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来源于微笑

2024-09-25

爱来源于微笑(共10篇)

爱来源于微笑 篇1

微笑源于爱心

在多功能厅,我泪流满面的听完了几位来自小学的老师做的师德演讲,内心的感受不只是“感动”,还有“震撼”!

我是带着自己的心去听,带着自己的梦去听,带着自己的实践去听,带着自己的思考去听。一个教师,是什么力量让她在家人病危还保持乐观的心态来往与学校与医院之间,面对孩子,依然笑声不断?

爱!发自内心的爱!

若没有对孩子们的那份爱,对事业的那份执着,何来那么真切的微笑!在演讲教师讲述她在孩子们面前面待微笑,而内心深处却隐藏的对丈夫逝世的巨大悲痛时,我忍不信泪如雨下!何等坚强的女子!何等伟大的教师!

爱不只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正是这位王琰老师对事业的态度,不仅深深地感染了我们!赢得了家长,同学,同事的认可, 而且大大提升了她的生命价值!

那天晚上,我失眠了!

一直以来,我都怀疑自己选错了职业,每天都在忙忙碌碌的工作,繁琐而沉重,却丝毫看不出有价值的.成绩。为了第二天能上好课,带好一天的活动,前一天晚上要开夜车准备教具、备教案,经常忙到凌晨一两点多,眼皮打架了,头也痛了,还要反复检查教案、教具是否都准备好,天天如此。我常常自问,我这样做是为了什么?我甚至已想到了将来改行!

听了王老师的事迹,我羞愧万分,我怎能有那样的想法?我是老师啊!教师的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们常把老师比作是播种春天希望的春蚕;把老师比作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红烛。比起王老师,我付出的实在是微不足道!

“微笑面对孩子,真诚面对事业”找寻了许久的答案让我肩上的担子越发沉重起来,我期待在今后的日子里,我的微笑给孩子带来的永远是一份美丽的阳光,一份关爱的感受。让我从那一双双晶莹得似星星般闪亮的眸子里搜寻到的永远是快乐和向往。

源于生命 缘于爱 篇2

2004年,在湖南省花垣县吉卫镇腊乙村一个只有小学二年级文化程度的苗家妇女,用DV拍摄了一部电影,电影的名字叫《千里寻母记》。讲的是湘西山区里一对苗家姐弟,不远千里,长途跋涉寻找因长期在外打工而不回家的妈妈的故事。

电影一经推出马上轰动了整个湘西,而且被迅速盗版。无数人为这部感人至深的电影流下了眼泪。很多长年在外打工而不回家照顾孩子的父母看过这个电影后都纷纷回家看望自己的孩子。

2006年,“留守儿童”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浮出水面。因拍摄《千里寻母记》的田金珍再次成为社会的焦点人物。

当我历尽周折与田金珍联系上时,她告诉我中央电视台邀请她到北京录制节目。这让我喜出望外,马上做好了采访的准备。

尽管采访计划中很多重点问题都是围绕着DV电影的拍摄而设计的,但是,两个女人的谈话,很快就从采访变成了拉家常。

“地荒了可以再开,山秃了可以再绿,孩子荒了就回不来了”

这是田金珍对我第一个题问“为什么要拍摄这样一部电影”时的回答,她的回答几乎让我吃惊,我没有想到这样一个颇有哲理的诗一样的语言来自一个只有小学二年级文化的农妇。从她这个回答中,我感受到了她的对生活的认识深度和表达的能力。在后来的谈话中,像这样的语言不时地会出现。

吴:你让我很吃惊,你知道么?你刚才说的那些话,在我看来像诗一样。

田:这没有什么,前面两句是苗歌,后面的一句是我加上的。

吴:苗歌在你们的生活中很重要么?

田:很重要,我们那里的人都喜欢听苗歌、唱苗歌。

吴:在你的电影中也有很多苗歌。

田:是啊。我拍这个电影就是因为我看过很多苗歌的歌盘。在我们那地方,有的人把附近几个村里唱苗歌好的人录像、刻成光盘卖。有一次,我去镇上赶集,看到有很多人围着看苗盘,他们经常会哈哈大笑。我也会站在那里看上一会儿。

吴:你平时也爱唱苗歌么?

田:唱,我经常会唱苗歌,还经常自己编一些歌词,见到什么唱什么。我们那里有很多人都会编苗歌的。我爸爸就曾经写过很多苗歌,现在我们那里唱的苗歌里,还有很多是我爸爸当年写的。

吴:那么,你拍摄《千里寻母记》是不是也是想拍个苗歌的盘去卖呢?

田:我从来都没有想过要拍这个去卖钱。我就是可怜那些父母在外打工在家没有人照顾的孩子。他们太可怜了,我想拍这样一个故事,让那些在外打工的人看看他们的孩子有多苦,希望他们能常回来看看自己的孩子。

吴:所以,你就拍了这样一个电影。

田:我不知道这个也可以叫做电影或电视剧,我当初就是想拍一个像在镇上卖的那种歌盘,因为我们那里大多数都是苗族人,我们最喜欢看这种歌盘。因为我看到那些歌盘中唱苗歌的人很多都是我们认识的人,所以觉得我也能拍。

故事的原型

曾经听有人说在中国一些贫困的农村地区留守的都是“7061部队”,这是对70岁以上的老人和孩子的一种无奈的戏称。

用田金珍的话说,村子里心思活泛的人几乎都出去打工了,打工的确能够多挣一些钱,但是,她说她离不开她的孩子,“就算老公打我一顿,我也不离开我的孩子”。

田金珍在家里种两亩旱地两亩水田,田里产的粮食不够全家人吃。平日里除了种田,田金珍另一个重要的收入来源是收废品,她每天都要走很多路到附近几个村子去收废品,也就是在走村串寨的日子,让她看到了很多“留守儿童”的生活。

吴:你在拍摄之前知道“留守儿童”这个词么?

田:不知道,这个词后来是很多记者告诉我的,我以前管这些被父母抛弃不管的孩子叫“有父母的孤儿”

吴:你所看到的这些孩子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田:在我们村子和我们附近的村子,你几乎看不到壮年人,看到的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和孩子。这些老人不仅要种田还要带小孩,经常会看到老人背上背着孩子在田里干活。有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的小孩还算是幸福的,有的小孩没有祖辈,就寄养在亲戚家里。

吴:这些孩子的父母肯定要往家里寄钱回来,这些孩子的生活应该不会有问题吧?

田:不全是这样的。他们当中有很多人离开就没有回来过,一走就是几年,有的人开始还往家里寄钱,后来就不寄了。有的夫妻在外面离婚了,就谁也不管孩子了。你们城里人离婚都抢孩子,在我们那里,离婚很多人都不管孩子了。这些孩子是最可怜的,他们当中有的吃饭穿衣都是问题。我女儿班上就有这样的孩子,有时候,她会带她的同学到我家里来吃饭,或者偷偷地拿我收废品的本钱给他们。

吴:你经常救助这些孩子?

田:是。可是我的能力太有限了。有一次,我走在街上,看到有一群人在围着两个孩子,这两个孩子当中有一个晕到了,我就连忙把她抱起来,找来一盆水给她洗脸,然后用身上所有的钱在食品店里给她买了些吃的。原来这姐妹俩是要到矿山去找在那里打工的爸爸,在半路上饿晕了。她们的妈妈几年前就离开了她们。

吴:这应该就是《千里寻母记》的故事原型。

田:对,当时我很伤心,为什么这些狠心的父母就这样把孩子抛弃不管了呢,我真的想让那些在外面不回来的父母回来看看自己的孩子有多么可怜。后来我在镇上看苗歌盘的时候忽然就想,我为什么不拍一个这样的苗歌呢?我想如果他们看到自己可怜的孩子是这么痛苦的生活,肯定会回来的。

吴:你对孩子的关心与爱护,几乎都是来自一个母亲的直接反应。

田:我小的时候也曾经是“留守儿童”,我爸爸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妈妈身体不好,总是生病,她经常要回到外婆家去治病,有的时候一去就是两个多月。我就要和哥哥嫂子一起过日子,而且还要照顾小弟弟。哥哥脾气不好,经常因为一点小事情打我。小孩子想妈妈那种苦有多深我都知道。我们家门前对着一条弯弯的山路,妈妈就是沿着这条路走的,走的时候,她头上戴着白帕子。那时候我经常坐在家门口,眼睛看着那条小路。我多么希望有一天能在那条路上看到一个戴白色帕子的人走回家来,那个人就是我的妈妈。

想象中的田金珍应该是一个是善于表达情感外露、爽朗泼辣的女人,但是我眼前的她却很安静,在那份安静的背后总还有一份严肃的思考,甚至是忧伤。在她的视野里,那些没有父母照顾的孩子,缺衣少食、缺少关爱,有的十几岁就辍学不再进学校,有的甚至开始不自觉地染上好斗、偷东西的恶习。这些她都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拍摄的艰辛

田金珍总是说自己是个愚蠢的人,像她这般年纪的苗家妇女都会一手绣花和织布的本事,可是她就是学不会。在她自己看来拍这个片子也是个愚蠢人想做的事情。“愚蠢的人不明白聪明人的想法,聪明人也不明白愚蠢人做的事情。”拍摄上遇到的各种困难对于田金珍来说都可以一个一个去解决。但是,唯有乡亲们的冷嘲热讽让她很难过,有的人说她在丢乡亲的丑,把丑事宣扬出去;有的人还认为她是拿孩子赚钱;更多的嘲笑她“充骚”(没有文化却装作有文化,做文化人做的事情)。

田金珍告诉我,她从村子里一出来就非常自信,回到村子就会自卑。我对她说:“是因为你的心胸大,村子太小了。”

田:当初有了拍摄的想法,我就去问卖苗歌盘的人谁会拍这个,人家以为我是要抢生意,不肯告诉我。后来有人说在凤凰有人会拍,我就去凤凰去找摄影师。我把想法说给摄影师听,他却说让我先写一个剧本他才能拍。可是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剧本,他既然答应我给我拍,我就应承他说我回去写。

吴:我早就听说过你有一个非常特别的“剧本”。

田:本来我也是打算让我哥哥帮助我写出来,他是我们县上的一个记者,可是他对这个是非常不支持。所以,我只好自己写。我基本上都是夜里起来偷偷地写,因为我怕我丈夫发现,他也非常反对我做这件事。可是,我满脑子的故事一写在纸上就变了,而且有很多字不会写。有的时候我就用同音字代替,有的就画图,有的干脆就画个括号,知道这里是什么就可以了。

吴:你的剧本大概写了多长时间?

田:我写了一些,用了很长时间,后来我有点急了,照我这样写下去,要写到何年何月啊!那些日子,我一闭上眼睛,就是那些可怜的孩子,我等不及了,写到一半的时候就不写了。

吴:这一关就算过了,可是还有很多难题。

田:是啊,那些日子我天天发愁,按照我原来的想法,是想到学校挑两个唱歌好有能表演的孩子,我经常在学校门口看,但是就是不敢去和人家讲。后来,我的女儿说,已经很久没有听到妈妈唱苗歌了。她支持我,主动说妈妈你让我演吧。

吴:女儿是不是你心目中主角的形象呢?

田:不是,我想找一个看上去比较忧郁的孩子,我的女儿很开朗。后来还听到有人说我用孩子赚钱,我就更不好请别人来演了。那个男孩是邻居家的孩子,他的形象我比较满意,大大的眼睛,有的时候有忧郁的眼神,这是我想要的。但是他太小了,在拍摄的时候让他配合花了很多心思。

吴:看过他们的表演,还是很不错的,尤其是在结尾的时候,女儿对着大山喊“妈妈”那场戏,演得非常好。

田:对,很多人都说那一段很好。其实,拍那个镜头的时候,我让女儿哭,可是她就是哭不出来。我就和她讲,你们班上的那些父母不回来的孩子多可怜啊,你现在就是要帮助他们把他们的妈妈喊回来。你对着山上的那条路大声喊“妈妈”,喊一声,就会有一个妈妈回来。想到能帮同学把妈妈喊回来,她真的动了感情,对着大山喊了很多声“妈妈”,边喊边哭,都录完了,我说不用喊了,可是她还是在喊。我知道她是想多喊回几个妈妈来。

吴:拍摄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田:是钱。我没有钱,家里存下的一点点钱是女儿上高中的学费。可是我已经认准要干的事情,就想把它干到底。我当时都下了狠心,如果把女儿的学费花了,就让她先休学一年,等我攒够了再上。如果这个片子能让一些孩子的父母回来照料孩子,牺牲女儿一年的学业也没有什么。

吴:把家里的猪和女儿的学费都花在拍电影上,你丈夫怎么对你呢?

田:他当然不同意,我们就打架,打架我也不怕,他也知道我这个人想干什么谁也拦不住,到最后,他也就没有办法了。

吴:拍摄用了多长时间?

田:3天时间,我们租了一个农用车,带着锅和粮食,一路走一路拍,饿了自己在路边架锅做饭,就像红军长征一样。

吴:后来和摄影师的合作怎么样?没有剧本的电影让摄影师如何工作呢?

田:吴庆先、龙琼姐夫妇俩后来已经明白我要讲的故事了,因为演员也不专业,有好多想的和后来拍的不太一样。他们也经常给我出一些主意。开始的时候,说好了我每天付他们每人300元钱,后来他们一分也没要。他们也知道我拍这个并不是为了赚钱。

吴:他们也为这个故事感动了。

田:对,尤其是龙琼姐经常被感动得边流泪边拍。最后一场戏的时候,龙琼姐哭得不行,那段戏,她拍得太不稳,都没法用。

吴:后来的剪辑制作也是他们帮你的么?

田:是,所以我特别感谢他们。我也向他们学了很多技术,我管他们叫师父。

《千里寻母记》的影响

《千里寻母记》的光盘终于制作出来了,并很快在苗寨传看。所有看过这部电影的人无不流下眼泪。很快,镇上卖苗歌盘的地方就开始卖《千里寻母记》的盗版光盘了,并且在湘、黔、桂三省交界的苗族聚集区迅速流传开来。(最初的版本是苗语版)很多在外打工的人都回家来看望孩子。

随着社会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越来越多的记者开始采访田金珍,更有社会各方力量想帮助这些“留守儿童”。在花坦县甚至建立了“田嫂基金”,如今的田金珍已经是腊乙村的妇女主任,在她的帮助下,成立了“留守儿童自强班”。

吴:现在的情形与你拍摄这部电影前的想象有什么不同?

田:和我原来想法完全不同,原来我只是想让这些孩子的父母看到这个盘多回家看看孩子。后来乡亲们都说这个电影很好看,很多人都说,看过的电影和电视里面只有《世上只有妈妈好》和《千里寻母记》最能打动他们。我后来在镇上也看到有很多人围在一起看《千里寻母记》,大家一起流眼泪。

吴:那个时候,你是不是特别有成就感?

田:有一些。我们那里的人不知道什么是盗版,我也不懂,看到有人刻我拍的东西卖我很高兴,这样能让更多的人看到。

吴:后来有记者来采访你,连中央电视台都邀请你去做节目,你知道为什么?

田:是因为我这个电影说出了中国一个大事。以前我只是凭着一个作母亲的直觉来想帮助这些孩子,现在我知道了,在中国有很多很多这样的孩子需要帮助。

吴:当上村官后,生活和之前有什么不一样么?你上了报纸和杂志,乡亲们是不是觉得你是个“大人物”了。

田:好多人还以为我在外面挣了大钱,有人嫉妒,有人误会。其实我是不喜欢当什么村官的,但是在我们乡下,如果你不是村上的干部,却还要出头帮助别人,人家会觉得你怎么怎么样。我想只要能多为留守儿童做一些事情,当这个妇女主任做这些事情就没有人说闲话了,做这些事情都是份内的事情。所以我也愿意去当。

虽然田金珍来北京的机会极少,但是,她几乎没有心思到去逛京城,她在北京的两天中,她一直呆在宾馆里,我说你在北京有什么心愿么?她说,如果你能帮我找到农业大学的叶敬忠教授,上次来北京她见过他,他是研究中国农村问题的,她有一些问题想请教他……

她告诉我来北京最的大的感触是:北京的老人生活得真幸福。“我看到他们在公园里锻炼身体、唱歌跳舞。在我们那里,70多岁的老人还要下田干活,身上还背着孙子或孙女,直到他们干不动的时候……”

美丽源于爱的倾注 篇3

爱无处不在,一个懂得爱别人的人,一生都将被爱包围。刘惠君用医者仁心、大仁大爱成就了事业;同时她把爱倾注于家庭,造就了一个幸福美丽的人生港湾。

刘惠君的名字在平凉可谓家喻户晓。这不仅是她一手创建了在西北五省区享有盛誉的平凉惠君肛肠医院,为数万名患者解除了

病痛;还因她医者仁心、热心公益、捐资助学、扶贫济困,用大仁大爱感动着社会,成为全国道德模范。但事业成功的她并没有把自己当作名人,她常对周围人说,家才是人生最美好的港湾。这皆因她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幸福“小家庭”和特殊美好的“大家庭”。

她用仁爱之心增加了家庭新成员。

她的家庭,原本是2+2+2六口人组成的三代同堂,母亲、婆婆,她和丈夫,两个儿子。母亲是任教40多年的退休教师,两年前因跌伤骨折,至今卧床;婆婆是退休主任医师,两人都已80多岁高龄,全靠刘惠君夫妇在身旁侍奉。丈夫吴家虹是平凉市人民医院的一名主任医师,常年忙碌。两个儿子均学业有成、参加工作。2006年,在一次义诊期间,她遇到了崆峒镇兰愿梅这个不幸的孩子。当时兰愿梅因患病、母亲精神失常、家境贫困、生活难以为继,面临着失学。得知情况后,上有老、下有小、工作繁忙的刘惠君二话没说,就把兰愿梅接到医院,免费为其治疗直到痊愈,又送学费、被褥、衣服等生活学习用品,使兰愿梅重新回到校园。兰愿梅返校后,刘惠君又为其患病母亲曹小琴精心治疗和调理,使原本精神失常的曹小琴逐步康。兰愿梅又是幸运的,在她遇上好心“妈妈”刘惠君后,她的学费有了着落,母亲有了正常人的生活,整个家庭都有了起色。几年来,刘惠君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和常年资助,愿梅以优异的成绩高入平凉一中后就和她的刘妈妈住在了一起,现在她已经是甘肃农业大学大二的学生了。如今,兰愿梅有她母亲、刘惠君两个“妈妈”。刘惠君的家庭就多了一个女儿,一家三代七口人其乐融融、和睦相处、幸福生活。

她用挚爱亲情营造了家庭的温馨和睦。

刘惠君是一个大忙人,既是院长,又是主刀大夫,还兼人大代表、学会委员等职务,日常工作十分繁忙。但在家庭中,她更是一个好女儿、好儿媳、好妻子、好母亲。她将挚爱亲情倾注到每个人身上,搭建起家庭温馨和睦的桥梁。平日一有闲时间,她便匆忙赶回家中,为老人做上可口的饭菜;如没赶上做饭,她便在饭后为老人梳头、剪指甲、捶背、唠家常;在忙得回不了家或出差在外时,她不忘提醒老人按时吃药、嘘寒问暖、体贴入微。有时实在忙不过来,谦恭贴心的丈夫吴家虹便主动承担了照顾老人、操心儿女等家务事,把家里家外操持得井井有条。有时她觉得心疼丈夫说几句内疚的话,相濡以沫的丈夫便安慰说,谁叫咱们是两口子一家子,都是应该的。在教育子女上,刘惠君把“诚实做人、踏实做事”这句自己的创业经作为家训,对两个儿子从小到大言传身教、以身示范。在他和丈夫的精心抚育下,大儿子吴岩踏实勤奋,考取兰州大学,毕业后在西安市高新医院成为医生。小儿子赵大震品学双优,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又先后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加州大学攻读硕士、博士,现在上海一家金融投资公司任高管。干女儿兰愿梅早先因营养不良、身体较差,在家时刘惠君常常为其炖鸡、烧鱼、补身体;上大学后,每月的生活费刘惠君总是给的很宽裕,为此,儿子有时开玩笑说她偏心眼、“重女轻男”,她总是会心一笑,说这叫疼爱有加。

她用大爱之情温暖了更多的家庭。

刘惠君用挚爱亲情造就了一个幸福温馨的“小家庭”,她还用大仁大爱温暖了更多的人和一个个“大家庭”。她创办的平凉惠君肛肠医院,先后为大中专毕业生、下岗职工解决就业岗位1200多人次,为社会培养了专业技术人员160多名, 为贫困患者、孤寡老人无偿看病减免医疗费用70多万元。同时,她是许多山区孩子心目中的“好阿姨”,是留守儿童、单亲孩子、贫困孤儿心目中的“好妈妈”。在随医疗队送医、送药下乡期间,贫困山区孩子渴求知识的眼神和聋哑儿童好奇而无助的表情深深震撼了她,刺痛了她的心,于是她先后抚养了十多个无任何血缘关系的“儿女”,直到他们长大成人、安家立业,帮扶34名留守儿童,做起了许多孩子的“爱心妈妈”,和孩子们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她热心公益、慈善事业,为春蕾女童、聋哑儿童、地震受灾儿童、单亲母亲送去关怀,经她资助的共计334人,捐款80余万元,温暖了一个个家庭,撑起一片爱的蓝天。

爱只是微笑作文 篇4

一抹夕阳慵懒的照进窗户,慢慢的染红天边,一个人孤独的卧在病床上,目光遥望远方,但却尽是迷离。心生悲凉,却无从感叹,这此境,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时隔五年的旧病复发,我因住院而停止上学,慢慢与学校脱轨的`我,脾气也是愈发的暴躁,一直照顾我的母亲本就为病情担心,虽然总是强颜欢笑,但身体的愈加消瘦却总也掩饰不住。直至一晚,突如其来的洗胃治疗通知让自己无法接受,母亲更是彻夜未眠。

如此,伴随着忐忑与无尽的惶恐,母亲陪同我一起进入了治疗室。因为年龄的关系,必须服用麻药,母亲便主动但此任务。就这样,母亲用右手轻轻托着我的头部,左手颤巍巍的将小杯麻药递直我的唇边,小心翼翼的喂我喝了下去。然后母亲又慢慢地将我扶回原处,满是冷汗的右手轻轻帮我褪去毛衣,直到治疗快要结束时才带着满脸的担忧与满眼的黯然悄然离去。

借着昏暗的灯光,我迷迷糊糊的被推出来,映入眼帘的便是母亲消瘦的身影,一见到我,母亲立即便迎了上来,当我与母亲四目相对时,昏昏沉沉的自己一下子便清醒过来,现在站在我眼前的那名中年妇女还是自己的母亲吗?此时的她早已没了曾经的风华,不复当年端庄的少妇,也没有一身素衣的清静之美。现在的她,只有微拢的黑发夹杂些许白发,形容枯槁的消瘦面庞和早已乌黑的眼圈。只是,在她的唇边,还勾勒着那一抹熟悉的浅笑。

时光静静流泻着,任花开花谢又一载,潮起潮落又一波,一个个故事倾情上演,唯美落幕,但那依旧未曾改变的,永远是母亲嘴边的那一抹浅笑。

愤怒与批判,源于不爱自己散文 篇5

批判是爱自己的一个阻碍,每一回你批判别人,你就与他们分离开来。

当你对另一个人形成意见,好比看着他说:“这个人看来像个懒骨头,或一个失败者,或衣服穿得真糟。”你就是给你的潜意识创造了一个讯息就是:在这世界,如果想要被接受,你最好以某种特定方式做事。

在你藉由评判来排斥别人时,你就是在潜意识里建立了一个讯息:你只在某种条件下才接受自己。这导致一个自责的内心对话。它同时也会从外在世界吸引来许多负面影象,因为你一旦送出这些画面,你就创造了一条它们可藉以回来的通路。

走出罪恶感才是爱自己

看看你送出给别人的讯息,你是否怀着爱接纳他们,不带着批评或贬损?你向他们微笑吗?你友善吗?你让他们对自己感觉很好吗?或你自顾自走开,无视于他们的存在?如果你接受他们,即使只是心电感应式的(即在你自己心里),你也帮助他们找到他们的大我。你将发现别人也用更充满爱的方式接受你。

这可能以微妙的方式发生。如果你认为人们不接受你、为难你,而你必须努力取悦他们,你就会将那样的人带入你的生活。你可能发现,结果你老在朋友疲倦而无法付出时见到他们。不管你对朋友或任何在你生活中的人有何种信念,它们就会那样实现。如果你说:“这个人对我很温暖亲切。”你便会在你们的关系中创造那种经验。

欲进入一种更高的自爱感觉中,首先要认明你认为世界是如何运作的。如果你认为世界是冷酷无情的,或你必须很辛苦才能达成每一件事,那么那个信念就会阻挡在你和自爱之间。一个信念就是你对实相所认定的一个真理。

你也许说:“事实是如果我向人微笑,他们也会回我一笑。”但这对你可能是实相,对别人却不是。的确,因为这信念,你可能会潜意识地选择只对会回你一笑的人微笑。如果你相信别人绝不会报你一笑,那么你将自动选择向那些绝对不会响应的人微笑。

如果你想经验一个有情的世界,并支持你自爱的形象,那就开始看看,关于这世界你对自己是怎么说的。借着改变你的期望,你就能改变与人及世界的遇合。有此一说:“世界不一定公正,但却很精确。”那是指你丝毫不差地得到你期待及相信你将得到的。

如果你是在从事一个你明知很难赚钱的.行业,而你说:“在我这行没有多少人赚到钱。”那么你将为自己创造出那样一个事实。你对现实抱持的某种看法,将会成为你的经验,不只是对你的事业而言,也是对你在那行业将会遇到的人而言。你所需要的只是改变你预期会发生的事,而你将经验到一个不同的世界。

自爱的另一个特质是宽恕

有些人停滞在老问题上,一而再地感到愤怒,那也许是对自己发怒,或对一个有负于你的人。大我只知道宽恕,如果有任何你坚持不放的愤怒、创伤、对别人的反感,那你就等于是把它保存在你的能量里。你生气的对象会受影响,但还不如你受到的影响大。你在内心对别人怀抱的任何感觉,都会滞留在你的能量里,而像磁石般地吸引来更多同类。宽恕绝对有道理,因为它会洗净和疗愈你的心灵之光,并改善你吸引而来的境遇。

爱自己也涉及了谦逊,那是来自内心而非来自自我的表现。谦逊说:我是开放的,我愿意倾听。我不会知道所有的答案。谦逊是让你接受更多的一种特质,因为谦逊意涵着开放。它并不意谓缺乏自信,而是对自己有极大的信心和信赖。

只有那些对他们真实的自己,感觉很好的人,才能表现谦逊

那些表现出极端高傲或冷漠而自信的人,其实正欠缺他们试图投射出的那种特性。爱自己的人显得非常亲切、慷慨、仁慈;他们以谦逊、宽恕和接纳表现他们的自信。如果你认识一些似乎非常聪明的人,他们却贬损他人,排斥朋友,使人们觉得自己很差劲─不论他们说得多漂亮,或他们教你什么,你都可以很笃定他们并不爱自己。

爱自己意指对真实的你自己有信心、信赖和信念,而愿意据以行事

光是感觉那信心和信赖是不够的;你必须在你的外在世界体验到它。你是个有肉身的人,而喜悦来自在四周看到那些表现你内在美的事物─花园、花、树、你的房子、海洋。所有这些都是信赖自己,以行事、以行动追随你的路和憧憬的报偿。爱自己的终极挑战就是据以行事,毫不拘束地说出你的意见,并在世上创造出你的人间天堂。

只是付出及散发出爱是不够的;爱自己也来自接受爱。如果你给每个人爱,但人们无法接受它,那么你的爱将无处可去。借着愿意接受人们的爱,你对每个人都帮了大忙。

宗教感:源于爱的教育 篇6

婶婶:“亨利,你跟上帝和解了吗?”

梭罗:“婶婶,我不记得我们曾经吵过!”

在生命的最后将息,梭罗安详的把自己交给了上帝,在皈依天国的路途中充满神圣的和宇宙相融的宗教感。我是被这种源于对上帝虔诚的纯粹感情所打动的。

作为教育人,自然我也联想到教育和宗教感的某种关联。

哈佛大学建立之初的目的,竟是为培养优秀牧师;虽然美国在《权利法案》诞生之日就政教分离,但即使现在,美国政府仍然重视宗教情怀和“宗教感”文化对公民伦理的影响。在美国人生活中,宗教精神就像面包、酒和咖啡,完全被列入一种日常的营养谱系。美国政府在塑造公共道德和生活秩序方面,主要依赖法律和规章制度,但宗教感也有它的普世价值和渗透力。

教育不是宗教,宗教也绝对不能代替教育。但在教育中倡导宗教感的建立,却是必须的。这种宗教感不是迷信,而是一种信仰,是对于教育中爱的绝对信仰。

因为教育中的爱,始终代表着指向终极的灵魂仰视,所以才有宗教感。就像我们需要久久仰望苍穹天河,心怀崇敬,思索着属于生命和灵魂的价值和取向一样,都是来源于对人自身的热爱和信仰。而这些也是宗教感产生的原因。它和艺术同源同质,属于对心灵的滋养。

我的理解是,教育中对于爱的信仰就是宗教感,换言之,教育中的神圣宗教感来自于爱的过程,爱的升华提炼结晶即为宗教感。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对于教育持有宗教感般的虔诚,就能于浮泛的世俗生活中寻找到别样的趣味。当然,这也就是众所周知的职业认同度,当职业认同达到宗教感的境界,知行合一、内外相合的教育境界当会出现。

对于教育,如果回归宗教,那是把教育往黑暗的深渊里推;历史前进的脚步也不允许把教育变成单一价值观的宗教。但教师保持对于教育的敬畏之情,可以使教育少受一些玷污;教师保持对于教育星空仰望的姿态,可以使这个职业少受一些亵渎。这也是倡导教师对于教育保持宗教感的意义所在。

当走在校园里的每个人都带着饱满的精神昂扬的微笑,都满怀期望开始新一天的学习与生活,这样的校园才是真正感人且富有力量的。

现代社会的发展,宗教不再是参与政治的角色,多元化和选择性是尊重个性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教育中,我们从宗教出发寻找具有宗教感的教育仪式,有机融合进学校的课程建设中,是一个新的视点。当然,课程建设的指向是人的精神健康发育,而不是利用具有宗教感的课程形式去愚民。那是与真正的教育背道而驰的。1960年代,为强化道德教育,美国一些州的公立学校曾经盛行过“课前祷告”之风,由老师率领孩子高声朗诵:“全能的上帝,我们愿意皈依您,愿您保佑我们,我们的家长、教师和祖国!”结果那些非基督教家庭提出抗议。最后法院裁定认为:有组织的集体祷告只会导致一种宗教高于另一种宗教,损害了宗教自由。

爱来源于微笑 篇7

一、活动背景

二、活动目的三、资助对象

四、捐助内容

五、具体事项

六、启动仪式

七、公益部门

八、支持媒体

活动背景

针对全国118个城市连续监测的数据显示,约64%的城市地下水遭受严重污染,33%的地下水受到轻度污染,基本清洁的城市地下水只有3%。由于水箱及水池的水有时长期停留,致使遭受各种微生物、细菌等的污染,而使水的水质指标达不到卫生标准,造成饮用水的二次污染,目前,我国经济处于飞速发展时期,经济条件较好的人可能买有保障的水直接饮用,可社会的弱势群体饮水问题根本没有保障。为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提高全民慈善意识,深圳市馨品净水设备有限公司开展以“馨微笑 爱飞翔”为主题的慈善募捐活动,馨品公司力争帮助社会的弱势群体都能够喝上干净的水。拥有最基本的健康之需。更是旨在为了引导更多的企业或个人关注周边社会非盈利机构的社会弱势群体。我们也真诚希望社会各界人士尽自己一份小小的心意,俗话讲滴水能汇成大海,只要人人献出一份爱,这世界将变的更美好。

活动目的以捐赠的形式为每个县送去我们的关怀与爱心,真诚期待广大爱心朋友也参与进来,将自己的一份力量贡献出来,帮助中国每个县需要帮助的偏远山区的儿童、希望学校、智障幼儿园、留守儿童学校、敬老院等。通过我们的行动感染号召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唤起全社会对慈善事业的理解、尊重、关心与帮助,扩大慈善事业的影响力。倡导“团结、友爱、互助、进步”的奉献精神。

资助对象

每个县一个非盈利机构弱势群体的名额,全国共1462个名额,每县一个。寻找有爱心的朋友收集相关的信息,提供一些受捐对象的详细地址及证明,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关心身边弱势群体,传递爱心,让爱飞翔。

捐助内容

馨品中央3T净水器1462台,累计价值10000000元人民币

具体事项

寻找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县扶贫办或民政局,搜集相关社会的每个角落的弱势群体资料,如希望学校、智障幼儿园、留守儿童学校、敬老院等。爱心人士将相关资料提交于馨品公司,公司审核通过后直接净水器邮寄至受捐机构。其爱心人士负责安装事宜。

启动仪式

时间:2013-4-14 星期日

地点:龙岗区智障幼儿园

• 内容:领导发言,节目表演,企业赞助,群众义捐等

• 详情:利用充足的人流量可以让此次启动仪式人气鼎盛,精彩的表演及赞助企业

发言,还有捐赠仪式,最后是微笑行动智障学校校长携智障儿童感谢仪式中圆满结束。

• 媒体:深圳龙岗电视台电话:

南方都市报:

公益部门

负责人:吴金华

邮箱:xinpin@szxinpin.com

电话:0755-89669858

网址:http://

支持媒体

爱来源于微笑 篇8

余默:我的微笑,能让每个孩子感受爱-《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我的微笑,能让每个孩子感受爱――《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枫亭中心小学  余默   自从学校分发给我们《陶行知教育名篇》后,我对陶行知的关注度更高了。越走近他,越感觉他对教育的执着与热爱,越钦佩他教育思想的深邃,人格的伟岸。 我觉得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 正如陶行知先生的文章中,让我最感动的是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他的教育思想在我的脑海里更加清晰起来:“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教育是力的表现或变化。世界是力创造的,所以解决困难也必须拿力来才行。”“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 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这个启示就是: 我的微笑,能让每个孩子感受爱. 在我认为,后进生的形成状态,既非一朝一夕,要他们完全改正,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他们有上进心,但是他们长期以来形成的拖拉、马虎、敷衍的`毛病在不自觉中就会露出头来,这时老师要注意及时发现和纠正,切忌一棍子打死,认为这个学生已不可救药。要有耐心和恒心,要给他们时间,充分地尊重和信任他们,给他们信心,教给他们方法,让他们重新改正。我们当教师的最为头疼的,也是最感到无计可施的,那就是如何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有时候,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在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身上所花费的功夫是一般学生的多少倍,可取得的效果往往不令人满意,最后有些竟放弃了对这些学生所做的努力,导致学生学习越来越差,教师也越来越感到教学的苦恼。 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我们当教师的,在教育中若能始终想着两句话“假如我是孩子”和“假如是我的孩子”,这样的情感体验就能使我们对学生少一份苛求,多一份理解;少一份指责,多一份尊重,学生内心那颗爱的种子便会在教师的精心呵护之下生根、发芽。 我作为一名耕耘者,只要我心中充满爱的阳光,把爱的种子播种在泥土里,就能让娇嫩的幼苗在阳光的沐浴下茁壮成长。 以真诚对待孩子,必将收获丰硕果实。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平日里教师要给予孩子适度的关爱,照顾和微笑.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受到重视的,那么,在孩子心里就会很满足,很满足,他们也会特别感激你。 实践证明,“爱”是教育的基础,教育是“爱”的事业。我们要以广博的爱教育人,以崇高的精神感化人,以美好的心灵塑造人。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读,我除了更明确了自己教育学生应有的方法,更大的收获是感悟了行知先生得出这些经典理论的路程。我想教育还是要尊重学生,怎样的学生就需要怎样的教育,怎样的教师就适合走怎样的教育路程. 爱是雨露,她能滋润人;爱是夏日,她能温暖人;爱是奉献,她的无私能让幼苗茁壮地成长。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爱,希望得到爱的滋润,爱的温暖,更何况那些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学习和行为上暂时落后的学生。  滴水,可以穿顽石;清泉,可以润心田;爱心,可以拨心弦。 伸展在孩子面前的生活之路也许不是那么平坦,但我想,我们老师可以把爱的雨露洒进每个孩子的心田,做孩子前进道路上的铺路石。 教师没有爱也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 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 在我的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学生,有些学生由于父母忙于生计,把孩子扔在一边,他们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学习跟不上,有时我真的不忍心责备他们。想想自己的孩子每晚几乎都在自己的看护下做作业,再想想他们,我们作为教师的有什么理由不去爱他们呢?教育本来就要用爱去浇灌,心与心交融才能回报以真诚。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一生奉行的格言。陶先生不仅热爱儿童,热爱青少年,而且热爱教育、热爱科学、热爱真理、热爱祖国人民、热爱全人类。 “爱” 是陶先生一生献身教育事业的不竭动力,也是他崇高人格的表现。 “爱学生”是教师人格的灵魂。爱心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没有爱心便没有教育教学活动。 我作为教师,我很自豪在人生的道路上能用自己无尽的爱为孩子们的世界添抹一蔟缤纷, “我的微笑,能让每个孩子感受爱”.

用微笑和爱迎接你 篇9

当一年级的新生背着崭新的书包跟随父母蹦蹦跳跳地走进校门的时候,展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一个令他们向往已久的全新世界。这时我们不难发现,孩子们脸上显现着由衷的喜悦,明亮的眼睛里闪耀着好奇。当然还有那紧紧地拉着家长的衣角不肯松开的小手所透露的内心的不安,以及一些预感到父母马上要离开自己,因此干脆坐在地上号啕大哭的孩子。面对眼前的情景,我不由地担忧起来:这么一大群只有六七岁的孩子来到了寄宿制学校里,如何能让他们尽快消除陌生、孤单、忧虑和伤感?如何让他们尽快喜欢上新学校,喜欢上新的老师和同学呢?如何使他们尽快融入学校这个大家庭里来?我认为第一堂的见面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理念】

从低年级的儿童特点来看,尤其是刚从幼儿园毕业的学生,他们活泼好动,易被生动的语言和场景所吸引。前段时间刚看过《小学语文教师》里的专题话题“我的第一次……”“第一次给我们的力量”“第一次‘做戏”“第一次公开课”,我颇受启发。于是,经过了思索酝酿以及精心设计,考虑到了动静搭配,视听结合,师生互动,避免空洞的说教,成功地完成了这一堂别开生面的第一课。

【情景回顾】

一(3)班的教室装饰一新,课桌椅围成半弧形,像天蓝色的扇子。在两块大黑板上张贴着精美的画板。后墙是一块KT板做的“海底世界”,上面写着学生名字的拼音;前面黑板上张贴着各种色彩鲜艳的果子,果子里工工整整地写着孩子们的姓名,围成一个“心”形,在上方用彩色粉笔写着“欢迎你们——孩子们”;左右墙两边粘贴着两棵闪闪发亮的“智慧树”,“智慧果”上是孩子们学初报名时留下的笑脸照片。等一切就绪完毕,我便满怀喜悦和自信,微笑着站在讲台上。

师:孩子们,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温州私立第一实验学校!现在,你们都是光荣的小学生了,我为你们感到自豪!(师竖起大拇指)用热烈的掌声祝贺自己吧!(提示学生鼓掌)。

(此时,我发现孩子们的眼睛里闪烁着兴奋和自豪的光芒。)

师:你们认识我吗?(大部分摇头或说不知道)现在暂时保密,等我们做完了游戏,你们便知。请看,老师给你们带来的见面礼是什么呢?(故作神秘状,随后播放课件动画:丁丁和冬冬见面做自我介绍,并向大家问好。)

瞧,多有礼貌的小伙伴!你们也能像他们一样做自我介绍吗?我也急着想认识你们呢!

生:(一名活泼机灵的小男孩争着答道)我能!我能!

师:真厉害!让我们一起做个游戏吧,比比谁是“火眼金睛小灵童”?黑板上的果子里都有你们的名字,如果谁上来准确无误地把它拿下来,谁就是“火眼金睛小灵童”!等自我介绍完毕就把自己的果子贴在“智慧树”上,你想怎么贴好看就怎么贴,这样你就成了“智慧小果果”了!木鼓敲起来啦!我们一起数,老师一共敲了几声,那么第几个学生就上来做游戏。

游戏正式开始喽!

木鼓敲了两声,一生走上前顺利地取下一根香蕉,上面写有“洪宇”的名字,我搂着他的肩膀来到教室中央,握手:恭喜你,你已经成为“火眼金睛小灵童”了,我是刘老师,很愿意和你交朋友。

生:(略带羞涩,举起“果子”)大家好,我叫洪宇,我今年7岁了。我喜欢听故事。(接着把果子贴在了“智慧树”上)

师:哇,好开头,真精彩!你的介绍清晰又响亮!(全体掌声响起)木鼓敲到第七下,一名女孩子走了过来。她落落大方,眼角含着笑,不慌不忙地站到小凳子上取下一个金苹果,原来她是杨佳语(化名)。

生:(鞠躬)大家好!我叫杨佳语(说完咧开嘴就笑了),我特别爱笑,还喜欢唱歌。(我示意她唱一首,没想到她欣然同意。)今天,我就给大家唱一首《小雨沙沙》。

她载歌载舞,把在座的每一位都吸引住了。此时,我观察到每一个孩子的情绪都很高涨,完全忘记了刚才的哭闹和气恼,停止了抽噎,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

(在欢快的游戏中,师生一起玩耍。黑板上的“智慧树”已贴满了象征孩子们的“智慧果”。在此过程中,我特别注意鼓励较胆小的孩子。)

【自我评析】

作为一名好教师,应适时、及时挖掘孩子的潜能。教师深谙初入学儿童的心理特点,运用儿童喜闻乐见的色彩和图案以及熟知的形象营造出缤纷的天地,让学生倍感欣喜,且被深深吸引。

别开生面的见面课把学生领入了美好的生活和学习情境,使其意识到学校是乐园、是家园。这对于满怀憧憬踏入校门的一年级的孩子尤为重要。

教师灵活运用教材,为学生提供口语交际话题,并创设具体交际情境。激发学生自主交流的欲望,引导其在互动的过程中得到口语表达能力的锻炼。教师关注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孩子都投入实践活动并从中获益。教学活动中,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合作、互动的,教师以伙伴的身份来到学生中间,与学生共同游戏。课堂凸现了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实现了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

这是有滋有味、有声有色的第一堂课。课堂上师生的情感始终是积极的、和谐的。我相信它必将为学生稳定情绪和学习语文奠定至关重要的基础。

爱来源于微笑 篇10

失眠困扰着很多老年人,其中绝大多数与不良情绪有关,心理学上称之为心理性失眠。如果老人每天练习微笑,对于缓解心理性失眠非常有好处。

具体操作方法是,在入睡以前,彻底放松自己的脸部,做出微笑状,并在保持微笑的同时,在心里不断暗示自己“现在彻底解放了”、“我的睡眠越来越好了”、“今天一天心情都不错”等等。总之语言一定要积极、乐观,然后闭上眼睛睡觉。心理性失眠的老人在睡眠中总会因为一些烦心事而影响睡眠质量,这时可以给自己一个暗示:“我也不知道我是在想问题还是在做梦”或者“我不知道我是醒着想问题,还是做梦”,就这样一直想,利用这种方法来诱导入睡。(冯倩)

老年抑郁症的早期信号

一般来说,性格优柔寡断、依赖性强、不开朗、懦弱、多愁善感的老年人易患抑郁症。常见的早期信号有以下几个方面:

1.心慌气短 患者情绪紧张,心悸心慌,胸闷气短,有呼吸不畅之感,周身疼痛、疲乏;自觉懒散无力,甚至连家务、日常生活也懒得应付。

2.头痛头昏 其性质为胀痛、钝痛、刺痛和跳痛,常能忍受。头昏以晨轻午重为特征。约一半抑郁症患者,早晨起床时感觉头沉发胀或头重脚轻,同时,还出现思维迟钝,动作减少,构思困难,记忆、理解、注意力均下降。

3.失眠多汗 约有半数抑郁症患者以失眠为早期信号。部分患者还有整天惶恐不安,坐立不宁,不知所措,早晨醒后忧愁苦闷。情绪激动或稍事活动便出汗,其特征是全身多汗。

4.眼花耳鸣 阅读时视物模糊,自觉两行字相互移位或颤动,眼科检查正常。在休息或睡前,或在一阵紧张或嘈杂之后,耳内出现各种声音。患者常因此焦虑不安,一筹莫展,自责自卑,久治不愈。

5.情绪悲观 如无信心、无活力、沮丧、忧愁、苦闷、意志消沉,有万念俱灰之感;食欲减退,体重下降,众多躯体不适,严重时有自杀念头,心想一了百了。

老年抑郁症可分为轻度情绪障碍、隐匿性抑郁和疑病性抑郁。一经确诊在医生的指导下服抗忧郁药物4个月左右,症状可缓解,绝大部分病人预后良好。(周丽)

爱插话是心理焦虑的表现

我们从小就知道,随便打断别人说话是不礼貌的。但在日常生活中,总会遇到这样的人,当别人阐述自己的观点时,他们喜欢打断别人,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的人总是令人讨厌。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那些爱打断他人谈话的人,很可能是没有完成从青春期自我向成人期过渡的阶段,没有在社会中找准自我的角色,自我认同不良的心理焦虑导致他们不断在与他人交谈中打断别人,不断重复青春期的那种自我防御的谈话机制。

他们过分关注自我内心的感受而误以为周围的人都不太能理解自己,所以也就不太能去照顾别人的真实感受。所以,自我中心化的说话方式成了他们的一种自我防御与保护机制。

上一篇:《直线上的负数》教学设计下一篇:竞选宣传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