练习, 培养发散思维

开放性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而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表现之一。教学中适时、适度地利用多媒体创设开放性的练习, 可以使开放性练习变静为动, 变抽象的知识为具体形象生动的画面, 从而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激活学生的思维, 如在讲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时, 又如在讲分数和百分数应用题复习课时, 笔者利用多媒体把本班3名男生和2名女生的照片呈现给学生, 让学生根据这个画面编一些分数和百分数的应用题, 看谁编的题较多。这个画面激活了学生视觉神经和思维神经,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 拓宽了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 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大门, 学生在这广阔的空间里自由遨游, 纵横驰骋, 他们的创新思维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现代信息技术更有利于快速、高效地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练习, 从而可以高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

六、结束语

上一篇:螺栓强度校核下一篇:体育赛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