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价值来源(共5篇)
品牌价值来源 篇1
摘要:21世纪以来, 随着旅游市场竞争的加剧、旅游目的地产品的同质化以及旅游者消费行为的日趋成熟, 旅游目的地品牌营销成为学界、业界和政府共同关注的话题。本文从目的地品牌价值来源的分析入手, 就如何进行目的地品牌营销提出对策。
关键词:目的地品牌,品牌价值来源,品牌营销
一、引言
旅游目的地按照区域空间的大小, 可以分为国家旅游目的地、区域旅游目的地、城市旅游目的地和景区型旅游目的地。旅游目的地品牌不仅是一个地理名称, 实际上它是旅游者心目中的一组无形资产, 是旅游目的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得到社会公众认可的形象感知, 是旅游者心中被唤起的想法、情感、感觉的总和, 旅游目的地品牌是旅游目的地与旅游者之间的一种契约, 一种对品质、品味和情感的长期承诺。
从品牌价值链的角度来看, 目的地品牌的构建涉及诸多要素, 比如目的地自身的核心吸引物开发、旅游接待设施、当地的基础设施以及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等, 它们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目的地产品的供给质量。但光具备上述条件和因素, 不一定能使品牌资产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品牌资产, 关键看能否获得旅游者对该目的地的认同。只有目的地品牌能带给旅游者独特体验的承诺, 目的地品牌才能籍此获得旅游者为这个目的地品牌消费支付溢价。
二、目的地品牌价值的来源分析
旅游目的地品牌的价值创造活动高度依赖于具有不可移动性的核心吸引物, 成分挖掘和利用内部的资源, 通过满足目的地外部需求或期望以吸引和招徕旅游者。基于此, 我们将目的地品牌的基本价值创造活动分成内生型价值创造活动和外生型价值创造活动两大部分。
(一) 内生型价值
内生型价值创造活动主要来自于自然资源禀赋和生产要素禀赋两个方面。其中, 自然资源禀赋又具体包括核心吸引物、区位条件两个要素, 生产要素禀赋又包括接待服务设施、旅游从业人员、先进的科学技术、创新的管理模式和所在地的支持等。
1、核心吸引物
目的地的核心吸引物是目的地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它是以自然、文化资源为主, 以独特性和唯一性为特点, 是大自然鬼斧神工和人类社会历史演变所所形成的自然和文化遗产, 是大自然和祖先的馈赠。可以说, 没有旅游资源就无法吸引和招徕旅游者前来, 目的地拥有的独特资源是目的地品牌价值的基础和终极来源。
2、区位条件
由于旅游产品的不可转移性使得旅游目的地的通达性和交通的便利性就显得至关重要。地理区位对旅游目的地品牌而言是一种自然禀赋。当面临同一市场竞争时, 离目标市场越近的目的地其竞争力越大。在目的地竞争时代, “酒香也怕巷子深”, 再独特的景观资源也可能无人问津。当然, 在交通大发展的背景下, 地理区位并不意味着无法改变, 良好的旅游交通可以弥补地理区位的不足, 使其在市场角逐中得以胜出。
3、接待服务设施
旅游目的地是一个完整的旅游系统, 离不开旅游接待服务设施。接待服务设施从服务对象上分, 可以分为旅游接待设施和满足当地居民的服务设施。这些设施共同构成了目的地的接待资源。通过这些资源的建设和利用, 才能满足旅游者参观游览的基本生理需要, 才能将核心吸引物的旅游资源真正转化为可以体验的旅游产品, 从而最终实现旅游资源的价值。
4、旅游从业人员
旅游产品是一种服务型产品, 服务业的特性决定了旅游者与旅游从业人员的“接触点”至关重要, 因此, 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态度、服务水平是目的地品牌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从业人员是决定旅游者目的地体验质量的关键, 良好的旅游品质与旅游者的满意度是密切相关的, 而旅游者的满意度又决定了旅游者与目的地的品牌关系。另外, 管理层的理念直接影响到旅游目的地的开发水平和品牌管理能力, 从而间接影响到旅游者对目的地的满意度。
5、先进的科学技术
旅游目的地通常会采用先进的技术来提高旅游的管理效率、改善旅游环境、控制接待容量、推广网络营销等。比如, 张家界武陵源森林管理处引进指纹门禁系统, 大大提高了“两日游一票制”的管理效率;再比如华山旅游发展总公司重新布设了山上垃圾回收系统, 安装了免冲生态厕所。除了技术上的创新外, 在管理方式、营销策略的创新对于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创新可以改善现有体验, 创新可以新增独特性景点、创新可以完善旅游活动的组合。
6、所在地支持
旅游目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是目的地发展的重要保障。通常目的地经济水平较高意味着旅游各项设施比较健全, 供水、供电、医疗等基础设施比较有保障, 与旅游接待相关的旅游设施会更加齐全、旅游服务会更加好。另外, 目的地的经济水平高意味着旅游景区的资金筹集能力、融资能力也较强, 这些都为风景区的规划、开发、利用和管理提供了资源来源。与此同时, 所在地社会文明程度反映了当地居民的素质, 良好的居民素质有利于目的地的生态保护以及对外来旅游者的热情友好度。
(二) 外生型价值
外生型价值创造活动是目的地进入品牌竞争时代后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所催生的全新目的地营销活动, 也可以说是目的地品牌价值升华和价值创造活动虚拟化的表现。目的地品牌不仅只是目的地的名称和标识, 更重要的是反映了目的地的风景资源状况、旅游开发程度、旅游接待服务的水平, 代表了对旅游体验品质和独特性的承诺。外生型价值创造活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品牌知名度
品牌知名度是指品牌在不同情境下被旅游者进行品牌辨认 (Brand Recognition) 和品牌回忆 (Brand Recall) 的强度。知名度和美誉度是目的地重要的无形资产, 鉴于旅游产品的无形性、不可移动性、生产和消费的同时性等, 旅游者只能依靠对旅游目的地品牌的知名度和声誉以及其它感知来做出消费决策。没有知名度和美誉度, 就谈不上市场占有率, 它是目的地的核心竞争力来源。在大众旅游阶段, 旅游者倾向于选择知名度较高的目的地。如果承认目的地品牌建设的投入是一个历史累积的过程, 可以将目的地品牌知名度分为历史上知名和市场包装知名两种类型。一般来说, 世界遗产类和国家级旅游目的地多为历史上知名的目的地, 具有广泛的公众知晓度。
2、品牌形象
品牌形象是指旅游者记忆中强烈的、积极的和独特的联想。旅游目的地的品牌联想主要由核心吸引物形象和目的地形象组成。对目的地而言, 光有特色的风景名胜资源是不够的, 目的地形象已成为影响目的地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一个良好的目的地形象意味着超值的旅游体验和安全的旅游环境, 这将增加核心吸引物在市场上的吸引力。吸引力的打造需要在明确目的地旅游产品的形象本质下, 融合特有的地域特色通过视觉设计、行为设计和理念设计, 让旅游者产生感官体验、情感转变和价值感知。目的地形象有有形和无形之分, 无形形象是指目的地特有的个性与气质, 有形是指上述个性与气质的外观表达。
3、品牌关系
品牌关系指的是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随着与目的地品牌接触的增加和对目的地品牌认知的加深, 旅游者对待目的地品牌的态度和行为将会发生变化, 表现出不同层次的品牌关系。首先是品牌信任和品牌喜爱层面。知名旅游目的地往往汇聚了旅游景观的精华, 加之知名旅游目的地本身具有品牌效应, 含有品质承诺的意味, 因而其旅游产品受到了旅游者的喜爱和信任。第二是品牌忠诚层面。尽管对旅游目的地而言, 品牌忠诚更多的是被看作是一种态度而非一种再次购买的行为, 但这种向他人推荐和表示重游的意愿对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它将成为旅游目的地品牌的重要资产。
三、目的地的品牌营销对策研究
鉴于旅游目的地品牌的价值来源于内生型价值创造活动和外生型价值创造活动, 本文就目的地品牌营销提出如下对策:
(一) 确保核心吸引物的吸引力, 创造旅游者的体验价值核心吸引物是目的地发展旅游业的前提与基础, 是构成目
的地吸引力的关键, 是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如果忽视景区承载力而过度开发, 无疑加速了目的地生命周期的衰退, 是涸泽而渔的愚蠢做法, 因而必须将目的地的开发与保护这两者关系的平衡放在首位。无数实践证明过多旅游者的涌入会造成目的地生态环境的破坏、旅游者体验下降, 最终使得目的地品牌价值减损。
(二) 充分挖掘区位条件优势, 增强旅游目的地的可进入性
区位条件包括地理区位和交通区位。地理区位在某种程度上是无法改变的, 但交通区位却可以人为地优化。科学合理的交通布局和规划, 可以弥补那些区位条件先天不足的旅游目的地, 增加外界进入的便利性。另外, 区位条件还可以通过旅游线路的组合来实现。相邻的旅游目的地如果在旅游产品上存在明显差异化, 可以通过组合或联合的形式来丰富旅游者体验, 满足旅游者体验价值的最大化。
(三) 塑造良好的目的地形象, 争取所在地的支持
目的地形象的建设不仅有利于提升目的地品牌的感知价值, 而且还十分有利于提高目的地品牌的忠诚度。然而目的地形象的塑造不能囿于旅游景点景区本身, 而是要从更广阔的视野来审视。实际上目的地形象建设是一个漫长的、系统工程, 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所在地政府的支持。政府是旅游目的地品牌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支持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获得资金支持的可能性也较大, 政府治理效率较高的地区在目的地形象定位和建设水准上也较为突出。
(四) 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品牌知名度是由品牌识别和品牌记忆两个方面构成, 是通过重复宣传品牌, 提高旅游者对目的地品牌的熟悉度来实现。因而目的地的品牌命名就显得至关重要, 既要易于识别, 符合历史沿革, 又要最大限度激发潜在旅游者的丰富联想。同时还要十分重视目的地的品牌传播。除了广告之外, 媒体事件、影视文学作品、公益活动、销售服务等对于品牌的传播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 在知名度管理过程中要摒弃单纯追求知名度的做法, 知名度本身没有好坏之分, 但好与坏都可以提高知名度, 美誉度是旅游者对目的地的赞赏度, 没有美誉度的知名度对目的地而言更多的是负面影响, 因而目的地品牌管理应该以兼备知名度和美誉度为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Jones.R.Finding sources of brand value, developing a stakeholder model of brand equity[J].Brand Management, 2005, 13 (1) :10-32
[2]Kavaratzis.M.From City Marketing to City Branding:Towards a Theretical Framework for Developing City Brands[J].Journal of Place Branding, 2004 (1) :58-73
[3]Pike, S.Tourism Destiantion Branding Comeplexity[J].Journal of Product and Brand Management, 2005, 14 (4) :135-145
[4]冷志明.旅游目的地品牌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5 (12) :1-4
[5]张焱, 张锐.品牌价值来源及其理论评析[J].预测, 2010 (5) :74-80
品牌价值来源 篇2
一、“刻板印象理论”阶段(1965—1970s)
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美籍日裔学家Nagashima为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他把来源国效应产生的原因最终归结为消费者对于来源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刻板印象(Stereotype),这一观点在日后逐渐演变成为“国家固有形象理论”。在这一阶段,西方学术界把来源国刻板印象片面的等同于来源国形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来源国效应产生的原因,但是总体来说缺乏科学性。
二、“来源国效应作用机制理论”阶段(1980—1990s)
进入八十年代以后,学者们发现一国的刻板印象是因人而异的,由于民族中心主义、个人文化偏好的原因,通过问卷调查消费者对一国刻板印象的做法仍然无法剔除调查对象的主观因素。在这一阶段,很多心理学家都提出了基于心理因素的品牌来源国形象多维效应模型,他们通过研究发现了来源国效应的作用机制模型,并通过实证证明了其普遍适用性。比较有代表性的是Han.C.M(1989)提出的“晕轮效应模型”(亦称“光环效应模型”)和“总括效应模型”。Han.C.M(1989)的光环模型认为来源国效应作用机制的核心在于消费者的信念,即根据品牌来源国形象形成对该国产品的总体评价,然后基于该信念来评价该国某一具体产品。一般认为,该模型适用于消费者对某国产品不熟悉的情况。(见图1)总括模型的情况则与光环模型相反,它假设消费者根据已有经验形成了对某产品各个属性的信念,而来源国形象正是所有这些信念的总括特征,它反映了消费者所掌握的不同国家产品的知识,进而直接影响其产品态度。一般认为,该模型适用于消费者对某国产品比较熟悉的情况。(见图2)
三、“特产效应理论”阶段(2000s)
不论是“刻板印象理论”还是“来源国效应作用机制理论”,在考虑品牌来源国形象对消费者行为决策影响的时候,都忽视了产品本身与来源国或产地之间的联系。Michael.J(2006)发现某些特殊产品比如咖啡、葡萄酒,消费者在购买这些产品时会产生“特产效应”,即主观意识上认为产于巴西咖啡很好,智利的葡萄酒很有名,即使这些国家的固有印象并不突出。同时他通过调查发现,“特产效应”并不是仅在这些特殊产品上得以体现,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产品都会体现出“特产效应”,只是在有的产品类别上体现的不够明显。其著有多篇论文论证了“特产效应”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程度,逐渐催生了“特定产品来源国公认形象”的概念。
结合“特产效应理论”,本文认为品牌来源国形象取决于该来源国作为单一国家的固有印象和作为产品原产国的公认国家形象,把这一观点同“来源国效应作用机制理论”的三大模型结合起来,便形成了“特产效应理论模型”。本研究在“特产效应理论”基础上,对“光环模型”和“总括模型”进行改进就产生出了“基于光环效应的特产效应理论模型”(见图3)和“基于总括效应的特产效应理论模型”(见图4)。
综上所述,品牌来源国形象作为影响消费者购买动机的一个重要营销概念,它自产生到现在经历了四十年的时间。本文通过把“来源国效应“和“特产效应”结合起来,既改善了H a n.C.M等人在品牌来源国形象概念维度划分上的缺陷,也弥补了Michael.J缺乏用理论模型实证“特产效应”的不足。
参考文献
[1]、Schooler R D.Product Bias in the Cen-tral American Common Market [J]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65,(2):394-397.
[2]、Nagashima,A Comparison of Japanese and U.S. Attitudes Toward Foreign Prod-ucts [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70,34:68-74.
[3]、HAN C M.Country Image:Halo or Summary Constructs? [J]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89,26(2):222-229.
品牌价值来源 篇3
关键词:旅游目的地品牌,竞争力,品牌效应
一、问题的出题与文献回顾
贵州旅游业的发展起步较晚, 随着全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 贵州省旅游业实现了从接待型向产业型的转变并逐步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但是与西南众多区域相比, 贵州省旅游业的增长速度远远落后。2005年, 在政府主导下, 以贵州省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为依托, 推出了“多彩贵州”品牌。在随后的几年时间, 贵州省旅游业总收入与总人次突飞猛增, 可见“多彩贵州”旅游目的地品牌的塑造是成功的。然而, 值得考虑的问题是在品牌的发展过程中, 由于竞争力的加强无疑会弱化品牌的市场效应, 最终导致品牌的影响力下降。
目前对于旅游目的地品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于旅游目的地品牌的塑造与构建、旅游目的地品牌化存在的问题、旅游目的地品牌的形象以及旅游目的地品牌的提升等方面;而对于旅游目的地品牌的竞争力研究方面, 偏向研究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以及对于不同区域的旅游目的地品牌竞争力比较。冯斌在2008年提出了旅游目的地品牌的竞争力来源有市场和基础两个方面, 仅以理论研究为主, 往后很少见学者对此进行实证研究。因此, 分析“多彩贵州”品牌的竞争力来源, 有助于提高该品牌应对市场的竞争力, 同时为其他旅游目的地品牌提供借鉴经验。
二、“多彩贵州”品牌的发展现状
“多彩贵州”品牌自树立以来, 在政府的引导下, 每年开展歌唱大赛、舞蹈大赛以及旅游商品设计等相关赛事活动, 扩大市场影响力。不可否认, 贵州省旅游业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和其有着必然的联系, 主要体现在经济影响和市场效应两方面。
1.经济影响。对于“多彩贵州”品牌对于贵州旅游业产生的增加值:旅游总人次由05年的286.2万人次上涨到10年的5979.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由29.1亿元增加到10年的234.1亿元。“多彩贵州”品牌的贡献率表现为:旅游总人次的贡献率由05年的0.17上涨到10年的1.04;旅游总收入的贡献率由0.22上涨到10年的0.52.对于“多彩贵州”品牌的影响力分析, 不管是旅游人次还是旅游总收入, 影响力指数分别都呈上涨趋势。
2.市场效应。“多彩贵州”对贵州的市场效应主要体现为良好的市场拉动效应、市场推广效应和后发效应。
三、基于市场的竞争力来源
1.产品和旅游者。旅游产品的设计须根据目的地的旅游资源情况来考虑。作为与贵州竞争较大的云南、广西等周边省区而言, 这两个省区旅游业发展起步早于贵州, 而且在旅游资源特色方面都是以民族文化和自然山水为主, 对贵州省可能形成形象屏蔽效应。
因此, 贵州省不断优化旅游产品结构。首先, 贵州省旅游线路产品逐渐完善。目前, 贵州省形成了以贵阳为中心, 向各市、县延伸的旅游线路产品。其次, 贵州省单体旅游产品丰富。贵州省的旅游产品结构已经从过去单一的观光旅游产品向多样化、复合型旅游产品转变, 目前以观光旅游为主, 生态旅游、度假旅游、商务旅游整体协调发展的旅游产品结构。
在旅游者方面, 以表贵州省、云南省、广西区2010年到2013年的旅游总人次来看, 在2010年, 贵州省旅游市场落后于云南省, 但是从11年开始, 贵州省每年的旅游总人次都超过云南省旅游总人次;与广西区的比较, 10年时贵州省已超过广西区的旅游总人次, 11、12年两个区域不相上下, 13年贵州省旅游总人次超过广西2000多万。
虽然贵州省的旅游业起步晚于云南、广西, 但是近几年的发展中, 贵州省已经逐步赶超两个省区, 旅游市场潜力大。
2.价格和成本。价格策略是品牌产品进行营销的重要策略, 通过产品的优化组合设计价格, 能有效的推广产品的销售。在“多彩贵州”品牌主导下的演艺产品“多彩贵州风”晚会已经与黄果树风景名胜区形成产品优化组合, 并制定了相应的迎合旅游者的价格定位。除此外, 各景区 (点) 根据市场需求, 也结合网络营销进行了相应的价格策略营销。在旅游者角度而言, 较低的旅游产品价格可降低其出行成本, 增加了客源市场的出游率。
3.分销渠道和便捷性。品牌的推广还在于产品的分销渠道是否合理。在当前智慧旅游越来越普及的情况下, 贵州省的众多区域也选择了传统分销渠道和新型分销渠道的结合, 如微信营销推广等, 旅游者可以通过更多的渠道接触到旅游目的地的相关信息, 便捷性增强。
4.促销和沟通。首先, “多彩贵州”品牌的认知度极高, 从旅游目的地的五度模型理论来说, 认知度是品牌发展的第一步, 做到高的认知度不仅提升了贵州省的知名度, 也会品牌接下来的发展打了良好的基础。其次, 旅游者对该品牌目前的美誉度与满意度较高, 为“多彩贵州”的传播度起到了促进作用。
四、基于基础的竞争力来源
1.主要基础来源
(1) 旅游资源。贵州省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 旅游资源具有独特性和唯一性。喀斯特景观与丹霞景观造就了贵州省丰富的自然旅游景点, 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与酒文化、具有历史意义的红色文化等旅游文化衬托了出了贵州的多彩。目前, 全省已建成自然景观、民族风情、文物古迹、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的各类景区200余处。
(2) 区位条件。随着相应的交通设施的完善, 贵州将成为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 区位优越性逐渐明显。随之而来的是客源市场结构的大变革, 沿海地区诸多区域将成为贵州省的重要客源地。
(3) 旅游基础设施。贵州已形成了西南高铁、高速的中心地位, 包括沪昆高铁, 厦蓉高铁、高速, 渝广高铁、高速, 加上一个国际机场, 十个直线机场的完善、建设, 将乌江、南北盘江的航运线大通, 增大贵州可进入性。并且住宿设施、餐饮设施的数量不断增多、接待条件不断上升, 接待能力逐步提升。
(4) 旅游企业。为进一步发挥“多彩贵州”的品牌效应, 2005年, 成立多彩贵州艺术团有限责任公司, 是贵州省第一家按照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股份制艺术团体。贵州省委省政府明确由贵州日报报业集团等7家单位共同出资组建的公司将担负起组织精品节目以商业演出的方式在国内外进行巡演, 以更好的发挥“多彩贵州”这一品牌、推动贵州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任。
2.辅助基础来源
(1) 政府管理制度。旅游业是典型的政府主导型产业, 离不开政府强有力的领导和推动;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 离不开相关部门的配合支持。
“多彩贵州”是贵州省政府主导打造的旅游文化品牌, 自这个品牌成立以来, 政府花费了相当的精力。从品牌的确立到品牌如何发展, 无一不是政府关心的问题。自2005年以来, 政府围绕着“多彩贵州”品牌到贵州省主要旅游客源地做了一系列的推广活动, 提升了贵州省的知名度, 增强贵州省在国内外的影响力。近年来, 贵州省委、省政府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龙头来抓, 形成了宣传、文化、旅游、体育、农业“五位一体”发展旅游的推进机制。
(2) 生态环境。贵州省通过近几年的生态文明建设, 努力构建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目前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环境质量在逐步提升中, 目前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已得到国家发改委批复。
(3) 目的地居民。目的地居民对于旅游业发展所持的态度, 对旅游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 贵州省旅游业发展, 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同时也带动了部分居民参与到旅游业中, 提高了他们的经济收入、改善了生活质量。其次, 对于游客超过景区 (点) 环境容量的区域, 政府也重视对于景区 (点) 游客的控制, 尽量避免旅游业对居民带来负面的影响, 当然也不能忽略开展旅游业对于目的地居民或多或少的在生活、生产上存在的影响。
五、结论
通过利用“因果”二维的方法对“多彩贵州”的竞争力来源进行分析, 在市场竞争力来源方面, “多彩贵州”在政府主导下, 旅游市场在西南地区已经处于较前的位置, 市场潜力发展较大;在基础竞争力方面, 随着旅游业以及贵州当地经济的发展, 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专用设施都在逐步完善中, 竞争力将会增强。同时, 随着政府的有效主导, 有利于“多彩贵州”品牌效应的有效发挥。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 在市场快速增长的过程当中, 对于政府主导型的旅游目的地品牌发展而言, 不仅要注意外部区域间的竞争所带来的影响, 而且更需要重视目的地制度、设施以及居民对于发展旅游业态度等因素。
参考文献
[1]冯斌.旅游目的地品牌竞争力来源分析[J].商业时代, 2008 (18) .
[2]王富玉.王富玉纵论贵州旅游[M].中国旅游出版社, 2011 (8) .
品牌价值来源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选用2007年6月至2008年6月住院和门诊的血尿标本270例,男性114例,女性156例,年龄6~72岁,平均年龄39岁。
1.1.1 通过详细病史血尿生化和免疫学检测,肾活检确诊为肾小球性血尿128例,包括轻微肾小球病变的肾病,隐匿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等,另外142例,根据病史有关影像学检查、B超、CT等确诊为非肾小球性血尿,如结石、肾肿瘤、前列腺炎、膀胱炎等。
1.1.2 仪器
Sysmex公司生产的UF50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及配套试剂,普通光学显微镜。
1.2 采取标本
留取第一次晨尿的中段尿。
1.3 方法
1.3.1 将患者的尿液放入自动进样架中,仪器自动混匀吸取尿液,红细胞通过流式小孔,经激光光束及电极、产生散射光、荧光和电阻抗改变转化为一系列信号进行分析,得其多项红细胞检测数据,并将红细胞粒子分布绘制成直方图,同时提示红细胞形态信息:均一性、非均一性或混合性。UF50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检测均在尿液搜集后2h内测试完成。
1.3.2 取患者尿液10mL于试管中,1500转/min离心5min,弃去上清尿液,剩下的0.2mL沉渣涂片,使用普通光学显微镜,置高倍镜下计数红细胞数,观察红细胞形态。
2 结果
2.1 UF50测定患者尿红细胞各项数据见表1。
2.2 镜检与UF50鉴别血尿来源评价见表2。
2.3 计算UF50与镜检灵敏度——特异性见表3。
3 讨论
通过表1表明肾小球性血尿RBC、MFsc、RBcp70、FSC平均值分别为56.9、57.8,均明显低于非肾小球性血尿的101.7、121.1,反映了前者尿液红c的整体体积明显小于后者,而肾小球性血尿recFSC DW均值为36.1,都明显高于非肾小球性血尿的15.4,表明前者尿液红c形态大小存在明显的差异,即所谓的非均一性红c,通过表2、表3可以看出UF50敏感性为94.7%,而普通光学仪显微镜检查为82.1%,前者敏感性明显高于后者。反应尿沉渣分析仪在定位血尿来源的临床符合率高于普通显微镜,而特异性二者无显著性 (P>0.05) ,表明尿沉渣分析仪在临床可作为血尿来源的过筛检测。
4 结论
UF50作为尿有形成分检查的高档仪器,鉴别肾小球性血尿与非肾小球性血尿时无需离心尿液,方法简便、快速,无主观干扰因素,且可大批量筛查,可以减少因尿放置时间过长引起的误差。结果敏感准确,是一种有价值的过筛试验,为临床及时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信息,为检测工作者带来方便且减少工作中失误,UF50是一台对临床很有价值的机器。
摘要:目的通过对已确诊的肾小球性血尿和非肾小球性血尿的检测来探讨UF50尿沉渣分析仪检测血尿来源的价值。方法用UF50尿沉渣分析仪和普通光学显微镜同时对270例血尿患者进行检测。统计红细胞各项数据, 并将二者检测结果相比较。结果UF50对肾性和非肾性血尿在散射光强度和散射光分布宽度上有明显区别。机器通过此区别给出提示信息是肾小球性血尿和非肾小球性血尿, 同时测出UF50敏感性可达94.7%, 特异性达到84.3%。结论UF50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能快速、准确、无干扰、大批量的筛选检测结果, 结果敏感、准确、客观可靠, 有助于减少误判, 是一种有价值的鉴别肾小球性血尿和非肾小球性血尿的过筛检查。
关键词:UF50尿沉渣分析仪,血尿来源,普通光学显微镜
参考文献
品牌价值来源 篇5
1 SCD概念的统一
2014年有学者第一次统一了SCD的概念,并完善了Pre-AD SCD的研究概念框架[5]。主观,即患者对认知表现的自我评价,并不是由认知测试的结果来评价的,因此在客观认知的测试中应表现正常。认知,包括任何认知领域,而并不只局限于记忆方面。下降,即有对于认知能力下降的主观体验,但是由于也会发生在正常老化的情况下,所以具备以下特点的SCD更提示与Pre-AD相关:(1)认知能力下降后出现担忧;(2)自感认知能力较同龄人差;(3)起病时间在5年之内;(4)发病年龄在60岁及以上;(5)虽然定义为自我评价认知下降,但是如果能得到他人的证实,可以更好地评价其客观表现;(6)排除神经疾病和药物对认知的影响;(7)有Apo E 4基因型;(8)有AD生物标志证据支持。由此,关于SCD终于有了统一的概念和诊断标准,提高了SCD患者的可识别性,方便临床医生早期识别临床前期AD,并为早期防治AD和在不可逆损伤发生之前进行干预争取了时间[6,7]。SCD的概念虽然以患者来源认知下降主诉为主,知情者报告为附加特征,但是知情者报告对于SCD研究的重要性不可小觑。
2 区分SCD患者与正常老化方面知情者报告的作用
主观认知下降主诉在老年人中十分普遍,但因其特异性的缺乏[8],Pre-AD患者和正常老年人报告自身的认知下降程度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异。研究发现[9],知情者报告的受试者认知下降程度可以将Pre-AD患者从正常人中区分开来,通过让知情者回答一些问题,如:(1)受试者是否在同一天内总是重复同一个问题或是故事;(2)受试者是否经常不知道当天的日期,需要多次看日历才能确认;(3)受试者是否在付账或是处理财务时力不从心,或是因此由家人来代理财务;(4)是否有方向感的减退;能够快速有效地将Pre-AD患者从正常老年人中区分出来,这几个问题对于PreAD SCD患者的诊断特异性较高。
相反,在Pre-AD与正常受试者中,主观认知下降程度没有明显差异。受试者脑脊液中AD相关生物标志物水平与知情者报告的认知下降程度有着显著关联,但与受试者主诉的认知下降程度无关。因此,在Pre-AD的诊断过程中,知情者报告有着一定的参考性,而患者自身的认知下降主诉缺乏相关特异性[8]。
在正常人中,同时有两种主诉的出现,与其整体认知、语言、处理事情速度和执行功能改变有关联。知情者报告,与整体认知和处理事情速度改变有关联。自身主诉,与即刻和延迟情景记忆改变有关。在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10]患者中,知情者与自身认知下降主诉的出现,与患者的认知改变之间没有关联。可以解释为,知情人只有在发现了更高阈值的认知改变之后,才会认为患者有认知下降。而知情人所认可的认知改变反映了更早期的神经病理学改变。所以特别是对于客观认知表现正常的患者,认知下降的抱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临床标志[11]。
3 知情者报告在预测AD转归方面的优势
有学者就主观认知下降主诉来源的不同,对于疾病转归的预测性进行了研究[12]。在预测病情发展方面:在意识正常的老年人中,同时有自身与知情人主诉的患者,较没有主诉的个体,在一段时间之后有4倍的危险性进展为MCI或痴呆。只有自身主诉对于病情进展的预测性不如同时有两种主诉的预测性高。在MCI患者中有着相似的发现,同时有两种主诉的患者相比于停留在MCI期,有3倍的可能性进展为痴呆。有知情者报告的患者也有2倍的疾病进展的危险性。自身主诉对进展为MCI或恢复正常的预测性,甚至还不如对3年后仍然停留在MCI阶段的预测性高。
此外,自身主诉和知情者报告的结合,还可以预测MCI的恢复性和稳定性。因为病情波动在MCI中非常普遍,很多患者在被诊断为MCI 1年后不再能符合MCI的诊断标准。研究表明,同时有自身主诉和知情者报告的MCI患者,相比于恢复正常,进展为痴呆的可能性是前者的3倍[12]。所以自身主诉和知情者报告的结合反映出了进展性的潜在神经元变性。
知情者报告可以预测患者客观表现在未来的进展,并与早期神经变性改变相关,且知情者报告程度越严重,患者越有可能进展为痴呆。另外,神经心理学测试与预测痴呆发生关联性较强。所以如果将知情者报告与相关认知测试的结合,相比于单独使用,对于痴呆的发生可以提供更可靠的预测性[13]。
4 主观认知下降在诊断和预测转归方面的干扰
研究表明,自身来源认知下降主诉的出现及程度与抑郁、焦虑和性格有关,也与其所处于的AD病程阶段有关[14,15]。由于AD会对认知造成不可逆性损伤,患者对自身的评估难免会受到干扰,此时患者自身的认知下降主诉也势必是不准确的。在意识正常老年人中,主观认知下降主诉预示着发展为MCI和痴呆的风险,但在MCI患者中并非如此,可能与主管自我感觉和意识的右前额叶和右侧海马在AD病程初期即被损伤有关[16]。所以自身来源认知下降主诉对诊断和预测转归的准确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对于中国城市和农村老年人MCI患病率的调查显示:中国超过65岁的老年人中MCI患病率为20.8%,即将近2386万人。所以对于MCI患者,及时准确地诊断,尤为重要[17,18]。
认知没有受损却被诊断为MCI的患者,相比于他们的知情者,高估了自身的认知障碍,并且与其抑郁程度有关。虽然知情者报告也受到轻微的抑郁症状(不足以被诊断为抑郁)影响,但仍然比自身认知下降主诉准确[19]。这些患者与MCI相比,不容易进展为痴呆,倒是更容易往复到认知正常状态。另一方面,在MCI患者中,如果有客观认知受损,则更可能低估自己的认知障碍,此时知情人会有更多的认知下降报告,这种情况的发生,可能与脑脊液中AD生物标志物阳性有关。所以在MCI诊断标准中加入主观认知下降主诉,很可能导致患者被误诊为MCI。
从认知正常进展为MCI的患者中,主观认知下降比知情者报告出现时间要早,也与患者的病情进展相关。但患者自身的主诉对病程进展预测的准确性比知情者报告的准确性低[14]。对意识正常的老年人,进行纵向客观认知测试和其对自身认知改变程度的评价研究发现,受试者的神经心理学测试结果随时间下降,但与其报告的主观认知下降程度无关,即客观测试(如情景记忆或处理信息速度测试)无法预测主观认知下降的改变趋势[15]。研究发现,主观认知下降主诉虽然对未来的进一步认知下降有预测作用,但其自身认为的认知下降程度与未来实际的认知下降程度之间不是正比关系[20],即并不是老年人认为自身的认知下降程度越严重,未来就真的会出现与其程度匹配的认知下降,甚至认知下降程度越严重,未来一段时间患者的认知会出现越大的波动。
5 两种来源主诉结合应用
在MCI患者中,同时有自身来源和知情者来源对于认知下降的抱怨,有更大可能性出现神经纤维缠结的程度增加和弥漫性神经炎性斑块数量增加,并且更容易进展为痴呆。但只有自身认知下降主诉或是知情者报告的患者,与以上AD病理受累程度之间没有显著关联。所以在MCI患者中,同时出现两种来源认知下降抱怨,对于早期AD有着重要的AD病理受累程度指示作用[21,22,23,24,25]。
由于认知下降主诉在老年人中很普遍,认知没有受损的正常人群中也有认知下降主诉,并且由于其对MCI的诊断和预测患者进展为痴呆方面的必要性和充分性不足,甚至有学者提出应该将主观认知下降从MCI的诊断标准中剔除。但相比于耗时较长的客观认知测试,询问患者认知下降相关问题,对于患者接受起来又有着一定优势。所以在诊断AD方面,也许核心的诊断标准基于客观认知损伤,在这基础上加入认知下降主诉、功能受损[26]和生物学标志物[27,28]等来诊断AD会更加准确[29]。
6 展望
认知下降主诉的出现,可能是目前认为的AD患者会来寻求医疗帮助的最早阶段,由于AD可以对神经元和认知会造成不可逆性损伤,所以尽早明确AD临床前期SCD诊断,便可以对患者开展早期的治疗,延缓AD病程的进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而认知下降主诉的来源,对明确诊断有着很大的影响,希望更多研究能基于此,明确不同来源的认知下降主诉对于AD的诊断和预测病程转归有着怎样不同的价值。
摘要: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阿尔茨海默病(AD)的患病率也随之增加,因此认知下降主诉在老年人中普遍性很高。根据来源分为主观认知下降主诉和知情者报告两种。这两种来源的认知下降主诉对于AD有着不同的意义,并且它们对于AD诊断的特异性和准确性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综述基于认知下降主诉的研究进展,对不同来源认知下降主诉对于AD的诊断和预测价值进行分析。