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来源于创造论文(通用5篇)
快乐来源于创造论文 篇1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亮点之一。因而, 教师在课堂上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会学生怎么去发现、去汲取、去探秘、去创造……
一、别出心裁, 挖掘珍贵资源。
《苹果里的五角星》是一篇充满童趣的文章, 课文记叙了邻居家的小男孩“传”给我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把苹果拦腰切下去, 苹果核部分就会出现一个“五角星”的图案, 这使“我”从中受到启迪———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课前我让学生在家亲自体验一下切法, 学生们大都从苹果里找到了“星星”。课上都迫不及待地向我展示他们的成果。突然, 一阵叫嚷声引起了我的注意:“老师, 小晴的苹果里没有星星。“咦?这是怎么回事?”我快步走到小晴的跟前, 她一脸茫然, 不知如何是好。同学们也纷纷涌了过来。我凑近一看, 原来她没有拦腰切, 而是另一种切法———穿过核倾斜切开。我再一看, 竟然发现了新的图案, 不禁惊喜, 立刻举起这半个苹果问:“你们看, 这像什么?”“四叶花!”有个同学脱口而出。我说:“我们尝试了两种切法, 怎么就没想到这种切法呢?但是你们谁也没有想到吧?这居然也是个美丽的发现啊!还真亏了小晴的这一切法呢!”小晴骄傲地笑了。
陶行知认为:“儿童是有创造力的, 这是千千万万祖先, 至少经过五十万年与环境适应斗争所获得而传下来之才能之精华。”只有承认儿童的创造力, 才能谈得上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所以, 我们要真诚地与学生生活在一起, 敏于发现, 善于引导, 积极地将学生的独出心裁作为珍贵的教学资源来加以开发和利用。
二、紧追“枝节”, 感悟创造力。
学习语言是一个由外部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我们总是习惯于以理解课文内容为主线来组织教学结构, 用教师的分析讲解来挤占或取代孩子的主体感知。在教学第五自然段时, 我一改往日的习惯, 注重引导学生去接触课文中丰富多彩的语言,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 不失时机突破关键词。我先请一位学生读第五自然段, 这位学生读得有声有色, 流利通顺, 可惜漏了一个“竟”字。当其他同学指出少读一个字时, 我没有批评他“读书要仔细”, 却抓住这样一个“枝节”展开讨论。
师:这位同学读得真好! (话音未落, 几十只小手一下子举起来)
生:她读得不好, 少读了一个字。
师: (故意问道) 她少读了哪个字?
生:她将“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读成“这鲜为人知的图案有这么大的魅力”, 少读了一个“竟”字。
师: (把目光转向读书的学生) 这个“竟”字在句中很重要吗?有这个“竟”字与没有这个“竟”字意思有什么不同? (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生:“这个‘竟’字是表示出乎意料。在这一句话里它表示苹果里隐藏的‘五角星’是‘我’没想到的。”
师:那么这个“竟”字能不能丢呢?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 (大家便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
生:不能丢, 因为这句话是“我”由横切苹果产生的感触。
师:“我”感触与下文有什么关系?
生:苹果里隐藏的“五角星”这个秘密是传到幼儿园的, 幼儿园的阿姨又传给“我”, “我”又传给大家的, 证明它的确有很大的魅力。
生:从发现苹果里的“五角星”还能说明是一种创造。
(课堂气氛顿时热闹起来)
师因势利导:创造力是什么?课文是怎么说的?请同学们边读书边讨论。
(经过一番讨论后)
生:这个“竟”字不能丢, 它使“我”感悟到: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如果没有这个“竟”字, 也就没有这样的感触了。
“一字不宜忽, 语语悟其神。”我紧紧抓住契机, 作适当的点拨, 一方面激起学生读书的兴趣, 通过对“竟”的品味理解, 思前想后, 勾连思考, 达到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深化。另一方面虽未批评那个读书漏字的学生, 但在“竟”字能不能丢的问题中, 提出了“学会识字读书, 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的要求, 做到了点石成金。
三、链接生活, 发现创造源泉。
师:我想请同学们用研究的方法来解决两个问题:“这个五角星最早是由谁发现的?一般人为什么不拦腰切苹果?”
1. 学生搜集资料:
我借助媒体 (查阅资料) 很容易找到世界第一个发现这个五角星的人———美国迪·恩·帕金斯的儿子。但是对他的信息我还不是太清楚, 不过, 我有信心去走近他。 (大家向他投去赞扬的目光)
2. 学生交流反馈
生:苹果横切比拦腰切从外观上显得美观。
生:苹果横切比拦腰切分得公平。
生:苹果横切是一种习惯, 而且顺手。
师:因为好看、美观, 人们发现不到丑拙之中也有美;因为公平, 人们缺少了发现;因为习惯, 人们缺少了思考, 也就缺少了创造和发明。所以, 打破常规思维, 或许就能展现你的创造力。
本课的教学给了我很大的启迪:在不断“重复昨天的故事”的传统性课堂中, 我们常常是墨守常规, 不敢越“雷池半步”, 致使我们的学生按部就班。如今, 我们不妨“打破常规”重新审视课堂, 为学生搭建一个创新的平台, 让学生在奇思妙想中成长, 在“打破常规中”一步步地走向真知。
摘要:语文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 敏于发现, 注重引导学生去接触课文中丰富多彩的语言, 为学生搭建一个创新的平台, 让学生在奇思妙想中成长, 在“打破常规中”一步步地走向真知。
关键词:创造力,思维方式,《苹果里的五角星》
快乐来源于创造论文 篇2
成就源于积淀
万源的山还是那样的高大而雄浑,万源的水还是那样甘甜而清凉,可是这山这水养育的好儿子,党的好干部,群众的好领导,却永远告别了他深爱的土地,执着的事业……李林森,四川达州万源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在42岁这样一个生命绽放的年龄匆匆离我们而去。以至于来不及放下他手中的工作,来不及跟他挚爱的百姓道别。正如中组部部长李源潮所说,他为党的事业燃尽了生命之火。
把忠诚作为一种职守;把服务作为一种责任;把创新作为一种求索;把优秀作为一种习惯;把辛苦作为一种财富;把形象作为一种生命,朴实而又干练的六句话,展现了一位优秀党员干部的精神追求和职业操守,告诉我们事业需要在的不断创造中成功,成就需要在创造中慢慢积淀。学习李林森同志的先进事迹,深深感受到了一股强大的力量,它来自于模范的鲜活感人事例,体现的是党员干部的强烈党性,表达出一种立足基层真心为民谋福祉的决心。
学习李林森,就是要学习他严谨认真、习惯优秀的精神品格。纵观李林森的一生,“追求完美”、“习惯优秀”就是李林森的一张名片,即使修改一篇普通文稿,他也要仔细斟酌每一个用词,用好每一个标点。作为一名组工干部,要始终瞄准先进,不断锤炼自己,提升自我,把学习作为自身的内在需求和毕生追求,实现学以明志、学以增智;要把带头创先争优内化为自己的工作原则,做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学习李林森,就是要学习他任劳任怨、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一句“我不是怕死,不怕取消我的职务,我是怕该做的事没有做完!”让和他共事多年的万源市委书记王成军泣不成声。这是李
林森甘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献身的铿锵之音。组工干部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要用强烈的责任心对待本职工作。要敢于吃苦,遇到困难不回避,碰到重任抢着干,时时处处以组织工作事业为重,始终保持高昂的精神状态和工作激情,高标准、高质量完成组织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学习李林森,就是要学习他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开拓意识。工作过程中,李林森创造性地探索实行“四评村官”模式,让基层干部队伍焕发了活力。推行村企联建党组织,开展“五议”社区党组织班子活动,积极推进基层党建工作改革创新。组织实施“千名大学生进万源”工程,解决乡、村班子老化和基层人才紧缺问题……他在工作中创造优秀、追求先进,敢于以改革创新精神破解难题,努力让每项工作都做得完美。学习李林森,就是要学习他勇于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的争创精神,主动思考工作,经常性研究工作,不断审视工作流程,探索革新办法,努力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
源于传统文脉的现代创造 篇3
中国画的人物、山水、花鸟三科,山水以五代至宋元为高峰,花鸟以北宋为高峰,在近现代直至当代虽有继承创新,难言突破;而人物画改变了过去以画谱范式为基础的表现内容,通过深人生活,表现生活,扩大了题材范围;同时吸收了西方和前苏联的造型方法,使人物画在造型上获得了自身的完善和突破,不仅出现了一批在中国画发展史上的重要画家,而且人物画画家在整体数量上增多,人物画的普遍水准提高,优秀作品也层出不穷。谢志高正是20世纪中后期成长起来的优秀的人物画家之一。
谢志高的作品人物造型生动鲜活,这缘于其深受叶浅予先生教学主张的影响,几十年如一日坚持画速写;谢志高的作品风格兼具南方的灵秀之美和北方的豪迈气势,这与其从广州美院到中央美院的学习经历密不可分;谢志高的作品刚柔相济,凝重中透出点点灵动之气,这是严格的写实造型与水墨韵味巧妙结合的体现。“妙造自然,伊谁与裁”—如邵大箴先生所言,当是源于传统文脉的现代创造吧。
谢志高自幼爱好丹青,少年时期就有作品参加展览和发表于报刊;后又受过系统的学院教育,先后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附中和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在生活和艺术上,他经受过各种磨练,做过工,种过地,当过美术编辑。在艺术实践上特别是在年画、连环画创作方面取得一些成绩之后,谢志高于197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成为中国画系研究生,受教于名师蒋兆和、叶浅予、李可染等人。他是很早就与创作实践有紧密联系的艺术家,是十分重视掌握实际创作本领的人。在艺术院校接受教育时,他勤于思考,善于吸收学院教育的长处来提高自己的绘画表现能力。他特别赞赏叶浅予先生的教学主张,深信速写与写生是“画家的立业之本”,说画家“紧握画笔,在生活中坚持不懈地速写与写生,是艺术之树常青的根本保证”,并进一步阐述写生中“默写”的重要性。他从分析传统绘画的经典作品入手,说明形神兼备的人物形象塑造主要是靠画家默记、默写能力获得的,并对艺术院校中片面强调画素描的教学方法表示异议(《画家立业之本》载《人民日报》2003年5月25日)。谢志高坚持几十年如一日地画速写与写生。他有很强的造型能力,能驾轻就熟地静观整体地把握对象,强调对象最鲜明的外貌和内在的性格特征。他笔下的人物,有坚实、饱满的造型,有生动的表情,洋溢着生活的情趣,可以用一个“活”字来加以形容。当下中国画界人物画家高手如林,但能把人物画得“鲜活”的画家并不多见,谢志高是其中突出的一位。无疑,这既得益于他长期艰苦的实践,也得益于他对传统绘画遗产的学习与研究,还得益于他从前辈艺术家叶浅予、黄胄等人的创作经验中收到的许多有益启示。
20世纪中国画的人物画创作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如何适当吸收西画素描技法,将其融入现代中国绘画的表现体系。也就是说,如何将西画的写实造型用于人物的塑造,而又不失传统中国画的神韵。这实际上是素描造型与笔墨造型如何有机结合的问题。对此画界争议颇多,固守文人画传统立场、排斥外来因素者有之,主张用西画造型“改造”中国画者亦有之。在这个问题上,谢志高持辩证的态度,不走极端。他认为,艺术表现语言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他说:“一部人物画的发展史,实际上也是艺术语言的发展史。”(《关于中国人物画的艺术语言》载《中国画研究》第13期,1996年11月)他不是简单地否定西画的解剖、透视和素描造型,他认为通过写生训练,这些方法可以使从事中国画创作的艺术家们更细致地研究对象,以提高表现对象的能力。但他反对把西画变幻莫测的光影和追求表面形似的素描手法机械地用于中国画创作。他反复强调传统中国画的美学原则是“贵在传神”,“是以线为主要造型语言,也就要经过提炼、概括,以达到适合用线来表现人物造型”(《关于中国人物画造型能力的锻炼》载《当代中国美术家档案·谢志高》,华艺出版社,2005年)。他将西画表现形体结构的方法巧妙地融进以线造型为主体的艺术语言之中,使他的人物画成为源于传统绘画文脉的现代创造。
谢志高重视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认为“艺术语言的探索应当扎根在生活之中”。他切中时弊地指出,“那种把‘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只当成生活给艺术提供题材内容的理解是片面的。生活同样启示和造就艺术形式美的追求”。谢志高的画是有感而发的,他常常受生活美的刺激而引发出创作的激情,因此他的作品有强烈的形式美感,没有概念化的痕迹。
谢志高是多面手,他能画大品,也能作小品;他擅长独幅创作,也精于插图和连环画;他对农民、工人、市民和少数民族各种类型的人物画形象都能驾驭自如。他创作“大品”即主题性绘画的态度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同样,他画“小品”时也绝不敷衍、应付。读他的许多小品人物画,我们不得不佩服他过硬的造型本领和精妙的笔墨趣味,不得不感叹他把握画面整体性的能力,也不得不暗暗赞赏他避免小品画面的彼此雷同而显示出来的独具匠心。
谢志高十分重视连环画和文学作品插图的创作,这固然是因为他的造型构思能力的培养、提高,受惠于这两个画种提供给他的锻炼机会,他从中深切地体会到连环画与插图对培养和训练画家艺术构思能力的重要性。而且他懂得,这些普及性的艺术形式在提高人们审美水平方面,有其他“高雅”艺术无法替代的作用。他的连环画创作,在忠实于文学原著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大胆进行艺术虚构,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性,赋予作品以应有的思想深度和独特的形式美感。《春蚕》(1985年)是他的连环画力作,他刻画的人物有深沉的历史感,而与之相适应的造型语言与技巧却是现代的,富有创新和探索精神。谢志高的古装人物插图如《白话聊斋》、《红楼梦》、《西游记》等,以线描造型为主,画得也都很精彩。至于他笔下的一些独幅古装人物,画风活泼轻松、潇洒自如,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相对于创作严肃的主题性作品的一种调剂和补充”(《我画古装人物画》载于《当代中国美术家档案·谢志高》,华艺出版社,2005年)。
在“大品”人物画中,谢志高最早接触的是农民题材:从20世纪70年代的《战海河》、《万物生长靠太阳》到80年代的《欢欢喜喜过个年》、《驭炭记》、《老把式》、《春蚕》、《麦香》、《祝福》,到90年代《乡村喜事》、《黄河颂》、《春雨》等。他也有工业题材作品:有刻画建筑工人形象的《建设者》,有描绘青海黄河源头龙羊峡水电站建设者的《黄河之巅》等;还有其他不少描写渔民、少数民族人民劳动生活的场面。谢志高说,他赞美劳动和劳动者的激情,源自于他有过从事繁重体力劳动的体验。读他这些精心创作的大画,除早期(70年代)作品带有一些当时“红光亮”模式的痕迹外,80年代后的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给人的感觉是纯朴厚重而自然亲切,刚健大方而灵动自由,有整体的视觉效果,也有微妙的细节处理和笔墨情趣。
十多年前,笔者曾在一篇文章中用“刚柔相济”来形容谢志高的绘画风格,今天反复观赏他的作品,深信这还是他的艺术个性。出生在南方的他,长期在北方生活和创作,吸收了南北两地人们的智慧,也吸收了南北不同画风的影响,并将其不自觉地流露在他的艺术创作之中,使他的作品兼有凝重和轻盈两方面的审美特征。他很有才气,是“才子型”画家;但他从不卖弄才气,而是通过勤奋劳动不断锤炼自己的艺术语言。他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敏捷的思维,同时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他是抱着用艺术纯化人们精神世界的崇高理想来从事艺术创作的。但他同时认识到,艺术有多种社会功能和艺术功能,他有这样一个信念:人们需要史诗般的交响乐和进行曲,也需要咏叹调和小夜曲。
谢志高的人物画给人们以欢乐与喜悦,也给人们以思考和力量。
史玉柱:流程根源于激发创造性 篇4
创意管理何时体系化?
我是一个电影制作公司创业者,创业初期我们更多是靠创业者的热情提高工作效率,但是到了一定规模,人员更多后,我感觉需要体系化管理的介入,但任何体系化管理都是建立在量化标准管理基础之上,而我们所在的创意产业最不容易体系化管理,在执行力度上,比其他行业难很多。我特别想知道,巨人对体系化管理介入的时机的把握,什么时候介入,怎么介入,引入哪个行业的管理方式比较有效?
巨人集团董事长史玉柱答:
流程根源于激发创造性
关键在于赋予创造者与他们的创意成果相匹配的地位
我现在对公司的日常经营、人财物管理这些东西已经不大涉及了,主要精力就是在管产品的研发。网游产业算是典型的创意产业,因此我可以就创意型公司的管理谈一点个人看法。
在我看来,“创意产业”有两种涵义,一个是突出创意性质的产业部门,还有一个是创意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产业。电影制作与网游开发一样,都是第一种含义的创意产业,也就是将创意产业化的行业。
在我看来,网游的“玩法”设计,也就是策划创意,显然是一种偶发的过程。事实上,我也的确遇到过策划师抱怨说“没有灵感”,
但对于整个游戏项目来说,游戏开发进度是必须进行掌握和控制的。游戏策划本身确实很难进行量化,我最多设置一个时间点,要求策划人员在一段时间之内必须提出一个策划方案,但这个方案的质量如何,可操作性如何,效果如何等等,都只能做着看,关键还是看策划团队的素质和默契。创意产业的第一要素是人。
创意本身确实很难进行体系化管理,但执行创意的过程与体系化管理不仅没有矛盾,而且非常依赖管理的水平。利用体系化管理手段,将项目管理中标准化、量化的管理方式套入创意执行流程,不仅可以提高效率,甚至可以弥补创业者专业知识不足的问题,有效拉平竞争力。
我们公司就一直在进行标准化方面的努力,流程控制与效果评估对于游戏开发项目来说,怎么强调都不会过分。我们在12 月刚刚获得了ISO0 资格认证,这是一个国际化的IT 服务质量标准,对整个公司的运营控制体系提出了具体的、可操作性很强的控制流程和评价体系。我们的很多管理流程都是请IBM、德勤这样的公司在帮助设计。
我认为,创意产业的标准化管理,其实就是流程控制。具体到项目管理过程中,就是既能掌握项目进度,又不压抑创意人员的自由度。具体的流程控制手段有很多,现在也有很多通行的标准卡可以借鉴。大的层面上,我觉得有两点应该掌握,一是评估体系的建立,二是竞争机制的引入。
快乐来源于创造论文 篇5
研究指出,食物确实可以影响大脑的功能区,不妨在日常饮食中动动脑筋,就可以愉悦心情,促进大脑健康。
当然,这些“Happy Food”并不会像情人节礼物那样,让你马上就乐开花,但可以默默而持久地帮助大脑健康,调理情绪,培养出稳定乐观的心理环境,使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压力、困难和伤心时,也能开朗积极地应对——这才是最健康、最令人向往的“真快乐”。
快乐饮食4原则
如果希望用食物来调理心情,在日常饮食中不可忽视以下4条原则:
1.减少食物加工处理的工序和次数。
一杯苹果汁,不如啃个脆甜的大苹果;一碗鸡汁土豆泥,不如自己蒸个土豆或红薯……大多数的加工食品都会加入糖分、调味品和添加剂,别的化学产品不说,仅仅是过多的糖分,就会导致大脑中控制情绪的关键区域逐渐萎缩。
2.多吃蔬果和全麦食品。
蔬菜、水果和纤维含量丰富的全麦食物中,包括各种矿物质、维生素和植物性营养素,这些都是能够制造快乐的元素,也是大脑发挥正常功能的关键。
3.吃肉时,尽量吃“用草喂养的肉”。
不太明白?其实,“用草喂养的肉”就是指那些天然放养的牛、羊、猪以及禽类的肉(即有机肉类)。和“用谷子和人工饲料喂养”的养殖肉类比起来,前者具有更多的Ω-3脂肪酸,这可是提升大脑情绪的重要营养素。
4.两多一少,坚决做到。
两多,是指食材要多,烹饪方式要多,这样才能保证大脑从食物中获得更全面的营养;一少,是指饭量要少,过量进食会让大脑中的血液都跑到肠胃中去,不但会影响思虑,整个人也会变得懒懒的!
你的快乐心情,都来自美味补给
海鱼
鱼类中含有除了膳食纤维以外所有的“快乐营养素”,三文鱼、石斑鱼、大小黄鱼等海洋鱼类中,所含有的营养物质更多。
研究发现,在全世界各个国家中,临近海洋常以鱼类做主餐的人群,最不容易患上忧郁症、狂躁癥、产后忧郁症以及季节性忧郁症。美国2008年的一项研究表明,鱼油的抗抑郁效果和治疗抑郁症的常见药品PROZAC(百忧解)的效果几乎一样。
番茄
让番茄变红的番茄红素,也能让我们的情绪保持高昂和开朗。同时,番茄中还含有其他的“快乐营养素”,比如叶酸、镁、铁、维生素B6等,都是大脑调节情绪时必需的元素。
不过,番茄红素是脂溶性营养素,和油脂一起烹饪才能被人体吸收,生吃番茄的女孩子是无法“摄入快乐”的!
甜菜
甜菜的营养物质大部分都集中在圆滚滚的根茎上,别小看这个长得像萝卜似的蔬菜,它可是维生素B族的丰富源泉,对提升情绪和记忆力、保持心情愉悦都有好处。甜菜中含有大量的甜菜碱,是帮助大脑制造SMA-e的“必备原材料”,而SMA-e是著名的自然抗抑郁成分,很多抗抑郁药品中都少不了它。
研究显示,甜菜中还含有另一种非常重要的元素——尿核甙,它本身虽然和“快乐”没什么关系,但一旦碰到Ω-3脂肪酸,那就是最棒的天然抗抑郁利器,所以,不妨用甜菜搭配鱼肉来试试看。
辣椒和大蒜
辣椒之所以会“辣”,是因为其中包含一种被称为“辣椒素”的脂溶性分子。我们的大脑很奇特,每当它收到“这是辣椒素”的信号时,就会释放出一种能让大脑冷静下来的复合物质内啡肽,还会让脑内的兴奋度提高,人会不由自主地感到愉悦和幸福。
这可能就是有人会“无辣不欢”的原因吧。也属于辛辣调味食材的大蒜是铬元素的优质来源,而铬会促进著名的“快乐元素”5-羟色胺的分泌。所以,大蒜和辣椒一样,都是能让我们“辣并快乐着”的日常食物。
含有“快乐元素”的食物
维生素B、维生素E、叶酸、碘、镁、钙、铁、食物纤维和Ω-3脂肪酸等营养素,或能直接作用于大脑相关区域,或能影响体内激素分泌,都是日常食物中所包含的最主要的“快乐元素”。
【快乐来源于创造论文】推荐阅读:
快乐来源于创造优秀作文06-29
快乐源于爱05-08
快乐源于爱心(教师演讲稿)08-01
写作来源于真实的生活论文08-19
来源现状论文07-22
动力来源论文07-24
微粒污染来源论文08-20
污染物来源论文09-05
谐波的危害和来源论文08-24
设计创造快乐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