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参与论文(精选7篇)
创造参与论文 篇1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学习的主人。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积极组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给学生创造表现自己的机会,使他们学习的热情始终贯穿教学整个过程。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愿意参与
课堂的开始成功与否决定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教师每个成功的课程导入都可以不断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使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六·一节学校准备组织大家去鸟岛玩,高兴吗? ”( 生答:高兴)“需要使用什么交通工具? ”( 生答:船)“我们二年级有四个班,如果两个班合乘一条船 ,可以怎么安排呢 ?你们愿意帮老师想想办法吗? ”孩子都想帮老师这个忙,学习的注意力很快就被吸引过来,由此就会产生主动探索的欲望。
二、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1.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主动思考
在新知识的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这样才能实现数学教学的最大价值。如,在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应用题时,我就创造了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师:求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几倍?怎样列式计算?( 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再班级交流)
生1:根据上节课学的知识,我知道这题实际上就是求35里面有几个7? 所以我认为应该用除法计算。
师:你的分析很有道理,大家同意吗?
生2:我也同意用除法计算,但我的想法和他有些不一样。我是这样想的:一个7就是7的1倍,5个7就是7的5倍,所以要求35是7的几倍就是求35里面有几个7。
师:你的分析也很精彩。同学们还有要补充的吗?( 学生摇头)
师: 老师也赞成你们的观点———用除法计算解决这类问题。( 指生1) 能再说说为什么你认为单位名称是“倍”呢?
生1:因为问题要求几倍,所以我想单位名称是“倍”。
师:其他同学呢?
生3:我认为单位名称是“人”,因为“35”和“7”后面都是人,所以单位名称应该是“人”。
师:还有呢?
……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参与中积极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2.树立主人意识,鼓励学生主动进行自我尝试
数学是一门非常缜密的学科,各知识点间联系非常紧密。学生要通过自己的理解、判断、吸收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享受探索成功获得的喜悦。如三位数的加减法笔算就是两位数加减法笔算的引申和扩展,教学时我鼓励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思维方法,模仿百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尝试解决新问题。这样设计教学,就能使学生在尝试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实践操作,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
实际的数学教学活动要从学生的水平和基础出发,创造充分的学习机会,激发学生的热情,积累掌握丰富的经验。小学生处于认知的形象阶段,教师对此应设计可实践,易认知,多趣味的情景刺激他们的参与欲望。如,在教学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时,我尽量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参与估测活动。在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我除了按教材中安排的内容让学生实践体验外,还组织学生进行估算黄豆粒数的游戏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每组领走1千克黄豆,估计一下,1千克黄豆大约有多少粒? 看哪个小组用的方法好? 学生们热烈讨论交流,主动尝试探索,想出不少的办法……这样,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发展了学生的能力,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精心设计练习,促使学生主动运用知识
合理的练习是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保障。通过练习,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得到复习,进一步得到巩固提高。为了鼓励学生自主练习的积极性,教师要有创新、有目的、有重点地设计课堂练习,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快乐,体会到“我能行”的喜悦,从而养成主动运用知识的好习惯。针对低年级学生都喜欢表现、喜欢帮助老师的年龄特点,在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后,我设计了一个买纪念品的知识应用活动:鸟岛上有各式各样的纪念品,价格有19元、31元、26元、3元不等。同学要买纪念品可以,但每次每人只能买两件。看哪些人能把自己想买的两件纪念品买走,可以排队买几次。又如,在教学多位数加减法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巩固练习: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了大数的加减法, 你能不能帮助老师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老师今天带了500元够买哪种自行车和哪种电风扇?( 电风扇有140元、280元、120元三种,自行车有290元、200元、320元三种) 像这样有针对性的练习,可以激励不同层次的学生,探索培养创造性思维。
愉悦、轻松的学习气氛,能够积极调动学生的热情,激发学习的欲望,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实际教学中,数学教师要注意创新重视引导,满足教学发展的需求。
调动参与意识 创造成功课堂 篇2
关键词:快乐 机会 勇气 成功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9(c)-0186-01
别看他们还是一群稚嫩的孩子,但他们已是显露头角,锋芒初现了。在刚刚结束的全市语文、科学学科的教学研讨课上,他们在课堂上因语言娴熟、思维活跃、分析精准、行动敏捷、参与积极、表现突出而受到与会领导和老师的赞许。他们就是回族小学二年二班的学生。下面就把授课教师常规教学中调动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的方法做一介绍,与同行一起分享。
1 由老师变成孩子,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快乐
低年级的孩子只凭高兴做事,只要一高兴,什么都忘记了,在课堂上,你除了要有老师的严厉和和蔼之外,其余的成年人的成熟魅力在他们的面前是不奏效的。所以,你必须变成孩子,用孩子的心态去体验他们。例如:模仿他们的讲话和动作呀!让他们感觉你和他们在一起,是伙伴、是在做游戏。你的语调不能是生硬的、直白的。而是要富有童话乐趣的,因此,会讲一些必要的童话故事是必不可少的。我多次在课堂中用这个方法,我把书中所有的例题几乎都编成了童话,什么大灰狼,小白兔呀,总之,让他们喜欢能跟着你走,就是你的成功。其实我们的教学也是一样的,当他们小的时候,你带上你的面具,让他们接受你,喜欢你。这也未常不是好事。就这样,慢慢的,我发现班级中有一些孩子喜欢上课,也会上课了,一到上课的时候,他们便把手背了过去,因为他们又想听到不同的故事了。
2 由自编型教师变成创编型教师,给学生说话的机会
随着孩子一天天的长大,我的童话和故事已经不能满足他们了。因为我自编的能力是有限的。课堂有几个调皮的孩子会用眼神告诉你,他们不信你了,怎么办?我决定换换策略,记得有一天上课的时候,我没有讲故事,也没有讲童话。而是拿出了一张《比多少》的教学情境图。我告诉学生这里有许多的故事等着你们来创编,不知你们是否有兴趣。他们都激情盎然地说:“有,有。”我告诉他们把你的故事先说给同桌听。其实,我想让他们都能有自己交流的机会。我认为这样对锻炼他们讲话很有益。他们便你一句我一句说得火热。这些孩子也真是天才,几分钟的功夫就会编出十几种不同的故事,有些同学编出:动物园里支物会会长选队长,选猴队长的人数比选熊队长的人数多得多,熊队长很生气……还有的把他们看到的拟人化了,他们编出:爸爸妈妈带着孩子去选玩具,孩子选娃娃的次数要比选小车的次数多一些等等。因此,课堂上当我再次拿出数字让他们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来说一说的时候,对于他们来说,已不是什么难事了。因此,我发现创编对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真比你一千遍一万遍的重复好得多了,孩子们参预课堂的积极性真是与日俱增了。
3 由创编者变成小老师,让学生体验参与课堂的乐趣
低年级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还好说,可是孩子们一到四、五年级以后,再让他们像以前一样天真可就难了。俗话说:“好人出在嘴上,好马出在腿上。”一个人会讲话,能讲话对于他今后的发展和成功都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这一点,也许我们在坐的老师和朋友们都会有同感。能说了,他才会想说,因此,有了这样的想法和目的,我便下了一番功夫,为了避免让他们感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低年级到中年级我很长时间帮助他们每日积累一句话,我的方法是头一天积累,第二天说。我利用早上开晨会的时间,让孩子到前面说这句话,可以是积累的,也可以是自编的。孩子们都非常感兴趣,有的时候说多了就会占用我上课的几分钟,我觉得这不是浪费,而正是这浪费的几分钟给了孩子勇气与希望。就这样,一些孩子由声音小变声音大了;有些孩子由不敢说到敢说了,还有些孩子由不愿意说到爱说了,我的这个想法也同时得到了王老师的赞同,她也把这个说话的机会多次应用到语文课堂中,孩子的表达能力越来越强了,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了,使你会慢慢的感觉到,他们进步了,让你欣慰了。
4 相信学生,给学生站起来说话的机会与勇气
我相信我的学生,就象相信我自己的孩子一样,学生年龄越高说话和做事的勇气就会越来越少,课堂上站起来回答问题的人少了,沉默的人多了。我常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就是:有勇气就站起来,站起来需要你的勇气与信心。刚开始,无论我怎么动员他们,他们都无动于衷,后来我就把渡朗口中学的许多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气氛说给他们听,我鼓励我的学生们,告诉他们是最棒的,课后我又找到几个性格开朗的,敢于发言的同学,鼓励他们勇敢地去站起来回答问题。我表扬他们告诉他们他们是最勇敢的。孩子们一听我赞许的话语纷纷站了起来。有许多以前没有主动回答问题的同学也站了起来。看到他们回答完问题之后满意的笑容,我也暗自高兴。
就这样通过节节课的训练,我的学生都能勇敢地给自己信心与勇气。每节课都能看到他们参与课堂的热烈表情,他们勇敢地说出自己的见解与想法,有的学生偷偷地对我说,老师我感觉我和咱们班的同学一样了,我也能有机会回答您提出的一个又一个问题了。俗话说,机会不是人人有,就看你如何把握机会。要我说,机会人人有,关键你如何创造机会。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就因为有了点滴的积累,孩子们才会积累了参与课堂的经验,才会在课堂教学中展现出靓丽的风采,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如何启发学生创造性地参与学习 篇3
一、让学生打消顾虑, 提出学习疑难
以往语文课堂教学表面看来有问有答, 热热闹闹, 而冷静地分析一下, 就不难看出, 教师问得很辛苦, 学生学得很被动, 总是处于等待的状态。一旦教师停止发问, 学生就手足无措。而启发学生从质疑问难入手, 最能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促使学生动脑思考。同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心理、学习知识的需求, 随时调控教学。要让学生敢于提问, 教师就要营造氛围, 经常使学生听到:“你读懂了吗?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你们能给自己提出问题很了不起!”等等。学生创新意向刚刚萌发之时, 教师便给予鼓励, 会增强学生进一步探索的信心。
二、创设开放性的教学情境, 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在教学中, 我们往往会发现, 学生如果对某位老师很亲近、很喜欢, 对这位老师的课就会感兴趣, 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好这一学科的知识, 在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因此, 我们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气氛, 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 诱发他们的创新欲望, 使学生“亲其师, 信其道, 乐其学”。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放下老师的架子, 作为学生的“大朋友”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 互相交流思想, 与学生平等对话, 给学生创设一种畅所欲言、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开放性教学情境, 从而建立起自主学习的激励氛围。
三、让学生打破常规, 加强学习体验
在语文教学中就应引导学生打破常规, 冲破思维的定势, 去寻找学习的佳境。如看图作文的教学, 多数教师习惯于用, 理解图义———展开想象———合理构思, 这样的思路来指导学生。而有的教师则另辟蹊径, 让学生充当图中的人物, 进行角色体验。把生动的故事情节再现出来, 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 学生要仔细观察, 进行合理地、创造性地想象, 而后要进行创造性地表演, 把无声的、静态的画面, 变成有声的语言、动态的画面。这种形式的训练, 不仅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同时也得到思想品德的教育。而观看表演的同学也同时受到感染, 激发了表演、创作的欲望。
四、悉心呵护学生的创新萌芽
学生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 对事物有新鲜的感受、独特的见解, 就是学生的创新萌芽。尽管有时这种见解是幼稚的、不成熟的, 我们还是要给予珍惜和爱护, 鼓励学生大胆生疑、质疑。一般来说, 质疑可分三个阶段:即课前、课中、课后。每次质疑的时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教师还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如根据课题发问, 从文中的重点词、句、段发问, 从文章的重点、难点处发问, 从文章写作特点方面发问等。教师还应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 选用恰当的诱导方式, 并进行调控。
五、注重学法传授, 强调个性化学习
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 有的老师喜欢搞“统一”, 统一的思路、统一的学法、统一的思想感情, 以此套住学生, 压抑了学生的思维, 压抑了学生的个性。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师除了要注重学法传授, 还要强调个性。一个完整、独立的思维活动应当包括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两部分, “提问”是整个思维活动的前一部分, “答问”则是整个思维活动的后一部分。如果总由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机械地回答问题, 那么学生的整个思维活动就是在教师控制下被动完成的, 哪谈得上自主发现、解答问题, 进行发散性思维呢?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不断地变换角度, 充分利用学生的旧知, 创设思考、讨论的情境,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去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 以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 发挥个性创造力。
六、让学生打开思路, 自主选择学习方式
给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学习的条件 篇4
那么,教师应该如何通过有效的手段,积极创设学生参与学习的条件,使全体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并在参与中获得成功,从而使学生学得轻松、主动呢?
一、导入——准备参与
任何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准备状态。因此,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应以新颖有趣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画面,激起学生学习的直接兴趣,引起其内在的兴奋,在不同程度上唤起其参与的欲望。
如在学习《简单的数据整理》时,我在课的一开始就说:这里有一段录像,看后不知你能记住些什么?(出示课件,来来往往的车辆)学生回答后,又问:如果要知道每种车各开过了几辆,你有什么好办法?讨论后转入新课的学习。
又如在学《圆的认识》时,我是这样引入的: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请大家看屏幕(出示课件)这四个小动物在举行自行车比赛,最后结果怎样呢?请往下看。现在比赛还没有结束,你能猜一下,最后谁能得到第一?为什么?(小狗得第一,因为小狗的车轮是圆的),那小白兔的车轮也是圆的,你为什么不说它得第一呢?(因为小白兔的车轮的车轴没有在中间)。那为什么车轮做成圆的,车轴装在中间,跑起来就又快又稳?学了今天的知识你就知道了。
这样通过声、形、色并茂的教学,一方面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多种感官,激发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为学习新知识提出了要思考的问题,从思想上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作好了准备。
二、展示——学会参与
学生是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教师也习惯于将用成人的逻辑整理好的教学知识呈现给学生,从而造成学生被动接受、机械记忆的学习习惯。布鲁纳认为“不经过真正知识过程而单纯接受的知识,不能成为生动的知识。”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参与教学材料的提供,并根据学生所提供的材料,按一定要求进行组合,从而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
如在学习《三步计算式题》时,我是这样教学的:
(1)计算下面各题,说出共同点,不同点。
50 - 80€? (80 - 50)€?
50€? - 80 50€?€?0
(2)你能用150、3、80、2四个数和运算符号组成式题吗?
(3)讨论交流学生写出的算式
①150€?+80€? ⑥(150 - 80)€?3- 2)
②150€?- 80€? ⑦80 -150€?+2
③80 +150€?€? ⑧1150+ 80€?+3
④150 - 80€?€? ⑨80 -(2+150€?)
⑤(150+ 80)€?3+2) ⑩150+(80€?-3)
(4)你能将这些题目分类吗?
①②乘除法被加减法隔开。
③④乘除法连在一起。
⑤⑥有两个小括号。
⑦③加减法被乘除法隔开。
⑨⑩括号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
(5)讨论每类题的运算顺序。
在以往的计算教学中,往往是教师出例题让学生试做,得出计算法则后又进行巩固练习,这样的课堂教学虽然效果也不错,但总觉得枯燥乏味,学生没有兴趣。而这一节计算课学生的情绪十分高涨,效果也很理想。
三、讨论——充分参与
众所周知,听别人说与自己学着说,看别人活动与自己积极参与活动,对大脑的刺激程度是不同的。况且在小组讨论中,较少权威,每一个学生都能畅所欲言,思想也不易开小差,使课堂教学不再出现被遗忘或冷落的角落。从儿童的心理来分析,这种“小组合作”研讨既满足自己要影响别人的需要,同时也满足了同学间相互关心的需要。因此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形成概念法则的关键处,在相似易混的知识点,一题多解时,让学生展开小组讨论,让学生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结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
如学习《小数乘以整数》时,对于整数乘以整数学生已会计算,那么小数乘以整数能不能转化成整数乘以整数,这时我安排了小组讨论,讨论过程中学生发言如下:
甲:不能转化,如果转化成整数就不是小数乘以整数了。
乙:能转化,可是转化成整数,被乘数就扩大10倍。
丙:这好办,再把算好的结果缩小10倍。
丁:扩大10倍,缩小10倍等于没有扩大。
甲:先扩大10倍,把被乘数变成整数,再把它们的积缩小10倍,就得到原来的积。
这样学生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言,终于找到解决问题方法。
四、质疑——深化参与
“质疑”是学生动脑筋的一种表现方式,是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求解决问题的形式。因此,教师不仅要“释疑”“解惑”,而且要启思、设疑。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那些具有强烈问题意识的学生一般就是富有创造能力的学生,他们大多有好问、善问的思维品质。增强学生的质疑能力,可以改变学生总是围绕教师、教材转以及安于现状的学习态度和习惯,从而突破思维定势,发展求异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为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奠定基础。
有调查显示,到了三、四年级,学生主动提问的品质慢慢退化,他们很少向教师提问、很少质疑问难。到了五、六年级,学生变得少年老成,很少有学生勇敢地在课堂上提问。从而可以看出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也就越少。因此,教师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有利于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
1.抓住教材中的“难点”质疑
难点是突破某一课时的关键,教师可在学生尝试解答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质疑。如在教学“射线与角的认识”这一概念时,学生马上提问“为什么角的大小与角的边长无关”,学生就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2.抓住知识前后联系质疑
如在学习“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时,我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看到课题,你想说些什么吗?”来启发学生质疑。
3.抓住不懂、怀疑的地方质疑
如在学习“吨的认识”时,学生提出吨和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之间是怎样换算的”等问题。此外,教学时,教师要抓住时机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提出这个好问题的,使其他同学理解提问者的思维程序,明确怎样想的道理,从而掌握质疑的方法,学会提问。
这样,学生通过参与质疑,使数学知识得到拓展和深化。
五、练习——验证参与
每一堂数学课,我们都会抽出一定的时间,安排适量的练习,让学生参与学习,以巩固所学的知识。而要让学生真正主动参与学习,教师就应设计一些开放题练习。
所谓开放题是指答案不固定或者条件不完备的习题。由于小学数学开放题答案的不唯一性和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因此为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解题策略,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实现数学的交流提供了很大的“参与数量”和“参与空间”,又由于小学数学开放题的探索性,为学生提供了较好的“参与深度”。小学数学开放题由于它的多层次性,许多题目常常起点比较低,有利于全体学生,特别是中等、下等程度学生的参与,实现了“不同的人学习不同数学”的教育思想,从而达到验证参与的目的。
创造参与论文 篇5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兼中国互联网协会常务副理事长高新民、The Open Group主席兼CEO Allen Brown、IDC中国区总裁郭昕、依波集团董事总经理陶立、鑫苑 (中国) 置业有限公司信息化管理中心总经理张箭、《商业价值》杂志出版人刘湘明、金蝶国际软件集团董事局主席徐少春等重要嘉宾出席了本次大会。
企业架构成两化融合关键元素
权威调研机构IDC针对数千位不同行业和不同规模组织的CEO、CIO们进行了深度访谈, 访谈所得的《架构企业未来--2010企业架构中国管理者调研》白皮书显示:市场竞争愈演愈烈, 新一轮经济环境下的市场博弈要求企业具备更高的能力。如何将企业战略发展、业务以及IT系统做到最佳的融合, 是很多企业面临的巨大挑战。企业的运营管理效率和发展战略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响应, 已经成为众多企业期望拥有的关键优势。
调查显示, 超过73%的大型、超大型企业已经开始或构建企业架构, 并以此作为企业实现未来竞争力的关键。90%的企业认为通过构建企业架构可以使企业更高效的实现无边界信息流, 并且83.3%的企业会将无边界信息流作为企业未来战略的愿景。
对此,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兼中国互联网协会常务副理事长高新民指出, 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其核心在于企业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而作为战略与IT相结合的重要方法论, 企业架构将成为两化融合的关键元素。
八成福布斯全球50强企业采用TOGAF架构
开放与融合已经成为信息高速路上不可阻挡的技术洪流。The Open Group主席兼CEO Allen Brown表示, 作为一个非营利协会, The Open Group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促进全球商业活动业务效率的提高, 积极倡导Boundaryless Information Flow (无边界信息流) , 以降低跨企业新技术整合的壁垒。
目前, The Open Group的TOGAF企业架构标准、SOA参考体系已经成为企业管理和信息化领域最重视的核心标准和主要参照体系。Forbes (福布斯) 全球排名前50的公司80%使用TOGAF框架建立企业架构。据国际调查机构Forrester的调查数据, 在全球企业架构实践中, TOGAF的使用率超过51%;TOGAF在全球主要商学院、重要软件工程学院也受到学生的热捧;TOGAF正成为通向企业架构师和卓越管理人才的一条金桥。
TOGAF的中国力量
为借助国际先进的架构设计和实现方法支持中国管理模式的宏伟蓝图, 金蝶于2009年2月份正式加入The Open Group。同年5月, The Open Group董事会基于金蝶推动的中国管理模式及金蝶在中国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领域的广泛影响力, 委托金蝶主导并负责成立The Open Group中国分会;2009年11月, 基于TOGAF架构标准的金蝶EAS7隆重发布, “创造无边界信息流”成为金蝶EAS的全新理念;2010年2月, 金蝶加入The Open Group董事会, 和Capgemini、HP、IBM、SAP、Sun Microsystems等国际巨头一道, 帮助全球特别是亚太地区企业基于开放标准和全球协作, 充分利用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集成信息, 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一年来, “无边界信息流”的理念在业界得到广泛认同, 中国管理模式、TOGAF企业架构、以金蝶EAS7为代表的新一代高端ERP产品、以金蝶A-pusic为代表的SOA中间件、以金蝶友商网为代表的云计算平台让The Open Group所倡导的“无边界信息流”的宏伟愿景与中国企业渐行渐近。
创造参与论文 篇6
一、我国总会计师定位的演变及发展
建国初期, 在经济、社会、政治各个方面, 我国全面借鉴原苏联管理模式, 在企业中设置了总会计师、总工程师、总机械师的职位, 即“三师”。解放初期设立的总会计师岗位将总会计师职能定位为企业会计总管, 主要负责企业的经济核算和财务会计监督工作, 在企业中扮演的只是一个核心会计人员的角色, 并不参加企业经营决策的制定。对总会计师的要求不高, 只要熟悉财会工作就可以。
改革开放后, 国家逐渐改变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 对企业适当放权让利, 使企业的自主权不断扩大。由于权力的下放, 在利益的驱使下, 一些个人或小团体开始设法要求会计人员造假损害集体利益、国家利益, 会计人员的监督约束职能降到极点。此时, 作为国家的代表, 总会计师主要责任是监督企业是否遵守国家财经法律、法规政策和制度, 要求总会计师必须熟悉财会工作并且熟悉国家的相关法规、政策和制度。
1984年,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国家对总会计师的职能定位赋予了新的含义。这一阶段的总会计师一方面要监督企业遵守财经法规的情况;另一方面要为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和内部分配的完善出谋献策。总会计师的职责在向参与决策转变, 其中暗含着对总会计师更高的素质要求。
1992年, 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进一步下放, 国家出于宏观经济调控和维护市场秩序的思考, 强化了总会计师在企业中的监督和管理作用。总会计师成为企业中财务会计管理和监督的最高领导, 负责企业的预算、财务、成本管理和会计管理、监督, 并对重大经济问题有分析和决策权。总会计师的权利和职责进一步扩大, 不再是“为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和内部分配的完善出谋划策”, 而是拥有了分析和决策权。这种转变意味着对总会计师领导能力的更高要求。
我国正式加入WTO后, 国内企业开始广泛参与国际商业竞争, 高度竞争的国际市场从企业层面上要求总会计师除了合理安排企业内部财务工作外, 还要充分参与到企业战略决策的制定中来, 从企业整体战略发展的角度完善甚至创造新的财务管理方法。
可以看出, 从建国初期总会计师负责基本会计核算、报账到之后负责企业财务监督, 再到企业内部财务经营管理职责和监督职责并存, 以及未来肩负企业战略决策制定的重任, 其职能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增强的过程, 总会计师在国家和企业发展中的影响不断增大, 国家对总会计师作用的认识程度也不断加深。
二、新形势对总会计师提出新的要求
建国60年来, 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总会计师在不断的工作实践中, 提升了自身的素质, 在领导能力、专业知识和技能、职业素养等方面都取得了质的飞跃, 总会计师的职能和地位也得到不断的提升。但当今世界, 经济全球化和网络化的趋势带来了企业商业模式的深刻革命, 企业内部形势的发展和产业转型非常快, 同时, 企业还面临治理结构和分布地区多样化。在这种形势下, 企业的资源供给大幅度提升, 信息量急剧膨胀, 财务业务融合度越来越高, 面临的经营风险增多。在这种情况下, 如何在有效控制业经营风险的同时, 不断在经营活动中创造出新的价值, 这个课题给总会计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三、加强总会计师能力素质建设, 提高参与决策和价值创造的能力
(一) 提高专业技能服务能力。
一是提高在专业知识方面的深度, 不断加强对财务、会计、审计、税务、投融资活动等专业知识的学习;二是不断加强对专业知识以外的知识的积累, 如:经济法律、企业管理、企业兼并重组、企业的生产技术基本知识和营销知识、谈判技能、公司治理、公司战略等, 要尽可能多地掌握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观念, 企业持续发展的新思路, 财经方面出台的新规定, 现代企业管理的新模式, 企业文化建设的新创意, 电子信息网络运行的新技术, 文字语言交流的新技能等;三是不断加强行业经验, 要充分了解所在企业相关的业务, 了解企业生产经营过程, 掌握生产经营各环节的生产要素、成本费用、经营风险、市场变化等。
(二) 提高协调沟通能力。
企业在经济活动过程中, 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 需要协调和沟通。总会计师要充分认识协调沟通的重要性, 自觉提高协调沟通能力, 对企业外部的单位, 要主动、热情、真诚。灵活地运用适宜的协调沟通形式, 促进相互理解, 加强配合协作, 力求双赢。对企业内部, 要区分对象, 根据他们的不同要求主动协调沟通。 (1) 对企业主要领导人, 应当主动和如实地汇报工作情况, 及时反映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 以求得到充分的理解和支持。 (2) 对企业各职能部门和分支机构负责人, 要使其及时了解企业资本营运、资金流动、资产经营、财务管理、成本控制等情况, 同时也要了解各职能部门、各分支机构的实际运作状况, 把握工作中的焦点、难点问题, 及时调整工作方向; (3) 对财会人员、内部审计人员, 要帮助他们了解企业的经营思想、工作部署, 扩大视野。同时, 从他们那里了解工作第一线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听取对企业经营管理有益的建议, 这有助于上下一心, 发挥团队精神。
(三) 提高参与决策的战略思维能力。
一是注重提高立足全局谋划发展的能力。总会计师必须具有宏观把握事物的能力和战略筹划能力, 审时度势, 驾驭全局, 正确把握发展大势, 自觉从封闭式思维向开放式思维转变, 善于从更广阔的时空范围去认识和把握企业发展的形势和任务, 正确处理好企业发展中局部与整体、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是不断提高把握事物规律谋划发展的能力。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 企业发展过程中也会不断涌现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 作为总会计师只有着眼战略思维特征, 把握和遵循思维基本规律, 才能洞悉事物的内在联系, 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才能对企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复杂矛盾和重大问题探得深、看得远、把得准, 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和途径。三是努力提高着眼长远谋划发展的能力。战略思维不仅关注现在, 更关注未来。总会计师考虑任何问题都要着眼于长远、着眼于全局, 眼界开阔, 胸襟开阔, 要从大事看问题。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 把握企业发展方向, 抓住发展机遇, 谋划企业发展大计。
(四) 提高为公司高层提供有价值信息的能力。
一是要树立强烈的信息工作意识, 能够从一般性信息中发现别人不易发现的使用价值, 把共享的信息转化为独家享用的特有信息。二是完善信息基础工作, 建立多级信息网络, 进行信息收集。三是扩大信息渠道, 改进信息处理手段, 建立规范的信息收集、整理、储存、运用、反馈制度, 加快信息处理手段的自动化建设, 提高信息工作的时效性、准确性和可靠性。四是提高对信息的独立思考、接收处理的能力, 以最佳的应变性对待外界事物发出的各种信息, 并把信息及时反馈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五是注意信息延伸, 通过对所掌握的信息进行深加工, 分析预测随之经营的产品的未来前途即发展趋势, 从而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六是要有敏锐的战略眼光和果敢的决策魄力, 善于开发信息的潜在价值, 一旦发现机遇, 就立刻抓住, 抢先做出正确的决策, 开发隐形市场。七是要重视政治、政策信息, 深入研究各种政策、法规, 用足、用活现有政策, 保证决策符合国家大的政策方向。
(五) 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总会计师应当强化风险意识, 提高防范风险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加强风险防范能力, 将风险拒之门外, 将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一是构建风险预警防线。企业面临的风险大多是可以预见的, 积极拓宽信息来源渠道, 尤其注意捕捉来自市场的动态信息, 认真加以解读。对构成风险的信息, 按规定的标准和程序, 及时向相关部门发出预警信号, 以便把握先机, 及时采取相应对策;二是构建风险化解防线。面对已经形成的风险, 根据风险的性质、规模、强度、时段、源头、走向, 分析风险的可控制和可化解程度, 经过比较论证, 选择最有利的应对策略, 尽可能将面临的风险加以化解。
摘要:回顾建国60年来中国总会计师定位演变和发展的道路, 中国总会计师的职能和地位不断得到提升, 国家对总会计师作用的认识也不断得到加强。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网络化的大背景下, 总会计师如何有效履行好职责, 有效发挥决策支持、价值创造和风险管控等职能, 是所有总会计师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总会计师制度,职能,演变,能力素质,价值创造
参考文献
[1]陈涛.中国总会计师职能演变及未来展望.中国总会计师, 2010, 2
[2]淘江, 王建新.建国60年总会计师的成长之路.中国农业会计, 2009, 9
[3]孙澄生.总会计师提升自身职务能力的十项要求.中国总会计师, 2010, 2
创造参与论文 篇7
一、润泽·倾听——我们追求的教室里的风景
“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课堂实践中的问题是无穷无尽的, 有成千上万的教室就有成千上万的故事, 每个教室里都发生着不同的事情, 存在着不一样的问题, 飘逸着不一样的气息。学校教学最终都在教室里发生, 教室为每一个教师提供了教学的平台, 也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了学习的空间, 在这里, 教师和学生必须同呼吸, 一起碰撞出知识的火花。在作者看来, “忽略教室的多样性和在其中发生的事情的固有性, 仅一般性地议论教学是非常空洞而没有意义的”, 所以, 要“揭示教室里发生的小事情大意义”。
首先, 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润泽的教室, 而不是一个形式主义的教室。作者在书中以“石头, 剪子, 布”的手势教学为例, 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手势教学之类的形式主义进行了批判, 这种形式主义其实质就是虚假主体的表现。在新课程改革中, 我们的课堂也丰富起来了, 形式主义的东西也在课堂里滋长出来了, 类似于手势教学的口号教学在我们的课堂上也开始蔓延, 如, 上课之前, 教师说一句“一、二、三”, 然后学生附和一句“三、二、一”, 说口号的同时学生将小手背在后面, 规规矩矩地坐好了。教学过程中, 只要学生们稍微显得有点松散了, 教师就会重复那句口号, 学生听到这样的口号就会安安静静地坐好。尽管, 在某种程度上, 教师是在利用这样一种手段来管理课堂纪律, 是在尽量不干扰教学的情况下运用这种手段, 但是, 很显然,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成为教师用口号来操控的对象了。还有如“Good, good, very good!”或是“嘿, 嘿, 嘿, 你真棒!”这样的口号, 喊这些口号的时候, 学生齐刷刷地翘起自己的大拇指, 这样做意味着对自己、对同伴进行表扬。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喊着口号, 打着手势, 课堂确实会显得内容比较丰富, 但是, 在这样一个过程中, 学生没有实质的收获, 他们只不过扮演了一个“小丑”的角色而已。“这种教学把教室里的相互对话与日常的相互对话割裂开来, 使其成为了人为的游戏。”润泽的教室不受形式主义的束缚, 它不是那些学生表面不断叫着“是的, 是的”, 将小手高高举起的教室;也不是那些气氛沉闷, 学生笔直地坐着的教室。它是一个大家都能安心地、轻松地构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每个人的呼吸和节律都非常柔和的教室。在这样的教室环境里, 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认同和尊重, 都能打开自己的心扉。也许, 某个学生的成绩并不是那么好或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只会耸耸肩, 但他依然是集体里面被认同的一员。
我们应该追求的是一个“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 而不是一个“发言热闹的教室”。依作者看来, “教室里的交流中, 倾听远比发言更加重要”, 交流是教室里、课堂上不可缺少的环节, 也是知识传递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能单方面地要求学生发言, 以这样的方式使课堂变得热闹, 而应该在组织、引导学生发言之前, 仔细地倾听和欣赏每一个学生的声音。我们“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 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里, 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 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的确, 在课堂上, 教师不能也不可能只追求听到相同的声音。因为, “教室里并不存在‘大家’, 存在的只是有自己名字和容貌的一个个的学生”, 他们都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思维和想法, 是任何其他人都无法取代的。但是, 目前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课堂却存在一个误区, 那就是, 与传统课堂相比, 课改之后的课堂热闹起来了, 教师在课堂上提的问题越来越多, 学生们的小手也都举得高高的, 学生一个接着一个被喊起来发言。但是在学生争先恐后发言的过程中, 我们的教师有几个是真正认真仔细倾听的?他们几乎都忽略了“倾听”这一非常重要的环节。他们并不关注学生发言的内容, 只是为了完成这一教学环节, 继续赶教学进度而已。这样, 课堂虽然热闹起来了, 但是, 因为缺少“倾听”, 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只会悄然流失, 交流又从何而来呢?
二、创造·合作——教师间需要相互学习
教育需要变革, 就必须从改变学校开始。作者认为, “要改变一所学校, 需要不断开展校内教研活动, 让教师们敞开教室大门, 进行相互评论, 除此之外, 别无他法”, 而“只有授课情况改变了, 学校才能改变。”教师们应该改变以往那些只认同自己的教学方式、不肯向其他教师学习的态度, 以及将自己和自己的课堂封闭起来, 害怕别人指出毛病的陋习。就像作者所说的:“把教室关闭起来, 把课堂封闭起来, 是在把教室、课堂和学生私有化。”这样“闭门造车”是不会取得任何突破或成效的。“个人自扫门前雪, 莫管他人瓦上霜”的想法也是不可取的, 每个教师都不能也不是独立地工作, 而应该培养合作的精神。教师应该打开教室的大门, 将课堂对外开放, 希望其他教师给课堂提出宝贵的意见, 这样, 教学才能获得进步, 课堂上表现出来的优点也可以被其他教师借鉴。
同时, 必须在校内开展有充实内容和创造性的教研活动, 为每位教师创造上公开课的机会。通过教研活动来评论公开课上得好与坏, 一起来感受课堂的“困难”和“乐趣”之所在。但是, 需要指出的是, “公开特别准备的教学是没有必要的东西, 更希望, 更值得公开的是日常的教学。”毕竟, 教研活动不是做秀的活动, 公开课也不是精心准备的演出, 它们应该是教学的常态反映。只有这样反应出来的问题才是真实的, 是亟待解决的。目前, 我国中小学还存在这样一种现象, 当观摩一堂公开课时, 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感觉自己是在观看一场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表演, 而不是在上课。这样的课堂可以将一些问题掩盖了, 展现给大家的是最完美的, 甚至是无可挑剔的表现,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表现得非常棒, 可是现实的课堂根本不可能达到这样的程度。要改变课堂教学, 改变学校教育, 教师们就必须培养合作意识, 开展充实的教研活动, 形成一种“合作性的同事关系”。
三、从“参与学习”活动到学习共同体——教育改革需要家长的参与
当学校建立了“合作性同事关系”, 学校就应该向社区敞开大门, 因为学校内部的改革需要外部的支援。作者亲眼目睹了日本一所小学的教师和家长合作关系的实现。这所学校首先从邀请家长“参观教学”开始, 慢慢地消除教师和家长之间的不信任, 然后将“参观教学”改为“参与学习”活动, 让家长直接配合教师进行教学活动, 这样一来, 学生变得更听话了, 而且也都能安心地学习了。家长参与学习的方式也渐渐多起来了, 教师和家长直接建立起了相互信任的关系。随着参与学习的持续发展, 不论是教师、家长, 还是学生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教学也取得了一定成效。慢慢地, 教师和家长携起手来, 这所学校就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 学校教育呈现一片大好景象。
“学习共同体”是由教师、家长和学生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改革中, 单凭学校的力量是很难取得这场文化革命的胜利的, 日本如此, 中国亦是这样。在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中, 有很多东西我们都可以借鉴国外的成果, 就如建立这样一个互惠互利的“学习共同体”, 应该是我国教育改革面临的挑战和追求的目标。
课程开设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部分。“课程是在教室里创造出来的。”在作者看来, 创造课程必须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学习经验的“设计”, 创造学习经验的“教室实践”, 对这种学习经验进行“反思和评价”。课程应该从传统的由“目标·达成·评价”为单位的“阶梯型”的课程, 转变为以“主题·探求·表现”为单位的“登山型”的课程。这是课程改革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是不容忽略的。
在进行这场“静悄悄的革命”的过程中, 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实践问题, 佐藤学教授对现实问题深入的理论思考和多年的实证研究的结果, 最后都落实到了精炼、通俗、朴实的文字上, 形成了《静悄悄的革命——创造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综合学习课程》这本书。本书融会了作者对教育现实问题的深刻思考, 由此探索到了解决教育改革中的问题的一个个出口。书中的观点对于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 是一本适合我国广大教育改革工作者和一线教师阅读的好书。
(《静悄悄的革命——创造活动、合作、反思的综合学习课程》, 长春出版社2003年版。作者佐藤学, 教育学博士, 日本东京大学大学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 美国教育科学院外国院士, 美国哈佛大学、纽约大学客座教授, 日本教育学会常务理事。除本书外, 还著有:《课程与革命》《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教师这一难题——走向反思性实践》《教学研究入门》等。译者李季湄,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专家。文中所引均出自此书。)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创造参与论文】推荐阅读:
顾客参与下的价值创造07-27
群体参与论文10-08
患者参与论文10-13
学生参与活动论文05-15
学生参与评估论文08-08
创造能力论文07-20
教师参与课程发展论文06-03
主动参与式论文06-22
参与式供给论文07-08
参与式管理措施论文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